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 有关填报2013年基本科研业务费经费预算的几点说明[定稿]

时间:2019-05-15 11:5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连海事大学 有关填报2013年基本科研业务费经费预算的几点说明[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连海事大学 有关填报2013年基本科研业务费经费预算的几点说明[定稿]》。

第一篇:大连海事大学 有关填报2013年基本科研业务费经费预算的几点说明[定稿]

有关填报2013年基本科研业务费经费预算的几点补充说明

为进一步加强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经费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精神,学校把加强项目经费管理作为2012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管理重点。项目负责人结合项目研究需要填报经费预算使用计划,科技处会同财务处审查经费使用计划。通过审查的项目,方可正式下达经费。补充说明如下:

一、劳务费

1.劳务费不得超过项目总经费的10%。

2.项目组临时聘用的外来人员需提供身份证复印件,签字不允许 代签。

二、差旅费

1.市内出租车原则上不允许报销,确因项目研究需要写明理由,并经科技处、财务处会签方可报销。

2.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包 括参加国内学术会议)等所发生的住宿费每人每天不得超过300元,超过300元的需写明原因,并经科技处、财务处会签后方可报销。凡是参加国内的学术会议,有会议通知表明是会务方安排的酒店或与开会地点一致的酒店住宿的,可以据实报销。差旅费报销仅限于课题组成员和外请专家。

3.凡是在节假日出差的教师、学生需写明出差任务。节假日期 间无住宿发票的,不得领取补助。

三、材料费

严格区分办公用品与实验用材料,严格控制办公用品的采购数量。

1.文件夹、笔、本、订书器等办公用品一律不允许购买。

2.移动硬盘、U盘每个项目课题组限购1个。

3.原则上每个项目课题组打印纸限购2箱,硒鼓或墨盒限购2个,超出上限的需写明原因,经科技处、财务处会签后方可报销。

4.严禁用材料费进行计算机整体升级,确有需要可通过正常程序购买计算机。确因研究需要,计算机个别部件需升级的,需提供设备的固定资产编号,并写明升级理由并经科技处、财务处会签报规划资产处进行固定资产增值后方可报销。

5.计算机杀毒软件如有需要每个项目课题组限购1套。

6.个别文科院系的老师确因研究需要录音笔的,每个课题组限购1个。

7.外语学院、法学院的老师确因研究需要电子词典的,每个课题 组限购1台。

8.关于图书资料的购买,每学期由院系集中采购一次。项目负责 人在规定时间内向所在院系提出申请,由院系集中采购,统一入固定资产。每学期只能报一次图书资料费。

9.凡是购买实验材料的要有核验人,核验人必须为我校教师,发票上需有经手人、项目负责人、核验人签字方可报销。

10、所有项目须按要求统一计提5%会务费及专家咨询费。

以上所述的需要科技处、财务处会签的文件提交前均需院系科研 院长或院长签字,并加盖公章。

科技处、财务处

第二篇:大连理工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大连理工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原始创新水平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财政部、教育部从2008年起设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根据《关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的意见》(财教„2008‟233 号)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9‟173 号),为规范和加强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的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支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学术思想新颖、交叉领域学科新生长点等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方面的创新性研究项目。

第三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实行项目管理。项目的立项、遴选和管理工作遵循“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原则和“平等竞争、科学民主、激励创新”的运行机制。资助项目需要通过学校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进行评议、评审,资助方案在校内公示并报教育部备案。

第四条 为做好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的实施和管理工作,学校成立“大连理工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是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实施的领导机构,负责拟定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的总体规划以及分实施计划,确定管理办法、资助范围、项目指南并最终审批立项。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的申报、评审、经费管理、监督考核和验收等全过程管理,并按要求向主管部门报送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总结报告。

第二章

资助范围

第五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主要用于支持青年教师和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自主选题科学研究工作。支持对象一般应在40周岁以下,适度支持引进正在国外学习工作,年龄在45岁及以下的专家学者。

科研专项应当避免与国家科技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竞争性选题及企业单位已有成果、已公布有重大进展的科研项目重复安排,同时,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外,还应避免重复国际上已做过的工作。

第六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按照专项—专题—项目三个层次进行管理,专题和项目的设置要符合学校确立的资助范围并根据学校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整。

第七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设置的专题每年根据学校不同的发展重点由领导小组确定发布,总体布局如下:

1、学科交叉前沿科研专题。资助多个学科教师共同开展的具有较明确目标和创新点的交叉领域前瞻性研究。

2、重大项目培育科研专题。资助科研团队开展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牵头和参与国家重点重大科研项目为目的的前期培育研究。

3、理科基础科研专题。资助教师在基础学科理论研究领域开展自主选题科学研究工作,提升传统学科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4、人文社科科研专题。资助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自主研究以及与理工学科交叉研究。

5、引进人才科研专题。资助对象为符合我校人才引进相关规定新入校的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博士,按照项目申报科研启动费,用于来学校开展自主选题的科学研究工作。

6、研究生科研专题。资助优秀在读研究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培育优秀论文等。

7、其它学校亟需发展的专题。每年根据学校不同的发展重点由领导小组确定。

第三章

申请与评审

第八条 项目管理办公室每年10月份发布下专项申报指南,并于年底前完成项目的评审、立项工作。

第九条 专项的项目负责人应是本校在职在编人员,不资助校外人员的申报。本校优秀在读研究生根据申报指南可作为负责人申请专项,其指导教师应当作为所申请项目第二负责人并负责为该项目实施提供条件和指导。鼓励校内科研机构联合申报项目。

第十条 专项实行限项规定,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项目,作为主要参加人同期参与承担的项目数不得超过2项。已获支持尚未结题的不能申请新项目。

第十一条 项目管理办公室受理项目申请,进行形式审查,负责组织评审专家组对受理的项目申请进行评审。

第十二条 评审专家组按照科学民主、公开公平的原则评审项目申请和经费预算,提出评审意见。

评审专家对项目申请应当从科学价值、创新性、社会影响以及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独立判断和评价,提出评审意见。

评审专家提出评审意见时还应当从研究经历和研究基础等方面着重考虑申请人的创新潜力。

第十三条 项目管理办公室根据评审专家组的评审意见,择优遴选项目,报“大连理工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第十四条 评审结果在校园网公示后,项目管理办公室下达资助通知书,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公布申请项目名称、拟资助的经费数额等。

