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财险市场营销机制的缺陷与完善

时间:2019-05-15 11:5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财险市场营销机制的缺陷与完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财险市场营销机制的缺陷与完善》。

第一篇:浅谈财险市场营销机制的缺陷与完善

浅谈财险市场营销机制的缺陷与完善

随着我国保险行业的迅速发展,要巩固市场、启动消费、寻求发展,就必须对财险市场营销机制进行完善和创新。完善的重点是财险营销观念、营销策略、市场定位、管理体制、销售系统、培训与服务机制等方面的改进。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结合公司当前经营实际,加强依法合规经营,力推财险市场秩序好转,结合我国财险市场现状,积极完善财险营销机制,适时地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战略,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必要地调整。

一、财险市场所面临的现状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不断开放和日渐成熟,经营主体迅速增加,市场竞争也日益加剧。特别是实行分业经营后,寿险业率先引进了国际先进的营销理念与营销机制,使其业务经营日新月异,并很快成为保险业的主体。与此同时,财险业则抱残守缺,仍沿用传统的经营方式,导致公司竞争力下降,业务徘徊不前,经营陷入困境,行业地位下降。

为了摆脱困境,寻找新的发展出路,一些有远见的财险公司也开始着手探索财险营销方式。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目前国内财险公司运作的营销机制很不完善。可以说仍停留在初级的、以“生产”和“产品”为中心的营销阶段,只重视保险产品的推销、促销、销售渠道及相关策略的运用,尚未真正建立起“立足顾客需求,实现各方共赢”的符合现代市场营销原理的财险市场营销机制。这种狭隘而残缺落后的营销机制,不仅妨碍了市场的拓展和财险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公司竞争力与自身效益的提高,因而亟待创新和完善。

其次,根据我国入世前的承诺,国内保险市场不仅要加快对内开放,尽快消除垄断,而且将逐步对外开放。针对这一紧迫形势,若不尽快更新观念,创新市场营销机制,迅速与国际营销机制接轨,那么,我们在同机制完善、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国外同行竞争中,必无招架之势及还手之力,只能坐等市场和人才不断流失。因此,要巩固市场,占胜竞争对手,就必须尽快行动起来,向国外同行及寿险同行学习,不断完善和创新财险市场营销机制。

再次,启动财险市场需求,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也需要创新营销机制。随着市场的日益成熟和社会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顾客对保险产品及保险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通过创新财险营销机制,才可能以顾客作为经营核心,真正急顾客之所急,想顾客之所想。并通过市场调查、细分等,开发出顾客需要的保险优质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其需求,同时也促进财险业的更快发展。

二、财险市场营销机制的缺陷

现代保险市场营销是指保险公司为了充分满足顾客现实与潜在的经济保障

等需求,实现自身经营及社会目标,而依法组织进行和市场有关的一系列经营销售活动过程。具体包括营销的理念与体制、营销活动的策划与管理,营销战略及策略的制订与实施,团队建设与管理,市场调研预测与供求关系分析、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及开发、保险产品的研制开发与推广、产品销售实务与促销策略、人员的培训与激励等内容。我国现行财险市场营销是不健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认识片面,营销观念落后

在各财险公司,营销观念还普遍停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产品观念”或“销售观念”阶段,一味强调自身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顾客及社会的利益。有的认为营销就是把保险公司的险种想法卖给顾客;有的认为营销就是面向社会招聘人员,再经过短训后推销针对个人的分散性业务,发挥拾遗补缺作用;有的认为财险业务只宜于直销,而不应上营销;有的认为财险营销时机尚不成熟,应谨慎发展或等上级公司有了政策和办法后再说。总之,关于财险营销的认识可谓五花八门,众说纷纭;对财险营销的态度则既有大胆实践的,也有谨慎观望的,当然也有反对的。可以说,上述认识都有失偏颇,财险营销观念亟待改变。

2、销售渠道单一,市场拓展乏力

国内财险业务自恢复以来,一直习惯于依靠公司外勤直接展业,并辅之以兼业代理等简单的销售方式,缺乏系统完善的营销体系。这种方式在业务恢复前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保险市场的日益成熟及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则不利于保险公司的业务拓展,也不利于公众保险意识的提高及保险商品的销售。

3、保险产品单调老化,保险促销系统性差

多年来,顾客和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忽视市场调研和产品开发,目前市场上的财险产品不仅数量少,而且各公司的产品相互“克隆”、功能雷同。各公司虽开发了一些新产品,但仍缺乏系列性及差异性,从顾客的多样化需求来看,仍显得单调老化、层次少、创新不足。就保险促销系统来看,各公司大多采用保险广告、公共关系及销售推广等零星的、不连贯的促销方式,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促销网络。

