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YF班主任制度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班主任制度是提高高校
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吴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韶关邮编:512126)
【作者简介】吴东泰,男,山西稷山县人。1958.10——。中共党员。经济学副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理事,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理事。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
【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高等院校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纷纷实行了年级辅导员制。但恰恰是在这一时期,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发生了滑坡,如何认识我国高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先后实行的班主任制和年级辅导员制,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摆在我们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大事,本文认为加强班主任制是提高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班主任制年级辅导员制人才培养质量思想道德核心职业能力 东 泰
高校实施年级辅导员制度以来,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流还是上进的。但这一时期恰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滑坡、品德修养趋于沦丧、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廉耻观开始走向混沌的时期,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最薄弱的时期,也是严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时期。我认为,年级辅导员制度应该为趋于下滑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现状买单。
一、高校事实上执行的年级辅导员制度的情况
据笔者的了解和观察,许多高校事实上执行的年级辅导员制度是这样的:
1、许多高校的年级专职辅导员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没有思想教育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担任的,这样的一群刚才还需要人管的人,一转脸却成为管人的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做好吗?许多高校配备了年级专职辅导员以后,取消了班主任津贴,没有了津贴,有经验的老师绝大多数是不会兼任班主任工作的。班主任工作事实上是由为评定职称而必须履行义务的新招聘的大学生来做。这样的一支思想教育工作队伍的工作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年级专职辅导员管理的学生过多,思想教育工作根本做不过来。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总体上要求高校按不低于1:200的师生比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但据本人在网上看到的许多学校的情况是各个高校实际上是按1:350~500名的比例设置的,有的学校明确规定学生人数在150人以下不设专职辅导员。面对这么多的学生,年级专职辅导员到学生毕业时,对相当数量的学生根本谈不到了如指掌。
3、年级专职辅导员成为高校处理学生事务的“勤杂工”。只要涉及到学生的事情,大学管理部门都把这些工作压到了年级专职辅导员的头上,他们每天忙于学生社区的日常卫生、秩序管理,食堂用餐秩序,医疗,甚至课堂、安全保卫管理,催缴学费,计算、催收学生宿舍水电费等。据笔者了解和观察,这决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试想这样的辅导员队伍呢能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吗?
4、实行年级辅导员制既增大了高校的成本开支,又没有达到理想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实行年级辅导员制后,由于年级专职辅导员的月薪几千块,至少相当于过去二十个兼职班主任的岗位津贴,大大地增加了教育经费的投入,但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效
果。教育部最新文件的既强调了加大高校配备年级专职辅导员的力度,又要求高校按班配备兼职班主任,实质上是对废弃的班主任制的回归。这就意味着高校应该恢复发放班主任津贴,高校从此开始了支付年级专职辅导员经费和班主任费用的历史。也说明当初否定班主任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
(二)实施年级辅导员制的存在的问题
1、年级辅导员制把专职教师从思想教育工作中分割出去,是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这相当于把思想教育工作挤出课堂,事实上造成了教书的不育人,育人的不教书的局面,是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不利于高等学校实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这是违背思想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和教育规律的。
2、年级辅导员制并不是一支专业的、经验丰富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由于年级专职辅导员大多数是从刚毕业的大学生中选拔的,他们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并没有达到可以育人的水平。尤其是他们基本没有做思想教育工作的经验,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能力、阅历、经验、方法显然是不足的。
3、由于辅导员根本无法做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产生了严重的问题。近年来,学生中出现的严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纪律松散等问题,虽然有它产生的多种原因,但年级专职辅导员面对几百个学生,根本无法做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才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出现空当,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产生了严重的问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廉耻观、审美观、恋爱观普遍扭曲,尤其是在恋爱问题上,已经成为校园主要不文明行为的一种表现。由此引发大学校园里学风不正的问题,大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普遍下降,理想信念出现混沌的局面。有的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有的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学,甚至有些学生模糊到了毕业找工作时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能做什么都不知道。
