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1项课题获2013年度广东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立项

时间:2019-05-15 11:1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校1项课题获2013年度广东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立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校1项课题获2013年度广东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立项》。

第一篇:我校1项课题获2013年度广东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立项

我校1项课题获2013年度广东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立项近日,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公布了2013年广东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立项安排,在我校推荐的4项课题中,邓晓海等4位老师申报的课题——“高校共青团参与社区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成功立项并获资助。2013年广东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征集工作自去年12月份启动,共征集来自全省各高校提交的研究课题444项。经专家评审研究,其中的151个课题获得立项,其中重点资助课题18项,一般资助课题27项,自筹课题106项。(团委)

第二篇:陕西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参考题目

附件1:

陕西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参考题目

1、高校共青团工作形势、任务与创新路径研究;

2、高校共青团组织实现社会功能的路径和载体;

3、高校共青团工作实现普遍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4、高校共青团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发挥作用的路径研究;

5、高校与地方共青团合作机制的探索与体会;

6、当前大学生思想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7、增强共青团思想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考;

8、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青年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9、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10、弘扬延安精神教育引导青年的思考;

11、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调查分析;

12、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差异性的调查研究;

13、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建设研究;

14、运用新媒体教育引导青年的实践与思考;

15、大学生骨干思想状况调查研究;

16、深化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17、大学生骨干培养评价机制研究;

18、网络建团的经验探索;

19、大学生“网恋”问题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20、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与研究;

21、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启示;

22、高校团学组织运用微博的经验探索;

23、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24、深化“挑战杯”竞赛的实践与思考;

25、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经验探索;

26、高校共青团工作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27、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28、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9、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路径研究;

30、大学生社团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31、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32、共青团组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和管理研究;

33、高校贫困生问题探究;

34、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35、建立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实践和思考;

36、开展“四进社区”活动的经验探索;

37、高校校园文化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8、大学生利益诉求分析与共青团工作的针对性研究;

39、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经验探索;

40、多校区办学格局对共青团工作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41、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

42、发挥高校班级团支部职能的经验探索;

43、学生公寓建团或学生社团建团的组织模式、运行机制、评价制度研究;

44、利用网络技术加强高校团员教育和管理的经验探索;

45、建立和完善高校共青团组织考核评价体系的实践和思考;

46、共青团组织推优入党工作的模式设计和运行机制研究;

47、民办(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8、大学生党员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49、高校学生会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

50、高校共青团指导学生会的工作模式设计和机制创新;

51、新时期加强团的专职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及对策;

52、加强团学干部作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53、建设学习型团组织的经验探索。

(以上题目仅供参考,作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自选题目)

第三篇:基于系统论的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研究

内容摘要

当代社会的分工细化对人才的要求呈现全维化、复合型的特点,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共青团育人工作由“有限维”向“多元维”转变。共青团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诸元素之间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基于系统论的共青团工作要遵循整体性、相关性和目的性原则。可以着重加强大学生主题教育平台和两个平台建设,突出通才教育。

关键词

系统论 育人 高校共青团

胡锦涛同志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如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成为当今高校共青团工作者的一项时代命题。我们认为,共青团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诸元素之间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在新形势下,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建立完善的共青团育人工作系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系统运行的规律和原则,努力开创共青团育人工作的新局面,是共青团干部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

一、系统论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系统论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它把复杂事物作为有机整体来考察,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应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定量地确定出最优目标。它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系统分成不同等级和层次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份的关系,使部分的目标服从整体的最佳目标,以达到为系统提出设计、管理、运行的最优方案。系统论解决问题的着眼点与传统方法不同,它不是着眼于物质和能量,而是着眼于信息,把任何实践活动简化为三股流,即劳动者组成的人流,劳动工具等组成的物流,以及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策略、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等组成的要达到预定目标的信息流。在这三股流中,信息流起着支配的作用,它调节人流和物流的数量、方向、速度、目标,驾驭人和物作有目的有规则的运动。

随着现代系统论的广泛应用和发展,系统方法也日益为人们所瞩目。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根据客观事物的系统特性去认识和改造事物的方法,它的核心是整体。具体说,就是从整体出发,考虑整体与部分、层次、结构、环境的相互联系,全面分析综合处理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着眼于整体,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于复杂的系统尤为适用。

