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选读
1、黑格尔认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表现形式”,这个命题的内涵什么?
答:一方面,每一中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关于这方面,例如封建制度的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持续不断的证明。但是,费尔巴哈就没有想到要研究道德上的恶所起的历史作用。历史对他来说是一个不愉快的可怕的领域。
2、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是如何论证个别和一般辩证法关系的?
答: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体,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辩证的。
⑴个别与一般是同一的。
个别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个别也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与个别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⑵个别和一般是对立的、有差别的。
个别与一般之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关系。每个个别的特性并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个别比一般丰富、一般比个别贫乏。因此,个别和一般是有差别的。
⑶个别和一般的联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客观事物是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孤立的和外界脱离的个别事物是不存在的。因为个别和一般,个别与个别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通过个别和一般的转化,可以把这一类的个别与另一类的个别联系起来,把一个一般同另一个一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的链条。在现实世界中,个别和个别、个别和一般的相互转化,是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⑷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中,包含有偶然和必然、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我们认识和研究事物的过程,也就是通过个别的、现象的、偶然的东西,发现一般的、本质的、必然的东西的辩证过程。
⒊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是如何针对费尔巴哈提出的“人类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的观点进行批判的?
答;首先,费尔巴哈把人类的历史看做是宗教的变迁史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恩格斯指出,并不是所有历史的转变都一定伴随着宗教的变迁。世界上只有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个历史性的宗教才在人类历史上起过较大的作用,至于其他宗教,对历史发展并没有多大影响。
其次,世界性的三大宗教虽然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但也只是影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事实证明,不是宗教的变迁决定决定社会的发展,而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宗教的变迁。
4、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观点是什么?恩格斯是如何对其宗教哲学进行批判的?
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观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宗教变迁史。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从人之
中抽象出来而置于人之外的人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神史即宗教史,就是人的历史;而人的历史,就是人的本质的历史。
第二、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费尔巴哈认为:“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不应当说
宗教也存在于心中;心是宗教的本质。”
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批判:
第一、批判费尔巴哈把宗教看做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错误观点。
首先,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和宗教根本是两回事,费尔巴哈把两者混为一谈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完全错误的。
其次,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
第二、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类的历史看做是宗教变迁史。
首先,费尔巴哈把人类的历史看作是宗教的变迁史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其次,世界性的三大宗教虽然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但也只是影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
5、恩格斯写《费尔巴哈论》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原因:是为了全面系统的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黑格尔哲学以及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中起过重要作用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
现实原因:是为了反击资产阶级反动思潮假借复活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反击。直接原因:为了满足《新时代》编辑部的要求,评论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对费尔巴哈做出正确评价。
6、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诸多社会实践中,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生产实践使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产生了人类社会。
第三、生产以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7、费尔巴哈的道德基础和基本原则是什么?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是如何对其进行批判的?
费尔巴哈道德的基础:追求幸福的欲望和平等权利。
费尔巴哈道德的基本原则:
第一、“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即要正确的估计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
第二、“对人以爱”,即要正确评估自己行为的社会后果。
恩格斯对其批判:
第一、费尔巴哈的既能满足自己的利己主义又能满足别人的利己主义,是不可能的。第二、费尔巴哈的道德准则对于没有物质手段的人来说,是不能实现的。
第三、费尔巴哈讲的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8、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是如何对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错误标准进行批判的?
第一、从哲学史看,施达克的划分标准是不符合事实的。
第二、从人类活动的特点和逻辑推论来看,施达克的划分标准是十分荒谬的。
第三、从历史的实践上来看,施达克的划分标准也是完全错误的。
9、恩在《费论》中是如何通过分析黑格尔著名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而揭示该命题所包涵的辩证法思想的?