4、大学生组织观念淡漠。学生组织观念淡漠的表现是,集体意识淡漠,班集体荣誉意识淡漠,与辅导员、班主任的关系淡漠。从学生毕业前后的表现就可以看得出来,学生毕业后辅导员很难再把学生凝聚在一起,要想凝聚学生得靠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任课教师,其结果是收效甚微。
5、年级专职辅导员根本没有精力、甚至没有能力去做提高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的工作。
提起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从国家最高决策机构到高校想到的是增加队伍、配备人员、增加课堂教育,这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误区。不容否认,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必然要加强队伍建设,但高校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一定要选准依靠力量,并不是专职人员越多越好,其实,越多越会人浮于事,越多越会争权夺利。
可见,由于我们忽略了班主任的重要作用,片面强调或夸大了年级专职辅导员的作用,无论在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方面,还是在专业教育方面都严重影响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班主任队伍是提高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我认为,要提高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必须加强班主任制度建设,重视班主任在引导、指导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和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方面的作用。
1、班主任能够及时和有针对性地了解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对于重大问题具有预防性。虽然班主任是兼职的,但是由于管理的人数少(一般为50-60人),班主任有着相对富裕的时间去熟悉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学生做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可以及时预防和避免一些事情的发生。因此,班主任对于了解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时性和针对性。
2、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教育具有及时性、细致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明确
人生目标,全面成长。班主任通过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经常性地接触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状态,对学生的行为加以正确引导,能及时化解学生的糊涂认识,解开缠绕在其心中疙瘩。班主任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其在学生中具有亲和力、凝聚力和较高的信任度。
近年来,在高校学生中发生的一些过激行为和心理疾病,如,自杀、精神抑郁症等问题,几乎都与学生有事不知道该找谁倾诉,心里疙瘩解不开有关。试想一下,一个面对300多人甚至500人的年级专职辅导员,能在学生中树立起亲和力、凝聚力和信任度吗?学生有事愿意向他倾诉吗?
3、思想教育工作的质量,一是靠要做思想政治工作,一是靠法纪制度约束来管理。大学生群体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趋于成熟,但易变性很强的群体。我认为,要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质量,一是靠要做思想政治工作,一是靠法纪制度约束来管理。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认真细致的日常引导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日常耐心的交流,需要对于具体问题的指导,尽量少采取专门课程教学的方式解决。但由于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易变性很强、自控性较差,需要通过对他们的日常行为在法纪制度方面的约束管理,使他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在思想道德上可与不可的界限,掌握该与不该的分寸,树立是与非的理念。班主任制在这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否认的。
5、实行班主任制有利于加强高校对学生的凝聚力。“今日你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你为荣”。这句话成为当今许多高校提到对学生的凝聚力意识。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凝聚力在于它的整体社会形象。而高校的整体社会形象除了其拥有的教育资源优势以外,还是要靠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所换来的声誉。当某个高校的整体形象还不足对学生产生凝聚力的时候,它对学生的凝聚力主要还是要依靠班主任与毕业生的感情(包括毕业生与部分代课老师)。这种感情是通过班主任的辛苦工作,在其与学生摸爬滚打中建立起来的。实践证明,班主任是学生的主心骨。当毕业生谈起母校时,往往的是想起对之影响较大的任课教师,更多的是想起班主任亲情。而年级辅导员则由于面对的学生太多,基本不会与多数学生建立起这份感情。在形成高校凝聚力方面,年级专职辅导员是没有“磁力”的。
6、据本人测算,实行班主任制,比实行年级辅导员制的经济成本要低三分之一。本人曾经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以某高校某系共有1550名学生,实行的年级辅导员制为例对此进行过分析。结果显示实行班主任制比实行年级辅导员制可以直接为高校节约经费41700元,还可间接为学院节约4个人的人工配套资金(办公费用、养老保险、住房补贴与公积金、医疗保险等)资金和全年奖金。
7、过去“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错误思维,是影响班主任作用正常发挥的重要原因。过去,高校给予班主任的补助才几十元不到一百元,对于付出了艰辛劳动的班主任而言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不能因为提倡奉献精神而忽略班主任的需要生活,给予班主任相应的报酬,有利于提高教师参与学生管理的积极性,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品德修养的教育、学习专业的教育与正确引导,真正提高教师参与全员教学管理的意识。
既然我们愿意在专职辅导员制度上付出高昂的的代价,为什么不能采取减少专职辅导员的数量,适当提高班主任的补助,从而建立成本低、效益高的以班主任为主导的学生思想教育队伍呢?
