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财政社会保障工作计划
2009年财政社会保障工作的整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就业为重点,紧紧围绕全县财政工作目标,强化措施,规范管理,确保社会保障各项政策全面落实,不断推动全县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为建设和谐通山作出努力。
一、抓好社保基金预算,加大扩面征管力度,切实做好养老保险省级
统筹工作
1、做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省政府研究决定,2009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要按照统一部署,切实做好数据测算、基金预算、方案制定、组织实施等相关工作。
2、认真编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和上级部门的要求,科学预测、精心编制,认真做好2009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工作,做到资料真实、数据准确、报送及时,并按计划抓好管理。
3、加大社保基金扩面征管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积极协调和督促地税和劳动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服务水平,核定缴费基数,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4、积极开展检查监督活动。经常对单位缴费情况和基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欠费单位和个人利用财政手段实行代扣代缴,对查出的问题责令及时整改,堵住社保基金截留挪用和虚报冒领现象,保证基金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二、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加大资金监管力度,建立促进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根据《就业促进法》和鄂政发[2008]60号文件的精神,切实抓好就业政策的落实:
1、认真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及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
2、认真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稳定就业;
3、认真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帮助登记失业人员和进城创业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
4、积极筹措并管好用好就业资金,加强监督检查,完善资金绩效考评制度,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努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切实加强动态管理,探索建立副食品体格与低保水平调整挂钩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力争城镇低收入人群和农村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2、不断健全和完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继续规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离休干部及伤残军人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抓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改制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农村困难群体医疗保险工作。
3、积极推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探索建立农民工、失地农民、村主职干部养老保险制度。
4、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大病医疗救助体系,建立健全临时救助机制,抓好农村福星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城乡困难人群和弱势群体的实际问题。
5、积极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探索建立城乡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和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政策,支持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的防治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助体系建设、基层卫生体系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公共用药和食品安全。
四、狠抓落实,强化管理,确保社会保障资金规范运行
1、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对象政策待遇,确保离退休人员、城乡低保对象、优抚对象、企业军转干部等各类保障对象的待遇按政策落实到位。
2、切实管好用好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确保原迁移民直补资金实行社会化发放,按时直补到人;项目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资金由县财政直达项目,专款专用。
3、严格执行社保资金专户管理制度,确保资金安全。
4、认真做好社保资金社会化发放和县级统发工作,确保资金分配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并及时上网公示。
5、加强社保资金财务管理,做到专账、专人、专机。
6、积极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活动,促使基金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五、加强学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1、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家财政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
2、熟练掌握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3、切实开展社会保障方面的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探索问题,改进措施,推动工作。
第二篇:社会保障财政专业知识讲座材料
第二期
社会保障财政专业知识讲座材料
社会保障财政财务管理是随着我们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日趋完善,在财政内部设立的专业性比较强的社会保障财务管理职能机构,我市按照省厅要求,财政社会保障机构组建的比较早,动作比较超前,于1995年财政局党总支决定成立社会保障股,担负社会保障财务管理工作任务,主要工作业务是从过去的文行股划分出来的,根据社会保障股的工作职责,卫生及其事业单位经费、民政及其管理的事业经费从文行股划转到社会保障股管理,初期职能有限,管理范围和内容比较单一,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管理的内容和涉及的领域逐步增多,相应增加了财政管理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难度,同时,相关的制度和要求给财政社会保障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叫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为此,需要我们加倍努力学习,更新观念,转变作风,研究和探索财政管理有效途径,应对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使命感,下面就社会保障财政工作职能、管理范围及具体的工作向大家
做以汇报和介绍:
一、社会保障财政工作职能及工作范围:
1、工作职能:财政社会保障负责社会保障资金、基金的财务管理工作,编制社会保障资金、基金收支计划,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归集社会保障资金、基金,按规定用途审核及拨付社会保障资金、基金。并对社会保障资金、基金收支计划的执行进行监督,编制社会保障资金、基金的决算。
2、工作范围: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两大方面的财政财务管理。
劳动保障方面:主要包括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管理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就业局及其管理的职工失业保险基金,再就业资金,小额贷款担保资金;职工医疗保险办公室及其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依法关闭破产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职工生育保险等项基金。机关保险事业管理局及其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及失业保险基金,及其上述机构经费的财务管理。
民政事业方面:主要包括民政局及其管理的抚恤、退役安置、社会福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他城镇社会救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其他农村社会救
济等定期定量生活补助费,安置及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灾后重建及其上述管理机构经费的财务管理。
残疾人事业方面:主要包括残疾人康复、残疾人就业和扶贫、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的就业和培训及其残疾人联合会机构经费的财务管理。
医疗卫生方面:
一是公立医院:公立医院包括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经费及其财务管理。
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向阳社区、光华社区、雷炎社区、花园社区);农村乡镇卫生院经费及其财务管理。
三是公共卫生:公共卫生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应急救治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公共卫生专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其他公共卫生支出等项目支出及其承担项目机构经费的财务管理。
四是医疗保障:医疗保障包括行政单位医疗、事业单位医疗、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城市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他医疗保障支出等医疗保障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
五是中医药专项支出。
六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事务,主要是药监局的经费及财务管理。
二、社会保障各项制度、政策的实施
1、社会保障和就业(1)社会保险:
一是社会保险的种类,我们国家现行社会保险的种类,按险种划分主要分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个险种。根据各险种不同时期的支付水平,认真测算筹集规模和他所应承担的缴费比例,在基金的筹集上做到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的原则,确保基金收支平衡。
二是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政府财政补贴;用人单位负担;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机制,筹集到的社会保险基金要存入财政部门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并按不同险种分别建账、单独核算。社会保险基金要做到专款专用。
三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支出,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对应的社会保险基金支付标准,支付给那些参加社会保险社会自然人各项保险待遇的合理补偿。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偿应当遵循权利和义务相等、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享受待遇者必须尽义务缴纳社
会保险费,否则无权利享受各项保险待遇。
第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我们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是从1986年起,即劳动“四项制度”改革,开始实行养老保险缴费制度,我市从那一时期就开始开展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它的建立和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统筹形式和统筹层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阶段是从1986年开始至2001年基本养老保险实行本级统筹,统筹层次和社会化的筹集能力比较低,那一时期,社会保险费的筹集与养老金的发放,不尽协调,基金的筹集满足不了养老金的发放,造成了基金入不抵出的被动局面,严重拖欠了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据统计,拖欠企业职工养老金累计达到4100万元,政府作为社会保险的承办主体承担了责任,中央财政在1999年和2007年分别下达1200万元和29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补发地方拖欠养老金。这为第一个阶段。在此期间1998年,第一个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强化了财政对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的作用。逐渐取消了经办机构收入过渡户,保险费由税务征收。将保险费直接缴入财政专户,养老金的支付经办机构提出申请计划,经财政审核后拨付到经办机构的养老金支出户,打卡发放。第二个阶段从2002
年开始至2005年将本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纳入绥化市级统筹,纳入绥化市级统筹,缴费的比例发生了变化,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比例是职工年工资总额的25%,当年职工个人缴费比例是6%,到2005年个人缴费到达到8%,虽然统筹层级提高了,但养老金支出的缺口未能通过统筹层次的提高,补助下级养老金支出的缺口。第三个阶段是2005年6月份以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了省级统筹,省级统筹以后,养老金的收支计划由省级审核下达,支出不足部分由省级专项补助,这样不仅提高了统筹的层次,增强了基金收支的调剂功能,而且也保证了养老金的发放,有效解决了养老金发放严重不足的问题。纳入省级统筹后,缴费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缴费标准,按全省平均工资的60%至300%为缴费基数。缴费比例22%,职工个人按企业缴费基数的8%缴费,个体工商业户按全省平均工资的60%至100%为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为缴费基数的20%。目前,我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由于统筹层次的提升,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职工保险意识的增强,参保率逐年递增,基金收入呈上升趋势,保证了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近几年基金的收支,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结余,这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历史性的飞跃,随之经办机构 的机构和人员经费上划省级管理。现在养老金发放标准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物价指数的上涨逐年提高,月、人养老金最高达到1400元,人均达到1150元,月养老金的支出达到2370万。
