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报告5篇

时间:2019-05-15 11:2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调解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调解报告》。

第一篇:人民调解报告

全市人民调解员队伍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人民调解工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按照市委主要领导的指示,近期,市委政研室调研组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走访了解等多种形式,对各县(市、区)基层人民调解员队伍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全市人民调解员队伍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县(市、区)结合当地社会矛盾纠纷的新特点,切实加强“三调联动”特别是基层调委会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大量矛盾纠纷的排查、预防、化解和调处工作。截止目前,全市已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647个,其中,乡镇47个,村(居)554个,企事业单位31个,行业性15个,个人调解工作室10个,共有人民调解员5467人,基本形成了以县(市、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为龙头,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力,村(居)、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专业调委会为补充的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人民调解员积极主动参与征地拆迁、邻里纠纷、家庭婚姻、土地纠纷等多发、易发、易激化的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区域、服务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各级法院、公安等社会矛盾汇集部门还专门设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室。红寺堡区成立了调解中心,聘请当地威望高、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群众担任调解员。利通区、青铜峡市将人民调解工作业务拓展到经济建设的前沿,在交通和医疗行业设立了事-1-

故调解中心。各级调解组织和广大人民调解员切实发挥了基层调委会第一“稳压器”、人民调解员第一“减震墙”的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层调解工作任务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各类矛盾纠纷呈现出了数量大、涉及面广、调解难度大等特点。仅2010年,全市发生各类矛盾纠纷6909件,其中发生在农村基层的就有6200多件,占各类矛盾纠纷总数的90%以上。从矛盾纠纷的类型来看,主要集中在婚姻家庭、宅基地纠纷、土地流转纠纷、城市拆迁、医疗卫生、劳务纠纷、邻里纠纷等领域;从矛盾纠纷案件性质来看,一般性纠纷占总数的80%,复杂纠纷占15%,重大、特大纠纷占5%。广大人民调解员深入村组,认真排查,及时化解,大量的矛盾纠纷被化解到了基层、化解到了萌芽状态,如青铜峡市法院2008年受理的案件就有8518件,到2010年受理案件下降到了4120件。红寺堡区朝阳村调委会仅去年调解矛盾纠纷有卷宗的案件21起,口头调解50多起。

二是兼职的多、专职的少。全市目前共有兼职调解员3134名,基层村调委会主任均由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兼任,调解员由调委会成员即村 “两委”班子成员和队长兼任,村级基本没有专职调解员,全市仅有的732名专职调解员大部分集中在公安、法院等部门和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行业性调解组织。

三是待遇普遍较低。村调委会成员基本由村“两委”班子

成员兼任,除享受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外,主要是区、县两级“以案定补”经费,无其他补助。2010年,自治区和县(区)两级共落实“以案定补”经费71万元,村调委会年均还不足1200元。一些调解员由于文化程度低,不愿、不会或没时间做卷宗,同时,没有卷宗或卷宗不合格也拿不到这部分补助。

四是山川待遇不平衡。村调委会成员主要享受村干部工资待遇,除缴纳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外,川区平均每人每年8000—10000元,山区平均每人每年只有3000—4000元,山川待遇相对不平衡。农业税取消后,川区村干部工资由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返还,纳入财政预算,工资高于山区一倍。山区特别是红寺堡移民开发区,矛盾纠纷相对较多,村级调委会的工作量相对川区较大,同时地域广阔,人民调解员月工资二三百元,在矛盾纠纷调解过程中,通讯、交通等费用就占到了相当比重。

五是基层调解员素质和能力普遍较低。村级调委会班子成员大部分是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法律法规知识了解甚少,村干部在处理矛盾纠纷过程中凭经验、凭面子、凭威信现象较突出,甚至有的还存在“合理不合规”、“合情不合法”现象,村调委会成员综合素质与《人民调解法》依法调解的要求,与人民调解员专业化、知识化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六是调解机制不活。按照“以案定补”相关规定,补助标准是按照调解案件的疑难程度和数量确定补助金额,矛盾纠纷案件越多,补助越多,相反,由于宣传、排查等基础工作扎实到位、矛盾纠纷较少的村反而没有补助或补助少。矛盾纠纷调解的最终目的是减少或没有矛盾纠纷,实现一方和谐。按照“以

