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小学地方性课程实施计划
2009小学地方性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不可逆转地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在国家课程三级管理的模式精神指导下,结合我校课改的实际,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上。认真贯充分利用学校和地方优势与传统,着眼于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实组织,强化过程与结果评价,规范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过程性与科学性、地方性与全球性、预成性与生成性、逻辑性与动态性”的融合与平衡,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针对当今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社会的信息化和社会发展对人的挑战,采取开放的态度,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努力提高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力争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
二、实施地方性课程的意义
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地方性课程,将对学生的未来,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品味提升将起到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彰显学生个性
未来世界的竞争,其实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造型人才的竞争。学生间是存在差异的,其个性特长的发展也是学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地方性课程针对性较强,是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爱好,教师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处的地域文化特质而设立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目的,尊重学生的差异,并以差异为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特长的形成。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生命质量提升作用至关重要,意义深远。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
地方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只有教师才最了解当前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兴趣、需求,没有教师的参与,地方性课程无法研发和实施。然而研究、开发、实施的过程中,虽然教师拥有了时空和机会,但是,如果没有继续教育学习的支持,没有先进理念的引领,没有方式、方法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跨越,课程研发实施的过程将无法进行,从这一层面上,课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意识,对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取关键作用。
(三)提升办学品味
一所学校的品味的高低取决三个方面的提升:
1、教师的品味,即教师队伍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研究型、反思型教师的转轨步伐与速率。因为只有科研型、研究型、反思型教研才能实施有特色、有风格的个性化教育,才能研发出与时俱进地方性校本课程;
2、学生的规格,即培养人的规格,只有个性张扬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学生,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修养的学生,才是高规格的学生和人才;
3、课程意识,即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与活动以及生活中不断地创生课程的动态意识。而这三个方面的提升是校本课程研发与实践的目标。
三、工作目标
结合农村特点,开发农村可用资源,挖掘地方文化的潜在资源,分析教师特长、能力和学生特点,开发新的课程和整合、改编现有国家与地方课程同步进行。我们将探索实施地方性课程方略,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
四、实施地方性课程的策略
(一)教师特点与学生需求的整合地方性课程的开发过程既要体现教师的个性特长,也需符合学生学习的主观愿望和需求。因而在开发中,教师必须针对自身的个性特点,认真剖析学生的年龄,个性的特点。将相互两者有机的整合,才能最大地发挥课程的互动效应。
(二)办学特色与地域文化的整合校地方性课程的开发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得以体现的载体,也是地域文化得以传承和砺练的载体,同时也是有效将两者有机整合得以展现的平台。也只有将两者整合才能发挥校本课程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三)学科间的整合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实现学科课程与学科课程真正由分科化走向综合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传统的课程中分科化的教学将知识单列起来,人为地割断了系统间的联系,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拓展,综合化课程开发已成为国际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地方性课程应积极地承担这一艰巨的任务。
五、准备工作
1、成立并完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曹国林
副组长:田粉兰 陈金明 贾叙平黄国芳
组员:各实施教师
2、课程门类及具体目标
(一)让学生在德育细节中成长
课程目标
1、促使学生了解不同场合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在各种场合经常使用文明礼仪的习惯。
2、自觉参加交际实践,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二)健康教育
课程目标:
1、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以系列活动形式展现,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是非、善恶、美丑,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帮助学生树立日常行为规范意识。
2、指导学生培养健康行为和养成健康习惯。
3、突出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通过活动指导学生的具体行为,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遵守规范。
5、、在活动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之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道德观。
(三)写字
课程目标:
写字课程定位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接触写字艺术,在学习书写知识和书写技巧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写字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功,将写字活动作为我校的必修校本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了极早为学生打好写字基本功,提高学生写字的质量,为日后的学习与发展作好准备。写字教学也是金坛教育的一大特色,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
课程目标:
1、了解家乡金坛刻纸的传统文化,体验刻纸的深刻内涵。
2、体验刻纸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并使之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和意志动力。
