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考
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考
人民调解即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性自治活动。在我国,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的人民调解在处理公民之间的民事纠纷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调处各类民间纠纷、防止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自杀事件;防止因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制止群体性械斗事件;防止群体性上访等,在实践中充分体现了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进一步落实基层民主,实现改革、发展和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然而,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种调解制度在性质、职能、原则、程序、效力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人民调解体系存在不足日趋显露。在此结合基层工作实际略作探析,提出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之浅见。
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和法院调解的区别与联系我国的调解制度主要有诉讼内调解和诉讼外调解两大类,诉讼外调解主要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只有法院调解属诉讼内调解。不论是何种形式的调解,其设置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当事人的纠纷,采用的方式方法都是通过说服教育、宣传法律政策、促使当事人互相谅解达成和解协议,适用的原则基本都包括“自愿原则”、“合法原则”、“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但是,各种调解之间仍然有所区别,主要有:(1)调解的范围。人民调解仅限于调处民 1
间纠纷;行政调解也限定在各行政机关职能管辖范围的纠纷,如治安调解的范围就是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情节轻微的行为;仲裁调解主要是商务活动中发生的合同纠纷以及劳动争议纠纷;法院调解则囊括了所有纠纷,包括自诉刑事案件。(2)调解适用的程序。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均属诉讼外调解,调解不是必经程序,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调解未能达成协议的,除仲裁机关可以作出仲裁裁决外,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相关行政机关是无权对纠纷作出处理决定,也不能依职权移送人民法院审理。而法院调解则属诉讼内调解,其中离婚诉讼的调解是法定必经程序,调解不成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作出裁判。(3)调解协议的效力。这里主要指强制执行的效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所达成的协议除当事人自觉履行外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当事人不能凭此调解协议为依据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只能另行提起诉讼;仲裁调解所达成的协议也不尽有完全法律效力,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仍然要经过人民法院的审查确认无误,否则,人民法院不予执行,当事人只能另行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法院调解则具有完全法律效力,确有错误的需要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撤销改判,否则原调解仍需执行。
二、人民调解的功能优势和弊端
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被西方誉为司法制度的“东方经验”,深受人们的喜爱。她具有以下功能优势:①有专门的组织形式和程序规定。②与诉讼调解更多地要受到实体法和调解程序的限制相比,人民调解在调解形式和运用手段上更为灵活多样,人民调解的调解员主要运用
2日常生活中掌握的涉案人物及事件的背景知识、“地方性知识”来解决纠纷。这些因人民调解员长期的共同生活,相互知根知底而获得的地方性知识使得调解人对于许多涉案事实免于求证,不证自明。③人民调解员可以采用各种生活技巧和手段、通过各种途径调查事实真相。④有相当一部分有“厌诉”心理和“惧诉”心理的当事人,发生纠纷时,往往更多地求助于人民调解;从现实的层面上,人民调解不仅有利于迅速化解矛盾,并且有利于减轻法院的诉累。⑤人民调解不收取费用。
我国的人民调解对增进人民团结,防止矛盾激化,预防、减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我国人民调解仍存在许多不足与弊端,主要表现在①人民调解由于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可能被人操纵利用,调解员可能利用事实上的力量左右调解方案使调解的自愿难以保障,最终演成弱肉强食的格局。②调解员的法律政策水平低,适用程序法能力弱,文化素质低,难以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和难以充分体现公正公平的目的。③调解的结果在效力上缺少权威性、确定性和强制性等。充分利用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地位。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以及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出台,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地位有所提升。但是总的说来仍然缺乏足够的法律约束力,一方当事人一旦反悔,都需要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三、创建人民调解新机制之初步构想
(一)拓展调解领域,加强调解网络建设。按照“哪里有人群,调解委员会就建在哪里;哪里需要人民调解,人民调解就在哪里发挥作用”的工作要求,我们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巩固和完善村、居、企调委会等传统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同时,不断延伸工作领域,在全区先后组建起八种类型的调解委员会。一是联片调解委员会;二是联合调解委员会;三是跨区域调解委员会;四是集贸市场调委会;五是民营企业调委会;六是流动人口聚居地调解委员会;七是学校调委会;八是公安派出所内设立调委会。
(二)积极探索,加强联动,优势互补。
1、充分发挥镇、街道调解中心作用。各镇、街道全部建立了调解中心,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中心的运作模式就是在司法所设立人民调解庭,双方当事人在调解人员的主持下进行开庭式调解。运作更加规范,制度更加健全。运用调解中心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人民调解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并逐步向法治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成为新时期依法运用人民调解手段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途径。调解中要采用“五个一”工作法(即抓好一个组织、制定一个规范化管理制度,出台一个矛盾纠纷的调解处理办法,搞好一个一月一次接待日,开好一个一月一次工作例会),积极做好群体性矛盾纠纷的预防和调处工作。
2、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与基层法庭之间的联系,使人民调解工作与司法审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衔接,提高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水平和社会公信力。
3、加强与信访联动工作制度。基层司法所和人民调解委员会
4重视对信访矛盾纠纷,特别是涉法信访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共同做好涉及法律问题的信访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化解工作。建立起涉法信访矛盾纠纷预警防范系统,加强了信息报送,并及时配合信访部门制定防范、控制和调处的预案,努力把“三访”(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重复上访)矛盾纠纷控制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提高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和处置涉法信访的能力和水平。
总而言之,结合实际完善基层人民调解,符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策略,有利于使各种调解制度有机地衔接起来,消除存在的弊端,更好地发挥基层人民调解所具有的“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维护稳定”整体效用。真正体现人民调解在基层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使人民基层调解工作成为调处纠纷的稳压器,解决矛盾激化的“减压阀”和双方平等主体的“粘合剂”。