案定补”的标准要求,自治区只对疑难案件和复杂案件给予补助,各县(市、区)只对一般案件给予补助,且补助标准相对较低,山区每个案件补助20-150元,川区补助50-200元,口头调解的一般性民事纠纷,各级政府均没有补助,市一级对各类案件都没有专项补贴,缺乏工作激励机制,影响了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村级人民调解工作没有独立性,对于一些群众反映村委会、反映政府部门工作效能、干部作风等方面的一些矛盾纠纷时,村级调委会不便处理或难调解。

三、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关于人民调解组织的设臵

1、设置人民调解中心。永宁县率先在全区设立了人民调解中心,调解中心处于政府和群众之间,下为百姓分忧、上为政府解难,由调解中心以“中间人”、“第三方”的角色公平公正化解各类出村、出乡镇的矛盾纠纷,可以避免群众直接到政府上访而带来矛盾冲突。调解中心协助县(市、区)党委、政府有效调处社会矛盾,减轻社会管理压力,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调压阀”和“缓冲器”,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议在各县(市、区)专门设臵人民调解中心或调解工作室,聘请已退休的老干部、检察官、法官、法律工作者、教师或者社会上德高望重、处事公道、具有一定纠纷处理工作经验和法律知识的人士担任人民调解员,主要调解出村、出乡镇,到县(市、区)上访的矛盾纠纷,并协调、指导、监督、规范全县人民调解工作。

2、完善乡、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加强乡、村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建设,乡镇调委会主要负责辖区内复杂的民事纠纷、群访案件、突发事件和有重大影响的疑难案件以及跨村民间纠纷的调处工作;村调委会负责组织本村内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处等工作。村调委会成员由村干部和有群众威望、社会影响力的群众担任,鼓励一些懂法律、有专长,热心于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士在村上设立个人调解工作室。

3、村级人民调解员以兼职为主,以专职为辅。由于村干部身份特殊,兼任人民调解员有其必要性。首先,村委会是一级组织,村干部担任一定职务,群众信任,大事小事习惯于到村上,调解村内矛盾纠纷群众愿意听;其次,村干部对本村情况非常熟悉,且已干多年,有一定的调处工作经历和经验,很多矛盾纠纷的有效调处离不开村干部的协调周旋和平息制止。鼓励设专职人民调解员可以弥补村干部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法律知识掌握少,依法调处水平不高等不足。因此,目前在各行政村设立人民调解员应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兼职人民调解员由村民委员会成员担任或民主选举产生,专职人民调解员从社会上选聘或由村民推荐选举产生。

(二)关于村级人民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的经费补助

1、以村定补,确定经费。目前,全市各行政村人民调解员全部由村干部或村组干部兼任,由于各村人口数量不同,调解员人数不一致,且山川村干部待遇差距较大。建议按照行政村人口、面积规模确定“以村定补”标准,即大村每年12000元、中等村每年10000元、小村每年8000元,测算经费总额为500

万元。由市、县(市、区)纳入财政预算,分级负责,共同承担,川区按1:1比例配套、山区按7:3比例配套。资金使用通过“以案定补”、“以奖代补”、“以案定罚”的形式落实。

2、以案定补,落实报酬。自治区只对疑难重大案件予以补助,市上没有“以案定补”经费。建议按照矛盾纠纷“谁调解、补助谁”的原则,对疑难复杂案件由自治区“以案定补”,对自治区不予认定的较为疑难复杂案件,由县(市、区)审核、报市级复审认定,市上直接“以案定补”,补助标准略低于自治区补助标准,一般性和简易案件由县(市、区)予以审核认定,给予“以案定补”。结合近几年“以案定补”经费,预算市、县(市、区)两级“以案定补”经费约为50万元,占总经费的10%。

3、以奖代补,激励引导。主要是对农村土地流转、宅基地纠纷、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发生的矛盾纠纷和民族宗教、道路交通事故、医疗纠纷、治安刑事等重大或涉法涉诉案件经化解调处后,达到矛盾纠纷少、无上访、社会和谐稳定的村调委会进行绩效奖励,建立起矛盾纠纷化解调处激励引导机制,鼓励其加强矛盾纠纷的日常排查、宣传引导等基础性工作。通过“以奖代补”,有利于预防矛盾的发生,有利于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进一步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建议每年从总经费中拿出90%,即450万元,用于“以奖代补”,分为一、二、三、四四个类别,按照一类100个村、二类300个村、三类90个村、四类10个村进行综合考评,以各村本年度矛盾纠纷数量、出村出乡出县数量与上年度

