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4《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14《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一、说内容。
课文《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的编排主题是“他们让我感动”,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憾的情。
二说教材
《再见了,亲人》是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三、说教法。
新课改倡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我立足文本,主要采用了以情激情、媒体资源直观演示、读中感悟,悟中生情的教学方法(激趣导读法),真正让学生溶入课堂教学之中。
四、说学法。
《语文课标》指出:“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它体现素质教育的观点。因而在课堂中,(合作、探究、交流)1
我采用让学生读——思——议——悟——读——练,教师适时点拨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语的意思。
2、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六、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七、说教学程序。
(一)、抓课题导入,奠定情感。
(一)创设情境、巧设悬念。
播放课件,学生如亲临现场,再现硝烟,走进情境,初悟离别情。再紧抓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他们是“亲人”?从而读懂课文叙的事。这样做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抓课题导入,奠定情感。
本文题目是《再见了,亲人》,是整篇文章的题眼。全文都围绕告别主题展开描写,所以对课题理解非常重要。在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对亲人这个词语意思有了初步理解,然后让学生谈谈“亲人为自己做了哪些事?”“亲人对我们是一种什么爱?”,为深入领悟本课的“亲人”的意义做好铺垫,接着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初步体会亲人分别时的感受。最后,我让学生带着这种初步理解体验朗读课文题目。借助学生情感经验,我初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体会重点字词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为后面的情感升华后真情诵读打下基础。
(二)、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出示)温馨建议:四人小组运用你喜欢的方法选择喜欢的代表人物合作学习,如:朗读体会法、抓重点词句法、想象表演法、自提自问法等来学习自己喜欢的部分。
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材料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实现了自主,走进了文本。为了让“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原则循序渐进,有效可行,不拘泥于形式,我特作以下指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抓住“亲人”一词,让学生谈谈文中所讲到的亲人有哪些?顺势启发学生: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称志愿军战士为亲人呢?这一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师不失时机再次质疑学生:课文中哪些事让志愿军战士觉得朝鲜人民是亲人。学生在自读汇报中体会到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付出的代价,从而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情、真情、深情。
(三)、品读语言、撞击情感。
由于前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我将第一自然段作重点说。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要“读”占鳌头,学会删繁就简、内化语言”。学生学透后,我紧随大师的步伐,顺势引导,课文中哪句话道出了战士们忘不了大娘的深情。出示段尾反问句(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让学生读出肯定、强烈的语气,并指导学生换句子、作比较,来领悟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撞击情感后追问:
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情谊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汇报,酌情投影有关“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我们的一个伤员在你家里休养,敌机来了,你丢下自己的小孙孙,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的重点句,析词解义,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为了读好一系列的动作词,祈使句、感叹句,我采取个人读、挑战读、齐读,特别是配乐引读“此时无数的战士们牵着大娘的手依依惜别,大娘已经泣不成声了,于是志愿军说:“大娘……”这样导语引读,再度升华情感,加深理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情谊。最后,煸情练说:试想,如果你是吃过大娘打糕的战士,你就是被她救过的伤员当志愿军战士得知自己的生命是大娘用小孙孙的生命换来的时候,此时此刻,战士人最想对大娘说什么呢?学生试用祈使句、感叹句来表达自己的语言,这种画龙点睛式的煸情,可让学生畅所欲言
引导学生总结本段学法:1读课文;2想问题;3找事件;4说感情。(用投影仪出示,让学生读一读)
(三)、运用媒体资源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语文是一种感悟的艺术,一些感性文学的堆积,所以语文的学习就应该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教学中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课文的哪一部分,哪一个人物最令你感动,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画出来)我让学生通过读找出令自己感动的词句,并说明原因,从而课件出示指导感情朗读。学生在读中逐步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情怀,对用鲜血和生命培育的中朝友谊引起心灵上的震撼。
(四)、自主汇报、再撞情感。
依法自学。(学习内容:第二、三自然段)
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结构与第一自然段相似。学习第一自然段后,学生已掌握学习方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教师在学习中讨论时再给学生适当的点拔、启导,促使学生的探究深入进行。
(1)提出要求,要求学生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找一找,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付出了什么代价? 2谈一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3读一读,体会志愿军战士的思想感情。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互说、互读。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学习心得,交流讨论疑难,从事例中体会朝鲜孩子与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体会大嫂对志愿军的关心爱护。
(四)、运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深化感情。
信息技术手段在这节课中对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朝人民为什么能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课文中更多的讲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意,其实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无私奉献的同时,志愿军战士也为朝鲜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这一点作者并没有多大的着笔,那么学生在理解这种深情厚意产生的原因时难免会困惑及片面。要想解决这一难点,单凭教师传统教学方法——通过课文中语言文字体会,很难使学生深刻理解。因此我采用播放抗美援朝电影片断、触目惊心的数字、英雄人物图片,从而触动孩子们。信息技术手段不但使教学突出重点,同时也突破了难点,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五)、激情引读、推向高潮。(评析321页)
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全体起立,播放课件,创设引语:
1、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化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2、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声音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什么?——(学生接读课文)
