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地籍数据常见问题总结(五篇)

时间:2019-05-15 13:4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镇地籍数据常见问题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镇地籍数据常见问题总结》。

第一篇:城镇地籍数据常见问题总结

城镇地籍数据常见问题总结

一、成果提交问题

1、数据成果目录混乱,没有按照城镇地籍提交模板来整理。

2、成果提交不全,如缺网络数据库文件,缺扫描的权源资料等。

3、权源资料未按要求命名或目录放臵混乱;未按要求提交以街坊为单位的扫描资料;扫描资料提交数量没有达到至少200宗;权源资料只提交了地籍调查表或宗地草图,没有其他资料。

4、未提交“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

5、未提交单独的铁路用地数据库。

二、数学基础问题

1、坐标系不是西安80,而为北京五四或独立坐标系。

2、数据未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和高斯-克吕格投影。

三、矢量数据拓扑问题

1、行政区、地类图斑等面状层内有空隙。

2、房屋与宗地位臵关系:房屋跨越宗地的情况较多,而个别单位把超越宗地的部分割成另一碎图斑,不妥,应当核实是否真有此情况,如不实就修改,如属实,应在报告特殊情况说明里加以说明。

3、出现地类图斑与行政区不套合现象。

4、部分数据出现宗地被街坊分割现象。

5、有的图斑跨越宗地及以上权属界。

四、图层内属性问题

1、界址线位臵的填写与地籍调查表中的“内中外”及界址线方向不符。

2、宗地权属性质与使用权类型不符现象较普遍。

3、地类图斑层的铁路、河流水面等国有土地使用权图斑的权属性质误为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合理。

4、界址点类型及界址线类型、位臵、长度、数目与地调表中的不一致。

5、各图层的必填字段出现为空或与标准不符现象。

6、同一权属单位内出现图斑重号现象。

7、宗地实测面积与计算面积相差较大。

8、地类图斑层出现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等有疑问地类。

9、宗地层的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不准确。

10、地类图斑的权属只到了街坊级,应填至宗地级。

11、部分宗地的地籍调查表中使用起始终止时间不为空而宗地的初始登记信息中为空,部分宗地的使用起始终止时间为同一天。

12、部分跨图幅的宗地,图幅号应填写其跨越的所有图幅的图幅号。

五、图层间属性一致性问题

1、地类图斑地类与对应宗地土地用途不一致现象较普遍。

2、地类图斑权属性质与对应宗地权属性质不一致现象较多。

3、地类图斑层的权属单位代码及座落单位代码与对应宗地地籍号不一致。

4、房屋隶属宗地与对应宗地地籍号不一致情况。

5、地类图斑总面积与行政区总面积不一致。

6、地类图斑权属单位代码、宗地地籍号街道街坊级代码与对应的行政区的街道街坊级代码不一致。

六、图属一致性问题

1、宗地四至、权利人等信息与图面不符。

2、界址线的“界址线类别”与地形要素中对应的线类别不一致。

3、房屋的层数、结构等属性与图面注记不一致。

4、界址线位臵与图面表示不一致。

5、有的宗地属性与地籍调查表中填写的不一致。

七、图数一致性问题

1、纸质图件成果未用MAPGIS软件出图,纸质图件中有的图形的参数与数据不一致,有的注记或其他也与数据不一致。

八、其他问题

1、管理系统中查询宗地基本信息为空。

2、属性表宗地信息与宗地图形不能一一对应,出现有属性信息没有对应宗地或有宗地没有属性信息的情况,出现部分有初始登记信息和权源资料而无对应宗地的情况;

3、部分宗地无初始登记信息、部分宗地出现多个登记信息且登记信息内容完全一致。

4、地籍调查表中有的内容而宗地基本信息与初始登记信息中相关内容为空。

5、部分宗地进行界址点线查询时,界址点坐标值都为0,界址线长度也都为0。

6、界址点线表查询时,部分宗地共用界址线的左右指界人都为空。

7、部分建库单位把二楼以上的阳台放到了房屋层,这样导致大量的房屋跨越宗地现象,建议将阳台放到地物要素层。

8、地形要素转MAPGIS格式后丢漏现象严重;有的地形要素的图形参数与图式要求不符。

9、数据库中未对地形、地籍、地物、土地利用要素进行符号化。

九、图面整饰问题

1、分幅图

1)缺街道号(街坊号)或街道号表示过多。一般整幅图只有一个街道号的在居中空白处表示一个即可。2)缺界端注记。

3)图内符号、注记等的大小、颜色等不符合地籍图图式要求。4)有些作业单位的界址点、线偏大偏粗,颜色也没用红色表示。

5)街道号、街坊号表示位数不一致。统一用三位数表示,街坊号加括号。6)图面内容与数据库内容不一致;

7)图幅西南角出版单位只标了一个,一般应为两个;右上角秘级处错误较多。8)图幅号和图幅四个角座标位数与要求不符,都不应该加带号。9)有些单位交的图上没有电力线和通讯线等设施。10)房屋漏性质(或结构)。

11)坎齿方向错误。坎齿应由高处指向低处。

12)内外图框之间除界端注记外,不能标其它的东西(有的宗地号标不下的标在这里了)。

13)分幅图上除国土局特别要求外,一般不标注权利人名称以减轻图面负担。

2、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

1)土地利用图未按照省厅下发相关要求做:未表现土地利用相关内容,而是表现地籍要素内容;综合取舍(尤其街巷综合过大)不当;

2)位臵图五花八门。统一采用本辖区到乡镇一级的行政线表示,把城镇地籍的调查范围表示出来,不要加道路、水系等要素,也不要图例。3)指北针不一致。统一采用风向玫瑰图案放臵于图幅右上角。4)没有表示地类线。不同的地类之间都要有地类线分开。5)相同地类没有合并。

6)外围界线不一致。统一采用黑色的工作界表示。

7)图内有些地类缺少符号,图例中部分符号表示不全,建议都采用打点法表示。图例中的符号每种只标一个即可。

8)等高线表示不完整。等高线范围内应适当标注高程点。

9)现状图不需标注西南角说明注记。成图时间标注于图幅右下角。10)在郊区部分较窄的双线路、沟、河等改为单线表示。

11)街道号、街坊号表示不一致。统一都采用三位数表示。不要在每个街坊号前面都加一个街道号。

3、宗地图

1)缺少相邻权利人名称。

2)宗地号、地类码、面积注记用红色表示。

4、其他

图幅接合表和街道、街坊分布图合并到一张图上,街道线和街坊线采用规定的线型表示。

第二篇:城镇地籍测量

城镇地籍测量成图方法

地籍测量是测定和调查土地及其他附着物的权属、位置、质量、数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状况的测绘工作,它以严密的方法、精确的结果为土地和房屋的管理、城乡规划、税收及土地整理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地籍测量在我国是一项刚刚兴起时间不长的测量工作,它和地形测量有严格的区别。它是一项具有法律效力,政策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地籍测量工作是在依法进行权属调查之后,测定每宗土地权属界址的位置、面积并反映其使用状况的,二者统称为地籍调查,地籍调查就是要解决权属合法、边界清楚、面积准确这个核心问题,取得具有法律效力的地籍资料,它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工作,而是涉及司法、税务、财政、规划、房产等方面;是维护和巩固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和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又要利用地籍调查成果,使土地使用者依法纳税,建立土地有偿使用的制度。因此,地籍测量又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

地籍测量的核心任务是要测定土地权属界址点、线和宗地面积,碎部测绘时要设法保证界址点及其相邻精度,将其作为重点内容,很好地满足规程或设计要求,使接近限送的数据占极少数,有条件的地区,界址点要埋设永久性标石,并用解析法施测其坐标。地籍测量成果不只是图件,而是包括图(如地籍原图、聚脂薄膜二底图和宗地图)、表(如控制点成果图、界址点成果表)、册(如面积计算册及其它各种计算册)、卡(如地籍卡)的成套材料,用以全面的反映依法登记使用的土地状况,从权属意义上讲,图、表、册、卡在记录说明土地法定界址、位置、面积等内容方面各有侧重,并且相辅相成,互为印证,是土地档案中的重要书证材料。由于土地相对性在社会生活及经济活动中经常发生变更,为了维持地籍的现实性,宗地权属地历史状况在法律关系上的连续性,测量人员参与工地权属调查是搞好地籍测量的关键环节。权属调查是地籍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法律性质的调查,这项工作的特点是政策性强、专业性强、技术性强,而且必须保证较高的质量,为下一步地籍测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籍图测绘方法

地籍图的内容主要由地籍要素和必要的地形要素组成。地籍要素主要包括各级地政境界、土地权属界线、界址点及其编号,土地利用类别、土地面积等。必要的土地要素是指与地籍有关的一些地形要素,如房屋、道路、水系墙栅及与地籍有关的物理名称等。测绘前,我们对测区的地籍、地形要素等情况进行了实地勘察,大体分为两类地区,一类是建、构筑物比较规整。如厂房、机关、商店、学校等单位用地和改造后的住宅区;另一类则是困难地区,多是没经过改造的住宅区,包括公建房和自建房私人宅地。对这两类地区我们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测绘方法。

界址点测量

这类地区全部界址点均有解析法测算出坐标值。所用光电测距仪器最低的标准精度为5MM±5PPM,观测一测回,四次读数,互差不超限差时取中数。与则距仪配套的经纬仪为J2级仪器,水平角观测一测回,同时观测倾角或天顶距,将所测斜距化算成平距,用坐标法算出界址点坐标值,建立界址点成果薄,内业将坐标值展绘到薄膜图纸上。在这类地区解析图根点上,能看见大多数建筑物地形要素的特征点。因此,采用测记法形式用光电测距仪,按坐标法测距和水平角,水平角半测回,利用微机及打印机打印出特征点的解析坐标值,并在图纸上展绘其点位。这样建筑物在图纸上的位置已确定。

第三篇:城镇地籍测量(模版)

城镇地籍测量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泰兴市国土资源局张伟225400

摘要:地籍测量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土地境界、土地权属界位置、土地面积,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为主要目的的测量工作,它是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城市建设管理决策的依据。本文介绍了城镇地籍测量的方法,详细论述了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土地权属、土地的数量数据、质量标准、要求与精度不同等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关键词:城市地籍;测量问题;解决方法

地籍测量工作是测量和调查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面积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的测绘工作,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正确、有效、合理利用土地的依据。由于地籍测量的成果要求必须真实、可靠,这样地籍测量检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镇地籍测量概述 1.地籍测量的方法

地籍测量要根据测量区域的基本情况选择的一种相对合理的测量方法,同时,我们可以选择几种几种不同的测量方式合并在一起的方式来对我们的测量对象进行整体的调查研究,对于一般类型的城镇来说,我们采用的测量方式主要是采用解析的方式或者是基本的图解的方式来进行研究,还可以采用另外三种方式并存的方法进行精确度更为准确的测量,对于一些新建的城区,工矿等企事业单位相对较多,这些城镇一般都是从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演化而来的,因而,针对这些旧城演变而来的新城的测量,我们就要使用外界主要制定的个每种宗地界地点之间的平面位置坐标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2.宗地的测量标定

宗地是指界址线围出的地段,在土地管理局中通常会因为时间过长或标记点图中难以辨认时,需要及时的完成界址点的恢复,实际测量中应进行以下处理:对界标物没有变化,只是界址点无法辨认的,应重新进行界标进行地籍测量;对界标物发生变化,标记也破坏的,在新增地物的基础上,重新测量标定且应基本达到原先一致的结果。宗地是事关个人利益的关键问题,实际的地籍备案测量中必须仔细测量,不能有丝毫马虎。

