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概述
本册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
在总结原通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 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
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
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 既要反映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学内容
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与代数安排了第一单元负数和第三单元比例;空间与图形安排了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统计与概率安排了第四单元统计;综合应用安排了数学广角、自行车里的数学和节约用水
三、本册教材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负数的意义
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会解比例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 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用比例尺
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
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与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 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 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二)能力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 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发展分析 推理的能力
3、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形成比较合理 灵活的计算能力
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 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学重点: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本册教学难点:圆柱与圆锥、比例的教学
五、编排特点:
1.增加认识负数的教学 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 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知识的理解
认识负数
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
学生以往所认识的数--整数、分数、小数等都是算术范围之内的数 建立负数的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 从而丰富了小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
2.改进比例的编排 突出比例的概念 丰富联系实际的内容 培养实践能力
比例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之一
也是小学高年级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 不仅要求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而且要求学生“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与原通用义务教育教材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1)概念教学注意联系实际 加强探索性
(2)“比例的应用”增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内容 同时将比例尺的教学移到这里
使得“比例的应用”由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用比例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 丰富了教学内容
(3)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正比例概念之后接着教学反比例概念
便于对两个概念含义进行对比;在实例的基础上 用列表的形式体现变量之间的关系 接着用式子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些内容都可使学生体会到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使学生对对函数思想获得初步的了解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 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具体来说
有这样几个改进:
(1)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加强了对图形特征、求表面积和体积方法的探索过程 深了学生对圆柱特征的认识 锻炼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
(3)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
(4)加强了学习方法的引导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安排对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 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本学期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
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仍然安排了“整理和复习” 把小学阶段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提纲携领地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理解 各种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更好地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预定目标 为中学的数学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
本册教材对“整理与复习”的编排有以下几点改进:
(1)依据《标准》划分为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
也相应安排了四节的内容
(2)精简内容 突出整理和复习的重点
为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整理提供空间 突出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主要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使教材摆脱了知识点罗列 概念、法则汇编的局面
也给学生提供了梳理知识的线索 留给学生参与知识的整理的空间
(3)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注重所学知识的应用
发展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在尽可能通过问题情境
着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或联系数学实例 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加强对相关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 注意所学知识的运用
特别是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的应用 从而学以致用
(4)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 提供具有综合性、挑战性的练习题 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 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
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提供丰富的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爱好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 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增进学
好数学的信心
下面按教材的顺序就每一单元的内容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第一单元 负数
一、教学内容
1.负数的初步认识
2.数的大小比较
二、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 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 数
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
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三、编排特点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 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帮助
学生更好的理解负数的意义
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 的量 2.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后
教材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负数的意义 并
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
让学生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 完成对数的结构 的初步构建
四、具体编排
本单元的内容具体编排如下
例题 内容 例1 引出负数的必要性 例2 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例3 认识数轴 例4 借助数轴比较数的大小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 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运用大量实例
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 量” 加深学生对正负数的认识
2、注意正确地理解正号和负号的含义
数学符号是一种高度抽象化、概括化和形式化的数学语言 而小学生由于仍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水平
在首次接触新的数学符号时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其实质 从而产生一些不正确的认识
3、把握好教学要求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 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 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
这里正数、负数、数轴都只是描述性定义 小学段的负数大小比较不能抽象比较 需借助数轴进行
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
一、教学内容 1.圆柱 2.圆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 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 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等活动 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编排特点
1.教材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加强了学生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3.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
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认识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具体编排如下:
圆柱
圆柱的认识
例1
圆柱的认识、组成及特征
例2
圆柱侧面、底面及其之间关系
圆柱的表面积
例3
圆柱表面积的概念
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例4
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应用
圆柱的体积
例5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例6
运用圆柱体积计算解决问题
圆锥
圆锥的认识
例1
圆锥的认识、组成及特征
圆锥的体积
例2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例3
运用圆锥体积计算解决问题
五、教学建议
1.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生活中的圆柱圆锥与纯数学上的圆柱圆锥 生活中的圆柱圆锥有杂质、细节上欠严谨
纯数学上的圆柱圆锥剔除了所有杂质、标准的几何形体 教学上注意把握主要特征 不要在细节上作过多的纠缠
2、用料面积计算的进一取整问题 视实际情况而定
第三单元 比 例
一、教学内容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3.比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 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 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
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
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编排特点
1.体现比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渗透函数思想
四、具体编排
本单元的内容具体编排如下
五、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几个基本概念 十分重要
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单元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
所以学习中既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在“比例的意义”教学中注意情感、价值观的渗透
2.比例教学中的“变与不变”
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很抽象 它是一种数学模型
研究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3、正反比例教学中相关数据的呈现
4、正比例图像
5、如何界定比例尺的大小?