第四章

实施与管理

第十五条 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项目负责人按照资助通知书的要求填写项目任务书(一式两份),并进行审核,在核准后将其中1份返还项目负责人。核准后的项目任务书作为项目实施、经费拨付、检查和结题的依据。

项目负责人除根据资助通知书要求对申请书内容进行调整外,不得对其他内容进行变更。

逾期未提交项目任务书且在规定期限内未说明理由的,视为放弃接受资助。

第十六条 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实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负责,应当按照项目任务书组织开展研究工作,做好资助项目实施情况的原始记录,撰写项目进展报告。项目承担单位负责监督、检查项目实施情况、审核项目进展报告,于每年12月30日前报送项目管理办公室。

项目管理办公室审查项目进展报告,核准下一的经费预算。对未按时报送项目进展报告、未认真开展研究工作或经费使用不当的项目,缓拨下一的经费并要求项目负责人予以纠正。

第十七条 项目实施过程中,研究内容或者研究计划需要做出重大调整的,项目负责人应当及时提出申请,经项目承担单位签署意见后,报项目管理办公室审批。

第十八条 项目负责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提出终止项目实施的申请,报项目管理办公室批准;项目管理办公室也可以直接做出终止项目实施的决定:

(一)项目负责人发生调离、毕业等重要变动,致使研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的;

(二)不能继续开展研究工作的;

(三)有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或者在科学研究中有弄虚作假等行为的。

第十九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须认真总结,撰写结题报告,编制经费决算。结题项目的经费决算须经财务处审查。

结题报告经承担单位审核后提交项目管理办公室,取得研究成果的,应当同时提交研究成果报告。

项目负责人应当对结题报告和研究成果报告的真实性负责。第二十条 因客观原因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研究计划的项目,一般允许延期一次,期限不超过一年,但须在项目原执行期结束前两个月提出申请,由项目承担单位签署意见,报项目管理办公室审批。批准延期的项目仍须报项目进展报告。

第二十一条 项目管理办公室根据项目结题情况,逐步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定期开展项目实施情况的绩效评价。绩效考评结果将作为以后立项、确定预算、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二条 项目资助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要科学合理,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科技经费管理的规定执行。

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开支范围按《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执行,包括:

(一)设备费。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购置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

(二)材料费。指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的消耗费用及采购、运输、装卸及整理等费用。

(三)测试化验加工费。指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四)能源动力费。指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水、电、气、燃料等消耗费用。

(五)差旅费。指项目研究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包括参加国内学术会议)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含出差补助)、住宿费、市内交通费。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六)会议费。指项目研究过程中牵头组织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会议费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会议费支出需填列会议收支计划报财务处审批。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项目研究人员出国及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费用。学校严格控制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支出比例和范围。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指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论文论著出版、文献资料检索与购置、专用软件购置、专利申请与保护的费用。

(九)劳务费。指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项目组成员中无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项目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劳务费不得超过项目经费的30%。

(十)专家咨询费。指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进行学术指导所发生的费用。以会议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00-8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00-500元/人天的标准执行。会期超过两天的,第三天及以后的咨询费标准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00-4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0-300元/人天执行。以通讯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0-100元/人次、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0-80元/人次的标准执行。

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当在申请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二十三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不得开支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工资、奖金、津补贴和福利支出,不得购置大型仪器设备,不得分摊学校公共管理和运行经费,不得偿还学校债务,不得支付罚款、捐赠、赞助、投资等。

第二十四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预算申报按照《大连理工大学纵向科研项目预算与决算编报管理办法》(大工办发[2008]108号)的有关规定管理,项目负责人本着实事求是、精打细算的原则,编制切合实际的项目经费预算,报项目管理办公室审批,经费各项支出额度以预算批复为准。

第二十五条 项目负责人应当严格按照下达的项目经费预算执行,项目管理办公室定期通报各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对于执行进度缓慢的项目,学校将予以通报批评,并相应减少下项目经费数额。

第二十六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决算申报按照《大连理工大学纵向科研项目预算与决算编报管理办法》(大工办发[2008]108号)的有关规定管理,项目完成通过验收后,各项目负责人应在一个月内办理项目结题决算手续,结余经费收回学校,并按照《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资产与知识产权管理

第二十七条

专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

第二十八条 加强专项成果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形成的知识产权,其归属和管理按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学校有关规定执行。研究形成的成果须注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

第二十九条 鼓励专项研究成果转让和转化。成果转让和转化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及相应权益等问题,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监督管理与审计

第三十条 对不按时上报报告材料或信息,以及不接受监督检查的项目,采取缓拨、减拨、停拨经费等措施,要求项目负责人限期整改。整改不利的项目,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追回已拨付经费、取消其申请承担或参与专项的资格等处理。

第三十一条 项目负责人弄虚作假,剽窃他人科技成果,一经查出,撤销立项,追回已拨付项目经费,并取消其承担或参与专项的资格。

第三十二条 项目资助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应接受上级财政部门、国家审计机关和学校审计部门的检查与监督。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单位应积极配合并提供有关资料。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本暂行办法由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并报送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备案。

第三十四条 本暂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河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实施方案

河南大学

“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实施方案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河南省财政厅关于预拨2014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试点专项经费的通知》(豫财教[2013]426号),依据省财政厅有关通知要求,参考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9]173号)精神,结合我校特点,制定“河南大学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

第二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主要瞄准科技发展前沿,面向国家和地区的重大战略需求,结合我校发展规划和目标,支持具有科学意义、学科交叉、学术思想新颖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持续提升我校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主要用于支持和培养我校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青年科研人才,形成稳定支持的长效机制,造就能进入国内外科学前沿领域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支持对象一般应在40周岁以下。

第四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实行项目管理制,按照科学、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通过项目遴选、过程管理、绩效考核等环节,确保“基本科研业务费”的使用效果。项目的组织程序包括通知发布、申报、评审、公示、签订任务书、实施、验收评价等。

第二章 管理机构与职能

第五条 学校成立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科研的副校长担任,科研处(社科处)、财务处、人事处、研究生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订

我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审查管理办法、审议预算及调整方案、听取工作汇报、监督项目执行等。

第六条 学校成立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管理办公室”)。管理办公室设在科研处(社科处),在经费管理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财务处为经费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的经费使用审核、指导与监督。

第三章 资助类型

第七条 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拟支持的项目类型构成及要求如下:

