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刑法诉讼死亡赔偿金法规法条汇总
死亡赔偿金法规法条汇总
死亡赔偿金的相关法条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注:本篇法规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发布日期:2004年4月30日 实施日期:2004年5月1日)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第95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的期限为10日。调解达成协议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制作调解书送交各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各方当事人共同签字后生效;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制作调解终结书送交各方当事人。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项目和标准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42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
第27条 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赔偿金按照下列规定计算:
(一)造成身体伤害的,应当支付医疗费,以及赔偿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减少的收入每日的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最高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五倍;
(二)造成部分或者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支付医疗费,以及残疾赔偿金,残疾赔偿金根据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确定,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最高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十倍,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二十倍。造成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对其扶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还应当支付生活费;
(三)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死亡赔偿金、丧葬费,总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二十倍。对死者生前扶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还应当支付生活费。
前款第(二)、(三)项规定的生活费的发放标准参照当地民政部门有关生活救济的规定办理。被扶养的人是未成年人的,生活费给付至十八周岁止;其他无劳动能力的人,生活费给付至死亡时止。
□◆《产品质量法》
第44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17条 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
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赔偿义务人也应当予以赔偿。
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除应当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相关费用外,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第29条 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第30条 赔偿权利人举证证明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受诉法院所在地标准的,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准计算。被扶养人生活费的相关计算标准,依照前款原则确定。
第31条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一条以及本解释第二条的规定,确定第十九条至第二十九条各项财产损失的实际赔偿金额。
前款确定的物质损害赔偿金与按照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确定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原则上应当一次性给付。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第29条采用了“死亡赔偿金”的称谓,而在该司法解释的第17条则用了“死亡赔偿费”的称谓,在同一司法解释中出现对同一事项用语不一致的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海上人身伤亡案件损害赔偿的具体规定(试行)》
□◆死亡赔偿范围和计算公式
(一)收入损失。提指根据死者生前的综合收入水平计算的收入损失。收入损失=(年收入-年个人生活费)×死亡时起至退休的年数+退休收入×10
死者年个人生活费占年收入的25%-30%。
(二)医疗、护理费<具体内容参见前条第(二)项>。
(三)安抚费。是指对死者遗属的精神损失所给予的补偿。
(四)丧葬费。包括运尸、火化、骨灰盒和一期骨灰存放费等合理支出。但以死者生前6个月的收入总额为限。
(五)其他必要的费用。包括寻找尸体、遗属的交通、食宿及误工等合理费用。
注:
