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资金转移定价(FTP)最早诞生于生产企业,目的是核算生产流程每个环节所耗费的成本,以确定企业的最终利润来自哪个产品。20世纪八十年代美洲银行首次在银行业引入FTP,用于核算资金的成本或收益,识别银行利差的真正来源。目前,FTP 已经被国际商业银行所普遍使用,并在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利率风险管理、资源配置以及产品定价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个内部成本会计系统或方法,将基金成本支出转移到需要资金来产生资产的利润中心,将基金信贷转移到提供资金的利润中心。
资金转移定价是指银行内部各分支机构或部门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结算价格,原属于银行会计范畴,用于核算目的。随着金融机构试图在负债和资产两大业务均取得利润,资金转移定价已主要用于资产负债的管理,包括分离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产品定价和实现资金配置等多种用途。
需要指出,资金转移定价不发生实际的资金流动,而是通过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来为每一账户、产品或部门等建立虚拟的资产负债表发生交易而实现的。在资金转移定价的基准利率选择上,一些国际银行或使用短期市场利率或使用长期市场利率。使用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各有利弊,如使用短期利率可以使内部资金调拨能很快反映市场的变化,但也可能对业务决策有误导。
第二篇: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方案[小编推荐]
内部文档
成本核算-内部资金转移计价
内部资金转移是指在实行分支行体制的商业银行内部,以上级行为中间环节,上存资金为始端,借用上级行资金为末端的信贷资金 流通过程。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包括上存资金价格、借用上级行资金价格。
相关因素:
贷款利率为
R1 贷款收息率
Q1(实收利 息与贷款应收利息之比)收入贷款损失率为
Q2(贷款本金损失与贷款实收利息之比)营业税税率
I 贷款经营费用率
B1 贷款派生存款系数
D(发放单位贷款可以带来的存款数量)活期存款利率
R2 存款资金综合成本率 B2(指通过组织存款途径筹集的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成本水
平,其成本构成要素有存款利息支出、为组 织存款而支出的经营和管理费用、存款经营活动 中的备付现金而支付的利息成本)上存资金利率
R3 借用上级行资金利率 R4
上存资金利率定价模型:
发放贷款的实际得利与上存资金实际得利之 间的等价平衡关系式为:
R3=R1Q1(1-I-B1)-Q1Q2+D(B2-R2)-E
发放贷款实际得利与归还上级行资金实际得利之间的等价平衡关系式为:
R4=R1Q1(1-I-B1)-Q1Q2+D(R4-R2)-E
上存资金和借用上级行资金定价的基本原则 有四条:一是借用上级行资金价格要高于存款资金综合成本率。二是借用上级行资金价格要高于上存资金价格。三是在上存资金不追加利内部文档
成本核算-内部资金转移计价
润任务的条件下,上存资金价格要高于存款资金综合成本率;在上存资金追加利润任务的条件下,上存资金价格与追加利润任务之差要高于存款资金综合成本率。四是要较好地体现区别对待、分类调节的资金定价原则,以有利于调动低效高险支行压缩贷款而扩大上存或归还上级行资金和高效低险支行适度借用上级行资金而扩张贷款的积极性。
设定低 效高险支行有关因素符号的右上角以“′”表示,高 效低险支行有关因素符号的右上角以“〃”表示, 在上存资金不追加利润任务的条件下,上存资金、借用上级行资金价格较合理区间关系式为:
B′2<R3>R′1Q′1(1-I-B′1)-Q′1Q′2+D′(B′2-R2)-E
R3<R4<[R″1Q″1(1-I-B″1)-Q″1Q″2-D″R2-E]/(1-D″)
而且在上存资金追加利润任务条件下,设上存资金追加利润任务为E1,单位贷款追加利润任务为 E2,且有E1+E2=E,那么,上存资金、借用上级行资金价格较合理区间关系式为:
B′2<(R3-E1)>R′1Q′1(1-I-B′1)-Q′1Q′2+D′(B′2-R2)-E
2R3<R4<[R″1Q″1(1-I-B″1)-Q″1Q″2-D″R2-E2]/(1-D″)
根据上述模型测算出来的上存资金、借用上级行资金利率是一系列数据组。在实际中,还应 该根据资金供求状况和信贷资金增值部分在各类支行间的分割比例来确定具体利率水平,并要控制在合理水平区间之内。
三、内部资金定价模型的应用举例
例如:某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共有10个县 级支行,其中高效低险支行有4个,低效高险支行 有6个。据调查统计综合分析,1997年,6个低效 高险支行综合贷款利率为9.6%,贷款收息率为 64%,收入贷款损失率为4.2%,贷款经营费用率 为0.8%,贷款派生存款系数为5%,存款资金综 合成本率为7.8%;4个高效低险支行综合贷款利 率为9.9%,贷款收息率为94%,收入贷款损失率 为0.5%,贷款经营费用率为0.5%,贷款派生存 款系数为28%。对发放贷款追加2%的利润任 务,上存资金不追加利润任务。活期存款利率为 1.71%,上存资金约期一年的利率为8.73%,借 用上级行资金利率为9.3%,营业税税率为8%。内部文档
成本核算-内部资金转移计价