(一)青年科研人才种子基金

重点支持35周岁以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有明确科学研究方向和一定研究基础的青年教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开展自主选题的探索性研究。

(二)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

主要对已经承担国家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联合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青年基金)的青年科研人才进行稳定支持。重点支持自然科学领域35周岁以下,社会科学领域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三)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

遴选和持续支持一批具有雄厚科研基础和较强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探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向高层次国家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冲刺提供经费和政策保障。原则上支持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社会科学领域可放宽到45周岁)。

(四)新兴交叉及特色学科培育计划

发挥我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学科突出的综合优势,鼓励、引导、组织以交叉学科和复杂体系研究为对象的学科交叉研究,以及在特色学科和新兴学科领域开展的前瞻性研究,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形成新的学科研究领域。原则上支持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第四章 申报与遴选

第八条 科研处(社科处)根据基本科研业务费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和基本科研业务费实施方案,发布申报通知。

第九条

申请人应按项目类别填写相应的《申请书》,管理办公室负责申报材料的受理和形式审查。

第十条 科研处(社科处)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受理的项目进行评审,提出资助项目建议。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在公示。公示无异议,由学校与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任务书,明确约定双方的权责关系。

第十一条 申请人在收到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立项通知后,应及时按照专家评审意见及有关要求,填写计划任务书和经费预算书,经所在单位盖章,报经费管理办公室。

第五章 经费管理

第十二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经费来源于河南财政厅、教育厅下拨的“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第十三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各类型项目均实行“3+2”资助模式。项目立项后,学校连续资助三年,第三年底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继续资助两年,不合格者将取消后两年的经费资助。

第十四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应根据国家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编制经费预算,学校负责对编制的经费预算进行审定批复。

第十五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主要用于科研人员开展科研业务发生的直接费用(具体按《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项目负责人必须按照计划任务书和批复的经费预算确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使用项目经费,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

第十七条 开支范围主要包括:小型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

费、资料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津贴)。不得用于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工资、奖金、津补贴和福利支出,不得购置大型仪器设备、不得分摊学校公共管理和运行经费,不得偿还学校债务。

第六章 考 核

第十八条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学校的有关规定,学校组织对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进行考核、结题验收和绩效评价,并向主管部门报送总结报告。

第十九条 学校严格实行追踪问效制度。项目负责人应当在指定期限内向经费管理办公室提交总结报告、项目结题报告。学校组织专家对提交的成果或结题报告进行评估和验收,并根据项目完成情况评定等级,作为今后支持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二十条

项目在资助期内有重要进展但经费不足的,可申请追加,学校按程序进行评审批复。

第二十一条

项目不能按计划任务书确定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开展工作的,经费管理办公室有权暂缓或停拨项目经费,情节严重者将撤销原资助决定,追回已拨付项目经费。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方案由河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试行,具体实施方案细则另行制定。

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河南大学

2014年1月

第四篇:2009年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申报指南

2009年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申报指南

一、重点基础研究项目

(一)地球科学

1.板块驱动作用下大尺度地下水循环及典型地质灾害致灾机制研究  板块驱动作用下的新构造运动时空分布规律;  板块驱动作用下大尺度地下水循环机制;

 板块驱动作用下大尺度地下水循环与典型地质灾害发生机制之间的关系;  板块驱动作用下地质灾害链系统预警及风险评价;  地质灾害多源空间信息监测方法研究; 2.浅水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    浅水湖泊水动力学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变规律 浅水湖泊及流域的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浅水湖泊蓝藻水华灾害形成机理及控制对策 污水污泥处置技术与新兴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二)工程与材料科学

1.变化环境下水循环演变预测预报及水资源安全高效利用  变化环境下水循环规律实验及模拟 ;

 变化环境下水资源演变规律及安全高效利用;

 变化环境下水文极端事件变化规律及预测预报技术; 2.基于和谐发展的流域规划、工程布局与运行调度

 水利工程布局与流域和谐发展关联性研究及优化模型构建;  梯级水库群洪水资源化关键技术研究;  长江中上游梯级开发的环境累积效应研究;  电力市场环境下水电站水库智能优化调度; 3.水利工程的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 水工建筑物现代优化设计理论、方法研究;  高边坡与地下工程现代加固技术仿真研究;  高土石坝动力水力劈裂机理与模拟研究;

 深透水地基上高坝以膜取代粘土防渗的筑坝新技术研究;  生态环境友好型泄水建筑物水动力关键问题研究;  重大供(调)水工程中的特殊水动力学问题研究; 4.水工建筑物病害诊断与安全评价

 水利水电工程性能设计、反馈设计与安全度评价; 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评价研究;

 复杂环境下岩土工程灾害孕育演化与动态控制;  多场作用下水工混凝土裂缝发展机理与模拟;  泄水建筑物水力安全诊断与评价体系研究;  地下水库安全与海水入浸风险评估; 5.智能电网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 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  微型电网关键技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

自控变频同步电动机控制策略及关键技术; 电动车用新型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优化设计; 新型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及控制系统; 水利电力系统智能控制;

新能源发电系统建模、控制及决策; 复杂系统智能信息处理及故障诊断; 电力系统要素的介于互联网络的复合控制; 电网安全预警与协调控制; 发电机故障分析与诊断新技术;

叶片式可再生能源能量转换装置共性基础及特点研究; 大型水电机组远程故障诊断与状态检修关键技术研究; 水中汽蚀核的生存与溃灭机理; 微气泡的可视化测量;

水下硬质土壤破碎机理与切削特性; 管道水力输送固液两相流动理论;

疏浚设备关键机具的流场测试与CFD数值模拟; 疏浚仿真建模与优化;

疏浚船舶与施工环境虚拟现实技术; 智能及网络化输电线路在线检测技术; 复合绝缘子性能检测技术; 电气设备及绝缘气体在线检测技术; 高速高精度机械动力学系统设计方法; 材料加工工艺与装备; 智能设计方法与技术; 工程力学数值仿真技术; 先进制造系统; 水下机器人; 运动控制技术; 机电装备控制系统; 6.运动控制与功率变换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7.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8.发电机组性能与状态监测

9.水力机械汽蚀机理

10.疏浚工程“土、机、水”相互作用与疏浚仿真

11.输配电设备智能检测关键技术

12.现代机械设计及材料加工技术

13.机电控制与机器人 14.重大工程结构灾变破坏与安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灾变因素的耦合作用机制和结构破坏模式; 结构灾变破坏机理、过程和预测; 重大工程安全分析与评估; 重大工程结构整体抗灾能力优化; 重大工程灾变模拟软件的研究和开发; 计算力学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大规模工程计算的算法与软件;

