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研究性学习和体会
参加这次课题研究活动使我受益匪浅,因为它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培养了自己的处事能力,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同时也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使大家能够团结协作,共同促进。
记得大家刚确定这个课题时,只是凭一股兴趣,一股热情,其实心里并不知道怎样着手,毕竟这是大多数同学第一次参加课题研究实践活动,没有任何经验。“万事开头难”这话一点都不假。后来何老师组织了大家学习了课题设计方案,并让我自己建立了课题研究工作小组,具体分配落实了各个成员的任务:资料收集,分头行动,采访调研,共同参与。然后让组长组织大家一起讨论了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方向和研究大致过程,然后按实施方案具体分配落实任务。最后组员们一起行动:收集资料、跑图书馆和上网、采访、记录、写稿、修订、整理汇总资料、写作结题论文……每个过程都很认真,很仔细地完成,遇到困难齐力解决,有意见分歧就共同探讨论证,或请教指导老师,直到意见基本达成一致……
因为这次活动,大家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甚至连节假日都在街头或书店调查,但没有一个喊苦叫累,特别是我们的调查组长,他可真算得上是“功不可麿”,为这次活动付出了不少努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这个课题组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这次调查任务,同时我们积累了一些课题研究的经验,也锻炼了我们,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团结协作是集体活动成功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总之,我们感谢学校和老师对这种活动的重视,它给我们提供了亲身实践的机会,为踏实地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研究性学习收获与体会
研究性学习收获与体会
在这一段时间的艰辛的调查研究中,我们所遇到的困难,都尽力地攻克了,我们的收获不仅是甜蜜的成果,而且还有能力上,大家都有所提高。它可锻炼我们处理信息操作能力,可以锻炼我们自主动手能力,可以锻炼我们学会合作的能力。还有思维能,社会适应能力等等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它是对我们青少年有益的,21世纪的青少年需要有这样的锻炼,奠定做21世纪主人的基础。
体会
中国足球落后的原因
足球,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娱乐和强身健的运动。中国足球现在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使中国足球的发展前景受到了阻挠。中国足球从“甲A”十年中,就有了很多使中国足球不能向前发展的因素。在中国足球甲A联赛中,只是一睐的追求好成绩,没有认识到中国足球发展需要什么。自从中国足球发现自己落后的原因后,没有根本改变中国足球落后的面貌。这样使中足球越陷越深。中国足球落后的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二类。一类是先天性的问题,一类是后天性的问题,但是中国足球落后的原因,主要还是后天性原因引起的。
中国足球落后的原因不光是中国人的体质问题,还有许多人为因素。
现在大家都在谈赌球黑哨、好象这些东西才是使中国足球水平落后的原因,其实,假球黑哨这些都是阶段性的短时间问题。如果中国球员岗位竞争很激烈,普遍素质都比较高,那么这些东西是根本没有生存窨的,因少队惨败,媒体和教练都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选材面太窄,无人可能,这真是天大的笑话!
中国足球落后的总体情况分析
综合以上的原因,我们得到了一个具体的原因,主要规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假球、黑哨问题。
主要是中国足球环境所致,裁判收黑钱吹黑哨,球员打假球。由于这些因素直接导致的原因是比赛时,球场看台空荡荡,没有观众支持。也就没有门票的收入。球员自然而然也领不到工资,就会产生消极心理。没有比职业球员的心态去对待比赛。所以踢出的比赛不真实。作为中国足球的根基,联赛越踢越糟,就永远也不能提高。还有国家对足球项目投资不够,不重视足球的普及性,没有培养后备力量,也就没有形成阶梯式的结构,人才渐渐消失。第二、身体问题
中国球员的身体在亚洲绝对一流,可以说只有伊朗人才能与之抗衡,但中国球员就像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粗汉一样,没技术、没头脑、没团队意识,更可怕的是没精神,与日本人的“团队意识”韩国队的“铁打精神”相比,简直是样样输人。
如何改变中国足球落后的办法。
中国足球的一些不良影响,直接影响着中国青少年足球的发展。中国足球想走出低谷,光靠几个人站出来说说,是不可能改变中国足球目前的状况。要改变中国足球落后的状况,主要的还是中国足协要加强对中国足球的管理。经过研究,我们得出以下几点,希望对中国足球有帮助。第一,严厉处罚一些球队或球员踢假球。如果有球队或球员违反,轻则对球队或球员进行罚款,重则对球队进行“禁止参加内、外任何比赛1或2年,对球员进行禁赛10年内的处罚,第二,如果裁判在比赛中,故意吹“假”哨,中国足协就要对裁判进行“终身禁哨”的处罚。第三,中国足协不要只有成年队中投资,还要重点对青少年的发展进行投资,以保证后备力量的充足。第四,只有中国足协的努力是不会使中国足球走出低谷的。其次还需要的是球员自身素质要好,还要服从球队的管理,不要为钱而踢球。
收获
在此次研究中,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国足球之所以落后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国足球在不良环境中发展,表面看来中国足球似乎得到了发展,但是中国足球落后还是不争的事实。要想中国足球真真正正得到发展,就要全国热爱足球和工作于足球的人,全部行动起来,给中国足球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三篇: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一、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一)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宜于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
(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四、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 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
(二)重视资料积累,提供共享机会。师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获取的信息、采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体验和取得的成果,对于本人和他人,都具有宝贵的启示、借鉴作用。将这些资料积累起来,成为广大师生共享并能加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三)适应差异,发挥优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学生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各有特点。
五、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