将有关数据代入前述低效高险支行上存资金 价格较合理区间关系式B′2<R3>R′1Q′(1-I-B′1)-Q′1Q′2+D′(B′2-R2)-E,经计算得到 R3>7.8%
R3>1.2%险 R3>7.8%,这就是说,上存资金利率应该高 于7.8%。再将有关数据代入前述高效低险支行借用上 级行资金价格较合理区间关系式R3<R4< [R″1Q″1(1-I-B″1)-Q″1Q″2-D″R2-E]/(1-D″),经计算可得到 R4>R3 R4<8.1%
综合上述计算分析,上存资金利率、借用上级 行资金利率的合理区间为: 7.8%<R3<R4<8.1% 然而,实际执行的上存资金利率为8.73%, 借用上级行资金利率为9.3%,明显偏高。调整的办法有二:
一是利率主动,加利微动。如将上存资金利 率从8.73%调低到8.1%,借用上级行资金利率 从9.3%调低为8.4%,同时增加贷款追加利润任 务从2%调低为1.5%。这样,低效高险支行上存 资金实际得利率为0.3%,高效低险支行借用上 级行资金发放贷款实际得利率为0.3%,二级分 行的资金收益率为1.8%(拆借资金与支行上存 资金利差加利润任务1.5%)。
二是利率不动,加利主动。如将放贷追加利 润2%分成三块,其中0.8%用于追加贷款利润任 务,0.5%用于追加上存资金利润任务,其余0.7%作减少利润任务处理。这样,上存资金利率仍 为8.73%,借用上级行资金利率仍为9.3%,但低 效高险支行上存资金实际得利率为0.43%,高效 低险支行借用上级行资金发放贷款实际得利率为 0.3%,二级分行的资金收益率为1.87%。
资金转移定价体系与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为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信息
在大多数银行里,资金转移定价体系主要是由银行财务部门来负责的。从银行各个业务单元的角度来看,由于各业务单元的资产和负债期限匹配(通过资金转移定价体系来实现的),它们大多数的利率风险已被消除。但从整个银行的角度来看,某 一期限的“资金库”所产生的资产和负债的数量并不一定匹配,于是财务部门就要对该部分的 差额进行管理,以规避利率风内部文档
成本核算-内部资金转移计价
险。例如,从整个银行的角度来看,3月期的资产可能要多于3月 期的负债,那么财务部门就必须为该差额融通资金;反之,则需要为多余的资金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
银行实行期限匹配的多利率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可以在银行总体水平上汇总各业务单元 资产与负债的不匹配情况。此时,银行财务部门就可以对这些不匹配的部分进行对冲或根据他 们对未来利率的预测利用这些不匹配的资产负债额来赚取利润。因此,资金转移定价体系是为 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信息的主要来源。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各业务单元是在完全套期保值的基础上开展经营活 动的,任何由于资产和负债不匹配所产生的利润(或损失)都在财务部门汇总。因而利率变动对 银行净利差收益的影响可与各业务单元的经营成果分离开来,这种分离可通过图1表示。
在图1中,有3条倾斜向上的收益曲线。收益 曲线AB代表了银行所持有的资产的收益曲线, 收益曲线CD代表了银行负债的收益曲线。而收 益曲线EF是银行在外部资本市场上的收益曲 线,同时也是银行在外部资金市场上获取(或出 售)资金时,对应于不同期限的利率情况的收益曲 线。收益曲线EF又是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 收益曲线。假定我们将银行简化为只有3个业务 单元:一个为贷款部门,它仅仅发放1年期的贷 款;一个为存款部门,它仅仅内部文档
成本核算-内部资金转移计价
形成1年期的CDs, 最后一个业务单元就是银行的财务部门,负责整 个银行水平的资产负债管理。为了简化起见,我们 进一步假定贷款部门发放的贷款与存款部门所形成的存款在数量上也相互匹配,这样资金生成单元(存款部门)与资金使用单元(贷款部门)所 形成的资产和负债在数量和期限上都相互匹配。存款部门在对应期限(1年期)的“资金库”中 出售资金,获得HI的利息差价。贷款部门在对应期限(1年期)的“资金库”中购入资金为其资产业务融通资金从而获得GH的差价。在现实中,银行的财务部门根据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利用 期限不匹配可赚取利润。假定财务部门预测市场利率和相应的收益曲线在下1将保持不变, 于是决定用更便宜的3月期资金而不是1年期资金来为银行的资产业务(即贷款)融通资金。为 了达到这个目的,财务部门将把它在内部资金市场上从存款部门购入的资金贷放到外部市场上;同时,在外部市场上拆进相同数量的3月期资金以出售给贷款部门。如果它的预测准确,通过对 不同期限的资产负债进行匹配,银行的净利差收益将增加HJ。如果我们假定3月期资金的价差(JK)等于1年期资金的价差(HI),那么对不同期限的资产负债期限进行匹配所增加的净利差收 益将等于(IK)。这样,银行整个利息差价(GK)将被分解为3个部分:资产业务单元所赚取的GH 部分,负债业务单元所赚取的HI部分,财务部门通过资产负债管理所赚取的IK部分。
第三篇:存款定价--商业银行的必答题
存款定价——商业银行的必答题
陈革章
(淮安市商业银行 江苏 淮安 223001)
内容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存款定价。但存款利率的高低是一把双刃剑,会直接和间接影响银行自身的效益和客户的利益。商业银行需要提高存款定价能力,以应对存款市场竞争和由此带来的利益分配竞争。
