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模版)
大窝镇小学校2009年秋期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主讲人: 何震 21圆明园的毁灭修改意见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篇精读
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目标
依据对《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巩固我们在第二单元中所学的“从内容中中体会思想”的读书方法,2、能力目标:以读促悟,以悟促诵,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
观,读出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3、情感目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
侵略者的情感。
4、德育目标:教学中渗透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因此,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
昔日的景观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我们知道,精读课文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想象,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通过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既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又是引导学
生进行自主阅读的突破口,采用多种策略,充分挖掘渲染语言文字感染力,拨动学生情弦。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部分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让学生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22狼牙山五壮士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
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
分(第一自然段),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讲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讲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第四、五自然段),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歼敌。第五部分(第六—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深谷。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从表现英雄壮举的感人的语言中,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二是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的速度。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3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
高精神。
4提高阅读的速度。
三、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学习他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抄写自己受感动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四、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23难忘的一课
一、教材解读
所谓“难忘”,指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本文叙写的是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和孩子们上了一堂语文课,为什么令他终身难忘?联系课文内容可知,这一课有着特定的时间(抗日战争胜利后)、特定的地点(台湾高雄市郊外)、特定的内容(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特定的感受(充满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思)。因此,“难忘”是解开本文的关键。
本文采用了双线并行的结构方式:一是以方位转换来展开故事:二是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贯穿全篇
这篇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所见到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课文开头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和“我”当时的身份,然后叙述了在一所乡村小学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写在一所乡村小学的所见所闻,先写老师教孩子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动人情景,再写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场面,最后写作者在这所学校所见所闻的总的感受。“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寓意深刻。第一次是在课堂上,老师“一笔一画地写”然后和孩子们“一遍一遍地读”,读得是“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反映了这些刚刚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回到祖国怀抱的台湾师生强烈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第二次也是在课堂上,不同的是,这是作者在师生爱国之情的激励下,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室,跟着老师一起读这句话。反映了作者跟这所学校的师生有着共同的爱国之情。第三次是作者参观了学校里的中国伟人像之后说的,此时,作者内心无比激动和感动,他为祖国历代伟人像重新出现在礼堂而激动;为教师和孩子们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而感动。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作者说“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2.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24最后一分钟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作者和
所有中国人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着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等。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口语交际.写作七
习作
本次习作是学写读后感。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教学时,可以参照下列步骤引导学生进行习作。
第一步:让学生阅读提示,了解什么是读后感及写读后感的作用。特别是要使学生明确其基础是“读”,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验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可以提示学生,平时在阅读文章或书籍时,在文旁圈点批注,随时记下瞬间的思考与感受,遇到相关的资料也可随时积累下来,从而为写好读后感做好阅读等方面的准备。