系统论和系统方法的思想为我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的原则,即整体性、有序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等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对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是有普遍指导作用。

二、系统论观点中的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

(一)人才的综合素质是一个系统

当代社会的分工细化对人才的要求呈现全维化、复合型的特点,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共青团育人工作由“有限维”向“多元维”转变。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人格”,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居于首要位置,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人文精神,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基本关系;二是“知识”,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的根本,主要指学问和见识,学问即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见识则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独到的见解和对未来的预见性;三是“能力”,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的核心,这是一种综合智能,主要包括自学能力(运用文字和上网获取知识的能力)、选择能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博采众长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形象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探索未知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文字、口头和上网表达能力);四是“体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居于基础的地位,其内涵有两个方面:即“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在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中,“人格”是方向,“知识”是根本,“能力”是核心,“体质”是基础。简而言之,现代高等教育就是要努力把大学生造就成为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综合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共青团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共青团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育者、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环境氛围等多种要素组成。其要素(工作系列子系统)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体现在要素间的互补性、资源共享性、竞争性、整体目标一致性;其结构存在基于科学、高效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性;其与环境间的交流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并受大环境的制约弹性大;其整体时序性强,存在明显的“巨涨落”。共青团育人工作的系统分析方法,就是把系统方法运用于育人工作实践中,以期达到最佳效果的目的。因此,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要从系统观点出发,借助现代化科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和最佳化等分析,将共青团育人工作系统中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开放的、多层次的培养、塑造过程。运用系统方法开展高校育人工作,对我们掌握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提高工作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三)共青团育人工作的系统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方法论的核心,这一原则认为,系统在要素与要素的相关性中产生出高于要素的整体性或系统后,即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系统是由各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的整体,但是系统又不等于各要素的简单相加。其原因在于不仅存在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还存在着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这些关系处理得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孤立的部分中的功能相加之和;否则,整体的功能就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因此,整体性原则要求共青团育人工作首先要重视整体效应,把着眼点放在系统的整体上来,把具体事物放在系统整体中来考察,不能孤立地处理每个部门或环节的问题。也就是要求共青团育人工作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放到整体中,放到整个系统的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考察,不能把自己局限于本院系、本部门,而要立足全局,放开眼界,站在更高的思维层次来决定自己的目的和行为,使自己的利益与整体利益息息相关,合理调节。其次在共青团育人工作中要处理好各部分的比例关系。系统整体规定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能随意破坏这种关系,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整体效应。在共青团育人工作中要根据使系统发挥最大功能的准则来处理各部分的关系。

2、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就是系统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普遍联系,它们之间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不可分割。共青团育人工作这样一个系统,在现在这个高度竞争的社会,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受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法律环境以及影响这个系统的特殊环境因素如生源提供者、需求单位、其他高校等因素的制约、影响。由此我们首先就不得不重视外部环境,尽力去预见未来的变化,始终关注它,根据环境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反应。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系统的变化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我们得重视这个系统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各个部分之间有机结合,相互配合,相互交融,形成合力,达到使共青团育人工作的客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的。

3、目的性原则

系统是一种目的性系统,这种目的性首先表现在共青团育人工作有一个根本的总的目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遵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不能背离这个总的目标。其次,共青团育人工作各个子系统又有非常明确的直接目的。比如组织建设系统通过发挥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团员模范先锋作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校园文化系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和文体活动,创造以浓厚文化气氛为主体的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熏陶,陶冶情操,树立创新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自我教育系统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在工作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

三、基于系统论的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

高校共青团要以努力培养多维化的社会精英人才为目标,抓紧理论研究、组织建设、干部培养等基础工作,兼顾全面,突出重点,以引领、培养、服务为手段,抓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优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创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人文素质培养等素质拓展工作,并着力解决好信息化、基地化等辅助支持手段建设工作。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可以着重加强两个平台建设,突出通才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主题教育平台建设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使广大学生都深刻认识到,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希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年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能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面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精神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二)加强大学生素质拓展平台建设

