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及其预防
贪污贿赂犯罪是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犯罪形态,其特点及现状总是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分离的联系。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激励机制以及国家的调控职能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与此相关的犯罪形态的变化。就实质意义而言,贪污贿赂犯罪只是一种现象,它反映的是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的实质,它只是一种附体,它的载体是政治权力和金钱利益的结合。这个结合体流向哪里,权钱交易——贪污贿赂犯罪也就跟向哪里。
一、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
我们不难理解贪污贿赂犯罪呈现出的特有的特点和规律,它总是发生在那些直 接掌管金钱或商贸的经济单位和管理部门,哪些部门对经济运行的调控权力大,哪些部门就成为贪污贿赂犯罪滋生的热点部位。可以说权力处于贪污贿赂犯罪的核心位置,权力的“魔杖”挥向哪里,贪污贿赂犯罪也就向哪里聚集。
⒈公安、工商、税务、海关等行政执法部门的贪污贿赂犯罪日益突出。贪污贿赂犯罪在新时期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经济部门向执法部门渗透的过程。犯罪分子一方面要扩大“经营范围”,必然要向公安、工商、税务、海关等行政执法部门发射“糖衣炮弹”,获取新的利益,另一方面,行政执法人员也必然有时利用有利时机,利用职务之便,用非法手段谋求个人利益。
⒉“首长”犯罪居多,案犯级别高,犯罪数额巨大。目前,各单位普遍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即“一把手”负责制,人权、财权、物权都集中掌握在“一把手”手中。有的“一把手”作风粗暴,大权独揽,一人说了算。特别是实行“一支笔财务审批制”,“一把手”绝对控制财权,加之财务不公开,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给“一把手”贪污贿赂提供便利条件。目前大要案猛烈上升,一些高官纷纷落马。
⒊贪污犯罪的手段主要是采取收入不记帐、虚开发票和虚列支出。一是私设“小金库”,然后变着法儿贪污“小金库”款项。有的单位领导,无视法纪,私设“小金库”,明着处理不合理开支,实则非法占有其中款项。二是采取收入不记帐进行贪污,主要是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在征收规费过程中收费不开发票,或只打白条,将公款非法占为已有。三是采取虚开“大头票”贪污,即在单位需正常支出时,实际支出少而入帐报销多,将多余的款项非法占为已有。四是虚列支出贪污,即单位根本没有该项支出而伪造支出,开具假发票入帐冲出现金,非法占有。
⒋贿赂犯罪率成上升趋势。在监管不力的许多部门,挪用公款等罪数额都巨大。挪用公款犯罪多为直接管理、经手单位现金的财务人员、业务员所为。财务人员直接管理单位现金,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直接管理保险费,企业业务员直接经手企业货款,他们有机会也有可能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
⒌贿赂犯罪更加隐蔽,犯罪分子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从近几年立案查处的贪污贿赂案件来看,虽然受贿案占立案数的比例不大,但是贿赂犯罪不仅没有减少且有上升趋势,贿赂行为在某些行业、某些部门、某些手握重权的人身上依然存在,只是形式更加隐蔽,手段更为狡猾,不易被人发现,不易被调查取证罢了。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纸终究包不住火。近几年来我们查处的受贿案件逐年增多,腐败分子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二、贪污贿赂犯罪的原因
⒈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利益分配失衡,国家工作人员长期处于利益分配的底层,客观上给此类犯罪营造了气氛。同时他们放松思想改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恶性膨胀。近几年查处的贪污贿赂案件来看,绝大多数涉案人员放松思想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甚至恶性膨胀,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思工作,不干工作,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利用职权多捞钱财。有的甚至作风腐化,生活糜烂,沉醉于吃喝玩乐,打麻将搞赌博,养情人包“二奶”,缺少“经费”,便将罪恶之手伸向公款,不择手段地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贪污受贿,以身试法,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⒉严重缺少监督制约机制。一段时期以来,各单位普遍实行“一支笔财务审批制”,“一把手”权力膨胀,无人监督。有的领导就认为,财政工作就是主管财政的“一把手”和财务人员之间的事,其他班子成员无权也不应该过问。重大财政问题不经班子集体研究,或虽经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由“一把手”一人操纵,其他班子成员没有参与权和监督权。“一文笔审批”,财务不公开,甚至暗箱操作,成为“一把手”贪污腐败的温床。我们在查案过程中了解到,凡是涉及“一把手”贪污犯罪的,其他班子成员往往对财务收支情况包括大项开支不甚了解,更谈不上集体研究,民主管理。
⒊制度不健全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从查处的贪污、挪用公款案件来看,相当一部分单位,一方面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虽有较为完善的财务制度,但形同虚设,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约机制。有的单位“一把手”可以随意从财务人员处取现金,甚至取大额现金连“白条”也不打,成了所谓的“良心帐”。有的单位会计、出纳“一肩挑”,会计既管帐又管现金,有时库存现金多达几十万元,为其利用职务挪用公款提供可能。
三、贪污贿赂犯罪的预防
⒈加大查处贪污贿赂犯罪力度。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举报宣传力度,实施举报有功奖励制度,提高广大群众举报贪污贿赂犯罪的积极性,更有效地发现和揭露犯罪;二是加大查办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公正执法、严格办案,无论涉及到哪一级干部都要一查到底,查清犯罪事实,固定犯罪证据,把案件办成铁案,使贪污贿赂犯罪分子无藏身之地;三是加大惩处贪污贿赂犯罪的力度,在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前提下,要依法从重从严处理,该判刑的判刑,该开除的开除,使一些想食污受贿的人不敢贪污受贿,不敢越雷池一步,充分发挥出“打击”这一特殊预防的作用。