增减比例确定奖罚,对一、二等次的村调委会进行奖励。制定奖励资金使用办法,原则上由调解会奖励给调解员,不得均分,要拉开档次,突出奖励矛盾纠纷排查好、调解好、工作成绩显著的调解员。

4、以案定罚,责任追究。乡镇机构改革后,当前乡村组织的主要职能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人民调解员的主要职责是维护本村和谐稳定,对于不积极履行职责,基础工作不扎实,信息不灵,农村矛盾纠纷频发、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村调委会和调解员进行处罚,即对综合考评第三类的村调委会不奖不罚,对第四类的村调委会,按照一定比例扣除村干部(调解员)的工资报酬。对有故意和重大过失的失职行为,造成较大和重大社会影响的,要严肃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做出取消调解员资格等相应处理。

具体考核细则和奖罚办法由市司法局负责制定;

城市社区居委会人民调解工作参照执行,分步实施。

第二篇:人民调解经费报告

山阳县司法局

关于人民调解工作经费

财政预算情况的汇报

人民调解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下,继承发扬我国民间调解的传统并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2010年8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对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和调解网络体系建设,确保人民调解工作正常开展,调动广大人民调解员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独特作用,根据商洛市财政局、商洛市司法局转发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现就全县2011年人民调解工作经费预算提出如下意见:

一、县司法局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包括:人民调解工作宣传经费、培训费、表彰奖励费等,全县共有各类调委会354个(其中包括30个乡镇调委会),有调解人员2123人人。按照分层次培训的要求,每年拟培训调委会主任3期,每期120人,培训3天,约需培训经费180000元;配发培训教材租赁培训场地等需经费15000元;每年表彰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需经费5000元,合计200000元。

二、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包括:人民调解委员会购置办公文具、文书档案和纸张的补助费等,考虑到各调委会调处案件数量不一的情况,又要照顾到每个调委会的工作积极性,平均每个调委会每年补助500元,需补助经费180000元。

三、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我县各基层调委会每年调解民间纠纷形成案卷的达1000件以上(2008年1342件,2009年1237件,2010年1710件),平均每年调解案件1500件,每件案件补助50元,约需经费70000元。

以上三项合计共需经费450000元。

特提请将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列入2011财政预算。

二0一一年月日-2-

第三篇:2016人民调解调研报告

2016人民调解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实行群众自治、加强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6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实施,是人民调解制度发展的里程碑,对于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发展,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也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法律框架内创造性地履行职责提供了法律依据。

一个地方的人民调解工作的好坏,不仅在于有一批经验丰富、公道正直的优秀调解员,更在于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在人民调解工作中的制度创新,能否有效地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整体作战、规范化运作的体制,从制度方面挖掘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调解工作者队伍的力量,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一方的和谐稳定。笔者在工作中尝试推行“团队联调制”,收到一定成效,在此将个人的思考与实践作一阐述,求教于诸同仁。

一、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人民调解工作发展迅速,xxxx、年全市调解矛盾纠纷78000起,调解成功率95%,工作中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民调解员,在全省人民调解工作中排名连续数年名列前茅,成绩显著。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应冷静地思考下一步该做什么,如何将人民调解工作引向纵深、做的更好,这就需要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现状进行深入的剖析,以便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作为一线的基层人民调解工作者,以笔者的视角,我市的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基层调解组织过于分散,调解能力未得到有效释放。以我区为例,目前,各调解工作室分散于各街道、公安派出所、各专业调解室,人员过于分散,平时看上去调解员人数不少,但在应急处置时要用人时却发现人手不够,捉襟见肘。摊子铺得过大,表面看来调解范围扩大,但实质上是调解能力和调解效率的下降,尤其是表现在处理重大矛盾纠纷方面。

2、纠纷的同质化,致使调解员业务特长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调解员各自擅长的领域也是不相同的。各调解工作室面对的纠纷基本是同样的(专业调解室除外),让不同擅长的调解员去调解基本相同的纠纷,必然是结果是其业务特长不能得到最大限度施展。从整体上看,就会是工作波澜不惊、四平八稳,既难以打造自身的有特色的调解工作品牌,也不能在人民调解中形成攻坚克难的有力拳头,给地方党委、政府造成人民调解工作软弱无力的感觉,影响人民调解工作的整体形象。

