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外出务工状况调查的实践报告
关于农村外出务工状况调查的实践报告
作为一个全球公认的制造大国,中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民外出务工就开始成为潮流。十多年过去了,外出务工早已不是新鲜事。此次社会实践调查旨在了解农村外出务工的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农村16~35岁的青壮年基本上一个不留,全部外出务工了。这一数据的确触目惊心!并且这一现象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此次调查为个人式,调查地点为随州市随县厉山镇的五个村庄——联群村、灯塔村、沙城村、宇宙村、星旗村。调查时间为7月10日至8月22日。本镇各个村庄的生活方式与水平基本相同,相信着五个村应该能代表厉山镇农民外出务工的基本状况。
现将有关内容报告如下:
一、活动形式与内容
先确定要实地访问的五个村,然后一一去找寻。先从本村找起,再去找那些相对来说比较陌生的村落。先找到村干部,请求其给出相关数据,然后找到留守妇女与留守老人各一名,进行访问。一个村的工作进行完了,再按照相同的模式开展下个村的工作,直到五个村都调查完毕。
二、调查结果总结概括
农民外出务工是使家庭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外出务工这一趋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太大改变,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将一直存在。我们期待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在调查过程中,村干部住所难找是我遇到的最大难题,不断询问路人是必须的。很值得庆幸是,路上是村民都很愿意提供帮助,他们的热情是冷漠的城市里少有的,现在想起来我还是心存感激,觉得待人还是热情点比较好。另外,调查表上要求的数据一般只有村会计才会有,这么多数据要他们一一诉说真的是很费力,很考验人的耐力。很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他们很有耐心,不厌其烦,令人很是受感动。
2012年8月23日
第二篇:农村外出务工调查
农村外出务工调查
姓名:刘 娜系别:外语系
班级:09级英本4班学号:2009071424
调查时间:2011年暑假
调查地点: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风石堰镇合心村
调查人物:全体村民
农村外出务工及经济情况现状
随着国家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改革开放唱响了人民任命致富的动力。为了摆脱贫困,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进而走向致富的道路,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下,我村村民纷纷自发通过各种方式涌向经济发达地区。于是,一支庞大的充满活力的劳务大军应运而生,为国家制造了大量的剩余生产力。今年暑假,通过以调查表的形式挨家挨户调查,整个村子的外出人员人数及其工作收入做了一个明细地调查,大概情况如下:自改革开放以来,村里出去务工的青年壮年层出不穷,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全村总共五十户人家,男女老少大约250来人,但是出去老龄人及小孩子还有少数在校大学生,其余18到48岁人都在外奔波劳碌。粗略计算一下比例,务工人员占了总人数的60%。其中,这些务工人员包括公司老板,商人,打工仔,打工妹,小店老板等等。理所当然,他们的收入也是各不相同的。据调查,打工在打工妹属于低收入人群,月薪约为1800元,而那些老板商人,月薪不定,年薪约为12万左右。之一自己开小店的,年收入也有5,6万的样子。当然除去这些流往经济发达地区务工人员,也有外出本地务工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战略化转移,是现代农业跃升发展的大趋势,是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应循坦途。调查得知,几个大学毕业生合伙承包了县里的大片土地,经营了葡萄园管理。由于气候土质适宜,市场有出路,全村的经济作物发展非常顺畅,同时村民也有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然而,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也遇到了很多的挫折与困难。下面将要对此进行分析。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遇到的挫折,困难
在调查中发现,以下是农民工遇到的问题:
1、就业稳定状况得不到保障。在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大部分都是临时工,哪里有工作就去哪里,经常更换工作,四处奔波,得不到公司的长期聘用。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是部分农民工是兼业式的农闲时节打工无法稳定就业。很多公司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在某一时段会出现用工短缺急需招聘工人,但是过了这个时间段就不需要那么多工人了。而且有些农民工对劳动法意识薄弱,不与老板签订劳动合同,致使产生纠纷时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伴随着就业不稳定现象就出现了。一些农民还能在熟人朋友的介绍下找到第二份工作,而一部分农民就只能奔波于城市间找工作了。
2、农民工法律意识薄弱,不善于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很多农民工与用工方发射管纠纷的时候,农民工往往不能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在社会中,农民工属于弱势地位。很少有人管他们的冷暖,随着拖欠工资等现象的进一步加剧,农民工的利益受到了进一步的威胁。辛苦一年挣的血汗钱就因为老板的一句话而化为泡影,全家人的希望也破灭了。虽然政府部门对这件事已经加以关注,进行了大力整顿,情况已经
有所改善,但是农民工总要学会自己运用法律维权。
3、就业范围狭窄。对于一些年轻力壮的,一般只有选择建筑工地做苦力,工作累,危险也
大。而对于妇女活着身体弱的就只能进一些厂子,做些简单的手工活,或者做钟点工,白洁元,服务员等等。因为这些活都不需要什么技术手段,纯属苦力劳动。
4、对于自己在家创业的群体,缺少经验和专家指导。据调查,那些自己种植葡萄园的大学
生们,毕业之后几个人凑合着得到家里的支持就动起手了。然而前几年却大大亏本,因为他们只会那些从书本上那个看到的理论知识,而未真正从事农业活动。后来他们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农打听,吸取经验,在此同时,他们请教相关专家,才度过难关。
针对他们碰到的困难,我们可以总结出来几点大概原因:第一,外出务工人员求钱若渴。由于家中缺乏资金去维持生活,外出之后,只要能赚钱的工作他们就干。第二,法律维权意识太弱,针对用工方拖欠工资束手无策,不会运用法律手段去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任由血汗钱化为乌有。第三,家乡供职岗位过少以至于大部分人都需要南下打工。第四,缺少相关的自主创业的例子,同时也缺乏那 种先富带后富的人。第五,经济作物出售模式单一,大大减少了劳动力。
