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读书心得

时间:2019-05-15 12:5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辛亥革命读书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辛亥革命读书心得》。

第一篇:辛亥革命读书心得

链接标题辛亥革命读书心得

关键词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

内容摘要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1911年秋天武昌城头震惊世界的一声枪响,在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的领导下,辛亥革命 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多年的封建,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标题辛亥革命读书心得

辛亥革命读书心得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1911年秋天武昌城头震惊世界的一声枪响,在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的领导下,辛亥革命 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多年的封建,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百年回眸,我们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永远是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学习和弘扬其“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奋斗精神,继承和推进其现代化国家理想,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手段达到了“国富”,使得我国日益从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强大起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近几年来,国家在“国富”的同时也关注着“民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改善民生,推进民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党的先进性,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们始终奉献者自己却毫无怨言,哪里都有着他们的身影:地震处,山洪处,火灾中„„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会出现在哪里。他们是人民心中一堵永不会倒的墙,他们是中国大地上不可缺少的亮丽风景线。

历史的风尘在长城上划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记,但却磨灭不了人们心中坚守的信念;历史的车轮压过了抗日战争期间流下的鲜血,但却消减不了人们心中守望的黎明。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 依然记得“国”和“民”这两个字的重量,孙中山留下了“三民主义”,而中国共产党则坚守了同样精彩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

理论体系。这是这个政党坚守的信念,是一直以来“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

回首百年历程,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两岸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就让辛亥革命的精神越传越久,越传越旺。

第二篇:辛亥革命心得

学习胡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心得

敬爱的党组织:

‘在上次的组织生活会中,我们认真的学习了胡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下面我将我的学习心得向组织汇报如下。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站在百年后的中国,回想百年前的中国,我不由的感慨万千。

如今的中国,国家和谐统一,各民族和谐相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突飞猛进之发展,经济实力更是跃居全球第二。如今的中国,中山先生未了的梦想一一得到实现,中国变得从来没有今天这样强盛团结。

在纪念辛亥革命的一百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强调,“中国人民付出艰辛努力、作出巨大牺牲,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这条正确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核心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我看来,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最根本的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这条正确道路,坚持这个核心力量的领导。

20世纪是决定我们民族生死存亡的100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是其始终贯穿的鲜明主题。国力贫弱、山河破碎的屈辱伤痛,战乱不已、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中国人民在屡奋屡挫的抗争中深切地认识到,只有走上正确道路,才能指引中华民族走出悲惨境地走向光明前景;只有把握方向的核心力量,才能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耕者有其田”的太平天国运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师法俄日的戊戌变法,矢志“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事实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先进阶级的政党走上历史舞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宏伟理想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开辟出一条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危亡走向复兴、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富强的正确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这条道路,曾经四分五裂的中国发生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沿着这条道路,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沿着这条道路,历经沧桑的中华民族迎来了走向复兴的曙光。这条中国人民付出巨大努力和巨大牺牲找到的正确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

90年历史证明,中国人民选择了自己的核心力量,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找到了正确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程就展露光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人民深刻总结近代中国一切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经验教训,深刻总结在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刻总结世界各国实现发展进步的历史启示,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它符合我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即将步入社会,我深切地认识到,要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时时刻刻记着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坚持跟着党走,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坚持党的领导。贯彻执行党的一切方针政策,把党的决策作为自己人生路上的指明灯,积极工作,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

第三篇:《辛亥革命》读书体会

《辛亥革命》读书体会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学校开展了一次《学习革命历史,不忘国耻》读书教育活动,读完《辛亥革命》一书,我心潮澎湃。书中描述的烈士一个个鲜活起来,他们为了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为了大我舍弃小我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斯人已逝,其言犹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他们对于革命的解读在今天听来仍然铿锵有力,激动人心。

这段历史其实我们都从历史课本中学习过,那时的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意义理解的并不深刻。今天看来,这是多么伟大的一段历史,没有这段历史,我们今天可能依然生活在封建社会,受人欺负,卑躬屈膝,一直是别人的奴隶。

其实,每一个社会或者个人的进步都与一个人或者一群人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息息相关。如果孙文没有去过日本、欧洲,他不会知道清朝和世界的差距,也不会深切地体会中国人民的痛苦。正是基于对世界的认识,他才会不遗余力的去奔走,去建立一个新国家。

