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织开展2019年度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申请工作的通知-(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08:4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组织开展2019年度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申请工作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组织开展2019年度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申请工作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组织开展2019年度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申请工作的通知-

关于组织开展2019年度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申请

(第一批)工作的通知

各单位:

根据《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办法》(河海校政[2017]195号)文件要求和学校年度资助计划,现组织开展2019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自由探索专项、重点支持专项、科技基础性专项、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的项目申请(第一批)工作。

一、自由探索专项

自由探索专项(青年教师、博士后项目)申报、评审、立项以及项目过程管理等工作均由各学院组织实施,各学院预算安排及相关要求另行通知。

各学院11月19日前将推荐立项汇总表和公示材料各一份报送科技处审核备案。

二、重点支持专项、科技基础性专项、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

重点支持专项申报类别及资助方向:主要从国家及行业重大需求出发,培育重大科研项目(杰青培育、优青培育),以及培育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团队。重大科研项目(项目培育)另行组织,不在本次申请范围。

科技基础性专项申报类别及资助方向:主要支持开展多学科基础性研究、成果培育、实验室日常建设与管理、标准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军工项目培育、科普工作等。

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申报类别及资助方向:主要支持举办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活动。

各专项亚类具体申报要求、资助额度、研究期限以及考核要求见附件1。各单位于11月19日前将申报材料和汇总表各一份报送至科技处。

三、申报要求

1.以上项目类别,每人限申报一项,作为团队成员参加者合计不得超过三项。2.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业务费项目未结题者原则上不得参与申报。3.申请项目的核心内容已获得国家、部委、地方科技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其他经费资助的,不予资助。

4.同等申报条件下,优先资助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5.请各单位对项目申报人前期研究基础及限项要求等情况认真审查,严格把关。

四、材料报送

1.申报材料统一用A4纸双面打印,按申请书、研究基础证明材料(包括论文、专利、获奖以及其它相关证明材料等)的顺序装订成册。

2.各单位于11月19日前将申报材料及汇总表纸质版报送至校区科技部,申请书、汇总表电子稿发送至邮箱guxiucong@hhu.edu.cn,逾期不予受理。

联 系 人:顾秀聪 联系电话:2829

附件:

1、2019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各专项申报要求 2、2019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申报学院推荐汇总表 3、2019年度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申请书(分类)

4、《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办法》

科技处 2018年10月31日

第二篇:2009年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申报指南

2009年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申报指南

一、重点基础研究项目

(一)地球科学

1.板块驱动作用下大尺度地下水循环及典型地质灾害致灾机制研究  板块驱动作用下的新构造运动时空分布规律;  板块驱动作用下大尺度地下水循环机制;

 板块驱动作用下大尺度地下水循环与典型地质灾害发生机制之间的关系;  板块驱动作用下地质灾害链系统预警及风险评价;  地质灾害多源空间信息监测方法研究; 2.浅水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    浅水湖泊水动力学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变规律 浅水湖泊及流域的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浅水湖泊蓝藻水华灾害形成机理及控制对策 污水污泥处置技术与新兴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二)工程与材料科学

1.变化环境下水循环演变预测预报及水资源安全高效利用  变化环境下水循环规律实验及模拟 ;

 变化环境下水资源演变规律及安全高效利用;

 变化环境下水文极端事件变化规律及预测预报技术; 2.基于和谐发展的流域规划、工程布局与运行调度

 水利工程布局与流域和谐发展关联性研究及优化模型构建;  梯级水库群洪水资源化关键技术研究;  长江中上游梯级开发的环境累积效应研究;  电力市场环境下水电站水库智能优化调度; 3.水利工程的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 水工建筑物现代优化设计理论、方法研究;  高边坡与地下工程现代加固技术仿真研究;  高土石坝动力水力劈裂机理与模拟研究;

 深透水地基上高坝以膜取代粘土防渗的筑坝新技术研究;  生态环境友好型泄水建筑物水动力关键问题研究;  重大供(调)水工程中的特殊水动力学问题研究; 4.水工建筑物病害诊断与安全评价

 水利水电工程性能设计、反馈设计与安全度评价; 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评价研究;

 复杂环境下岩土工程灾害孕育演化与动态控制;  多场作用下水工混凝土裂缝发展机理与模拟;  泄水建筑物水力安全诊断与评价体系研究;  地下水库安全与海水入浸风险评估; 5.智能电网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 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  微型电网关键技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

自控变频同步电动机控制策略及关键技术; 电动车用新型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优化设计; 新型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及控制系统; 水利电力系统智能控制;

新能源发电系统建模、控制及决策; 复杂系统智能信息处理及故障诊断; 电力系统要素的介于互联网络的复合控制; 电网安全预警与协调控制; 发电机故障分析与诊断新技术;

叶片式可再生能源能量转换装置共性基础及特点研究; 大型水电机组远程故障诊断与状态检修关键技术研究; 水中汽蚀核的生存与溃灭机理; 微气泡的可视化测量;

水下硬质土壤破碎机理与切削特性; 管道水力输送固液两相流动理论;

疏浚设备关键机具的流场测试与CFD数值模拟; 疏浚仿真建模与优化;

疏浚船舶与施工环境虚拟现实技术; 智能及网络化输电线路在线检测技术; 复合绝缘子性能检测技术; 电气设备及绝缘气体在线检测技术; 高速高精度机械动力学系统设计方法; 材料加工工艺与装备; 智能设计方法与技术; 工程力学数值仿真技术; 先进制造系统; 水下机器人; 运动控制技术; 机电装备控制系统; 6.运动控制与功率变换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7.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8.发电机组性能与状态监测

9.水力机械汽蚀机理

10.疏浚工程“土、机、水”相互作用与疏浚仿真

11.输配电设备智能检测关键技术

12.现代机械设计及材料加工技术

13.机电控制与机器人 14.重大工程结构灾变破坏与安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灾变因素的耦合作用机制和结构破坏模式; 结构灾变破坏机理、过程和预测; 重大工程安全分析与评估; 重大工程结构整体抗灾能力优化; 重大工程灾变模拟软件的研究和开发; 计算力学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大规模工程计算的算法与软件;

爆炸、冲击、地震等问题的高效计算方法与软件; 脆性材料的力学行为和本构模型; 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和本构模型; 颗粒材料的力学行为和本构模型; 软物质的力学行为及数学描述;

复杂环境中高性能水工混凝土的制备与寿命预测; 高耐海水侵蚀性水泥基材料; 人造浮岛混凝土及其施工技术;

近海工程资源节约型建筑材料技术开发;

疏浚管路自蔓延防腐耐磨复合涂层; 等离子喷涂长效防腐蚀耐磨陶瓷涂层; 超硬涂层制备及抗汽蚀、抗冲蚀性能研究; 新型海洋/水利工程防腐合金与结构设计;

复杂流动的演化规律和机理;

湍流、多相流非定常特性现代量测技术及应用; 流动稳定性理论及其应用; 流固耦合问题研究;

多尺度多介质的流动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污染水体的数值模拟及修复机理研究;

基于Lattice Boltzmann 方法的污染物动态输送模拟研究; 气液固多相流的相互作用理论和方法; 堆石料静力变形特性与本构模型; 堆石料湿化变形特性与模拟; 15.计算力学和工程仿真

16.工程材料的力学行为和本构模型

17.高性能水工混凝土制备理论及关键技术

18.水工机械高性能材料及防腐耐磨涂层

19.复杂流动基本理论与实验研究

20.多尺度多介质流动问题研究

21.高土石坝筑坝料特性与应力变形分析               堆石料动力变形特性与高土石坝抗震; 土与结构接触面力学特性与模拟; 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非杆系混凝土结构的防裂技术研究; 大型金属结构数值分析与关键技术研究;

钢桥及大跨径缆索支承桥梁维护、结构损伤预测及及灾后修复技术研究; 道路交通安全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交通紧急救援系统的关键技术; 水运信息化管理与规划; 综合交通网络运营优化技术; 非饱和土工程特性研究;

软土地基上交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 特殊地基上交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 交通工程现代监控技术及安全评估技术研究; 22.大型工程结构的关键技术研究

