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泽民文选》---“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一文的读后感
关于《江泽民文选》“没有调查就没有
决策权”一文的读后感
-----兼议毛泽东、邓小平调查研究思想
调查研究,作为我们党的基本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实践和理论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丰富深化,形成了一套理论形态完整、操作程序科学的工作方法;在新的历史时期,调查研究的对策、内容、手段、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我们应当全面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工作方法,把调查研究工作突出到重要位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是提高我们党执政水平和决策水平的最根本的途径之一。
一、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调查研究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起码条件,也是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渡环节和结合点。但理论联系实际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在一定时间、地点和场合下达到结合的。毛泽东认为,要这样做,须不凭主观想象,而要深入实际,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找出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制定切实措施,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具体的历史的结合。所以,毛泽东一再强调调查研究对于解决工作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于防止教条主义和左、右倾机会主义,对于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对于赢得革命胜利等等方面都是极端重要的。毛泽东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48页)。因此,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当今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全面地认识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国情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性,走调查研究之路。
第一,调查研究不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且要正确处理好调查与研究两个环节的辩证关系。人们通过对当时当地实际情况深入调查,详细地占有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工作,即研究,为的是找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东西,这就是调查研究之功效。一方面,现存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
要了解一个事物,必然要了解这个事物内部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必然要了解这个事物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况且,事物处在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中,由过去发展到现在,并向未来发展下去。要认识和把握这个事物,就要掌握关于这个事物具体的、系统的、完备的材料。做到这一点,仅仅靠坐在屋子里听汇报,看材料是不够的。倘若根据“想当然”或是不合实际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来决定政策,就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工作偏差。即使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工作了较长时间的人,也不能仗着“地熟、人熟、工作熟”,遇事不愿再作调查研究。真是这样的话,必然会招致工作失误。因为,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即使是你管辖的地方不变,人还是那些人,工作还是那些工作,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你不调查研究就不能制定适时的对策。要是沿用原来的办法,就会显得拙笨。另一方面,调查研究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相互连结的环节,光有调查,没有研究只能是“前功尽弃”。调查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研究是调查的继续和升华。两个环节紧密相联,相得益彰。调查使“实事”动态化、材料化、数据化;研究是整理材料,抽出“是”的过程。调查要深入实际,全面细致,准确可靠;研究要明晰透彻。搞好调查工作,要深入实际,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考察、监测、记录等,占有各方面详实而丰富的事实和数据,掌握提供的各类信息。通常,调查的具体办法有:(1)一般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一般调查是以了解把握全局面貌为直接目的的调查。任何事物都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统一整体。为把握这个整体,便产生了全面调查的方法。典型调查,也就是“解剖麻雀”。它是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局部现象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得出一般结论的方法。搞好典型调查,关键是选好调查对象,要选具有代表性的进行调查。(2)亲身考察与间接了解相结合。(3)传统调查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4)书面调查与口头了解相结合。当然,调查是与研究相联系的。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本质,反映事物内部规律性,必须经过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制作加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制作加工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主要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调查和研究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调查中有研究,研究时伴随着调查。
第二、调查研究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走群众路线。毛泽东指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从群众出发,调查群众,研究群众,向人民群众寻求
真理,就是调查研究。邓小平认为:“所谓群众路线包括调查研究”(《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90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同时是社会的客体,或叫“实事”。到社会的“实事”中“求是”,制定“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然要研究了解人民群众自身状况。倘若做不到联系群众,或做不到随时联系群众,都会堕入空想和盲目的深渊。如果做领导的心目中没有群众,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了解群众意愿和要求,那将从根本上失去调查研究的基础,堵塞了解国情的基本渠道。为此,毛泽东指出:“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466页)。邓小平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良作风提出了严厉批评,他说:“不少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不接近群众,不重视调查研究,不了解工作中的真实情况。他们往往不是从客观的实际条件和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出发,来考虑和决定他们的工作,而是从不确切的情况出发,从想象和愿望出发,主观主义地来考虑和决定他们的工作”(《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21页)。为纠正这种不良倾向,“要多做点工作,多搞点调查研究”(《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90页)。要加强机构改革,改变机关的工作方法,“使领导工作人员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群众,善于运用典型调查的方法,研究群众的情况、经验和意见,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把绝大部分时间用在坐办公室、处理文件、在领导机关内部开会上面。应该缩小领导机关,减少领导机关的层次,尽可能地把多余的工作人员腾出来派到下层去,使留在领导机关的工作人员必须亲自处理实际工作,防止领导机关官僚化的危险”(《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23页)。毛泽东在总结历史经验时,说得非常中肯,他指出:“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591页)。