3、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车站,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战士们的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相距已远,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此时无声胜有声,一石掀起千层浪,我想学生的情感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语言和情感的最高境也莫过如此啊
(六)研读课文,体会写法
1、想一想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小组合作探究,然后交流新发现,突破教学难点
(七)、说作业设计,完成课后小练笔:作业是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本课时作业是:挑选志愿军为朝鲜人们所做的事,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中的一个角色,以她的口气写一个片段,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作业不仅让学生又回到那依依惜别的告别场面,而且使学生再次感悟出那份浓浓的深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老教育家
(八)说板书
陶先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
第二篇: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再见了,亲人》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第十册是高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因此本册教材既注意了与中年级教材的衔接,又开始体现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
第十册教材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篇的训练,围绕篇的训练,本册安排了两个重点读写训练项目。这两个读写的重点是从读懂一篇课文的内容,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能体会到内容所表达的思想,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学习第三组的课文,要指导学生继续运用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准确完整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而该课文是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地位尤其重要。
2.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课文分别选取了送别路上在火车站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在送别路上,记叙的是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的回忆,把现实的告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人物典型、场面典型。因而文章很有感染力。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学生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3.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中明确提出:要“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函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则强调“突出教材要求”、“突出学情特点”的两个原则。充分考虑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我班学生具体实际的情况,依据课文“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我是这样制定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的:
(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运用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读书方法,练习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同一内容说法的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才初步接触,所以选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为本文重难点。
二、说教法
《大纲》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具体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课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这也是适应大纲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2)创设情景法:再现当时的场面、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印象。
(3)教具:多媒体课件、光盘。
三、说学法
为了扭转“讲”和“问”的状况,在本节课中则采用“读”和“思”的方法,把读的训练落实到实处。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为主,采取学生“读——思——练”,教师适时点拨的教学方法。
具体学法是:
(1))读悟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难理解的问题。只有让他们多读课文,从读中理解内容,从读中体会出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中心思想,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2)读——思——练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做到读、写、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解决具体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安排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我准备采用三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重点学习课文1-3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练笔;第三课时:听写词语,指导背诵,完成课后题。
下面我着重谈谈我今天说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简介背景:
“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明确课文中的“亲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后,质问那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亲人呢?是如何成为亲人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开始这一节课的学习,并简介课文的背景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对前三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一读为主,并且做到多读精导。
在引导学第一自然段的时候,重点让学生结合句子理解“唯一”的意思。重点指导这一段的最后两句话的朗读,体会为什么大娘是亲人。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注意救老王付出的是什么样的代价。重点指导读“第二天传来……同归于尽了。”进一步感受为什么他们是亲人。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注意课文中所说的代价是怎样的代价,进一步体会为什么大嫂是亲人。
最后总结这三段,体会感情,并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最后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表演分别时的情景。再交换角色表演。(三)、总结,表演,练笔: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想象离别时的情景并进行表演和练笔。这个作业既可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而且可升华文章的主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体现了创新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不仅体现了课堂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我设计的板书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课文。
再见了 亲人
大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伤员
失去小孙子
小金花: 和妈妈救老王 失去妈妈
大嫂:
挖野菜
失去双腿
伟大友谊 鲜血凝成
第三篇: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颍州区三合镇孙庄小学唐洁
一、说教材
课文《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编排的主题是“他们令我们感动”。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本文的编写意图:一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可大体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对人物形象有初步感知。本文情感浓烈,对于学生来说,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以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1)认知方面:结合课前预习,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雪中送炭、噩耗”等词语。