23.大跨径桥梁维护及灾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24.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25.特殊地质环境下交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

(三)数学物理科学

1.现代数学理论及其应用                偏微分方程;

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 泛函分析与拓扑学; 代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计算数学; 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

水利科学中的数学方法;

新型功能纳米材料的计算研究;

宽禁带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器件化; 新型纳米半导体光电材料物理和器件性能研究; 多铁性材料的制备及结构和物性研究;

光谱技术在血液光谱分析中的应用; 光谱技术在水质检测领域中的应用; 2.新型功能纳米材料的研究

3.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四)信息科学

1.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                     遥测遥感与多维信号处理; 雷达目标检测与参数估计; 仿生智能传感与自组织视觉监测; 视频与语音通信及信息处理; 数据挖掘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 语义Web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 信息可视化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 领域应用服务平台关键技术; 智能优化理论与方法;

复杂生产过程智能调度理论与方法; 智能自适应理论和应用的关键技术; 多机器人系统智能协调理论与方法; 水声信号处理; 现代通信系统;

重点学科重要研究前沿方向的高性能计算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重要研究前沿方向的高性能计算的数据平台与专用建模工具的研发; 重要研究前沿方向的基于网格平台的专用软件开发与通用软件的再开发; 通用高性能数值分析软件的开发;

高质量、高效率的远程共享可视化平台开发; 资源共享与协同研究的网格门户建设; 2.数据管理与信息服务

3.计算智能与智能信息处理

4.电子与信息理论及技术

5.校园网格的重点学科应用平台研发

(五)法学

1.水资源优化配置法律对策研究          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法律调整机制一般理论研究; 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市场化机制研究; 取水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 水资源高效利用政府管制研究;

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新技术开发与利用法律问题研究; 国际河流与国家安全法律问题研究; 国际河流争端解决机制研究;

国际河流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国际河流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2.国际河流法律问题研究

(六)管理学、经济学、情报学、统计学

1.公共资源代际配置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                公共资源代际配置的经济伦理分析; 公共资源代际配置的管理机制设计; 基础设施的代际转移; 农村水利补偿机制研究;

基于需求管理的“三农”用水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用水安全问题研究; 农村土地产权体系重构研究;

基于公共资源的农村土地交易机制研究; 农地产权限制及其补偿机制研究;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化研究; 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研究;

农村土地市场化中政府管理和调节机制研究; 全球环境变化对我国环境管理政策的挑战; 我国现行环境管理政策评价及其国际化比较研究; 我国分类环境管理政策及其政策配套和耦合机理分析; 我国环境管理政策集成路径研究;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条件下的农村用水问题

3.农村土地产权问题研究

4.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我国环境管理政策集成研究

(七)社会学

1.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      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径研究;

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改革隐性债务处理研究 ; “老”、“中”、“新”人差别化的对策研究; 工业企业水污染及治理研究; 农业污染水污染及治理研究; 社区水环境污染的社会文化机理研究; 2.水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教育学

1.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研究     社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社区道德与文化建设研究;

社区主体心态调适、关系调整与和谐心理建构研究; 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及其运行研究;

2.工程与自然的和谐论研究    水利水电史的告诫:工程与自然的矛盾对立; 水利水电学科发展的吁求:水电工程需要工程哲理; 科学发展观的证言:工程自然和谐论;

(九)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学

1.大众传媒的健康传播及社会责任研究     大众传媒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及其社会责任研究; 大众传媒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的社会责任研究;

大众传媒传播人类危险行为及意外伤害信息中的社会责任研究; 大众传媒的医患关系信息传播的社会影响及责任研究

二、青年项目

(一)地球科学

1.高山峡谷区岩体隧道TBM掘进围岩评价原理及长效变形机制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基于岩体隧道TBM施工的围岩评价原理与技术; 复杂地质条件下岩体隧洞变形机制与长期稳定性研究; 深埋隧道TBM掘进对围岩损伤的影响研究;

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水头压力条件下的TBM隧道掘进基础理论研究; 复杂地质条件下围岩结构及类型对TBM掘进的影响研究; 基于青藏高原隆升夷平过程的地质灾害成灾机理; 我国地质灾害的梯度效应;

基于青藏高原隆升夷平过程的地质灾害时空异质性; 地下水系统中稀土元素的分布规律研究;

地下水系统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地下水演化中的指示意义; 高山峡谷区地下水动力场研究;

高山峡谷区地下水温度场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研究; 高山峡谷区地下水化学场分布特征及成因研究;

非饱和垂直单裂隙和网络裂隙中的水流和溶质运移规律研究; 基于不同倾角的非饱和网络裂隙中的水流和溶质运移规律研究; 非饱和垂直裂隙中弥散参数的尺度效应研究;

提高反应谱计算方法的精度、稳定性、计算效率及其长周期段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研究; 震源特性(震级大小、震中距远近)、场地条件、阻尼比和地震记录持时对长周期结构物反2.基于青藏高原隆升夷平过程的地质灾害梯度效应及时空异质性研究

3.地下水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地下水演化中的指示意义

4.高山峡谷区地下水流系统研究

5.非饱和垂直裂隙对水流和溶质运移影响的机理研究

6.地震动长周期反应谱特性及其在水工建筑物抗震计算中的应用研究 应谱值的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应谱理论在水工建筑物抗震计算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GIS技术的地形指数算法及其空间尺度转换方案;

以遥感获取为数据源的大尺度水文模型TOPX构建及其在我国南北2个典型流域上的对比离大尺度水文模型TOPX与区域气候模式RIEMS的双向紧密耦合研究;

新的大气-水文耦合模式RIEMS-TOPX在2个典型流域的洪水灾害模拟与预测; 潮沟地貌过程演变及围垦影响的遥感分析方法;

基于遥感的近期辐射状沙脊群潮沟地貌系统分布、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 潮沟地貌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发育和演变响应机制; 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分析; 未来海岸线的变化趋势预测;

2020年前可合理利用的滩涂面积测算; 江苏海岸带信息化;

不规则电大粒子光散射特性研究; 不规则粒子群散射相函数模拟研究; 悬浮泥沙水体辐射传输方程研究; 建立配套实验方法; 江苏滨海湿地类型划分; 江苏滨海湿地动态变化监测; 江苏滨海湿地健康指标体系的建立; 基于GIS和RS的灾情监测; 多目标模糊决策的数学模型; 应急救援物资调度最佳路径选择;

基于遥感信息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评价因素因子体系和评价模型; 考虑人口密度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因素的高分辨率遥感识别模型; 苏北平原滨海咸/淡水层时空分布演变规律; 苏北平原地下水咸化机制研究;

苏北沿海开发条件下地下水咸化趋势预测; 7.基于GIS与遥感的洪涝灾害数值模拟研究

线测试;

8.粉砂淤泥质海岸动力地貌过程研究——以辐射状沙脊群高滩潮沟系统演变为例

9.基于遥感和GIS的江苏海岸带变迁及其环境影响研究

10.悬浮泥沙水体遥感机理研究

11.江苏滨海湿地健康监测与评价

12.基于GIS和RS的应急救援物资调度策略研究

13.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的考虑人口密度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14.苏北平原滨海地下咸/淡水层时空分布规律及趋势预测

15.江苏地热水源、热源条件同位素示踪及开采潜力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江苏不同区域地热水的补给类型; 江苏不同区域地热田热源类型;

各地热异常区(点)地热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地热开采潜力综合评价;

风积剖面中水分同位素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演化规律; 风积剖面中水分的补给来源、补给时间及蒸发速率; 堤坝集中渗漏探测综合示踪方法; 集中渗漏通道发生、发展数值模拟; 低水位下堤坝渗流安全评价系统研究; 地下水中重金属类污染物的形态转化; 地下水中重金属类污染物的生态毒性; 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处理技术与方法;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的质量控制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大型工程中的应用; 地下水主被动遥感协同反演; 区域蒸散发遥感反演;

库岸边坡蠕滑测量与滑坡灾害识别技术研究; 滑坡致灾因素定量测量与建模;

