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19-05-15 11:0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童趣》教学设计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童趣》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童趣》教学设计与反思

《童趣》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简介

《童趣》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是清代文学家沈复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文言散文,生动描述了观蚊成鹤、神游山林并鞭驱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本课是七年级学生上初中后将要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除了落实知识点外,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力争为后面逐渐加长加难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的诵读习惯,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并积累文言词语,如“鞭”“驱”“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

2.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学习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做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3、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诵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物外之趣”。

2、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培养生活情趣。

(突破方法:导入时辅以歌曲,再畅谈自己的童年趣事,以激发学习兴趣。设计多遍朗读,每一遍朗读都有一个目标,由浅入深,培养语感,感受领会“物外之趣”。探究时步步深入,由文章到生活注重课内外的链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领悟,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应当提示朗读节奏,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品味童趣。

2、师生讨论法:在落实课文的翻译,赏析课文,生活链接时采取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的方式进行。

五、课时设计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应当设计为两课时。但为保证本篇说课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我把它设计为一大课时,把前两个环节上成一课时,后两个环节上成一课时也是可以的。

六、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捉泥鳅》。

(歌曲的主题是童年,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利用课间时间播放,活跃气氛,调动情绪,激活学生对于童年生活的回忆。)

(一)、导入新课

1、童年是一个个五彩的梦,珍藏在我们记忆的盒子里;童年是一朵朵不败的花儿,盛开在我们永远的心田上;童年还是一串串轻快的音符,时常回响在我们的耳畔„„同学们,在你们的童年里,发生过哪些有趣而难忘的事呢?

学生发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听听他的《童趣》。

2、简介作者及作品出处,落实在书本上。

(强调文学常识识记要点:作者的姓名、朝代、字、号、作品、评价等。属于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初读课文

1、朗读指导

A、听读:首先让老师来表现一下,听老师读课文,注意文言文文朗读与现代文朗读的不同。

B、自读:课堂上最美的就是琅琅读书声,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比一比,看谁能做到“不错读、不漏读、不添读”。

C、帮读:老师从这一片洪亮的读书声中,感受到你们学习的激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还有问题的,就大声的说出来,让我们互助合作,共同进步。

出示课件:

[ 重难字读音提醒:

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土砾(lì)壑(hâ)癞蛤蟆(lài há ma)庞(páng)然大物

部分节奏停顿提醒:

余忆童稚时故时有物外之趣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D、齐读。解决了问题就又有了进步,让我们一起齐读课文,争取把文言文的味道给读出来。

(朗读是学习语文重要的方法之一,但朗读不可盲目进行,最好分层实施,由浅入深,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同时,逐步增强能力。良好的范读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是很有必要的,“给出一个高度,让学生去追求”。)

2、翻译指导

A、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书及课文下边的注释,疏通文意。

出示课件:

提倡独立思考,也鼓励小组讨论,互助合作。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做好笔记。

例:故(所以)时(常常)有(拥有,获得)物外之(的)趣。

翻译四字诀:

换:解释。例:昂(抬头)首(头)观 之

加:增加。例:必细(仔细)察(观察)

补:补充。例:(我)见二虫斗草间

调:调换词语的位置。例:徐喷以烟(慢慢的用烟去喷)]

B、把在翻译中遇到的难题提出来,互助帮助解决。

出示课件:

[重难字词翻译提醒:

项为之强(通“僵”,僵硬)故(所以)时有物外之趣

私(暗自、暗暗地)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方(正)出神鞭(用鞭子打)数十,驱(驱赶)之别院

兴(兴趣)正浓果(果然)如鹤唳(鸟鸣)云端]

(翻译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及难点。这是学生上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关于翻译方法的指导应尽可能的详细并便于学生掌握,以逐步形成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

1、寻“趣”:在小组间用“我认为课文的‘趣’表现在_____”这种句式寻一寻课文中的“物外之趣”。

2、说“趣”:概括文中共讲了哪几件“物外之趣”?作者都有怎样心情?试着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在和同学们讨论的过程总结出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方式除了观察外还有“想象和联想”。

出示课件:板书设计:观蚊成趣(怡然称快)

[藐小之物———→物外之趣神游山林(怡然自得)

鞭驱蛤蟆(兴正浓→呀然一惊)]

3、品“趣”:声情并茂是朗读的至高境界,以情带声是朗读的至胜方法,让我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品一品作者的童趣,好吗?赛一赛,看谁读得更好。

(先“寻”,再“说”,最后通过读来“品”,步步深入,既品味课文,体会童趣,又指导了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四)、生活链接

1、这就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原来生活可以这样的富有情趣,看来“生活中不是缺少乐趣,而是缺少发现。”,同学们,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呢?

学生讨论发言:学会仔细观察,并培养自己的联想想象力。

2、教师举个例子同学们讨论一下

有个同学很喜欢找乐趣,同桌起来答问时,他会偷偷地把同桌的凳子挪开,等到同桌坐下时,摔了个四仰八叉,他觉得很有乐趣,哈哈大笑。这个“趣”跟浓复的“童趣”有何不同呢?

讨论得出:

前者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趣,是自私的趣,是低级趣味。

后者是通过仔细观察,充分发挥联想想象,将“物”美化、大化、理想化,是童真之趣、高雅之趣,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表现。

3、在生活中,你有哪些行为是高雅之趣,哪些行为是低级趣味呢?(透过这个教学环节,将文里文外、过去现在、作家读者有机结合起来,既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可亲可爱,也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提高审美情趣。)

(五)、学习小结

通过朗读、翻译、品析,与生活链接的方法我们学习了文言文《童趣》,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沈复童年时的物外之趣,也提醒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高雅情趣的人!同学们,让我们保持一颗童心,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努力成长为一个有知识、有情趣、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最后我们以齐读课文来结束这堂课。

(总结学习方法,加强情感影响。)

七、板书设计

《童趣》

沈复

观蚊成趣(怡然称快)

藐小之物———→物外之趣神游山林(怡然自得)

鞭驱蛤蟆(兴正浓→呀然一惊)

(板书的设计包含了从生活中发现“物外之趣”的方法,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课文朗读的感情指导,起到一个课程提纲及对教学方法重难点强调提醒的作用。)

教学反思: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因此我的讲课标准有点过高了。彝族学生的语言水平还需要有较大训练才能达到学习古文的要求,学生特别想回答却因为语言障碍而无法表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习惯还没有培养出来,因此课堂教学是基础知识用的时间较多。课堂教师问的问题几乎都是老师自己在回答。互动性差了点。

第二篇:《童趣》教学设计与反思

《童趣》教学设计及反思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第一单元第5课)

上栗镇第二中学 何运丰

教材分析:

文言文语言简洁、典雅,基础是理解大意,由此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习解读文言文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疏通文意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要极力激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积极感悟并发现生活中的情趣,还要树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教学目标:

1、翻译文言文,把握大意。

2、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积累文言词语。

3.领会作者对童年时代观察的事物进行夸张描写所具有的一种物外之趣。

4、在学习中带领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培养审美的情趣。鼓励学生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学习解读文言文的方法。领会作者对童年时代观察的事物进行夸张描写所具有的一种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鼓励学生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与探究相结合、译述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自学 1.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掌握加点字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 凹凸(āo tū)为壑(hâ)癞(lài)虾蟆 土砾(lì)庞(páng)然 童稚(zhì)(2)解释下列成语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风声鹤唳:形容人在非常恐慌的时候,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十分紧张害怕,疑神疑鬼。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一些知识

3.文言词语的解释,最常见的方法是添字组词法和换用同义词替代法,如: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昂(抬)首(头)观之。请按此方法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项()为之强 ②作()青云白鹤观()③果()如鹤唳云端 ④以丛草为()林()⑤为()之怡然称快 ⑥兴()正浓 ⑦方()出神 ⑧驱()别院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变幻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同学们,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奇思妙想,看着看着……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可能会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或许还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沈复(1763一?)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原有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2.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3.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教师可以让每人讲一小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教师参与到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重点字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4.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三、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蚊虫、癞蛤蟆等物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太喜欢,可是作者却从中获得了许多超乎于事物本身的乐趣,作者是怎样获得这些乐趣的?请大家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①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视力好;②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有观察的好习惯;③想象、联想。)

2、积累文言词语。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通假字、一词多义、成语)

五、延伸拓展。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是一位有生活情趣的人,所以才能在儿时的生活中体会到如许多的乐趣,我们作为一个平凡的人,过着平凡的日子,但只要我们像作者一样有一颗热爱生活得心灵,有一种善于观察的习惯,有一颗富于想象和联

想的头脑,也可以把我们的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过的像花一样灿烂无比。让我们也做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吧!