事实上我国过去实行的有专职教师兼任班主任的制度,培养造就了一支优良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队伍。更重要的是,这支队伍不仅在他们所任职的班级发挥着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而且在他们所任教的班级也发挥着同样的作用。不仅在这事实上形成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教书育人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大好局面,而且也造就了一支长期稳定、卓有成效、成本低廉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可惜的是我们不仅没有珍惜它,而且在事实上否定了它。正是这部分人在班主任制的思想教育工作被否定后,仍然坚持着教书育人,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
作的传统,缓解了近年来思想教育工作效果下降的局面。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要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造就高素质的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学生管理的问题上,应该正确认识年级辅导员制的作用,必须加强班主任制度的建设,充分发挥班主任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大学生,除了自己你还关心谁?2005年08月26日http://news.tom.com摘自《金羊网-羊城晚报》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
3.《当代大学生九宗罪》论文网 来源: http://摘自《21世纪人才报》
第二篇: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
论文关键词:毕业论文管理 健全制度 监督检查 保证质量
论文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校及教师教学质量的全面、综合的检查。因此,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阶段。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使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制度化、科学化是非常必要的。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就要提高对毕业论文管理的认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科学规范答辩的程序,保证毕业论文答辩的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完成四年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四年教学成果的综合检验。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运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也是对教师四年教学质量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检查。由此可见,本科毕业论文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中的极其重要的环节和阶段。但是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没有和平时课堂教学环节一样受到重视,在教师和学生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现象,而且也没有制度的保证,致使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和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流于形式,这势必影响整体的教学管理,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因此,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科学管理,把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制度化、科学化,已经成为全面搞好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中,我们意识到了上述的问题,特别是在近两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我们加强了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制定了科学、严密的管理规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往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由于对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不重视,致使在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对我院的毕业论文工作的总结和调查,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态度不认真。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走形式,随便对付一篇就可以毕业,因而将毕业论文工作当做一次较大型的平时作业来完成;对学校布置的要求,进度不以为然,临到答辩匆忙应付一篇;选题比较随意,什么资料好找,并有现成的文章,就选什么题,做论文时东拼西凑、甚至抄袭等等。
2·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在教师中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论文指导的倾向,表现为等待学生来找,学生不找也就不管不问;在做论文期间对学生是否按照要求去做不予理会,学生的论文拿来一遍就成,没有中间的反复修改;答辩时对自己指导的学生给人情分等。
3·院、系在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上没有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院系在布置上要求严格,但没有认真检查,也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缺乏督促教师认真指导、师生定期交流、论文审阅的机制,致使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流于形式,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4·毕业论文撰写过程时间短,难以保证质量。以往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只有6周,并且与本科生的毕业分配基本同步,学生整天忙于寻找工作,无心认真撰写论文,只能应付了事,难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多年来,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很少。
5·论文答辩流于形式。由于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十分匆忙,质量难以保证,因此答辩过程难免走过场,给人情分现象普遍存在。
以上种种现象说明毕业论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既有个人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讲是由于管理不严,规则不细,没有制约和监控机制,导致了教师松懈和学生不认真。对此,我们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措施,制定了规章制度,建立了制约和监控机制,加强了管理,堵塞了上述的漏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提高对毕业论文管理的认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一)提高对毕业论文管理的认识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院系从提高对毕业论文管理的认识入手,把毕业论文工作提高到与组织课堂教学并重的地位,认识到毕业论文管理是整个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四年的教学成果的检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对知识运用能力的检验。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评估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检测标准,也是对我们整体教学质量的综合检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建立了毕业论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领导;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以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监督;同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认识到毕业论文是对其四年所学及素质、能力的一次综合测评,并对其作毕业论文期间的表现进行考核,以作为其毕业论文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立健全毕业论文管理的规章制度
1·建立《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及毕业论文选题制度。毕业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首要环节,选题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我们首先抓住这个环节,采取措施,规范选题。论文选题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导向,在综合本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的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尽量从科研、教学和现实问题中选定,而且理论联系实际的论文选题应在20%以上。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组织教师就目前理论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撰写《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毕业论文的选题由教师申报,经教研室集体审定,最终形成哲学专业、社会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以此来规范学生的选题。在制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的同时,我们还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细则》中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制度来保证毕业论文选题的实施和操作。