关键词:存款经营 定价方法 风险 策略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存款定价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营环节,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存款定价更是一门新学科。
一、市场利率:渐行渐近。经过近十年的改革,我国完全的管制利率正逐步向市场利率过渡。
1、现行利率管制存在软肋。目前,在消费品市场,由市场定价的商品的比重已近96%,在生产资料市场,这一比例也已高达92%左右①。这表明我国实体经济中生产、生活以及服务类商品价格已基本实现市场化。但由于种种原因,利率市场化尚未到位,虽然利率管制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也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一方面,压抑了商业银行自主定价与创新的空间、动力和意识;另一方面,管制的利率与市场化的利率双轨运行,势必导致资金价格的严重扭曲。
2、自主定价是银行真正自主经营的前提。如果资金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有利于商业银行自主地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扩大利润来源;只有在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才真正有可能实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并在竞争中逐渐壮大发展。
3、离市场化利率已一步之遥。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 1 始实行利率改革以来,有不少领域的利率已经逐步开始由市场形成,目前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已经达到了基本上对银行利率选择不构成约束的程度。唯有存款利率限制了上限,可以说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
二、存款定价:沉重的话题。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已习惯固定的存款价格,即使在存款利率可以下浮的今天,各家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往往是中央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上限,只有个别银行对活期存款的利率实行了下浮。从百姓角度来看,我国城乡居民也已经习惯统一的存款价格,不需要与银行进行存款利率的讨价还价。
如果实行市场化的存款定价方式,可能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问题,如果定价太高,则存款成本较高,吸收的存款也多,可能会超出自身经营能力,造成存款闲置,带来更大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是居民对银行制定的存款利率的信任度问题,百姓可能会怀疑商业银行存款价格的真实性,而且百姓需要对各家银行的存款价格、条件、计息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测算,才能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存款银行,增大了百姓的选择成本。
三、定价原则:两难选择。存款是银行的生命之源,离开存款,商业银行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如果存款价格较低,则支付的成本也较低,但可能筹集不到经营所需要的足够存款,从而影响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拓展和其他生息业务的开展,反而不利于商业银行全面业务的发展。如果给予存款较高的定价,则可能吸收的存款就多,但是需要支付的对价也较多,会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成本;同时可能吸收的存款超过自身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反而会更大幅度地增加经营成本,给银行的长期稳健经营带来隐患。
在现实中,存款的定价原则是指银行在提供客户满意的存款品种的同时,必须遵循自身获取一定利润的准则。作为银行在存款的定价 2 中往往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既需要向客户支付足够高的利息回报以吸引和留驻资金,但又必须避免支付过于昂贵的利率,以至于使银行丧失了运用客户资金获利的可能性。在一个接近于完全竞争的金融市场中,银行必须决定,它是愿意通过向存款人提供由市场决定的价格,以吸引更多的存款和留驻目前持有的存款;还是愿意向客户提供不同于市场要求的存款条件而失去资金。银行必须常常在成长性和盈利性之间作出选择。为此,笔者认为银行的存款定价原则应该是,在明确银行的阶段经营目标前提下,综合分析价格对存款人的吸引力、银行的承受能力、资金用途、盈利能力、资金价格走势等因素后,制定出最有利自己的价格标准。
四、定价方法:多种选择。长期以来,我国的利率是按照存款期限设计的,没有考虑存款金额的大小、客户对银行的贡献等因素,在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使存款价格成为商业银行出奇制胜的法宝。
