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5篇

时间:2019-05-15 12:5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核安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核安全》。

第一篇:核安全

从日本核泄漏审视核安全

【摘要】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9级强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受损泄漏,周边居民被迫疏散。一时引起了亚洲地区甚至全球的恐慌,核能在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对人类安全造成几次重大冲击,世界范围内核恐怖事件的潜在危险在不断增加,核设施和辐射设施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失误等原因引起事故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本文通过回顾我国核安全现状,对未来的核电发展做了展望。

【关键字】核辐射核泄漏核安全

【正文】

地球造就了人,人类世世代代在地球上面耕耘、繁衍生息,地球为我们提供着一切我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地球是有生命的。它以自己的定律运转着,策划了诸如让人们恐惧的火山爆发和地震。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的9级特大地震在一次警告人类,必须用人类的智慧去探索地球的内在变化,科学地研究地球,而继地震海啸之后,最让人揪心的,莫过于震中附近的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一旦发生大规模核物质泄漏,核辐射甚至可以危及邻国。

一、核辐射及其危害

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又分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质子等带电粒子。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带电粒子。

核电站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α射线是氦核,β射线是电子,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电磁波是很常见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由功率(与场强有关)和频率决定。通讯用的无线电波是频率较低的电磁波,如果按照频率从低到高(波长从长到短)按次序排列,电磁波可以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远红外线、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可见光为界,频率低于(波长长于)可见光的电磁波对人体产生的主要是热效应,频率高于可见光的射线对人体主要产生化学效应。

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外辐射可

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畸形风险越大。

二、核安全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将核安全划分为核动力设施安全、辐射防护和核废物安全三类。对于非军事领域,核动力设施主要指核电厂,而核辐射防护问题及核废料的安全处理也(主要)与核电厂直接相关。

在化石燃料日益减少的时代)核能对电力工业做出了愈来愈重要的贡献,1953年世界上第一座小型核发电厂在美国建成,1960年第一座商用核电厂——美国扬基核电厂投入营运,其电功率不到200兆瓦,自70年代以来核电站得到大规模发展。

核设施和辐射设施在正常运行过程中,由于人的失误和设施的故障等原因引起事故的可能性虽然很小,但却是客观存在的。美国三里岛核事故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就是由于设备失效和操作失误造成的。放射性废料的不当处理,医用、科研、工业中放射源的失控及天然放射性物质富集的矿产开发都可能造成对人体放射性损伤而引发严重的辐射事故。

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组织与督促下,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核安全国际体制化管理的趋势。这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各国间具有法律约束的国际承诺;全球广泛—致的安全标准;推进和督促这些标准的应用。保证核安全是国家的职责。长期以来,各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达成核安全国际上的协调一致.而达成这种协调一致的基本途径就是制定国际间广泛同意的安全标准并促进其在全球的应用。IAEA是承担该项计划的组织者,制定核安全标准是联合国赋予IAEA的—个法律职能,在IAEA的工作中推进国际条约的制定与实施,制定安全标准和提供其应用的机制高度优先。

三、我国核安全现状及政策

我国核工业创建于1955年,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核工业主要是为国防服务。在此期间建立了相应的科研、设计、建造、教育和核燃料循环工业体系,为核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核工业转向重点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80年代初国务院决定建造秦山核电厂和大亚湾核电厂,我国开始发展核电工业。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秦山、大

亚湾和田湾三大核电基地,已经有11 台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都建立了核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在核安全监督管理中,尽管存在种种不足之处,但是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我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核安全。从核工业发展之初就明确制定了“安全第一”的方针,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我国是国际《核安全公约》缔约国之一,并于1998年9月首次向公约缔约国秘书处提交了《核安全公约中国国家报告》,接受国际核安全监督与交流。

我国核电站在改进安全方面已规划的活动。为达到和维持国际公认的高水平的核安全,需作不懈的努力。我国核安全管理部门和有关营运单位已为此规划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主要内容有:进一步完善核安全法规;全面提高核安全文化;定期安全评估;加强核电运行经验反馈;设备安全改进;推广应用概率风险评估方法(PRA);加强核电站严重事故的对策研究等。

四、提高核安全与辐射安全水平的相关对策

核科学技术获得发展和应用的前提是拥有一个高水平的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环境。由于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危害性极大,因此,引起世人关注,关于核安全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建议采取相关措施提高我国核安全与辐射安全水平。

(1)应急组织体系建设

健全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组织体系,明确职责,提高自制指挥快速反应能力,是有效应对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前提。建立国家核应急组织、省(自治区、直辖市)核应急组织和地方单位应急组织的三级应急组织体系,明确各级组织的职责,对全国范围内的核安全实施组织领导和管理。组织机构的落实使得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和后果管理有统一的组织和指挥。

(2)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必须加强对核和辐射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强从业人员责任心是降低核辐射风险的一条重要途径,需要定期对涉核人员进行科学和技术培训与考核,使其得到充分的培训和知识更新。

(3)对现有核资源进行调查,建立基本信息数据库

需要建立和完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核设施和辐射设施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数据库、应急物资存贮数据库;对我国核设施和放射源进行全面的、细致的调查,摸清在役的放射源、闲置的放射源、拟退役的放射源核素种类、活度、保存地点及其实体保护措施;建立起核资源管理信息数据库,实现计算机动态化管理。