第二篇:对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考(最终版)
对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考
摘要:新形势下要强化人民调解的机制体制建设,完善预警防范机制、排查调处机制、奖惩激励机制、衔接配合机制、物质保障机制等,不断提高人民调解的法律效力和社会公信力。
关键词:新形势;人民调解;问题;原因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调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我国各类社会矛盾加大,社会治安压力增大,社会稳定面临严峻挑战。深入研究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探索人民调解创新发展的思路,推进人民调解工作纵深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笔者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考予以梳理,以期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民调解员素质偏低。基层人民调解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政策、法律素质不高,调解方法老套,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职人民调解员奇缺,专职人民调解员(不脱产)少,兼职人民调解员多,难以专心从事调解工作。
二是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亟待巩固。保障措施不到位,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呈逐年萎缩趋势。虽然大部分行政村、居委会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但一些村(居)委会只设一名调解委员,各村(居)民小组不设人民调解员,人员稀少,人民调解组织流于形式;有的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不规范,有名无实,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
三是人民调解的纠纷总量不高,作用发挥不充分。乡镇、街道、居委会、行政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多为疑难、复杂的重大案件,调解总量不高,成效不高。
四是人民调解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新的时代
背景下,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方向、发展原则、组织结构、社会治理模式等最基本的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和立法认可,如人民调解仿司法化倾向抬头,行政化日趋严重,与行政调解的区别不断缩小,群众自治性逐渐衰减,其自身特质坚守困难。
2.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
一是工作经费严重不足,难以提供基本工作保障。目前大多数市、县区的经费人民调解经费严重不足,并且有不少地方停留在文件上,并未落实到位,部分市和县区没有专项人民调解经费。
二是基层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力量薄弱。司法所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民调解工作水平的高低。一些司法所的人员编制问题和街道司法所的立户问题没有明确。司法行政专项编制、地方行政编制、乡镇配备的聘用干部共存,多数司法所只有1名工作人员。由于司法所工作任务繁重,人员编制紧缺,造成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管理乏力,影响了人民调解工作优势的发挥。
三是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长久以来,人民调解工作一直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行政命令、行政干预过多,群众自治的治理结构还没有完全形成,而行政支持不足,造成社会有需要、工作很重要、政府有要求、效果不理想、上下两张皮的现象。
四是其他工作对人民调解的冲击。当前,针对矛盾纠纷多发的现状,许多地方相继设立了多个机构予以解决。这些机构调处的矛盾纠纷与人民调解具有广泛的同一性,同时,除了人民调解的群众自治性外,其他机构或多或少带有政府行政干预性和司法强制性,在调处效力上和职业的吸引力方面相对人民调解更有优势,对人民调解构成了不小冲击。另外,人民调解员的职业认可度较低,归属感不强,吸引力不足;广大群众对人民调解的效力不完全认同,对采取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纠纷是否能解决问题抱有怀疑;个别领导重打击、轻防范,对人民调解重视不足。
二、对今后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考
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及人民调解理论方面的疑惑,深入思考人民调解的发展框架,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使其独特优势得到充分显现,是新时期加强人民调解工作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1.坚持人民调解的群众自治性
人民调解的群众自治性不仅要体现在立法规定上,用法律条款确定人民调解的性质,更应体现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体现在诸如组织机构的设立、人员构成、运行机制、指导模式、工作措施等诸多具体环节。如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立,目前绝大多数按照行政辖区的管理层级设立,带有浓重的行政气息。要引导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团体、企事业单位等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矛盾,解决纠纷,实现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2.明确工作范围和指导管理职责
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任务是调解民间纠纷,宣传法律、政策,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情况。司法行政系统在不断强化人民调解的指导管理中,将人民调解的功能归纳为预防矛盾、调处纠纷、宣传法律三大功能。对于预防矛盾、宣传法律而言,其工作范围相对比较明晰;调处纠纷则规定得较为笼统,主要指民间纠纷,而什么是民间纠纷则无明确规定。因此,有必要根据人民调解的性质、地位、作用、效力以及社会需要,进一步明确规定人民调解的工作范围。按照三大功能的表述,人民调解的工作范围应该限定为预防纠纷产生、发展、激化,调解矛盾纠纷,宣传法律、政策、社会主义道德,其主要工作就是调解,通过调解化解矛盾纠纷。明确人民调解的指导职责。清晰规定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在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中应当分别承担哪些工作、履行哪些义务,合理划分司法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的职责。严格区分指导人民调解和承担人民调解的界限。合理划分司法行政机关各层级之间的职责权限。
3.强化保障措施
一是切实解决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人民调解不收费的纯公益性属性决定了必须树立政府“花钱买服务”的理念,明确人民调解工作经费标准,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尝试建立人民调解基金和人民调解员激励基金,通过募集社会资金,弥补人民调解经费的不足,解决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补贴,落实人民调解员奖励,帮助广大人民调解员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强司法所建设,提高司法所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认真贯彻国务院“两所一庭”建设规划,推进司法所组织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建设,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司法所编制,为司法所全面履行职能提供条件。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继续提升人民调解的社会认知度。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宣传人民调解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成效,宣传人民调解员的先进事迹和奉献精神,引导群众更多采用人民调解的方法解决矛盾纠纷,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奠定牢固的群众基础。
结语
总之,新形势下要强化人民调解的机制体制建设,完善预警防范机制、排查调处机制、奖惩激励机制、衔接配合机制、物质保障机制等,不断提高人民调解的法律效力和社会公信力。
参考文献:
[1]陈锐钊.浅谈人民调解员制度的完善和作用[J].华章,2011年09期.[2]张兆利.调解员与群众沟通要做到“四心”[J].社区,2011年15期.
