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梓潼县自强中学物理课题中期总结
梓潼县自强中学物理课题研究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验教学相互作用的研究》课题
中期评估报告
2011年9月我校申报的绵阳市“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验教学相互作用的研究》经绵阳市电教馆批准立项并开题研究。自课题立项至今,在市、县各级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指导下,课题研究小组全体成员按照课题方案稳步推进课题研究进程,扎扎实实地开展具体的探索与实践,现就此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执行情况
自课题批准立项以来,学校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领导和指导工作,在人员、资金和研究时间等方面给予了充分保障,并加大了实验室建设力度,为课题研究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配备计算机、投影仪,建设多媒体教室,接入互联网等,为开展课题研究及教学研讨提供了场所,搭建了交流平台。先进的设备和水平,以及强有力的资金保证,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人、财、技术、设备的保证。在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课题研究负责人的带领下,全体成员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中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二、课题研究进展
本课题研究分准备申报、实施阶段、中期论证、结题鉴定四个步骤进行,现课题研究已进入了中期论证阶段,将进行检查、总结和调整、改进,完成中期评估报告、课题研究论文、教学案例及资源集锦,接收中期评估。
三、工作成效及经验:
1、良好的支持是课题研究得以正常开展的基础。
(1)、制度支持。健全的组织机构和明确的规章制度是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课题组成员参与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提高制度的科学性、适应性和有效性。
(2)、文化支持。不断加强课题组成员进行有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使其能力水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这样更加有利于课题研究的合理化、科学化。
(3)、经费支持。科研经费,是一种为了满足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需求而设置的费用。学校对教育科研所需要的资料、书刊、设备以及必要的会议、差旅费等等,应根据学校的需要与可能的原则予以资助。
2、严格课题研究考核,增强实效性。
没有任务驱动,没有压力,研究进度就很难顺利开展,严格考核是必由之路。至于具体的考核办法,可以是多种多样,只要能促进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并能为教师接受都可以。
3、课题组教师撰写了一些体会、论文、教案、课件等,现已上交课题组作为资料保留归档。
到目前为止,严雪芹老师在实验教学中设计的《瓶吞蛋》教具已获绵阳市教具制作一等奖,绵阳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合格证书;;杨怀堂老师在实验教学中设计的《电能表》、《双控开关》教具已获绵阳市一等奖,其中《电能表》教具代表绵阳市参加四川省教具比赛中获二等奖;贾先军老师2011年梓潼县统一专题研修物理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课件《电功率》在2012年梓潼县初三物理中考复习研讨会上获得一等奖,2013年9月23日参加绵阳市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获得二等奖。杨力老师2011年中学物理学科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一等奖;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课题组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论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我们的科研能力有限,理论素养还有待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资料保留的不够完善。两年来,大家重课堂教学,做了很多工作,但对资料的搜集、整理不太及时。
2、课题研究的进展不是很顺利。由于课题组教师工作任务重,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对本课题研究不够深入。
3、现行评价体制的制约。由于初三面临中考,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仅在于其学生的中考成绩,而不是学生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和发展、是否具有发展的潜能,这就导致学校和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不得不放弃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甚至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出现了部分教师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探究实验、以“讲”实验代替“做”
实验的现象。
4、现有实验条件的制约。由于新教材中增添了大量的新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而每所学校一般只有一个实验室,实验药品、仪器的配备不适应新教材。我们学校属农村学校,实验室基础不够好。这些实验条件明显不能满足现在实验的要求。
5、物理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制约。
(1)我校物理教师队伍不够强大。全校仅4位物理教师,只有一位物理专业的教师,有一位物理教师是最近两年参加工作的新教师,物理教学的业务功底相对较差;还有两位是美术专业和体育专业教师转行来教物理的。
(2)我校物理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人均授课班级数为2.75个,其中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物理教师要上三个班的物理课,有些物理教师还要兼上生物课、综合实践课,没有大量的时间钻研和准备实验。
(3)实验员队伍配备不完整。没有专门的实验员教师,而是物理教师自己兼任,他们由于其他工作任务重,没有时间管理好实验,只会照方抓药,缺乏创造性地使用实验替代品和改进实验的能力。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
1、学校还应加大投入,增加计算机的台数,保证各班都有计算机,为各科教学提供便利条件,为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保障。
2、争取更多的机会让课题组教师参加外出培训、学习,促进课题组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3、构建与本课题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建立专题性的评价量表、探讨质性评价的工具、使用及方法)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将继续同我们课题小组的成员们积极探索和建构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总之,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不懈追求。
第二篇:高中英语课题中期总结
一.研究背景