(4)开发和建立完善的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支持系统

系统可以在发生核事故的情况下,借助于评价模型和有关的环境监测信息,将放射性事

故对环境和公众的风险作出分析和预测,为决策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防护行动提供技术支持。以便在事故的各个时间段内,在距事故地点的所有距离范围内,对事故的后果以及各种可选择的应急干预措施作出预测和评价。

(5)对核和辐射突发事件进行前瞻性研究,建立各种突发事件模型

对现有放射源及核设施的使用和管理以及实体保护措施进行安全性评价,分析发现薄弱环节,预测可能发生的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建立相应的模型是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目的所在,针对可能发生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及周密的应急计划和方案,是预防突发核及辐射事故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对策预案对于减轻和消除核和辐射突发事件的后果是十分有益的。

(6)建立全国性核辐射监测网

建设和完善一个覆盖全国自动预警的辐射监测网络是动态监控核及辐射事故的根本途径。常规和应急监测相互兼容的全国辐射监测网络,在辐射事故情况下,能迅速有效地做出响应,就必须有一个和监测网络互联的中心数据库。可从辐射监测网络自动获取、存储、验证数据,并可获取气象数据、地形数据等,监测网络能对污染源排放的放射性核素进行监测,并建立起全国性的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库。在事故发生时,能跟踪事故的发展变化,迅速及时做出应急响应,将处理结果提交给决策部门。

(7)制定和健全相关核安全法规

学习和借鉴国外核能国家的先进经验,并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制定的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法规、标准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和健全我国关于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与国际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管理法规体系接轨。有效地进行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对核与辐射突发事件涉及的核设施、核材料、核废物、放射源进行有效控制,确保核与辐射安全。

(8)继续加强国际间的核安全合作

维护核安全和辐射安全不是某一个国家的职责,而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长期以来各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达成核安全和辐射安全协调一致的方法。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协调制定的《核安全公约》就是一个旨在提高核电厂安全,保护人类环境免受或减轻核事故危害的国际公约,其目的是在于通过加强缔约国自身的措施和国际合作,在世界范围内提高核安全水平。我国积极参与核安全和辐射安全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也是《核安全公约》的缔约国,目前,已与美、法、日、俄、加拿大等国家签署了核安全协议,并同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的核安全与辐射安全及防护水平的提高。

(9)制定核事故、辐射事故的社会心理干预预案

建立发展社会心理监测和预警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对普通公众提供心理支持,稳定社会情绪,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核事故的社会心理危害。根据事故级别,快速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有效的个体和群体心理评估和干预,促进事故后心理健康重建,保障公众心理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向政府提供有关分析报告和处理建议。

(10)宣传核安全常识

核科学属于前沿科学,内容抽象,加之核武器威力的巨大,辐射损伤后果严重,往往使公众谈核色变。核能、环境与健康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公众普及一些核科学知识,让人们懂得如何正确合理评价核事故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宣传、普及辐射防护等方面的科学常识,消除人们的核恐慌。从而避免由于过度核恐惧带来的不良后果。加强核安全宣传,提高各级领导及社会公众的核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岳保荣,赵兰才,范瑶华。加强放射源安全综合管理技术支撑系统的研究与建设[J],中国辐射卫生

【2】 黄顺祥,胡非,陈海平等。反核生化恐怖与大气科学[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

【3】欧阳予.积极稳妥加快核电发展,2005

【4】日本辐射危害

【6】LAEA Nuclear Technology Review 20062007

【7】张力。在更广泛基础上预防和减少事故,管理工程学报

第二篇:核安全

保障核安全,理性协调并进

中国强调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中国为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3月24日,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在荷兰海牙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受邀首先作主旨讲话。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中国强调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将核安全进程纳入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彰显了中国的贡献和担当。热爱和平,呵护和平,中国声音举世瞩目。

和平利用核能,如同束炬希望之火。把火得当,可以沐浴光明和温暖;把火不慎,就只能积薪候燎。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只有抱有十足的理性态度,和平利用核才能真正拓展人类的美好前景。中国的核安全倡议,引发了共鸣。东盟秘书处公共事务部主任李键雄认为,习近平主席“发展和安全并重”的阐述,是东南亚国家构思核能发展计划时需要谨记心中的。

当前,全球430多个核电反应堆、250多个核研究反应堆、200多个核燃料循环设施在运转。这其中无论哪一处设施、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需要面对安全威胁的都是整个世界。要让更多国家加入国际核安全进程,争取实现核安全进程全球化,让各国加强交流、包容互鉴,让有关多边机制和倡议统筹协调、协调努力,确保在核安全问题上,没有一个伙伴掉队。中国的呼吁,着眼全局。

立规矩,铸方圆。确保核安全,制度保障和普遍遵循的指导原则必不可少。然而,各国国情不同,核能事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核安全挑战也不尽相同,简单搞一刀切的办法难以解决现实难题。只有充分尊重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采取最适合自己的核安全政策和举措的权利,尊重各国保护核安全敏感信息的权利,坚持公平原则,本着务实精神,才能稳妥推进国际核安全进程。中国的着眼,观照公正。

务本强末,多举并重。完善核安全政策举措,发展现代化和低风险的核能技术,坚持核材料供需平衡,加强防扩散出口控制,深化打击核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是消除核安全隐患和核扩散风险的直接和有效途径。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发展和谐友善的国家关系,开展和睦开放的文明交流,才能实现核能的持久安全和发展。中国的主张,筹策深远。