1、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区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 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
(二)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
2、实践体验阶段
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①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②调查研究。③初步的交流。
3、表达和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除了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 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答辩。
(三)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1、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教师应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2、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3、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4、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班级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目标和主客观条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进行重点的指导。
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
(一)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一般原则
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等。
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二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3、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三)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
1、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操作时可以重点从三个环节,即开题评价、中期评 价和结题评价着手。
2、评价的具体方案可以由指导教师提出,也可以在师生协商的基础上提出。鼓励由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自己设计评价方案,对自己的研究情况加以评价。
3、研究性学习评价既要考虑学生参与活动、达成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一般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某一些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又要注意到个人在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角色、发挥的具体作用及进步的幅度。
七、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安排管理(一)课程安排
2010年秋季起,在我校高一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每周用2节课,每周六、日学生自行安排2小时时间用于社会调查、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等。
(二)课时安排
高一上学期:
1——6周:组织学习,立题;
7——9周:修定,开题;
10——16周:探索研究,教师指导;
17——18周:中期交流,分享心得。;
高一下学期:
1——8周:探索研究,教师跟踪指导;
9——12周:资料整理,撰写结题报告; 13——16周:期末结题,评价,班内总结;
17——20周:校际性总结,展示成果。
(三)组织方式
高一年级以班为单位,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由学生推选管理成员,确定指导教师开展研究。
高
二、高三学生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采用“开放式长作业”的形式,一般一学期完成一专题。
(四)课程实施流程图
宣传、发动—掌握研究方法—提出问题(专题、课题)—分组—制定研究计划和进度表—开题报告会—搜集、整理各种信息资料—调查研究—交流—小组汇报,期中级内交流—研究,实地考察—期末成果汇总—评价—期末交流成果报告会。
(教师全程做好调控指导工作,并对研究成果写出500字左右的评语)
(五)研究结果的表现
“研究性学习”结果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次活动设计的方案。
八、研究性学习的管理
(一)成立课程领导小组
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成员包括:
组长:** 副组长:**
组员:**,高一年级组长,各学科备课组长,高一各班班主任,专职教师
(二)成立“研究性学习”学科组
在学校课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研究性学习”学科组,具体组织实施,成员包括:
组长:刘世鹏
组员:张帆,李向红,高一年级组长,各学科备课组长,高一各班班主任,专职教师。
(三)有关规定(暂定)
1.教师工作量
专职教师暂定每人带三个班为满工作量。兼职教师其工作量与语、数、英权值等同。
2.课程档案
(1)学生必作
研究方案:含名称、目标、意义、内容、方法、所需资源、人员分工、进度安排、成果形式、指导教师等内容,开题前上交,并在教研处备案。
研究周记:每人每周学习研究的情况记载。每篇不少于400字。含时间、地点、研究内容(要具体)、收获、体会、问题等内容,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期末总结要求1000字以上,每周上交专职教师批阅。
研究成果:每小组或个人从下列内容中至少选择一项: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方案设计、科技作品、软盘、录像资料等,期末上交专职教师。
(2)教师必作
指导笔记:含对全班或所负责小组(个人)指导的详细记录,有时间、地点、对象、主要内容、效果、体会等内容,由专职和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每周一次,每月底交教研处。项目总表:专职教师将所教班学生的所有研究项目进行汇总,含名称、项目成员、指导教师单位和联系渠道、进度所需资源等内容,开题会后交教研处备案。
学习心得:要求专职教师每两周读一本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刊,并写学习心得,每月底交教研处。
项目评估: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对指导项目写出结论性评语,要求指出项目的意义、成功与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每篇不少于500字。
工作总结或论文:专职教师在学期末要对工作做出全面总结,或以论文形式总结经验。
(3)教务处必作