4、营销大环境欠佳,服务机制尚不完善

就营销大环境而言,一是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够宽松,约束较多,限制了财险营销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如分业经营的限制,经营地域的限制,中介机构较少,对营销员身份定位不明、税负重、手续费标准偏低等等。这些都影响了保险公司及代理人的营销积极性。二是各保险总、分公司对财险营销的看法不一,扶持力度不够,缺少相应的制度、办法和措施,也影响了基层公司投身财险营销的积极性。三是保险监管机构及行业组织的扶持服务力度不够。

从保险服务机制方面来看,也有待深化和完善。长期以来,各财险公司普遍

忽视保险服务,大多把精力放在产品销售和保险理赔上,日常性的各种服务未受重视,服务机构及相关制度建设严重滞后。我们的服务机制、服务项目、服务范围及品质等,仍同国外同行及社会要求相差较大。尤其是“顾客满意”的服务观念尚未深入员工之心,未能贯穿于保险服务活动的全过程,亟待予以落实。

三、财险营销机制的完善

1、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

营销观念决定着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营销观念陈旧、错误,必定会导致营销的失败。财险公司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注重顾客需求。要树立顾客需要什么险种,就开发、销售什么险种的市场营销观念,不仅要将顾客的需要作为企业营销的出发点,而且要将满足顾客的需求贯穿于企业营销的全过程,渗透于企业营销的各部门,成为全体员工工作准则。不仅要了解顾客的现实需求,而且要了解顾客的潜在需求,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确定和调整企业的营销战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谋求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二是坚持整体营销。财险营销必须以保险公司的总体经营目标为基础,协调运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公关等要素,从各个方面去满足顾客的整体需求。三是谋求长远利益。市场营销观念要求企业不仅要注重当前利益,更要重视长远利益。在营销中要千方百计以优质的产品和优良的服务,满足客户需求,使客户最大限度的满意,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争取“回头客”。因此,财险公司在市场营销中,不仅要注重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而且要注重营销服务,把服务贯穿于营销经营管理活动全过程,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的创利能力。

2、采取有效的保险促销策略

一是要加强保险知识宣传,让更多的公众了解保险,明确保险可能给其带来的好处,逐步提高全民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培育保险需求,并使潜在的保险需求变为现实的需求。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产品推介和宣传公关活动。财险公司企划、营销、公关等部门要密切配合,精心策划,统筹安排,找准切入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的新产品推介、新闻宣传、广告等公关活动,不断提高公司在产品、实力、服务等方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三是充分发挥营销人员的促销作用。鉴于保险产品有形商品不同,很难通过广告传递给广大公众。营销员可以与预期购买者进行一对一交流,面对面介绍产品功能,并回答问题促成签单。营销员直接和间接的传播效应是其他促销手段所无法代替的。

3、创建优良的保险信用体系

保险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需要加强信用建设,保险产品的复杂性、保险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等特点更需要加强信用建

设。首先,财险公司应加强对员工的伦理道德教育,规范员工的从业行为,逐步形成诚实守信的保险企业文化,做到在考虑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关注民生和社会责任,确保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承诺的一致,确保公司经营信息的真实性,确保没有误导和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发生,用自身的诚实换取客户的忠诚,用自身的信用赢得社会的信任。其次,要逐步引入信用评级机制,推动保险诚信建设。通过信用评级,推动保险公司诚信建设,让不讲信用者受到市场惩罚。

第二篇: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的缺陷与完善

我国在改革开放中,通过一系列经济和行政立法初步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与此同时,随着一些行政规章、准司法规范的出台并得到执行,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追究刑事犯罪的工作制度也得到确立,并逐步形成合力。而目前制约行政执法向刑事执法顺利转换的因素,主要出现在具体的技术层面,即行政执法行为、行政诉讼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或缺乏操作性,以至两种执法体系难以实现有机衔接。这使得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工作脱节导致的案件查处反差日益突出。由于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沟通渠道不畅,衔接机制不健全,使进入刑事诉讼的案件与实际发生的犯罪案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大量犯罪分子没有受到刑事追究。如不尽快采取对策,势必减弱刑事执法在市场经济培育、发展过程中应有的社会调节作用,最终会严重影响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法制环境。

一、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工作制度的缺陷

(一)现有规范基本上是行政性质,缺乏司法属性。国务院及所属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范围内,制定行政法规。而刑事执法涉及运用强制措施和刑罚限制、剥夺公民人身权利,对此的立法、司法解释权依照宪法和法律分属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两高”。所以,要建立法制化的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执法衔接机制,仅以行政规章而没有司法保障,显然是不行的。