第二步:赏析范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读后感的写法。结合教材中范文,教师也可补充范文,让学生阅读、讨论、交流,在自主发现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实际共同归纳出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及要注意之处。如
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读后感的“感”,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应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上来发表议论。
联系实际,情感真实。读了一篇文章,产生了对现实生活和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这才激发了“感”。所以,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联系实际一定要实事求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忌说假话、空话、套话。叙议结合,以“感”为主。读后感属议论文范围,但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常用的写法是夹叙夹议。可以适当引用原文中对自己教育最大、体会最深的章节、句段或人物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等,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想。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另外,恰当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古诗文名句和谚语等,也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一般来说,读后感的题目是“读《×××》有感”或“《×××》读后感”,当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自己最深的感受拟一个醒目、新颖的正标题,下面再写上副标题。如:
愤怒与惋惜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成功=刻苦+勤奋+机遇
──读《岳飞苦练成帅才》有感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选略高于本班学生现有水平的优秀习作做范文,让学生由仿到创;不要以一个模式来要求学生,更不能用范文来束缚学生。
第三步:明确要求,开启思路。本次习作主要是围绕本单元课文或同主题文章写读后感,把习作与单元主题思想结合起来,把写读后感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学生就读过的其他文章写读后感也可以。动笔之前让学生互相说说,以开启思路,跃跃思维,然后按要求写出来。
第四步:引导学生自改互评,教师及时批阅反馈。讲评习作时,交流一下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对学生真实的、有个性的、有创造性见解的习作,教师应给予鼓励和表扬。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是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开展一次演讲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公开演说能力,是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力,要从小培养。但小学生演讲,主要是一项口语交际的练习,因此要求不要过高,能围绕一个主要意思,语言比较流畅,态度比较大方,感情比较真挚即可。
本次演讲的主题是“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可在课前布置学生结合自己的习作和搜集的资料列一个简单的提纲适当准备,上课时先交流一下所列的提纲,开启思路;再完善提纲并在小组里试讲,听听同学的建议;然后自荐、推荐与按一定顺序上台当众演讲相结合,让更多的学生受到锻炼;最后评议上台演讲的情况,总结交流怎样演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也可以先请两、三名口语交际能力强的同学当众演讲作示范,然后分组试讲与在全班当众演讲。
指导演讲时,可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手势、表情来配合演说,表情达意,增强演讲效果。对演讲者和听众要提出应注意的事项,比如,有礼貌,听时注意力集中,听完以后要热情鼓掌等。要注意的是,如果学生引用的资料不符合历史事实或不准确,教师要及时纠正;教师要通过点评与小结,而应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中华民族能屹立在世界民族强林之列。
学习目标
1.通过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2.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
回顾拓展七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流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整理、运用资料的收获。重点是交流如何整理与运用资料。在教学时,可以把交流“屈辱的历史”整合于交流搜集、整理、运用资料收获的过程之中,比如,学生交流在哪些地方用上了搜集到的资料时,可说说运用的是什么资料。应注意的是,所交流的资料,不要仅仅局限于“屈辱”这一方面,还应交流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资料。
学生通过几年来的实践,都积累了许多搜集、整理、运用的方法,也有许多感受与体会,本次“交流平台”是要引导学生进行一个稍微系统的小结,推广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和新做法,以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搜集与处理信息资料。
整理资料,包括筛选资料和处理资料两个方面的工作。1.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资料分类方法,如,主题分类法──每学期有8个专题,每个专题的相关资料归一类;项目分类法──“勿忘国耻”可分为“列强欺辱类”“中华儿女抗争类”“爱国名人名言类”等。2.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资料目录,不管是资料3.培养学生定期整理资料的习惯。4.如果有条件,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在电脑上建立自己的资料文件夹和各级子目录。一般来说,较常用的收索引擎有http: / / www.xiexiebang.com等。有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辨网络资料的真伪和优劣,因为网络资料往往宝藏与垃圾共存,权威网站的资料可信度较高;还要注意防止学生借机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聊天之中,要教育学生健康上网。
搜集资料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资料,为学习与生活服务。要热情鼓励学生在课堂交流、习作、口语交际、其它学科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恰当运用所搜集的资料。
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16个成语。这些成语都是褒义词,与本组教材振兴中华”的主题密切相关,充满激励性。这些成语,有表示发愤图强的,如: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等;有表示团结一心的,如: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等;有表示勇敢顽强的,如:临危不惧、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大义凛然等。通过读、背,一方面使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本组课文所表达主题思想的感悟。教学时要让学生读准字音,采用多种读、背的形式,教师不必讲解词语的意思。对不理解的成语,可让学生自主查查成语词典。如果学生感兴趣,可以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还可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展示台
