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实施心得体会照例
课题实施心得体会
民小赵丽洁
1、课题研究——需要有责任意识
课题研究服务于课堂教学、服务于学校管理,能提升课堂效益,能促进学校的发展,然而,课题研究与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相比,它需要我们“跳起来摘桃子”,需要我们更多的付出。可能,起初,你是因为兴趣、激情选择做课题。但到了研究的末期,当兴趣变淡时,又靠什么去完成研究呢?我认为是责任感。责任要比兴趣来得沉重,但它会比兴趣更有力量。我们课题组的各位教师,有的是学校骨干教师,有的是学校分管教学教研的领导,那么,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走在教师队伍的前列,积极投身于课题研究。
2、课题研究——需要有主动态度
在课题申报表中,虽然主研人员有七个,但你要记住,今天你能坐在这里,那么,你就是这个队伍中的领头羊,你就要以你的主动促进其他人参与到课题研究工作中来,并进行有效的分工。具体做法:率先思考——及时交流——及时总结
率先思考。每学期初,要思考做些什么?怎么做?并拿出一个初步的方案交课题组讨论、商议,然后按照修改后的方案进行合理的分工。
及时交流。每个月内,要召集主研人员开一次课题组会议,相互交流研究中新发现、新感悟、新问题,因为交流的过程,能让我们产生新的认识,想出新的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对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思路作出相应的调整。
及时总结。每个学期末,我们应该对本学期的研究情况认真的进行回顾、总结。一方面是为下学期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只要每学期写出详细的研究工作小结,那么也就降低了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的撰写难度。
3、课题研究——需要能承受压力
课题研究周期一般都有2——3年,这是一个不小的跨度。而且课题研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解疑的过程,在这其中,主研人员会常常处于一种迷茫状态之中,你似乎看到了问题所在,但你却不知所措。因而常常感觉倍受煎熬。在进行这一课题时,有三个时期我是特别焦虑的:
撰写方案期间。这个时间段,我为自己知识面窄,文笔过于笨拙而焦虑。
每学期期初。每学期期初我就会为如何落实本学期研究目标和内容,要以哪些活动为载体既不过份加重老师负担,又能让老师得到发展而焦虑。
结题期间。我为撰写结题报告而焦虑。则是我做的第一个课题,因为我不知道结题报告深浅,相反没有什么压力,觉得只要把自己一些思考,一些做法,都写进去就算大功告成。但后来,随着我对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要求了解得越来越多的时候,我的焦虑感就越来越强。因为在撰写结题报告时,我们除了要按一般格式完成几个板块内容外,还要讲究注意结题报告结构的内在联系,比如,课题所确定的研究目标,就需要有对应的相关的研究内容与具体的研究步骤,而且最终必须落实到研究成果中去。另外还得考虑,结题报告要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从而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
与借鉴价值。所以,在这段期间,我常常半夜2、3点钟就醒了,立马爬起来,一个人静静的坐在电脑前,把一些做法、想法敲击成一段段的文字。后来,我们在李国香校长、张宝凤校长的指导下,我和郭雁雁等课题组成员经过反复的修改,最终结题报告定稿。可以想象,那时的我们是多么的快乐!