爆炸、冲击、地震等问题的高效计算方法与软件; 脆性材料的力学行为和本构模型; 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和本构模型; 颗粒材料的力学行为和本构模型; 软物质的力学行为及数学描述;

复杂环境中高性能水工混凝土的制备与寿命预测; 高耐海水侵蚀性水泥基材料; 人造浮岛混凝土及其施工技术;

近海工程资源节约型建筑材料技术开发;

疏浚管路自蔓延防腐耐磨复合涂层; 等离子喷涂长效防腐蚀耐磨陶瓷涂层; 超硬涂层制备及抗汽蚀、抗冲蚀性能研究; 新型海洋/水利工程防腐合金与结构设计;

复杂流动的演化规律和机理;

湍流、多相流非定常特性现代量测技术及应用; 流动稳定性理论及其应用; 流固耦合问题研究;

多尺度多介质的流动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污染水体的数值模拟及修复机理研究;

基于Lattice Boltzmann 方法的污染物动态输送模拟研究; 气液固多相流的相互作用理论和方法; 堆石料静力变形特性与本构模型; 堆石料湿化变形特性与模拟; 15.计算力学和工程仿真

16.工程材料的力学行为和本构模型

17.高性能水工混凝土制备理论及关键技术

18.水工机械高性能材料及防腐耐磨涂层

19.复杂流动基本理论与实验研究

20.多尺度多介质流动问题研究

21.高土石坝筑坝料特性与应力变形分析               堆石料动力变形特性与高土石坝抗震; 土与结构接触面力学特性与模拟; 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非杆系混凝土结构的防裂技术研究; 大型金属结构数值分析与关键技术研究;

钢桥及大跨径缆索支承桥梁维护、结构损伤预测及及灾后修复技术研究; 道路交通安全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交通紧急救援系统的关键技术; 水运信息化管理与规划; 综合交通网络运营优化技术; 非饱和土工程特性研究;

软土地基上交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 特殊地基上交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 交通工程现代监控技术及安全评估技术研究; 22.大型工程结构的关键技术研究

23.大跨径桥梁维护及灾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24.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25.特殊地质环境下交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

(三)数学物理科学

1.现代数学理论及其应用                偏微分方程;

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 泛函分析与拓扑学; 代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计算数学; 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

水利科学中的数学方法;

新型功能纳米材料的计算研究;

宽禁带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器件化; 新型纳米半导体光电材料物理和器件性能研究; 多铁性材料的制备及结构和物性研究;

光谱技术在血液光谱分析中的应用; 光谱技术在水质检测领域中的应用; 2.新型功能纳米材料的研究

3.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四)信息科学

1.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                     遥测遥感与多维信号处理; 雷达目标检测与参数估计; 仿生智能传感与自组织视觉监测; 视频与语音通信及信息处理; 数据挖掘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 语义Web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 信息可视化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 领域应用服务平台关键技术; 智能优化理论与方法;

复杂生产过程智能调度理论与方法; 智能自适应理论和应用的关键技术; 多机器人系统智能协调理论与方法; 水声信号处理; 现代通信系统;

重点学科重要研究前沿方向的高性能计算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重要研究前沿方向的高性能计算的数据平台与专用建模工具的研发; 重要研究前沿方向的基于网格平台的专用软件开发与通用软件的再开发; 通用高性能数值分析软件的开发;

高质量、高效率的远程共享可视化平台开发; 资源共享与协同研究的网格门户建设; 2.数据管理与信息服务

3.计算智能与智能信息处理

4.电子与信息理论及技术

5.校园网格的重点学科应用平台研发

(五)法学

1.水资源优化配置法律对策研究          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法律调整机制一般理论研究; 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市场化机制研究; 取水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 水资源高效利用政府管制研究;

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新技术开发与利用法律问题研究; 国际河流与国家安全法律问题研究; 国际河流争端解决机制研究;

国际河流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国际河流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2.国际河流法律问题研究

(六)管理学、经济学、情报学、统计学

1.公共资源代际配置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                公共资源代际配置的经济伦理分析; 公共资源代际配置的管理机制设计; 基础设施的代际转移; 农村水利补偿机制研究;

基于需求管理的“三农”用水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用水安全问题研究; 农村土地产权体系重构研究;

基于公共资源的农村土地交易机制研究; 农地产权限制及其补偿机制研究;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化研究; 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研究;

农村土地市场化中政府管理和调节机制研究; 全球环境变化对我国环境管理政策的挑战; 我国现行环境管理政策评价及其国际化比较研究; 我国分类环境管理政策及其政策配套和耦合机理分析; 我国环境管理政策集成路径研究;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条件下的农村用水问题

3.农村土地产权问题研究

4.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我国环境管理政策集成研究

(七)社会学

1.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      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径研究;

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改革隐性债务处理研究 ; “老”、“中”、“新”人差别化的对策研究; 工业企业水污染及治理研究; 农业污染水污染及治理研究; 社区水环境污染的社会文化机理研究; 2.水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教育学

1.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研究     社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社区道德与文化建设研究;

社区主体心态调适、关系调整与和谐心理建构研究; 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及其运行研究;

2.工程与自然的和谐论研究    水利水电史的告诫:工程与自然的矛盾对立; 水利水电学科发展的吁求:水电工程需要工程哲理; 科学发展观的证言:工程自然和谐论;

(九)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学

1.大众传媒的健康传播及社会责任研究     大众传媒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及其社会责任研究; 大众传媒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的社会责任研究;

大众传媒传播人类危险行为及意外伤害信息中的社会责任研究; 大众传媒的医患关系信息传播的社会影响及责任研究

二、青年项目

(一)地球科学

1.高山峡谷区岩体隧道TBM掘进围岩评价原理及长效变形机制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基于岩体隧道TBM施工的围岩评价原理与技术; 复杂地质条件下岩体隧洞变形机制与长期稳定性研究; 深埋隧道TBM掘进对围岩损伤的影响研究;

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水头压力条件下的TBM隧道掘进基础理论研究; 复杂地质条件下围岩结构及类型对TBM掘进的影响研究; 基于青藏高原隆升夷平过程的地质灾害成灾机理; 我国地质灾害的梯度效应;