秋瑾对革命的理解是为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林觉民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孙文说,革命就是让全国之人无一贫者,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现在新中国建立了,不需要革命了,但是革命的精神却不能忘,我们要认真地继承下来,因为它在今天依然有用,有意义。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清醒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如果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差距,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就要争分夺秒的大踏步走到前边去,只要你坚定改变自己的信念,谁也挡不住你。我想,对于革命的解读每个人现在都有自己的认识。我认为,个人的革命就是要达到自立自强的状态,不再人云亦云,不再懦弱恐惧,不再固步自封。一个人自己有了主心骨,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有了坚韧不拔的信念。

“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不仅仅在当时,更加深远的影响应该在现在和将来,什么时候,我们国家能够达到真正的富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那时候革命才真正成功了。

当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当转瞬即逝的戊戌变法落幕之时。资产阶级一场救国图强的立宪运动在当时外寇横行、内政腐朽的历史背景下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废帝制促共和为民族民权民生担起天者大任;兴同盟倡博爱号联俄联共联心创生国之新元。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那一腔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热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畏。今年是辛亥百年,不少学者都出书撰文纪念辛亥、回顾辛亥、总结辛亥。最近读了张鸣先生的《辛亥:摇晃的中国》,发现张先生笔下的辛亥跟历史教科书上的有些许不同,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话说当时慈禧太后宣布仿行立宪,学习日本式的二元君主制,即颁布宪法,但是君权仍然重于民权,皇帝可以世袭罔替。可是没过几年她就拖着光绪驾鹤西去,留下一帮少不跟事的贵族。慈禧当然知道他们没有政治经验,所以死前特地叮嘱几个大臣好好辅佐。可惜这些贵族们不但没有政治经验,还飞扬跋扈,大力集权。当时各省已经设立了咨议局,中央设立了资政院,当时的皇族朝廷不但对咨议局提出的督抚弹劾案置若罔闻,而且对咨议局发动的多次立宪请愿也视而不见。同时,朝廷对于报社言论却相当开放,没有禁止。革命党人趁机渗入,不断宣传驱除鞑虏、非我族类等排满言论,朝廷在这种情形下居然推出一个由亲贵组成的皇族内阁,宣布预备立宪、收回路矿权,完全不与士绅们分享权力。这种独揽大权的行为让立宪派彻底绝望,随即武昌起义偶然式的爆发,使得局面一发不可收拾。这时,京城的资议院迅速开会商讨,宣布皇族内阁解散,选出的新内阁通过一系列决议,如皇族不得担任总理大臣等。这些决议让当初的慈禧向往的二元君主制变成了真正的君主立宪制。无奈皇族之前的揽权行为已经伤透了立宪派的心,任凭皇室如何表态,也无力回天,朝政一泻千里,平定起义的满人平时只顾吃喝享乐,打起仗来畏首畏尾,各地纷纷起义响应,无人上朝,最终裕隆太后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之下只得含泪退回深宫,不问国事。

帝制的终结是这场革命的结果,但是路径的选择确实革命争论的焦点。

在张鸣看来,立宪制相比共和制更加符合当时的国情,立宪制推动士绅阶层分享权力,实行地方自治,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平过渡。也正是由于立宪派的参与,辛亥革命的火药味没有那么浓。当时除了立宪派、革命党,还有一个保皇派。保皇派的目的是救大清,然后救中国;立宪派是救中国,顺便救大清;革命派是只救中国,不救大清。清朝也知道立宪有助于保住江山,所以才积极推动立宪。从现在看来,当时清朝的预备立宪其实已经走得很远了。而革命党人似乎更加注重抓权,他们明白一旦朝廷立宪成功,革命也就夭折了,权力更无重说起,所以清朝决心立宪之日,也是革命党疯狂暗杀作乱之时。如此说来,立宪其实是避免动荡的一条生路。可惜朝廷对于立宪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立宪的本质是与士绅阶层分权,保障士绅阶层的利益,从而稳固大清。年轻气盛的皇族们只知道嘴里说立宪,手里却积极收回权力,这使得一切努力最终覆水难收,使改革的运行脱离了立宪的轨道而进入革命派的掌握。

