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著作权行政保护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9-05-15 12:5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著作权行政保护的几个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著作权行政保护的几个问题》。

第一篇:关于著作权行政保护的几个问题

关于著作权行政保护的几个问题

[日期:2005-05-21] 来源:法律信息网作者:许超 [字体:大 中 小]

一、关于原告举证与过错推定的关系问题

2003年6月,国家版权局办公厅曾经就一起涉外案件给上海市版权局做过答复,并抄送各地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这个答复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原告的举证责任和如何推定被告有过错。答复附有上海市版权局的来函,对具体案情有所介绍。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仍应以国家版权局办公厅的答复及附件为准。

概括地讲,这个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调查处理著作权行政案件,也适用民法的“谁主张推举证原则”,同时结合运用我国著作权法第52条及软件条例第28条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所谓“同时结合运用”,指投诉人应当先举证,举证的范围包括谁是作者、创作了什么作品、侵权人是谁、侵权事实如何等,但这只是初步举证责任。在投诉人初步举证之后,举证责任转移到被投诉人,被投诉人负主要举证责任。著作权法第52条规定:“复制品的出版者、制作者不能证明其出版、制作有合法授权的,复制品的发行者或者电影作品或者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录音录像制品的复制品的出租者不能证明其发行、出租的复制品有合法来源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下称软件条例)第28条规定的内容相同,不重复。这不仅是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也是WTO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即TRIPS协议)和大部分国家著作权法的规定。

这一点在国际著作权条约和各国著作权法中的具体反映是“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人推定为作者”的原则性基本规定。其真正的意思是,通过署名推定作者只是一种初步证明,这种证明在有证据力更强的相反证据情况下是可以被推翻的。由于这是初步举证,因此法律不要求举证责任人提供过于复杂的证据,证据的简单甚至只要能证明其系“在作品上署名的人”即可。下一步的举证责任则应由复制或者发行侵权制品的人承担。复制或者发行人能够举出反证且证据力强于投诉人的,举证责任再转移到投诉人。举证责任不断相互转移,直至出现最有力的证据。复制或者发行人不能举出相反证据的,则推定其负有侵权责任。

对于明显侵犯著作权的案件,特别是侵害公共利益的各种盗版案件,即使没有人投诉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也能够确定侵权的,则不需要履行被侵权人投诉的程序。行政部门依据著作权法第47条和第52条、软件条例第24条和第28条就可以决定是否予以查处。

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无力甄别案件事实的,应当由当事人投诉,在事实搞清楚的基础上再决定是否立案。

关于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能否适用著作权法第52条和软件条例第28条的问题,与这两条规定的来源有直接关系。这两条是2001年修改著作权法和软件条例时新增的条款。增加这两条的起因就是包括行政执法机关在内的执法部门在追究贩卖盗版制品的销售人的责任时,销售人往往以不知来源为由规避法律责任。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立法部门吸收了TRIPS协议第43条第2款的规定:“如果诉讼一方的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主动拒绝接受必要的信息,或在合理期限内未提供必要的信息,或明显妨碍与知识产权之执法的诉讼有关的程序,则成员可以授权司法当局在为当事人对有关主张或证据提供陈述机会的前提下,就已经出示的信息(包括受拒绝接受信息之消极影响的当事人一方所提交的告诉或陈述),做出初步或最终确认或否认的决定。”虽然该款仅提到“成员可以授权司法当局”,没有提及行政执法部门,但是应当注意的是,第43条位于TRIPS协议第3部分第2节,该节的标题是“行政与民事程序及救济”,且位于同一节的第49条(行政程序)还明确规定:“在以行政程序确认案件的是非并责令进行任何民事救济时,该行政程序应符合基本与本节之规定相同的原则。”由此可见,无论根据我国的立法本意,还是TRIPS协议,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查处案件时也可直接适用著作权法第52条和软件条例第28条。