基于青藏高原隆升夷平过程的地质灾害时空异质性; 地下水系统中稀土元素的分布规律研究;

地下水系统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地下水演化中的指示意义; 高山峡谷区地下水动力场研究;

高山峡谷区地下水温度场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研究; 高山峡谷区地下水化学场分布特征及成因研究;

非饱和垂直单裂隙和网络裂隙中的水流和溶质运移规律研究; 基于不同倾角的非饱和网络裂隙中的水流和溶质运移规律研究; 非饱和垂直裂隙中弥散参数的尺度效应研究;

提高反应谱计算方法的精度、稳定性、计算效率及其长周期段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研究; 震源特性(震级大小、震中距远近)、场地条件、阻尼比和地震记录持时对长周期结构物反2.基于青藏高原隆升夷平过程的地质灾害梯度效应及时空异质性研究

3.地下水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地下水演化中的指示意义

4.高山峡谷区地下水流系统研究

5.非饱和垂直裂隙对水流和溶质运移影响的机理研究

6.地震动长周期反应谱特性及其在水工建筑物抗震计算中的应用研究 应谱值的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应谱理论在水工建筑物抗震计算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GIS技术的地形指数算法及其空间尺度转换方案;

以遥感获取为数据源的大尺度水文模型TOPX构建及其在我国南北2个典型流域上的对比离大尺度水文模型TOPX与区域气候模式RIEMS的双向紧密耦合研究;

新的大气-水文耦合模式RIEMS-TOPX在2个典型流域的洪水灾害模拟与预测; 潮沟地貌过程演变及围垦影响的遥感分析方法;

基于遥感的近期辐射状沙脊群潮沟地貌系统分布、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 潮沟地貌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发育和演变响应机制; 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分析; 未来海岸线的变化趋势预测;

2020年前可合理利用的滩涂面积测算; 江苏海岸带信息化;

不规则电大粒子光散射特性研究; 不规则粒子群散射相函数模拟研究; 悬浮泥沙水体辐射传输方程研究; 建立配套实验方法; 江苏滨海湿地类型划分; 江苏滨海湿地动态变化监测; 江苏滨海湿地健康指标体系的建立; 基于GIS和RS的灾情监测; 多目标模糊决策的数学模型; 应急救援物资调度最佳路径选择;

基于遥感信息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评价因素因子体系和评价模型; 考虑人口密度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因素的高分辨率遥感识别模型; 苏北平原滨海咸/淡水层时空分布演变规律; 苏北平原地下水咸化机制研究;

苏北沿海开发条件下地下水咸化趋势预测; 7.基于GIS与遥感的洪涝灾害数值模拟研究

线测试;

8.粉砂淤泥质海岸动力地貌过程研究——以辐射状沙脊群高滩潮沟系统演变为例

9.基于遥感和GIS的江苏海岸带变迁及其环境影响研究

10.悬浮泥沙水体遥感机理研究

11.江苏滨海湿地健康监测与评价

12.基于GIS和RS的应急救援物资调度策略研究

13.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的考虑人口密度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14.苏北平原滨海地下咸/淡水层时空分布规律及趋势预测

15.江苏地热水源、热源条件同位素示踪及开采潜力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江苏不同区域地热水的补给类型; 江苏不同区域地热田热源类型;

各地热异常区(点)地热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地热开采潜力综合评价;

风积剖面中水分同位素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演化规律; 风积剖面中水分的补给来源、补给时间及蒸发速率; 堤坝集中渗漏探测综合示踪方法; 集中渗漏通道发生、发展数值模拟; 低水位下堤坝渗流安全评价系统研究; 地下水中重金属类污染物的形态转化; 地下水中重金属类污染物的生态毒性; 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处理技术与方法;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的质量控制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大型工程中的应用; 地下水主被动遥感协同反演; 区域蒸散发遥感反演;

库岸边坡蠕滑测量与滑坡灾害识别技术研究; 滑坡致灾因素定量测量与建模;

滑坡灾害数据编录与致灾因素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高分辨率SAR影像目标特性与检测方法研究;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地质灾害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融合SAR与多光谱影像的地质环境监测与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海岸演变与海岸地貌; 海岸带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海岸带环境与湿地利用保护; 大洋环流及中国陆架海环流; 海洋波动;

河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动力; 16.北方沙漠区风积剖面中水分运移的同位素地球化学过程

17.堤坝渗漏探测、模拟与安全评价

18.地下水中重金属类污染物迁移转化及其潜在毒性

19.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工程中的数据处理理论与应用

20.流域水循环要素多源遥感协同反演理论与方法

21.水库边坡地质灾害监测理论与方法;

22.基于高分辨率SAR和多光谱影像的地质灾害信息提取与环境监测

23.海岸带资源综合利用

24.海洋动力环境 25.海洋灾害与防护  台风暴潮灾害;  台风浪灾害;  海平面上升;

 河口、近海海洋污染过程及其预测; 26.浅水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    浅水湖泊水动力学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变规律 浅水湖泊及流域的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浅水湖泊蓝藻水华灾害形成机理及控制对策 污水污泥处置技术与新兴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二)工程与材料科学

1.港口航道工程泥沙

 波浪水流作用下的泥沙运动基本规律;  河口海岸港口及航道的治理和维护;  内河航道整治与渠化工程;

2.海工建筑物及其与波浪和地基的相互作用  深水筑港技术;  海岸防护工程;

 海岸带资源综合利用;

 水工建筑物的健康诊断与评估;

3.变化环境下水循环演变预测预报及水灾害防治

 水循环过程的实验及变化环境下水循环响应模拟;  基于气象预报的水文预报与水资源预测关键技术;  变化环境条件下水资源演变规律及水灾害防治; 4.生态水文与生态环境保护

 生态水文过程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

5.复杂水资源系统混沌分析理论与方法

 复杂水资源系统时空演变特性的混沌识别与预测;  基于混沌理论的水资源系统优化; 6.高坝施工与管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 基于光纤的混凝土坝裂缝传感技术研究;  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施工的应力特性研究; 7.水生态环境健康理论与评价方法

 水库取水口位置对水库水动力及温度分布的影响研究;  河流健康预警理论与方法研究;

 水沙过程变化、河床演变规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 低温水下渗运动机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 8.高坝长效特性研究