促光明前进,让黑暗却步。正义的力量多一分挚诚努力,恐怖主义就少一次可乘之机。实现持久核安全,各国共担责任。作为一个发展核能事业50多年的国家,中国不仅全面采取核安全保障举措,保持了良好的核安全记录,同时积极推动核安全国际合作。如今,世界倾听中国的核安全观,再次见证中国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第三篇:核安全

世纪之核

两刃利剑——核

一提到核能,人们肯定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最近日本由于大地震而引发的严重核泄漏,或是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迄今为止后果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这些事故都导致了极其严重的自然、社会灾难。

然而作为二十世纪才发展起来的新能源,我们即使面对着核能暗藏的诸多危险,也一定要坚持发展核能这一条路。

首先,作为一种新型能源,核能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许多才华出众的量子物理学家的努力下成为现实。但它说到底也还是一种没有成熟的技术,在生产使用的时候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是无可奈何的事。而且其实核能的危险在近阶段被夸大了,尤其是在日本核泄漏之后。

就以日本为例,它作为一个以严谨著称的国家,在核安全领域却显得相当疏漏,令许多人无法理解。但是在综合考虑的时候,我们不能忘了日本频发的自然地质灾害,对核电厂设施的安全工作带去了额外的许多负担。而且,作为现今地球上唯一一个被核武器直接攻击的国家,日本对核能的民族感情是复杂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抗拒的。所以在为数不多的几次核危机后,整个社会都会掀起质疑核能之路的声浪。

但是日本的核能事业还是顽强的发展至今,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核能相对于传统的火力发电和其他的新兴能源相比,实在是有太多的优势了。早在1939年,科学家就指出一个原子裂变可以放出大约两亿电子伏的能量,再叠加上链式反应的效果,所产生的能量是巨大的。其他的能源根本难以望其项背。而且随着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各类核设施的风险肯定会大大降低。除此以外,现在的核能是利用的核裂变反应,当可控核聚变成为现实的时候,人们就能用上相对安全环保高效的能源了。而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发展的过程。

回到现实,核危险的阴影还是存在的。近些年的相关研究表明,核与核辐射恐怖仍然是一种现实的恐怖。由于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危害因素——辐射是无色无嗅的,加上人们常常把辐射与原子弹联系起来,核与辐射恐怖事件更容易引起社会心理问题,引起人们的焦虑和恐惧。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在坚持发展核能的道路上,我们也要对核能的一些基本常识有所了解,这样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反过来促进发展。在核与辐射事件突发时,第一件事就是获取尽可能多的、而且是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并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保持心态平衡,不要惶恐不安,不用再重现像这次一样疯狂的抢购食盐的丑态了。展望未来——核能的开发与应用

核能是具有广阔前景的新能源,但在它未来的发展上还存在着许多争议,我认为,未来核能发展的大方向应该是现有反应堆的优化和核聚变技术的开发。

现在的核裂变的控制应用技术已经到了相对比较成熟的阶段,但是还远未达到让人完全放心的地步,全球各地不是爆发的核危机使人们的神经一次次的绷紧,这信息本身就说明了核裂变技术的不安定性。所以,在未来的核能开发应用之路上,大方向是建立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核反应堆。

除了这个大方向外,我们还应看到,核裂变有其自身固有的局限性,首先,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带有放射性的核废料,而可控核聚变发电技术,如果控制好条件可以不产生放射性废料,这就大大降低了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其次,核聚变的原料不像核裂变的原料那样难以获得,它的原料是广泛存在于海洋中的氘和氚,每升海水含30mg氘,这30mg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L汽油燃烧产生的能量。据估计,全世界海水中所含的氘达450000亿吨,这些氘通过核聚变释放的聚变能,可供人类在很高的消费水平下使用50亿年。最后,最难能可贵的是聚变能不像裂变能那样产生放射性,它是一种清洁的能源。但是核聚变技术还远未成熟,在社会中来说,更现实的是发展更先进的核反应堆(裂变)。应该建造怎样的裂变反应堆呢?应该怎样提高核的安全性呢?

更先进的反应堆,也就是更加安全,更加经济的反应堆。三哩岛核电站事故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反应堆的安全性进一步凸现出来,而公众的可接受性尤显突出。而经济性一直是核能发展的制约因素,只有提高经济性本身,核能才具有生命力。结合第4代核能系统概念,对下一代反应堆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性好,经济性好,性能优良,容易建造。

堆型的发展方向是至关重要的。轻水堆是目前核电站普遍采用的成熟堆型,因此下一代先进反应堆的研究与开发相当一部分力量仍集中在先进轻水堆方面。同时,对逐渐显示出优势,并有相当运行经验的其他先进堆型,如重水堆,高温气冷堆和快中子堆投以更大的关注。但是这些反应堆都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点:具有良好的固有安全特性。即不管在人为地疏忽还是在自然灾害面前,在事故下不会对公众造成损害。举个例子,相当于最近的日本大地震后,福岛第一发电站也应该有足够的抗灾能力避免核泄漏的发生。

对高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置也是一大问题。目前的深埋隔离法显然不是什么万全之策,现有的比较有前途的是分离嬗变法。首先通过化学方法分离裂变产物,再另其中的毒性大半衰期长的元素衰变,最后变成稳定无毒的产物。

