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镇地籍更新调查经验做法
X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于200X年X月正式启动,经过近X个月的努力工作,截至目前,权属调查工作已全部结束,共完成权属调查X宗。其中,住宅用地X宗,企业用地X宗,事业用地X宗,商业用地X宗,村集体用地X宗,乡企业用地X宗,公益事业用地X宗,存在争议的X宗。为下一步工作进展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一、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X县委、县政府对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X为组长,主管副县长X为副组长,相关委局负责人为成员的X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领导小组。县国土局也成立了以局长X为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及各国土所所长为成员的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由主管局长X担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又下设野外调查组、技术指导与后勤保障组。外业调查组从局机关和二级机构中抽调了X名业务能力较强、能吃苦耐劳的同志,又从社会上聘用了X名综合素质高的人员,共X人分成X个调查组;技术指导与后勤保障组由地籍科长、地籍科三名业务骨干和两个协作单位的工程师组成。由于调查期间正逢酷暑天气,长期的野外作业使许多同志出现中暑、脱水现象,局里又专门抽调X名同志作为一线补充人员。健全的组织机构为我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严格规程,统一标准
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城镇地籍调查规程》、《X省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技术规程》要求,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结合我县实际,城镇地籍更新调查项目于2006年X月开始招标,专家组于X月X日对竞标单位的标书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评审,一致推荐由X地质测绘院承担县城区域的地籍更新调查工作,X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承担乡镇区域的地籍更新调查工作。X月X日正式与协作单位签定合同。
权属调查工作开展之前,我局就同两个协作单位,针对权属调查的相关技术问题召开碰头会,对规程中明确规定的,要严格按规程操作;没有明确规定的,协商出统一的操作标准,以便一线的同志操作,保证调查成果一致性。两个协作单位均按照事先统一的标准,各自培训测量区的权属调查人员。由于准备工作充分,使X月X日开始的权属调查得以顺利进行。
(三)多方筹资,保障经费
这次城镇更新调查工作,得到了X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所需经费主要由县财政负担,X县国土资源局也克服重重困难,积极筹措资金X万元,用于购置器具、印刷表册、发放野外作业补助等,使权属调查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二、问题与对策
在更新调查开始前,我们请主管县长在县电视台发表专题讲话,在调查区域张贴公告X份,可是,由于权属调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仍有个别人不够理解、不予配合,致使我们的调查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地籍调查表》中个别邻宗地缺少签章;户主身份证明材料及权属来源资料根本不予提供等。虽然外业调查的同志们三番五次上门解释,费尽口舌,但收效甚微,严重影响调查工作进度。为此,我们决定先做调查,权属资料能收多少就收多少,对拒不提供的,待其进行土地登记时补齐,尽量缩短权属调查时间。
三、下步打算
权属调查工作仅仅是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的先期性、基础性工作,该项工作现已全部结束。下一步,我们将督促技术协作单位尽快完成地籍测量和建立数据库工作,为早日完成宜阳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争取时间,奠定基础。
>>>>城镇地籍更新调查经验做法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二篇: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报告
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报告2010-06-29 18:14:58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报告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报告(2)
**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报告
我县初始城镇地籍调查工作起于1994年7月,1994年12月完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城镇地籍信息系统。这些成果在土地登记发证、权属管理、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满足当前我县经济宏观调控和严格土地管理的需要,根据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全面
开展城镇地籍更新调查的通知》要求,我局于2006年4月开展了县城区约平方公里的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在省厅大力支持下,在四十多名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下,于今年4月20日完成了阶段性重要工作,并已向省厅申请进行验收。回顾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做好“六项”工作,夯实城镇地籍更新调查的基础。
接到省厅《通知》后,我局主要领导就主持召开了相关科室部门参加的会议,听取了地籍股对开展此项工作的基本思路,并就如何开展此项工作组织相关科室进行了讨论、研究。按照《通知》和相关领导的指示精神,我们迅速行动,认真做好以下六项工作,保证“六到位”,夯实工作基础。
(一)成立组织和机构,保证组织领导到位。
为保证我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局成立了由一把手任
组长,主管局长任副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协调、工作部署、经费落实等工作。并在地籍股设立了办公室,具体负责该项工作,并做好了各项物资、资料的准备工作。
(二)组织人员培训,保证工作队伍到位。
为保证我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成果质量,我局抽调各科室业务骨干成立了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技术组,具体负责技术方案制定、技术培训、工作实施、技术问题的研讨等。对工作人员提出“人人能干事、人人会干事、人人干成事、人人不出事”的基本素质要求,一方面组织5名同志参加了省厅的技术培训和业务学习,另一方面还对所有参与更新调查的人员进行《河南省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技术规程》和《土地登记规则》再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了城镇地籍更新调查的基本知识、基本法规及具体操作方法和工作程序,熟悉了相关表格的填写,使全体工作人员对此次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办公室还不定期的组织工作研讨,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权属争议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做好宣传发动,保证思想,认识到位。
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情况复杂,且政策性、技术性强,任务艰巨。为此,我们通过公告、报纸及电视等形式对此次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细致的宣传发动工作,提高了群众对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的认识。为顺利开展此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制定工作计划,保证工作部署到位。
为确保该项工作正常运转,我局在省厅《河南省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实施方案》和《河南省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技术规程》的基础上制定了《**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实施方案》、《**县城镇地籍更
新调查技术设计方案》、《日程安排》等,对每个阶段工作做了周密细致的安排,使每个工作人员明确各个阶段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使整个工作做到有条不紊地展开。
(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保证工作经费到位。
经费是此项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关系到此项工作能否开展。在争取政府的财政资金时,我们遇到了很大困难。由于县领导对这项工作不了解,一直认为费用太多,县财政经费紧张。为了保证经费的及时落实到位,我局一把手和主管局长都多次到县政府向县领导汇报,阐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先征得县领导同意后,又多次与财政局领导进行协调,才使此项经费全部落实到位,为顺利开展该项工作奠定了经济基础。
(六)公开招标技术服务合作队伍,确保技术服务到位。
按照省厅要求,我局对《**县地籍
测量项目》(不含权属调查和建库)进行国内公开招标。招标公告在新闻媒体上发布了。2005年5月,我局和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签定合同,由他们来完成外业技术工作.二、按照《通知》要求,结合**实际,科学开展工作。
**县地处河南省西部,是豫西边陲贫困县。地理座标为东径111°01′──111°05′,北纬34°01′──34°05′。成带状,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2公里,海拔高度在570米左右。其中老城区属于居民、商业密集区,面积约平方米。老城区街巷狭窄、弯曲。全县共有19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353个行政村,37万口人。1994年开展第一次城镇地籍调查工作,面积约5平方公里,随着经济的发展,建成区面积也剧增,原有地籍数据资料也发生巨大变化,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县的这一
第三篇: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报告
一、做好“六项”工作,夯实城镇地籍更新调查的基础。
接到省厅《通知》后,我局主要领导就主持召开了相关科室部门参加的会议,听取了地籍股对开展此项工作的基本思路,并就如何开展此项工作组织相关科室进行了讨论、研究。按照《通知》和相关领导的指示精神,我们迅速行动,认真做好以下六项工作,保证“六到位”,夯实工作基础。
(一)成立组织和机构,保证组织领导到位。
为保证我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局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主管局长任副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协调、工作部署、经费落实等工作。并在地籍股设立了办公室,具体负责该项工作,并做好了各项物资、资料的准备工作。
(二)组织人员培训,保证工作队伍到位。
为保证我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成果质量,我局抽调各科室业务骨干成立了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技术组,具体负责技术方案制定、技术培训、工作实施、技术问题的研讨等。对工作人员提出“人人能干事、人人会干事、人人干成事、人人不出事”的基本素质要求,一方面组织5名同志参加了省厅的技术培训和业务学习,另一方面还对所有参与更新调查的人员进行《河南省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技术规程》和《土地登记规则》再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了城镇地籍更新调查的基本知识、基本法规及具体操作方法和工作程序,熟悉了相关表格的填写,使全体工作人员对此次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办公室还不定期的组织工作研讨,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权属争议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做好宣传发动,保证思想,认识到位。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情况复杂,且政策性、技术性强,任务艰巨。为此,我们通过公告、报纸及电视等形式对此次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细致的宣传发动工作,提高了群众对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的认识。为顺利开展此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制定工作计划,保证工作部署到位。
为确保该项工作正常运转,我局在省厅《河南省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实施方案》和《河南省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技术规程》的基础上制定了《**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实施方案》、《**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技术设计方案》、《日程安排》等,对每个阶段工作做了周密细致的安排,使每个工作人员明确各个阶段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使整个工作做到有条不紊地展开。