3、有针对性的培训较少,难以造就个人调解能力突出的优秀调解员。这涉及到调解员的个人业务素养问题。从我区的调解员从业背景来看,有社区主任、车间主任、企业的服务主管、退休的政法人员等,各自擅长不一。从面对的纠纷来看,有的是说理型的,要以情动人;有的是说法型的,要释法止争;有的是二者兼顾,既要说理,也要说法。从领域上看,有物业纠纷、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合同纠纷、劳动纠纷、治安纠纷等。在扁平化的组织体系下,每个调解员面对的纠纷虽然种类繁多却又是同质化的,即使做了这样的培训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团队联调制的意义

团队联调制,为“1+X”模式,即以骨干调解员为核心,配属辅助人员组成团队,专门攻克重大、疑难、专业纠纷,形成自身的调解品牌。

团队联调制的产生,正是为了克服上面所述的基层人民调解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意义在于:

1、打破了各调解工作室相对封闭的状态,有效整合人力资源。在原有的相对状态下,人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通过团队联调制,将合适的人员整合在团队里,相互取长补短,团队的整体效能得到提升,产生了“1+12”的溢出效应。

2、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优秀调解员的特长,提升调解效能。针对不同的纠纷,选派不同的团队进行调解,充分发挥骨干调解员的自身特长,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能够抓住矛盾的关键点,及时止纷定争。

3、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调解员的业务素养。对团队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包括法律知识、实践技能、类案解剖,现加上充分的实战检验,团队成员的业务素养可以迅速提升,在处理同类纠纷时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有利于优秀调解员的脱颖而出。

4、有助于打造自身的调解品牌,最大限度地为地方党委、政府分忧解难。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常态化,其中部分属人民调解范畴,不仅影响地方稳定,也影响党和政府形象。通过专业团队进行调处,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团队联调制的初步实践

案例:某社区的业委会与小区的幼儿园因幼儿园用房的权属产生纠纷。业委会主张幼儿园用房属全体业主所有,其依据是开发商与物业公司签订了一份资产转移协议,写明幼儿园用房属全体业主所有,据此要求幼儿园与签订租房合同,缴纳租金给业委会,否则,要求幼儿园撤出小区,由业委会另外聘请办学机构入驻。幼儿园则主张,已经与开发商签订合同,不能随意废止,因此不能与业委会签订合同;业委会与开发商的产权之争不应影响幼儿园正常办学。虽经街道、社区多次做工作,矛盾也未能得到有效处理。因其中一方采取了过激行为,双方矛盾因此骤然激化,并发生肢体冲突。

分析:这是典型的法律纠纷,涉及到合同法、物权法等,需要成立以擅长处理法律纠纷的调解员为核心的团队。

调处:区调委会介入了解情况后,立即以调解员马XX(退休法官,擅长处理法律纠纷)为主,配属区法援中心律师、另一名调解员徐XX(退休检察官,擅长处理治安纠纷)。在调解过程,又引入一名现任资深法官。团队成立后,主要工作情况包括:

1、召开碰头会,进行调前分析;

2、确定主调人、各成员在调解中扮演的角色及可能出现问题的应对;

3、接受业委会的委托,为其提供法律方面的帮助,包括为其免费进行诉讼代理;

4、请资深法官指导收集证据,并对证据进行诉讼风险评估。

结果:在证据收集过程中,调解员发现业主在购房时曾签署过一份承诺书,接受开发商制定的临时公约。临时公约写明,幼儿园用房归开发商所有。合同有相对性,只对合同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开发商与物业公司之间的资产转移协议虽写明“幼儿园用房属全体业主所有”,但并不构成业主主张产权的依据。对幼儿园用房的归属,相关法律也未强制性规定必须归全体业主所有。经过诉讼风险评估,团队一致认为在现有证据条件下,业委会一旦诉讼败诉的可能性很大,并将此结果告知业委会成员。业委会表示接受,基本放弃产权之争。调解员提出,对幼儿园在小区办学对业主造成的影响,可以另行组织调解。至此,一场难解的纠纷基本平息。

点评:对法律类的纠纷,调解员必须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有些专业问题还必须邀请专家指导。本案是一起复杂的法律类的群体型纠纷,区调委会及时成立以退休法官为核心的调解团队,配以法援律师、退休检察官,调解力量很强大,在背靠背的调解中做了很多释法工作,但由于一直没有掌握关键证据,调解工作走了一些弯路。区调委会及时和法院联系,由法院指派一名擅长处理物业纠纷的法官协助工作。正是在该法官的指导下,调解员收集到了关键证据,本案的调解工作才迎来转机,业委会才会放弃产权之争,纠纷基本平息。