高中英语学科的总课题为“生命教育理念下高中英语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经历了初期的关于课堂“WARMING-UP”环节的小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于上学期期末开展了关于此项研究的阶段性汇报,即课题的中期推进。这个学期之所以要把小课题定位于” 生命化教育理念融入英语课堂导入环节的研究”这一阶段,首先源于对上一阶段的承接和顺延。英语的课堂热身过后便是对课程的导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及目的。其次是因为我们区绝大多数的老师上课前的口头语基本是” 认真听课,精力要集中,把嘴闭上,把书拿出来翻到多少多少页“或是依旧停留在对上堂课的复习或是单词的听写中来开始一堂课的讲授。根本没有给学生一个对新课程学习的准备。问其原因多数教师又会说“我们的学生基础太差,我们的课业任务难以完成等等。”总的说来,课堂导入简单枯燥,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作用,根本发挥不了任何实效性。
怎样发挥课堂导入环节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呢?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经过了认真的讨论,认为: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并根据新的将要学习的语言材料的特点来进行导入。曾经聆听过许多位名师的课堂,他们精彩的讲授,学生们卓越的表现,无一不是从一段精彩的导入开始的,或是大气磅礴,气吞山河,或如小桥流水,娓娓道来,一段好的导入总能让人产生无限期许,油然而生的一种直觉告诉大家:好戏还在后头呢!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效果。我们认为导入要含着活力,带着兴趣,带着思索步入课堂;形式多样化,保鲜度强,力争成效高,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的学习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发展,也让老师们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前导入是由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而设计的一种准备性质的教学活动,是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发其学习兴趣、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的过程。因此,一旦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则会得以提高。对高中英语教学来说,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必须保证学生完成《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多年来,许多英语教师一直在探索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众所周知,“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前导入就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一半。
如果在课前导入时,把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巧妙结合起来,这样做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远远超出课堂教学的范围,学生不仅学到了语言知识而且乐在其中。英语教师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话题相结合,创设一个真实或类似真实的情境,慢慢的将学生引入学习。这样的课前导入可以让学生在低焦虑的状态中学习。这样的课前导入无疑有助于提高整节课的课堂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和主要过程
方法:行动研究法
步骤:三月 课题研究课
四月---六月 常规课研究
七月 材料汇总 过程:1.课题研究课 感悟生命的本真
通过开学初的一节课题实践课入手,在听试讲的时候我们就把此次课的定位设计为适合学生学习理解为最终目标。所以老师的课少了一些浮华,多了一份真实。更多的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每个环节,重点关注到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接下来的小组讨论大家也是感觉到这样的课堂也许不适合省重点,市重点的学生但是就是非常的学情。我想这样的课堂就是关注了学生的生命,其实生命化的课堂里我们并不遥远。2.集中调研视导 重视导入的设计
经过了开学初课题研究方案的解读,我们的教师有意的在情景的创设中做了一些尝试,力争给每个学生搭建一个“活动的舞台”,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舞台上主动、积极、全面地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力。综合英语的实践性,学生在情景中学会交际,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迎接挑战,承受挫折,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
3.课前有思考 课后有反思
从课题课题之初,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就坚持写反思日记,记录自己一学期课题工作的心得和体会。下面是我摘录的122中何健文老师反思中的一段。
在我的英语课堂中,我决定尝试改变学生不愿意上英语课、懒得记录笔记、课下不复习的状态。在我看来,初中的底子只能属于历史的遗留问题,而抓住现在,每天背些重要的词汇句法和课文才是关键。为了切实帮助学生养成新的英语学习的好习惯,奠定高二和高三学习的词汇语法基础,我从学生们喜欢“热闹”的特点出发,在学期初我向学生宣布每节英语课的前3-5分钟进行所学知识的竞赛,为了公平起见以学号尾数划分小组,而被提问的小组哪组没有答上问题的人数多就会集体表演个小节目作为惩罚,学号是随机抽取的。起初因为感到新鲜好奇,加上学生们害怕在大家面前“献丑”,怕连累同组同学,学生们会认真做好笔记的复习工作,无形中强化了英语学习必须的“复习”的意识;加强了知识重难点的掌握。当然,复习是建立在上课理解和高效听课的基础上的。看到每天英语课前学生们期待兴奋的眼神,看到学生们课上动脑思索专心记录的状态,我暗自高兴——采取的行动已初见效果。
两个多星期后,我感到情况有些变化,有的学生复习没有那么充分了,开始有侥幸的心理,认为3-5分钟不会问到自己或自己所在的组,再加上学生们已经了解每组的大致情况,觉得即使自己一个人回答不上问题小组也不会落后。因此每提问到他们学习效果不明显,所以我开始了“提问竞赛”形式的改良,即每一组只抽取两三名学生作为小组代表,这样每天的提问组数在增加,随机性更强了,学生们又一次紧张起来。
“提问竞赛”还在继续,可是学生已经可以“预测”哪个学号的谁一定会答不上问题了,只要抽到他们学生们就“幸灾乐祸”。我意识到现在必须要“重点突破”。于是在班级宣布新的“政策”即第一个抽到回答问题的学生可以直接点下一个被提问学生的学号,当然他们会挑选相对“弱”一些的学生,这样一来那些喜欢逃避的学生被叫的几率大大增加,他们不得不回去复习。这被我称为“甜蜜的负担”,当学生们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在回答上问题后会收获学生们鼓励的掌声,他们也会很得意,会很开心地点下一名学生。就这样,提问游戏在进行,“问题”也更加凸显,最后班级只剩下小丁和小林两名学生经常答不上问题。这时的我又陷入了沉思,如何让全体同学保持学习的热情,又可以让有惰性的个体不得不学习呢?思量了很久,我决定进行第三次改变。
这一次我让小丁和小林同学作为问题的提出者,即担任“教师”的角色,负责对同学进行提问,这样他们不得不提前“备课”,免得被其他同学笑;而与此同时,“提问游戏”不再是被提问的形式,而是改成抢答形式,结果的判定也由开始的罚集体表演节目到小组奖励——每两个星期我们会对提问优秀的小组实行象征性的物质奖励。看着学生们由害怕被罚到争抢着答题,由被动学习到积极主动要学,我觉得他们开始享受英语的学习,作为教师我真的很开心!