在历史上,革命党的形象并没有那么光辉。革命党起步时依靠黑社会(会党)出头,而且党内派别林立,俗话说:“出来混迟早要还的”。革命成功之后,革命党的短板便一一显现。本来黄兴和黎元洪担任军政府的正副元帅,听说孙中山从美国回来,黄兴主动让位,重新投票,结果孙大炮上台,宣布实行美国的总统制,孙的屁股还没做热,就发现总统的位置烫屁股,一边是政府缺钱,什么调不动,一边到处乱动的革命军,纪律松散,四处扰民。当时有些地方的百姓认为革命党就是黑社会。孙中山见势只得百般奉承袁世凯,让其出山安定大局,不过孙中山和宋教仁的杀手锏是把总统制改为议会制,意图削弱袁世凯的权力。袁世凯可不是省油的灯,上台后不是嫌座位烧屁股,而是嫌座位不够好,要换一个镶金的,不管是纯金还是镀金,是金的就行。换来换去换得最后人民不给他位置坐,他也就一命呜呼了。之后便是大大小小的军阀轮番登台上演,大家关起门来窝里斗,好比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飞。人们只能哀叹,当初推翻大清,迎来的不是清闲的日子,却是乱哄哄的年代。

虽说革命党的炸弹很厉害,但是说到底,辛亥革命是一场火药味不那么浓的革命,低烈度的革命。即便是变革中有革命派和立宪派之分,双方却都比较注重维护社会的秩序。立宪派代表的士绅阶层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商人或是地主,社会秩序本来就是他们在组织,所以他们对于秩序维持非常看重。而革命派虽然比立宪派激进,但是他们宁愿鼓动当地的黑社会(会党),也不愿意鼓动农民起义,而且也比较注重维持稳定的社会局面,可以避免杀戮就尽量避免。以前我们常说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不能彻底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动员基层不够广泛,广大老百姓对于民主政治不甚了了,何来革命的基础,根基不牢,又何来革命的胜利。而之所以不动员广大基层群众,问题出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

其实问题的症结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因为当时革命党中也有多个阶级,难以概括成一个固定的资产阶级。但是为何两派都不愿意动员群众而看重社会秩序呢?现在看来可能难以理解,不过放在当时,晚清刚刚结束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运动,大家对于动员基层而引发的社会动荡仍然记忆犹新,不想重蹈覆辙,所以坚持不动员群众和农民。况且,革命党和立宪派都在学西方列强的制度,列强们不希望看到混乱的中国,革命党也不希望列强认为义和团又死灰复燃。革命党如果有意破坏社会秩序,给列强留下坏印象,一来对于海外筹款不利,二来也对革命成功后的统治无益。

辛亥革命除了终结帝制之外,还有一个值得纪念的重点,就是在实行千年专制的土壤上进行了民主实践。

其实百姓当时对民zhu政制不大明白,即便是知识分子阶层,多半也是道听途说,他们真正相信的是进化论。鸦片战争和西方列强让当时的人明白原来西方蛮夷已经进化了,所以中国也应该学习他们的制度。这种失败感带来的功利主义让政治体制难以深层扎根。革命英雄纷纷强调愿意放弃自身的自由来换取民族的自由,何其慷慨,可是换着换着,自由没了,民zhu也就消失了。“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边上,我就心满意足了。”“辛亥革命,以及革命后的一百年,都是值得国人反思的一个艰难的过程。一百周年的纪念,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但愿,人们能想起点什么,想出点什么来,别白过了。”——张鸣 真相,总在历史最深处

——《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

一场低烈度的革命,一个大变局的中国。

张鸣一书《辛亥:摇晃的中国》化繁为简,以老辣笔法,全景勾勒晚清民国大班底,追踪这场中国内部的革命,呈现革命的创世记与诸神谱,讲述对我们有特殊价值的一种重要真相。尚武中国,丛林之争,枪杆与笔杆,暗杀与炸弹,造反与经济,革命与保皇,立宪与新政,科举与学堂,里里外外,再现原态。

回到辛亥那个年代。武昌首义之功彪炳千古,但谁又知晓这是怎样一个偶然?在各种偶然因素的破坏下,总部机关被破获、主要领导人或伤或逃,几度延期后猝然爆发的小规模兵变竟迅速地被全国响应,以致推倒了三百年的大清王朝。张鸣先生从诸多的细节戏谑地入手,如革命党、立宪党、会党、满洲亲贵、地方官吏、报刊言论、民生百态等,使得一场早已符号化的革命具体重现为一出“闹剧”,“闹剧”正在上演,革命却已“成功”,清廷倒台,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建立起来,最先进的民主共和体制落户中国,但随之而来却是无止境的恶性党争、军阀割据,乃至连年混战,原先的发展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苦难就接踵而至,这是为何呢?