2、以色彩和造型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美术表现能力和欣赏能
力,陶冶学生的美感。通过色彩的选择和造型构思逐步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力。
3、促进学生智力、创造才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形成个性。
六、校本课程的实施和管理
1、师资培训
对教师的培训立足于校本培训,内容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原理,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
2、实施方式
定授课时间,学校领导参与听、评课指导及时调控实施情况。
3、具体实施
(1)制定计划
与其他学科一样,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写好教育反思,及时总结经验,认真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为使我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更具实效,我们把“校本课程的实施是否能促进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是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否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才能的发展”这三点作为评价校本课程的主要依据。在评价形式上,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自主参与与互动,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以“尊重、赞赏、等待、帮助”等先进的教学行为来规范落实教师校本课程的执行意识;以检查学生的作业常规,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来调动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热情。让学生有一个经历的过程,参与的过程,在经历与参与中体验学习的愉快,感受成功的幸福。
六、保障措施
1、实施经费保障:
经费由校行政核拨。
2.社会力量支持:
聘请课程专家,成立专家咨询小组;争取社区、有关团体以及学生家长对课程的理解和支持。
3、资源建设:
在原来与社区支持系统建立互动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课程互动,充分开发建设与课程相关的物质、文化、人力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网络资源等。
我们将同心协力,与时俱进,努力使校本课程成为学校特色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第二篇:宋元小学课程实施计划
宋元小学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全新、全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新课程所引发的一系列教育工作改革,对我们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使我们深感这场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严峻性,任重而道远。为此,我校将以上级主管部门的落实精神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为重点,努力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进程,特拟定以下实施方案。
二、目标与任务:
1、全面组织培训、学习与研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坚持以“高”(高标准)、“严”(严要求)、“实”(求实效)的原则,开展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的多形式、全方位师资培训,使全体教师了解新课程,把握新课程,走进新课程。迎接关于实施新课程情况的调研。
2、以课堂“教与学”的改革为新课程实施的立足点;以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为生长点;从课内走向课外生活、走向社会,走向科技发展,全方位探索、实践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探索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寻求适合于、满足于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教学途径,以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要求。
3、继续发展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在原有课题实验的基础上,应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继续深入探究、验证、发展、推广实验。在此基础上,在教研工作与活动中都应有意识地确立、渗透以新课程实施相关的新的立项课题。以科研促进、推进新课程的实验发展,为全面走进新课程积累实践经验,奠定基础。
4、通过扎实开展、进行形式多样的新课程的培训、学习、实验、探索、总结、交流活动,牢固树立新课程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使教师树立课程意识,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等专业综合素养,伴随着新课程与学生一起成长,使我们的校园、教师、学生焕发活力、充满生机……
5、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开发并利用好课程资源、发挥校本资源,努力把各项设施、各科学具、用具、图书等资源与新课程实施联系起来,实现配套优化,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三、措施与要求:
一、加强学习,加强培训,理解体验教育新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是换一本教科书,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观念革命,是一场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的革命性改革。在这场变革面前,每一个参与课改实验的教师,都有一个重新学习的问题,要敢于挑战传统,挑战自我,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因为只有这样,新课程所秉持的民主、科学、开放的理念才有可能深入人心、付诸实施。
(一)加强学习,理念先行。
1、本学期六年级将继续使用实验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六年级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新教材,弄清新教材的体例、特点、要求,尽快适应新教材的教学要求,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效果。2、1——6年级各教研组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继续深入学习《纲要》《课程标准》。尤其是课程理念与本学段的具体目标,要求每位老师牢记于心,并在教学实践中学会运用。
3、本学期,继续创设交流平台,开展“走近新课程——精彩五分钟”演讲活动,让教师在反思和体验中与新课程进行“亲密”对话。
4、每位老师要自抽时间,结合《沂蒙教育》、《教育实践与研究》等其他学科教学杂志的学习研究,展开对“课标”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感悟。
(二)有效组织,培训引路。
1、继续有计划地组织各年级老师参加各级新课程培训。
2、进一步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基本理念、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综合实践活动指南、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等等,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理性认识,防止把课程改革演变为简单的“换教材”。在培训模式上改变过去单纯灌输的方式,采用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法,让教师领略新的理念和内容,体会新的教法和思路。