⒉加强反贪污贿赂犯罪的法律宣传教育。针对当前一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注重政治学习,放松思想改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法制观念淡薄的思想实际,以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一把手”、执法人员、财务人员为对象,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增强宗旨意识、法制意识为重点,以依法行政、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为目标,广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权力观教育、法制教育和典型案件警示教育等,使广大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坚持原则,分清是非,清正廉洁,依法办事。
⒊依靠党委领导,与预防单位共建预防职务犯罪网络,建立预防体系。预防此类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在同级党委统一领导下,加强纪检、监察、检察反贪部门、公安经侦部门、审计等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合作,适时互相通报在反腐败特别是在查处审计违法违纪经济案件方面的工作情况,交流工作信息和经验。各部门既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又密切协作,互相配合,形成对反腐败工作齐抓共管,合力打击贪污贿赂犯罪的态势,对贪污贿赂腐败分子该司法处理的依法处理,该党纪处分的依纪处分,该行政处罚的依规处罚,必将起到预防贪污贿赂犯罪的积极作用。
第二篇: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农村综合改革等领域中,大量资金流入农村、大批项目在农村落户、大批工程在农村展开的同时,增大了农村干部腐败的可能性,由此而引发的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呈上升趋势,本文就当前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成因进行浅析,并提出几点预防对策。
一、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犯罪主体多为实权在握者。村干部犯罪主体多为有决策权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有掌握经济账本的会计、出纳,这些人拥有财物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要么相互勾结,共同作案;要么各自为战,中饱私囊;要么拉拢乡镇干部和其他村干部,共同腐败。他们把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以权谋私,权钱交易。
(二)触犯罪名比较单一。在新农村建设以来,上级党委政府划拨的建设款会越来越多,而掌管建设款的村干部往往见钱眼开,往往把国家的扶贫资金作为自己的私人提款机而大肆贪污挪用。另外,村委会利用协助各级机关开展计划生育、土地管理、发放补助款等工作上便利,拥有较大的权力,也往往成为村干部受贿犯罪的源泉。因此,村干部涉嫌犯罪主要集中于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
(三)犯罪环节相对集中。随着土地开发利用规模的扩大和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增加,特别是在一些城乡结合部、附城地带的农村,由于有较多的可支配的土地等集体资源,土地征用补偿款、搬迁补偿款和支农拨款成了不少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些款项往往额度较大,在操作中又存在非常规性、临时性以及使用管理的非规范性,成为村干部非法谋利的主要目标。
(四)窝案串案比较突出。一般情况,每个村干部对掌握村里的每笔资金来源都比较清楚,村干部想一个人达到侵吞公款的目的很容易出事,于是常常串通其他村干部共同合谋犯罪。如我院查办的朱某案,其就是和副主任兼出纳黄某共同预谋,贪污公款8万多元。
(五)危害后果严重。在涉农职务犯罪案件中,村干部的经济犯罪比一般农村经济组织人员犯罪具体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因为这些经济犯罪分子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侵害一方百姓,它直接地侵害了最基层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最直接地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社会影响恶劣,后果严重。
二、村干部贪污贿赂案件的原因
(一)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制约机制。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土地、资金、水利等重要的开发利用权掌握在部分村干部手中,为腐败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制约机制跟不上,有的村级组织根本就没有监督机制或只是流于形式,村干部管理时,大搞一言堂或家长制,体现不出民主监督,使腐败分子有空可钻,能够滥用职权,大搞权钱交易。
(二)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出现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的村镇普遍存在着财务制度混乱问题,无章可循,有章不循,不能做到政务、账目真正公开。很多村干部一人身兼出纳、会计,特别一些村干部收取的公款长期不交财务,自收自支,利用白条和虚假发票冲账、隐瞒收入等手段进行贪污、挪用公款等行为明显增多。
(三)村干部文化素质较差,法制观念淡薄。现在大部分村官的文化程度都是初中、小学文化,高中文化以上学历的很少,加上平时不善于学习文化、政治、法律等理论知识,不是把自身的价值体现在为群众服务上,而是为谋求个人私利。而有些村干部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并不完全知晓,在处理公务时,以情代法,有时出于好心为公办事却触犯了法律。
(四)农村的民主制度尚需改善。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但是在现实中,村民自治制度没有得到切实落实,选举中贿选拉票、宗族宗派破坏干扰选举的事时有发生,导致选出的有些村干部政治素质低,道德素质差,施政能力弱,甚至就不能胜任工作。