张鸣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原就是一场没有准备好的大变革,却又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革命成功后不久,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成,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上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栏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其实,新教育、枪炮、律师、马路这样的东西,并不是民国才兴的,而除了制度变化,其他的变化,却都是皮相的,甚至并没有真的质变,也就是说,在华而不实的民国,自由、民主和文明,离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其实还相当远。

虽说辛亥革命是一场没有准备好偶然的大变革,但偶然中包含着必然,辛亥革命之所以在武昌打响,看似偶然,其实其中包含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心血。从1840年开始,先进的中国人从未放弃对于国家命运的探索,但在地主阶级的革新运动、农民战争、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均失败之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暴力的革命运动必然会走上历史舞台,所以说,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辛亥革命带给中国和中国人的,其实是持久的制度困扰和变革焦虑。”在先进的中国人和知识分子精英们信奉的进化论历史观里,制度的演进,是进化的必然,已经进化到先进的制度,任何“退步”,都是开历史的倒车。或许清末君主立宪才是当时中国最好的选择,是慢慢走向代议制政府的最好路径,突然在落后的国情上学习最先进的共和体制,并不是中国的幸运。那群满怀救国图存理想的革命党稀里糊涂偶然的获得了武昌首义乃至推翻满清成立民国的胜利,却极可能在国家整体发展轨迹上拔苗助长、适得其反,革命不仅没能解决旧的问题,还产生了新的问题,退无可退,历史就只能继续以破坏性的方式往前走,正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革命,继续革命,更激烈更深层次的革命,这就是——辛亥:摇晃的中国。

张鸣说:“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边上,我就心满意足了。”

岁月流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百年之后,我们在新的坐标体系下重新审视辛亥革命,发现把封建帝制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壮举背后,有着许多精彩的故事岁月已经掩去了如尘往事中诸多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让历史更加丰满。光阴中,有一些泛黄了的碎片织在一起,组成了副沧桑的意象画,纵横着些许划痕的画面上,渗出了荒漠般的光,像是百年辛亥。

《辛亥:摇晃的中国》中,张鸣先生用零碎的点滴告诉了我们,一些我们知道的事情在当时其实并不是这样。那些曾经过场的“名角”或“龙套”,也让我看到了另一个立体鲜活的辛亥之年。

“辛亥革命,以及革命后的一百年,都是值得国人反思的一个艰难过程。” 是的,大革命,一场由大角色左右了的灿烂历史,值得每个人的反思。这不仅仅是历史,更是一个让我们走向更为光明的未来的契机。

1911年那个双十的日子,是中国挥手告别帝制,走向世界先进的共和制的日子,也许,那一个关键螺丝钉般重要的变革,使古老的中国,登上了另一个璀璨前卫的舞台上,虽然它带有一些非充分非必要的偶然性,也是这样一个历史的结果。

为什么说辛亥是从罅隙中发出的光呢?

“革命给了国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却没法像魔棒一样,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

说起来,依据当年的中国境况来说,这也算不易。因为要革命并不是口头说说的,要“闹得起来”,只是革命党人单方面的唱独角,那跟“蚍蜉撼大树”其实无异。故而一些偶然的动作就成了历史扭转的先决条件。就如书中所说,“若非西太后和光绪死后,上台当政的满人少年亲贵由着性子胡闹,先是赶走了最能干的袁世凯,得罪了最不该得罪的人,然后又张罗收权,把地方权力收回中央,把汉人的权利收回满人,革命即使发生,也成不了气候。”于是,也由这辛亥的改革,而让中国驶上了更为先进的“高速”之路。

其实,它就像一根年代久远的橡皮筋一样,放得时间长了,它就氧化定型了,失去了它原有的弹性,此时再去扭转它,若太使劲,带来的结果必将是崩裂,倘若不使劲,就像这场辛亥革命一样,只是做了一个皮面动作罢了,并没有让中国的千年帝制传统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大转变。

那么,大放之光也许并不用我多说什么。

“革命的目的,原本就是学习西方,采用西方的制度。” “对于多数革命党人而言,革命,就是一种解放。”

有些人否定辛亥,认为是辛亥革命导致了军阀混战,外蒙古丢失。我觉得那太极端也太片面。从理性上来讲,即使没有辛亥革命,这些负面影响也是会发生的,外蒙古的丢失也并不是辛亥所致,而是内战的结果,但内战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如果国共双方不决斗,又何来的统一?换言之,药,都是有副作用的。

相反,静观辛亥,它其实只是一个中国走向世界的阶梯,普通却又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边上,我就心满意足了。

由此可见一斑,辛亥,是罅隙中大放之光。让我们永远地铭记这段戏剧性的历史,深明当下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份永远的纪念,和一份勇敢去担当的责任。