第三篇: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工作,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期的深刻变化,社会矛盾纠纷不断凸显,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也给基础工作提出了诸多思考。
一、我县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现状
人民调解作为基层维稳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地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县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共有 828 个,其中村、居、社区基层民调组织775 个,乡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9个,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44个。近三年来,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每年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都在4000起以上,而且有逐年上增的趋势,矛盾纠纷调处难度越来越大,矛盾化解周期延长,民调工作量剧增。尽管我县矛盾纠纷现状严峻,但司法所各年调处率仍保持100%,调处成功率均在97%以上。多年来,无“民转刑”案件发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有力的保障了我县的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层民调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少数基层领导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少数领导认为人民调解是“软组织”,可有可无,人民调解工作难以摆上村居“两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二是少数领导思维僵化,解决矛盾纠纷缺乏手段和信心。往往认为调解工作起不了大作用,而且费时间费精力,不如拿钱买平安更实效;三是认为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能不能发挥作用,取决于基层组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基层政府缺乏有力的引导和指导;四是人民调解的宣传力度不足,全社会普遍关心、认可、支持人民调解工作的氛围相对缺乏,人民调解的作用与社会大众的认知程度相差悬殊。一些群众认为调解没有强制力,导致出现矛盾纠纷时不是去诉讼而是上访,或者干脆“用拳头说话”。
2、调解组织机构建立但不健全。在调查中发现多数调解组织存在无牌无章、无相对固定办公室、文书案卷未归档、无调解委员会成员花名册等现象。调解组织网络存在“断层”与“空档”。国务院颁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但在执行中走样,将调委会选举混同于村委会、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设立,甚至有些调委会未进行选举,直接由村委会、村党支部指定人员担任。
3、调解队伍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客观上要求调解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与调解工作业务技能。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低,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欠缺,调解工作方法、技巧掌握不多。有些调解员政治思想觉悟不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差,责任心不强,不能公正调解,影响了人民调解的成功率。加之受经费因素制约,区司法局、街道对村(居)调解人员集中培训教育较少,多数村居只是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讲一下,时间短,内容讲解不系统。我街道部分人民调解队伍人员素质不高,阻碍了全街人民调解事业的发展。
4、调解经费无保障体制。经费保障不足,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从调研情况看,县司法局和乡镇街道用于人民调解工作业务指导培训、表彰的经费较少。由于经费紧张,影响职能部门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加之现行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颁布施行的行政法规,受历史因素制约,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由村委会或居委会解决的模式早已过时。同时村(居)调解人员应得的补贴得不到兑现,影响了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民调工作发挥民调作用的几点思考
加快发展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必然结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我国是一个重感情、更富有人情味的社会,中国文化崇尚和解,倡导“和为贵”,人民调解制度在我国社会具有深厚的伦理基础和文化基础。人民调解组织处于最基层,分布面广,队伍庞大,组织网络覆盖广。人民调解员熟悉社情民意,能及时了解、化解矛盾纠纷,在“大调解”工作体系中具有前端性、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做好民调工作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更广大领域内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人民内部团结,维护家庭、社区和邻里关系的安定,有效地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有利于体现当事人平等主体的地位,发挥平等协商、平等对话的功能,创造更为和谐的气氛,对于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各级各部门领导,要从维护改革发展成果,保障经济快速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民调解在化解民间矛盾纠纷中成本低、示范性强、社会效果好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做好民调工作作为稳定一方,发展一方的重要手段,抓紧抓好。
2、健全组织机构,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当前要抓住人民调解工作的重大发展机遇,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调解资源,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目的。在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中,要本着 “人民调解为主导、司法调解为后盾、慎用行政调解”的调解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三种调解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切实搞好三种调解方式的衔接和转化,提高调解的法律效力和履约率,使调解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工作实践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创新人民调解组织形式,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全部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发展更多的行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组织,在不同行业和系统建立各类专门调解组织,健全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当前重点是抓好企事业与街、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人民调解工作联系制度;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都要按照“五有”(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有印章、有调解文书、有统计台帐)和“四落实”(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工作落实、报酬落实)的要求,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为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二是要抓好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充分调动人民调解优势,发挥司法调解的后盾作用。三是要抓好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衔接,发扬人民调解的亲和力优势,发挥行政力保障。四是要抓好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建立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沟通机制,切实发挥调解的效力。
3、拓展调解功能,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的职能作用。一是各级调解组织和调解人员都要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尤其要把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首要任务,及时调处影响地方稳定的各种矛盾纠纷。要在积极调解婚姻、家庭、邻里、损坏赔偿、生产经营等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的基础上,着力做好涉及土地承包、荒山开发、村务管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的群体性、复杂性、易激化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上,切实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要继续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防范”,坚持不定期进村、入户、到人的矛盾纠纷排查活动,及时掌握各种矛盾苗头,将大量的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哪里有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那里需要调解,人民调解员就出现在哪里。三是要科学分析当前民间纠纷的发展规律,及时向同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告,使人民调解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要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分布广、贴近群众的优势,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阵地,采取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田间地头、集贸市场、居民小区,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宣传。坚持在调解中开展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做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素养和道德修养,从源头上防范矛盾纠纷的发生。