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小学心理调试成长期关怀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5 11:3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寄宿制小学心理调试成长期关怀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寄宿制小学心理调试成长期关怀调查报告》。

第一篇:寄宿制小学心理调试成长期关怀调查报告

寄宿制小学心理调试成长期关怀调查报告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寄宿制学校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兴起。寄宿制学校不是今天才有的,但它的规模化发展,事实上还是对学校教育的未来发展产生着影响。尤其是由于寄宿制学校的有别于常日制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差异和独特性,以及它对学生心理健康和成长期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是我们必须给予关注和反思的重要问题。

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作为寄宿制小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不仅有其心理教育的基本属性,更构成了寄宿制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内核。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而言,该项工作是本质地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必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养成和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给予寄宿制小学生以必要的心理调适和全面的成长期关怀,对完善学校教育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注重学生成长关键期的发展,是寄宿制小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予以高度重视。其具体目标是对开始出现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调适,而对全体学生更应倾注成长期的关怀,为寄宿制小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保护性、支持性环境,使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发展。这对“二期课改”条件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构想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实现,是有其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本文试图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教改的视角,对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调适与成长期关怀问题及其内在规律和机制,给予初步的探讨与阐明,希望对改进我们的教育有所帮助。

一、心理调适与成长期关怀——寄宿制小学生教育的重要课题

对寄宿制学校种种不同的评价。从积极的方面看,首先,对于“独生子女”这一代的诸如过分依赖父母、自我中心、不合群等“通病”,通过寄宿学校的学习生活,常可以获得程度不同的改善;其次,随着寄宿制学校学生社会化程度的相对提高,学生的公共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相比常日制学校的学生也要更强;再次,由于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和家庭生活产生了相对距离,寄宿制学校孩子回到家中,与家长的亲情和交流反而增强了,对家庭生活的融入似乎也更深。总之,从孩子长远发展与健康成长的角度看,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孩子心理健康和发展确有很多好处。

但事物总有其两面性。从消极的方面看,寄宿制学校的孩子,由于寄宿生活与常日制学校以及家庭生活的巨大差异,也容易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由于教育等方面的原因,“独生子女族”的通病,不仅不能有效去除,有时甚至还可能趋于强烈,尤其是当其以超越行为习惯和一般心理的人格方式表现出来时,更是如此。所以,无论是从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还是从学生的人格生成与长远发展来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养成,都是至为关键的。尤其是寄宿制小学,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有效的保护性、支持性环境,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和成长期的发展,就成为现代寄宿制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构成,学校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和道德承诺,也是深入推进整体教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和根本前提。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寄宿制学校尤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其基本途径是对开始出现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调适,而对全体学生更应倾注成长期的关怀,为寄宿制小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保护性支持性环境,使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发展。

二、寄宿制小学生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作用和意义

(一)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具有较为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意义。所谓心理健康教育,通常认为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依据心理学的原理,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调适,是指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创设健康的心理环境,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心理疏导,使学生的典型心理问题得到缓解和纠正,使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心理调适的根本目的是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给予积极有效的正面干预,对小学生而言,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呈现方式和实现形式之一。

成长期关怀,则是建立在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的,以学生的成长期发展为对象的素质教育实践。具体而言,成长期的关怀是指学校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学生成长期的身心发展的需求,密切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变化与发展,从各个方面创设有利于孩子生长发展的条件和氛围,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全方位的关怀,使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小学生的身心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基于成长期关怀的素质教育目标与特征,对寄宿制小学生的成长期关怀,是全面渗透于学生在校学习和寄宿生活的整个过程之中的。寄宿制小学生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其宗旨体现了“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尤其注重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养成。

相比而言,心理调适是具体的、局部的,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实践针对性;而成长期关怀,则主要面向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精神情感的各个方面。一般心理调适倾向于矫治和纠正,以解决学生已经发生的心理问题为主;而成长期关怀是对学生学习、生活、行为与人格的全面的关怀,是直接面向、关注并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全方位需要,提供全面的保护与支持。总体上讲,二者不仅在目标取向上高度一致,而且在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指向未来的全面发展上又是互补的。

(二)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社会学研究发现,步入小学生活的孩子,事实上都将面临真正意义上的人生第一次挑战。对孩子而言,小学较之幼儿园,具有更加完全意义上的有别于家庭的社会化的、组织化的特性。孩子们如何适应小学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交往和学习生活,如何从心理上尽快适应?如何使学生在寄宿生活中获得成长关键期的健康发展?应该成为寄宿制小学制定其培养目标与教育计划的基本考虑。孩子们进入学校后,由于受社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学校生活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许多孩子会因习惯了的生活环境改变而变得无所适从,加上人际关系需要重新协调,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也将发生大的转变,需要他去处理与他年纪不相称的任何需要处理的事情,甚至需要他们超越直接的感性需要,在义务、道德、责任等人格层面,作出同以往经验和标准不同的自我判断、自我评价与自主选择。这与孩子心理发展的既有水平具有较大差异,从而产生多样性的心理不适。我们在此给予“换位思考”,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从离开熟悉的家庭而进入新奇然却陌生的学校的第一天起,周遭环境的巨大差异,原有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似乎划上了句号。面对相同的新环境与同一起跑线,孩子们的反应则相差很大。一些比较内向、自理能力较弱的同学,很容易产生类似于“无助者”般的感觉。

他们中的大多数孩子都有着幼儿园的生活经历,但同学的年龄差距加大,而老师的授课教学方法和言谈举止,也有其不同于幼儿园教师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尤其是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学的方式进行,强度增加,难度加大,导致学生需要有更高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这对学生中的大部分,都构成了直接的挑战。面对变化了的内心感受和外部评价,难免引起情感反应乃至强烈的情绪波动。对刚刚离开家庭和父母呵护的孩子来说,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甚至出现某种心理偏差。比如个体情感与纪律约束之间的矛盾,社会交往的需要与对社会交往的不适应乃至恐惧之间的矛盾,本能的求知欲与因学习对象和学习方式改变而产生的获取知识的困难之间的矛盾,还有比如个别化的兴趣爱好与集体生活的目标指向方面的矛盾等,都将直接、间接地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在产生这些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避免的心理问题时,教师的帮助、指导、关爱,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良好适应能力的形成就有着重要意义。笔者所在学校相关课题的研究证明,针对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起码有以下这样一些积极价值和意义:

1.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得以缓解和纠正。

专家研究认为:“由于学生心理发展源于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本上取决于环境系统的健康”。[1]寄宿制小学在这方面有着常日制小学所没有的优势教育资源,比如通过“全日化”的师生交往、正面引导和全身心关爱,通过集体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包容,师生同学的友谊和兄弟姐妹般的情感,以及健康、温馨、快乐的集体氛围和校园环境的创设等,形成了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优势。

2.有利于学生成长关键期的发展。

小学阶段身心发展非常迅速。“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又充满多方面需要和发展可能。”[2]这段时期的心理调适和成长关怀,其价值,“远远超出该阶段而扩展到终生”。[3]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对于学生寄宿生活以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关心、帮助与支持,对学生成长关键期的发展极其有益。

3.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从发展的观点看,健全的人格最终将表现在自立合作精神、生存能力和思想情感等各个方面。事实证明,人格上的偏差是个体融入社会的最大障碍之一。寄宿学校作为一个“小社会”,师生、生生间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矛盾,都要孩子以社会成员的名义去独立面对。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以及时的心理调适和全面的成长关怀,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识地进行良好的心理暗示与疏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4.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不落在实处就是一句空话。素质教育就是要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特点、行为能力进行全面的干预和培养。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使学校教育更趋完善,是对素质教育一种最好的实现形式。全体学生的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寄宿制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心里调适和对学生成长期的关怀,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的全过程,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更深层次的研究,更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发展。

