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学生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一门必修课,每期按要求开设课时(每周两课时),学生每学年至少参加一个课题,高中阶段学生至少完成二个课题才能拿到15个学分。学分安排:高一一学年完成一个课题,8个学分;高二一学年完成一个课题,7个学分。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作用:
⑴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⑵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和加深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⑶培养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继续学习有关的能力:自主意识,团队工作,资料研究,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工具等。⑷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和快乐。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1、背景启发
学生认真阅读研究性学习教材,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提供扎实的资料和背景线索,让学生学习。
2、课题组自聘指导老师
老师提供参考课题,但仅供学生参考,学生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兴趣爱好,与同学商量后确定研究的课题题目,确定课题组成员,每个课题组学生人数5-8人。课题组自聘指导老师,课题题目可能与指导教师所教科目无关,这不影响教师指导。一位教师指导的课题数最多不超过4个,多出的课题由班主任进行调配。
3、制定研究计划,开题报告
学生确定课题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制订研究计划,做好课件,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室黑板上布置:“高一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
②安排学生照相,作为资料储存。
③以班为单位,各班的评委即为课题指导老师;
④每个课题组派一人放映课件,陈述自己的课题计划,其它组员坐在讲台下准备答辩。
⑤当一个课题陈述完,评委做好点评和提问,学生答辩。课题范围宜小不宜大,注重实用性和研究可操作性。
⑥报告结束后,要改进的课题在一周内完成好,交指导教师审议,最后确定是否开题。
4、开展课题研究
年级组给每个课题组发一本《研究性学习手册》,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开展研究,要求课题组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照相、录音、摄像等,一定要保存好原始资料,这是课题组最有力的证据说明。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困惑要主动请教老师,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学生和指导老师将每次的研究内容,填写在《研究性学习手册》上。
5、举行中期交流会
当一个课题进行一段时间后,由年级组统一安排时间,进行中期交流,主要目的是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存在哪些困惑。中期交流与开题报告类似,评委针对课题情况要提出改进措施,课题组成员根据建议,积极改进研究方案和研究办法。
6、撰写研究报告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进行撰写研究报告、论文、成果汇报。所写的报告要主动请教老师,希望老师提出宝贵意见,学生要对实践中的体验、感悟、调查、试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多角度、发散性的思考分析和总结。
7、课题结题
由年级组统一安排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结题报告。结题形式与开题报告类似。每个班选一个优秀课题,参与教科室组织的校级优秀课题结题汇报。
8、学分认定
指导教师根据课题组的研究情况、考勤情况,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学分认定,指导教师将学分输入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
三、研究性学习的学分评定
学分评定由指导老师评定学分,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
1、评定依据
认定每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分主要依据有五个方面的材料:①开题报告;②活动过程记录;③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材料、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目录;④总结与体会,研究成果,结题报告;⑤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的结论。具备以上五个条件,则给予相应的学分。如对学分认定持有异议,可提交教科室复议。
2、评定原则
(1)参与性
学生只有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则不能得规定的学分。
(2)过程性
学生只要参与就能获得相应学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质量高低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
(3)真实性
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如发现虚假现象,学校将扣除相应学分。
(4)规范性
学分评定首先进行自评、组评、师评,然后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并建立公示、抽查或回访制度。
3、评定过程
第一:课题展示,学生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论文展示或答辩,模型展示和介绍,小品表演,主题演讲等。
第二: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每班提供1个优秀课题,由教科室负责,年级组组织进行全校公开展示,评出学校一、二、三等奖。
第三:指导教师组织、考核和引导学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不论何种研究成果,其格式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课题名称、课题报告执笔人、指导教师、文章摘要、研究成果、小组成员的小结报告、指导教师意见及出勤情况等。
第四:指导老师在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评定学分,教科室审核备案,教务科组织学分确认。
四、研究性学习整体时间安排
高一第一学期:1∽8周,课程辅导;9∽12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13∽14周,开题报告;15∽17周,课题研究。
高一第二学期:1∽4周,课题研究;5∽6周,中期交流;7∽14周,课题研究;15∽17周,结题与评价。高二第一学期:1∽4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5∽6周,开题报告;7∽15周,课题研究;16∽17周,中期交流。
高二第二学期:1∽8周,课题研究;9∽10周,结题与评价。
五、考核学生
1、每周四下午五、六节为研究性学习时间,第六节在教室听老师上课或指导,第七节开展研究。课题组人人参与,按规定完成研究任务。
2、学生不能以研究性学习为借口去做其它任何事情,尤其是在操场打球。
3、如果学生要到校外进行课题研究,必须要有详细的活动方案,由指导教师、班主任和年级主任签字同意后方能外出。学生按规定时间返回后,及时将研究的资料和内容向指导老师报告并进行审核落实。
4、课题组按要求进行课题开题、中期交流、结题和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组要在《研究性学习手册》上填写好相关内容,期末结束前上交教科室。
5、教师考核学生出勤情况和参与情况,作为评定学生研究性学习学分的依据。
6、课题结题后,学生登陆南方中学数字化办公平台,将所有研究性学习资料输机。
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一门必修课,每期按要求开设课时(每周两课时),学生每学年至少参加一个课题,高中阶段学生至少完成二个课题才能拿到15个学分。学分安排:高一一学年完成一个课题,8个学分;高二一学年完成一个课题,7个学分。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作用:
⑴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⑵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⑶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⑷培养科研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1、到班上课或指导
教科室给每一位教师发一本研究性学习教材,教师通过学习,按年级组安排的研究性学习专用课表,到班上课或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2、指导选课题
教师帮助学生选好课题,提出扎实的资料和背景线索。每个课题组学生人数5-8人。教科室可以提供参考课题(到杨跃文处拷贝),但仅供学生参考,学生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兴趣爱好,与同学商量后确定研究的课题题目。学生选的课题可能与指导教师所教科目无关,这不影响教师指导。一位教师指导课题数最多不超过4个,多出的课题由班主任进行调配。
3、指导学生制订计划,按时开题
