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贯彻落实《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认真做好2001军转安置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务院军转安置工作小组 中组部 中编办 人事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解放军总政治部 国转联[2001]6号
关于贯彻落实《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认真做好2001年军转安置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今年是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中发[2001]3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第一年,今年的军转安置工作,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做好军转安置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继续把安置军队转业干部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认真贯彻落实《暂行办法》,切实加强领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军队转业干部得到妥善安置、合理使用,同时,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军转安置办法的改革,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退役军官安置制度。今年全年(含武警部队)有43900余名干部转业地方工作,其中计划分配的35600余名,自主择业的8200余名,为了做为今年的军转安置工作,现将《2001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计划》、《2001年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随迁配偶安置计划》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坚决落实中央的安置政策。《暂行办法》对军队转干部的安置去向,工作分配与就业、职务安排、待遇、培训、住房、社会保障、家属子女安置,以及所需编制、增员计划,工资总额和经费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是做好军转安置工作的基本依据和重要保证。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各项安置政策,切实把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好、使用好、使他们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二、努力完成今年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的任务。党政机关要继续带头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正在进行机构改革的党政机关,应先接收安置,以后再逐步 调整安排,非本人原因不得分流。政法和执法监管部门在调整体制和人员结构中,要首先充实军队转业干部。事业单位要尽可能多地接收安置,满编单位进入后可相应增加工资总额,确因工作需要的,可适当增加编制。国有大中型企业,效益好的企业,要积极接收安置自愿到企业工作的军队转业干部。要采取鼓励措施,引导军队转业干部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和基层单位建功立业,积极支持他们投身西部大开发建设。
三、重点安排好计划分配的师团职军队转业干部的工作和职务。各地区、各部门要继续采取使用空出的领导职位、按规定增加非领导职数或者先进后出、带编分配等办法,切实安排好师团职军队转业干部的工作和职务,认真落实各项待遇。尤其要把作战部队师团级主官和长期在边远艰苦地区工作或者自愿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师团职军队转业干部安排使用好。对担任师级领导职务或者担任团级领导职务且任现职满3年的,一般应安排相应的领导职务,个别安排相应领导职务确有困难的,可以安排相应的非领导职务。对其他师团职军队
转业干部,一般也应安排相应职务,确保中央安置政策的落实。
四、确定好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的工资待遇。计划分配到机关、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其工资和津贴、补贴、奖金以及其他生活福利待遇,仍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确定军队转业干部工资待遇问题的通知》(国发[1995]19号)有关规定执行。计划分配到企业的军队转业干部,按照国家和所在企业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安置方式的改革。各地要根据《暂行办法》的规定和有关要求,解决好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退役金核拨与发放、住房补贴与医疗保障、择业指导与就业培训、随调随迁家属安置与子女入学等问题。各级组织、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军转工作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协调各有关部门,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逐步与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制度衔接配套,使军转安置工作的改革不断发展。同时,要抓紧构建自主择业安置方式的管理体系。各地可以根据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职能增加情况和实际任务需要,采取适当调整或增加事业编制等办法,充实和加强力量,确保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落实。
六、搞好军转培训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军队转业干部培训工作作为开发人才资源的重要途径,纳入本地区、本部门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要研究解决培训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培训质量。计划分配的转业干部的专业培训,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安排,按专业编班、采取适当集中、条块结合的办法进行,时间不少于3个月。2001年中央财政和军队(含武警部队)财务,仍分别按每人700元和400元标准拨发培训经费,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补助。各地要认真抓好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的就业培训,培训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军队(含武警部队)财务分别按不低于计划分配转业干部培训经费的标准,按现行经费渠道划拨。有关部门要在培训组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七、中央部门应积极支持地方工作。中央和国家机关垂直管理的京外直属机构、企业事业单位,中央单位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应当积极完成所在地党委、政府下达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单位要为它们接收军队转业干部创造条件,积极支持他们完成接收安置任务,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单位及其京外单位,要与当地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军转安置工作。
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今年军队转业干部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安置工作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困难,任务仍然较重。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军转安置工作领导责任制,主要领导要新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确保军转安置任务的完成,并切实做好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工作。要加强调查研究,认真解决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各地制定的细则和措施,应符合《暂行办法》的原则精神。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检查督促《暂行办法》的贯彻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形成有利于军
转安置工作的社会环境,军队各级组织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广大转业干部服从大局,支持改革,在新的岗位上不断地学习进取,军队和地方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确保安置政策和任务落到实处。
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的工作分配和报到通知,应于2001年7月底以前完成,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报到工作同时进行。整个安置工作于8月底基本结束,个别确有困难的地区可延至9月底。
附件:
1、2001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计划(略)
2、2001年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随迁配偶安置计划(略)
第二篇: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完成我市2004年军转安置任务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军队转业干部 安置工作会议精神
全面完成我市
2004年军转安置任务
江云局长在全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4年8月25日)
同志们:
刚才,市委组织部杨武副部长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和省长黄华华同志对军转安臵工作的重要指示,对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请各单位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执行。军转安臵工作是一项事关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政治任务,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军转安臵工作。现在,我向大家传达全国、全省两级军转安臵工作会议和中央7号文的主要精神,并提出我市的贯彻实施意见。
一、全国、全省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会议和中央7号文主要精神
经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2004年全国军队转业干部安臵工作会议于5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徐才厚同志,国务委员兼秘书长华建敏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人事部张柏林部长作工作报告并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了具体要求。7月8日,广东省召开了全省军队转业干部安臵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张德江书记的重要指示,谢强华副省长和省军区唐朝转副政委作了重要讲话,省人事厅赵伟光副厅长传达了全国军转安臵工作会议精神并部署了我省的贯彻意见。