三、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的预防对策
针对以上农村干部犯罪的原因,特点,建议在预防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的工作中要坚持惩防一体、打防结合的预防理念,加强思想教育,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查处力度,使他们不想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采取有力措施,有效减少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发生,使农村有一个廉洁高效的管理环境。
(一)选好配强村委会领导班子。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首先要保证换届选举时,选民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选举权,不受到宗族观念和金钱买选票的影响,选出思想政治素质高、年轻有为、工作能力强、有文化、有开拓精神和有经济头脑的村民担任村干部,使村委会能真正起核心和堡垒作用,保证党的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保证能带领群众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同时逐渐吸收大学生在农村任职,进行重点培养,积极创造机会,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群众认可,及早成为农村两委班子的领头人,为提升农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对村干部的教育和培训。村支部、村委会换届选举结束后,要及时对村两委干部集中或分批进行岗位培训。首先是在农村的党建、土地、计划生育、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适应新农村建设工作需要的有关业务培训。其次,结合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村干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培训。最后,要搞好会计、出纳等人员的业务培训,实现村务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各项教育措施要常抓不懈,多管齐下,努力提高村干部的政治、文化等素质,提高施政能力和抵御腐败思想侵蚀的能力。
(三)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监督。财务管理混乱是涉农贪污贿赂犯罪发生的温床,只有通过多种方式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才能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贪污贿赂犯罪的发生。一是要加大检查监督力度。乡镇政府可以建立完善村帐由乡镇财政所代管等制度的作用,指导和监督村委会做好财务工作,定期的对村上的财务进行审计。同时,换届选举可以选举三名财务监督员,不定期检查村帐,发现问题,可要求村委会及时改正和上报乡镇政府。二是建立财务公开栏,要做到涉农资金等重大事项必须由村民大会或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财务开支必须要村民理财小组或财务监督员审核后张榜上墙,及时全面地予以公示,增强工作透明度,从而保证群众能有效地监督村干部的工作。三是对村干部进行任期和离任审计,特别是针对有些村干部即将离任之前,想在土地交易、退耕还林、补贴发放等重大资金使用上大捞一把,进行重点盯防。
(四)加大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的整治力度。涉农贪污贿赂犯罪,危害了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的安全,又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对村干部职务犯罪问题,要采取检察、纪检、监察、乡镇纪委等联合调查的方式,充分发挥其协同作战威力,把查处农村干部以权谋私、严重侵犯群众利益、经济违纪等案件作为办案的重点,做到发现一起,打击一起,起到以点带面的打击和震慑效果,凡经查明有违纪违法事实的案件,要及时依法依纪作出处理。同时,要注重研究村干
部违法违纪案件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改进办案方法,逐步完善办案手段,为农村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有力的保证。
(五)整合资源开展预防活动和警示教育。一是充分发挥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职能,以查办的农村干部典型职务犯罪案例开展各种形式的警示教育,深刻揭示侵农、害农、坑农等严重影响农村稳定的职务犯罪的危害性,将预防职务犯罪的触角延伸到村镇。二是采取定期举办法制讲座、开展农村基层干部法律培训、办法制教育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让村干部正确认识和使用手中的权力,端正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筑牢一道防腐拒变的心理防线,从源头上遏制农村干部职务犯罪。三是检察机关反贪办案部门,要在严肃查办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同时,通过发检察建议、举行村民座谈会、联席会等形式,查找涉农资金管理中的漏洞和不足,督促有关部门健全有关制度,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第三篇: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浅析
作者:王砚岗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3期
【摘要】为有效防止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发生,使国家涉农惠民政策真正惠及到三农.笔者结合近几年来查办和预防涉农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工作实际,总结了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和发生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较有力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特点;原因;预防对策