有的人提出,软件条例第28条只规定了“软件复制品的出版者、制作者”或者“发行者、出租者”有义务证明其出版、制作、发行、出租的行为有合法授权,没有规定软件最终用户也有此义务,因此,对于软件最终用户,不能直接适用第28条。从法律上看,软件条例第28条确实没有提及软件最终用户,但是,在实践中,如果软件著作权人能够证明某最终用户安装了未经许可的软件,而最终用户却认为自己是软件条例第30条所说的“不知道也没有合理理由应当知道该软件是侵权复制品”的软件复制品持有人,该用户应当提供通过合法渠道获得该软件复制品的证据。今年WTO审议我知识产权法律时,有的缔约方从相反的角度提出了这个问题。版权司经过讨论并经沈副局长签署后答复“在软件条例第30条的情况下,软件复制品持有人如果使用的是侵权复制品,其有义务证明自己不知道也没有合理理由知道该软件是侵权复制品。”有的同志还提出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认定被投诉人是否侵权和请求鉴定机关或者个人对事实进行鉴定的问题。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是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自己对涉案事实做出的确认,后者是鉴定机关或者个人对涉案事实做出的客观、科学的结论。

其次,2002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制订并颁布了《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法释[2002]8号),其中规定,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机构建立社会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名册,并在《人民法院报》予以公布。当事人接受司法鉴定的,采取自愿原则。司法鉴定机构依据尊重当事人选择和法院指定相结合的原则,组织诉讼双方当事人进行司法鉴定的对外委托。当事人协商不一致的,由人民法院选择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分别认定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和中国版权协会为版权专业的鉴定机构。

二、关于如何理解“损害公共利益”问题

根据修改后的著作权法第47条,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查处侵权案件的前提,应当是侵权行为“同时损害公共利益”。软件条例第24条有类似的规定。这一前提是2001年修改著作权法及软件条例时新增加的内容。

增加这一前提,是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的。1990年著作权法没有刑罚内容,当时的《刑法》也没有追究侵犯著作权的刑事责任规定。但是,当时的立法机关也注意到,盗版行为仅仅承担民事责任是不够的,因为这种行为同时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于是,对于严重侵犯著作权,特别是盗版行为,规定了除承担民事责任外,还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行政处罚。此后,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取得了重大进展。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犯罪的决定”,该决定的基本内容被吸收进1997年的新《刑法》。另一方面,《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赔偿法》等规范、约束行政管理部门执法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问世。基于这些原因,2001年修改著作权法时将“同时损害公共利益”增加为承担行政责任的前提,目的是在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之间、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之间划出一条界线。

界限虽然划出来了,但是,什么叫“损害公共利益”,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解释。国家版权局曾经请示我国有关立法部门,希望有个立法解释。有人问,既然法律规定,只有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侵权行为,才能给予行政处罚,就肯定有不损害公共利益的侵权行为,比方说,侵权制品数量很少,价值很低或者情节轻微,等等。这种思维方式是企图从不损害公共利益人手,反面解释什么叫损害公共利益。但是,这种思维经不起从另一个角度提出的反问:著作权法第47条和软件条例第24条的侵权行为有哪些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2003年,广东省版权局查处了一起盗版案,盗版人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损害公共利益,于是对广东省版权局提起行政诉讼。争议的焦点就是什么样的行为损害公共利益,什么样的不损害。广东省版权局的同志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翻阅了各种文件和著作,既有我国法院审理的同类案件的判例,也包括内地和台湾法学权威的著作,最后,两审法院都认为该案涉及的侵权行为构成损害公共利益。

总之,损害公共利益,应当指侵权行为不仅侵害了某些特定人的权利,而且损害了非特定人的利益以及与非特定人利益相关的经济秩序。基于此,盗版行为和与盗版行为类似的盗播、盗映、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以及破坏电子环境下安全措施等都应当属于典型的“同时损害公共利益”行为,因为这些行为不仅侵害了某些特定的著作权人和邻接权人的权利,更主要的是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伤害了广大社会成员的利益。不应认为侵权制品数量少或者价值低,就不损害公共利益,更不应认为盗版制品受消费者欢迎,所以不损害公共利益。如果不这样理解,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在查处案件中扣押的证据(例如一本盗版书或者一张盗版光盘),明明是侵权复制品,却因数量或者价值不大,非但不构成“同时损害公共利益”,反而必须返还给被查处人,这样的结果岂不荒唐!