(一)、存款成本分析。存款成本有两部分构成,即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
1、利息成本。是指银行按约定的存款价格(利率),以货币的形式支付给存款人的开支。存款利率有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之分,其中浮动利率是在一定的存款期内存款利率以市场上的某种利率作基准并在一定范围浮动计息。
(2)非利息成本。又叫经营成本,是指利息以外的所有开支。包括:银行工作人员的工资、建筑物和设备的折旧、办公费用、广告宣传费用,以及为方便存款人而开办的通存通兑、ATM等服务等。
(二)、存款的定价方法。
1、以成本为中心的定价方法。就是在保证银行自身利润基础上的定价方法。
3(1)目标利润定价法。按存款资金运用可得到的平均价格,减去银行经营成本和期望的利润后得出可以接受的存款成本,以此作为存款价格。其特点是简单易行,保证银行的目标利润,缺点是只适用于社会存款资金丰富,客户对存款价格不敏感,银行的品牌和信誉较好,客户愿意接受银行开出的任何价格。
(2)其他成本定价法。主要有加权平均成本定价法、边际成本定价法等,但多是围绕存款成本而非市场因素制定的,与目标利润法大同小异,本文不再详述。
2、以市场为中心的定价法。市场经济的特点要求经济主体紧跟市场形势,因势利导,存款经营也不例外。
(1)市场渗透定价法。这是一种不强调利润和成本回收的定价方法,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它的基本思路是:提供高于市场水平的高利率,或向客户收取大大低于市场水平的费用,从而吸引尽可能多的客户。银行希望由此带来的存款量的增加和相关贷款业务的增加可以抵销较低的利润率。
(2)随行就市定价法。这是根据银行同业的平均价格水平或竞争对手的现行价格为基础制定本银行存款价格的定价方法。这种方法是与竞争者的金融产品价格保持一致,能保证银行获得适中的利润;市场通行价格易于被客户接受,从而保证存款量的稳定。
3、细分定价法。是指银行根据存款人的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的综合贡献进行区分的一促销定价方法。
(1)上层目标定价法。用较高的价格揽取高余额(如100万元)、低活动性存款(如一年期以上),以更多地分摊银行的经营成本。(2)标准存款价格法。银行可以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将某一数额段存款的客户确定为标准客户层,对这一层面的存款价格给予中间价格,低于上层定价、但高于低端客户的定价。
4(3)低端存款定价法。对于存款数额较低、稳定性差、占用银行柜面和计算机等资源较多的客户,银行可以给予较低的价格,以促使这些低端客户分流出去,或鼓励和动员他们使用自助设备,以减少消耗银行的人力成本和柜面资源。
4、综合定价法。就是综合考虑银行经营资金的各个环节而采用的定价方法。
(1)CIBOR定价法。在制定存款价格时,根据客户存款的金额、期限、取款方式、计算方式、银行的品牌和声誉、市场利率走势等因素,进行综合定价。具体方法是:根据全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基准价格)确定本行资金可以运用的获利基准利率,就像伦敦同业拆借市场的LIBOR、香港市场的HIBOR,我们暂将其命名为CIBOR,以此作为基础扣除银行的存款经营成本,从而得出自己可以接受的存款价格。
(2)组合定价法。银行有多种金融产品,可以把一揽子服务和存款产品打包定价,对其中一些服务项目给予价格优惠,部分辅助性项目甚至免费,以此来吸引客户存款,并提高客户的忠诚度②。
(三)、适时调整存款价格。市场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存款价格制定后,要善于适时根据市场形势进行灵活的调整。A、根据利率走势调整存款价格。要善于运用浮动利率,当预期某一期限存款利率可能上涨时,可适当提高当时的存款价格,并以固定的价格吸收存款,以减少市场上升时带来的存款成本压力;当预期某一期限存款利率可能下降时,应及时调低当时的存款价格,并以浮动利率吸收存款,减轻利率下降时的存款成本压力。B、根据经营需要调整存款价格。当银行经营过程中,发现好的贷款项目或其他资金运用项目而需要存款时,可将可能的收入与银行的其他成本开支和适当利润相减后,可以得出自己可以承受的存款成本价格,而且这个价格如果比市场同业 5 的价格高一点,更具有竞争力,则应推出比市场更高一点的存款价格,以把握赢利机会。C、根据资金头寸调整价格。当银行资金头寸富余,暂时没有可以赢利的资金运用项目时,为了减少存款成本压力,可以适时降低存款价格,以减轻存款闲置而带来的成本开支;当银行资金偏紧时,可以较高的价格吸收存款,以缓解支付压力。
五、风险防范:必不可少。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陡然增加,存款定价能力面临巨大考验。
1、建立利率风险计量系统。该系统应该能够正确评估利率变动对银行近期收益和净现金流量现值的影响,能够评估与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头寸相关的所有重大利率风险,能够分析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利率风险在内的所有重要的利率风险来源。同时能运用敏感性缺口理论和技术,在准确研判利率走势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尽可能降低“反向缺口”规模,控制利率风险③。