2·建立《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细则》。根据毕业论文撰写的实践过程,我们建立了毕业论文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细则》。《细则》分为七个部分,分别对毕业论文的组织领导,指导教师的职责,毕业论文的选题、撰写要求及书面格式,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管理及检查监督、答辩及成绩评定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从而使毕业论文的管理有章可寻,有法可依,使教师明确了职责,使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管理具有了可操作性。实践证明,这一《细则》在毕业论文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制定任务书的目的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并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各自职责。任务书由教师在与学生沟通后填写,要求教师对毕业论文的主要任务与基本要求、论文的主要结构与内容、进度计划、主要参考文献进行认真填写,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任务书的内容将作为中期检查的依据。
4·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为了规范本科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为避免在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中给人情分,我们详细制定了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我们见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五个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并对五个等级制定了详细的标准,这样在评定成绩的时候就避免了乱给成绩和人情分的现象。
三、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毕业论文撰写进程的实施
(一)学院、教研室两级定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及质量进行检查
为了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我们定期组织学院、教研室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进行检查和抽查。这项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1·初期检查。在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选题后,学院、教研室要对学生的论文选题、论文内容、工作量、可行性等进行检查。2·中期检查。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期,采取教研室普查,学院抽查的形式,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3·后期检查。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答辩情况、评分情况进行检查,以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
(二)延长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以往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在第八学期,由于这学期毕业生要找工作,实际的毕业论文撰写时间只有6周,这样难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为此,我们把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提前到从第七学期开始进行,使毕业论文的实际撰写时间由过去的6周延长到6~7个月,这样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了查找资料及调研的时间和方便条件,以保证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
四、科学规范答辩程序,确保毕业论文答辩的质量
(一)科学规范答辩程序
为了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我们把过去的答辩过程一分为三,即指导教师指导、评阅教师审评、论文答辩三个环节。首先,指导教师根据论文及学生完成论文表现,写出论文评语及评分,交答辩委员会审查,决定能否答辩,指导教师的评分占总分的30%。其次,答辩前一周,答辩委员会指定与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无关的专业教师为评阅教师,由评阅教师审阅论文,并写出评语及评分,评阅教师的评分占总分的30%。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在答辩时,学生自述毕业论文的内容、特点及撰写过程。答辩委员会向答辩人提问,根据学生答辩情况,答辩委员会成员分别给出得分,最后取平均值为答辩成绩。论文答辩的成绩占总分的40%。答辩过程的分解保证了答辩成绩的客观性,杜绝了人情分,保证了答辩的质量。在实践中这种做法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二)科学设置答辩评分要素,制定科学的评分标准
我们在制定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的基础上,为确保毕业论文答辩的可操作性,进一步细化了指导教师评分要素、评阅教师评分要素、答辩成绩评分要素。
指导教师的评分要素为:选题意义、材料选择及组织能力、论文结构框架、基础理论的运用及分析能力、论文的学术水平、论文的工作量、论文中期检查、论文完成情况等8个方面。评阅教师的评分要素为:选题意义、论文难度、结构框架、资料使用、论述的正确性、基础理论知识、文字表达、综合运用能力等8个方面。
论文答辩的评分要素为:论文选题、论文难度及工作量、答辩语言表述、回答问题的圆满程度、论文的思路、基础知识的运用、相关知识面、对论文所涉及问题的理解程度等8个方面。
五、实践结果及反响
经过三年两届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管理实践证明,由于加强了对毕业论文管理,使毕业论文工作有了明显改观。首先,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完成这项工作的自觉性,提高了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的质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其次,使存在问题得到了解决,杜绝了人情分,防止了走形式,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到了综合运用,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再次,使学生们感觉到自己付出辛勤工作得到真实的回报,把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当作是一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在学生中形成了竞争的势态,从而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最后,提高了教师们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了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热情,并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来抓,提高了毕业论文指导的质量。
我院关于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及建立的一系列管理规则和措施,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的毕业论文工作检查中,得到评估检查小组的好评,在校内获得良好的反映,并为校内部分文科兄弟院、系所借鉴。
第三篇:加强班主任工作是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 m文秘
加强班主任工作是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
尊敬的各位班主任及全体管理工作同志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为了提升金渠中学的质量坐在了一起,做为校长,我想和大家真诚交流,为x中迅速发展共谋大计,为开创x中新生活同甘共苦。金渠中学质量提升的重担就落在我们与会的每一个同志身上。
大家在学校都是多重身份,既是学科教师,又是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影响学生最深的,不是传授的知识与方法,而是我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力量,是大家的责任心、上进心和良心对学生的影响。
2006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它明确指出:“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是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具体落实者,也是学校工作岗位中,头绪最多、任务最重、责任最大的岗位。要做好工作,需要大家付出几倍于他人的努力,没有白天黑夜,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之分。因此,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特别艰苦的工作,所有的教育问题都会在班主任工作中显现出来。因此,为了x中质量的提升,我们应该特别有爱心、特别有学问、特别有修养、特别有智慧、特别爱读书、特别爱思考,做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