学生确定课题后,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做好课件,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室黑板上布置:“高一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
②班主任安排照相人员,作为资料储存。
③以班为单位,各班的评委即为课题指导老师;
④每个课题组派一人放映课件,陈述自己的课题计划,其它组员坐在讲台下准备答辩。
⑤当一个课题陈述完,评委做好点评和提问,学生答辩。课题范围宜小不宜大,注重实用性和研究可操作性。
⑥报告结束后,要改进的课题在一周内完成好,交指导教师审议,最后确定是否开题。
4、指导学生课题研究
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产生的困惑和注意的事项,要注意循着学生的思路,提出可供选择的计划、意见和方案,供学生参考选择,指导老师在《研究性学习手册》上填写好每次活动记录中的意见。
5、指导课题中期交流
当一个课题进行一段时间后,由年级组统一安排时间,进行中期交流,主要目的是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存在哪些困惑。中期交流与开题报告类似,评委针对课题情况要提出改进措施。
6、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
教师指导课题组进行撰写研究报告、论文、成果汇报。对学生所写的报告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并提供有关的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对实践中的体验、感悟、调查、试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多角度、发散性的思考分析和总结。
7、指导课题结题
由年级组统一安排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结题报告。结题形式与开题报告类似。每个班选一个优秀课题,参与教科室组织的校级优秀课题结题汇报。
8、学分认定
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将学分输入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
三、研究性学习的学分评定
学分评定由指导老师评定学分,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
1、评定依据
认定每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分主要依据有五个方面的材料:①开题报告;②活动过程记录;③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材料、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目录;④总结与体会,研究成果,结题报告;⑤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的结论。具备以上五个条件,则给予相应的学分。如对学分认定持有异议,可提交教科室复议。
2、评定原则
(1)参与性
学生只有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则不能得规定的学分。
(2)过程性
学生只要参与就能获得相应学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质量高低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
(3)真实性
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如发现虚假现象,学校将扣除相应学分。
(4)规范性
学分评定首先进行自评、组评、师评,然后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并建立公示、抽查或回访制度。
3、评定过程
第一:课题展示,学生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论文展示或答辩,模型展示和介绍,小品表演,主题演讲等。
第二: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每班提供1个优秀课题,由教科室负责,年级组组织进行全校公开展示,评出学校一、二、三等奖。
第三:指导教师组织、考核和引导学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不论何种研究成果,其格式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课题名称、课题报告执笔人、指导教师、文章摘要、研究成果、小组成员的小结报告、指导教师意见及出勤情况等。
第四:指导老师在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评定学分,教科室审核备案,教务科组织学分确认。
四、研究性学习整体时间安排
高一第一学期:1∽8周,课程辅导;9∽12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13∽14周,开题报告;15∽17周,课题研究。
高一第二学期:1∽4周,课题研究;5∽6周,中期交流;7∽14周,课题研究;15∽17周,结题与评价。
高二第一学期:1∽4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5∽6周,开题报告;7∽15周,课题研究;16∽17周,中期交流。
第二篇:学生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小编推荐]
学生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一门必修课,每期按要求开设课时(每周两课时),学生每学年至少参加一个课题,高中阶段学生至少完成二个课题才能拿到15个学分。学分安排:高一一学年完成一个课题,8个学分;高二一学年完成一个课题,7个学分。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作用:
⑴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⑵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和加深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⑶培养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继续学习有关的能力:自主意识,团队工作,资料研究,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工具等。⑷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和快乐。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1、背景启发
学生认真阅读研究性学习教材,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提供扎实的资料和背景线索,让学生学习。
2、课题组自聘指导老师
老师提供参考课题,但仅供学生参考,学生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兴趣爱好,与同学商量后确定研究的课题题目,确定课题组成员,每个课题组学生人数5-8人。课题组自聘指导老师,课题题目可能与指导教师所教科目无关,这不影响教师指导。一位教师指导的课题数最多不超过4个,多出的课题由班主任进行调配。
3、制定研究计划,开题报告
学生确定课题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制订研究计划,做好课件,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室黑板上布置:“高一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
②安排学生照相,作为资料储存。
③以班为单位,各班的评委即为课题指导老师;
④每个课题组派一人放映课件,陈述自己的课题计划,其它组员坐在讲台下准备答辩。
⑤当一个课题陈述完,评委做好点评和提问,学生答辩。课题范围宜小不宜大,注重实用性和研究可操作性。
⑥报告结束后,要改进的课题在一周内完成好,交指导教师审议,最后确定是否开题。
4、开展课题研究
年级组给每个课题组发一本《研究性学习手册》,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开展研究,要求课题组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照相、录音、摄像等,一定要保存好原始资料,这是课题组最有力的证据说明。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困惑要主动请教老师,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学生和指导老师将每次的研究内容,填写在《研究性学习手册》上。
5、举行中期交流会
当一个课题进行一段时间后,由年级组统一安排时间,进行中期交流,主要目的是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存在哪些困惑。中期交流与开题报告类似,评委针对课题情况要提出改进措施,课题组成员根据建议,积极改进研究方案和研究办法。
6、撰写研究报告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进行撰写研究报告、论文、成果汇报。所写的报告要主动请教老师,希望老师提出宝贵意见,学生要对实践中的体验、感悟、调查、试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多角度、发散性的思考分析和总结。
7、课题结题
由年级组统一安排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结题报告。结题形式与开题报告类似。每个班选一个优秀课题,参与教科室组织的校级优秀课题结题汇报。
8、学分认定
指导教师根据课题组的研究情况、考勤情况,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学分认定,指导教师将学分输入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
三、研究性学习的学分评定
学分评定由指导老师评定学分,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
1、评定依据