二、调查研究是搞好决策工作的最可靠的办法总结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在研究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始终以调查研究为前提和依据。正如毛泽东所说:“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它的先头”(《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页),“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
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办法了”(《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49页)。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最可靠办法。首先,坚持调查研究,可以准确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将出现大量原来没有的问题。诸如:市场和计划问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问题,一党制和多党制关系问题,腐败现象和廉政建设问题,民主和法制问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问题,西方文化和中国文明互进共存问题,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承继关系问题等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必须掌握关于这些问题的基本情况。情况不明确,就不能采取准确的对策。“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465页)。邓小平也说得好:“有些同志因为没有充分地调查和分析,把我们现行的一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也当作资本主义去批判,这就不对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8页)。其次,坚持调查研究,可以及时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我们领导干部的工作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才能克服本本主义、形式主义,把理论与实践、上级指示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克服自以为是、想当然的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克服简单化、“一刀切”,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效率。因此,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各级领导人的作风要转变,要解决官僚主义的问题、不深入实际的问题。我们办事情,做工作,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联系本单位的实际解决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3页),“能不能深入下去,工作能不能落实,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是不是以身作则,深入部队,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4页)。当然,领导干部的工作做得仔细,还会加大调查研究的作用。“有了经常的细致的工作,了解问题就可以比较深入,这对调查研究也有帮助”(《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14页)。第三,调查就象“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象一朝分娩。调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不怕困难,不怕碰“硬事”,不怕碰“钉子”,敢于介入矛盾,敢于处理棘手问题;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引导群众加倍努力,奋发图强,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第四,当前的调查研究要设法改进手段,更新技术。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了解情况的手段和方法
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高级。我们不能死守传统的方法,要敢于运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学习和运用现代的科学调查技能,如统计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专家调查、网络调查等,并逐步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查研究领域,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信息论、控制论以及规划与优选方法、预测与评价方法、计算机仿真方法等,以便更好地完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正确决策提供全面、详尽、可靠的信息和数据。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学习认清这些调查研究的思想与方法,正是一种自身能力的提高与修炼,对适应整个社会环境以及生存有着莫大的作用。
2012-05-05
第二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天桥区堤口路街道办事处暑期实践心得体会
195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精辟地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着重指出:“是否重视调查研究是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学校号召的以“走基层,进社区,青年群众工作者”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让当代大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提高个人工作能力,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正能量,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吗?这难道不就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要追求的吗?
自从7月11日进入实践单位至今,通过俯下身子工作,向基层学习,向人民学习,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在社区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如亲自参与合唱团,为舞蹈队服务,为老年人书法活动进行组织,才能更多了解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寻求到解决办法。为庆八一,而由人民群众组成的表演队伍进部队慰问演出,让我真正感受到了群众对人民军队的拥护。与居委会领导关心看望困难群众,听取他们的意见,才能针对性的工作。完成一项组织活动,从活动策划、活动申请、活动宣传、活动准备到执行实施,最后的报告,并不是随便说说而已。懂得了基层工作者的不易,他们服务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了解到了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劳保、医保、计生、就业等问题。我自己也更加关心事实新闻,平时写一些工作感受也就不空洞了,因为自己亲自参与了实践。