3.地籍测量结果的应用

地籍测量的结果就是获得标有地权等因素的地形图,地籍图的实现是在较大的投入基础上才能实现完成的,实际当应用应从一下几方面考虑:应用地籍图实现新征拨、批租用的土地测算;在地价评估中可为其提供准确的地块面积,获得更正确的地价结果;在土地变更中,利用地籍图可减少勘测时间,降低成本;可以为社会提供有偿的图件资料作为其开发应用的参考。从这些应用中可以看出,地籍测量结果需要进行慎重保管,不能随意更改且同时还应进行及时的更新处理,为土地备案提供最新的依据。

二、城镇地籍测量存在的问题

由于没有全面系统的开展地籍测量工作,对土地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土地问题没能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以至于存在许多严重问题。1.土地权属关系问题

我国以前由于长期对土地的权属管理不够重视,地界不设永久性标志,征用土地手续不健全,地籍档案不完整,近年来虽然有所改善,但不是十分系统,致使土地权属关系紊乱,土地纠纷频繁发生。在民事纠纷案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产权不清引起的。

2.宗地面积较差问题

分析宗地面积较差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2.1测量工艺不同导致面积较差的出现,测量仪器不同导致宗地面积存在较差,测量作业人员不同导致宗地面积存在较差,测量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敬业精神也会导致二次测量数据间存在较差。在外业测量操作过程中,钢尺或皮尺牵拉松紧不同,仪器数据读取精度差别都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度。

2.2土地权利人指界过程中的因素差别导致二次测量面积存在较差,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原建设用地由于分割,转让或其它原因申请变更登记而进行二次测量,由于原测量界址点位的地物、地貌随着时间推移往往会发生变化,或由指界人不同或指界人所指界址点位置的差异,从而导致二次测量面积存在较差。

3.棱镜偏心对界址点精度的影响

在对节制点的坐标进行观测时,如果仅仅以棱镜为依据,那么就会导致所测量的界址点的精度达不到规范要求。

3.1界址点距离测站较远的情况

当界址点和测站之间的距离超过了30m,棱镜的左右偏移误差对节制点的精度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只计算棱镜的前后偏心误差就可以了,即:ms=±1cm如果界址点的精确度取在5cm范围内,那么在两千米范围内的界址点都完全可以用全站仪进行测量。

3.2界址点距离测站比较近

当界址点与测站的距离小于9m时,使用全站仪基本无法达到5cm的测量精准度的要求,所以需要运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手段:当界址点与测站的距离小于9m时,可以考虑换一个与界址点距离较远的测站进行观测。

三、城镇地籍测量问题对策分析

1.对于土地权属关系问题,应做好前期的地籍调查工作 1.1农田水利的设计规划

在现阶段的农田水利设计规划中,首先要以维护当地土地权属现状为前提,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适度调整,以求符合土地整理规划标准,如此一来,不仅对当地原有农业格局改动较小,而且能够很大限度地维护农业水利设施的现状,符合当地耕种的习惯和客观条件,减少了土地整理的成本,并且充分发挥了农田水利设施的功能。

1.2土地平整的设计规划

在实施土地平整工程中,首先要对土地权属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好小范围耕地和大规模土地平整规划设计之间的冲突,采取必要的土地调配和抗塘的填埋工作,处理好其中的具体权属问题,而且,在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实施之前,要与当地群众进行探讨、协商,广泛接受群众的实际意见,确保公平公正。尤其是对丘陵等特殊地区的坑塘填埋工作,一定要先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走访农民,对当地水源情况做深入地了解,确保规划设计的正常实施。

2.关于宗地面积较差问题

解决面积较差问题的对策在日常地籍测量中,我们应该本着“查根据源,区别对待”的态度,解决好二次测量存在的面积较差问题。

2.1针对测量工艺不同导致的宗地面积较差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规定,地籍勘测不论哪种方法获取都应控制在±15CM之内的界址点间距误差。由于往往采取的图解法进行初始测量,它的精度与全解析法精度在二次测量时的是无法相比拟的,因此在一致的界址点位的前提下,应以解析法测量面积为准根据测量方法不同导致的二次测量面积较差的原则,测量数值直接采用解析的方法,否则应具体查清原因,求取最精确值采取多次测量,对解析法测量值进行修正。

2.2针对因测量仪器不同引起的二次测量面积较差由于测量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在近十年来,在仪器精度达标的情况下测量仪器经历了钢尺,皮尺、经纬仪,红外测距仪,全站仪,GPS测量技术,应依此顺序取舍测量结果较为妥当。当前采用了动态、静态GPS在许多地方外业测量时,其精度也较为可靠。

3.界址点精度的对策分析

为了提高所测量的界址点的坐标精确程度,需要重点注意以下措施:

3.1使用对中杆铅垂对中,以便减少棱镜的对中误差。3.2每一个测区都需要选定数量适中的针状建筑物目标,例如避雷针、天线等,采取交会的方法测量其平面位置,并以此位置作为测图时的后视方向点。

3.3在对测站进行定向时,需要在于本测站互相通视的前提下选择最远的控制点作为定向点。

3.4在观测开始之前,应先复查至少两个的已测界址点或者图根点,只有在较差值不超过5cm的情况下才可以开始测定工作。

3.5尽可能消除视线方向的反光物体,比如车辆的反光镜等因素的影响,视线跟地面和其他障碍物的距离需要不小于0.5m。

四、结语

地籍测量工作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现代化地籍管理依据。本文对于城镇地籍测量主要提出了土地权属关系、宗地面积较差、棱镜偏心对界址点精度等问题及解决方案。为城镇土地利用计划提供准确的数据保证。

参考文献:

[1]郑登标.地籍测量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运用体会探讨[J].地球,2013,(8).[2]赵惠.数字地籍测绘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2013,(14):136-136.[3]罗春钰.探析城镇土地调查中的地籍测量方法[J].低碳世界,2013:94-95.

第四篇:城镇地籍汇报材料

普格县城镇地籍调查工作

汇 报 材 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首先,真诚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不辞辛劳来到我县对城镇地籍调查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在此,对一行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是我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最重要内容之一。此项工作,在州二次调查办的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和高度重视下,我们精心组织、攻坚克难,在全社会积极参与下,经过半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建制镇区面积

4.35平方公里(其中:螺髻山镇1.91平方公里)的调查,调查了2个街道11个街坊1245个宗地,并完成了地籍数据库建设,全县城镇地籍调查工作于2009年3月全部完成。下面,我将此项工作开展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全力搞好城镇地籍调查工作城镇地籍调查是我县第二次土地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做好对建制镇(普基镇、螺髻山镇)每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址、和地类等的调查,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线、面及其他地籍要素、位置、形状等,并建立城镇地籍数据库,是真正实现“对内以图管地、对外以证管地”管理机制的前提。为了迅速开展此项工作,我县采取了强有力措施:

一是成立机构,强化领导。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

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发改委、财政、国土、水利、农林、环保、统计、民政等部门为组员的“普格县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为便于开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局,分管地籍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地籍、土地规划、土地利用、耕保、执法等股室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全县城镇地籍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业务指导和质量检查,解决处理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全力推进城镇地籍调查工作的开展。

二是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广泛开展城镇地籍调查宣传发动工作,对提高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效率、保证城镇地籍调查成果质量至关重要。我局把宣传发动始终贯穿于城镇地籍调查工作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宣传横幅、广播电视、报纸传单等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城镇地籍调查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意义。我们共召开工作会议10多次,参会人员100多人次,宣媒体报道25次,开办宣传专栏11期,发布公告30多份,散发宣传单500多张,发放宣传手册500多本,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是加强组织培训,统一作业标准。为统一技术标准和操作方法,提高调查人员对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规程、规定的理解和掌握,本着急用先学、学以致用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重点讲解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变更以及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培训,提升了调查人员技能、强化了

素质,熟练了业务,统一了标准。

二、创新机制,完善制度,稳步推进城镇地籍调查工作首先,建章立制,确保成果质量。为确保成果质量,我局先后出台了八项工作制度和一项考核办法,即:工作日志制度,挂牌上岗制度,重大问题协商解决制度,经验教训交流制度,调查成果中间检查制度,问题处理结果反馈通报制度,以及《普格县城镇地籍调查(权属部分)专项检查考核办法》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落实,保证了城镇地籍调查工作稳步、有序、规范地进行。

其次,推行“五级”检查、层层把关制度。即:作业员自检,作业小组互检,作业单位专检,县二次调查办公室自检,州局初检。由于检查环节多,程序科学,保证了调查成果质量。

三、创新方法,多措并举,确保工作质量

数据的质量,是地籍调查的生命线。如何保证调查成果质量是工作的关键,围绕成果数据质量,我局着重抓了以下工作:一是统一技术标准,确保工程质量。我局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四川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规范》,编制了《普格县城镇地籍调查实施方案》、《普格县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设计》,并统一组织作业人员学习,统一了作业标准,做到了有章可循。

二是组建技术指导组,有序高效推进测量工作。城镇地籍调查工作刚启动,我局就抽调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业务

骨干,对作业单位完成的调查成果实时进行外业巡视,逐图幅跟踪监测,对一些可疑成果实地复查,有效地解决了测量成果与实地不符的各类问题,确保提交的数据能经得起县、州、省检查。

四、形成的成果资料

1、地籍图图幅结合表

2、普格县城镇地籍地形测绘作业细则

3、普格县城镇地籍地形测绘技术总结报告

4、控制点网图

5、平差计算资料

6、界址点、地物点成果表

7、分幅地籍图

8、控制点成果(包括GPS点、Ⅰ、Ⅱ级导线点、四等以上水准点)

9、检查、验收报告

11、面积量算(计算)表

12、街坊分布图

13、地籍总图

14、街坊图(地籍岛图)

15、宗地图

16、点之记

17、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各位领导、专家,我县虽然在城镇地籍调查工作开展的过程

中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望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及时进行整改完善,加快调查成果应用及更新维护。

普格县国土资源局二0一一年九月二十二日

第五篇:广东省城镇地籍调查实施细则

广东省城镇地籍调查测量实施细则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1.1条 目的和内容 第1.2条 依据 第1.3条 适用范围 第1.4条 组织实施和管理 第1.5条 调查单元 第1.6条 坐标系统 第1.7条 基本精度

第1.8条 地籍测量主要方法 第1.9条 地籍调查测量程序 第1.10条 解释权

第二章 土地分类及土地编号 第2.1条 分类依据

第2.2条 城镇土地利用分类 第2.3条 土地权属性质分类 第2.4条 土地编号 第2.5条 界址点编号 第三章 准备工作

第3.1条 制定调查测量计划 第3.2条 资料收集与分析 第3.3条 制定确权规定 第3.4条 编写技术设计书 第3.5条 表册及器材准备 第3.6条 人员培训 第3.7条 宣传动员 第四章 地籍调查 第4.1条 地籍调查内容与工作程序 第4.2条 调查底图及要求 第4.3条 街道、街坊划分及编号 第4.4条 界址调查

第4.5条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第4.6条 土地权属调查 第4.7条 宗地草图绘制

第4.8条 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及填写要求 第4.9条 地籍调查成果整理 第五章 地籍控制测量

第5.l条 控制测量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5.2条 首级控制网等级的选择 第5.3条 基本控制测量 第5.4条 地籍图根控制测量 第5.5条 观测要求与仪器检验 第5.6条 观测成果检验 第5.7条平差计算基本要求 第六章 地籍要素测量 第6.1条 地籍要素测量内容 第6.2条 地籍要素测量精度 第6.3条 地籍要素测量方法

第6.4条 地籍要素测量若干问题的处理 第七章 地籍图编绘

第7.1条 地籍图的种类和内容 第7.2条 地籍图比例尺及分幅、编号 第7.3条 地籍图绘制精度 第7.4条 地籍图编绘程序和方法 第7.5条 地籍要素的表示方法 第7.6条 地籍图的清绘整饰 第7.7条 地籍图的分色规定 第7.8条 地籍数据分层设置规定 第7.9条 宗地图编绘 第7.10条 专题地籍图的编制 第7.11条 地籍索引图的编制 第7.12条 地籍图图式