4、课题研究——需要领导、同事的大力支持。
很幸运,我所遇到的领导都是非常开明的领导,对课题研究,他们不仅是高度重视、积极支持、保障资金,而且还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做课题的研究者、指导者、推进者。我衷心的感谢他们。
三、我的收获
主持、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经历一段丰富而有意义的生命历程,它让我体验了其中的懊恼与欣喜、辛酸与欢乐„„
课题研究工作是严谨的,它让我养成了认真学习、多角度思考、敢于尝试的好习惯。
课题研究工作是快乐的,它让我开阔了视野、体验了成功、提升了能力,现在的我,工作得心应手,业绩比较突出。
课题研究工作是艰苦的,它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人生路途虽然遥远,我们只需专心地走好眼前的每一步;雨,总是要停的,我们要微笑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
第二篇:课题实施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作用和品德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题实施报告
课题负责人何冬玲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介入中小学生的生活。它无论对中小学生当前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一信息化社会。网络以其亦真亦幻的虚拟现实、信息资源的快速共享、引人入胜的互动情境,展示了美好的数字化乐园,极大地满足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娱乐需要和社会化要求。网络文化对于喜欢追星捧月、个性张扬的中学生而言,更是具有诸多“挡不住的诱惑”。然而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当中学生在充分享受网络给他们带来的方便、快捷、乐趣的同时,也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有的学生因迷恋于网上游戏而影响学业;有的学生因热衷于网上聊天,结果错交网友;有的因沉醉于上网,不可自拔„„这些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给中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切实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掌握计算机知识,是中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必备的能力。中学生参与计算机网络活动,一方面,丰富的网络资源使他们大开眼界,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缩短了与社会各个方面、世界各个角落的距离——父母们为之欣喜;另一方面,对电脑游戏的过度迷恋,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电脑特有的独享空间,使孩子的人际关系趋于淡化;网络文化中有害信息的戕害,将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导致他们社会化的失败;网络文化的直接化和形象化会对儿童惯有的思维方式产生极大的冲击,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又使得父母们无比忧虑。那么,如何带领中学生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3、青少年的辨别能力与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个体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逐渐确定和完善的过程。学生良好品德的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充满新意的话题。传统的道德教育认为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是受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因素影响和作用的。现在网络的出现为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也给我们对未成年人的品德形成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计算机网络活动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势必受到影响,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创设了环境。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交往、合作、竞争提供了崭新的环境,同样也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了全新的舞台。鼓励孩子学习使用电脑和网络,不只是要他们学一门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孩子们永远保持好奇心,并有信心和能力来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
4、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最先进的教育手段,融入传统的教育活动中,大大加快了教育发展的步伐。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低效与无效状态也令人倍感焦虑,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网络等传播媒体的兴起,呆板单一的德育形式严重的束缚了德育教育的落实发展。目前,国内外对有关本课题的研究都处于一种探索过程中,也总结出一些零零星星的经验,但都没有形成系统而有效的理论。因此这些都有让我们觉得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作用,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网络模式。使各种教育资源、育人要素、育人环节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变效应,以期最大限度促进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的发展。使品德形成教育真正信息化。
1、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网络文化的影响研究。
2、建立一个全新的、科学的、规范的、切合实际的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注重德育过程与结果结合、注重学生实际与主观结合、注重激励与约束结合、注重自评与他评结合。
3、通过对学生品德的有效评价,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德育品质能内化成自觉的素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新世纪合格人才。
4、通过实验研究、锻炼,提高教师教育科研队伍的研究水平,形成全面育人环境,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5、依据体系,对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工作进行有效评价,并起到督导、发展、提升作用,优化德育水平。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作用,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网络模式。
1、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网络文化的影响研究
2、健全学校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的管理制度及其考核方案
(1)构建学校、班级、学生三级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管理体系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德育网络。
(2)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和工作考评制度。
(3)健全学科渗透德育实施方案及评价。
3、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未成年人的良好品德形成教育模式
(1)在学科教学中积极渗透健康的道德情感教育。创新教学内容,合理使用教材,开创现代化教学与品德形成教育相结合的新形式。
(2)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题的系列化班队活动
(3)开展教师与学生“网上对话”,互动交流。
(4)在网上开展心理健康指导与班级活动。
(5)构建家校网络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平台。
(6)“网络化管理”成为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常规管理的重要手段
4、增加投入,完善设施,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校园,构建完善的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网络系统
5、建立校园“绿色”网吧,开展校园上网服务,制定学生文明上网的若干规定
6、开通“家校通”,搭建家庭与学校沟通的跨时空的交流互动平台。
7、开设校园广播站,创建学生展现才华的平台,拓宽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的途径。
8、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制度,完成网络德育体系
(三)主要观点
1、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网络文化的影响研究