到了高年级,“展示台”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而且更加关注学生获得收获的实践过程,让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得到知识、能力、方法等多方面的启迪。本次“展示台”紧扣单元主题,展示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特别是要充分结合本地本校的课程资源优势进行。如,请老红军、抗日老战士讲故事,参观烈士陵园等;还可以结合清明节、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七·七事变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相关的重大节日、纪念日、纪念活动等进行交流展示活动。
学习目标
1.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2.通过习作和口语交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3.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第二篇: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XX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集体备教案
教材简介:
本单元主题为“人与自然”,安排了《古诗两首》《望月》《灰椋鸟》《水》等文,一个习作以及一个练习。《古诗两首》中,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有风味,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望月》是篇散文,写甥舅俩在望月中愉快交谈,背景是夜深人静的月夜,在行进的江轮甲板上,静谧的月色,颇增几分童话色彩。形散神聚,富有童真童趣。《灰椋鸟》是篇记事写景的散文,写了“我”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全文情真意切,情理贯通,拟人手法和发问句的妙用,让人在思考中体味明理。《水》是篇记叙文,文采用反衬法,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教学本组文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品味文本的语言美与意境美。本单元习作是根据晴朗的夜空写想象作文。练习七是培养学生用词得体的习惯,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还培养了学生的读写说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强,理解能力一般,而本单元文大多是想象文,因此,在教本单元是时,我会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段来理解文内容,由语言文字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能大胆发表自已的见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能力目标:
1、通过抓重点词句段来理解文内容。
2、能理解内容,由语言文字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能在观察夜空的过程中,产生奇思妙想,写想象作文。
情感目标:
1、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4、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默读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2、发挥想象并进行形象的比喻。
3、能正确解释诗句的意思
4、学会分号的用法。
、学会在书信中得体措辞。
教学难点:
1、观看夜空,发挥想象并具体表达。
2、针对环保话题搜集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教学方法及环节设计:
在教《古诗两首》时,我按照以下思路展开:先介照背景,学生初读,接着引导学生按以下的方法学古诗。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最后让学生结合诗意展开想象。
《望月》我侧重引导学生抓住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来教学,小外甥的聪明好学体现在哪?爱幻想又体现在哪?让学生通过抓住描写小外甥说话的动作、神情的句子来体会。最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灰椋鸟》侧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灰椋鸟开始归林—归林是——归林后的情景和我的感想,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懂得鸟是人类的好朋友,要保护鸟类。
《水》这篇文时从两个方面来写水的珍贵的,先总体写水的缺乏,后具体写人们是怎样珍惜水的,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对这两个方面展开教学。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习作七是要求写想象作文,要求学生在晴朗的夜晚,远眺皎洁的月亮,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美妙的遐想,并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
练习七中的“语文与生活”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培养学生用词得体的习惯。“诵读与积累”主要是朗读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口语交际:七嘴八舌话环保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着提出各自的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2、应注重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品味文本的语音美与意境美。
3、体会分号的用法。
4、引导学生观察夜空,奇思妙想,写想象作文。
、让学生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培养学生用词得体的习惯。
习题的设计:
1、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
2、说一说:你打算怎样珍惜水资源?
3、设计两条节约用水的宣传语。
xx中心学校集体备发言记录表
五年级语文备组
发言人
发言内容
莫xx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抓重点句并联系上下文来感悟文本,在教学《灰惊鸟》一文时,我们还可可提供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更了解该鸟的特点,并懂得植树造林,爱护鸟、爱护自然的重要性。
田xx
本单元在教学时应要注意人文教育的渗透,还有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的渗透。在理解文内容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外延伸,收集节约用水的名言,最后应注意这一单元的作文教学,让学生自由想象发挥。
黄xx
本单元中的《水》是篇记叙文,文采用反衬法,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在教学一组文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曾x