除上述两点以外,还要解决好核扩散的问题。比如说,钚有多种同位素,其中钚-239和钚-241是易裂变核素,而钚-240,钚-242不发生裂变。有些核反应堆如天然铀重水反应堆容易产生制造原子弹的良好材料——钚-239.另外一些反应堆如压水型动力反应堆燃耗高,会使相当一部分的钚-239生成钚-240,无法制造原子弹,这两者又很难分开,这对于防止易制成原子弹的核裂变材料落入恐怖分子手中是很有意义的。采用钍燃料的反应堆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的突破是核能开发应用的前提,基础学科的探索是核能发展的后盾。想要在核能上走的更远,除了综合考虑现实的各种因素外,还应着力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第四篇:核安全简介

核安全简介

安全文化指的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这种概念超出一切之上,那就是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必须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实现意味着“内在的探索态度、谦虚谨慎、精益求精,以及鼓励核安全事务方面的个人责任心和自我完善。”它强调的既是态度问题,同时又是体制问题,既和单位有关,又和个人有关,同时还牵涉到处理所有核安全问题时所应该具有的正确理解能力和应该采取的正确行动。

就安全文化表现而言,它是由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组成的,第一是体制,由单位的政策和管理者的活动所确定;第二是每个人的响应,这些人在上述体制中工作,并从中受益。但是,事情的成功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政策和管理方面以及每个人本身的承诺和能力。

INSAG-4认为,“安全文化既是态度问题,又是体制问题,既和单位有关,又和个人有关”。并且认为,安全文化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第一是体制,由单位的决策和管理者的活动所确定;第二是每个人的响应”。核安全文化的组织建设

管理学认为,一个组织的决策层与管理层的价值观与态度,对形成什么样的组织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核安全文化作为核电厂组织的一个价值观,它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是受核电厂组织决策与管理层的影响。核电厂组织的决策与管理层对安全的认识与态度,很大程序上决定了核电厂形成什么样的核安全文化。只有在核电厂的决策层与管理层具有“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价值观,在处理安全相关问题时,才能以“风险分析”为基础,进行“保守决策”。同时,要求决策过程科学化,即依据“程序化决策”和“安全评价结果决策”,而不依据决策与管理层职位高低进行决策。为了保证决策过程科学化,核电厂成立有专门的安全管理委员会,专门讨论安全管理方面的事项。在核电厂各级管理会议与核电厂管理人员的工作计划中,核安全事项始终排在首位。决策层与管理层所制定的安全政策中,必须清楚地表明“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立场和足够的透明度。核安全文化的制度建设

在核电厂谈到的词汇中最多的就是“纵深防御”。纵深防御包括从管理机构和程序上的多重设防,到设备和系统的多重屏障,以防止由于人因差错和设备失效而造成的放射性向环境的释放。它还包括由于核电站设备以及屏障本身的失效和一旦这些屏障不完全有效时,减少对公众和环境的危害,即事故预防和事故缓解两个方面。

核电厂运行期间,安全管理制度是建立在“纵深防御”和“程序管理”的安全管理思想上的,即认为设备、人和管理都是可能出现失效的,为把这种失效的可能性减为最小,除提高设备质量、人员素质和改进管理外,还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即预防、监督和在万一出现失效时必要的响应对策。同时,为防止执行过程中人为失误,工作过程须程序化,工作须严格按程序进行。

核电厂在“纵深防御”和“程序管理”的安全管理思想指导下,建立了技术管理安全制度和安全监督与质量保证制度。

在技术管理上的“纵深防御”安全制度。它可分为:①预防措施。核电厂制定了《核电厂运行技术规范》,通过对运行技术规范的遵守,以保证反应堆始终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运行;②监督措施。制定了详细的《设备定期试验大纲》和《设备维修大纲》,以保证设备运行的可靠性;③应急措施。制定了事故发生情况下的事故处理程序与场内、场外应急计划,以期把事故的后果减至最小。

第五篇:核安全文化

核安全文化

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核安全文化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安全文化自核电发展起源,又极大的保障和促进了核电事业的发展。核安全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核电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核安全文化进行概述,与大家共同学习核安全文化,了解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

一、核安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1.1 核安全文化的起源

世界核工业起步之初,核安全的重点在技术方面,考虑的是设计充分性,强调设计、设备和规程的质量。但由于存在管理上的漏洞,操纵员培训不充分,规程不完善等诸多原因,早期曾发生过多次核设施临界事故,特别是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哩岛核电站的2号机组发生了严重事故。三哩岛核电站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附近,事故的起因是蒸汽发生器的给水泵跳闸,事故给水管线上的阀门由于维修人员的误操作而处于关闭状态,使蒸汽发生器的给水中断。这本是一种普通的事故,很容易排除。事故出现后,由于信号显示不全,操纵人员未能发现设备处于不正常状态,出现了多次的人为误操作,使得事态严重恶化,导致反应堆堆芯严重损坏。但由于安全壳的防护,没有造成大量放射性释放的灾难性后果。这是人类核电历史上第一次严重核事故,后果极为惨重,核工业界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200亿美元,美国至今没有新的核电站登记注册。

事故表明,操纵员的失误是引发这次核电严重事故的主要原因,为了防止和减少人的失误,核安全进入了以人因工程为主流方向的新阶段。人因工程是把技术因素和人的因素结合起来,共同保证核电站的安全。在核电领域提出了“控制室系统”的新概念,即操纵员、人机接口和硬软环境组成的整体,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进行控制室的设计,按人机工效学的原则进行仪表的选择和台盘的布置,制定了更加完善的运行规程和应急操作规程,加强了操纵员的培训。技术可靠性的提高和人因工程的推广,无疑大大地提高了核电站抵御严重事故的能力。