2、调整负债结构。银行要根据资产业务的需求,增加负债的品种,如发行与资产特征相匹配的金融债券,或运用价格手段调整存款的期限结构,使资产与负债的结构相匹配,减少存款结构风险。
3、优化资产结构。存款的另一个风险就是兑付风险,当存款需要兑付时,银行必须有足够的现金,或能及时将资产变现,以保证兑付。所以银行除了正常备付和努力降低贷款风险外,还要探索资产证券化、贷款出售、资产回购等途径,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合理规避存款支付风险。
4、转移或缓释利率风险。银行要熟悉和掌握各种可以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通过表外业务产品,如利率期货、利率互换、利率期权、利率掉期等金融衍生工具对利率风险进行转移或缓释。
5、充分的信息披露。而利率市场化后,国家可能不再承担银行 6 清偿存款的无限责任,银行应顺应存款人的需要,及时向存款人披露银行的资金运用情况和安全保障情况,使存款人放心地存款。
结束语:存款定价是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经营与发展能力,在市场利率情况下,存款的价格必须根据市场的情况,用市场的手段,客观分析和判断市场环境,以最有利于自己的价格吸收适量存款,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①陈春林 央行将每日发布基准利率[N] 扬子晚报2006-12-04 ②陆岷峰 《商业银行产品定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9-19 ③王文胜 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捉进商业银行稳健经营[J]《甘肃金融》2005年第8期
联系电话:0517—3928651 0*** 联系人:陈革章
通讯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淮海北路34号
邮政编码:223001 Email:jshycgz@sina.com 作者简介:陈革章(1967、8——),男(汉族),大学本科学历,江苏银行淮安分行高级经济师、江苏省价格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第四篇: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力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力
提升内部控制力,是目前各商业银行共同面临的历史性课题。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进 步增强,经营风险更加显现出集中性和多样化的特征。同时,随着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又面临金融监管当局更加严格的监管。所有这些,都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提升内部控制力,以保证整个运行机体能够按照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要求,始终保持正确的运行方向和运行轨道,始终保持最佳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的风险最小和效益最优。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力的理论内涵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力的内涵十分丰富,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理解。狭义的内部控制力,是指商业银行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执行的能力、力度,其中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基础和前提,制度执行的方式、方法是实现内部控制力的路径。广义的内部控制力,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各层面、各环节规范力、约束力、执行力的总和。从内容上讲,它包括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控制力、对员工思想意识及工作行为甚至与工作相关行为的控制力、对执行的控制力、对重大事件的控制力,综合表现为对宏观的驾驭能力和对微观的掌控能力及其效果。本文着重探讨从广义方面理解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力,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内部控制力的核心目标
也即内部控制力的目标指向,概括起来讲是指商业银行所要实现的经营管理的过程和结果,即不但要保证经营管理结果的最优,还要强化对经营管理过程的控制,这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力产生的原始动因和终极目的。内部控制力应服务并保障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过程又必须服从于内部控制力的要求。
(二)内部控制力的传导途径