(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保证工作经费到位。
经费是此项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关系到此项工作能否开展。在争取政府的财政资金时,我们遇到了很大困难。由于县领导对这项工作不了解,一直认为费用太多,县财政经费紧张。为了保证经费的及时落实到位,我局一把手和主管局长都多次到县政府向县领导汇报,阐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先征得县领导同意后,又多次与财政局领导进行协调,才使此项经费全部落实到位,为顺利开展该项工作奠定了经济基础。
(六)公开招标技术服务合作队伍,确保技术服务到位。
按照省厅要求,我局对《**县地籍测量项目》(不含权属调查和建库)进行国内公开招标。招标公告在新闻媒体上发布了。2005年5月,我局和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签定合同,由他们来完成外业技术工作.二、按照《通知》要求,结合**实际,科学开展工作。
(一)科学划定更新调查的范围。
本次地籍更新调查的工作范围为**县城区,具体范围是:东至东明镇石龙头村,西至东明镇张麻村,南至洛河南岸覆盖文峪乡南窑村王村部分地区,北至北坡根,面积约9.2平方公里。
(二)科学划定工作区域。
为了便于工作,我县县城划分为四个工作区:东城区、西城区、南城区和北城区。我们把抽调的40余名工作人员分成四个调查工作队,每个工作队负责一区,每个工作队又分若干调查组,分区包片,定人定责,限时完成。技术工作组成员每人具体负责一个区的工作,监督检查各工作队和工作组的日常工作。
(三)科学确定权属调查、核查方法
在权属调查核查中,我们首先从内业工作开始。从地籍档案库中提取并打印原有94年的地籍图,作为本次更新调查的工作底图,按街道分发给各工作队。各工作队和作业小组再根据自己承担的调查区域和街道范围,从原有的地籍档案中查阅每一宗地籍档案,逐宗复印土地权属资料,逐宗抄录土地利用现状资料,逐宗填写“城镇地籍调查表”。然后,各作业小组把复印、抄录、填写的宗地权属位置、权属界址与工作底图相对照,逐一核实、逐一校对、逐一标注。最后到现场实地标注界址点。
在现场标注界址点时,我们遇到了两种情况:
1、实地与档案一致。界址点在明显的地物上(房屋角、围墙角、栅栏角),我们就用喷涂的办法把界址点标注出来;界址点在实地不明显的,我们依据原地籍库中的权属界线及坐标进行回放,在实地打钢钉,标注出界址点。
2、实地与档案不一致时。我们根据情况通知权属单位及四邻到现场说明情况,有正当理由的,重新指界,补地籍调查表,按现状进行调查,标注界址点;无正当理由,仍按照原来的界址进行调查,多占用的土地,按违法用地处理,移交土地监察大队进行处理,决不能使违法用地通过更新调查合法化。
(四)科学选择成图方法。
根据省厅要求及我县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先进的全野外数字测图技术进行数字综合地籍图测绘。我县区1:500解析地籍图,其它建制镇所在地选择解析法测制地籍图。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我们均按照《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技术规程》要求进行测绘。测量协作单位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外业工作队到现场对界址点实地测绘,解算出界址点坐标,利用全解析法,将每一个界址点的坐标展绘到已完成的线划平面图上,绘出权属界址线,形成地籍图。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共完成一、二级导线加密控制点154个,图根控制点746个,完成点之记154个,测量界址点13366个,完成1:500地籍分幅图190幅,实测宗地5301宗,街坊地籍图33幅。
三、按照要求,切实做好城镇存量建设用地调查
本次城镇地籍更新调查范围为县城区内的全部土地,通过一年来城镇地籍调查工作的开展,摸清了城区范围内的存量建设用地情况。
**县在多年来的建设中,土地利用方式经历了由粗放到集约的转变。一是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把一些低效使用的土地通过市场配置提高其土地利用率;二是通过对土地供地方式的转变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对经营性用地严格依照部11号令有关规定,实施招拍挂。对非经营性用地协议出让时,严格依照控制指标要求实施供地。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把好土地“闸门”,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供应土地。
四、精心设计,制定技术方案
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专家并结合省厅下发的河南省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技术规程,制定了符合我县实际的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技术方案。主要任务是全面进行**县城区约9.2平方公里范围内权属调查或核查任务,为完善土地利用情况提供详实的测绘成果资料。权属调查、核查主要以现状为准,结合我局目前使用的权属数据库资料进行全面排查,不留不漏,做到实地与图件一致;地籍测量内容包括:测定界址点、测绘地籍图,为建立地籍调查数据库,实现地籍基础数据的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提供数据准备;主要技术路线是采用先进的全野外数字化测图技术,施测界址点和其它地籍要素,为建立**县地籍调查基础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
五、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是做好调查工作的前提。
各级领导对开展城镇更新调查工作是否重视是我们开展此项工作的基础,主管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重视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保证。在省厅及市局布置安排此项工作后,我局领导自始至终都关注着此项工作。首先成立了由局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我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的全面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对我县顺利开展此项工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主要表现以下几点上:
一是经费筹措。
由于我县地处豫西边陲,是国家级贫困县,经费极其紧张,但局领导多次向县政府领导汇报,阐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终得到了县领导的支持。之后,又多次与财政局领导进行协调,才使此项经费全部落实到位,为顺利开展该项工作奠定了经济基础。
二是局本身投入。
我局领导在工作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压缩其它开支,对我局抽调人员的交通费用、补助及复印的档案资料和制作各种表格及购买必要的仪器设备等费用及时开支。确保了权属调查的专项费用。
(二)职责分明、信息畅通是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关键。
我县整个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主要的组织机构有领导小组、技术组、工作组(工作队)及协作单位工作队。各组(队)均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分工明确。技术组具体负责技术方案制定、技术培训、工作实施、技术问题的研讨等技术工作,工作组主要负责宗地的权属调查,及土地利用情况的核查等工作;协作单位主要负责地籍控制的测量、数字地籍图的制作、数据库建设等。各单位通力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及时发现问题并反映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及时研究回复。这样,既减少可能出现的返工,同时又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作的质量。
(三)措施得力,奖罚分明是顺利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基础。
一是制定了严密的工作计划,量化管理,责任到组、到人,每月进行总结考核,充分调动了每名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建立每周例会制度,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组织讨论进行调整,对异议较大的问题及时上报领导小组,统一口径,加快进度,保证工作质量;三是高度重视质量检查验收,专门抽出一名业务精通的统计员,统一标准,统一口径;四是严格执行“三查”制度,保证工作质量。做到调查工作自查率100%、组内互查率100%、技术组抽查率30%;五是对各项工作组实行定补和奖励制度,定补为每人每天10元。不能按规定保质保量完成的要通报批评。由于实行了奖罚制度,各区工作队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权属调查任务。
(四)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顺利完成该项工作的关键
由于近年来土地利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很多,给调查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为此,办公室专门邀请长期从事土地管理工作的同志成立了技术顾问组,对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讨论、研究,迅速解决落实,保证了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六、存在主要问题及建议
由于我县初始地籍调查开展工作较早,县城区发展较快,用地单位也不积极申请变更登记,造成实地与档案差异较大,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实地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的宗地,如因规划道路把原宗地分开的、因原来征地时的地物现在已经无法找到,宗地图又与现状差别很大,对此我们均以现状为准重新调查,书面通知权属单位重新进行土地变更登记。
(2)、实地建筑物变化较大,新建筑物又压盖原界址线,形成实地与现状不一致,但又没完善变更手续,我们一般视为违法建筑,仍以档案登记为依据,不进行变更登记。
(3)、成片的、大面积拆迁的宗地,因部分还未办理变更用地手续,此次我们在地籍图上保留原权属单位。
(4)、调查中发现了较多无主房屋、无主地块、闲置的土地,我们也逐个调查,并进行实地测量,绘制宗地草图,按后备土地资源暂时储存。
通过此次城镇更新调查,摸清了我县城区国有土地的现状,为我县的土地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依据。根据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深切体会到了城镇地籍更新调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我们也感到要想搞好此项工作,确实存在着一定困难,根据我们实际工作体会,提出如下建议:
1、在规程中应明确以最新的测绘图件为工作底图进行街道、街坊的具体划分,权属调查与地籍测量应同步进行等。可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在项目经费上,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积极协调,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政府及时拨付经费,确保此项工作及将要开始的第二轮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中顺利开展工作。
通过一年多的工作,经过40余名同志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较圆满完成了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发挥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成果的作用,促进土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县土地管理局
第四篇: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报告
**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报告
我县初始城镇地籍调查工作起于1994年7月,1994年12月完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城镇地籍信息系统。这些成果在土地登记发证、权属管理、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满足当前我县经
济宏观调控和严格土地管理的需要,根据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全面开展城镇地籍更新调查的通知》要求,我局于2006年4月开展了县城区约9.2平方公里的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在省厅大力支持下,在四十多名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下,于今年4月20日完成了阶段性重要工作,并已向省厅申请进行验收。回顾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做好“六项”工作,夯实城镇地籍更新调查的基础。
接到省厅《通知》后,我局主要领导就主持召开了相关科室部门参加的会议,听取了地籍股对开展此项工作的基本思路,并就如何开展此项工作组织相关科室进行了讨论、研究。按照《通知》和相关领导的指示精神,我们迅速行动,认真做好以下六项工作,保证“六到位”,夯实工作基础。
(一)成立组织和机构,保证组织领导到位。
为保证我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局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主管局长任副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协调、工作部署、经费落实等工作。并在地籍股设立了办公室,具体负责该项工作,并做好了各项物资、资料的准备工作。