教学《望月》一文时,可引导学生分报块品读“眼中之朋”、“诗中之月”、“幻想之月”。重点学习“诗中之月”,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分类积累古诗句的习惯,学习“幻想之月”,可向本单元习作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第三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主讲稿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集体备课主讲稿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本文的插图与这一部分描写相对应,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略林冲的英雄风貌。文章语言明快洗练,叙事写人,寥寥几笔,绘声绘色,神形毕肖。特别是生动地刻画了林冲武艺高强、忠直淳朴的英雄形象和洪教头自以为是、跋扈嚣张的个性特点。通过本文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窗户。尊重学生个体独特的阅读感悟,在对比中感受人物个性特点。通过悟读、品读,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感受古典小说中语言的精妙,从而将自身的体验、感受变成内在的积淀,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煮书论人物” 我重点讲第二部的处理课文第三自然段,先大声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分别用直线和波浪线找出林冲和洪教头言行举止的词句,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最后呈现得出两个人不同的个性特点。
接下来仿照第三自然段的学习继续第4—7自然段的学习。让同学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
故事逐渐发展进入高潮,开了枷锁后,林冲和洪教头较量了几个回合?出示表格,还是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合作探究意识,锻炼他们这方面的能力,相信他们会有令人满意的表现。那最终结果怎样了呢?这个结果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洪教头被打败的原因,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契机。
接下来我们看24课《少年王冕》
在教学时,可以“荷花美,爱荷花”为主要线索,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实现词句的训练和语言的积累。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先分层理解、再联系全文体会人物特点。十岁时,母亲为生活所迫,让他去放牛,王冕说在学堂“闷得慌”,放牛“倒快活些”,还说他依旧可以“带几本书去读”等,一个孝顺母亲、热爱学习的小王冕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接着,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学画的经过,从另一方面凸现了他奋发自强的毅力。在品读时,只有联系全文,才能全面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其形象真实、丰满起来。
25课《黄鹤楼送别》 首先是文本解读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是其他版本所没有的。分析“文包诗”的体例,我们可以发现它有这些特点:首先,它以平实浅近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再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佳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为儿童自学古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次,它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要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着短文研读古诗,领悟诗歌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双重功效。另外,学生在读文学诗的过程中,势必要“文”、“诗”对照,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及结构特点,这就可以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可以发挥综合效应。
这一课我重点和大家交流一下高年级“文包诗”该怎么教?
第一,关注文体。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创造,是为了降低学诗的难度,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文包诗”,顾名思义,内核是诗,文是对诗歌的解释和补充,诗是对文的精炼和概括。把诗和文对照起来,在对照中提供给孩子资源,也让孩子发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这也是教材的资源。
所以,首先思考的是,如果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说,如何上出“文包诗”的特点来。“文包诗”怎么教呢?它的核心应该是诗,由诗到文,最后还要回到诗,落脚的基点还是诗歌,我觉得这是这一类“文包诗”教学的一般模式。
第二,把握关键词句,揣摩诗人情感,体会诗歌意境。
文中关键词句是和诗歌紧密相连的,抓住这些与诗歌内容紧密联系的词句进行朗读感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在此基础上,扣住关键词语去想象当时的场景,揣摩诗人的情感,这样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让学生进入了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第三、学以致用。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更主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文包诗”这种特殊的文体,有它的存在,就必然有它存在着的理由,这样的文本同样是个“例子”,需要我们好好使用这个“例子”。从“例子”引发开去,用从“例子”中学到的方法,去学习新的诗歌,为学生自学诗歌铺平道路,消除他们学习的畏难情绪,让他们从中找到收获的快乐,由此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
文包诗教学的基本思路及步骤
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从诗入手,引出要学习的文章,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紧密联系诗,由诗到文,再由文到诗,出发点、落脚点、归结点都在诗。
步骤:
在设计“文包诗”课型的教学时,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以下几点。
1.粗知大意,整体感知,发现联系。初读课文,要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课型的基本特征。要让他们明白,这类课文第一是要学习一首古诗,第二是通过读课文学好这首古诗。然后再让学生选准角度,定好方向进行初读。除了要求像对其他课文一样认真进行“正确认读”之外,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发现“文”、“诗”的联系,主动寻找借“文”学“诗”的途径和方法,预测自己对古诗的初步理解程度。
2.精读文本,品“文”悟“诗”,体会联系。精读课文时,强调“文”、“诗”对照。教师要抓住短文中与古诗联系紧密的重点段落、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并与古诗诗句对应比较,找到内容意境上的联系和语言表述上的差异,体会到“文”、“诗”之间的联系,进而突破学习难点。
3.借文学诗,“诗”“文”共赏,加深联系。“文包诗”中的短文,不是对古诗背景资料的罗列和对诗句意义的译注,而是作者根据诗歌的背景写出来的一篇篇语言优美、结构严谨的散文。它们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习古诗的一个抓手,而且本身就是一篇篇美文。所以,我们既可以借助短文学习和欣赏诗句,借助短文深入品味诗句,更可以读文吟诗,诗文共赏。