6、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三者之间有怎样的比例关系?
7、线段比例尺是否应固定的理解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千米呢?
8、利用比例尺进行计算时
注意计算中的长度单位的转换训练(千米与厘米之间)
综合应用:自行车里的数学
一、设计目的
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二、具体编排
(一)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汇报交流的步骤进行
(二)研究变速自行车的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三、教学建议 1.活动前 教具应准备充分
2.教学时
应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的基本过程
第四单元 统 计
一、教学内容
信息的误导
二、教学目标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 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 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 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三、具体编排如下 1.例1
例1说明从信息表达比较模糊的统计图中无法得到准确客观的结论
2.例2
例2说明利用统计图进行统计分析时 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
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 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四、教学建议
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2.把握好教学要求
五、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从信息表达表较模糊的统计图中无法得到准确客观的信息;
2、利用统计图进行分析时
要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统计信息 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第五单元 数学广角
一、教学内容 抽屉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 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具体编排如下 1.例1及“做一做” 例1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问题”
“做一做”中安排了一个“鸽巢问题” 学生可利用例题中的方法迁移类推
2.例2 本例介绍了另一种类型的“抽屉问题” 即“把多个物体任意分放进个空抽屉(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1)个物体
3.例3
例3是”抽屉原理“的具体应用
也是运用”抽屉原理“进行逆向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
四、教学建议
1、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2、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3、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四、”抽屉原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制造”抽屉“;(将”具体问题“与”抽屉问题“联系)
2、讨论假设法最不利的情况(尽可能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
3、用算式形式表示假设法的核心思路:物品数÷抽屉数=商......余数
4、”至少数=商+1“ ”至少数“是哪一个抽屉不必关心它; 综合应用:节约用水
一、设计说明
”节约用水"旨在通过测量等活动
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
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科学地认识日常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问题 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具体编排
1.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的信息: 2.分析数据
3.解决问题
4.提出方案
第六单元 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内容
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比和比例、方程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 能进行整数、小数加、减、乘、除的估算 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
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学过的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 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 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3.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 并能应用;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
巩固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能用数对或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掌握有关比例尺的知识 并能应用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 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
能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会求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
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5.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体会数学的作用;掌握所学的常见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具体编排如下:
(一)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着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数的概念
(2)数的运算
着重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
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计算方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
(3)式与方程
着重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简单的方程及其应用
(4)常见的量
着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的量
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等计量单位的进率以及同一种量不同单位的改写(5)比和比例
着重复习比和比例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以及正反比例的概念
(6)数学思考
着重引导学生复习如何寻找规律以及借助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1)注意概念的理解
(2)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3)本小节可用10课时进行教学
(二)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着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各图形的特点、关系以及部分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 这部分内容从纵向看
可按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顺序进行整理;从横向看 可归结为图形特征的认识
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的测量与计算
(2)图形与变换
着重复习轴对称、平移、旋转三种基本的几何变换形式
(3)图形与位置
着重复习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
辨认方向和使用路线图(包括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建议:
(1)重视形体知识内在关系的梳理与认识
复习时可以先由学生回忆这部分中有关的知识 然后再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比较、辨析 认识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形成较清晰的知识网络
(2)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与提升
(3)本小节可用9课时进行教学
整理、复习时
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直观呈现方式 将画图、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 调动学生的相关表象
并注意组织必要的操作活动 促进思考、分析 借助直观解决问题
(三)统计与概率
这部分内容集中整理了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的知识 主要有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可能性
教学建议:
(1)注重过程性目标 经历数据的统计过程
(2)通过丰富的实例
系统复习有关的统计与概率知识
(3)重视培养统计观念
(4)本小节可用4课时进行教学
(四)综合应用
内容有自行车里的数学、节约用水、有趣的平衡、设计运动场、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四、整个总复习部分的教学建议: 1.加强整理和复习的系统性
2.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整理知识
3.在系统整理复习的过程中注意查漏补缺
4.加强练习的针对性、有效性
5.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时安排如下:
一、负
数 3课时
二、圆柱和圆锥 9课时
三、比
例 14课时
四、统
计 2课时
五、数学广角 3课时
六、整理与复习27课时
七、综合应用 10课时
共计68课时
?? ?? ?? ??