答案:第一、恩是从分析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一著名命题入手的。实际上黑格尔这一哲学命题是包含着丰富辩证法思想的。他在《哲学史讲演录》和《逻辑学》中,曾对这个命题做了比较具体的解释和发挥。黑格尔并不认为一切现存的东西,都无条件地是现实的、合理的东西。现存的东西,只有符合必然性,合乎规律,才是现实的合理的。而失去必然性的现存的东西,尽管还存在着,确实不合理,不现实的,因而是行将灭亡的。
第二、恩根据黑格尔的意见,以罗马帝国代替了罗马共和国和法国1789年的大革命消灭了法国君主专制制度为例,说明“现实性绝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既然任何事物的现实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当一种事物,一种社会制度失去了它存在的必然性时,他就不再是现实的,因而也就不再是合理的了。任何事
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原来现实的东西都会失去自己的必然性,成为不现实的,从而是不合理的旧事物。那时新的合理的东西,即新生事物就会代替旧事物而产生。这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
第三、恩深入分析了黑格尔的著名命题之后,指出:“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是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地存在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都会成为不合理的。因为,一切事物在它产生之时,已经孕育着否定自己的因素。凡是具有必然性的客观事物,合乎发展规律的合理的东西,不管它和现有的表面现象如何让矛盾,他迟早总是要取代旧的衰亡着的东西而成为现实的。这是按黑格尔辩证方法得出的基本原则,这样,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式的原则推论下去,“凡是现存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成了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这是恩格斯通过对黑格尔上述著名哲学命题的分析而揭示出来的。
⒑怎样理解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指出的‘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
答:首先,相对和绝对是有差别的。相对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特殊的意思;绝对是指无条件的、永恒的、无限的、普遍的意思。其次,相对和绝对又是统一的,它们的差别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相对中有绝对”,相对和绝对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同时,相对和绝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者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11、怎样理解“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人类与物类相区别的主要特点之一,在于必须从人们之间的关系去透视人的本质。个体的人与整个人类,有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我们把人类这个有组织的机体,称之为人类社会,个人不能脱离开社会,否则它就无法存在,因为社会整体制约着决定着个人,离开社会的人决不是现实的社会的人。因而人的本质绝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必须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去认识人的本质,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决定人的本质的主要是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又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去抽象地谈人的本质,必然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
(2)①这里的“现实性”是指现实的人,就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实践着的人,具体说,有两层涵义:一是现实的人是从事活动的,特别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二是总是处在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条件下从事活动的人。
②“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人生活其中的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规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a、其中,生产关系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只有把人放在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进行综合考察,才能全面把握人的本质。b、社会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12、如何理解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
首先,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普遍的,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则认为只有“绝对精神”才是真实存在的、真正发展的,至于自然界和社会本身不仅不是运动发展的,而且还不是真实存在的,人们所见到的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只不过是“绝对精神”发展变化的外部表现而已。
其次,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一切发展都是无限的,没有终点的。黑格尔形而上学的体系却认为“绝对精神”的发展有一个终点,这个终点就是黑格尔哲学。
再次,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矛盾斗争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体系却认为,矛盾斗争只存在于具体的“有限之物”中,而在“绝对精神”中,一切矛盾都要调和起来。
由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体系和他的辩证法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而方法又必须服从于
体系的需要,所以,体系最终淹没了辩证法,致使革命的方面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闷死了。
13、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什么?
第一,费尔巴哈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神学性质。指出,黑格尔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绝对观念”,不过是宗教神学的残余;“绝对观念”外化为自然,就是用理性的说法来表达自然界是上帝创造的宗教创世说,黑格尔哲学就是理性化的哲学。
第二,费尔巴哈把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同批判宗教结合起来。他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出于一个自然的实体,超自然的东西只存在于幻想之中。我们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
第三,费尔巴哈在批判灵魂不死的宗教观念中,唯物地解释了意识现象。在他看来,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产物,认为只有人的存在才有思想。
总之,“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就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本点。
14、结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理解。
(1)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因为实践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因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
(2)“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彼岸性”。这里的“真理性”是指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正确反映了现实。
(3)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能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现实的世界是可以认识的,都属于能达到的“此岸世界”。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典语录
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典语录
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2、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3、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5、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6、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
7、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8、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9、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10、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11、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12、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13、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14、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
15、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 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
16、在现代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任何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
―― 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
17、人是最名符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
18、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做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
19、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
20、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彷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
21、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2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23、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24、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25、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26、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27、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28、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29、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30、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31、生产力归国家所有不是冲突的解决,但是它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决冲突的线索。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32、那时,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即产品起初奴役生产者而后又奴役占有者的占有方式,就让位于那种以现代生产资料的本性为基础的产品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资料和享受资料。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33、只要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就是说,只要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34、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35、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36、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给威·白拉克的信>》(1875年)
37、“劳动只有作为社会的劳动”,或者换个说法,“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能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
38、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中心问题,就是用延长工作日,或者提高生产率,增强劳动力的紧张程度等等办法,来增加这个无偿劳动。
――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
39、随着阶级差别的消灭,一切由这些差别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自行消失。
――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
40、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
41、我已经说了,我已经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
42、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同时发生的。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
43、如果说在文明时代的怀抱中科学曾经日益发展,艺术高度繁荣的时期一再出现,那也不过是因为在积累财富方面的现代的一切积聚财富的成就不这样就不可能获得罢了。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
44、在这个循环中,物质的每一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
――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45、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46、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47、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
―― 马克思《资本论》
48、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 马克思《资本论》
49、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的目的,同样,富的程度不是由产品的绝对量来计量,而是由剩余产品的相对量来计量。
―― 马克思《资本论》
50、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 马克思《〈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
51、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 恩格斯《反杜林论》
52、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
―― 恩格斯《反杜林论》
53、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
――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
54、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
――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
55、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仅仅适应于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阶段,这种状态是一切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
56、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将使两性关系成为仅仅和当事人有关而社会无须干预的纯粹私人关系。
――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
57、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
58、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59、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60、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
