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车间工作阶段总结报告
车间工作阶段总结报告
时至炎夏,掐指一算,在车间已经度过了70多个日夜,现将我在这段时间中对车间的认识与感受总结如下:
作为生产部门,首当其冲,第一个工作的重点毋庸置疑肯定是生产产品的质量,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同样也是企业的生命,对于产品质量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我暂且不作讨论,我认为作为车间一份子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操作才能保证与保持产品质量。在产品形成的复杂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机,料,法,环。
(1)人:作为影响产品质量五大因素中,占主导地位,应该说是对
产品质量影响也是最大的,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员工的操作好坏直接决定产品质量。关于这方面,我想可以通过空暇时间给员工加强技能培训得到改善(前段时间李经理要求的砂磨机培训与油墨工艺相关理论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生产工艺方面,可以将老员工的一些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形成教材)但是有一点我觉的车间还需改善下,关于对新员工的操作技能与油墨相关知识培训方面还有所欠缺,凭我半年QC岗位和2个月车间工作的所见,大多新员工进来后缺少相关方面知识的系统培训,就我而言,以前对车间分散机,砂磨机,包装机的使用方面只存在理论,具体操作时候吃了亏(e.g.包装换滤芯时候搞得到处是油墨),诸如此类问题,如果之前能进行系统的培训,了解各类注意事项完全可以避免。为此,关于在新人培训方面,建议车间安排固定的人员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培训,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扬乐通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安排老带新。
(2)机:车间主要的机器:砂磨机,分散机,包装机以及一些相关
工具(桶夹车,叉车等等)。要保证产品的质量,首先,我们员工能正确使用这些机器(入职培训),正确认识机器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及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安全问题。这其中,对于客户要求比较高以及烟包类产品,宜选择有经验的砂磨机操作工,这样可以既能维持产品性能,又能很好的保养设备。另 1
外关于砂磨机,我有个小设想,能不能在每台砂磨机的边上挂一个本子,专门记录此台砂磨机的一些异常情况以及相关的维修记录,我想这样有个优点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可以从每一次砂磨机的异常记录和相关的处理异常的方法增加新的认识,同时亦符合质量管理中的溯源性原则。
(3)料:主要是体现在原料与半成品方面。首先基本的审单核料的工作员工需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下去,严格控制物料。另外半成品方面,车间还存在一些质量隐患:半成品标识有欠缺(e.g.2车间半成品30105,P40327-1),溶剂配置时暂停牌不全(导致车间出现上面配下面使用的情况),偶有色粉袋子未密封,导致色粉受潮(提醒原料仓物料员加强注意)。
(4)法:顾名思义,法则。指生产过程中所需遵循的规章制度。它
包括:工艺指导书,标准工序指引,生产图纸,生产计划表,产品作业标准,各种操作规程等。他们在这里的作用是能及时准确的反映产品的生产和产品质量的要求。严格按照规程作业,是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的一个条件,需要我们员工熟悉各项作业指导书。同时我们也要将生产工艺流程尽可能的精细化,将工作中的失误减少到最低。
(5)环:指环境;环境对产品的影响很大,大的来说车间应尽可能