『不可能』只存在於蠢人的字典里。
第二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教学参考资料,适合小学数学教师阅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由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与复习等六个单元组成。有关各部分的教学内容、编写特点、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在教参中已有比较详尽的阐述。下面是个人对这些教学资源的一些学习心得。
本册教材的特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个理念、两个部分、三个重点、四个领域”。
“一个理念”是指本册教材所体现的新教学理念;
“两个部分”是指本册教材可以分为新知识教学和已有知识整理复习两个部分;
“三个重点”是指本册教材有“圆柱与圆锥”、“比例”、“整理与复习”三个重点单元;
“四个领域”是指整理与复习单元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下面逐一进行说明。
一、一个理念
近年来,广大教师通过亲身实践和相互交流,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本册教材的指导思想,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表述上,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
2、在教学方法的确定和运用上,着眼于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探索、推理验证、合作交流。
只有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才能充分认识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把握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和重点。
二、两个部分
本学期是小学的最后阶段,数学教学承担着两个基本任务:
任务一: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任务二:引导学生对第一、二两个学段所学习的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实现从小学数学到中学数学的衔接与过渡,为第三学段(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本册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任务一)包括“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五个单元;第二部分(任务二)包含“整理与复习”一个单元。
第一部分既有“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这些传统教学内容,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如“负数”和“数学广角”中的抽屉原理。并且在传统教学内容中增加了一些新的成分,如“圆柱与圆锥”中旋转长方形形成圆柱,旋转三角形形成圆锥;“比例”中正比例关系图像的绘制与应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统计”中对由于数据不当或绘制不当而可能造成的误判进行辨析等。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虽然属于新知识教学,但是与以往的新知识教学应该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掌握了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具备了一定水平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一是,要放得更开一点,把获取新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的主要精力应该着重用在如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启发点拨,扶正纠偏”上。
二是,要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总结。
一般说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获取新知的“路线图”是:
对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进行观察(原型观察)→联想已有知识进行对比(联想对比)→经过对比或变换实现知识的链接、归并或转化(链接转化)→对形成的新知识进行总结概括(总结概括)
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以新增内容“负数”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负数已经在生活中大量应
用。如,气象预报对零度以下温度的表述,和高层建筑对地面以下楼层的表达,都使用了负数,这些早已为小学生所司空见惯。学生学习了负数,一方面对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数,将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日后在初中进一步学习有理数奠定基础。
教学负数时就可以按照下面的“路线图”进行。
原型观察(观察零下温度、地下楼层的表达方式)→联想对比(与0和正数进行对比)→链接转化(借助数轴认识负数、0和正数都是“数”以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总结概括(负数都比0小,正数都比0大,负数都比正数小)。
第二部分以构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形成数学认知结构为目的,着眼于与初中数学的衔接,引导学生对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使知识由点成线,由线成网,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部分的教学与以往的“整理与复习”教学有两个明显的区别:
一是,以往虽然也曾经多次进行过单元或期末的整理与复习,但是无论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或数量,与这次对整个小学阶段所学内容进行的整理与复习都是不可比拟的;
二是,这次整理与复习的目的除了要对六年来所学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的回顾、弥补、梳理、整合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构建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为第三学段的数学学习创造条件。
因此,这部分的教学要做到“三清”,即“认清目标、分清主次、理清脉络”,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三个重点