(二)组织人员培训,保证工作队伍到位。
为保证我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成果质量,我局抽调各科室业务骨干成立了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技术组,具体负责技术方案制定、技术培训、工作实施、技术问题的研讨等。对工作人员提出“人人能干事、人人会干事、人人干成事、人人不出事”的基本素质要求,一方面组织5名同志参加了省厅的技术培训和业务学习,另一方面还对所有参与更新调查的人员进行《河南省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技术规程》和《土地登记规则》再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了城镇地籍更新调查的基本知识、基本法规及具体操作方法和工作程序,熟悉了相关表格的填写,使全体工作人员对此次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办公室还不定期的组织工作研讨,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权属争议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做好宣传发动,保证思想,认识到位。
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情况复杂,且政策性、技术性强,任务艰巨。为此,我们通过公告、报纸及电视等形式对此次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细致的宣传发动工作,提高了群众对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的认识。为顺利开展此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制定工作计划,保证工作部署到位。
为确保该项工作正常运转,我局在省厅《河南省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实施方案》和《河南省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技术规程》的基础上制定了《**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实施方案》、《**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技术设计方案》、《日程安排》等,对每个阶段工作做了周密细致的安排,使每个工作人员明确各个阶段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使整个工作做到有条不紊地展开。
(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保证工作经费到位。
经费是此项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关系到此项工作能否开展。在争取政府的财政资金时,我们遇到了很大困难。由于县领导对这项工作不了解,一直认为费用太多,县财政经费紧张。为了保证经费的及时落实到位,我局一把手和主管局长都多次到县政府向县领导汇报,阐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先征得县领导同意后,又多次与财政局领导进行协调,才使此项经费全部落实到位,为顺利开展该项工作奠定了经济基础。
(六)公开招标技术服务合作队伍,确保技术服务到位。
按照省厅要求,我局对《**县地籍测量项目》(不含权属调查和建库)进行国内公开招标。招标公告在新闻媒体上发布了。2005年5月,我局和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签定合同,由他们来完成外业技术工作.二、按照《通知》要求,结合**实际,科学开展工作。
**县地处河南省西部,是豫西边陲贫困县。地理座标为东径111°01′──111°05′,北纬34°01′──34°05′。成带状,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2公里,海拔高度在570米左右。其中老城区属于居民、商业密集区,面积约3.5平方米。老城区街巷狭窄、弯曲。全县共有19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353个行政村,37万口人。1994年开展第一次城镇地籍调查工作,面积约5平方公里,随着经济的发展,建成区面积也剧增,原有地籍数据资料也发生巨大变化,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县的这一
实际情况,2006年开展本次更新调查工作,为保证做好此次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做了如下科学安排:
(一)科学划定更新调查的范围。
本次地籍更新调查的工作范围为**县城区,具体范围是:东至东明镇石龙头村,西至东明镇张麻村,南至洛河南岸覆盖文峪乡南窑村王村部分地区,北至北坡根,面积约9.2平方公里。
(二)科学划定工作区域。
为了便于工作,我县县城划分为四个工作区:东城区、西城区、南城区和北城区。我们把抽调的40余名工作人员分成四个调查工作队,每个工作队负责一区,每个工作队又分若干调查组,分区包片,定人定责,限时完成。技术工作组成员每人具体负责一个区的工作,监督检查各工作队和工作组的日常工作。
(三)科学确定权属调查、核查方法
在权属调查核查中,我们首先从内业工作开始。从地籍档案库中提取并打印原有94年的地籍图,作为本次更新调查的工作底图,按街道分发给各工作队。各工作队和作业小组再根据自己承担的调查区域和街道范围,从原有的地籍档案中查阅每一宗地籍档案,逐宗复印土地权属资料,逐宗抄录土地利用现状资料,逐宗填写“城镇地籍调查表”。然后,各作业小组把复印、抄录、填写的宗地权属位置、权属界址与工作底图相对照,逐一核实、逐一校对、逐一标注。最后到现场实地标注界址点。
在现场标注界址点时,我们遇到了两种情况:
1、实地与档案一致。界址点在明显的地物上(房屋角、围墙角、栅栏角),我们就用喷涂的办法把界址点标注出来;界址点在实地不明显的,我们依据原地籍库中的权属界线及坐标进行回放,在实地打钢钉,标注出界址点。
2、实地与档案不一致时。我们根据情况通知权属单位及四邻到现场说明情况,有正当理由的,重新指界,补地籍调查表,按现状进行调查,标注界址点;无正当理由,仍按照原来的界址进行调查,多占用的土地,按违法用地处理,移交土地监察大队进行处理,决不能使违法用地通过更新调查合法化。
(四)科学选择成图方法。
根据省厅要求及我县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先进的全野外数字测图技术进行数字综合地籍图测绘。我县区1:500解析地籍图,其它建制镇所在地选择解析法测制地籍图。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我们均按照《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技术规程》要求进行测绘。测量协作单位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外业工作队到现场对界址点实地测绘,解算出界址点坐标,利用全解析法,将每一个界址点的坐标展绘到已完成的线划平面图上,绘出权属界址线,形成地籍图。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共完成一、二级导线加密控制点154个,图根控制点746个,完成点之记154个,测量界址点13366个,完成1:500地籍分幅图190幅,实测宗地5301宗,街坊地籍图33幅。
三、按照要求,切实做好城镇存量建设用地调查
本次城镇地籍更新调查范围为县城区内的全部土地,通过一年来城镇地籍调查工作的开展,摸清了城区范围内的存量建设用地情况。
**县在多年来的建设中,土地利用方式经历了由粗放到集约的转变。一是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把一些低效使用的土地通过市场配置提高其土地利用率;二是通过对土地供地方式的转变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对经营性用地严格依照部11号令有关规定,实施招拍挂。对非经营性用地协议出让时,严格依照控制指标要求实施供地。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把好土地“闸门”,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供应土地。
四、精心设计,制定技术方案
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专家并结合省厅下发的河南省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技术规程,制定了符合我县实际的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技术方案。主要任务是全面进行**县城区约9.2平方公里范围内权属调查或核查任务,为完善土地利用情况提供详实的测绘成果资料。权属调查、核查主要以现状为准,结合我局目前使用的权属数据库资料进行全面排查,不留不漏,做到实地与图件一致;地籍测量内容包括:测定界址点、测绘地籍图,为建立地籍调查数据库,实现地籍基础数据的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提供数据准备;主要技术路线是采用先进的全野外数字化测图技术,施测界址点和其它地籍要素,为建立**县地籍调查基础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
五、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是做好调查工作的前提。
各级领导对开展城镇更新调查工作是否重视是我们开展此项工作的基础,主管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重视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保证。在省厅及市局布置安排此项工作后,我局领导自始至终都关注着此项工作。首先成立了由局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我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的全面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对我县顺利开展此项工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主要表现以下几点上:
一是经费筹措。
由于我县地处豫西边陲,是国家级贫困县,经费极其紧张,但局领导多次向县政府领导汇报,阐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终得到了县领导的支持。之后,又多次与财政局领导进行协调,才使此项经费全部落实到位,为顺利开展该项工作奠定了经济基础。
二是局本身投入。
我局领导在工作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压缩其它开支,对我局抽调人员的交通费用、补助及复印的档案资料和制作各种表格及购买必要的仪器设备等费用及时开支。确保了权属调查的专项费用。
(二)职责分明、信息畅通是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关键。
我县整个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主要的组织机构有领导小组、技术组、工作组(工作队)及协作单位工作队。各组(队)均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分工明确。技术组具体负责技术方案制定、技术培训、工作实施、技术问题的研讨等技术工作,工作组主要负责宗地的权属调查,及土地利用情况的核查等工作;协作单位主要负责地籍控制的测量、数字地籍图的制作、数据库建设等。各单位通力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及时发现问题并反映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及时研究回复。这样,既减少可能出现的返工,同时又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作的质量。
(三)措施得力,奖罚分明是顺利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基础。
一是制定了严密的工作计划,量化管理,责任到组、到人,每月进行总结考核,充分调动了每名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建立每周例会制度,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组织讨论进行调整,对异议较大的问题及时上报领导小组,统一口径,加快进度,保证工作质量;三是高度重视质量检查验收,专门抽出一名业务精通的统计员,统一标准,统一口径;四是严格执行“三查”制度,保证工作质量。做到调查工作自查率100%、组内互查率100%、技术组抽查率30%;五是对各项工作组实行定补和奖励制度,定补为每人每天10元。不能按规定保质保量完成的要通报批评。由于实行了奖罚制度,各区工作队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权属调查任务。
(四)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顺利完成该项工作的关键
由于近年来土地利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很多,给调查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为此,办公室专门邀请长期从事土地管理工作的同志成立了技术顾问组,对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讨论、研究,迅速解决落实,保证了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六、存在主要问题及建议
由于我县初始地籍调查开展工作较早,县城区发展较快,用地单位也不积极申请变更登记,造成实地与档案差异较大,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实地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的宗地,如因规划道路把原宗地分开的、因原来征地时的地物现在已经无法找到,宗地图又与现状差别很大,对此我们均以现状为准重新调查,书面通知权属单位重新进行土地变更登记。
(2)、实地建筑物变化较大,新建筑物又压盖原界址线,形成实地与现状不一致,但又没完善变更手续,我们一般视为违法建筑,仍以档案登记为依据,不进行变更登记。
(3)、成片的、大面积拆迁的宗地,因部分还未办理变更用地手续,此次我们在地籍图上保留原权属单位。
(4)、调查中发现了较多无主房屋、无主地块、闲置的土地,我们也逐个调查,并进行实地测量,绘制宗地草图,按后备土地资源暂时储存。
