第一篇:模块2作业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
诏安县上陈小学沈丽娟
一、概述:
《永生的眼睛》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以略读课文的形式出现的,本篇课文讲述了琳达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一种巨大的转变!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一种强烈的对比!
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本课需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识生字,掌握生字的音、形、义。能够准确辨析多音字。
(2)能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地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养成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三、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根据农村地区四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本课教学设计注重为学生搭建生活与教材联系的平台,激励学生的情感体验。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读的情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融汇,能在有感情朗读中领悟课文内容,体味“生命”的意义,从小养成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课文,标画出不明白的地方;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学会阅读课文,提高阅读识字能力,加深了学生对重点词句的品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通过角色朗读,学习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地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环境:
1、多媒体教室
2、教学课件
六、教具准备:
幻灯片。
七、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哇!
2、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永生的眼睛》,看看文中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3、板书课文题目:永生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想琳达一家为了盲人能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3、标画不明白的地方。
三、汇报交流,质疑问难
1、字音。
孤零零(línɡ)不假思索(jiǎ)
ónɡ(重复ōnɡ(冲锋)
多音字:重冲ònɡ(重要ònɡ(冲劲儿)
2、课文内容。
琳达一家人有的已经为盲人捐献了角膜,有的准备捐献角膜,他们这种行为有助于别人,有助于社会,体现了他们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决。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作简单的批注。
2、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声情并茂地为大家读读,并说说为什么感动你。(出示幻灯片)
①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解析:这是琳达的父亲劝慰自己的女儿时所说的一段含义深刻的话,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二是如果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这样的死才是有意义的。这段话体现了琳达父母善于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高尚的思想境界。
②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解析:14岁的温迪在妈妈捐献外公的角膜后,不仅没有像当年的“我”那样“痛苦难忍”,反倒为自己的亲人帮助他人而感到自豪。温迪的言语,表明了她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认识,闪耀着她思想的光芒。
③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解析:女儿温迪的话,让“我”顿悟:父亲留下来的不仅仅是一副角膜,更重要的是他那一心为他人的幸福着想、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高尚品质已根植于后人的心中,并将世代相传。
④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解析:这里作者再次使用“骄傲”一词,表达了“我”对女儿温迪美好心愿的支持和认可。特意强调温迪的年龄,是为了与文章开头当年14岁的“我”进行照应,形成对比,从而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
五、赏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我们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小组分角色朗读,互评。
2、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感受?小组议一议,可以就文中某个人物来谈,也可以就文中的事情发表看法。
六、总结全文,进行拓展
1、学习课文后,你对器官捐献有了什么新的体会,你打算做些什么?(可以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谈。)
出示两份资料。(出示幻灯片)
(1)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贫乏,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2)目前,美国有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患者登记。2004年仅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必须继续等待,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命。
2、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抓住人物语言,展现人物品质,用词准确,首尾呼应等)
3、将故事讲述给你身边的人听。
七、布置作业(任选一题完成)
1、思考自己最喜欢文中的谁?并对他(她)写几句话。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和之前他们的态度作比较,了解他们的看法变化。
3、自己重新思考“捐赠器官”这个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18* 永生的眼睛
父亲捐献眼角膜
为他人着想、为帮助他人
不理解而感到快乐和骄傲
骄傲
第二篇:作业
《教师职业道德经典案例评析》作业题
潞城市微子镇联校 李国良