在本册教材的六个单元中,“圆柱与圆锥”、“比例”、“整理与复习”三个单元是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约占教学总时数的90%。提升这三个重点单元的教学质量,无疑是提高总体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1、圆柱与圆锥
圆柱与圆锥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长方体和圆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根据前面关于第一部分的教学要点,可以大胆地放手引导学生按照“原型观察→联想对比→链接转化→总结概括”的程序进行。
原型观察——对大量圆柱形物体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包括观察、触摸、测量、拆拼等);
联想对比——从圆柱联想到长方体、从曲面联想到平面、从曲面面积联想到平面面积、从圆柱体积联想到长方体体积;
链接转化——通过剪展使圆筒形转化为长方形、通过切拼使圆柱转化为长方体;
总结概括——形成圆柱的表象和概念,得出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和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2、比例
比例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蕴含比例关系的常见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和几何形体求积公式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从本质上可以说,比例关系是对常见数量关系的抽象和概括,是对相关知识的浓缩和提升。教学时要注意的是:
首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研究素材和数据,为抽象和概括营造充分的感知基础;
其次,要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比例关系的表达式与图像联系起来,使学生对一种量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产生鲜明的印象,渗透函数思想,为中学数学的学习打好基础;
此外,要重视比例的应用。通过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用比例解决问题等知识的教学,深化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操作实践的能力。
3、整理与复习
将在下面关于“四个领域”的说明中进行详述。
四、四个领域
把第一、二两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划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使之与第三学段教学内容的划分相一致,是新教材的首创。这样做,既有利于为全面的整理与复习提供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框架,也有利于与第三学段的衔接。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小学数学四个学习领域的教学基本要求是: “数与代数”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式与运算等概念和性质的形成过程,务求概念清晰、理解正确、运用熟练。要着眼于增强学生的数感而不仅仅局限于数值的计算。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绘制、实验等操作实践和联想、比较、转化、想象等思维活动,充分认识图形的特征和性质。要着眼于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而不仅仅局限于面积、体积的计算。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要注重过程性目标的达成,让学生通过调查表的设计和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对统计图表形式的选择,充分认识数据的特征并对变化趋势做出判断,对前景做出预测或决策。要着眼于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而不仅仅局限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特征量数的计算。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解决大量联系家庭、校园、社会生活实际的问题,和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逐渐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想思考问题的习惯。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积极的、灵活的、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完成作业应对考试。
教材不仅通过对学习领域的划分,为整理与复习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框架,而且对每个学习领域又进行了项目的细分。如,“数与代数”细分为“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常见的量”、“比和比例”、“数学思考”;“空间与图形”细分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位置”。同时,教材还提供了运用对比、辨析、归类、列表和集合图、关系图等常用方法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的范例。这就为教师如何对庞杂的、分散的知识进行删繁就简、以简驭繁提供了具有启发性和可操作性的范本。但是,由于实际情况的纷繁复杂,在教学时一定要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本班实际、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讲解示范与启发引导的关系。力争做到,从本班实际出发,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在自学预习、查漏补缺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
在对四个学习领域进行整理与复习的教学中,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综合应用”和“数与代数”中的“数学思考”两个部分。