通过此次城镇更新调查,摸清了我县城区国有土地的现状,为我县的土地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依据。根据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深切体会到了城镇地籍更新调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我们也感到要想搞好此项工作,确实存在着一定困难,根据我们实际工作体会,提出如下建议:
1、在规程中应明确以最新的测绘图件为工作底图进行街道、街坊的具体划分,权属调查与地籍测量应同步进行等。可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在项目经费上,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积极协调,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政府及时拨付经费,确保此项工作及将要开始的第二轮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中顺利开展工作。
通过一年多的工作,经过40余名同志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较圆满完成了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发挥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成果的作用,促进土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县土地管理局
二○○七年十二月十日
第五篇:广东省城镇地籍调查实施细则
广东省城镇地籍调查测量实施细则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1.1条 目的和内容 第1.2条 依据 第1.3条 适用范围 第1.4条 组织实施和管理 第1.5条 调查单元 第1.6条 坐标系统 第1.7条 基本精度
第1.8条 地籍测量主要方法 第1.9条 地籍调查测量程序 第1.10条 解释权
第二章 土地分类及土地编号 第2.1条 分类依据
第2.2条 城镇土地利用分类 第2.3条 土地权属性质分类 第2.4条 土地编号 第2.5条 界址点编号 第三章 准备工作
第3.1条 制定调查测量计划 第3.2条 资料收集与分析 第3.3条 制定确权规定 第3.4条 编写技术设计书 第3.5条 表册及器材准备 第3.6条 人员培训 第3.7条 宣传动员 第四章 地籍调查 第4.1条 地籍调查内容与工作程序 第4.2条 调查底图及要求 第4.3条 街道、街坊划分及编号 第4.4条 界址调查
第4.5条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第4.6条 土地权属调查 第4.7条 宗地草图绘制
第4.8条 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及填写要求 第4.9条 地籍调查成果整理 第五章 地籍控制测量
第5.l条 控制测量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5.2条 首级控制网等级的选择 第5.3条 基本控制测量 第5.4条 地籍图根控制测量 第5.5条 观测要求与仪器检验 第5.6条 观测成果检验 第5.7条平差计算基本要求 第六章 地籍要素测量 第6.1条 地籍要素测量内容 第6.2条 地籍要素测量精度 第6.3条 地籍要素测量方法
第6.4条 地籍要素测量若干问题的处理 第七章 地籍图编绘
第7.1条 地籍图的种类和内容 第7.2条 地籍图比例尺及分幅、编号 第7.3条 地籍图绘制精度 第7.4条 地籍图编绘程序和方法 第7.5条 地籍要素的表示方法 第7.6条 地籍图的清绘整饰 第7.7条 地籍图的分色规定 第7.8条 地籍数据分层设置规定 第7.9条 宗地图编绘 第7.10条 专题地籍图的编制 第7.11条 地籍索引图的编制 第7.12条 地籍图图式
第八章 面积量算与汇总 第8.1条 面积量算内容
第8.2条 面积量算方法及精度要求 第8.3条 面积汇总
第8.4条 宗地面积的复核及填写 第九章 文字报告编写 第9.1条 阶段工作小结
第9.2条 城镇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分析报告 第9.3条 工作总结报告 第9.4条 技术总结报告 第十章 成果资料整理上交 第10.1条 调查测量成果资料整理 第10.2条 调查测量成果资料上交 第十一章 成果验收及质量评定 第11.1条 检查验收制 第11.2条 检查验收程序 第11.3条 检查验收内容 第11.4条 检查验收办法 第11.5条 质量评定 第11.6条 成果验收 第十二章 变更地籍调查测量 第12.1条 变更地籍调查测量程序 第12.2条 土地编号的变更 第12.3条 变更地籍测量方法及要求 第12.4条 基本地籍图、表的修正与更新 第十三章 简易地籍图编绘 第13.1条 简易地籍图及适用范围 第13.2条 简易地籍图基本要求 第13.3条 简易地籍图编制方法
广东省城镇地籍调查测量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1.1条 目的和内容
为规范地籍调查测量,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土地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本细则规定了地籍调查测量全过程的技术标准和实施办法。
地籍调查测量是获取和表述宗地的权属、位置、形状、数量、用途等基本情况,提供满足土地登记需要的基础资料的一系列工作总称。工作内容包括地籍调查、地籍测量。
第1.2条 依据
本实施细则以下列国家标准、规定为主要依据: l.《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93 2.《地籍测绘规范》CH5002—94 3.《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95年修改版 4.《土地登记规则》[1995]国土[法]字第184号 5.国家和省有关地籍调查测量的其他规定 第1.3条 适用范围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全省城镇和独立工矿区的地籍调查测量。农村居民点的地籍调查测量可参照执行。第1.4条 组织实施和管理
1.4.1地籍调查测量工作,由省国土厅实行统一管理,以市、县为单位,由市、县国土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1.4.2开展城镇地籍调查测量的单位须遵守下列规定:
(1)承担地籍调查测量的单位须持有省级(含)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测绘资格证书,具有地籍测绘资格。
(2)测绘单位在本省承担地籍调查测量须到省国土厅进行资格验证和任务登记。
(3)开展地籍调查测量,须向省国土厅上报技术设计书,经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
1.4.3地籍调查测量成果的检查验收由组织实施单位提出申请,由省国土厅组织或委托验收。验收合格的成果才能提供使用。
1.4.4城镇地籍调查测量成果经审核批准依法登记后具有法律效力。第1.5条 调查单元 地籍调查测量以宗地为单元。第1.6条 坐标系统
地籍调查测量应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亦可采用地方坐标系;采用地方坐标系时应与国家坐标系连测。条件不具备的地方,亦可采用任意坐标系。
第1.7条 基本精度 1.7.1地籍控制点的精度
四等及四等以下的地籍平面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 5cm。1.7.2界址点精度
界址点的精度分三级,精度等级可根据土地价值、开发利用程度和土地管理需要等选定。各级界址点精度指标如表 1.1 表1.1
1.7.3地籍原图的精度
地籍原图的基本精度指标如表达1.2 表1.2
第1.8条 地籍测量主要方法
地籍测量可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分别彩:(1)解析法;(2)部分解析法;(3)图解法。
采用部分解析法和图解法建立初始地籍的,应逐步用解析法进行更新。第1.9条 地籍调查测量程序
准 备 工 作
制定计划 资料收集与分析 人员培训、宣传动员 编写技术设计书 表格、器材准备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权属调查 界址调查 成果整理及小结 绘制宗地草图 地籍图绘制 地籍要素测量 地籍控制测量 面积量算汇总 成果整理用技术小结
地 籍 调 查 地 籍 测 量
土地利用统计分析编写总结报告
成果资料整理上交
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 地籍调查测量1.2
第1.10条 解释权
本细则由广东省国土厅负责解释。
第二章 土地分类及土地编号
第2.1条 分类依据
城镇土地分类以土地的权属性质和用途为主要依据。第2.2条 城镇土地利用分类
根据土地用途差异,城镇土地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雎具体分类的名称、含义及代码见表2.1 表2.1
第2.3条 土地要属性质分类
土地的权属性质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大类,分别以“国”和“集”字表示,也可在宗地号中用不同的识别码表示。
第2.4条土地编号
2.4.1土地编号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一般可按街道--街坊--宗三级编号。编列街道号时,应根据镇(乡)、行政街道的大小及宗地数量情况,在县级行政区范围内统一拟定。
2.4.2“街道”是以行政区内行政界线、主干道路、河沟等线状地物所封闭的大地块。
2.4.3“街坊”是“街道”内互通的小巷、沟渠等封闭起来的地块。2.4.4“宗”是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凡是被权属界线封闭的、有明确权属主和利用类别的地块称为一宗地。一宗地一般只属于一个权属单位,一个地块由几个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而其间又难以划清权属界线的称为共有宗地。特大宗地,宗地内利用类别不同,用地分类界线明显的,可划分为若干宗地;被公用道路、河沟分割的应划为若干宗地。没有明确使用者的地块,如马路、街巷、广场、水域或城镇内部公用地、归属不明的空地、城乡交接处的农用地等,用“块地”表示。“块地”与宗同级。“块地”可由权属界封闭,也可由地类界封闭。
2.4.5县级行政区编号直接采用GB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代码》规定代码的后四位。一般不注记在图面,仅反映在地籍簿册中。
2.4.6土地编号统一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由“1”开始顺序编号。街道、街坊编号均以两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宗地号包括一位识别码(以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未定时可用0代替)和四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块地号占用9000~9999编号区间。宗地号和块地号均以街坊为单位编列。
例如:广州市东山区第3街道第5街坊第28宗地,其地籍簿册上的地号为: 0102 03 05 00028 广州市东山区 街道号 街坊号 宗地号
图面的宗地仅注记宗地号“28”,前面内容可省去。
2.4.7街道、街坊号应在图幅中街道、街坊内适中位置用规定字体注出。宗地号和宗地的地类号应在图面按宗注出,不得取舍。“块地”亦必须在图上逐块注记地号和地类号,“块地”号不注记在地籍簿册中。
对违章建筑占用的土地,可按“块地”编号注记。2.4.8铁路、公路贯穿市(县)的土地编号方法
(1)铁路、公路、水利等部门进行线路地籍测量时,土地编号可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单独编列,用九位数编号,其第五位以T、G、S分别代表铁路、公路及水利线路用地。例如,某铁路线路在新兴县的第一宗地,编为5321T0001,其中前四位数为新兴县的行政编号,T代表铁路,后四位数为宗地号。
(2)当线路经过的地区已开展了地籍测量,并已对测区范围内土地进行了统一编号时,在铁路、公路进行地籍测量的专用地籍图上,可将原地号用括号表示在新地号后面。
第2.5条 界址点编号
界址点编号以宗为单位,从宗地西北角的界址点开始,逆时针顺序编列,界址点号只在宗地图和地籍簿册上表示,地籍图上不注记。
第三章 准备工作
第3.1条 制定调查测量计划
凡开展地籍调查测量的市(县),应由市(县)国土管理部门制定周密的计划。计划应将调查测量的任务、范围、方法、经费、时间、步骤、技术要求、人员组织等全面统筹安排。
第3.2条 资料收集与分析
3.2.1开展地籍调查测量前应收集以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归类。(l)政府和上级部门有关土地管理政策性文件,行政区代码,地籍调查测量的技术性规程、规范、细则和图式等;
(2)已有的测量控制点成果,包括成果表、控制网图、点之记、技术总结等;
(3)最新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及航摄成果资料;(4)土地申报材料,已登记发证的地籍档案资料;(5)土地出让、划拨、处置等用地文件资料;
(6)房屋普查及工业普查中有关土地资料; 7)标准地名资料;(8)土地等级评估资料;(9)城建规划资料图件等。
3.2.2对已有的测量控制点成果应分析其精度,确定能否满足地籍测量的需要。对原有的地形图和航摄成果资料应检查其现势性。
第3.3条 制定确权规定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本地区特点,制定具体的确权定界规定。
第3.4条 编写技术设计书
3.4.1技术设计书应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结合实地踏勘情况编写。技术设计书包括以下内容:
(1)调查测量区域的地理位置、行政隶属、自然地理特征、用地特点;(2)技术依据;(3)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利用;(4)坐标系统的选择;
(5)地籍图规格、比例尺和分幅;
(6)地籍调查要求和技术标准,包括调查的范围,确权规定,采用的工作用图,街道、街坊、宗地的划分和编号要求,地籍调查工作内容,调查方法和要求,界标设置要求等;
(7)地籍测量方法和技术标准,包括对已有控制点成果资料的分析和利用,控制测量布设方案、技术规格、精度指标、控制点理设要求、施测纲要、计算方法;地籍要素测量方法、精度要求;地籍图成图方法、精度要求;面积量算方法和精度、面积统计汇总等;
(8)城镇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9)成果资料的检验要求;(10)成果资料的上交。第3.5条 表册及器材准备 3.5.1统一印制表册,主要有:(1)地籍调查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2)指界委托书;(3)违约缺席定界通知书;
(4)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附页:共用宗土地使用权调查审批表);(5)宗地(块地)面积量算表;(6)图幅内街坊面积计算表;(7〕共有土地分摊面积统计表;
(8)以街道为单位宗地(块地)面积汇总表;(9)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10)检查记录表;