向公司所运行的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靠拢,而对于生产我们更多应该关注现场环境对油墨生产加工中的影响,对于此项主要是要求员工做好防潮防湿,严格划分环保与非环保的界限。
除了质量是重点外,我想接下来,在保证车间生产产品的质量的前提下,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也是车间工作的一个重点。关于效率我笼统的分为非人为因素和人为因素。所谓非人为因素就是关于生产工艺,机器操作等都和生产效率紧密相关。油墨的生产工艺是极其复杂的,我不敢妄谈什么,只是关于一车间GC04,GC05类产品有个小小的建议,此类产品生产工艺多要求研磨2遍(现检标准细度≤35可下机),而后加余送检,问题出现了,此类产品加余后皆返粗严重,基本每次加余送检后都要求重新加磨一遍,此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其实有经常的砂磨机操作工都是直接砂磨三遍,此可避免加磨带来的琐碎,可建议安排专人跟踪几批产品的生产过程,做好详细的生产参数记录,从中找出细度粗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个问题)关于此问题建议领导能与工程师沟通解决。另人为因素:我想还是关于每个员工的个人工作效率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激励措施,使员工能有上进心。另外工作效率方面,个人认为许多新员工主要受一些“老油条”腐蚀,逐渐懒散。
最后一点,成本控制,降本节耗一直是公司大力提倡的,首先要求车间正确使用机器砂磨机不空转,分散机严格遵守标准工时,不多分散(避免溶剂更多挥发,浪费更多电力),做好物料登记,损耗统计分析,努力提高员工工作质量。
以上是我的一点愚见,请领导斧正。
P.S.关于前段时间公司GC09产品与GP06类产品出现的问题,我有个设想,姑且撇开是哪方面的原因(是技术原因还是车间不按工艺执行),车间以后针对此类问题类产品(GC09,GP06和烟包类产品)在要求车间员工严格按工艺操作的同时,要求质管部巡检在车间上料,投料,研磨,加余,包装现场跟进并签名确认(重点)——此为车间严格按工艺操作的凭证。如此,一旦日后产品出现异常,可以排除车间工艺执行问题,是否可行请领导批示。
2010-6-22 生产一部 周应武
第二篇:车间三个月总结报告
月度总结 王旭跃
三个月工作总结
来公司已经3个月,首先还是检讨下自己。11月10日,车间对我进行了加工中心操作技能的考试。之前对这个考试一直很自信,但当组长问我程序中的几个代码是什么意思时,我居然答不上。后来,师傅安慰我,这些操作考试一般都不会问的,答不上没事的。组长也总体上肯定了我的表现。但自己心里多少有点失落。组长问我那些,应该是觉得我平时学习东西挺积极的,这些有点额外的东西也都掌握了。师傅也认为估计我改刀补转速都在操作,这些也都很能了解了,就没再提醒。现在,我的表现却让他们失望了。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以后的正式岗位对于机床的程序编程这些没什么需求,平时也不刻意去学习。同时自己学习缺乏主动性,很多东西不是自己感兴趣或实际遇到的问题,就不去虚心请教询问。这件事,我认识到自己看待事情过于偏执,做事主动性还是不足。这两点今后一定会提醒自己,并去克服。
刚来车间,我先是临时跟班侯洪全师傅操作双面磨床,后来被调动到了华晨后轮毂轴钻孔加工岗位上,继续跟班许浩峰师傅学习,使用的机床是友佳加工中心。经过一段时间,自己已经能独立操作该加工中心,通过声音和卷屑状况来简单判断刀具的损坏状况,学会磨简单的钻头。9 月22日,轮岗计划批准后,正式开始轮岗,跟班管志坚师傅,仍在原来工位上。管师傅的悉心指导让我受益匪浅,学习了更多加工中心相关的细节。10月20日起至今,跟胡才军师傅学习车床操作和相关产品工艺。
在车间的实习,一部分是学习,一部分是磨练。之前两个月更注重的是学习,在总结中我也总是在强调自己学会了什么,罗列出自己掌握哪些东西,以显示自己所谓的“成果”。在车间我渐渐发现,其实自己学的这些在解决实际问题是那么单薄,有太多你不懂的东西,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你所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操作起来却没什么可行性,你总是会忽略那些你知道或不知道的工艺,你总不会去考虑成本和效率。
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车间需要磨练出一个谦虚、平和的心态:多请教多询问身边的人。开始明白,即使自己走出校园,也不能熄灭求知的热情:现在我会在了解一个工艺后,问自己还有什么相关的没学会。开始关注起一些其他的事,月度总结 王旭跃