 大坝长效特性预测理论与方法;  大坝长效特性监测与试验新技术;  提高大坝长期安全运行的工程措施; 9.电力电子功率变换技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电力电子系统建模与分析; 开关电源新技术; 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器; 水力机组过渡过程; 水力机组特性; 水轮发电机磁悬浮系统;

多相流环境腐蚀对近海工程钢结构的在役安全影响; 低频振荡机理、分析与抑制方法; 电压稳定监视预警与协调控制方法; 功角稳定评估、动态等值模型与方法; 次同步谐振机理、分析与抑制方法; 发电机励磁系统的参数辨识与等效建模;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研究 ;

基于分布式发电的城市电网自愈控制 ; 风光柴系统的运行与控制; 分布式能源发电系统关键技术; 变压器故障诊断; 电机故障诊断;

颗粒浓度分布及流动分层结构; 流动阻力特性影响因素;

疏浚关键机具的磨损机理与耐磨材料; 疏浚关键机具的表面耐磨涂层及制备工艺; 疏浚关键机具的粘附机理及减粘涂层;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输配电设备中的应用; 电磁场效应在输配电设备中的应用; 低压无功补偿系统中关键技术; 数字化加工系统集成技术; 数字化加工路径动态优化规划技术; 10.水力机组

11.近海工程安全 12.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13.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14.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

15.电器设备故障诊断

16.粗大颗粒水力输送阻力特性

17.疏浚关键机具耐磨与减粘材料

18.输配电设备智能检测关键技术

19.数字化加工技术及材料加工技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字化加工信息提取技术; 高速高精度机器视觉技术; 高效焊接方法与过程控制; 焊接行为和计算机模拟;

扩展有限元在结构静、动分析中的应用; 工程结构动力灾变的模型表征; 分数阶力学模型的数值算法及软件; 新型无网格方法研究;

适用于水工结构的现代光测力学的研究;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在水工材料和结构的破坏机理方面的应用研究;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在水利工程结构检测和监测方面的应用研究; 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 高性能水工混凝土;

结构修复加固的新材料与新技术; 复合与智能材料;

合金材料的细观结构与力学行为;

等离子喷涂陶瓷涂层防腐技术研究; 钢基体表面陶瓷涂层制造技术研究;

水工机械过流部件汽蚀机理及抗汽蚀材料研究; 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高速水流与结构的相互作用; 波浪与结构的相互作用;

城市暴雨被污染和污染水体迁移过程的机理和数值模型的研究; 城区水系岸坡基质净化污染物过程的机理的试验和数值模型的研究; 复杂应力下岩土体静力特性与本构模型; 土体动力特性与本构理论; 粗粒料强度变形特性与模拟 ; 土石坝静动力分析理论与方法; 软土特性与地基加固新方法; 软土地基沉降变形分析与控制; 岩土体渗流理论与测试技术; 20.工程结构力学分析的新型数值方法

21.现代光测力学在水利工程上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22.土木水利工程中的新材料与新技术

23.材料表面防护技术

24.流固耦合问题研究

25.城市暴雨径流污染及城市水系岸坡的净化功能

26.岩土体强度、变形理论与应用研究  特殊土强度变形理论与环境土工 ;

 岩体破坏理论与应力变形分析,非均质、不连续、各向异性岩体强度理论与本够模拟;  高边坡稳定分析与加固;

 复杂地下洞室群稳定与变形分析;  高坝岩基与坝肩稳定分析; 27.结构工程的关键技术研究

 复合材料在结构工程中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 工程结构耐久性及其鉴定与加固;  大跨度空间结构关键问题研究;

 高层钢结构与钢-混凝土混合高层结构的抗震延性分析研究; 28.桥梁及隧道工程设计及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桥梁抗震及损伤控制机理研究;

 新型预应力混凝土、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理论研究;  盾构隧道设计及施工技术研究;

 基于风-汽车-桥梁耦合振动体系的大型桥梁动力反演及损伤识别和预测研究; 29.交通运输工程相关技术研究

 运输与物流工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 交通信息管理与控制研究; 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安全技术; 30.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技术研究

 地下工程动态监控量测技术研究;  地下工程健康检测技术研究;  地下工程综合防灾减灾技术研究;  城市公路隧道支护技术研究; 31.高等级公路铺面技术研究

 高等级公路铺面结构与材料;  高等级公路路面质量控制技术;  高等级公路改扩建技术;  高等级公路养护技术;

(三)数学物理科学

1.纳米尺度的光学介质中的非线性光子技术

 基于硅基微纳波导的高速光通信器件设计与数值模拟; 2.信息光学

 光束整形;  微光学;

3.现代数学理论及其在工程科学中的应用  偏微分方程

 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  泛函分析与拓扑学  计算数学  离散数学  代数学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运筹学与控制论  信息与计算

 工程科学中的数学方法

(四)信息科学1.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复杂非线性系统优化控制; 先进控制理论及应用; 运动控制系统; 计算机测控新技术; 信息获取与多维信号处理; 遥测遥感信息融合与分析; 多媒体信息处理与可视化; 智能计算方法与应用 ; 时空数据管理; 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 关系数据库的RDF访问技术; 软件测试技术;

数据驱动的水资源复杂系统适应性调控方法; 新型密码体制; 可信计算与网络安全; 水声信号特征分析与应用;

压缩传感方法与图像多尺度几何分析; 视频及语音特征分析与应用技术; 高速宽带通信中的信号智能复用技术; 小型化射频滤波器与左手媒质射频元件; 压电智能结构先进控制关键技术; 控制系统的智能容错控制理论与方法; 鲁棒自适应控制理论与方法; 2.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

3.数据管理与信息服务

4.复杂系统控制与决策 5.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

6.电子与信息理论及技术

7.智能结构与控制关键技术

(五)法学

1.公用事业立法基础理论研究 2.公用事业规制法研究 3.公用事业企业法研究 4.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立法研究 5.公用事业立法比较研究 6.公用事业市场化机制研究 7.大国崛起中的商法制度价值研究 8.区域开发融资制度研究 9.国土资源开发市场主体制度研究 10.国土资源开发中的保险制度研究 11.公用事业融资制度研究 12.水权制度的伦理基础研究

13.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14.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15.环境相邻权研究

16.用水户协会的主体定位及运行机制研究 17.公共信息有偿使用法律问题研究 18.公平竞争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六)管理学、经济学、情报学、统计学