滑坡灾害数据编录与致灾因素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高分辨率SAR影像目标特性与检测方法研究;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地质灾害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融合SAR与多光谱影像的地质环境监测与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海岸演变与海岸地貌; 海岸带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海岸带环境与湿地利用保护; 大洋环流及中国陆架海环流; 海洋波动;

河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动力; 16.北方沙漠区风积剖面中水分运移的同位素地球化学过程

17.堤坝渗漏探测、模拟与安全评价

18.地下水中重金属类污染物迁移转化及其潜在毒性

19.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工程中的数据处理理论与应用

20.流域水循环要素多源遥感协同反演理论与方法

21.水库边坡地质灾害监测理论与方法;

22.基于高分辨率SAR和多光谱影像的地质灾害信息提取与环境监测

23.海岸带资源综合利用

24.海洋动力环境 25.海洋灾害与防护  台风暴潮灾害;  台风浪灾害;  海平面上升;

 河口、近海海洋污染过程及其预测; 26.浅水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    浅水湖泊水动力学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变规律 浅水湖泊及流域的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浅水湖泊蓝藻水华灾害形成机理及控制对策 污水污泥处置技术与新兴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二)工程与材料科学

1.港口航道工程泥沙

 波浪水流作用下的泥沙运动基本规律;  河口海岸港口及航道的治理和维护;  内河航道整治与渠化工程;

2.海工建筑物及其与波浪和地基的相互作用  深水筑港技术;  海岸防护工程;

 海岸带资源综合利用;

 水工建筑物的健康诊断与评估;

3.变化环境下水循环演变预测预报及水灾害防治

 水循环过程的实验及变化环境下水循环响应模拟;  基于气象预报的水文预报与水资源预测关键技术;  变化环境条件下水资源演变规律及水灾害防治; 4.生态水文与生态环境保护

 生态水文过程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

5.复杂水资源系统混沌分析理论与方法

 复杂水资源系统时空演变特性的混沌识别与预测;  基于混沌理论的水资源系统优化; 6.高坝施工与管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 基于光纤的混凝土坝裂缝传感技术研究;  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施工的应力特性研究; 7.水生态环境健康理论与评价方法

 水库取水口位置对水库水动力及温度分布的影响研究;  河流健康预警理论与方法研究;

 水沙过程变化、河床演变规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 低温水下渗运动机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 8.高坝长效特性研究

 大坝长效特性预测理论与方法;  大坝长效特性监测与试验新技术;  提高大坝长期安全运行的工程措施; 9.电力电子功率变换技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电力电子系统建模与分析; 开关电源新技术; 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器; 水力机组过渡过程; 水力机组特性; 水轮发电机磁悬浮系统;

多相流环境腐蚀对近海工程钢结构的在役安全影响; 低频振荡机理、分析与抑制方法; 电压稳定监视预警与协调控制方法; 功角稳定评估、动态等值模型与方法; 次同步谐振机理、分析与抑制方法; 发电机励磁系统的参数辨识与等效建模;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研究 ;

基于分布式发电的城市电网自愈控制 ; 风光柴系统的运行与控制; 分布式能源发电系统关键技术; 变压器故障诊断; 电机故障诊断;

颗粒浓度分布及流动分层结构; 流动阻力特性影响因素;

疏浚关键机具的磨损机理与耐磨材料; 疏浚关键机具的表面耐磨涂层及制备工艺; 疏浚关键机具的粘附机理及减粘涂层;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输配电设备中的应用; 电磁场效应在输配电设备中的应用; 低压无功补偿系统中关键技术; 数字化加工系统集成技术; 数字化加工路径动态优化规划技术; 10.水力机组

11.近海工程安全 12.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13.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14.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

15.电器设备故障诊断

16.粗大颗粒水力输送阻力特性

17.疏浚关键机具耐磨与减粘材料

18.输配电设备智能检测关键技术

19.数字化加工技术及材料加工技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字化加工信息提取技术; 高速高精度机器视觉技术; 高效焊接方法与过程控制; 焊接行为和计算机模拟;

扩展有限元在结构静、动分析中的应用; 工程结构动力灾变的模型表征; 分数阶力学模型的数值算法及软件; 新型无网格方法研究;

适用于水工结构的现代光测力学的研究;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在水工材料和结构的破坏机理方面的应用研究;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在水利工程结构检测和监测方面的应用研究; 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 高性能水工混凝土;

结构修复加固的新材料与新技术; 复合与智能材料;

合金材料的细观结构与力学行为;

等离子喷涂陶瓷涂层防腐技术研究; 钢基体表面陶瓷涂层制造技术研究;

水工机械过流部件汽蚀机理及抗汽蚀材料研究; 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高速水流与结构的相互作用; 波浪与结构的相互作用;

城市暴雨被污染和污染水体迁移过程的机理和数值模型的研究; 城区水系岸坡基质净化污染物过程的机理的试验和数值模型的研究; 复杂应力下岩土体静力特性与本构模型; 土体动力特性与本构理论; 粗粒料强度变形特性与模拟 ; 土石坝静动力分析理论与方法; 软土特性与地基加固新方法; 软土地基沉降变形分析与控制; 岩土体渗流理论与测试技术; 20.工程结构力学分析的新型数值方法

21.现代光测力学在水利工程上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22.土木水利工程中的新材料与新技术

23.材料表面防护技术

24.流固耦合问题研究

25.城市暴雨径流污染及城市水系岸坡的净化功能

26.岩土体强度、变形理论与应用研究  特殊土强度变形理论与环境土工 ;

 岩体破坏理论与应力变形分析,非均质、不连续、各向异性岩体强度理论与本够模拟;  高边坡稳定分析与加固;

 复杂地下洞室群稳定与变形分析;  高坝岩基与坝肩稳定分析; 27.结构工程的关键技术研究

 复合材料在结构工程中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 工程结构耐久性及其鉴定与加固;  大跨度空间结构关键问题研究;

 高层钢结构与钢-混凝土混合高层结构的抗震延性分析研究; 28.桥梁及隧道工程设计及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桥梁抗震及损伤控制机理研究;

 新型预应力混凝土、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理论研究;  盾构隧道设计及施工技术研究;

 基于风-汽车-桥梁耦合振动体系的大型桥梁动力反演及损伤识别和预测研究; 29.交通运输工程相关技术研究

 运输与物流工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 交通信息管理与控制研究; 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安全技术; 30.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技术研究

 地下工程动态监控量测技术研究;  地下工程健康检测技术研究;  地下工程综合防灾减灾技术研究;  城市公路隧道支护技术研究; 31.高等级公路铺面技术研究

 高等级公路铺面结构与材料;  高等级公路路面质量控制技术;  高等级公路改扩建技术;  高等级公路养护技术;

(三)数学物理科学

1.纳米尺度的光学介质中的非线性光子技术

 基于硅基微纳波导的高速光通信器件设计与数值模拟; 2.信息光学

 光束整形;  微光学;

3.现代数学理论及其在工程科学中的应用  偏微分方程

 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  泛函分析与拓扑学  计算数学  离散数学  代数学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运筹学与控制论  信息与计算

 工程科学中的数学方法

(四)信息科学1.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复杂非线性系统优化控制; 先进控制理论及应用; 运动控制系统; 计算机测控新技术; 信息获取与多维信号处理; 遥测遥感信息融合与分析; 多媒体信息处理与可视化; 智能计算方法与应用 ; 时空数据管理; 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 关系数据库的RDF访问技术; 软件测试技术;

数据驱动的水资源复杂系统适应性调控方法; 新型密码体制; 可信计算与网络安全; 水声信号特征分析与应用;

压缩传感方法与图像多尺度几何分析; 视频及语音特征分析与应用技术; 高速宽带通信中的信号智能复用技术; 小型化射频滤波器与左手媒质射频元件; 压电智能结构先进控制关键技术; 控制系统的智能容错控制理论与方法; 鲁棒自适应控制理论与方法; 2.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

3.数据管理与信息服务

4.复杂系统控制与决策 5.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

6.电子与信息理论及技术

7.智能结构与控制关键技术

(五)法学

1.公用事业立法基础理论研究 2.公用事业规制法研究 3.公用事业企业法研究 4.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立法研究 5.公用事业立法比较研究 6.公用事业市场化机制研究 7.大国崛起中的商法制度价值研究 8.区域开发融资制度研究 9.国土资源开发市场主体制度研究 10.国土资源开发中的保险制度研究 11.公用事业融资制度研究 12.水权制度的伦理基础研究