(二)高检院的规定虽然具有司法属性,但只是检察机关内部的工作制度。根据刑诉法规定,检察机关直接管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因此其受理行政执法机关直接移送审查是否立案的案件,应当是那些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如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并非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规达到触犯刑律程度的刑事案件。对公安机关处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案件的有关要求,实际是重新规范或强调了检察立案监督规定。因此,就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工作机制的而言,检察机关《规定》的作用有局限性。

(三)原则规定多,实务规定少。相对而言,《国务院关于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是考虑比较周全的规范,对移送案件的条件、基本程序及工作时限、违规责任都作了明确规定,甚至少许有涉及司法实体规定。但案件移送到刑事执法阶段,对行政执法形成的证据法律地位没有也不可能作出规定。刑事诉讼的过程实际就是证明的过程。在当前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模式下,证据审查是诉讼的核心,如果不解决证据法律地位及证明规则问题,显然不利于行政执法案件进入司法程序。高检院、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安部《关于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工作联系的意见》,是原则性很强的务虚文件,缺乏实际执行的刚性。比如检察机关向行政执法机关查询案件情况,需“经协商同意”。

(四)在实践中难以突破行政层面配合的局限。2005年5月,南充市检察院、公安局与18家行政执法机关签订了《关于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工作机制的规定》,这期间许多市、县(区)相关单位也都联合出台了类似意见、办法或规定。但有关文件基于“检察机关主要通过对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执法活动的知情权、建议权、刑事诉讼的启动权和为行政执法机关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上来体现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的思路,因而无一例外地把工作重点放在信息通报、协作配合、制约监督等上,以达到通过协同配合,堵住“以罚代刑”的漏洞的目的。虽然这些举措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行政执法机关与刑事执法机关的配合协作关系,但并没有形成合力。最突出的问题是,虽然侦诉机关根据联合认可的文件接受行政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的行政违法案件,但在行政查处过程中形成的言词证据,因合法性原因不被法庭采纳。而许多案件查处的条件、时机,进入公安、检察环节后往往时过境迁,无法重新收集证据。书证、检验报告和鉴定结论等材料情况稍好,但也常常面临法庭关于证据合法性的质疑和当事人关于证明公正性的质证,法院对此取舍缺乏统一标准。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工作机制

关键在于赋予其司法属性,将其纳入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轨道。具体而言,就是解决行政执法转入司法程序,接受司法审查应有的法律地位问题。

(一)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1、建立规范的信息传送、沟通渠道。通过建立情况信息通报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在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之间定期交换行政处罚、移送案件、立案侦查和逮捕、起诉、判决等情况,研究执法中遇到的工作困难、法律难题。

2、规范查处案件协作、配合程序制度。重点解决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在业务查询、检验、鉴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3、强化个案协调和沟通,推动涉嫌犯罪的行政案件及时转入司法审查程序。行政执法机关在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的同时,向同级检察机关通报备案。必要时,可以就是否涉嫌犯罪、证据收集、固定、保全向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咨询,接受咨询的公安、检察机关应当及时提出意见。

4、建立完整的衔接工作监督、监察制度。包括行政机关移送案件同时通报检察机关的备案制度;检察机关直接调阅、查询行政执法案卷材料制度;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立案监督制度;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罚代刑”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检察机关对不构成犯罪的行政违法涉案人处理提出检察建议的制度,等等。

(二)根据刑事诉讼效率需要,合理配置执法资源,整合内部办案力量

1、规范行政执法检验、鉴定工作制度。行政执法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通过鉴定认定的技术领域异常繁杂,为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专门设置鉴定机构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但是,应当考虑规范行政检验、鉴定机构及工作人员执业行为,如由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统一认证有关个人、机构的检验、鉴定资格,明确其检验、鉴定程序与权限,等等。

2、行政执法机关要建立健全跨行业监控反应机制,为执法特别是后续追究刑事责任争取查办良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行政违法案件是跨行业作案的,单一行政执法机关截获的往往只是违法信息的表面现象,如果信息渠道畅通、反应敏捷,有负责的机构协调,就可能及时将表面上互不关联的现象联系起来,凸现事情本质或真相,从而作出正确的处置反应。

3、合理调整公安机关内部案件管辖分工。当前,公安机关内部对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案件,经济侦查部门和治安部门有交叉管辖现象,既不利于案件的对口移送,也容易造成内部推诿现象。可以考虑按刑法分类划分公安机关内部管辖,即由经济侦查部门管辖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治安部门负责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案件,并按管辖犯罪类别不同配备有不同业务专长的侦查人员。

4、通过相互培训、专题研讨活动,提高执法人员办案技能。要着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刑事诉讼意识,提高识别案件性质的能力和收集、固定、保全证据的水平;通过向相关的行政执法部门学习,使公安侦查员、刑事检察官熟悉、掌握涉嫌犯罪行政案件的行业知识,增强他们办理此类涉嫌犯罪行政案件的能力。