板书设计:

《童趣》

(沈复)

仔细观察 观蚊如鹤

想象联想 神游山林 物外之趣

鞭打虾蟆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

通过活动,学生对自己有了更新的认识,学生们知道了自己的优点,树立了信心,提高了积极性。活动中学生会积极地根据自己的实际和体验,不断调整自己。主体参与,调动积极性。效果可以说是水道渠成。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的压力几乎为零,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会产生情感共鸣,一定会接受新的知识。因此,学生收获是非常大的。今后的自信心会更强。教师也从中捕捉到学生真实的内心生活,对今后的教育工作也有帮助。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点:

一、激发兴趣,顺利突破难点。本文是学生步入初中以后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上好这节课,对今后的文言文教学非常关键。为了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心理,教学中我采用了变序教学的方法,先图文结合学习第二自然段,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实现图文对接,用插图为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然后再进行与第一段内容相仿的第三、四自然段的学习,把较难的第一自然段放在最后学习,有了三件趣事的铺垫,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在此时引导学生从事到理趣探究文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使教学的难点得到轻松的突破。

二、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本自带插图,利用课文自带的注释帮助学生突破文言文学习中的翻译课文关,使学生手头的现有资源——教材得到充分合理应用。

三、授之以渔,实现学法引领。在教学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时候没有都由教师讲解,而是利用第二自然段进行了示范导读,通过学生举例演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和发现,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方法、掌握方法。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运用已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举一反三,实现学法引领。本课的教学存在的不足:虽然在课前安排了足够的时间预习,但在课堂上侧重了文意的探究,对文言诵读这个环节的设计显得有些薄弱,其实诵读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在这点上做的不够。

第三篇:童趣教学反思

《童趣》教学反思

何宗莲

沈复《童趣》是相对独立的一篇二百多字的短文,记叙的是作者儿时的趣事。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总之,这个二百年前的古人沈复,是一个难得的有“趣”的人。有趣的人,从小就有趣。《童趣》文字精练,趣味丛生,一直被教材编写者所看重。作为初中生学习文言的开篇之作,在教授时自然不可等闲视之。

教学时我主要设计了译读悟趣、寻读绘趣两个环节,细细想来,这节文言教学的起始课也是有得有失,喜忧掺半。

一、译读悟趣

具体给出了如下备选方式:1.查看。即查看注释,如“秋毫”、“素帐”、“徐”等。2.换加。即换加字词,如“张目”换加成“张开眼睛”,“细察”换加“仔细观察”。3.对照。即对照上下文进行推断,如“呀然一惊”“心之所向”均可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出来。课堂上,10分钟左右,学生扫除了语言障碍。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荒凉景象。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文言文的春天自然迟迟“不度玉门关”。以上两个环节,我自己认为处理得较为成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既激发了兴趣,又指导了方法。

二、寻读绘趣

一“趣”难得,围绕本文主旨“物外之趣”,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物外之趣”?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趣味”吗?

学生根据语段,很快提炼出了三件趣事: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又结合课文插图,联系自己儿时类似的体验,一致认同这个二百年前的古人——沈复,是一个难得的有“趣”的人。有趣的人,打小就有趣,趣事自然也就不少。

教授初中第一篇文言文,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苦心“激趣”,用心“悟趣”,细心“绘趣”,童心“溯趣”,真是得“趣”不易!但是,“趣”不也正是学

生学习文言文的金箍棒吗?第一次学习文言文,若就能使学生领略古代文苑奇葩的芳香,进而乐学勤学好学,那么,我苦苦打造的“趣”还真正是难得的了呢!篇二:童趣教学反思

童趣教学反思

篇一:>童趣>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童趣》的教学,我发现 了很多问题:

一、我这次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但还是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在实行,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违背的,也是不科学的。在课堂是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文言文好学吗?喜欢学吗?”结果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不好学,不喜欢”。我想这是学生心里真正的呼声,但是我们教师却是经常忽略了他们的心声,依然按照我们自己的意念来教学。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是我觉得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才是最关键的,要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算是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导语的设计,图片的展示,提出一些问题,讲一些>故事,对学生的回答积极肯定等等。但还是觉得这样不够,因为一旦涉及到知识点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我无法让知识点的讲授变得更为生动,更为形象,我想这是我个人的问题。

二、这是一篇充满趣味和想象的文章,应该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去体验文章里面的乐趣,因为他们才刚刚度过自己的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还是记忆犹新的。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趣事谈谈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让他们去体验作者当年的乐趣,或许效果会更好。但是实际上这堂课我们大都是在传授文言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觉。这实际上也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尽量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

篇二:童趣教学反思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很有情趣,学生兴趣较浓。两个课时下来本人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我这次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但还是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在实行,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违背的,也是不科学的。在课堂是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文言文好学吗?喜欢学吗?”结果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不好学,不喜欢”。我想这是学生心里真正的呼声,但是我们教师却是经常忽略了他们的心声,依然按照我们自己的意念来教学。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是我觉得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才是最关键的,要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算是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导语的设计,提出一些问题,讲一些故事,对学生的回答积极肯定等等。但还是觉得这样不够,因为一旦涉及到知识点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我无法让知识点的讲授变得更为生动,更为形象,我想这是我个人的问题。

二、这是一篇充满趣味和想象的文章,应该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去体验文

章里面的乐趣,因为他们才刚刚度过自己的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还是记忆犹新的。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趣事谈谈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让他们去体验作者当年的乐趣,或许效果会更好。但是实际上这堂课我们大都是在传授文言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觉。这实际上也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尽量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

三、本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善于观察和想象。那么老师在教的时候是否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也对原文进行想象加工呢?如蚊子在素帐中飞舞,这只是视觉上的效果,那么听觉上的效果呢?文中没有记叙,读者可以想象,蚊子们不该是在开什么演唱会吧!文中最后写道:“??鞭数十,驱之别院。”那么作者是拿什么去鞭打虾蟆的呢?是狗尾草、树枝??还是真的鞭子?让学生展开讨论和想象,一是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对于初入文言文的学生来说,过去有些教师要求教师将文言翻译挤着写在课本原文的下面。这样看似挺理想,学生一看就懂。但我实地拿了几本这样做的学生的课本,结果发现他们的课本已不是课本了,文章不是文章了,而是蚂蚁在文章中搞游行集会一样,让人辨认原文起来非常困难,看起来好像我们需要用手特意把什么东西掰开似的,因为文章的行距毕竟有限。所以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去理解,去背诵重点词语和句子,不必句句译文在书。

篇三:童趣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充满想象性和趣味性的文章,本来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自己去体验文章里面的乐趣,因为他们才刚刚度过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印象深刻的。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童年的趣事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许效果会更好。但是实际上这堂课我都在急匆匆地讲授文言知识,而忽视学生地切身感受,没有让学生参与到文本中来。因此,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会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慢慢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但是,我的问题就是,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我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导语的设计,图片的展示,提出一些问题,讲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积极肯定学生的发言等等。但一旦涉及到知识点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文言文知识点本身就是繁琐而复杂的,而且枯燥无味,我没有办法让知识点的讲授变得更为生动形象,或许这是我个人的问题吧。篇三:童趣教学反思