这是团队力量的一次充分展示,在今后的调解工作中,将不断地摸索,进一步从制度方面予以完善,打造出自身品牌。)

第四篇:人民调解现状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现状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现状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社会公德规范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劝说,促使他们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诉讼外调解的一种活动。其有利于普法宣传教育的开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对于化解矛盾、彻底解决民事纠纷方面具有裁判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人民调解现在越来越受到群众的欢迎,有纠纷到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已成为群众解决纠纷的首选。

作为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一名调解员,在与矛盾纠纷打交道的同时我总是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着提高调解效率,减少矛盾纠纷的方法,下面根据自己的工作体会以及到其他乡镇的学习交流情况就乡镇人民调解现状谈几点浅薄的意见:

一、基本情况

xxxx镇现有15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共有调解人员80多人。人民调解组织机构健全,镇、村“两级”调解组织网络覆盖全镇所有行政村。2015年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83件,调处率100%,调结272件,调结成功率96%;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4件15人,制止群体性械斗3次500人,劝止群体性上访4次65人。成功调结了平江村平东屯与同安村满村屯道路纠纷以及xxxx村11队与xxxx江引水工程施工方纠纷等重大案件。全镇没有一件民事纠纷因处理不及时而引起群体性上访,群体性械斗或民转刑案件发生,也没有因调解不当而发生非正常死亡事件或激化事件,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使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二、矛盾纠纷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根据对矛盾纠纷的统计来看,乡镇矛盾纠纷大致分为由山林土地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由婚姻家庭邻里等问题引发的纠纷、因修路等基础建设引发的矛盾纠纷三个大类,在矛盾总数中的比例接近2:1:2。其中,山林、土地纠纷往往是因为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时期山林、土地界段划分不明确、重合,填写过程中文字表述不准确等原因引起;婚姻家庭矛盾在家庭内部矛盾一般较小造成的社会影响不大,多数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累积引起的;邻里纠纷产生的原因较多,在家族式地区容易引起群体性纠纷或暴力行为,社会影响较大;因修路等基础建设产生的纠纷大多数涉及占地、线路设计和补偿等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解和处理好不仅极易影响农民自发修路的积极性,也是引发群体性纠纷的原因之一。现在对纠纷化解的方式主要是人民调解,但由于社会文化多元化,矛盾纠纷多样化,已经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而矛盾纠纷的调处手段和调解方式的改进迫在眉睫。

三、现行人民调解存在的不足

(一)调解队伍总体素质偏低。人民调解员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村级调解员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不少基层调解员还留在传统的“劝架员”水平,法律知识贫乏,政策水平较低,有些甚至连制作调解记录和调解文书都有困难,工作力不从心,以致调解效果事与愿违者不乏其数。有着“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不干不打紧,干了得罪人”的消极思想,严重影响了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调解员身兼数职,流动性大,不利于经验的形成和推广。由于村级调解组织成员大多数为村干部兼任,他们不仅要调解矛盾纠纷,更要忙村里的各种事物,发生矛盾纠纷有疲于应付的现象,加上人员调整频繁,导致整个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差,好的经验无法得到总结和推广,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

(三)乡镇调解工作缺乏经费,给人民调解工作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一是培训力度受限。由于无专项人民调解员培训经费,影响了人民调解员素质的提高。人民调解员除镇级调委会人员外,多数是由村委会主任、委员兼任,没有经过法律专业教育培训,对人民调解业务不熟悉。培训经费的不到位更使这个问题十分突出。目前对多数基层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一般是以会代训方式进行,极少有系统学习法律知识的机会。二是制约了宣传工作的开展。许多发生在农村因民间纠纷引发的刑事、治安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多为不懂法、不用法或无力承担诉讼费用,自行采取各种“手段”解决所致。因此,利用人民调解这一群众性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调解民间纠纷正是当前农民所急需,维护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所必须,而作为履行这些工作职能的人民调解组织却因没有专项工作经费,难以有效开展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纠纷的调解质量和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深化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民调解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和有效途径,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强法律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群众自觉守法的社会氛围,而不是投机取巧、钻法律和制度空子的社会氛围,也不是追随利益、钻法律缺乏有效保障机制和有效监督机制的空子。