四是要把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中,把调解工作作为争创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创建文明行业、文明乡镇(街道)、文明村(居)活动中,把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和争创指标;在开展“星级”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中,把家庭成员团结与否、邻里关系是否融洽作为评先评优的首要标准。人民调解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融洽,必将进一步激发单位、家庭和个人维护稳定、增进团结的自觉性,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明程度和法律素养,营造爱民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促进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4、完善激励措施,增强人民调解工作发展后劲。一是要切实提高基层调解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非常辛苦,面广、量大、线长,磨破嘴,跑断腿,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也不是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是,他们的工作是维护稳定的基石。所以,全社会都应该正确认识这项工作的巨大意义和重要作用,给人民调解员以必要的政治待遇和经济保障,体现出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二是要进一步增强调解人员的责任意识。在司法调解中,要树立纠纷无小事意识,小隐患不能酿成大纠纷;要全面提高调解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把人民调解工作上升到维护社会稳定系统工程的高度来认识,确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为党和政府排忧解难,避免越级上访和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为保一方平安尽职尽责。
5、强化工作指导,加快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强指导,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司法行政机关要抓住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有利契机与人民调解改革的机遇,科学制定人民调解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指导与管理。二是加强培训,为适应人民调解改革做好素质上的储备。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高度重视人民调解队伍的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逐步实现在培训的基础上实行考试、考核制度。三是加强规范化建设,使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有机衔接。乡镇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充分把握党和国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契机,把人民调解阵地建设,规范化建设纳入基层政权建设内容,司法行政机关要规范调解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杜绝调解纠纷的随意性。要规范文书格式。统一使用司法部制定的各类人民调解工作文书,严格按要求制作书写。要规范调解工作纪律与工作方法,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四是落实经费,保障人民调解工作正常开展。要认真落实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明确政府责任,将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经费、培训经费、办案补贴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并随着经济发展同步提高财政安排标准,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真正实现充分调动调解人员积极性,稳定基层调解队伍,确保人民调解工作健康、稳定开展。
第四篇:对做好新时期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做好新时期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的几点思考
农村人民调解是一项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它既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下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影响社会和谐和的不安定因素,推进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率,重新审视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理清工作思路,增强意识,创新工作方法,提高人民调解工作水平,我就如何做好新时期农村人民调解工作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当前农村矛盾纠纷主要类型
近年来,农村矛盾纠纷主要表现在六大方面:一是土地征用问题。存在因基层政府实际征用与批准征用面积不符,引发矛盾纠纷;因征地补偿标准引发矛盾纠纷;因失地农民转型难,生产生活出路受困,引发矛盾纠纷。二是村务管理不善问题。村干部素质不高、工作方法简单、村务透明度不高、财务管理混乱,有的村干部甚至以权谋私、违法乱纪、贪污财产,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引发矛盾纠纷。三是民间琐事纠纷问题。如相邻关系、地边地界、家庭婚姻、民间借贷等引发矛盾纠纷。四是土地权属、林权引发矛盾纠纷。五是移民搬迁。六是人身损害赔偿,拖欠农民工工资,劳务等引发矛盾纠纷。
二、农村矛盾纠纷的新特点
1、民间纠纷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传统的婚姻家庭和邻里纠纷呈下降趋势,而以资源权属、环境、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等经济内容的新型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其中因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征地拆迁、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在增加,特别是退耕还林和粮食直补政策实施后,土地纠纷大幅增多。矛盾纠纷主体构成日趋复杂化,一些跨行业、跨地区的纠纷也不时出现。
2、群体性事件增多,范围和数量增大,纠纷参与人数存在群体性倾向。参与人数动辄三五成群,甚至数十人,而且组织化倾向比较明显,甚至有的群体性纠纷事件,背后有组织者操纵指使,事前和事中都有较为周密的计划。
3、个别纠纷的当事人诉求方式和行为方式偏激,遇到一点小事或无虚有的事上访,制造事端,扰乱视听,有的利用国家重大政治活动、重大节假日或政治敏感期,上京、到省、进市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重复上访、无理缠访。
三、对新时期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
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自身建设,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例会、学习、考评、业务登记、回访、统计和档案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实现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工作程序、工作纪律、当事人权利与义务公开,并上墙明示。按照及时、经济、严肃、和睦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切实提高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水平。统一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名称、标牌、印章、调解庭(室)徽标、调解员徽章、调解员工作程序和调解文书格式。大力推动调委会“五有”(有标识牌、有相对固定工作场所、有印章、有调解回访记录、有统计台帐)和“四落实”(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工作落实、报酬落实)的建设,推动规范化建设上新水平。
(二)科学建立农村矛盾纠纷摸排预警机制
针对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摸排预警机制。如何开展矛盾纠纷的摸排工作,要坚持二个原则。一是群众性原则。农村各类矛盾纠纷隐患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以光靠乡村两级干部或者司法部门是不能及时有效地捕捉到种种问题的萌芽,我们必须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开展摸排预防工作。二是早发现原则。任何矛盾纠纷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爆发的过程,假如我们能够及早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就能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确保社会的稳定。
(三)加强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协调指导
要认真履行人民调解职责,切实加强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协调指导,及时把握农村矛盾纠纷动态,及时研究矛盾纠纷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规律,切实当好乡镇党委政府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参谋助手。进一步加大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的指导协调督促力度,切实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多种化解手段并用、两级调解良性互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四)加大教育力度,维护村民合法权益 加强对村民的政策法制教育,扩大普法的广度,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如广播、电视、报刊、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方式在农村中深入普及法律知识,非凡注重普及与农民生活、生产相关的有针对性的法律,宣传守法、执法和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已的合法权益等知识,还应大力推广村务公开,增强透明度,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村务治理,使干部与群众之间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相互支持,减少干群间的纠纷。同时,广泛开展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加强文化道德和修养,做到遇事冷静对待,互相谦让,正确处理,减少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
(五)提高队伍素质,适应新时期需要
新时期的矛盾纠纷有突发性、潜伏性和反复性等特点,化解难度大,这就需要建立一支适应新要求的高素质的调解队伍。尤其是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和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更为重要。首先应采取培训等方式尽快提高现有调解员的素质,其次端正干部思想,通过教育,提高各级干部对新形势下加强法制建设重要性的熟悉,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进而通过各级干部向广大群众进行法制教育。
(六)不断强化农村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力度