一、请简述2008年教育部新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及其核心与灵魂。
答:基本内容: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爱”与“责任”是贯穿师德的核心和灵魂。
二、现代教育外部环境呈现出复杂和多元的特性,据中国日报报道:2010年6月13日下午,湖北仙桃某中学高一(二)班课堂上,班主任胡老师发现学生黄某在课堂上玩手机后,当即将手机收过来,放在讲台前砸烂,然后丢进了垃圾桶。作为一名教师,你对胡老师砸手机的行为如何看,并作分析。
答: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胡老师砸手机的行为处理欠妥,这虽然是一种惩罚的方法,但我想效果不会很好,相反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并产生抵触情绪,使事情进一步恶化。俗话说:“冲动是魔鬼”我认为胡老师应该先没收黄某的手机,然后下课后将黄某叫到办公室,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颜悦色地讲清事情的利害关系,委婉地指出他这种行为的危害,错误,并且积极引导他真心改正错误,做一名好学生。
因为新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观要求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玩手机如果仅仅是游戏,就要适可而止;手机应该还有很多用途,可以启发学生做些有用的事,为他的高考打基础。而不是一味地禁止。高中生已经有自己的思想,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最好晓之以理,要宽容。宽容是教师爱的体现,教师宽容学生本身就是教育,使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处理时要视情况区别对待,如果是初犯或情况比较特殊,或事后认识较好,有改过决心,尽量做到从轻处理或不作处理,这样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答记者问中明确指出:“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请结合一实际案例,谈谈你对关爱学生的理解。
理解如下:“关爱学生” 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爱”与“责任”又是贯穿师德的核心和灵魂。我有着亲身感受:上学期我接手三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任课老师,班里有位女学生亚婷,平时成绩很好,阅读理解能力很强,是班里的尖子生。但最近成绩却不断下滑,上课心不在焉,我便开始注意她,发现她下课愁眉苦脸,也不和别的同学一起玩耍。于是我便通过别的同学了解到,她的父母离异了,她跟着妈妈生活,最近妈妈下岗了,整天和她发脾气。知道这种情况后,我决定找她的妈妈谈一谈。经过我一番劝导,妈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说不会这样了。亚婷的心结也打开了,脸上露出了笑容。一个月以后,学习开始进步,我心里真的很高兴――作为一个老师的高兴。关爱学生不仅要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特别是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某教师《思想品德•学会拒绝》的课堂处理如下:在上课前一周,利用闲谈时间,不经意询问学生“在生活中哪些诱惑影响你的学习?”“你有为抵制不了诱惑苦恼过吗?”该话题引起学生兴趣,七嘴八舌说个不停。老师进而问“为了抵制诱惑,你们有没有去了解和学习一些成功人士的做法呢?”同学们静了下来,从他们的眼神里教师发现了学生的好奇心。于是布臵预习:你最能成功抵制的诱惑是什么,抵制的方法是什么,什么诱惑使你最难抵制,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他是怎样抵制诱惑的。上课后,教师让学生按最难抵制的诱惑分成小组,进行交流。要求每组讨论出抵制本组最难抵制诱惑的最佳方案,并进行介绍,最后教师点出教学主题“学会拒绝”。请结合新形势下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要求,谈一谈你对该教学案例的认识。
答:该案例向我们充分展示了新形势下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转变,贯彻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开发者、研究者和创造者,这位教师采用了闲谈启发和诱导学生思维的方法。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将其自主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前提下,适时引导,教师充当了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从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转变成了“引导—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交流这种自主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并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实践证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互合作的学习方式,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五、有人说:由于现行教育评价的终极标准——高考没有变,所以素质教育就很难切实开展。作为一线教师你对此如何认识,列举一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案例。
答:所谓“高考没有变”也就是“应试教育”仍在继续。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或“升学教育”只是部分对立,部分不对立。
素质教育并不是说让我们摒弃“应试教育”也决不是要摒弃考试。相反,素质教育更重视考试,更重视改进考试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
在现今的课堂上,教师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学生成为了主要参与者;学生不再全盘接受,教师不再全力灌输,《露出的面的面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动手摸,动脑想,主动提问,积极思考。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高考没有变,追求升学率,升学率高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升学率高的学校,不一定完全实施素质教育,其真正的综合教育质量,可能高,也可能一般。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升学率一般并不比同类可比性学校低。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求或鼓励不及格,相反,实施素质教育必将硕果累累,高升学率仅是其中之一。
六、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儿童是一块大理石,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请分析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将家庭放到了儿童成长的第一位,你对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如何认识。