第八章 面积量算与汇总 第8.1条 面积量算内容

第8.2条 面积量算方法及精度要求 第8.3条 面积汇总

第8.4条 宗地面积的复核及填写 第九章 文字报告编写 第9.1条 阶段工作小结

第9.2条 城镇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分析报告 第9.3条 工作总结报告 第9.4条 技术总结报告 第十章 成果资料整理上交 第10.1条 调查测量成果资料整理 第10.2条 调查测量成果资料上交 第十一章 成果验收及质量评定 第11.1条 检查验收制 第11.2条 检查验收程序 第11.3条 检查验收内容 第11.4条 检查验收办法 第11.5条 质量评定 第11.6条 成果验收 第十二章 变更地籍调查测量 第12.1条 变更地籍调查测量程序 第12.2条 土地编号的变更 第12.3条 变更地籍测量方法及要求 第12.4条 基本地籍图、表的修正与更新 第十三章 简易地籍图编绘 第13.1条 简易地籍图及适用范围 第13.2条 简易地籍图基本要求 第13.3条 简易地籍图编制方法

广东省城镇地籍调查测量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1.1条 目的和内容

为规范地籍调查测量,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土地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本细则规定了地籍调查测量全过程的技术标准和实施办法。

地籍调查测量是获取和表述宗地的权属、位置、形状、数量、用途等基本情况,提供满足土地登记需要的基础资料的一系列工作总称。工作内容包括地籍调查、地籍测量。

第1.2条 依据

本实施细则以下列国家标准、规定为主要依据: l.《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93 2.《地籍测绘规范》CH5002—94 3.《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95年修改版 4.《土地登记规则》[1995]国土[法]字第184号 5.国家和省有关地籍调查测量的其他规定 第1.3条 适用范围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全省城镇和独立工矿区的地籍调查测量。农村居民点的地籍调查测量可参照执行。第1.4条 组织实施和管理

1.4.1地籍调查测量工作,由省国土厅实行统一管理,以市、县为单位,由市、县国土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1.4.2开展城镇地籍调查测量的单位须遵守下列规定:

(1)承担地籍调查测量的单位须持有省级(含)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测绘资格证书,具有地籍测绘资格。

(2)测绘单位在本省承担地籍调查测量须到省国土厅进行资格验证和任务登记。

(3)开展地籍调查测量,须向省国土厅上报技术设计书,经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

1.4.3地籍调查测量成果的检查验收由组织实施单位提出申请,由省国土厅组织或委托验收。验收合格的成果才能提供使用。

1.4.4城镇地籍调查测量成果经审核批准依法登记后具有法律效力。第1.5条 调查单元 地籍调查测量以宗地为单元。第1.6条 坐标系统

地籍调查测量应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亦可采用地方坐标系;采用地方坐标系时应与国家坐标系连测。条件不具备的地方,亦可采用任意坐标系。

第1.7条 基本精度 1.7.1地籍控制点的精度

四等及四等以下的地籍平面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 5cm。1.7.2界址点精度

界址点的精度分三级,精度等级可根据土地价值、开发利用程度和土地管理需要等选定。各级界址点精度指标如表 1.1 表1.1

1.7.3地籍原图的精度

地籍原图的基本精度指标如表达1.2 表1.2

第1.8条 地籍测量主要方法

地籍测量可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分别彩:(1)解析法;(2)部分解析法;(3)图解法。

采用部分解析法和图解法建立初始地籍的,应逐步用解析法进行更新。第1.9条 地籍调查测量程序

准 备 工 作

制定计划 资料收集与分析 人员培训、宣传动员 编写技术设计书 表格、器材准备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权属调查 界址调查 成果整理及小结 绘制宗地草图 地籍图绘制 地籍要素测量 地籍控制测量 面积量算汇总 成果整理用技术小结

地 籍 调 查 地 籍 测 量

土地利用统计分析编写总结报告

成果资料整理上交

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 地籍调查测量1.2

第1.10条 解释权

本细则由广东省国土厅负责解释。

第二章 土地分类及土地编号

第2.1条 分类依据

城镇土地分类以土地的权属性质和用途为主要依据。第2.2条 城镇土地利用分类

根据土地用途差异,城镇土地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雎具体分类的名称、含义及代码见表2.1 表2.1

第2.3条 土地要属性质分类

土地的权属性质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大类,分别以“国”和“集”字表示,也可在宗地号中用不同的识别码表示。

第2.4条土地编号

2.4.1土地编号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一般可按街道--街坊--宗三级编号。编列街道号时,应根据镇(乡)、行政街道的大小及宗地数量情况,在县级行政区范围内统一拟定。

2.4.2“街道”是以行政区内行政界线、主干道路、河沟等线状地物所封闭的大地块。

2.4.3“街坊”是“街道”内互通的小巷、沟渠等封闭起来的地块。2.4.4“宗”是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凡是被权属界线封闭的、有明确权属主和利用类别的地块称为一宗地。一宗地一般只属于一个权属单位,一个地块由几个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而其间又难以划清权属界线的称为共有宗地。特大宗地,宗地内利用类别不同,用地分类界线明显的,可划分为若干宗地;被公用道路、河沟分割的应划为若干宗地。没有明确使用者的地块,如马路、街巷、广场、水域或城镇内部公用地、归属不明的空地、城乡交接处的农用地等,用“块地”表示。“块地”与宗同级。“块地”可由权属界封闭,也可由地类界封闭。

2.4.5县级行政区编号直接采用GB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代码》规定代码的后四位。一般不注记在图面,仅反映在地籍簿册中。

2.4.6土地编号统一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由“1”开始顺序编号。街道、街坊编号均以两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宗地号包括一位识别码(以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未定时可用0代替)和四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块地号占用9000~9999编号区间。宗地号和块地号均以街坊为单位编列。

例如:广州市东山区第3街道第5街坊第28宗地,其地籍簿册上的地号为: 0102 03 05 00028 广州市东山区 街道号 街坊号 宗地号

图面的宗地仅注记宗地号“28”,前面内容可省去。

2.4.7街道、街坊号应在图幅中街道、街坊内适中位置用规定字体注出。宗地号和宗地的地类号应在图面按宗注出,不得取舍。“块地”亦必须在图上逐块注记地号和地类号,“块地”号不注记在地籍簿册中。

对违章建筑占用的土地,可按“块地”编号注记。2.4.8铁路、公路贯穿市(县)的土地编号方法

(1)铁路、公路、水利等部门进行线路地籍测量时,土地编号可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单独编列,用九位数编号,其第五位以T、G、S分别代表铁路、公路及水利线路用地。例如,某铁路线路在新兴县的第一宗地,编为5321T0001,其中前四位数为新兴县的行政编号,T代表铁路,后四位数为宗地号。

(2)当线路经过的地区已开展了地籍测量,并已对测区范围内土地进行了统一编号时,在铁路、公路进行地籍测量的专用地籍图上,可将原地号用括号表示在新地号后面。

第2.5条 界址点编号

界址点编号以宗为单位,从宗地西北角的界址点开始,逆时针顺序编列,界址点号只在宗地图和地籍簿册上表示,地籍图上不注记。

第三章 准备工作

第3.1条 制定调查测量计划

凡开展地籍调查测量的市(县),应由市(县)国土管理部门制定周密的计划。计划应将调查测量的任务、范围、方法、经费、时间、步骤、技术要求、人员组织等全面统筹安排。

第3.2条 资料收集与分析

3.2.1开展地籍调查测量前应收集以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归类。(l)政府和上级部门有关土地管理政策性文件,行政区代码,地籍调查测量的技术性规程、规范、细则和图式等;

(2)已有的测量控制点成果,包括成果表、控制网图、点之记、技术总结等;

(3)最新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及航摄成果资料;(4)土地申报材料,已登记发证的地籍档案资料;(5)土地出让、划拨、处置等用地文件资料;

(6)房屋普查及工业普查中有关土地资料; 7)标准地名资料;(8)土地等级评估资料;(9)城建规划资料图件等。

3.2.2对已有的测量控制点成果应分析其精度,确定能否满足地籍测量的需要。对原有的地形图和航摄成果资料应检查其现势性。

第3.3条 制定确权规定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本地区特点,制定具体的确权定界规定。

第3.4条 编写技术设计书

3.4.1技术设计书应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结合实地踏勘情况编写。技术设计书包括以下内容:

(1)调查测量区域的地理位置、行政隶属、自然地理特征、用地特点;(2)技术依据;(3)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利用;(4)坐标系统的选择;

(5)地籍图规格、比例尺和分幅;

(6)地籍调查要求和技术标准,包括调查的范围,确权规定,采用的工作用图,街道、街坊、宗地的划分和编号要求,地籍调查工作内容,调查方法和要求,界标设置要求等;

(7)地籍测量方法和技术标准,包括对已有控制点成果资料的分析和利用,控制测量布设方案、技术规格、精度指标、控制点理设要求、施测纲要、计算方法;地籍要素测量方法、精度要求;地籍图成图方法、精度要求;面积量算方法和精度、面积统计汇总等;

(8)城镇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9)成果资料的检验要求;(10)成果资料的上交。第3.5条 表册及器材准备 3.5.1统一印制表册,主要有:(1)地籍调查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2)指界委托书;(3)违约缺席定界通知书;

(4)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附页:共用宗土地使用权调查审批表);(5)宗地(块地)面积量算表;(6)图幅内街坊面积计算表;(7〕共有土地分摊面积统计表;

(8)以街道为单位宗地(块地)面积汇总表;(9)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10)检查记录表;

(11)各种土地登记用表(见《土地登记规则》)。3.5.2界桩(见附录4)。3.5.3仪器工具(1)测绘仪器;(2)面积量测仪器及工具,计算机;(3)绘图工具和材料。

3.5.4生活、交通工具及劳动保护用品等。第3.6条 人员培训

地籍调查前必须对参加地籍调查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熟悉有关地籍管理政策、法规和技术要求,明确调查任务,掌握调查方法和操作要领,增强责任心,以保证调查成果质量。

第3.7条 宣传、动员

地籍调查测量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开展调查工作时,应由政府全面动员,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

第四章 地籍调查

第4.1条 地籍调查内容与工作程序

4.1.1地籍调查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内容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和界址调查,目的是查清每宗(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用途和等级及其地卜附着物、建筑物等基本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

4.1.2地籍调查工作程序

(1)收集调查资料,准备调查底图;(2)标绘调查范围,划分街道、街坊;(3)分区、分片发放调查指界通知书;(4)实地进行调查、指界、签界;(5)绘制宗地草图;(7)填写地籍调查审批表;(8)调查资料整理归档。第4.2条 调查底图及要求

4.2.1调查底图可采用1:500--1:2000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也可采用与上述相同比例尺的正射影像图或放大航片。4.2.2没有上述图件的地区,可利用城镇规划图件作为调查底图,在调查时,按街坊或小区现状绘制宗地关系位置图,避免出现重漏。

4.2.3根据城镇的具体情况,在调查底图上标绘调查范围界线、行政界线,统一进行街道、街坊划分。

第4.3条 街道、街坊划分及编号 4.3.1正街道的划分原则

(1)一个县级行政区的街道总数不得超过99个。

(2)街道的划分应保持镇(乡)行政区的完整性;镇(乡、行政街道)范围内可根据居民点及宗地情况,以主干道路、河沟、行政界线等划分为若干街道。街道的划分不得跨越行政界线。