综上所述,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素质的发展,是对学生的积极、健康的社会人格的全面养成。对作为寄宿制小学生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研究发现,心理调适与成长期关怀除了其本身的直接教育教学价值以外,还有着改进现行小学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手段的整体教改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意义。同时,它还深刻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随着教育工艺和教育技术的日臻完善,还可能发展成为寄宿制小学的教育教学常规。所以,我们可以将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看作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呈现方式和实现形式之一。

三、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构成原理和实施原则

(一)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原理

心理调适是一个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应用广泛的科学概念。本文是将其作为针对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实践性策略加以具体应用的,主要是指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调适。它的具体含义是指通过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的营造和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善,运用科学有效的心理教育,对学生中具体存在的消极情绪、心理进行疏导、纠正的教学行为和改进教育的策略。现行的主要方式与途径是:(1)引导学生倾述心中压抑,去除消极情绪;(2)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全面对待生活,正确的评价自己、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心;(3)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适度的社会交往、情感交流,形成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的健康心理。

成长期关怀,则是在心理调适的基础上,结合寄宿制小学生的具体实际和相关教育理念所设计、实施的综合性更强的教育工程。成长期关怀更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所必须的保护性、支持性教育生活环境的营造,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所给予的总体关注和全程帮助。成长期关怀将超越一般心理教育的范畴,向学生在校的全部学习和生活领域全面渗透,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可持续发展。本文是在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探索与实践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从行动研究的角度,对其原理作出如下初步概括:(1)成长期关怀是在师生、生生的积极互动中增进了解,给予关怀。学生之间主要通过互相倾述、表露内心世界等积极的交流、互动的方式,以增进相互了解,培养同情心和爱心,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生活,个性获得发展;(2)成长期关怀必须表现为个人经验与感受可以为集体共享、分担。成功与喜悦的共享,可以加强个体归属感和集体凝聚力;而个人遭遇困难和情绪不佳,常常会感到无助和失望因而自怨自艾,但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中,他们会因倾诉、理解、关心、同情而彼此接近。“这种感受与经验的分担具有治疗功能可以消除个体自责、自卑、退缩等不良情绪,增强彼此的理解与支持”。[4](3)面对多元价值和信息的冲击,集体中同学对问题的不同观点与理解,不同视角不同立场的多元信息可以互相开启思路,互相启示打破自我封闭。(4)成长期关怀可以提高学生应对学习生活和个体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集体是社会的缩影,也是社会的真实反映。利富特(lifton,1972)说过:“团体咨询提供成员在一个与真实生活类似的情境中,接受多元的刺激,来学习面对、处理自己的困难的问题。”[5]寄宿学校的班集体,是学习面对处理困难的有效场所,这更有利于学生提高现实生活中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成长期关怀的教育理念和教改实践,构成了心理调适教育的拓展、延伸和互补。进而表现为这样一些机制性的关联:心理调适主要是纠正已经发生的心理矛盾和偏差,成长期关怀则是预防可能发生的,发展有待形成的健康心理;心理调适的对象一般是消极的被动的接受,成长期关怀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心理调适是针对局部学生,而成长期关怀是面向全体学生及其全面发展。

(二)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实施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心理问题有它的普遍性又有个人的特殊性,所以不是一般性的调适而是有针对性的。小学生寄宿在校,独立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会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和偏差。针对学生的个体,心里调适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并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他们的“自信心和今后战胜类似障碍的能力增强”。[6]学生群体的调适与关爱,其通性是针对学生的情感生活,身心健康,如:寄宿制小学生最需要的是关爱,他们从小就不在父母身边生活,使他们对亲情充满渴望。所以关爱都是内在的东西调适也是内在的东西,指向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性和促进人格成长。

2、私秘性原则

在心理调适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遵守保密性原则”。[7]对学生和家长所反映的背景资料和谈话内容保密。在心理调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触及到学生的痛苦和隐私,”[8]家庭的矛盾冲突,以及师生间,学生间的看法与矛盾。“了解问题的细节有助于解决问题,”[9]决不是猎奇或当作闲谈资料,更不能在学生中扩散。处理不当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痛苦和伤害。

3、自愿性原则

在心理调适时要引导学生自愿参加心理咨询,主动寻找喜爱或信任的老师敞开心扉,宣泄内心郁积的事情和消极的情绪。千万不可让学生感到一丝勉强和为难。要让学生了解,参加心理咨询是让我们远离痛苦,寻求健康快乐生活的有效途径。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4、集体性原则:

成长期关怀更多的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和学校的力量。教师是集体的一员,更是集体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寄宿生活使同龄人的交往增多,集体生活是他们习以为常的环境。要有意识引导学生群体间的互相关爱,培养如兄弟姐妹般的手足之情。集体的温馨,同学间的理解,同龄人对他的疏导更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给他以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5、渗透性原则

心理调适和成长期的关怀,应该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层面和细节。学生在课堂教学、课余活动、生活作息等全天候的寄宿生活中“不仅表现出他们各种心理品质、心理状态、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而且他们的不适应行为,心理障碍也会在自然的状态下表露出来”。[10]成长期的关怀需要教师每时每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寻找和把握适当时机给予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关怀和引导。教师要善于把关爱、预防和纠正有机整合,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有效的呵护。

四、实施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具体策略和做法

(一)、加强保护性、支持性校园生活和文化环境的营造

学生的寄宿生活是多元的,班级活动、课堂学习,生活休闲,与教师沟通或与同学相处等,寄宿生活的多元性,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也将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为学生寄宿生活营造一个保护性、支持性的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欲真正持久地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建康,或许更应贯彻某种‘大健康’概念”,将其置于成长期的总体发展的背景中来理解,“以系统发展观和生态发展观为指导,探讨学生心理的生态模型”,[11]关注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保护性和支持性的校园生活的建设与维护。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促使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地发展。为此,必须要形成针对性的策略与具体做法:

1.类家庭环境的建设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虽然不可能完全替代家庭和家长的作用,但可以努力创建家庭的环境,努力使学生对爱的需求和亲情得到满足,使学生在这方面的缺失降到最低程度。如教师在生活护理方面,尽可能充当妈妈的角色,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述说,充分理解和满足孩子对爱的渴望。对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可以亲切的抚摸与拥抱,为她们梳头,整理衣衫;临睡前为他们讲故事。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布置寝室,使其充满童趣,符合学生的审美观,又有家的感觉,使孩子进入宿舍就产生回家的愉悦。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间兄弟姐妹般的手足之情,学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包容,互相关爱,学生的感情有所寄托可适当弥补亲情的缺失。

2.在班级里建立起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氛围

(1)引导宣泄,调控情绪。教师要尝试传授给学生一些转移不良情绪的方法:倘若一个人在不开心的时候,可以找个朋友倾诉,可以写日记、弹琴、唱歌、听音乐,还可以做件能使自己愉快的事,玩一玩自己喜欢的活动等。诸如此类的宣泄方法,可使人的不良情绪逐渐消除。如作文“我的烦恼”,众多的学生在文章中叙述了种种不尽人意的事例,在倾诉衷肠的同时,不良情绪也得到了宣泄,得到了消除。

(2)指导乐观,开朗性格的养成。为让学生感觉到我们这个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快乐的,教师可以让他们人人备有一本“快乐本”,让他们学着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努力寻找身边方方面面的快乐。具体的着眼点是:养成幽默风趣的生活态度,它不仅可以给生活增添乐趣,而且还能增添战胜和藐视困难的勇气;多结交身边的好朋友,要真诚相助,互相激励;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生活内容。

(3)分享快乐,感受快乐。学生每周交流一次身边的快乐,使一个快乐变成无数个快乐。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启示,感受快乐的心灵世界,并评选出本周的“快乐之星”,使孩子的心灵充满阳光。