61、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
62、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无论老的或新的)的经验,使工人中一年比一年多的人清楚地看到了马克思这一学说的正确性。
――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
63、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
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
64、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
――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
65、而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
66、在小农国家内实现本阶级专政的无产阶级,其正确政策是要用农民所必需的工业品去换取粮食。只有这样的粮食政策才能适应无产阶级的任务,只有这样的粮食政策才能巩固社会主义的基础,才能使社会主义取得完全的胜利。
―― 列宁《论粮食税》
67、流转就是贸易自由,就是资本主义。它有助于克服小生产者的涣散性,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同官僚主义作斗争,在这一限度内,流转对我们是有利的。
―― 列宁《论粮食税》
68、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对基本事实的了解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因为不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成为一块空招牌,共产主义者也只会是一些吹牛家。
――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1920年)
69、你们当前的任务是建设,你们只有掌握了一切现代知识,善于把共产主义由背得烂熟的现成公式、意见、方案、指示和纲领变成能把你们的直接工作统一起来的活生生的东西,把共产主义变成你们实际工作的指针,那时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1920年)
70、你们应当把自己培养成共产主义者。青年团的任务就是要这样来安排自己的实际活动:使团员青年在学习、组织、团结和斗争的过程中把他们自己和那些以他们为带头人的人都培养成共产主义者。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
――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1920年)
71、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1920年)
72、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从1917年起,这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证实。
――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年)
73、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 列宁《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1901年-1902年)
74、革命家的组织应当包括的首先是并且主要是以革命活动为职业的人(因此,我说是革命家组织,我指的是社会民主党人革命家)。既然这种组织的成员都有这种共同的特征,那么,工人同知识分子之间的任何区别也就应当完全消除,更不用说他们各种不同的职业之间的区别了。
―― 列宁《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1901年-1902年)
75、地方报刊比中央报刊占优势,这既可以是贫乏的表现,也可以是富裕的表现。当运动还没有创造出从事大生产的力量时,当运动还拘泥于手工业方式,还几乎完全沉溺于“工厂生活琐事”中的时候,这就是贫乏的表现。而当运动已经完全能够执行全面揭露和全面鼓动的任务,因而除了中央机关报之外,还需要有许多地方机关报的时候,这就会是富裕的表现。
―― 列宁《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1901年-1902年)
76、我们到我国专政根基最深的地方去发掘新的力量。
―― 列宁《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1923年)
77、可见,恩格斯的这个公式,对那些以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消灭现存经济规律和创造新经济规律的人们,决不是有利的。恰恰相反,这个公式所要求的不是消灭经济规律,而是认识它们和善于运用它们。
――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78、在自然科学中,发现和应用新的规律或多或少是顺利的 与此不同,在经济学领域中,发现和应用那些触犯社会衰朽力量的利益的新规律,却要遇到这些为量的极强烈的反抗。
――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79、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
80、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
81、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
82、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所谓改造世界。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
83、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都必须先有情况的了解,然后才会有好的处理。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
84、革命斗争中的某些时候,困难条件超过顺利条件,在这种时候,困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利是其次要方面。然而由于革命党人的努力,能够逐步地克服困难,开展顺利的新局面,困难的局面让位于顺利的局面。
―― 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
85、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 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
86、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 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
87、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
88、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
―― 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
89、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
90、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
91、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
92、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
93、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
94、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95、我们的原则性必须是坚定的,我们也要有为了实现原则性的一切许可的和必需的灵活性。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
96、因为这样,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给他们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使他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来。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
97、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
98、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
99、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
100、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101、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102、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103、我们需要集中统一的领导,但是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104、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当然有对的,也有不对的,要进行分析。党的领导就是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对不正确的意见给以适当解释。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105、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106、要向前看,就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前进。各方面的新情况都要研究,各方面的新问题都要解决,尤其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经济政策这三方面的问题。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107、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108、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09、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0、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1、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2、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3、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4、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5、现在就是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放进新的领导机构里,使人民感到我们真心诚意搞改革开放。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6、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7、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9、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20、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
―― 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79年)
121、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的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资金,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
―― 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79年)
122、党要管党内纪律的问题,法律范围的问题应该由国家和政府管。党干预太多,不利于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
―― 邓小平《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1986年)
123、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 邓小平《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1986年)
124、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
12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
12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
127、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
128、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
129、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话》(2004年)
13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
131、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
13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
13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
――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
134、关键是我们要正视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矛盾的体制机制,而不能让矛盾积累和发展起来、以致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
135、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
――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
13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
137、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38、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39、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根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0、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2、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4、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5、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6、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7、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9、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50、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51、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5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53、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54、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5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56、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
一: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
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
想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的学说。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
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
治立场是什么?答: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
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致力于以劳动人民为主 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
场。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社会存在和社会意思的辩证关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答: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系?答:社会是社会生活动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随着社会存在的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1.意识和物质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和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 谁是世界的本源,何者是第一性2.思維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会发展起积极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在的问题3.根据对上述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唯物主4.生产力的概念,生产关系的概念?答:生产是人类在生产实义和唯心主义;第二方面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总过程。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答:它的主要缺陷是一.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发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察思想发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二.根本否认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答: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2.物质的概念,意识的概念?答:物质是标志客