既然总结出来了原因,就有了相关性的建议。在我看来,农民工是全社会的弱势群体,解决农民工的问题离不开全社会的关心,要帮助他们就要帮助他们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对于所有工人,国家应加强宣传劳动法合同法的宣传。更大力度地针对不合法的现象进行法规完善。然后,对于大部分外出无辜哦不能够人员,应对他们进行培训,以至于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增加工作稳定性,使他们的工作稳定得到保障。再者,健全和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和支付法规,解决好农民工收入问题。这是农民工最根本的利益。对于相关单位,应加强督察,建立一套农民工工资支付督察体系,规范用人单位支付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确保不拖欠农民工工资。对于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应当采用对应的法律手段,进行严惩。最后,针对自主创业者,国家政府也应该给与大力关注和支持,适当提供专家指导,以免他们碰更多的钉子,减少损失。例外也应该在这个项目上加以拓展,扩大经营模式并使之多样化,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比如说,对于葡萄园种植,并不能单纯出售新鲜葡萄,我们可以开展加工厂。酿造葡萄酒,制造葡萄罐头等等。最后,还可以根据地形气候条件,增加经济作物品种。
在暑假中的这个调查,收获了很多,也非常感谢全村人民的支持和配合,如实反映他们的真是情况。但由于那能力水平有限,调查仍有待改进。下面是自制的调查表:
第三篇:农村外出务工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外出务工情况调研报告
近些年来,农村外出务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工作环境及待遇均是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当代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农民工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新生人群”,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一方面是农民,一方面是工人,出则为工,入则为农,生活于城市之中,落户于乡村之内,游离在城市与农村边缘得不到基本的身份认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许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通过调查,在农村外出务工人潮中男性是占大多数的,男女比例大致是2:1。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农村及县镇女性的独立意识不强,可能是中国千百年来的男人养家糊口的历史痕迹。年龄在18—30岁之间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主力军,超过了六成,接着是三十至四十岁之间的,很多人初中高中毕业之后就选择了外出打工,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机会,提早挣钱补贴家用,另外赚一些积蓄为了娶妻生子等等。由于青壮年都出去务工,使得家里的老人孩子没有得到很好地照顾,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学历低是农村外出人员的特征,农村教育水平落后,家里无力承担高额的学习费用,是他们提前结束学业奔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外出务工人员的薪资水平、工作待遇、受尊重情况等等问题。由于小学初中高中所占绝大比例,他们在城市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都不高。所以说想加快农村发展,必须重视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
虽然农村外出务工要比在家强得多,但是付出辛苦劳动所得到收入远远低于其他收入人群,是名符其实的低收入人群,他们工资水平虽比以往几年要稍高一些,但总体水平偏低,不能跟国家的工资水平增长幅度相一致。现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物价水平一直高位运行,这意味着他们的工资水平一直没涨,还可能降了,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水平。由于近年来我国劳动法的普及宣传力度加大,对拖欠工资打击力度大,人民的维权意识加强,拖欠工资的情况相较于以前好多了。虽有改观,但仍不太乐观,老板能做到从不拖欠工资的只有56%,剩下都有不同程度的拖欠工资情况。在这方面仍需要政府及各方面加大打击力度,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确保我们的农名工能够劳有所得,及时得利。通过调查他们之间有固定工作的只有大约30%,农村外出务工的工作稳定性还是不好,及大多是零时工,今年干完了,下年就没有去处了,还得重新找。这样就会浪费他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的生活也就没有什么保障了。就我看来,一是要政府等方面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是他们拥有一定的技能,能够胜任某一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农民朋友不应只认
为自己只能干那些零时工,做苦力活,有机会多充实一下自己,人自己能有更好的工作。农民工外出打工还是很容易满足的,只要给他们提供一份说得过去的工作,就很容易满足。他们为了求一份工作养家已经把自己的要求将到极致了。虽然他们干的大多是苦力活,但还是无怨无悔,因为有份工作也是很不容易的,是来之不易的。
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一直都不太好,他们一般都进工厂,或是在工地上打零时工。当遇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伤害时,仍有大约8%的农民工选择忍气吞声,能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只有六成。这一点还需我们共同去努力改变。
远离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打工,各种苦恼和不适应会接踵而来,这主要原因是农民工在城里没有依靠,接着是找不到合适的活干,接着是想家又不能回。这些都深深影响着我们农民工的生活,而改变这些,还他们一个舒适平等的工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仍需要我们所有人集体去努力。
对于自己以后的打算,农民工有的想继续打工,有的想回家务农,用挣来的钱经商的人也有不少,各种打算相差不大。有继续想打工的想法的略多一些,毕竟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这也说明“农民工二代”的问题已经凸显。他们对城市已经产生了依赖,这对城市建设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农村家庭却有不利影响,对老人孩子的照顾不是很方便。
小结:通过对农民工务工状况的调查,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需解决的问题,我们需全面解决农业、农民、农村的状况,农村外出务工状况牵扯到三农的根本问题。通过此次调查,我深刻认识到了解我国农村外出务工情况是一个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它涉及到三农问题、城市发展问题等等,所以解决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状况调查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