(一)全国、全省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全国军转安臵工作会议总结分析了关于《军队转业干部安臵工作暂行办法》(中发„2001‟3号)下发以来军队转业干部安臵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了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期间的军转安臵工作。会议强调,今年是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期间军转安臵工作的开局之年,做好调整改革期间的军转安臵工作,是完成军队裁减员额20万战略任务、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环节,是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客观需要,是履行我军根本职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会议要求,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一定要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全局出发来考虑这个问题,提高认识,增强做好调整改革期间军转安臵工作的责任感;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用政治任务来动员、说服、教育全社会积极支持军转安臵工作,用政治纪律来保证军转安臵工作的落实,困难再大,任务再重,都必须完成好;要抓住关键,切实把中央安臵政策落到实处,尤其要着力抓好计划分配师团职转业干部这个重点;要进一步推进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工作;要加强和改进军转培训工作;要高度重视并继续做好企 2 业军转干部解困和稳定工作。
全省军转安臵工作会议主要传达了全国军转安臵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张德江书记和黄华华省长的指示,部署了我省今年及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期间的军转安臵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张德江书记和黄华华省长的指示精神,深刻认识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期间军转安臵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做好工作的政治责任感,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上,从维护中央政令权威,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上认识调整改革期间的军转安臵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变相拒绝接收军转干部,这是一条严肃的政治纪律,要严格遵守以确保军转安臵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中央7号文的有关新政策规定
对于调整改革期间的军转安臵工作,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非常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门开会研究部署,并于全国军转安臵工作会议前,在„2001‟3号文件的基础上,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2004—2006年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期间转业干部安臵工作的通知》(中发„2004‟7号),明确了今后三年军转安臵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任务要求,在编制增加、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接收军转干部、军转干部安臵条件和自主择业条件、安臵地区去向等方面作了新的规定和调整:
1.增加党政机关接收军转干部的行政编制。增加编制数由原来的接收军转干部总人数的15%调整为“按照军队转业干部计划分配数的25%增加行政编制。”
2.党政机关要积极带头接收军转干部。编制尚未满员或有增员计划和自然减员缺编的部门和单位,应首先从军转干部中补充;安臵有困难或者进行机构改革的部门和单位,应先接收安臵军转干部,以后再逐步调整安排;政法和执法监管部门调整和充实人员,应优先从军转干部中选用。
3.进一步保障事业单位军转干部的权益。对分配到事业单位的军转干部,要给予三年的适应期。规定实行人员聘用制的事业单位要根据军转干部本人意愿,与其签订中、长期聘用合同,聘用合同不包括适应期。
4.适当放宽军转干部自主择业的条件。允许师级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并将师级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干部转业年龄由原来的50周岁放宽至52周岁。
5.适当放宽部分军转干部的安臵地区去向条件。在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期间,所在单位被撤销、合并、降格、改编的军转干部,配偶取得部队所在地常住户口的,可以到配偶常住户口所在地安臵;夫妇同为军队干部的,双方或一方转业,可以到任何一方的部队驻地安臵;未婚或者离异的,可比照驻地军队干部配偶随军条件予以安臵。
以上这些新规定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我市接收安臵军转干部的数量。
二、2004年我市军转安置任务和面临的形势
2003年,我市的军转安臵工作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时间紧、任务重、安臵难度大的情况下,各地区、各部门想方设法拓宽安臵渠道,深入调查摸底,合理编制安臵分配计划,实施安臵去向重点倾斜,严把进公务员队伍的“考试关”,促进双向选择,维护企业军转干部稳定,较好地完成了1049名军转干部的接收安臵任务。其中接收安臵师职干部19名,团职干部256名。团职干部的相应安排率达97.7%。对在部队荣立二等功以上或长期在边防、海岛等艰苦地区工作,以及长期从事飞行、舰艇工作等有各种贡献的转业干部,也按有关政策规定和转业干部本人意愿给予了一定照顾,基本实现了部队、接收单位和军转干部本人的“三满意”。
2004年,全军(含武警部队)共有84594名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国家下达给广东省接收安臵军转干部的任务共5269名,其中师职干部96名,列全国第一位;团职干部1197名,列全国第二位。省下达给我市接收安臵军转干部的指标共2239名(不含师职干部),占全省接收总数的42%,其中团职干部517名,营职以下干部577名,专业技术干部1145名,安臵任务之重为广州历年之最,形势相当严峻。与往年相比,今年我市的军转安臵任务有 5 “两大特点、六大难点”:
“两大特点”:一是军转干部数量倍增。今年我市的接收安臵指标比去年增加了1190名,增长了113%;二是军转干部队伍结构特殊。具体表现为团级干部多,专业技术干部多且集中为医务干部。
“六大难点:就军转干部本身而言,一是期望值过高,98%希望转业到党政机关;二是职务高的偏多;三是女性数量偏多;四是年龄大的偏多。就地方来说,一是空缺编制少,我市党政机关基本满编,少数甚至超编,事业单位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二是在师团职干部安臵上,空缺职数少,安排实职难。
然而,在困难与挑战面前,我们也要看到,我市有着做好军转安臵工作的诸多有利条件:一是有坚强有力的政治基础和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历来对军转安臵工作高度重视;地方和军队各级部门一直大力支持、全力配合;全民的国防意识大大增强;我市连续五年被评为“双拥模范城”等等,这些都形成了良好的军转安臵工作的政治社会环境。二是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国民经济呈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这大大增强了对人才的消化能力,也为军转安臵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三是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安臵工作始终坚持了以 6 人为本的思想。四是军队转业干部总体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不断增强,是优秀的人才资源,将在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完成我市2004年军转安置任务
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今年的军转安臵任务要在9月底前做好计划分配工作,10月底基本结束。我市的安臵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我们要在切实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军转安臵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7号文精神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充分利用军转安臵工作的各种有利条件,采取得力有效措施,坚决完成上级交给我市的军转安臵任务。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营造有利于做好军转安置工作的社会氛围
这次调整改革期间的军转干部,有的是正常转业的,有的是单位撤并降改下来的,有的是整体移交的,情况比较复杂,思想不稳定因素多。大多数军转干部怕去企业和事业单位,都希望能安臵到党政机关工作,形成了“千军万马”挤机关这一“独木桥”之势。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张德江书记的指示精神,以及全国、全省军转安臵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统一思想认识,把军转安臵工作摆到突出位臵抓紧抓好。各地区、各部门要大力宣传中央、省的会议精神,7 尤其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大力宣传推介我市经济建设发展的广阔前景,正确认识我市今年的军转安臵形势和困难,教育军转干部树立大局观念,体谅国家和地方的困难,积极配合和支持地方的改革,引导调整安臵期望值,自觉服从组织安排;要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向社会大力宣传军转安臵工作及军转安臵相关政策,形成全社会共同积极支持军转安臵工作的社会氛围。
(一)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拓宽安置渠道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全国、全省的会议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千方百计拓宽安臵渠道,把军转干部安臵好。
一是党政机关要带头接收军转干部,积极完成安臵任务。编制尚未满员或有增员计划和自然减员缺编的部门和单位需要增加人员,应首先从军转干部中补充。安臵有困难或者正进行机构改革的部门和单位,接收安臵军转干部要从严控制;
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张德江书记的指示精神,重点是充实加强政法系统第一线的队伍建设;
三是事业单位机构众多,增员空间大,是全年接收安臵军转干部的主体。中央3号和7号文件规定,事业单位的增人计划,应当首先用于安臵军转干部;编制满员的事业单位接收安臵军转干部,按照“先进后出,带编安臵”的办法解决。因此,今后军转干部接收安臵的方向要逐步向事业单位转移。专业技术干部要尽量对口安臵,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事业单位在启 8 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的同时,要积极接收安臵军转干部,并按政策规定保障军转干部的合法权益;
四是要充实和加强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区、街的城市管理队伍,要积极承担起接收安臵军转干部的重要任务,将军转干部充实到基层一线;