第二、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失业保险作为五大险种的社会保险,缴费比例是用人单位按工资总额2%缴纳,个人缴纳1%,它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主要针对下岗职工失业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实现就业发放的生活补贴,我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当中,国有企业按照失业保险条例作为主要险种缴纳了失业保险金,从时间段上划分,那一时期累计缴纳失业保险基金达到650万元。企业转型以后,特别是2004年至2005年,国有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向失业保险并轨,我市100多户地方国有企业职工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并给予了经济补偿,并轨之后,参险单位和缴费的来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缴费的主体没有了,为此影响了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目前,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主要来自于驻海的中省直企业。失业保险缴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每年收缴失业保险基金在100万左右。
第三、医疗保险,我市的职工医疗保险是从1999年五险合一前的公费医疗过渡而来,1999年以前,公
费医疗由卫生局管理,资金来源主要由财政提供,职工个人不缴纳任何费用,称之为公费医疗。公费医疗资金来源单一,财政安排经费有限,职工报销药费困难,80%的公费医疗经费都用于了离休干部的医疗费用上,拖欠了大量的职工药费。五险合一后,公费医疗纳入了劳动部门管理,经办机构更名为职工医疗保险办公室,虽然管理部门发生了变化,机构名称的变更,职工医疗仍然执行的是公费医疗制度,职工保险药费仍然有困难,鉴于这种情况,财政安排的经费按人头计算由每人85元到115元,再增加到人均170元。每年安排经费340万元,有效缓解了职工报销药费的压力。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从2008年开始,实行医疗保险统筹,资金来源渠道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的财政提供变为单位承担、个人缴纳,财政补贴三方共担的筹资方式,职工医疗保险统筹按照上级要求单位缴费比例要求达到职工工资总额的4%至6%,职工个人缴费达到工资总额的2%,结合我市实际,单位缴纳的部分确定为4%,近几年我市由于实行了医疗保险统筹,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筹集的规模和总量远远超出了公费医疗时期财政提供的经费,统筹基金收入每年都在2300万元左右,基本保证了职工医药费的核销。核销的标准,起伏线为800元,最高核销限额封顶线2.5万元,按药品目录内的甲乙类药品划分,甲类药品100%、乙类药品80%进入核销基数,药品目录外的药品由个人承担。(职工医疗保险具体核销比例标准见讲解)
第四、工伤保险,我市工伤保险基金的来源主要是来自驻我市的中省直企业,缴费标准根据工种的不同,从事高危工种的职工缴费比例是工资总额的2.5%,从事普通工种的职工缴费比例是工资总额的0.5%,近两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在50万元左右,支付在20万元左右,工伤核销标准除药品目录外的药品由个人自付外,其余的全部费用100%核销。工伤保险基金从2010年七月份上划到绥化市级管理。上划不仅提高了工伤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同时它具有调节市县工伤金支付的功能,它的上划解决了我市基金筹集难,支付保障难的问题。
第五、生育保险,目前,我市尚未全面开展职工生育保险工作,仅在驻海单位开展了生育保险,生育保险费的收入来源于驻我市的驻海单位,缴纳生育保险基金,缴费标准为工资总额的0.5%,核销限额2500元,大约每年职工生育保险支出1万元左右。(2)就业
就业工作随着企业转型,国有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向失业保险并轨,大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需
要重新就业,为了保证他们的就业再就业,国家先后出台了很多就业政策和相关的优惠政策,为贯彻落实就业政策,支持下岗职工的就业,各级财政安排了就业专项资金,专项用于下岗职工就业的各项补贴,具体补贴项目主要有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特定就业补助、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现行就业执行的政策是黑财社[2009]14号文件,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实施办法详细规范了专项资金适用范围、使用规程、专项资金预算、决算管理,专项资金财政财务监督管理。为就业工作的开展和专项资金的使用提供了政策依据。
职业介绍补贴内容和标准,补贴的内容主要是对职业中介机构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给予的介绍补贴,补贴标准每人每次90元。
职业培训补贴内容和标准,补贴的内容主要是用于人员就业培训方面的补贴。培训补贴补贴的界限在培训后对接受培训后6个月没有实现就业的,按补贴标准的60%给予补贴,对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按补贴标准100%给予补贴,对6个月内已按没有实现就业
领取60%补贴后又实现就业的,不再给予补贴。起止计算时间,自培训结束之日起,计算6个月内外的补贴比例。
社会保险补贴内容和标准,补贴的内容主要是用于复合规定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的办法,补贴标准按年龄段划分。“4050”人员按缴纳社会保险费的60%补贴,小于“4050”人员按照缴纳社会保险费的30%补贴,补贴实行打卡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继续执行到2011年底。
公益性岗位补贴的内容和标准,补贴的内容主要是用于符合规定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岗位补贴。补贴标准不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0%。
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内容和标准,补贴的内容主要是用于对符合规定条件的人员通过初次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特殊工种)给予的一次性补贴,补贴标准按黑财综{2005}99号文件规定的收费标准执行。
特定就业政策补助的内容和标准,特定就业补助是指解决在2004、2005年两年国有企业与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时,没有并轨的特困企业后期用就业专项
资金补助特困企业自己承担的经济补偿金部分,特定就业政策补助执行到2008年底,2009年起不再执行。
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项目,是在各项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又一就业优惠政策,在资金的扶持上,加大了力度,帮助解决创业资金的困难问题,实行了小额担保贴息贷款,财政为其提供了担保基金,贷款的利息由中央财政安排拨付。到目前为止,财政担保基金400万元,贷款批次五次,贷款累计人数712人,包括妇联组织的妇女创业贷款人数211人,累计发放贷款达到1500万元,贷款的回收率达到了100%,没有出现还贷不及时和偿付的风险。
就业专项资金,纳入了财政专户管理,市就业办公室建立了就业专项资金的财务账目,用于核算专项资金的财务收支。
(3)民政事业
民政事业涵盖的内容相对比较多,需要保障的范围比较广,有按军人抚恤条例执行的,有按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救助制度执行的,最终要按照国家相关的制度要求达到保障的目的,军人抚恤条例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军人在各个时期为之奋斗所付出的牺牲和努力,为此给予了相应的荣誉和抚恤待遇。在补助上根据不同时期及等级,补助的政策和标准都有所区
别,划分为死亡抚恤、伤残抚恤、在乡复原军人和退伍军人生活补助,各项抚恤补助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补助标准逐年增加。领取的抚恤待遇和各项补助实行打卡领取,直接发放到保障对象手中。
一是抚恤,死亡抚恤:是对按规定用于烈士和牺牲、病故人员家属的一次性和定期抚恤金以及丧葬补助费。
死亡抚恤包括: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的补助,统称为“三属”,定期补助的标准,按属别划分。居住在城镇的标准高于居住在农村的,革命烈士家属每月824元、494元,因公牺牲军人家属每月标准747元、476元,病故军人家属每月709元、456元,伤残抚恤:伤残抚恤包括在乡伤残军人抚恤和在职伤残军人抚恤,过去的军人抚恤条例划分4等6级,分为特等、1等、2等,2等甲级和2等乙级、3等,3等甲级和3等乙级。新的军人抚恤条例在过去6个级别的套改下,划分了1到10级伤残抚恤级次,同时取消了在职伤残和在乡伤残抚恤的差别,执行统一的级次和标准,补助的标准按照级次补助,1级补助最高,2级以下逐级减少。每个级次补助的标准也不同,分
因战、因公、因病,因战的标准高于因公、因病的抚恤标准。我市伤残抚恤人员1级和2级都没有,目前,认定和执行的伤残军人享受的抚恤待遇3级到8级,3级因战每年抚恤22,770元,8级因战5,470元。
在乡复员军人、退伍军人:在乡复员军人的生活补助分为1945年9月30日前入伍的和1945年9月30日后入伍的,补助的标准9月30日前入伍的高于9月30号以后入伍的,又分居住在城镇和农村,居住在城镇的标准高于居住在农村的标准,9月30日前入伍的,居住在城镇每月474元,农村434元,以后入伍的城镇442元,农村392元。带病回乡的退伍军人生活补助标准,不分城乡,每月生活费补助标准220元。
抚恤在定期、定量补助的基础上,粮煤、物价、医疗等方面按照居住在城镇、农村不同的标准给予了补助。
城镇退役士兵:一是城镇义务兵,我们国家对城镇退役士兵按照每年给予服役期义务兵优待金的补助,现行的补助标准每年1800元,服役期两年,优待金3600元。二是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一次性补助,每年补助标准1万元,两年2万,同时每年在超服役期间增加1千元。经费的来源一是上级专项补助,二是地方财政安排,以上级专项补助为主。
二是退役安置:集中反映用于退伍军人的安置和军队移交地方政府的离退休人员的安置和管理机构经费。经费的来源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安排的经费包括军队移交地方的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管理机构经费,这项工作由军退办管理。
三是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事业主要包括殡葬事业(殡葬管理所)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社会福利院、联合敬老院、中心敬老院),殡葬管理所承担着殡葬事业管理的公益事业。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的三个敬老院,承担着收容、赡养城市中“三无”对象,“三无”是指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以老年人为主的社会公益性福利单位。现在将农村的五保户集中收养到三个敬老院,收养的场所以联合敬老院和中心敬老院为主,赡养经费和机构经费的来源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一是本级财政补助;二是省级转移支付补助。殡葬事业的经费来源:一是殡葬服务取得的非税收入;二是经营活动取得的经营收入;三是财政补助。它的经费主要靠自身解决。
四是残疾人事业:
我市残疾人联合会管理和服务残疾人的各项事业,它管理和服务的项目主要是残疾人康复、就业和
培训,就业保障方面的工作,服务的项目对象及保障资金由中央、省、和地方财政给予支持和保障。
五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的对象是城镇居民中特殊困难的群体,它的家庭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水平,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重要条件,随着经济稳步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在原有的基础逐步提高,我市城市低保工作的开展开始于1998年,起步初期补助的水平较低,财政的人均补差额人均60元,到2010年,财政人均补差额达到172元,保障标准是:98年80元,99年104元,2005年145元,2008年176元,2010年提高到221元。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在低保审核工作上,介用虚拟收入的方式衡量和界定是否符合低保的条件和标准,虚拟收入也是有变化的,不同时期,不同时间段,设定的虚拟收入也在变化,虚拟收入界定的标准是:除丧失劳动能力没有收入的家庭外,低保开展初期家庭收入男性定为240元,女性定为200元,现在家庭收入男性定为400元,女性定为300元,虚拟收入确定之后,按照家庭人口计算,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保障线的水平,纳入低保范围。按照虚拟收入低于保障线水平的差额部分给予最低生活补助。
六是其他城镇社会救济:
其他城镇社会救济的对象主要包括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外的低收入的困难群体及流浪乞讨需要救助的人员,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下,给予的临时救济和救助,经费由财政安排落实,救助机构的经费,统由财政安排,保障救助机构工作。
七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针对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在基本生活无法保障的前提下而设立的一种新的保障制度,我市农村低保制度于2006年开始实施,保障标准共划分了五个档次,按计算:一档668元,二档360元,三档300元,四档240元,五档120元,财政人均补差额340元。农村低保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到2010年,财政人均补差额由340元提高到800元,保障标准:一档 1200元,二档1020元,三档840元,四档660元,五档480元。农村低保的虚拟收入主要是以土地和家庭的其他收入(副业子女赡养费等)多少来界定,按照劳动力男女性别划分,男性每月300元,女性240元,现在男性400元,女性300元,家庭收入低于虚拟收入水平的,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下,均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出尽出。保证两项低保专项资金发挥最佳的效益。两项低保制度的建立,有效解决了城乡特困群体的吃饭、生活问题。
八是其他农村社会救济
其他农村社会救济,它的救济对象:农村五保户、60年代精简下放的老、弱、残职工40%工资救济,农村五保户分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供养的标准:集中供养的每人每年2400元,分散供养的每人每年1800元,五保户的认定审核工作,由本人申请,村级上报,乡政府、民政局、财政局审核认定。60年代精简下放的老、弱、残职工的40%工资救济,救济标准:居住在城镇221元,农村184元,全额由财政供养。
九是自然灾害生活救助
自然灾害生活救助主要是对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地区的地方财政在安排灾民吃、穿、住和抢救、转移、安置、治病灾后重建等而设立的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的来源,一是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二是地方财政预算安排,三是社会捐助。自然灾害生活救助专项资金使用,发放的实物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登记造册,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不得以现金的形式发放,
第三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现状分析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现状分析
社会保障支出作为政府财政支出中重要的一项和社会再分配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社会公平的重要方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和保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在快速增长的GDP背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相对规模却没有相应快速增长。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存问题
1.1 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不足