(3)县城以下城镇建成区,一般划分为一个街道;城镇范围较大,宗地数量较多,必须划分为2个以上街道的,应在县级行政区统一给定的该镇(乡、行政街道)街道总数范围内。

(4)大中型城市建成区的街道应以主干道路、河沟等明显线状地物为界进行划分。

4.3.2街坊的划分原则

(1)一个街道的街坊总数不得超过99个。

(2)一个街坊内包含的宗地总数,原则上除块地外可以有8999宗,考虑到宗地合并、分割等土地变更情况,街坊内的宗地总数在首次划分时不宜超过6000宗。

(3)城镇建成区的街坊一般应以巷道、沟渠等线状地物为界进行划分。(4)农村的街坊划分一般应保持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权属范围的完整性,一个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权属范围(或一个较大村庄)可以划分为若干个街坊。

第4.4条界址调查

4.4.1根据调查计划,分区、分片公告通知或发送调查指界通知单并签收,通知权利人按时到现场指界。

4.4.2界址调查必须查清本宗地的座落,界址点、界址线位置,界标物类型,以及与四邻宗地的相关位置。

4.4.3宗地的座落包括地名和门牌号码,地名应采用标准地名。4.4.4界址调查必须由本宗地及相邻宗地的权利人或委托代理人到现场指界。

(1)单位使用的宗地,由法人代表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和法人代表身份证明(见附录1)。

(2)个人使用的宗地,由户主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和户籍簿。(3)法人代表或户主不能亲自出席指界的,可委托代理人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及指界委托书(见附录2)。

(4)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的宗地,由共有人共同指界或共同委托代理人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和指界委托书。

4.4.5实地界址认定

(1)本宗地与邻宗地界址间距小于0.5m的,必须由双方指界人指界认定,并在界址调查表上签名(盖章)认可。

(2)共用界址线必须由双方共同指界认定,并在界址调查表上签名(盖章)认可。本宗地与邻宗地的界标物必须查清自墙、共墙、借墙、并墙等关系情况。

(3)宗地界址线临街、临巷或宗地与邻宗地界线间距大于0.5m的,可只由本宗地指界人指界,并签章认可。

(4)土地使用者已有建设用地批准文件,用地红线图上界线与实际界线吻合的,由本宗地指界人指界、签章认可,可不再经邻宗地指界认可;属少批多用的,宗地界线按批准用地界线确定,多用部分作为块地,在调查表中注明,待后处理;属批多用少的,原则按实际使用范围定界;代征的市政建设用地,应按规定进行扣除,按扣除后的范围定界。

(5)历史用地、没有权源文件的宗地,一般按土地使用现状标界。以墙壁、围墙一侧为界的,界线沿外墙基确定;建筑物外轮廊不规则的宗地,属结构性的,应保持建筑物主体结构形状,沿外墙基定界;属装饰性的凹凸(含小弧线),可沿外墙基取直线(或取小弧线切线)定界(见附录3)。

(6)一宗地有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的,要查清各自单独使用部分和共同使用部分界线。

(7)邻宗地在本宗地界址线上的界址点,应作为本宗地与邻宗地共有界址点处理。如图4.1所示的甲宗地3号界址点和乙宗地的2号界址点。甲 乙 1 4 1 5 2 3 3 4 图4.1

(8)有争议的界址,调查现场不能处理时,应记录争议情况,待后按国家和省的规定处理;较大宗地中,没有争议部分有明显线状地物或建筑物、构建物分开的,可将其划为宗地进行调查,有争议部分作为块地,待后处理。

(9)块地的界线按其权属、利用类别和实际现状确定。

4.4.6界址调查时,应丈量宗地界址边长和确定本宗地界址点位置有关的相关距离。距离量注至0.01m 实地面积小于 125m 或图上面积小于5cm 的宗地和实地可通过丈量边长(间距)求算面积的宗地,界址调查时应丈量求算宗地面积必需的边长、间距。

采用解析法进行地籍测量的,界址调查时,可不丈量边长和间距,待测量结束后,利用坐标反算过长。

4.4.7宗地界址点应实地设置界址标志或界桩。界标的种类和适用范围详见附录4。

4.4.8违约缺席指界的,根据不同情况按下述办法处理:(1)如一方违约缺席,其宗地界线以另一方所指界线确定;

(2)如双方违约缺席,其宗地界线由调查员依现状界址及地方习惯确定;(3)将确定结果以书面形式送达违约缺席者,如有异议必须在15日内提出重新划界申请,并负担重新划界的全部费用;逾期不申请的,确界结果自动生效(违约缺席定界通知书见附录5)。4.4.9指界人在认界后,不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的,参照违约缺席指界的办法处理。

第4.5条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4.5.1土地利用类别按宗地的实际使用用途,依照城镇土地利用分类规定调查至二级分类。

4.5.2土地利用类别以宗地为单位进行调查,即一宗地调查注记一个主要的利用类别,一般以批准用地时确定的主要用途为准,当批准用途与实际用途不一致时,则按实际用途调查填写。

4.5.3综合使用的楼房,一般可按第一层的主要用途进行调查,当第一层为大堂等情况时,则可按第二层的用途调查;也可按当地的统一规定确定利用类别。

4.5.4违法用地和其他块地按其实际利用类别调查。

4.5.5实地不能确定土地利用类别的在建宗地和土地利用类别不明确的其他块地,可归入“其他用地”类别。

4.5.6土地等级按当地制定的土地分等定级标准执行。尚未制定土地等级标准的,可暂不调查。

第4.6条 土地权属调查

4.6.1土地权属调查的目的是要查清土地权属的性质和来源,内容包括权属性质、来源和土地使用者的基本情况等。

4.6.2宗地(块地)权属情况调查

(1)查清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国有土地、集体所有土地。

(2)查清土地的使用权情况: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对国有土地使用权还应查清用地方式,即划拨用地、出让用地。

(3)查清土地的他项权利情况:租赁、抵押权利及其他土地使用限制等。(4)查清土地的共有使用权情况:独自使用权、共有使用权及其分排情况。4.6.3土地权属来源合法性调查

(l)查清宗地权属来源的具体方式:划拨、出让、转让、入股、兼并、继承等;

(2)查核土地权属来源的合法性、真实性;(3)批准用地的面积、用途,实际使用的面积、用途等;(4)违法用地的数量、用途、性质。4.6.4查核上地使用者的基本情况

(1)权利人的名称与营业执照、身份证等记载的名称是否一致。单位名称必须采用全称,不得使用简称。

(2)查核权利人的性质:全民单位、集体单位、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个体企业和个人等具体情况,以及与此有关的主管部门、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等;

(3)查核申请者的法人资格;(4)共有宗地的其他共有人情况。第4.7条 宗地草图绘制

4.7.1三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界址线、本宗地与邻宗地相关关系的原始图件,必须在实地绘制。

4.7.2宗地草图的内容

(1)本宗地地号、门牌号码、权利人名称(或姓名);(2)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线,界址点编号,界址边长;

(3)本宗地内建筑物、构筑物位置关系和计算建筑占地面积必需的有关间距、边长;

(4)本宗地的土地利用类别(或用途)和宗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5)相邻宗地的位置、宗地号、门牌号、权利人及相关地物;

(6)与确定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线位置有关的相关距离、条件距离等;(7)指北方向、比例尺、绘制日期和调查绘制人员。宗地草图式样可参照附录8的宗地图。4.7.3宗地草图的绘制要求

(1)应选用适宜长期保存、使用的纸张绘制,规格大小可根据宗地情况采用32开、16开或8开,也可直接在地籍调查表上绘制,较大宗地可分幅绘制;

(2)线条。字迹清晰,数字注记字头向北、向西书写,注记过密的地方可移位放大表示;

(3)本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用红色表示;

(4)宗地草图上的一切注记应是实地勘丈记录,不得涂改。4.7.4采用解析法进行地籍测量,且有城镇大比例尺地形图件的地方,可将调查宗地直接标绘在地形图上作为宗地草图,标绘的宗地至少应表示宗地号、界址点。界址线位置、宗地的土地利用类别和权利人名称。地籍调查测量后,采用正式编绘的宗地图作为宗地调查资料归档。

4.7.5一宗地有两个以上权利人时,宗地图可根据需要按共有人数进行复制,并相应地标绘权利人名下独自使用的范围、注记权利人名称及独自使用面积和共有面积。分摊面积。

第4.8条 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及填写要求

4.8.1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见附录6)包括地籍调查表、界址调查表。宗地草图和土地登记审批表四个部分,是土地权属调查、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和界址调查结果及土地登记审批意见的真实记录,是土地登记发证的依据。调查结果应在现场记录。填写,不得事后追忆补填。

4.8.2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的主要内容(1)本宗地的土地编号和宗地所在图幅号;(2)土地座落及宗地四至;

(3)土地权属性质及使用权类型,建筑物的归属、类型、容积率及限高等;(4)土地使用者(人,方)名称、性质及主管部门;

(5)法人代表或户主及其委托代理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6)批准用途、实际用途和使用期限;

(7)城、镇、村(宅基地)的宗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独自使用面积、共有面积和分摊面积;集体土地所有权、农用地使用权、宗地的土地总面积及其查至详查二级分类的图斑面积和一级分类的汇总面积;

(8)界址调查记录和界址点坐标表;(9)宗地图;

(10)地籍调查记事及调查人员签名;(11)土地登记审批表(在土地登记时填写);(l2)附页:共用宗土地使用权调查审批表。

4.8.3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采用统一格式,式样详见附录6。各地可根据具体管理需要,对表中栏目内容进行补充,但不得改变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的主体结构。

4.8.4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的填写要求

(l)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按一宗地一个土地使用者填写,共有宗地先填写一份以宗地为单位的综合性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再按共有土地使用者的个数逐户填写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的附页“共用宗土地使用权调查审批表”,详细记载各用户的具体调查审批情况。

(2)填写时必须使用钢笔或墨水笔,不得使用铅笔或圆珠笔,以利于档案资料的长期保存。

(3)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的内容应逐项调查记录齐全、准确无误,记录字体清晰。整洁,做到表、图、实地一致。

(4)填写内容不得涂改。划改必须加盖划改人印章,同一内容划改不得超过两次,全表划改不得超过两处。

(5)界址调查表可以续页,宗地草图可以附贴,凡续页或附贴的,必须加盖管理机关印章。

(6)表中各项内容的填写应符合土地管理规定,具体要求详见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中的填表说明。

(7)本地籍调查全地登记审批表(含附页)适用于土地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的各种情况。

第4.9条地籍调查成果整理

4.9.1地籍调查成果是地籍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籍测量的依据,成果的整理应符合档案管理规定,便于地籍测量工作的实施。

4.9.2宗地调查资料按宗进行立卷。立卷资料的规格必须一致,不得参差不齐。卷内资料按下列次序统一编排:

(1)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2)土地登记收件单;(3)土地登记申请书;

(4)申请人身份证明。包括法人身份证明。企业营业执照、身份证件、指界委托书等;(5)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文件。包括批准用地的文件及征地补偿协议,出让合同书及交纳地价。税费的凭证;转让、继承等的协议书、合同书、证明书;土地权属纠纷的处理决定、判决书。裁定书;违法用地的处理文件,居委会、村委会或主管部门出具的土地权属证明等;

(6)地上建筑物、附着物的产权证明;(7)其他证明材料。

上述资料属复印件的,应加盖管理机关印章后才能归档。

4.9.3调查资料五卷后,应逐宗用资料(档案)袋装放。档案封面必须说明土地使用者名称和土地编号、卷内资料的编号及名称目录,并按街道。街坊汇总。同一街道。街坊的宗地档案按宗地编号的先后顺序统一排列。

4.9.4违法用地的调查资料参照宗地调查资料的整理办法进行,整理后的资料按街道、街坊汇总,与宗地资料集中存放,并造册摘录违法用地者名称、块地编号、面积、用途和违法用地性质,以便处理。

4.9.5编制街道街坊分区示意图。街道、街坊分区示意图可与地籍图分幅接合图一起编制成地籍索引图。

4.9.6采用地形图进行调查标绘宗地草图的,应标明街道、街坊的界线,检查地籍要素调查注记是否齐全,以便提供地籍测量时使用。

4.9.7在整理过程中,应查核调查资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要求,凡发现资料不全、不符合要求或调查存在遗漏的,应及时进行补调、修正。

第五章 地籍控制测量

第5.1条 控制测量内容与基本要求

5.1.1地籍控制测量包括基本控制测量和图根控制测量。基本控制点包括国家各级大地控制点和城镇二、三、四等控制点及一、二级控制点。

5.1.2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分级市网,逐级加密的原则,也可根据测区实际越级布网。

5.1.3控制测量可选用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导线测量、GPS定位测量等方法。5.1.4各级控制网测量的技术要求和精度指标,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导线测量分别执行表5.l、表5.2表5.3规定,GPS定位测量执行5.3.4.