但仅仅过了几年,1986年4月26日又发生了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的严重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原苏联乌克兰基辅市东北郊130公里处,该机组的设计不够完善,反应堆缺乏固有安全性,运行操作复杂,但严重事故的主要和直接的原因是操作作人员的过失和错误,发生了多次的人为违章,只顾完成预先并没有仔细认真制定的实验计划,解除了安全保护系统的某些功能,造成了反应堆堆芯熔化、部分厂房倒塌和大量放射性向外部环境释放的严重事故。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沉积在厂址周围,长时间大范围的大气运动把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散布到整个北半球。这次严重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远远超过美国的三哩岛严重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美元,对核电发展造成了世界性的负面效应。

事故表明,尽管有技术设计的缺欠存在,但人的失误和违章是引起这次严重事故的主要原因。核能界对此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其结果是对安全管理的进一步重视和形成了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即安全文化,并把它作为一项基本管理原则。

为了加强IAEA在保证核电厂安全方面的作用,IAEA邀请了核安全领域的一流专家组成了“国际核安全咨询祖(INSAG)”。核领域的“安全文化”是在1986年由IAEA的INSAG出版的安全丛书NO.75-INSAG-1《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审议会议总结报告》中首次引入的一个管理术语,在1988年IAEA的INSAG出版的安全丛书NO.75-INSAG-3(后升版NO.75-INSAG-12,1999年)《核电厂基本安全原则》中作了进一步阐述,安全文化被强调为基本的管理原则,在1991年IAEA的INSAG又出版了安全丛书NO.75-INSAG-4《安全文化》,专门论述了安全文化这一管理思想的完整概念。后来在1996年IAEA的“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标准”(BSS)中又将安全文化扩展到了辐射防护领域。

综上所述,安全文化的产生与核能界安全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息息相关,是核安全管理思想发展引出的必然结果,后来经过完善、推广和发展,形成了核安全文化。1.2 核安全文化的定义

IAEA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的报告INSAG-4《安全文化》给出了关于安全文化的经典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种种特征和态度的综合,它建立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保证得到应有重视。

核安全是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的统称。核安全的重点是在维持核设施的的正常运行,预防事故的发生和事故发生后缓解事故后果,从而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不至于受到辐射所带来的危害。辐射安全的重点是在通过辐射水平的监测、辐射效应的评价、辐射防护措施的设置和事故应急与干预,实现辐射防护最优化的目标,并使辐射剂量不超过规定限值。1.3 核安全文化的发展

核安全管理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七十年代,核安全管理集中于追求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技术中的可靠性,即设备和程序的质量,实施纵深防御的原则;到八十年代核安全管理开始着眼于以人因失误为主要对象,加强人机接口和考虑严重事故的预防和缓解,提出各种措施以减少人因失误;而后到九十年代,开始倡导核安全文化,体现在安全文化的建设上,既强调组织系统的建设,又注重个人对安全的贡献,并且强调个人和组织对核安全文化认识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INSAG-11《发展核活动的安全文化》报告中对安全文化的发展的三个阶段是这样描述的:第一个阶段是只以规则和条例为基础的安全。在这一阶段从事与核相关工作的人员是被法规所驱动,安全是来自外部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一个技术范畴的问题,只要遵循规则和法规就认为足够了;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对问题或者事故没有预测,当问题或者事故发生后被动响应,决定几乎都在考虑如何满足法规程序的要求,对出差错人员的指责仅仅局限于没有按照法规程序办事,安全成为了额外的负担,工作人员之间没有相互的交流和学习。第二个阶段是良好的安全绩效已经称为组织的一个目标。处在该阶段的组织在没有安全法规和安全当局的管理压力的情况下,就能够认识到安全是重要的组织目标,开始对自己和他人行为表现逐步关注,安全管理涵盖了技术范畴和程序范畴,开始自发的重视安全业绩,并且开始寻找一些管理措施达到预期目标;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管理主要集中在日常事务上,缺乏战略管理,对差错的响应职责减少,开始加强培训和控制,部门之间鼓励互相交流,但是仍热缺乏相互信任,上下级之间同样缺乏信任和尊重,该阶段对文化的理解加深了,但依旧不理解为何达不到预期的绩效。第三个阶段已经发展到安全绩效总是能够改进的。在该阶段,组织采用了持续改进和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并应用到安全方面,强调交流、培训、管理模式以及如何提高效率与有效性,人们开始了解文化对安全的影响。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组织开始制订战略管理,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安全与生产之间被看成互相依靠,互为依从的关系,组织重视内外部的交流和学习,上下级之间互相尊重和配合,组织成员清楚了解文化因素的影响,并在关键决策中考虑这些因素。

二、核安全文化的普遍特点和要求 2.1 核安全文化的特点

核安全由于其特殊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核电站系统复杂,设备成千上万,高温高压的介质无一不是危险源,而且核能在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放射物质,特别是其中包含相当大一部分长寿命的高放射性物质,一旦外泄将对人体健康和生命以及环境带来重大危害,而且其影响范围之广和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其他工业事故不能比的;同时,由于核技术在最初的时候是用于军事,原子弹爆炸所照成的破坏长期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阴影,加之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后西方反核势力和媒体的夸大的宣传,公众普遍存恐核心理;由于核事故一旦发生,影响的地域范围可以是以方圆几公里,几十公里计,涉及人数之广,甚至会跨越国界,使邻国受到危害,造成重要的国际影响,所以,核安全也是国际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一个核事故的发生可能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关系。所以,核电站以及其他涉核工作需要强调核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安全第一的思想