5、适当调整行政执法工作方法与策略,以适应与行政违法犯罪斗争的需要。当前,行政违法犯罪呈现有组织实施的趋势,特别是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非法经营、走私等多环节才能实现违法犯罪目的的案件。而对涉嫌违犯行政法规的违法犯罪行为启动执法程序,系行政执法机关依照职权采取的主动行为,这对完整查明案件真相,抓获不同环节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人不利。因此,行政执法机关查处涉嫌犯罪的行政案件,要在指导方针上明确对符合条件的案件采取“适时破案”的工作策略。公安机关则要发挥刑事侦查专门优势,针对有组织违法犯罪现状,正确处理“及时破案”与“适时破案”的辩证关系,在配合协调的制度框架下,通过协商及时介入行政执法查办案件。

三、积极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的司法化进程

行政案件转入司法程序后涉及限制或剥夺违法者的人身自由,在刑事诉讼由侦查中心转为审判为中心的现行诉讼模式下,担当司法审查主角的人民法院对行政执法在刑事诉讼中法律地位意识十分关键。行政违法犯罪案件在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阶段只有量的多少而没有质的区别。根据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具有可诉性的行政执法行为,可以因行政相对人运用法定的司法救济手段而进入司法审查程序。但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的规则和证据要求是不一样的。行政诉讼对证据的认识,虽然也与刑事诉讼一样要求围绕“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质证”,但普遍认为认定规则要求低于刑事诉讼。一审法院对事实的认定是以行政程序收集的证据为基础,是对其在获取和处理证据及得出事实结论上是否合法进行审查。从诉讼职能到证明标准他们之间差别巨大。应当借鉴行政司法审查原理,引入或移植行政诉讼的程序规则和证据规则开展刑事诉讼活动。当然,考虑到这涉及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权,为了体现保障其合法权益的价值取向,在认定事实和证据上应适用“排除合理怀疑标准”,通过类似“疑罪从无”的标准来实现。实现这一设想的具体步骤,远期目标是力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行政执法直接转入刑事执法,将其司法化的法律规则,当务之急则是争取“两高”对行政执法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作出符合诉讼规律的司法解释。

(一)对进入司法程序的行政执法案件事实和证据,比照行政诉讼审判要求侧重对行政执法的合法性进行复审。重点审查行政执法人员是否符合主体资格要求,体验、鉴定是否按照行业管理的有关法规、制度进行,等等。如果不能形成司法解释,至少应经过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及“两高”协商,形成《纪要》,如“两高”、公安部、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办理假冒伪劣商品烟草制品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问题座谈会纪要》。

(二)明确赋予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获取的证据材料刑事诉讼法律地位。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行政执法中扣押的书证、物证等实物证据,按照刑诉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精神,作为公安、检察和法院收集、调取的证据,直接转换为刑事诉讼证据:对有关检验报告、鉴定结论等专门性证据材料,司法机关只作要式程序审查,即可决定是否作为刑事诉讼证据:对在执法过程制作的调查笔录、谈话笔录、询问笔录,以及行政相对人的陈述笔录、自书材料等证据材料,原则上要求司法人员重新制作(或收集),但确因有不可抗拒原因(如原证人、陈述人死亡),经侦查机关查证与其他证据吻合,相互印证违法事实的,也可以作为刑事诉讼机关要求介入涉嫌犯罪案件参与联合调查,按照高检院、公安部有有关刑事诉讼规定制作的调查笔录,经立案侦查阶段依法核实,也应作为刑事诉讼的证据使用,事实上,对进入刑事执法阶段之前行政执法形成的各种笔录采取上述做法,在有些地方司法机关协商认定为刑事诉讼证据并在实践中试行,并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三)明确行政执法机关专门检验、鉴定、现场笔录、处罚决定的权威属性。行政执法机关在职权范围内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行使行政管理权,并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或公共产品,对权限内实施的行为具有公定力。因此,对行政执法机关依法作出涉及其管理领域专门知识的检验、鉴定,以及行政机关人员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对有关事项的现场情况当场所作的笔录,甚至是处罚决定,刑事执法机关通过复核认为在形式要件上没有错误,就应当充分尊重并给予肯定,作为不需要提出证据进行证明的事实。这不仅符合认识的逻辑规律,并且在形式要件无误的前提下,虽然认定的事实与证据可能与客观有差距,但却在程序制度上实现了法律的公正,因而也符合效率与公正相统一的诉讼规律,应当以法律的形式国定下来。目前,在个别领域,这个观点已得到司法解释的肯定。