近年来,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农村综合改革等领域中,大量资金流入农村、大批项目在农村落户、大批工程在农村展开的同时,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利用手中的职权,进行贪污、受贿等犯罪活动的现象也多了起来。涉农贪污贿赂犯罪,严重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秩序,对中央政策的部署落实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加强对涉农领域贪污贿赂犯罪问题的研究,对于化解农村矛盾,构建农村惩防腐败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主体职务级别较低且犯罪类型较为单一但犯罪主体多为实权掌握者
涉农领域贪污贿赂犯罪涉及领域广,主要发生在农村水利工程、整村推进、国家扶贫开发等项目。犯罪主体虽涉及不同的多个部门,但职务级别较低,多为副科级以下国家工作人员和村集体人员。此类犯罪的罪名主要集中于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犯罪主体多为有决策权的单位负责人或项目直接负责人,也有掌握资金的财务人员,这些人拥有项目的决策权和财物的管理权、支配权。
(二)犯罪过程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三农”投入的增大和农村民主政治制度的改革,以及“村务公开”、“村账乡管”等措施的出台,涉农贪污贿赂犯罪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即作案形式由过去的单独犯罪为主转向共同犯罪,这类共同犯罪参与者为利益共同体,在作案过程中心照不宣,配合默契,犯罪目的容易得逞,难以被发现和举报。同时,案件基本不涉及农民群众的个人直接利益,农民群众直接知情的少,即使知情也认为和自己关系不大,主动举报犯罪的积极性不高,增加了此类犯罪的隐蔽性。
(三)犯罪手段相对简单,多为虚列开支、虚报冒领、直接侵吞
一是弄虚作假,虚报冒领。采取虚列造表、伪造签字、使用虚开的发票报销等手段,套取国家涉农资金。二是私自截留,集体私分。
(四)危害后果严重
在涉农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中,犯罪主体虽然职务级别低,然而一旦腐化堕落,它直接地侵害的是最基层广大农民的利益,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容易引发集体上访等群体事件,不利于基层和谐发展和稳定。
二、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发生原因
(一)从行为人主观上分析,主要是在思想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价值观、人生观取向上出现了偏差
他们当中,除了极少数原来思想素质较差之外,大多数是好的,曾做出过贡献,但由于平时只注重业务工作,长期不参加思想政治学习,腐朽思想乘虚而入,侵蚀了他们的灵魂,他们将理想、道德看得一文不值,于是逐步蜕化,走上了犯罪道路。
(二)在客观上发生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主要原因有
1.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落实。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与新农村建设资金入不断增大的现实相比,支农、惠农资金使用,资金用途监管的各项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存在制度滞后于现实需要的现状。二是管理制度得不到严格落实。如“村务公开”、“村账乡管”等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2.权力运行缺乏监督。一是相互监督缺乏。领导干部相互之间往往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善监督。二是上级部门监督不力,制约机制缺失。三是缺乏群众监督。权力缺少必要的监督,造成涉农资金走向最末端的农村基层组织,基本不存在内部控制,财务管理混乱。存在包包账、断头账、小金库等现象,“专用专款”的现象还常有发生。财务管理混乱,给此类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
3.打击不力。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惩防体系不够健全,使执法时遇困局,不能到位。此外,对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打击还存在实刑轻刑化、缓刑适用比例过高等现象,对涉农贪污贿赂犯罪起不到有力的警示作用。
三、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预防对策
(一)切实加强基层干部思想教育和廉政教育
强化涉农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工作人员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抵御多种腐朽思想的能力。首先应学习法律和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其次,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样才能抵制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
(二)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健全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内部控制制度并认真执行;继续深入推行“村账乡管”,完善财务收支监督机制;实行审计监督,对乡村两级干部和涉农部门进行定期审计和离任审查;建立农民评议干部制度,由农民群众定期对干部进行评议,实行群众监督;加强政务和村务公开,构筑起预防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制度防线。真正把涉农贪污贿赂犯罪消灭在萌芽阶段。
(三)加大预防和打击力度
首先,整合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预防涉农贪污贿赂犯罪活动。其次,加大打击力度。克服“作案的多,查处的少”的不利局面,使犯罪行为人减少侥幸心理,不敢作案。涉农贪污贿赂犯罪,危害了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的安全,又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健康发展。对其中的贪污贿赂犯罪问题,要做到发现一起,打击一起,起到以点带面的打击和震慑效果。同时,要注重研究涉农领域违法违纪案件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改进办案方法,逐步完善办案手段,为农村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姚艳萍.涉农惠农领域贪污贿赂犯罪的法律适用[N].检察日报,2012-11-12.