《童趣》之教后反思

绩溪家朋学校 方全胜

轰轰烈烈的课改实验,风风雨雨中我们已走过了这么多年,这个课例禁不住又一次让我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很有情趣,学生兴趣较浓。两个课时下来本人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我这次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但还是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在实行,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违背的,也是不科学的。在课堂是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文言文好学吗?喜欢学吗?”结果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不好学,不喜欢”。我想这是学生心里真正的呼声,我知道这与我要的答案大相径庭,但是我又知道,我们说,生活中说要尊重别人的意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强调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学生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感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教学特别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事实上,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习惯了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习惯了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可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以后从事的职业也不会相同,为

什么我们做教师的总是要他们“心往一处想”呢?反过来说,学校毕竟是 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个人认为,潜移默化比较好,如果是生硬的说教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学生“善于思考生活”的优点,又巧妙地借用故事和课后思考题,引发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新的定位和反思,对学生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学生乐于接受,才教有所获。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却是经常忽略了他们的心声,依然按照我们自己的意念来教学。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是我觉得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才是最关键的,要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算是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导语的设计,提出一些问题,讲一些故事,对学生的回答积极肯定等等。

二、这是一篇充满趣味和想象的文章,应该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去体验文章里面的乐趣,因为他们才刚刚度过自己的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还是记忆犹新的。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趣事谈谈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让他们去体验作者当年的乐趣,或许效果会更好。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尽量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

三、本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善于观察和想象。那么老师在教的时候是否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也对原文进行想象加工呢?如蚊子在素帐中飞舞,这只是视觉上的效果,那么听觉上的效果呢?文中没有记叙,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蚊子们不该是在开什么演唱会吧!文中最

后写道:“„„鞭数十,驱之别院。”那么作者是拿什么去鞭打虾蟆的呢?是狗尾草、树枝„„还是真的鞭子?让学生展开讨论和想象,一是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当然,整个教学过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老师要备好课,就得深入钻研课文,做到吃透、吃准,胸有成竹;同时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学生的问题或进行深入的引导,或尽快、准确的予以回答。

总之,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资源整合的过程。语文学习,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活动的设计应体现语文课标学习的“开放性”特点。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猎获信息的过程,——这是信息整合的前提。上网、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可以获取信息,与人交谈也是获得信息的一种方法。语文的课堂教学更是让学生系统学习的过程。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有“放眼宇宙,吞吐日月”的气度与胸怀,这是语文课标“资源整合”提出的要求。我想,这也应是我以后教学与人生努力的方向。篇四:童趣教学反思 童趣教学反思

这两天讲授的课文是《童趣》,是一篇文言文,也是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有的认为要依然要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有的则认为应该弱化基础知识,而要侧重让学生去体验课文。关于这些争议可以从各个渠道获知,这里就不再多说。还是讲讲我上课时的一些情况。

由于四班的多媒体出现故障,所以在四班的上课就完全是按照教案的思路讲的,可以说上的很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还是有一两个亮点:一个就是导入,我还是按照我以前的思路,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这次讲的故事可以说很符合课文,因为讲的是一个小女孩想象的故事,这个故事作为一个导语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就是在课堂上讲了一个《武林外传》的小故事,是关于刑捕头吃东西的故事。刑捕头没有钱,他就要了一碗阳春面,可是在他吃之前,他嘴里一直在说“这是肉丝面,这是肉丝面”,结果他就真的把它当肉丝面吃下去了。这个故事告诉同学们的就是:“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只要你是这样想的,事情真的就是这样的。

在一班的课堂上,因为有多媒体的协助,所以课上的较为轻松,而且也能调动学生的想象,整体上效果还是可以的。

但是,通过这次《童趣》的教学,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一.我这次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但还是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在实行,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违背的,也是不科学的。在课堂是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文言文好学吗?喜欢学吗?”结果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不好学,不喜欢”。我想这是学生心里真正的呼声,但是我们教师却是经常忽略了他们的心声,依然按照我们自己的意念来教学。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是我觉得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才是最关键的,要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算是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导语的设计,图片的展示,提出一些问题,讲一些故事,对学生的回答积极肯定等等。但还是觉得这样不够,因为一旦涉及到知识点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我无法让知识点的讲授变得更为生动,更为形象,我想这是我个人的问题。

二.这是一篇充满趣味和想象的文章,应该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去体验文章里面的乐趣,因为他们才刚刚度过自己的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还是记忆犹新的。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趣事谈谈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让他们去体验作者当年的乐趣,或许效果会更好。但是实际上这堂课我们大都是在传授文言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觉。这实际上也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尽量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篇五:《童趣》教学反思

《童趣》教学反思 保亭实验中学 陈怡君 《童趣》,是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有的认为要依然要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有的则认为应该弱化基础知识,而要侧重让学生去体验课文。关于这些争议可以从各个渠道获知,这里就不再多说。还是讲讲我上课时的一些情况。由于有的班的多媒体出现故障,所以在上课就完全是按照教案的思路讲的,可以说上的很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还是有一两个亮点:一个就是导入,我还是按照我以前的思路,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这次讲的故事可以说很符合课文,因为讲的是一个小女孩想象的故事,这个故事作为一个导语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就是在课堂上讲了一个《武林外传》的小故事,是关于刑捕头吃东西的故事。刑捕头没有钱,他就要了一碗阳春面,可是在他吃之前,他嘴里一直在说“这是肉丝面,这是肉丝面”,结果他就真的把它当肉丝面吃下去了。这个故事告诉同学们的就是:“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只要你是这样想的,事情真的就是这样的。在有多媒体的协助课堂上,课上的就较为轻松,而且也能调动学生的想象,整体上效果还是可以的。但是,通过这次《童趣》的教学,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一.我这次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但还是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在实行,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违背的,也是不科学的。在课堂是我问同学 们:“你们觉得文言文好学吗?喜欢学吗?”结果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不好学,不喜欢”。我想这是学生心里真正的呼声,但是我们教师却是经常忽略了他们的心声,依然按照我们自己的意念来教学。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是我觉得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才是最关键的,要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算是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导语的设计,图片的展示,提出一些问题,讲一些故事,对学生的回答积极肯定等等。但还是觉得这样不够,因为一旦涉及到知识点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我无法让知识点的讲授变得更为生动,更为形象,我想这是我个人的问题。二.这是一篇充满趣味和想象的文章,应该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去体验文章里面的乐趣,因为他们才刚刚度过自己的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还是记忆犹新的。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趣事谈谈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让他们去体验作者当年的乐趣,或许效果会更好。但是实际上这堂课我们大都是在传授文言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觉。这实际上也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尽量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

第四篇:童趣教学反思

童趣教学反思

童趣教学反思1

今天在学校的安排下,校长、科研处和语文组的一些老师听评我的讲课,我今天讲的是《童趣》第二课时的内容,今天早上还是有些担心的,毕竟作为一个新老师,各方面经验都有些欠缺,而且今天学生体检,早起五点就起床了,担心学生上课没有精神。但当站上讲台时,发现早些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精神饱满。整堂课讲下来还算顺利,之后,各位老师对我这节课上的表现进行了点评。现成此文,以激励自己做的更好。

在课上学生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积极性比较高,敢于回答问题,尤其是进行到一半时,出现两次对峙,有同学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提出质疑,思想上进行了交锋,很好的推动了课程的进行。平时我就一直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勇敢地质疑,看来收到效果了。整堂课进行的'比较流畅,思路也比较清晰。

但其他老师提的意见更值得我去反思、改正。

张校长提到一点:要有激情,增加幽默感。是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把每堂课讲得激情四溢,高潮迭起。凭借深厚的文化积累,利用丰富的语言、语调,让每个学生都能领略到语言的魅力,这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这方面自己还要不断的改正,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累。

上面提到课堂是出现两次思想上的交锋,但自己并没有 给予很好的引导,评价没有及时跟进,导致没有把这次交锋推向更高的地方。

还有一些老师提到一些细节问题,如:板书略多,语速稍快,洞察力有待加强等等,这些方面确实急需改进,其中苗校长还提到教态问题,在课堂上应注意举手投足,确实,现在学生还处于模仿阶段,作为老师更应该是言传身教,从举手投足、一言一语都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以身作则,这样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总之,问题还是不少的,也感谢这些老师能直言不讳的提出这么多切实中肯的建议,自己会变压力为动力,不断改进,不断学习。相信这次评课让我离自己的教育理想又近了一步。

童趣教学反思2

那次,我校组织一堂校研究课。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校成立了一个备课小组。备课小组成员由校语文教学骨干组成。郑老师虽年轻,但对语文教学颇有见解;李老师,“书虫”一个,文化底蕴较为深厚,课堂上经常是妙语连珠;陈老师,电脑高手,查资料神速,做课件没得说。看着这些由精兵强将组成的队伍,我笑了:嘿嘿,这次可是胜券在握!