(四)防止“以刑抵罚”。对目前大量“以罚代刑”现象,不仅已有法律明文禁止,也为人们普遍理解。但涉嫌犯罪行政案件移送追究刑事责任后,是否就放弃行政追究职责,在部分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主观上错误认识,实践中也有所谓“以刑抵罚”的错误做法。对此,虽对某一行政与刑事相关执法领域有解释,但从建立建全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机制的法制保障的高度看,仅一一解释是不够的,要满足国务院《关于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第十四条要求,必须在法律上赋予法律与行政监督的具体依据。因此,制定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配套法规制度,在明确禁止“以罚代刑”的同时,也要在法律上明确禁止“以刑抵罚”,并规定有关责任人不作为的行政与法律责任。

第三篇:公务员法的缺陷与完善

《公务员法》的修改与完善

K060841037李玉果

摘要:公务员法是一个由宪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官法、检察官法、警察法、监察法等国务院有关公务员管理的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有关公务员管理的地方法规和国务院部委及地方公务员管理的行政规章等一起构成的法律体系, 是调整一定范围的公务员与国家之间行政关系的法律。

关键字:公务员 公务员法修改完善

1993年,我国国务院签署颁发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这标志着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务员制度的诞生。随后在2006 年1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以下简称“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使公务员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起来。这一“公务员法”是我国第一部人事管理性质的章程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章程的推动力,标志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管理纳入专业化、法制化轨道,是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公务员法”共有18章、107条,与1993年颁布实施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相比,在内容上有许多突破和创新。但是“公务员法”在许多方面也存在不足。

(一)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范围问题

公务员法应当是一个由宪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官法、检察官法、警察法、监察法等国务院有关公务员管理的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有关公务员管理的地方法规和国务院部委及地方公务员管理的行政规章等一起构成的法律体系, 是调整一定范围的公务员与国家之间行政关系的法律。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公务员法实施方案的附件里明确规定了公务员的适用范围:下列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均列入公务员范围: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各级行政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各级审判机关;各级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各级机关。

但是由以上“公务员法”的规定可以看出,在目前公务员的范围里,还有一些现行法律未调整的领域。例如, 在各级人大、法院、检察院里任职的非经人大选举或人大常委会任免的人员,这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政党和政协的人员也应纳入“公务员法”的调整范围;同时,我国公务员范围没有包括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国企事业单位的公务员管理也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这些都需要相关法律部门给予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二)“公务员法”在保障公务员合法权益方面的问题

1、公务员的申诉抗辩权问题

“公务员法”第54条规定:“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 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 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3】”这一规定话句话来说就是下级可以对上级说“不”。对于上级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公务员不但有提出改正或者撤销的意见,并且如果上级强令公务员执行的,公务员有权不予执行,同时可以向更上一级机关申诉要求改正或者撤销。所以“公务员法”第54条的规定使得下级对上级的态度从绝对服从转变到相对服从,这一规定有助于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意识,但是不能解决实质问题。一方面是条文内容粗放,比如上级的范围很大,上级是下级的几层上级,职务上级还是职级上级,政务上级还是事务上级;另一方面,实行操作很难,上级向下级推卸责任,侵犯下级权利,下级不能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为证据来控诉上级,除非上级给予批示或者回执,但在现实中操作性不强。同时,上级为了逃避责任,保住自己的地位,可能对下级进行威逼利诱,由其主动代替上级受过, 从而使法律责任不能很好地承担。

2、关于公务员的离职制度

“公务员法”规定了严格的公务员离职从业限制:“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这一规定对于防止官员的期权腐败具有很大的约束,但同时也可能使得官员在职期间与企业相互牟利,退休后反而得到更多的好处。而且,我国“公务员法”没有规定官员的财产申报制度,使得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无法法律化,单靠党政机关的政策和规定,官员的灰色收入无法曝光,腐败现象就会一直存在。

3、个人隐私权保护问题

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是公务员廉政约束机制的重要一环,也是对公务员实施监督的重要手段。要实施对我国公务员的有效监督,防止腐败,就应当将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写入“公务员法”。虽然有人可能说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写入法律涉及官员隐私权的保护,但是我认为,这个理由根本不能作为阻止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化的理由,因为这与“公务员法”第一条“加强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规定的宗旨完全不符。个人隐私权受法律保护是法律中对人权的基本要求,但是,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关系时,个人的私事就成为公共事务的一部分。对公务员进行行政管理,关系着公共利益,应当接受公众的监督。让官员进行财产行政申报,并不侵犯官员的隐私权,而是一种具有平等性和群众性的公平、透明的正常监督。正当的私人财产受法律保护,那么有怕什么申报呢,所以,将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引入“公务员法”,能够更好地监督及制止官员腐败,健全清正廉洁党政之风。