1.竞争情报与企业信息安全 2.知识产权商业化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3.水利水电建设企业面向项目管理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4.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经济核算理论与应用研究 5.水利资源综合开发与管理

6.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后评价规范研究 7.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成长模式及要素研究 8.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 9.战略导向的国际河流合作开发研究

10.巨灾风险管理模式及综合集成决策体系研究 11.长三角区域自主创新 12.吸收能力视角下产业升级研究 13.群体决策的一致性研究

14.基于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低碳经济技术系统工程研究 15.水利水电移民政策创新研究 16.中国蓄滞洪区补偿政策研究

17.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移民安置问题研究 18.水库移民安置监督体系创新研究

19.江苏沿海滩涂开发新增农业用地安置省内水利工程移民的模式与机制研究 20.水库农村移民安置中的土地制度研究 21.我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22.构建城乡劳务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23.水电开发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24.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困境及化解机制研究 25.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模式研究 26.战略视角的技术管理研究 27.水运工程经济与港口物流            水运信息化;

港口与海岸工程规划与管理; 电网电力市场运行机制与竞价策略; 电网参与需求侧响应的建模与优化; 考虑需求响应的供电电价;

生态视角的企业信息系统成长路径、模型; 人-信息系统交互效率; 企业信息系统成熟度;

建立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团队基本资料库;

形成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团队行为模式的特征性、规律性认识; 构建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团队绩效管理综合评价标准体系; 28.电力市场研究

29.基于生态理论的企业信息系统演进机理及模型

30.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七)社会学

1.水电开发区生态承载力与人口系统响应机制研究 2.人口迁移的基本态势及其对劳动市场的影响研究 3.农户参与的河流生态系统保护研究 4.城乡社区发展研究 5.环境问题研究 6.工程项目与社区

(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教育学

1.水环境治理与保护中政府和第三部门的责任 2.江苏沿海开发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3.大学生健康心理研究 4.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研究 5.思想政治教育境界论研究

6.近代英国政治教育理论的演变及其当代意义 7.政治现代化与基层民主研究 8.流域水环境网络治理模式研究

9.美国选举制度对我国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借鉴意义 10.社会转型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环境政策变迁机制研究 11.马克思政治思维方式研究

12.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政治思想研究 13.中国高等教育学费水平评价与定价机制研究 14.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城市社区伦理研究 15.多元文化视域中的黑格尔伦理思想研究 16.全球化视野下唯物史观发展研究 17.水利技术与工程的哲学研究 18.城市社区老年心理研究

(九)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学

1.现代社会视野中传统水文化环境观的研究与运用 2.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媒介素养研究 3.传媒多样化时代的民意表达和舆论引导 4.当代中国纪录片叙事研究 5.生态美学的传统特征与当代诠释 6.翻译理论与实践 7.英美文学 8.语言学

(十)体育学

1.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及体育改革 2.群众体育与全民健身 3.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质健康研究 4.体育产业及校园文化建设

三、培育项目

★重大成果转化方面的培育项目研究主题(不分科学类)

1.复杂条件下水利水电工程高陡边坡、库岸稳定性安全监测3S创新技术研究             综合3S系统新方法的高陡边坡变形监测技术; 水库蓄水、地下水位变化与库岸变形关系研究; 纳米级新型高性能磁流变材料的研制; 适用于工程结构的高性能磁流变阻尼器研制; 磁流变智能器件应用于工程结构的实施研究; 短期洪水预报及风险分析研究; 中长期径流预报技术研究; 水电站群联合发电调度技术研究; 水电站群联合洪水调度技术研究; 实用水质模型建模研究;

水环境多元异构数据整合与共享技术研究; 水环境监控高级应用软件与可视化技术研究; 2.工程结构中耗能减灾磁流变智能器件研发及应用

3.水电站群水电联合优化调度控制系统研究

4.水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5.水利工程安全综合评价系统

 水利工程安全远程数据实时传输系统;  水利工程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 水利工程安全分析支持库群系统;  水利工程安全综合分析评价系统;  水利工程安全报警系统; 6.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 监测降雨、水位、蒸发等水文传感器;  MCU省电研究;

 水文计算、资料整编;

★国家重大、重点科技计划(“973”、“863”、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或重大项目)培育项目研究主题

(一)地球科学

1.水资源与环境

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  东部平原区湖库生态保护与修复模式; 2.新构造断裂控渗结构的定量研究  新构造断裂的控渗结构;  新构造断裂探测新技术;  构造控渗特性的定量测试; 3.地质气体控藏及其测试评价

 地质气体新构造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  地质气体探测新技术;  地质气体评价与处置;

4.范围、多尺度旱情监测预警方法体系与应用示范研究  时空多尺度旱情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 基于多源信息和水热模型的旱情信息快速提取方法研究;  旱情成灾评价与预警方法研究;

 典型示范区旱情监测与预警应用研究;

5.气候变化条件下典型生态脆弱区草地退化机理与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 典型生态脆弱区草地退化成因机理研究;  草地退化监测指标及定量反演;  草地退化监测新方法; 6.浅水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 浅水湖泊水动力学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变规律  浅水湖泊及流域的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 浅水湖泊蓝藻水华灾害形成机理及控制对策  污水污泥处置技术与新兴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7.中国典型区湖泊湿地遥感机理、识别与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 中国典型区湖泊湿地遥感的机理、识别与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 中国典型区湖泊湿地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时空演化过程研究;  湖泊湿地的动态变化对气候响应特征的内在关系分析;        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的演化与利用、保护对策研究; 江苏滨海湿地类型划分; 江苏滨海湿地动态变化监测; 江苏滨海湿地健康指标体系的建立; 大型工程施工测控关键技术; 工程安全监测理论与方法; 精密工程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 工程三维信息技术及应用; 8.江苏滨海湿地健康监测与评价

9.大型工程精密测控理论及技术

(二)工程与材料科学

1.电力传动技术与工业节能                    新型高效水轮机; 新型高效电机; 电气驱动系统节能技术;

坝体混凝土开裂对高拱坝工作性态的影响; 高坝的整体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 基于风险的高拱坝安全分析和评价方法; 基于现代数值方法的安全控制标准; 海水淡化技术特点分析; 海水反渗透淡化关键技术研究;