课案理好了,小组成员长长舒了口气,笑了。

可第二天上课情况并不乐观:预案执行得挺顺利,但不知怎么回事,课堂上一点感觉也没有。我们的这次集体备课失败了。

如此的“强强联手”为何会遭遇失败?我们究竟败在什么地方?

一、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相适宜。

“体验、探索、创作”是我上这节课的设想。课前我与课组一起认真准备了教案、教具,我个人却忽略备“学生”,忽略了我所执教的对象只是刚上初中的学生。他们刚从小学升进中学,不理解“想象”和“联想”这两个词的含义,对于成人来讲这是再简单不过的词,可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的却是从未接触过的,我的教学内容没有与学生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学生面对一些听不懂的词,感到既没兴趣又无法引起他们积极地思考。这节课就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学生没有体会到童趣。

二、教师的教学用语缺乏艺术性。

在本节课中,除了教学内容偏难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用语缺乏艺术性。

1、教师提问的'教学用语方向不够明确。

对于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说,有具体、明确的要求都是很重要。对刚上初中的学生更有必要。他们年龄不大、目标意识不强,在做事之前难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什么。这时,教师的语言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结果同学们的回答都是与本堂课无关的发现,同学们始终没有关注童年趣事,这一关键性问题。这是因为我的教学指导用语不够具体、明确。

“你发现了什么?”是开放性的语言,没有方向,学生没有明确的目的。因而迷失了探索的方向。如果改为“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谈谈感受?”会更好,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2、教师的教学用语没有“儿童化”。

由于习惯了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还是用教中学生的语气,可对学生来讲,这样的语气缺乏感情和亲和力。《童趣》课堂教学更要求老师的教学用语“儿童化”。教师要焕发童心,进入角色,用纯真的语言,天真的表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他们的好奇心,本堂课,这一点我是非常缺乏的。

三、教师是主体,学生成配角

《童趣》是一篇充满趣味和想象的文章,应该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去体验文章里面的乐趣,因为他们才刚刚度过自己的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还是记忆犹新的。如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趣事谈谈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让他们去体验作者当年的乐趣,或许效果会更好。但是实际上我们在设计活动时,只考虑到自己如何开展活动会更方便,何种教具更容易寻找,而是没有考虑到学生会对什么感兴趣,学生在这种设计下会有什么表现等等。这堂课我们大都是在传授文言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觉。整个过程都是我在唱主角,不停地拉着学生随着自己的思路和问题走,没有顾及学生的兴趣是否还存在,更没有因为学生的问题或思维改变自己的活动进程。学生的主体性在这里没有得到体现。

四、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寻找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这里所谓兴奋点就是那些能让同学们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注意高度集中思维与情绪骤然活跃起来的信息与内容。在《童趣》这一课教学中,我以复习文言文知识导入,童趣没有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如果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刚刚度过自己的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还是记忆犹新的情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趣事谈谈童年时自己的趣事,课堂气氛活跃。这里我就可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同时学生思想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导入新课,效果会更好。

有人说:“有行为,就有反思;有反思,就有改进;有改进,就有提高”,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我积极地作了反思,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失误,以此告诫自己在今后的集体备课之后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第二次备课,希望自己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积累,使自己的教学更机智,更富有特色与魅力!

童趣教学反思3

音乐课堂是一个充满生气和快乐的天地,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快乐的动起来是音乐教学的主题。而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处处寻找快乐的足迹,搭建快乐的平台,让学生快乐的感受,愉悦的表达。我在《四季童趣》一课的教学中做了大量准备,努力构建一个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主题。在此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好好探究。

歌曲《四季童趣》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充满童趣的歌曲。4/4拍,五声徵调式。歌中出现了一幅幅生动而饶有情趣的画面,形象地表现了儿童们在一年四季中天真烂漫的'欢乐情景,抒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心情。歌曲中的第1-4小节与第5-8小节旋律的变化重复,两种不同切分节奏运用,使得曲调富于跳跃感,把孩子们在春风中放飞风筝和秋天打枣、摘苹果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首歌曲非常的好听,但要上好,确实不容易。较难的是歌曲中带有休止符的切分节奏,这个是比较难的,在教学之前心里也没底,不知道学生们能不能掌握,然而这个又是歌曲的韵味所在,不得不唱好。

在与学生对一年四季各个季节的交流时,我就把歌曲的伴奏音乐轻轻的放着,“润物细无声嘛!”然后请学生欣赏了歌曲的范唱,然后请学生非常轻的跟着范唱唱一遍,交流问学生是不是吸气的节奏是不是不太跟得上,那好,再提出要求让学生注意观察休止符,跟着录音把吸气吸好。然后再静心聆听歌曲的范唱。

这节课没有大量的用学生跟琴唱的方法,而是提要求,跟唱,提注意点,跟唱……我既偷了懒,又培养了学生的聆听能力,何乐而不为呢?!聆听,属于新课标“感受与鉴赏”一块的内容要求,我想聆听更应该是一个较好的教学方法!

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值得我好好思考,并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有所提高。

童趣教学反思4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很有情趣,学生兴趣较浓。两个课时下来本人有以下几点感受:

1、根据以往经验教师一开始是对作者和作品进行介绍,然后是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本堂课上我先是让学生试读课文,让学生发现自己朗读上的难处,然后教师再范读。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学生更有兴趣,效果更好,记忆更深刻。

2、在探讨本文的“物外之趣”这难点上,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如为什么不把蚊子比作麻雀,而是比作白鹤?这必须要结合文章的文眼“物外之趣”和作者的情趣,作者的《浮生六记》缘由来理解,这样既加深了对“观蚊如鹤”这一情趣的理解,又进一步加深了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可谓一举两得。

3、本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善于观察和想象。那么老师在教的时候是否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也对原文进行想象加工呢?如蚊子在素帐中飞舞,这只是视觉上的'效果,那么听觉上的效果呢?文中没有记叙,读者可以想象,蚊子们不该是在开什么演唱会吧!文中最后写道:“……鞭数十,驱之别院。”那么作者是拿什么去鞭打虾蟆的呢?是狗尾草、树枝……还是真的鞭子?让学生展开讨论和想象,一是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对于初入文言文的学生来说,过去有些教师要求教师将文言翻译挤着写在课本原文的下面。这样看似挺理想,学生一看就懂。但我实地拿了几本这样做的学生的课本,结果发现他们的课本已不是课本了,文章不是文章了,而是蚂蚁在文章中搞游行集会一样,让人辨认原文起来非常困难,看起来好像我们需要用手特意把什么东西掰开似的,因为文章的行距毕竟有限。所以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去理解,去背诵重点词语和句子,不必句句译文在书。