历史的无序与偶然

——读张鸣的《辛亥:摇晃的中国》

对于历史,我似乎越来越不知道说些什么。印象里,关于过往的事件和人物,几乎都是学校课本里的定义,那种带有社论立场、演讲腔调的盖棺论定,那种带着道德审判、阶级划分的不容置疑。然而,当我们从课堂里解放出来,重新睁开属于自己的眼睛,重新打量那些已经蒙上灰尘的往事,却发现,原来许多事情并非想像的那样简单明了,并非印象中的那样字正腔圆。剥开时代严肃得让人心惊的标签,还原的历史,竟是那样的荒诞与不堪,那样的乖谬与无序。我们不得不重新辨认历史的是是非非,不得不重新梳理曾经让我们愤慨、让我们热血喷张的风口浪尖,并进一步确立更为客观的往事钩沉与当下判断。比如法国的大革命,比如俄国的十月革命,比如我们的义和团、太平天国运动,比如张鸣的新作《辛亥:摇晃的中国》里谈到的辛亥革命。是的,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们在用许多形式纪念这场被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运动。在林林总总的叙述中,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它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这是对辛亥革命的权威定义,它既揭示了革命发生的背景,也表现了它的性质和意义。然而,当我们打开张鸣这本书,看到那些被有意无意遮蔽的真实史料,却发现最初的那种时代洪流,竟然夹杂着太多的无常与偶然,让人怅然若失,让人触目惊心,让人尴尬难堪,让人如鲠在喉。面对那些一直以正确的面孔出现的权威版本,我们不得不想,在那些铿锵有力的叙述之下,还有多少真相被掩埋? 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在教科书上,是摧枯拉朽、浩浩荡荡的时代洪流,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变革。在这场革命中,那些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民族救亡,为的是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他们理应是那个时代的旗手和主力军。这几乎已经成为思维定势,成为试卷里的标准答案。然而,张鸣却用事实告诉我们,这仅仅是历史的一部分,甚至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历史上的辛亥,其实更多的是混乱,是形形色色的人们的权力PK,是各路人马的利益纷争,是各种欲望的旗幡招展,是真革命与假革命的盛衰浮沉。可以这样说,在这场革命中,我们想像中的孙中山一呼百应、地方势力的箪食壶浆的场面几乎是没有的,更多的是各种角色轮番的粉墨登场,各种声音彼此的碰撞消长。

在革命的声浪中,腐朽的清政府自然是风雨飘摇、大厦已倾,但各种野心与反动的势力却也应运而生,纷纷从暗处走到前台,摇身一变,堂而皇之地成为瓜分果实的胜利者。正如作者所言“在他们的头上,有一顶革命的帽子,他们做的每件事,都有这个帽子罩着。被帽子罩着的人和事,不知不觉,都变了形,变得让人看不明白了。”所谓的辛亥革命,并没有统一的领导,统一的思想,统一的组织,统一的行动,而是各自为政、缺少章法的跟风和盲动。在这样的背景下,绍兴出现了山大王一样的都督王金发,扬州出现了混混都督孙天生,湖南出现了白条封官的焦达峰和陈作新,甚至“三不知”的狗肉将军张宗昌、土匪出身的张作霖也都可以一举成名,觊觎天下。毫不夸张地说,因为没有深入而彻底的宣传和动员,因为没有严格的组织和程序,那些乱世枭雄都成了时代的弄潮儿,那些青皮无赖也成了革命的先行军(哪怕像孙天生一样只过了几天皇帝瘾,也觉得此生值得)。而山东更是出现唱戏的刘艺舟率领戏班子打下登州、陕西一省六都督的传奇,江西也出现了革命党人李烈钧凭借三挺破机枪(其中有一挺根本打不响)便稳坐都督位子的咄咄怪事,等等等等,让人既忍俊不禁,又悲从中来。可笑的是那种近乎小儿游戏的荒唐,可悲的是多年来我们被愚弄的情感与判断。

我们相信历史的方向,相信历史的步伐,相信历史的规律,然而,当我们剥开辛亥革命的面纱,却发现,原来所谓的方向只是一种假设,所谓的步伐只是一种附会,所谓的规律不过是一次次的偶然。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汪精卫刺杀摄政王成功,如果士官三杰的吴禄贞行动谨慎反水,如果革命党人给张作霖安排一个合适位子,如果清朝的海军统帅萨镇冰在攻打武汉时没有左顾右盼,如果北洋军一直由冯国璋指挥而不是中途易帅,那么,历史可能会改写,起码会是另一种速度和可能。然而,历史不能假设,它就是那样偶然地错过一个机会,转过一个拐点,像一匹野马一样走向了它的未知和可能,并最终定格。而这种偶然连着偶然的事件及其方向,却成就了历史的必然。这似乎是历史的另一面,它有天方夜谭一样的怪异,却没有天方夜谭一样的因果。