五是要积极引导军转干部拓宽择业视野,勇于施展个人才干,大胆投身到各类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事业中去。
(三)重点安置好师、团职军转干部和照顾对象
师、团职干部是部队建设的骨干,经过部队长期培养锻炼,政治坚定、敬业精神强、领导和管理经验丰富。中央历来要求把这部分干部作为安臵重点。今年,我市团职转业干部数量很多,但是地方正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空缺职数少,安臵工作难度很大。我们要在坚持以往行之有效的做法的基础上,积极研究解决安臵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要继续采取使用空出的领导职位、按规定增加非领导职数或者先进后出、带编分配等办法,安排好团级职务军转干部的工作和职务。接收团级职务军转干部人数较多而安排领导职务确有困难的部门和单位,可以安排相应的非领导职务。党政机关按照军转干部计划分配数增加的25%行政编制,主要用于安排师、团级职务军转干部。对在部队荣立二等功以上的功臣模范或长期在边防、海岛等艰苦地区工作,以及长期从事飞行、舰艇工作的转业干部,要按照政策规定和本 9 人意愿,给予照顾安排。凡市下达的计划中明确需照顾安排的对象,各接收单位必须给予重点关注。对安臵团职转业干部的基层政法系统,可按接收团级干部实数的一定比例适当增加非领导职务的职数,用于给团职转业干部安排相应非领导职务。
(四)推进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工作
积极推进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工作,是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军转安臵工作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一是尽快出台我市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政策规定,使管理和服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建立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网站,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提供就业信息;三是加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调研和政策宣传。
(五)严肃工作纪律,加强监督检查
安臵好军转干部,是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任何地区、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变相拒绝接收军转干部。要加强对军转干部安臵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安臵政策落实情况,坚决制止和纠正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行为。对拒绝接收军转干部或未完成安臵任务的地区、部门和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可酌情暂缓或停止办理其人员调动、录用及其他人事审批事项。对军转干部安臵工作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单位和个人,要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处分、处罚。
(六)继续做好维护稳定工作
我市转业到企业工作的军转干部一直比较稳定,但也存在少数企业军转干部因实际困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上访等不稳定因素。我们要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切实解决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问题的意见》的精神,协同做好企业军转干部的解困和稳定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坚持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各级人事部门和军转工作部门要经常深入基层和企业,及时了解企业军转干部的工作生活状况,按政策提出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解决军转干部反映的问题和困难。要筹措一定的资金,用于走访慰问功臣模范、因公致伤致残或患有严重疾病、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军转干部,以及帮助有实际困难的企业军转干部。
(七)加强领导,密切配合
加强组织领导,是做好军转安臵工作地重要保证。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和健全军转干部安臵工作领导责任制度,“一把手”要负总责,进一步加强对工作组织领导,认真协调解决安臵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对军转干部安臵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并作为衡量领导干部讲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考核领导班子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地方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积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主动承担起接收安臵工作的主要任务。各有关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配合,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11 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安臵任务圆满完成。
同志们,今年是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期间军转安臵工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军转安臵工作,对于落实中央的战略决策至关重要。我们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张德江书记和黄华华省长的重要指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军转安臵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7号文精神,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人才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面完成2004年军转安臵任务,为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第三篇: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
中发[2001]3号
2001年1月19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军队转业干部,是指退出现役作转业安置的军官和文职干部。
第三条 军队转业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军队转业干部为国防事业、军队建设作出了牺牲和贡献,应当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尊重、优待。
第四条 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是国家和军队的一项重要制度。国家对军队转业干部实行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方式安置。
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党委、政府负责安排工作和职务;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由政府协助就业、发给退役金。
第五条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建设服务的方针,贯彻妥善安置、合理使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原则。
第六条 国家设立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机构,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下,负责全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相应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市(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机构。
第七条 解放军总政治部统一管理全军干部转业工作。
军队团级以上单位党委和政治机关负责本单位干部转业工作。
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负责全军转业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干部的移交,并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
第八条 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按时完成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
第九条 军队转业干部应当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从组织安排,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第十条 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突出的军队转业干部和在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个人,国家和军队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转业安置计划
第十一条 全国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计划,由国家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会同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制下达。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计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编制下达。
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管理的在京企业事业单位军队转业干部安置计划,由国家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编制下达。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计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编制下达。
中央和国家机关京外直属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计划,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编制下达。
第十二条 担任团级以下职务(含处级以下文职干部和享受相当待遇的专业技术干部,下同)的军队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列入军队干部转业安置计划:
(一)达到平时服现役最高年龄的;
(二)受军队编制员额限制不能调整使用的;
(三)因身体状况不能坚持军队正常工作但能够适应地方工作的;
(四)其他原因需要退出现役作转业安置的。
第十三条 担任团级以下职务的军队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列入军队干部转业安置计划:
(一)年龄超过50周岁的;