3、以“学术沙龙、经验会、讨论会、讲座”等形式,围绕新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教学评价以及新教材教学进度、实验进展情况,进行专题研究,探讨新教材教法。通过研讨、交流的形式,提高教师感悟并驾驭新课程的能力,促进我校的新课程标准实验的发展,使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朝着有序、有效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研究,狠抓落实,实践体现教育新理念。
把新理念转化为实践,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本学期,我们将全面按照国家课程改革要求,在课程类型上,从不同的逻辑范畴,做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位一体;注重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重视显性课程,同时充分挖掘隐性课程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尽心尽力,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并不是去订购教材、编写教材,教材已经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了。
1、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本学期,我们将举行大规模的教师基本功竞赛,以此来推动我校教师的全面业务水平。同时,创设条件,打通学科界限,努力寻找新的课程资源。
2、探索创建家校共同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是课改深入的关键。如何使新课程好的理念、好的思想、好的设计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长都知晓、理解、认可,直至参与到其中,这是课改顺利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在课改实验中,我校要建立家长有效参与课改的新机制,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正合力,营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良好课改氛围。
首先,以沟通、培训、听课等形式带动家长知晓、理解、认同课改。课改涉及到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让家长尽快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任务,我们将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及时与家长联系与沟通;召开家长会宣传课改;举办家长学校,请课程专家与家长座谈,解答家长的疑虑;举办“一年级课改实验家长培训班”,通过培训,使家长们尽可能地体会到课程改革呼唤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在观念上确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平等地位,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关注课改,关注孩子的成长;请家长听课改实验课,让他们在课堂上,从孩子的学习热情、精神状态和学习成效等方面,亲身感受新课程的魅力,更加自觉地关心和支持课程改革。
其次,努力营造良好的课改教育环境,注重发挥家长在课改中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重在潜移默化,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能与学校达成一致,有助于学生在各方面健康成长。本学期,我们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请家长走进学校;精心设计问卷,使家长听课更有针对性,能更客观地评价课堂;请家长为学校如何搞好课改献计献策;请家长现身说法谈如何培养孩子兴趣,如何培养孩子做人;开放教育场地,让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图书馆、阅览室,共同在书海里畅游,让家长在活动中看到孩子们学识、情感、能力的差异,努力形成平时应加强这方面教育与培养的迫切愿望,更加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3、积极利用好校本课程。为各年级学生选配了《古诗文诵读》、《现代诗文诵读》。本学期,我们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更有效地加以使用,通过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它课程资源的不断开发与优化发展。
(二)注重过程,强化学科课程管理。
新的课程改革应赋予教学常规管理体制新的要求和内涵,教学过程着重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强化管理。
1、强化集体(合作)备课的管理。
有效的集体(合作)备课活动,是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要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搞好新课程改革实验,使用好新教材,集体(合作)备课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本学期,我们将加强对教研组的管理,提高教研组集体(合作)备课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采用“个人钻研备课——一人主讲,集体讨论——深化吸收,形成共识”的操作程序,使集体(合作)备课做到有计划、有准备、有检查、有总结、有考核、有效果,促进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2、强化课堂教学的改革。
新课程所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需要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本学期,我们将多层面、多层次地举行教研活动,通过研讨会、讲座、课题研究、合作备课等多种形式,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努力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情趣化,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强化作业设计的创新。
布置作业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作业形式多样化、作业内容体现层次化和个性化,每两周应布置一次活动性、实践性作业。
4、强化教育评价的多元。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芦咏莉博士曾说,我们的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而不是为难学生。因而在评价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发展过程进行评价;要关注对学生非学业内容的评价;要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要给学生创造多次测试的机会,让每次测试都成为一次学习过程;要注意发挥好评价的激励功能,争取通过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三)全面启动,优化非学科课程的作用。
非学科课程主要是指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活动课程又包括综合实践活动、体育活动、课外兴趣活动等。
1、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首先,认真学习,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与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了改革中国教育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它不同于原有课程结构中的学科课程,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其次,加强领导,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与内涵。
(1)学校将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研究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教导处等组成。学校还将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队伍,由分管教学的校长负责,指导教师主要由各年级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学科组教师组成。