第四篇:房地产行业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决策
内容 摘要 现今我国 经济 建设的高速 发展,大量的基本建设项目的不断上马,呈现出了一派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同时也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兴旺。房地产业的振兴和发展扩大了招商引资,加快了旧区改造,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面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遗憾的是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崛起,由于规章制度不健全,制约机制不完善,该领域中的经济犯罪也成为一个较突出的 问题。由于少数干部经不住“糖衣炮弹”的袭击,贪污受贿玩忽职守等职务性的犯罪案件屡屡发生如有的在土地批租业务中收受贿赂;有的在房产开发,参建中收受贿赂;有的在审批建设项目过程中收受贿赂;有的在销售环节中截留房源,谋取好处;有的虚设中介环节,合伙侵吞公款;有的在为本单位购买商品房中巧立名目、收受贿赂;有的勾结境外房地产商,在国外兑现贿赂。出现了工程建设上马干部中落马等腐败现象,工程质量的下降,豆腐渣工程的增多,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 影响,由此可见,房地产市场中发生的种种违法犯罪现象表明,房地产业包括众多,范围也很广,包括了各个部门房产的开发建设贯穿工作的全过程,环节众多资金流量巨大,诱惑力极强,因此加强房地产行业职务犯罪,特点原因 分析,在房地产经营资质、经营行为、运作程序、金融 财务管理等方面亟需加强监督制约机制。提出合理有效的预防对策,加强房地产行业的 法律 法规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房地产行业贪污贿赂等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从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土地批租、动拆迁、招投标、承发包、采购材料、设备和售房等六个环节进行了综合分析,建立健全了有关法律法规文件。从而期望广大房地产从业人员能认清法律的路标,抓住理智的准绳,把握人生的主动,并引起广大群众房地产领域反腐倡廉工作的高度重视,从法律、道义、责任等方面引导人们去理智思索,真正从前车之履中吸取教训,明理知法而居官守正。关键词:贪污贿赂罪 贪污贿赂罪特点 贪污贿赂罪原因 贪污贿赂罪预防决策 九十年代初,房地产业迅猛发展,成为构筑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一大要素和热点。房地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对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对实现城市面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战略目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热点”的形成,也出现了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的高峰。据统计,1993 年至 1996 年中,检察机关在房地产行业中共查处贪污受贿等罪案 145 件,犯罪总金额达 5350.2 万元。其中贪污 29 件,受贿 99 件,行贿 1 件,挪用公款 6 件,侵占 1 件,商业受贿 8 件,挪用资金 1 件。从立案时间上区分: 1993 年为 63 件,1994 年为 35 件,1995 年为 33 件,1996 年为 14 件,呈逐年下降的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与房地产的“热度”有关,近两年在房地产开发第一次热浪之后,市场不够景气,犯罪 自然 减少;二是有关部门加强了房地产经营的管理,逐步完善机制、体制、法制建设,企业 内部强化了监督制约的机制和依法经营意识;三是检察机关发挥了打击和预防犯罪的作用,使房地产业的犯罪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从贪污受贿犯罪作案 规律 来看,打击和预防力度松一松,作案率就可能升一升,这从近几年金融证券业、医药业及房地产行业均可看出。此外,随着新的经济热点形成,犯罪分子总会寻找新的漏洞,进行贪污受贿犯罪。房地产业具有较强的周期性,这一作案规律更加明显。为在下一次房地产热出现时,防止贪污受贿案件高峰发生,维护国家资产、保护经营者,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本文就房地产行业贪污受贿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作以下分析。
一、贪污贿赂罪的概念、特征、种类 贪污贿赂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违反与其职务相关的法律规定,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拥有来源不明的巨额财产、隐瞒不报境外存款,或者国有单位私分国有资产或罚没财物,以及其他贿赂相关的行为。贪污贿赂罪具有以下特征:
(一)本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廉政制度和公私财产所有权。
(二)本类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违反与其职务相关的法律规定,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拥有不能说明来源的巨额财产、隐瞒境外存款、私分国有资产或罚没财物,或者行贿、介绍贿赂的行为。这类犯罪行为不仅与职务密切相关,而且从结果来看,都获取了达到一定数额标准的财物。
(三)本类犯罪的主体,绝大多数是特殊主体。如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和隐瞒外存款罪,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单位受贿罪、私分国有资产罪和私分罚没财物罪,只能由国有单位构成。只有行贿罪、介绍贿赂罪等少数犯罪,由一般主体构成。
(四)本类犯罪的主观方面均由故意构成。过失不能构成本类犯罪。根据刑法典分则第八章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贪污贿赂罪共 12 个具体罪名,即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单位受贿罪、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介绍贿赂罪、单位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私分国有资产罪、私分罚没财物罪。