社会保障支出作为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个主要途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政府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手段,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然而,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一直相对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财政中的社会保障支出虽总量不断增加,但与GDP的相对增加量基本保持不变。自2000年至2007年,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从1517.9亿增长至5447.16亿,绝对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由于GDP水平同时在快速增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比重保持在11%左右。这一数字相对较小。同时,若将社会保障支出与行政管理支出对比可发现,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远远不及行政管理费用高。并且,这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地扩大。如果此种现象不断发展,必将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失衡,也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与建设廉洁政府的要求。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不足这一事实还可通过与其它国家对比发现。我国自2006年起,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已达到了中等以上发达中国家的水平。然而,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却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以1980年的中等以上发展中国家哥斯达黎加为例。1980年,哥斯达黎加的社会保障支出达到了在人均生产总值中占30.80%的水平。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尚不如八十年代的中等以上发展中国家,更不用说是社会保障支出比例高达40的各发达国家了。可见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是很低的。虽然,在发达国家,高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福利病”,但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距国际水平仍有较大距离。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不足,就无法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特别是中低收入或无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1.2 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缓慢
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时期,由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先富带动后富”等政策,我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一直处于一种失衡的增长方式。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较大。如今,先富者已然先富,就要通过社会保障支出来实行收入的再分配,保障“后富者”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以达到社会公平。
而实际的情况是,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每年绝对数量有增长,但相对增长极其缓慢甚至没有相对增长。社会保障支出的年增长率除2003年外都以较大增长率在增长,但是同时,财政支出总额也已20%左右的年增长率在持续增长,而从最后的弹性系数可以看出,除2003年外,其它各年的弹性基本在1左右。这也就是说,近10年来,社会保障支出的相对规模并没有扩大。
前面说到,我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处于失衡的状态,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支出来平衡这种失衡,但实际上收入保障支出的规模却没有显著的扩大,这种社会保障支出在“供需”上的不平衡,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就会导致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马太效应。这既不利于社会保障支出发挥其收入再分配的社会职能,又不利于创造一个和谐、公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1.3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结构不合理、地区差异显著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二元制”现象,即存在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贫富差距大、城乡收入差距大等问题。而在社会保障支出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二元结构问题,一方面城市经济增长快却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另一方面农村收入低却基本被排除在社会保障支出之外,只有救济性的社会保障如“五保户”等。
长期以来,社会保障制度仅覆盖城市劳动者,而不包括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劳动者。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目前经过政府的努力,特别是中央财政的介入,城市“低保”制度实施效果较好,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低保”经费由1996年的3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173亿元,享受“低保”的人数由1996年的85万人上升到2004年的2201万人。但与此同时,由于中央财政在农村“低保”中的“缺位”,东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实施此项制度过程中,限于各地财力状况不同,“低保”制度在农村推进非常不平衡。截止到2003年,全国只有400万左右农村绝对贫困群体纳入“低保”范围,大部分农村贫困群体只能享受不定期的救济。
社会保障支出应该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占据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应成为社会保障支出的主体对象,现阶段的社会保障支出有些“本末倒置”,未将资源应用到最需要的领域,是实现了优化城市人口的“福利”而忽略了保障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1.4 增值困难、安全隐患
现在除少数地方成立了专门的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机构外,大多数地区没有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一些政府部门和行业认为有利可图,为争夺社会保险管理权而成立各自的保险机构,政出多门,交叉管理,不仅互相掣肘,而且造成管理成本增加和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保资金增值困难甚至出现减值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能够保证社保资金规范管理、保值增值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各地社保案件频出,社保安全令人堪忧。做到社保资金透明运作、杜绝出现违规拆解、挪用需要建立健全社保资金专业管理机构。重新认识社会保障支出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之所以仍旧存在很多问题是因为对社会保障支出与政府、社会公平、效率之间的定位关系不清造成的。要解决之一问题,首先要重新认识和定位社会保障支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2.1 政府财政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意义
首先,社会保障支出作为一种转移性支出,有着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可以调节社会财富分布,用高收入者的部分收入给予低收入者基本的生活保障,实现其生存权。实现相对公平。
其次,社会保障支出有一定的生产性。消费同出口与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社会保障支出有助于刺激居民的消费,从而带动国内经济的增长,用100亿的政府财政支出制造远超过100亿的经济增长,有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
最后,社会保障支出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政府通过社会保障支出保障社会的公平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而稳定的社会环境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如此,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良性循环。2.2 效率与公平的重新定位
我国曾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但时过境迁,我国现已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此方针已不再完全适用于今天的国情。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国富与民生的失衡,应将公平与效率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实现公平,就需要依靠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结语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却存在着支出总量不足、增长缓慢、地区分配不均、强制力度差等情况。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保障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必将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应通过加大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处理好农村与城市社保分配及加强立法及执行力度等方式来改变现状,促进社会团结稳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篇:社会保障工作计划
社会保障工作计划
控制人口数量,稳定就业形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
康发展,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稳步迈进的基本条件,也是我国深化改革,保持社会稳定和
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根本性任务,社会保障工作计划。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如何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创造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涉及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
大基础性问题。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三个领域的问题相互制约、相互影
响,始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人口过多是我国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造成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挑战。劳
动适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就业形势严峻,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加剧了收入差距的扩大。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又进一步加大了社会保障的支付压力,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但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而且阻
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的加快调整。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是我国现代化
建设过程中必须长期面对的重大难点问题。因此,要以人口问题为出发点,从宏观调控的角
度对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规划,继续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进一步改善就业
结构,扩大就业空间,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重点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加快社
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保障需求。
本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前提下,着重阐述“十五”时期稳定就业形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方针、目标、主要任务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本规划的规划期为2001年至2005年。
一、主要成就、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有利条件
新世纪初,发展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国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
挑战。
(一)“九五”的主要成就
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人口控制、就业和社会保障
制度改革工作,基本完成了“九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与任务。
1、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历史性变化。“九五”期间,计
划生育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计划生育率稳步提高,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婚育观正在形
成,妇女总和生育率已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九五”期间净增加6000万人,年均人口自然增
长率为9.69‰,2000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可控制在12.7亿以内。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
降到10‰以下,人口再生产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的历史性转变。
2、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劳动力市场机制初步形成。“九五”期末全国从业人员达到7.1
2亿人,五年城镇新增加就业3560万人。国有企业富余人员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在经济结构调
整中下岗的国有企业职工近50% 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就业结构不断
改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的比重首次降到50% 以下,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
产业转移3000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由1995年的24.6% 上升到27%.劳
动就业制度改革取得进展,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形成。
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九五”滤布 期间,社会保