“综合应用”部分安排了三个极有兴味的数学应用活动:有趣的平衡、设计运动场、邮票中的数学问题。这三个活动涉及的知识面广,用到的数学知识多,并且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因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对教师的教学艺术和组织能力是一个严峻考验。教学时,教师除了要做好必要的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试验器材、记录表格等)以外,还要充分利用活动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已有的合作经验,明确活动的目的、步骤、注意事项和分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活动时,教师只需以引领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出现,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表达和交流,既要关注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活动的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处理繁杂事务的才干,增强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中的“数学思考”由3个例题和7道练习题组成,内容涉及找规律、分步枚举和列表推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数学思考”整合了全套教材中的“找规律”和“数学广角”的相关内容,就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而言,内容包括枚举筛选、排列组合、数形结合、等量代换、数值推理、逻辑推理、统筹优化、数字编码以及抽屉原理等。教学时,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依据教材进行适当补充,但是一定要把握好数量和难度,毕竟“找规律”和“数学广角”属于选学内容,对象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教学“数学思考”时不要作为统一要求,以免加重多数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信心,影响复习的实际效果。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1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分析者:魏得虎
单位:建兰路小学
时间:2012年3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内容
数与代数负数比例
空间与图形圆柱与圆锥
统计与概率统计
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广角
综合应用
整理与复习
二、单元内容介绍
第一单元 负数
编排特点: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后,教材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负数的意义,并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让学生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负数”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加深对正负数的认识。
运用大量实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加深学生对正负数的认识。(温度的零上与零下、存折中的支出与存入、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2、注意正确地理解正号和负号的含义。
数学符号是一种高度抽象化、概括化和形式化的数学语言,而小学生由于仍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水平,在首次接触新的数学符号时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其实质,从而产生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例如,“正数前面的正号”“负数前面的负号”等不科学的表述。这就要求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对“+”、“—”的分析,帮助学生透过形式,切实理解正号、负号的本质意义。
3、把握好教学要求。
进行数的大小比较时,则应该脱离具体的情境,把数轴上的点和抽象的正负数对应起来,通过观察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顺序,总结数的大小比较规律。
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和圆锥,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基本特征,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以及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本单元的很多习题需要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实际含义,把它转化为纯粹的数学问题,这时可以通过教具或图形帮助学生理解。例如练习二的7、16、20题,第22页第11题。
2、本单元的计算比较繁琐,建议无论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还是计算圆柱、圆锥的体积时,尽量让学生结合图形进行分步计算。笔筒、厨师帽、铁桶是无盖的,我一般是要求学生画出它的草图,在不要求的那个面上打一个小×。
3、本单元我们经常会碰到近似取值的题,视实际情况而定。
第三单元 比例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比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比例的意义”教学中注意情感、价值观的渗透。
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学生算出各面国旗长、宽之比均为3:2,借机向学生说明:为维护国旗的尊严,我国制定了《国旗法》,其中规定“国旗长、宽之比为3:2”,所以尽管在不同的场合根据需要国旗的大小可能不同,但是它们的形状是一样的。让学生认识到国旗的庄严与神圣,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国旗的教育。
2.比例教学中的“变与不变”。
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很抽象,它是一种数学模型,研究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正比例里,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但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在反比例里,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也反而缩小(扩大),但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
对于判断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44、46页)
3、如何界定比例尺的大小?