(4)要创设亲近自然,充满童趣,温馨和谐的寄宿生活氛围。校园生活节奏要安排紧凑、有丰富的生活内容。用激动人心的活动,兴趣盎然的学习,情调高雅的休闲,规范有序的生活,温馨和谐的氛围把学生的心灵填得满满的。使学生在校不想家,放假思念同学和老师,毕业怀念母校生活。

3.帮助学生自我调控和互相宽慰

心理调适和成长期的关怀要努力营造支持性和保护性的寄宿生活环境。在这个环境的建设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的作用。主体主动寻求心理健康发展的行为,使心理调适的过程实现互动,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指导和输入,而是引导学生个体之间,学生群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成长期的关怀更趋于自然和深厚。

在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教师要及时介入,善于运用班集体的力量帮助学生自我调控和互相宽慰。例:一个学生因父母生意忙不管他,小小年纪觉得活着没意思,情绪一落千丈,成绩急剧下降。老师及时引导班级的学生用各自的方法开导他。同学们用自己的亲身感受现身说法。虽然他们处境相同,但认识与感受不同:有的觉得“父母让我在寄宿制学校读书,是培养锻炼我,让我早日成才”;有的则表达对父母的理解,“他们忙于事业才无法照顾我们,成功人士都很忙”;还有的用诗句格言勉励他:“要珍惜生命,自强不息,回报父母”。学生互相安慰互相勉励,哭在一起笑在一起,通过心灵的沟通,一个忧愁被大家分担。不仅解救了一个学生的心理危机,同时也使全班同学的心理得到疏导。

教师要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等途径引导学生:面对挫折,勇于正视,善于自我调节心理。要使他们懂得人生总要经历风风雨雨,问题是怎样勇敢地面对,怎样使自己百炼成钢。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由衷地为同学进步高兴,为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当同学有苦闷时,会倾听、会安慰、会讲笑话转移别人的情绪。

(二)、优化管理机制,推进全面实施。

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对于学校工作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虽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有了以上的种种认识,积累了我们认为可行的策略和方法。但能否在寄宿制小学的课堂教学,行为习惯养成,在生活护理和辅导等各项常规工作中得以推广、落实,成为寄宿制小学的办学目标,还是一个需要在管理层面加以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校领导层,应努力在如何优化学校管理上下功夫。笔者对此问题作了如下初步思考:

1、通过任务驱动,实现目标管理

在“二期课改”的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教学改革产生了迫切需要后,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和研究的欲望,而且会在团队的作用下,使研究广泛而持久的开展。由此迁移,我们结合教师日常工作中的困惑和困难对学生的现状及学校教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使教师深刻理解对寄宿制小学生实施“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与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之间的本质联系,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推进方面产生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提高每一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积极意义。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涉及学校工作与整体教改的大局,因此学校应在把它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分解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对学校各个部门以及全体教师的工作与应当承担的责任,提出相应的任务和要求。促使教师产生改革教育、改进工作的迫切愿望、内在要求和具体工作指标,以对学生的心理调适与成长期关怀为己任,从中获得动力,并且能将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教育教学内容,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使学校发展目标与每个人的工作目标以及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最终从总体上推动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整体推进和全面落实。

2、把刚性的行政指令转变成柔性的引导和服务

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工作,本质上是一个类似于向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全方位渗透和无间融合的极富创造性的、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动态发展的生命流动过程。需要广大教师转变观念,深度参与、相互合作、自主创造,很难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因此也很难通过具体的行政管理进行约束和控制。同时,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总会碰到很多困难,或者一些需要方方面面协调的问题,同时,因老师对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工作的认识理解的程度不同,方法各异,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的差别等等,刚性的管理很难实现对其一一提出要求,统一给予指导。所以,必要改变以往行政指令式的刚性管理模式,而变刚性的管理为柔性的管理,加强引导和服务。这样不仅有助于工作的深入和展开,同时也有助于发挥团队精神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整体协调,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柔性管理通过对广大教师的恰当引导和热忱服务,采用共同探讨,相互切磋的柔性管理方式。比如为教师提供专业咨询,提供学习资料,心理疏导方法的培训,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体诊断,资源共享,协调“调适”与“关怀”的具体方法和实施途径。也可以通过组织教师讨论案例,使教师交流中更多的吸取有关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成功经验,掌握碰到棘手问题时的应对策略。使教师逐步地深入其中,探索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规律性的东西。

3、把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转换成教育教学常规

任何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在取得成功经验后,只有转化为教育教学常规时,才能体现改革的真正价值和生命力。寄宿制小学的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作为寄宿制小学整体改革的工程,更应如此。在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不断将在点上获得的趋于成熟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在面上全面推开,就要不断地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常规,并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将其同已有的管理常规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唯有如此,才能将工作更好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具体推进和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有效展开,也有利于实现全员动员,并且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贯彻。从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指向而言,只有转换为教育教学的常规,也才能将全体教师全方位实施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工作,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日常工作中得以实现。

(三)、优化教育资源,改进教育方法

学校教育实践的历史积淀,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留下了丰厚的可用教育资源。寄宿制小学可以通过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进而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同时,也可以在既有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加以针对性的优化和创新,为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服务。本文认为,可以尝试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以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升华、转变为基础,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教育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改进影响巨大,随着教育目标的拓展和转换,在达成既有的教学目标或德育目标时,进一步指向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更为内在的、本质的方面。因此,需要对既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并加以有效的开发和合理配置,为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比如,通过潜课程的开发,积极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潜课程虽然在正式的课程计划里体现不出来,但却能起到显课程起不到的作用。走向社会,亲近自然使学生的心理趋向健康。可以让学生融入大自然之中,在大自然的万物生灵中放飞心灵。可以通过班队活动考察父辈创业的足迹,让学生理解父母创业的艰难和无奈,学会宽容与关爱。开放式的体验中,学生获得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再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互相沟通和启发。学生在感悟人生中不断走向成熟。

此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优化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事实说明,校园艺术环境的熏陶,对学生心灵的抚慰所起的作用是神奇的。课间时常飘荡着柔和的古典音乐和学生稚嫩的钢琴声;走廊里,学生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电脑作品,科技作品的优雅布置;学校经常组织体育、艺术、科技等活动,培养学生多才多艺,展示学生才能,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艺术展现着她神奇魅力,充满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

2.改变教育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对小学生而言,通过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使之适应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具体要求,是改革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例:一年级课改新教材的口试是检测学生识字效果,为了使学生能在宽松的环境中获得测试成功,我们改变了师生一对一的口试方式,采用高、低年级学生一对一的口试方式,使每一个刚入学的孩子面对大哥哥大姐姐考试显得放松和自然,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使自己的个性变得更加自信。

同时,通过加强多种教育方法、手段的互补与整合,也是实现教育优化的重要形式。例如通常体育课是小学生极感兴趣的一门课,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合理整合了“惩罚手段”,比如规定当学生在活动中违反规则,要自罚十个俯卧撑后,才能重新参加活动。使得惩罚的外部强制性,转变为学生内心自我的责任承担而心甘情愿“自罚”后,才能继续参加活动,就是典型的一例。这正是通过多重教学手段的互补和整合,所达到的教育动机与教育效果之间的有机统一。从而强化了学生在参与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必须懂得如何遵守规则的意识。在提高了学生“耐挫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意识。

本文是在笔者多年从事寄宿制小学生心理调适课题研究和教改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成长期关怀”的理论视角,其目的是希望对既有的研究和改革的实践有所推进。作为一名来自教学一线的基层领导,深知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涉及寄宿制小学在新的办学条件下的具有全局性的工作,意义重大。由于笔者能力所限,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完善。展望未来,从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整体教改意义及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看,它必将成为寄宿制小学的工作常规。因此,有关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应该用来指导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进一步检验。