障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不
断深化。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方面的条例
和决定,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面,规范了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社会统筹与个
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九五”期末,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
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0448 万人、4332万人和10408 万人。加强了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征缴
力度,提高了三条保障线标准,基本做到了“两个确保”工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95% 以上
进入了再就业服务中心,90% 以上的人领到了基本生活费;3000多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按
时足额领到了基本养老金。基本上实现了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社会救济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出台,进一步扩大了社会救济覆盖面,使这项工作走上规
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全国城市已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福利事
业进一步发展,社会化进程逐步推进。全国城乡社会福利机构床位数达到110.5 万张,城镇
社区服务中心达到8101个,社区服务设施20万个。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
群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二)面临的严峻挑战
1、人口数量过多,仍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预计“十五”期间将增加5600万
人左右,到21世纪40年代,人口将达到总量为15亿以上的峰值。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庞
大的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不相适应的矛盾将日益尖锐。目前的低生育水平还很不稳定,各
地发展不平衡,实行计划生育仍有相当的难度,造成人口增长过快的主要压力来自中西部地
区。
2、城乡就业矛盾依然突出,结构性失业更加严峻
“十五”期间,我国新生劳动力供给总量将升至峰值,达到4650万人,就业压力将会明
显增加。随着我国加入WTO 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更
加严重。同时农业剩余劳动力已有1.5 亿人以上,“十五”期间估计每年还要新增加500-600
万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
3、劳动力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合理配置
我国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就业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部门之间就业
政策不协调、不配套而导致的市场分割现象严重。户籍制度和人口迁移政策限制太多,劳动
力市场价格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影响了劳动力
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4、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口老龄化、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对社会保障的压力迅
速增大
2000年,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这一趋势将加速发展,2005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口将达到10.5%,2050年将上升到28%以上。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特别是对基本养老保
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压力在迅速增大。“十五”期间,结构性失业、企事业单位富余人员的消化以及城镇贫困现象等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将更加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任务十
分艰巨。目前我国各类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不协调,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对社
会弱势群体的保障程度低;二是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三是农村基本保障工作薄弱,农村
养老、医疗和贫困人口救济问题突出。
5、社会保障资金缺口较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不规范
在社会保险体制转换过程中,单独依靠征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基
www.xiexiebang.com 本养老金支付需求。主要问题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不抵支,社会统筹基金占用个人
帐户基金,直接影响了个人帐户的积累;社会保险基金的互济功能没有充分体现,省级统筹
没有严格实施,社会保险基金没有资金积累,中央调剂能力有限;社会保险基金运营手段和
保值增值机制尚未建立;基金征缴困难,企业欠费问题严重等等。
(三)有利条件
在充分认识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十五”期间控制人口增长,稳定就业形势和完善保障体系也存在很多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
1、我国实行计划生育20年来,逐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
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已深入人心。计划生育的工作机制和有利于实行计划生育的利
益导向机制正在形成,基层服务网络初步建成,全国生育水平开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计划
生育工作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这为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正在逐步
形成,劳动力市场建设初具规模,这为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十五”期
间,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城市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了
契机。
3、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有关法律规章建设步伐加快。十五届五中全
会明确提出了建立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和
筹资渠道进一步明确,同时国家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也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财力基础。当前是我国人口负担系数较低的时期,尤其在“十五”这一关键时期,为我国
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做好物质和制度准备提供
了机遇。
4、社会成员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和自我保障能力不断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城乡居民市场意识和法制观念已经基本形成,收入普遍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社会成员的抗风险能力逐步增强。
5、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进一步解决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保证。
二、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方针
“十五”期间,我国人口、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必须以***理论为指导,紧紧围
绕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坚
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切实保护
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公平,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
会环境。
(二)发展目标
1、有效控制人口规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十五”期末,全国总
人口控制在13.3亿以内,五年新增人口5600万人,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不超过9 ‰。出生
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2、努力保持就业规模稳定增长,进一步改善就业结构,抑制失业率上升,基本形成市
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十五”期间,全国新增城镇就业4000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到“十五”期末,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调整为44:23:33,劳
动者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建立起机制灵活、基本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3、加速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基本建成独立于用人单
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方式多层次、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以多种医疗保障办法建设为先导,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保障体系。城镇各类社会劳动者逐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十五”期末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法规规定的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
者。社区服务中心数达到9600个,社会福利床位数达到180 万张。
(三)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作为政府的最重要的职责之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各级政府相应的调控管理能力。要坚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调动企业、个人的积极性,积极发挥社会团体、中介组织的作用,提高社会成员在政府指导和帮助下,自我管理和互助互济的能力。
2、改革创新,完善制度
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引入市场化、社会化运行机制,健全相关的社会基本制度,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形成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3、适应国情,突出重点
坚持生产力为标准,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
之间的关系。在控制人口、促进就业、建立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时,必须要同国家、各
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相适应,必须考虑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承受能力,集中力量
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维护社会稳定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人口控制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主要任务
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特别是中
西部地区,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进一步落实“三为主”(以宣传教育、避孕、经常性工作为主)的工作方针,建立依法行政、村民管理、优质服务、政策引导、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管理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提倡优生优育,提高计划
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不同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均衡发展。
(二)政策措施
1、继续实行党政领导责任制。坚持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党委
和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把人口与计
划生育工作摆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位置,坚持不懈地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抓紧抓好,确保
未来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的实现。
2、制定有利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经济政策。各级政府部门要采取小额贷款、项
目优先、科技扶持、政策优惠等措施,帮助计划生育农户增加经济收入。优先保障计划生育
贫困户的基本生活需求,解决现实困难,提高社会经济地位。压滤机滤布 研究制定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
女户父母养老保障的有关政策,切实落实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各种奖励优惠措施,解除群众实
行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
3、建议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国家立法进程,逐步建立健
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体系,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干
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监督作用,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4、加强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加强中西部贫困地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设施和能
力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卫生技术服务资源,尽量共享现有人员和设备,巩固和发展服务网络,改善服务条件。积极培训和充实基层技术服务人员,满足群众避孕节育、生殖健康和优生优
育需求,工作计划《社会保障工作计划》。城市要积极发挥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建立以现住地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机制。
“十五”期间,以预防农村地区高发先天性疾病为重点,逐步形成覆盖重点地区的出生
缺陷干预网络,全面推进优生优育工作,使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在现有水平上明显下降。