童趣教学反思5

作为步入中学的第一堂文言文课,我尽心地想要把这篇《童趣》上好,初衷是要把它上得生动,让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就喜爱上它。但是,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不足,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没有深入研究,一堂课下来,未能全面体现教学设计中的初衷以及新课程教学理念,很多的问题,很多的不足,需要去改进。

1.教学环节设计上理论性过强,未做到有的放矢。

本篇为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我一开始就将理论性较强的“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比较”、“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两个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未联系具体诗句,显得纸上谈兵,生硬,并且苍白而乏味,针对性不强,学生很难加以把握和感知,并且易对文言文产生恐惧、排斥的心理。如讲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可放入本文第二课时课文讲解结束后,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学习,自行思考、总结,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便于学生接受和记忆。因此在教学设计和备课中应再多花点功夫,深入钻研,设计出适合本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注意各环节间的先后次序和相互衔接。

2.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不够,学生主体性体现不足。

七年级学生心理还较稚嫩,彰显童气,而我在本课时教学中未能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没有为学生创设一个发挥特长、发挥自由想象的舞台。文言文的讲学,可在导入或讲解时,多穿插有些成语的典故或传说故事等,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突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具体可感。再如可在正式讲课前请学生叙述自己的童年趣事,融入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做课堂的主人,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也体现出学生的主

体性。再者可在复述环节创设学生自由探讨的环境,给学生多

留一点时间去发挥,去交流。

3、朗读的真正作用体现不充分

本课时我较为注重朗读,但在朗读的环节设置上,其作用并未凸显。如录音范读时可让学生轻声跟读,范读后可让学生大声跟读一遍,注意节奏、语音、语气的把握。每次学生读完后应加入适当的点评,而评价该以鼓励性为主;也可让学生间相互评价,讨论朗读感受,取得朗读反馈,或采用朗读竞赛等方式,如此既让朗读真正发挥作用,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再如朗读节奏的划分,可让学生自己朗读后,我发现错误、指出错误,选取典型句子,指导学生正音正字、节奏划分和朗读方法,此时我应进行范读,如此加深学生印象。另外背诵环节可与课文讲解结合起来,每讲解完一段再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4、课堂节奏紧张,语速过快

七年级的学生信息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了过高的估计,在本课时教学中整体语速过快,显得课堂气氛和节奏紧张。再者,某些概念性的知识点不必讲得太仔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课堂上语速过快,语调平缓,显得重点不突出,学生不易于接受信息。语文课应当放慢语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娓娓道来,抑扬顿挫,表情和肢体语言适当丰富,使得学生在一个和谐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渐渐融入课文中的佳境,并且语言的轻重缓急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的把握。

5、专业基本功不够扎实,文化底蕴还需更加深厚

对于一些文学常识问题,如走近作者、了解背景等,应由教师娓娓道来,既显示一名语文教师应有的语文功底,也可适当将视线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对课

外经典书籍和作品的选择和阅读。而不应让学生齐读作者情况。在本课时中,介绍作者沈复时,可重点提一下他的《浮生六记》,穿插介绍作者生平感人实际,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另外在文言文学法指导上,因自己所掌握的文言课文和知识点有限,文化底蕴不够,不能信手拈来地给学生举具体例子,使讲课显得生硬,不连贯,不充盈。

6、课堂提问有效性不强

提问目标应明确,指出具体的答题要求,让学生明确答题方向和思路。问题设置应由浅入深、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先进行整体把握和感知,再探讨具体的细小的问题。在本课时中,应先让学生明确全篇主要讲什么内容,再逐段分析每件趣事。此时引入复述环节,这一环节中应弄清“复述”与“概括”的区别,复述时可让学生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适当添加自己的想象,发挥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特长。另外像“是不是啊”、“对不对啊”之类的无效问题应尽量避免。每节课应有一个重点问题贯穿其中,让学生充分参与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7、自己的上课激情显示不够

作为新教师,上课应显示出十足的激情和豪情,要让自己先热情饱满,语调抑扬顿挫,表情丰富,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灵动,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另外,不应过分依赖多媒体而忽略了板书的书写。

针对以上种种不足,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探索与改进,在反思中醒悟,在反思中收获,在反思中成长。让自己的语文课灵动起来,让学生都能热爱语文,热爱文学。

童趣教学反思6

聆听是新课标比较重视的一个教学方法,聆听能让学生对歌曲整体感知,提高学生的乐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听觉体验。我认为对音乐的感知,首先应当是建立在聆听的基础上的,新歌教学,巧妙运用聆听,对歌曲的教学有着“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

《四季童趣》这首歌,天真活泼,节奏既富有动感又带有激情,旋律不仅抒情而且线条感非常的流畅。较难的是歌曲中带有休止符的.切分节奏,这个是比较难的,在教学之前心里也没底,不知道学生们能不能掌握,然而这个又是歌曲的韵味所在,不得不唱好。

在与学生对一年四季各个季节的交流时,我就把歌曲的伴奏音乐轻轻的放着,哈哈,“润物细无声嘛!”然后请学生欣赏了歌曲的范唱,然后请学生非常轻的跟着范唱唱一遍,交流问学生是不是吸气的节奏是不是不太跟得上,那好,再提出要求让学生注意观察休止符,跟着录音把吸气吸好。然后再静心聆听歌曲的范唱。

这节课没有大量的用学生跟琴唱的方法,而是提要求,跟唱,提注意点,跟唱。呵呵,我既偷了懒,又培养了学生的聆听能力,何乐而不为呢?!况且,他们会唱的那么多首流行歌曲,有多少是听一句学一句的啊!

聆听,属于新课标“感受与鉴赏”一块的内容要求,我想聆听更应该是一个较好的教学方法!

童趣教学反思7

音乐课是一个充满欢乐的课堂,欢声笑语,让学生在课堂上高兴的动起来是音乐教学的主题。而作为学生的指引者,应处处寻找快乐的足迹,搭建快乐的平台,让学生快乐的感受,愉悦的表达。我在《四季童趣》一课的教学中做了大量准备,努力构建一个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主题。

课堂上总有一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课堂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正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件事,善于捕捉与利用。

比如:创设情境,走进迪斯尼乐园

1、出示有关季节的的图片,引导观察。

2、启发谈话。

T:小朋友们,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个是什么季节吗?

S:知道。

T:今天米老鼠将要带我们去他的家,你们知道它的家在哪里吗?

S:它们的家在喵喵屋。

喵喵屋是什么地方。我都没有听说过,也许是米老鼠住的地方吧,因此只能继续问小朋友:那你们知道它们还有另外一个家,知道在哪里吗现在终于有同学说出我想要的答案:Disney乐园,因此顺利的.过度到下一环节。

跳出教案,灵活应变课堂,尊重学生的思考,重视学生的发展,辨证的看待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构建,无限的教学资源就蕴藏在我们生动的课堂内部,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绚丽多彩。我们只要把握课堂生成性资源,激活用好课堂生成性资源,就能更好地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质量,让他们能够真正的乘着音乐的翅膀,在自由的课堂中展翅飞翔,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欢乐。

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变成了课堂的主角,是课堂的重要教学资源。新课程所关注的是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强调学生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活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爱好、注意力、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发表的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

一节真实的音乐课必然存在偶然性、随机性。这些偶然性和随机性正是音乐课的生命活力所在。教师要火眼金睛、巧妙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点,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让知识在自由平等的交流中不断生成、激活演变成新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动态生成”中向前迈进,使音乐课堂充满着欢乐活泼的气息与情趣,引领学生进入音乐理性感知的新天地。

童趣教学反思8

语文教学,读为根本,《童趣》这篇文章多数句式短小、活泼,注重音律,长短句交错,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轻松活泼,如行云流水,似泉经山谷,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喜欢读,再配以轻柔悦耳的轻音乐《故乡的.原风景》伴读,学生门耳目一新,学习兴趣大增。于是,他们争着读,抢着读,读得绘声绘色,。甚至还有学生模仿“三味书屋”中的寿老先生大声朗读,读到入迷处,他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同学门忍俊不禁,也学着他的模样摇头晃脑地读起来,教室里热闹起来,朗读掀起了阵阵高潮,读书的乐趣在班上荡漾开来,这样,在趣读中,学生很轻松的感知了课文内容,感悟也更深刻了。