三、关于作品自愿登记问题

我国著作权法和我国加入的国际著作权条约都规定,著作权自动产生,不需要履行任何手续。因此,作品是否登记,不影响其著作权的产生与取得的保护。

尽管如此,根据广大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的要求,国家建立了作品自愿登记制度,目的仅在于向著作权人提供服务。

当事人或者有利害关系的人如果对这种服务行为不满,能否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目前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国家版权局一直坚持认为,服务行为不产生强制力,不影响软件著作权的产生与取得,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因此不构成行政诉讼或者行政复议的对象。但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自愿登记从主体要件、职权要件和后果要件来看,涉及登记人以及其他有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因此应当接受司法监督,即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有权就登记提起行政诉讼。

基于此,我司准备与最高人民法院就此问题交换意见,尽量争取将登记行为排除在行政诉讼之外。但是,现实的态度是,在这个问题取得最终解决之前,对于因登记引起的行政诉讼,有关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做好应诉的心理准备。

四、关于软件保护问题

关于软件著作权保护,有以下三个问题需要说明:

(一)软件条例第29条

软件条例第29条规定:“软件开发者开发的软件,由于可供选用的表达方式有限而与已经存在的软件相似的,不构成对已经存在的软件的著作权的侵犯。”

这条规定引起的疑问主要集中在何为“可供选用的表达方式有限”。由于软件本身具有强烈的实用特征和技术特征,在程序编写中经常出现这种“可供选用的表达方式有限”的情况。这多指业内通用的功能单一的简短程序,例如一些常用三角函数计算机程序。在程序设计中经过反复实践的结果表明,限于计算效率方面的要求,可供选用的表达往往只有

一、两种。而功能比较复杂的程序,特别是数百行甚至数千行以上的程序,则不可能出现这种“可供选用的表达方式有限”的情况,因为可供选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是一种或者有限的几种,不同的编程人员

编写的程序肯定是不同的。

但是,由于著作权法关干作品独创性的要求很低(不是没有独创性要求),在具体纠纷中,原、被告的软件出现相同或者近似,是否由于“可供选用的表达方式有限”所致,则应当由被告举证,即被告应当证明可供选用的表达方式如何有限。被告如果不能说明可供选用的表达方式为何有限,则应承担侵权责任,而不能简单地将第29条作为抗辩的理由。

(二)软件条例第30条

软件条例第30条规定;“软件的复制品持有人不知道也没有合理理由应当知道该软件是侵权复制品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应当停止使用、销毁该侵权复制品。如果停止使用并销毁该侵权复制品将给复制品使用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复制品使用人可以在向软件著作权人支付合理费用后继续使用。”

对于这条规定的疑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何为“软件的复制品持有人”。第30条所说的“软件的复制品持有人”,指购买软件只用于本人或者本单位的学习、研究、工作或者经营活动,而不是用于再次复制、发行所购买的软件的人,即通常所说的软件最终用户。第30条所说的软件最终用户,指“不知道也没有合理理由应当知道该软件是侵权复制品”的人,即通常所说的善意第三人。知道或者有合理理由应当知道该软件是侵权复制品的最终用户,不适用第30条规定。

第二,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在行政执法时能否适用第30条。从字面上看,这一条主要适用于民事审判。此外,著作权行政处罚的行为应当是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严重侵权行为。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过错(例如第30条的情况),是不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但是,有两点必须注意:1.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得依职权进行调查,包括对软件最终用户的调查;2.如果事实证明,某最终用户安装的软件确实属于侵权复制品,且主观上没有过错,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虽然对其不予以行政处罚,但是该用户应当删除已经安装的侵权复制品,或者使之正版化,否则,不能认为该用户“不知道也没有合理理由应当知道该软件是侵权复制品”。

(三)软件最终用户

关于软件最终用户的问题,分三个方面来谈:

第一,追究软件最终用户责任的规定不是修改后的软件条例新增加的内容,而是原软件条例就有的内容。1991年颁布并执行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21条规定:“合法持有软件复制品的单位、公民,在不经该软件著作权人同意的情况下,享有下列权利:

(一)根据使用的需要把该软件装入计算机内。„„”此外,第30条(6)规定,“未经软件著作权人或者其合法受让者的同意复制或者部分复制其软件作品”的,是侵权行为,除承担民事责任外,还可以由国家软件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行政处罚。这两条是追究软件最终用户责任的最直接依据。为何这样说,因为根据第21条的规定,如果不是软件复制品的合法持有人,就没有权利在计算机内安装软件;如果安装了,则属于违法行为,即侵犯了软件著作权人的利益。至于侵犯的是什么权利,应该是侵犯了著作权中的复制权(以下还将解释为什么是侵犯复制权)。第30条(6)讲得很清楚,对于“复制或者部分复制”他人软件的侵权行为,侵权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修改后的软件条例基本保留了上述两条规定,只是在个别字词上做了改动,分别为第16条和第24条。由此可见,追究软件最终用户的责任,不是现在才提出的问题,而是我国立法一向坚持的原则。