(三)公务员的责任问题

“公务员法”将“引咎辞职”制度引入公务员管理中,强调了公务员队伍中领导成员应该担当责任。“公务员法”第82条规定:“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领导成员应引咎辞职,因其他原因不再适合担任现任领导职务,若本人不提出辞职,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4】”将“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写入法律,明示公务员应该当以法律的刚性要求来加强责任意识,让法律责任更加具体化、明朗化、实体化。这种制度的制定是加强各级官员责任意识、建立健全问责机制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官员权责明晰,端正态度,维护廉政之风,杜绝腐败,同时也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热力追捧。但是“公务员法”没有在引咎辞职方面作出具体的解释。比方说,引咎辞职的官员出现严重失误或者失职,什么是严重失误或失职,所谓的恶劣影响具体又是哪些,辞职官员能否被重新启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启用,启用的程序是怎样的。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限制,没有相应的执法依据,导致官员异地做官、明辞暗升就有了合法的通道。这样,使得“公务员法”对官员不能够有效地监督,缺乏打击力度,对官员滋生腐败提供温床。

(四)公务员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表现

公务员是行使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行政主体的代表,在保护公共利益的同时还要保护个人利益,而作为个体的公民有其认识的误区和自身利益追求。这种双重法律身份决定了公务员在做出一定的裁量行为时,一方面可能欠缺相关法律知识,行政自觉度不高,产生认识和判断上的偏差;另一方面,其在判断事实和适用法律时不可避免地总要掺杂进个人情绪和利益追求,也会导致裁量结果的偏差。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表现是行政处罚显失公平。“公务员法”规定处罚可以在一定幅度内自由裁量,部分行政机关公务员由于个人利益或者其他因素,对同一条件的行政相对人采取不同程度的惩罚,重责轻罚,轻责重罚,显失公平。

由于“公务员法”存在诸多问题,无法良好的规范我国公务员的行为,导致官风腐败,官官相护等现象产生所以,我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是重新制定或是修改“公务员法”。

(五)建议与修改

首先加强行政法制建设,以法制权,防止腐败,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权力监督制度,提高监督者的法律地位,使权力监督法制化和规范化然后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机制,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同时要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比如对公务员进行培训,加强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确立公务员的道德标准,严把公务员队伍大门。然后根据不同地域公务员管理的实际,分别制定相关法律规则,并使这些规则相互协调,最终创建完善的公务员法律体系,从而防止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同时,还要认真而深入地总结公务员管理中的存在各项问题,加强对公务员制度的科学研究,使公务员制度从理论到实践都能逐步完善,为我国的人事制度改革

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附录:

【1】1993年,国务院签署颁发《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2】2006 年1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3】2006 年1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54条

【4】2006 年1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82条

第四篇:公务员法的缺陷与完善

公务员法的缺陷与完善

1993年,我国国务院签署颁发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这标志着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务员制度的诞生。随后在2006 年1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使公务员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起来。这一“公务员法”是我国第一部人事管理性质的章程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章程的推动力,标志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管理纳入专业化、法制化轨道,是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公务员法”共有18章、107条,与1993年颁布实施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相比,在内容上有许多突破和创新。但是“公务员法”在许多方面也存在不足。

(一)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范围问题

公务员法应当是一个由宪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官法、检察官法、警察法、监察法等国务院有关公务员管理的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有关公务员管理的地方法规和国务院部委及地方公务员管理的行政规章等一起构成的法律体系, 是调整一定范围的公务员与国家之间行政关系的法律。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公务员法实施方案的附件里明确规定了公务员的适用范围:下列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均列入公务员范围: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各级行政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各级审判机关;各级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各级机关。

但是由以上“公务员法”的规定可以看出,在目前公务员的范围里,还有一些现行法律未调整的领域。例如, 在各级人大、法院、检察院里任职的非经人大选举或人大常委会任免的人员,这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政党和政协的人员也应纳入“公务员法”的调整范围;同时,我国公务员范围没有包括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国企事业单位的公务员管理也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这些都需要相关法律部门给予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二)“公务员法”在保障公务员合法权益方面的问题

1、公务员的申诉抗辩权问题

“公务员法”第54条规定:“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 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 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这一规定话句话来说就是下级可以对上级说“不”。对于上级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公务员不但有提出改正或者撤销的意见,并且如果上级强令公务员执行的,公务员有权不予执行,同时可以向更上一级机关申诉要求改正或者撤销。所以“公务员法”第54条的规定使得下级对上级的态度从绝对服从转变到相对服从,这一规定有助于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意识,但是不能解决实质问题。一方面是条文内容粗放,比如上级的范围很大,上级是下级的几层上级,职务上级还是职级上级,政务上级还是事务上级;另一方面,实行操作很难,上级向下级推卸责任,侵犯下级权利,下级不能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为证据来控诉上级,除非上级给予批示或者回执,但在现实中操作性不强。同时,上级为了逃避责任,保住自己的地位,可能对下级进行威逼利诱,由其主动代替上级受过, 从而使法律责任不能很好地承担。