童趣教学反思9

《童趣》是人教社责任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年级上册中第五课课文,在我们组一起切磋这一课的课件的做法时,集中了几点来突出这课,我们可以看到,此课件体现了新课标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按照学的规律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

《童趣》这一课件,我们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做的.:

一、七年级的学生,我们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特色和对文言文的理解、懂得能力,因为根本上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我们有选择地选了一些导读,目的是为了能尽快地吸引同窗们的兴趣。在考虑到新课标的以人为本的要求,我们的课件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并结合自己的知识经历,联想名人的童年趣事,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童年趣事,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

二、在现在的课文里,我们在教学生的同时,也要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的课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先设计让学生感知课文、积聚知识,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探究学习,因为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很有限,所以我们的课件还设计了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机遇,在他们自我感知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尝试诵读、翻译;在品读赏析阶段,让学生自主感受精彩语句赏析,试着让他们能说出其中的精彩来;在探究学习阶段,我又让学生自主选题、合作研讨,自主发言,说出他们在一起讨论的问题和他们所能感觉到的神韵;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让学生针对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自由发表见解,所有这些,都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的新课标要求!

童趣教学反思10

教材中的《四季童趣》这首歌,天真活泼,节奏既富有动感又带有激情,旋律不仅抒情而且线条感非常的流畅。较难的是歌曲中带有休止符的切分节奏。这个是比较难的,在教学之前心里也没底,不知道学生们能不能掌握,然而这个又是歌曲的韵味所在,不得不唱好。

为了解决好这点,我创设情境,在与学生对一年四季各个季节的交流时,就把歌曲的伴奏音乐轻轻的放着,所谓“润物细无声”,然后请学生欣赏了歌曲的`范唱,请学生非常轻的跟着范唱唱一遍,交流了解学生在唱时有什么困难,是不是节奏不太跟得上。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提出要求让学生注意观察休止符,跟着录音把吸气吸好。然后再静心聆听歌曲的范唱。经过几次努力,大部分学生能较好掌握节奏,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全音符的时值把握不好,会出现抢拍等时值不到现象,需要不断练习进行巩固。

童趣教学反思11

对于初一新生而言,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新面孔。如果无法迅即掌握学习文言的入门技巧,或者让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胎死于初学阶段,学生损失之大可想而知。

沈复《童趣》出自《浮生六记》,这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这个二百年前的古人沈复,是一个难得的有“趣”的人。《童趣》文字精练,趣味丛生。缘境入情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如何未成曲调先有情?

鲁迅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表明儿童的想像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从而产生丰富奇异的想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学生从教师身边切实鲜活的事例中最能直接激发学习兴趣,对这看似陌生的文言文也能陡增兴致。

我力求以最有效的方式让文言文的春天复苏在学生的思维里。我借鉴了语文教学名家的翻译口诀:

一针对一线,不增也不减。直译是原则,意译莫随便。

文言单音多,可用双音换。专名照样写,成语不必变。

既要会句式,还要会标点。原文有赘词,译文可以免。

原文有省略,括弧要贯穿。是否信雅达,译完读三边。

《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感同”需要“身受”,只有勾连出自己的体验,才能与作者有相同波长的情感共鸣。

文章语言品味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寻读品味两个地方,一处是“徐”字,另一处是“鞭数十,驱之别院”。力图让文字与形象立体交流,让观察与判断悄然合璧……学生手眼心口并用,和教师一起共同打通着古汉语和现实生活的通道。“徐”的解释是“慢慢地”。联系插图,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情境:白烟滚滚,蚊子拍着翅膀,拖着长腿在白烟中乱飞。在作者创设的假象世界里,是青云白鹤的精致,是情味无限的天地。

再看“鞭数十,驱之别院”。“鞭”,乍看让人觉得心里恨到极点,可不是,正看得兴浓,摇旗呐喊,暗暗助阵,战局却无端被搅!但是,“鞭数十”后并非血肉模糊,横尸现场,而是还能够被“驱之别院”,可见没被鞭死,可见那“数十”下并非真的“鞭”打,可见“鞭数十”的工具不是真的“鞭”,而是假想成“鞭”的一根枯草或者一截嫩枝。瞧!是不是趣味无限?别忘了,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驱”,“驱”的.意思是“赶”,可见是作者在其身后吆喝着“去!去!去!”,然后受伤又受惊的蛤蟆慢慢爬行至别院去了。若换成一个“甩”字,或是“投”字,烂漫而不失善良的童心怕是寻它不见了,那个中“趣”味自然也散失殆尽了。

把那些寄居在文字沉船上的,也许被遗忘多时,也许被忽略不计的文字,打捞出来,放在阳光下重新擦亮,然后置于学生的眼前。每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字背后,都有一个可以娓娓道来的故事,她们已经等了千年,等待我们用崭新的视角打量,擦拭,洗涤,等待我们用更鲜活的语言疏解,阐释,激活。如果不进行反思,或许和许多教师在教授《童趣》一样,我只会去注意到“怡然自得”、“呀然一惊”这些醒目的词汇,顺利地找出“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趣事。却全然不能在玩味“徐”、“鞭”这两个太过寻常太过直白的文字中,深深体验到了一个拿“美容镜”与“放大镜”看世界的孩子的童心童趣。

教授初中第一篇文言文,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苦心“激趣”,用心“悟趣”,细心“绘趣”,童心“溯趣”,真是得“趣”不易!

童趣教学反思12

师:今天有老师在这里听课,同学们多少有些紧张吧。为了放松一下大家的心情,先请同学们看一样东西,这是老师上次在海边游泳时捡到的。(亮出海螺,重点让学生观察海螺的形状、棱角、上面的一些线条。)看完之后说说它们像什么。

生:看它的形状像宝塔。

生:看它上面的线条像树的年轮。

生:上面的花纹像条盘旋的龙。

……

师:你们真会观察。你们看,一个看似普通的海螺,经过仔细的观察,经过丰富的想象,就会发现它的审美价值。这说明,观察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想象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想象力的文章——《童趣》。(板书)

这是一篇文言文。可能同学们会在语言上感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通,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同学们在预习时已读过多遍,我想了解一下朗读的情况。先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发音要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生齐读)

同学们读得很流畅。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先听老师读第1段(教师范读),你们认为应怎样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生回答:注意停顿,分出清重,读出感情。

教师总结:说得很好,要注意停顿,轻重,谁愿意试试,读给大家听?(三个学生分读2—4段)

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本文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生:愉悦,

生:第一段还有自豪的感情。

教师总结:体会得很准确。下面我想请一位感情丰富、声音甜美的同学为我们朗读这一篇文章。(一女生朗读全文,教师播放古筝曲《平湖秋月》。)

她读得太好了!使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我想大家也一定有同样的感受。同学们刚刚接触文言文,请你们把它和现代文比较一下,看看二者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生:十分简洁。

师:对,预习提示也告诉我们,是简洁。同一个意思,现代文通常用双音节词表示,而文言文多用单音节词。因而语体简洁。比如第1段里的“忆”,我们现在说“回忆”,“能”说“能够”,“张”说“张开”。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这样的词吗?

生:“林”说“森林”,“兽”说“野兽”,“项”说“颈项”,“果”说“果然”。……

大家找得又快又准。有了这种能力,再借助课文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就简单多了。请大家在下面快速翻译,不懂的地方说出来咱们大家来讨论。

下面请大家逐字逐句地研读课文,互相切磋,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学生讨论)

同学们刚才讨论得很热烈,有什么样的问题吗?