(二)二等甲级以上伤残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经驻军医院以上医院诊断确认,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
(四)受审查尚未作出结论或者留党察看期未满的;
(五)故意犯罪受刑事处罚的;
(六)被开除党籍或者受劳动教养丧失干部资格的;
(七)其他原因不宜作转业安置的。
第十四条 担任师级职务(含局级文职干部,下同)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军队干部,年龄50周岁以下的,本人申请,经批准可以安排转业,列入军队干部转业安置计划。
担任师级职务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军队干部,年龄超过50周岁、地方工作需要的,可以批准转业,另行办理。
第十五条 因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或者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建制成批军队干部的转业安置,由解放军总政治部与国家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协商办理。
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管理的在京企业事业单位计划外选调军队干部,经大军区级单位政治机关审核并报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转业后,由国家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办理审批。
第三章 安置地点
第十六条 军队转业干部一般由其原籍或者入伍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安置,也可以到配偶随军前或者结婚时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
第十七条 配偶已随军的军队转业干部,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到配偶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
(一)配偶取得北京市常住户口满4年的;
(二)配偶取得上海市常住户口满3年的;
(三)配偶取得天津市、重庆市和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副省级城市常住户口满2年的;
(四)配偶取得其他城市常住户口的。
第十八条 父母身边无子女或者配偶为独生子女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到其父母或者配偶父母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未婚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到其父母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
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为军人且长期在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到父母原籍、入伍地或者父母离退休安置地安置。
第十九条 军队转业干部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到配偶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也可以到其父母或者配偶父母、本人子女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
(一)自主择业的;
(二)在边远艰苦地区或者从事飞行、舰艇工作满10年的;
(三)战时获三等功、平时获二等功以上奖励的;
(四)因战因公致残的。
第二十条 夫妇同为军队干部且同时转业的,可以到任何一方的原籍或者入伍地安置,也可以到符合配偶随军条件的一方所在地安置;一方转业,留队一方符合配偶随军条件的,转业一方可以到留队一方所在地安置。
第二十一条 因国家重点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新建扩建单位以及其他工作需要的军队转业干部,经接收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批准,可以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安置。
符合安置地吸引人才特殊政策规定条件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到该地区安置。
第四章 工作分配与就业
第二十二条 担任师级职务的军队转业干部或者担任营级以下职务(含科级以下文职干部和享受相当待遇的专业技术干部,下同)且军龄不满20年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党委、政府采取计划分配的方式安置。
担任团级职务的军队转业干部或者担任营级职务且军龄满20年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选择计划分配或者自主择业的方式安置。
第二十三条 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党委、政府应当根据其德才条件和在军队的职务等级、贡献、专长安排工作和职务。
担任师级领导职务或者担任团级领导职务且任职满最低年限的军队转业干部,一般安排相应的领导职务。接收师、团级职务军队转业干部人数较多、安排领导职务确有困难的地区,可以安排相应的非领导职务。
其他担任师、团级职务或者担任营级领导职务且任职满最低年限的军队转业干部,参照上述规定,合理安排。
第二十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制定优惠的政策措施,鼓励军队转业干部到艰苦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
对自愿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军队转业干部,应当安排相应的领导职务,德才优秀的可以提职安排。
在西藏或者其他海拔3500米以上地区连续工作满5年的军队转业干部,应当安排相应的领导职务或者非领导职务,对正职领导干部安排正职确有困难的,可以安排同级副职。
第二十五条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应当采取使用空出的领导职位、按规定增加非领导职数或者先进后出、带编分配等办法,安排好师、团级职务军队转业干部的工作和职务。
党和国家机关按照军队转业干部安置计划数的15%增加行政编制,所增加的编制主要用于安排师、团级职务军队转业干部。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把师、团级职务军队转业干部的安排与领导班子建设通盘考虑,有计划地选调师、团级职务军队转业干部,安排到市(地)、县(市)级领导班子或者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班子任职。
第二十六条 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军队转业干部,一般应当按照其在军队担任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国家承认的专业技术资格,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工作需要的可以安排行政职务。
担任行政职务并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军队转业干部,根据地方工作需要和本人志愿,可以安排相应的行政职务或者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第二十七条 国家下达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增人计划,应当首先用于安置军队转业干部。编制满员的事业单位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按照实际接收人数相应增加编制,并据此增加人员工资总额计划。
第二十八条 党和国家机关接收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在主管部门的组织、指导下,对担任师、团级职务的,采取考核选调等办法安置;对担任营级以下职务的,采取考试考核和双向选择等办法安置。对有的岗位,也可以在军队转业干部中采取竞争上岗的办法安置。
第二十九条 对计划分配到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参照其军队职务等级安排相应的管理或者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并给子3年适应期。
企业接收军队转业干部,由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编制计划,根据军队转业干部本人志愿进行分配,企业安排管理或者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并给予2年适应期。
军队转业干部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或者有固定期限劳动、聘用合同,用人单位不得违约解聘、辞退或者解除劳动、聘用合同。
第三十条 中央和国家机关京外直属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时完成所在地党委、政府下达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需要增加编制、职数和工资总额的,其上级主管部门应当予以支持。
第三十一条 对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地政府应当采取提供政策咨询、组织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向用人单位推荐、纳入人才市场等措施,为其就业创造条件。
第三十二条 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在社会上招聘录用人员时,对适合军队转业干部工作的岗位,应当优先录用、聘用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
第三十三条 对从事个体经营或者创办经济实体的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地政府应当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金融、工商、税务等部门,应当视情提供低息贷款,及时核发营业执照,按照社会再就业人员的有关规定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税费。
第五章 待遇
第三十四条 计划分配到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其工资待遇按照不低于接收安置单位与其军队职务等级相应或者同等条件人员的标准确定,津贴、补贴、奖金以及其他生活福利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计划分配到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退休时的职务等级低于转业时军队职务等级的,享受所在单位与其转业时军队职务等级相应或者同等条件人员的退休待遇。
本条规定不适用于到地方后受降级以上处分的军队转业干部。
第三十六条 计划分配到企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其工资和津贴、补贴、奖金以及其他生活福利待遇,按照国家和所在企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军队转业干部的军龄,计算为接收安置单位的连续工龄(工作年限),享受相应的待遇。在军队从事护理、教学工作,转业后仍从事该职业的,其在军队的护龄、教龄应当连续计算,享受接收安置单位同类人员的待遇。
第三十八条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安置地政府逐月发给退役金。团级职务和军龄满20年的营级职务军队转业干部的月退役金,按照本人转业时安置地同职务等级军队干部月职务、军衔(级别)工资和军队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为计发基数80%的数额与基础、军龄工资的全额之和计发。军龄满20年以上的,从第21年起,军龄每增加一年,增发月退役金计发基数的l%。
第三十九条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按照下列条件和标准增发退役金:
(一)荣立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或者被大军区级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分别增发月退役金计发基数的5%、10%、15%。符合其中两项以上的,按照最高的一项标准增发。
(二)在边远艰苦地区或者从事飞行、舰艇工作满10年、15年、20年以上的,分别增发月退役金计发基数的5%、10%、15%。符合其中两项以上的,按照最高的一项标准增发。
本办法第三十八条和本条各项规定的标准合并计算后,月退役金数额不得超过本人转业时安置地同职务等级军队干部月职务、军衔、基础、军龄工资和军队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之和。
第四十条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退役金,根据移交地方安置的军队退休干部退休生活费调整的情况相应调整增加。
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的月退役金低于安置地当年党和国家机关相应职务等级退休干部月退休生活费数额的,安置地政府可以发给差额补贴。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退役金,免征个人所得税。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被党和国家机关选用为正式工作人员的,停发退役金。其工资等各项待遇按照本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去世后,从去世的下月起停发退役金。区别不同情况,一次发给本人生前10个月至40个月的退役金作为抚恤金和一定数额的退役金作为丧葬补助费。具体办法由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遗属生活确有困难的,由安置地政府按照国家和当地的有关规定发给生活困难补助金。
第四十二条 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享受所在单位与其军队职务等级相应或者同等条件人员的政治待遇;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享受安置地相应职务等级退休干部的有关政治待遇。
第四十三条 军队转业干部在服现役期间被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荣誉称号的,比照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享受相应待遇;被大军区级单位授予荣誉称号或者荣立一等功,以及被评为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的,比照省部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享受相应待遇。
第六章 培训
第四十四条 军队转业干部的培训工作,是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在政策和经费等方面提供必要保障。
第四十五条 对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应当进行适应性培训和专业培训,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在安置前组织适应性培训。培训工作贯彻“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注重实效”和“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
军队转业干部培训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由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负责。
第四十六条 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的专业培训,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按部门或者专业编班集中组织实施,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
军队转业干部参加培训期间享受接收安置单位在职人员的各项待遇。
第四十七条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就业培训,主要依托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具体实施,也可以委托地方院校、职业培训机构承担具体工作。负责培训的部门应当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加强定向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就业竞争能力。
第四十八条 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主要承担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的适应性培训和部分专业培训,以及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就业培训。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的管理。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从事社会服务的收益,主要用于补助培训经费的不足。
第四十九条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支持军队转业干部培训工作。对报考各类院校的军队转业干部,应适当放宽年龄条件,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获二等功以上奖励的,应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投档。
第七章 社会保障
第五十条 军队转业干部的住房,由安置地政府按照统筹规划、优先安排、重点保障、合理负担的原则给予保障,主要采取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现有住房或者租住周转住房,以及修建自有住房等方式解决。
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到地方单位工作后的住房补贴,由安置地政府或者接收安置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解决。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到地方后未被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录用聘用期间的住房补贴,按照安置地党和国家机关与其军队职务等级相应或者同等条件人员的住房补贴的规定执行。
军队转业干部因配偶无住房补贴,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超过家庭合理负担的部分,个人支付确有困难的,安置地政府应当视情给予购房补助或者优先提供住房公积金贷款。
军队转业干部住房保障具体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一条 军队转业干部的军龄视同社会保险缴费年限。其服现役期间的医疗等社会保险费,转入安置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第五十二条 计划分配到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享受接收安置单位与其军队职务等级相应或者同等条件人员的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杜会保险待遇;计划分配到企业的军队转业干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第五十三条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到地方后未被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录用聘用期间的医疗保障,按照安置地党和国家机关与其军队职务等级相应或者同等条件人员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章 家属安置
第五十四条 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配偶的工作,安置地党委、政府应当参照本人职务等级和从事的职业合理安排,与军队转业干部同时接收安置,发出报到通知。调入调出单位相应增减工资总额。
对安排到实行合同制、聘任制企业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配偶,应当给予2年适应期。适应期内,非本人原因不得擅自违约解聘、辞退或者解除劳动、聘用合同。
第五十五条 军队转业干部随迁配偶、子女符合就业条件的,安置地政府应当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其实现就业;对从事个体经营或者创办经济实性的,应当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并按照国家和安置地促进就业的有关规定减免税费。
第五十六条 军队转业干部配偶和未参加工作的子女可以随调随迁,各地公安部门凭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的通知及时办理迁移、落户手续。随迁子女需要转学、入学的,由安置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安排;报考各类院校时,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军队转业干部身边无子女的,可以随调一名已经工作的子女及其配偶。
各地在办理军队转业干部及其随调随迁配偶、子女的工作安排、落户和转学、入学事宜时,不得收取国家政策规定以外的费用。
第五十七条 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随迁配偶、子女,已经参加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其社会保险关系和社会保险基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一并转移或者继续支付。未参加社会保险的,按照国家和安置地有关规定,参加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
第九章 安置经费
第五十八条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经费,分别列入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军费预算,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加大投入。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涉及的行政事业费、培训费。转业生活补助费、安家补助费和服现役期间的住房补贴,按照现行的经费供应渠道予以保障。
军队转业干部培训经费的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补贴。安置业务经费由本级财政部门解决。
第五十九条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退役金,由中央财政专项安排;到地方后未被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录用聘用期间的住房补贴和医疗保障所需经费,由安置地政府解决。
第六十条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不得挪用、截留、克扣、侵占,有关职能部门对安置经费的使用情况应当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章 管理与监督
第六十一条 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把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和评选双拥模范城(县)的重要条件。
第六十二条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军队转业干部的计划安生、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经费管理和协调军队转业干部的社会保障等工作。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管理,主要负责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政策指导、就业培训、协助就业、退役金发放、档案接转与存放,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其他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由户口所在街道、乡镇负责。