内部控制力必须通过 定的传导途径作用于控制对象,才能有效发挥其效用。传导途径 般分为三类。是理念文化传导,即通过商业银行内部所倡导并形成的符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规律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文化,传导到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二是制度措施传导,即通过制定和实施的 系列制度、程序、方法和手段,传导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三是管理工具传导,即借助远程监测、电子监控和非现场审计等各种现代化的管理工具,传导到经营管理的重点部位。
(三)内部控制力的作用对象
内部控制力作用的对象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种基本元素,概括起来可分为四个方面。是各种经营管理过程。包括对经营管理行为的各类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全过程。二是内部员工及其行为。主要是对所有员工特别是对各级高管人员和重要岗位人员进行教育和管控。三是决策及决策的执行。主要是对各项决策和指令的传达、贯彻执行和督办。四是危机处理。危机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全新课题,特别是因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高危害性的特点,已经引起企业的特别关注。因而,强化对各类重大突发性事件的预见、反应、控制和处置,提高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力的重要对象。
二、商业银行提升内部控制力的主要路径
商业银行提升内部控制力的主要路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进行研究。从内部控制力的实现手段和作用方式来看,可以归纳为“文化引领、制度规范、权限制约、责任约束、机器控制、监管保障” 六个方面。
(一)文化引领
文化引领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力的至高境界。强化内部控制力的文化 旦形成,商业银行内部就会形成自觉遵循商业银行运行规律和管理要求的高度自觉。这种自觉不但表现为员工自身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也表现为员工对违反商业银行运行机理的经营管理行为的监督、抵制和阻止,并综合表现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以及银行员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1.全面提升组织团队的文化涵养。
商业银行决策层要按照管理和经营的要求,通过策划、倡导、运作,设计和打造自己团队的文化。这种文化必须是从人本出发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体,是传统美德在心灵深处的积淀和修炼而形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在工作信念中的体现。这种文化将造就员工根植于内心的为团队着想的素养,形成不需要他人提醒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的自觉,在商业银行内部凝聚成为员工所共识、所信奉、所推崇的文化,产生 种无形的力量,并最终成为 个组织和团队的灵魂和向导。
2.打造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理念文化。
商业银行要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在组织内部确立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努力形成具有鲜明价值观的组织理念,进而打造理念文化。通过理念文化将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进行融合,使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达到有机的结合,将整个组织团队有机地凝聚起来,为不断提升内部控制力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努力建设控制有力的内控文化。
商业银行内控文化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思想观念来控制和约束员工的意识和行为。商业银行通过内控文化建设,将管理意识、合规意识、制度意识深深根植于员工的思想观念之中,使全行员工对本行的内控制度、风险观念产生 致的理解和认同,将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行为控制和约束在既定的目标范围之内。为此,商业银行的决策和管理层要对自己的团队具有强烈的控制管理意识和高度的控制管理艺术,倡导和培育员工的制度观和风险观,健全内控激励措施,强化内控氛围营造。
4.全面培养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
通过制度文化的不断渗透,使员工在心理上形成对制度的尊重、敬畏和坚守,在工作中养成“指示服从制度、信任不忘制度、习惯让位制度”的良好习惯,使制度的“硬约束”和“外在约束”作用,演化为员工对规则自觉服从、对风险主动防范的“内在约束”。这种约束力还表现在对所有违反规章制度行为的自觉监督、自发抵制、主动制止。