检查记录:每月末检查专职教师的指导笔记和学习心得,按A、B、C、D四级评分。每月末检查兼职教师的指导笔记,校内的兼职教师同样要评分。每学期抽查每班各项目小组(个人)的研究周记两次,并按A、B、C、D四级评分。(A:优秀、B:良好、C:合格、D、待合格)科研论文:每学期以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为研究范围,写一篇科研论文。
每学期编辑一本优秀研究成果集。
1、校内设施设备使用
校内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阅览室、电脑室、各科实验室等,根据需要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班级开放。特别安排指导教师于周五上午提出,再由校教务处安排。
2、学科组活动
“研究性学习”学科组每双周四下午集中学习、交流一次,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特别是本校的兼职教师要必到,要做好会议记录。
3、奖励
视工作进展情况待定。
第四篇:对这学期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体会
对这学期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体会。
这个学期,我班在林海燕老师的组织下完成了为期9周的研究性学习体验,本人受益良多。这学期的实践可以说为我们更好的认识研究性学习打开了直观之窗,也为我们以后的教师之路打下了基础。下面本人就对这学期的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体会来谈谈研究性学习在小学中的实施等。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9周内,我们分别以物理、化学、生物或环保、地理、小制作、摔不碎的鸡蛋等内容为课题进行了材料搜集、实验设计、结果预测、操作、结论分析及报告等过程。开设研究性学习,其课程的实施基本都按照“提出问题——寻找资料信息——验证假设——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进行。总的来说涉及到几个问题:
1)选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提出问题。
这个“问题”也可以叫做“专题”或“课题”。课题的选定十分重要,我们的课题便是诸如物理、化学、生物环保等等这些,是老师提供的。进而引发我的思考:若将这些课题带到小学生的课堂上,是否适用呢?结论是不然。我个人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类似“物理”、“化学”这样的课题太大了,并且有些小学生不理解的专业词汇,小学生甚至不能很好的区分物理化的具体内容。那么怎样选定课题才合适呢?我的看法是,让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感兴趣的研究专题,进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当问题需要老师提供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选取符合学生思维和能力的题目,同时最好是多出几个,让学生可以从中作出选择。内容可以是课堂内教材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类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类似“摔不碎的鸡蛋”这样的课题相信是小学生比较容易也比较愿意接受的。
2)寻找资料
实验的设计和操作的前提条件是做好材料搜集,这点我们深有体会。研究性学习没有教材,在众多的实验中,我们只得调动已掌握的知识内容,或利用图书、报刊、网络等资源了解相关知识。资料的来源十分广泛也五花八门,使得我们可以设计出形形色色的实验并根据理论基础对实验的结果作出操作前的预测,在搜集资料的同时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而且推动了我们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欲望,使我们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相信在小学研究性学习中这一过程也会给他们带来这么多丰厚的收获。
3)验证假设、分析研究问题
对于设计和操作实验更能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我们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或借鉴别人的实验设计掌握知识,通过对实验的操作体会知识的应用过程,这些都将成为我们的直接经验,知识不再是停留在课本上的理论,而是像一项技能一样深深刻印在我们的记忆中。对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也能通过小组讨论、多次修改尝试解决,这样的过程激起了我们的重重兴趣,这就是探索的奥秘!这种尝试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更大的吸引。研究性学习将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研究”不是目的,只是完成其培养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开发我们的各种潜能。这种侧重更加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也更能培养学生“真正的”能力。
总结研究性学习是
1)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
2)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
3)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
4)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第五篇: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几点体会
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几点体会
上学期,我们师生共同进行了一次音乐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由学生自己定的,题目是“流行音乐中的语言艺术”。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本次学习获得了圆满成功,师生双方受益非浅。下面就这次研究性学习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激发学生产生研究学习的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由一个适宜的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而我在研究学习之前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对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从而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以最佳情绪有目的、有意识的感受美,为学生进行研究学习创设和谐的气氛。在研究学习前期,我做了一些准备工作,通过VCD、表演、故事、以及录象,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有意识有目的激活学生的研究欲望,从而使他们达到去体验和实践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确定研究的主题和方向