安全文化指的是从事核安全相关活动的全体工作人员的献身精神和责任心,即安全第一的思想。这种思想意味着内在的探索态度、谦逊谨慎、精益求精,以及鼓励核安全事物方面的个人责任心和整体自我完善。

2、主动精神

良好的工作方法本身虽然是安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若仅仅机械地执行是不够的。除了严格地执行良好的工作方法以外,还要求工作人员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实时的见解、丰富的知识、准确无误的判断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感来正确地履行所有安全重要职责。

3、有形导出

安全文化的特性都是无形的,对其进行评价虽然非常重要,但十分困难。为此,人们认识到无形的特性会自然地导出有形的表现,而这些有形导出就成为衡量安全文化作用的指标。2.2 现行核电站中的核安全文化

核安全文化的提出足以为我们的文化精神和工程技术层面提供行为准则,但基于核安全文化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性思想,它的指导便显得太过于模糊,所以集中体现在文化精神层面以及工程技术层面便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1)一个组织文化中的表象是由员工一个个具体的行为表征出来,能够看得见、听的清、摸得着。

(2)信仰与价值隐藏在表象和行为之下,是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哲学,如’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安全问题不容妥协”。

(3)基本的隐性假定,位于文化的最底层,是早已在人们头脑中生根的不被意识到的假设、价值、信仰等,由于它们大部分出于一种无意识的层次,所以很难被观察到,但是会潜移墨化最终决定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因此,我们便需要把文化或制度对员工的要求制定出具体的行为规范:

(1)把文化的表征行为具体列出来

(2)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通过具体的行为要求体现出来(3)把组织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行为中

这样便将核安全文化的指导性思想深入脑髓,成为我们每一个核电人身体记忆中的一部分。

因此,核安全文化在文化精神层面上有如下的体现:

(1)承诺:意味着高层要把对安全的要求清楚地、毫不含糊地放在第一位,组织的安全理念绝对清晰--组织的信念,高层认为什么是重要的,是文化中预设的假定条件,这些会潜移墨化中影响着组织的行为。承诺意味着将组织的安全目标转化为日常现实的手段,承诺还意味着在安全上真正投入时间和资源。一句话,要解决人们头脑中安全意识的问题。

(2)使用程序:如程序得不到尊重,员工就会“走捷径”,这可能导致安全标准降级并产生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即使是至关重要的安全程序也不再被称为神圣不可侵犯的

(3)保守决策:核工业发生的大部分事件和事故因为没有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或者没有采取保守决策的方式或实施决策所造成的。凡事留有余量

(4)报告文化:具有良好安全文化的组织将失效和未禭事件作为教训,以避免发生更严重的事件。鼓励员工员工报告哪怕是微小的疑虑,报告人和相关方不会因此受到处罚。良好的报告文化中,对安全可能有负面影响的问题没有报告是不可接受的,良好报告文化会被员工视为“公正的”,并有利于建立信任的氛围。

(5)质疑不安全的行为和条件:几乎所有的事件,都始于不安全的行为或不可接受的电厂条件,而它们通常是潜在的,未被察觉的或被视为“司空见惯”而被忽视。因此,最大限度减少工作实践或电厂条件中潜在的缺陷,对于避免发生更严重的事件显得至关重要。这样鼓励员工无论何时何地,挑战所遇到的潜在不安全实践,并识别所存在的缺陷。

(6)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能够发掘各层次人员的想法、精力和注意力,持续强化安全,从而引发更高的承诺和对安全文化改进过程的认同。理想的情况下,所有员工都为改进主动出谋画策,并受到鼓励,得到管理层的鼓励和全力支持。组织内部应当有一种机制,使经验和想法得到传播,组织内部应鼓励员工团队协作,不断通过确定优先行动的举措寻求改进,使安全在其工作领域得到强化。

而核安全文化在工程技术层面上的体现便是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做到“四个凡事”。

(1)凡事有章可循

就是每一项工作,每一项施工都要依据相关方案程序来进行,个人经验不能凌驾于法定程序之上。已制定好的方案程序是公司在20年核电安装中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它描述了我们完成某项工作的最合适和有效的方法,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并经过现场实践证明科学可行的,其中的一些程序更是建立在血的教训基础之上。按照程序执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违反程序则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凡事有章可循,实际上从一开始就避免了事故苗头的产生,准备工作做好,预防工作做好,施工过程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安全质量自然能够保证。所以为了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与施工安全,也为了自身的安全,我们必须严格遵循各项工作程序及规章制度。

(2)凡事有人负责

核电工程项目工程量巨大,技术复杂,施工单位众多,而且在AP1000的建设过程中交叉施工频繁,完成这样一项工程,必须计划周密,分工细致,权责明确。只有将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明确到人,每一个方面都有人负责,这样才能将计划的每一步落实到人来执行,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按照计划去实现工程的总目标。

(3)凡事有人检查

就是一切工作,从前提条件到进行施工再到检查验收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进行检查,通过检查来发现安全隐患,然后解决问题,保证质量。检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除了制度上的常规检查,如QC检查等,我们也应经常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自查和总结,检查出工作中的不足以得到及时纠正或改进,有效避免造成进一步的影响和损失,也非常有助于我们形成质疑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4)凡事有据可查