答: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必然、必须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种教育。这三种教育相互依托、相辅相成,且又各行其职,不能代替。其中家庭教育是三种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在内。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中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所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
(一)早期性
(二)连续性
(三)权威性
(四)感染性
(五)及时性,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如果家长能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总之,做为家长 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 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七、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请结合所学谈一谈终身教育的理论依据。
答: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
终身教育的理论依据是素质教育。
八、《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终身学习”条明确指出教师应:….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请谈谈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什么,它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如何。
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
它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教师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各种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要掌握得很好;还要有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情境知识和解题知识。
九、某初三生平时学习懈怠,课堂自律能力差,且经常干扰其他邻座学习,班主任教师多次教育不见改变。教师联系父母,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联系上。班主任便三番五次找该生谈话,希望其自动退学,该生一来厌学,二来老师不断施压,最后选择了自动退学。请就该班主任的做法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结合你的经验,给予该班主任建议。
首先我赞同与这位同学的家长联系,但做得并不彻底,没有达到他想达到的目的,我想这位班主任教师是想和这位同学的家长谈谈,最好家、校联手进行教育。建议:可以通过其它途径联系其父母,让他自己叫来;或者认识的同学帮忙叫来。我觉得最好是当面商量,而不该由学生自行决定。因为学生必竟还小,也许他只是一时糊涂,也许他预想不到后果的严重。
十、课堂教学中,教师发现两学生交头接耳,便喝令学生停止说话,并令两学生相互拧脸蛋以示惩戒,下课后,学生以教师体罚学生为由前往教务处申述,教师解释“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请结合所学对案例中教师在教务处的解释进行分析。
分析:上课交头接耳,是不对的,但合理地运用惩罚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当前很多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管理主要靠奖励,奖励和惩罚在调控人的行为方面的功能都是有限的。奖励和惩罚是一种对业已形成行为的选择方
式。奖励有助于强化人正确的行为,但不能有效地遏制业已形成的错误行为;反之,惩罚能有效地遏制业已形成的错误行为,但不能强化人正确的行为。正是从这个角度上看,没有奖励的教育和没有惩罚的教育,都是不完整的教育。
其次,惩罚一般只能阻止或遏制不良行为,但不能消除行为。斯金纳用实验证明,惩罚的结果是抑制行为,而不会消除行为。真正要消除不良行为有待于学生在内心真正认识到不良行为的有害性,并通过积极的训练掌握新的替代性行为方式。
最后,并不是每次奖赏或惩罚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场的气氛和环境、教育者自身的教育修养水平、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对教育者意图的主观判断,都会对奖赏和惩罚的有效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三篇:作业
所在地区生态与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科尔沁沙地是全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我国东北部西辽河冲积──湖积平原地区,涉及吉林、辽宁、内蒙古三个省区,沙地面积7763万亩。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部,沙地面积4086万亩,占科尔沁沙地面积的52.7%。
导致科尔沁沙地迅速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自然因素。大风与干旱同季。全年八级以上大风日数达22-32天,年平均风速约4米/秒,为沙漠化形成提供了自然动力。降雨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近六年来,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持续干旱。二是人为因素。科尔沁沙地的沙漠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解放后的50年间,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由15人增加到50多人,家畜数量增加5倍多,平均每个羊单位占有的草场面积由1.81公顷下降到0.19公顷。人畜数量增加,只能通过过度利用自然资源来维持生存和加快经济发展,滥垦、滥牧、滥樵以及上游过度利用流经科尔沁沙地河流水资源,导致下游无补给水源,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植被退化,加快了沙化进程。
土地沙漠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一是沙化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通辽地区扬沙、沙尘暴天气较多,风沙危害农田和掩埋草场、公路、铁路的现象时有发生。流经科尔沁沙地的西辽河中上游,由于沙漠化的蔓延,河床抬高,个别河段高出地面3-5米,已成为“地上悬河”,给辽河下游的吉林、辽宁二省带来了严重的水患。二是沙化加剧了贫困程度。位于科尔沁沙地内的内蒙古17个旗县市中,国家级贫困旗县就有7个,自治区级贫困旗县有6个。通辽市的8个旗县市区中有4个旗县属国家或自治区级贫困县,有30多个贫困乡镇,30余万贫困人口没有稳定解决脱贫问题,因灾致贫、返贫严重。三是沙化增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导致土地可利用资源减少,地力下降,粮食减产,草场退化,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十分薄弱,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通辽市138万蒙古族人口中有70%聚居在沙区,由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经济落后,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的团结进步和稳定。