比例尺的大小不是指比值的大小,而是指缩放程度的大小。例如:比例尺1:1000大于1:100.4、利用比例尺进行计算时,注意计算中的长度单位的转换训练。第四单元 统计
教学目标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统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从信息表达表较模糊的统计图中无法得到准确客观的信息;
2、利用统计图进行分析时,要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第五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利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1、制造“抽屉”;(将“具体问题”与“抽屉问题”联系)
2、讨论假设法最不利的情况(尽可能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
3、用算式形式表示假设法的核心思路:
物品数÷抽屉数=商„„余数
4、“至少数=商+1”。“至少数”是哪一个抽屉不必关心它;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比和比例、方程的基础知识;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能进行整数、小数加、减、乘、除的估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学过的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3.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巩固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能用数对或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掌握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并能应用。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会求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5.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掌握所学的常见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整理与复习的建议
(1)注意概念的理解。
这部分复习内容概念比较集中,复习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举出例证加以说明的方式帮助学生重温概念的含义,并促进理解。这样也能避免机械背诵概念条文的做法。有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通过对比、辨析,帮助学生搞清它们的异同点。
(2)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值计算都集中在本节中,复习时要注意在理解算理,搞清算法之间内在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练习。比如每天有计划、有侧重地练习一些口算和少量的混合运算,这样的分布练习比集中练习效果更好。
(二)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着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各图形的特点、关系以及部分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这部分内容从纵向看,可按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顺序进行整理;从横向看,可归结为图形特征的认识,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的测量与计算。
(2)图形与变换,着重复习轴对称、平移、旋转三种基本的几何变换形式。
(3)图形与位置,着重复习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方向和使用路线图(包括比例尺的应用)。
(三)统计与概率
这部分内容集中整理了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主要有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能性等
第四篇:人教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 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2、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还应同年级老师交换听课,及时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突破重点、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3、不增减课程和课时,不提高要求,不购买其他复习资料,不留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和作业总量不超过规定时间,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5、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五、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负数 教学要求: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教学重点:
会读写负数,比较负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比较负数的大小 教学措施: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课时安排:3课时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圆柱与圆锥 教学要求: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理解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
3、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圆柱、圆锥的特征及体积的计算。教学难点:
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及有关的综合性问题。教学措施:
圆柱及圆锥的教学从直观入手,通过对常见实物观察,使学生认识圆柱的
形状,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然后介绍圆柱各部分名称。通过教师演示及学生实验来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及圆锥的体积。课时安排: 9课时
第三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比例 教学要求: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
比例的有关概念及应用 教学措施:
比例这一单元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接着教学成反比例的量,然后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进行联系、对比,最后再教学正反比例的应用题,使学生更好地
理解正反比例的概念及判断,避免发生混淆;对于应用题,安排用不同的方法解一道题目,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比例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的解题能力。课时安排: 14课时
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统计 教学要求:
1、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方法。
2、初步学会把一些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填写成简单的统计表并会看,会分析表中说明的问题。
3、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
4、学会制作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5、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
6、通过有说明力的数据和对统计图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教学重点:
学会看统计图表 教学难点:
通过统计表回答问题 教学措施:
让学生知道在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上,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然后依次说明三种不同类型的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最后在例题和练习中,让学生根据图表回答问题,使学生学会看统计图表、会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学生应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五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教学要求: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重点:
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措施:
借助教具、事物操作和画草图方式进行“说理”,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
用“抽屉原理”可以解决的范畴,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抽屉问题”的一般模式。课时安排: 3课时
第六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教学要求:
1、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算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3、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5、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不复杂的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梳理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措施:
复习时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同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教师则加强反馈,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及时补习学生的知识缺漏 课时安排: 27课时
第五篇:2018年人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姜家小学 陈磊
一、本册教学内容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测量,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倍的认识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毫米以及时间单位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距离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时间长短的意识。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二、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应用其含义解决问题。5.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6.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7.初步了解集合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数学的意识和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完成任务的方法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四、教学进度安排(一)时分秒(3课时)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6课时)(三)测量(7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 千米的认识„„„„„„„„„„„„„„„„3课时 吨的认识„„„„„„„„„„„„„„„„2课时
(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9课时)加法 „„„„„„„„„„„„„„„„3课时 减法„„„„„„„„„„„„„„„„4课时)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倍的认识(4课时)(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2课时)
口算乘法„„„„„„„„„„„„„„„„2课时 笔算乘法 „„„„„„„„„„„„„„„„9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数字编码 „„„„„„„„„„„„„„„„„1课时
(七)长方形和正方形(6课时)
四边形„„„„„„„„„„„„„„„„„1课时 周长 „„„„„„„„„„„„„„„„„5课时
(八)分数的初步认识(8课时)
分数的初步认识„„„„„„„„„„„„„4课时 分数的简单计算„„„„„„„„„„„„„2课时 分数的简单应用„„„„„„„„„„„2课时
九、数学广角——集合(2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201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