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超声影像技术在中医中的应用
超声影像技术在中医中的应用
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治疗等的一门学科。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整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脏之腑、经络关节、气血精液的变化,判断正邪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判定汗、吐、下、和、温、消、清补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经过2千多年的历史证明,中医中药有不可否认的疗效。但中医发展至今仍缺乏客观的、公认的评价标准及量化的指标。只依赖望、闻、问、切,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主观上的偏差,其重复性也显得更加困难。
超声影像技术是一种科学技术,既不属于中医也不属于西医,是科学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是将超声检测技术应用于人体,通过观察和测量了解人体器官、组织结构的数据和形态,发现疾病,作出提示的一种诊断方法(如同体温计、血压计一样),它是一种无创、无痛、方便、直观的有效检查手段。最常用于医学的超声影像技术有B超和彩色多谱勒(即彩超),B超检查可以直观肝、胆、胰、脾、胃肠、胸腔、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子宫、盆腔附件、前列腺、精囊、肢体、关节及眼、甲状腺、乳腺、唾液腺、睾丸等表浅小器官的形态、大小、结构及部分器官的活动状态,主要用于肿物、畸形、结石及其他能引致局部结构有明显形态改变的疾病;而彩超可以观察脏
器(尤其是心脏、脑及血管)或病变的血流供应,测量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因此可以把超声诊断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望诊,从超声显像获得的微观化依据是对中医宏观望诊的延伸和补充,利用超声影像技术可以观察和分析中医中药治疗前后患者病情的轻重转归、评价功能状态及愈后,并能提供出客观的量化标准,为临床提供用药依据,使中医中药的研究得到质的飞跃。
如中医妇科的月经病包括月经不调、崩漏、闭经、痛经等,辩证有寒症、热症、实证、虚证等,但不能确定卵巢、子宫是否有病变,不知道闭经是否早孕、是宫内还是宫外孕,不知道漏经是不是先兆流产,痛经是否子宫内膜异位所致等等,通过B超检查就可以了解子宫的大小、形状、内部结构、有无炎症、肿瘤、宫内或宫外孕,可以避免中医治疗妇科病的盲目性。另外妇女月经正常与否与子宫内膜的变化、卵巢内卵泡发育及排卵直接相关,通过B超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子宫内膜变化、卵巢内卵泡的生长、发育及排卵,指导医师正确使用促卵泡生长中药和促排卵中药,提高中医治疗不孕症的疗效。
中医的胁痛可分为肝胆湿热型、肝气郁滞型、淤血停滞型和肝阴不足型,涉及的脏器有肝、胆、脾、胰、肾等,病变有炎症、肿瘤、结石、破裂出血等,属于哪一种病变只有通过B超才能确定,因此中医辩证结合B超检查能更准确的诊断,方便医师辩证用药,使治疗更及时有效。
再如运用彩色多普勒技术观测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患者的颈动脉、椎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及足背动脉,根据其内径、内-
中膜厚度、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等,评价患脑梗、心梗及糖尿病足的风险,提前应用中药进行干预,减少发病率,提高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患者的生活质量。
还有利用彩色超声心动图对心脏结构、活动情况的观察及血流量、心脏收缩功能、舒张功能的测定,了解中药及针灸治疗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及高血压病等患者心排血量及心收缩、舒张功能的改善。还可运用彩色多普勒技术观察中药对脑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效果,可以通过对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等数值的动态观察,来调整所用中药方剂的药物及用量。
此外通过对针灸治疗前后的超声影像学变化规律的探索,可以揭示出针灸的生理、病理及治疗效果,既能帮助临床医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使疾病得到有效地治疗,同时也能指导临床,及时纠正治疗中的偏差,及时完善治疗方案,并总结经验教训。
实践证明中医学与超声影像技术的相互结合及渗透,充实和发展了中医,为中医的进一步发展及优化提供了思路,因此中医应用超声影像技术是必需的。
第二篇:超声技术在康复中的应用
超声技术在康复中的应用
(1)超声弹性成像对痉挛肌张力的评估
技术创新背景: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阳性表现之一,常见病因包括脑卒中及脊髓损伤等康复科常见疾病,严重痉挛对患者的功能活动造成明显影响。近10 年来,A 型肉毒毒素已被广泛用于肌张力障碍患者的治疗,靶肌的准确定位是肉毒毒素 注射治疗痉挛是否有效的关键。超声具有实时动态显像的特点,能实时动态追踪注射针轨迹,准确定位靶肌,提高了治疗的准确性及疗效。弥补了包括电刺激定位在内的其他技术对深层肌肉及小肌肉定位的不足。自2008年以来,我科运用B 超引导定位技术为众多痉挛患者进行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为其康复训练的顺利进行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随着对痉挛机制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研究发现痉挛肌流变学特点改变也是影响痉挛治疗策略的重要因素,而普通B超影像只能提供靶肌的解剖学信息,表面肌电对深层肌肉及小肌肉无法进行痉挛程度的评估,临床目前尚无针对痉挛肌流变学的评估方法。而痉挛程度及肌肉流变学特性又是制定肉毒毒素治疗方案必须考量的两个因素。
