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调查之固定资产
对王家坝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由于农村固定资产是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关注的一大热点。为了全面了解王家坝村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及变迁过程的情况,我对王家坝村固定资产总量情况,通过查看相关信息资料及与相关人员面谈等方式进行了调查,现把调查情况归纳如下:
一、王家坝村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王家坝村按照镇委、镇政府年初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结合本村实际继续扩大内需,加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全面拓宽筹资渠道,努力优化投资环境,有力地拉动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促进了王家坝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0多万元,比去年增长了25%。
1、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平稳,上半年王家坝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0万元,增长3.4%,占全部投资额的58.8%。所占比重下降。经分析增长原因为:政府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自有资金的情况下发挥我镇特殊地理、环境、资源和劳动力等优势,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一系列优质服务和优化经济环境等措施,为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户投资完成400万元,比去年增长25%,增长原因:农户投资是以农户住宅为主体,1-9月份,王家村村民建房225万元,占农户投资总额的53.6%。较去年增长122%,它的大幅增长带动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
3、从投资的资金来源来看有所拓宽:从投资的资金来源看,筹资渠道由自筹资金转变为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分别占78.4%和21.6%。
二、制约村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因素
1、资金紧缺、融资难,制约农村投资的发展。农村投资的快速增长,使乡镇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紧张、融资难是制约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据统计:2006年,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国内贷款仅为0.33亿元, 仅占当年资金到位的0.6%。其中:非农户投资国内贷款0.28亿元、农户贷款为0.05亿元。
2、农村投资类型单一。从王家坝村非农户投资情况看:我村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中自筹金占整个资金78.4%,从总体来看对自筹资金依赖程度仍然很高。主要是内资企业和个体经营企业投资,仅为6家。
3、第一产业投资低。从投资方向上看,我村固定资产一、二、三产业投资所占比重分别为14.0%、54.7%、31.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二、三产业分别低40.7和17.3个百分点。可见,第一产业比重偏低,投向农业生产的太少,将对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也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单位个体差异大。农村投资项目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投资主体的自身经济实力和意愿。2007年全村非农业户施工项目和建设规模虽比上年有提高,但较城镇投资相比规模较小,可见,单位个体投资差异较大。
5、农村投资环境差,启动民间资本困难。尽管我村投资调动了民间资本作用的发挥,但由于农村市场缺乏高效益的投资热点,政府在启动民间资本上缺乏有效的措施,再加上农村投资环境相对较差、农户增收困难等原因,因此在启动民间资本加快我镇农村经济建设上仍然存在很大困难。
三、发挥新农村建设在本村固定资产投资作用的几点建议:
1、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扩大农村投资。我市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系列的新农村建设措施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深化农村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投资体系,应以扩大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有效地扩大农村投资需求,特别是加大对农村水利、电力、道路、通讯、广播电视和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2、拓展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难题。我村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还是以自筹为主,信贷等方面所占的比例较小。尤其近年来在宏观经济调控、信贷紧缩的情况下,资金成了农村企业发展的难题,特别是广大的中小企业必须要设法拓展融资渠道。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应创新市场营销观念,适当下发贷款权限,增加贷款种类,依照国家的货币信贷政策对优良客户、基础设施和农村经济提供优先金融支持。二是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切实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的主力军作用。
3、狠抓投资项目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发展经济、致富农
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重点。从目前我村固定资产投资总体情况看,产业结构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亟待调整。必须要按照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要以乡镇工业为主体,以高效农业为基础,特别是要加大对农业生产投入,结合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技术推广和产业化经营,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的协调发展。
调查提纲
一、调查目的或原因