在我们当中,也存在“不愿做、不会做、不宜做”班主任的现象。“不愿做”是工作态度问题,认为工作太辛苦、风险大,出力不讨好,有些自寻烦恼,不值得。“不会做”是水平问题,有些班主任不会管理班级,不会想方设法去做学生思想工作,在学生中没有威信,自己也常常感到很苦恼。“不宜做”是素质和觉悟问题,有些班主任有能力和水平,但并不是出于对班主任工作的热爱,而是考虑到有津贴或者评职称需要而已,这样的老师很难成为学生喜爱的名师。
一个学科老师不合格影响的是一门学科,一个不负责任的班主任影响的是一个班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金渠中学质量要提升,非加强班主任工作不可,学校要全力去打造班主任和学校管理队伍,研究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制度建设,并提供有力保障。为此,我校要制定更有力的政策,来鼓励老师愿意做班主任,做好班主任。
当前,我们除加强培训,完善激励机制外,还要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和完善班主任薪酬制度;
(2)修订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
(3)落实班主任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4)班主任工作方法的培训与交流。
做为金渠中学的一名班主任,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把班
级当家去经营,家是不抛弃、不放弃的温馨,需要我们包容、宽容甚至纵容的,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要坚持任何时候“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管理理念,使每个学生以班级这个家为荣,并得到健康成长。
作为金渠中学的一名班主任,应该从常规管理入手,从爱学
生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对学生开展批评与教育,批评与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心服口服地认识和改正不足,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比如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就把学生站在教室外边以示惩罚,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学生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因此,我要告诫大家,要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就要讲究工作方法和策略,寻求智慧的艺术,让学生心甘情愿的接受批评和教育。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说:“站在讲台上就要用生命来唱歌”,面对x中的现状,我们要思考、要面对、要坚守、要抗争,我们只要团结一心,共同努力,x中的质量提升就会有希望,我们的人格尊严才能升华,x中新生活才能更快到来。
莲山 课件 w ww.5Y k J.cO m文秘
第四篇:坚持立德树人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立德树人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杜玉波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特别是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目标,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还提出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央对教育改革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现实需要的准确把握,为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不是硬件建设的问题,也不是投入不足的问题,因为无论是钱还是物,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需求的问题、人民满意的问题,不能解决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在于培养人才。对高校来说,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才培养,都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人才培养质量。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以观念的转变带动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要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主要看这个学校培养的学生优秀不优秀,而不是看它的规模、数量有多大。同样,评价一个教师合格不合格、优秀不优秀,不应该仅仅看论文发了多少、项目搞了多少,而应该首先看他培养的学生合格不合格、优秀不优秀。现在个别高校存在一种倾向,在申请指标、争取项目的时候往往都在讲自己学校的规模和数量是多少,而忽略了人才培养这个硬指标,出现这种情况根子在办学的理念上。从根本上来说,看一所大学办得怎么样,不是看一时的规模数据,而是要以长远的眼光、历史的视野看它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看它对国家、民族所作的贡献,看它对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要强化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理念,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人才培养质量高不高,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需要。蒙着头、关着门,脱离社会需求是办不好大学的。高校要更加注重以社会评价为导向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把社会需求的信息及时反馈到人才培养环节上。要准确把握并及时研究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情况,以此引导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调整,不断增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
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能否坚持以生为本,把学生健康成长视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所大学能否办出水平的关键所在。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对人才培养工作投入感情,要把培养学生作为事业来做,把关爱学生作为本能来要求。学校领导要关注学生需求,善待学生,舍得在学生身上下功夫、花本钱。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应该是大学永恒的精神追求。
要强化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把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代表清华大学教师在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言的国家级名师李艳梅曾经讲道:“对于教师,最高的评价是学生的肯定,让学生永久铭记。”这句话带给高校领导和教师的最大启示,就是要注意多听取学生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学生的反映和呼声,真正把学生的评价作为高校改进教学工作、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把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把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我们今天强调“立德树人”,仍然是要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就高等教育来说,落实“立德树人”,最根本的是坚持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把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以德为先。蔡元培曾说,怎样才配做现代学生?要有“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和骆驼样的精神”,其中“骆驼样的精神”第一是对于学术上的责任,第二是对于国家的责任,第三是对于社会的责任。无数的事例说明,做人、做事、做学问,首先是做人。因此,要把育人作为首要目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钱学森曾说:“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要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这就要求高校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善于挖掘潜力,努力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习惯和获得未来发展的多种准备。目前,有很多高校正在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有的高校将本科期间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成才通道,建立专业准入准出标准,学生只要满足标准,都可以从该专业毕业。这样的探索值得总结和推广。
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实践育人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薄弱的环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还要加强社会实践,推动大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同时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一批高职实训基地。从根本上说,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探索建立学生实习实践的相关制度,完善保险、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积极承担接受大学生实习实践的社会责任,这是实践育人的制度基础。