生:为什么要把丑陋而又令人厌恶的蚊子,比作美丽的白鹤?

师:你觉得比作什么好呀?

生:麻雀,燕子……

师:好,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值得探究。(学生讨论)

生:鹤和蚊子的脚都长。

师:不仅要从外形上考虑,还要从想象的目的考虑。

生:鹤比麻雀、燕子漂亮些。

师:所以才会有“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吗,作青云白鹤观。”比作鹤,不仅外形上相似,而且更富有审美情趣。

生:人是强大的,瘌蛤蟆是弱小的,为什么当瘌蛤蟆出现时,“我会呀然惊恐”?(学生提出)

生:因为他看得太神了(有学生抢着回答)。

师:书上怎么说的?

生:“余年幼,方出神,呀然惊恐。”

师:文言文要反复诵读。下面请女生齐读第1段,男生思考: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女生齐读)

男生:趣,“物外之趣”

师:对,文章主要是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而获得的“物外之趣”。刚才男生表现不错,我们就请男生齐读第二段,女生思考:本段中具体写了哪种“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男生齐读)

生:是从蚊子飞舞中找乐趣。

师:对,是戏蚊之趣。把蚊子当做伙伴,做了两个游戏,书上是怎么说的?

生:“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得喷以烟,使之冲烟飞吗,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师:说得好,女生表现毫不逊色。下面,大家自由朗读3、4段,考虑一下,这两段主要写什么地方的乐趣。(全班自由朗读)

生:草丛

师:对,是“草丛之趣”,那又从“丛草”中找到了哪些乐趣呢?

生: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正,凹者为壑。

生:补充一下,还有“见二虫斗草间”。

师:大家读得非常的细致,真叫人高兴!不过,有件事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呢?

生:因为他视力好,能“明察秋毫”“张目对日”。

生:善于观察

生:充满好奇心

师:仅仅如此吗?

生:还有,富有想象力!

师:谁整理一下刚才的发言?

生:仔细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师:太精妙了!(亮出小黑板)

观察

童 藐小微物———————— 物外之趣

想象、联想

趣 戏蚊之趣 (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丛草之趣 (林、兽、丘、壑,二虫相斗)

师:同学们刚刚度过自己美好的童年,或许也有过这样的物外之趣,讲一讲,让我们来分享你的快乐!

生:小时侯,我们分组玩打仗的游戏。

师:那你充当什么角色?

生:司令

师:感觉怎样?

生:神气、满足、自豪

生:我小时候也玩过过家家的游戏,把沙土当做米、水当着油、野菜当做菜、做饭吃。

……

师:通过你们的讲述,我也分享了你们的快乐。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想象可以使我们发现美,并从中得到快乐。一代艺术家,罗丹也曾说过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你们多张开想象的翅膀去观察生活,你会发现,美就在你身边!

总结与反思:

《童趣》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把握,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文言文的兴趣,所以这堂课我把教学重点主要放在了以下几个方面(我认为这也是该堂课的亮点之处):

1、引发童趣,营造“乐学”的`氛围。纵观全课教学,一个“趣”字贯穿始终,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创造的潜能得到了激发。

2、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戏蚊之趣”和“丛早之趣”这一教学中心环节里,教师将发问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起引导、指点、促进的作用。对学生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就予以肯定,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成果,从而避免了文章的一元解读。

3、让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课堂中得到了实现。知识与技能得到了落实(主要表现为语言的习得,如正确的朗读、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等);过程与方法得到了重视(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如品位“戏蚊之趣”和“丛早之趣”等环节);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了熏陶(分享了作者的“物外之趣”,感受到了作者爱护动物、热爱生命的善良品格)。

当然,对于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在教学时再增加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实物,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来锻炼自己的想象力,我想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童趣教学反思13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虾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本课教学设一各种形式的朗读,知道学生正确的语言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规律,是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四十五分钟的实效性。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教学流程呈“整体感知”“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的板块状结构。三个板块环环相扣,符合新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要求。

童趣教学反思14

《四季童趣》一课上完以后自己也能感觉出来有些教学环节设计的不是很合理,课后经过师傅的点评和自己的一些思考,具体的反思如下。

一、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音乐。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同一段音乐,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音乐中的情感,而不是在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音乐的时候教师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比如说,我在让学生欣赏歌曲后,问学生对歌曲有什么感受?学生说觉得歌曲很优美、欢快。接下来我又问学生那歌曲中的“呦罗喂”和“休止符”有什么作用,学生就说不出来了,虽然我把相关内容的乐句示范了几遍,学生仍不得其解,所以我只好告诉学生“呦罗喂”和“休止符”在句中分别有什么作用。其实,学生只听了一遍歌曲,他们对歌曲的感受只是表面的,所以对于再深的东西,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欣赏学习中慢慢去体会,不必拔苗助长。

二、注意提问方式。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注意提问方式,合理地、有针对性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内容。比如说,《四季童趣》这首歌曲,中间有个力度记号p,为了让学生能注意到并在演唱时把握好力度,我在课堂中问学生看到这个力度记号的时候接下来歌曲声音应该唱的怎么样?学生答更强。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在学生听完歌曲后,问学生歌曲哪个地方是感情爆发的地方?学生一样会感受到是在中间的地方,这时候我再把力度记号p拎出来讲的话,学生会有更深的理解,演唱时自然会处理的更到位。

三、歌曲感情处理。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五年级的学生在演唱歌曲时,声音苍白,更谈不上感情的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唱歌曲过程中就把歌曲演唱中感情处理的要求渗透其中。比如说歌曲的重拍在哪里,节拍强弱规律,歌曲感情爆发的地方,休止符演唱时要做到声断气连等等,这些如果都能渗透进去,学生在演唱时自然能更好的.处理歌曲。

我在上课结束对这节课进行总结了下,还把自己对于本课教学的一些想法也跟写了一下,比如说对于4/4拍的节拍,很多学生不是太熟悉,所以上课的时候学生的节奏容易把握的不稳,建议我先从节奏教学入手,把曲中的几个典型节奏找出来,让学生先掌握,解决难点后,再进行歌曲教唱,“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学过程会更流畅。再比如,我可以把我的课堂延伸出去,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学完歌曲让学生知道太仓就地处江南,在最近几年从水乡发展到港口城市,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学生再演唱起歌曲来,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吧。

童趣教学反思15

20xx年9月17日,内心沉重的一天。

早上到校,师傅告诉我要来听听我上的课。今天我要上的是《童趣》第一课时,听课老师:沈红毅、吴建海、李春暖、孙远帆等。

不免有些拘束。但这一天迟早要来,总要面对压力,经受考验。

认认真真地听了整整两节课时间的评课,面带笑容,内心却一点一点往下沉。很多很多的问题,很多很多的不足,很多的空间需要去填充,去改进。现将反思整理如下:

1、教学环节设计上理论性过强,未做到有的放矢。

本篇为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我一开始就将理论性较强的“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比较”、“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两个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未联系具体诗句,显得纸上谈兵,生硬,并且苍白而乏味,针对性不强,学生很难加以把握和感知,并且易对文言文产生恐惧、排斥的心理。如讲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可放入本文第二课时课文讲解结束后,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学习,自行思考、总结,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便于学生接受和记忆。因此在教学设计和备课中应再多花点功夫,深入钻研,设计出适合本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注意各环节间的先后次序和相互衔接。

2、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不够,学生主体性体现不足。

七年级学生心理还较稚嫩,彰显童气,而我在本课时教学中未能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没有为学生创设一个发挥特长、发挥自由想象的舞台。文言文的讲学,可在导入或讲解时,多穿插有些成语的典故或传说故事等,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突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具体可感。再如可在正式讲课前请学生叙述自己的童年趣事,融入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做课堂的主人,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再者可在复述环节创设学生自由探讨的环境,给学生多留一点时间去发挥,去交流。