全面了解、监测农村社区的发展、变迁过程,准确把握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满足各级政府制定农村社会经济政策及农村社区发展战略的决策需要,向全社会提供优质的信息咨询服务。就些对王家坝村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手段
由于调查过程中涉及到具体细节情况,采用一般的调查方法无法了解到被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调查乡(镇)、村建立乡村社会经济情况登记台帐,定期登记调查期内有关指标的变动情况。乡(镇)、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和农村集体固定资产状况,通过登记台帐和其他业务报表取得资料;农户固定资产情况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整理、推算;乡村劳动力情况采用年底对调查户一次性访问调查方式取得样本资料,进行推算。
三、调查结果
通过此次调查了解到,王家坝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平稳、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但也存在着资金紧缺、融资难、农村投资类型单
一、农村投资环境差、启动民间资本困难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调查设计方案
一、调查目的全面了解、监测农村社区的发展、变迁过程,准确把握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满足各级政府制定农村社会经济政策及农村社区发展战略的决策需要,向全社会提供优质的信息咨询服务。就此对王家坝村进行调查。
二、调查对象
根据调查的目的,最终确定调查对象为王家坝村。
三、调查项目(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比较细,为了更有效地说明王家坝村固定资产的情况,最终确定调查的项目有《农村社区基本情况调查制度》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抽样调查方案》。《农村社区基本情况调查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村基本情况、乡村劳动力及转移情况、农业社会化服务副业情况。《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抽样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户与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农户建房投资情况。
四、调查方法
由于调查过程中涉及到具体细节情况,采用一般的调查方法无法了解到被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因此,要调查王家坝村建立乡村社会经济情况登记台帐,定期登记调查期内有关指标的变动情况。王家坝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和农村集体固定资产状况,通过登记台帐和其他业务报表取得资料;农户固定资产情况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整理、推算;乡村劳动力情况采用年底对调查户一次性访问调查方式取得样本资料,进行推算。
五、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定于2008年1月1日至2月1日。
个人鉴定
在这一个月的调查过程当中,本人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对王家坝村委会的固定资产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了解了什么是农村固定资产及农村固定资产在村委会中起的作用,密切联系王家坝村村委会委员,同时在调查中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关系。通过本次调查无论是思想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收获,也向他们学习了很多以前没有碰到过的东西,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固定资产了解的不够等。今后要更加努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当中,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流程报告
本次调查从题目的选定到报告的形成共花了35天的时间,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2008年1月2日至2008年1月5日共4天,主要是确定调查报告的选题工作。
2、2008年1月6日至1月8日共3天,主要是确定调查对象为王家坝村委会。3、2008年1月9日至1月12共4天,主要是拟定王家坝村委会关于固定资产的调查实施的方案。
4、2008年1月13日至1月25日共13天,主要是收集王家坝村委会的固定资产方面的调查材料及数据资料等。
5、2008年1月26日至1月31日共6天,对已收集的相关材料和数据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得出分析结果,查出问题及原因。
6、撰写调查报告阶段:一是对已有的数据材料和分析结论,撰写初稿;二是对初稿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征求被子调查单位的意见并进行适当的修改;最后定稿并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篇:社会调查心得体会之广场舞
社会调查心得体会 在调查中发现,广场舞面临最大的问题其根源离不开广场舞的场地问题和时间问题。我们也就这些问题进行调查,希望找到解决的方法。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文化的需要,各种各样的健身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尤其是源于社会生活的广场健身舞,自2008年奥运会后在城市及农村中兴起并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民群众尤其是中老年人的业余生活。通过对十堰广场舞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广场舞发展状况中,制约因素主要在于广场舞活动会与居民日常生活发生摩擦。目前广场舞存在的问题是中老年人对广场舞缺乏正确的认识、硬件条件不足、缺少专业的健身指导员、缺乏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伴奏乐适听性不高,解决的对策主要在加大相关投入、组建专门管理队伍、出台相关政策和加强宣传。关键词:广场舞风靡程度社会反映待改进之处建议引言:2013年,广场舞的热潮席卷大江南北,一块空地,一台音响就可以聚拢一群人跳上二三小时,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围绕广场舞发生的纠纷也愈演愈烈。4月,成都市一小区几家临街住户由于长期受楼下广场舞音乐困扰,一气之下向楼下跳舞的人群扔水弹;10月,武汉市一小区内正在跳广场舞的人群遭到楼上业主泼粪;11月6日北京市昌平区,施某因跳舞放音乐音量大之事与邻居发生争吵,后持其藏匿的猎枪朝天鸣枪,还放出自己养的3只藏獒冲散跳舞人群。在这一系列事件背后,广场舞将何去何从。十堰市的广场舞发展状况又是如何?