5、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
系统信息网,及时准确地掌握妇女节育生育状况,提高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促进就业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主要任务
1、努力促进就业增加,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
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基本满足城乡劳动适龄人口的就业需求。广开就业门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将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非
公有制经济作为今后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强化提高
劳动力素质,改善劳动力就业结构,提高就业弹性和就业容量,有效减轻结构性失业压力,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2、进一步发展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立足于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
率,积极促进劳动力流动,建立基本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政府对劳动就业的管理手段和相应的法律规章,进一步深化改革劳动人事和户籍管理制度,调整和协调有关就
业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
(二)政策措施
1、实行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
经济增长要为扩大就业提供切实保证。“十五”期间,要继续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将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全国新增城镇就业4000万人,以基本满足新生劳动力的就业
需求,并为扩大就业拓展更大空间。
依靠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就业增长弹性。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就业容量
大、社会需求迫切的教育培训、社区服务、旅游业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努力促进劳动力需
求的增长,不断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增加就业
容量的巨大潜力。
确立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地位。采取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税
率优惠、建立投融资渠道等有力措施,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使之真
正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载体。要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用工和劳动者创
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以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带动就业增加。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加强国家之间的劳
务合作关系,继续扩大工程承包、远洋运输等传统劳务输出项目。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和企业向境外转移或投资、举办经济实体,带动劳动力就业。有组织地开展各类专业人员的劳务输出。
2、实施两大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通过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坚持城市发展多元化的方针,发挥大
城市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引导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
镇第二、三产业转移。同时,改革相关制度和调整相关政策,合理、有序地实现人口城镇化。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与就业目标紧密结合。在制订开发规划和实施开发项目时,必须
作出对当地劳动力的使用安排计划。进一步扩大以工代赈的规模,将扶贫和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和生态环境保护地区,要实行经济补贴和移民并举措施,为农业
剩余劳动力开辟新的就业途径。
继续发挥第一产业作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调整乡镇企业结构,www.xiexiebang.com 保护和调动
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扩大农村经济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3、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统筹规划和调控全国城乡劳动力就业,取消各种限制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政策规定,促进
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有序流动。“十五”期间,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
度创新,在东部有条件的省市或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逐步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通
过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取消社会从业人员之间的不同
“身份”,消除不合理市场分割现象,尽快统一城市劳动力市场。
建立劳动就业登记制度,进一步改革劳动工资制度。社会成员就业必须登记,确定唯一
社会保障号码,建立个人工资帐户和社会保障帐户。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
位制度。
实现职工劳动报酬和福利的工资化、货币化,改进政府对企业工资管理的调控手段,促
进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完善和规范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载体建设,建立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劳动力管理与服务信息网络和劳动力供求状况的信息分析发布制度。
努力改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服务,实现职业介绍机构网络化、现代化,提高服务机构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民营职业介绍机构的健康发展。制定劳动力市场管理和职业介绍、职业
指导、劳动事务代理等就业服务制度和标准,规范劳动者、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市场行为。
4、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实行灵活的就业形式
采取就学替代就业措施。大力发展非义务教育,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招生规模。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对新生劳动力、下岗失业青年强化
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力争通过增加大学、高中招生数量和就业前培训,提高文化和技能素
质,使当年大部分劳动适龄青年延迟就业。
加强在职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再就业培训工作,对下岗失
业人员实行免费培训。重视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逐步形成完善的农村职业培
训体系。
实行灵活的就业形式。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采取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和弹
性工作时间等多种灵活的就业形式,提倡自主就业。改革和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五、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主要任务
1、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发挥市场和社会各方面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积极
作用,努力构筑覆盖全社会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安全网。一是以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
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为重点,在试点的基础上扩大改革实施范围,推进各项制度建设,基本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二是完善社会救济、社会互助、优抚安置
和社会福利政策,切实维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社会低收
入群体的保障和救助,确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三是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健全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建立信息网络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保证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的顺利实施。四是大力加强社区建设,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实现社会保
障管理服务的社会化,切实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五是推动农村基本保障体系建设,在健全
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基础上,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合农村不同地区的各种保障形式,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保障需求。
2、改进筹资方式和运营机制,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平稳运行和有效积累
要进一步强化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调控和监管,基本形成规范操作、高效运行的社会保障
基金收支体系。通过深化改革,统筹安排,开源节流,采取盘活存量、扩大增量的多种筹资
办法,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必要投入,充实保
障基金,在确保当期支付的基础上逐步解决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积累问题,合理调整缴费
率和替代率水平。改进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手段,提高运营效率,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对各级
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规范收、支、管、投各环节的监督制约机制,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健康和有序运行。
(二)政策措施
1、以加强制度建设为核心,改革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在制度规定范围内的各类用人单位全面建立起
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实行统筹
基金与个人帐户基金分帐管理,在保证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支付的基础上,逐步做实个人
帐户,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稳步实施。根据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和在职职工工资增长
情况,规范基本养老金的调整机制,准确核定缴费基数,合理控制替代率水平。推动基本养
老保险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省级统筹。
尽快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医疗保险
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要健全费用分担机制,改进支付方式。逐步建立多层
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研究制定职工大额医疗费用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妥善解决基本
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同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提高卫生资
源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失业保险条例》,依法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
围。加强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实行鼓励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的政策支持和
税收优惠。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的并轨工作,逐步取消再就业服务中心,同时作好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工作。
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对国家机关公务员和按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要逐步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改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制度执行;由财政部分拨款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另行制定。机关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参加所在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
稳步推进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的试点和改革。本文来自www.xiexiebang.com逐步建立和完善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制
度和生育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工伤职工和生育女职工的基本权益。
2、规范和强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性保险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覆盖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所有贫困人
群。要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费用,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严格
进行家庭收入调查,规范申请、评审和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程序,使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弱势
人群得到最低生活保障。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探索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