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作为整体教改的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学校所有力量,实行全员参与。寄宿制小学的有别于常日制小学的特殊性,要求其师资不仅要具备普通教师的一般的教育教学能力,更要具备与寄宿制小学的特殊要求相适应的进一步的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包括具有与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素养和专门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一支有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特色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结合机制层面的改革与创新,与学校行政管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形成合力,将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第二篇:寄宿制小学心理调试成长期关怀调查报告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寄宿制学校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兴起。寄宿制学校不是今天才有的,但它的规模化发展,事实上还是对学校教育的未来发展产生着影响。尤其是由于寄宿制学校的有别于常日制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差异和独特性,以及它对学生心理健康和成长期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是我们必须给予关注和反思的重要问题。

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作为寄宿制小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不仅有其心理教育的基本属性,更构成了寄宿制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内核。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而言,该项工作是本质地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必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养成和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给予寄宿制小学生以必要的心理调适和全面的成长期关怀,对完善学校教育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注重学生成长关键期的发展,是寄宿制小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予以高度重视。其具体目标是对开始出现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调适,而对全体学生更应倾注成长期的关怀,为寄宿制小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保护性、支持性环境,使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发展。这对“二期课改”条件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构想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实现,是有其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本文试图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教改的视角,对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调适与成长期关怀问题及其内在规律和机制,给予初步的探讨与阐明,希望对改进我们的教育有所帮助。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一、心理调适与成长期关怀——寄宿制小学生教育的重要课题

对寄宿制学校种种不同的评价。从积极的方面看,首先,对于“独生子女”这一代的诸如过分依赖父母、自我中心、不合群等“通病”,通过寄宿学校的学习生活,常可以获得程度不同的改善;其次,随着寄宿制学校学生社会化程度的相对提高,学生的公共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相比常日制学校的学生也要更强;再次,由于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和家庭生活产生了相对距离,寄宿制学校孩子回到家中,与家长的亲情和交流反而增强了,对家庭生活的融入似乎也更深。总之,从孩子长远发展与健康成长的角度看,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孩子心理健康和

发展确有很多好处。

但事物总有其两面性。从消极的方面看,寄宿制学校的孩子,由于寄宿生活与常日制学校以及家庭生活的巨大差异,也容易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由于教育等方面的原因,“独生子女族”的通病,不仅不能有效去除,有时甚至还可能趋于强烈,尤其是当其以超越行为习惯和一般心理的人格方式表现出来时,更是如此。所以,无论是从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还是从学生的人格生成与长远发展来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养成,都是至为关键的。尤其是寄宿制小学,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有效的保护性、支持性环境,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和成长期的发展,就成为现代寄宿制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构成,学校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和道德承诺,也是深入推进整体教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和根本前提。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寄宿制学校尤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其基本途径是对开始出现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调适,而对全体学生更应倾注成长期的关怀,为寄宿制小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保护性支持性环境,使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发展。

二、寄宿制小学生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作用和意义

(一)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具有较为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意义。所谓心理健康教育,通常认为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依据心理学的原理,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 相比而言,心理调适是具体的、局部的,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实践针对性;而成长期关怀,则主要面向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精神情感的各个方面。一般心理调适倾向于矫治和纠正,以解决学生已经发生的心理问题为主;而成长期关怀是对学生学习、生活、行为与人格的全面的关怀,是直接面向、关注并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全方位需要,提供全面的保护与支持。总体上讲,二者不仅在目标取向上高度一致,而且在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指

向未来的全面发展上又是互补的。

(二)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社会学研究发现,步入小学生活的孩子,事实上都将面临真正意义上的人生第一次挑战。对孩子而言,小学较之幼儿园,具有更加完全意义上的有别于家庭的社会化的、组织化的特性。孩子们如何适应小学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交往和学习生活,如何从心理上尽快适应?如何使学生在寄宿生活中获得成长关键期的健康发展?应该成为寄宿制小学制定其培养目标与教育计划的基本考虑。孩子们进入学校后,由于受社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学校生活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许多孩子会因习惯了的生活环境改变而变得无所适从,加上人际关系需要重新协调,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也将发生大的转变,需要他去处理与他年纪不相称的任何需要处理的事情,甚至需要他们超越直接的感性需要,在义务、道德、责任等人格层面,作出同以往经验和标准不同的自我判断、自我评价与自主选择。这与孩子心理发展的既有水平具有较大差异,从而产生多样性的心理不适。我们在此给予“换位思考”,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从离开熟悉的家庭而进入新奇然却陌生的学校的第一天起,周遭环境的巨大差异,原有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似乎划上了句号。面对相同的新环境与同一起跑线,孩子们的反应则相差很大。一些比较内向、自理能力较弱的同学,很容易产生类似于“无助者”般的感觉。

他们中的大多数孩子都有着幼儿园的生活经历,但同学的年龄差距加大,而老师的授课教学方法和言谈举止,也有其不同于幼儿园教师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尤其是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学的方式进行,强度增加,难度加大,导致学生需要有更高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这对学生中的大部分,都构成了直接的挑战。面对变化了的内心感受和外部评价,难免引起情感反应乃至强烈的情绪波动。对刚刚离开家庭和父母呵护的孩子来说,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甚至出现某种心理偏差。比如个体情感与纪律约束之间的矛盾,社会交往的需要与对社会交往的不适应乃至恐惧之间的矛盾,本能的求知欲与因学习对象和学习方式改变而产生的获取知识的困难之间的矛盾,还有比如个别化的兴趣爱好与集体生活的目标指向方面的矛盾等,都将直接、间接地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在产生这些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避免的心理问题时,教师的帮助、指导、关爱,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良好适应能力的形成就有着重要

意义。笔者所在学校相关课题的研究证明,针对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起码有以下这样一些积极价值和意义:

1.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得以缓解和纠正。

专家研究认为:“由于学生心理发展源于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本上取决于环境系统的健康”。[1]寄宿制小学在这方面有着常日制小学所没有的优势教育资源,比如通过“全日化”的师生交往、正面引导和全身心关爱,通过集体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包容,师生同学的友谊和兄弟姐妹般的情感,以及健康、温馨、快乐的集体氛围和校园环境的创设等,形成了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优势。

2.有利于学生成长关键期的发展。

小学阶段身心发展非常迅速。“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又充满多方面需要和发展可能。”[2]这段时期的心理调适和成长关怀,其价值,“远远超出该阶段而扩展到终生”。[3]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对于学生寄宿生活以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关心、帮助与支持,对学生成长关键期的发展极其有益。

3.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从发展的观点看,健全的人格最终将表现在自立合作精神、生存能力和思想情感等各个方面。事实证明,人格上的偏差是个体融入社会的最大障碍之一。寄宿学校作为一个“小社会”,师生、生生间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矛盾,都要孩子以社会成员的名义去独立面对。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以及时的心理调适和全面的成长关怀,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识地进行良好的心理暗示与疏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4.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不落在实处就是一句空话。素质教育就是要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特点、行为能力进行全面的干预和培养。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使学校教育更趋完善,是对素质教育一种最好的实现形式。全体学生的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寄宿制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心里调适和对学生成长期的关怀,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的全过程,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更深层次的研究,更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发展。

综上所述,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素质的发展,是对学生的积极、健康的社会人

格的全面养成。对作为寄宿制小学生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研究发现,心理调适与成长期关怀除了其本身的直接教育教学价值以外,还有着改进现行小学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手段的整体教改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意义。同时,它还深刻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随着教育工艺和教育技术的日臻完善,还可能发展成为寄宿制小学的教育教学常规。所以,我们可以将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看作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呈现方式和实现形式之一。