面对新时期农村矛盾纠纷的新特点,要预防和解决各种矛盾纠纷,必须在科学建立预警机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以化解群体性、复杂性、易激化等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为重点,坚持经常性与集中性排查调处相结合,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调解工作方针,及时、依法做好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调解,把问题解决在当地和萌芽状态。工作中要注重从思想上正视矛盾,积极主动抓“苗头”;从全局上把握矛盾,集中力量抓“重头”;从客观上分析矛盾,实事求是抓“源头”;从根本上熟悉矛盾,以人为本抓“头头”。只有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达到维护稳定的目的。
(七)依法确认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有关问题的说明,凡调解协议的内容是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及社会公共利益,不具有无效、可撤销或变更法定事由的,应当确认其法律效力,并以此作为确立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依据,通过法院的裁判树立人民调解协议的公信。
人民调解工作现状与思考
近年来,街道村、居两级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工作,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期的深刻变化,社会矛盾纠纷不断凸显,街道人民调解工作面临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也给基础工作提出了诸多思考。
一、街村两级民调工作现状
人民调解作为基层维稳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全街的政治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街道人民调解组织共有15个,其中村居基层民调组织13个,街道人民调解组织1个,劳动争议仲裁调解组织1个。08年全街两级民调共受理调解各类纠纷64起,其中,公调对接5起,访调对接3起,诉调对接1起;09年1至10月共调处各类纠纷162起,其中,公调对接3起,访调对接4起,相比去年,在土地纠纷、农林植补方面的矛盾量急剧加大,矛盾化解周期延长,民调工作量剧增。尽管辖区内矛盾纠纷现状严峻,但司法所各年调处率仍保持100%,调处成功率均在98.2%以上。多年来,无“民转刑”案件发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有力的保障了辖区社会和谐稳定。
二、调研工作中发现的困难
1、少数基层领导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少数领导认为人民调解是“软组织”,可有可无,人民调解工作难以摆上村居“两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二是少数领导思维僵化,解决矛盾纠纷缺乏手段和信心。往往认为调解工作起不了大作用,而且费时间费精力,不如拿钱买平安更实效;三是认为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能不能发挥作用,取决于基层组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基层政府缺乏有力的引导和指导;四是人民调解的宣传力度不足,全社会普遍关心、认可、支持人民调解工作的氛围相对缺乏,人民调解的作用与社会大众的认知程度相差悬殊。一些群众认为调解没有强制力,导致出现矛盾纠纷时不是去诉讼而是上访,或者干脆“用拳头说话”。
2、调解组织机构建立但不健全。在调查中发现调解组织普遍存在无牌无章、无相对固定办公室、文书案卷未归档、无调解委员会成员花名册等现象。调解组织网络存在“断层”与“空档”。国务院颁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但在执行中走样,将调委会选举混同于村委会、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设立,甚至有些调委会未进行选举,直接由村委会、村党支部指定人员担任。
3、调解队伍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客观上要求调解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与调解工作业务技能。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低,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欠缺,调解工作方法、技巧掌握不多。有些调解员政治思想觉悟不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差,责任心不强,不能公正调解,影响了人民调解的成功率。加之受经费因素制约,区司法局、街道对村(居)调解人员集中培训教育较少,多数村居只是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讲一下,时间短,内容讲解不系统。我街道部分人民调解队伍人员素质不高,阻碍了全街人民调解事业的发展。
4、调解经费无保障体制。经费保障不足,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从调研情况看,区司法局和本街道用于人民调解工作业务指导培训、表彰的经费较少。由于经费紧张,影响职能部门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加之现行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颁布施行的行政法规,受历史因素制约,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由村委会或居委会解决的模式早已过时。同时村(居)调解人员应得的补贴得不到兑现,影响了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围绕民调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性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切实将学教活动理论联系实践,科学指导基层司法行政工作,通过我们的调研活动学习座谈,拟提出以下建议。
1、深化认识,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人民调解组织处于最基层,分布面广,队伍庞大,组织网络覆盖广。人民调解员熟悉社情民意,能及时了解、化解矛盾纠纷,在“大调解”工作体系中具有前端性、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当前要抓住人民调解工作的重大发展机遇,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调解资源,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目的。在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中,要本着 “人民调解为主导、司法调解为后盾、慎用行政调解”的调解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三种调解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切实搞好三种调解方式的衔接和转化,提高调解的法律效力和履约率,使调解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工作实践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抓好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充分调动人民调解优势,发挥司法调解的后盾作用。二是抓好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衔接,发扬人民调解的亲和力优势,发挥行政力保障。三是抓好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建立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沟通机制,切实发挥调解的效力。
2、健全机构,建立调解组织网络。要创新人民调解组织形式,在街道、村(社区)全部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发展更多的行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组织,在不同行业和系统建立各类专门调解组织,健全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当前重点是抓好企事业与街、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人民调解工作联系制度;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都要按照“五有”(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有印章、有调解文书、有统计台帐)和“四落实”(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工作落实、报酬落实)的要求,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为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3、强化指导,加快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快发展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必然结果,因此街道和村居“两委”必须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并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强指导,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司法行政机关要抓住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有利契机与人民调解改革的机遇,科学制定人民调解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指导与管理。二是加强培训,为适应人民调解改革做好素质上的储备。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高度重视人民调解队伍的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逐步实现在培训的基础上实行考试、考核制度。三是加强规范化建设,使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有机衔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充分把握党和国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契机,把人民调解阵地建设,规范化建设纳入基层政权建设内容,司法行政机关要规范调解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杜绝调解纠纷的随意性。要规范文书格式。统一使用司法部制定的各类人民调解工作文书,严格按要求制作书写。要规范调解工作纪律与工作方法,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四是落实经费,保障人民调解工作正常开展。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真正实现充分调动调解人员积极性,稳定基层调解队伍,确保人民调解工作健康、稳定开展。
第五篇:人民调解工作的几点思考(精)
对新时期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认识问题 明确要求