以求真务实为工作态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统一,是对求真务实精神的经典诠释。学校的这次暑期实践活动对每一位参与成员的工作态度都提出来了高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切身考察,坚持向人民群众虚心学习的观点,反映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
以调查研究为工作方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出发点是“调查研究”,可见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调查研究,认清事物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才能提高统揽全局的能力;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了解群众需要,掌握群众的愿望,把工作做在群众心坎上。本次的实践活动,要求参与的学生采取日常交流、调查问卷等形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很好的体现。
以科学结论为工作依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落脚点是“发言权”。作为学生,我们的“发言权”体现在实践报告中,而实践报告的质量又取决于我们的理论依据是否正确、是否科学。有了科学的理论为支撑,切实反映基层情况,才能不断拿出有分量、有深度、有价值的实践报告,更好的发挥我们的发言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强烈反对闭门造车,鄙视那些坐在办公室里没有调研而炮制出的流行趋势。暑期实践活动马上进入了尾声,自己感觉时间过得太快,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但仍要身体力行,实践出真知,更好地完成学校本次组织的实践任务。
2013年8月2日
文法学院
安培清
第三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教师随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教师随笔 ——课外
访万家活动调查报告
自今秋9月开学以来,我校响应省政府省教育局号召,在全校范围内落实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主题活动,经过近两个多月教学外的辛勤劳动,我校的工作基本完成,目前仅剩下访万家的收尾工作。通过开展这次活动,我感悟良多,也收获到了不少的经验与精神上的财富。下面我就简单就此次访万家的活动做一点汇报。
一、基本情况及过程:
我校采取的是分教师分片区负责的形式,要求每个教师走访三至五个有学生在我校就读的村民小组,深入学生家庭中去了解情况。我被分到了大沙坝村的沙坪沈家坝、梅花坪等小组,辖区内有学生二十余人,虽然无一单亲,但是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家里仅有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在。我事先整理好被访学生资料后挨家挨户的到学生家里去走访,经过了好几天的连续工作终于做好了第一次家访工作。回来后我又仔细的回顾了家访过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其他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整理,最后又从中筛选出几名符合回访要求的学生。这个周末的时候,我又赶时间到了这几名需要回访的学生家中进行回访,并根据几次家访的情况编写了家访调查报告、工作日志以及心得体会和工作总结。
二、家访的目的、意义和要求:
(一)家访目的和意义家访是了解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加强家校沟通,进一步完善合作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拉近学校教师与学生及学生家长距离的有效方式,从而共同管理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有序的正常成长。
(二)家访要求
1.“六准备”:合理的家访制度、明确家访的任务、宣传的内容、需要与学生监护人沟通的问题、学生基本信息以及家访的手段与方式。
2.“六不准”:不准要求家长安排车辆接送,不准借家访名义向家长提出任何私人要求,不准收受家长馈赠的钱、物,不准接受家长的吃请和报销开支,不准参与家长组织的娱乐消费活动,以家访名义进行有偿家教。
3.“六知道”:学生知道教师家访的目的和意义,家长知道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家长知道学生的任课教师情况,教师知道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教师知道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和期盼,学校知道家访收集的家长意见和建议。
4.“六必进”:即教育的政策措施进家庭,贫困生资助方案进家庭,学困生转化措施进家庭,家庭教育指导进家庭,心理生理健康辅导进家庭,教师个性化关爱进家庭。
5.“六回访”:即生活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家庭,学习困难的学生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家庭),思想、学业上有重大变化的学生家庭,进城务工子女家庭,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家庭,在此次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建立跟踪回访制度。
三、家访的方式及手段:
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突出重点。采取上门走访(可电话预约)的形式,每家必到、每生必访。家访过程中需要注意交流技巧和说话方式,并且实事求是的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填写家访调查表,恳请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管理提出建议和意见。
四、家访的内容:
了解学生在家学习和生活情况、反映学生的在校学习和思想情况、与家长交流如何共同管理教育学生、教学点裁并问题(对是否取消大沙坝、尧坪、金洞司、龙家院小教学点)。
五、宣传方面: 向家长宣传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方式及办学思路、学校开展的各项主题教育即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国家及各级教育部门的教育法律和法规与政策、惠农政策(“两免一补”和农村地区困难学生生活补助)。
六、家访效果:
通过家访时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多数学生在家访后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二次回访时学生的家长也反映学生在家的学习和做家务的情况也有明显改善。说明了我们的加分那个并不是走过场,而是起到了实际的效果和作用。
七、家访中发现的问题:
1.部分学生因惧怕家长的打骂而谎报成绩,或者说没有布置家庭作业。家长因而对学校老师产生误解。
2.因是农村又地属偏远山区,多数学生家长不得不外出打工,从而产生了一大堆的留守儿童,再加上要么是亲戚要么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在家带孩子,实行隔代教育,使得有些学生因缺乏爱的需要而思想消极颓废甚至抑郁。问题学生也随之产生。3.学生的成长除了学校教育更离不开家庭教育。比如说有个学生的父亲就曾在我说要去他家家访的时候说不必麻烦,让我就在街上把表给他填一下就算了(他当时正在街上打麻将)。据了解,他还经常在家赌博,试问这样的环境下出来的学生又怎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呢? 4.“问题学生”有优点,“三好学生”有不良。有几个平时在校学习以及其他表现都不是很好的学生在家的时候经常主动帮助家里做家务活,尊老爱幼。同时有的所谓的“三好学生”在家的表现也具有较大差异——回家了变成了好吃懒做。
八、对家访工作的建议:
1.家访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突出重点。
2.家访时间:要及时,要经常。尽量采用周末时间,事先与家长联系并约好时间。3.家访形式:要多样化,多种方式进行。
4.要和家长合理沟通,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语气。
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了不少问题,有收到了不少的建议和关心,作为一位刚走上教师这个神圣岗位的资教老师,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与兴奋。我相信我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得更好、更强!