个人认为广场舞的问题一定要通过当事人和平协商解决,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不要动用暴力,暴力只会阻碍广场舞的发展,也把广场舞推上风头浪尖,成为网络上攻击的对象,人们长期在网上形成对峙,就必有一方有损失。而广场舞这种运动必然是最大的受害者。我们把广场舞归结于场地的问题,要想解决场地的问题,政府的介入是必要的,希望政府早日出台相关法律或规定,还广场舞一片蓝天,当然也鼓励大妈们寻找各种场地来跳舞,只要不影响到他人,都是最好的解决的办法。广场舞相关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人们共同关心,共同解决,当人们心中有了一个准则,解决问题时就会更顺利;必要时则需要政府的介入,希望政府能早日出台相关法律,平息广场舞场地之争,让广场舞顺利发展,造福人民。
第三篇:寒假社会调查之新农村建设
寒假社会调查之新农村建设
摘 要:1956年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1960年4月,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决议。指出:“中共中央制订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高速度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纲领。”60年代初,为了解决粮食危机,中央决定减少城镇人口,压缩城镇粮食销量。为此,196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提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动员和组织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期间涌现了以大寨为代表的一批典型。陈永贵、吴仁宝、宝日勒岱等新农民,邢燕子、吕玉兰、侯隽等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榜样。全国大修水利。兴建了很多水库和灌溉工程;逐步建立了包括劳动保险、困难补助、生活补贴、社会救济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1958年以后在人民公社建立了敬老院、合作医疗等简易的社会保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具体历程: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及其初步探索
建国初期,为了早日实现国家富强,国家开始实施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所需资金只能来自农业剩余,农民要为国家的工业化作出贡献。为了加速农业发展,1956年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在这次会议上,邓颖超在讲话中指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规”(参见《人民日报》1956年6月24日第5版)。这是中央领导人中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1955年底,毛泽东同志组织起草《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随着人民公社化的不断加速,该草案被宣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纲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一些讲话中被具体化和详细化。1960年4月,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决议。决议指出:“中共中央制订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高速度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纲领。”会议号召全国人民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60年代初期,为了解决粮食危机,中央决定减少城镇人口,压缩城镇粮食销量。为了推动城镇人口向农村转移,1963年12月,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提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动员和组织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经过政策调整,安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1962至1964年,全国动员下乡、回乡人员共达98万余人。到农村去,到山区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我国城市知识青年中逐渐形成一个革命浪潮。
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了以大寨为代表的一批典型。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民”如陈永贵、吴仁宝、宝日勒岱,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如邢燕子、吕玉兰、侯隽等,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榜样。农业和农村得到一定的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国家提出了水利化、机械化、良种化、化学化等措施,毛泽东还提出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以及农业“八字宪法”等思想,并在全国大修水利,兴建了很多水库和灌溉工程,这些工程很多到现在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中央逐步建立了包括劳动保险、困难补助、生活补贴、社会救济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1958年以后在人民公社建立了敬老院、合作医疗等简易的社会保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顽强地同自然作斗争,把不利条件改变成了有利条件,迅速地发展了生产,改善了人民生活。
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需要汲取的经验和教训: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种动员手段,其目的是要求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对农村建设很少投入,地方和农民没有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再者,在新农村建设中强化意识形态,把阶级斗争扩大化,把大寨经验教条化,抹煞了区域差别和自然条件差别,因此,不可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2、改革开放后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早在1981年11月,当时的国务院领导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的报告中,就号召全党带领和团结亿万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首先抓好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打破人民公社体制,解放农村的生产力,于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应运而生。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重要载体。