(11)各种土地登记用表(见《土地登记规则》)。3.5.2界桩(见附录4)。3.5.3仪器工具(1)测绘仪器;(2)面积量测仪器及工具,计算机;(3)绘图工具和材料。
3.5.4生活、交通工具及劳动保护用品等。第3.6条 人员培训
地籍调查前必须对参加地籍调查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熟悉有关地籍管理政策、法规和技术要求,明确调查任务,掌握调查方法和操作要领,增强责任心,以保证调查成果质量。
第3.7条 宣传、动员
地籍调查测量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开展调查工作时,应由政府全面动员,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
第四章 地籍调查
第4.1条 地籍调查内容与工作程序
4.1.1地籍调查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内容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和界址调查,目的是查清每宗(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用途和等级及其地卜附着物、建筑物等基本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
4.1.2地籍调查工作程序
(1)收集调查资料,准备调查底图;(2)标绘调查范围,划分街道、街坊;(3)分区、分片发放调查指界通知书;(4)实地进行调查、指界、签界;(5)绘制宗地草图;(7)填写地籍调查审批表;(8)调查资料整理归档。第4.2条 调查底图及要求
4.2.1调查底图可采用1:500--1:2000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也可采用与上述相同比例尺的正射影像图或放大航片。4.2.2没有上述图件的地区,可利用城镇规划图件作为调查底图,在调查时,按街坊或小区现状绘制宗地关系位置图,避免出现重漏。
4.2.3根据城镇的具体情况,在调查底图上标绘调查范围界线、行政界线,统一进行街道、街坊划分。
第4.3条 街道、街坊划分及编号 4.3.1正街道的划分原则
(1)一个县级行政区的街道总数不得超过99个。
(2)街道的划分应保持镇(乡)行政区的完整性;镇(乡、行政街道)范围内可根据居民点及宗地情况,以主干道路、河沟、行政界线等划分为若干街道。街道的划分不得跨越行政界线。
(3)县城以下城镇建成区,一般划分为一个街道;城镇范围较大,宗地数量较多,必须划分为2个以上街道的,应在县级行政区统一给定的该镇(乡、行政街道)街道总数范围内。
(4)大中型城市建成区的街道应以主干道路、河沟等明显线状地物为界进行划分。
4.3.2街坊的划分原则
(1)一个街道的街坊总数不得超过99个。
(2)一个街坊内包含的宗地总数,原则上除块地外可以有8999宗,考虑到宗地合并、分割等土地变更情况,街坊内的宗地总数在首次划分时不宜超过6000宗。
(3)城镇建成区的街坊一般应以巷道、沟渠等线状地物为界进行划分。(4)农村的街坊划分一般应保持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权属范围的完整性,一个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权属范围(或一个较大村庄)可以划分为若干个街坊。
第4.4条界址调查
4.4.1根据调查计划,分区、分片公告通知或发送调查指界通知单并签收,通知权利人按时到现场指界。
4.4.2界址调查必须查清本宗地的座落,界址点、界址线位置,界标物类型,以及与四邻宗地的相关位置。
4.4.3宗地的座落包括地名和门牌号码,地名应采用标准地名。4.4.4界址调查必须由本宗地及相邻宗地的权利人或委托代理人到现场指界。
(1)单位使用的宗地,由法人代表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和法人代表身份证明(见附录1)。
(2)个人使用的宗地,由户主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和户籍簿。(3)法人代表或户主不能亲自出席指界的,可委托代理人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及指界委托书(见附录2)。
(4)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的宗地,由共有人共同指界或共同委托代理人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和指界委托书。
4.4.5实地界址认定
(1)本宗地与邻宗地界址间距小于0.5m的,必须由双方指界人指界认定,并在界址调查表上签名(盖章)认可。
(2)共用界址线必须由双方共同指界认定,并在界址调查表上签名(盖章)认可。本宗地与邻宗地的界标物必须查清自墙、共墙、借墙、并墙等关系情况。
(3)宗地界址线临街、临巷或宗地与邻宗地界线间距大于0.5m的,可只由本宗地指界人指界,并签章认可。
(4)土地使用者已有建设用地批准文件,用地红线图上界线与实际界线吻合的,由本宗地指界人指界、签章认可,可不再经邻宗地指界认可;属少批多用的,宗地界线按批准用地界线确定,多用部分作为块地,在调查表中注明,待后处理;属批多用少的,原则按实际使用范围定界;代征的市政建设用地,应按规定进行扣除,按扣除后的范围定界。
(5)历史用地、没有权源文件的宗地,一般按土地使用现状标界。以墙壁、围墙一侧为界的,界线沿外墙基确定;建筑物外轮廊不规则的宗地,属结构性的,应保持建筑物主体结构形状,沿外墙基定界;属装饰性的凹凸(含小弧线),可沿外墙基取直线(或取小弧线切线)定界(见附录3)。
(6)一宗地有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的,要查清各自单独使用部分和共同使用部分界线。
(7)邻宗地在本宗地界址线上的界址点,应作为本宗地与邻宗地共有界址点处理。如图4.1所示的甲宗地3号界址点和乙宗地的2号界址点。甲 乙 1 4 1 5 2 3 3 4 图4.1
(8)有争议的界址,调查现场不能处理时,应记录争议情况,待后按国家和省的规定处理;较大宗地中,没有争议部分有明显线状地物或建筑物、构建物分开的,可将其划为宗地进行调查,有争议部分作为块地,待后处理。
(9)块地的界线按其权属、利用类别和实际现状确定。
4.4.6界址调查时,应丈量宗地界址边长和确定本宗地界址点位置有关的相关距离。距离量注至0.01m 实地面积小于 125m 或图上面积小于5cm 的宗地和实地可通过丈量边长(间距)求算面积的宗地,界址调查时应丈量求算宗地面积必需的边长、间距。
采用解析法进行地籍测量的,界址调查时,可不丈量边长和间距,待测量结束后,利用坐标反算过长。
4.4.7宗地界址点应实地设置界址标志或界桩。界标的种类和适用范围详见附录4。
4.4.8违约缺席指界的,根据不同情况按下述办法处理:(1)如一方违约缺席,其宗地界线以另一方所指界线确定;
(2)如双方违约缺席,其宗地界线由调查员依现状界址及地方习惯确定;(3)将确定结果以书面形式送达违约缺席者,如有异议必须在15日内提出重新划界申请,并负担重新划界的全部费用;逾期不申请的,确界结果自动生效(违约缺席定界通知书见附录5)。4.4.9指界人在认界后,不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的,参照违约缺席指界的办法处理。
第4.5条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4.5.1土地利用类别按宗地的实际使用用途,依照城镇土地利用分类规定调查至二级分类。
4.5.2土地利用类别以宗地为单位进行调查,即一宗地调查注记一个主要的利用类别,一般以批准用地时确定的主要用途为准,当批准用途与实际用途不一致时,则按实际用途调查填写。
4.5.3综合使用的楼房,一般可按第一层的主要用途进行调查,当第一层为大堂等情况时,则可按第二层的用途调查;也可按当地的统一规定确定利用类别。
4.5.4违法用地和其他块地按其实际利用类别调查。
4.5.5实地不能确定土地利用类别的在建宗地和土地利用类别不明确的其他块地,可归入“其他用地”类别。
4.5.6土地等级按当地制定的土地分等定级标准执行。尚未制定土地等级标准的,可暂不调查。
第4.6条 土地权属调查
4.6.1土地权属调查的目的是要查清土地权属的性质和来源,内容包括权属性质、来源和土地使用者的基本情况等。
4.6.2宗地(块地)权属情况调查
(1)查清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国有土地、集体所有土地。
(2)查清土地的使用权情况: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对国有土地使用权还应查清用地方式,即划拨用地、出让用地。
(3)查清土地的他项权利情况:租赁、抵押权利及其他土地使用限制等。(4)查清土地的共有使用权情况:独自使用权、共有使用权及其分排情况。4.6.3土地权属来源合法性调查
(l)查清宗地权属来源的具体方式:划拨、出让、转让、入股、兼并、继承等;
(2)查核土地权属来源的合法性、真实性;(3)批准用地的面积、用途,实际使用的面积、用途等;(4)违法用地的数量、用途、性质。4.6.4查核上地使用者的基本情况
(1)权利人的名称与营业执照、身份证等记载的名称是否一致。单位名称必须采用全称,不得使用简称。
(2)查核权利人的性质:全民单位、集体单位、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个体企业和个人等具体情况,以及与此有关的主管部门、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等;
(3)查核申请者的法人资格;(4)共有宗地的其他共有人情况。第4.7条 宗地草图绘制
4.7.1三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界址线、本宗地与邻宗地相关关系的原始图件,必须在实地绘制。
4.7.2宗地草图的内容
(1)本宗地地号、门牌号码、权利人名称(或姓名);(2)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线,界址点编号,界址边长;
(3)本宗地内建筑物、构筑物位置关系和计算建筑占地面积必需的有关间距、边长;
(4)本宗地的土地利用类别(或用途)和宗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5)相邻宗地的位置、宗地号、门牌号、权利人及相关地物;
(6)与确定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线位置有关的相关距离、条件距离等;(7)指北方向、比例尺、绘制日期和调查绘制人员。宗地草图式样可参照附录8的宗地图。4.7.3宗地草图的绘制要求
(1)应选用适宜长期保存、使用的纸张绘制,规格大小可根据宗地情况采用32开、16开或8开,也可直接在地籍调查表上绘制,较大宗地可分幅绘制;
(2)线条。字迹清晰,数字注记字头向北、向西书写,注记过密的地方可移位放大表示;
(3)本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用红色表示;
(4)宗地草图上的一切注记应是实地勘丈记录,不得涂改。4.7.4采用解析法进行地籍测量,且有城镇大比例尺地形图件的地方,可将调查宗地直接标绘在地形图上作为宗地草图,标绘的宗地至少应表示宗地号、界址点。界址线位置、宗地的土地利用类别和权利人名称。地籍调查测量后,采用正式编绘的宗地图作为宗地调查资料归档。
4.7.5一宗地有两个以上权利人时,宗地图可根据需要按共有人数进行复制,并相应地标绘权利人名下独自使用的范围、注记权利人名称及独自使用面积和共有面积。分摊面积。
第4.8条 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及填写要求
4.8.1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见附录6)包括地籍调查表、界址调查表。宗地草图和土地登记审批表四个部分,是土地权属调查、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和界址调查结果及土地登记审批意见的真实记录,是土地登记发证的依据。调查结果应在现场记录。填写,不得事后追忆补填。
4.8.2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的主要内容(1)本宗地的土地编号和宗地所在图幅号;(2)土地座落及宗地四至;
(3)土地权属性质及使用权类型,建筑物的归属、类型、容积率及限高等;(4)土地使用者(人,方)名称、性质及主管部门;
(5)法人代表或户主及其委托代理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6)批准用途、实际用途和使用期限;
(7)城、镇、村(宅基地)的宗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独自使用面积、共有面积和分摊面积;集体土地所有权、农用地使用权、宗地的土地总面积及其查至详查二级分类的图斑面积和一级分类的汇总面积;
(8)界址调查记录和界址点坐标表;(9)宗地图;
(10)地籍调查记事及调查人员签名;(11)土地登记审批表(在土地登记时填写);(l2)附页:共用宗土地使用权调查审批表。
4.8.3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采用统一格式,式样详见附录6。各地可根据具体管理需要,对表中栏目内容进行补充,但不得改变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的主体结构。
4.8.4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的填写要求
(l)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按一宗地一个土地使用者填写,共有宗地先填写一份以宗地为单位的综合性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再按共有土地使用者的个数逐户填写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的附页“共用宗土地使用权调查审批表”,详细记载各用户的具体调查审批情况。
(2)填写时必须使用钢笔或墨水笔,不得使用铅笔或圆珠笔,以利于档案资料的长期保存。
(3)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的内容应逐项调查记录齐全、准确无误,记录字体清晰。整洁,做到表、图、实地一致。
(4)填写内容不得涂改。划改必须加盖划改人印章,同一内容划改不得超过两次,全表划改不得超过两处。
(5)界址调查表可以续页,宗地草图可以附贴,凡续页或附贴的,必须加盖管理机关印章。
(6)表中各项内容的填写应符合土地管理规定,具体要求详见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中的填表说明。
(7)本地籍调查全地登记审批表(含附页)适用于土地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的各种情况。
第4.9条地籍调查成果整理
4.9.1地籍调查成果是地籍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籍测量的依据,成果的整理应符合档案管理规定,便于地籍测量工作的实施。
4.9.2宗地调查资料按宗进行立卷。立卷资料的规格必须一致,不得参差不齐。卷内资料按下列次序统一编排:
(1)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2)土地登记收件单;(3)土地登记申请书;