(三)加强人员配备和业务指导,切实提高调解成功率。一是在乡镇司法所增派专业工作人员指导村级调解工作的进行,形成业务上的联系。二是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吸纳一批热心公益事业、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懂政策、懂法律、文化程度较高、公平正直的青年人担任人民调解员,将新观念、新思路融合到调解工作中。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指导调解工作的进行。提高人民调解员在实践中自觉驾驭法律的能力和水平,真正把法律融入社会实践的行动根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四)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立法步伐,找准自己的位置。通过立法明确规定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人员配置、工作机制、经费保障、法律效力等问题,使人民调解工作得到法律的有效支持和规范。

(五)加强措施,形成长效机制。一是落实人民调解员工作报酬。建立调解员工作补贴办法,将人民调解员工作经费及工作补贴列入乡镇财政预算,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二是完善奖励机制,进一步调动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积极性。

目前乡镇司法所的人民调解工作是平安xxxx建设的第一道防线,基层调解建设现状的改善,存在着问题的解决,效率的提高,效果的增强,就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新思维和新思路,从而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只有充分发挥和调动社会各界、各阶层人士的作用和积极性,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灵活、方便、快捷、广泛、节约社会成本的优势,才能积极妥善化解各类人民内部矛盾,做好社会和谐稳定的和平安xxxx建设的工作。

第五篇: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是诉讼程序之外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有效手段,也被国际司法界称为“东方经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司法行政系统特别是基层广大人民调解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创建平安河源、构建幸福河源的总要求,忠实履行人民调解的神圣职责,充分发挥纠纷化解的职能作用,勤于奉献,敢于克难,勇于实践,出色完成了各项调解工作任务,全市人民调解工作呈现出“创新发展、有为有位”的良好态势,为维护全市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快打造“广东绿谷”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我市的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伴随着发展的深化,矛盾纠纷将会进一步增多,表现方式也会更加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平安河源,为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人民调解以其程序简单、直接方便等优势,在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和优势日益显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将以创建平安河源为目标,以“规范、拓展、提升”为主题,以化解矛盾纠纷和提升调解率为主线,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真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夯实平安创建基础,为加快经济发展、创建平安河源和打造“广东绿谷”做出新的贡献。重点坚持做到“三个三”。

一、充分发挥“三大功能”

充分发挥“三大功能”即要充分发

挥人民调解预防矛盾激化的功能、化解民间纠纷的功能和法制宣传教育的功能。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预防矛盾激化的功能。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认真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和预警预防制度,努力在预防上下功夫,及时发现矛盾纠纷的潜在因素,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确保人民调解在消除矛盾隐患、超前预防纠纷发生、有效稳控事态中发挥积极作用,使人民调解工作真正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化解民间纠纷的功能。认真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在做好日常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同时,突出重点时段、重点部位、重点领域、重要节点适时组织开展集中性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初始阶段、萌芽状态,解决在当时当地,实现纠纷不激化、矛盾不上交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县终结”目标。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教育的功能。调解的过程就是普法的过程,每一宗矛盾纠纷的调解就是一次生动、成功的普法教育活动。广大人调解员在做好矛盾纠纷调解的同时,也要扮演充当好普法教育的宣传员,在调解过程中进行普法教育,努力使每一宗矛盾纠纷的调解都成为普法教育的具体实践,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公平正义就在眼前,增强法制观念和对法律的信仰与敬畏,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习惯,努力营造全社会良好的法治风尚。

二、积极推进“三大建设”

积极推进“三大建设”即要积极推进调解组织的网络化建设、调解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和调解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积极推进调解组织的网络化建设。重视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根据社会转型,矛盾纠纷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地区多发易发的特点,努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覆盖。特别是针对当前社会矛盾的成因复

杂化、表现多样化的特点,把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延伸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既要一如既往地抓好为传统的邻里、家庭类矛盾化解而设立的调解组织,又要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非传统的征地拆迁、医患纠纷、物业小区、环境保护等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逐步在人口密集场所、矛盾纠纷易发、多发的行业、领域建立调解组织,进一步扩大调解组织覆盖面。