通过以上的一些常规课,示范课和课例反思我感觉到老师的状态有了一点点的转变总之,导入是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较为重要的一步。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就能起到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课堂授课和听课效率大大提高。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首先,课堂导入,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为宜。若导入时间延长过多,就会使导入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毕竟,各种课堂导入方式的目的只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
(二)其次,“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如较沉稳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三)最后,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的结构也是一个系统。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课堂导入,而忽视其它环节,那么,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所以一堂课开始就要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要抓住这个教学过程的“黄金时刻”,形成教学高潮,完成教学任务。
五、课题研究今后的设想
外语教学也是一个交际过程,交际在导入中能否得到有效的开展与推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都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当然不同的课型采用什么方法导入最有效还需要我不断的尝试和创新。比如语法课,听力课或是高考写作指导课这样的课堂导入如何有效的开展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摸索。这其中的问题我也觉察了出来,比如在导入话题中,我发现我的“导’有余而“入”不足。比如在抛出的问题中,问题挺富有深意,但是学生回答yes或no就行,回答过于简短,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低效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些识记行动问题,其实就是导入的浪费,接下来我要在设计问题上多让老师思考,尽量增加一些理解和综合分析方面的问题,避免问题提出的无效性。课堂的导入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这需要我踏实学习,点滴积累,在科研的路上谦虚学习,不断发展。
六、成果预期 根据研究的不同内容,总结出最行之有效的课堂导入的方法
七、呈现方式
课题研究课
常规课的教案及反思
八、研究周期:
第三篇:文化建设课题中期总结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人文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课题研究中期总结
课题负责人:苏晓光
为实践和探索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人文教育的实施路径,创建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职业人文教育体系,提高我院人才培养的质量,2012年3月本课题组成员申请了我院思想文化建设立项课题,并积极组织进行课题相关研究。一个学期以来,本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按照课题实施计划有序推进,自从立项以来,在同组教师的通力协作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的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的开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1.通过深入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课题组成员统一了认识,对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对我院教育教学的积极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课题组通过定期学习交流,加强课题理论和实践研究,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进行了认真学习,更新了观念,补充和完善了知识结构,为课题研究做了充分的准备。此外,课题组还认真学习和研读了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关的教材和知识,奠定了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本课题组按课题要求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分析、整理和总结,对“人文教育”、“职业人文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概念的内涵进行界定,对高职人文教育的特殊性、职业人文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和阐释,分析了职业人文教育对高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分析和探讨了了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课题组按照课题要求设计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调查问卷》和《高等职业院校职业人文教育情况访谈提纲》,完成了对我院部分院系学生职业人文教育情况调查、分析,对调研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当前我院职业人文教育的现状特点,归纳总结我国高职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人文教育长期培养不平衡的原因。
4.课题组主要成员相应完成了中期有关的研究成果,至目前为止共有2篇主题文章准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课题组全体成员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分工和指导下,根据各自研究的项目和任务按规定完成了相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具体如下:
1.苏晓光拟发表的论文《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路径探析》,论文首先从界定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人文教育的概念入手,阐述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促进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将二者有机结合的必要性。而后分析了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的现实条件,包括有不利于二者融合的条件和有利于二者融合的条件,指出二者融合的可行性。第三部分提出了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之下,我国高职院校实现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的具体路径,主要有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在指导思想上重视,形成融合的动力机制;第二,在课程教学中落实,形成融合的课程体系;第三,在校园文化中渲染,形成融合的环境氛围;第四,在考评体系中强化,形成融合的动力机制。