张鸣的这部书不是历史史料的堆砌,也不是那种大话版的历史演义,它是翔实的历史事实基础上的合理想像和推理。它涉及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在革命大潮中的各种势力构成的分析,理念的碰撞,以及新旧两种力量的政治、文化的对比和较量。读这本书,我不时想到鲁迅的小说《药》和《阿Q正传》,想起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想起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想起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甚至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等等等等,因为它的敏感,因为它的深刻,也因为它的才情和趣味。所以,诸如易中天、李零、秦晖、丁冬、陈丹青、梁文道等学者才那样不吝笔墨口舌,为其摇旗助阵。

作者对待历史是严肃的,但他没有一本正经的教条,而是轻松自在,但由于其犀利毒辣的眼光,剑锋所指,还是一剑封喉。可以说,这本书有足够的阅读快感,因为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论文,而是具有文学的想像和修辞。然而,它的文学性并没有削弱它的真实性,因为,作者没有随意到杜撰历史,没有调侃到大话历史。这是一是综合了历史、文论与文学等诸多因素的跨文体写作,它严谨,但不失诙谐,轻松但不减深刻。它消解的是辛亥革命的符号化,还原的是具有戏剧效果的革命现场,让正面的、反面的历史人物放下后人描摹的脸谱,回到有血有肉的生命本原。张鸣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出色,他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近代中国近代史的常识普及,让那些边缘的秘密重新回到历史的舞台,让后人重新认识那段峥嵘岁月下掩盖的荒诞与理性,混乱与构建,偶然与天道,并借此恢复我们对历史真相的尊重,对历史篡改的警惕,进而懂得,捍卫知识分子可贵的怀疑精神,和普通民众理性的尊严。

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到现在已经一百周年。1911年10月10日夜的零星枪响,将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度打破,可以说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透过书中的讲述,辛亥革命的发生多少是有点偶然的。从小的方面说,是因为那个坐镇武昌炮一响就像个懦夫一样挖洞逃走的湖广总督,当贪功急进,导致了革命党人破釜成舟的激变;从大的来说就是清政府依旧搞权利收归中央,汉人权利收归满人,赶走了袁世凯,无有能人再为大清朝冒死出力;更加要命的是在立宪派风气云涌立宪请愿的时候,亲贵们不答应也就罢了,却又搞了个皇族内阁,寒了各地士绅们的心。从古得人心者得天下,这话不假。自从清政府失掉这个基石,便一日不如一日,最终被历史抛弃。其实书中有很多内容颠覆了我们既有的观点,但作者却没有去说:我一定对,你们一定得相信!这比之现在许多不论逻辑对错,仅借扳倒既有观点来显示自己多么有水平的高手达人砖家来说,是很可贵的。

应该说在清朝末年,满族亲贵也看到了清政府一天不如一天,在外国列强面前只有挨打的份儿,他们也想自强,其实1900年以后大清国其实已经有新的气象了,言论放开了,开办新的学堂,留学生无数,不管是公派还是自费,已经不太像以前那么闭关锁国了。而这一切,你可能想不到,都是慈禧老佛爷力推的。老佛爷没了以后,摄政王载沣,就是溥仪的老爸,也曾经派人到国外考察君主立宪,当听到皇室还能拥有一定的权力,便也觉得君主立宪没准儿也是条道!表面上看好像改良颇有可能!但是悲剧的是:满族亲贵其实根本不清楚君主立宪意味着什么,其实那会儿中国人有几个清楚的呢?以为就是个名称,欧美有了它就能强大,那咱们也得施行才能强大。其实您再是君主,您的权力也大不如前了。所以载沣们一方面说要君主立宪(倒真不是忽悠),一方面又觉得最近的动荡都是来源于满族对国家失去控制,要收汉族人的权。包括四川的保路运动,其实就是大清朝在收路权,结果间接给武昌的“首义”创造了条件。

所以从这儿可以看出,你说满清不想让大清国好?不是。你说满清没有看到改良的必要性?不是。但是一旦任何改良涉及到权力的变化,那都是动了他们的心肝,全都一棒打死,没啥可商量的。只不过辛亥革命前的大清朝还真是手无缚鸡之力了。让武昌无数个巧合弄出的一个兵变变成了压倒它的最后的稻草。