二、房地产行业贪污受贿等犯罪的特点 房地产业除一般行业特点之外,还具有热点形成快,资金流量大;经营队伍发展快,人员素质差距大等特点。从近几年犯罪案件分析,房地产业贪污受贿等犯罪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权钱交易突出,受贿犯罪居多近几年来,房地产行业经济犯罪中受贿犯罪为 100 件(含行贿 1 件),如加上商业受贿 8 件共为 108 件,占房地产行业犯罪总数的 74.5%。房地产行业中土地审批,动拆迁、招投标、发包转包、材料设备采购及房屋销售等主要环节中均有受贿发生。犯罪对象涉及行业主管部门,经营单位的经理、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市场发展快,在建项目多,但施工、经营单位更多,总体上针对项目而言,求大于供,竞争激烈,在客观上产生了权钱交易的条件。2、企事业经理犯罪数量多近四年来,在房地产行业中查处的贪污受贿罪案的 145 人中,涉及企业正副经理 98 人,占 67.6%,其中有企事业单位的经理,有乡镇企业的经理。鉴于房地产行业是一个能赢利的行业,许多企业、乡镇,利用自己的资金或土地优势,纷纷办起了房地产公司。企业房地产公司中犯罪多的原因,主要是法规不健全,与正规的房地产公司相比,几乎没有建立必要的规章;其次是用人不当,许多企业将房地产开发当作摇钱树、小金库,选派自己的亲信去负责,而不问其素质如何;许多犯罪分子原本都素质不高,只因为“脑子活,交际广、有办法”,是所谓的“能人”,而被领导选中;再次是监督困难,企业的领导人往往不是房地产行业的内行。即所谓的隔行如隔山。并且企业工作本身的繁忙,使领导没有能力没时间去监督。此外,房地产行业本身存在建设时间长、造价高,销售受地段、层次影响大等客观因素,使企业中的犯罪分子大肆进行贪污受贿有了可乘之机。3、贪婪性强,犯罪数额大。在检察机关查处的 145 名犯罪中,犯罪总金额达 5350.2 万元,个案金额平均高达 41.27 万元。最高案值为:贪污 197 万元;受贿 60 万元;挪用公款 130 万元;侵占 3100 万元。表现了巨大的贪婪性。这是房地产犯罪的突出特点之一。究其原因,首先是房地产交易数额巨大,动辄几十万、上千万元,而其中现金交易也较多,私人购房多为现金,单位购房也有的要付一部分现金。一个稍大点的项目,都在几百万、几千万元。从其中捞出几十万比较容易。其次,由于房地产经营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别是一些临时性的三产企业,或企事业单位上一个项目,临时组成一个班子,其中持有权力的人,将此视为个人捞钱的机遇,为官一任,个人捞足。此外,房地产行业的外部环境也有相当的诱惑力,一些个体包工头的暴富使一些干部产生了心理的不平衡;一套宽畅的住房几乎是每个人的愿望,身为房地产公司的工作人员面对手中流过的住房而不伸手,确实是一种意志的考验。而一旦犯罪,一套仍至几套住房的价值的确不菲。4、作案时间具有阶段性。近四年查处的 145 名罪犯中,1993 年查处的案件,或者 1993 年开始作案,在以后几年被查处的,有 126 件,占 87.9%。这是因为 1993 年前后,正是房地产开发高潮期,那时房地产公司从几十家变成上千家,一亩地从几千元炒到几十万元的天价。有的人一夜之间成了百万、千万富翁,一些人头脑热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巨大的诱惑力使他们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而不能自拔。这两年,许多房地产公司倒闭,许多土地购置后无力开发而背上沉重的包袱,这些现象正是 1993 年头脑发热的后果。5、现行作案情况仍很严重。当年作案或延续至案发当年作案的现行犯罪有 79 人,占 54.5%。这类案件告诉人们的信息是,犯罪的气焰没有被打下去,边打边犯的情况仍很严重。房地产行业现行作案的情况要比其它行业高出 15 个百分点的事实说明,对房地产行业内犯罪情况决不能掉以轻心,要下决心抓好。决不能因为这两年房地产行业不景气,犯罪数量有所下降而麻痹大意。现行作案比例高的事实告诉人们,打击并没有将犯罪分子的气焰彻底打跨。他们仍会挺而走险。一旦房地产市场升温,犯罪,将会相应上升。
三、犯罪发生原因 从行为人主观上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思想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当中,除了极少数原来思想素质较差之外,大多数是好的,是做出贡献的,有许多还是“能人”,但是由于只注重业务工作,认为业务工作是硬指标,政治 学习可学可不学,因此长期放松或不参加政治学习,忘记了党员的标准,干部素质的要求,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极端个人主义乘虚而入,侵蚀了他们的灵魂,法制和道德防线被冲垮,于是他们逐步蜕化,走上了犯罪道路。2、心理上,均处于失衡状态。心理的失衡是犯罪产生的内在动力,心理一旦失衡,会产生内在的畸型需求,在这种需求的支配下,产生犯罪的意念、动机,进而实施犯罪的行为。因此维持心理的平衡至关重要。房地产行业的干部,由于经常与暴发户打交道,与工程包工头打交道,更易产生心理不平衡。盲目攀比,使私欲之间膨胀。不是比贡献,而是比享受;不是比廉洁,而是比奢侈;不是比依法经营,而是比巧取豪夺;因此总感到自己贡献大,收入少,从而走上犯罪道路。3、在价值观念上、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这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偏差相联系,他们将理想、道德看得一文不值,他们的价值观是金钱享受和自私,这些人物欲熏心,金钱至上,追求高消费,高档享受,损人利已,无所不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往往表现为一定的冒险性和侥幸心理。他们一般都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但还是“搏一记”:被抓住,最多坐几年牢,抓不住,则富贵一生。在行为上,放松对自己的约束,为获取不义之财而不择手段。为个人私利,而不顾党和国家的利益,不顾他人的利益。结合房地产行业特点及市场实际,在客观上产生产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有: 1、管理机制不健全、漏洞多。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房地产不能自由买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房地产开发急剧生温,全国经济性企业注册的就有 3000 多家。而其中多为三产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各行各业都搞房地产,国家搞、集体搞、个人搞、外资也搞,上海市搞,外省市也来搞。管理机制跟不上房地产飞速发展的步伐。从而产生了许多漏洞和弊端,使犯罪分子得以利用。使市场一时混乱、失控。此外,椐一部分房地产经营单位反映,水、电、煤气、通讯、交通 等配套设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房地产商有约束,这些部门、单位或者要求参建或索要房产,既增加了房地产成本负担,又对败坏房地产业的风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房地产市场大环境有一定的影响。2、法制相对滞后。由于房地产市场发展快、环节多、情况复杂、相关法规不健全,不系统。有关法规在执行中弹性较大,对市场行为界定不严格,往往使一些不法者有“空子”可钻。
第五篇:贪污贿赂职务犯罪案件犯罪主体及特点
贪污贿赂职务犯罪案件
第一节 犯罪主体