欣赏歌曲《烟花三月》
26、《 清平乐· 村居》
这篇课文课后练习第五题是一次写的练习。要求——“借助想象,把原诗所描绘的情景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具体地写出来”;方法——先“把握原诗的内容”,“想象诗人高鼎看到了怎样的美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教材的编排,本组训练重点是“读懂例文及提示部分,领悟如何进行古诗改写”,教学难点是“既要忠实于原诗的内容,又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村居》这首诗的意境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我们如何去把古诗改写成 记叙文呢?其改写的方法与把现代诗歌改写成 记叙文是不是一样呢?激发学生的爱好,也为古诗改写做好铺垫,然后一起学习例文。其中让学生读懂例文及课文的提示是要害,于是我让学生在读与找的过程中去了解例文改写的方法:先自由阅读,在速读全文后,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找出”哪些是原诗的内容”,”哪些是作者的想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最后教师协助归纳:1。把握原诗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对例文的理解和诠释也极富有独创性和创造性,最后过渡到对古诗《村居》的改写.习作七
习作教学时可以先按照课本提供的话题类别分组(可设立其它话题组)交流、讨论。再思考,说构思,围绕各自话题的主要内容,个人初定写作构思。然后抓重点,详细写,最后是作后评改。评价可以分三个步骤1自我评价.2同学评价.请好朋友读读你的习作,恳请他(她)给自己提提建议。3自我修改。根据自我及别人的评价,对照标准,精心修改习作。
练习七 语文与生活
1、我们都来背背朝代歌吧。
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语文与生活”中的“朝代歌”。并熟读成诵,填写名人时,可以选择自己语文课本或课外读物中了解到的,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查阅资料。试着填写表格,看谁填写得多,填写得对。和同学交流自己了解哪些古代名人,他们生活在哪个朝代,曾经为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3 指导写好钢笔字。写字时,先要仔细观察每个字的字形结构,再认真进行描红。要求笔笔到位,把字写得匀称、美观,并有一定的速度。4“诵读与积累”部分的成语都与水浒有关,让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5口语交际:水浒故事擂台赛,让学生 阅读《水浒传》,记住其中的几个故事,并精心准备一段水浒故事准备参加班级的水浒故事擂台赛。因为口语交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讲的时候可以不拘形式,提倡百花齐放,可以是单个人在台上讲,也可以两人配合以相声的形式讲,还可以几个同学合作编排成课本剧在演中讲。
学和做(1)说名道姓(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
1、通过以“姓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了解《百家姓》,知道姓名中多数是单姓,部分是复姓,能读准姓氏中特殊的字音。
2、写一道有关姓名的纪实作文或想象作文。
3、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增进人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活动准备
1、了解《百家姓》一书。
2、关于重名现象的调查,可以调查统计、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
3、了解关于姓氏的有关知识。活动时间
用4、5周时间作出具体安排,穿插课堂教学活3课时。
第四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选文别具匠心,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以选取正面典型事例为主,而又正视近代史上的国耻,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狼牙山五壮士》颂扬了抗日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难忘的一课》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刚光复,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境;《最后的一 分钟》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喜悦与自豪之情。这几篇课文虽然题材、体材不一,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单元总体目标】
1.正确读写28个生字,会认2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3.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4.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单元教学建议】
应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还要从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同时,还要引导 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外引导学生看相关影视节目,查资料,访问老人,了解中国近代史。【单元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二 小 程凡玲
第二组
一、教材分析: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本组选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古诗词三首》中,《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
新教材以专题编排课文,可以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学情分析
一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学习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会默写。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想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充分感知文本内容,品味诗句。
2、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感受人物的情感世界。
五、教学关键:
1、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充分感知文本内容,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2、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
六、教具学具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词。
七、课时安排:
第5课《古诗词三首》——2课时 第6课《梅花魂》 ——2课时 第7课《桂花雨》 ——1课时 第8课《小桥流水人家》——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二 ——3课时 回顾•拓展二 —课时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多音字有:“间”读jiàn;“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chóng;“还”读huán;“风一更”的“更”读gēng。