2、马璇拟发表的论文《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现状分析》,主要阐述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重理轻文的教育取向仍然存在,人文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尚不完善,信仰危机和价值观的迷失,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及人文教育层次的不衔接。同事,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认识知之较少,对人文教育的满意度不高,但大都希望能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高职生的自我评价比我们预料的要高些,也有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倾听高职生的呼声,采取有效措施。
三.课题存在的问题
1.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都是各系部业务骨干,在学校内平时工作繁忙,因此对课题的沟通和总结不够充分和及时,在课题组织、活动实施等方面存在沟通和实施的实际困难。
2.由于时间紧迫,课题组的仅在我院个别系部中进行了小范围的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的力度不够。
3.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对职业人文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融合路径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偏重于理论分析和一般性的对策建议,还没有结合我院具体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展开具体策略的教学实践探索,没有将研究成果真正细化到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中去检验和实施。
四.下阶段研究计划及措施
1.制定好后续课题研究计划,成员分头实施,在寒假期间进行三次课题研讨,利用假期把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撰写报告,课题成员建立网络联系平台,加强网络联系。
2.借鉴国外及国内相关院校在职业人文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效及主要经验,进一步研究符合我院实际的、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的具体路径,并尝试在我院部分专业中实践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融合人才培养策略,制定出具体的办法,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3.做好研讨的过程积累与反思,抓好课题研究成果总结与提炼,为后段的研究提供材料。
另附《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调查问卷》(附件1)和《高等职业院校职业人文教育情况访谈提纲》(附件2)
汇报人:苏晓光2013年1月15日
第四篇:中学物理课题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密切联系生活
1、研究的目的意义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材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物理教学如何密切联系生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进行这种研究,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自有考试制度以来,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生分数的提高,轻学生素质的培养,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引起了许多教育专家的呼吁,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其目的,就是要扭转目前这种不良局面。我进行这项研究,就是要探索出一条素质教育的行之有效之路,尽我应尽之责,做我们应做之事。
2、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社会生活涉及的范围相当广,这里我所指的社会生活包括指现代家庭生活。现代家庭生活中处处时时都离不开现代家电,而现代家电样样都离不开物理学知识,从彩电冰箱、洗衣机,到微波炉,消毒柜,抽油烟机,再到DVD、计算机、MP3等,无不如此,因此,物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客观的,也是必要的,关键是如何密切联系它,要做到这一些,老师必须要有意识,有计划,有准备。在教案中要有内容,在课堂上要有体现,在课后要有作业,另外,就是要持之以恒,不言放弃。
3、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1)、使初中物理教学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材的不断调整变化,紧跟时代步伐而不被淘汰。
(2)、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的课历来都深受学生的欢迎。本课题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好物理知识,而且能激发他们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和激情,此时如果能正确有序地引导他们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则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进而促进学生学好各学科的信心的增长。(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形成初中物理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的成果报告,包括能切入到社会生活中所有典型个案,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系统,使后来者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性。
4、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1、探索出一条物理教学如何密切联系社生活的有效途径。
2、寻找一些物理教学如何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成功方法。
3、通过这项研究,来证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4、通过这项研究,使学生养成把学物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习惯。
5、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及理性认识
1、以生活中的物理引趣 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物理。物理教学中以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学生觉得太理论话、很枯燥,获得知识的面有限。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寻找实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内化”。其过程为:带着问题收集资料、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学生汇报展示成果。例如在教学《热机》一节时,我让学生课前分组去收集有关热机的资料(内部结构、铭牌、说明书、所用燃料、燃料的利用率,)。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让学生分组去索取生活中的其他燃料。这样由于前置知识比较充足,在课堂上学习感觉就比较轻松,学习兴趣也特别的高。