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
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
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
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世界的正真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
根本属性。
3.实践的概念和特点?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
观物质性运动时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性和
社会历史等基本特性。
4.简述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标志?答:社会生活是对人们
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
面:1.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联系的概念和特点,联系的普遍性?答:联系和发展是唯
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务处于一定的相互联
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时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
多样性。
6.矛盾的概念和特点?答: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
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
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为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
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对立面之间相
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答: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使矛盾双方互为前提中是共处同一体之中2.相互吸収有利
因素3.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1.导致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
长2.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
8.阐述矛盾的特殊性及其原理?答: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
形:1.不同事物的而矛盾各有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
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
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
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
学的基础。
9.辩证的否定观?答:1.否定事物的自我否定2.否定是事物
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
是扬弃。
10.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
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
质,内容与形式。
11.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的几个方面?答: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
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
以下几点:1.从实际出发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
和物质手段。
12.人的活动与规律关系?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
次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的本质、特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映,这
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它的决定作用主要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
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是认识得以生
产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关
系: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
受实践检验的。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概念?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
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
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
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
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
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和不可
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真理的概念?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标志主观符合客观的哲学范畴。
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
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
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相对性:
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1、任何真理对于无限的物
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
使有限的。
2、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性是辩证统一的。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关系 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5.上层建筑的概念?答: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 的意识形态,以及行营的制度、组织和设施。6.础与上层基础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 经济技术与上层建筑是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答: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它适合生产力发展是就变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意义:上层建筑一定适合经济基础状 况的规律,深入理解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 盾运动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入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7.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历史选择性的关系?答: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一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 不移的;性并不排斥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出现的历史选择性。历史选择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8.人民群众的概念?答: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选择题:生产力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3.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4.社会基础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随礼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5.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是与时俱进。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经济的概念?答: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2.商品的概念,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概念?答:商品时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商品的社会属性。3.使用价值,它才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和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间的关系?答:任何事物都具有价值的变现形式。4.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变现形式?答:商品的价值和使用其对立性变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其统一性变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具有使 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5.马克思的劳动两重性学说?答:商品时劳动产品,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6.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的关系?答: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 立的两次劳动,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的社会关系,它们是统一的。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7.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社会的必要劳动的时间概念?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现有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劳动时间。8.货币的概念?答:货币是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价值尺度,流动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9.价值规律使用及其现实意义?答: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 自发波动,受供求关系影响;积极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社会生产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作用: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社会资源在各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单选:劳动二重性成为理解经济学的枢纽。10.盾?答: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本质及私有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所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基础。11.劳动商品的价值?答:1.维持劳动者本人的生存所必需生活资料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生活资料价值3.劳12.动什么是不变资产和可变资产,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划分不变资产和可变资产的意义?答:不变资本是以生产形式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的两种形态,根据所起作用不同,可将资本分为不变资产和可变资产。1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关系?答: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任然是这种价值的唯一源泉。14.资本积累的概念?答: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15.什么是剩余价值,什么是剩余价值率、什么是利润率?答: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一方面是物质 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率是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开卷考试,时长2小时。考试题型为论述题
论述题
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价值观、人生价值;
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物质生产的生产方式作用;
五、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具体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 价值观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 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具有阻碍作用 2.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所以要树立真确的价值观 3.正确价值观的标准:1)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2)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4.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坚持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的调节 人生观 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人生价值包括贡献(社会价值)和索取(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4.人生价值的实现既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5.崇高理想对社会,对人生有指导和促进作用 6.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条件,从主观方面上说,需要发挥艰苦奋斗精神 7.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8.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统一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二者统一于实践。在时间自觉实现主观和客观,个人和社会的统一
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质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唯物辩证法的原则、规律和范畴
5、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7、如何理解用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指导改革和发展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导论:
1. 你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从内涵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它是透过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来揭示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研究商品物体本身。
从外延看,他包括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环节中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2. 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其客观性表现在:
第一,经济规律产生的条件是客观的。
所谓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经济运行体制等。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社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经济条件的消失而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经济规律作用的过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发现、认识规律,但人们不能凭个人的主观好恶来创造、改造、压制或消灭规律。无论人们对经济规律认识与否,经济规律都客观地存在并发生作用。
3.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什么意义?