能力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情感目标: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与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课前预习:
1.了解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初步
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3.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词。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播放《思乡曲》,背诵思乡的诗词。
1、让学生介绍了解到的诗人的资料。(师生评议,补充)
2、多音字:“间”读jiàn;“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chóng;“还”读huán;“风一更”的“更”读gēng。(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3、诵读古诗,生字正音。
二、合作交流
(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感悟,师相机指导朗读。(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4)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5)体会作者的谴词造句。(P24资料袋)在学习中引导板书: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
(6)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7)看板书,小结学法
三、品读感悟
(1)小结过渡: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2)自由朗读体会。
(3)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并试着把其编成小故事。(5)感情朗读并试背诵。
四、巩固延伸
1、生:看板书对比,交流汇报。
2、师:总结: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3、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4、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5.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秋思
张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出示第一课时的板书)
二、合作交流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四人小组词文结合用自己的话互说说插图所绘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抓住一个“碎”字,通过朗读来体会词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板书:长相思 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 辗转难眠
三、品读感悟
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 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直抒胸
四、拓展延伸
1、再次回读这三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三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6《梅花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缕缕、悠芳、漂泊、惟独”等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中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领悟梅花的精神。
4.自读探究,体会梅花的坚韧与高尚的品格,能从重点句子中感悟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思恋祖国和故乡的诗文读一读。了解文中涉及的关于梅花的诗句的意思及出处,查阅华侨在海外生活经历的相关资料,以及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故事。
2、制作课件(内容:梅花图、赞梅诗,重点句,歌曲《我的中国心》。)课时安排 :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幽芳、漂泊、唯独”等词语。读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等词语。
2、理解、体会梅花魂的“魂”的涵义。
3、了解课文大意
一、预习探究
1.欣赏梅花在风雪中凌寒独放,傲霜斗雪的风姿。学生吟诵咏梅的有关诗句。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生齐读。3.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紧扣“魂”自由质疑)
二、合作交流
1.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出示课文生字词,生自主交流,掌握音、形、义。
3.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些事?生讨论交流,理清条理,出示小标题。(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怀、赠墨梅图、送梅花绢)
三、品读感悟
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是梅花的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具有的气节。课后再读读课文,思考:(1)外祖父为什么爱梅?
(2)外祖父哪里像梅花的秉性?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体验。
2、抄写生字、新词。
板书设计: 吟诗落泪
珍爱梅图
梅花魂 赠墨梅图 思国伤怀
送梅花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一、预习探究
1、回顾上节课,谈谈自己体会。
2、我们思念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之时,一位海外华侨老人同样也在不分昼夜,强烈地思念着祖国的梅花。(板书:梅花)为什么?(板书:魂)
二、合作交流
1.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多读几遍,并想想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2.全班交流,相机出示有关句段(1)出示:
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语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有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①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就会落泪呢?(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②这几句诗是哪几位诗人写的,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你从这些诗句中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③指导朗读,读中悟情。(配乐《思乡曲》)(2)出示“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又用红绸子慢慢抹净。”
①投影出示“墨梅图”,生自由读本小节,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祖父十分爱惜墨梅图)②你从哪些诗句感受到祖父十分爱惜墨梅图呢?画出有关词句?(生圈画并交流:拉下脸、训斥、轻轻刮去、慢慢抹净)③指导朗读“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一切,读出反问的语气。“轻轻”、“慢慢”这两个词该怎样读,为什么?