共青团活动建设必须符合团员青年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加强校园文化平台建设,完善文化育人系统。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共青团工作中的主线作用,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为核心,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将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具有时代特征、体现科学品格和人文精神的先进文化。加强学生科技建设,拓展科创平台。依托学科群、链建设,重点构建体现我校学科交叉的科技平台,组织团员青年参与各类科技竞赛。加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完善人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精心策划、积极组织团员青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基地化建设,不断探索学生融入社会、成长成才的有效方式。

(三)突出通才教育

前不久,国内某著名大学校长提出大学要培养“四不象”型的人才,引起了国内多家媒体的热烈讨论。但事实是,通才教育的主张古已有之。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不器”的说法,意思是君子不能像器皿那样,只有一种用途。现代大学中蔡元培、梅贻琦两位校长也都是主张通才教育的。哲学家冯友兰提出高等教育要能够使青年“转知成智”,也是这个意思。正如英国教育家亨利•纽曼所说的,“智力的全面培养对学习专业和科学是最好的帮助,受过教育的人能够做文盲所不能做的事。一个人学会了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练就了审美力,养成了判断力,增强了内心的想象力,这之后,他的确不一定马上成为一名法学家、一名辩护律师、一名演说家、一名政治学家、一名医生、一名商人……但是,他将处于这样一种智力状态,即它能够从事以上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或从事以上任何一门职业。”亨利•纽曼还说:“大学训练是达到一种伟大而又平凡目的的手段,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扩展时代的思想内容并使这种思想处于清醒的状态,推进政治权力的运用以及使个人之间的交往文雅化。”

目前大学中的教育是分专业的,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中规定:共青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这就必然决定了共青团的工作的性质是属于通才教育的。在实践中,高校共青团举办的各种活动,若想归入到哪个特定的专业领域,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事实上,这些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全面的知识底蕴和素质的摇篮。青年学子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也就是在感受到大学的活力,感受到大学精神的魅力。无庸置疑,在这些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和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大的差距。然而,差距同是也正是我们共青团工作的发挥空间,新世纪、新时期的团工作,要想有更大的作为,要想凝聚先进的青年,就必须在这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第四篇:高校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及其途径的研究

高校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及其途径的研究

内容摘要

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信息学科优势和学校信息网络平台,我们开创性地完成了“网上双全会”和“网上团员注册”这两个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题立足这些实践,进一步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对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

共青团 信息化 电子团务 影响力 渗透力 网络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共青团工作的信息化,是信息时代对共青团工作提出的最新课题,也是共青团工作适应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共青团工作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科学管理和有效整合各种共青团工作的资源,高起点、大范围地提高共青团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新视点、多角度地塑造信息社会共青团工作的组织形象,适应性地定位和构建“信息社会氛围”内共青团组织面向广大青年团员的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从而最终形成共青团组织适应信息时代的一整套运作机制和工作方式,实现战略性发展。

共青团信息化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将引发共青团工作格局、方式、观念的重大转变,将为共青团工作最终发展成为类似与“电子商务”的、与“电子政务”等新兴组织模式相适应的“电子团务”形式铺垫最扎实、最根本的基础。在此背景下,上海大学信息学科团委于2001年10月在上海大学“建设绿色信息化校园”方针的指引下,借助“网上双全会”刚刚闭幕的契机,紧紧围绕着实施“电子团务”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与必要性等一系列问题,在上海大学内开展了广泛的调研。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开展“电子团务”是创新共青团工作方式的必然选择

对本校27%的学生的调研结果显示,近九成的团员青年认为现行的团组织活动缺乏新意、缺乏内容,反映不出团工作的综合优势,与现有团员青年的实际需求有距离,急需进行深层次、高起点、适应时代特征的改革。同时,99.5%的调研对象认为高校必须优先开展信息化建设,使网络的运用与高校的正常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最大的综合优势。

目前,共青团传统工作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青年发展的实际要求。如,团组织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者角色,与青年追求合理性平等的价值取向存在着矛盾;团组织活动方式的过于单一和活动信息量的匮乏,与青年认知客观世界的迫切需求以及对各种有效信息的重视程度存在着矛盾,与青年选择的多样性追求也存在着矛盾;团组织运作的工作状态与实施机制过于固化,与青年希望发挥能力优势得到社会认同并在组织内部获得价值的体现存在着矛盾。