第六十三条 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加强对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监督检查,坚决制止和纠正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行为;对拒绝接收军队转业干部或者未完成安置任务的部门和单位,组织、人事、编制等部门可以视情暂缓办理其人员调动、录用和编制等审批事项。
第六十四条 军队转业干部到地方报到前发生的问题,由其原部队负责处理;到地方报到后发生的问题,由安置地政府负责处理,涉及原部队的,由原部队协助安置地政府处理。
对无正当理由经教育仍不到地方报到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原部队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党纪、军纪处分或者其他处罚。
第六十五条 退出现役被确定转服军官预备役的军队转业干部,到地方接收安置单位报到时,应当到当地人民武装部进行预备役军官登记,履行其预备役军官的职责和义务。
第六十六条 凡违反本办法规定,对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单位和个人,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处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六十七条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工作,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六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六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适用于此后批准转业的军队干部、以往有关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规定,凡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七十条 本办法由国家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篇: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a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条规定,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安置地政府逐月发给退役金。按照本人转业时安置地同职务等级军队干部月职务、军衔(级别)工资和军队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为计发基数80%的数额与基础、军龄工资的全额之和计发。军龄满20年以上的,从第21年起,军龄每增加一年,增发月退役金计发基数的1%。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按照下列条件和标准增发退役金。
荣立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或被大军区级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分别增发月退役金计发基数的5%、10%、15%。符合其中两项以上的,按照最高的一项标准增发。
在边远艰苦地区或者从事飞行、舰艇工作满10年、15、20年以上的,分别增发月退役金计发基数的5%、10%、15%。符合其中两项以上的,按照最高的一项标准增发。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第三十八条和本条各项规定的标准合并计算后,月退役金数额不得超过本人转业时安置地同职务等级军队干部月职务、军衔、基础、军龄工资和军队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之和。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退役金,免征个人所得税。
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退役金发放管理办法)的通知》(国转联[2001]9号)规定,退役金数额={[职务工资+军衔(级别)工资+军队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80%+增发%)}+基础工资+军龄工资。军队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包括:军人职业津贴、生活补贴、伙食补贴、福利补助、地区津贴(含边远地区津贴、艰苦地区津贴、驻西藏部队特殊津贴、地区生活津贴)、生活补助、房租补贴。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退役金的计发时间从退出现役下一1月1日开始。
2011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新政策-军转论坛独家发布(2011-03-16 10:15:51)转载标签: 售房区军队转业安置住房补贴职务等级杂谈 分类: 辅导课程
一、总的原则
1.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是国家和军队的一项重要制度。国家对军队转业干部实行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方式安置。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党委、政府负责安排工作和职务;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由政府协助就业、发给退役金。
2.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建设服务的方针,贯彻妥善安置、合理使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原则。
3.国家设立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机构,在**中央、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下,负责全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相应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市(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机构。
4.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按时完成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
二、安置地点
1.军队转业干部一般由其原籍或者入伍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安置,也可以到配偶随军前或者结婚时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
2.配偶已随军的军队转业干部,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到配偶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
(1)配偶取得北京市常住户口满4年的;
(2)配偶取得上海市常住户口满3年的;
(3)配偶取得天津市、重庆市和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副省级城市常住户口满2年的;
(4)配偶取得其他城市常住户口的。
3.父母身边无子女或者配偶为独生子女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到其父母或者配偶父母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未婚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到其父母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
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为军人且长期在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到父母原籍、入伍地或者父母离退休安置地安置。
4.军队转业干部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到配偶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也可以到其父母或者配偶父母、本人子女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
(1)自主择业的;
(2)在边远艰苦地区或者从事飞行、舰艇工作满10年的;
(3)战时获三等功、平时获二等功以上奖励的;
(4)因战因公致残的。
5.夫妇同为军队干部且同时转业的,可以到任何一方的原籍或者入伍地安置,也可以到符合配偶随军条件的一方所在地安置;一方转业,留队一方符合配偶随军条件的,转业一方可以到留队一方所在地安置。
6.因国家重点工作、重点建设项目、新建扩建单位以及其他工作需要的军队转业干部,经接收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批准,可以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安置。符合安置地吸引人才特殊政策规定条件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到该地区安置。
三、工作分配与就业
1.担任师级职务的军队转业干部或者担任营级以下职务(含科级以下文职干部和享受相当待遇的专业技术干部,下同)且军龄不满20年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党委、政府采取计划分配的方式安置。担任团级职务的军队转业干部或者担任营级职务且军龄满20年的转业干部,可以选择计划分配或者自主择业的方式安置。
2.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党委、政府应当根据其德才条件和在军队的职务等级、贡献、专长安排工作和职务。
担任师级领导职务或者担任团级领导职务且任职满最低年限的军队转业干部,一般安排相应的领导职务。接收师、团级职务军队转业干部人数较多、安排领导职务确有困难的地区,可以安排相应的非领导职务。其他担任师、团级职务或者担任营级领导职务且任职满最低年限的军队转业干部,参照上述规定,合理安排。
3.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军队转业干部,一般应当按照其在军队担任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国家承认的专业技术资格,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工作需要的可以安排行政职务。担任行政职务并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军队转业干部,根据地方工作需要和本人志愿,可以安排相应的行政职务或者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4.国家下达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增人计划,应当首先用于安置军队转业干部。编制满员的事业单位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按照实际接收人数相应增加编制,并据此增加人员工资总额计划。
5.党和国家机关接收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在主管部门的组织、指导下,对担任师、团级职务的,采取考核选调等办法安置;对担任营级以下职务的,采取考试考核和双向选择等办法安置。对有的岗位,也可以在军队转业干部中采取竞争上岗的办法安置。