5、5.3.4.6规定。

四等以下控制网最弱点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上 5cm,四等控制网最弱相邻点相对中误差不得超过上 5cm。

5.1.5地籍图根点的密度应根据测区内建筑物的稀密程度和通观条件而定,以满足地籍要素测绘需要为原则。一般每隔100~200m应有一点。

5.1.6基本控制点应理设固定标石,埋石有困难的沥青或水泥地面上可打入刻有十字的钢桩代替标石,在四周凿刻深度为1cm、边长为15cm*15cm的方框,涂以红漆,内写等级及点号。标石钢桩规格见附录7。

5.1.7控制测量采用的坐标系统按第1.6条执行。当投影长度变形大于2.5cm/km时,可采用任意带高斯正形投影坐标系或采用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坐标系。

5.1.8各级控制点应参照《城市测量规范》规定要求测量其高程。第5.2条 首级控制网等级的选择

5.2.1测区首级控制网是地籍测量控制的基础。可根据测区面积。自然地理条件、布网方法,并顾及规划发展远景,选择

二、王、四等和一级控制网中的任一等级作为首级控制网。一般面积 100km 以上的大城市应选二等,面积 30~100km 的中等城市选二等或三等,面积10~30km 的县城镇选三等或四等,10km 以下的可选一级。首级控制应布成网状结构。

5.2.2对测区内已有控制网点应分析其控制范围和精度。当控制范围、精度符合本细则规定,可直接利用,否则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建、改造或扩展。

第5.3条 基本控制测量 5.3.1三角测量

5.3.1.1各等级三角网应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三角形内角一般应不小于30°,确有困难时,个别角亦不应小于25°,当三角网精度估算偏低时,应增设起算边。

5.3.1.2各等级三角网应符合表5.1的技术要求 表5.1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要来

5.3.2三边测量

5.3.2.1三边网的三角形内角不应小于30°,确有困难时,个别内角办不应小于25°。

5.3.2.2四等(含)以上的三边网,宜在一些三角形中,以相应等级的测角精度观测一个较大角度以作检核。

5.3.2.3各等级三边网测边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规定。表5.2 三边网主要技术要来

注;测距1测回指照准目标1次读数3次(下同)。5.3.3导线测量

5.3.3.1各等级导线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3规定。表5.3 测距导线主要技术要求

:n为导线转折角个数;Ⅰ、Ⅱ为测距仪等级

5.3.3.2附会导线应尽量布成等边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3 5.3.3.3导线布成结点网时,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导线长度,不应超过相应等级导线总长的0.7倍。

5.3.3.4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l/2时,导线全长闭合差不得超过 12cm。

5.3.3.5在三、四等导线点上,当只有两个观测方向时,应观测左角、右角,左右角分别观测总测回数的一半测回,左角、右角分别取中数后组成圆周角的不符值,应不大于相应等级测角中误差的两倍。

5.3.4 GPS静态定位测量

5.3.4.1各等级GPS网应布成具有独立检核条件的图形(如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导线网形等)。5.3.4.2 GPS网点与原有控制网的高级点重合应不少于3点,当重合点数少于3点时,应与原有控制网的高级点进行联测,重合与联测的点总数不得少于3点。

5.3.4.3设计GPS布网方案时,应根据测区已有控制网的情况,尽量使其与原有控制点的点位重合,以便对原有控制网成果改算。

5.3.4.4 GPS控制网的点位应满足GPS观测要求,同时顾及后续使用常规仪器进行加密测量的需要,所选的点必须保证有2个以上方向通视。

5.3.4.5各等级GPS网相邻点间弦长测量中误差规定如下: 二等 ; 三等 ; 四等 ; 一级 ; 二级。

式中:d为相邻点间距离,以km为单位。

5.3.4.6各等级GPS静态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4规定。表5.4

5.3.4.7当GPS接收机具有快速静态定位功能时,观测时段长度可根据实际况,在技术设计书中规定,一般不少于15分钟。各等GPS首级控制网必须用静态定,方法测定。

第5.4条 地籍图根控制测量

5.4.1图根控制点是地籍要素测量的依据,图根点在基本控制点基础上加密。

5.4.2图根控制点通常采用图根导线加密,在等级网点基础上可连续加密二组当受地形条件限制导线无法附会时,可布设不超过四条边的支导线,支导线点不得发;新点。图根支导线的起点上应观测两个连接角,交点上应观测左、右角,距离应往返:测或单程双测。

5.4.3图根点的密度应满足地籍要素测量的需要,一般每幅1:500图不少于8点,1:1000图不少于12点,1:200O图不少于15点。5.4.4图报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 5cm。

5.4.5图根点一般可设临时标志,当测区内基本控制点密度较疏时,应在一级根点上适当埋设固定标五,使每幅图内理石点数量1:500图不少于4点,1:1000图不于7点,1:2000图不少于9点。每个理五点至少应与另一埋石点通视。图根点标石格见附录7。

5.4.6用交会法加密时,交会角不应小于30°,或大于150°前方、侧方交会应有3个方向;后方交会应有4个方向,交会角α、β和固定角C之和应小于160°,大于200°,以免点位落在危险圆范围内。

5.4.7图根导线的技术要求按表5.5规定执行。表5.5 图根导线主要技术要求

5.4.8图根导线边长用测距仪或用经检定的钢尺测定。钢尺丈量时须作往返测或单程双测。当尺长改正数大于尺长的1/10000时,应加尺长改正;量距时平均尺温与检定时温度相差超过上 10℃时,应进行温度改正;尺面倾斜大于1.5%时,应进行倾斜改正。

5.4.9图根导线可采用近似平差法。计算时,角度取至整秒,边长、坐标取至0.001m 第5.5条 观测要求与仪器检验 5.5.1三水平均观测

5.5.1.1水平角观测一般采用方向观测法,也可采用全组合测角法、三方向法。

5.5.1.2水平均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各等三角点、导线点在晴天日出、日落和中午前后成像模糊或跳动剧烈时不应进行观测。

5.5.1.3水平角观测各测回应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不同位置上。观测前应事先编制观测度盘表。

5.5.1.4二等点观测的全部测回应在两个时段进行,每个时段观测的基本测回数应不多于全部测回的2/3,用全组合测角法观测时,同一角度各测回不得连续观测。5.5.1.5当观测方向总数超过6个时,可分两组观测。每组至少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两组观测结果共同方向角值之差不得超过相应等级测角中误差的两倍。测站平差按等权观测进行。

5.5.1.6在高等级点上观测低等级点方向时,须联测两个高等级点方向。两个高等级点方向夹角的观测值与固定值之差不应超过。m、m 为新、旧观测成果相应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5.5.1.7水平方向观测各项限差应符合表5.7规定。表5.7

5.5.1.8当水平角观测站中心、照准目标偏离点位中心时,应进行归心投影,并对观测值进行归心改正。

5.5.2距离测量

5.5.2.1测距边选择的要求

(1)测线就高出地面或离开障碍物1.3m以上,对精度要求较低的一、二级测距边可以适当放宽。

(2)测线成避免通过吸热和散热不同的地段。如散热、塔烟等,测线通过较大水域上空时,应把测线高度提高到2m以上,并选择有利的观测时间。

(3)测线应避开电磁场干扰,当测线与高压输电线路平行时,应离开高压线2m以上。

(4)测线及其延长线上避免有反光物体。

(5)测距边采用对向三角高程测定两端高差进行倾斜改正时,两端高差不应超过下式要求:

式中:h--测距边两端高差(m); R--实测边长(m);

T--测距边规定的相对中误差分母值。当测距边两端高差用等级水推测定时,高差不受限制。

5.5.2.2距离测量要求(1)仪器高、棱镜高应量至mm。

(2)各级测距仪观测各项限差应符合表5.8规定。表5.8

注:往返测或不同时段间观测值较差必须将观测结果化算到期同一水平面貌一新上进行比较。

式中a—测距仪固定误差,b--测距仪比例误差,D--距离。

(3)各等级测距边应选择大气稳定、成像清晰的气象条件下进行测量,雷雨前后、大雾、大风、雨天和大气透明度很差时,不应进行测量。

5.5.2.2气象元素测定应符合表5.9规定。表5.9 气象元素测量要来

5.5.2.4测距边的归算

(l)测距边观测值必须经过气象改正,加常数、乘常数(必要时顾及周期误差)改正。

(2)将各项改正后的斜距化为水平距离:

a.测距边两端高差按公式计算水平距离:

b.用测距边垂直角观测值按公式计算水平距离:

式中:D--水平距离(m); S--经各项改正后的斜距(m); h--测距边的两端高差(m); a--垂直角观测值;

f--地球率与大气折光对垂直角的改正值,其值按公式:计算。式中 k为当地的大气折光系数;R为地球平均曲率半径,ρ=206265。不论垂直角是仰角还是俯角,f恒为正值。

(3)将水平距离投影到参考椭球面上,计算公式:

式中:D--参考椭球面上距离(m); D--水平距离(m);

h--测距边所在处的大地水准面差距(m); H--测距边高出大地水准面的平均高程(m); R--测距边方向参考椭球面法截弧的曲率半径(m)。当投影到大地水准面上时,h =0(4)参考椭球面上距离投影到高斯投影面上,计算公式:

式中D--参考椭球面上距离(m); D--高斯投影面上距离(m); y--测距边两端点楼坐标平均值(m); △y--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坐标差(m);

R--测距边中点处参考椭球面的平均曲率半径(m)。5.5.3仪器检验

新购置或经修理后的仪器,必须经过严格的全面检验,必须具有有效的检验合格证书。已用上作业的仪器,作业前必须进行必要项日的检验。检验合格方可用于作业。

5.3.3.1经纬仪作业前的检验项目(1)照准部旋转正确性检验;

(2)光学测微器行差与隙动差的检验(电子经纬仪除外);(3)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的检验;(4)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正确性的检验;(5)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之差的测定;(6)光学对中器的检验与校正。5.5.3.2测距仪作业前的检验项目:

(1)发射、接收、照准三轴平行性的检验与校正;(2)周期误差的检验;(3)加常数与乘常数的测定;(4)光学对中器的检验与校正。5.5.3.3 GPS接收机及其附属设备的检验按《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规定进行。

5.5.3.4仪器检验数据应详细记录,记录字体清晰、计算无误,各项检验资料装订成册。

5.5.3.5全站仪的检验项:(1)测角部分参照5.5.3.1执行;(2)测距部分参照5.5.3.2执行。5.5.4观测记录要求

5.5.4.1观测数据用于手工或电子记录。

5.3.4.2电子记录可用专用记录器(如电子手簿),也可使用由软件控制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传输的电子计算器(如E500)或便携式微机。