依照《刑法》的规定,反贪部门所受理的十二种案件中,从犯罪主体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具有严格的、明确的主体的案件,即犯罪主体均为国家工作人员,这类案件有贪污案、挪用公款案、受贿案、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隐瞒境外存款案;第二类是一般主体案件,这类案件有行贿案、对单位行贿案、介绍贿赂案;第三类是其他特殊主体案件,这类案件有单位行贿案、单位受贿案、私分国有资产案、私分罚没财物案。案件类型不同,犯罪主体也就不一样,因此,必须对犯罪主体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和认识。
一、国家工作人员
《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从这一规定中可以看出国家工作人员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直接的国家工作人员,即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二是准国家人员,即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那部分人员。根据这一理解,国家工作人员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一)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主要包括在国家各级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及其他国家机关中从事国家事务管理活动的人员。
(二)在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在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上两类人员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依法取得职务身份,即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经上级机关任命、委派或通过选举,或经过国家单位录用、聘用的人员;二是依法行使国家管理职权,即必须依照法律、法规从事国家管理公务活动的人员。
(三)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从理论上分,国家工作人员不外乎以上三类,但在办案实践中反贪部门所面临的情况又是十分复杂的,以下几类人员往往也被视为国家工作人员:第一类是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正在履行职务期间的各级人大代表,在各级人大常设机构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各级人大办事机构中从事公务的人员;第二类是按照国家现行的政治制度,在乡以上党政机关从事公务的人员,正在履行职务期间的政协委员及在各级政协常设机关和办事机构中从事公务的人员。除此之外,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解释,在其受政府委托从事公务时,属于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二、一般主体和其他特殊主体
(一)一般主体:一般主体没有明确的、严格的身份限制。行贿案、对单位行贿案和介绍贿赂案中,犯罪主体既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又可以是其他人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人。从法理角度上看,这类案件对主体的限制和要求不是十分严格。“两法”修订实施后,检察机关对这类案件办理得也比较少。在已经办理的案件中,犯罪主体也只限于国家工作人员和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这部分人员。
(二)其他特殊主体。在反贪部门受理的案件中,单位行贿案、单位受贿案、私分国有资产案以及私分罚没财物案的犯罪主体比较特殊,是特定的单位,但其主要责任人或参与 实施的直接责任人应该被列入被追究的范畴。
第二节 贪污贿赂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
一、贪污罪案件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贪污犯罪的构成要件是:
(一)贪污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财物的所有权和国家工作人员职责廉洁性。
(二)贪污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上有公共财物行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系指行为人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主管、经手和具体负责经管公共财物所形成的便利条件,以行使职务的名义、借口和便利,不为人知地或“名正言顺”地将公共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它包括直接非法占有和间接非法占有两种形式。在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侵犯本单位财产,也可以构成贪污罪。
(三)本案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非国家工作人员只有当他们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管国有财产,并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国有财物时,才能构成此类案件的犯罪主体。
(四)贪污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
二、挪用公款罪案件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一)挪用公款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财产的使用权。主要是行为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公共财产进行占有、使用,并从中获得收益,侵犯了公共财产所有权中的一部分权利。
(二)挪用公款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所实施的前述行为。
(三)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
(四)挪用公款罪的主观方面是主观故意,其目的是擅自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五)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区别在于:一是主观故意内容不同,前者是为了临时“便用”而暂时占有公款,后者则为了将公款永远归己而占有公款;二是行为方式不同,前者在作案时留下的“痕迹”明显,从帐目和通过知情人可以调查获取证据,而后者在作案时留下的“痕迹”不明显,比较隐蔽,查证难度大。
三、受贿罪案件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一)受贿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责廉洁性和公私财产所有权关系。