第一,有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第二,有利于人士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服务。
第一章:
1. 商品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有何关系?
商品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一方面,多种多样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千差万别的、形形色色的、能够用来满足不同需要的使用价值;
另一方面,在每一个具体形式的劳动过程中,同质的人类的抽象劳动形成了同质的价值,作为商品交换时比较与计量的基础。2. 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就是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包括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
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又包括两种情形:
第一,在单纯作为流通手段时: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的流通速度或次数。第二,支付手段的职能产生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卖价格总额+到期支付价格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货币的流通速度或次数。
纸币是在流通中代替金属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价值符号,因此,纸币的流通量必须以其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为基础。其规律表述为: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与其所代表的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相一致。
3. 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交换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概括地说,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功能: 第一,资源配置功能。第二,利益驱动功能。第三,优胜劣汰功能。第四,收入分配功能。第二章:
1.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与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一般商品,伴随着使用价值的消费,其价值或者随之消失,或者随之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劳动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正是劳动力商品这种特殊使用价值,才使得资本家的货币转化为资本,实现价值增殖。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当剩余价值被资本家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装化为利润的形态。资本追求价值增殖的本性要求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为取得有利的投资场所和获得较高的利润率,彼此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主要方式是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资本在各生产部门间的转移引起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这种转移一直持续到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致相等,即形成平均利润率时止。平均利润率是社会总剩余价值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不再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格出售,而是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出售,形成生产价格。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就是通过协调再生产过程的各种比例关系和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来维系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运行,保证垄断资本能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二重作用: 即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又对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同时,它还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各种固有矛盾,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新的矛盾体系。4. 如何理解价值增值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丁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个定点就是雇用工人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如果工人劳动时间只限于再生产自身劳动力的价值,就没有产生剩余价值,这只是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就产生剩余价值,这就是价值增值过程。
第三章:(一条论述题)
1. 说明产业资本循环的过程和资本职能形式的变换。
产业资本循环就是从货币资本开始,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应转换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上的资本运行,用公式表示就是:G——W„„P„„W’——G’,其中G表示货币,W表示商品(包括劳动力A,生产资料Pm),P表示生产过程,W’表示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G’表示增殖了的资本。
其形式的变换是:购买阶段的货币资本变换为生产阶段的生产资本最后变换为销售阶段的商品资本。
2. 产业资本循环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资本要连续不断地正常循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第二,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这两个条件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
3. 资本周转速度对资本价值增殖有何影响?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资本价值增殖有着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可以节省预付资本,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第二,有利于发挥资本的最大效用,通过加快资本周转,增加年剩余价值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第三,可以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提高经济效益。第四,能有效地避免和减少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
4. 为什么说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正常进行的基础,只有社会总产品全部销售出去,补偿预付资本价值和获得剩余价值,这样才能重新购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了,进行再生产。
第二,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是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只有对上一个生产过程中消费调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予以补偿,再生产才能进行。所以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是考察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因此必须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
5.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是什么?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I(v + m)= II c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前提条件是:(1)I(v + m)>II c(2)II(c + v + m)> I(v + m / x)+ II(v + m / x)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基本实现条件是:I(v + △v + m / x)= II(c + △c)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从总体上看,大体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融为一体的垄断资本主义。(2)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
(3)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节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与干预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
第一,财政政策。
第二,货币信用政策。第三,收入分配政策。第四,计划调节。第五,行政立法手段。第六,社会福利政策。第四章:(一条论述题)
1. 什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客观依据是什么?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其客观依据: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 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具有客观必然性,是由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主要是:
第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第二,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内配的物质条件。
第三,旧的社会分工和劳动还是人们的谋生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 在个人收入分配中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应该怎样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因为,一方面,效率是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分配最终要取决于生产,取决于能分配的产品数量和质量。没有效率的提高,就不能生产出大量可供分配的产品,社会公平就失去了它的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公平又是效率的前提,是促进效率提高的强大动力。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效率的提高。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兼顾公平首先是力求起点平等公平,为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给人们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依据市场效率原则进行初次分配,多劳多得,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以促进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尽可能多地增加生产总量。其次是通过政府对国民收再分配,运用税收杠杆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改善,以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平等。第五章:
1. 市场机制有那些主要功能?