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过程中,一些基层党组织出现了瘫痪、半瘫痪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1994年5月,胡锦涛在河南农村调查时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奔小康,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勤劳致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发展“两个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1996年10月,胡锦涛在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上要求,“一定要把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治本之道、长久之计,下大力气和真功夫抓紧抓好,在乡村两级逐步造就一支政治强、思想好、清正廉洁、公道能干、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能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干部队伍。”(参见《人民日报》1996年10月26日第2版)为了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央先后开展了“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基础。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坚定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1982年11月,全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加强对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农村基层干部和共产党员经过整党整风,能在开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中起模范作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着力解决亿万农民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2—2063页)。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央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并规定了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在经济上,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政治上,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文化上,坚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参见《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9日第1版)。在新农村建设中,党开始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多予少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接着又提出改革农村管理体制,搞活农村经济。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2003年初,新一届政府上任后,立刻把农村改革列入四项改革之首,并在部署近期工作时,把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列入第一项。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宣布:中国将在5年内取消农业税。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除农业税。
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从1978年到200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比例下降了89.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近22倍;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20.5个百分点,且将继续呈下降趋势。涌现出了一批诸如河南南街村、江苏华西村、北京韩村河村等新农村的典型。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为解决“三农”问题陆续出台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基本上属松绑和减负范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症结仍在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没有得到根本调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得到彻底打破,农村难以得到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辐射带动。一些关系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农村发展的规划问题、机制问题、途径问题、组织保障问题以及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职能转变问题,都亟待我们从整体上去研究和解决。
3、当前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其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为了加快农村发展,必须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为此,在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提出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等“五个统筹”的要求。2004年9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两个趋向”重要论断。他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新理念、新举措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命题。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1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参见《人民日报》2006年1月27日第1版)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顺利进行,2006年2月,中共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使省
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认识,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上来,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2月21日,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参见《人民日报》2006年2月22日第1版)