创新性及先进性: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由发射声辐射脉冲对组织施加激励,在组织中产生足够强度的剪切波,通过超高速成像技术探测剪切波,以彩色编码技术实时显示出组织弹性图,通过定量分析系统测量组织的杨氏模量值,从而使得比较肌肉在不同生理状态下不同时间和不同个体间的弹性成为可能。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诊断技术不但能直接通过彩色编码成像显示不同组织(包括正常和病理组织)的硬度(视觉定性),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测量生物组织的Young’s模量,量化组织内部粘弹性等力学属性,反映肌紧张状态变化。国外有研究发现脑瘫患者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前后痉挛肌的超声弹性模量值发生变化。国内有研究证实该技术可反映正常肌肉组织肌紧张状态变化,但国内目前尚无将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应用于痉挛患者肌张力评估的相关研究。我们已将该技术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痉挛肌张力评定,初步结果发现痉挛肌相对形变小的区域较正常人有显著增加,即其硬度明显增加。传统的痉挛肌张力评估多是从电生理角度考虑,该技术从生物力学角度出发,考虑到组织流变学改变因素,开辟痉挛肌张力定量评估的新领域,为制定肉毒毒素治疗策略提供重要参考信息,为评估痉挛疗效提供新方法。
临床应用前景:本技术可与高频灰阶超声联合应用于痉挛肌的评定,对痉挛肌张力分布异常进行直观的影像评估。通过灰阶超声及弹性超声联合定位的方法引导肉毒毒素注射,达到痉挛靶肌内不同注射区域肉毒毒素的合理分配,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及合理性,为患者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实现个体化治疗干预策略。对减少治疗盲目性,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最大程度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达到医疗资源的最佳投入产出比。
临床转化情况:目前,我们已使用该技术供患者痉挛程度的临床评估及注射部位选择时的参考,其临床评估方法及经验在继续积累中。同时,在前期临床应用基础上,我科已将此新技术联合高频灰阶超声检查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目前我科在研超声相关课题2项,分获校级课题立项资助(课题名称:超声影像技术在脑卒中后肌痉挛评定中的应用研究)及2012国家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基于超声弹性成像的肌痉挛康复干预的基础研究,81201508)。
(2)超声引导关节腔穿刺
技术创新背景:关节腔穿刺是关节疾病诊治常用的手段之一,适用于需要抽取关节积液进一步检查或腔内注射药物治疗的患者。常见于肩、腕、髋、膝、踝关节疾病的诊断治疗。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徒手关节腔穿刺,因操作简便,临床使用较多。但临床实践发现,对于关节间隙较小,或关节周围结构复杂,关节肿胀变形、关节退变严重的患者,通过体表触摸关节间隙进行徒手穿刺注射有一定困难,易造成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即便是对于易于穿刺成功的膝关节,也有注射针头误入周围脂肪囊内的可能,穿刺错误增加患者痛苦,影响治疗效果。尽管对关节穿刺术进行多种改良,但仍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穿刺成功。除此之外,穿刺位置选择不当会造成对血管、神经及肌腱等组织不必要的损伤,对患者造成额外损害。CT引导穿刺虽可准确引导定位穿刺,但其花费较大,且CT检查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不利于扩大使用。
创新性及先进性:超声具有实时、动态显像的特点,超声引导关节腔穿刺是通过超声实时动态追踪注射针轨迹,准确定位注射部位实施治疗,不仅提高治疗准确率,避免穿刺失败,又可避免对靶肌周围血管、神经的损伤。在国外,该技术作为康复科医师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国内康复科尚未开始引进此技术。我科目前已开展超声引导关节及滑囊积液穿刺注射。在穿刺注射之前,我们先使用超声影像技术对拟注射关节腔周围滑膜炎症,积液程度,关节退变及韧带等软组织病变情况作进一步观察评估,这对其他治疗措施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果此检查由超声科医师来完成,仅能完成对疾病诊断评估。我们将超声影像技术引入康复科,提高了专科医师对肌骨系统相关疾病的诊疗水平,扩大了专科诊治范围及学科影响力。
临床应用前景:超声引导下关节腔穿刺是根据体表解剖定位,将超声探头置于病变部位,在超声影像的引导下定位穿刺部位进行积液抽吸及药物注射治疗。通过超声影像确定最佳穿刺部位,既保证穿刺成功,又最大可能保护关节周围组织。超声定位操作简单易行,超声图像为疾病诊疗提供直接的影像学证据,提高疾病诊断正确率及利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通过保存治疗前后影像学资料跟踪穿刺治疗效果,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超声检查本身具有灵活性,价格低廉,无辐射等特点也是理想的临床检查手段。对于康复科医师来说,与国际接轨,把超声影像技术转变为手中诊治利器。