三北工程在通辽市科尔沁沙地建设完成情况
1、一期工程完成情况
1978—1985年,一期工程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99.62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16%。其中人工造林847.71万亩,封山(沙)育林50.49万亩,飞播造林5.63万亩。
在造林保存面积中,按林种用途分:用材林174.93万亩,各种防护林302.35万亩,经济林4.96万亩,薪炭林15.08万亩,特用林2.30万亩。
森林覆被率由1977年的8.9%提高到1985年的12.1%(见附表6)。
2、二期工程完成情况 1986—1995年,二期工程完成造林保存面积994.97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82.6%。其中人工造林781.70万亩,封山(沙)育林180.3万亩,飞播造林32.97万亩;
在造林保存面积中,按林种用途分:用材林269.99万亩,各种防护林64.88万亩,经济林51.39万亩,薪炭林5.79万亩,特用林2.92万亩。
森林覆被率由1985年的12.1%提高到1995年的19.0%(附表7)。
3、三期工程完成情况
1996—2000年,三期工程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4.38万亩,占计划任务的98.19%。其中人工造林254.78万亩,封山(沙)育林38万亩,飞播造林11.6万亩。
在造林保存面积中,按林种用途分:用材林62.16万亩,各种防护林199.71万亩,经济林41.41万亩,薪炭林1.10万亩。森林覆被率由1995年的19.0%提高到2000年的20.89%(附表8)。
4、四期工程截止2007年底完成情况
三北防护林建设四期工程从2001年开始,截止2007年底,已完成造林面积78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其中人工造林74.2万亩,封山育林3.8万亩。共营造用材林3.05万亩,各种防护林74.48万亩,特用林0.48万亩。
森林覆被率由2000年的20.89%提高到2007年的23.07%。
5、“三北”工程截止2007年底完成情况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自1978年实施一来,经过一、二、三及四期工程建设,截止2007年底,已历经30年。在这三十年中,通辽市共完成造林保存面积1876.98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37.5%。其中人工造林面积1554.18万亩,占82.8%;封山(沙)育林面积272.60万亩,占17.5%;飞播造林面积50.20万亩,占2.7%。在造林保存面积中,各类防护林面积1241.42万亩,占总面积的66.1%;用材林面积510.13万亩,占总面积的27.2%;经济林面积97.76万亩,占总面积的5.2%;薪炭林面积21.97万亩,占总面积的1.2%;特用林面积5.7万亩,占总面积的0.3%。迹地更新16.15万亩。
通过三十年的林业生态建设,全市基本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护路林为骨架,以农防林、乡路林为主体,以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为依托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森林覆被率从建设初期的8.9%,提高到现在的23.07%,净增14.17个百分点。
6、四旁植树完成情况
通辽市非常重视四旁植树,把它当作一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特别是近几年党和国家提出构建生态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后,这项工作更是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在统计中,我们把路旁绿化一般统计到造林面积中,而实际统计的四旁植树,仅指村屯绿化。三十年来,通辽市按着高标准平原绿化的标准,以及近两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积极推动村屯绿化工作,截止到2007年底,完成四旁植树3352万株, 折合面积20.19万亩, 村屯平均绿化率达到95%左右, 涌现出了许多花园式庭园,花园式单位。(一期2316万株万亩;二期1023万株,三期工程四旁植树13.3万株)。
7、义务植树完成情况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是伴随着“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开展应运而生的。我市1981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来,义务植树活动年年有组织、有基地、存档案,长期持久地坚持下来,逐渐步入规范化、基地化、制度化管理轨道。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参加植树造林,市和旗县市区的五大班子领导建立造林绿化点80多处,全市参加义务植树人数累计达到2000万人次,建立义务植树基地2000多个,造林100多万亩,植树1.5亿株。其中共青团、妇联、铁路、交通、建设等部门围绕重点工程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全市仅“党员林”、“青年林”、“三八林”、“计生林”、“民兵林”、“军警林”等冠名林就多达50余处,造林面积超过10万亩,为通辽市实现大地园林化、构建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北”工程科技成果
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通辽市广大群众和林业科技工作者在开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过程中,一方面积极应用推广现有的林业适用技术,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积极摸索实践,引进推广和自主研发了近百项林业科技成果,通过上级科技管理部门鉴定的科技成果达69项, 其中2项获国家级奖,24获省部级奖,26项获地市级奖。为推进我市林业事业健康发展和提质增效做出了突出贡献。
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切实保护好生态建设成果