2、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很多生活例子都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教师若能以学生经历过的“趣题”、“趣事”导入新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的进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并唤起潜在的有意注意。因此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挖掘课题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联系的的趣味因素,找一些有关本节内容的,易于理解的趣题、趣事、生活实例作引例导入,能牢牢吸引住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连通器”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2003年全国人民抗击非典,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有这样一个问题:香港陶大花园爆发“SARS”,经香港卫生组织的调查,发现引起香港陶大花园“SARS”病毒大面积传播的原因之一是:当地一些家庭很少使用地漏排除地面上的污水,从而造成与卫生间地漏相连的U型存水弯头内没有足够的水,有的甚至是干的,因此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又如讲摩擦起电时,我引导同学门回忆“冬天,天气干燥,长头发的女同学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经常粘住梳子”。通过这些实例,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此外,借助身边的物品来做物理实验,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其自觉的投入到新课知识的学习中,例如讲大气压强时,可以用两个塑料挂衣钩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导入。教师准备两个塑料挂衣钩,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上来,看他能不能把两个挂衣钩拉开?他费了很大的力气都可能不能把两个挂以钩拉开,接着教师马上介绍“其实,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德国马德堡市长、科学家格里克就当众做了一个精彩的实验。他所用的黄铜半球直径约20厘米,抽气以后合在一起,两边共用了十六匹马才把两个半球拉开。这就是轰动世界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刚才的实验,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两个挂衣钩拉开。只要在挂衣钩上刺一个小洞,放气,就可以轻易把它们分开。”为什么抽气以后就拉不开呢?接着在黑板上板画解释“球的四周只存在空气,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大气存在压强。用能顺手拈来的物品动手实验,更能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皆物理。
3、利用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体验、探究物理知识
(1).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体验
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对物理现象进行加工、处理、分析、推理、归纳的过程,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心理的自我体验过程,体验往往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是对自己生活经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越,有了体验才有记忆和理解。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在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让学生探索物理规律时,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亲身感受和体验相关物理知识的产生过程。这种利用生活经验的体验过程既能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能熟悉新的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讲密度与物体温度的关系时,向学生介绍“空调应装在离地面较高的地方,而北方用的暖气则需装在离地面较低的地方”。学习“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这一课内容时,通过利用木筷子、耳塞、玩具电子琴等工具让学生体验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是怎样通过骨传导这种方式“听到”声音的,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的神奇。又如学习“光的折射”时,我在一个较深的水槽里装满水,水中放了一些橡胶小鱼,我让一位同学通过一个直径十厘米左右的圆筒往水面看,并用“鱼叉”刺水里的橡胶小鱼。同时,通过实物投影把这位同学做实验的情景显示给全班同学看,观看的同学会发现叉鱼的同学总是刺中鱼的上方。我于是引导同学们回忆“到游泳池游泳时,站在岸边,看着清澈见底、深不过齐腰的池水,不会游泳的人千万不要冒险下去,因为,水实际上的深度比看起来深多了”这些都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通过这样的例子,加深学生的印象,引起他们的兴趣。(2).联系生活实际,浅化知识难点
在教学中一些较难理解的物理概念、原理,教师虽然已经分析得比较够透彻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解题时出现张冠李戴或生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在教学中,教师若能联系生活实际,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学生就容易理解。例如学习功率这概念时,我首先播出一段录像,展示两位工地上的建筑工人把两堆相同的砖块搬到二楼,通过比较两人搬运砖块所用的时间不同和相同时间内搬运砖块的多少,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与做功的多少无关。又让他们算出两人在相同时间内所做的功,引导学生得出“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功率”,这就使学生较轻松掌握教学的难点。又如在学习压强时,我首先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单杠的图片,另一幅是沙发的图片,问学生:坐在哪里感觉比较舒服?(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然后再拿出一个装着重物的背包,让一位学生试背,一次用扁而宽的背带,一次用细绳做背带,让他告诉全班同学他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得到“压力大小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实例都有助于创设物理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生活环境中探讨、运用物理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从而使学生从单纯的书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向充实而丰盈的生活,把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4、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觉性。”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把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物理学科的魅力,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结合声和光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传播的速度比声音快。