开展“电子团务”,是我们迎接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共青团工作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共青团信息化建设的意义,绝不仅仅意味着现代化办公设备的充分利用,不是简单地添置几台上网的电脑,不是做几个网站一挂了事,也绝非是仅仅构建几个青年网站供青年人浏览,而是应当把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与共青团组织教育、引导和服务的功能以及共青团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有效地联系起来,提出适应时代、适应青年的共青团工作的新定位与新方法。

(二)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初步探索

1、设计基本流程

2001年5月,信息学科团委率先提出“建设绿色信息化校园,让党团精神在网络中传播”系列活动的构想,并设计了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具体的系列活动流程图(图一)。同时,团委又提出了要把加强信息化建设与团的自身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团的组织建设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工作的有序性,通过信息化手段规范团的各项工作,实现工作的连续性、开放性;团的活动建设要实现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要把活动的重心放在寻求工作有效性上,要开展有丰富内涵、有时代特征、有同学需求的团活动,一厢情愿的活动不搞,场面上的文章不做。

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流程图(图一)

2、开展网上“双全会”

2001年6月,信息学科团委召集部分同学完成了学科团委主页及学生会主页,首次把团学工作和网络联系起来。网页内容涉及党团工作、教育、学习、生活、求职、娱乐等各方面信息,在丰富同学课余生活的同时,也达到了对外宣传党团知识,占领网络思想阵地的目的。在此基础上,2001年7月,信息学科团委在学校校园网的网络平台上召开了全国高校系统中首次网上团、学大会——上海大学信息学科第一次(网上)团员大会和第一次(网上)学生大会。积极探索“以铸造网上学生的团、学生活空间为目标、让团学建设工作在网络中开花结果、让团学精神在网络上有效传播”。

3、试行网上团员注册

在学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信息学科团委新一轮信息化团学活动建设和共青团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又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成功举行网上双全会后,2002年7月,信息学科团委正式推出了网上团员注册活动,在全国高校系统中首次把团员团籍注册工作放到网络平台上完成。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实现“电子团务”的目标任重而道远,“网上团组织生活” 将是我们下一个建设目标。

(三)高校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体会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越来越依赖网络的同时,网络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方便,在网上选课、网上教育、网上查分等都显示出无穷的魅力。传统的共青团工作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迟迟与网络擦肩而过,仍旧延续传统的运作方式,而且有些已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团员青年通过网络的途径开展共青团工作,轻松浏览团内学习资料,通过键盘发表感想,通过BBS观看留言,这比起千方百计将人员聚在一起,开会讨论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这种轻松、舒适、惬意、高效的网上方式决定了开展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和实现“电子团务”的群众基础。

网上双全会的组织形式突破了以往传统概念上的会议模式,尝试在网络平台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来实现相应的功能,充分发挥出网络的便捷性与直观性,让广大的党员、团员、普通同学克服限制,跨时间、跨空间地行使他们的权利,履行他们的义务,通过网上身份验证,进行投票表决,议案讨论,浏览党团建设成果,参与社团活动,参加党团知识在线问答等,真正做到互动与全局参与性。

网上团员注册比之以往以手工完成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它免去了烦琐的团员证收缴、审核、登记、盖章、校对等步骤,既缩短了工作周期又减少了人力消耗,大大加强了共青团工作的有效性。其次,网上注册所留下的是电子数据,比起以往纸张的注册大表,在资料保管和资料再利用方面又方便了很多。再次,以往手工注册,仅仅是几个团干部的事情,现在网上团员注册把注册权交给每一个团员,他可以把自己一年来的功过都注册上来,把所谓的例行公事的团员团籍注册变成内容丰富的团组织活动!

“网上双全会”和“网上注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把传统意义上的会场和工作场所搬上了INTERNET。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参与各类团、学活动并可发表意见、建议或言论,省却了烦琐的召集、联络、会务筹备等各项工作,减轻了场地、时间、精力上的浪费等,提高了组织工作的时效性、学生工作的自主性,并且通过创建普通团员群众与学生干部和团委教师的bbs,让团的领导与团的基层群众真正互动起来,让上级领导更准地了解广大基层团员的需求。

三、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高度重视“电子团务”建设

近两年来,“电子政务”随着“电子商务”的流行被政府部门摆到一个迫在眉睫的位置上,各行各界都对“电子政务”的实施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相比之下,人们对于“电子团务”的关注就实在太少了。虽然,陆续有各级团委或团组织提出了“电子团务”的概念,但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缺乏有力的指导,真正实施的更是凤毛麟角。