(4)申请人身份证明。包括法人身份证明。企业营业执照、身份证件、指界委托书等;(5)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文件。包括批准用地的文件及征地补偿协议,出让合同书及交纳地价。税费的凭证;转让、继承等的协议书、合同书、证明书;土地权属纠纷的处理决定、判决书。裁定书;违法用地的处理文件,居委会、村委会或主管部门出具的土地权属证明等;
(6)地上建筑物、附着物的产权证明;(7)其他证明材料。
上述资料属复印件的,应加盖管理机关印章后才能归档。
4.9.3调查资料五卷后,应逐宗用资料(档案)袋装放。档案封面必须说明土地使用者名称和土地编号、卷内资料的编号及名称目录,并按街道。街坊汇总。同一街道。街坊的宗地档案按宗地编号的先后顺序统一排列。
4.9.4违法用地的调查资料参照宗地调查资料的整理办法进行,整理后的资料按街道、街坊汇总,与宗地资料集中存放,并造册摘录违法用地者名称、块地编号、面积、用途和违法用地性质,以便处理。
4.9.5编制街道街坊分区示意图。街道、街坊分区示意图可与地籍图分幅接合图一起编制成地籍索引图。
4.9.6采用地形图进行调查标绘宗地草图的,应标明街道、街坊的界线,检查地籍要素调查注记是否齐全,以便提供地籍测量时使用。
4.9.7在整理过程中,应查核调查资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要求,凡发现资料不全、不符合要求或调查存在遗漏的,应及时进行补调、修正。
第五章 地籍控制测量
第5.1条 控制测量内容与基本要求
5.1.1地籍控制测量包括基本控制测量和图根控制测量。基本控制点包括国家各级大地控制点和城镇二、三、四等控制点及一、二级控制点。
5.1.2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分级市网,逐级加密的原则,也可根据测区实际越级布网。
5.1.3控制测量可选用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导线测量、GPS定位测量等方法。5.1.4各级控制网测量的技术要求和精度指标,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导线测量分别执行表5.l、表5.2表5.3规定,GPS定位测量执行5.3.4.
5、5.3.4.6规定。
四等以下控制网最弱点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上 5cm,四等控制网最弱相邻点相对中误差不得超过上 5cm。
5.1.5地籍图根点的密度应根据测区内建筑物的稀密程度和通观条件而定,以满足地籍要素测绘需要为原则。一般每隔100~200m应有一点。
5.1.6基本控制点应理设固定标石,埋石有困难的沥青或水泥地面上可打入刻有十字的钢桩代替标石,在四周凿刻深度为1cm、边长为15cm*15cm的方框,涂以红漆,内写等级及点号。标石钢桩规格见附录7。
5.1.7控制测量采用的坐标系统按第1.6条执行。当投影长度变形大于2.5cm/km时,可采用任意带高斯正形投影坐标系或采用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坐标系。
5.1.8各级控制点应参照《城市测量规范》规定要求测量其高程。第5.2条 首级控制网等级的选择
5.2.1测区首级控制网是地籍测量控制的基础。可根据测区面积。自然地理条件、布网方法,并顾及规划发展远景,选择
二、王、四等和一级控制网中的任一等级作为首级控制网。一般面积 100km 以上的大城市应选二等,面积 30~100km 的中等城市选二等或三等,面积10~30km 的县城镇选三等或四等,10km 以下的可选一级。首级控制应布成网状结构。
5.2.2对测区内已有控制网点应分析其控制范围和精度。当控制范围、精度符合本细则规定,可直接利用,否则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建、改造或扩展。
第5.3条 基本控制测量 5.3.1三角测量
5.3.1.1各等级三角网应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三角形内角一般应不小于30°,确有困难时,个别角亦不应小于25°,当三角网精度估算偏低时,应增设起算边。
5.3.1.2各等级三角网应符合表5.1的技术要求 表5.1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要来
5.3.2三边测量
5.3.2.1三边网的三角形内角不应小于30°,确有困难时,个别内角办不应小于25°。
5.3.2.2四等(含)以上的三边网,宜在一些三角形中,以相应等级的测角精度观测一个较大角度以作检核。
5.3.2.3各等级三边网测边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规定。表5.2 三边网主要技术要来
注;测距1测回指照准目标1次读数3次(下同)。5.3.3导线测量
5.3.3.1各等级导线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3规定。表5.3 测距导线主要技术要求
:n为导线转折角个数;Ⅰ、Ⅱ为测距仪等级
5.3.3.2附会导线应尽量布成等边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3 5.3.3.3导线布成结点网时,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导线长度,不应超过相应等级导线总长的0.7倍。
5.3.3.4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l/2时,导线全长闭合差不得超过 12cm。
5.3.3.5在三、四等导线点上,当只有两个观测方向时,应观测左角、右角,左右角分别观测总测回数的一半测回,左角、右角分别取中数后组成圆周角的不符值,应不大于相应等级测角中误差的两倍。
5.3.4 GPS静态定位测量
5.3.4.1各等级GPS网应布成具有独立检核条件的图形(如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导线网形等)。5.3.4.2 GPS网点与原有控制网的高级点重合应不少于3点,当重合点数少于3点时,应与原有控制网的高级点进行联测,重合与联测的点总数不得少于3点。
5.3.4.3设计GPS布网方案时,应根据测区已有控制网的情况,尽量使其与原有控制点的点位重合,以便对原有控制网成果改算。
5.3.4.4 GPS控制网的点位应满足GPS观测要求,同时顾及后续使用常规仪器进行加密测量的需要,所选的点必须保证有2个以上方向通视。
5.3.4.5各等级GPS网相邻点间弦长测量中误差规定如下: 二等 ; 三等 ; 四等 ; 一级 ; 二级。
式中:d为相邻点间距离,以km为单位。
5.3.4.6各等级GPS静态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4规定。表5.4
5.3.4.7当GPS接收机具有快速静态定位功能时,观测时段长度可根据实际况,在技术设计书中规定,一般不少于15分钟。各等GPS首级控制网必须用静态定,方法测定。
第5.4条 地籍图根控制测量
5.4.1图根控制点是地籍要素测量的依据,图根点在基本控制点基础上加密。
5.4.2图根控制点通常采用图根导线加密,在等级网点基础上可连续加密二组当受地形条件限制导线无法附会时,可布设不超过四条边的支导线,支导线点不得发;新点。图根支导线的起点上应观测两个连接角,交点上应观测左、右角,距离应往返:测或单程双测。
5.4.3图根点的密度应满足地籍要素测量的需要,一般每幅1:500图不少于8点,1:1000图不少于12点,1:200O图不少于15点。5.4.4图报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 5cm。
5.4.5图根点一般可设临时标志,当测区内基本控制点密度较疏时,应在一级根点上适当埋设固定标五,使每幅图内理石点数量1:500图不少于4点,1:1000图不于7点,1:2000图不少于9点。每个理五点至少应与另一埋石点通视。图根点标石格见附录7。
5.4.6用交会法加密时,交会角不应小于30°,或大于150°前方、侧方交会应有3个方向;后方交会应有4个方向,交会角α、β和固定角C之和应小于160°,大于200°,以免点位落在危险圆范围内。
5.4.7图根导线的技术要求按表5.5规定执行。表5.5 图根导线主要技术要求
5.4.8图根导线边长用测距仪或用经检定的钢尺测定。钢尺丈量时须作往返测或单程双测。当尺长改正数大于尺长的1/10000时,应加尺长改正;量距时平均尺温与检定时温度相差超过上 10℃时,应进行温度改正;尺面倾斜大于1.5%时,应进行倾斜改正。
5.4.9图根导线可采用近似平差法。计算时,角度取至整秒,边长、坐标取至0.001m 第5.5条 观测要求与仪器检验 5.5.1三水平均观测
5.5.1.1水平角观测一般采用方向观测法,也可采用全组合测角法、三方向法。
5.5.1.2水平均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各等三角点、导线点在晴天日出、日落和中午前后成像模糊或跳动剧烈时不应进行观测。
5.5.1.3水平角观测各测回应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不同位置上。观测前应事先编制观测度盘表。
5.5.1.4二等点观测的全部测回应在两个时段进行,每个时段观测的基本测回数应不多于全部测回的2/3,用全组合测角法观测时,同一角度各测回不得连续观测。5.5.1.5当观测方向总数超过6个时,可分两组观测。每组至少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两组观测结果共同方向角值之差不得超过相应等级测角中误差的两倍。测站平差按等权观测进行。
5.5.1.6在高等级点上观测低等级点方向时,须联测两个高等级点方向。两个高等级点方向夹角的观测值与固定值之差不应超过。m、m 为新、旧观测成果相应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5.5.1.7水平方向观测各项限差应符合表5.7规定。表5.7
5.5.1.8当水平角观测站中心、照准目标偏离点位中心时,应进行归心投影,并对观测值进行归心改正。
5.5.2距离测量
5.5.2.1测距边选择的要求
(1)测线就高出地面或离开障碍物1.3m以上,对精度要求较低的一、二级测距边可以适当放宽。
(2)测线成避免通过吸热和散热不同的地段。如散热、塔烟等,测线通过较大水域上空时,应把测线高度提高到2m以上,并选择有利的观测时间。
(3)测线应避开电磁场干扰,当测线与高压输电线路平行时,应离开高压线2m以上。
(4)测线及其延长线上避免有反光物体。
(5)测距边采用对向三角高程测定两端高差进行倾斜改正时,两端高差不应超过下式要求:
式中:h--测距边两端高差(m); R--实测边长(m);
T--测距边规定的相对中误差分母值。当测距边两端高差用等级水推测定时,高差不受限制。
5.5.2.2距离测量要求(1)仪器高、棱镜高应量至mm。
(2)各级测距仪观测各项限差应符合表5.8规定。表5.8
注:往返测或不同时段间观测值较差必须将观测结果化算到期同一水平面貌一新上进行比较。
式中a—测距仪固定误差,b--测距仪比例误差,D--距离。
(3)各等级测距边应选择大气稳定、成像清晰的气象条件下进行测量,雷雨前后、大雾、大风、雨天和大气透明度很差时,不应进行测量。
5.5.2.2气象元素测定应符合表5.9规定。表5.9 气象元素测量要来
5.5.2.4测距边的归算
(l)测距边观测值必须经过气象改正,加常数、乘常数(必要时顾及周期误差)改正。
(2)将各项改正后的斜距化为水平距离:
a.测距边两端高差按公式计算水平距离:
b.用测距边垂直角观测值按公式计算水平距离:
式中:D--水平距离(m); S--经各项改正后的斜距(m); h--测距边的两端高差(m); a--垂直角观测值;
f--地球率与大气折光对垂直角的改正值,其值按公式:计算。式中 k为当地的大气折光系数;R为地球平均曲率半径,ρ=206265。不论垂直角是仰角还是俯角,f恒为正值。
(3)将水平距离投影到参考椭球面上,计算公式:
式中:D--参考椭球面上距离(m); D--水平距离(m);
h--测距边所在处的大地水准面差距(m); H--测距边高出大地水准面的平均高程(m); R--测距边方向参考椭球面法截弧的曲率半径(m)。当投影到大地水准面上时,h =0(4)参考椭球面上距离投影到高斯投影面上,计算公式:
式中D--参考椭球面上距离(m); D--高斯投影面上距离(m); y--测距边两端点楼坐标平均值(m); △y--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坐标差(m);
R--测距边中点处参考椭球面的平均曲率半径(m)。5.5.3仪器检验
新购置或经修理后的仪器,必须经过严格的全面检验,必须具有有效的检验合格证书。已用上作业的仪器,作业前必须进行必要项日的检验。检验合格方可用于作业。
5.3.3.1经纬仪作业前的检验项目(1)照准部旋转正确性检验;
(2)光学测微器行差与隙动差的检验(电子经纬仪除外);(3)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的检验;(4)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正确性的检验;(5)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之差的测定;(6)光学对中器的检验与校正。5.5.3.2测距仪作业前的检验项目:
(1)发射、接收、照准三轴平行性的检验与校正;(2)周期误差的检验;(3)加常数与乘常数的测定;(4)光学对中器的检验与校正。5.5.3.3 GPS接收机及其附属设备的检验按《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规定进行。
5.5.3.4仪器检验数据应详细记录,记录字体清晰、计算无误,各项检验资料装订成册。
5.5.3.5全站仪的检验项:(1)测角部分参照5.5.3.1执行;(2)测距部分参照5.5.3.2执行。5.5.4观测记录要求
5.5.4.1观测数据用于手工或电子记录。
5.3.4.2电子记录可用专用记录器(如电子手簿),也可使用由软件控制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传输的电子计算器(如E500)或便携式微机。
5.5.4.3电子记录程序必须经过生产主管部门审查和批准。未经审查批准的不得用于生产。电子记录器中的记录程序不得擅自修改。
5.5.4.4应按记录程序操作手册规定要求进行电子记录,输入到记录器中的观测数据,不得作任何修改。
5.5.4.5记录在存储介质上的原始观测数据文件,应制作备份,以使存查。
5.5.4.6手工记录的观测数据和记事项目必须现场记录在手簿中,字体要清晰、美观,不得擦改、涂改、连环划改或转抄。观测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观测数据,检查观测结果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第5.6条 观测成果险验 5.6.1三角测量观测成果的检验
5.6.1.1三角形闭合差应符合表5.1相应等级限差规定。
5.6.1.2测角中误差检验,当三角形在20个以上时,测角中误差用下式计算:
式中:W--三角形闭合差; n--三角形个数。
5.6.1.3三角网极条件、边条件自由项检验: 极条件自由项限差
边条件自由项限差
式中:--相应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β--三角形转距角;、--起算边相对中误差;
5.6.1.4方位均条件自由项检验: 方位角条件自由项限差
式中:n--推算方位角条件所经过的测站数;--相府等级的测角巾误差;、--起算方位角中误差。5.6.2三边测量观测成果检验 5.6.2.1测距边测量精度计算(1)计算距离测量单位权中误差: 距离测量单位权中误差
式中:d--往返测(或不同时段观测)距离较差; n--测距边数;
P--距离测量先验权。先验权按 P = 计算。为测距仪标称精度。(2)计算任一测距边测距中误差:。