我团的绝大部分调解员都没有受过正规培训,法律知识欠缺,政策水平低,业务技能低、宣讲能力低、调解文书 制作能力低、敬业精神差、业务能力差,法律专业人才匮乏。加之文化程度不高,造成调解员工作方式方法简单陈旧 甚至粗暴,他们在化解矛盾纠纷时,常常是不依据法律而依据一些民间的陈规陋习,调解无法让职工群众们信服,调 解结果自然也就没有公信力。所以绝大部分调解员对此工作深感力不从心。显而易见, 这种整体素质低下的调解队伍 压根儿就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要求。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以及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及时有效地化解新时期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社会 矛盾纠纷,提高调处民间纠纷的质量,增强纠纷调解的社会效果,是人民调解员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和新任务。当前人 民调解协议越来越具有民事合同性质, 比过去更加要求在民事调解中依法认定纠纷事实, 依法进行调处, 而且对调解 协议的形式,内容要求也更加严格。2002年中办发 23号文件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以及部颁规章,对人民调解 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高我团人民调解员队伍整体素质迫在眉睫。
二、调解员应具备的能力
人民调解员的一切活动始终是围绕着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展开的。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 理,采用各种措施,千方百计地防范和化解种种矛盾纠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它要求调解员:一要有纵横有 方的协调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二要有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向当事人宣传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开展社会 主义道德教育,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引导,帮助他们统一思想、提高觉悟、端正态度、消除对立情绪的工作中,离不 开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三要有总结归纳的能力。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及时分析研究人民调解工作的形势、任务的发 展变化,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四要有广博的知识。
三、提高调解员素质和能力的途径 首先:提升调解队伍政治思想素质是保证
1.要让人民调解员清醒地认识到人民调解工作是维护和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石, 要具备政治思想上的坚定性和敏锐 性。
人民调解队伍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必不可少的生力军, 其工作关系到社会稳定, 关系到群 众生产、生活秩序的安定,更关系到基层的民主法制建设。为 “ 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 ” 默默无闻地奉献,用自己的 辛勤汗水铸就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程的 “ 第一道防线 ”。要以此激发人民调解员以 “ 知民情、化民怨、解民忧、正民 风、谋民利 ” 为己任,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豪感、坚定性、做好本职工作的热情及干劲。人民调解员还必须具有敏锐的 洞察力,能及时了解分析和掌握影响本地社会政治稳定的重点矛盾纠纷,提出具体的工作措施;针对本地热点难点问 题,迅速进入情况,采取可行的预防和应急应变措施。
2.注重培养调解员为民服务的品德和意识。要在人民调解员中大力倡导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职业道 德修养、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忘我无私的思想品质、做遵纪守法的模范标兵。
其次: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政策理论水平是基础
按照 “ 三懂一会 ”(懂政治、懂法律、懂政策,会做群众工作 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员认真学习党的理 论知识、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以及新农村建设等相关政策,提高领会其精神实 质的水平和能力。学习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常用的涉及承包、计划生育、婚姻家庭、债权债务、农业生产、民事侵权、医保、劳动治安、合同物权等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必要的地方性法规。
第三:提高人民调解员调解技能是关键
一、是高度重视培训。这是提高人民调解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主渠道。建立人民调解员分级培训制度,采取 师团两级分批次培训。师司法部门负责培训团级人民调解员和连队调委会主任的培训, 团司法所重点培训连队调解员。培训内容主要为必要的法律法规和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本现状、治安形势要求与任务、调委会性质任务、民间纠 纷调解实务、民间纠纷处理的一般原则。通过建立分级培训制度,使每一个调解人员都有参加学习的机会,以期逐渐 提高他们的调解技能和水平。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提高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 首先,各团司法所每月要定期召集全体连队调解员观看人民调解工作程序教学光盘(可以是反复观看和学习,通 过解说,全面掌握人民调解法律法规制度的内容、原则、工作程序和方法,以及调解文书的制作格式。
其次,召开调解观摩会和经验交流会,以观摩调解典型邻里纠纷的形式,让调解员在现实案例中把握调解原则、调解程序、调解协议书等内容,并组织团、连两级人民调解员一方面交流观摩会的体验和收获, 增强对人民调解工 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交流在人民调解工作中总结出的好经验和遇到的疑难困惑, 共同探讨如何做好人民调 解工作的方法和措施,促进调解员之间的业务交流,提高人民调解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调解技巧。
三、是强化在岗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学习。团、连两级调委会应建立健全在岗调解员学习制度。制定详实可行的年 度在岗学习计划和检查督促措施.团调委会和司法所要积极配合为调解员提供内容完整的学习材料.强化对调解员的考 核、评比力度,提高全体调解人员学习业务的自觉性(可以针对各个时期不同的工作重点,及时调整学习内容。还可
以通过举办座谈会、研讨会、疑难纠纷分析会、撰写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强化人民调解员的学习,不断促进人民调解 员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要建立调解员诚信制度,保持调解工作的纯洁性和社会公信力。
四、是为调解员提供民事审判观摩的学习机会。师、团两级调委会应拓展工作思路,加强与地方人民法院、公安 机关和兵团法院的沟通, 积极争取他们对本师、本团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主动邀请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员进 行业务培训和组织旁听审判,向法院推荐人民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通过参与案件审理的形式,以案学法;特别是 人民法院通过对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具体民事案件的审判, 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千方百计提高其调解工 作的水平和质量。人民调解员要在自觉接受法院和公安机关指导的同时主动拓宽工作视野, 配合公安机关搞好辖区内 社会治安、协助他们做好辖区内各类刑事案件的调查取证和侦破工作, 并配合他们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工作, 以 促进人民调解与司法工作的良性互动,使兵团的人民调解工作逐步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五、要合理选聘人民调解干部,优化人民调解员队伍结构。首先要采取民主选举和公开招聘的方法,将有较高文 化知识、法律知识和群众基础的年轻优秀人才吸收到人民调解队伍中,逐步实现人民调解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知 识化;其次,主动请一些优秀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重大疑难纠纷的调解;再次,还应学会整合社会资源,创建优化的社 会化调解队伍。广泛吸取辖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德高望重的退休教师和老干、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办事公道、威信较高的热心调解工作的志愿者加入调解队伍,扩大社会参与,改善和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
六、应大力宣传典型,建立良好的奖惩机制。大力宣传调解工作的先进事迹和先进调解员,激发广大调解员从事 本职工作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弘扬奉献社会、为民服务的精神,培养公道公平的品德,养成耐心、细心、诚心的工作 作风,在调解员队伍中形成学有典型、比有目标、赶有方向的良好风尚,努力营造有利于调解工作长效、健康发展的 良好氛围。提高人民调解工作在基层牢不可破的群众威信和社会公信度。
关于做好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几点思考
人民调解是基层组织解纷止争的主要方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是服务中心、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 会的基础工程。但是在当前社会转型, 经济转轨和各种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新时期, 由各种原因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 特别是一些
权益型纠纷和特发性纠纷不断发生,本文就如何做好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作了一些初步思考。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推动人民调解工作深入发展。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 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认真贯彻落 实国务院《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 ,把人 民调解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要建立健全县人民调解指导委员会工作机制, 定期召开人民调解工作会议, 分析 研究基层调处矛盾纠纷工作中表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协调配合中存在的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 使人民调解工作的性质、任务、作用做到家喻户晓,促进社会来关心支持人民调解工作,要大力表彰成绩显著贡献突 出的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营造人民调解工作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进一步健全网络组织,发挥人民调解组织职能作用。
要按照“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组织”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村(社区级人民调解委员 会是人民调解工作的基础和主体,是广大群众民主自治的较好形式,要继续巩固组织、提升素质、规范工作。对现有 村(居民及人民调解组织状况深入调查摸底,针对不同情况,进行整顿,充实和提高。在各个层次调解组织体系和 调解员队伍中, 乡镇一级调解组织是主导和纽带, 在调解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要大力提升乡镇人民调解委员 会工作水平。要积极探索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专兼结合、以专带兼的人民调解工作新格局。积极稳妥地发 展企业、区域性、行业性调解组织。要根据社会矛盾纠纷的状况和人民群众对调解的需求, 加强与劳动、土地、城建、医疗、环保等重点部门的对接,主动设立调解组织,拓宽人民调解组织的覆盖面。