课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状况调查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班级:1201班姓名:柴明辉学号:20121010106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二元化问题也不断突出,而城市化的关键在于:农村城镇化。而要实现农村地区的发展,主要靠得是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去支撑农村地区的发展。所以,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就要充分的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实现农村地区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城镇化。
关键词:农村地区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农村”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从起初的“农民”到“农民工”再到“城乡二元化”问题,农村不断映入眼帘,农村地区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如何实现城乡的双赢发展,如何更好地实现广大农民的小康梦,使我们现阶段应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农村人力资源充足,开发潜力巨大。但现实是:在农村地区,各方面发展与城市相比,落差巨大,各种人才不断流失,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现阶段,无法实现人与物的均衡发展,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岌岌可危。所以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市场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对落后现状,已经远不能适应国情发展的要求。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广大的农村地区对人力资源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没有充分认识到在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或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人力资源开发重视远远不够,领导和组织能力低下,人力资源开发仍处在较低水平,与人力资源开发要科学化、现代化、系统化、法制化、标准化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其次,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但质量低下。我国有13亿多人口,5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口多,潜在资源丰富,但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低。全国范围内文盲、半文盲的人口有90%聚集在农村。农村近5亿的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也都较低。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程度的低下无疑是农村发展的巨大瓶颈,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人口对这种先进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农村地区无法开展各种先进教育和实践活动,影响农村地区的发展。
第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比例严重失调,普通劳动力的低效使用甚至闲置与高素质劳动力的极端缺乏形成了强烈反差。一方面,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数高达1.5亿左右,而且还在以每年增加近500万的速度递增,出现了人力资源闲置或浪费等多种极端现象。而另一方面,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极为缺乏,因农村地区开发程度不足,大多高素质人才都无法施展自我才华,纷纷流向城市,给本来就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农村火上浇油,引起农村人力资源的严重短缺。
另外,农村教育资源投资力度不够,人才培养工作滞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落后都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幼儿阶段,农村的教育资源就与城市相差甚远,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农村的综合资源相比于城市,更是远远不及。农村教育发展过度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而地方政府财政的匮乏又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投入,从而形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与实际开发能力偏低的反差。使得农村在经济时代更加无法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的主要对策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要把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即转变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而投资的重要形式是教育、培训。鉴于我国农村教育状况比较落后,要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跟上新形势的发展,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培训的投资力度。除了政府部门要增加财政投入外,地方政府(包括乡村)也要积极想方设法,广辟财源,筹集教育和培训经费,改善开办教育、培训的条件,提高教育和培训水平,努力为农村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力推进农民知识化进程,提 高广大农 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而加速人力资源开发,就必须坚持教 育优先发展的原则。今后要逐步构建以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农村成人教育 为基础的农村教育体系,以更高层次地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农村地区人才可持续。
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必须大力加强农民的道德思想建设,转变农民的旧观念,激发农民务农和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农民的守旧意识、“等、靠、要”的思想,转变为敢于竞争、敢于拼搏的创新精神,为农村人力资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保持永久的活力。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还要不断改善农村医疗保健设施,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要发展和创新农村基础教育,发挥农村基础教育对于整体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主导作用,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开发的机制和网络,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