2、健全学校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的管理制度及其考核方案
3、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未成年人的品德形成教育模式
4、增加投入,完善设施,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校园,构建完善的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网络系统
5、建立校园“绿色”网吧,开展校园上网服务,制定学生文明上网的若干规定
6、开通“家校通”,搭建家庭与学校沟通的跨时空的交流互动平台。
7、开设校园广播站,创建学生展现才华的平台,拓宽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的途径。
8、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制度,完成网络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体系。
(四)创新之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学生上网,不但可以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能,还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激发对学习、探索科技知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并为学校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改革创造条件。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网络模式。使各种教育资源、育人要素、育人环节相互融合,培养出更多的新世纪创新人才,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1、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网络文化的影响研究
2、健全学校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的管理制度及其考核方案
3、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未成年人的品德形成教育模式
4、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校园,构建完善的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网络系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渠道,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了解信息技术德育的研究现状;
2、综合调查法:在实验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进行效果调查,了解学生现有状况和教师的反馈信息。
3、个案分析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活动与研究,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的新的突破口,以便有效的调控研究活动的进程。
4、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或经验论文,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整研究步伐,提高研究人员自身素质,丰富课题研究的内涵。
(三)技术路线
1、计算机网络平台建设
①通过互联网下载有关学习以及德育方面的资料。
②通过心理老师进行在线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③通过网络技术人员对网上资源进行筛选、加载、管理。
2、通过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网站平台进行网上调查
①利用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网站,发布问卷调查来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发展情况。②根据所提交的问卷进行筛选,收集有用问卷。
③对问卷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应对方案。
3、利用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网站进行德育宣传工作
(四)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为期三年,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课题申请和初步实施阶段
①讨论课题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填报审批书;
②撰写实施方案;
③成立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安排学校德育骨干、班主任以及部分优秀教师参与该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内容、目标、要求,形成共识,分工协作。
④建立学校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网络资源库,制定学生文明上网的若干规定。⑤建好校园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网站,提高教师网络素养
2.第二阶段:深化研究和实验阶段
①对前期的实施活动进行初步总结,并继续深化研究和实验;
②开展网络交流活动、典型班会活动、优秀课件、优秀论文评比活动;
③在学科教学中积极渗透健康的道德情感教育;
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⑤健全学校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的管理制度及其考核方案。
3.第三阶段:深化研究和结题价段
①总结中期各项实施活动,继续深化研究和实验;
②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指导研究
③对典型案例,进行展示、交流和总结;
④收集、整理相关材料、数据,并对学生进行检测、考评;
⑤建立一个全新的、科学的、规范的、切合实际的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评价体系 ⑥课题组撰写研究论文、实验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各项工作。
四、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优质课 《亲子之间》 省二等奖何冬玲
课件 《亲子之间》 省一等奖何冬玲
论文 《打造新时代的优秀班集体》 市一等奖 何冬玲
论文 《品德教育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运用》 省二等奖陈如松
论文 《情感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 市一等奖彭勇
(二)主要参考文献:
1、教基厅[2004]4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
2、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3、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张倩苇《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
5、《中学生与网络文化的调查与思考》吴华军
6、《学校环境下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的优势特征比较》徐红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
8、宋德如、张晓旭:《论网络教育的负向效应及其纾解》,《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9、高玉丽:《学校德育的新视点--网络德育》,《北京教育》2002年第11期
10、黄南珊《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德育必须抓好“三个相结合”》
11、荆茂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班集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班主任》2006年第1期。
12、陈吉君《基于网络的四种德育新模式》,《班主任》2006年第2期。
13、石怀湘、张志勇、羊自力《优化网络育德环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师资建设》2005年第4期。
14、罗明乾《网络时代的中学生道德教育》,《新世纪中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五、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课题负责人何冬玲,现年四十岁,政史专业,本科文凭,中教高级,江西省首批中小学政治学科带头人,第三届江西省电化教育教材审查委员会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专家、萍乡市基础教育专家库专家,多次荣获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市十佳岗位标兵”等荣誉称号。她主持和参与过国家课题、省级课题研究,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近二十年从事初中政治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经验,现正担任教研室主任,兼班主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充裕的时间保障。