学完有关热学的知识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成功地解释身边的现象,例如“夏天吃冰棍儿时,刚从冰柜里面拿出来,包装纸外面有‘粉’,剥开之后会冒‘烟’,把它放在茶杯里,茶杯会出‘汗’”。学生知道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解释“地铁的站台上,都有一条黄色的安全线,候车时乘客要站在黄色安全线外。”接着教师马上提出“打开的窗户外面,一阵风吹过后,窗帘会向哪个方向运动呢?”通过联系生活实例来学习物理知识,不仅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联系生活实际,矫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观念性” 错误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许多物理现象,他们单凭日常的观察和直觉的经验理解,容易形成一些与正确的物理概念不相容的错误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作正误的对比,即针对学生理解概念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设问,让学生从正确、错误的对比中辨明是非,提高概念的全面性、准确性、逻辑性和批判性。这种创设的纠错情境,由于给出的结论与学生的思维发生冲突,学生寻找错误原因的动机非常强烈,一旦错误被揭穿,必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不少学生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得更快”,“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可以运动”,“物体浸得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木块受到的浮力比铁块更大,因为木块浮在水面而铁块沉到水底”等等。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误区,然后采取先破后立的方法----先通过实验推理排除错误的观念,后建立起正确的观念。例如:为了纠正部分学生认为“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更快”这个错误的观念,先让学生将一个一元硬币和一张16开的白纸一起从同一高度下落,结果较重的硬币下落得更快;然后把一元的硬币粘在16开的白纸上,再让单个的硬币与粘有硬币的白纸一起从同一高度一同下落,结果还是硬币下落得更快。又例如很多学生认为木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比铁块大,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在水中行驶的潜水艇受到的浮力比在水面漂浮的小木块受到的浮力小吗?”这样,通过实际中的实验,因势利导,结合实际进行矫正,使学生认识到:只凭生活经验得到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如能以一种开放、立体的教育视野和理念进行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让生活走进物理课堂。这不仅能降低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难度,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激活物理课堂教学,而且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探索、掌握物理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案例:《声音的特性》、《平面镜成像》、《生活中的透镜》等的课堂教学
第五篇:课题研究,中期阶段总结
《小学科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训练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
中期阶段总结
在这一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也积累了一定的实验经验,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反思,现就该课题的研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
一、我们课题组研究的进展过程
回顾我们所走过的研究历程,我们的研究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课题准备阶段:主要以个人理论研究为基础,成立课题组,健全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②课题实施阶段: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准备工作后,我们进入了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课题组开展了各种形式、各种层次、各个方面、各种内容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③总结阶段,主要是对课题研究中出现的资料、数据及各种成果进行整理、总结。在前两个阶段我们修订方案措施,开展研究,初步发挥课题研究作用,并开展课题研究公开课观摩活动及课题研讨课,解决课题研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发挥课题研究作用,总结经验教训,争取有一定的成果,并撰写出中期课题研究报告,接受中期检查。
二、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具体情况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学习相关理论,增强科研能力,调查收集课题研究的有关资料;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课题,撰写课题立项申请书,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方案。(2)课题组研究人员在课堂教学善于捕捉课题实验过程中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并及时记录存档。
(3)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并通过课题教学观摩及论文的形式展示阶段性成果。
(4)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不断调整和改进。
三、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人是初次主持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缺乏经验,研究比较被动,这步研究了,不知下一步该研究什么,边研究边向有研究经验的专家咨询,弄清研究思路后,再进行下一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还参照了以往教师作好的县级微型课题汇报材料,明确应该准备哪些资料,在课题组成员之间团结不够紧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善于抓住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实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等。
四、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加强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掌握研究的技能技巧,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通过上网的方法,学习别人的课题研究汇报材料,不断总结经验。再与本课题研究作比较,看我们课题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做到心中有数,便于下期顺利地开展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