6.对计划分配到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参照其军队等级安排相应的管理或者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并给予3年适应期。企业接收军队转业干部,由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编制计划,根据军队转业干部本人志愿进行分配,企业安排管理或者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并给予2年适应期。军队转业干部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或者有固定期限劳动、聘用合同,用人单位不行违约解聘、辞退或者解除劳动、聘用合同。
7.中央和国家机关京外直属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时完成所在地党委、政府下达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需要增加编制、职数和工资总额的,其上级主管部门应当予以支持。
8.对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地政府应当采取提供政策咨询、组织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向用人单位推荐、纳入人才市场等措施,为其就业创造条件。
9.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在社会上招聘录用人员时,对适合军队转业干部工作的岗位,应当优先录用、聘用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
10.对从事个体经营或者创办经济实体的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地政府应当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金融、工商、税务等部门,应当视情提供低息贷款,及时核发营业执照,按照社会再就业人员的有关规定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税费。
四、待遇
1.计划分配到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其工资待遇按照不低于接收安置单位与其军队同等条件人员的标准确定,津贴、补贴、奖金以及其他生活福利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计划分配到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退休时的职务等级低于转业时军队职务等级的,享受所在单位与其转业时军队职务等级相应或者同等条件人员的退休待遇。本条规定不适用于到地方后受降级以上处分的军队转业干部。
3.计划分配到企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其工资和津贴、补贴、奖金以及其他生活福利待遇,按照国家和所在企业的有关规定执行。
4.军队转业干部的军龄,计算为接收安置单位的连续工龄(工作年限),享受相应的待遇。在军队从事护理、教学工作,转业后仍从事该职业的,其在军队的护龄、教龄应当连续计划,享受接收安置单位同类人员的待遇。
5.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安置地政府逐月发给退役金。团级职务和军龄满20年的营级职务军队转业干部的月退役金,按照本人转业时安置地同职务等级军队干部月职务、军衔(级别)工资和军队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为计发基数80%的数额与基础、军龄工资的全额之和计发。军龄满20年以上的,从第21年起,军龄每增加一年,增发月退役金计发基数的1%。
6.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按照下列条件和标准增发退役金:
(1)荣立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或者被大军区级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分别增发月退役金计发基数的5%、10%、15%。符合其中两项以上的,按照最高的一项标准增发。
(2)在边远艰苦地区或者从事飞行、舰艇工作满10年、15年、20年以上的,分别增发月退役金计发基数的5%、10%、15%。符合其中两项以上的,按照最高的一项标准增发。本办法第三十八条和本条各项规定的标准合并计算后,月退役金数额不得超过本人转业时安置地同职务等级军队干部月职务、军衔、基础、军龄工资和军队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之和。
7.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退役金,根据移交地方安置的军队退休干部退休生活费调整的情况相应调整增加。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自主择业的转业干部的月退役金低于安置地当年党和国家相应职务等级退休干部月退休生活费数额的,安置地政府可以发给差额补
贴。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退役金,免征个人所得税。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被党和国家机关选用为正式工作人员的,停发退役金。
8.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去世后,从去世的下月起停发退役金。区别不同情况,一次发给本人生前10个月至40个月的退役金作为怃恤金和一定数额的退役金作为丧葬补助费。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的遗属生活确有困难的,由安置地政府按照国家和当地的有关规定发给生活困难补助金。
9.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享受所在单位其军队职务等级相应或者同等条件人员的政治待遇;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享受安置地相应职务等级退休干部的有关政治待遇。
10.军队转业干部在服现役期间被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荣誉称号的,比照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享受相应待遇;被大军区级单位授予荣誉称号或者荣立一等功,以及被评为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的,比照省部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享受相应待遇。
五、培训
1.军队转业干部的培训工作,是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在政策和经费等方面提供必要保障。
2.对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应当进行适应性培训和专业培训,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在安置前组织性培训。培训工作贯彻“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注重实效”和“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
3.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的专业培训,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按部门或者专业编班集中组织实施,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军队转业干部参加培训期间享受接收安置单位在职人员的各项待遇。
4.自主择军队转业干部的就业培训,主要依托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具体实施,也可以委托地方院校、职业培训机构承担具体工作。负责培训的部门应当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加强定向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就业竞争能力。
5.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主要承担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的适应性培训和部分专业培训,以及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就业培训。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从事社会服务的收益,主要用于补助培训经费的不足。
6.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支持军队转业干部培训。对报考各类院校的军队转业干部,应适当放宽年龄条件,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获二等功以上奖励的,应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投档。
六、住房保障
1.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及军队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改革现行军队转业干部住房保障办法,逐步实行军队转业干部住房分配货币化、商品化和社会会,以促进军队建设、维护军队转业干部的切身利益。
2.基本原则
与国家及军队房改政策衔接配套,坚持编筹规划、优先安排、重点保障、合现负担的原则,体现对军队转业干部的优待。军队转业干部享受与其转业时军队职务等级相当或同等条件地方人员的各项住房待遇。
3.住房供应保障
(1)保障方式。军队转业干部的住房,主要采取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现有住房或租住周转住房,以及修建自有住房等方式解决。
(2)房源供应。安置地人员政府或接收安置单位,应按要求为军队转业干部提供经济适用住房和周转住房房源。对全迁户军队转业干部,在其到地方报到前提供房源;其他军队转业干部,在其到地方报到后的一年内提供房源。所提供的经济适用住房和周转住房房源,应当做到选址合理、质量可靠、设施配套。
(3)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安置地人民政府和接收安置单位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应优先向军队转业干部出售。军队转业干部购房面积由其根据家庭支付能力自主决定。
(4)租住周转住房。对于安置地暂难以提供经济适用住房的全适户军队转业干部、配偶无住房且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资金确有困难的其他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地人民政府或接收安置单位应提供周转住房供租住。有条件的地区可建设或购买适当数量的住房,作为军队转业干部的周转住房,重点解决全迁户军队转业干部的住房问题。
(5)购买军产住房。租住售房区军产住房的军队转业干部,本人及春配偶确无其他住房的,可按军队现有住房出售管理的有关规定购现有住房。
(6)修建自有住房。各地应结合小城镇的改造支持和鼓励军队转业干部建造、翻修自有住房。军队转业干部自建住房,享受国家和安置地人民政府有关自建住房的各项优惠政策。
(7)住房档案移交。军队转业干部及其配偶的住房情况和住房需求,由军队团(含)级以上单位干部、财务、营房部门审核上报。军队转业干部住房档案与其本人档案材料一并移交地方。
(8)退还军产住房。租住军产住房的军队转业干部,本人或者配偶已购买或租住地方住房,以及已修建自有住房或采取其他方式解决了住房的,应及时退还军产住房。
4.住房补贴
(1)住房补贴来源。军队转业干部服现役期间的住房补贴,由中央财政专项安排;转业后在地方工作期间的住房补贴,由安置地人民政府或接收安置单位按有关规定解决。
(2)住房补贴对象。2000年及其以后批准转业的军队干部及其配偶,未按房改成本价、标准价、安居工作房价购买住房或未参加集资建房的,可按规定申请住房补贴;已按房改成本价、标准价、安工程房价购买住房或参加集资建房给予货币补差的,按军队有关规定执行。配偶已租住地方住房的,可按房改成本价购买,购房实际建筑面积达到购房补贴建筑面积标准的,分别按军队和地方的有关规定给予货币补差;按经济适用住房购其配偶现租住住房的,夫妇双方可以按规定分别申请住房补贴。
(3)住房补贴方式。军队转业干部服现役期间的住房补贴,按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军官、文职干部、士官住房补贴暂行办法》([2000]后财字第18号)规定计发,计发时间截止到军队停发工作的下一个月。安置地经济适用住房基准价格高于军队基本住房补贴基准房价的,由军队按规定计发地区住房补贴。军队转业干部到地方后的住房补贴,由接收安置单位按照体单位与其军队职务等级相当或同等条件人员的有关规定执行。