(二)加强“电子团务”理论研究

初步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共青团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团务”的建设尚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还需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尽管已经有关于“电子团务”等方面的理论出台,但这大多数是参照“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相关理论而产生的。其实,团务和商务之间、团务和政务之间还是有很多差别,在实施过程中并不适用。这就使共青团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团务”在操作和实施时,明显感觉缺乏理论的指引。

(三)完善技术维护和配套管理

由于共青团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团务”在保密性和安全性的环节上无须象“电子政务”那样高要求,因此以高校学生的专业实力,完成网络平台的构建之类软件问题是比较简单和迅捷的。但在相关硬件配套和维护配套等问题上,明显感觉到对共青团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团务”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在基层。

第五篇:依托党建带团建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研究

依托党建带团建 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高校的党团建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依靠党建带动团建,进一步发挥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做好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服务工作,为党培养出大批的优秀人才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任务。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方法考察了我校目前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党建带团建 高校 共青团工作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

党建带团建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基层组织建设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是党团建设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有效做法。坚持党建带团建是团组织建设的一条基本原则,是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在团结教育广大青年大学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党团建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因此各级党组织在抓好基层党建的同时,加强对基层团组织的领导,坚持党、团建配套联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党管人才,团抓凝聚”,双管齐下,推进团的各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座谈、资料分析等方法。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60份,回收率96%,发放对象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党员占14.8%,团员占82.7%,内容涉及党建工作以及团组织的基本情况;共走访我校党政部门工作负责人、思政工作者30余人;座谈对象为各学院分团委书记、学生干部以及学生组织骨干。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党委重视,党团联系制度逐步完善

我校党委在研究、部署、检查党建工作的同时,把青年和共青团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共青团工作,及时掌握共青团组织工作状况,并建立了相应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工作联系点制度、检查考核制度、评比表彰制度、共青团向党组织定期汇报工作制度等多项工作制度,构建了把团的基层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整体格局的工作机制,做到党团建设统一部署规划、统一配置力量、统一指导督促。各级基层团组织也积极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基本原则,学习党建理论,紧跟党建步伐,把握新时期团建与党建在根本目标、基本内容、工作部署和发展进程等方面的关系,制定相应的团建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不断推进我校团的建设,使团建与党建的结合更加紧密。

(二)紧抓切入点,党建带团建工作“五带”五到位

我校党委强化自身建设,使党建工作成为团建工作的示范,党组织在领导和指导团组织工作过程中,着重抓了“五带”。

1、从思想建设上带——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和共青团先进性特点,我校团委紧密结合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各级团组织按照党组织不同时期的政治学习重点,分别组织开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诚信教育”等主题教育。党的十六大召开后,校团委深入开展“创造新业绩,迎接十六大”主题活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以邓研会为切入点,按照“知行合一、作用合一、载体合一”的要求,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学习相结合,通过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理论型学习组织的建立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活动,把团日活动、团校培训、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等都溶入到邓小平理论学习中,成为上海市唯一连续七年获得市教委大学生邓小平理论学习优秀组织奖的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团组织活动,进一步坚定了广大基层青年“永远跟党走”的信念。

2、从组织建设上带——巩固和夯实了团的基层组织

在校党委的带领和指导下,团委加强组织建设,团的机构健全,充满活力。一方面,认真做好基层团委换届选举工作。在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团干部一改过去校方直接任命的方式,通过采取“个人书面申请、团支部推荐、竞选演说、民主评议、团委审核批准、团干部正式上岗”这样的流程形成了竞争上岗的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政治热情和工作热情,锻炼了学生民主参政的能力,扩大了共青团的影响。通过集中统一换届,增强了团组织的战斗力和活力,实现了团干部的新老交替、结构优化。另一方面,深化推优工作,巩固党建带团建的有效结合,做到推优工作制度化、推优程序规范化、推优育优系统化。