三、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培养创新人才,仅有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路径还不够,还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来不断增添动力、释放活力。
要改革本科教学模式。本科教学承上启下,是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目前本科教学不受重视、本科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授不愿上本科生课程等现象仍然存在。调研发现,有的高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一年中没有专题研究过本科教学工作,有的高校领导班子成员一年中没有听过一次课。这种现象亟待改变。高校领导要把本科教学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把主要精力聚焦到提高质量上,带头听课、带头调查研究,每年都要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着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要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教师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实行小班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教学全过程中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多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教育部将以“本科教学工程”为有力抓手,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三级体系,跟踪指导各地各高校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基地建设,加大本科教学投入,切实提升本科教学水平。
要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要以分类改革的思路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有不同的模式。学术学位研究生,应该重在提高创新能力,要统筹安排硕士和博士的培养阶段,促进科学学习和科研训练的有机结合,鼓励多学科的交叉培养,加强教学质量的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则应重在胜任岗位的职业能力,要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的参与,建立产学结合的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要建立杰出人才培养的特殊机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杰出人才需要特殊的成长通道,高校要重点在选拔拔尖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吸引学术大师参与以及加强国际化培养等方面探索有效机制。对具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要实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的“一制三化”模式,让他们尽早进入科学研究过程,尽早参与重大项目。
要完善协同育人机制。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如果离开系统的科研创新实践,就如同无源之水;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一旦缺少优秀人才的不断加入,也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就是要吸引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探索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比如,已经实施的“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以及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等系列“卓越计划”,旨在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实务部门与人才培养结合,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今后,要进一步深化协同育人的机制,巩固完善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战略联盟,扩大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协同育人、共赢发展。
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教师。近年来,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学术大师和青年领军人才紧缺;引育高层次人才的机制不活;个别教师师德不高,缺乏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青年领军人才作为重点,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实现“大楼、大师、大爱”三者同步提升。
要坚持“引育并举”加强青年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层次领军人才特别是青年领军人才紧缺是一个短板。有关学者研究分析16世纪以来1200多位世界杰出自然科学家,以及19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后发现,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段是25至45岁,峰值是37岁。这表明,谁拥有充满创新创造活力的青年英才,谁就能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青年领军人才是大学发展的潜力所在,是大学的希望和未来。要坚持“引育并举”的原则,重点培养造就青年领军人才,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要放开胸襟积极“引”。既可以利用“青年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重大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又可以自主制定相关政策,从海外引进一批国家和学校急需的青年领军人才。当然,对引进青年领军人才,一定要全面深入考察,严格人才引进机制,健全学术评价机制,坚持高质量,防止引进的人学术水平不高、学术行为不端。二是要放开视野主动“育”。既可以利用国家公派留学“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又可以依托学校重点学科、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等自主培养一批创新思维活跃、学术视野宽阔、发展潜力大的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三是要放开手脚大胆“用”。要破除对青年骨干教师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思想,对他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多一份关爱。要搭建青年骨干教师成长平台,更多地参与项目决策管理、承担重大课题和重大工程,让他们在教学科研中挑大梁。要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创新薪酬激励机制,建立流转退出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将精力投入人才培养,激发青年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要牢牢抓住师德和创新实践两个关键环节。在重点抓好青年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抓住师德和创新实践这两个关键环节,把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搞上去。怎么看教师的师德?师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标杆。教师教育学生,一是知识、二是方法、三是品格,其中品格是最高层次。教师要将爱国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团队意识、认真刻苦等品格,融入课堂、融入课题、融入文章,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提出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的要求。高校要按照这样的要求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和奖惩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标准,师德有问题的人,不能做教师。怎么加强创新实践?要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制度,促进与中青年教师专业特长、职业发展、服务社会等相结合,积极搭建平台,组织他们开展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志愿服务,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身社会责任。要建立中青年教师校外兼职或挂职制度,有重点分层次多渠道地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兼职或挂职,参与产学研结合项目,推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要完善中青年教师访学制度,选派他们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以及在职研修等,促进他们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锻炼成长。