1、在我国关于死亡赔偿金的性质上历来存在争议,即使在《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侵害生命权的赔偿范围中,也未涉及死亡赔偿金。立法中正式出现死亡补偿的概念是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七条赔偿范围的规定中,后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二条、《国家赔偿法》第二十七条、《产品质量法》第四十四条对死亡赔偿金作了规定。在这些规定中,在死亡赔偿金的性质上也是不同的,除《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外,实际上其他的规范所采纳的是“扶养丧失说”。
2、值得注意的是,法发〔1992〕16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海上人身伤亡案件损害赔偿的具体规定(试行)》第四条规定“死亡赔偿范围和计算公式”,其中收入损失是指根据死者生前的综合收入水平计算的收入损失。计算公式是:收入损失=(年收入-年个人生活费)×死亡时起至退休的年数+退休收入×10,死者年个人生活费占年收入的25%~30%。采取的是“继承丧失说”;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所规定的死亡赔偿金明确认为是精神损害抚慰金,采取了“扶养丧失说”。但是以“扶养丧失说”解释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存在理论上的不足,在司法实务中也出现了困境。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行了司法调整,放弃过去司法解释对死亡赔偿采取“扶养丧失说”的立场,而是以“继承丧失说”解释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中的死亡赔偿金制度。按照这一新的解释立场,死亡赔偿金的内容是对收入损失的赔偿,其性质是财产损害赔偿,而不是精神损害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解释》将‘死亡赔偿金’的性质确定为收入损失的赔偿,而非‘精神损害抚慰金’。”
第二篇:死亡赔偿金协议
死亡赔偿金如何分割
死亡赔偿金作为对死者未来可期待收入的补偿,不是遗产,不能继承,但可以参照《继承法》分割遗产的原则加以合理分配``。死亡赔偿金原则上可参照《继承法》的规定进行分配。死亡赔偿金应当按照《继承法》第10条规定的法定继承顺序,由配偶、父母和子女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共同“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但同一继承顺序中,死亡赔偿金原则上按照继承人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紧密程度决定分割的分额,而不适用《继承法》第13条规定的同一顺序一般应当均等的原则。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制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时考虑到须与我国现行民事法律中规定的赔偿项目相一致的原则精神,对赔偿的内容进行了分解,即仍保留过去的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赔偿,因此,当事人请求分割死亡赔偿金的,人民法院还应当考虑在同一顺序继承人中有无可单独请求被扶养人生活费的情况,对死亡赔偿金的分割分额予以适当平衡。
由于法律对这个问题并没有作出统一的明确规定,因此,不同地方法院可能有不同的指导意见,如按照山东省高级人
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死亡赔偿金的分配范围原则上以受害人死亡时,与受害人(共同生活)的近亲属为限..。
引用事例
牛某因交通事故身亡,肇事方付给牛某死亡赔偿金78926.5元。牛某的妻子郭某从交通警察大队支取了该赔偿金,就该赔偿金的分配问题,牛某的第一顺序继承人父亲(83岁)、母亲(81岁)、妻子(40岁)、养女(11岁)发生纠纷,牛某的父母诉至法院要求依法分割死亡赔偿金。在审理过程中,就如何分割死亡赔偿金产生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九条可以看出,死亡赔偿金的性质是对未来收入损失的赔偿,其性质属于财产损失赔偿,牛某的父母均超过75周岁,所得死亡赔偿金应各按5年计算,牛某的妻子、养女应得死亡赔偿金各按20年计算,死亡赔偿金78926.5元除以50再乘以每人所得。。
第三篇:五保户的死亡赔偿金问题
基本案情如下:侯某终身未婚,无子女,父母早年亡故,仅有一兄长与其在同镇居住。因侯某年势渐高,无法照顾自己,其于2007年入住所在镇的敬老院。2012年12月,其在从敬老院外出途中被一急驰的货车所撞,因伤及头颅,经抢救无效死亡。后交警部门对事故进行责任认定,由货车司机承担该起事故的全部责任。后在交警部门的主持下,侯某哥哥、镇敬老院与肇事司机达成赔偿协议,由肇事司机赔偿死亡赔偿金10万元。后肇事司机将赔偿款汇入交警部门账户。侯某的哥哥因与敬老院就该笔赔偿款的归属问题发生争议而诉至法院。庭审中侯某的哥哥诉称,死亡赔偿金不属遗产,是侵权方对侯某近亲属的赔偿,该笔款项应归其所有。敬老院辩称,侯某系其敬老院的一员,其于2007年入住该敬老院后一直由敬老院供养,患病等均由院民相互照顾,与其哥哥无任何扶养关系,属于农村五保户的范畴,故死亡赔偿金理应由代表全体院民的敬老院来主张。侯某哥哥的诉讼请求能否全部得到支持,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分析清农村五保户死亡赔偿金的请求权主体。
关于农村五保户死亡赔偿金的请求权主体,结合本案来看主要出现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死亡赔偿金应归敬老院所有。理由在于:死亡赔偿金不属于遗产,不能按继承法的相关规定处理。且受害人侯某自2007年入住敬老院以来,一直由敬老院供养,其哥哥并未与其共同生活,亦未尽到扶养义务,根据民法权利义务对等原则,该笔死亡赔偿金应归受害人实际供养人敬老院所有。第二种意见认为,死亡赔偿金应归侯某哥哥所有。理由在于:我国《侵权责任法》 第十八条规定,被侵权人死亡的,其近亲属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根据该条规定,死亡赔偿金的请求权主体只能是受害人的近亲属。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关于近亲属的界定,侯某的哥哥应是唯一的请求权主张,故本案中的死亡赔偿金应归侯某哥哥所有。第三种意见认为,敬老院应分得相应份额的死亡赔偿金。理由在于:近年来,受害人侯某一直在敬老院生活,敬老院为其支付一定的供养费用,故从公平原则出发,侯某的实际供养人即敬老院也应分得相应的死亡赔偿金。