就是任何工作都要有详细记录,形成的资料、文件要妥善保存。方便在以后,有值得推广的做法可以查看原始资料进行提炼,出现了问题可以分清责任,查找原因进行整改,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次发生。

2.3 核安全文化的要求

安全文化是基本的管理原则,就其表现而言,它由两个主要方面组成,即第一是体制,首先,核安全文化的提出是针对单位(组织机构)的,涉及单位内部的必要体制问题和各级管理部门的逐级责任制与工作作风问题,因此,单位必须对核安全做出具体的承诺;第二是个人的响应,NO.75-INSAG-4《安全文化》指出:“除了人们往往称之为‘上帝的旨意’以外,核电厂发生的任何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来源于人为的错误。然而人的才智在查出和消除潜在的问题方面是十分有效的,这一点对安全有着积极影响。”因为人的行为与核安全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只有当每个人都致力于核安全这一共同目标时,一方面是减少或防止人为的错误,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影响,才能获得最高水平的核安全,因此核安全文化强调个人的响应,要求每个人必须对核安全做出具体的承诺。换言之,就安全文化领域而言,核安全的实现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政策和管理方面的承诺与能力,另一个是每个人本身的承诺与能力。为了使核安全文化更加奏效,核安全文化的要求是按照不同层次的每个人的响应这样一种方式展开的,具体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基层三个层次。各个层次的每个人,除了遵守规定的法规、章程和程序之外,还必须按照核安全文化的规范来做每一件工作。因此,各个层次的每个人都要真正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具有责任感、献身精神和主动精神。具体说来,核安全文化对所有那些在核安全中负有不同责任的组织和个人提出要求:

1、决策层

任何一个单位,决策层推行的政策创造了工作的环境,支配着每个人的行动。这就是常常说到的“关键在于领导”。对决策层的要求是公布核安全政策、建立管理体制、提供人力物力资源、不断自我完善,并要当众宣布其承诺来表明本单位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立场和在安全方面的坦诚意愿,确保核安全是营运单位董事会议上的重要议题;

2、管理层

对管理层的要求是明确责任分工、负责安全工作的安排和管理、对人员资格审查和安排培训、掌握奖励和惩罚,以及监察、审查和对比安全管理体系的工作状态,并做出承诺以自己的行动和要求促进职工们的安全素养,确保职工们能按确定的框框办事并从中获益;

3、个人的响应

对所有与核安全有关的基层个人响应的要求是善于探索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方法和互相交流的工作习惯。这三者之间互为联系,缺一不可,三者相加的结果就是一个优秀核安全工作者应当具备的人品特性,就是对核安全的一大贡献。

三、培育安全文化的良好实践

安全文化的理念,可以在下述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并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推动和发展。

1、预测性风险分析

这是推行安全文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应用得恰当,预测性风险分析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成为通过更好地了解和坚持质量安全要求,推广安全文化素养的一种良好工具。可以编写成“风险分析导则”供核设施单位的工作人员使用,这些导则中有的还包括典型的经验反馈例子

2、将错误作为学习的机会

任何与安全相关的事件,特别是人为的或组织的错误,必须首先考虑通过经验反馈和学习的教训作为改善运行的有价值的机会。重要的是要鼓励员工具有信心,不怕谴责,无保留地报告错误,特别是人为的错误,这样才能获得机会改善运行。表面上看,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导致报告的事件数增加,但这是更高安全文化素养的表现。从长远看,真正的事件将会逐渐减少。管理者明白这一点是重要的,不要把事故的数量作为唯一的指标,瞒报和轻报事故看来压低了事故的数目,实际上孕育着更大的危害。管理者应明确地宣布安全文化不是“零错误”,而是依靠公开性和经验反馈改善安全进行的学习过程。

3、事件的深入分析

对事件应进行透彻的分析,为了论证事件的根本原因,应查明直接和间接的原因。必须研究确定纠正和预防措施,不仅要考虑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还应检查整个防护过程的有效性,应鼓励与事件有关人员积极采用纠正和预防措施,避免类似事件重复发生。

4、加强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改善企业能力的核心,包括认识和判断问题的组织能力,形成和执行解决办法、监督解决办法的效果和做出调整的能力。

5、适合安全文化的监管途径与内容

对安全的监管途径,其强调的重点在国际上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采取何种监管途径,负责不断改善安全的组织与监管部门进行公开坦率的对话是有益的,这种对话应更多地集中在如何达到基本的安全目标上,而不仅仅是在形式上符合规范和规程。经验表明这种对话将促进探究和学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是安全文化的关键因素。换言之,所采取的监管途径可以明显地影响不断改善方法的可能性,与监管者的勾通是一种适合安全文化的监管方式。除了与监管者的正式勾通外,非正式的勾通可以使监管者了解更多的信息,安全文化自然是讨论的内容之一。

6、提高雇员对安全文化的贡献

每一个雇员应对他本身和他的同事的安全负有责任。许多经验表明鼓励雇员积极参加安全工作是提高安全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可以采取各种方式促进员工参与安全工作,如安全小组、安全会议和安全年会等。

7、承包商的积极参加 承包商积极参加设计、建造和工程维修等能够对提高核设施单位的安全做出贡献。承包商应该而且能够积极参与核设施单位的质量和安全工作。与承包商有关的政策应包括安全文化的发展在内。承包商必须了解有关标准的要求,把质量和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安全和质量的培训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8、加强安全问题与公众的联系