认定每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分主要依据有五个方面的材料:①开题报告;②活动过程记录;③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材料、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目录;④总结与体会,研究成果,结题报告;⑤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的结论。具备以上五个条件,则给予相应的学分。如对学分认定持有异议,可提交教科室复议。
2、评定原则
(1)参与性
学生只有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则不能得规定的学分。
(2)过程性
学生只要参与就能获得相应学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质量高低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
(3)真实性
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如发现虚假现象,学校将扣除相应学分。
(4)规范性
学分评定首先进行自评、组评、师评,然后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并建立公示、抽查或回访制度。
3、评定过程
第一:课题展示,学生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论文展示或答辩,模型展示和介绍,小品表演,主题演讲等。
第二: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每班提供1个优秀课题,由教科室负责,年级组组织进行全校公开展示,评出学校一、二、三等奖。
第三:指导教师组织、考核和引导学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不论何种研究成果,其格式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课题名称、课题报告执笔人、指导教师、文章摘要、研究成果、小组成员的小结报告、指导教师意见及出勤情况等。
第四:指导老师在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评定学分,教科室审核备案,教务科组织学分确认。
四、研究性学习整体时间安排
高一第一学期:1∽8周,课程辅导;9∽12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13∽14周,开题报告;15∽17周,课题研究。
高一第二学期:1∽4周,课题研究;5∽6周,中期交流;7∽14周,课题研究;15∽17周,结题与评价。
高二第一学期:1∽4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5∽6周,开题报告;7∽15周,课题研究;16∽17周,中期交流。
高二第二学期:1∽8周,课题研究;9∽10周,结题与评价。
五、考核学生
1、每周四下午五、六节为研究性学习时间,第六节在教室听老师上课或指导,第七节开展研究。课题组人人参与,按规定完成研究任务。
2、学生不能以研究性学习为借口去做其它任何事情,尤其是在操场打球。
3、如果学生要到校外进行课题研究,必须要有详细的活动方案,由指导教师、班主任和年级主任签字同意后方能外出。学生按规定时间返回后,及时将研究的资料和内容向指导老师报告并进行审核落实。
4、课题组按要求进行课题开题、中期交流、结题和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组要在《研究性学习手册》上填写好相关内容,期末结束前上交教科室。
5、教师考核学生出勤情况和参与情况,作为评定学生研究性学习学分的依据。
6、课题结题后,学生登陆南方中学数字化办公平台,将所有研究性学习资料输机。
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一门必修课,每期按要求开设课时(每周两课时),学生每学年至少参加一个课题,高中阶段学生至少完成二个课题才能拿到15个学分。学分安排:高一一学年完成一个课题,8个学分;高二一学年完成一个课题,7个学分。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作用:
⑴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⑵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⑶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⑷培养科研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1、到班上课或指导
教科室给每一位教师发一本研究性学习教材,教师通过学习,按年级组安排的研究性学习专用课表,到班上课或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2、指导选课题
教师帮助学生选好课题,提出扎实的资料和背景线索。每个课题组学生人数5-8人。教科室可以提供参考课题(到杨跃文处拷贝),但仅供学生参考,学生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兴趣爱好,与同学商量后确定研究的课题题目。学生选的课题可能与指导教师所教科目无关,这不影响教师指导。一位教师指导课题数最多不超过4个,多出的课题由班主任进行调配。
3、指导学生制订计划,按时开题
学生确定课题后,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做好课件,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室黑板上布置:“高一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
②班主任安排照相人员,作为资料储存。
③以班为单位,各班的评委即为课题指导老师;
④每个课题组派一人放映课件,陈述自己的课题计划,其它组员坐在讲台下准备答辩。
⑤当一个课题陈述完,评委做好点评和提问,学生答辩。课题范围宜小不宜大,注重实用性和研究可操作性。
⑥报告结束后,要改进的课题在一周内完成好,交指导教师审议,最后确定是否开题。
4、指导学生课题研究
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产生的困惑和注意的事项,要注意循着学生的思路,提出可供选择的计划、意见和方案,供学生参考选择,指导老师在《研究性学习手册》上填写好每次活动记录中的意见。
5、指导课题中期交流
当一个课题进行一段时间后,由年级组统一安排时间,进行中期交流,主要目的是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存在哪些困惑。中期交流与开题报告类似,评委针对课题情况要提出改进措施。
6、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
教师指导课题组进行撰写研究报告、论文、成果汇报。对学生所写的报告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并提供有关的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对实践中的体验、感悟、调查、试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多角度、发散性的思考分析和总结。
7、指导课题结题
由年级组统一安排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结题报告。结题形式与开题报告类似。每个班选一个优秀课题,参与教科室组织的校级优秀课题结题汇报。
8、学分认定
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将学分输入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
三、研究性学习的学分评定
学分评定由指导老师评定学分,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
1、评定依据
认定每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分主要依据有五个方面的材料:①开题报告;②活动过程记录;③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材料、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目录;④总结与体会,研究成果,结题报告;⑤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的结论。具备以上五个条件,则给予相应的学分。如对学分认定持有异议,可提交教科室复议。
2、评定原则
(1)参与性
学生只有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则不能得规定的学分。
(2)过程性
学生只要参与就能获得相应学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质量高低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
(3)真实性
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如发现虚假现象,学校将扣除相应学分。
(4)规范性
学分评定首先进行自评、组评、师评,然后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并建立公示、抽查或回访制度。
3、评定过程
第一:课题展示,学生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论文展示或答辩,模型展示和介绍,小品表演,主题演讲等。
第二: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每班提供1个优秀课题,由教科室负责,年级组组织进行全校公开展示,评出学校一、二、三等奖。
第三:指导教师组织、考核和引导学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不论何种研究成果,其格式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课题名称、课题报告执笔人、指导教师、文章摘要、研究成果、小组成员的小结报告、指导教师意见及出勤情况等。
第四:指导老师在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评定学分,教科室审核备案,教务科组织学分确认。
四、研究性学习整体时间安排