第二,为什么要追究软件最终用户的责任,原因在于:

1.软件具有实用功能。用户,特别是企业用户,由于使用软件可提高工效几十倍,甚至更多,增加的经济效益也以几何级计算。从这个意义讲,软件是名副其实的生产资料。从维护公

平竞争秩序的角度讲,使用正版软件生产的产品必然比使用盗版软件的成本高得多,让守法的企业和不守法的企业在同一个市场上竞争,显然是违背公平竞争的原则的。

2.软件的投资巨大,同时极易复制,不需要复杂的技术,每个会用计算机的人都可以进行。而其他文学、艺术作品的情况却不同。比如个人要复制一本书,不如买一本成书更经济、更省事。而软件则不然,一张光盘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安装在多台计算机上。将软件安装在计算机上的行为是种什么性质的行为?根据我国加入的《伯尔尼公约》和TRIPS协议的规定,这应该是一种复制行为,因为软件安装到计算机立后,这时的软件就由原来的一份变成两份,一份是原来的光盘,另一份是存在计算机硬盘上的软件。这还只是最初步的复制。如果用户将软件再提供给他人,或者通过互联网传递给他人,复制的数量则更大。因此,用户在安装软件时实际上就在复制该软件,只不过没有意识到而已。

3.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明确要求各单位不得使用未经许可的软件。此后,国务院和国家版权局等政府部门又先后制订并颁布了一系列约束最终用户的文件,例如57号文、振兴软件产业的行动纲要、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实施行动纲要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等等。这些都说明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调整,我国的经济正在由劳动力密集型逐渐向智力密集型转变。加强软件的版权保护,也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具体要求与表现。

总之,目前的国情是,盗版图书和盗版音像制品一般都由个别不法分子所为;而对软件的侵害,一方面来自少数盗版分子,另一方面则来自无意识的用户。因此,为了保护软件版权,除了打击少数盗版分子外,还必须要求用户遵守法律,不得使用盗版软件。

第三,在具体执行软件条例时,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将最终用户主要定位在单位,对待个人用户,则以正面教育为主。即使发现了某个单位使用侵权软件,也先给予正面教育。如果用户改正错误,则不追究其行政责任。只有拒不悔改以身试法,且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才给予行政处罚。

对于软件最终用户,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主动进行调查、处理;也可以根据被侵权人的投诉进行调查、处理。被侵权人投诉时,应当提供必要的初步证据。关于投诉人的举证范围,在以上第一个问题“原告举证与过错推定的关系”中曾有论述,更准确的说法,见新修改的《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

五、行政执法的主体

关于著作权法第7条与实施条例第37条的关系问题:

著作权法第7条规定;“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的著作权管理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著作权管理工作。”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37条规定:“有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所列侵权行为,同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由地方人民政府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查处。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查处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侵权行为。”

著作权法第7条虽然只提到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两级行政管理部门,但是并未排除地、州、市人民政府的执法资格。著作权法第7条的规定应理解成地方各级政府的著作权行政管理工作统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根据宪法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包含地、州、市级政府。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37条是对著作权法的细化,除了规定国家版权局的职责范围外,还规定了地方人民政府的职责范围。当然,根据著作权法

第7条的规定,地、州、市版权管理机关的设立和职权范围,应当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

【作者介绍】国家版权局

第二篇:手机短信作品著作权保护的问题

自从我国移动通信部门推出手机短信业务以来,手机短信的发送量就屡创新高。因手机短信发送方式快捷便利,传播途径隐蔽,人们之间的短信联络越来越多,各种娱乐信息和广告行为也随之加入短信行列。

早期的手机短信只有文字形式的短信,直到2002年,中国移动通信部门才推出了彩信。手机短信与原始的书信相比具有快捷、隐蔽和便利的特征,这种传播方式在人们心中逐渐取代了原始书信的地位。每逢佳节,人们通常使用手机短信互相传达祝福,通过手机短信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尊重和友谊。手机短信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普遍,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手机短信的作用,但是手机短信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却往往被人忽视,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手机短信是一种新的作品形式,与传统文学作品不同,手机短信作品在传播时通常未署作者姓名,人们很难直接从手机短信本身判定谁是其著作权人。手机短信作品的发表和传播方式比较单一,一般是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还要向相关通信部门支付信息传播费用,作品的作者一般都没有获取任何费用,而其他人转载手机短信作品既不需支付费用,也不用经过作者的允许。本文主要针对手机短信作品著作权保护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得出手机短信作品的特殊性,分析手机短信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著作权法的层面对手机短信作品的保护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手机短信作品著作权保护问题提出若干建议。对如何充分挖掘我国现有知识产权保护资源,完善现有的体制,利用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保护手机短信作品,平衡社会各方面的利益,逐一进行分析。