3、从作风建设上带——培养了一批批具有优良品质和高尚情操的青年大学生

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同样,团的作风问题也关系到团的生存和发展。我校党委及各学院党总支指导团组织通过各种形式,对团员青年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勤奋、求实、创新”的华理精神,培养团员青年不断增强竞争意识,树立崇尚科学、勤于学习、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各级团组织广泛开展“树团员形象,做可爱华理人”的文明修身活动;在全校青年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成长、成才”主题活动;青年志愿者广泛活跃在法律援助、校内治安、体育文艺、社会公益等各个方面,去年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发挥了突击队的作用;今年还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F1的志愿者活动,为全社会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另外,我校的青年团员还积极参与扶贫帮困、帮助弱势群体等各项社会工作,体现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4、从班子建设上带——强化了团干部的教育、培养和管理

我校各级党组织能按照干部队伍“四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标准,始终坚持“严进高出”的原则,把好入口,理顺出口,动态充实加强我校各级团委工作力量,帮助同级共青团组织配备好领导班子。从三个方面入手,抓好班子建设:一是抓好团委班子的配备——归纳起来就是“一全、二高、三必备”。“一全”即班子健全。校团委有书记一名,副书记三名,宣传部长和组织部长各一名,每个学院也都有一名分团委书记,这样,从学校到学院形成了两级系统,结构完善、分工明确、机制健全。“二高”即班子成员整体素质高、威信高。目前,全校专职团干部的平均年龄为26岁,研究生以上学历为100%,专职团干部全都具备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在学生中有极高的威信。“三必备”即必须具备按期换届、民主选举制度,必须配备能力强、会管理的带头人,必须具备团结向上、勤奋进取的精神。二是做好推优荐才工作。近两年来,有多名专职团干部参加了市、区青年后备干部挂职锻炼。三是切实解决团干部的各项待遇。给予团干部以正确的定位、定级,基本将学院专职团干部定位在学院学工部副主任的位置上,并给于副科或者正科级的待遇。最后,还配套实施了严格的考核管理制度,每年对院各级团委工作进行民主测评,对基层分团委书记的考核进一步细化、量化。

5、从阵地建设上带——全面推进了青年团员的素质教育

(1)培训阵地建设。依托团校育人阵地,不断探索培训方法,提供实践舞台。继续推进大学生人生导航的多级(校、院、班)发展模式,总结以往的经验,不断创新导航行动的内容。

(2)科技文化阵地建设。创建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培育社团品牌项目,积极参与全国科创活动。我校多次获得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节”优秀组织奖,并有诸多作品在高校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展示评优活动中获奖;2001年校技术物理研究所被团中央、全国青联命名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同时被评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先进集体”;在“三枪杯”、“张江高科杯”、“通用工程杯”、“挑战杯”等各类上海市或全国科创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社团活动方面,我校多次荣获上海大学生社团节优秀组织奖,“计算机爱好者协会”和“推拿协会”曾获得“上海市特色社团”、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曾获“创明星社团”、“阳光协会”曾获得上海市高校“明星社团”称号、计算机信息交流协会获得上海市“特色社团”称号等。

(3)社会实践阵地建设。社会实践在两个层面上开展:社区社会实践和暑期社会实践。社区社会实践是由学院党委牵头、学院团委组织,以学校周边地区为阵地,开展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是由学校党委领导、校团委组织、学院团委参与,以科技下乡、文艺下乡、扶贫帮困等多种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我校暑期社会实践多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先进单位”称号,每年都获得上海市“优秀组织奖”及“优秀项目奖”,多位老师被评为“优秀带队教师”。社会实践形成基地化、长期化、制度化,实践内容不断丰富。

(4)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利用各种党团组织的宣传阵地,包括新闻媒体、校园网络、工作简讯、宣传画廊、校报、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团的各种活动。

(三)团建工作目前还存在的问题

1、团员先进性意识淡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社会的物质环境发生了改变,全球化使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挑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青年团员价值取向多元化,更强调“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团员意识逐步淡化,主要表现在不愿意主动积极地参加团的各种政治理论学习和其他活动。

调查显示,当问及“您对政治理论学习的态度”时,只有37.41%的受访者表示“积极参加”,另有40.00%的同学表示“参加,但不积极主动”,而选择“能不参加就不参加”和“反感,不参加”的分别占13.65%和5.88%。当问及“您对党组织所组织活动的态度”时,选择“积极参加”的只有27.88%,还有15.82%的同学表示“出于对组织的尊重而参加”,选择“能不参加就不参加”、“反感,不参加”的分别有13.67%和3.49%,更多的人则选择了“感兴趣就参加,反之就不参加”(35.92%)。此外,有24.56%的同学认为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自己作用不大,只有3.52%的同学认为自己现在最需要学习的内容是政治理论。