课题组主要成员是陈如松、彭勇、肖洁和周禧等老师。陈如松校长,现年四十七岁,生物专业,本科毕业,中教高级,曾主持或参与过省级课题三个。陈校长是个极富改革和创新精神、做事有魄力的好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我校被评为省德育示范学校,并荣获了省、市级多项荣誉。政教主任彭勇,现年三十六岁,语文专业,本科毕业,中教高级,全面主管我校的学生德育工作。肖洁老师,现年三十二岁,语文专业,本科文凭,中教一级,是责任心很强并且经验丰富的市级优秀班主任。周禧老师,现年二十七岁,英语专业,本科文凭,中教一级,是富有朝气和创新能力的优秀班主任。他们三人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班主任工作经验,都参与过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教研能力强,都曾参加过省级课题研究,多次参与市教研室的教学、教研活动。这些成员工作在教学一线,素质高,进取心强,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有充足时间保障。
课题组其他成员有的是班主任,有的是政治或语文老师,他们积极参与课题组开展的有关活动,并积累素材。
课题顾问组:
组长:肖钊奎(市电教馆馆长)
成员:林勇(市电教馆课题办负责人)、沈萍生副校长,刘忠胜主任。
他们有效指导和密切配合课题的研究工作。
六、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我校每个办公室都配置了电脑设备,每个老师都配发了手提电脑,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白板,这就为老师随时利用信息技术对未成年人进行品德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
2、我校每周四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使每位老师都具备一定的电脑知识,能熟练地进行多媒体教学和开展德育工作,能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题研究。
3、课题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加强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在教育理念上形成了共识,为课题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4、课题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主持或参与了省、市、校级的多项课题研究,积累了课题研究经验,掌握了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为本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奠定了方法论和技术基
础。
5、我校有一个较大的图书室,里面藏有大量的教师用书以及学生用书,为师生查找资料和扩充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
6、我校是省德育示范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品德教育,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我校为课题研究设立了专项资金,同时适当减少了课题组成员的课时,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障和经费保障。
七、预期研究成果
第三篇:课题实施计划
“乡镇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探索研究” 实施计划
项目编号 2016 SJ2016-007
重庆市社区教育科研课题
乡镇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探索研究
实 施 计 划
重庆市荣昌区双河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乡镇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探索研究” 实施计划
实行成人教育中心向社区教育中心的转型,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宗旨。结合笔者所在的双河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实践研究,从而提出在成人教育中心向社区教育中心转型的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社区教育的快速推进对乡镇成人教育中心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只有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尤其在许多乡镇成人教育中心面临困境的时候,向社区教育中心转型成为不二的选择。从新的教育规划和大部分地区的实践来看,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向社区教育中心转型确实在稳步有序地推进。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向社区教育中心转型的过程中要着力解决好如何转型及转型后的中心功能、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四、课题组织及分工
1、课题研究小组
(1)组长
龙小军(荣昌区双河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支部书记,一级教师)
(2)主研
姜申建(荣昌区教育委员会职成教科干部,高级教师)唐富亮(荣昌区双河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务主任,一级教师)
廖彬(荣昌区双河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总务主任,一级教师)
田怀坤(荣昌区双河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师,一级教师)
黄礼洪(荣昌区双河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师,一级教师)
刘芳(荣昌区双河中心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曾秀全(荣昌区双河片区教育管理中心,教研员)罗守奎(荣昌区昌元街道螺罐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乡镇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探索研究” 实施计划
完成时限:2016年6月15日之前。
物化成果:确定的研究课题为乡镇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探索研究。
完成人员:龙小军。
3、申报立项
阶段任务:按照2016年市级社区教育科研课题要求申报本课题。完成时限:2016年6月20日之前。
物化成果:重庆市2016年社区教育科研项目课题《申请书》及活页论证资料。
完成人员:唐富亮。
4、立项批准
2016年11月3日,重庆市荣昌区双河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龙小军申报的《乡镇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探索研究》被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批准立项为一般课题(渝教职成发[2016]56号)。
5、撰写报告
阶段任务: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实施方案。完成时限:2016年11月15日之前。
物化成果:《乡镇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探索研究》开题报告、实施方案。
完成人员:龙小军、唐富亮。
6、课题开题
阶段任务:完成本课题的现场开题任务。完成时限:2016年11月18日之前。
阶段成果:吸收了课题组领导和专家的论证意见建议而修改过的更
“乡镇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探索研究” 实施计划
阶段成果:已经回收的《社区居民培训需求的现状问卷》。完成人员:龙小军、姜申建、唐富亮、廖彬、田怀坤、黄礼洪、刘芳、曾秀全、罗守奎。
(3)专题研讨
阶段任务:召开乡镇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现状调查分析会议。完成时限:2017年2月28日之前。
物化成果:乡镇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发展现状分析会综述。责任人员:龙小军、姜申建、唐富亮、廖彬、田怀坤、黄礼洪、刘芳、曾秀全、罗守奎。
2、相关理论研究及社区教育培训(2016.3—2017.11)
阶段任务:探讨、实施乡镇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探索研究的策略、途径与方法。
完成时限:2017年11月30日之前。
阶段成果:乡镇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探索研究的策略、途径与方法的系列社区培训及专题论文。
完成人员:龙小军、姜申建、唐富亮、廖彬、田怀坤、黄礼洪、刘芳、曾秀全、罗守奎。
(三)研究总结阶段(2017年12月)
1、整理本课题研究全程的所有成果
阶段任务:整理本课题研究全程的所有成果。完成时限:2017年12月15日之前。
阶段成果:本课题研究的专题研究论文及其他纸质和音像类物化成果。(包括各项社区教育训的实况录像资料、专题学习资料、研讨会资料和培训教学资料)
第四篇:课题实施计划
课题编号:LPSKY0203112
课题名称:六盘水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应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单位:盘县英武乡沙姑学校
课题负责人:胡 兴