保险的管理方式以及保值增值机制。对企业实行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的给予适当的税收
优惠。商业保险要增加服务项目和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经济状况较好的单位和人
群的高层次保障需求。
3、加快社区建设,推动社会保障社会化
要改变传统的单位福利体制,剥离用人单位承担发放社会保险金和管理社会保障对象的社会性职能。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脱钩后,社会保险金由银行、邮局代发,人员由社区统一管理。做好退休人员、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的管理、接续和转移工作。建
立真正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化保障体系。
建立新的社区管理与发展模式,明确社区职能定位,合理划分社区范围,加快社区组织
与设施建设,改善和提高基层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社区在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服
务社会化中的作用。健全社区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就业指导、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设施。
政府要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调动、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采取委托经
营、购买服务、合作管理等方式,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为缓解人口老
龄化压力与社会养老能力不足的矛盾,在人口老龄化严重地区要重点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4、探索多种保障形式,推进农村基本保障体系建设
进一步健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以农村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积极探索和完善农村
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办法,因地制宜地确定农村医疗保障方式,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为
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以农村贫困地区为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扶持西部地区办医条件严重落后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县医院和中心乡卫生院建
设。坚持以家庭养老为基础,在比较发达的地区和乡镇企业,以农民自愿为原则,鼓励参加
商业保险,探索多种形式的补充社会保险。要妥善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保障政策的适用与
衔接问题。对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民工,要按照有关规定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发展农村敬老
院,进一步完善“五保”供养制度。继续贯彻扶贫攻坚战略,加大开发式扶贫、科技扶贫力
度,保障最低收入农民的基本生活。
5、扩大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提高基金运营能力和积累水平
建立可靠、稳定的多渠道筹资机制。一是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保证当期保险费收
入,结算方式上必须全额缴拨;二是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
障支出比重;三是结合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四是扩大彩票发行规
模,按收入比例提取保障基金;四是将现有部分税种收入专项用于社会保障基金,也可以适
时开征专项使用的新税种或附加税、发行长期国债等。通过以上办法在保证到期支付的同时,确保个人帐户的有效积累。
提高基金运营效率和投资收益率。通过招标委托有资信的专业性金融机构具体经营保险
基金,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要适时开拓新的投资领域;提高规范运营效率,实现保值
增值,使基金运行步入良性循环。
6、健全社会保障宏观调控和监督体制,保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要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国务院组成社会保障宏观协调机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改革目标,协调各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中长
期规划、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标准、社会保障总量调控指标等政府干预目标以及实施方案,做好政策配套和部门衔接工作,统一解决重大的政策性问题。
加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及其理事会对基金的规范管理,根据国务院确定的职责,在现行
政策法规基础上制订管理条例,依据条例管理资金筹措,监督基金运行,向社会公布基金财
务状况。严格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充分发挥省级统筹对本地区基本养老保险基
金收支运行的调剂和引导作用。
规范监督制约机制。加强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明确相关机构的职能定位与合理分工,强化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和各级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管、投的全过程监管,严格依法
运作,确保公开、透明、安全和高效,使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化和制度化。
7、加强法制和信息技术支持,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环境
建议抓紧制定并实施《社会保险法》,规范社会保险法律关系和各类法律主体行为,强
化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地位。通过法律手段,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
与基金监管力度,规制保险基金运营模式,防范可能的政策风险和制度风险。加强执法监督,依法制裁拒缴、挪用、侵占社会保险金等违法行为。
加快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
保障信息网络,把社会保障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各类资金的缴纳、记录、核算、支付、查询
服务等纳入系统管理,保证信息的准确与完整。信息网络建设要由中央政府制定统一规划方
案和建设标准,各地政府分步组织实施,实现全国联网,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现代化管理与
服务水平。
8、发展其他社会保障事业
继续发展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大力发展慈善机构,鼓励社
会互助和各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建立相应的支持机制和优惠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
系。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加强残疾人事业,帮助残疾人康复、就学和就业,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
第五篇:社会保障工作计划
控制人口数量,稳定就业形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
康发展,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稳步迈进的基本条件,也是我国深化改革,保持社会稳定和
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根本性任务。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如何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创造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涉及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
大基础性问题。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三个领域的问题相互制约、相互影
响,始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人口过多是我国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造成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挑战。劳
动适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就业形势严峻,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加剧了收入差距的扩大。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又进一步加大了社会保障的支付压力,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但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而且阻
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的加快调整。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是我国现代化
建设过程中必须长期面对的重大难点问题。因此,要以人口问题为出发点,从宏观调控的角
度对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规划,继续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进一步改善就业
结构,扩大就业空间,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重点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加快社
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保障需求。
本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前提下,着重阐述“十五”时期稳定就业形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方针、目标、主要任务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本规划的规划期为XX年至XX年。
一、主要成就、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有利条件
新世纪初,发展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国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
挑战。
(一)“九五”的主要成就
在党的xx大精神指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人口控制、就业和社会保障
制度改革工作,基本完成了“九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与任务。
1、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历史性变化。“九五”期间,计
划生育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计划生育率稳步提高,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婚育观正在形
成,妇女总和生育率已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九五”期间净增加6000万人,年均人口自然增
长率为9.69‰,XX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可控制在12.7亿以内。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
降到10‰以下,人口再生产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的历史性转变。
2、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劳动力市场机制初步形成。“九五”期末全国从业人员达到7.1
2亿人,五年城镇新增加就业3560万人。国有企业富余人员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在经济结构调
整中下岗的国有企业职工近50% 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就业结构不断
改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的比重首次降到50% 以下,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
产业转移3000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由1995年的24.6% 上升到27%.劳
动就业制度改革取得进展,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形成。
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九五”期间,社会保
障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不
断深化。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方面的条例
和决定,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面,规范了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社会统筹与个
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九五”期末,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
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0448 万人、4332万人和10408 万人。加强了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征缴
力度,提高了三条保障线标准,基本做到了“两个确保”工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95% 以上
进入了再就业服务中心,90% 以上的人领到了基本生活费;3000多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按
时足额领到了基本养老金。基本上实现了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社会救济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出台,进一步扩大了社会救济覆盖面,使这项工作走上规
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全国城市已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福利事
业进一步发展,社会化进程逐步推进。全国城乡社会福利机构床位数达到110.5 万张,城镇
社区服务中心达到8101个,社区服务设施20万个。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
群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二)面临的严峻挑战
1、人口数量过多,仍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预计“十五”期间将增加5600万
人左右,到21世纪40年代,人口将达到总量为15亿以上的峰值。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庞
大的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不相适应的矛盾将日益尖锐。目前的低生育水平还很不稳定,各
地发展不平衡,实行计划生育仍有相当的难度,造成人口增长过快的主要压力来自中西部地
区。
2、城乡就业矛盾依然突出,结构性失业更加严峻
“十五”期间,我国新生劳动力供给总量将升至峰值,达到4650万人,就业压力将会明
显增加。随着我国加入wto 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更