13.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14.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15.环境相邻权研究

16.用水户协会的主体定位及运行机制研究 17.公共信息有偿使用法律问题研究 18.公平竞争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六)管理学、经济学、情报学、统计学

1.竞争情报与企业信息安全 2.知识产权商业化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3.水利水电建设企业面向项目管理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4.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经济核算理论与应用研究 5.水利资源综合开发与管理

6.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后评价规范研究 7.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成长模式及要素研究 8.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 9.战略导向的国际河流合作开发研究

10.巨灾风险管理模式及综合集成决策体系研究 11.长三角区域自主创新 12.吸收能力视角下产业升级研究 13.群体决策的一致性研究

14.基于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低碳经济技术系统工程研究 15.水利水电移民政策创新研究 16.中国蓄滞洪区补偿政策研究

17.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移民安置问题研究 18.水库移民安置监督体系创新研究

19.江苏沿海滩涂开发新增农业用地安置省内水利工程移民的模式与机制研究 20.水库农村移民安置中的土地制度研究 21.我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22.构建城乡劳务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23.水电开发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24.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困境及化解机制研究 25.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模式研究 26.战略视角的技术管理研究 27.水运工程经济与港口物流            水运信息化;

港口与海岸工程规划与管理; 电网电力市场运行机制与竞价策略; 电网参与需求侧响应的建模与优化; 考虑需求响应的供电电价;

生态视角的企业信息系统成长路径、模型; 人-信息系统交互效率; 企业信息系统成熟度;

建立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团队基本资料库;

形成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团队行为模式的特征性、规律性认识; 构建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团队绩效管理综合评价标准体系; 28.电力市场研究

29.基于生态理论的企业信息系统演进机理及模型

30.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七)社会学

1.水电开发区生态承载力与人口系统响应机制研究 2.人口迁移的基本态势及其对劳动市场的影响研究 3.农户参与的河流生态系统保护研究 4.城乡社区发展研究 5.环境问题研究 6.工程项目与社区

(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教育学

1.水环境治理与保护中政府和第三部门的责任 2.江苏沿海开发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3.大学生健康心理研究 4.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研究 5.思想政治教育境界论研究

6.近代英国政治教育理论的演变及其当代意义 7.政治现代化与基层民主研究 8.流域水环境网络治理模式研究

9.美国选举制度对我国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借鉴意义 10.社会转型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环境政策变迁机制研究 11.马克思政治思维方式研究

12.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政治思想研究 13.中国高等教育学费水平评价与定价机制研究 14.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城市社区伦理研究 15.多元文化视域中的黑格尔伦理思想研究 16.全球化视野下唯物史观发展研究 17.水利技术与工程的哲学研究 18.城市社区老年心理研究

(九)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学

1.现代社会视野中传统水文化环境观的研究与运用 2.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媒介素养研究 3.传媒多样化时代的民意表达和舆论引导 4.当代中国纪录片叙事研究 5.生态美学的传统特征与当代诠释 6.翻译理论与实践 7.英美文学 8.语言学

(十)体育学

1.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及体育改革 2.群众体育与全民健身 3.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质健康研究 4.体育产业及校园文化建设

三、培育项目

★重大成果转化方面的培育项目研究主题(不分科学类)

1.复杂条件下水利水电工程高陡边坡、库岸稳定性安全监测3S创新技术研究             综合3S系统新方法的高陡边坡变形监测技术; 水库蓄水、地下水位变化与库岸变形关系研究; 纳米级新型高性能磁流变材料的研制; 适用于工程结构的高性能磁流变阻尼器研制; 磁流变智能器件应用于工程结构的实施研究; 短期洪水预报及风险分析研究; 中长期径流预报技术研究; 水电站群联合发电调度技术研究; 水电站群联合洪水调度技术研究; 实用水质模型建模研究;

水环境多元异构数据整合与共享技术研究; 水环境监控高级应用软件与可视化技术研究; 2.工程结构中耗能减灾磁流变智能器件研发及应用

3.水电站群水电联合优化调度控制系统研究

4.水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5.水利工程安全综合评价系统

 水利工程安全远程数据实时传输系统;  水利工程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 水利工程安全分析支持库群系统;  水利工程安全综合分析评价系统;  水利工程安全报警系统; 6.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 监测降雨、水位、蒸发等水文传感器;  MCU省电研究;

 水文计算、资料整编;

★国家重大、重点科技计划(“973”、“863”、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或重大项目)培育项目研究主题

(一)地球科学

1.水资源与环境

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  东部平原区湖库生态保护与修复模式; 2.新构造断裂控渗结构的定量研究  新构造断裂的控渗结构;  新构造断裂探测新技术;  构造控渗特性的定量测试; 3.地质气体控藏及其测试评价

 地质气体新构造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  地质气体探测新技术;  地质气体评价与处置;

4.范围、多尺度旱情监测预警方法体系与应用示范研究  时空多尺度旱情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 基于多源信息和水热模型的旱情信息快速提取方法研究;  旱情成灾评价与预警方法研究;

 典型示范区旱情监测与预警应用研究;

5.气候变化条件下典型生态脆弱区草地退化机理与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 典型生态脆弱区草地退化成因机理研究;  草地退化监测指标及定量反演;  草地退化监测新方法; 6.浅水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 浅水湖泊水动力学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变规律  浅水湖泊及流域的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 浅水湖泊蓝藻水华灾害形成机理及控制对策  污水污泥处置技术与新兴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7.中国典型区湖泊湿地遥感机理、识别与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 中国典型区湖泊湿地遥感的机理、识别与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 中国典型区湖泊湿地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时空演化过程研究;  湖泊湿地的动态变化对气候响应特征的内在关系分析;        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的演化与利用、保护对策研究; 江苏滨海湿地类型划分; 江苏滨海湿地动态变化监测; 江苏滨海湿地健康指标体系的建立; 大型工程施工测控关键技术; 工程安全监测理论与方法; 精密工程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 工程三维信息技术及应用; 8.江苏滨海湿地健康监测与评价

9.大型工程精密测控理论及技术

(二)工程与材料科学

1.电力传动技术与工业节能                    新型高效水轮机; 新型高效电机; 电气驱动系统节能技术;

坝体混凝土开裂对高拱坝工作性态的影响; 高坝的整体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 基于风险的高拱坝安全分析和评价方法; 基于现代数值方法的安全控制标准; 海水淡化技术特点分析; 海水反渗透淡化关键技术研究;

多尺度“反常”扩散现象的数值算法及软件; 无限域问题的新型无网格方法及软件; 抗洪抢险智能移动打桩平台关键技术; 颗粒材料流、固特性的离散力学研究; 颗粒材料流、固特性的连续介质力学研究; 模拟颗粒材料流、固特性的软件开发; 水工金属结构安全检(监)测系统; 水工金属结构安全评价体系; 旋转式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技术; 江苏沿海海洋能开发及关键技术; 2.高拱坝安全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3.海水淡化技术研究

4.环境计算力学软件的研制

5.抗洪抢险工程措施与特种装备 6.颗粒材料的流、固双重特性研究及模拟

7.水工金属结构安全检(监)测与评价体系

8.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9.重大混凝土结构病变机理和寿命预测理论         结构病变破坏机理; 结构病变破坏的检测和监测;

病变结构的加固和修复与新型高性能材料的研发应用; 结构有效寿命预测和增强; 重大水利工程灾变力学理论研究; 工程结构健康诊断; 脆性材料的力学行为;

重大水利工程灾变模拟的集成研究; 10.重大水利工程灾变力学与安全

(三)信息科学

1.复杂系统控制与决策        基于数据的复杂工程运营综合调度理论和方法 ; 基于特征的模型搜索和轻量化方法; 基于特征模型转换和系统集成技术; 信息可视化方法及技术; 语义深网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 智能信息检索; 机器学习方法与技术; 2.模型检索、轻化与集成