(2)技能方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学习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情感方面: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内容中体会思想才初步接触,所以选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为本文重点。但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是选取哪些材料,是怎样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学生是陌生和困难的,因此,“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则被定为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因此本课主要采用问导法、暗示法、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内涵。
六、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观点,因而在课堂中,我采用学生“读——思——议——练”,教师适时点拨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七、说教学过程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再见了,亲人》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谈话导入:上课之前,有个问题我们要讨论一下。大家看,有这样一个词:亲人,就是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人,与你血脉相连、相通的人。(让学生说一说与身边的亲人的感情)今天,我们要关心的是,除了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被自己爱着,在这个社会上,还有没有其他人,也在互相关心着、爱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再见了,亲人》。
检查课前预习,简介时代背景。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悍然越过了“三八线”,南朝鲜、北朝鲜中间有一条线,叫“三八线”,越过来,就打到了北朝鲜,一直打到了鸭绿江边,威胁到我们国家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决定出兵增援朝鲜,所以,13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30万人出去了,14万人的生命就留在了朝鲜,常眠于这块土地之上,其中有黄继光、邱少云,还有许多许多„„
课文中描述的情景,就是1958年10月的一天,我们的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在这个时候,他们喊道:再见了,亲人!同学们,你们听:火车已经快要离站了,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手拉着朝鲜人民的手: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体验一下,8年结下的深情,现在就要分别了。同座位的同学体验一下。
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段难忘的记忆。(板书课题)。(课件中插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让学生在“雄赳赳,气昂昂”的乐曲中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豪迈之气,也可让学生介绍课前通过查阅书籍、网上下载收集的本课资料,让学生感知时代,亲近文章内容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a、注意拼读生字。b、思考:课文为我们讲述了哪些亲人?她们究竟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些什么呢?(谁为谁干什么?)(以问题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问题,学生就得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
2、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战役封锁暂时供应硝烟
雪中送炭唯一情谊噩耗刚强
3、说说志愿军眼中的亲人指的是谁呢?(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板书:朝鲜人民)究竟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些什么呢?
(三)、精讲细读,体会感情。
先让学生默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边划使你最感动的句子。以大娘送打糕之事为例。出示“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教学中紧紧围绕“雪中送炭”联系上下文,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逐个分析“雪”“送”“炭”在文中分别指什么?请学生联系实际体会志愿军处境艰难,大娘冒着生命危险来送打糕。再反复朗读,体会文中表达的情谊。
再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使你感动。适时出示“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唯一的亲人”,体会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再理解不同句子表达效果的强烈比较。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提问这是什么句子?你能换个说法吗?使学生体会反问句使感情更加强烈学生通过分析、理解,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到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
然后采用学习第1自然段的学法,引导学生学习第2、3自然段,而且要掌握学习方法,然后由“扶”到“放”,四人小组讨论学习课文这一部分。因为这两段写志愿军同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写法与第1自然段相同,其内容顺序可概括为“请求——回忆——赞颂”。根据这个内容顺序,让学生自学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分层训练。落实新课程标准“尊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感受”的要求。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亲人的内心世界。
(四)以读激情,概括中心。
再读1-3自然段。提问: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些什么,付出了什么代价?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充满感情,作者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的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的句式表达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这时,要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片段,读中悟、悟中读,以多次反复的朗读激发他们的感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中朝人民伟大友谊,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并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八、说作业设计
为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好的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读一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2)、查看有关抗美援朝的影视资料,如:《上甘岭》、《英雄儿女》等。(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并把使自己感动的词句抄下来。
九、说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朝送打糕昏倒路旁
大娘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鲜
小金花 救老王失去妈妈
人
大嫂挖野菜炸成残疾
民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这样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说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反复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深情厚谊,激发了他们的感情。也留下了些许遗憾。在课文表达方法的特点方面拓展不够,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第四篇:《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见了,亲人》。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主要讲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它是落实单元重点,即“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重点课文。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在单元中的重要地位,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壮烈的亲人情怀。