(二)制度规范
制度规范是提升内部控制力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它通过建立、完善 整套规章制度,规范组织和个人行为,规范业务流程,规范内部运作秩序。
1.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构建这 体系应当符合四个原则。是全面性原则。所构建的制度体系必须能够覆盖所有的管理对象和管理内容,使组织和个人做到有章可循。二是确定性原则。各项制度性规定必须是明确而规范的,使员工能够清楚认识,准确理解,并正确地把握和执行。三是精细化原则。各项管理制度要力求精细,覆盖到工作流程的每 个环节和每 个细节。四是协调性原则。必须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职责、权限以及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要将团队目标融入每个部门主管意识之中,保证制度能够实施。
2.强化制度的执行。
制度执行是以制度规范提升内部控制力的关键环节。是强化制度宣讲。将制度传达到每 个制度约束对象,并使之理解和掌握。特别对于革新性的制度,要消除员工思维惯性、操作惯性同现行制度的差异和冲突。二是强化执行制度的技能培训。制度往往同工作流程密切联系,员工在工作之中的技能掌握程度同制度执行存在正相关关系。因而,强化员工的技能培训是全面正确执行制度的要件之。三是强化制度执行的监督。商业银行 般都有健全的工作监督机构和较完备的监督机制,必须保障监督机构和监督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四是强化领导者本身的制度意识。日常管理工作中,领导者必须倚重制度管理,弱化“人治”意识,将管理意愿转化为制度约束,特别是要做执行制度的典范,不囿于人情而放宽把握制度的尺度。
第五篇: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第一章:
一、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
1、内部牵制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前,用如结绳计数等方法为标志。到15世纪末,以
意大利出现的复式记账方法为标志。
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它产生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初,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标志是美国注册会计协会于1988年5
月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
4、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标志是COSO报告。
定义:COSO报告是有企业的管理人员设计的,为实现营业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及合法合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通过董事会、管理人员和其他职业实施的一种过程。认为内部控制由5个要素组成:
控制环境:是指职员履行其控制责任、开展业务活动所处的氛围,包括志愿的品性和
经营环境
风险评估: 它是指对应项作业目标达成的相关风险的辨认和分析,其前提是目标的确
定。
控制活动:它是指企业制定并予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以帮助确保其用于处理影响目
标达成的风险之管理人员指令得到有效落实。
信息与沟通:它是指以一定形式和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辨认、获得的,为员工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作业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以及信息的交换和传递。
监控:它是指评估内部控制运作质量的过程,包括持续性监控活动和个别评估。
二、内部控制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缺陷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不到位,违规经营时有发生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监督制约机制
内控制度不健全,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稽核机制不健全,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落实
风险控制系统不健全,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不够
三、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COSO报告强调了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合理的而非绝对的保证,这
也是为什么说内部控制为发现和防止错误或舞弊只是提供“合理的”而非“绝对的”保 证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成本限制。一般来说,控制程序的成本不能超过风险或错误可能造成的损失和浪费,否则再好的控制措和方法也将失去其降低成本的意义