三、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构成原理和实施原则

(一)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原理

人经验与感受可以为集体共享、分担。成功与喜悦的共享,可以加强个体归属感和集体凝聚力;而个人遭遇困难和情绪不佳,常常会感到无助和失望因而自怨自艾,但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中,他们会因倾诉、理解、关心、同情而彼此接近。“这种感受与经验的分担具有治疗功能可以消除个体自责、自卑、退缩等不良情绪,增强彼此的理解与支持”。[4](3)面对多元价值和信息的冲击,集体中同学对问题的不同观点与理解,不同视角不同立场的多元信息可以互相开启思路,互相启示打破自我封闭。(4)成长期关怀可以提高学生应对学习生活和个体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集体是社会的缩影,也是社会的真实反映。利富特(lifton,1972)说过:“团体咨询提供成员在一个与真实生活类似的情境中,接受多元的刺激,来学习面对、处理自己的困难的问题。”[5]寄宿学校的班集体,是学习面对处理困难的有效场所,这更有利于学生提高现实生活中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成长期关怀的教育理念和教改实践,构成了心理调适教育的拓展、延伸和互补。进而表现为这样一些机制性的关联:心理调适主要是纠正已经发生的心理矛盾和偏差,成长期关怀则是预防可能发生的,发展有待形成的健康心理;心理调适的对象一般是消极的被动的接受,成长期关怀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心理调适是针对局部学生,而成长期关怀是面向全体学生及其全面发展。

(二)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实施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心理问题有它的普遍性又有个人的特殊性,所以不是一般性的调适而是有针对性的。小学生寄宿在校,独立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会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和偏差。针对学生的个体,心里调适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并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他们的“自信心和今后战胜类似障碍的能力增强”。[6]学生群体的调适与关爱,其通性是针对学生的情感生活,身心健康,如:寄宿制小学生最需要的是关爱,他们从小就不在父母身边生活,使他们对亲情充满渴望。所以关爱都是内在的东西调适也是内在的东西,指向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性和促进人格成长。

2、私秘性原则

在心理调适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遵守保密性原则”。[7]对学生和家长所反映的背景资料和谈话内容保密。在心理调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触及到学生的痛苦和隐私,”[

8]家庭的矛盾冲突,以及师生间,学生间的看法与矛盾。“了解问题的细节有助于解决问题,”[9]决不是猎奇或当作闲谈资料,更不能在学生中扩散。处理不当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痛苦和伤害。

3、自愿性原则

在心理调适时要引导学生自愿参加心理咨询,主动寻找喜爱或信任的老师敞开心扉,宣泄内心郁积的事情和消极的情绪。千万不可让学生感到一丝勉强和为难。要让学生了解,参加心理咨询是让我们远离痛苦,寻求健康快乐生活的有效途径。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4、集体性原则:

成长期关怀更多的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和学校的力量。教师是集体的一员,更是集体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寄宿生活使同龄人的交往增多,集体生活是他们习以为常的环境。要有意识引导学生群体间的互相关爱,培养如兄弟姐妹般的手足之情。集体的温馨,同学间的理解,同龄人对他的疏导更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给他以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5、渗透性原则

心理调适和成长期的关怀,应该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层面和细节。学生在课堂教学、课余活动、生活作息等全天候的寄宿生活中“不仅表现出他们各种心理品质、心理状态、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而且他们的不适应行为,心理障碍也会在自然的状态下表露出来”。[10]成长期的关怀需要教师每时每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寻找和把握适当时机给予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关怀和引导。教师要善于把关爱、预防和纠正有机整合,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有效的呵护。

四、实施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具体策略和做法

(一)、加强保护性、支持性校园生活和文化环境的营造

学生的寄宿生活是多元的,班级活动、课堂学习,生活休闲,与教师沟通或与同学相处等,寄宿生活的多元性,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也将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为学生寄宿生活营造一个保护性、支持性的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欲真正持久地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建康,或许更应贯彻某种‘大健康’概念”,将其置于成长期的总体发展的背景中来理解,“以系统发展观和生态发展观为

指导,探讨学生心理的生态模型”,[11]关注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保护性和支持性的校园生活的建设与维护。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促使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地发展。为此,必须要形成针对性的策略与具体做法:

1.类家庭环境的建设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虽然不可能完全替代家庭和家长的作用,但可以努力创建家庭的环境,努力使学生对爱的需求和亲情得到满足,使学生在这方面的缺失降到最低程度。如教师在生活护理方面,尽可能充当妈妈的角色,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述说,充分理解和满足孩子对爱的渴望。对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可以亲切的抚摸与拥抱,为她们梳头,整理衣衫;临睡前为他们讲故事。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布置寝室,使其充满童趣,符合学生的审美观,又有家的感觉,使孩子进入宿舍就产生回家的愉悦。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间兄弟姐妹般的手足之情,学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包容,互相关爱,学生的感情有所寄托可适当弥补亲情的缺失。

2.在班级里建立起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氛围

(1)引导宣泄,调控情绪。教师要尝试传授给学生一些转移不良情绪的方法:倘若一个人在不开心的时候,可以找个朋友倾诉,可以写日记、弹琴、唱歌、听音乐,还可以做件能使自己愉快的事,玩一玩自己喜欢的活动等。诸如此类的宣泄方法,可使人的不良情绪逐渐消除。如作文“我的烦恼”,众多的学生在文章中叙述了种种不尽人意的事例,在倾诉衷肠的同时,不良情绪也得到了宣泄,得到了消除。

(2)指导乐观,开朗性格的养成。为让学生感觉到我们这个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快乐的,教师可以让他们人人备有一本“快乐本”,让他们学着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努力寻找身边方方面面的快乐。具体的着眼点是:养成幽默风趣的生活态度,它不仅可以给生活增添乐趣,而且还能增添战胜和藐视困难的勇气;多结交身边的好朋友,要真诚相助,互相激励;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生活内容。

(3)分享快乐,感受快乐。学生每周交流一次身边的快乐,使一个快乐变成无数个快乐。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启示,感受快乐的心灵世界,并评选出本周的“快乐之星”,使孩子的心灵充满阳光。

(4)要创设亲近自然,充满童趣,温馨和谐的寄宿生活氛围。校园生活节奏要安排紧凑、有丰富的生活内

容。用激动人心的活动,兴趣盎然的学习,情调高雅的休闲,规范有序的生活,温馨和谐的氛围把学生的心灵填得满满的。使学生在校不想家,放假思念同学和老师,毕业怀念母校生活。

3.帮助学生自我调控和互相宽慰

心理调适和成长期的关怀要努力营造支持性和保护性的寄宿生活环境。在这个环境的建设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的作用。主体主动寻求心理健康发展的行为,使心理调适的过程实现互动,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指导和输入,而是引导学生个体之间,学生群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成长期的关怀更趋于自然和深厚。

在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教师要及时介入,善于运用班集体的力量帮助学生自我调控和互相宽慰。例:一个学生因父母生意忙不管他,小小年纪觉得活着没意思,情绪一落千丈,成绩急剧下降。老师及时引导班级的学生用各自的方法开导他。同学们用自己的亲身感受现身说法。虽然他们处境相同,但认识与感受不同:有的觉得“父母让我在寄宿制学校读书,是培养锻炼我,让我早日成才”;有的则表达对父母的理解,“他们忙于事业才无法照顾我们,成功人士都很忙”;还有的用诗句格言勉励他:“要珍惜生命,自强不息,回报父母”。学生互相安慰互相勉励,哭在一起笑在一起,通过心灵的沟通,一个忧愁被大家分担。不仅解救了一个学生的心理危机,同时也使全班同学的心理得到疏导。

教师要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等途径引导学生:面对挫折,勇于正视,善于自我调节心理。要使他们懂得人生总要经历风风雨雨,问题是怎样勇敢地面对,怎样使自己百炼成钢。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由衷地为同学进步高兴,为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当同学有苦闷时,会倾听、会安慰、会讲笑话转移别人的情绪。

(二)、优化管理机制,推进全面实施。

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对于学校工作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虽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有了以上的种种认识,积累了我们认为可行的策略和方法。但能否在寄宿制小学的课堂教学,行为习惯养成,在生活护理和辅导等各项常规工作中得以推广、落实,成为寄宿制小学