(1)合理配置资源(2)增强经济活力(3)平衡经济结构(4)调节利益分配 2.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十六字方针,出小题目)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3. 如何建立我国的现代市场体系?(1)发展和规范要素市场
(2)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3)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4)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5)在强化产权保护的基础上,以货币信用为重点,健全包括企业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个人信用等在内的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第六章:
1.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依据何在?(大题目)
其客观依据有三方面:
(1)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的需要。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和局限性需要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指导。第一,市场调节不能自动调控国民经济的宏观总量——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第二,市场调节无法承担社会公共职能。第三,市场本身不能消除垄断。第四,市场不能解决收入差距扩大化的问题。
(2)宏观调控是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地配置资源,建立起适合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地总量关系和结构关系,保证社会各个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顺利进行。要达到此目标,仅靠市场机制地自发调节是不够地,还必须依靠国家对国民经济地宏观调控。
(3)宏观调控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经济体制改革必然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为了协调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协调各地区、部门改革和发展的平衡,必须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2. 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什么?
总体目标: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主要目标:(1)促进经济增长(2)稳定物价(3)从分就业(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 我国宏观调控有那些主要手段?
(1)计划手段:是指国家依据和运用经济规律,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知道性计划和必要的指令性计划形式,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协调、控制和监督。(2)经济政策:是由国家或国家的代表制定的、旨在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和资源流向以及调整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规章制度、法令等的总称。包括①产业政策:是国家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本国经济发展的目标,确定支持、鼓励哪些产业,限制哪些产业,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和经济组织合理化的政策。其内容一般包括产业政策的目标选择和实施对策;②财政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而制定的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包括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③货币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政策,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构成。包括扩张性和紧缩性货币政策;④收入政策:是指政府根据既定的目标而规定的个人收入总量及结构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号括政策目标选择和具体实施措施目标选择。)(3)法律手段:是指依靠立法和执法机构,通过各种法规、条例来管理经济的手段。内容包括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行政手段: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机关的权威,通过发布命令、指示、决定、政策、指令性计划等具有约束力的手段,直接管理和干预社会经济活动。4.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第七章:(材料分析题)
1.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什么?
(1)正面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
②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世界生产体系的形成。③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推动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④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国际大企业间的合并与兼并,促使跨国公司调整其经营战略。(2)负面影响
①资本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一方面既要引进外资,又要避免本国资金的外流,才能保证国家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资金。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方面,资金流出的可能性较大,另一方面,资本家的过渡流入也会造成对外资金的依赖性,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
②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冲击。在当今世界高附加值产品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比重迅速提高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会因初级产品价格下降而受到损失。而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对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信息的冲击,又使得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更加困难。
2. 导致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科学技术革命使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技术条件。
(2)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
(3)跨国公司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 试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带来的挑战、机遇和中国的对策。(1)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①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某些不利因素 原因:一时当今世界经济是又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二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未曾加入任何以经济全球化为内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因此没有机会充分地分享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及国际经济调节所带来的种种利益,没有机会充分利用世界市场的各种资源发展自己,因而处于不利的地位。
②我国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优势的强大压力 首先,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拥有强大的优势。其次,在科技方面,西方国家更是遥遥领先,特别是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起决定性作用的高科技方面,他们更占有巨大优势。
③我国面临周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及一些正在兴起的发展中国内国家的挑战和激烈竞争。
(2)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①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有效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②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维持相对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3)我国经济发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①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②进一步扩大外贸规模和改善外贸结构。
③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④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