临床转化情况:我科目前已开展了超声引导下膝关节腔及肩关节周围组织滑囊积液的抽吸及药物注射治疗。自本技术开展2年以来,治疗关节疾病患者数百例,穿刺成功率百分百,根据超声影像显示的局部病变情况安排相应的康复治疗,针对性强,疗效显著,获得受治患者一致好评。
(3)超声影像检查在康复科相关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技术创新背景:骨骼肌肉疾病在康复临床非常多见,主要涉及包括肌肉、肌腱、韧带、关节等组织结构病变。以往应用超声确诊者很少见, 一方面由于骨关节疾病均以X 线、CT、MRI 为主要诊断措施。另一方面由于骨关节解剖的复杂性和超声难以穿透骨骼的固有限制。但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超声对软组织细微结构的显示优于CT、MRI,且具有无创、便捷、廉价及短期内可以重复检查的优点,特别是在肌腱及肌肉疾病检查中可以进行实时动态观察,双侧对比等优点,可提供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无法得到的重要信息。随着超声仪的普及,肌骨超声诊断和肌骨疼痛的超声引导治疗逐步成为康复医学一项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创新性及先进性:随着超声诊断仪器性能的提高,超声凭借分辨率高、实时操作、价格低廉等特点逐渐成为许多关节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检查对于肩关节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肩关节疾病的检查,在许多方面甚至优于MRI;在肘、腕关节疾病中,尽管MRI能清晰显示软组织情况,但价格昂贵、扫描时间长,不利于临床普及推广,而高频超声探头对浅表的腕手结构显像容易,可多方位、多平面扫查,诊断准确性高;在膝、踝关节周围组织病变的评价中,超声更是成为首选的影像学评估方法。肌肉是最适合进行超声检查的软组织,其对肌肉细微结构的发病率优于MRI,对于运动时或特殊姿势下才能表现出来的肌肉病变,超声则表现出其即时动态显像的优势。同时超声还具备引导穿刺抽吸、定位局部注射治疗等优势。超声影像诊断必将将成为康复科医师提高自身诊疗水平的基本技能。我科室于2年前开始在临床使用超声影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及介入治疗,成为国内首家使用超声影像技术作为肌骨系统疾病诊疗常规手段的康复科。
临床应用前景:临床上,肌骨系统疾病很常见,尤其在康复科门诊此类病人更多。超声检查自身具备的实时操作、价格低廉,多方位、多平面扫查,实时动态显像,双侧对比,安全无放射性等优点,使得超声诊断已成为目前骨骼肌肉疾病诊疗的重要部分。毋庸置疑,超声技术必定会成为康复科医师的“第二听诊器”。
临床转化情况:我科室于5年前开始利用超声影像技术引导定位注射治疗肌痉挛,该引导技术大大提高了注射准确率,尤其是深部及小肌肉注射的准确性,大大提高肉毒毒素治疗效果。我科室目前开展的超声影像技术临床诊疗范围包括肩、肘、膝、踝等大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的诊断及介入性引导穿刺,提高对各种软组织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正确率。不仅如此,我科研究人员还将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应用于肌痉挛的临床研究,为痉挛肌生物力学评定开辟了新领域。
左图 肩锁关节病变超声影像(▲为肩锁关节,↓所指低回声区域为关节周围肿胀组织)
右图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超声影像(双侧对比,▲为病变侧肿胀的肌腱)
左图 肘关节周围滑囊炎超声影像(→所指低回声暗区为滑囊积液)
右图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滑囊积液(←所指低回声暗区为滑囊积液)
脑卒中肌痉挛患者肱桡肌超声弹性图
注: A为脑卒中患者肱桡肌超声弹性图,弹性成像为蓝色间或蓝绿色为主,硬度较正常对
照明显增高;B为肱桡肌灰阶超声影像
第三篇:超声影像科工作制度
超声影像科工作制度
一、实行院长领导下的科主任负责制,健全科室管理,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努力提高诊断质量。
二、坚守工作岗位,不迟到,不早退,按时接诊,维护好秩序,不与病人发生争执,廉洁行医,接受监督。
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检查时严肃认真,有责任心,成立质控小组,每月进行质量控制工作,保证检查质量。
四、超声检查由临床医师详细填写申请单,经预约登记及办妥缴费或记帐手续后方可检查。急诊病人随到随检。对不宜搬动的病人应到床旁检查。各种特殊检查,应事先预约。
五、检查前详细阅读申请单,了解患者病史,检查目的,检查部位,询问患者是否按要求准备好,遇有疑难问题难以确诊时,应与上级医师会诊,必要时与临床医师共同研讨。
六、检查完毕,及时准确书写、签发诊断报告。急诊病例检查时将结果口头告之主管医师,检查结束后立即书写报告。超声检查报告30分钟内完成。
七、对超声检查的病例进行必要的随访登记。对漏诊、误诊病例要进行分析讨论以便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诊断符合率。
八、各种检查记录应建立档案,妥善保存。
九、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室内清洁、整洁与安静,工作人员严禁在室内吸烟、谈笑、会客,工作时间应穿着整洁的工作衣及佩戴胸牌。