文稿内容:课题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应策略”作为指导思想,尊重并满足留守儿童情感、动机方面的需求,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积极向上、健康的人格,充满自信地、自主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重点
本课题研究旨在以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为重点。研究的主要内容分别是:
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具体表现。
2、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因素。
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解决对策。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研究的核心是“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会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留守儿童的学习方式,培养留守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能力,从而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的发展积累一些素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力求创建出一套重结果更重过程的符合留守儿童情况的学习模式和评价模式,并获得一些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
三、实验目标
本课题研究以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创建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使留守儿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加扎实、灵活,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令他们的自主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较大的改观。通过研究使教师在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理论研究水平,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迈进。
四、实验途径
1、利用校园连锁和家庭配对模式,使教师能方便及时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情况。
2、组织课题组成员研究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策略,以便在研究对象中有一个参考对比。
3、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以便找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
4、针对留守儿童在阶段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请心理专家提出评价和建议。
5、通过开放的课堂教学培养留守儿童自己发现问题、主动向老师敞开心扉,解决心理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积极开发学留守儿童的潜能,学会自学。
6、课题组不定期在校内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试,并到他们家里去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同时到六盘水市部分中小学进行调查研究。
五、实验方法
①教育实验法:不断地反思、分析、修订、调整研究的实施方案,做好研究过程中实验分析、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资料的积累等工作,严格按照教育实验要求规范研究过程,如期实现研究目标。
②行动研究法:在实践过程中,按既定的研究目标设计和实施各种研究活动,及时进行工作反思,不断进行验证、修正,确保实验研究工作更加切合实际。
③调查法:采用谈话法、问卷法、访谈法、检测法等方式对留守儿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进行调查,并有计划、有目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材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为研究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④个案研究法:对个别差异的研究对象进行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对比评价的评价方法,记录其发展的轨道。
⑤经验总结法: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都要及时总结研究经验,定期集中在课题组内交流。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留守儿童学生心理问题,用适当的测试方法及时分析、概括研究、归纳内在联系和规律,使研究工作取得预期成果。
六、阶段安排
1、研究的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月):完成区域内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象的调查,提取数据,对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象进行分类。
2、研究实施的第一阶段(2013年3月——2013年7月):完成对调查材料的分析论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转变策略。
3、研究实施的第二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月):通过对有心理问题现象的中小学留守儿童给予生活、学习、成长等方面的关心与关注,采用交流谈心、家访、关爱等方式对其进行研究,观察和记录实施效果。
4、研究的总结阶段(2014年3月——2014年7月):结题: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第五篇:课题心得体会
开展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一)刘世珍 延长县小学
本次通过参加我市美术课题的研究,使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给我最大的感触有:明确了小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目的与小课题研究的整合思路,以及在开展课题研究中实施的相关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研究的对象是自己教育教学实际当中具体的、细小的、真实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而进行的探究性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现将本次研究体会、感悟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
作为小课题研究的实施者,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是十分必要的。于是我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展开研究,阅读相关教育教学故事与案例,积极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和科学理论,使研究有效和有质。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非常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图书馆借阅、网上查阅、期刊订阅、专业书籍的购买,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开拓视野。
二、积极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
通过阅读学习,教学实践,力求做到:
1、改变学生学习美术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各种美术学习方式的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3、通过各种美术学习方式的实践,使学生在看看、听听、想想、画画、做做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作为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由于学生性格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有高有低,家庭环境也不同,如何培养好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应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对症下药,争取寻求更好的方法。
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不仅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展示出了较高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同时,不断吸收和消化现有的研究成果,并转化为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学生总体素养的提高,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和综合素养的发展,能很好地做到教研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