第三篇: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政保护,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根据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的指令,通过互联网自动提供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内容的上载、存储、链接或搜索等功能,且对存储或传输的内容不进行任何编辑、修改或选择的行为。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直接提供互联网内容的行为,适用著作权法。本办法所称“互联网内容提供者”是指在互联网上发布相关内容的上网用户。

第三条 各级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实施行政保护。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依法配合相关工作。

第四条 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对侵犯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适用《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

侵犯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由侵权行为实施地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管辖。侵权行为实施地包括提供本办法第二条所列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的服务器等设备所在地。

第五条 著作权人发现互联网传播的内容侵犯其著作权,向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或者其委托的其他机构(以下统称“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发出通知后,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立即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并保留著作权人的通知6个月。

第六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收到著作权人的通知后,应当记录提供的信息内容及其发布的时间、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的接入时间、用户帐号、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主叫电话号码等信息。

前款所称记录应当保存60日,并在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查询时予以提供。

第七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根据著作权人的通知移除相关内容的,互联网内容提供者可以向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和著作权人一并发出说明被移除内容不侵犯著作权的反通知。反通知发出后,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即可恢复被移除的内容,且对该恢复行为不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第八条 著作权人的通知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

(一)涉嫌侵权内容所侵犯的著作权权属证明;



(二)明确的身份证明、住址、联系方式;



(三)涉嫌侵权内容在信息网络上的位置;



(四)侵犯著作权的相关证据;



(五)通知内容的真实性声明。

第九条 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的反通知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

(一)明确的身份证明、住址、联系方式;



(二)被移除内容的合法性证明;



(三)被移除内容在互联网上的位置;



(四)反通知内容的真实性声明。

第十条 著作权人的通知和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的反通知应当采取书面形式。著作权人的通知和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的反通知不具备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所规定内容的,视为未发出。第十一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明知互联网内容提供者通过互联网实施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或者虽不明知,但接到著作权人通知后未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同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

1责令停止侵权行为,并给予下列行政处罚:



(一)没收违法所得;



(二)处以非法经营额3倍以下的罚款;非法经营额难以计算的,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二条 没有证据表明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明知侵权事实存在的,或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接到著作权人通知后,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的,不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 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在查处侵犯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件时,可以按照《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第十二条规定要求著作权人提交必备材料,以及向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发出的通知和该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未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的证明。

第十四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有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情形,且经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认定专门从事盗版活动,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依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应当依据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的通知,配合实施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十五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未履行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义务,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予以警告,可以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第十六条 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在查处侵犯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件过程中,发现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将案件移送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等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通过互联网向公众传播其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的行政保护适用本办法。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家版权局和信息产业部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5年5月30日起施行。

第四篇:著作权保护协议书

著作权保护协议书

甲方:威邦艺品(香港)有限公司/创意兴业有限公司 乙方:

厂(公司)地址:

负责人:,联系电话:

甲乙方双方就甲方著作权保护事宜特签订本协议如下:

一、甲方将自有著作权等智慧财产权的产品(见附图及产品照片)委托乙方代工生产,委托期限为

年,即从

月 日至

年月日。

二、委托之交接

甲方在委托乙方生产时,双方需办理交接手续,即乙方应当在甲方提供的产品设计图纸上和产品实物样品上签字盖章确认图纸和样品的智慧财产权归属于甲方。

三、乙方应当尊重甲方的智慧财产权,严格按照甲方的委托进行生产,不得擅自改动原有设计,如确实需要改动的,必须实现征得甲方的同意。

四、乙方必须重视甲方智慧财产权的保护,无论是生产设计图纸还是样品,均不得向第三人泄漏,否则由此导致产品被仿冒造成甲方损失的,乙方必须如数赔偿。

五、乙方接受的委托生产任务完成后,应当将产品的设计图纸和样品交回甲方,不得擅自复制图纸和生产产品,亦不得将甲方所委托生产的产品当作自己的产品陈列,如需陈列的,必须经过甲方同意,并注明智慧财产权人是甲方。