注意下车间的调度管理,观察下车间的布局:不再偏执得认为,什么经验知识是对自己无用的。特别是在这次操作考试后,我更深切认识到自己以前学习和锻炼的不足。
车间的磨练,和师傅工友的交流,让我不再去简单看待问题:看待一些事不是简单去判断,对与错,合理与不合理。会去探寻,这件事是在什么的背景下,什么的规则和原理下产生的。看到不足,我会先去考虑它的产生原因,它存在合理因素,再想想,现在自己是否能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方案可行性多大。
当然车间自己积极思考、学习、动手,也能获得些小成就感。第一次磨出能用几班料的钻头;给师傅提出一个简单程序设定的建议,让整个节拍能提高五六秒„„虽然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多少有一种满足感。
现在,三个月试用期已满,但我还是会以高标准去要求自己,在岗位上有更好的表现。
对于车间,有两个小想法,可能不是很成熟:
一,华晨后轮毂轴的铣面和打中心孔工序,可不可以都放到四轴的加工中心上去完成。这样可以选取更好的加工定位面,使打出的中心孔深度更稳地,减少下道车加工的报废率。同时这也能提高生产效率。(可能,这个设想在夹具设计和机床调试,及成本上考虑并不是很合理。)
二,现在车间生产任务并不是很重,是否能考虑,通过调配生产任务,车间停止部分生产,重新调整车间的布局,作一些维护。例如,将所有仓贮区统一规划,重新划分临时堆料区,将少数零散布置的机床重新规划安排,维护更新下车间的电路、气路和气路系统„„
精工车间
xxx 2008年11月10日
第三篇:车间实习总结报告
从7月18号开始实习,到现在已有一个月的时间,从刚开始的什么不懂到现在的得心应手,这一切都是一天一天不断学习的。我所接触到的统计工作与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统计是有差异的,我本以为统计就是先去做调查,然后用得到的数据套用公式来算出实际中需要的数据和结果。实际工作中没有那么复杂,反而很简单,只是用EXCEL操作就可以了,不过这些原始数据也得是自己去车间计算并核对出来。
因为一开始对工作的整个流程不是很熟悉,所以老师就安排我先在车间熟悉流程,给我讲解需要注意的事项。老师指导着我一点一点的填写过序单,让我熟悉这里的员工,以免填错他们的名字。员工们生产的产品的质量直接与他们的工资有关。我的任务就是把这些产品的合格率与缺陷率算出来。当然了,原始数据还是填写的过序单上的数据,所以正确填写过序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慢慢的一张一张输入过序单,用EXCEL统计出每天的合格率与缺陷率,然后汇报出去给员工们一份、给领导一份,这就差不多是我每天的工作了。但是到了月末就会有点忙,不仅要统计每天的情况,还得把当月的情况统计出来,再把上几个月与这个月的成绩对比,找出不足,争取下一个月在提高或改进。
从事统计工作以来,在工作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经验。统计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工作,我由不懂到懂,由肤浅到深入,由难到易,可以说这个过程是艰辛而美丽的。
学生姓名: xx 日期: xx年x月x日
第四篇:2013年车间新员工总结报告
2013年车间新员工总结报告
转眼2013就将结束,加入先声也快近5个多月,在这几个月的日子里,有累,有闲,有苦,有笑……有与同事相互协作去完成每项工作,相互学习交流工作经验与操作技术等。以下是我本即几个月来的工作总结:
一、成果
在几个月里,经过领导的载培,强哥(陈强)、王剑宁等师傅耐心的教导,以及个人的努力下取得了蒙脱石原料车间1预处理岗位和前粉碎两个岗位上岗证,并且在前粉碎也能顺利带班了。同时也对制水岗位,取粉、内包岗位的操作理论及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取粉、内包岗位学会了开关机、取样、打包、抽料;在制水岗位学会反洗、正洗、检水、配药及相关记录,对于纯化水消毒、反渗透膜的清洗等流程也有所了解了。
二、待努力
虽然在蒙1预处理、前粉碎都已经上岗,但对于两个岗位的清场还是缺乏经验,刻别是在预处理来了那么久,待的时间也比较长都没有带过班,自己也一直没有这个信心。对于个人性格比较内向和领导、和其他师傅交流还是较少,这些都要去努力下!