尽管这一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刚刚起步,但是,党中央、国务院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多予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目前财政部已安排2006年支持“三农”资金3226亿元,这是最基本的保证,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如果加上用于农村合作医疗、职业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支出,2006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有可能突破4000亿元。在少取上,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农业税;减轻或者免除农民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负担,政府大幅增加投入,完全承担起农村义务教育责任,明确实行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在放活上,加快农村改革步伐,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各地积极扶持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引导农民进入小城镇就业和定居,不断改善农民进城就业创业环境,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涌现出了江西省赣州市、广西贺州市、浙江义乌等先进典型,这些典型尽管所处的区域不同,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差异很大,但是,它们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新农村建设,为东部沿海、沿边地区、中部不发达地区和西方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第四篇:社会调查之工资支付情况毕业论文
社会调查之工资支付情况毕业论文
内容提要:近年来,制鞋行业一直是温岭劳资纠纷最突出、最集中的行业之一,常常因为涉及人数多、拖欠金额大、情况复杂、调处难度大,使政府备感担子重、压力大。主要原因就是温岭80%以上鞋厂都实行发生活费这种工资支付潜规则。这种工资支付形式既违反法律规定,侵犯了劳动者的工资权益;又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危及社会稳定;也影响了温岭信誉,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民工荒。因此,规范温岭制鞋行业工资支付现状,铲除发生活费顽疾,势在必行,又迫在眉睫。
关键词:规范
制鞋业
工资支付
规范温岭制鞋行业工资支付情况调查和建议措施
一、温岭制鞋行业基本情况和工资支付现状
温岭制鞋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由家庭作坊逐步发展起来,以生产中低档注塑、浇注皮鞋为主。主要集中在泽国、横峰、大溪、城东、城北、温峤等一带,目前已注册制鞋企业8265家,占全市各类企业的27%;从业人员23万人,占外来务工人员的31%。2013年实现制鞋产量10亿多双,占全国制鞋总产量的9%;产值为25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全市100强工业企业排名榜中,温岭鞋业占了18位。可见,制鞋业是温岭的支柱产业,对当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制鞋行业劳动管理的规范有序,对于和谐村居建设和平安温岭构建,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不容隐讳地说,目前温岭制鞋业劳动用工管理尤其是工资支付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甚至还比较严重。据统计,20132014年10月,温岭处理欠薪举报投诉案件4769起,其中制鞋行业1206起,占25.3%;发生10人以上群体性拖欠工资案件176起,其中制鞋行业119起,占67.6%。制鞋行业劳资纠纷频发,群体性上访事件不断,业主欠薪逃匿现象时有发生,常常因为涉及人数多、拖欠金额大、情况复杂、调处难度大,使政府备感担子重,压力大。在追薪未果,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为控制事态,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当地政府往往迫于无奈,不得不为此埋单。据统计,目前城东、城北、横峰、泽国、大溪、温峤等6个镇(街道)为制鞋企业垫付工资额达502.6万元,至今尚有297.2万元未收回,收回率仅41%。
据调查,目前温岭制鞋企业主要有以下三种工资发放形式:
1、按月足额支付。按照《劳动法》规定,工资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一个月。目前,温岭近1/3的规模鞋企,也就是100家左右迫于内在发展需要和外部形势要求,做到工资按月足额支付,即对劳动者工资月月结,月月清,不拖欠,不扣克。这类企业大都信誉好、工资纠纷少、工人易招、人员稳定、管理有序。
2、实行保底工资。保底工资是指因受市场、原材料供应等外部因素影响,劳动者每月的生产性工资总额(或工时折算工资总额)为零或达不到企业规定的基数时所采取的一种工薪制度。若劳动者实际生产性工资收入(或工时折算工资总额)达到或超过其保底工资,则按实际工资额计算。保底工资是温岭制鞋行业应对招工难的不得已之策,主要出于这样两种情况:一是针对新员工,因为按照正常生产,新员工在前两三个月可能达不到基本工资,为了留住员工,按高于基本工资的标准予以支付。二是因为制鞋企业季节性强,淡旺季分明,为了稳定员工队伍,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全年保底工资。保底工资的弊端是一旦形势不如预期,或劳动者没有做到年底中途离厂,企业可能就不愿按保底结算,导致争议发生。但在当前有订单没人做的窘境下,保底工资也算是给劳动者吃了一颗定心丸,有利于吸引劳动者,缓解当前招工难问题。目前,温岭制鞋行业平均保底月工资在25003000元,比去年增加15%以上。
3、发生活费。即平时只发放部分工资作为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费用,半年、全年或一个鞋季一次性结清的工资支付潜规则,其实质就是变相拖欠克扣工资。据调查,目前温岭70%以上鞋厂都实行这种工资支付方式,一般是每月发3次,每次发400500元。可以讲,发生活费对于温岭鞋业,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常态,而且由来已久。恰恰是这种不正常的工资支付惯例,导致温岭制鞋业的劳资关系特别敏感,特别紧张,特别难以调和。因此,规范制鞋行业工资支付方式,铲除发生活费顽疾,迫在眉睫。
二、制鞋企业发生活费的危害及表现
1、容易引发群体性欠薪事件,危及社会稳定。
发生活费的最大后遗症就是因为平时只发放部分工资(生活费),一次性累积的薪资较多,一旦企业出现资金不足问题,偿还就十分困难,极易造成群体性拖欠工资,导致集体性上访。一是制鞋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用工管理相对粗放,劳动合同签订率偏低,由于长期累计的产品种类多、产品数量多,涉及金额大,一旦发生工资或工价争议,平息事态难度大,取证调处难度大。二是制鞋企业属传统低附加值产业,市场准入门槛低,外来务工人员租用厂房生产经营比较普遍。这类企业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一旦经营困难,资金周转不灵,债务缠身,便弃厂隐匿。一边是没有多少可拍卖的固定资产,一边是长期累积的较大数额的拖欠工资,这让政府很伤脑筋。据统计,2014年以来,温岭发生欠薪逃匿案件23起,其中涉及制鞋行业就达19起,占了82.6%。三是个别无证照小作坊存在恶意欠薪行为,有捞一票就散的思想,待欠薪积累到一定数额后突然玩起失踪,留下的是一堆烂摊子。从劳动者角度来讲,被拖欠工资的数额越大,心理承受能力就越小,行为过激失衡的可能性就越大。从政府角度讲,涉及职工人数越多,对抗情绪越激烈,情况越复杂,疏导难度越大。现实中就发生过劳动者爬上高楼、高压线塔等危险地方,或者采取堵塞交通要道、游行示威等方式对政府施加压力的事件。