3、朗读的真正作用体现不充分

本课时我较为注重朗读,但在朗读的环节设置上,其作用并未凸显。如录音范读时可让学生轻声跟读,范读后可让学生大声跟读一遍,注意节奏、语音、语气的把握。每次学生读完后应加入适当的点评,而评价该以鼓励性为主;也可让学生间相互评价,讨论朗读感受,取得朗读反馈,或采用朗读竞赛等方式,如此既让朗读真正发挥作用,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再如朗读节奏的划分,可让学生自己朗读后,我发现错误、指出错误,选取典型句子,指导学生正音正字、节奏划分和朗读方法,此时我应进行范读,如此加深学生印象。另外背诵环节可与课文讲解结合起来,每讲解完一段再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4、课堂节奏紧张,语速过快

七年级的学生信息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了过高的估计,在本课时教学中整体语速过快,显得课堂气氛和节奏紧张。再者,某些概念性的知识点不必讲得太仔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课堂上语速过快,语调平缓,显得重点不突出,学生不易于接受信息。语文课应当放慢语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娓娓道来,抑扬顿挫,表情和肢体语言适当丰富,使得学生在一个和谐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渐渐融入课文中的佳境,并且语言的轻重缓急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的把握。

5、专业基本功不够扎实,文化底蕴还需更加深厚

对于一些文学常识问题,如走近作者、了解背景等,应由教师娓娓道来,既显示一名语文教师应有的语文功底,也可适当将视线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对课外经典书籍和作品的选择和阅读。而不应让学生齐读作者情况。在本课时中,介绍作者沈复时,可重点提一下他的《浮生六记》,穿插介绍作者生平感人事迹,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另外在文言文学法指导上,因自己所掌握的文言课文和知识点有限,文化底蕴不够,不能信手拈来地给学生举具体例子,使讲课显得生硬,不连贯,不充盈。

6、课堂提问有效性不强

提问目标应明确,指出具体的答题要求,让学生明确答题方向和思路。问题设置应由浅入深、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先进行整体把握和感知,再探讨具体的细小的问题。在本课时中,应先让学生明确全篇主要讲什么内容,再逐段分析每件趣事。此时引入复述环节,这一环节中应弄清“复述”与“概括”的区别,复述时可让学生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适当添加自己的想象,发挥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特长。另外像“是不是啊”、“对不对啊”之类的无效问题应尽量避免。每节课应有一个重点问题贯穿其中,让学生充分参与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7、自己的上课激情显示不够

作为新教师,上课应显示出十足的激情和豪情,要让自己先热情饱满,语调抑扬顿挫,表情丰富,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灵动,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另外,不应过分依赖多媒体而忽略了板书的书写。

针对以上种种不足,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探索与改进,在反思中醒悟,在反思中收获,在反思中成长。让自己的语文课灵动起来,让学生都能热爱语文,热爱文学。

第五篇:《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语。

2.熟读并背诵课文。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掌握基本的解词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2.体会文言语体简洁、典雅的特点。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品味作者在叙写中表现出的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思维。德育目标: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

学习重点:诵读,体会文言语体简洁、典雅的特点。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分析是怎样得来的。教学要点:诵读感知课文,梳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歌曲《童年》)同学们,正如歌中所唱的,充溢着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的如阳光般灿烂。那时,一切都是那么轻松愉快,童真童趣,童言无忌,忆起时总是醇香醉人,有谁来讲讲记忆中象“过家家”“斗蛐蛐”这样的乐事,让我们大家共享你的稚真?(学生讲述)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闲情记趣》中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品味这清新率真的文字。(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flash显示:)

1.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清代乾隆年间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清代小说。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义,源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慨叹。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三、译读梳理、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结合注释和字词典,掌握字音。(flash显示:)

正音:童稚(zhì)鹤唳(lì)怡然称快(yí)土砾(lì)丘壑(hè)癞虾蟆(há má)藐小(miǎo)项为之强(wèi)(jiānɡ)2.教师作朗读指导,划分朗读停顿,分清句读。(flash显示:)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和现代汉语同源异流,简洁、典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朗读时要特别注意停顿、语气、语调等。

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情达意。

文言文同样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如疑问语气要读出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本文应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淡、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首段中前三个分句是作者对远逝往事的遐思,宜缓缓来读,声音深沉些;句中句尾是说那时的行为和收获,可以略快,声音略高,并注意正确停顿,以表达对结构的理解:“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以下三段,分用三个四字词于段末小结,语气要轻松些。朗读“……则……果然……”和“……作……果如……”两个判断句时,语调略微欢快。(flash显示:)

(1)能/张目•对日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5)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较短的停顿,“• ”表示极短的停顿)3.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和语调。4.学生再读,边读边体味,并结合注释,疏通文句。(flash显示:)

(1)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己)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白的,没有染色的)(慢慢地)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以虫蚊为兽(把……当作……)项为之强(脖子、颈项)兴正浓(兴趣)果如鹤唳云端(果真)以丛草为林(树林)方出神(正)驱之别院(赶、驱逐)则或千或百(有时)

(2)指出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之物)②昂首观之(代夏蚊)③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④蹲其身(代自己)⑤观之,兴正浓(代二虫)⑥驱之别院(代虾蟆)(3)联系语境,揣摩、翻译难句: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满足)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⑤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看清极细微的事物)

5.学生听读•朗读课文,识记文章的精彩情节,分小组创造性地译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点评。

(1)假如这些事是你亲身经历,你在译述时需加进你自己的感受。(2)假如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为题创造性地译述课文。

(3)假如你是沈复的师长(父母亲、老师),请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创造性地译述课文。

四、理读积累,品析意趣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有趣的地方,并说明“趣”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发言。教师归纳一些代表性的发言: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有趣,趣在仔细观察,充满稚趣,也充满乐趣。

“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有趣,趣在想像丰富,稚态可掬。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间,趣在憨态,趣在童心,趣在天真。”

2.学生边读边梳理、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2)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3)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4)找出文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6)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学生分类寻找、整理,整理内容大致如下。

(1)音同形不同的字:砾—唳

鹤—壑

向—项(2)义同字不同的字:察—观—视—见

唳—鸣

素—白(3)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像)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当作)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把)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之:故时有物外之趣(的)项为之强(代指“昂首视之”)(4)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藐小之物—庞然大物 凹—凸(5)成语: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像闷雷。(6)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7)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

3.熟读文章,尝试背诵。

五、课堂小结

《童趣》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辞简约,韵味隽永。恰如俞平伯先生评论《浮生六记》说:“无酸语,赘语,道学语。”“奇文共欣赏”这类小品文犹如香茗、佳酿,是宜悠然中读美文,品人生的。

六、布置作业

沈复观昆虫而写成此文,你在童年时也有这样回想起来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吗?请参照本文,从记忆的仓库中采撷一两朵童年生活的亮丽花瓣,写一个表现童心童趣的片断。

下载《童趣》教学设计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童趣》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课题:《快乐宝贝》教学目标:1、这是一节以声乐为主、律动为辅的综合课。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指导的学习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2、为歌曲......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的“物外之趣”,品味童真童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表演《摇船调》,感悟谜语的乐趣,课后收集更多的谜语进行民间文化交流。2.猜谜活动交流。3.单元小结。教学重难点:1. 感悟谜语的......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词语同时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

    《童趣》教学反思10篇

    《童趣》教学反思10篇 《童趣》教学反思范文一: 要讲《童趣》,文言文,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问题,备课时已在隐隐担心„„ 正式上课,先让同学们列出文言文中表示第......

    《童趣》教学反思(一)

    刚刚写了我生平的第一个完整的文本解读,心里是既高兴又遗憾!高兴的是,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做得还是很不错的;遗憾的是,从教那么多年,到现在,才开始写这个,是不是有些晚???不过,既有了个好的......

    四季童趣教学反思

    篇一:四季童趣教学反思本课依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所设计,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