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七道河中心小学王飞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做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负数(3课时)
二、圆柱与圆锥(9课时)
1.圆柱—6课时左右
2.圆锥—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比例(14课时)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左右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左右
3.比例的应用—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自行车里的数学—1课时
四、统计(2课时)
节约用水—1课时
五、数学广角(3课时)
六、整理和复习(27课时)
1.数与代数—10课时左右
2.空间与图形—9课时左右
3.统计与概率—4课时左右
4.综合应用—4课时
第二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1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分析者:魏得虎
单位:建兰路小学
时间:2012年3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内容
数与代数负数比例
空间与图形圆柱与圆锥
统计与概率统计
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广角
综合应用
整理与复习
二、单元内容介绍
第一单元 负数
编排特点: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后,教材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负数的意义,并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让学生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负数”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加深对正负数的认识。
运用大量实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加深学生对正负数的认识。(温度的零上与零下、存折中的支出与存入、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2、注意正确地理解正号和负号的含义。
数学符号是一种高度抽象化、概括化和形式化的数学语言,而小学生由于仍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水平,在首次接触新的数学符号时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其实质,从而产生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例如,“正数前面的正号”“负数前面的负号”等不科学的表述。这就要求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对“+”、“—”的分析,帮助学生透过形式,切实理解正号、负号的本质意义。
3、把握好教学要求。
进行数的大小比较时,则应该脱离具体的情境,把数轴上的点和抽象的正负数对应起来,通过观察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顺序,总结数的大小比较规律。
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和圆锥,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基本特征,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以及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本单元的很多习题需要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实际含义,把它转化为纯粹的数学问题,这时可以通过教具或图形帮助学生理解。例如练习二的7、16、20题,第22页第11题。
2、本单元的计算比较繁琐,建议无论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还是计算圆柱、圆锥的体积时,尽量让学生结合图形进行分步计算。笔筒、厨师帽、铁桶是无盖的,我一般是要求学生画出它的草图,在不要求的那个面上打一个小×。
3、本单元我们经常会碰到近似取值的题,视实际情况而定。
第三单元 比例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比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比例的意义”教学中注意情感、价值观的渗透。
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学生算出各面国旗长、宽之比均为3:2,借机向学生说明:为维护国旗的尊严,我国制定了《国旗法》,其中规定“国旗长、宽之比为3:2”,所以尽管在不同的场合根据需要国旗的大小可能不同,但是它们的形状是一样的。让学生认识到国旗的庄严与神圣,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国旗的教育。
2.比例教学中的“变与不变”。
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很抽象,它是一种数学模型,研究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正比例里,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但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在反比例里,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也反而缩小(扩大),但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
对于判断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44、46页)
3、如何界定比例尺的大小?
比例尺的大小不是指比值的大小,而是指缩放程度的大小。例如:比例尺1:1000大于1:100.4、利用比例尺进行计算时,注意计算中的长度单位的转换训练。第四单元 统计
教学目标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统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从信息表达表较模糊的统计图中无法得到准确客观的信息;
2、利用统计图进行分析时,要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第五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利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1、制造“抽屉”;(将“具体问题”与“抽屉问题”联系)
2、讨论假设法最不利的情况(尽可能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
3、用算式形式表示假设法的核心思路:
物品数÷抽屉数=商„„余数
4、“至少数=商+1”。“至少数”是哪一个抽屉不必关心它;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比和比例、方程的基础知识;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能进行整数、小数加、减、乘、除的估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学过的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3.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巩固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能用数对或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掌握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并能应用。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会求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5.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掌握所学的常见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整理与复习的建议
(1)注意概念的理解。
这部分复习内容概念比较集中,复习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举出例证加以说明的方式帮助学生重温概念的含义,并促进理解。这样也能避免机械背诵概念条文的做法。有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通过对比、辨析,帮助学生搞清它们的异同点。
(2)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值计算都集中在本节中,复习时要注意在理解算理,搞清算法之间内在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练习。比如每天有计划、有侧重地练习一些口算和少量的混合运算,这样的分布练习比集中练习效果更好。
(二)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着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各图形的特点、关系以及部分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这部分内容从纵向看,可按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顺序进行整理;从横向看,可归结为图形特征的认识,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的测量与计算。
(2)图形与变换,着重复习轴对称、平移、旋转三种基本的几何变换形式。
(3)图形与位置,着重复习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方向和使用路线图(包括比例尺的应用)。
(三)统计与概率
这部分内容集中整理了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主要有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能性等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总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掌握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学会使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懂得将图形按一定比例进行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平面图的比例尺。提高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周密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3.通过对生活中与体育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包括算式与方程在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对生活中与科技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扩展数学视野,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5.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6.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进一步明确各种计量单位的应用范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换算。7.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掌握一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对统计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9.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所学的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分为“圆柱和圆锥”、“正比例和反比例”和“总复习”三部分。
1.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等思想,发展推理能力。
2.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结合丰富的实例,探索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会利用正、反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1—6年级总复习