三、进一步加强调解队伍建设,提升人民调解员整体素质。
人民调解队伍的素质是人民调解工作质量, 作用及发展前途的决定因素。乡镇调解组织队伍要有专职人员调解这项工 作。村级调解组织队伍不要以三年一次的
村级两委换届引起调解员的同步变动, 各村要以实际情况人员作些适当调整, 要做到调解队伍基本稳定。要以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抓好调解员队伍建设和调解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有 效提升调解员的调解能力水平和有效发挥调解队伍的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增强人民调解工作保障能力。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 ,加大对人民调 解工作的投入, 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经费保障机制, 将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经费、表彰经费、调解办案补助经费、人民调解员培训经费和专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要不断完善“以奖代补”制度,协 调和督促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 落实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 充分 激发、调动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对新时期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几点思考
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让亿万华夏儿女为国泰民安、一派欣欣向荣的 祖国感到骄傲好自豪。但随之而来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矛盾纠纷呈现出复杂性、多发性、群
体化和深层次等特点, 特别是一些涉及法律问题、干群关系和百姓利益的社会矛盾纠纷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 点和难点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人民调解工作者们应研究新方法,探索新路子,做到未雨绸缪。结合几 年来我团和本人在二连从事人民调解的工作实践, 在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 对新时期团场及各连队努力做好 这项工作谈点自己肤浅的认识...新时期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人民调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为基层解决民间纠纷的重要方式,在建立完善我国矛盾 纠纷解决的长效机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具 体体现。在新时
期矛盾纠纷呈现多样、复杂化的形势下, 人民调解工作必须实现工作方向、方针、方式、方法上的 “四 个转变” ,才能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才能不断开创调解工作新局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其独 有的优势和作用。
【关键词】人民调解 四个转变
一、在调解工作根本方向上,推动“单一调解”向“调诉衔接”的转变
过去, 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 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而得不到有效的履 行。随着最高人民法院两个司法解释的出台, 通过明确调解协议的可诉性质和设定部分民事纠纷诉讼前置的规定, 进 一步实现了人民调解与诉讼程序的衔接。
一是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 的出台与实施, 明确了人民调解协议具 有民事合同的性质, 为实现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的衔接方面提供了法定的依据, 亦为促进当事人自觉履行调解协 议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人民调解组织要严格依法开展调解工作, 调解纠纷过程中要做到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 准绳,认真做好调查笔录和调解笔录,并制作合法规范的人民调解协议书,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达到调解工作与民 事案件审判工作协调一致的最佳效果。
二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经各方当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委托 具有相关法律知识和工作经验的组织或者个人对案件进行调解, 达成调解协议后,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确认。这就 实现了将部分民事纠纷列为诉讼前置。法院可将一些事实清楚,争议标的较小的经济纠纷和涉及婚姻、赡养、邻里等 简单的民事纠纷设定为由人民调解组织先行调解, 调解不成再由法院受理, 既减轻了法院的压力, 也拓宽了人民调解 的工作范围。法院在纠纷结案后,若仍有后续工作需要做的,应将有关情况告知纠纷所在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并附 送调解书或判决书,所在地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做好后续调解工作,并及时向人民法院反映有关情况。
二、在调解工作基本方针上,实现“重调轻防”向“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转变 一些基层调解委员会掌握纠纷不及时, 以人民调解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为借口, 认为当事人不上门就不能主动开展 调解工作,对辖区纠纷闹大了再调、上门了再调等重调轻防的思想比较普遍。人民调解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必 须掌握主动,坚持调防结合的原则,重点在防字上下功夫。
一是要做好普法宣传, 提高全社会对人民调解的认识。充分利用人民调解宣传月活动, 以开辟人民调解工作宣传 专栏、举办法律知识问答、以案说法形式大力宣传人民调解工作的地位、作用,正确引导纠纷当事人主动寻求人民调 解的帮助;坚持在调解纠纷过程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直接面对普法对象的优势,加 强对群众的法律知识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让群众知法、懂法、用法,提高群众面对纠纷的理性程度, 更多考虑成本、效益等因素,使人民调解获得信赖并深入人心。
二是要建立矛盾纠纷的预防和排查机制。调解委员会要善于从既往调解案件中科学分析把握辖区纠纷产生发展的 规律,比如以我街来说,改制公司换届选举时期往往是矛盾集中爆发期,年底是劳资纠纷的多发期,房屋宅基地相邻 权纠纷较为频繁等等,建立因人预防、因地预防、因事预防、因时预防等预防机制。建立矛盾纠纷的排查制度,确保 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排查重点上以征地补偿、城市拆迁、劳资关系、宅基地、婚姻家庭等纠纷为主,排查形式上 坚持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平时十天一排查;在政治敏感期、重大节假日等矛盾纠纷高发期开展统一排查行动。三是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解工作人员必须要化被动为主动,要经常对辖区单位和居民进行走访,全身心融 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发现纠纷苗头,真正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调处” ,把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在调解工作运行方式上,确保“单独调解”向“联合调解”的转变
“调解工作只是司法所的事,是调解委员会的事”的思想和内部分工分家的现象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调 解工作的力量和力度。在当前民间主要矛盾纠纷发
生新变化,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新形势下,开展调解工作必须运 用综合手段,多方协调才能达到更好效果。
一是健全人民内部矛盾调处办公室牵头各部门参与的协调配合机制。随着环境纠纷、医疗纠纷、产品质量纠纷等 特殊纠纷的增加,专门性的行政处理、行政调解机制愈发显得重要,因此其它职能部门要积极参与矛盾纠纷的调处。调处办应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路、方法、措施,及时分析人民调解工作的薄弱环节并探讨 对策。
二是整合辖区社会资源, 优化人民调解员队伍。根据实际情况, 聘请本辖区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员以志愿者或
兼职调解员身份加入到调解员队伍中来,如当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法学教师、离退休的法官、检察官、司法行政工作者等,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既提高了调解队伍的专业水平,又扩大了社会参与和社会影响。
三是积极推行人民法院与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纠纷互动制度以及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 “两所联调” 工作机制。区 法院可为各街道指派一名法官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员,负责业务指导,为调委会提供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 对重大疑难案件给予法律上的建议和帮助, 调委会可为法院送达法律文书、寻找当事人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协助, 在诉 讼、调解和执行过程中给予必要的配合协助。街道司法所与派出所建立联动联调的工作机制, 派出所接警涉及民间纠 纷或者经调解能解决的轻微案件由派出所交司法所或街道调委会解决;改制公司、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可与社区民警建 立联系会议制度,定期沟通情况,遇到有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社区民警应积极参与;派出所对案件的民事争议部分, 可移交调委会处理,调委会处理的情况及时反馈给派出所。
四、在调解工作实践方法上,促进 “ 以德调解 ” 为主向 “ 依法调解 ” 为主的转变
从实践来看, 目前一些调解组织在调解矛盾纠纷时主要仍是依靠个人威望和传统道德规范, 实施劝说和情感影响, 使双方当事人相互让步, 达到和解和好的目的, 有的干脆硬性依靠命令或依靠调解人员的年龄大、辈份高为调解的基 础进行。但随着人们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法律素质的不断提高,在矛盾纠纷过程中,双方当事人手执法律法规各执一 词的情况并不鲜见, 甚至有的当事人能将相关法律条文全文背出, 这势必对以往依靠情理进行调解的工作方法提出重 大挑战, 如果单纯凭劝导说服当事人就很难接受, 势必影响到调解的法律威信和工作效果。这对调解工作人员提出了 新要求。