积极推进调解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首先主动掌握调解的三个阶段。当前,由于案件调解以双方当事人自愿为原则,一般分为对主持调解人员的公正公道品行认可,对案件涉及的行为合法与否、是非曲直的认知,对调解方案或纠纷解决办法的认同等三个阶段。因此,调解员的品行靠自律和实践形成口碑;案件性质与是非认定,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当事人,另一方面要有能力引导当事人,这就要求加大对调解员的专业化培训和学习积累;对调解方案的认同,一

方面是“认可”和“认知”心理驱动选择,另一方面又要做好疏导分析和规劝工作,催促当事人主动选择。其次善于把握调解规律。每一宗案件的调解均是双方利益冲突过程中的博弈,有妥协、有放弃。要分析案件涉及利益种类,善于引导当事人哪些是核心利益、长远利益,哪些是可放弃利益、眼前小利,区分悬空利益与现实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有舍才有得、有放弃才有收获的道理。同时还要善于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道德的手段规劝引导当事人接受调解方案,实现案结事了。再次加强调解员选聘和能力培养。想方设法把懂法律、懂政策、有经验、办事公道且热爱人民调解工作的同志选聘到人民调解工作岗位上来,也可以聘请律师和在本地德高望重、公道正派、善做群众工作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义务调解员。及时调整充实人员,保证调解员队伍的相对稳定。经常性地对调解员进行专业知识和调解技能培训,特别是注重加强对广大调解

员“三种能力”和“六心”的培训教育力度,“三种能力”即广大调解员要有社情民意和纠纷排查的综合分析能力,与群众百姓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做好调解工作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六心”即广大调解员对待自己的岗位工作要有热心、爱心,对待基层群众诉求事项要有真心、诚心,调处矛盾纠纷要有耐心、恒心。

积极推进调解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人民调解法》,把“六统一”作为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组织机构、调解程序、调解文书、工作制度、台帐资料、纪律要求等方面全面加强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全市人民调解工作的软、硬件水平,促进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向网络化、专业化、规范化迈进。

三、健全完善“三大机制”

健全完善“三大机制”即健全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机制和督查考核机制。

健全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建立

和完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协作,整合资源,形成以人民调解组织为主体,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相互协作、集中化解矛盾纠纷的“大调解”工作格局。特别是要加强与人民法院及各法庭、有关信访单位、综治部门、重点乡镇、企业与村居的沟通联系,建立互相联系、互通信息、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摸排分析和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稳定。

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机制。在人民调解工作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系统的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和统计报表制度,为各级党委政府正确把握维稳形势、及时掌握社情民意、科学决策提供了准确信息,今后要继续坚持好、完善好这一制度,在坚持按时上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报表的同时,定期对本地区本系统的矛盾纠纷情况进行分析研判,随时掌握和上报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纠纷信息和重大突发事件,为党委政

府科学决策提供更精准的依据。

健全完善调解工作督查考核机制。加大对人民调解的督查考核工作,尤其是要争取纳入到各地党委综治工作考核之中,形成良性竞争和创先争优的氛围。推广东源、连平等地经验做法,积极探索和推动“以案定补”、“以奖代补”或“固定补贴”等多形式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人民调解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的正面宣传,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互相学习交流,树立调解工作的良好形象、扩大调解工作的社会影响,积极传播人民调解正能量。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争取上级关心和支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把人民调解经费列入到同级财政预算,确保人民调解工作各项经费的落实,推进调解工作创新发展。

下载人民调解报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调解报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民调解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工作状况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人民调解工作状况调研报告2010-06-29 19:09:18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人民调解工作状况调研报告人民调解工作状况调研报告(2)......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深度契合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传统理念,被誉为治国安民的“东方经验”,在化解民间纠纷、促进社会和谐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深度契合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传统理念,被誉为治国安民的“东方经验”,在化解民间纠纷、促进社会和谐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人民调解经费 调研报告

    精彩导读: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保障机制。要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投入。要认真落实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

    人民调解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加强人民调解 化解矛盾纠纷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多年来,人民调解制度以其自愿协商性、程......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工作状况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初会经济不断高速发展,基层社会矛盾有了新的变化,作为司法所的主要工作之一的人民调解工作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按上级的指示精神进......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2009年)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为我国宪法所确认的一项法律制度,它是在依法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

    少数民族人民调解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乡毗邻**镇,辖14个村委会,总面积 233平方公里,总人口 40309 万人,有乡调委会1个,村调委会14个、有调解小组 152个,调解主任15人,纠纷信息员153 人,聘请人大、政协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