第五篇:北京师范大学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
北京师范大学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
北京师范大学以推进知识创新、服务国家需要和促进社会进步为己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的思想,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紧紧围绕学校战略发展目标,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采取多项举措着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构建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形成激励教学研究和改革的长效机制
1.以校“质量工程”项目为基础,形成了投入制度化的“质量工程”保障体系。学校自2006年起,每年设立400万元预算经费,全面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施5年来,共投入1782.9 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本科教学建设和改革,为进一步开展北京市和国家“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2010年,学校获得国家“质量工程”项目批准经费共计2954.74万元,获得北京市“质量工程”项目批准经费共计1741万元。学校、北京市、国家“质量工程”对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的投入比例分别为:29%、26%和45%。
2.重视校级项目规划,提升项目建设质量。经过5年的实践,北京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已基本确立了课程建设、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研究、自由申报五个项目系列,其定位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构成了校“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格局。2010校级教改项目共申报244项,经过专家分组评审,全校25个单位的188个项目获准立项,其中招标项目资助率为73.7%。
截止2010年,已建成校精品课程19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46门、国家精品课程45门(含8门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其中,国家精品课程门数(含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在全国并列第8位。
3.建立有效机制,促进教师投入教学。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带头人等在人才强校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实施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计划”、“高层次学术人才支持计划”、“重大贡献和突出业绩奖励计划”将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等与学术带头人、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同等对待,给予津贴奖励;同时,还作为岗位分级晋升的基本资格条件和提前晋级的条件。三级“质量工程”项目均可作为院系考核教师的支撑条件。随着将教学绩效与科研绩效同等对待的教师评价制度的实施和逐步完善,大大增强了广大教师投入本科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建立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实施为契机,先后制定了《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与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办法》等文件,在项目定位、项目管理机制、立项条件、运行验收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逐步建立了包含国家、北京市和学校三级创新实验计划在内的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体系”。
2007年以来,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体系总计投入624.3 万元,共资助200项国家级项目、120项北京市级项目和1106项校级本科生科研项目开展研究。200余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参与项目指导,其中包括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经过4年多的实施,“三层次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体系”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组织的“2008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结题验收,共产生结题论文和调查报告数十篇,其中公开发表在各种刊物的达21篇,SCI检索5篇,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的4篇,申请专利2项,获得各种奖项达65人次。
三、适应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创新质量保障工作体系
1.组织精品课程等专项检查与观摩,发挥教学示范作用。近年来,学校先后组织了在建国家和北京市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全国和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免费师范生课堂教学等共232门课程的教学观摩活动。组织专家依据国家精品课程等各类课程的建设要求,讨论制订了相关评价表。组建了由本科教学督导、教学院长等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观摩评议。参加观摩教学的青年教师达520人次。通过专项检查,起到了加强课程建设及促进示范辐射的作用,带动全校特别是青年教师,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专家组还对各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形成了专题报告,对课程建设、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2.组织试卷、论文等专项检查,完善发展性学习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依据,学校制订了相关管理办法,规范了考核方式、成绩结构、命题要求、试卷批阅及存档与管理,强调试卷设计要体现发展性评价的基本要求。组织修订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对选题、开题、撰写、答辩、成绩评定、存档等各个环节进行进一步规范,对导师职责、学生职责等做出明确规定。强化了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对学生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学校每年都组织对本科生试卷质量和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期质量的专项检查工作。平均每次抽查150门左右课程的近万份试卷,抽查50余个专业的近2000份开题报告。检查结果显示,试卷在出题、评阅、管理等方面的质量逐步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质量普遍有了明显的提高,管理更加规范。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知相关院系进行整改。
四、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构建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平台
1.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科研、教学互动。北京师范大学拥有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两院院士19位(其中,双聘院士11位)、长江学者23位(特聘教授20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8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3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0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2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和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群体3个。这些学者教授长期坚持为本科生授课、指导本科生科研,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保证。
为了充分发挥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优势,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学校对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与科学研究项目和成果同等对待,并投入经费与奖励津贴,强化了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许多优秀的科研团队同时建设成为优秀教学团队。学校制订了相关政策提倡教授上讲台,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由教授、副教授讲授的比例显著上升。设置了“小学分”课程,鼓励教师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开拓课程资源,加快科学研究转化为课程的速度,引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在教务处、人事处、工会等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协同努力下,学校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的传统与优势,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建立了新教师培训与资格认定制度、新教师助教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改立项建设制度、教师教学奖励制度等一系列促进教师教学的制度和措施;制订了精品课程培训支持计划、教学研讨会议支持计划、京师青年教师出版资助计划、青年骨干教师海外培训计划等;设置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支持项目、讲座教授基金项目等;开展了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教学观摩等系列活动,构建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体系。