2、违反法律规定,侵犯劳动者获得工资保障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浙江省企业工资支付管理办法》第六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合理确定劳动者的工资标准,按时足额支付。显而易见,温岭制鞋行业这种约定俗成的发生活费工资支付方式,与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相抵触,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相违背,与保障民生、构建和谐格格不入。企业选择发放生活费,理由还是冠冕堂皇的,为了让员工过年时有更多的钱带回家。但实际上,企业在剥夺员工支配自己工资权利的同时,却给自己带来了两方面的好处:一是企业可以由此扯住员工的腿,让员工一时走不了;二是该发未发的员工工资,可以给企业资金周转带来方便。近年来,虽然制鞋企业生活费发放由过去的每月600元增加到现在的1000元甚至将近2000元,达到了温岭最低工资标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制鞋企业的工作时间通常较长,虽然近年来企业也在以平均每年10%以上的增幅提高工资,却仍然跟不上温岭整体上涨的物价水平,造成农民工的实际收入还是下降。
3、失信于劳动者,影响温岭信誉。
一个地方,失去了信誉,就失去了吸引力,就难以留住用脚投票的外来民工。尤其是制鞋企业,招工年年难,一年比一年难。可以说,长期沿袭下来的这种只发放生活费,是温岭企业失信于外来民工的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对造成温岭招工难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据今年年初统计,全市企业短缺农民工4.5万人左右,其中制鞋企业短缺达2万人,尤其是抓帮、踏帮的技术工,缺口更为严重。上半年,对全市23家制鞋企业随机调查显示,需用工33030人,实际招收15840人,招收率为48%,连一半都不到。究其原因,除了今年温岭鞋业因为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主要的还是长期以来农民工工资待遇偏低,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
三、制鞋企业实行发生活费的主要根源及改变此现状的困难
1、从社会层面来看:自古有平时借支、年底结算的传统,包括历史上的长工、帮工等。制鞋行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低、小、散为主,作坊式家长制管理明显,劳动用工管理相对粗放。发生活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作为温岭制鞋行业主要甚至唯一工资发放形式沿袭至今,具有深厚的滋生土壤,想在短时间内改变习惯、打破行规、扭转局面并不是那么容易。
2、从企业层面来看:一方面,当前鞋厂普遍遭遇招工寒流,技术工尤其难招。为保证企业生产,减少员工流失,只好以发放生活费来拴住员工。另一方面,大部分鞋厂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企业竞争力不强,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主出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企业流动资金考虑,想方设法以发生活费来扣押职工工资。
3、从职工层面来看:由于整个制鞋行业长期发生活费,见怪不怪,有些劳动者也变得麻木,产生了麻痹心理。有些觉得反正到年底都能一次性结到工资,也就放松了警惕,逐渐默认了这种工资支付方式。再加上劳动者维权成本相对较高,部分职工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选择息事宁人,无形中助长了企业的违法行为。
4、从政府层面来看:劳动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刚性不够,执法手段有限,对一些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缺少强有力的惩处措施,导致企业违法成本低,甚至产生罚一千挣一万,罚完一千继续干的错误想法。另外,在人员、车辆配备不足等制约下,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疲于应急式救火,还难以全面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四、扭转制鞋行业发生活费现状的建议措施
温岭地处市场经济前沿地带,是外来农民工大市,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在该市出现得比较早,表现得也比较集中。如果说这种延续几十年的工资支付惯例,曾经为温岭鞋业的起步和发展积累了资本,增加了砝码,带来了优势,那么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的今天,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一要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确保认识到位。
当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引不进和留不住人才,也就失去了生产力,一切发展都是空谈。我们必须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充分认识构建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实现人与企业、企业与社会共赢的必由之路。它不仅折射一个城市背后经济实力的腾跃,更彰显这个城市的品格、魅力和光芒。首先当地政府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致力于改善温岭制鞋业的劳动用工环境,逐步引导企业以制度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真正使制鞋企业成为辖区活力强、纠纷少、贡献大的支柱产业。员工就是财富,员工就是未来,作为企业,必须立足长远发展进行深刻反思,牢固树立招工不如留人,留人就要留心的理念,尊重人才、尊重劳动,规范管理,善待民工,不断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建议温岭市政府召开动员会,分析形势紧迫性和规范必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表明决心。市里与各镇(街道)签订责任状,做到责任到人,落实到位。6个重点镇(街道)的主要负责人作表态发言,表明态度,拿出措施。采取学分制形式,分批次组织全市制鞋企业进行集中培训学习,要求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必须到场参加培训,并进行结业考试,合格者颁发证书,使工资按月足额支付内化成温岭制鞋企业的自身要求和自觉行为。
二要解决好节奏问题,确保稳妥实施。
制鞋企业发生活费已根深蒂固,要想将它连根拔起,把整个鞋业的工资支付规范到位,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谋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才能达到既定目标。在整治范围上,以城东、城北、横峰、泽国、大溪、温峤等6个鞋业集聚区域为重点;在方法上,实行分类层级管理指导,扶优扶强规范企业,指导帮助成长型企业,淘汰一批生气不景气、付不起工资、平时劳资纠纷多的私营小作坊。建议探索实施三年计划,即在第一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规范制鞋行业工资支付行为专项整治活动,主要任务是宣传好,引导好,稳定好,争取产值在500万元-1000万元的企业全部实现工资按月足额支付,为实施三年计划制造声势,营造氛围,取得全社会的支持。第二年,对年产值在300万元-500万元的企业进行整治规范,逐步改变发生活费等不正常工资支付行为,实行工资按月足额支付。到第三年,对产值在300万元以下的企业开展集中整治打击,特别是对个体小作坊鞋厂和租赁厂房鞋厂进行重点整顿,确保90%以上鞋厂实行工资月月结月月清。