3.数据管理与信息服务

4.智能计算理论方法与应用

(四)管理学、经济学、情报学、统计学

1.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政策评估及保障体系研究           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政策选择的理论框架;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模型;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政策选择综合集成决策支持体系;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政策保障体系;

我国节能减排与政府绩效考核制度的矛盾研究; 中国、欧盟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比较及合作研究; 我国节能减排目标内生化的激励相容体制机制研究; 长三角地区节能减排目标内生化的实证研究; 工程交易费用计量研究;

基于交易费用分析的工程交易方式设计研究; 基于交易费用分析的工程交易机制设计研究; 2.完善我国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研究

3.基于交易费用分析的工程交易方式与机制设计研究 4.我国沿江、沿海开发中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与评价体系研究    沿江、沿海开发中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探讨;

沿江、沿海开发中的区域循环经济功能区划与激励机制; 沿江、沿海开发中的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五)社会学

1.中国社会公众的全球气候变化意识与响应研究           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中国农民的全球气候变化的意识与响应研究; 中国城市居民的全球气候变化意识与响应研究; 中国社会公众的全球气候变化意识与响应比较研究; 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城市居民生活模式研究; 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农村居民生活模式研究; 基于气候变化的人口迁移研究-以地区为例;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政策响应; 农民对土地、市场、货币的观念变迁; 社会经济活动中,农村人际关系变迁; 村庄治理方式的变迁; 2.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社会变迁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教育学

1.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信仰研究      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迷信等比较研究; 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实证研究; 我国公民日常信仰状况研究;

四、重点发展学科科研项目

(一)水土保持

1.水土流失过程机理研究        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机理研究;

南方灌区沟渠(河岸)侵蚀机理研究; 沿海滩涂坡面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南方地区水土流失典型区域不同尺度水文与侵蚀预报模型; 南方地区水土流失典型区域监测技术集成;

侵蚀条件区域土壤质量退化机制及其空间变异性研究; 侵蚀条件下土壤水分、养分迁移机制及其面源污染控制; 2.水土流失监测及区域水土环境定量评价 3.基于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补偿机制       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理论与方法;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恢复效应研究;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坡面流运动机理及对产沙的影响; 水土流失控制建筑物的新型式与新结构; 荒漠化治理的新理论与新技术;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4.水土流失控制与荒漠化治理技术

(二)新能源

1.潮汐电站运行特性分析及优化调度研究            潮汐电站水库及电站机组特性研究;

不同开发方式潮汐电站运行规律研究及优化准则建立; 潮汐电站月周期优化建模及算法构造; 潮汐电站与抽水蓄能电站的联合调度研究。风力发电关键技术、设备装置及并网技术; 太阳能技术; 海洋能技术; 生物质能技术;

江苏沿海能源开发与利用;

风电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抽水蓄能电站合理配置比例的研究; 风力发电机群对周边气流运动的影响; 2.新能源发电与并网基础理论与技术

3.新能源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

(三)物联网

1.物联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    基于传感网的泛在感测; 物联网信息融合; 物联网数据管理;

物联网应用关键技术(指面向行业或领域的应用,如:环境保护、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等);

第三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

东北林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是财政部和教育部为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升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原始创新水平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大举措。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的意见》(财教[2008]233号)文件精神,参照《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教[2006]288号),为加强和规范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结合学校科研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根据“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的目标要求,结合我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学校将紧紧围绕办学特色与优势学科,重点支持代表学科发展方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体现前瞻性布局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工作;尤其重点支持40周岁以下优秀青年教师及在校研究生的自由探索、自主创新和具有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竞争前景的储备性和培育性项目。

第三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以科研项目形式实施,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为2-3年。项目经费专款专用,由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单独设账,集中核算,实行追踪问效制,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或挤占。

第二章 组织与管理

第四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遴选、经费使用与管理、项目运行考核等工作由东北林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全权负责。下设专门项目管理办公室,挂靠科技处,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五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分类: A类、研究生自主创新基金项目; B类、青年教师自主创新基金项目; C类、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基金项目; D类、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基金项目; E类、创新团队与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

第六条 研究生自主创新基金项目主要资助35周岁(以下一1月1日为限,以下同)以下在读博士研究生,重点倾斜学校教师在职在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第七条 青年教师自主创新基金项目,主要用于资助35周岁以下取得硕士学位的讲师(助研)或者取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开展自主选题、自由探索的科学创新活动;重点支持依托学校优势与特色学科或平台,具有稳定研究方向,能够融入科研创新团队,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创新人才。

第八条 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基金项目,重点支持40周岁以下取得博士学位的讲师(助研)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青年教师开展的学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能保持或提升科研持续发展能力的储备性研究,瞄准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学术思想新颖的前瞻性研究,以及以科学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区域建设需求为导向、以交叉科学和复杂体系研究为对象的交叉研究。

第九条 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基金项目,重点支持40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及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从事学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能保持或提升科研持续发展能力的储备性与创新性研究,并具备冲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培育潜质。

第十条 创新团队与重大培育资金项目,重点支持获得博士学位的40周岁以下副教授或45周岁以下教授,以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和争取国家、省部级以上重大项目为目标,包含若干子课题,开展以科学前沿和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区域建设需求为导向、以交叉科学和复杂体系研究为对象的培育项目。重点倾斜在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实验室、工程中心)工作,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稳定的人才队伍,有希望冲击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项目以及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创新群体的科研团队。

第十一条 项目申报条件及考核指标详见附件 第十二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不予资助项目的情况:

(1)不予资助与国家科技计划、国家自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含教育厅及市科技局)科技计划及自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选题重复,或与企事业单位已有成果、已公布有重大进展的科研项目重复的研究项目;

(2)不资助与国际上已做过的工作重复的研究项目(能够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除外);

(3)不受理不符合年龄要求的申报人的项目申请;

(4)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基金不资助学校其他人才专项资助人选;(5)在研项目主持人在项目执行期内再次申报不予资助。

第十三条 在学校学术委员会下成立专业评审委员会,具体负责评议和遴选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专业评审委员会由同行专家及科研管理专家组成,人数一般为7-9人。项目申请人和其他可能影响公正的人员要求回避。

第十四条 专业评审委员会评议结果在校内进行公示,没有疑议,学校再按要求向上级部门报送备案。学校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受理公示期质疑,校学术委员会负责进行调查、复议和仲裁。

第十五条 项目组织与遴选每年一次,每人只能选择一个项目类别申报,E类项目子课题申请人允许申报B至D类项目,但如果E类项目获得资助立项,其申请其它类别项目的资助资格自动取消。第十六条 在校博士研究生必须有导师推荐方可申报和承担自主创新基金项目,并且导师负有监管职责。

第十七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按规定程序确定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代表学校(法定代表人)与项目申请人签订项目任务书,明确约定各方权责关系。签订项目任务书时,项目负责人应同时提供根据项目任务书编制的项目研究分经费预算。

第十八条 项目任务书应当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时间期限、研究队伍(含外协单位)、考核指标、经费预算(含总预算与预算)等要素。任务书原则上不得变动。确需变动,需经校学术委员会指定的专家组审议通过。

第十九条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对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实行动态追踪管理,项目负责人需按提交进展报告,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项目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情况总结报告。第二十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由于项目负责人的主观原因而不能正常运行和完成的,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有权终止项目,并按学校有关规定追究其相关责任。

第二十一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的研究有进展但经费不足的,项目负责人可向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申请追加研究经费。申请追加经费应按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的立项程序办理。

第二十二条 项目执行期结束,未能完成考核指标,允许项目负责人申请延期一次,最大时限为一年。如仍未能完成考核要求,将取消其申报其它科研项目的资格,直至完成合同规定的计划任务指标。

第二十三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时,应注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中英文及校内项目编号。第二十四条 学校对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按校内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三章 经费使用

第二十五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的使用与管理应有利于营造鼓励自主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科研氛围,以提高学校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搞平均分配,不搞照顾性分配。项目申报、项目初审、项目专家评议与评审、签订项目计划任务书、项目进展与项目结题验收等均应采用公开、公正、合理的项目管理程序进行组织。