三、品读感悟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
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①生自由轻声读这段话。你觉得梅花有怎样的秉性?(愈足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②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涌现出哪些有气节的人物?生举例。结合学生回答,出示下列民族英雄、爱国志士的图片及名字,生读。(于 谦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岳 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凶奴血。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陆 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③外祖父如此深爱梅花,说明了什么?生讨论交流。(外祖父把梅花当作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即“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珍爱梅花,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梅花般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④指导朗读。这看似平常的梅花,融入了无数有气节人物的灵魂,漫漫五千年的中华史,有气节的人物怎能说得清呢?让我们的饱含深情地再读这一段。
(4)出示:“想不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块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指名生读。外祖父为什么送梅花手绢给“我”?(让“我”保持梅花般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也把他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心让“我”带回祖国。)3.讨论:此时,你对课题《梅花魂》中的“魂”有什么更深的了解?师引导学生理解,“梅花”不仅仅是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生齐读课题《梅花魂》。
四、巩固延伸
1.学会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吗? 2.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歌声中再次感受爱国华侨们的心声。板书设计:
爱梅——寄托一片深情——爱国
《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3.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进一步提高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难点
根据主题策划活动,列出节目表,并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表演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于“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的内容。(诗词、歌曲、故事等等)2.了解班级同学的一些特长,以便有利于自己策划活动。
3.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么样策划才能把一次活动搞成功,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积累
乡情,乡思,乡愁,乡音,家乡,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叶落归根”“告老还乡”是游子归乡情之切,“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游子归乡后的无限感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对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古往今来,人们用各种形式和行动表达着同样的情感------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今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二、尝试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既然大家都这么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现在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吧。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小组交流讨论
1.小组推选代表。首选组长,因为组长是小组策划的组织者,还要安排一名记录员和一名同学汇报。
2.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出示)。
(节目形式,节目内容,节目演员,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3.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4.根据讨论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
注意:活动课题、形式可以由教师提出,更多应该让学生提出。可以参考以下课题开展活动。a、了解家乡特产(土特产品、著名商品、闻名全国之最等)b、欣赏家乡风光(山、水、名胜等)
c、认识家乡名人(文化、艺术、体育、教育、科学等方面)d、调查家乡变化(家庭、街道、环境、学校等)e、熟知家乡文化(教育特色、戏曲、方言娌语)
5.小结过渡:刚刚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都事先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我们同学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策划的活动方案吧。
四、评议
1.以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重点要说说怎么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2.其他同学可以质疑,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
3.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班长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同学们,今天的口语交际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附: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目的:用各种形式和行动表达着同样的情感------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活动时间:第四周班会活动时间 活动流程:
1、听:听家乡新闻(听广播、看电视);听教师、同学讲故事(家乡的民间故事、传说、名人、历史故事、英语故事)
2、说:学做导游,介绍家乡(如自然风光、名人事迹、人文景观、经济建设、物产特产、风味小吃、风俗习惯„„)
3、读:浏览、阅读有关家乡的诗词、对联、传说、故事、无家乡名人的著作,有关介绍家乡的资料。
4、演:朗诵诗词,演唱歌曲,家乡画展,课本剧。
第二、三课时习作《二十年后回故乡》
学习目标:
1.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的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引导学生修改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引导学生注意学习本组课文表达感情的方法,适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学过程:
一、积累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当我们摇晃着脑袋背诵着诗句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是故乡情吗?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又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故乡。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我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2.提出习作要求以“以二十年后回故乡”写题目,展开想象,来完成一篇作文。
二、尝试
1.因为二十年以后的事是未知的。写这一类的作文,最重要的就是要展开想象的翅膀。2.师指导可以侧重一方面来想象,比如侧重变化想象,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如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
(可能会有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可能二十年后一条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一座座立交桥犹如彩虹横跨蓝天。那时候可能会有时光穿梭机,能够往返于古今之间。)
3.师引想象要大胆,我们提倡异想天开,然而,想象是不能脱离实际的。要符合生活规律,和事物发展逻辑,才能使推测合情合理,生动具体,真实可信。真实、合理是想象作文的第一要素。否则只能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
4.师引刚才同学们都在描述场景的变化,我们要在文字中体现出浓浓的乡情,还需要描写哪些方面?
(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样的。想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
5.亲朋好友的变化,最能引发我们的浓浓的乡情。其实,古人也有许多吟咏乡情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等,我们不妨可以引用它们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借古人之诗句,发自己之幽情
三、评议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a、原则
抓住学生的独特视角进行积极评价; 抓住学生的非凡而合理的想象进行评价; 抓住学生的准确语句进行积极评价; 抓住学生的个体进步进行评价。b、形式 同桌交流; 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2.根据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五、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一个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