5.5.4.3电子记录程序必须经过生产主管部门审查和批准。未经审查批准的不得用于生产。电子记录器中的记录程序不得擅自修改。

5.5.4.4应按记录程序操作手册规定要求进行电子记录,输入到记录器中的观测数据,不得作任何修改。

5.5.4.5记录在存储介质上的原始观测数据文件,应制作备份,以使存查。

5.5.4.6手工记录的观测数据和记事项目必须现场记录在手簿中,字体要清晰、美观,不得擦改、涂改、连环划改或转抄。观测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观测数据,检查观测结果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第5.6条 观测成果险验 5.6.1三角测量观测成果的检验

5.6.1.1三角形闭合差应符合表5.1相应等级限差规定。

5.6.1.2测角中误差检验,当三角形在20个以上时,测角中误差用下式计算:

式中:W--三角形闭合差; n--三角形个数。

5.6.1.3三角网极条件、边条件自由项检验: 极条件自由项限差

边条件自由项限差

式中:--相应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β--三角形转距角;、--起算边相对中误差;

5.6.1.4方位均条件自由项检验: 方位角条件自由项限差

式中:n--推算方位角条件所经过的测站数;--相府等级的测角巾误差;、--起算方位角中误差。5.6.2三边测量观测成果检验 5.6.2.1测距边测量精度计算(1)计算距离测量单位权中误差: 距离测量单位权中误差

式中:d--往返测(或不同时段观测)距离较差; n--测距边数;

P--距离测量先验权。先验权按 P = 计算。为测距仪标称精度。(2)计算任一测距边测距中误差:。

5.6.2.2三边网中角度观测值与计算值较差检验限差:

式中:m--测距边平均测距中误差; h--观测角顶点至对边的垂距;

α、β--三角形中观测角以外的另两个角度。或

式中: 为测距边平均测距相对中误差;α、β、同前。

5.6.2.3三边网角条件(包括圆周角条件和组合角条件)自由项限差检验限差:

式中:m--观测边平均测距中误差; α--圆周角条件或组合角条件方程式系数。5.6.3导线测量成果检验

5.6.3.1附合导线方位角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应符合表5.3规定。

5.6.3.2导线测量角度观测值中误差计算

(1)用方位角闭合差计算导线(网)角度测量中误差 式中:--附合导线或闭合环的方位角闭合基; n--计算闭合差的转折角个数; n--附合导线或闭合环的个数。

(2)用左、右角观测的圆周角闭合差计算测角中误差: 式中:△--测站圆周角闭合差; n--圆周角个数。

5.6.3.3边长测量测距中误差按5.6.2.1公式计算。5.6.4 GPS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成果检验 5.6.4.1同步环闭合差检验(l)三边同步环闭合差限差:

式中:σ--相应等级规定的相邻点弦长测量中误差(按平均边长计算)、、--各坐标差分量闭合差; n--闭合环的边数。(2)多边同步环闭合差限差

(3)若干条独立观测边组成闭会环的闭合差限差

式中:、、同前。

5.6.4.2同边任意两时段观测结果较差不得超过所用接收机标称精度的2 倍。

第5.7条平差计算基本要求

5.7.1外业观测记录经检查观测成果经检验,拥认符合规定要求后,方可进行平差计算。5.7.2二、三、四等控制网应采用严密平差法,平差采用的计算机程序须经有关部鉴定。平差计算时应对所有输人数据认真核对,确保元误。平差计算中应进行精度评定。

5.7.

3一、二级控制网可采用近似平差法,但作为首级控制的一级网应采用严密平差。

5.7.4内业计算数字取位应按表5.10规定。表5.10 内业计算数字取位规定

边长、坐标、方位角最后成果取位按上表现定。

第六章 地籍要素测量

第6.1条 地籍要素测量内容

地籍要素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界线、权属界址点、界址线、地类界线、块地界线、保护区界线;建筑物和构筑物;道路和与权界线关联的线状地物;水系和植被,同时调查房屋结构与层数、门牌号码、地理名称和大的单位名称等。地籍要素测量成果应能满足地籍图编制、面积量算、统计的要求。

第6.2条 地籍要素测量精度

界址点测量精度、地籍原图基本精度按总则第1.7条执行。第6.3条 地籍要素测量方法

地籍要素测量主要采用地面测量手段。在建筑密度低、测区面积较大的地区,也可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与地面调查相接合的方法。

6.3.1解析法

6.3.1.1解析法是利用实地观测数据(角度、距离等)或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按公式计算被测点坐标的方法。利用所测点的坐标可随时根据需要展绘不同比例尺的地籍图,实现计算机自动绘制地籍图,并为建立地籍数据库和土地信息系统服务。6.3.1.2解析法应预先布测密度较大的控制网,施测时采用经纬仪和测距仪或全站仪(电子速测仪)。对于街坊外围的所有界址点,应尽可能在野外直接测定坐标:对宗地内部无法直接观测的界址点和建筑物主要特征点,可按解析几何方法求得解析坐标,但必须进行检核。

6.3.1.3野外观测时应注意防止出现粗差。仪器安置后应进行方向和距离检核,并在观测中经常检查定向方向以确认仪器没有移动。电子手薄的数据处理程序应经过严格试算检验。应注意棱镜中心与被测点实际位置的偏差,并加以改正。

6.3.2部分解析法

6.3.2.1部分解析法是先采用解析法测量街坊外围界址点和街坊内部部分界址点的坐标,并将这些解析点展绘在图上,然后对其余点位进行勘丈,再根据勘丈数据用装绘的方法将这些点位绘制在图上的方法。装线时可采用三角板、圆规、比例尺等绘图工具,按距离交会法、截距法、直角坐标法等几何关系作图。

6.3.2.2大宗地内的地物可以用平板仪测绘,测绘时可直接在已展好解析界址点的薄膜图上进行,也可在另一薄膜上按假定的坐标系自由定位和定向后测绘,然后与展点薄膜图套合透绘成图。

6.3.3图解法

6.3.3.1图解法是指用平板仪测图、航测法测图或利用测区已有现势性较好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勘文编绘地籍图的方法,适应于土地价值较低且技术力量与物质条件达不到采用以上两种方法的地区。

6.3.3.2用平板仪测制地籍图时,应充分利用控制点设站,不足时可增设测站点。测站点相对于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 0.1mm,测站点至界址点的距离,不得超过50m,展绘目标点的位置用复式比例尺和卡规,实地小于50m的界址边长应用钢尺直接丈量至0.01m。

6.3.3.3采用航测法测制地籍图时其工作程序宜先内业测图,后外业实地核实、修正和补充,再完成正式地籍图。技术要求如下:

(l)航空摄影计划编制、技术设计、质量要求、验收标准等参照GB/T 15661-1995《1:5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进行航空摄影前,一般宜采用全野外布设地面标志。(2)航测外业、内业测绘工作要求参照《1:500、l:1000、l: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执行。

(3)解算界址点点位坐标宜采用空中三角测量独立模型法区域网平差或光束法平差,以保证界址点精度。

(4)土地利用类别、单位名称、门牌号码等地籍要素应实地调注。第6.4条 地籍要素测量若干问题的处理

6.4.1界址点、界址线按权属调查确定的位置测绘。没有调查成果的,按实际使用范围界线测绘。

6.4.2房屋及其他构筑物测绘应以外墙基为准,悬空建筑(水上房屋、飘楼、骑楼、柱廊等)按其外轮廓测绘并注房屋结构与层数。悬空建筑用虚线表示。

6.4.3房檐及三面悬空的阳台、临时性棚房和简易房屋不表示。房屋内天井大于图上4mm 的应表示,房屋外轮廓凹、凸小于图上0.4mm时可综合,大于0.4mm的依实际轮廓测绘。落地阳台应综合为房屋,构筑物按外轮廓测绘。

6.4.4位于宗地界址线上的台阶、外楼梯应表示,宗地内部房屋的台阶,楼梯一般不表示。

6.4.5作为权属界线的线状地物(围墙、栏栅、铁丝网、活树篱笆等)应测绘。

6.4.6铁路、公路、街道、内部道路及道路交叉处、公共场所内的大花圃应测绘。

铁路、公路两侧用地界线已有权属调查成果的,应予实测。公路按路肩测绘,街道技渠边石施测;无渠边石的不测绘街道线,内部道路按实际界线测绘。道路的路堤路堑用相应符号表示。

6.4.7块地按实际界线测量。

6.4.8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大片没有建筑物的空旷地带应适当测设高程点。

第七章 地籍图编绘

第7.1条 地籍图的种类和内容 7.1.1地籍图的种类

地籍图是表达地籍要素的图件,是地籍管理的基础资料。7.1.1.1地籍图按其用途可分为基本地籍图、专题地籍图、简易地籍图和宗地图四种。

(l)基本地籍图是严格按国家地籍调查测量的规定和本实施细则要求测绘的,按国家正规分幅的地籍图,是地籍调查测量的主要成果,也是城镇地籍管理的基础图件。

本细则所称地籍图,无专门说明的均系指基本地籍图。

(2)宗地图是以宗地为单位编制的地籍图,主要表示本宗地的地籍要素以及与相邻宗地的关系。宗地图是土地登记发证资料的组成部分,是土地证书的附图。

(3)专题地籍图是为了满足某种管理需要,突出表达地籍要素中某一个专题而测制地籍图件。

(4)简易地籍图是在尚未完成规范地籍测量的地区,为满足地籍管理等急需,用简易方法编绘而成的反映土地编号及宗地相关位置关系等基本地籍要素的地籍图。简易地籍图是地籍管理中的过渡性图件,不能代替基本地籍图。

7.1.1.2地籍图以其图面形式可分为线划地籍图和正射影像地籍图。(1)线划地籍图是通过线划、符号、注记表示所有地籍要素的地籍图件。目前地籍图绝大多数采用线划图形式。

(2)正射影像地籍图是以正射影像图为底图,辅以必要的线划、符号。注记表示地籍要素的地籍图件。

7.1.2地籍图应表示的基本内容(1)界址点、界址线及宗地号;(2)街道界、街坊界及其编号;(3)行政区域界及其名称注记;(4)土地利用类别代码;

(5)控制点(含等级、点名、高程);(6)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7)道路、水域;

(8)地理名称、门牌号码及较大宗地的单位名称;(9)比例尺及图幅整饰的基本内容;(10)其他与地籍有关,需要表达的内容。第7.2条 地籍图比例尺及分幅、编号 7.2.1地籍图比例尺

城镇地区、城区和复杂地区一般采用1:500,规划区、独立工矿和村庄可采用1:1000,也可采用1:2000 7.2.2地籍图分幅

地籍图宜采用 50cm * 50cm的正方形分幅。

地籍图的图幅按高斯--克吕格坐标格网线划分。1:2000图幅以整公里格网线为图廓线;1:100O和1:500图幅在1:2000图幅中划分,划分方法见图7.1所示。

F I D 1:2000 C D 1:1000 C D 1:500 C G G

B A E B A H E B 1km为1幅 1km为4幅 1km为16幅(a)(b)(c)

图7.1

7.2.3地籍图的编号

地籍图的图号以该图幅西南图廓点坐标的公里数编码,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以短横线相连。其中1:2000的取至整公里数,1:1000的取至小数点后一位,1:500的取至小数点后两位。

G J F H I

E 在地籍图上标注图幅编号时,一般略去编号中的百公里和百公里以前的数值,必要时可加注百公里数。

26.00 C D 25.50

J 25.00 B A 34.00 I 34.50 35.00 图7.2

图7.2中: 1:2000图幅ABCD的编号为25-34 1:1000图幅AEFG的编号为25.0-34.0 1:500图幅AIHJ的编号为25.00-34.00 7.2.4地籍图图名 地籍图上应加注图幅名称。图名应以本图幅主要单位名称或地理名称命名。一个测区内的图幅名称不得重复。第7.3条 地籍图绘制精度 7.3.1地籍原图图纸要求