第二十六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各项费用的开支标准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定。项目经费使用需严格按照项目的预算执行。项目负责人应当根据所资助的项目研究内容并按照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可开支范围合理编制经费预算。

第二十七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的开支范围包括:

(1)材料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的消耗费用。

(2)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3)城市间交通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城市间交通费及市内交通费。

(4)会议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为组织学术交流、研讨、咨询以及协调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

(5)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论文论著出版费、版面费、文献资料检索费、图书资料购置费、专用软件购置费、专利申请与保护费等。

(6)专家咨询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进行学术指导所发生的费用。(7)劳务费。是指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项目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人员(如在校学生)和项目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第二十八条 项目执行需要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它支出,应当在申请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二十九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不得列支的情况:

(1)不得开支有工资性收入人员工资、奖金、津补贴和福利支出;(2)不得购置大型仪器设备;

(3)不得分摊院所公共管理和运行费用(含科研房屋占用费);(4)不得开支罚款、捐赠、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谋取私利;

(5)不得提取管理费。

第三十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经费列支不合理、超出预算范围或预算执行情况不好,将视情节轻重,追究项目负责人相关责任,并缓拨或停拨后续项目经费,甚至追回前期拨款。

第三十一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的研究经费分拨付,按5:3:2比例执行。首批经费于项目合同签订后一周内拨付。

第三十二条 项目经费执行结算制度。项目执行,经费结余在经费的5%(含5%)以内,可结转到下一个执行,下一经费按合同规定金额拨付;结余经费在5-10%(含10%)以内,可结转到下一个执行,下一经费按合同规定拨款金额的70%拨付;结余经费超出10%,下一拨款不予拨付(停拨),项目可以继续执行,如无法继续执行,将收回结余经费,终止项目,并按学校有关规定追究项目负责人责任。项目延期获得批准,但项目经费仍按照原计划要求执行。项目结题后,若经费结余超过项目总经费5%,则予以收回,并作为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使用。

第三十三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经费的开支,由学校科研管 理部门处和财务管理部门共同审核。

第四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与国家相关规定有冲突的,按国家规定执行。第三十五条本办法由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三十六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附件:东北林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条件及考核指标 附件:

东北林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申报条件及考核指标

一、申报条件

(一)A类项目基本申报条件

1、申请人取得的科研业绩指标以近五年第一完成人(论文含通讯作者)为准(以下同)。

2、农学与理工学科:SCI、EI收录学术论文1篇或者在中国学术期刊榜(武汉大学,以下同)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

3、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发表SCI、EI、SSCI、A&HCI收录学术论文1篇或者ISTP和ISSHP收录以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

(二)B类项目基本申报条件

1、农学与理工学科:SCI、EI收录学术论文1篇或者在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

2、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发表SCI、EI、SSCI、A&HCI收录学术论文1篇或者ISTP和ISSHP收录以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

(三)C类项目基本申报条件

(1)农学与理工学科:要求主持省级(含哈尔滨市科技局)以上科研项目2项,主持项目累计可支配科研经费5万元,并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3篇(或SCI影响因子累计达3)或者在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

(2)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要求主持省教育厅以上级别软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项,主持项目累计可支配科研经费0.5万元,并发表SCI、EI、SSCI、A&HCI收录学术论文3篇或者ISTP和ISSHP收录以及 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

(四)D类项目基本申报条件

1、农学与理工学科:

(1)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省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资金项目、国家基金或973前期、973及863课题等项目2项,并发表学术论文SCI影响因子累计达10(或SCI、EI论文累计10篇);

(2)引进人才在本专业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参看《东北林业大学教学科研业绩津贴奖励办法》学科分类前10%的期刊),或发表学术论文SCI影响因子累计达15,或SCI、EI论文累计15篇,可以直接申报本项目。

2、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1)主持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资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项,或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并发表SCI、EI、SSCI、A&HCI收录学术论文5篇,或者ISTP和ISSHP收录以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

(2)引进人才在本专业领域发表SCI、EI、SSCI、A&HCI收录学术论文8篇,或者ISTP和ISSHP收录以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可以直接申报本项目。

(五)E类项目基本申报条件

1、农学与理工学科:

(1)主持省部级重点项目、国家级项目(含课题、专题)2项,且累计可支配科研经费50万元;并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5篇(或SCI影响因子累计达5)或者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学术论文10篇。(2)培育资金项目至少应包含三个以上子课题,签订独立子课题合同,子课题负责人原则上要符合C类项目申请人资格。

2、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1)主持省部级重点项目、国家级项目(含课题、专题)2项,且累计可支配科研经费10万元;并发表SCI、EI、SSCI、A&HCI收录学术论文5篇,或者ISTP和ISSHP收录以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

(2)培育资金项目至少应包含三个以上子课题,签订独立子课题合同,子课题负责人原则上要符合C类项目申请人资格。

二、考核指标

(一)A类项目结题基本要求

1、农学与理工学科: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篇,或者EI收录学术论文及授权发明专利累计2篇(项),或者在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

2、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发表SCI、EI、SSCI、A&HCI收录学术论文1篇,或者ISTP和ISSHP收录以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

(二)B类项目结题基本要求

1、农学与理工学科: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篇,或者EI收录学术论文及授权发明专利累计2篇(项),或者在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

2、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发表SCI、EI、SSCI、A&HCI收录学术论文1篇,或者ISTP和ISSHP收录以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

(三)C类项目结题基本要求

1、农学与理工学科: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2篇(单篇SCI影响因 子大于1.0),或者EI收录论文及授权发明专利累计3篇(项),或者在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或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2、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发表SCI、EI、SSCI、A&HCI收录学术论文2篇,或者ISTP和ISSHP收录以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或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四)D类项目结题基本要求(任择其一)

1、农学与理工学科:

(1)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

(3)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或者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

(4)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才计划;(5)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省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国家基金、或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课题等项目累计2项;

(6)在本专业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SCI学术论文1篇(参看《东北林业大学教学科研业绩津贴奖励办法》学科分类前10%的期刊)或发表SCI学术论文5篇(单篇SCI影响因子大于1.0),或者EI论文及授权发明专利累计8篇(项),或者在中国学术期刊榜A+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

2、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1)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

(2)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或者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3)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计划;

(4)获得教育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等累计2项;

(5)在本专业领域发表SCI、EI、SSCI、A&HCI收录学术论文5篇,或者ISTP和ISSHP收录以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

(五)E类项目结题基本要求(任择其一)

1、农学与理工学科:(1)获得国家创新群体;(2)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

(3)获得省部级重点项目累计科研经费100万元;

(4)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省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国家基金、或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课题等项目累计3项;

(5)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及授权发明专利累计10篇(项)(单篇SCI影响因子大于1.0)或者在中国学术期刊榜A+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

2、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1)获得国家级文科基地;

(2)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或文科基地;

(3)获得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累计科研经费10万元;(4)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累计2项;

(5)发表SCI、EI、SSCI、A&HCI收录学术论文10篇,或者ISTP和ISSHP收录以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榜A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

第四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工作交流会情况汇报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工作交流会”情况汇报

2010年11月3日,教育部、财政部召集中央高校主管科技或财务的校级领导、科技处处长、财务处处长,在中国地质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工作交流会”。

会议由教育部科技司谢焕忠司长主持,教育部财务司陈伟光司长、教育部科技司谢焕忠司长、教育部社科司张东刚司长到会讲话,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介绍了他们的经验。

一、设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重要意义

1、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设立和实施,是财政部、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原始创新水平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举措。

2、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享有的8个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包括学科专业设置权、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权等。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设立和实施,是促进高等教育法“依法自主办学”基本原则落实的重要手段。

3、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设立和实施是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机制的一次重大改革,缓解了困扰高校多年的自主科研经费严重匮乏之局面,使高校能够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需求,以及学校特色、优势,真正实现自主规划。

4、促进高校科技体系创新,包括以下方面:基础性、前瞻性研究; 1 科技创新基地;高层次优秀人才和科研团队;学术氛围;科技管理;科技评价体系。

5、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造就创新思维活跃、学术能力突出的拨尖人才;形成多层次、布局合理的科研团队建设结构体系。