与此同时,必须实行计划生育,促进优生优育。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 优化人口结构为宗旨的计划生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特别要加强农村 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同时,还应该帮助搞好人口优 育工作。总之,只有认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中国国情,采取得力措施,培养出大批具有文化知识、懂科学技术和较强劳动能力的、敢于竞争和富于创新精神的新型农业人才,才能为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包括农村在内的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从而实现我国均衡、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第五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前景堪忧
——关于对XX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近日,笔者对XX特区XX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务工经济的确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机活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企业对技术工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形成农民工相对过剩,失地后进入城镇就业又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前景令人堪忧。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现状
2006年,XX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36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外出务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学习有关专业技术;三是因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铁路建设征地、学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村出现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按就业流向分: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县、区,本县其它乡镇,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县、区94人,本县其它乡镇34人;按就业分: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治理发愣功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业行业分:从事采矿业的有101人,从事制造业的有1018人,从事建筑业的有427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业的有143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有40人,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有102人,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有8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25人。返乡农民工有37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从规模看,增长较快。199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50人,到2004年达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约800人,季节性打工1066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乡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4,占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5。
(二)从效益看,务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3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务工收入93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比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三)从分布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区打工人员1352人,多为年龄在35岁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内打工人员347人,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体力劳动者,年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
(四)从组织形式看,自发外出比重大。全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渠道主要有劳动部门组织输出、能人带动和自发外出三种类型。有组织输出每年在100人左右,占打工人数的5左右;能人带动占外务工人数的20;约有75的属自发外出务工,他们靠“亲带亲,友带友,邻带邻”的形式结伴外出务工,这种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且风险高,维权难。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务工经济在乡镇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明显。但是,无论是组织程度还是输出规模以及经济形式,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输出无序,呈“松散”型。目前,全乡劳务输出仍处在初始阶段,对输出工作调控、引导不力,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长期固定下来,这部分队伍难以发挥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
(二)信息不准,呈“盲流”型。县劳动力市场硬件虽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未能启用,加之县就业机构未建立,无相应人员上岗,缺乏对招工企业的实际考察。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辐射功能不强,未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信息联网,县、乡、村信息传递更是周期长、效率低,造成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因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信赖于道听途说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个月返回,不仅给输入地造成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