高一第一学期:1∽8周,课程辅导;9∽12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13∽14周,开题报告;15∽17周,课题研究。
高一第二学期:1∽4周,课题研究;5∽6周,中期交流;7∽14周,课题研究;15∽17周,结题与评价。
高二第一学期:1∽4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5∽6周,开题报告;7∽15周,课题研究;16∽17周,中期交流。
高二第二学期:1∽8周,课题研究;9∽10周,结题与评价。
第三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教师要对“研究性学习”有清楚、全面、正确的认识
1.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它要求学生在教师和专家的指导下,从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采取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并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不把现存结论告诉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倡导学习要将知识、技能、态度、情感融为一体,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使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式和谐统一,革除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和研究,以致压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思维和智力发展的弊端。
2.认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是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老师提供的,也可以完全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中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辩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类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
(2)研究性学习课程呈开放学习的态势
由于学生要研究的问题多数来自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校园以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开放性的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并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开放性的学习还将培养学生们开放性的思维,使他们突破“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束缚,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
(3)研究性学习课程是自主型课程
它既赋予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要求学生承担达成课程目标的义务。学生一旦认识到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都取决于自己或小组的努力,感到背负着一种责任时,其主观能动性就会调动起来。
(4)研究性学习课程重结果更重过程
和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预期结果目标不同,研究性学习课程要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宝贵的感受和体验,学会关注社会、与人合作、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施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
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生成性、过程性;要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明确“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融入社会,深入认识学习的价值,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研究性学习课程应达成以下目标:
1)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而不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老师,更多的是指导与合作,发现学生的潜能,感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构建新型的、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2)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主观能动性被抑制,不利于个体创造力的提高。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将着力于改变这种被动的、“克隆式”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开放的学习与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将学习的园地从课堂拓展到了课外,学习的对象从书本拓展到了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学习的规模从“单兵作战”转变为“集团作战”,这一系列的改变都将带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A.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直接体验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自主参与、亲身体验,它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质疑、求证、动手、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乐于动手、乐于求知的积极情感,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增强科学精神。
B.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调查研究,形成结论并将它完整地表达出来,使学生能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学会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对信息进行处理、利用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围绕主题主动、多渠道地收集相关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甄别、加工、处理,提出质疑,并进行求证,促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途径,使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
D.培养合作精神与能力
现代社会,合作往往比竞争更重要。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创设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合作精神,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
E.促进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的形成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开展自主研究活动,要求学生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成果,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F.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研究的问题大多来源于生活,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社会调查与实践,将促使学生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G.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潜能,增强自信
学生的能力是存在于多方面的,研究性学习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大舞台,后进学生能发现自己潜在的长处,从而使师生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习优秀的学生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增强紧迫感。
4.熟悉我校“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
流程如下:动员与培训阶段——选题、组合与方案初拟阶段——开题论证阶段——实施阶段——总结、撰写研究报告阶段——结题答辩阶段——课题成果评审、交流阶段
二、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挑战
1.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权威受到挑战