一是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同时,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沙区、山区生态建设步伐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暂行规定》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相关政策,对沙化、退化、盐渍化“三化”草牧场实行禁牧和限牧,对固定、半固定、流动沙地进行封育,对天然林草较好地域和湿地实行封闭保护,对15度以上坡耕地和开垦种植的坨子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特别是对新造林地和种草地,层层落实管护责任,采取专人看护、围封等措施,减少人畜毁林破坏植被现象的发生。全市已建立禁垦禁牧区和天然林草保护区141处,面积359.5万亩,退耕还林还草186.3万亩。二是加强各级执法队伍建设,在旗县设置林业公安、资源林政管理机构的基础上,项目区每乡都有林业站和护林组织机构,每村都设有专兼职护林员,每块地都有护林员管护,基本上杜绝了人畜危害。三是在项目区制订行之有效的乡规定民约,把项目区都划为禁垦禁牧区,坚决杜绝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四是公安、林政等部门密切配合,联合开展资源林政工作执法检查,坚决查处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乱占多占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有力地打击了不法犯罪行为,保护了生态建设成果。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主要成果
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为我市构筑了绿色生态屏障,发挥了极其显著的生态效益。
1、防风固沙。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使全市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30多年来,我市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2000.8万亩,保护铁路、公路长度4434公里,保护农田、草牧场2255.4万亩。沙化土地治理面积从1977年的402万亩提高到现在的2000万亩, 沙化土地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由“破坏大于治理”转变为“治理与破坏相持”,为科尔沁沙地率先实现整体逆转做出了贡献,工程建设影响广泛而深远,远远超出了工程本身作用所能表达的意义。
2、控制水土流失。随着森林面积和地表植被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在水库周围、河流两侧、山地丘陵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 减少了地表泾流,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2007年全市水源涵养面积达到24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73万亩,河流、水库输沙量明显减少,林草植被迅速恢复,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多。
3、保护农田牧场。经过三十年的林业生态建设,到2007年底,全市2255万亩农田、1253.7万亩牧场得到有效保护,农田林网化程度由1977年的20%提高到2007年的70%。平原地区全部实现了高标准农田林网化,农田林网化程度达到100%。全市粮食平均单产由1977年的12.2公斤/亩,增加到2007年的366公斤/亩,增加353.8公斤,增产幅度达2900%。牧草单产由1977年的100公斤/亩,提高到2007年的300公斤/亩,增加200 公斤,增产幅度199%。
4、增加森林资源。通过“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我市实现了林地面积和蓄积的迅速增长,林地面积和蓄积增长均位于全区前列。三十年中,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为我市增加林地面积1876.98万亩,其中乔木林增加1554万亩, 灌木林增加322.8万亩。
6、增加生物量。有林地面积的增加,森林环境的形成,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使单位面积上所积累的有机物大幅度提高,增加了生物量。1977年我市生物量为16亿公斤,到2007年我市生物量为49.9亿公斤,增加33.9亿公斤。
7、增加森林碳汇。按1公顷森林每天吸收并储存1000公斤CO2测算,1977年有林地面积为820.27万亩,固定二氧化碳82万公斤。2007年有林地面积为2088万亩,固定二氧化碳208.8万公斤,2007年比“三北”工程开展前的1977年碳汇增加126.8万公斤,减缓了本地区的温室效应,森林的净化空气作用凸显。
随着生态环境改善,土地生产能力逐渐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好转,农牧民生产观念、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道德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上了很大一个台阶。
第四篇:作业
苏 武 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苏武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2、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应该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细致的感知诗中的形象,深入的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借景生情的情怀。
2、体会作者对仕途坎坷的无奈。教学重点
1、领会作者借历史典故抒发的情怀。
2、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的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诗的知识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3、介绍“苏武牧羊”的典故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想象本诗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
2、学生朗读,指导朗读要注意的地方。
(二)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向
三、学生朗读背诵
四、小结
第五篇:作业
作业
1.请阐述叉车的适用性,即什么样的货物适合叉车搬运,什么样的货物不适合叉车搬运
2.搬运车辆的安全问题都有哪些?如何避免?
云南双鹤医药有限公司是北京双鹤这艘医药航母部署在西南战区的一艘战舰,是一个以市场为核心、现代医药科技为先导、金融支持为框架的新型公司,是西南地区经营药品品种较多、较全的医药专业公司。虽然云南双鹤已形成规模化的产品生产和网络化的市场销售,但其流通过程中物流管理严重滞后,造成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不能形成价格优势。这严重阻碍了物流服务的开拓与发展,成为公司业务发展的“瓶颈”。
装卸搬运活动是衔接物流各环节活动正常进行的关键,而云南双鹤恰好忽视了这一点,由于搬运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低,只有几个小型货架和手推车,大多数作业仍处于人工作业为主的原始状态,工作效率低,且易损坏物品。另外仓库设计的不合理,造成长距离的搬运。并且库内作业流程混乱,形成重复搬运,大约有70%的无效搬运,这种过多的搬运次数,损坏了商品,也浪费了时间。
1搬运装卸环节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2针对医药企业的特点,请对云南双鹤的搬运系统的改造提出建议和方法。
观看轮胎货架图片后回答以下问题(图片在教学材料里面)
1.此种货架优点在哪里?