多尺度“反常”扩散现象的数值算法及软件; 无限域问题的新型无网格方法及软件; 抗洪抢险智能移动打桩平台关键技术; 颗粒材料流、固特性的离散力学研究; 颗粒材料流、固特性的连续介质力学研究; 模拟颗粒材料流、固特性的软件开发; 水工金属结构安全检(监)测系统; 水工金属结构安全评价体系; 旋转式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技术; 江苏沿海海洋能开发及关键技术; 2.高拱坝安全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3.海水淡化技术研究

4.环境计算力学软件的研制

5.抗洪抢险工程措施与特种装备 6.颗粒材料的流、固双重特性研究及模拟

7.水工金属结构安全检(监)测与评价体系

8.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9.重大混凝土结构病变机理和寿命预测理论         结构病变破坏机理; 结构病变破坏的检测和监测;

病变结构的加固和修复与新型高性能材料的研发应用; 结构有效寿命预测和增强; 重大水利工程灾变力学理论研究; 工程结构健康诊断; 脆性材料的力学行为;

重大水利工程灾变模拟的集成研究; 10.重大水利工程灾变力学与安全

(三)信息科学

1.复杂系统控制与决策        基于数据的复杂工程运营综合调度理论和方法 ; 基于特征的模型搜索和轻量化方法; 基于特征模型转换和系统集成技术; 信息可视化方法及技术; 语义深网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 智能信息检索; 机器学习方法与技术; 2.模型检索、轻化与集成

3.数据管理与信息服务

4.智能计算理论方法与应用

(四)管理学、经济学、情报学、统计学

1.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政策评估及保障体系研究           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政策选择的理论框架;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模型;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政策选择综合集成决策支持体系;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政策保障体系;

我国节能减排与政府绩效考核制度的矛盾研究; 中国、欧盟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比较及合作研究; 我国节能减排目标内生化的激励相容体制机制研究; 长三角地区节能减排目标内生化的实证研究; 工程交易费用计量研究;

基于交易费用分析的工程交易方式设计研究; 基于交易费用分析的工程交易机制设计研究; 2.完善我国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研究

3.基于交易费用分析的工程交易方式与机制设计研究 4.我国沿江、沿海开发中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与评价体系研究    沿江、沿海开发中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探讨;

沿江、沿海开发中的区域循环经济功能区划与激励机制; 沿江、沿海开发中的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五)社会学

1.中国社会公众的全球气候变化意识与响应研究           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中国农民的全球气候变化的意识与响应研究; 中国城市居民的全球气候变化意识与响应研究; 中国社会公众的全球气候变化意识与响应比较研究; 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城市居民生活模式研究; 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农村居民生活模式研究; 基于气候变化的人口迁移研究-以地区为例;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政策响应; 农民对土地、市场、货币的观念变迁; 社会经济活动中,农村人际关系变迁; 村庄治理方式的变迁; 2.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社会变迁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教育学

1.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信仰研究      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迷信等比较研究; 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实证研究; 我国公民日常信仰状况研究;

四、重点发展学科科研项目

(一)水土保持

1.水土流失过程机理研究        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机理研究;

南方灌区沟渠(河岸)侵蚀机理研究; 沿海滩涂坡面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南方地区水土流失典型区域不同尺度水文与侵蚀预报模型; 南方地区水土流失典型区域监测技术集成;

侵蚀条件区域土壤质量退化机制及其空间变异性研究; 侵蚀条件下土壤水分、养分迁移机制及其面源污染控制; 2.水土流失监测及区域水土环境定量评价 3.基于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补偿机制       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理论与方法;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恢复效应研究;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坡面流运动机理及对产沙的影响; 水土流失控制建筑物的新型式与新结构; 荒漠化治理的新理论与新技术;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4.水土流失控制与荒漠化治理技术

(二)新能源

1.潮汐电站运行特性分析及优化调度研究            潮汐电站水库及电站机组特性研究;

不同开发方式潮汐电站运行规律研究及优化准则建立; 潮汐电站月周期优化建模及算法构造; 潮汐电站与抽水蓄能电站的联合调度研究。风力发电关键技术、设备装置及并网技术; 太阳能技术; 海洋能技术; 生物质能技术;

江苏沿海能源开发与利用;

风电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抽水蓄能电站合理配置比例的研究; 风力发电机群对周边气流运动的影响; 2.新能源发电与并网基础理论与技术

3.新能源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

(三)物联网

1.物联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    基于传感网的泛在感测; 物联网信息融合; 物联网数据管理;

物联网应用关键技术(指面向行业或领域的应用,如:环境保护、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等);

第五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学生项目)说明——给学生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学生项目)管理要求——给学生

一、申报阶段要求:

1、项目类别为自由探索项目。《申请书与任务书》中“申报单位承诺”由学院签字盖章。

2、项目经费预算原则上只包含:差旅费、学术交流和合作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如有特殊需求,请填写科技处《河海大学科技事项申请审批表》(科技处网站表格下载中可下载),阐明缘由,向科技处申请。

3、申报阶段材料由学院统一收齐10月26日前报研究生院,具体材料如下: 纸质材料:项目《申请书与任务书》(一式三份)。电子材料:《申请书与任务书》、《项目信息汇总表》。

二、项目执行阶段要求:

1、项目负责人必须严格按照《关于印发<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修订)>的通知》(河海校科教〔2011〕117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2、项目经费报销严格按照项目预算执行。项目经费预算一经批复原则上不予调整,如有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的,请填写《河海大学科研项目预算调整申请表》(科技处网站表格下载中可下载),逐级申请审批,审批通过后方可调整。

三、结题阶段要求:

1、项目结题由学院组织专家考核,研究生院进行抽查。对考核不通过的项目,学校有权收回项目经费。

2、学生尽量在立项第二年完成所承担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项目经费必需在当年用完。

3、《验收报告》有格式要求,请按规定表格填写。财务签字盖章,审计签字盖章。“审核意见”中所在单位审核意见由学院签字盖章,专家组审核意见由评审专家签字。

4、审计处审核时需带齐三份材料、《申请书与任务书》、《验收报告》、财务支出明细清单。财务支出明细清单在财务网站查询。

5、附件材料:包括论文、专利、获奖、会议证明等。

6、项目结题要报送学院的具体材料如下:

纸质材料:项目验收材料按《申请书与任务书》、《验收报告》、研究报告、附件材料的顺序装订成册。

下载大连海事大学 有关填报2013年基本科研业务费经费预算的几点说明[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连海事大学 有关填报2013年基本科研业务费经费预算的几点说明[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