在不少国家中存在反核力量,核能在公众中的形象被误解为是“不安全”的。我国虽然尚无有组织的反核力量,但在公众中也存在不少疑虑。在安全问题上加强与公众的联系,有益于消除公众中存在的疑虑,也有利于增强员工对安全的责任感,总之会促进核安全水平的提高。

9、自身评价

为了达到安全的高标准的组织要求,营运单位应使人们常常采用评价和审计方法作为保持和发展其管理安全的能力的一个“反馈池”。自身的监督或检验是任何监督纲要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一个经理或监督人员应该鼓励发展和执行自身的监督纲要。

10、综合安全评价

评价和审计是用内部的关键性能参考指标和外部的其他组织的指标比较来评价其安全性能。审计应该用有能力的、独立进行审计活动的人员进行。审计者由于其工作性质,而有机会观察到“最好的实践”,并且依靠传播信息的方法,将这些最好的实践传播到所有有关的单位。判断什么是最好的实践可以补充传统质量保证审计的不足。安全问题可能需要应用多个领域的方法,在有些情况下,经理可能需要得到熟习人因和行为心理的专家的指导。如果经理有一些基本心理学的知识,哪怕是最低限度的,并在考虑改善安全管理时能把心理因素考虑在内,则对提高安全文化是很有利的。把人因知识纳入日常安全工作总体中,也可能是提供一个改善安全工作的良好手段。

11、制定安全绩效指标。

在传统上,许多组织和单位采用的指标是事故、错误和安全过失数量,这些指标能提供重要的发展趋势性的信息,有积极的意义,但如果作为唯一的指标则可能产生负作用。因此,一些单位尝试采用一些更有促进意义的指标,以补充传统的指标,使指标成为推动安全工作的强大动力。

四、总结

1、安全文化是在总结切尔诺贝利事故中人为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为确保核电厂安全生产的、完整的管理概念。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得到应有的重视。后来在核领域迅速得到全面地推广,形成为核安全文化。推行核安全文化的目的是在立法要求和监管要求之外保持一个增强安全的自我约束的方法。核安全文化的特性都是无形的,人们认识到无形的特性会自然地导出有形的表现,而这些有形导出就成为衡量核安全文化作用的指标。核安全文化被作为一项基本管理原则加以推广和实施,用以防止和减少人因错误,提高核设施的安全性。

2、安全文化是基本的管理原则,就其表现而言,它由两个主要方面组成,即第一是体制,第二是个人的响应。核安全文化对所有那些在核安全中负有不同责任的组织和个人(决策层、管理层和个人)提出要求,它本身是一种行业文化,分别对政府及其部门、营运单位、研究单位和设计单位的不同层次的人员详细地提出了应当做出的承诺和应当达到的要求。对于营运单位,应当对核设施的安全负责。

3、核安全文化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从开始的被动接受,到单位的自身要求加以达到,再到人人主动加以完善。分解各个阶段的依据是人们对于如下核心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接受程度的差别:人的行为和态度与核安全的关系。

4、安全文化的特殊实践包括:预测性风险分析、将错误作为学习的机会、事件的深入分析、加强学习能力、适合安全文化的监管方式与内容、提高雇员对安全文化的贡献、承包商的积极参加、加强安全问题与公众的联系、自身评价、综合安全评价、制定安全绩效指标。总而言之,安全文化是对形成高水平核安全体制起作用的共同因素,对核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并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就会带来丰硕的核安全的有形成果;忽视核安全文化建设,就必然会带来不良的严重后果。我们核电站工作人员责任重大,所做的许许多多的工作直接与安全相关,希望大家从自我做起,培养良好的安全文化素质,从而有力支持核电站安全、可靠、经济地运行。

下载核安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核安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核安全公约

    文件编号:88674 核安全公约序言 第一章 目的、定义和适用范围 第二章 义务 第三章 缔约方会议 第四章 最后条款和其他规定1.《核安全公约》已于1994年6月17日由国际原子能机......

    核安全文化学习心得

    核安全文化学习心得 通过对核安全文化定义、原则、特征的学习、思考,梳理出了以下个人心得体会: 核电是高效、清洁的新兴能源,但同时也存在着安全风险,世界上并不存在没有风险的......

    名词解释:核安全文化

    名词解释:核安全文化 一、 “核安全文化”的定义 在《核安全文化》(INSAG-4)中,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专家组(INSAG)对“核安全文化”给出的定义为:核安全文化是存......

    核安全文化论文

    核安全文化论文 作者:姚钲平南华大学 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 核安091班 摘要:核安全事故的主因不是技术而是人因,人既是安全的维护者也是安全事故的制造者,因而人因控制问题是......

    核安全文化随想

    1979年3月28日凌晨4时,美国三哩岛核电站汽轮机房冷凝泵突然停止运转,引起反应堆迅速停下,堆压下降,紧急堆芯冷却系统自动投入,使大厅水位升高,安全壳放射性急剧增加,堆芯严重损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草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安全利用核能,保证核设施、核材料安全,预防与应对核事故,保护从业人员和公众的安全与健康,保护环境,制定本法。 第二条......

    核安全文化试题

    核安全文化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 核安全的定义是( ) A. 物项或服务在使用中能够令顾客满意的工作能力; B. 某一物项和服务所具有的按其对安全的重要性和使用目......

    荷兰核安全峰会

    荷兰核安全峰会,中国登高望远 时下,世界核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无论从中国核安全观角度,还是各国研讨核安全,都要基于这个现实,应对核安全危险。而维护世界和平,首先就要千方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