6、促进组织管理模式创新:自主规划、自主发布、自由申请;高水平管理队伍形成;新兴学科诞生、学科交叉融合、资源整合共享。

7、促进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的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意义。

二、文件精神

与之相关的文件有三个:财教[2006]288号《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财教〔2008〕233号《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的意见 》;财教[2009]173号《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主要精神:

1、基本科研业务费主要用于支持中央级高校青年教师和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自主选题科学研究工作。支持对象一般应在40周岁以下,适度支持引进正在国外学习工作,年龄在45岁及以下的专家学者。

2、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安排、使用和管理遵循原则:稳定支持、自主安排、公开公正、统一管理。

3、每年财政部会同教育部负责根据财力状况、高校科研开展情况,并参照上年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预算执行等情况,综合测算确定基本科研业务费预算总额以及分校金额。

4、每年中央财政将各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纳入部门预算,按照部门预算的管理程序核拨学校。

三、几点思考

1、认真贯彻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的意见》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讨会”会议精神,将国家期望和学校思路结合起来。提升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参与层次和数量;提高科技创新平台的覆盖面、开放性;提升与培养创新型人才;拓展国际科技合作。

2、顶层设计:准确定位,明确方向、合理规划。提高我院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升我校综合科技实力,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支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面向国家发展急需的、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学术思想新颖的创新性研究项目,特别是代表我院学科发展方向的基础研究和体现前瞻性布局的研究工作。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社会需求、学校发展战略、特色与优势,以及薄弱环节,按照定位和方向进行规划布局。

突出“四个有利于”: 有利于营造浓厚学术氛围,鼓励原始创新;有利于发挥学院优势和特色,更好地为安全生产服务;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科学地构建人才结构体系;有利于整合资源,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综合 效益。

3、健全组织,完善制度。一个由院领导、管理部门与学术带头人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一支以科技管理处为核心的管理团队;一套围绕科技创新计划的管理制度体系。

附件: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的意见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4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财教[2006]288号

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大对中央级公益性科学事业单位的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支持机制,促进科研院所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精神,特设立“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为规范和加强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依据中央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附件: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二00六年十二月八日

附件: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大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以下简称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支持机制,促进科研院所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精神,中央财政设立“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为了规范和加强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依据中央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支持科研院所开展符合公益职能定位,代表学科发展方向,体现前瞻布局的自主选题研究工作。具体包括:

(一)学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能保持或提升科研院所持续发展能力的储备性研究。

(二)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学术思想新颖、交叉领域学科新生长点的创新性研究。

(三)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有重要应用前景或重大公益意义,有望取得重要突破或重大发现的孵化性研究。

第三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管理和使用原则:

(一)稳定支持、长效机制。基本科研业务费稳定支持科研院所培育优秀科研人才和团队,为科研院所形成有益于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长效机 制提供经费支持。

(二)科学民主、公开公正。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的自主选题项目和项目负责人应当在科研院所内按照科学民主的原则,通过学术委员会评议,结果公示等公开公平的方式进行遴选。

(三)依托院所、自主安排。基本科研业务费的使用应当依托科研院所已有的科研条件、设施和环境,由科研院所自行立项,自主安排。重点支持有助于科研院所实现学科布局与发展规划目标,有利于培育优秀科研人才和团队的选题,不搞平均分配。

(四)专款专用、追踪问效。基本科研业务费应当纳入科研院所财务统一管理,单独设账,专款专用,并实行追踪问效。

第四条 财政部负责根据科研发展规律和科研院所的特点综合测算确定科研院所的基本科研业务费预算额度,以项目预算“基本科研业务费”方式随部门预算下达。下设研究所的科学(研究)院本级单独核定预算。

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基本科研业务费分配、使用和管理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定期向财政部提交总结报告。

科研院所负责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具体分配,使用,考核等全过程管理,定期向主管部门提交总结报告。

第五条 获得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科研院所应当根据国家规定的职能定位,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和优秀科研人员、团队独立提出的科研需求,制定发展规划,做好前瞻布局。

第六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申报由科研院所自行组织,原则上每年一次,每人或团队限申请一项,已获支持尚未结题的不能申请新项目。申请者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恪守科学道德,学风端正扎实,有可靠时间保证;学术思想活跃,发展潜力较大。

(二)年龄在40周岁及以下,能够组建以青年科技人员为主的稳定研究队伍,申请时没有承担排名前四名的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等项目。

适度支持引进正在国外学习和工作,年龄在45岁及以下的专家学者。引进人才应当具有博士学位,在国外已聘为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引进后能明显提升科研院所持续创新能力。

第七条 科研院所应当设立学术委员会,由其具体负责评议和遴选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的项目和项目负责人等工作。

学术委员会应当由9人以上的科技、经济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单数专家组成,其中外单位专家应当占1/3以上。项目申请人和其他可能影响公正的人员应当主动申请回避。

第八条 学术委员会应当在2/3以上委员到会时提出立项项目、项目负责人候选提名和资助金额等具体建议,并在院(所)范围内公示(涉密项目除外)。科研院所负责受理公示期质疑,学术委员会进行调查和复议。

第九条 学术委员会根据公示结果确定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项目、项目负责人和资助额度后,应当报科研院所的法定代表人审定,并由科研机构的法定代表人与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任务书,明确约定双方的权责关系。

任务书应当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时间节点、研究团队(含外协单位)、考核指标、经费预算(含总预算与预算)等要素。任务书一经签订,一般不得变动。确需变动,需经学术委员会审议、科研院所的法定代表人审 批。

第十条 科研院(所)应当将法定代表人审定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和资助额度等情况,按级次向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一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是用于支持科研院所的优秀科研人员和团队完成项目研究的直接研究经费,应当严格执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任务书确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使用专项经费。

第十二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开支范围包括:

(一)材料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的消耗费用。

(二)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三)差旅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及(含出差补助)、市内交通费。

(四)会议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为组织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

(五)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论文论著出版、文献资料检索与购置、专用软件购置、专利申请与保护的费用。

(六)专家咨询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进行学术指导所发生的费用。

(七)劳务费。是指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项目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项目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基本科研业务费各项费用的开支标准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科技经费管理的规定执行。

基本科研业务费不得开支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工资、奖金、津补贴和福利支出,不得购置大型仪器设备,不得分摊院所公共管理和运行费用(含科研房屋占用费),不得开支罚款、捐赠、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谋取私利。

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当在申请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十三条 科研院所应当建立健全基本科研业务费内部管理制度,明确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职责权限,按照时间节点进行考核,加强内部监督检查,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有效。

第十四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的项目应当在到期两个月以内,由科研院所负责组织学术委员会进行验收。项目负责人应当按期提交结题申请、项目总结报告和经费决算等相关材料。

第十五条 科研院所应当建立以科学道德、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为主要目标的评价体系,按照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定期组织本院(所)的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节点考核和绩效评价工作,并向主管部门报送考核评价报告。重点评价一定时期内基本科研业务费所支持项目的绩效情况和科研院所科学研究能力水平的整体变化情况。

第十六条 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财政部关于绩效考评的有关规定,结合所属科研院所提交的总结报告,逐步开展或组织第三方开展所属科研院所整体科研水平的绩效考评,并向财政部报送总结报告。第十七条 使用基本科研业务费形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均属国有资产,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管理。

第十八条 获得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科研院所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制定实施细则,报主管部门审定后,由主管部门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的意见

财教〔2008〕233号

中央部门所属有关高等学校:

为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升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原始创新水平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财政部、教育部从2008年起设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为规范和加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探索建立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稳定支持的长效机制,经费主要用于支持高校开展自主选题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代表学科发展方向的基础研究和体现前瞻布局的研究工作。经费由各高校在使用范围内根据本校基本科研需求自主安排使用。

二、各高校对经费分配与使用必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搞平均分配,不搞照顾性分配。要探索符合基础研究基本规律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与人员评价制度,并以此推动高校内部科技体制、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使高校能够建立起有利于自主创新、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与文化氛围。

三、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支持青年教师、在校研究生在科研领域的自由探索、自主创新活动和高校参与国家项目竞争前的培育。经费使用一般应依托高校已有的科研条件、设施和环境。经费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博士毕业生研究资助。支持尚未独立承担国家级各类科研项目的在高等学校从事科研工作的博士毕业生,在基础研究等领域开展自主选题的交叉性研究或探索性前沿研究。