加严重。同时农业剩余劳动力已有1.5 亿人以上,“十五”期间估计每年还要新增加500-600
万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
3、劳动力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合理配置
我国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就业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部门之间就业
政策不协调、不配套而导致的市场分割现象严重。户籍制度和人口迁移政策限制太多,劳动
力市场价格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影响了劳动力
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4、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口老龄化、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对社会保障的压力迅
速增大
XX年,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这一趋势将加速发展,XX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口将达到10.5%,2050年将上升到28%以上。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特别是对基本养老保
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压力在迅速增大。“十五”期间,结构性失业、企事业单位富余人员的消化以及城镇贫困现象等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将更加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任务十
分艰巨。目前我国各类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不协调,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对社
会弱势群体的保障程度低;二是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三是农村基本保障工作薄弱,农村
养老、医疗和贫困人口救济问题突出。
5、社会保障资金缺口较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不规范
在社会保险体制转换过程中,单独依靠征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基
本养老金支付需求。主要问题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不抵支,社会统筹基金占用个人
帐户基金,直接影响了个人帐户的积累;社会保险基金的互济功能没有充分体现,省级统筹
没有严格实施,社会保险基金没有资金积累,中央调剂能力有限;社会保险基金运营手段和
保值增值机制尚未建立;基金征缴困难,企业欠费问题严重等等。
(三)有利条件
在充分认识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十五”期间控制人口增长,稳定就业形势和完善保障体系也存在很多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
1、我国实行计划生育20年来,逐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
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已深入人心。计划生育的工作机制和有利于实行计划生育的利
益导向机制正在形成,基层服务网络初步建成,全国生育水平开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计划
生育工作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这为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正在逐步
形成,劳动力市场建设初具规模,这为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十五”期
间,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城市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了
契机。
3、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有关法律规章建设步伐加快。xx届五中全
会明确提出了建立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和
筹资渠道进一步明确,同时国家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也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财力基础。当前是我国人口负担系数较低的时期,尤其在“十五”这一关键时期,为我国
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做好物质和制度准备提供
了机遇。
4、社会成员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和自我保障能力不断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城乡居民市场意识和法制观念已经基本形成,收入普遍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社会成员的抗风险能力逐步增强。
5、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进一步解决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保证。
二、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方针
“十五”期间,我国人口、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紧紧围
绕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坚
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切实保护
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公平,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
会环境。
(二)发展目标
1、有效控制人口规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十五”期末,全国总
人口控制在13.3亿以内,五年新增人口5600万人,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不超过9 ‰。出生
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2、努力保持就业规模稳定增长,进一步改善就业结构,抑制失业率上升,基本形成市
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十五”期间,全国新增城镇就业4000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到“十五”期末,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调整为44:23:33,劳
动者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建立起机制灵活、基本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3、加速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基本建成独立于用人单
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方式多层次、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以多种医疗保障办法建设为先导,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保障体系。城镇各类社会劳动者逐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十五”期末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法规规定的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
者。社区服务中心数达到9600个,社会福利床位数达到180 万张。
(三)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作为政府的最重要的职责之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各级政府相应的调控管理能力。要坚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调动企业、个人的积极性,积极发挥社会团体、中介组织的作用,提高社会成员在政府指导和帮助下,自我管理和互助互济的能力。
2、改革创新,完善制度
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引入市场化、社会化运行机制,健全相关的社会基本制度,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形成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3、适应国情,突出重点
坚持生产力为标准,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
之间的关系。在控制人口、促进就业、建立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时,必须要同国家、各
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相适应,必须考虑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承受能力,集中力量
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维护社会稳定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人口控制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2、进一步发展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立足于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
率,积极促进劳动力流动,建立基本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政府对劳动就业的管理手段和相应的法律规章,进一步深化改革劳动人事和户籍管理制度,调整和协调有关就
业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
(二)政策措施
1、实行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
经济增长要为扩大就业提供切实保证。“十五”期间,要继续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将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全国新增城镇就业4000万人,以基本满足新生劳动力的就业
需求,并为扩大就业拓展更大空间。
依靠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就业增长弹性。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就业容量
大、社会需求迫切的教育培训、社区服务、旅游业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努力促进劳动力需
求的增长,不断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增加就业
容量的巨大潜力。
确立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地位。采取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税
率优惠、建立投融资渠道等有力措施,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使之真
正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载体。要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用工和劳动者创
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以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带动就业增加。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加强国家之间的劳
务合作关系,继续扩大工程承包、远洋运输等传统劳务输出项目。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和企业向境外转移或投资、举办经济实体,带动劳动力就业。有组织地开展各类专业人员的劳务输出。
2、实施两大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通过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坚持城市发展多元化的方针,发挥大
城市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引导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
镇第二、三产业转移。同时,改革相关制度和调整相关政策,合理、有序地实现人口城镇化。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与就业目标紧密结合。在制订开发规划和实施开发项目时,必须
作出对当地劳动力的使用安排计划。进一步扩大以工代赈的规模,将扶贫和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和生态环境保护地区,要实行经济补贴和移民并举措施,为农业
剩余劳动力开辟新的就业途径。
继续发挥第一产业作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调整乡镇企业结构,保护和调动
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扩大农村经济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3、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统筹规划和调控全国城乡劳动力就业,取消各种限制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政策规定,促进
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有序流动。“十五”期间,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
度创新,在东部有条件的省市或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逐步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通
过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取消社会从业人员之间的不同
“身份”,消除不合理市场分割现象,尽快统一城市劳动力市场。
建立劳动就业登记制度,进一步改革劳动工资制度。社会成员就业必须登记,确定唯一
社会保障号码,建立个人工资帐户和社会保障帐户。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
位制度。
实现职工劳动报酬和福利的工资化、货币化,改进政府对企业工资管理的调控手段,促
进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完善和规范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载体建设,建立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劳动力管理与服务信息网络和劳动力供求状况的信息分析发布制度。
努力改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服务,实现职业介绍机构网络化、现代化,提高服务机构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民营职业介绍机构的健康发展。制定劳动力市场管理和职业介绍、职业
指导、劳动事务代理等就业服务制度和标准,规范劳动者、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市场行为。
4、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实行灵活的就业形式
采取就学替代就业措施。大力发展非义务教育,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招生规模。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对新生劳动力、下岗失业青年强化