地籍原图应选用厚度为0.07~0.lmm,伸缩系数小于0.2%。的聚酯薄膜。数字化制图时应选用伸缩性小的优质图纸。

7.3.2地籍图绘制精度

(1)地籍原图绘制精度按表7.1规定执行:

表7.1 展绘方格网、图廓线及控制点的限差

(2)地籍要素着墨或透绘最大不得偏离底线中心线0.2mm.7.3.3按边精度

相邻图幅接边的限差为2 m。其中m为图上地物点点位中心误差。当接边误差小于限差时,平均配赋;否则,应实地核查改正。第7.4条 地籍图编绘程序和方法 7.4.1地籍图编绘程序见图7.3。

开展地籍调查测量测绘地籍图

地籍调查测量 地籍初稿图 地籍要素的复核、修正 地理名称.门牌号

权属、界址

地号、地类号 建筑物、构筑物 利用现有资料编绘地籍图

选定工作底图

收集资料

地籍要素的 补调测量及标绘 编辑、清绘 基本地籍图 线划地籍图

正射影像地籍图 有关地籍资料

图 件 大比例尺地形图 正射影像图

7.4.2地籍图编绘方法

7.4.2.1收集与地籍图编绘有关的资料(1)地籍调查资料;

(2)地籍测量铅笔原图或数字化数据资料;(3)土地登记发证资料;

(4)可资利用的地形图及数字化数据资料、正射影像图等;(5)土地编号资料;(6)地名资料;(7)其他有关资料。7.4.2.2选取工作底图

编绘地籍图可采用如下图件作为工作底图:(1)地籍测量铅笔原图;

(2)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地籍初稿图;

(3)符合地籍测量精度要求、现势性良好的1:500--1:2000的地形原图的二底图、复制图或数字化地形图;

(4)现势性良好的1:500~1:10OO的正射影像图。利用地形图或正射影像图作工作底图的,应首先进行地籍要素的补测补调工作,并逐宗编注宗地号和地类号。

7.4.2.3复核权属界址

(l)权属界址的复核工作由当地国土管理部门负责,测绘专业队配合完成。通过室内外复核,确保工作底图上的宗地权属界址测绘准确无误。

(2)室内复核:

a.复核方法:未发土地证地区,将工作底图和地籍调查时绘制的宗地草图,按街坊逐宗核对;已发土地证地区,将工作底图和原始土地登记档案中的宗地图按街坊逐宗核对。

b.复核内容:①界址线走向;②宗地形状、范围;③土地用途;④有无办过变更登记。

C.处理原则:室内能修正的,室内修正;难以判断的须实地复核。(3)实地复核:

实地复核侧重解决室内复核中发现的未解决的问题。实地复核的内容和处理方法如下:

a.核查实地标定的界址点位是否正确、合理,和权源文件是否一致。如界址点位置标定有错,应按正确标定后的界址点位重新施测并修正工作底图;

b.核查实测界址点位和国土管理部门实地标定的界址点位是否一致。不一致时,按国主管理部门标定点位重新施测界址点并修正工作底图;

C.测量调绘与实地不一致的,按实地修改。

7.4.2.4在工作底图上对土地编号进行整理,处理错漏,规范宗地和块地地号及土地利用类别的注记方式。

7.4.2.5对图面内容进行综合取舍,做到表示合理、清晰易读。但地号和地类号的注记一律不得取舍。

7.4.2.6将已复核、整理、综合取舍后的工作底图逐幅接边。7.4.2.7依据已调绘整理的工作底图,透绘或清绘成线划地籍图。利用正射影像图作工作底图的,也可按用户需要直接绘制正射影像地籍图。

采用数字化制图的,应根据工作底图在计算机内进行修正、编辑后成图。7.4.2.8将已清绘的地籍图再次检查接边,整饰成图。第7.5条 地籍要素的表示方法

7.5.1各级行政界线和街道、街坊界线的表示方法

(1)各级行政界线和街道。街坊界线均应按本细则关于地籍图图式(简称图式,下同)的规定,在地籍图上准确绘制;

(2)街道界、街坊界必须封闭;

(3)两级或两级以上境界重合时,按其中最高级境界表示;

(4)街道、街坊界线和行政界线重叠时,以行政界线代替街道、街坊界线。7.5.2界址线和界址点的表示方法

(1)界址线以0.3mm的实钱表示。界址点以直径0.8mm的小圆表示,小圆中心为界址线交点位置;

(2)宗地界址线必须封闭;

(3)界址线以房屋墙壁、栅栏、篱笆、铁丝网或陡坡为界的,应将原符号的线状部分以界址线表示,并明确归属;

(4)当境界与界址线重叠时,以界址线表示,境界跳绘。7.5.3测量控制点的表示方法

各类埋石的测量控制点均应在地籍图上表示,并注记等级、点号、高程。7.5.4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的表示方法(1)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用细实线表示。

(2)骑楼、飘楼、水上房屋等悬空建筑,以虚线表示。7.5.5城镇土地利用分类的表示方法

城镇的土地利用分类,以宗地(块地)为单位,按规定代码注记至二级分类。7.5.6道路、水系、植被的表示方法

(1)道路、水系及主要的桥梁、涵洞应予表示,并注记全称。其表示方法参照同比例尺地形图。

(2)当宗地(块地)的土地利用类别为某一种植被时,直接注记该植被对应的土地分类代码,一般不另绘植被符号。

7.5.7注记

(1)街道号、街坊号以图幅为单位,在该街道、街坊的适中位置用规定字体注出。宗地号(块地号)和地类号用分数形式逐宗注记,分子为宗地号(块地号),分母为地类代码。当宗地(块地)内注记不下时,可用箭头示意在旁边注出。

(2)用地单位名称一般应注记全称,当名称太长时可缩写注记,但隶属关系要明确。

(3)房屋的结构、层次,按图式5.6的规定,注记在房屋内部的合适位置,字头朝北.(4)地理名称注记。包括山名、河名、村名、行政辖区名、铁路公路名、马路街巷名及宗地门牌号码等。门牌号码注记在宗地靠近道路一侧的边线内,字体垂直或近似垂直于该边线,字头向北、向西。

(5)各类注记如采用贴字,图幅清绘后应进行喷膜处理。7.5.8正射影像地籍图上地籍要素的表示方法

凡影像能清晰表述的地籍要素采用影像直接表示,影像不能直接表述或清晰表述的地籍要素,以线划、符号和注记配合表示。

第7.6条 地籍图的清绘整饰 7.6.1清绘方法(1)手工清绘。(2)机助制图。7.6.2清绘程序

(1)图廓线、方格网线、各类控制点;(2)各项地籍要素;(3)注记;(4)图廓整饰;

(5)全面自查,复核接边。7.6.3图廓整饰(1)内图廓整饰要求:

a.注记四周图廓点坐标,以公里数为单位,注记至小数点后两位。b.行政界线延伸至图廓边的,需在内图廓线外注记该行政界线两边的行政辖区的名称。

(2)图廓外整饰样例见附录10,地籍图样例见附录9。第7.7条 地籍要素分色规定

地籍图可采用单色绘制,也可采用双色绘制。(1)单色图一般用黑色绘制;

(2)双色图采用红黑两色绘制。其中和土地权属有直接关系的界址点、界址线、街坊界线、街道界线及宗地号、街坊号、街道号用红色表示,其他均用黑色表示。

第7.8条 地籍数据分层设置规定

7.8.1数字化制图时,测绘软件中各地籍要素的分层设置应符合表7.2之规定。

宗地图库的分层和上述相同,在输出双色图时,只本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及土地编号用红色,其余全部用黑色。

第7.9条 宗地图编绘 7.9.1宗地图的内容

(1)本宗地所在的地籍图图号;

(2)本宗地编号、门牌号、权利人名称(姓名);(3)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线,界址点号,界址线边长;(4)本宗地内建筑物。构筑物轮廓线,计算建筑占地面积所需的距离、边长;

(5)本宗地土地利用类别。宗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6)相邻宗地界址线、宗地号,门牌号、权利人及相关地物;(7)指北方向、比例尺。绘制人员及日期。7.9.2编绘宗地图的基本要求

(l)宗地界址线走向正确,四至关系明确无误;

(2)各项注记正确齐全,与地籍图、宗地草图及地籍簿册一致。本宗地边长注记至0.01m。面积用分数表示,注记在本宗地内部适中位置,其中分母为宗地面积,分子为建筑占地面积,面积注记至0.1m。土地利用类别注记至二级分类。(3)宗地外轮廓及内部房屋、建筑物等形状正确,比例恰当;

(4)宗地图一律用双色绘制。在宗地图上,本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用红色,其他用黑色表示。

(5)图幅规格:一般为16开或32开幅,较大、较小宗地可适当缩放。7.9.3宗地图的编绘底图

(1)地籍图;

(2)合乎精度和比例尺要求的地形图。正射影像图、放大航片、竣工图等;

(3)宗地草图。

7.9.4宗地图的编绘方法:

(1)已建立地籍调查测量数据库或地形图数据库的地区,按宗地图要求编辑打印各宗地图。

(2)已有地籍图的地区,可采用复印、缩放、蒙绘等方法逐宗编绘宗地图。(3)在末开展地籍测量的地区,可依据收集的1:500~1:2000的地形图、竣工图等,经实地调查丈量,编绘成宗地图。

(4)已有正射影像图的地区,可依据本宗地影像和实地调查丈量的数据绘制正射影像宗地图或一般的线划宗地图。

(5)无任何图件、像片可利用时,可依据宗地草图实丈数据编制宗地图。(6)宗地图上,本宗地界址点用1.5mm直径的小圆圈表示,本宗地界址线用0.3mm的实线绘出,边长注记至0.01m,面积注记至0.1m。

宗地图样式见附录8。第7.10条 专题地籍图的编制

专题地籍图可专门测制,也可利用基本地籍图根据专题要求编制。当基本地籍图全部信息存入计算机时,亦可通过计算机分层处理获取。

编制专题地籍图时,与专题无直接关系的内容可不表示。第7.11条 地籍索引图的编制

7.11.1为便于检索和使用,地籍调查测量工作结束后,应以调查区为单位编制地籍索引图。

7.11.2地籍索引图主要表达本调查区内街道、街坊的分区界线及其编号,主要道路、铁路、河流及和图幅分幅的关系,亦可称为街道、街坊分区示意图。7.11.3地籍索引图在地籍图分幅结合表的基础上参照地籍图缩小编制而成。地籍索引图的约略比例尺以一幅图能包含全调查区范围而定,图幅一般不应小于 50cm*50cm 第7.12条 地籍图图式 7.12.1地籍图图式见附录11。

7.12.2地籍图图式中未作规定的,按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发布的《1:500、1:1000、l:2000的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执行。

第八章 面积量算与汇总

第8.1条 面积量算内容

面积量算内容包括宗地面积、地块面积和建筑占地面积量算等。第8.2条 面积量算方法及精度要求 8.2.1宗地(块地)面积量算方法

应根据地籍要素测量情况,宗地(块地)的图形和技术设备条件选择面积量算方法。宗地(块地)面积量算表见附录12。

8.2.1.1多边形宗地(块地)的界址点已有测坐标的,按下式计算面积:

式中:P--宗地(块地)面积(m);

Xi,Yi一宗地(块地)第i个界址点纵、横坐标(n);界址点按逆时针编号,当i=n时,令i+1二1;i二1时,令i-l=n;

n一宗地(块地)界址点个数。

8.2.1.2宗地(块地)呈现则几何图形且已有实测边长数据的,应采用实测边长按附录13所列的公式计算面积。

8.2.1.3没有实测边长数据,呈规则几何图形的宗地(块地),可采用图解界址坐标,或图解界址边长、间距,按8.2.1.l或8.2.1.2的方法计算面积。

8.2.1.4宗地(块地)呈不规则曲线几何图形的,可采用光电面积量测仪、求积仪等方法量算面积。8.2.1.5已有计算机、数字化设备的地方,可采用图形数字化方法解算面积。