三要解决好部门联动问题,确保重拳出击。
规范制鞋行业工资支付行为是一项综合性执法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各部门必须鼎力合作,齐抓共管,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建议市里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市政府统一领导,人力社保、工商部门牵头协调,公安、工业经济、安监、法院、消防、税务、环保、供电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各镇(街道)要定期组织辖区内所有鞋厂开展自查自纠,充分利用劳动保障网格化平台,开展经常性的巡查、排查和专查,确定重点监控企业加强预警防范。市人力社保局要坚持做到日常监管和季节性专项整治相结合,加大对制鞋行业无故拖欠克扣工资行为的查处力度;工商部门要坚决取缔存在工资支付安全隐患的无照经营户,并实行欠薪严重企业不予工商执照年审;公安部门要协助处理因劳资纠纷引发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尤其要负责处理涉嫌逃匿的欠薪案件;司法部门要优先处理农民工欠薪案件,做好涉及欠薪案件的财产保全、先予执行和行政处罚案件的强制执行工作;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无故拖欠克扣工资性质恶劣的,在依法处理的同时,坚决予以曝光,努力形成清理拖欠克扣工资的高压态势。
四要解决好机制建设问题,确保标本兼治。
各镇(街道)要定期对制鞋企业整治前后的工资支付现状作全面比较,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作深入分析,提出下一步继续推进的有效办法和可行措施。市里要定期召开专项整治活动通报会,分析动向,预测趋势,创新机制。一是强化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使用人单位真正认识到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既是法律的规定,也是企业的义务;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规范管理,善待民工,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建立以签订劳动合同为基础的劳动用工备案制度,掌握各类用人单位的用工信息,实现劳动合同签订、履行的动态监管。三是充分发挥劳动管理联席会议和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作用,完善多部门综合治理劳动保障违法行为机制,提高综合治理欠薪效能,研究建立联合打击恶意欠薪行为工作制度。四是加大工资集体协商的推行力度,对于制鞋企业分布较多、较集中的镇(街道),分区、分块开展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探索建立立足于制鞋企业自身的、稳定的工资支付和增长机制。五是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逐步实现劳动保障执法监督由被动监察向主动监管转变。加大对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实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
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发展,当前温岭制鞋业发展已进入洗牌期,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可以预期的是,今后企业间的竞争不仅仅是资本投入的竞争、生产订单的竞争、土地资源的竞争,更是企业家意识的竞争、内部管理的竞争以及人力资源的竞争。温岭经济发展到今天,温岭制鞋业发展到今天,如果不是通过技术进步和改善管理来创造发展优势,而总是想通过压低工资,甚至牺牲用工环境来降低成本、维持生存发展,那么,其结果必然会丧失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再也不能对发生活费问题视而不见,姑息迁就,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出硬措施,打组合拳,引导制鞋业工资支付逐步走向规范,加快温岭制鞋行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高温岭制造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温岭制鞋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社会调查
建行前门支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现状调查
今年以来,各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发展迅速,成绩都非常显著,对此我对北京建设银行前门支行个人住房贷款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建行前门支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开展的基本情况及个人贷款住房贷款的业务特点、规模。
今年上半年我行把个人住房贷款列为重点发展业务,通过协调各方关系、营销楼盘、走访客户等摸清市场底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树立建行品牌形象,赢得了广大客户的认可,促进了支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实现快速发展。由于我支行位于建行北京分行个贷中心楼下,所以天时、地利、人和都利于我支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截止到这个月底,我收集到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北京分行下属的五个个贷中心共发放8000多笔贷款,共计77亿,其中新增40亿,其中我支行完成贷款1300多笔,共计贷款25亿,我行已提前、超额完成上级行核定的全年任务指标,超过去年全年发放量,年初定出的投放20亿元的计划已接近完成;我支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达98亿元(其中商业性贷款67亿元),比年初金额增加30亿之多。自开办按揭业务以来,前门支行已为2万户提供购房贷款,其中今年1-7月9000户。
据此,我支行决定将今年的住房贷款投放计划增为35亿元,来进一步发展此项业务,为此我支行又采取很多措施,例如:创新业务品种,为个人住房抵押综合消费贷款——以房产作抵押申请用于置业、装修、购物、旅游、助学的贷款,“加按”贷款——以原贷款的抵押物再申请增加贷款额,“零首付”贷款(首期免20%房款),“按揭转按揭”(置换)业务,还利用网上银行开通个贷的科技服务。在4月间,建行前门支行还联合35家开发商、40个楼盘举办“建设银行开办住房按揭业务周年真情大回报”促销活动,让消费者得到贷款和购房双重优惠。支行开办的二手楼按揭业务也取得快速发展的好成绩:今年1--7月累计发放和准备发放2.5亿元(380笔),超过去年同期6倍多。在支行个人房贷业务如火如荼的发展过程中,此项业务仍存在着一些风险。
二、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形成原因