三、目标与计划
因为之前制水岗位,取粉、内包岗位都有学习过,对两个岗位的操作技术也有所了解了,特别是制水岗位在‘’惠生南京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有了相关的工作经验,而对于刚安排到合成车间,这和我的有机化学专业是一致的,加上我们专业对管路识图能力比常人要高,对此计划如下:
1.在2014年2月份前把制水岗位理论和面试考过争取上岗。
2.在2014年6月份前把合成车间理论和面试考过争取上岗。
3.在2014年8月份前把取粉内包岗位理论和面试考过争取上岗。
4.在2014年内加深对各岗位了解及操作技术,争取在预处理带班。考取预处理和前粉碎中级证书。
第五篇:车间工作总结报告(推荐)
“发展”是时代的最强音。一个不断发展的集体应该具有不失本色的魅力,激情燃烧的活力,追求卓越的动力,攻关克险的能力,炼钢厂一炼钢车间本着新思路、新作为、新形象的工作理念,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克服外围各种困难,内部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使两座80吨转炉在产量及经济技术指标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并塑造出“名牌”集体的光辉形象。2004年车间完成钢产量228万吨,超组织计划4万吨,2号80吨转炉第一炉役炉龄17163炉,创出全国同型炉最好水平,先进的指标、丰硕的成果为宣钢实现300万吨钢战略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80吨顶底复吹转炉操作技术、低碳低硅钢生产技术、80吨转炉快速达产等技术吸引了同行业相关企业的目光,先后有包钢、唐钢等十多家企业同行来学习交流,部分企业强烈要求给予技术培训和指导,为宣钢赢得了荣誉。在宣钢二次跨越的征程上,站在2005年宣钢新的起跑线上,让我们带着观察、问题和思考走进这个光荣的集体,一起去感受发展大潮涌起的激情和碰撞。
把握科技风向标 坚持学习原动力
一炼钢车间于2002年2月组建,拥有职工174人,平均年龄30岁,配备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两座80吨顶底复吹转炉,一座90吨LF钢包精炼炉,二座混铁炉(600×1、900×1)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带来了一场革命,一种变化,一次挑战。一炼钢车间从组建开始,就在精心打造学习型车间,着力提升全体职工职业素质。车间在转炉冶炼班组、精炼炉冶炼班组等生产一线设立图书馆,完善专业书籍、学习笔记,在 “每周一课、每日一问、”的基础上,借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契机,在四班炉前又开发出“循环课堂”,即每个白班后设立学习课堂,每个班制定培训计划,由每位职工循环讲课的培训形式,极大调动了职工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车间设立学习督查组,主任王宏斌、责任工程师王金龙、贾建明、技术员孙贵平各承包一个班组,支部书记秦国联、工会主席赵金栋负责检查读书笔记,抽查学习情况,对笔记不全、记录不认真的公开批评,绝不“护短”,并给予20—50元的经济处罚。设立岗位竞赛台,主要技术岗位以星级评定,奖励一岗多能,按星级不同奖励不同,排名末位,实施岗位轮换,极大地提高了职工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为使学习活动开展的更“专业”、更“彻底”,车间设立“学习工长”,通过招聘、理论考试和答辩,四大班每班选出一名“学习工长”,组织班组开展学习和技术交流。刚刚当上新郎官的乙班2#炉操枪工祁立国,一路过关斩将当上了“学习工长”,新官上任,凭借着大学里所学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的经验,更凭借着青年人的果敢和责任,他把班组学习搞的红红火火。利用休息时间翻阅了大量的专业书籍,主要针对生产、操作中遇到的各类情况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好多职工在炉前干了多年,经验丰富但缺乏理论指导,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而80吨带来的“革命”就是科技炼钢,容不得半点闪失。