8.2.2街坊面积量算

8.2.2.1街坊外围界址点均为实测坐标的,应采用坐标解析法计算街坊面积。

8.2.2.2街坊外围界址点没有实测坐标的,按下列步骤量算面积:(1)以图幅为单位量测图幅内各个街坊的面积;

(2)图幅内各街坊面积之和与图幅理论面积之差不超过0.0025P。(P。为图幅理论面积)时,将闭合差按各街坊面积比例配赋给各街坊,得出平差后图幅内各街坊面积;

(3)将平差后跨图幅的同一街坊面积汇总得到整个街坊面积。图幅内街坊面积量算表见附录14 8.2.3街坊内街巷道路等交通用地可作为一个块地求算面积。街坊内的交通用地面积为街坊面积减去街坊内宗地总面积和其他非交通用地的块地总面积。

8.2.4共用宗地内,各共有人独自使用的土地有明显范围界线的,应先量算独自使用面积,剩余部分作为共有面积,并按建筑面积比例分摊;当分摊有困难时,亦可不分摊。

共用宗地面积(分摊)量算表见附录15。

8.2.5建筑占地面积量算按8.2.1的方法进行。8.2.6精度与要求

(1)坐标解析法计算面积必须进行两次独立计算。

(2)图解面积量算应在地籍原图上进行,如图纸伸缩较大时,还应考虑图纸伸缩系数的改正。图纸伸缩系数计算方法见附录16。

(3)宗地(块地)面积在图上小于5cm 时,应实地丈量求算面积,不得在地籍图上量算。

(4)图解面积量算应独立进行两次,两次量算的较差应符合下式规定:

式中:--面积两次量算较差(m); P--量算面积(m); M--地籍图比例尺分母。

两次量算结果较差在限差内的,取中数作为最后量算结果。(5)面积量算结果取至0.01m。第8.3条 面积汇总

8.3.1面积汇总包括宗地(块地)面积汇总和城镇土地分类面积汇总。8.3.2宗地(块地)面积汇总以街道为单位,按街坊的次序进行;同一街坊内按先宗地后块地的方式,依其编号的次序进行编列汇总,形成以街道为单位宗地(快地)面积汇总表(见附录17)。

8.3.3城镇土地分类面积汇总以街坊为单位,按土地利用类别进行,由街坊开始,逐级汇总统计街道、城镇土地分类面积,形成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见附录18)。

第8.4条 宗地面积的复核及填写

地籍测量前已经登记发证的地方,应做好地籍测量宗地面积与登记发证的宗地面积复核工作。对宗地面积不一致的,应查明原因。因宗地界址位置不一致造成面积不合的,应到实地进行复核,确属地籍测量的错误,应及时对界址和面积进行修正;因测量精度引起宗地面积不一致的,应以高精度的测量成果为准;图解数据解算的面积与实量数据解算的面积不一致的,以实量面积为准;因登记发证或地籍测量前已发生变更造成宗地面积不一致的,应登记造册,适当时候通知土地使用者统一办理变更手续。

宗地面积经复校无误后,补填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中的宗地面积栏。

第九章 文字报告编写

第9.1条 阶段工作小结

在地籍调查测量实施过程中,阶段性工作完成后,应对本阶段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小结。

9.1.l地籍调查工作小结内容(1)资料收集及利用情况;(2)确权依据和本调查区的确权规定;

(3)工作方案实施情况,包括进度、调查范围、调查面积及宗地数等;(4)存在问题及有关问题的处理结果。处理意见;(5)成果资料整理及归档情况。9.1.2地籍控制测量小结内容

(1)测区概况,包括测区的地理、地貌及原有控制资料情况等;(2)采用的坐标系及投影方法;

(3)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及控制网的加密情况;(4)测量方法及成果精度;(5)提交的成果资料。

9.1.3地籍要素测量及地籍图编绘小结内容(1)作业概况,包括工作进程及要素测绘的总体情况;(2)作业方法,包括采用的仪器设备、作业的具体方法和过程;(3)实施情况,包括任务的完成情况、质量保证措施;(4)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5)成果资料精度及检查情况;(6)提交的成果资料。

9.1.4面积量算汇总小结内容

(1)面积量算方法及使用的仪器、工具;(2)由积量算精度及质量保证措施;(3)检查情况,存在问题和处理意见;(4)提交的成果资料。

第9.2条 城镇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分析报告 9.2.1城镇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分析报告的离本内容(1)城镇K域范围及所采用资料概况;

(2)各地类面积比例(即城镇I:地利用结构)分析;

(3)城镇的总体建筑密度、容积率及主要地类(城镇土地利用分类中的前7大类)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的排序和对比分析;

(4)人均占地、人均建设用地分析;(5)城镇内部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6)城镇内部未利用土地的专题调查和分析;(7)结论及建议。

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及需要增加分析内容,如市区各楼层占地比例分析;建筑密度与容积率的相关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等。

9.2.2主要统计分析表格

(1)城镇建筑密度统计分析表(见附录19);

(2)城镇不同土地用途建筑密度统计分析表(见附录20);(3)城镇容积率统计分析表(见附录21);

(4)城镇不同土地用途容积率统计分析表(见附录22);(5)城镇不同楼层占地情况统计分析表(见附录23)。第9.3条 工作总结报告

地籍调查测量工作总结应包括下列内容:

(1)概述,包括调查测量范围面积,负责调查测量的作业队伍各自负责的工作等;

(2)工作的组织和安排;(3)作业程序和方法;(4)检查验收的组织和安排;

(5)完成的工作量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等;(6)有关问题及处理情况;(7)工作体会和建议。第9.4条 技术总结报告

地籍调查测量技术总结应包括下列内容:

(1)概述,包括调查测量区域的地理地貌概况,资料收集及利用情况;(2)作业依据;

(3)作业程序和方法,包括采用的仪器设备及检校情况,作业的具体方法和过程;

(4)任务实施情况,包括任务实施过程及完成情况;(5)成果精度、质量情况及采取的措施;(6)技术设计的执行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情况;(7)检查与处理情况;(8)成果资料清单;(9)经验、体会和建议。

第十章 成果资料整理上交

第10.1条 调查测量成果资料整理

成果资料整理是指调查测量工作结束后,对形成的资料进行检核、分类、编排、整饰,装订成册。资料整理要求整齐、美观、编排有序,便于使用和查找,并使调查成果与测量成果相互衔接,形成整体。

10.1.1地籍调查成果整理

调查资料整理按第四章第4.9条的要求执行。

地籍调查成果整理过程中,应根据地籍测量成果格核共有面积及其分摊情况、边长等有关调查数据;对地籍调查过程中,没有填写的宗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界址点间距、界址点坐标等有关栏目内容进行补填;数字化测量形成的宗地图,应归人宗地调查档案,保证宗地调查内容和资料的完整性。

10.1.2地籍测量成果整理 10.1.2.1地籍测量成果资料检核(1)控制测量部分

a.原始观测记录手簿各项记录是否齐全和符合要求,计算有无错误,观测成果有无超限;

b.仪器检定资料是否齐全和符合要求; C.点之记是否按要求绘制;

d.各等级控制网布点图绘制有无遗漏; e.平差计算是否符合要求,有无超限;

f.控制点成果表是否从高等级到低等级列出,有无错漏; g.有无提交控制测量小结。(2)要素测量部分 a.地籍图测绘范围是否完整、无遗漏,是否按要求绘制地籍索引图; b.界址点坐标册填写是否正确、齐全,有无遗漏; C.属性数据表、空间数据表和综合数据表是否齐全。d.有无提交要素测量小结。(3)面积量算部分

a.收集面积量算表及原始计算记录,检查有无错漏;

b.检查宗地面积汇总表、分类面积统计表和共用土地分摊面积表是否按规定填写、汇总;

C.有无提交面积量算小结或说明。10.1.2.2地籍测量成果资料整理要求

(l)地籍测量的图件成果、图面整饰应美观,各项内容应齐全,符合规定要求;控制网布点图,地籍索引图的尺寸适中,一般不小于 50cm*50cm。

(2)图件以外的其他地籍测量成果(包括文字总结、报告等),应按其所属类别,分别装订成册。

(3)凡装订成册的成果资料,必须加具封面,封面必须注明本项成果的名称。同一项成果分为若干册的,应进行顺序编号,封面应注明本册成果资料的范围。

(4)装订成册的成果,凡涉及街道、街坊、宗地编号的(如面积量算表、界址点坐标册、宗地面积汇总表、分类面积统计表等),同一类别的成果资料应按街道、街坊、宗地编号的顺序进行编列,同一册中至少应保持街坊内资料的完整性。

(5)数字化地籍测量提供的磁盘文件应注明所属内容、范围和测绘时间。第10.2条 调查测量成果资料上交

地籍调查测量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以下成果资料: 10.2.1文字部分(l)技术设计书;(2)土地确权规定;(3)检查报告;(4)工作总结;(5)技术总结;

(6)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分析报告;(7)验收报告(待验收后补交)。10.2.2地籍凋查部分

(1)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2)丈量原始记录;(3)宗地草图;(4)各类权源文件。10.2.3地籍测量部分

(l)各等级控制网布点图、点之记、观测原始记录、平差计算资料及成果表;

(2)仪器检定资料;

(3)地籍索引图(含街道、街坊分区示意图);(4)地籍图、宗地图;

(5)空间数据表、属性数据表和综合数据表;(6)界址点坐标册。10.2.4面积量算部分(l)面积量算表;

(2)以街道为单位宗地面积汇总表;(3)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

(3)共用土地面积(分摊)量算表。

10.2.5采用数字化作业时,还应提交相应的磁盘等数据资料文件。

第十一章 成果验收及质量评定

第11.1条 检查验收制度

11.1.1地籍调查测量成果实行三级检查、一级验收的“三检一验”制度。即作业员的自检、作业队(组)的全检、作业单位的专检和省级验收。检查、验收过程应有记录,专检和验收结束后应编写检查(验收)报告。

下载城镇地籍数据常见问题总结(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镇地籍数据常见问题总结(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苏省城镇地籍调查细则

    关于印发《江苏省城镇地籍调查细则》的通知 苏土籍〔1993〕153号 各市、县土地管理局: 为加强城镇地籍调查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管理,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1993〕《城镇地......

    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汇报(模版)

    库车县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汇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今天,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对我县城镇地籍调查工作进行验收。在此,我代表库车县委和政府对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

    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

    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试行) 1.总则 1.1 目的和依据 为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健全地籍管理制度,保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报告

    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报告2010-06-29 18:14:58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报告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

    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报告

    一、做好“六项”工作,夯实城镇地籍更新调查的基础。 接到省厅《通知》后,我局主要领导就主持召开了相关科室部门参加的会议,听取了地籍股对开展此项工作的基本思路,并就如何开......

    城镇地籍更新调查经验做法

    X县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于200X年X月正式启动,经过近X个月的努力工作,截至目前,权属调查工作已全部结束,共完成权属调查X宗。其中,住宅用地X宗,企业用地X宗,事业用地X宗,商业用地X宗......

    城镇地籍调查成果检查验收方法

    城镇地籍调查成果检查验收方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保证地籍调查成果满足地籍管理的需要,根据《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土地登记规则》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地籍测量实习总结

    地籍测量实习总结 紧张而有难忘的两周测量实习生活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结束了。通过本次实习,巩固、扩大和加深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了水准仪、经纬仪的基本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