音乐体验是通过人的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人和音乐产生生理、心理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内在的音乐感受。就学生而言,当他们对某种事物有了兴趣,并且决定对感兴趣的内容去学习和研究时,作为老师应该及时抓住时期,尽可能鼓励他大胆去做,去想,去探索,老师应该放下架子做他们的支持者和合作伙伴,激活同学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正是因为在学习的前期,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从你一言我一语中得到启发,并且不断思考产生的新问题,从而确定研究主题和方向,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我们的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才会有兴趣提出想研究的课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商讨,最终由学生确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通俗音乐中的语言艺术”,我承担本次课题研究的指导老师,这样确定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始。
三、研究性学习应是群体学习与小群体学习的结合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因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确定课题后,我首先鼓励所有学生踊跃参与,然后分组活动,分工到人,同时经常进行群体学习,共同探讨一个问题,允许得出不同结论。在研究不同问题的同时,我们允许各组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得出不同的结果,只要大家目的一致,那就是在研究的学习中学生的经验积累、知识获取、技能形成 人格养成等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四、研究的过程是螺旋上升的
研究学习的过程不是单线条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在学生开始研究课题时,首先提出的是最基础的问题,如“何谓通俗音乐?”,紧接着一个一个小问题开始吸引同学不断去探究,在放手发动同学们去查找资料的通式,教师应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可参考的资料,并指导他们通过网络、光盘以及词典等寻找答案。这样,通过努力,学生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感悟到学习中的乐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一个学生在笔记中写到:“通俗唱法的艺术特色有四大点:
1、质朴的声音
2、独特的韵味
3、夸张的表演
4、自弹自唱、歌舞一体
正因为它融入了这么多的特色,才倍受同学们的青睐。乐的世界有阳春白雪存在,就有下里巴人的音乐存在,它们都是艺术的不同种类。我在肯定学生的研究结果的同时,继续启发学生:“那么对比通俗歌曲中朱哲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和齐豫演唱的《橄榄树》,在歌词的风格上有什么不同吗?”这样,又引导学生不断的思索、分析,而且他们又不断收集一些不同风格的通俗歌曲对歌词进行研究对比,得出不同的结论:通俗歌曲按演唱风格分为通常型风格,如《好大一棵树》;有摇滚型风格的,如《回到拉萨》;还有民歌型风格的,如《我热恋的故乡》;现代民谣型,如《同桌的你》;更有戏曲、曲艺型的风格的通俗歌曲,如《门前情思大碗茶》„„从歌词的内容上还可分为:歌颂型,抒情型,生活写真型„„看到同学的研究成果,欣慰之余想起如果按过去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但难以接受,更谈不上去感受,去挖掘了,而当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学生对事物对知识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升。
五、为学生提供充裕的研究学习时间和帮助。
在学生提出确定主题后,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随时充当学生的“后勤部长”,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研究资料,并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验证各种假设,体验作品的美感。例如上例在欣赏朱哲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时,教师最好在听赏歌曲之前把曲谱发到学生手上,让学生也跟着哼唱一下,去感受旋律和歌词的美妙,而老师只要充当导演的角色,如何表演还得学生自己来表现。这样,学生从听唱过程中就能感受到那荡气回肠的旋律,以及歌词中描绘的幽幽情境后面隐藏的悲伤的故事。对于学生的研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它难以在短时间内大见成效,不可能象其它学科课程那样通过考试进行检验。尤其在一个问题没得到验证之前,应多关心和启发帮助他们去获得结果,即使有些问题真的难以找到确定的答案,也要允许多种答案的存在,我及时给同学们讲解了音乐的非语性,无定论性,音乐是没有定论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只要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才能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六、研究性学习体现师生互动和创新意识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感受最深的不仅体现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还体现师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的互动的民主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以往的音乐学习中,教师总是作为讲授、演示的一方,而学生则成为被动接受、模仿的一方,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双方始终是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师生双方的活动都统一在共同体验探索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科学知识的唯一的传授者,学生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研究学习的全过程中,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音乐本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学习本不是单纯为解决音乐知识和技能而存在的,它是建构在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在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懂得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性的学习,无疑给学生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促使他们减少对教师的信赖。作为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侧重与学生进行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注意对每个学生的鼓励,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创新,培养他们终身喜好音乐。我想这应该是本次学习的最大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