为了将学生所学的全部小学知识加以系统化,并方便教师和学生准确把握各部分内容知识的不同要求,总复习的编排将小学数学所学内容按课程标准划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3个领域。同时,教材还设计了回顾解决问题策略的内容。每一部分内容的呈现又分为“回顾与交流”“巩固与应用”两个方面。每一部分的“回顾与交流”主要是对重点知识及学习方法的梳理,教材都力求用不同的形式呈现;“巩固与应用”主要是通过练习和应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澄清学习中的困难;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将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尝试提出新问题;回顾学习过程及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体会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的魅力;与同伴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自己的不足,形成实事求是和敢于质疑的态度,发展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及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反比例,并能准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4.会利用正、反比例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5.运用比例尺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6.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7.复合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几何形体的知识 8.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学生通过展开动手、动脑的探索活动,发现、领悟并掌握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其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会利用正、反比例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3.运用比例尺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4.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
5.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各类应用题分析,寻求灵活解答应用题的途径。6.发挥教材的内在智能因素,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三)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本册教材力求体现整套教材的基本特点,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等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的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下面具体阐述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圆柱和圆锥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正比例和反比例
1.提供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关联的量。
2.提供丰富情境,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正、反比例的过程。3.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
4.在画图或解决实际问题等的活动中,体验比例尺的应用。1—6年级总复习
1.重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3.注意整理与应用相结合。
4.注重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整理。
(四)本册教学建议:
1.鼓励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初步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重视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的能力。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包括:负数、百分数(二)、圆柱与圆锥、比例、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1)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
(2)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数学广角方面,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鸽巢问题”的两种形式,使学生在理解“鸽巢问题”这种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并会运用“鸽巢问题”来解决这些问题。
(4)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本册教学重点:
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三、本册教学难点:
圆柱与圆锥、比例的教学。
四、教材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力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向学生介绍“鸽巢问题”的两种形式,使学生在理解“鸽巢问题”这种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并会运用“鸽巢问题”来解决这些问题。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教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建议
1、依据《标准》划分的学习领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归类,依次进行整理和复习。
2、精简内容,突出整理和复习的重点,为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整理提供空间。
3、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注重所学知识的应用,发展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基础练习的基础上,提供具有综合性、挑战性的练习题,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六、具体教学措施
1、认真做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向课堂要质量。
2、多阅读与数学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多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
3、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4、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5、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6、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7、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8、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及时给学生提醒,及时纠正,逐步提高。
七、课时安排
1、负数(3课时)
2、圆柱与圆锥(9课时)
⑴、圆柱„„„„„„„„„„„„„6课时左右
⑵、圆锥„„„„„„„„„„„„„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3、比例(14课时)
⑴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左右
⑵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左右
⑶比例的应用„„„„„„„„„„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自行车里的数学„„„„„„„„„„„„1课时
4、百分数(二)„„„„„„„„„„„„6课时
5、数学广角(3课时)
6、整理和复习(27课时)
⑴、数与代数„„„„„„„„„„„10课时左右
⑵、空间与图形„„„„„„„„„„9课时左右
⑶、统计与概率„„„„„„„„„„4课时左右
⑷、综合应用„„„„„„„„„„„„„4课时
第五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学习心得体会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学习心得体会
琼海市第一小学
何美婷
本学期我们六年级老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分析。本次学习有教研员对教材编写特点和意图的精彩解读与分析,有同行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这里首先要感谢领导给我这么一个学习机会,就这次学习做点反馈与心得总结。
新课程倡导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手段,对我来说是个新生事物,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个挑战除了要求我们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考验我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考验我们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与世俱进。
教研员老师对六年级的教材做了精细的解读和指导,让我明确我们教师应该要尽快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手段,不能再为应付应试而盲目机械训练,应该及早洗脑子,及早动身,积极参与到新课程的潮流中,为科学有效设计每个教学环节而努力,为尽早开放学生的思维而拼搏!我更深刻的了解了这套教材。会后我一直在思考,我应该如何创造性的使用好这套教材、怎样落实新教材的理念,怎样更有效的组织学生实现自主探究呢?下面是我的几点措施:
一、把教材当作教学活动的素材来处理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教师在教学时不必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教学素材,在尊重教材所提供的知识线索的前提下,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生活周围的背景中选取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内容,以弥补教材中陌生的、不符合实际的、过时的教学资源的不足。如农村学校组织“节约用水”的实践活动时,可以根据实际,换成“节约粮食”、“巧用零花钱”等内容。
作为数学老师要善于处理教材,要学会“变教材”,甚至需要我们珍视在课堂中生发的突发奇想——飞出教材、超越教案,这就是所谓的课堂灵感,灵感来自学生、来自课堂、来自经验。它能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惊喜,把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鲜活,这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
二、教学过程活动化,让学生主动的构建知识
所谓“学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教师引导、媒介传递、学生输入,从而反复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冲破旧经验,形成新经验的的“同破同立”不断晚上和构建的过程,而作为主体参与的学生要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进来,融合进来,才可称得上是有效学习。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需要作为主导的教师创造条件,创造机会,创造灵感去给学生感受数学的机会。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了解方法,进行了交流,获得了反思,体会了喜悦,感悟了快乐。
本册教材的一个特点是抽象性、系统性与逻辑性比较强,暴露出过于强调“理性”的弊端,复习内容又几乎占了一半。实际教学时,要改变过去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做法。要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促进学生内化新知,复习时要通过“画知识树”,“今天我做老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实现学生主动复习与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可由学习小组将内部联系主动构建出来,然后进行组际交流,相互补充,逐步完善,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渗透“算法(解题策略)多样化”思想,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时,尽量避免把教师的思路和教材上的方法强加给学生,让学生用统一的方式思考和解答问题。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展现自己的才能。教材上的方法或教师认为比较好的方法可以作为解题的一种思路介绍给学生,但不应强求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方法解题。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充分探索,自行发现方法,选择方法,不必直接介绍教材的方法。
四、让学生在评价中也有发言权
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的实际,在作业、考试、活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他们自评、互评的作用,让学生在自评互评中增强信心,增进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所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会时时处处都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并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有目的地总结教育经验,反思教学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工作中起到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