祁立国饶有“技巧”的把理论平面化,使工艺生动化,通过“每周一课”的课堂教学尽量使职工掌握更多的知识,但是学习笔记理论性更强,使职工在日常工作中逐渐“消化”,学习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刘永军,丙班2#炉操枪工,第一批赴武钢学习回来的车间“元老”,作为一名刚上任的“学习工长”,他一边参与指导一边加强学习,身边常带一个小笔记本,记录着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心得和冶炼参数,这个“百宝箱”使他受益匪浅,现在,你随时可以见到许多职工都有这样的“百宝箱”,尤其是配料工,还增加了新的设备——计算器,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计算合金及辅料的加入量。走进一炼钢车间,能够看到职工空闲时翻阅笔记和专业书籍,能够听见三五人针对某一问题激烈辩论,车间领导的办公桌上时常会有一份职工自发撰写的论文,与领导就生产的某个问题提出个人见解,而这一切都是自自然然、实实在在的发生着„„
车间“龙虎榜”也是炉前主控室内的一道景,北墙的中部挂着一块展示牌,中间是每天的生产指标,炉长的半身照片,红色领带、深蓝色西装,个个显的英姿飒爽、卓而不群,但在细看每天的指标,清清楚楚的数字渗透着一种激烈竞争中的严肃和紧张。左边是学习园地,自然少不了职工的独到见解,生产中好的建议和意见公开化,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国内钢铁形势、公司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厂的任务目标也是园地的常客,文化多棱镜给职工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右边的宣传栏也是真刀真枪,不仅好人好事要露露脸,谁迟到了、谁违反操作、谁出了问题也会 “榜上有名”,人人自然是“心有余悸”不敢往脸上贴“金”。“带着问题去,拿回答案来”。从80吨转炉投产至今,宝钢、武钢、首钢等十余个在炼钢技术操作有特点的企业留下了一炼钢车间部分优秀职工的足迹,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炼钢厂与河北职工技术学院举办的炼钢专业大专班成人高考中,车间转炉、精炼炉班组89名职工中有68名报考,27人考取,录取率占在职职工比例的31%。两年的时间,一炼钢车间职工提出并得到实施的合理化建议达到近百项,其中混铁炉提高兑铁溜槽寿命、出钢钢包在线吹气等12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得到厂级以上部门的表彰。由车间职工撰写的学术论文也分别在《第七届全国冶金工艺理论学术会议》、《首届张家口市青年学术研讨会》等级别较高的科学会议上宣讲并获奖;仅2003年一年,由车间技术人员撰写的6篇论文就在国家、省、市、公司报、刊物上发表,车间也荣获厂生产先进车间,技术进步先进车间、综合治理先进车间等三项荣誉称号。公司劳模徐迎军在宣钢首次以职工名义命名的操作法评比中凭借“低铁耗抑喷溅操作法”荣获一等奖;高海军的“高硫铁溅渣护炉操作法”获二等奖;冯继祥的“留渣单渣冶炼操作法”获三等奖。从细微之处能够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氛围,这就是一个学习型车间的特色风采。
“借”科技东风 “塑”品牌工程
“这80吨转炉是咱吃饭的锅,锅砸了啥也干不成„„”,这是一炼钢车间党支部书记秦国联的一句口头禅,却道出了一炼钢人全新的护炉观念。尽管宣钢在2002年以前一直处于小转炉(6t、18t)经验炼钢状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车间有18名技术人员到武钢培训了三个月,学习时间较短,自80吨转炉投产后,车间技术操作人员与相关部室的工程师一道发奋图强,不断总结和提高,在较短时间,将顶底复合吹炼技术、复吹条件下的溅渣护炉操作技术全面掌握,并在处理底部透气砖堵塞的方法上首创的进行了科学的划分,特别是在处理外部堵塞的方法上发明了“真空泵反吸”技术,并申请了国家专利。2#炉第一炉役炉龄达到17163炉,创国内同型炉最好水平。目前,两座转炉仍保持较好炉况,炉龄有望再创新高。