的办学目标,还是一个需要在管理层面加以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校领导层,应努力在如何优化学校管理上下功夫。笔者对此问题作了如下初步思考:

1、通过任务驱动,实现目标管理

在“二期课改”的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教学改革产生了迫切需要后,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和研究的欲望,而且会在团队的作用下,使研究广泛而持久的开展。由此迁移,我们结合教师日常工作中的困惑和困难对学生的现状及学校教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使教师深刻理解对寄宿制小学生实施“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与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之间的本质联系,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推进方面产生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提高每一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积极意义。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涉及学校工作与整体教改的大局,因此学校应在把它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分解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对学校各个部门以及全体教师的工作与应当承担的责任,提出相应的任务和要求。促使教师产生改革教育、改进工作的迫切愿望、内在要求和具体工作指标,以对学生的心理调适与成长期关怀为己任,从中获得动力,并且能将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教育教学内容,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使学校发展目标与每个人的工作目标以及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最终从总体上推动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整体推进和全面落实。

2、把刚性的行政指令转变成柔性的引导和服务

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工作,本质上是一个类似于向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全方位渗透和无间融合的极富创造性的、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动态发展的生命流动过程。需要广大教师转变观念,深度参与、相互合作、自主创造,很难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因此也很难通过具体的行政管理进行约束和控制。同时,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总会碰到很多困难,或者一些需要方方面面协调的问题,同时,因老师对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工作的认识理解的程度不同,方法各异,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的差别等等,刚性的管理很难实现对其一一提出要求,统一给予指导。所以,必要改变以往行政指令式的刚性管理模式,而变刚性的管理为柔性的管理,加强引导和服务。这样不仅有助于工作的深入和展开,同时也有助于发挥团队精神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整体协调,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柔性管理通过对广大教师的恰当引导和热忱服务,采用共同探讨,相

互切磋的柔性管理方式。比如为教师提供专业咨询,提供

第三篇:寄宿制小学调查报告

完善寄宿制小学管理,创新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2006年,我县率先在全省进行学区建设改革,实行集中办学,规模办学,优化教育资源,提高了农村小学的竞争力,提高了办学效率和办学效果,为真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城市化的教育迈出了第一步。

2006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到我校慰问师生,给我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07年,省市拨专项资金,投入530万元,建成了现在的御道口小学。学校建成后,省市县各级领导倾注了大量心血,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在办学方向上具有指导意义的意见和建议。诸如小班化教学、建设生态校园等,经过学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经过近三年的运行,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此提出,供上级领导决策参考。

一、取得的成绩:

1、发挥师资作用,走集中办学之路

过去由于各村都存在一校一师,一师多用现象,教师既要负责各年级各科目的教学,还要管理行政、财务等全部事务,难以集中精力教学,师资资源浪费,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学校无法按课程计划开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外流严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当地群众反应十分强烈。集中办学之后,师资集中使用,优化组合,充分发挥特长,使学科开齐率和教师专任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教学质量也明显有了提高,外流学生开始回流,人民群众满意度也不断提高。12、使有限的教育资金能够集中使用,发挥较大效能。

2007年到2009年,学校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对学校基础设施进行了充实,先后购置了蒸饭车、馒头机、开水锅炉、洗衣机、学生就餐实行卡式管理,充实了伙房工人,力争每天的食谱都有变化;增加了生活工人,负责给孩子洗校服和被单;建设了太阳能浴室,每大周组织孩子洗一次热水澡;安装了宿舍校园卡电话,方便了学生与家长沟通;这一切都改善了坝上孩子的生活质量,这也必将对人民群众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

3、优化了教育资源,使之发挥更大的效能。

集中办学之后,各村校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期购置的图书、仪器、微机等其他资源也进行了整合,提高了演示实验和操作实验开出率,几乎全部达到了100%。这一切都为在农村小学顺利实施素质教育,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三年以来,从派学生参加县艺术节、组织学校艺术节、参加各种征文、演讲比赛等所获成绩来看,都充分展示了集中办学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学生的精神面貌、教师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受到了省市县领导以及外市县参观人员的一致称赞,他们由衷的赞叹道:城市的小学生也不过如此!

4、从培养小学生的生活习惯入手,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小学生年龄小,在家里的时候一切还是由家长代劳,有的小学生入学后连最起码的洗脸、穿衣、上厕所都需要帮助。学校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下了相当大的功夫。首先是教师要形成教会学生基本生活技能的共识,并把它不折不扣地贯彻下去;再用高一年级的的好学生来辅导低年级的学生,组成帮扶对子,直到教会为止。

除此之外,学校还对学生的在校一日常规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建立了一系列的考核评比制度,制定了《日常行为规范》、《文明住校生标准》、《文明寝室评比制度》等。同时充分发挥少先队以及其他学生组织的作用,建立一支学生自主管理的组织制度,纠正错误、指导学生行为。这一系列措施的有力实施,使得新生入学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就基本达到要求,经过一年的持续训练,到二年级就能够全部到到标准。

6、扩大了学校对社会的影响。

在学校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动手、劳动、安全、生活的各种技能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学生把从学校学习到的文明生活知识带到家里,影响了家人,也影响了邻居,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这样的影响势必对于推动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促进作用。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面临的问题

1、师资问题严重。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现有师资力量薄弱,不能满足学校运行和发展的需要。这主要体现在:老师每天要上一整天的课,还要编写教案,批改作业,管理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同时每周还要值周几天,24小时与学生在一起,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事务,辅导学生的在校生活与学习,不堪重负。虽然每周只有那短短的一两天,但对老师的身心影响是全面而持久的,教师压力加大;建议加大对于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教师配备比例,安排一些专门的生活老师

负责学生的生活指导,及时为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实际困难;再增加一部分学习指导老师,负责在正式上课时间以外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学习、技能方面的训练,把学生的在校生时间更有效地组织利用起来,开办各类学习班,辅导后进生,开发绩优生,培养特长生,那么,我们的农村寄宿制小学就更有希望了。

第二,现有寄宿制小学绝大多数建立在比较偏远的农村,师资结构不合理。坝上土生土长的教师现在已经逐步进入临近退休时间,年轻教师几年也得不到充实。况且现在,人们追求城市舒适生活的愿望强烈,绝大多数年轻教师已经或正在打算在城里购房。同时,到城里教学,同样的工作,下了班就可以回家,而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老师却还要值班,而且又没有与之相适应的补助与待遇,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而,教师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长久的质量难以保证。即使是现在将要实行的农村教师住房流转制度真的实行起来,冬季取暖也是大问题。一家一户的取暖麻烦,不卫生,但却费用低;假如集体供暖,除非学校全额一管到底,否则支出大量增加,教师家庭难以承受。况且学校也管不起。这样的条件,不能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现在再谈“奉献精神”、“扎根坝上”,已经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了,还是应该制定一些鼓励性的政策,比如增加农村老师的工资、住房、冬季取暖、子女入学、医疗保险待遇等,能够真正体会到在农村工作是既光荣又有实惠的,才能真正的留住人才。现在那些在坝上每月多的几十元工资,还是朝不保夕,今天有,明天没的,现在哪个人能够把这每年的几百元当成一回事呢?