(4)住房补贴申请。军队转业干部申请服现役期间的住房补贴,应如实提供家庭住房情况等有关资料,由本人所在团(含)级以上单位营房部门会同干部、财务部门共同审核办理。
(5)住房补贴发放。军队转业干部服现役期间的住房补贴,由军队团(含)级以上财务部门在军队转业干部离队时发给个人。其中,租住军产住房的,退还军产住房时计发给个人。
(6)配偶住房补贴。军队转业干部配偶的住房补贴按其所在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已实行住房补贴制度的单位应按国家及当地的有关规定及时予以划拨、支付。夫妇均为军队干部,一方转业需要购买住房的,留队一方可以申请住房补贴。
七、社会保障
1.军队转业干部的军龄视同社会保险缴费年限。其服现役期间的医疗等保险费,转入安置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2.计划分配到党和国家机关、团体、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享受接收安置单位与其军队职务等级向等条件人员的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待遇;计划分配到企业的军队转业干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障,缴纳社会保险费,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3.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到地方后未被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录用聘用期间的医疗保障,按照安置地党和国家机关与其军队职务等级相应或者同等条件人员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家属安置
1.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配偶的工作,安置地党委、政府应当参照本人职务等级和从事的职业合理安排,与军队转业干部同时接收安置,发出报到通知。调入调出单位相应增减工资总额。对安排到实行合同制、聘任制企业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配偶,应当给予2年适应期。适应期内,非本人原因不得擅自违约解聘、辞退或者解除劳动、聘用合同。
2.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配偶、子女符合就业条件的,安置地政府应当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其实现就业;对从事个体经营或者创办经济实体的,应当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并按照国家和安置地促进就业的有关规定减免税费。
3.军队转业干部配偶和未工作的子女可以随调随迁,各地公安部门凭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的通知及时办理迁移、落户手续。随迁子女需要转学、入学的,由安置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安排;报考各类院校时,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军队转业干部身边无子女的,可以随调一名已经工作的子女及其配偶。各地在办理军队转业干部及其随调随迁配偶、子女的工作安排、落户和转学、入学习事宜时,不得收取国家政策规定以外的费用。
4.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随迁配偶、子女,已经参加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其社会保险关系和社会保险基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一并转移或者继续支付。未参加社会保险的,按照国家和安置地有关规定,参加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
第五篇:济宁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
济宁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
(济人社发〔2010〕6号)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完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中发〔2001〕3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意见》(中发〔2007〕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计划分配在我市安置的正团职以下(含正团职)及专业技术干部。
第三条 安置工作要服从服务于部队建设及稳定大局,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考试考核、量化计分、择优选岗的方式进行。
第四条 军队转业干部原则上回原籍或入伍地安置,特殊情况需异地安置的,需报经市军转办批准。
第五条 军队转业干部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在济宁市直部门或中央、省属驻济单位安置:
(一)入伍地在市直或入伍地(原籍)在济宁城区(包括市中区城区、任城区城区),且父母一方在市直或中央、省属驻济宁城区单位工作的;
(二)配偶现在或随军前在市直或中央、省属驻济宁城区单位工作的;
(三)驻济部队干部配偶随军取得济宁城区常住户口(落户时间应在军队干部批准转业前)且生活基础在济宁城区的;
(四)父母一方在济宁城区单位工作且常住户口在济宁城区,身边无其他子女或军转干部本人未婚的;
(五)配偶为独生子女,其配偶父母在济宁城区单位工作且常住户口在济宁城区的;
(六)在边远艰苦地区服役或从事飞行、舰艇工作满十五年的;
(七)因战因公致残或获二等功以上奖励的;
(八)夫妇同为军队干部,双方或者一方转业,其中一方(双方)部队驻地在济宁或入伍地在济宁市直的;
(九)正团职转业干部;
(十)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的急需高层次专业技术干部。
第六条 到县市区安置的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及随调家属,由市军转办移交各县市区军转安置部门安置。
第七条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接收和管理服务,参照计划分配军转干部的资格条件进行。
第八条 军转干部安置考试按照全省统一部署进行,具体工作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当年在我市安置的计划分配军队转业干部均须报名参加考试。考试内容以公布的简章或通知要求为准,考试分数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公布。
第九条 军转干部安置考核分为条件分考核和附加分考核,考核项目的截止日期以省接收安置转业干部的规定时间为准。
(一)条件分考核计分标准:
1、军龄计分:从服役之日起每年计0.5分。
2、职务(级)及任职年限计分:正职计20分,任正职每满一年加1分;副职计16分(排职计14分),任副职(含排职)每满一年加0.5分。专业技术干部参照上述计分标准进行,其中技术8级以上、10级、12级对应正职,技术9级、11级、13级、14级对应副职。
3、学历计分:参照国家认可的学历教育,按最高学历计分,其中博士学位计10分,硕士学位计8分,研究生学历计7分,本科学历计5分,专科学历计3分,中专学历计1分。
(二)附加分考核计分标准:
1、服役期间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每次加30分,被大军区级单位授予荣誉称号每次加20分,获一等功每次加15分,获二等功每次加10分,获三等功每次加3分。二等功以上奖励可累计加分,三等功累计加分不得超过二等功单项得分。
2、因战因公致残的加5分;在边远艰苦地区服役或者从事飞行、舰艇工作满十年的加5分,超过十年的,每增加一年加0.5分。既从事飞行、舰艇工作又在边远艰苦地区的,可累计计分。边远艰苦地区的范围按照国家和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3、获国家或全军科研成果一等奖的前三位人员分别加20分、15分、10分;获国家或全军科研成果二等奖的前三位人员分别加15分、10分、5分;
4、在济宁市抢险救灾、双拥共建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受到市委、市政府以上表彰的个人,每次加1.5分;
5、对任现职满五年或者在担任主官期间,其所在单位连续三年受到军级以上单位综合表彰的正团职军转干部,可比照三等功同等标准加3分。
6、受行政警告处分每次减5分,受行政严重警告处分或党内警告处分每次减10分,受行政记过处分每次减12分,受行政记大过处分或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每次减15分,受行政降职(级)、降衔处分每次减20分,受行政撤职处分或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每次减25分,受留党察看处分每次减30分,受开除党籍处分减40分。
计分年限一律按周年计算,不足半年不加分,半年以上不足一年的按一年计算。
因同一原因多次受奖的,只按最高奖项计分;多次受到惩戒的累计减分;其他加分或减分要素,依据当年国家和上级军转部门有关规定在简章或通知中公布。
第十条 在市直或中央、省属驻济单位安置军转干部的考核计分工作,由市军转办根据移交档案材料组织实施;到县市区安置军转干部的考核计分工作,由各县市区军转办根据移交档案材料组织实施。考试考核总得分按考试分数占60%、考核分数占40%的比例计算,保留小数点后两位,经军队转业干部本人确认后予以公布。
第十一条 各级军转安置部门按一定比例分层次提供党政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及其他事业单位的岗位,由军队转业干部依据考试考核总得分分层次依次进行选岗。同一层次得分相同的,按职务高低确定选岗顺序,职务相同的再按任职时间先后确定选岗顺序,仍然相同的按服役时间长短确定选岗顺序。
军转干部公开选岗时只限一次机会,一旦选定,不得改变。
选报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岗位,须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并且未受过党内处分或行政严重警告以上(含)处分。
第十二条 正团职军转干部选岗由市委组织部组织实施。
在市直及中央、省属驻济单位安置的副团职以下(含副团职)军转干部和专业技术军转干部选岗由市军转办统一组织,原则上按行政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两个类别分层次分别确定安置计划并组织实施。其中行政干部分副团职、营职、连排职三个层次;专业技术干部分技术9级以上、技术10、11级、技术12级以下三个层次。到县市区安置的军转干部,由各县市区军转安置部门参照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对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接收计划的单位和未报名(含报名后未参加考试)及自行放弃选岗的军转干部,由军转安置部门按照有关政策,根据下达的安置计划实行指令性安置,接收单位、军队转业干部必须坚决执行和服从。
第十四条 对特殊职位安置军转干部,经军转安置部门批准,可采取政审选拔和指令性安置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对自愿到企业工作的军转干部,依据双方意愿,实行指令性安置。
第十五条 军转干部随调家属与军转干部同时接收,并参照其原单位性质合理安置。
第十六条 对拒收军队转业干部的单位,依据中发〔2001〕3号文件及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对弄虚作假的军队转业干部,一经查实,取消选岗资格,从同层次剩余计划中作指令性安置,凡拒不服从指令性安置或逾期不报到的作退档处理。对已按规定程序安置,但因个人原因不服从安排、拒不报到的军转干部,下一年转业时不得参加军转安置考试,其考试成绩计零分。
第十七条 各级军转安置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要严守工作纪律,出现违规、违纪情况,一经发现,视情节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济宁市军官转业安置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