宋元小学 2011年9月
第三篇:小学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2005——2006学年
一、指导思想以课改的新精神、新理念为指导,以开放式教育思想为主线,充分发挥本校资源优势,立足本校,循序渐进地开发和管理本校校本课程——侨乡风韵、孝心责任心教育。使之成为本校课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形成特色。用家乡文化来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用形象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要富有孝心责任心,促进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课程开发的目标
1以侨乡的乡土地理、历史、特产为载体,以家乡文化、资源为中心,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陶冶学生情操,养成健康的情趣,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我们既开发课程资源,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2、“孝心责任心”主题教育
孝心责任心教育是我们学校传统的特色教育产品,是我们学校依据自己的特点将思品教材重新整合,然后作为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态,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和志向。孝心责任心教育是播撒希望的种子、编织未来的梦想。
三、教学目标低年级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家乡的美丽可爱,从而培养学生对家
乡的热爱
2、通过孝心责任心主题教育,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懂得做事要
有始有终,要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尊敬长辈,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中年级
1、通过实践活动,增进学生对家乡历史风貌和历史人物的了解,培
养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责任感。
2、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家乡历史和家乡特产的了解,培
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高年级
1、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
命感。
2、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侨乡浓厚的文明文化和高尚追求以及
高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了解侨乡的历史风貌,风俗民情,以及特产资源等民族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报效家乡的美好愿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四、具体措施
1、遵循以下原则
人文性原则: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载体,用人文手段保护儿童的积极性,引导多角度审视分析事物,提高认识能力,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开放性原则: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挖掘社会生活资源,鼓励学生探究,用好社会、生活、自然等教材,跳出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方式,将教学融入社会、融入生活。
亲历性原则: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首位,以亲历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知识教育为辅,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与体验活动中,为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开辟新的途径。
主体性原则:课堂教学方式只是一种手段,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侨乡怀抱中去研究、探索、发掘其淳朴丰厚的民间文化精华。
2、遵循多样性原则构建活动方式
孝心、责任心培养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根本特征是综合性、实践性和多样性。在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需遵循以下方式:
(1)责任心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从自身和社会现象中提取有关“责任心”的问题进行探究。成立合作学习小组、课题研究小组、自助小组和道德法庭等专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机构,对有关责任心的现实问题进
行全面探究。
(2)情境讨论式主题班会活动。班主任老师根据责任心培养的具体要求,设计特定的情境,在老师或学生主持下,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辩论,逐渐明辨是非,形成关于责任认识的正确观点,并激发责任情感。
(3)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活动。基本活动方式有参观、考察和小记者采访,其内容涉及本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古迹、文化遗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建筑和人文景观、商业设施等,主要是了解各行业履行责任的基本情况。
(4)社会参与的实践性活动。这种活动的根本特征是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区服务活动、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三种形式。如为社区特殊人群的生活和家政服务;参与学校或社区管理服务;参加地方公益活动、手工劳动、工厂劳动、田间劳作等,根据活动内容和实验基地分工,组建雏鹰假日小队进行实践活动。
(5)周末德育作业活动。开展以“孝心、责任心培养”为核心的德育作业,即:①读一本有教育意义的好书;②每天做一件对他人或社会有益的事;③搞一次社会调查,或与成人进行一次交心活动;④每天摘录一条重要新闻;⑤学会背一首健康向上的歌曲;⑥看一部爱国主义影视片;⑦给师长写一封信;⑧学会一件拿手的家务活;⑨做好一次小老师;⑩每天做好一件孝心事。
3、加强实施评价。
(1)重视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和功能。淡化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强调客观了解和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了解家乡,促进自我发展。(2)实施多主体参与学生评价
以自评为主,教师同学共同参与,必要时也可让家长参与。
(3)突出过程性评价
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注重教学活动中学生情感态度,认识及行为的发展,进行即时、动态、灵活的评价。
2005.9
第四篇:课程实施计划
课
程
二 O 实 施 计 划
三 塔 镇 中 一 年 八
心 校
十 六 一 月 日
课 程 实 施 计 划
我镇中心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结合省、市、教县局下发的课程计划,根据本校实际,按以下方案实施:
一、课程设置
三塔镇辖区内21所中小学、民办学校和幼儿园,学校认真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制订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每学期初由学校教导处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执行方案、制定总课程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严格按教学大纲教学。规范了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地方与学校课程、音体美等学科教学,优化教学过程,着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指导思想。积极开展教改教研活动,积极组织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努力上好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为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内容和空间。