2、关于公务员的离职制度

“公务员法”规定了严格的公务员离职从业限制:“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这一规定对于防止官员的期权腐败具有很大的约束,但同时也可能使得官员在职期间与企业相互牟利,退休后反而得到更多的好处。而且,我国“公务员法”没有规定官员的财产申报制度,使得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无法法律化,单靠党政机关的政策和规定,官员的灰色收入无法曝光,腐败现象就会一直存在。

3、个人隐私权保护问题

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是公务员廉政约束机制的重要一环,也是对公务员实施监督的重要手段。要实施对我国公务员的有效监督,防止腐败,就应当将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写入“公务员法”。虽然有人可能说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写入法律涉及官员隐私权的保护,但是我认为,这个理由根本不能作为阻止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化的理由,因为这与“公务员法”第一条“加强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规定的宗旨完全不符。个人隐私权受法律保护是法律中对人权的基本要求,但是,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关系时,个人的私事就成为公共事务的一部分。对公务员进行行政管理,关系着公共利益,应当接受公众的监督。让官员进行财产行政申报,并不侵犯官员的隐私权,而是一种具有平等性和群众性的公平、透明的正常监督。正当的私人财产受法律保护,那么有怕什么申报呢,所以,将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引入“公务员法”,能够更好地监督及制止官员腐败,健全清正廉洁党政之风。

(三)公务员的责任问题

“公务员法”将“引咎辞职”制度引入公务员管理中,强调了公务员队伍中领导成员应该担当责任。“公务员法”第82条规定:“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领导成员应引咎辞职,因其他原因不再适合担任现任领导职务,若本人不提出辞职,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将“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写入法律,明示公务员应该当以法律的刚性要求来加强责任意识,让法律责任更加具体化、明朗化、实体化。这种制度的制定是加强各级官员责任意识、建立健全问责机制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官员权责明晰,端正态度,维护廉政之风,杜绝腐败,同时也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热力追捧。但是“公务员法”没有在引咎辞职方面作出具体的解释。比方说,引咎辞职的官员出现严重失误或者失职,什么是严重失误或失职,所谓的恶劣影响具体又是哪些,辞职官员能否被重新启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启用,启用的程序是怎样的。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限制,没有相应的执法依据,导致官员异地做官、明辞暗升就有了合法的通道。这样,使得“公务员法”对官员不能够有效地监督,缺乏打击力度,对官员滋生腐败提供温床。

(四)公务员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表现

公务员是行使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行政主体的代表,在保护公共利益的同时还要保护个人利益,而作为个体的公民有其认识的误区和自身利益追求。这种双重法律身份决定了公务员在做出一定的裁量行为时,一方面可能欠缺相关法律知识,行政自觉度不高,产生认识和判断上的偏差;另一方面,其在判断事实和适用法律时不可避免地总要掺杂进个人情绪和利益追求,也会导致裁量结果的偏差。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表现是行政处罚显失公平。“公务员法”规定处罚可以在一定幅度内自由裁量,部分行政机关公务员由于个人利益或者其他因素,对同一条件的行政相对人采取不同程度的惩罚,重责轻罚,轻责重罚,显失公平。

由于“公务员法”存在诸多问题,无法良好的规范我国公务员的行为,导致官风腐败,官官相护等现象产生所以,我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是重新制定或是修改“公务员法”。