2、经费问题:农村学生相对较少,上级按照人头拨付教育经费本身就是个错误。县城里面几千人的学校,拨付的经费可以统筹使用,资金较宽裕;而到了农村,即使现在的规模小学,也只有几百名学生,所拨经费比例一样,而且农村环境恶劣,设备损耗率也比城里高,维修成本加大,再加上正常运转,实在是支出面大,捉襟见肘,难以为继。要维持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运转,起码要城里学校经费的2倍至3倍。

3、交通问题:农村人口居住分散,道路也不尽相同。就我校而言,最远的后沟学生到校要绕道多伦县,大约80公里左右。虽然这几年“村村”通工程解决了农村大部分的交通道路问题,但是,村以下的自然居民点依然很多,很多地方不通班车。学生上学通常就是家长接送。因为家长条件不一,就有摩托、小型轿车、农用货车、面包车、还有的开小四轮拖拉机,绝大多数没有手续,安全难以保障。而且,目前也没有条件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涉及面广,资金太多,只有保持现状,提醒教育家长上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心上,只此而已,别无他法。有的家长因为离家较远,来接孩子的时候就要在附近吃饭,喝点酒,还要骑摩托带学生回家,有的时候老师遇见了,没办法,只好自掏腰包打车往回送家长和孩子。当然,有些事情也许说起来与学校无关,但是,真的出现问题,我们怎能够心安理得呢?

4、幼儿园不宜与小学在一起。现在很多地方的乡级寄宿制小学都有附设的幼儿园,实际上,这样的过渡还可以,要是长期如此,弊病就大了。首先是幼儿园的作息时间不能与小学同步。其次活动和教

学内容方法都不一样,管理上小学化,制约了幼儿园的独立开展教育保育工作。按照《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在一定的时期内实现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就必须按照标准建设合格的、单独的幼儿园。管理上也尽量脱离小学的管理。还有就是现在的幼儿园教师不能胜任幼儿园教育保育工作,专业人士缺乏,教育小学化,办法小学化,老师年龄老化,极大地限制了幼儿的初期发展,本来应是普及学前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却成了阻碍这个目标实现的绊脚石。在这里,保育教师的作用就是把孩子看起来,不让他们打架,等孩子家长工作完了来接孩子,这倒是比雇保姆看孩子省了许多钱。况且,因为教学考核目标的关系,学校规定了学前班要学会的文化的东西,每天还有作业,认真的老师,教的规范一些,到小学可以减轻老师的一点压力,可是大多数没有好好教,吃了夹生饭,养成了毛病,到小学难以改正,增加了老师负担,甚而为成为绩差生埋下了伏笔。我们这样的学前教育目标又怎么实现呢?搞好这个工作,涉及到的事情很多,比如领导教育思想和模式的培训、教师的培训、资金的投入等等,也许会在未来《纲要》实施过程中实现吧。

第四篇:心理调试

怎样让孩子喜欢学习:

父母绝对忘了自己也是孩子时的思想感情。意外的是,不少老师竟也忘了师范学院教的科学教育法,倒用起家长的俗套,一起对孩子进行精神围剿。孩子不胜其烦,哪有好心情学习。他没有轻松、愉快。简直像笼中的虎,失去隐秘而自在的山林,他不想反出去才怪。要把生活的主权还给他,他才会是个天真快乐,健康活泼的孩子。

孩子是好奇的,兴趣是广泛的。父母要观察孩子主要的兴趣所在,适度地投其所好,开展些文体活动。有人研究过,正当适量的文体活动会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父母的爱,孩子感觉得到。父母的关怀照顾要到位,但不可过分。别轻视了孩子的本领,他们很行。

要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真诚地表扬鼓励,他们能辨别是非真假的。

切记,孩子不是父母可随意摆弄的玩偶,他有思想、有性格、有自尊、有人权。有句老话:“前十年看父敬子,后十年看子敬父”。著名前辈表演艺术家苏民曾笑呵呵地讲:“有人介绍我说:„这是大演员濮存昕的父亲‟”。孩子以后可能比父母有出息,或者说,现在某些方面孩子就比父母出色。有头脑的父母应懂得,对孩子是要敬畏的。

理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许多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太任性。而孩子们却说,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真烦恼。显然,家长和子女在“对着干”。

专家介绍,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飞跃。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的丰富,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了,独立活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又很无奈。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但又必须依赖家庭;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阅历不够;喜欢批评别人,但又疏于客观。缺乏生活经验,又希望把他们看作成人。这时他们对无微不至地“关怀”,不厌其烦地叮咛,是反感的,他觉得伤害了自尊心。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事实上,逆反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

上了初中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在变,这个时期,心理学称之为“心理断乳期”。这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来参与家庭的管理。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在其遇到困难时,鼓励安慰,在他成功时要立即表扬。家长还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和承认错误。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的这些特点,就应避免简单粗暴。要珍视子女这一时期重大的变化。采取欢迎的态度,帮助他们向下一阶段迈进

如何与孩子相处呢?

首先,做好角色调整,家长应明确自己是“助手”。角色替代是家长的通病。家长不要将自己时时刻刻与孩子捆绑在一起,应将重点放在后勤保障工作上。日常生活不要干涉过多,不要限制各自的自由。

其次,多讲鼓励的言语。哪怕只是孩子点滴进步也要表扬,进行正强化,这样能够增强考生的自信心。

其三,不讲责备话,不激化矛盾,理解孩子的心境,允许考生适当地宣泄负性情绪。家庭是安全的港湾,孩子有时会出现发脾气、哭、骂骂咧咧等现象。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进行严厉责骂。这是孩子宣泄情绪的过程,情绪释放了,压力会相应减轻。可递给其沙发垫,让其拍打,助其将负性情绪发泄掉。

其四,切忌喋喋不休地唠叨与说教。应彼此尊重,平等交流。家长不要总把高考挂在嘴边,不当“高音喇叭”,形成“噪音效应”,引起考生抵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

其五,应当使用一些非语言行为进行交流。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抚摸孩子的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温暖和力量,增加安全感。

其六,注意劳逸结合。利用吃饭时间谈一些轻松话题,饭后与孩子一起散散步。这样既有助于沟通,也能够解除疲劳、放松心情。

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地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愈感到紧张和痛苦。其论断依据:①不可控制,反复出现某种观念、动作或意向,伴有焦虑和痛苦的情绪体验。②患者明知这些症状不合理、不必要,却难以摆脱,迫切要求治疗。③患者的工作,学习效率明显下降,对日常生活也产生不良影响。④病前性格特征及病程可助诊断。病程可长可短,病程至少3个月。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主要症状是,病人充满了过度的、长久的、模糊的焦虑和担心,这些担心和焦虑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因。虽然,这些担心、焦虑与正常的、由现实危机引起的担心、焦虑很想像。焦虑症的焦虑和担心往往会持续在一段时间,其具体美包括以下四类:身体紧张、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对未来无名的担心、过分机警。这些症状可以是单独出现,也可以是一起出现。焦虑症的诊断标准包括:在焦虑病态持续阶段的多数时间里,对某些事件和活动(比如学习进度、学业成绩)过度担心;个体发现难以控制自己的担心;坐立不安或者感到心悬在半空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心思一片空白。焦虑、担心和躯体症状给个体的社交、工作和其他方面造成了有临床显著意义的困难。

由主诉可以看出,他患的是焦虑症而不是强迫症,他怀疑自己患有强迫症,其实是焦虑症的一种表现。他对自慰的苦恼与不安,也是焦虑症的表现。他在社交方面的不如意是产生焦虑的原因之一,他对性知识的缺乏,也是导致焦虑的一方面原因。

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却会顽固地潜藏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力。因此,童年经历过不幸或者在压抑环境中长大的人更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形成以后的焦虑。长期被自卑情绪笼罩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己在不如人,一方面又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逐渐形成了敏感多疑、多愁善感、胆小孤僻等不良的个性特征。不仅会心理活动失去平衡,而且也会引起人的生理变化,最敏感的是对心血管心理变化,加重人的焦虑情绪。生理上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心理变化,加重人的紧张心理。

要治疗患者的焦虑症,首先解决产生焦虑的原因。先解决他在社交方面的的问题:拆除了心中的篱笆墙,走出了自我封闭圈,这是迈向成功交际的第一步。

改善人际关系的良药是沟通,在平时的生活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倾听他人。他人讲话时,聆听是一种礼貌和诚挚的表现。此外,客观地替对方着想,听听对方的内心感受,对于了解他人是十分必要。即使你不同意他人的意见,也要听他把话说完。