2.此种货架缺点在哪里?
3.你能改进么?
据报道,我国邮政要实现信件分拣自动化,即用机器代替工人分拣信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我们先从邮局的角度来看。
假设邮局作为一个企业引入自动分拣机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自动分拣机的运用能否达到这一目的,涉及到两个重要概念: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当不增加投入(生产要素)就不能再增加产出时就实现了技术效率。换言之,技术效率是产出既定时投入最小,或者投入既定时产出最大。当不增加成本不能再增加收益时就实际了经济效率。换言之,经济效率是收益既定时成本最小,或者成本既定时收益最大。技术效率是生产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不涉及产品与要素的价格。经济效率是生产中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经济关系,涉及产品与要素的价格。
企业利润最大化,既要实现技术效率,又要实现经济效率。技术效率是基础,没有技术效率,就谈不上经济效率。但只有技术效率而没有经济效率,也谈不上利润最大化。
假设某邮局引进一台自动分拣机。只需一人管理,每日可处理10万封信件。如果用人工分拣,则处理10万封信件需要50个工人。对邮局来说,这两种情况都实现了技术效率。
经济效率涉及到价格。处理10万封信件,无论用什么方法,收益是相同的,但成本不同。假设分拣机一台为400万元,使用寿命10年,每年折旧为40万元,假定贷款利率为10%,每年利息为40万元(400万元 ╳ 10%)。再假设分拣机每年维修、用电、人工费用为5万元。这样,使用分拣机的成本为85万元。假设每个工人每年工资为1.4万元,50个工人共70万元,其他支出为5万元。这样用人工分拣机的成本为75万元。在以上假设条件之下,使用人工分拣成本低。所以,用人工分拣实现了经济效率,而用分拣机没有实际经济效率。
和这个例子中,是否实现了经济效率取决于生产要素(分拣机和工人)的价格。如果分拣机价格没变,而工人工资上升到每年1.6万元,则这两种方法都实现了经济效率。如果工人工资高于1.6万元,或分拣机价格下降,利率下降,而使用分拣机可以实现经济效率。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两种生产方法都能达到同样的技术效率,那么,使用哪种方法能实现经济效率则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在发达国家,资本设备便宜而劳动工资高,使用资本密集型方法(用分拣机)是合适的。但在发展中国家,资本设备贵而劳动工资低,如果使用机器和人工能达到同样的产品或劳务质量,还是使用劳动密集型方法(用人工)更为合适。所以,我对邮局自动分拣机始终持怀疑态度。
对一个社会来说,用哪种方法还要考虑不同方法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对像我们这样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的国家来说,是否用自动分拣机代替工人不仅要考虑企业利润最大化,而且还要考虑增加就业这个大问题。我总认为,从我们的具体国情出发,经济增长方法的选择要以扩大就业为中心。用自动分拣机替代的是不熟练工人。这是经济中失业率最高的一个群体,也是最难再就业的失业者。当他们被自动化分拣机代替时,在其他地方很难就业。
当然,如果邮局完全是企业化经营,使用什么方法是他们自己的决策,政策不应该干预。但政府可以用产业政策来影响邮局的决策。例如,对使用人工分拣给予税收优惠或吸收下岗工人的补贴,或者提高购买自动分拣机资金的利率,等等。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是不能干预企业决策的,但应该用经济政策引导企业作出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最优化的决策。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应该盲目引进最先进的技术,而应该采用最适于自己国情的技术。如果先进的设备是提高产品质量或实现规模经济所必需的(例如在汽车、石化、电子等行业中),那就必须用资本密集型方法。如果先进的设备作用仅仅在于代替劳动(如自动分拣机),那还是用劳动密集型方式更合适。历史经验也证明,盲目追求自动化、机械化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好的结果。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实现信件分拣自动化未必是一个好消息。
结合案例,谈谈你的看法 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