成功冶炼优质钢种,创出宣钢钢材市场名牌。做为低碳、低硅的优质制丝钢,产品要求苛刻,冶炼难度很大。车间超前思维,着力做好前期的各项准备。一方面开展新品种物料、原材料、钢种性能培训,一方面派技术骨干赴唐钢、天钢、邢钢取经,详细了解和掌握冶炼主要参数和操作要点,回来后在技术较好的班组率先实验,全过程跟踪,并将实验过程数据向转炉8个班反馈信息和技术推广,充分发挥转炉复吹的优势,大力提高终点C—T双命中率,严格执行出钢挡渣与脱氧制度,完善炉后精炼处理工序,使宣钢的低碳优质制丝钢成为市场的名牌,保证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种低碳、低硅钢种优质焊丝钢已于2003年7月成功开发,新Ⅲ级钢筋(HRB400)、H08A也已成功开发并具备批量生产能力,丰富了宣钢钢材产品品种,为宣钢增加了效益点。
依靠自身力量,完成钢包精炉精炼炉升级改造,具备开发中、高碳钢品种开发能力。由于资金原因,钢包精炼炉功能比较简单,存在问题较多,通过精炼班组职工的努力,精炼炉进行了控制、吹气、电极升降等改造,具备了升温、合金微调、去硫、去夹杂去气等开发新品种功能。进入2004年,“高硫”铁水、生铁块成为生产的拦路虎,转炉班组大力推广硫渣操作法,合理利用莹石脱硫,减少双渣操作,保留重点余锰,提高转炉脱率,但“高硫”的问题很难得到根本性解决。精炼大组职工在学习中寻求答案,在实践中摸索规律,加强技术练兵,摸索出一套适合现阶段生产模式的操作方法。厂部积极行动,自行设计的简易脱硫扒渣机投入运行后,一定程度缓解了硫的危害。但是,铁水硫含量仍呈上升趋势,简易脱硫扒渣机的脱硫率只有30%,根本无法满足生产需要。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以及后续的设备安装调试,公司重点项目80吨转炉铁水脱硫站建设完成,并于2005年1月17日热负荷试车一次成功。该项目由中冶集团北京钢铁设备研究总院设计,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单吹颗粒镁技术,具有脱硫率高,造渣少,污染小,成本低等优点,通过试运行,脱硫率完全满足工艺及冶炼要求,标志着公司炼钢装备水平得到提升,在开发新品种钢,拓展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上进一步增强。
成功实施了转炉装入量增加、氧枪流量提升等操作,使转炉作业率达到90%以上,产量显著提高,并创出班产31炉的国内好水平。80吨转炉设计为最大装入量92吨,出钢量83吨,冶炼周期40分钟,年生产能力150万吨,车间通过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分阶段定量装入,金属料装入量提高到97—100吨,出钢量平均88.5吨;氧枪的选型经过大量的实践和各个班组的摸索,最后由15000立方米提升到17000立方米这一最佳枪型,冶炼周期缩短到35分钟。同时起到氧气利用率、金属收得率,炉衬损坏最小的多重作用。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技术改造,使生产水平实现一次又一次飞越,两座转炉年修后,原料条件有所改善,转炉作用率大大提高,平均日产量达到6800吨的能力。凭借科技实现了智能跨越,敢于创新优化了冶炼大脑。80吨转炉投产两年多的时间,应该说一年一个样,他已经不折不扣的成为宣钢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让社会、让市场了解宣钢的一个重要窗口,他的超前性、专业性和重要性已经成为一枚标志,一个品牌,一种精神;他的经济效益、科技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真正印证了生命线工程的价值——在于脱胎换骨,在于突破生命,在于携手未来。
建设优质高速路 开通管理直达车
冶金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机遇期,企业管理提速也势在必行。一炼钢车间更是在管理上求新求变。车间网络式管理以四个作业横班、五个专业大组(精炼、兑铁、散状料、合金及车辆、废钢及清渣)为基本组成,职工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保证了职工有较强的凝聚力、学习力和竞争力。在转炉岗位已有11人完全具备炉长水平,竞争目前8个炉长岗位,炉长有危机感和紧迫感。通过开展一岗多能,炉前工16名中有14名至少掌握合金、加料、摇炉技术中的一项,技术岗位竞争异常激烈。车间在完善考核制度的同时,逐步实施了下道工序考核上道工序的考核制度,氩站考核炉前下渣、温度,清渣考核炉前喷溅率,炉前考核铁水、废钢装准率及散装料质量等,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各工序的规范化操作。