长期以来,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惟一来源。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这一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希望研究的很多问题都超出了老师的专业领域,有的即便在老师专业范围内,也是他平时不关心、不留意的,对于学生将要学习的很多内容,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同时,学生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得多元:教材、参考书、杂志、互联网、有关专家等,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许多老师在这时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如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面狭窄、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认识不足等问题,从而产生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这正是未来时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
2.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特征,学生有选择教师的权利,即允许学生自由地在全年级甚至在全校选择自己的课题指导老师。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3.教师由个体走向合作
学科教学要求教师有独立工作的能力,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知识。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完成指导任务,所以就需要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学会合作。
(二)角色变化
为应对研究性学习提出的巨大挑战,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角色发生新的变化,概括起来有:
1. 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是他工作的前提条件。作为参与者,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需求,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2. 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活动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于学生自控能力、组长管理能力的差异会导致各组活动质量的不同,小组中还会出现矛盾和情绪波动等,所以,教师还要作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协调工作。如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及时组织课题组研讨活动,组内出现问题时找学生谈话,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决心和信心,保持激情。
3. 共同指导学生的合作者
许多研究任务的指导,已不是一个教师单独能驾驭的,必须与同事合作,既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又要虚心向他人学习。这样做,能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协调,是教师职业责任心和学术胸怀的体现。
4. 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拓者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去寻找、发现和利用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
三、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教师要把握“研究性学习”指导工作的几条原则
1、“小题大做”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自主性较强的类似科学研究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样化的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要指导学生从小处着眼,但“小题”要“大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是小课题,也要一丝不苟地做好各项工作。千万不能“大题小做”,敷衍了事。
2、注重过程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既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但是,评价学生研究成果的价值取向重点是学生的参与研究过程,诸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的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与判断等。因此,更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重视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的主动性、创造性与积极性等。
3、注重应用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强调的是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去,关注诸如社会的环境保护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发展问题、人类自身的发展问题等。在问题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既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反思,又加深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结构。因此,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更重视知识综合的能力,重视学生主动探求、创新的勇气和综合能力等在更高层次的发展。
4、注重体验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评价高度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或跨学科、综合式学习中,对科学研究一般过程、方法、原理等的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过程,学生在实践中既发展了观察、思维、操作和表达等基本能力,更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因此,评价应十分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如社会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等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
5、注重全体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学习的潜能,为他们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评价的价值标准应多样化(可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体现注重全体、实施个别化评价的特点。同时,在评价中重视个人表现,但小组成绩是重要参照和基础。
6、注重激励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评价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二)重点指导的部分
1、选题的新颖性 课题研究应有新意,要指导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从课堂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新情况、新形势去发现、提出新问题,也可以是已经有人研究了,但对中学生而言是“新”的课题。因此要关注热点和焦点问题,关注媒体和网络信息,多与他人交流和讨论。如很多的调查类课题“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关于道路交通状况的调查”、“对生活小区规划和发展的探讨”、《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人口问题》、《关于捐献器官的问题》等都有很好的社会意义。《吸烟对人体的危危害》、《中学生的饮食习惯与健康的关系》、《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家庭燃料使用情况调查》、《“二手烟”的危害》、《电池与环保》、《饮料与健康》等与家庭生活、自身健康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对她们日后专业选择有重要意义。又如:《我看素质教育》、《中学生读书调查》等。
2、课题名称的规范性 课题一般分为社会调查、科学实验、读书报告和设计方案等四类,一般课题名称都应用“研究、思考、调查、比较、实验、预测、影响、应用”等词语来界定,这样才规范。如: “软件店正版软件的销售情况及思考”、“对中学生校服的调查与研究”、“对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思考”等。
3、课题的可行性 这是一个重点。一个课题研究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其可行性的高低。各位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指导:
①尽量将课题研究的内容与学科学习结合,与日常生活结合,并考虑其应用价值。如研究中学生的校服、早餐、阅读习惯,研究我市绿化状况、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等;