首先加强行政法制建设,以法制权,防止腐败,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权力监督制度,提高监督者的法律地位,使权力监督法制化和规范化然后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机制,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同时要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比如对公务员进行培训,加强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确立公务员的道德标准,严把公务员队伍大门。然后根据不同地域公务员管理的实际,分别制定相关法律规则,并使这些规则相互协调,最终创建完善的公务员法律体系,从而防止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同时,还要认真而深入地总结公务员管理中的存在各项问题,加强对公务员制度的科学研究,使公务员制度从理论到实践都能逐步完善,为我国的人事制度改革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第五篇:人保财险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事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和大家相聚在这里。首先让我感谢公司给予了我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和在座的大多数同仁一样,我也是在人生的旅途中经历了若干个公司和岗位的磨练之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人保财险。刚刚进入人保财险这个行业的时候,面对深奥的条款、业务的压力、客户的冷漠,我也曾经茫然过、苦恼过、彷徨过,甚至想到了退缩。然而,在公司经理室的领导下,同事们的热情工作中,开江支公司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深深的打动了我,感染了我、也鼓励了我。所以,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在人保财险这片人生的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以前,我对人保财险没有过多的了解,进入公司后我才知道保险事业的重要和伟大,就汶川5.12地震灾害来说,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上百万灾区人民在废区中经历着劫难。此刻,在受灾群众临时居住的帐篷下,在抗震救灾的最前沿,随处可见我们保险人员的身影。他们向群众公布救助电话、全面启动快速理赔机制、余震漫延到哪里,保险理赔就进行到哪里;他们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有的甚至和当地军民共同筑起抵御地震、保卫家园的长堤。5·12大地震中,中国人保共向四川灾区支付各类保险赔款31亿元。无数动人的故事,如滔滔洪水,时时撞击着我的心灵,让我愈发懂得保险事业的伟大。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我们保险人的问候;哪里有事故,哪里就有我们保险人的足迹;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我们保险人撑起的一片天。在遭受意外,陷入绝境的家庭中,是保险人及时送去一笔笔珍贵的赔款和一声声温暖的话语,让他们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在突发事故的病人床前,是保险人送上了救命钱,如雪中送炭般为他们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是保险人用他们的爱化解了无数的风险。尤其是在我省的偏远地区,也同样有着我们的保险工作人员,不怕路途艰苦,出一次现场就要耗时一整天,是他们用真挚的情意,为广大群众服务,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客户的信任。

是啊!正是这些可敬可爱的人,以自己朴实的行动,无言的付出,保障了保险事业的承诺和誓言,编织着人保财险美好的未来。

无数个感人的事例使我明白,其实每一个保险人,都在以自己无悔的激情,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地奉献着。而我们的事业,也只有靠我们的辛勤工作,才会有着更加灿烂的明天;我们平凡的生命只有在奉献中才能得到升华和完善。虽然我们不能驰骋疆场,轰轰烈烈;但是我们可以立足本岗,兢兢业业。

2012年,开江财产保险业已进入了持续发展期,面对市场及同行业的竞争,我们要以总公司为核心,在支公司经理室的带领下,创新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及个人综合素质,团结一致,提出将“人保财险做大做强”的号召,同时大力提倡保险诚信建设,为人保财险开江支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迎来崭新的再发展阶段。

有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今天,在公司经理室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各位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开江支公司已由几年前保费仅为四百多万元的支公司,发展成为现在全市多年先进的支公司、年保费规模超过4000万元的优秀支公司,这一切,都包含了公司经理室的心血和同事们的汗水,作为开江支公司的一员,我由衷的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这一切永远激励着我心甘情愿的为保险事业付出不竭的动力和冉冉的激情。至此,有了对待工作的激情,我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也不断加深;有了对待工作的激情,才有了我人格的升华、意志的磨练、情操的陶冶,激情已经照亮了我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落。

我是一名平凡的保险从业人员,平凡的工作岗位有辛酸、有疲惫、有无奈,更有执着。虽然我现在很平凡,但是,我希望自己如丘吉尔所说“如果我能办得到,我一定把财保这两个字写在家家户户的门上”。

我今天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下载浅谈财险市场营销机制的缺陷与完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财险市场营销机制的缺陷与完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保财险工作总结

    接下来,你将看到:人保财险工作总结范文11年是人保财险改革的关键一年,是面对新变化、落实新机制、执行新规定的一年。这一年是我在人保财险工作的第四个年头,在这四年里公司领......

    财险述职报告

    财险述职报告 财险>述职报告一、2013年>工作总结2013年是>保险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长安公司树立形象、打响公司品牌的关键一年,更是我们湖北省分公......

    人保财险工作总结

    09年是人保财险改革的关键一年,是面对新变化、落实新机制、执行新规定的一年,人保财险工作总结。这一年是我在人保财险工作的第四个年头,在这四年里公司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帮助让......

    财险业务经理辞职报告

    尊敬的分公司总经理:您好!我是财险业务经理xiexiebang,因个人职业选择的原因,我现在请求辞去在人保财险××支公司业务经理职位。来到人保公司两年了,正是在这里我开始踏上了社......

    财险个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2010年4月,我加入到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徽县支公司,从事人寿财险工作,开始了人生中一个崭新的历程。一年来,在公司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其他同事的热情帮助下,......

    财险反洗钱工作计划

    财险反洗钱工作计划为了全面推进反洗钱工作,打击非法转移资金活动,预防并杜绝洗钱行为在我司系统内发展,确保公司内部资金运作正常,同时为保证反洗钱工作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做到反......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是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也是对我国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反思的研究课题。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对此进行了......

    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缺陷与完善论文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会计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发展策略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因此,会计管理工作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