五、加快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努力拓展人才培养国际维度
学校通过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海外博士学位获得者构建国际化教师队伍,利用讲座教授基金聘请国外知名学者授课,努力拓展人才培养的国际维度。目前,学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所大学、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加拿大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有交换留学生项目的合作。分别与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大学合作建立了7所孔子学院。留学生来自73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本科留学生有1860名,其中攻读学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有969名。基于学科优势和广泛的国际交流,学校频繁举办各类国际和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大师讲座、大型论坛、学科竞赛等,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科的交融,形成了以激励创新志趣、启迪创新精神为特征的百年老校特色教学资源。
学校设立了“学生国际交流基金”,采取激励机制,资助学生参加短期国外交流项目,扩大与海外知名高校校际交换生的规模。目前,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正在开展本科生“2+2 学习项目”。
六、完善多元双标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励耘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1.构建宽厚平台之上的“多元双标培养模式”。即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形成两条培养主线——学科型、教师型,分别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和科教兴国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校内外、国内外学习资源互通,两条主线的学习内容通过专业二次选择、主辅修、模块互选、校际交换培养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培养平台,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选择的两类创新型人才。
其中,学科型培养模式强调通识-学科-专业三位一体,各阶段有不同的知识结构重点,在本科的4年当中,科研训练和个性选择贯穿始终;教师型培养模式强调在宽厚基础之上,通过4+X模式实现多元化、多渠道的高水平多层次教师培养。
2.探索拔尖人才培养规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系列改革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人才培养重点领域的关键环节,启动了“励耘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励耘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旨在改革培养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实施导师指导下的开放式“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个性化、本-研衔接”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成立“励耘学院”,每年面向一年级学生,选拔优秀学生,针对基础理科(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人文学科(文学、历史学、哲学),分别组建“基础理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班”和“人文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班”。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兴趣浓厚、志向远大、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拔尖学生,为他们成为相关基础学科的领军人物、知名学者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计划实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全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该计划被纳入“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总体规划(2010—2020)”,从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以及经费保障等方面,为试验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有效保障。已成立励耘学院专家委员会、管理委员会,讨论完善了计划实施方案,完成了各相关学科的拔尖学生培养方案研制工作,完成了首批实验班学生选拔及暑期外语集中培训工作。
七、深入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凸显教师教育优势特色
1.深入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自2009年启动以来,共投入经费5000万元,在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及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建设、教师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为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
积极推进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创新教育见习、实习新模式。以北京为主体,开展多模式并举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已建立了京师教育创新实验区、西部生源地教育创新实验区、华北教育创新实验区、校际合作教育创新实验区等四种类型的实验区,在北京市朝阳区、昌平区以及太原、迁安、拉萨、南宁、乌鲁木齐等15 个大区推进并落实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签约工作,共建立了52所教育教学实践基地。2010年秋季,475名免费师范生和614名普通师范生进入各个教学实践基地开展教育实习。
完善双导师制度,组织技能大赛,提升师范生教师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兼职导师建设项目,为在校免费师范生聘任70余名基础教育领域的专家和优秀教师担任兼职导师。兼职导师通过座谈、研讨、讲座等形式,定期与学生交流、沟通,帮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动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促进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设立海外教育专家讲学项目,加强教师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邀请海外教师教育专家为师范生开设“小学分”课程或讲座。2010年,化学、学前教育、体育教育等专业邀请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教育或学科领域专家为师范生开设了80余学时的课程,开阔了师范生的眼界。积极鼓励和支持免费师范生申请海外交流项目,2010年有3名师范生通过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分别赴美国和中国香港等地学习。2010年9月,承办了第五届东亚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为中、日、韩高等师范院校之间教师教育工作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平台。
2.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为培养未来教育家奠定坚实的基础。2010年学校启动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卓越教师培养试验计划”,探索多元化教师培养模式,形成包括学士-硕士-博士在内的多层次、高水平卓越教师培养体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将教师教育学院建设成为实体性管理机构。推进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深入改革;建立网络学习资源库和平台,为教师职业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与交流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师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加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兼紧密结合、分工合理、各自发挥优势的良好机制。与基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合作,探索建立学习与就业紧密结合的途径和渠道。(北京师范大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