(二)受贿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了索取了他人财物或非 法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行为人利用本人现有职务的方便条件或者影响翰选进行非法的索贿、受贿行为,这是受贿罪的本质特征。
(三)受贿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组成。
四、单位受贿罪案件
单位受贿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
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其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客观方面表现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根据本单位的意志,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的索取或非法受贿行为。主观方面具有直接故意并且以单位谋利益为目的的特征。
五、行贿罪案件
行贿罪是指行贿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实施的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行贿犯罪的客观方面除了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向国家工作人员贿赂财物外,还包括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较大数额的财物,或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的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这类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除自然人外,还包括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此类犯罪只能由主观故意构成,以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为基本特征。
六、对单位行贿罪案件
对单位行贿罪是指行为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上述单位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此类案件在犯罪构成要件上与行贿罪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实施的对象,行贿案中行贿犯罪对象是国家工作人员个人,而对单位行贿案中行贿犯罪对象是国家机关及其他国有单位和人民团体等。
七、介绍贿赂罪案件
介绍贿赂罪是指行为人与受贿人之间进行牵线搭桥、中间撮后,使行贿与受贿得以进行,情节严重的行为。介绍贿赂犯罪侵犯的客体与受贿犯罪、行贿犯罪相同;客观方面表现为行贿、受贿双方“牵线搭桥”,促使双方相通,帮助双方完成行贿受贿行为;其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多以谋取个人利益为目的。
八、单位行贿罪案件
单位行贿罪是指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实施的行贿行为,或违反国家规定所实施的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的行为。此类案件的犯罪主体是单位,即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其客观方面表现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本单位的意志,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的行贿行为;主观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单位谋取利益的特征。
九、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案件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出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经责令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合法的行为。这种罪的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其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对其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其合法收入,对差额巨大的事实是明知的,行为人希望和放任这种“非法所得”的存在。
十、隐瞒境外存款罪案件
隐瞒境外存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对于个人境外的存款,违反国家规定,隐瞒不予申报,且数额较大的行为。这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境外存款申报制度;其主体为特殊主体,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故意构成。
十一、私分国有资产罪案件
私分国有资产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这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有资产的不可侵犯和国家廉政建设制度;犯罪主体只能由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构成。它与共同贪污罪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犯罪主体是单位,而共同贪污罪的主体是两个以上的作案成员;第二,本罪所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有资产,而共同贪污侵犯的对象则是公共财物;第三,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与共同贪污的界定是不同的。
十二、私分罚没财物罪案件
私分罚没财物罪是指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所实施的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没财物,以单位名义私分给个人的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罚没财物管理制度和国家的廉政建设制度;犯罪的主体只能是司法机关,即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等,即海关、工商管理机关、税务机关、卫生检疫机关、商检部门、环境执法部门、技术监督部门等;其主观方面为故意,即明知罚没财物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上缴国库,而不缴或隐瞒,尔后,以单位名义进行集体私分给个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