个人住房贷款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贷款本息,由此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其风险主要有政策风险、开发商风险、借款人风险、银行自身管理风险、抵押物权益风险、抵押物处置风险及其他不可抗力风险等七个方面: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包括经济周期风险和利率变动风险。由于房地产行业与经济周期存在高度正相关的关系,1998年国务院为促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开始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逐步停止福利分房政策。自把培育住宅业作为新的增长点以来,人民银行相应修改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放宽了多项贷款条件。
(三)借款人风险
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最终来源于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款。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个人资信评估体系,也没有从事居民个人资信状况调查评估的机构,银行很难对借款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四)银行内部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由于银行管理出现漏洞而产生的风险。各家银行为了抢占个人住房贷款的市场份额,纷纷推出各种服务,并在“简化信贷手续”的呼声中提高了办事速度,增加了业务量,扩大了住房贷款消费群,但是,在办理贷款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还存在:贷前调查不严格;个人资信评估制度尚未建立,还款能力难以衡量;银行内控制度不完善,贷款管理力度不够;法律意识不强等问题。
(五)抵押物权益风险
抵押物权益风险主要指抵押物产权问题所产生的风险,如:部分房改房产权并非为借款人单独拥有,而是由房屋原产权单位与个人共有,这部分借款人如不能按时偿还债务,银行的处分权会受到限制。
(六)抵押物处分风险
抵押物处分风险是指借款人违反合同约定,银行依法对贷款抵押物进行处分时产生的风险。该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一是执行难,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银行正常行使处分权十分困难,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二是变现难,受政策、价格、环境、借款人干扰等多种因素影响,银行一时难以通过出售抵押物实现抵押权。三是抵押物缩水,个人住房贷款的期限较长,抵押的房屋由于经济环境、房地产市场状况的变化和自然磨损,有可能使抵押物价值出现贬值。
(七)其他不可抗力风险
贷款期间,由于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和地震等使房产毁灭,贷款无法收回。除上述几种情况以外,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即个人住房贷款属于中长期资产,与长期存款等长期负债在结构上和数量上不匹配,也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
三、前门支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防范措施
为提高个人住房贷款的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减少损失,前门必须进一步加强管理,增强风险管理意识,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予以防范。
(一)加大筹资和市场研究力度,及时化解政策风险
首先,增加个人存款的揽储能力,扩大贷款资金来源,争取地方住房资金、住房公积金的专户存款,尽可能缩小“借短贷长”资金结构不合理的差距,从而扩大利差收入。其次要加大市场研究力度,及时掌握市场经济动向,以调整营销结构。第三,因政策利率上调会增加借款人的还款压力,经办行应加强与借款人的沟通,摸清借款人的意愿,视情况按照程序及规定延长其借款期限,减轻其还款能力以降低违约率。
(二)把好开发商及楼盘风险关
严格审查开发商的开发资质和能力及按揭项目,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杜绝假按揭给银行带来的风险。选择信誉好、楼盘好、物业好、资金实力较强的开发商给予个人住房贷款支持。
(三)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加强资信评估
1、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制度和多层次个人信用调查与评估制度。在我国现阶段,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建立起以政府部门领导、银行系统为主体、社会中介机构为辅助的多层次个人信用调查体系,分阶段将居民个人信用资料,如借贷历史情况、住房公积金缴交情况等,全部汇集记录存档,待电子网络技术成熟,实现信息联网,使政府个人信用调查机构与银行各方在系统资源上能够共享。
2、建立个人信用监控体系。从单位信用和道德约束逐步过渡到以个人信用为主的法律约束信用体系。完善个人信用法律环境和技术手段。
3、逐步建立和扩展个人基本账户制度,使居民个人的存储支出情况在基本账户中得以体现,从而加强资金的监管和信息的反馈。
(四)认真做好调查评价工作,严格把握个人住房贷款投向
根据不同的借款人采取不同的方式审查与核实借款人的身份、借款用途、购房合同、还款来源及借款人偿借能力等,同时对贷款抵(质)押物进行合理估价,并办理有效抵押登记手续。对保证贷款要认真核实保证人担保能力,并严格控制贷款期限和最高贷款额度,严把贷款投向关。
(五)加强银行内部管理
1、建立和完善个人住房贷款事务中心功能,做好中介服务。在受理咨询、代办抵押、公证保险和评估过程中,要做到合法有效。简化申办程序,实行委托律师代办个人住房贷款审查,规范贷款经营。在条件成熟时,可以签订银行与产权部门在期权抵押登记上的合作协议,规避贷款经营风险。
2、严格审核贷款手续。借款合同和抵押或担保合同是确定债权债务的法律文本,也是保全资产的重要法律依据。因此,在签订合同中,一定要严格审核合同条款,逐字逐句斟酌补充条款,做到合法有效,还要注意印章和签字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不能留下隐患。同时要根据个人住房贷款笔数多、档案多、保管年限长的特点,务必做好档案管理。
3、追踪个人房屋产权确立情况。由于按揭贷款从阶段性担保到确权后的他项权证拿到经办行抵押有个过程,在这过程中,虽然开发商存有一定的保证金,但如果我们不注意追踪督促,很可能带来抵押房屋不落实,开发商担而难保的风险。所以,应追踪掌握房屋的竣工和交付使用时间,及时督促开发商抓紧办理产权手续,直至房屋他项权证拿到银行抵押为止。
4、按月监控借款的还本付息情况,加强与客户的交流,克服重贷轻管的倾向,即使是逾期期数较短的贷款,也必须集中精力催收,以免造成向借款人发出银行贷款欠几期不还也没有人管的错误信号,从而助长人为逾期。
5、住房金融是专业性很强的金融业务,必须由具有专门知识的专门人才来做。我国住房金融业务经营、管理刚起步,各家银行的房地产信贷部、个人住房信贷部中的专门人才匮乏,与这项业务密切相关的经纪人、律师、会计师、房地产估价师等专门中介人才更是奇缺。所以应大力加强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做到人才开发、培训和使用三要素一体化,分工明确,相互制衡,减少人为风险。
总之,个人住房贷款是一项发展前途较广的银行资产业务,由于其期限长、数额小、客户数量多等特点,管理起来确有较大的难度。但从已有的经验来看, 加强对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研究,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制度,严格操作程序,只要商业银行在此项业务上做到人员到位、管理到位、结算手续到位,个人住房贷款风险便能得到有效的防范,逐步使其成为优良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