5.6.2.2三边网中角度观测值与计算值较差检验限差:
式中:m--测距边平均测距中误差; h--观测角顶点至对边的垂距;
α、β--三角形中观测角以外的另两个角度。或
式中: 为测距边平均测距相对中误差;α、β、同前。
5.6.2.3三边网角条件(包括圆周角条件和组合角条件)自由项限差检验限差:
式中:m--观测边平均测距中误差; α--圆周角条件或组合角条件方程式系数。5.6.3导线测量成果检验
5.6.3.1附合导线方位角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应符合表5.3规定。
5.6.3.2导线测量角度观测值中误差计算
(1)用方位角闭合差计算导线(网)角度测量中误差 式中:--附合导线或闭合环的方位角闭合基; n--计算闭合差的转折角个数; n--附合导线或闭合环的个数。
(2)用左、右角观测的圆周角闭合差计算测角中误差: 式中:△--测站圆周角闭合差; n--圆周角个数。
5.6.3.3边长测量测距中误差按5.6.2.1公式计算。5.6.4 GPS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成果检验 5.6.4.1同步环闭合差检验(l)三边同步环闭合差限差:
式中:σ--相应等级规定的相邻点弦长测量中误差(按平均边长计算)、、--各坐标差分量闭合差; n--闭合环的边数。(2)多边同步环闭合差限差
(3)若干条独立观测边组成闭会环的闭合差限差
式中:、、同前。
5.6.4.2同边任意两时段观测结果较差不得超过所用接收机标称精度的2 倍。
第5.7条平差计算基本要求
5.7.1外业观测记录经检查观测成果经检验,拥认符合规定要求后,方可进行平差计算。5.7.2二、三、四等控制网应采用严密平差法,平差采用的计算机程序须经有关部鉴定。平差计算时应对所有输人数据认真核对,确保元误。平差计算中应进行精度评定。
5.7.
3一、二级控制网可采用近似平差法,但作为首级控制的一级网应采用严密平差。
5.7.4内业计算数字取位应按表5.10规定。表5.10 内业计算数字取位规定
边长、坐标、方位角最后成果取位按上表现定。
第六章 地籍要素测量
第6.1条 地籍要素测量内容
地籍要素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界线、权属界址点、界址线、地类界线、块地界线、保护区界线;建筑物和构筑物;道路和与权界线关联的线状地物;水系和植被,同时调查房屋结构与层数、门牌号码、地理名称和大的单位名称等。地籍要素测量成果应能满足地籍图编制、面积量算、统计的要求。
第6.2条 地籍要素测量精度
界址点测量精度、地籍原图基本精度按总则第1.7条执行。第6.3条 地籍要素测量方法
地籍要素测量主要采用地面测量手段。在建筑密度低、测区面积较大的地区,也可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与地面调查相接合的方法。
6.3.1解析法
6.3.1.1解析法是利用实地观测数据(角度、距离等)或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按公式计算被测点坐标的方法。利用所测点的坐标可随时根据需要展绘不同比例尺的地籍图,实现计算机自动绘制地籍图,并为建立地籍数据库和土地信息系统服务。6.3.1.2解析法应预先布测密度较大的控制网,施测时采用经纬仪和测距仪或全站仪(电子速测仪)。对于街坊外围的所有界址点,应尽可能在野外直接测定坐标:对宗地内部无法直接观测的界址点和建筑物主要特征点,可按解析几何方法求得解析坐标,但必须进行检核。
6.3.1.3野外观测时应注意防止出现粗差。仪器安置后应进行方向和距离检核,并在观测中经常检查定向方向以确认仪器没有移动。电子手薄的数据处理程序应经过严格试算检验。应注意棱镜中心与被测点实际位置的偏差,并加以改正。
6.3.2部分解析法
6.3.2.1部分解析法是先采用解析法测量街坊外围界址点和街坊内部部分界址点的坐标,并将这些解析点展绘在图上,然后对其余点位进行勘丈,再根据勘丈数据用装绘的方法将这些点位绘制在图上的方法。装线时可采用三角板、圆规、比例尺等绘图工具,按距离交会法、截距法、直角坐标法等几何关系作图。
6.3.2.2大宗地内的地物可以用平板仪测绘,测绘时可直接在已展好解析界址点的薄膜图上进行,也可在另一薄膜上按假定的坐标系自由定位和定向后测绘,然后与展点薄膜图套合透绘成图。
6.3.3图解法
6.3.3.1图解法是指用平板仪测图、航测法测图或利用测区已有现势性较好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勘文编绘地籍图的方法,适应于土地价值较低且技术力量与物质条件达不到采用以上两种方法的地区。
6.3.3.2用平板仪测制地籍图时,应充分利用控制点设站,不足时可增设测站点。测站点相对于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 0.1mm,测站点至界址点的距离,不得超过50m,展绘目标点的位置用复式比例尺和卡规,实地小于50m的界址边长应用钢尺直接丈量至0.01m。
6.3.3.3采用航测法测制地籍图时其工作程序宜先内业测图,后外业实地核实、修正和补充,再完成正式地籍图。技术要求如下:
(l)航空摄影计划编制、技术设计、质量要求、验收标准等参照GB/T 15661-1995《1:5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进行航空摄影前,一般宜采用全野外布设地面标志。(2)航测外业、内业测绘工作要求参照《1:500、l:1000、l: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执行。
(3)解算界址点点位坐标宜采用空中三角测量独立模型法区域网平差或光束法平差,以保证界址点精度。
(4)土地利用类别、单位名称、门牌号码等地籍要素应实地调注。第6.4条 地籍要素测量若干问题的处理
6.4.1界址点、界址线按权属调查确定的位置测绘。没有调查成果的,按实际使用范围界线测绘。
6.4.2房屋及其他构筑物测绘应以外墙基为准,悬空建筑(水上房屋、飘楼、骑楼、柱廊等)按其外轮廓测绘并注房屋结构与层数。悬空建筑用虚线表示。
6.4.3房檐及三面悬空的阳台、临时性棚房和简易房屋不表示。房屋内天井大于图上4mm 的应表示,房屋外轮廓凹、凸小于图上0.4mm时可综合,大于0.4mm的依实际轮廓测绘。落地阳台应综合为房屋,构筑物按外轮廓测绘。
6.4.4位于宗地界址线上的台阶、外楼梯应表示,宗地内部房屋的台阶,楼梯一般不表示。
6.4.5作为权属界线的线状地物(围墙、栏栅、铁丝网、活树篱笆等)应测绘。
6.4.6铁路、公路、街道、内部道路及道路交叉处、公共场所内的大花圃应测绘。
铁路、公路两侧用地界线已有权属调查成果的,应予实测。公路按路肩测绘,街道技渠边石施测;无渠边石的不测绘街道线,内部道路按实际界线测绘。道路的路堤路堑用相应符号表示。
6.4.7块地按实际界线测量。
6.4.8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大片没有建筑物的空旷地带应适当测设高程点。
第七章 地籍图编绘
第7.1条 地籍图的种类和内容 7.1.1地籍图的种类
地籍图是表达地籍要素的图件,是地籍管理的基础资料。7.1.1.1地籍图按其用途可分为基本地籍图、专题地籍图、简易地籍图和宗地图四种。
(l)基本地籍图是严格按国家地籍调查测量的规定和本实施细则要求测绘的,按国家正规分幅的地籍图,是地籍调查测量的主要成果,也是城镇地籍管理的基础图件。
本细则所称地籍图,无专门说明的均系指基本地籍图。
(2)宗地图是以宗地为单位编制的地籍图,主要表示本宗地的地籍要素以及与相邻宗地的关系。宗地图是土地登记发证资料的组成部分,是土地证书的附图。
(3)专题地籍图是为了满足某种管理需要,突出表达地籍要素中某一个专题而测制地籍图件。
(4)简易地籍图是在尚未完成规范地籍测量的地区,为满足地籍管理等急需,用简易方法编绘而成的反映土地编号及宗地相关位置关系等基本地籍要素的地籍图。简易地籍图是地籍管理中的过渡性图件,不能代替基本地籍图。
7.1.1.2地籍图以其图面形式可分为线划地籍图和正射影像地籍图。(1)线划地籍图是通过线划、符号、注记表示所有地籍要素的地籍图件。目前地籍图绝大多数采用线划图形式。
(2)正射影像地籍图是以正射影像图为底图,辅以必要的线划、符号。注记表示地籍要素的地籍图件。
7.1.2地籍图应表示的基本内容(1)界址点、界址线及宗地号;(2)街道界、街坊界及其编号;(3)行政区域界及其名称注记;(4)土地利用类别代码;
(5)控制点(含等级、点名、高程);(6)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7)道路、水域;
(8)地理名称、门牌号码及较大宗地的单位名称;(9)比例尺及图幅整饰的基本内容;(10)其他与地籍有关,需要表达的内容。第7.2条 地籍图比例尺及分幅、编号 7.2.1地籍图比例尺
城镇地区、城区和复杂地区一般采用1:500,规划区、独立工矿和村庄可采用1:1000,也可采用1:2000 7.2.2地籍图分幅
地籍图宜采用 50cm * 50cm的正方形分幅。
地籍图的图幅按高斯--克吕格坐标格网线划分。1:2000图幅以整公里格网线为图廓线;1:100O和1:500图幅在1:2000图幅中划分,划分方法见图7.1所示。
F I D 1:2000 C D 1:1000 C D 1:500 C G G
B A E B A H E B 1km为1幅 1km为4幅 1km为16幅(a)(b)(c)
图7.1
7.2.3地籍图的编号
地籍图的图号以该图幅西南图廓点坐标的公里数编码,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以短横线相连。其中1:2000的取至整公里数,1:1000的取至小数点后一位,1:500的取至小数点后两位。
G J F H I
E 在地籍图上标注图幅编号时,一般略去编号中的百公里和百公里以前的数值,必要时可加注百公里数。
26.00 C D 25.50
J 25.00 B A 34.00 I 34.50 35.00 图7.2
图7.2中: 1:2000图幅ABCD的编号为25-34 1:1000图幅AEFG的编号为25.0-34.0 1:500图幅AIHJ的编号为25.00-34.00 7.2.4地籍图图名 地籍图上应加注图幅名称。图名应以本图幅主要单位名称或地理名称命名。一个测区内的图幅名称不得重复。第7.3条 地籍图绘制精度 7.3.1地籍原图图纸要求
地籍原图应选用厚度为0.07~0.lmm,伸缩系数小于0.2%。的聚酯薄膜。数字化制图时应选用伸缩性小的优质图纸。
7.3.2地籍图绘制精度
(1)地籍原图绘制精度按表7.1规定执行:
表7.1 展绘方格网、图廓线及控制点的限差
(2)地籍要素着墨或透绘最大不得偏离底线中心线0.2mm.7.3.3按边精度
相邻图幅接边的限差为2 m。其中m为图上地物点点位中心误差。当接边误差小于限差时,平均配赋;否则,应实地核查改正。第7.4条 地籍图编绘程序和方法 7.4.1地籍图编绘程序见图7.3。
开展地籍调查测量测绘地籍图
地籍调查测量 地籍初稿图 地籍要素的复核、修正 地理名称.门牌号
权属、界址
地号、地类号 建筑物、构筑物 利用现有资料编绘地籍图
选定工作底图
收集资料
地籍要素的 补调测量及标绘 编辑、清绘 基本地籍图 线划地籍图
正射影像地籍图 有关地籍资料
图 件 大比例尺地形图 正射影像图
7.4.2地籍图编绘方法
7.4.2.1收集与地籍图编绘有关的资料(1)地籍调查资料;
(2)地籍测量铅笔原图或数字化数据资料;(3)土地登记发证资料;
(4)可资利用的地形图及数字化数据资料、正射影像图等;(5)土地编号资料;(6)地名资料;(7)其他有关资料。7.4.2.2选取工作底图
编绘地籍图可采用如下图件作为工作底图:(1)地籍测量铅笔原图;
(2)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地籍初稿图;
(3)符合地籍测量精度要求、现势性良好的1:500--1:2000的地形原图的二底图、复制图或数字化地形图;
(4)现势性良好的1:500~1:10OO的正射影像图。利用地形图或正射影像图作工作底图的,应首先进行地籍要素的补测补调工作,并逐宗编注宗地号和地类号。
7.4.2.3复核权属界址
(l)权属界址的复核工作由当地国土管理部门负责,测绘专业队配合完成。通过室内外复核,确保工作底图上的宗地权属界址测绘准确无误。
(2)室内复核:
a.复核方法:未发土地证地区,将工作底图和地籍调查时绘制的宗地草图,按街坊逐宗核对;已发土地证地区,将工作底图和原始土地登记档案中的宗地图按街坊逐宗核对。
b.复核内容:①界址线走向;②宗地形状、范围;③土地用途;④有无办过变更登记。
C.处理原则:室内能修正的,室内修正;难以判断的须实地复核。(3)实地复核:
实地复核侧重解决室内复核中发现的未解决的问题。实地复核的内容和处理方法如下:
a.核查实地标定的界址点位是否正确、合理,和权源文件是否一致。如界址点位置标定有错,应按正确标定后的界址点位重新施测并修正工作底图;
b.核查实测界址点位和国土管理部门实地标定的界址点位是否一致。不一致时,按国主管理部门标定点位重新施测界址点并修正工作底图;
C.测量调绘与实地不一致的,按实地修改。
7.4.2.4在工作底图上对土地编号进行整理,处理错漏,规范宗地和块地地号及土地利用类别的注记方式。
7.4.2.5对图面内容进行综合取舍,做到表示合理、清晰易读。但地号和地类号的注记一律不得取舍。
7.4.2.6将已复核、整理、综合取舍后的工作底图逐幅接边。7.4.2.7依据已调绘整理的工作底图,透绘或清绘成线划地籍图。利用正射影像图作工作底图的,也可按用户需要直接绘制正射影像地籍图。
采用数字化制图的,应根据工作底图在计算机内进行修正、编辑后成图。7.4.2.8将已清绘的地籍图再次检查接边,整饰成图。第7.5条 地籍要素的表示方法
7.5.1各级行政界线和街道、街坊界线的表示方法
(1)各级行政界线和街道。街坊界线均应按本细则关于地籍图图式(简称图式,下同)的规定,在地籍图上准确绘制;
(2)街道界、街坊界必须封闭;
(3)两级或两级以上境界重合时,按其中最高级境界表示;
(4)街道、街坊界线和行政界线重叠时,以行政界线代替街道、街坊界线。7.5.2界址线和界址点的表示方法
(1)界址线以0.3mm的实钱表示。界址点以直径0.8mm的小圆表示,小圆中心为界址线交点位置;
(2)宗地界址线必须封闭;
(3)界址线以房屋墙壁、栅栏、篱笆、铁丝网或陡坡为界的,应将原符号的线状部分以界址线表示,并明确归属;
(4)当境界与界址线重叠时,以界址线表示,境界跳绘。7.5.3测量控制点的表示方法
各类埋石的测量控制点均应在地籍图上表示,并注记等级、点号、高程。7.5.4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的表示方法(1)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用细实线表示。
(2)骑楼、飘楼、水上房屋等悬空建筑,以虚线表示。7.5.5城镇土地利用分类的表示方法
城镇的土地利用分类,以宗地(块地)为单位,按规定代码注记至二级分类。7.5.6道路、水系、植被的表示方法
(1)道路、水系及主要的桥梁、涵洞应予表示,并注记全称。其表示方法参照同比例尺地形图。
(2)当宗地(块地)的土地利用类别为某一种植被时,直接注记该植被对应的土地分类代码,一般不另绘植被符号。
7.5.7注记
(1)街道号、街坊号以图幅为单位,在该街道、街坊的适中位置用规定字体注出。宗地号(块地号)和地类号用分数形式逐宗注记,分子为宗地号(块地号),分母为地类代码。当宗地(块地)内注记不下时,可用箭头示意在旁边注出。
(2)用地单位名称一般应注记全称,当名称太长时可缩写注记,但隶属关系要明确。
(3)房屋的结构、层次,按图式5.6的规定,注记在房屋内部的合适位置,字头朝北.(4)地理名称注记。包括山名、河名、村名、行政辖区名、铁路公路名、马路街巷名及宗地门牌号码等。门牌号码注记在宗地靠近道路一侧的边线内,字体垂直或近似垂直于该边线,字头向北、向西。
(5)各类注记如采用贴字,图幅清绘后应进行喷膜处理。7.5.8正射影像地籍图上地籍要素的表示方法
凡影像能清晰表述的地籍要素采用影像直接表示,影像不能直接表述或清晰表述的地籍要素,以线划、符号和注记配合表示。
第7.6条 地籍图的清绘整饰 7.6.1清绘方法(1)手工清绘。(2)机助制图。7.6.2清绘程序