改良还是革命?其实谁说了也没用,时势到了,想改良你都没机会!反过来也一样,时势没到,想革命你也只是作为后面革命的失败例子作为借鉴。当然这也不是没有意义。有人说中国的当代人正处于犬儒主义的状态,“苟且偷安”。这话未免过激,但也应该看到当代人缺乏自主争取和维护自己权益的一面,如果你自己不去争取你的权力,你以为对方会主动分给你他的权力吗?答案自己应该清楚。但反过来说,自主改良也是必要的,而且要快,要真,否则真到了时势逼人的程度,别又让历史再次告诫人们结局都是惨痛的。

《辛亥:摇晃的中国》内容概要:本书化繁为简,以老辣笔法,全景勾勒晚清民-国大班底,追踪这场中国内部的革命,呈现革命的创世记与诸神谱,讲述对我们有特殊价值的一种重要真-相。尚武中国,丛林之争,枪杆与笔杆,暗杀与炸弹,造反与经济,革命与保皇,立宪与新政,科举与学堂,里里外外,再现原态„„

《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来自亚马逊网友:张鸣的《辛亥:摇晃的中国》,很值得一看。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对上世纪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革命的必要和必然”,以及“革命神圣”、“革命永远正确”、“造反有理”等历史结论的解构。作者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历史的进程并非像那些革命家们宣传的那样,是出于历史的必然、并具有广泛的人民代表性,而是时时处处发生在意外、或偶然之中。因为,辛亥革命前夕的清末政局,已经具有实行新政也即立宪的可能,所以,革命并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还具有比打烂旧秩序、重建新秩序更少破坏、更有利于社会稳定的道路可走。这自然让我们想到了这场动-乱的荒谬。再退一步讲,至少,辛亥革命的准备是不彻底的和不充足的,而且广大的农民并不赞成革命,这说明最广大人民的诉求与革命的目标根本无关,也就使这一次革命失去了历史的合理性。历史让我们看到,革命的结果,导致了社会更大的混乱和经济的凋敝,成了“伦理主义和历史主义的二律背反”。作者提出这样的历史结论,实是难能可贵的。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张鸣把这样一场被无数赞成革命的人歌颂成庄严神圣的使命完成,当成一场闹剧来写,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我是赞成张鸣的观点的,他对历史资料的融会贯通,显示了他反思历史的立新精神。这转载自百分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将起重要的作用,可列为不可不读之书。但我仍以为本书,并未能超出李泽厚先生在1992年在丹佛所作的《从辛亥革命谈起》演讲中所达到的高度。泽厚先生从辛亥革命一直讲到文-革,得出改良好于革命的结论。而张鸣侧重于史实的记叙,不像泽厚先生从哲学的视角提出道路的指向。我在推荐《辛亥:摇晃的中国》的时候,也建议广大读者朋友一定要读一读泽厚先生的《从辛亥革命谈起》一文„„

辛亥:摇晃的中国的读后感,来自京东商城的网友:人大教师张鸣,如今已到知天命之年,青年时做过图书馆管-理-员,务过农,养过猪也当过兽医,所以文字中总透出那么一股粗放,之于做学问作研究却又变得一丝不苟。1911年的中国处于一个大动荡时期,也是一个人性解放的时期,外面列强虎视眈眈借机蚕食,里面大清王朝风雨漂泊摇摇欲坠。旧的即将灭亡,新的正在萌发,每个人都在迷茫自问:跟主子还是要做自己,中国到底要走到哪里。当时推翻旧势力的一面涌现出了许多精英式的人才,而同样另外一面也是人才辈出,当他们相互交集产生碰撞的时候,花火耀眼也惊心动魄。张鸣从当时事件中的每个个体入手,着重分析个体人对于事件的成因后果,达到观一叶而知秋至的效果。同时书中能够引发出读者对于历史产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关系的思考,对于活生生人物为何走出当时那一步的思考。褪去形而上,本书也同样不失为一部很好的历史小小说,你方唱罢我登场,有侠义者,有盗世者,有忠贞者也有淡泊者,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很热闹。在历史的最深处的地方,往往隐藏着历史最原本的真-相。如果想了解那段历史,此书是最佳读物之一。

第四篇: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读书心得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读书心得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