车间在技术管理中不断转变思想,由抓钢水成份控制到怎样提高钢水内在质量的转变,由分析操作事故,提出改进措施到怎样达到科学炼钢,规范各岗位操作的转变。车间建立了计算机考核系统:从一倒温度、出钢温度到Ar前、Ar后温度、中包温度的温度流考核系统。同时建立了一倒分析P、S超标警告系统,杜绝了误看、误听导致的质量事故;充分利用检验站C—S仪,实施了高炉铁水分析预报,解决了以前找调度要铁水分析、等分析的问题;适时开发“少料勤补”、“炉帽喷补”等炉衬维护方法,在两座后期转炉的维护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的保证了生产;深入研究溅渣护炉工艺,开发出“倒炉留渣、倒渣挂渣” 的120度制度,在对活炉底复吹转炉的炉底接缝及前大面的维护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也降低了耐材消耗,优化了炉型;车间对关键的工艺装备如:吹气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钢包测温仪、挡渣塞车等进行了多次改造和完善,保证了工艺的正常执行。特别是在线吹起改造后致使吹气有效率提高,钢水内在质量明显改善,钢水絮流现象基本杜绝,挡渣塞设备运转率大大提高,挡渣帽进行了改造后,减少了出钢下渣量;对新的工艺技术、原材料积极引进和改进,如测温取样一体器、大包覆盖剂、堵眼塞、碳化硅、钒氮合金等,通过数据摸索试验已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特别是SiCaBa的合理应用,使强脱氧剂成本降低1.5元/t钢。车间在成本管理上更是讲究“精细”,加大了自循环废钢回收力度,尤其加强了洒铁、喷溅等小块废钢的回收,月达到300吨;根据终点S含量及钢材规格制定内控标准,节约了大量成本很高的SiMn合金。同时,鼓励职工开展小改小革、修旧利废,只自修测温枪一项,年可节约成本10多万元。车间管理的“精细”不仅仅体现在生产过程中,更是体现出一种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主任王宏斌深谙“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在他的笔记本电脑里,记录着班子成员和生产骨干的生日。一次支部书记秦国联值完夜班下午正在家休息,收到了主任发来的短信“下午聚会,不来不行,有重要事情谈”,等老秦看到生日蛋糕,听到悦耳的“生日快乐歌”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车间在为他过生日,这就是班子成员心里面一项“重要的工作”,直到现在他还能回忆起主任说的话“你是老前辈,是我们的财富,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补位,就一定能把事情办好„„”,于是,车间工会会长期在厕所里放上一卷卫生纸,给职工提供最细小的方便;情人节的时候,一些职工会收到车间送来的玫瑰花,里面塞着一张纸条“把它献给你的妻子,祝情人节快乐”;元宵节的时候,大家能品尝到香甜的汤圆;过年的时候,红火喜气的对联带着问候和祝福送到职工手里;于是,责任工程师王金龙会在过红绿灯的时候,萌生建一套超标报警系统的灵感;一名普通职工有了好的建议会形成文字放到领导的面前;于是,宣钢首次以职工名义命名的操作法诞生了,涌现出公司劳模,河北省技术能手,于是,好多个“于是”在充满人性化管理,充满战斗激情的氛围内蕴育而生,此时,我耳畔仿佛又回忆起王主任的一席话“与职工交朋友和严格管理并不矛盾,制度是法,与人相处也是法,只要对人真诚、豁达,对制度严格执行,就一定能形成合力,形成爆发力,最大限度释放职工的潜能„„”
在2005年的春天,我们走进这个光荣的集体,聆听着噗噗脉搏和怦然心跳,感受着钢铁男儿那如虹的气势和破天的呐喊!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今天的流水不会重复昨日的河床,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350万吨钢的践行者,作为品种开发的排头兵,他们一定会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创造更大的奇迹,创造宣钢人更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