②考虑研究所需条件是否能得到保证(如实验仪器、专家指导、经费、时间、能力等);
③指导学生采用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应根据各自课题的性质和自身能力来进行选择,有查阅资料法(查阅文献、网上查询等)、科学实验法、观察法、参观访问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
④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研究步骤,对每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应取得的成果作出安排,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尽量做到“人尽其才”;
⑤协助学生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何在,并就其解决办法进行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如果发现不能解决,可能方案就要做出修改,比如缩小研究范围、更换研究内容等。
在此基础上,指导老师应随时与课题研究小组保持联系,了解研究进展,提供建议,进行监督、控制,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
4、课题开题报告的格式
编号---------
课题名称
课题导师
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长
课题的由来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可靠性分析
进度计划
小组分工
预期成果
表达形式
5、指导课题研究
要求学生做摘要、写札记、做调查(设计调查表)、查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写综述等。
6、指导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格式:1)题目 2)、摘要 3)、引言 4)、研究过程 5)研究结果 6)、分析和讨论 7)、结论 8)、注释和参考文献 9)、附件 10)、致谢。
四、研究性学习的学分评定
学分评定由指导老师评定学分,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
1、评定依据
认定每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分主要依据有五个方面的材料:①开题报告;②活动过程记录;③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材料、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目录;④总结与体会,研究成果,结题报告;⑤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的结论。具备以上五个条件,则给予相应的学分。如对学分认定持有异议,可提交教科室复议。
2、评定原则
(1)参与性
学生只有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则不能得规定的学分。
(2)过程性
学生只要参与就能获得相应学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质量高低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
(3)真实性
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如发现虚假现象,学校将扣除相应学分。
(4)规范性
学分评定首先进行自评、组评、师评,然后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并建立公示、抽查或回访制度。
3、评定过程
第一:课题展示,学生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论文展示或答辩,模型展示和介绍,小品表演,主题演讲等。
第二: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每班提供1个优秀课题,由教科室负责,年级组组织进行全校公开展示,评出学校一、二、三等奖。
第三:指导教师组织、考核和引导学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不论何种研究成果,其格式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课题名称、课题报告执笔人、指导教师、文章摘要、研究成果、小组成员的小结报告、指导教师意见及出勤情况等。
第四:指导老师在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评定学分,教科室审核备案,教务科组织学分确认。
五、研究性学习整体时间安排
高一第一学期:1∽8周,课程辅导;9∽12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13∽14周,开题报告;15∽17周,课题研究。
高一第二学期:1∽4周,课题研究;5∽6周,中期交流;7∽14周,课题研究;15∽17周,结题与评价。
高二第一学期:1∽4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5∽6周,开题报告;7∽15周,课题研究;16∽17周,中期交流。
高二第二学期:1∽8周,课题研究;9∽10周,结题与评价。
第四篇: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一、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一)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宜于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
(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四、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 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
(二)重视资料积累,提供共享机会。师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获取的信息、采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体验和取得的成果,对于本人和他人,都具有宝贵的启示、借鉴作用。将这些资料积累起来,成为广大师生共享并能加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三)适应差异,发挥优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学生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各有特点。
五、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
1、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区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 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
(二)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
2、实践体验阶段
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①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②调查研究。③初步的交流。
3、表达和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除了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 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答辩。
(三)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1、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教师应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2、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3、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4、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班级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目标和主客观条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进行重点的指导。
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
(一)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一般原则
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等。
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二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3、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三)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
1、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操作时可以重点从三个环节,即开题评价、中期评 价和结题评价着手。
2、评价的具体方案可以由指导教师提出,也可以在师生协商的基础上提出。鼓励由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自己设计评价方案,对自己的研究情况加以评价。