100年前,中国大地上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下面结合辛亥革命谈谈自己的体会。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从1911年秋天武昌城头震惊世界的一声枪响,到今天中国大地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图景,辛亥革命的百年巨变,蕴含丰富历史启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标明了走向未来的前进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站在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回顾百年波澜,壮阔历程,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和崇高精神,高度评价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深刻阐述辛亥革命在民族复兴中的重大意义,深刻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必将极大地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回顾百年历程,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百年来的探索与奋斗,苦难与辉煌,无不向我们昭示着这些基本历史结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站在辛亥革命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距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实现中华伟大复兴,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并切实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现代化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第五篇: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心得

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心得

今年是辛亥革命成功100周年,到明年就是整整一世纪了。在这个物质生活盖度发达的社会里,还有多少人会在闲暇时刻去瞻仰那座红楼,去体会当时兵荒马乱的纷争与血色,英雄的豪气呢?100年前的历史硝烟战火在我参观纪念馆的此刻浮现在我脑海中。站在纪念馆的门口的时候,我的心情也微微舒展,检票口的人群排起长龙,人群中的话不多,好像在衬托这座遗迹的肃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我看到红楼主楼上那“鄂军都督府”几个浮雕的文字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出现的首先就是这句话。

红楼的主楼实际上是红色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导游告诉我们,整个纪念馆占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而主楼面阔73米,进深42米。由于最初建立时为清末湖北省谘议局办公场所,因此建造型式仿照西方国家的行政大厦,风格典雅庄重:花岗石砌台基,红砖砌墙,廊前列柱起卷,檐下饰飞头,檐上压以女儿墙。外墙砖砌,间饰附加假柱、柱头和垂花、垂禾、束莲等图案。红瓦覆顶,屋顶正中矗立“圭”字形望楼,主楼平面呈“山”字形,门前有突出的门廊和回车道,前方及两翼为门厅和办公室,后方正中为会堂。

在组长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前往军政府会堂、黎元洪起居室和会客室、孙中山驻鄂会客室、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和宋教仁起草《中会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的军政府秘书处等当时的办公室导游告诉我们,这些办公室之间彼此相通,体现了当时革命时的崇尚自由与开放公正的精神,而充满这些房间的革命的热血的精神,也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而后我们进入偏楼参观,这里陈列了与辛亥革命有关的数千件文物与历史照片。大家无声地听着导游的讲解,若有所思地细细观察者每一件陈列品,时而驻足,时而低声交流。那些保存下来的信笺与手卷,那些志士烈士的画像,更是触发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思考着我们对于这个民族的意义与作用,也思考着这个民族的辛酸历程带给我们的启迪与警示,提醒着我们作为新一辈的青年人时刻保持对于国际时局与国内态势的清醒。

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辛亥革命夭折了,但革命火种没有熄灭。8年后,五四运动爆发;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进入崭新的阶段;38年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辟了历史新纪元。

时间让辛亥革命成为了不朽的历史,多少的忠魂埋骨中华这块火热的大地上。江水浩荡,青山峥立,承前启后,扬帆激行,在前辈伟大革命精神鼓舞与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将为民族的繁荣复兴而更加努力拼搏,奋斗不懈。

历史岁月中褪去,却留下痕迹,供人缅怀。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是我们年青一代的榜样,每念“心怀救国之志,弃医从文,革旧中国之命,倡民主共和之风。虽势单力孤,豺狼之士耽之,然越挫越奋,始终如一,至死之时仍为国之大计奔波于四海”,便顿时热血沸腾,激动不已。让我们肩负的振兴民族的重任,怀着先生的伟大愿望,穿越风雨开创中华复兴的大业。

下载辛亥革命读书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辛亥革命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读书报告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读书报告 =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一书收录了“辛亥革命时期国人科学观初探”、“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评孙中山的自由观”、“孙中山宗教思想......

    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之《致青年教师》 周辉 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致青年教师》,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 阅读。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

    读书心得

    读《欧也妮 葛朗台》有感 建湖实验初中教育集团城南校区 七年级(16)班 程晨一个人,一生中可以有很多追求,知识,名望,声誉,但追求金钱的人并不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拥有它有何意义呢......

    读书心得

    围场县先任学校 读书心得 杨大林 《我的教学生涯》这是关于中国教坛的泰斗人物——斯霞的一本书。这本书我是向学校图书管借阅的,说实话最初刚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十分感......

    读书心得

    《我的教学生涯》读书心得 房山高级中学 王明 《我的教学生涯》这是关于中国教坛的泰斗人物——斯霞的一本书。这本书我是向学校图书管借阅的,说实话最初刚拿起这本书的时候......

    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 薛 梅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

    读书心得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白璧集中心小学 田娜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尽管......

    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 米脂县东街小学 吴东霞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得工作,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