2、团组织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传统体制下,国家包办学生的招生、学习安排、生活、就业,所以学生是比较被动的。现在学生在选课、择业等涉及自身成长和发展方面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学生由过去集中的状态逐步趋于分散,自主性大大增强,团组织进行统一管理教育难度比以前加大了,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也逐步下降。当问及“如果遇到困难,您首先会想到什么组织”时,选择团组织的同学只有15.58%;当问及“您认为共青团组织在广大青年中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如何”时,多数同学选择了“可以”(37.44%)和“一般”(36.93%),还有8.29%的受访者选择“不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共青团过去只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而忽视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也面临着如何转变的问题。

3、团工作程式化,团干部流动性大

本次调查访谈中发现,由于缺乏对团干部明确的定位和定级制度,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很多基层团干部在刚当团干时往往热情很高,但那时相对缺乏工作的磨练,等到工作经验丰富之后,由于工作任务繁重而又无法落实政治生活待遇,使得很难保持原有的工作热情。表现在平时工作中按部就班,以日常事务性工作为主,思想上存在应付想法,缺少创新意识和政治敏锐性,结合中心工作不紧密,体现不出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细微处入手,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

1、选择好载体

所选的载体既要承载理论学习型团组织的理念又要生动活泼易于青年团员接受。比如创办以发表新思想、新言论,启迪智慧为主要内容的青年论坛。

2、树立好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一些在理论学习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典型人物,让他们谈谈学习理论对自己的帮助,从而带动广大青年团员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典型的选树即要注意典型人物在精神层面的鼓舞性,又要注重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的鼓动性。

3、分层教育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深度的理论教育,按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三层结构,以团组织、理论学习社团、学习小组为依托,有层次、有重点地进行理论学习。既要有网状的整体推进的组织模式,又要有一带一,一帮一的链式结构。

(二)进一步强化团干部的服务意识

1、密切联系团员青年

团组织要时刻关注青年,把他们的喜怒哀乐、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用真情去凝聚人、团结人。始终把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与党、团的事业长远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紧紧联系在一起,增强为党做好青年工作的自觉性。充分尊重广大团员青年,认真听取他们的呼声,准确把握他们的意愿,与团员青年打成一片。

2、竭诚服务团员青年

共青团是青年的群众组织,只有竭诚服务青年,才能凝聚青年,才能赢得青年。团组织中的团干部要牢固树立竭诚为团员青年服务的意识,摆正位置。服务团员青年关键是要为他们办实事、谋利益,要服务团员青年学习成才的根本需求,要服务团员青年的多样化需求,要代表和维护团员青年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对特殊困难青年群体的服务力度。要把为团员青年办了多少实事、解决了多少困难作为衡量团的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作为检验团干部作风的根本尺度。把这个根本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团员真正将团组织看成自己的家,扩大团组织在团员青年中的影响力。

(三)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把好“三关”

1、把好“入口关”

在团干部的选配上,真正把思想好、能力强、素质高的年轻干部及时选拔到团组织的领导岗位上来。同时也要按照规定及时落实团干部的待遇,尤其是政治待遇,为团干部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2、把好“管理关”

团组织要定期向党委组织部门推荐优秀团干部,符合条件的要列入党的后备干部名单。加强培养锻炼,积极创造条件,使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尽快走上领导岗位。要争取党组织对团干部参加各类培训的支持,主动将团干部的培训计划纳入党组织的干部培训规划。在注重提高团干部理论业务素质的同时,也要通过轮岗、挂职或任职锻炼,帮助他们丰富阅历、提高素质,尽快成长起来。

3、把好“输出关”

要努力争取使党委组织部门做好团干部转岗工作。党组织要大胆提拔,合理使用,按照“培养一个,成熟一个,转向一个”的工作方针,有计划地把优秀团干部输送到其他重要岗位上。

下载我校1项课题获2013年度广东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立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校1项课题获2013年度广东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立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