2、串通舞弊。不相容责任的恰当分离可以避免单独的一人从事和隐瞒不合规行为提供
合理的保证,但两个或更多人合伙作弊即可逃避这类控制,内控失效。
3、人为错误。内控系统发挥作用关键是取决于执行人员的实际运作,不能期望人们在执行控制职责时始中正确无误,人为错误会造成控制失效
4、管理越权。任何程序也不能发现和防止那些负责监督控制的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管
理当局的干预一直是导致许多重大舞弊发生和会计报表是真的重要原因
5、修订跟不上环境的变化。被审单位为便于生存和保持竞争能力,势必要经常调整经
营策略,这就可能导致控制程序对新增业务内容失去了控制作用。
第二章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定义: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以下要素: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要素的相互连结、相互作用就形成了内部控制系统
相互关系:内部控制环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是影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作用发挥的各种内部因素;风险识别与评估旨在发现和计量商业银行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为控制活动指明了方向;内部控制措施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是具体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信息交流与反馈为各个要素的沟通,引导内部控制系统有效运行,确保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个信息支持。监督评价与纠正是高管对内部控制的管理监督和内部稽核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在监督、再评价与纠正偏差活动的总称,处于内部控制系统的最高顶层。
三、商业银行风险定义
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银行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而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
四、内部控制措施(案例)
主要包括:岗位设置控制、授权批准控制、程序控制或标准化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
算控制、事物控制(限制直接接触、定期盘点、记录保护、财产保险)、内
部审计控制、风险防范控制
第三章
一、控制测试与了解内部控制的不同
控制测试指的是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这一概念需要与了解内部控制进行区分,了解
内部控制包括两层含义:
1、评价控制的设计
2、确定控制是否得到执行,测试控制运 行的有效性与去顶控制是否得到执行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是不同的二、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所做的研究和评价
1、了解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记录
2、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证实有关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效果
3、评价内部控制的强弱,即评价控制风险,发现风险点
三、内部控制的描述
内部控制描述是指测评人员对于调查了解的内部控制情况和所做的控制风险初步评价进行适当的记录。内部控制调查记录的方法通常有:调查表、文字表述、流程图等。
四、内部控制的测试
定义:控制测试又称符合性测试,是在对内部控制初步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对内部 控制制度的状况以及是否得到贯彻执行而进行的测试,其目的是确定商业银行的业务 处理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判断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程度,进而确定风险点 和关键控制点符合性测试的对象包括:控制设计、控制执行
五、控制风险的评价标准
控制风险的评价标准分为高、较高、中、低四个层次。风险低的标志是:内部控制健全、合理,且在测试检查有关业务活动时,未发现任何差错或仅发现极少的差错。风险中的标志是;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合理,还存在一定缺陷,且在测试检查有关业务活动时,发现有一定程度的差错。风险较高的标志是:内部控制设计不够完善或虽然设计了良好的内部控制,但实际运行中差错发生效率高。风险高的标志是:内部控制设计不完善或虽然设计了良好的内部控制,但实际运行中差错发生效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