六、未经甲方授权许可,乙方不得生产甲方所委托只产品对外销售,如有违反,需向甲方支付违约金人民币

元;如造成甲方经济损失而违约金不足以抵偿损失的,乙方需另行赔偿差额部分。

七、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方各执一份,并经双方代表签字和加盖公章生效。

甲方:

(公章)

乙方:(公章)

代表:

代表:

签订日期:

****年**月**日

签订日期:

****年**月**日

第五篇:参赛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的声明

武汉大学第十一届珞珈金秋宣传板报与平面设计大赛

关于《武汉大学第十一届宣传板报与平面设计大赛》

参赛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的声明

第一条武汉大学学生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开展著作权保护工作。

第二条参赛者依法对其著作享有发表权、署名权、展览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民事权利。非经参赛者许可不得使用或转让。

第三条在大赛活动过程中有下列侵权行为的,侵权人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并可处以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将其作品用于参赛的;

2﹑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参赛的; 3﹑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4﹑歪曲、篡改或剽窃他人作品的;

5﹑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展览、摄制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编、翻译、注释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6﹑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

第四条参赛者一经报名参加本次大赛,即意味着已许可未附任何附加条件,而将如下权利免费转让给本次大赛的主办单位即武汉大学学生会:

1、以宣传大赛为目的合理使用参赛者的肖像和姓名;

2、对参赛作品享有展览权、广播权、放映权、录音录像权、印刷出版美术作品、大赛花絮

等出版物的版权性权利;

3、其他相关权益。

第五条大赛进行期间,主办单位即武汉大学学生会依法对参赛者的著作权予以保护。1﹑报名表﹑创作作品及相关资料(作品说明﹑预览照片等)一经上交即由大赛组委会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收集整理并详细记录各参赛作品的信息和特征(如创作人﹑作品规格﹑创作形式﹑设计说明等),建立作品档案。其他人员非经组委会许可不得随意翻阅﹑拍摄﹑临摹或以其他方式记录作品相关信息。

2﹑电子版作品或资料上传大赛组委会指定邮箱后由专门负责人下载后整理备份,其他人员不得随意进入邮箱对其内容进行删改﹑下载等行为。

3﹑展板展出和颁奖晚会过程中由组委会组织人力进行监督管理工作,除必要的新闻媒体宣传之需外,不得随意录像﹑拍照。

4﹑如出现对参赛作品的侵权行为,一经查实,著作权人和大赛组委会有权依法对侵权人进行仲裁﹑起诉等法律措施,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第六条本声明的解释权属于大赛主办方。

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下载关于著作权行政保护的几个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著作权行政保护的几个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和盗版问题[五篇]

    知识产权111余甜2011210752 浅析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盗版问题 摘要:“盗版”应该主指以赢利为目的,非法侵犯著作权人版权的行为或现象(并且往往是大批量的侵犯著作权)。软件具有......

    浅析音乐作品著作权保护

    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音乐作品著作权保护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所在院系:所学专业年级:2011 年 5月 目 录 1.我国音乐作品著作权保护概况 .............................................

    山东省著作权保护条例

    山东省著作权保护条例(2004修订)《山东省著作权保护条例》已于2004年5月27日经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山东......

    聊天软件中聊天内容著作权保护问题探究

    聊天软件中聊天内容著作权保护问题探究 徐坤宇 [摘要]技术的发展总会带来问题,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网络著作权保护成为热门话题。本文中提出了将聊天软件中的聊天内容定性为作......

    作品名称的著作权法保护及歌曲著作权问题

    影视作品名称的著作权法保护 来源: 作者: 「要点提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修改作品名称的行为侵害了著作权人享有的作品修改权,该行为导致的对作品的歪曲和篡改进而侵犯了作......

    浅析教案的著作权保护问题(最终五篇)

    浅析教案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朱波尔1, 朱宏涛2 (1.上海大学 知识产权学院 上海 201800, 2.上海大学 知识产权学院 上海 201800) 摘要: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公民的知识......

    浅析教案的著作权保护问题[样例5]

    浅析教案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浅析教案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朱波尔1,??朱宏涛2 (1.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上海??201800, 2.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上海??201800) 摘要:随着我......

    2018软件著作权保护条例

    呱呱知道网zhidao.zhiguagua.com 商标注册专利免费查询,商标专利在线注册申请,版权登记,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2018软件著作权保护条例 软件著作权可以重复的为我们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