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力争通过增加大学、高中招生数量和就业前培训,提高文化和技能素
质,使当年大部分劳动适龄青年延迟就业。
加强在职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再就业培训工作,对下岗失
业人员实行免费培训。重视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逐步形成完善的农村职业培
训体系。
实行灵活的就业形式。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采取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和弹
性工作时间等多种灵活的就业形式,提倡自主就业。改革和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五、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主要任务
1、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发挥市场和社会各方面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积极
作用,努力构筑覆盖全社会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安全网。一是以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
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为重点,在试点的基础上扩大改革实施范围,推进各项制度建设,基本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二是完善社会救济、社会互助、优抚安置
和社会福利政策,切实维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社会低收
入群体的保障和救助,确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三是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健全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建立信息网络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保证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的顺利实施。四是大力加强社区建设,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实现社会保
障管理服务的社会化,切实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五是推动农村基本保障体系建设,在健全
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基础上,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合农村不同地区的各种保障形式,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保障需求。
2、改进筹资方式和运营机制,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平稳运行和有效积累
要进一步强化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调控和监管,基本形成规范操作、高效运行的社会保障
基金收支体系。通过深化改革,统筹安排,开源节流,采取盘活存量、扩大增量的多种筹资
办法,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必要投入,充实保
障基金,在确保当期支付的基础上逐步解决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积累问题,合理调整缴费
率和替代率水平。改进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手段,提高运营效率,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对各级
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规范收、支、管、投各环节的监督制约机制,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健康和有序运行。
(二)政策措施
1、以加强制度建设为核心,改革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在制度规定范围内的各类用人单位全面建立起
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实行统筹
基金与个人帐户基金分帐管理,在保证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支付的基础上,逐步做实个人
帐户,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稳步实施。根据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和在职职工工资增长
情况,规范基本养老金的调整机制,准确核定缴费基数,合理控制替代率水平。推动基本养
老保险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省级统筹。
尽快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医疗保险
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要健全费用分担机制,改进支付方式。逐步建立多层
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研究制定职工大额医疗费用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妥善解决基本
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同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提高卫生资
源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失业保险条例》,依法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
围。加强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实行鼓励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的政策支持和
税收优惠。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的并轨工作,逐步取消再就业服务中心,同时作好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工作。
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对国家机关公务员和按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要逐步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改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制度执行;由财政部分拨款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另行制定。机关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参加所在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
稳步推进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的试点和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制
度和生育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工伤职工和生育女职工的基本权益。
2、规范和强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性保险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覆盖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所有贫困人
群。要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费用,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严格
进行家庭收入调查,规范申请、评审和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程序,使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弱势
人群得到最低生活保障。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探索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
保险的管理方式以及保值增值机制。对企业实行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的给予适当的税收
优惠。商业保险要增加服务项目和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经济状况较好的单位和人
群的高层次保障需求。
3、加快社区建设,推动社会保障社会化
要改变传统的单位福利体制,剥离用人单位承担发放社会保险金和管理社会保障对象的社会性职能。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脱钩后,社会保险金由银行、邮局代发,人员由社区统一管理。做好退休人员、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的管理、接续和转移工作。建
立真正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化保障体系。
建立新的社区管理与发展模式,明确社区职能定位,合理划分社区范围,加快社区组织
与设施建设,改善和提高基层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社区在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服
务社会化中的作用。健全社区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就业指导、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设施。
政府要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调动、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采取委托经
营、购买服务、合作管理等方式,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为缓解人口老
龄化压力与社会养老能力不足的矛盾,在人口老龄化严重地区要重点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4、探索多种保障形式,推进农村基本保障体系建设
进一步健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以农村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积极探索和完善农村
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办法,因地制宜地确定农村医疗保障方式,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为
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以农村贫困地区为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扶持西部地区办医条件严重落后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县医院和中心乡卫生院建
设。坚持以家庭养老为基础,在比较发达的地区和乡镇企业,以农民自愿为原则,鼓励参加
商业保险,探索多种形式的补充社会保险。要妥善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保障政策的适用与
衔接问题。对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民工,要按照有关规定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发展农村敬老
院,进一步完善“五保”供养制度。继续贯彻扶贫攻坚战略,加大开发式扶贫、科技扶贫力
度,保障最低收入农民的基本生活。
5、扩大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提高基金运营能力和积累水平
建立可靠、稳定的多渠道筹资机制。一是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保证当期保险费收
入,结算方式上必须全额缴拨;二是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
障支出比重;三是结合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四是扩大彩票发行规
模,按收入比例提取保障基金;四是将现有部分税种收入专项用于社会保障基金,也可以适
时开征专项使用的新税种或附加税、发行长期国债等。通过以上办法在保证到期支付的同时,确保个人帐户的有效积累。
提高基金运营效率和投资收益率。通过招标委托有资信的专业性金融机构具体经营保险
基金,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要适时开拓新的投资领域;提高规范运营效率,实现保值
增值,使基金运行步入良性循环。
6、健全社会保障宏观调控和监督体制,保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要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国务院组成社会保障宏观协调机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改革目标,协调各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中长
期规划、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标准、社会保障总量调控指标等政府干预目标以及实施方案,做好政策配套和部门衔接工作,统一解决重大的政策性问题。
加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及其理事会对基金的规范管理,根据国务院确定的职责,在现行
政策法规基础上制订管理条例,依据条例管理资金筹措,监督基金运行,向社会公布基金财
务状况。严格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充分发挥省级统筹对本地区基本养老保险基
金收支运行的调剂和引导作用。
规范监督制约机制。加强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明确相关机构的职能定位与合理分工,强化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和各级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管、投的全过程监管,严格依法
运作,确保公开、透明、安全和高效,使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化和制度化。
7、加强法制和信息技术支持,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环境
建议抓紧制定并实施《社会保险法》,规范社会保险法律关系和各类法律主体行为,强
化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地位。通过法律手段,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
与基金监管力度,规制保险基金运营模式,防范可能的政策风险和制度风险。加强执法监督,依法制裁拒缴、挪用、侵占社会保险金等违法行为。
加快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
保障信息网络,把社会保障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各类资金的缴纳、记录、核算、支付、查询
服务等纳入系统管理,保证信息的准确与完整。信息网络建设要由中央政府制定统一规划方
案和建设标准,各地政府分步组织实施,实现全国联网,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现代化管理与
服务水平。
8、发展其他社会保障事业
继续发展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大力发展慈善机构,鼓励社
会互助和各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建立相应的支持机制和优惠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
系。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加强残疾人事业,帮助残疾人康复、就学和就业,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