(1)图廓线、方格网线、各类控制点;(2)各项地籍要素;(3)注记;(4)图廓整饰;
(5)全面自查,复核接边。7.6.3图廓整饰(1)内图廓整饰要求:
a.注记四周图廓点坐标,以公里数为单位,注记至小数点后两位。b.行政界线延伸至图廓边的,需在内图廓线外注记该行政界线两边的行政辖区的名称。
(2)图廓外整饰样例见附录10,地籍图样例见附录9。第7.7条 地籍要素分色规定
地籍图可采用单色绘制,也可采用双色绘制。(1)单色图一般用黑色绘制;
(2)双色图采用红黑两色绘制。其中和土地权属有直接关系的界址点、界址线、街坊界线、街道界线及宗地号、街坊号、街道号用红色表示,其他均用黑色表示。
第7.8条 地籍数据分层设置规定
7.8.1数字化制图时,测绘软件中各地籍要素的分层设置应符合表7.2之规定。
宗地图库的分层和上述相同,在输出双色图时,只本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及土地编号用红色,其余全部用黑色。
第7.9条 宗地图编绘 7.9.1宗地图的内容
(1)本宗地所在的地籍图图号;
(2)本宗地编号、门牌号、权利人名称(姓名);(3)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线,界址点号,界址线边长;(4)本宗地内建筑物。构筑物轮廓线,计算建筑占地面积所需的距离、边长;
(5)本宗地土地利用类别。宗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6)相邻宗地界址线、宗地号,门牌号、权利人及相关地物;(7)指北方向、比例尺。绘制人员及日期。7.9.2编绘宗地图的基本要求
(l)宗地界址线走向正确,四至关系明确无误;
(2)各项注记正确齐全,与地籍图、宗地草图及地籍簿册一致。本宗地边长注记至0.01m。面积用分数表示,注记在本宗地内部适中位置,其中分母为宗地面积,分子为建筑占地面积,面积注记至0.1m。土地利用类别注记至二级分类。(3)宗地外轮廓及内部房屋、建筑物等形状正确,比例恰当;
(4)宗地图一律用双色绘制。在宗地图上,本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用红色,其他用黑色表示。
(5)图幅规格:一般为16开或32开幅,较大、较小宗地可适当缩放。7.9.3宗地图的编绘底图
(1)地籍图;
(2)合乎精度和比例尺要求的地形图。正射影像图、放大航片、竣工图等;
(3)宗地草图。
7.9.4宗地图的编绘方法:
(1)已建立地籍调查测量数据库或地形图数据库的地区,按宗地图要求编辑打印各宗地图。
(2)已有地籍图的地区,可采用复印、缩放、蒙绘等方法逐宗编绘宗地图。(3)在末开展地籍测量的地区,可依据收集的1:500~1:2000的地形图、竣工图等,经实地调查丈量,编绘成宗地图。
(4)已有正射影像图的地区,可依据本宗地影像和实地调查丈量的数据绘制正射影像宗地图或一般的线划宗地图。
(5)无任何图件、像片可利用时,可依据宗地草图实丈数据编制宗地图。(6)宗地图上,本宗地界址点用1.5mm直径的小圆圈表示,本宗地界址线用0.3mm的实线绘出,边长注记至0.01m,面积注记至0.1m。
宗地图样式见附录8。第7.10条 专题地籍图的编制
专题地籍图可专门测制,也可利用基本地籍图根据专题要求编制。当基本地籍图全部信息存入计算机时,亦可通过计算机分层处理获取。
编制专题地籍图时,与专题无直接关系的内容可不表示。第7.11条 地籍索引图的编制
7.11.1为便于检索和使用,地籍调查测量工作结束后,应以调查区为单位编制地籍索引图。
7.11.2地籍索引图主要表达本调查区内街道、街坊的分区界线及其编号,主要道路、铁路、河流及和图幅分幅的关系,亦可称为街道、街坊分区示意图。7.11.3地籍索引图在地籍图分幅结合表的基础上参照地籍图缩小编制而成。地籍索引图的约略比例尺以一幅图能包含全调查区范围而定,图幅一般不应小于 50cm*50cm 第7.12条 地籍图图式 7.12.1地籍图图式见附录11。
7.12.2地籍图图式中未作规定的,按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发布的《1:500、1:1000、l:2000的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执行。
第八章 面积量算与汇总
第8.1条 面积量算内容
面积量算内容包括宗地面积、地块面积和建筑占地面积量算等。第8.2条 面积量算方法及精度要求 8.2.1宗地(块地)面积量算方法
应根据地籍要素测量情况,宗地(块地)的图形和技术设备条件选择面积量算方法。宗地(块地)面积量算表见附录12。
8.2.1.1多边形宗地(块地)的界址点已有测坐标的,按下式计算面积:
或
式中:P--宗地(块地)面积(m);
Xi,Yi一宗地(块地)第i个界址点纵、横坐标(n);界址点按逆时针编号,当i=n时,令i+1二1;i二1时,令i-l=n;
n一宗地(块地)界址点个数。
8.2.1.2宗地(块地)呈现则几何图形且已有实测边长数据的,应采用实测边长按附录13所列的公式计算面积。
8.2.1.3没有实测边长数据,呈规则几何图形的宗地(块地),可采用图解界址坐标,或图解界址边长、间距,按8.2.1.l或8.2.1.2的方法计算面积。
8.2.1.4宗地(块地)呈不规则曲线几何图形的,可采用光电面积量测仪、求积仪等方法量算面积。8.2.1.5已有计算机、数字化设备的地方,可采用图形数字化方法解算面积。
8.2.2街坊面积量算
8.2.2.1街坊外围界址点均为实测坐标的,应采用坐标解析法计算街坊面积。
8.2.2.2街坊外围界址点没有实测坐标的,按下列步骤量算面积:(1)以图幅为单位量测图幅内各个街坊的面积;
(2)图幅内各街坊面积之和与图幅理论面积之差不超过0.0025P。(P。为图幅理论面积)时,将闭合差按各街坊面积比例配赋给各街坊,得出平差后图幅内各街坊面积;
(3)将平差后跨图幅的同一街坊面积汇总得到整个街坊面积。图幅内街坊面积量算表见附录14 8.2.3街坊内街巷道路等交通用地可作为一个块地求算面积。街坊内的交通用地面积为街坊面积减去街坊内宗地总面积和其他非交通用地的块地总面积。
8.2.4共用宗地内,各共有人独自使用的土地有明显范围界线的,应先量算独自使用面积,剩余部分作为共有面积,并按建筑面积比例分摊;当分摊有困难时,亦可不分摊。
共用宗地面积(分摊)量算表见附录15。
8.2.5建筑占地面积量算按8.2.1的方法进行。8.2.6精度与要求
(1)坐标解析法计算面积必须进行两次独立计算。
(2)图解面积量算应在地籍原图上进行,如图纸伸缩较大时,还应考虑图纸伸缩系数的改正。图纸伸缩系数计算方法见附录16。
(3)宗地(块地)面积在图上小于5cm 时,应实地丈量求算面积,不得在地籍图上量算。
(4)图解面积量算应独立进行两次,两次量算的较差应符合下式规定:
式中:--面积两次量算较差(m); P--量算面积(m); M--地籍图比例尺分母。
两次量算结果较差在限差内的,取中数作为最后量算结果。(5)面积量算结果取至0.01m。第8.3条 面积汇总
8.3.1面积汇总包括宗地(块地)面积汇总和城镇土地分类面积汇总。8.3.2宗地(块地)面积汇总以街道为单位,按街坊的次序进行;同一街坊内按先宗地后块地的方式,依其编号的次序进行编列汇总,形成以街道为单位宗地(快地)面积汇总表(见附录17)。
8.3.3城镇土地分类面积汇总以街坊为单位,按土地利用类别进行,由街坊开始,逐级汇总统计街道、城镇土地分类面积,形成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见附录18)。
第8.4条 宗地面积的复核及填写
地籍测量前已经登记发证的地方,应做好地籍测量宗地面积与登记发证的宗地面积复核工作。对宗地面积不一致的,应查明原因。因宗地界址位置不一致造成面积不合的,应到实地进行复核,确属地籍测量的错误,应及时对界址和面积进行修正;因测量精度引起宗地面积不一致的,应以高精度的测量成果为准;图解数据解算的面积与实量数据解算的面积不一致的,以实量面积为准;因登记发证或地籍测量前已发生变更造成宗地面积不一致的,应登记造册,适当时候通知土地使用者统一办理变更手续。
宗地面积经复校无误后,补填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中的宗地面积栏。
第九章 文字报告编写
第9.1条 阶段工作小结
在地籍调查测量实施过程中,阶段性工作完成后,应对本阶段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小结。
9.1.l地籍调查工作小结内容(1)资料收集及利用情况;(2)确权依据和本调查区的确权规定;
(3)工作方案实施情况,包括进度、调查范围、调查面积及宗地数等;(4)存在问题及有关问题的处理结果。处理意见;(5)成果资料整理及归档情况。9.1.2地籍控制测量小结内容
(1)测区概况,包括测区的地理、地貌及原有控制资料情况等;(2)采用的坐标系及投影方法;
(3)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及控制网的加密情况;(4)测量方法及成果精度;(5)提交的成果资料。
9.1.3地籍要素测量及地籍图编绘小结内容(1)作业概况,包括工作进程及要素测绘的总体情况;(2)作业方法,包括采用的仪器设备、作业的具体方法和过程;(3)实施情况,包括任务的完成情况、质量保证措施;(4)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5)成果资料精度及检查情况;(6)提交的成果资料。
9.1.4面积量算汇总小结内容
(1)面积量算方法及使用的仪器、工具;(2)由积量算精度及质量保证措施;(3)检查情况,存在问题和处理意见;(4)提交的成果资料。
第9.2条 城镇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分析报告 9.2.1城镇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分析报告的离本内容(1)城镇K域范围及所采用资料概况;
(2)各地类面积比例(即城镇I:地利用结构)分析;
(3)城镇的总体建筑密度、容积率及主要地类(城镇土地利用分类中的前7大类)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的排序和对比分析;
(4)人均占地、人均建设用地分析;(5)城镇内部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6)城镇内部未利用土地的专题调查和分析;(7)结论及建议。
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及需要增加分析内容,如市区各楼层占地比例分析;建筑密度与容积率的相关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等。
9.2.2主要统计分析表格
(1)城镇建筑密度统计分析表(见附录19);
(2)城镇不同土地用途建筑密度统计分析表(见附录20);(3)城镇容积率统计分析表(见附录21);
(4)城镇不同土地用途容积率统计分析表(见附录22);(5)城镇不同楼层占地情况统计分析表(见附录23)。第9.3条 工作总结报告
地籍调查测量工作总结应包括下列内容:
(1)概述,包括调查测量范围面积,负责调查测量的作业队伍各自负责的工作等;
(2)工作的组织和安排;(3)作业程序和方法;(4)检查验收的组织和安排;
(5)完成的工作量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等;(6)有关问题及处理情况;(7)工作体会和建议。第9.4条 技术总结报告
地籍调查测量技术总结应包括下列内容:
(1)概述,包括调查测量区域的地理地貌概况,资料收集及利用情况;(2)作业依据;
(3)作业程序和方法,包括采用的仪器设备及检校情况,作业的具体方法和过程;
(4)任务实施情况,包括任务实施过程及完成情况;(5)成果精度、质量情况及采取的措施;(6)技术设计的执行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情况;(7)检查与处理情况;(8)成果资料清单;(9)经验、体会和建议。
第十章 成果资料整理上交
第10.1条 调查测量成果资料整理
成果资料整理是指调查测量工作结束后,对形成的资料进行检核、分类、编排、整饰,装订成册。资料整理要求整齐、美观、编排有序,便于使用和查找,并使调查成果与测量成果相互衔接,形成整体。
10.1.1地籍调查成果整理
调查资料整理按第四章第4.9条的要求执行。
地籍调查成果整理过程中,应根据地籍测量成果格核共有面积及其分摊情况、边长等有关调查数据;对地籍调查过程中,没有填写的宗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界址点间距、界址点坐标等有关栏目内容进行补填;数字化测量形成的宗地图,应归人宗地调查档案,保证宗地调查内容和资料的完整性。
10.1.2地籍测量成果整理 10.1.2.1地籍测量成果资料检核(1)控制测量部分
a.原始观测记录手簿各项记录是否齐全和符合要求,计算有无错误,观测成果有无超限;
b.仪器检定资料是否齐全和符合要求; C.点之记是否按要求绘制;
d.各等级控制网布点图绘制有无遗漏; e.平差计算是否符合要求,有无超限;
f.控制点成果表是否从高等级到低等级列出,有无错漏; g.有无提交控制测量小结。(2)要素测量部分 a.地籍图测绘范围是否完整、无遗漏,是否按要求绘制地籍索引图; b.界址点坐标册填写是否正确、齐全,有无遗漏; C.属性数据表、空间数据表和综合数据表是否齐全。d.有无提交要素测量小结。(3)面积量算部分
a.收集面积量算表及原始计算记录,检查有无错漏;
b.检查宗地面积汇总表、分类面积统计表和共用土地分摊面积表是否按规定填写、汇总;
C.有无提交面积量算小结或说明。10.1.2.2地籍测量成果资料整理要求
(l)地籍测量的图件成果、图面整饰应美观,各项内容应齐全,符合规定要求;控制网布点图,地籍索引图的尺寸适中,一般不小于 50cm*50cm。
(2)图件以外的其他地籍测量成果(包括文字总结、报告等),应按其所属类别,分别装订成册。
(3)凡装订成册的成果资料,必须加具封面,封面必须注明本项成果的名称。同一项成果分为若干册的,应进行顺序编号,封面应注明本册成果资料的范围。
(4)装订成册的成果,凡涉及街道、街坊、宗地编号的(如面积量算表、界址点坐标册、宗地面积汇总表、分类面积统计表等),同一类别的成果资料应按街道、街坊、宗地编号的顺序进行编列,同一册中至少应保持街坊内资料的完整性。
(5)数字化地籍测量提供的磁盘文件应注明所属内容、范围和测绘时间。第10.2条 调查测量成果资料上交
地籍调查测量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以下成果资料: 10.2.1文字部分(l)技术设计书;(2)土地确权规定;(3)检查报告;(4)工作总结;(5)技术总结;
(6)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分析报告;(7)验收报告(待验收后补交)。10.2.2地籍凋查部分
(1)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2)丈量原始记录;(3)宗地草图;(4)各类权源文件。10.2.3地籍测量部分
(l)各等级控制网布点图、点之记、观测原始记录、平差计算资料及成果表;
(2)仪器检定资料;
(3)地籍索引图(含街道、街坊分区示意图);(4)地籍图、宗地图;
(5)空间数据表、属性数据表和综合数据表;(6)界址点坐标册。10.2.4面积量算部分(l)面积量算表;
(2)以街道为单位宗地面积汇总表;(3)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
(3)共用土地面积(分摊)量算表。
10.2.5采用数字化作业时,还应提交相应的磁盘等数据资料文件。
第十一章 成果验收及质量评定
第11.1条 检查验收制度
11.1.1地籍调查测量成果实行三级检查、一级验收的“三检一验”制度。即作业员的自检、作业队(组)的全检、作业单位的专检和省级验收。检查、验收过程应有记录,专检和验收结束后应编写检查(验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