2.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支持高校以科学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排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交叉科学和复杂体系研究为对象开展交叉研究。

3.开展新兴学科研究。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或团队在一些新兴学科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

4.结合本校实际,探索对具有创新思想的科研人员、团队及在读研究生自主选题研究的支持。

四、各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分配须按照科学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资助项目应通过校学术机构的评议、评审,资助方案须在校内公示并报主管部门备案,同时抄报教育部。

五、各高校应对申报的自主科研项目进行检索、查新,避免与国家科技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等竞争性选题及企业单位已有成果、已公布有重大进展的科研项目重复安排,同时,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外,还应避免重复国际上己做过的工作。

六、各高校按规定程序确定的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项目,高校法定代表人与项目负责人等各有关方面应签订项目任务书,明确约定各方权责关系,并实行有效的追踪问效制度。申请研究项目有进展但经费不足的,可再申请追加并按程序审批。

七、各高校应建立科学、严格的基本科研业务费预算管理制度。项目 负责人应根据项目任务书编制分经费需求预算,经有关部门审定后按项目执行进度据实安排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八、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可用于助研人员补助,不得开支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工资、奖金、津补贴和福利支出,不得购置大型仪器设备,不得分摊院所公共管理和运行费用(含科研房屋占用费),不得提取管理费。

九、各高校负责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具体分配、使用、考核等全过程管理,定期向主管部门提交总结报告。主管部门负责对各高校基本科研费的分配、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

十、各高校应参照《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教[2006]288号),按照本意见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办法,加强对本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使用和管理。各高校制定的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办法须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印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章)

二○○八年十月十四日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关于印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教[2009]173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完善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制度,提高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中央财政设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为规范和加强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我们制定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 教育部 二○○九年八月五日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完善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制度,提高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中央财政设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为加强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主要用于支持中央级高校青年教师和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自主选题科学研究工作。支持对象一般应在40周岁以下,适度支持引进正在国外学习工作,年龄在45岁及以下的专家学者。

第三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安排、使用和管理遵循以下原则:

(一)稳定支持。基本科研业务费稳定支持高校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和团队,形成有益于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科研经费长效支持机制;

(二)自主安排。高校是基本科研业务费具体使用管理的主体,由学校根据本校基本科研需求统筹规划,自主选题、自主立项、自主安排使用;

(三)公开公正。基本科研业务费由高校按照科学民主的原则,通过校内公开评议、公示等方式进行遴选,确保公正、透明;

(四)统一管理。基本科研业务费纳入高校财务,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经费管理的相关标准、用途等,要与国家科研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相一致。

第四条 每年财政部会同教育部负责根据财力状况、高校科研开展情况,并参照上年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预算执行等情况,综合测算确定基本科研业务费预算总额以及分校金额。

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所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

高校是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实施主体,负责拟订基本科研业务费使用的总体规划以及分年实施计划,做好经费的具体分配、安排使用等全过程管理。第五条 每年中央财政将各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纳入部门预算,按照部门预算的管理程序核拨学校。

第六条 高校要加强基本科研业务费预算执行管理工作。一年以上的研究项目应根据项目实施情况按安排预算、核拨经费。对于执行进度缓慢的高校,中央财政相应核减下经费数额。基本科研业务费结余按照《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管理。

第七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学术思想新颖、交叉领域学科新生长点等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方面的创新性研究项目。

第八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由高校实行项目管理。高校要按照基本科研业务费预算和使用管理的要求,在本校范围内自行组织基本科研项目的遴选和立项。

基本科研项目的组织程序一般包括申报、评审、签订任务书、实施、验收或评价等。遴选和组织项目原则上每年一次,已获支持尚未结题的不能申请新项目。

第九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开支范围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

第十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开支标准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科技经费管理的规定执行。基本科研业务费不得开支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工资、奖金、津补贴和福利支出,不得购置大型仪器设备,不得分摊学校公共管理和运行经费,不得偿还学校债务,不得支付罚款、捐赠、赞助、投资等。第十一条 高校应建立科研、财务、物资、实验室等管理制度,为基本科研活动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形成高效管理机制,保证科研活动顺利进行。

第十二条 高校应建立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库。高校要于每年4月1日前将上年基本科研业务费实施情况报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财政部,抄送教育部。

第十三条 使用基本科研业务费形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高校资产管理范围,合理使用,认真维护。

第十四条 高校要建立健全责任制,项目负责人对经费使用和项目实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负责,学校财务、科研管理部门等按职责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五条 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实施情况,要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第十六条 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财政部关于绩效考评的有关规定,定期开展对所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实施情况的绩效评价,并向财政部、教育部报送总结报告。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可根据需要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基本科研业务费的使用管理进行专项财务检查或评估。有关绩效评价和检查情况将作为调整各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额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十七条 各高校根据本办法以及《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的意见》(财教[2008]233号),制定适合本校特点的实施细则,报主管部门备案,并抄送财政部、教育部。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教育部负责解释。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xxxxxxxx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学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管理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据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的意见》《关于印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实行项目管理,重点支持“青年教师、青年拔尖、创新团队、基础研究、重要方向、交叉集成”,立项和管理遵循“公开公正、专款专用、分账核算、跟踪评估”的原则。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实施项目负责人制。

第二章 管理体系

第三条

学校成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科技和财务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学科办成员单位负责人作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基本科研业务费相关政策、整体规划和工作计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科研院)。

第四条

科研院负责组织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规划和计划制定,负责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监督管理;财务处负责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监督、经费核算工作;其他各

2第十五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各类项目的申请人应为学校在职教师,申请者在申请当年1月1日年龄不超过40周岁,适度支持引进正在国外学习工作,申请当年1月1日年龄不超过45周岁的专家学者。申请者作为负责人当期只能承担1项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作为负责人承担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未结题前,不得申请其他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

第十六条

新教师科研启动计划由人力资源处和科研院共同组织,人力资源处确定资助人员范围,由各学院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自行组织项目申报、评审,确定研究内容及研究计划,评审结果报科研院审核后执行。科研院负责项目的立项、检查和验收等工作。

第十七条

面向国际学术前沿支持计划、精品文科支持计划由科研院组织,各学院、研究院(中心)组织项目申报,科研院负责项目的组织评审、立项、检查和验收等工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育计划由科研院组织,并根据学校科技工作发展需要,提出推荐项目,报分管科研工作校领导审批后执行。

第十八条

基础研究提升计划和自由探索支持计划由各学院组织,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报科研院备案,每年根据学校确定经费额度拟定实施方案,报科研院审核通过后,组织项目申报、评审,评审结果报科研院审核后,开展立项、实施、检查和验收等工作。

第十九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预算和执行按照“预算总额定量、超总额立项、先论先批先执行”的原则进行管理。因非不可抗拒原因导致项目未按计划进行的,学校撤销项目并收回剩余经费。

第二十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纳入学校财务制度统一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每个项目单独设账,对1年以上的研究项目应根据项目实施情况按安排预算,核拨经费。鼓励各学院自筹经费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进行配套支持,学校逐步探索建立基本科研业务费配比资助体系。

第二十一条

项目负责人应根据项目研究内容和基本科研业务费可开支范围,合理编制经费使用预算,资金使用按照预算执行,项目预算应按核拨经费逐年编制。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开支范围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不得开支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工资、奖金、津补贴和福利支出,不得购置大型仪器设备,不得支付罚款、捐赠、赞助、投资等。各计划项目组织部门应加强对经费使用预算的审核把关,经费使用预算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的,报各计划组织部门审核后执行。

第二十二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采购按照学校科研采购相关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三条

资助期满的项目负责人应提交项目结题报告,并办理项目经费决算。项目各结余经费收回基本科研业务费账户,项目各未使用经费指标收回。

第二十四条

各学院要对各计划项目结题情况进行审核,并根据项目完成情况,结合计划任务书的预期成果填写结题意见。

第二十五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时,须以适当形式标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下载关于组织开展2019年度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申请工作的通知-(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组织开展2019年度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申请工作的通知-(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