第四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调查研究是掌握实际情况、获得正确认识的重要前提,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也做不好工作。
以求真务实为工作态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以调查研究为工作方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出发点是“调查研究”,可见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调查研究,认清事物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才能提高统揽全局、驾御局势的能力。以求真务实为工作态度,以调查研究为工作方法,深入实际,切身考察,掌握全县教育工作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坚持问政于民,确保决策方向。要畅通问政渠道,通过多种方式直接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使决策更加合基层、暖人心、有效果。要丰富问政内容,只有多接“地气”,才能了解群众需要,决策才有针对性,实施才有可操作性,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端正心态很重要。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做调查“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殊不知,进行调查研究如果不放下架子,群众就会敬而远之;如果不注重交心,群众就会产生戒心;如果不满怀真情,群众就会敷衍应付。因此,现在强调端正心态,就是强调以平等态度、平和心态开展调查研究,真心诚意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心诚意地向群众学习。
第五篇:《不突破就没有出路》读后感
不突破就没有出路读后感
刚刚拜读完海尔张总关于不突破就没有出路的演讲文章,深受鼓舞,张总演讲的精髓与联通的创新改变世界的企业文化不谋而合.深深的烙在我们联通人的心里.张总的演讲使我懂得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出路就说明死路一条,即面临失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出路,即通向成功。一个成功的人不一定比你付出更多的汗水,但一定比你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做好任何事情首先要在思想上寻找突破,以新思想,新思维去面对不断发展的事物本身;以发展的思想去面对不断变化的事物。让我们懂得了每做任何一件成功的事情背后都有一个正确的过程和方法,更有一个正确的思路。只要找到了路,就不怕路远。
由此想到企业如何能实现制定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特别是主要管理者,要认真考虑他所担负的责任,在内部管理上,要严格执行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把企业的各项要求贯彻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也就是各环节要充分体现企业的执行力,要以主人翁的积极进取的心态,依靠企业的制度规定,结合企业的特点,积极组织,精心策划,以服务者的心态,通过扎实细致的基础管理工作,就一定能客观的实现企业目标。作为企业就要研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这样就找到了自身的出路。怎么才能创新呢,本人看法如下:
1、直面现实。不可否认,在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研发人员会出现缺乏经验的情况,但是我们很清楚得看到了这个现实,说明我们具有危机感,有了危机感就是好事,有危机感才会有不断进取的动力,才有可能具有谦逊的品质。缺乏经验和资本从另一方面考虑其实也说明具有很少的枷锁与框架,反而为创造性思维开拓了更大的空间。
2、领导者应该是温和而有原则的。严厉的领导者很可能给员工带来压抑感,无形中会钳制员工的思想及言论,所以作为领导者应该尽量温和。但温和不代表一味的迁就员工,一味的迁就员工并不能赢得员工的尊重,更不能为创造性思维营造良好的氛围,只能让员工变得散漫自由,懒于思考问题,最终变得没有任何创造力。
3、成员(包括领导者与员工)应该具有谦逊的品质。对于领导者而言兼听则明,才能做出相对正确的决策;对于员工来讲谦逊才能快速成长,思考问题及发表建议相对客观。
4、每位成员找到适合自己专业与能力的岗位,即定岗定位。一个成员要想成为专家必需固定在某一岗位,岗位固定是“专”的基础。
5、产品做精、做强、做大。每个成员都成为专家才为整个产品的创造环节提供保障,才有可能使产品成为精品,产品成为精品才具有竞争力,才称得上强,产品在“精”与“强”之后便有了生命力,才可能做大,否则过早地做大只是在透支自己的生命。
成功总有方法,想成功就要找方法。而突破是一切正确策略与方法的起源。当你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目标时,问自己一个为什么,问自己问题出在了哪里,该怎么去突破,然后自己给出正确的答案。杜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