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语文备课(670)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鲁迅”这个名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鲁迅的课文。
2、板书课题:13早,生齐读课题。
3、质疑: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为什么用“早”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带着上述问题自读课文。
要求:标出节次,划出生字词以及认为难读的地方。
2、自学生字新词。
3、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解决。
4、快速阅读课文,回答: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指导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按照游览“三味书屋”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3、班级交流。
四、指导朗读
1、提出难读之处。
2、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读。
3、指名读。
五、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字型以及间架结构。
2、提出难写的字。
3、师指导书写。
4、生临写、练习写生字。
第二篇:语文0教案备课初探(模版)
语文“0”教案备课初探
533307广西田林县板桃中学吴祖赢
语文备课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小到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大到文章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主题思想等,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解决,如果再要求教师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详细记录在案,那么,教师难免会由于时间和精力的不足而“以抄代备”,其结果是一本课本、一本教参克隆出无数个相同的教学模式,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完全丧失。在这样的状况下,提高教学质量,实施课程改革又从何谈起呢?为此,笔者提倡语文备课采取“0教案”策略。
“0教案”备课,将传统备课中大量的书写工作删除了,教师显得极为轻松和自由。这种备课的形式一般是:
一、阅读。重点是读教材,主要包括读单元知识短文,读课文内容,读预习提示,读课后练习等。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将教材内容吃透,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文章的主题思想,从课文内容、预习提示、课后练习等方面来把握文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二、设计。在不参阅任何教学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教师根据钻研教材时获得的信息来设计文章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让教师摆脱教参的思维定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潜力,使自己的教学个性飞扬。
三、查找。即查缺补漏,教师通过富有个性化的设计后,再找来一些较好的教学参考书查阅,看看自己的教学设计在哪些方面还有待补充、完善,教师还可以到网上下载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图片,尽量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四、成型。通过阅读、设计、查找之后,一篇文章如何教,教师的心里有了底,这时,教师就需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一个框架,蕴藏于自己的脑子里,必要记录的可以在课本中圈点、注释,使之成为一个简单的“纲”,真正做到能“背课”。
倘若能如此,我们的教学效果比那些教案写了一大堆,课堂上边看教案边讲课的做法不知要强多少倍。一家之见当否,有望与广大同仁商榷。
第三篇:五年级语文备课
练习三
第2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从自己识字的实际出发,恰当选择查字方法查字典。
2、初步学会使用“居然、果然、突然”,“可是、由于、尤其”等词,给“怪、当年、片刻之间、瞥”找到近义词。
3、能照例句扩写句子。
4、能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练习中的短文。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查字典;扩写句子;找出重点段理解课文。教学难点:体会用词的确切性;根据句子意思确定扩写什么内容。教具:投影片
一、指导完成第5题。
1、读题,明要求。
2、学习例句,弄清楚要注意什么。
3、自由选一句口头练习扩句。
4、交流。
5、小结:扩句的意义。
二、指导完成第6题
1、回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2、自由读短文。给短文分段,找出重点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让共产党员买车票的事。
第三段(第7自然段)人们向小吴投去崇敬的目光。
3、细读重点段。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去理解。
(1)大娘为什么要问:“谁是共产党员?”
(2)这位共产党员是谁?他是怎么做的?划出有关句子。这些句子说明了什么?这件事反映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三、作业:《作业本》第5题。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备课(121)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句诗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教学挂图、投影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1.自由读。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
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
②“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备课(677)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板书:唐·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寻?隐者?遇?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习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补充阅读
贾岛《题诗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