⑵善于表达。对每个人来说,说话水平的高低,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同一件事情,有

人磨破嘴皮,却白费口舌;有的人寥寥数语,便能化干戈为玉帛。会说话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平时细心体察,心领神会,有时方能滔滔不绝,切中要害。

⑶兴趣广泛。平时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使自己在与人说话时言之有物,左右逢源。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与群分,只要与别人的思想达到共识,就不会无话可谈,沟通也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⑷把握主动。与别人交谈中处于尴尬的局面,主要是由于胆怯引起的,学会主支提出自己比较熟悉的话题,就显得自然。见多识广,是锻炼自己的重要手段。多参加社交活动,多接触外界,会得到营养的补充,要正确认识,恰当评价自己,树立自己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再解决患者缺乏性知识的问题:青春期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成熟,必然会产生性冲动和性要求,出现性意识、性幻想,处于性憧憬和性饥饿状态;解除性紧张带来的躁动不安,自慰作为最简单、最方便、最安全的宣泄方式成了许多青少年的自然选择。此时若过于压抑性冲动,反而会对今后的性生活造成影响。所以彻底戒除自慰是不现实的。自慰是否适当并不取决于自慰的次数,而主要看你身心的承受能力。许多青少年之所以有强烈戒除自慰的要求,其根源还是在于认为自慰是罪恶的、有害的,因而感到恐惧、内疚、不安;其实,只要对自慰有了正确认识,并能以坦然的态度接受,则顺其自然即可,不必强迫自己戒除。但不是说自慰就没有弊端。过度依赖自慰来排泄坏心情,虽然可以暂时排遣抑郁,但这其实是对造成坏心情的原因的一种逃避,不敢正视现实;把自慰当做逃避之所,只会使人更加内向、消沉,不宜于心理的正常发育。你需要做的是改变性格上缺点,以积极的行动来解决现实的问题。

对于焦虑性神经症的治疗主要是以心理辅导为主,但学生必须有正确和密切辅助性配合:

⑴要有自信。自信是治愈神经性焦虑的必要前提,没有自信心的人会夸大自己的失败、忧虑、紧张和恐惧。自信可以减低自卑感,第增加一分自信,焦虑程度就会降低一分,自信逐渐增强,焦虑敢就会逐渐消失。

⑵应放松。在精神稍好时去想象种种可能的最差情境,并让这种情境重复出现,你慢慢会变得再想到这些威胁情境时不再体验到焦虑,慢慢从紧张精神中解脱出来了。

⑶可反省。有些人对某些情绪体验或欲望进行压抑,使之潜伏于无意识中,因此便产生了病症。因此必须进行自我反省,把潜意识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诉说出来,必要时发泄一下,利于症状消失。

⑷要刺激。此时要采用自我刺激法转移注意力,如找一本有趣的能吸引人的书读,或从事紧张的体力劳动或文体活动,可忘却痛苦的事情,同时也可改变自己的适应能力。

⑸靠暗示。焦虑进大多数人有睡眠障碍,很难入睡或突然从梦中惊醒,此时可以进行自我暗示催眠,如数数,促使自己尽快入睡

结合个案,唐邦宇,林肯继母给予他的鼓励)背课,备课,理解了用自己的话去讲,给人感悟的图片《小孩不笨》!

(另一只鞋子没掉!别追着我看,美女!)

第五篇:职业心理调试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评价自己。在每一个阶段,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核心任务。这就要求必须建立相应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自我评价、适应环境的方式,都跟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联系在一起。因此必须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找出自己的优劣势、优缺点,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自觉、自动地学习。同时,也要客观正确地认识他人的优劣势、优缺点,多交流与合作,吸收别人好的学习方法及学习规律。知己知彼的同时,找准自己的位子,合理地定位自己,确立合理的目标并及时地调整目标。最后,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即多纵向比少横向比,全面地评价自己,不断调整目标。

其次学会与人交往,增强自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我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最能够促进自信心的提高。在此我希望大家做到两点,即和每一位同学、老师都保持一种和谐的朋友关系,同时每位同学都要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一位好朋友,使自己的心情能得到及时地倾诉。

还有就是合理地安排时间,提高睡眠质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作业的增多,大家一定要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午睡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关于提高睡眠质量,首先是大家对梦有一个正确地认识。根据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中的观点,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良心的谴责、道德的制约,我们的许多需要、愿望、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梦正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来实现我们的愿望,从而使我们的身心得到轻松愉悦的放松,因此梦不会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而且每个人都会做梦,只不过记住与忘记的区别而已。其次是睡觉前可以喝适当的牛奶,用稍微热一点的温水泡脚等方式来提高睡眠质量。总之,临睡前不要做一些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的任务,不要看有刺激性的故事与文章,不要喝有刺激性的饮料、咖啡等,而是做一些轻松的整理性的事情。最后,我希望大家能够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来提高睡眠质量,劳逸结合,会休息的人会学习,养成良好的休息习惯。

合理地宣泄自己,缓解压力。宣泄是人类心理的安全阀。学会宣泄是调整心态的关键。我建议大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积极地缓解压力,即体育锻炼、写日记、微笑、勤洗澡、向好友倾诉、伤心时不妨流泪、下课时到操场上大喊、画画等。大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宣泄方式来放松自己。但有关流泪,我想强调它对身心放松的重要性。可能大家都觉得流泪是很难为情的事情,但或许大家都有哭过之后特别轻松的感觉。等哭完了、发泄完了,心情就好了一半,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需要的是发泄,而尽情的哭我认为是最好的发泄方式。

再次学会独立,主动地适应环境。独立的人格是支撑独立生活的柱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学会独立的照顾自己,独立地学习(并非排斥交流与合作)。比如,不适应某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自己多自觉地学习,主动地适应老师,而不是放弃此学科,被动地希望老师改变;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不麻烦别人,学习和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从依赖别人的生活方式转变为独立的生活方式。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更多地从自身的角度来评判自己,依靠自己作出调整,适应环境!

下载寄宿制小学心理调试成长期关怀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寄宿制小学心理调试成长期关怀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寄宿制小学教育管理调查报告

    寄宿制小学教育管理调查报告 09级教育管理丁子扎西学号:096200145736 完善小学寄宿制,创新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农......

    寄宿制小学教育管理调查报告

    寄宿制小学教育管理调查报告 完善小学寄宿制,创新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水泉小学:王秀莲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关心和重视。......

    公务员心理调试发言稿

    职场(公务员)心理调试及情绪压力管理根据课程计划和我们组的发言安排,今天我就职场心理调试及情绪压力管理这一命题做个发言。职场是一个内容包含很广的词,那么对我们来说,这个职......

    寄宿制小学教育管理调查报告 (范文)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表实践单位(基地)实践活动时间实践课题*年3月寄宿制小学教育管理调查报告指导教师情况姓名工作单位学历专业专业技术职务本科寄宿制小学教......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讲座

    xxx完小观看“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讲座 视频总结 目前,压力过大已成为各界人士的一块心病,过大的压力不但对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对工作者的心理健康也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按照国......

    浅谈教师自我心理调试

    浅谈教师自我心理调试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随着社会、家庭对教育关注的不断升温,教师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使教师患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心理障碍。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工作......

    面试心理调试[五篇范例]

    面试答辩的心理调试一、要注意淡化答辩的成败意识面试答辩者对于答辩的成败,首先在思想上应注意淡化,要有一种对成功不惊喜,对失败不沮丧的心态。如果在答辩中有这样的心态,那么......

    公务员心理调试发言稿(定稿)

    职场(公务员)心理调试及情绪压力管理 根据课程计划和我们组的发言安排,今天我就职场心理调试及情绪压力管理这一命题做个发言。职场是一个内容包含很广的词,那么对我们来说,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