一是调解员要努力提高自身法律素质。人民调解员要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途径, 一方面要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 重点学习民间纠纷涉及较多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婚姻继承法、物权法、民事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 学习省、市、区行政管理的一些政策法规,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学习调解的技巧和方法。要通过工作实践、经验交流 等不断改变调解方法,创新调解工作的技巧。
二是司法所应定期开展调解业务培训。可以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或经验丰富的调解工作者到街道对调解员进 行业务辅导,重点讲解法律基础知识、剖析常见纠纷案例,组织调解员参加民事案件审理的旁听,全面提高调解员的 法律知识水平和调解技巧。
三是调解过程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在调解过程中要严格按照 《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 的受理条件、调解程序和期限等有关规定,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进行调解,使人民调解工作从内容到形式、从过程到结果 都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调解协议书的制作坚持按照法律规定,确定协议内容,严格按照《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 的调解协议有效条件和司法部制定的人民调解文书格式制作规范的调解协议书,确保它的法律效力。
新时期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人民调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为基层解决民间纠纷的重要方式,在建立完善我国矛盾 纠纷解决的长效机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做
好人民调解工作,是践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 体现。在新时期矛盾纠纷呈现多样、复杂化的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必须实现工作方向、方针、方式、方法上的 “ 四 个转变 ” ,才能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才能不断开创调解工作新局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其独 有的优势和作用。
【关键词】人民调解 四个转变
一、在调解工作根本方向上,推动 “ 单一调解 ” 向 “ 调诉衔接 ” 的转变 过去, 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 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而得不到有效的履 行。随着最高人 民法 院两个司法解释的出台, 通过明确调解协议的可诉性质和设定部分民事纠纷诉讼前置的规定, 进 一步实现了人民调解与诉讼程序的衔接。
一是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 的出台与实施, 明确了人民调解协议具 有民事合同的性质, 为实现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的衔接方面提供了法定的依据, 亦为促进当事人自觉履行调解协 议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人民调解组织要严格依法开展调解工作, 调解纠纷过程中要做到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 准绳,认真做好调查笔录和调解笔录,并制作合法规范的人民调解协议书,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达到调解工作与民 事案件审判工作协调一致的最佳效果。
二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经各方当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委托 具有相关法律知识和工作经验的组织或者个人对案件进行调解, 达成调解协议后,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确认。这就 实现了将部分民事纠纷列为诉讼前置。法院可将一些事实清楚,争议标的较小的经济纠纷和涉及婚姻、赡养、邻里等 简单的民事纠纷设定为由人民调解组织先行调解, 调解不成再由法院受理, 既减轻了法院的压力, 也拓宽了人民调解 的工作范围。法院在纠纷结案后,若仍有后续工作需要做的,应将有关情况告知纠纷所在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并附 送调解书或判决书,所在地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做好后续调解工作,并及时向人民法院反映有关情况。
二、在调解工作基本方针上,实现 “ 重调轻防 ” 向 “ 调防结合,以防为主 ” 的转变
一些基层调解委员会掌握纠纷不及时, 以人民调解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为借口, 认为当事人不上门就不能主动开展
调解工作,对辖区纠纷闹大了再调、上门了再调等重调轻防的思想比较普遍。人民调解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必 须掌握主动,坚持调防结合的原则,重点在防字上下功夫。
一是要做好普法宣传, 提高全社会对人民调解的认识。充分利用人民调解宣传月活动, 以开辟人民调解工作宣传 专栏、举办法律知识问答、以案说法形式大力宣传人民调解工作的地位、作用,正确引导纠纷当事人主动寻求人民调 解的帮助;坚持在调解纠纷过程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直接面对普法对象的优势, 加 强对群众的法律知识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让群众知法、懂法、用法,提高群众面对纠纷的理性程度, 更多考虑成本、效益等因素,使人民调解获得信赖并深入人心。
二是要建立矛盾纠纷的预防和排查机制。调解委员会要善于从既往调解案件中科学分析把握辖区纠纷产生发展的 规律,比如以我街来说,改制公司换届选举时期往往是矛盾集中爆发期,年底是劳资纠纷的多发期,房屋宅基地相邻 权纠纷较为频繁等等,建立因人预防、因地预防、因事预防、因时预防等预防机制。建立矛盾纠纷的排查制度,确保 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排查重点上以征地补偿、城市拆迁、劳资关系、宅基地、婚姻家庭等纠纷为主,排查形式上 坚持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平时十天一排查;在政治敏感期、重大节假日等矛盾纠纷高发期开展统一排查行动。三是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解工作人员必须要化被动为主动,要经常对辖区单位和居民进行走访,全身心融 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发现纠纷苗头,真正做到 “ 早发现、早介入、早调处 ” ,把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在调解工作运行方式上,确保 “ 单独调解 ” 向 “ 联合调解 ” 的转变
“ 调解工作只是司法所的事, 是调解委员会的事 ” 的思想和内部分工分家的现象仍然存在,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调解 工作的力量和力度。在当前民间主要矛盾纠纷发生新变化,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新形势下,开展调解工作必须运用 综合手段,多方协调才能达到更好效果。
一是健全人民内部矛盾调处办公室牵头各部门参与的协调配合机制。随着环境纠纷、医疗纠纷、产品质量纠纷等 特殊纠纷的增加,专门性的行政处理、行政调解机制愈发显得重要,因此其它职能部门要积极参与矛盾纠纷的调处。调处办应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路、方法、措施,及时分析人民调解工作的薄弱环节并探讨 对策。
二是整合辖区社会资源, 优化人民调解员队伍。根据实际情况, 聘请本辖区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员以志愿者或 兼职调解员身份加入到调解员队伍中来,如当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法学教师、离退休的法官、检察官、司法行政工作者等,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既提高了调解队伍的专业水平,又扩大了社会参与和社会影响。
三是积极推行人民法院与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纠纷互动制度以及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 “ 两所联调 ” 工作机制。区法 院可为各街道指派一名法官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员, 负责业务指导, 为调委会提供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 对 重大疑难案件给予法律上的建议和帮助, 调委会可为法院送达法律文书、寻找当事人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协助, 在诉讼、调解和执行过程中给予必要的配合协助。街道司法所与派出所建立联动联调的工作机制, 派出所接警涉及民间纠纷或 者经调解能解决的轻微案件由派出所交司法所或街道调委会解决;改制公司、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可与社区民警建立联 系会议制度,定期沟通情况,遇到有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社区民警应积极参与;派出所对案件的民事争议部分,可 移交调委会处理,调委会处理的情况及时反馈给派出所。
四、在调解工作实践方法上,促进 “ 以德调解 ” 为主向 “ 依法调解 ” 为主的转变
从实践来看, 目前一些调解组织在调解矛盾纠纷时主要仍是依靠个人威望和传统道德规范, 实施劝说和情感影响, 使双方当事人相互让步, 达到和解和好的目的, 有的干脆硬性依靠命令或依靠调解人员的年龄大、辈份高为调解的基 础进行。但随着人们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法律素质的不断提高,在矛盾纠纷过程中,双方当事人手执法律法规各执一 词的情况并不鲜见, 甚至有的当事人能将相关法律条文全文背出, 这势必对以往依靠情理进行调解的工作方法提出重 大挑战, 如果单纯凭劝导说服当事人就很难接受, 势必影响到调解的法律威信和工作效果。这对调解工作人员提出了 新要求。
一是调解员要努力提高自身法律素质。人民调解员要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途径, 一方面要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 重点学习民间纠纷涉及较多的 民法通则、合同法、婚姻继承法、物权法、民事诉讼法 及相关的司法解释, 学习省、市、区行政管理的一些政策法规,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学习调解的技巧和方法。要通过工作实践、经验交流 等不断改变调解方法,创新调解工作的技巧。
二是司法所应定期开展调解业务培训。可以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或经验丰富的调解工作者到街道对调解员进 行业务辅导,重点讲解法律基础知识、剖析常见纠纷案例,组织调解员参加民事案件审理的旁听,全面提高调解员的 法律知识水平和调解技巧。
三是调解过程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在调解过程中要严格按照 《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 的受理条件、调解程序和期限等有关规定,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进行调解,使人民调解工作从内容到形式、从过程到结果 都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调解协议书的制作坚持按照法律规定,确定协议内容,严格按照《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 的调解协议有效条件和司法部制定的人民调解文书格式制作规范的调解协议书,确保它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