3、研究性学习评价既要考虑学生参与活动、达成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一般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某一些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又要注意到个人在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角色、发挥的具体作用及进步的幅度。
七、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安排管理(一)课程安排
2010年秋季起,在我校高一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每周用2节课,每周六、日学生自行安排2小时时间用于社会调查、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等。
(二)课时安排
高一上学期:
1——6周:组织学习,立题;
7——9周:修定,开题;
10——16周:探索研究,教师指导;
17——18周:中期交流,分享心得。;
高一下学期:
1——8周:探索研究,教师跟踪指导;
9——12周:资料整理,撰写结题报告; 13——16周:期末结题,评价,班内总结;
17——20周:校际性总结,展示成果。
(三)组织方式
高一年级以班为单位,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由学生推选管理成员,确定指导教师开展研究。
高
二、高三学生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采用“开放式长作业”的形式,一般一学期完成一专题。
(四)课程实施流程图
宣传、发动—掌握研究方法—提出问题(专题、课题)—分组—制定研究计划和进度表—开题报告会—搜集、整理各种信息资料—调查研究—交流—小组汇报,期中级内交流—研究,实地考察—期末成果汇总—评价—期末交流成果报告会。
(教师全程做好调控指导工作,并对研究成果写出500字左右的评语)
(五)研究结果的表现
“研究性学习”结果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次活动设计的方案。
八、研究性学习的管理
(一)成立课程领导小组
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成员包括:
组长:** 副组长:**
组员:**,高一年级组长,各学科备课组长,高一各班班主任,专职教师
(二)成立“研究性学习”学科组
在学校课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研究性学习”学科组,具体组织实施,成员包括:
组长:刘世鹏
组员:张帆,李向红,高一年级组长,各学科备课组长,高一各班班主任,专职教师。
(三)有关规定(暂定)
1.教师工作量
专职教师暂定每人带三个班为满工作量。兼职教师其工作量与语、数、英权值等同。
2.课程档案
(1)学生必作
研究方案:含名称、目标、意义、内容、方法、所需资源、人员分工、进度安排、成果形式、指导教师等内容,开题前上交,并在教研处备案。
研究周记:每人每周学习研究的情况记载。每篇不少于400字。含时间、地点、研究内容(要具体)、收获、体会、问题等内容,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期末总结要求1000字以上,每周上交专职教师批阅。
研究成果:每小组或个人从下列内容中至少选择一项: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方案设计、科技作品、软盘、录像资料等,期末上交专职教师。
(2)教师必作
指导笔记:含对全班或所负责小组(个人)指导的详细记录,有时间、地点、对象、主要内容、效果、体会等内容,由专职和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每周一次,每月底交教研处。项目总表:专职教师将所教班学生的所有研究项目进行汇总,含名称、项目成员、指导教师单位和联系渠道、进度所需资源等内容,开题会后交教研处备案。
学习心得:要求专职教师每两周读一本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刊,并写学习心得,每月底交教研处。
项目评估: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对指导项目写出结论性评语,要求指出项目的意义、成功与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每篇不少于500字。
工作总结或论文:专职教师在学期末要对工作做出全面总结,或以论文形式总结经验。
(3)教务处必作
检查记录:每月末检查专职教师的指导笔记和学习心得,按A、B、C、D四级评分。每月末检查兼职教师的指导笔记,校内的兼职教师同样要评分。每学期抽查每班各项目小组(个人)的研究周记两次,并按A、B、C、D四级评分。(A:优秀、B:良好、C:合格、D、待合格)科研论文:每学期以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为研究范围,写一篇科研论文。
每学期编辑一本优秀研究成果集。
1、校内设施设备使用
校内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阅览室、电脑室、各科实验室等,根据需要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班级开放。特别安排指导教师于周五上午提出,再由校教务处安排。
2、学科组活动
“研究性学习”学科组每双周四下午集中学习、交流一次,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特别是本校的兼职教师要必到,要做好会议记录。
3、奖励
视工作进展情况待定。
第五篇: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毕节一中王发礼贵州毕节551700
[提要]
本文从为什么要提出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思想、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研究性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与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提出了五点认识。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目的 原则 目标 评价 挑战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高中综合实践课”的一项内容。我校是贵州省高中综合实践课试点学校。根据省教育厅教研室和省教科所的安排,从2000年秋季起我校进行了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验,现在该课程实验高一阶段已经结题,高二阶段实验正在进行中。省教育厅教研室和教科所于2001年5月在我校举行了全省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教研教学观摩活动,并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了我们取得的成绩,这将进一步推进我校高中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本文结合参与学校课题组对学生研究课题的组织指导与管理,谈谈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的一些认识。
一、为什么要提出研究性学习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学校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在原有教育、教学条件下,许多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状况,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
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了组织、指导作用,在时间安排上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显然与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不同,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较为有利。
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
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展开。我们的许多优秀教师,正是在原先的学科课程教学中,既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各科教学中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而且,如果能在各科教学中都做到既打好基础,又培养创新精神,那是教学上的很高境界。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更广泛做到这一点还有困难。第一,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形成定势,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有一个较长过程。第二,基础性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打基础”(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与培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关系,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有待解决的新课题。因而,如果能开发出一种新的课程类型,它的实施主要地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那么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就会比较容易实现。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原则
作为指导教师,首先要对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才能指导学生正确的提出课题、设计方案、开展研究。