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加了难度。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从具体内容中感受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亲人情怀,教学难点为: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二、教法设计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1、以情激情,介绍背景。教学伊始,我借助图片,再现情景,“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朝夕相处了8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战争最终以正义和良知取得了胜利。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学生如亲临现场,初悟离别之情,这样既为理解课文作了情感铺垫,同时揭示了课题。
2、以境激情,撞击情感。
本课紧紧抓住“再见了,亲人”这一抒发情感的主线进行情境的创设,再现两国人民话别的场景、离别的场面,升华学生的情感。
3、以读激情,读中悟法。
在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想象当时的场景,同时在朗读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当学生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时,抛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课文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他们虽不是亲人,却胜似情人?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
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炭”分别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送来的仅仅只是打糕吗?请学生联系实际体会志愿军处境的艰难,大娘冒着生命危险来送打糕。再反复朗读这件事!再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使你感动?学生说“救伤员”这件事。教师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唯一的亲人”,体会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再理解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然后再学生想想志愿军可能与大娘说些什么话呢?齐读有关语句。学生过分析、理解,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到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
2、学习“与小金花、大嫂”惜别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借鉴学习大娘惜别的方法,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己质疑,讨论解决问题,体会中朝人民友谊深厚。并适时的加以指导。最后交流,我又抓住两个反问句让学生感动于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
3、最后小结,深化中心
这一过程主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学习,对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总结提升到一个质的顶峰。让学生尽情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友谊?再让学生说说看,是不是仅仅这三位人物?让学生看图片(多媒体放映)体会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之间都有着伟大的友谊。
(二)、学习第二部分
送君千里终须别。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时,为了将文本变成丰富的画面,我借助媒体,创设情境:
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他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启动了。千言万语化作一声声呼唤。
指名读这部分,抓住“亲人”“亲爱的土地”说说自己的理解。从这两个“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想想最后一个“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可能是谁说的?体会“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再一起”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美好心灵?再带感情齐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悟情。
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观看中朝两国人民互助图片,交流抗美援朝英雄故事,受到情感熏陶。
六、说板书
板书是整节课的概括,将课堂中重点知识板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
14再见了,亲人
大娘深情厚意志
小金花愿
大嫂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军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也留下了遗憾。还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
第五篇: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我最喜欢的一堂课
我最喜欢的一堂课是《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是著名作家魏巍写的一篇叙事散文,全文以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是亲人的情谊。课文前3个自然段结构相似,由“劝慰—回忆—抒情”三部分组成,每个自然段各记叙一个代表人物,整篇课文从课题开始字里行间就体现了两国人民的情谊。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展开教学。由于课文1—3段的写法大致相同,都是用请求的话做开头,用问话做结尾,所叙述的内容又都是由告别的情景追溯到令人难忘的往事。因此,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志愿军进行曲》,请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使学生受到感染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在了解作者选取了那些人与志愿军话别的问题后,重点讲好志愿军与“大娘”话别的那段,不但让学生深刻领会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要掌握学习方法,然后由“扶”到“放”,四人小组讨论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最后老师用“情感引读”的方法依次引读课文4、5、6自然段。
在整个教学中,贯彻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时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小主人。
首先播放《志愿军进行曲》让学生在“雄赳赳,气昂昂”的乐曲中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豪迈之气,并请学生介绍课前通过查阅书籍、网上下载收集的本课资料,营造良好的乐学氛围。
教学本课时,我抓住课题“再见了,亲人”中这种不是亲人胜是亲人“的亲情,贯穿于整个课堂的教学。
首先,精讲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默读思考。课件出示句子,通过读中悟,悟中读,理解“雪中送炭“的本义和比喻义。体会大娘送打糕时的艰难与危险。
然后,小组合作学习第二段。总结第一段的学法。讨论这一段主要讲什么?画出重点词句,仔细体会,说出你的感受。全体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接着,自学第四段。和学习前面两段一样,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的能力,找准重点,抓住难点,理解体会。
最后,以读激情。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片段,读中悟、悟中读,以多次反复的朗读激发他们的感情。
我的板书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进行板书,形象直观。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阅读是生命的活动。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果阅读教学只是让学生得到了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没有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过程,那么,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面对优秀的作品只能是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