本学期,我镇各校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课。地方课程包括劳动技术、健康教育、信息技术、乡情。所有课程、课时,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要求设置,无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现象。重视开展好信息技术、艺术、体育、兴趣活动四个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课时分配(周)
一年级:语文(8课时)、数学(4课时)、品德与生活(2课时)、体育(4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地方课程(4课时)。
二年级:语文(8课时)、数学(4课时)、品德与生活(2课时)、体育(4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地方课程(4课时)。
三年级:语文(8课时)、数学(4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外语(2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科学(2课时)、地方课程(3课时)、综合实践(2课时)。
四年级:语文(7课时)、数学(5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外语(2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科学(2课时)、地方课程(3课时)、综合实践(2课时)。
五年级:语文(7课时)、数学(5课时)、品德与社会(3课时)、外语(3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1课时)、美术(1课时)、科学(2课时)、地方课程(3课时)、综合实践(2课时)。
六年级:语文(7课时)、数学(5课时)、品德与社会(3课时)、外语(3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1课时)、美术(1课时)、科学(2课时)、地方课程(3课时)、综合实践(2课时)。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每课时40分钟,一、二年级每周总课时数26节,三——六年级每周总课时数30节。
三、学校课程管理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是把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是培养目标的载体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课程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新课程设置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认真研究课程设置方案,进一步提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并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加强管理,科学设置各类课程。
严格执行新课程设置方案,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指令性内容按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在课程管理上转变管理思想,研究管理办法,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在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主体作用,保证足够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开发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时间和空间。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改革小组,成员包括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将站在理论的高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促进教师对课程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进行准确的把握,不仅如此,学校管理者将深入教师的课堂对教师的行为、细节、进行微观的定性刻画,真正使新的理念真正落到课堂教学的实处。
第五篇:2013年秋季学期毛石小学六地方性课程计划
2013年秋季学期毛石小学六(2)班
地方性课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李小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激烈,对人的自身素质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数学课,还要参加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新开设的一门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有安全教育,公民道德规范,法律常识,人口与青春期教育,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等。面向本土,服务本土,根据本地学生发展需要,实行多学科整合,注重学习过程的实践与创新,是一门富有鲜明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综合性课程.二,学情分析
六(2)班大部分学生喜欢地方课程这门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大部分同学上课都争着发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等因素用于学习.但有少数几位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对这门课不够重视.本学期对学生进行细致耐心地说服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觉得人自然社会在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为了今后的学习生活,我们必须学好自然社会.通过教学,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他们也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三,教学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读课本,弄清课本上的重难点.能透彻地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从纵向,横向看透教材.活用教材,能灵活,合理,科学地使用好每个板快,注重早渗透,不断积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用好教材.2,教师认真研读课标,学习新课改.3,教师认真备课,找准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认真研究每堂课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4,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不能千篇一律.5,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更新观念.6,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四,培优补差
1,由科代表每次课前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相关书籍,课前收集资料)是否带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挑选几个学生单独辅导有困难的男生(万德礼,黄俊),男生的作业上交习惯不好,专门请同桌督促作业的上交,并由科代表每次反馈检查情况.3,课外形成学习小组,完成一些调查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