第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和努力实践为目标。新课程方案指出,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开发和持续发展。
第二,要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方法为基本内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不限于书本知识,不限于教科书知识和被动地接受间接经验,还要通过实践活动获取未经加工处理的第一手资料,并应用于解决问题,包括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等等。第三,要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自己发现、提出、探索、解决问题,或在创设的情景中,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如通过讨论研究、动手制作、方案设计、活动策划、社会调查等形式,探索与学生生
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三、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
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它的目标定位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既有一定联系,又有较大的差异。具体强调的是:
(1)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学会获取和加工处理各种有用信息。
(2)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3)学会沟通与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创新精神培养只有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是饶有兴趣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几乎都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求得结论的获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5)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争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四、研究性学习结果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重视研究结果,但更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即时、即地、即兴的一种轻松灵活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判定学习质量的依据,如参与程度、态度等。在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研究”不是目的,只是完成高中培养目标的一种手段,其出发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及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大多数学生的研究结果并不具有社会价值,显得比较稚嫩,有的只是重复已有的结论而已,个别的甚至连结果都没有,但这并不影响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学生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践、社会调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学会学习,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则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过程恰恰是它所追求的结果。正如上海一位中学教师所说:“没有一个指导教师知道自己的学生最终能取得什么样的结果,然而,取得什么样的结果很重要吗?在迈向终点的进程中,沿途的风景才是最美的。”
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做到以下几点:
⑴更重视过程。诸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重视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
⑵更重视应用。研究性学习评价强调的是学生在问题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既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反思,又加深知识内涵理解和掌握,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结构。重视的是学生主动探求、创新勇气和能力综合等在更高层次的发展。
⑶更重视体验。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
⑷更重视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学习的潜能,为他们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个别化的评价方式创造了条件。
五、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与面临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由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实施方式决定,教师在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地位将受到冲击。教师将由施教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这时,需要老师以赞赏的心态,共同学习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投入到崭新的学习中。从知识层面看,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因为研究性学习关注的问题可能并不是老师熟悉的;而学生的信息渠道和来源往往比老师更多更广,从而使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不再是信息的唯一传递者。从管理层面看,由于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定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自主选择导师,教师则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同时,由于课题的综合性因素,有的课题不是一个教师所能完成指导的,教师间的合作也面临新的要求。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民主的、教学相长的关系。
另外,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需要具备研究素质的教师。如果说,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产生了经验型教师,那么,要适应研究性学习,就需要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不是指专门搞研究,而是指具备研究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因此,研究型教师除了要系统深入地掌握所任课程需要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一些重要的素养。一是教师要有把书本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的意识和能力,对活的、新的东西有兴趣,有亲自动手收集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自己具有这些素质,才能引导、影响、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除了本专业外,对其他学科要有广泛的兴趣,从而达到由专才向一专多能转变,这是新时期的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各门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了解邻近学科或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能够触类旁通、左右逢源。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在教学中随处体现广博的知识面,引导和鼓励学生扩大知识面。三是要有广阔的知识面。教师都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与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相比,已有一定专业的人比较不容易有广泛的兴趣和接受一些看起来是乱七八糟的东西。相反,正是学生最易有广泛的兴趣,易于接受新东西。所以,教师想做到与学生沟通,就要有广阔的知识面。今后,各科教学在内容上、方法上的相互渗透,是一种趋势,教师必须具有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规章“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2]郭涵,《教师如何面对研究性学习》,《中国教育报》,2001年6月28日
[3]张人红,《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思考与实践》,《教育文摘周报》,2001年8月1日
E-mail: wangfalibjyz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