十、爱护仪器设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每日做好仪器运行记录及清洁消毒。检查结束后,关机断电,注意安全,仪器指定专人保养,定期进行检修。
十一、全科工作人员应积极参加医疗、科研、教学等工作,并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
十二、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必须出具相关部门证明,禁做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
十三、下班时,全面整理室内环境卫生,关水,断电,关好门窗。
第四篇:肝癌超声影像表现
肝癌超声影像表现
(一)包膜
直径<3cm的肝癌结节常常包膜完整。包膜由纤维组织组成,其声阻抗较周围肝组织及癌肿均高,因此形成界面反射,在二维声像图上可显示一圈细薄的低回声膜包围整个癌肿节。包膜的厚度估测<0.5mm。声像图上包膜比较光滑均匀,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现小肝癌膨胀性生长的特点。但声像图上的包膜在结节两侧始终显示中断,此为大界面的回声失落效应。肝癌体积很大时,其包膜一般模糊不清。但也有癌结节直径大于5cm以上时包膜仍然非常完整,此时,其内侧回声多伴声晕表现。
(二)内部回声
癌结节内部回声高低不一,且具多变倾向。除均匀低回声结节以外,其他各种癌结节回声均属不均匀分布。<1cm的肝癌结节,超声检测的检出率为33%一37%.癌结节按回声的高低分类如下:
1、低回声结节
2、高回声结节
3、混合性结节
4、等回声结节
5、结节回声高低与血供的关系
(三)癌结节的彩色血流
肝癌结节及其周围因血供丰富,而可获得各种有关的血流信息。二次谐波声学造影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组织血流的敏感性高,能准确反映肝癌的血供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识别肝癌结节的流人血管、流出血管及瘤内血管,流人血管可为肝动脉,也可为门静脉。流出血管可为肝静脉,也可为门静脉。瘤内血管表现为树干状、彩点状或彩色镶嵌的“簇状”斑块,在频谱多普勒分析中可为肝动脉、门静脉或肝静脉血流。癌结节周围的血流可表现为整圈状或弧形围绕,可用频谱多普勒测出是连续性门脉血流或搏动性动脉血流。
(四)癌栓
肝癌患者容易发生癌栓,癌栓可出现在门静脉系统、肝静脉系统或胆道系统。
1.肝静脉内癌栓肝内静脉的癌肿浸润是肝癌的特征性病变之一,使早期病变也不例外。癌栓可从小肝静脉波及到较大静脉,亦可因静脉癌栓堵塞流出道,并且使癌栓逆向蔓延至小门静脉、较大门静脉或门静脉主干中。
2.门静脉内癌栓门静脉内癌栓在病理观察中,凡肝静脉有癌栓者,其门静脉内几乎均受累及。肝癌合并肝硬化的病例,由于硬化致输出静脉阻塞而导致癌栓逆行性发展。癌肿若直接侵犯门静脉内,亦可发生门静脉癌栓。
3.胆道系统内癌性胆道系统为流出性管道,为胆汁排泄的通道。癌肿若脱落或侵人小肝管后,可顺流而下在肝总管或胆总管内形成癌栓,胆道内癌栓亦可从邻近肝癌或门静脉内癌栓直接侵人。胆道癌栓常伴有持续性黄疽以及明显疼痛等症状。
(五)淋巴结转移
1.第一肝门区淋巴结转移声像图于胆囊颈部、胆总管、门静脉周围显示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灶0.5-2cm大小,单个或数个。多个肿大的淋巴结可导致胆总管受压,并发黄疸。2.第二肝门区淋巴结转移肝脏靠头端、横隔部的淋巴管汇流至下腔静脉的3支肝静脉流人处(第二肝门)的周围淋巴结。此处因位置较深,常不易检出肿大的淋巴结。3.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周围及胰腺周围的淋巴结转移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灶,单个或多个。
第五篇: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中医护理;社区;居家护理
随着 经济 的高速 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逐步建立、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社区护理的健康观、预防观与中医护理的整体观、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以其速效、显效和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能很好地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1],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 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 中国 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 现代 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1]。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应用现状
2.1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2]。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2.1.1 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 治疗 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2.1.2 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3]。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 农村 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