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讲述了: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通常是想的不一样的,当然想法不一样,做法难免会有差异,最后的结果更是不尽相同。本组课文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本组的4篇课文,其中三篇精读,《矛和盾的集合》、《科里亚的木匣》、《陶罐和铁罐》;一篇略读《狮子和鹿》。
本组课文以启发学生怎样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在单元导读中有所体现,在《矛和盾的集合》中通过对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品质的学习,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含义;而《科里亚的木匣》中能够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陶罐和铁罐》中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懂得: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略读课文《狮子和鹿》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故事。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9个字,会写41个字。正确读写两篇精读课文中30组词语,积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了解课文的所蕴含的哲理,用事实说明道理,正确看待人和物。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2、让学生懂得周围一切都在变化,养成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3、学会从事件的过程与结果的练习中领悟寓意。
四、课时安排:
《矛和盾的集合》 2课时 《科里亚的木匣》 2课时 《陶罐和铁罐》 2课时 《狮子和鹿》 1课时
语文园地二 口语交际1+习作2+其他1=4课时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结合故事蕴含的哲理联系到自己的实践经验。
2、课文的语言生动有趣,适应于朗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了解课文中的大意,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3、本组教材各部分都是有趣的故事展开的,教学中要使各部分相互关连,紧密配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故事蕴含的道理进行掌握。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有的学生答: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有的学生答……)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生答:《掩耳盗铃》,《守株待兔》……)我们都是怎么学习寓言的?(生答: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5.《古代寓言两则》看看它们又告述我们什么道理。(生读文题)提问:读了文题,你想到了什么?(生答:“古代”说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和以前学习的寓言不同,本课是文言文。“寓言两则”说明课文里有2个小故事。)我们在六年级初已经接触过文言文,谁能说说怎么学习文言文的?(生答:学习文言文要把语句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最后达到熟读成诵。)那么今天我们就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学习寓言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来学习本课的第1个小故事《矛与盾》。
(二)合作交流
1.出示课件范读,领读。使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
2.学生自学课文,练习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学习)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出示课件读生字,写生字;(2)学生读课文;(3)试着说一说寓言的大意。(生答:略)
(三)品读领悟
1.根据注释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2.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联系讲寓言故事。先自己讲,再指名讲。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3.提问:你认为课文中的楚人怎么样?(生答:愚蠢,可笑。)他愚蠢,可笑在那里?你能不能帮他总结一下教训?(学生讨论)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生答: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于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
5.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生答:在有一次买鞋的过程中,卖鞋的人一边夸他的鞋结实,一边还说买鞋赠一瓶胶,这不就是自相矛盾嘛;还有的学生答:老师在讲完数学题时,通常问大家,你们都明白了吗?有的学生说,明白了。可是当老师让他说解法时,他却什么也说不出来了。还有的学生说……)
(五)拓展延伸
1.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读(分叙述人,卖矛与盾的人,观看的人),体会寓言的情境。2.练习背诵课文。3.读写生字。
第二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七单元单元备课 主备人:
一、教材分析:
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矛和盾的集合》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科利亚的木匣》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侯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会认本单元的41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多种形式的朗读和默读相结合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4、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本组课文,引导学生要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3、学会并牢固掌握本组课文的生字新词。
四、课时分配:
矛和盾的集合 3课时 科利亚的木匣 3课时 陶罐和铁罐 3课时 狮子和鹿 1课时 语文园地七 3课时 总计 13课时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思想方法为微专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科里亚的木匣》、《陶罐和铁罐》;一篇略读课文——《狮子和鹿》。《矛和盾的集合》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科里亚的木匣》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五岁时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四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从而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陶罐和铁罐》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狮子和鹿》则告诉人们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有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到它的短处。
本单元安排的四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学习本单元课文内容,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要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内容,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4、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5、初步了解课文说明道理所采用的表述方法。
6、引导学生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单元训练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内容,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4、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难点:
1、初步了解课文说明道理所采用的表述方法。
2、引导学生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单元课时分配
《矛和盾的集合》2课时《科里亚的木匣》2课时《陶罐和铁罐》2课时《狮子和鹿》1课时《语文园地七》4课时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一 教材分析
本组选编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读来令人难以忘怀。《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跑进家来的松鼠》介绍一只可爱的松鼠来到“我”家后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表达了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最后一头战象》再现了战象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金色的脚印》则通过正太郎与狐狸一家之间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二 教学目标
编写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二是学习作者将这种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入选的课文中,有的篇幅较长,可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以及“回顾·拓展”都做了相应的安排,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到这个特点,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课时安排
老人与海鸥 2课时 跑进家来的松鼠 1课时 最后一头战象 2课时 金色的脚印 1课时习作 3课时 回顾拓展七 2课时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是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进行编排的,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园地七》是综合训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那片绿油油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他家做客的故事。《乌塔》讲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能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6.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7.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8.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回忆成长中体验到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3.对文中的人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独特看法。4.学习书信的正确格式及写法。5.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6.围绕成长的故事,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四、教学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课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时 《乌塔》
1课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课时
五、教学建议
(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先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2.初读课文,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3.深入阅读,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4.教学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课文哪些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初步了解这两位作家。
2.初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哪两件事,知道这两件事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独立性,然后引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
⑴ 第一件事叶讲老给“我”批改作文,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可以让学生先自读这部分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
⑵ 课文第二件事,语句含义深刻,是教学的难点。要通过反复朗读,抓关键词语揣摩其含义。
3.回归整体:
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特别是在写作和修改作文方面的收获。
(三)《乌塔》
1.课前师生一起观察欧洲地图,了解欧洲地图的主要国家、著名城市,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反映了乌塔在生活上的独立?一边读一边找出相应的句段,并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然后再进行交流。
4.通过读好乌塔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特点。
5.教师引导学生就学习课文时产生的问题和想法谈谈自己的见解。
(四)《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1.学生自读课文。
2.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已见。
3.鼓励学生推想:
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回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
4.教师还应根据文后的提示,讨论从课文中发现的书信的格式、写法。
5.课后,可以建议学生之间互通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