上述三种意见,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一、从我国目前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来看,死亡赔偿金不应归属敬老院
五保供养是我国农村一项传统社会救助工作。1994年国务院颁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第十一条规定,五保供养所需经费和实物,应当从村提留或者乡统筹费中列支,不得重复列支;在有集体经营项目的地方,可以从集体经营的收入、集体企业上交的利润中列支。第十八条规定,五保对象的个人财产,其本人可以继续使用,但是不得自行处分;其需要代管的财产,可以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管。第十九条规定,五保对象死亡后,其遗产归所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有五保供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处理。该条例基本剥夺了五保人员对自己合法财产的处分权利。然2006年国务院新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对旧条例进行了修改,新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有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的地方,可以从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中安排资金,用于补助和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将承包土地交由他人代耕的,其收益归该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所有。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第十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县级人民政府和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管理资金,并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第十九条规定财政部门应当按时足额拨付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确保资金到位,并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与1994年的旧条例相比,新条例对五保供养机构及其设备、工作人员的资金来源等进行了规范,并明确了五保户个人所有合法财产不再归集体所有,而归个人所有。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保险体制的组成部分,保障五保户的生活成为国家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不应从该责任中获利。故死亡赔偿金作为对受害人未来收入损失的补偿,敬老院无法获得。
二、从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的功能来看,死亡赔偿金不应归敬老院所有 侵权行为之损害赔偿制度其根据思想在于填补损害,死亡赔偿金的性质是对受害人未来收入损失的赔偿,是对受害人家庭收入的一种补偿性赔偿,而五保供养制度在于维护农村生活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即通过国家财政、保障该特定人群最低生活需要,国家并不因此享有五保人员的个人合法财产,故五保户的死亡并未给敬老院带来任何损害。且若敬老院对该笔死亡赔偿金享有部分或全部的请求权,则可能存在敬老院为获得额外利益而制造事故的潜在道德风险。
三、从死亡赔偿金的请求权基础和法律性质来看,死亡赔偿金应归受害人近亲属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条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
(一)公民的收入;
(二)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
(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
(四)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
(五)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
(六)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
(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条规定,公民可继承的其他合法财产包括有价证券和履行标的为财物的债权等。根据上述条款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然死亡赔偿金在受害人死亡时尚未由其所有,而是以受害人死亡为给付条件,是对受害人未来收入损失的赔偿,故不属于遗产范畴。因受害人已经死亡,其不再是民法上的人,不可能再享有民法上的权利和承担民法上的义务,故受害人本身不可能再遭受财产上的损害,加害人无须向受害人承担任何赔偿责任。既然死亡赔偿金并非系对受害人遭受损害的赔偿,其只能是对与受害人存在关系的人即其亲属的赔偿,是基于受害人的死亡导致家庭未来总体收入减少,对于这一点,目前几乎所有国家的法律都予以了承认。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学说:
1、扶养丧失说,即由于受害人死亡致其生前依法定扶养义务供给生活费的被扶养人因此丧失了生活来源,赔偿范围是被扶养人在受害人生前从其收入中获得或有权获得的扶养费份额。
2、继承丧失说,即倘若受害人尚在世,他在未来会将获得的收入作为遗产由其法定继承人所继承,由于侵害人的行为使这种未来预期收益的财产丧失。赔偿范围是因受害人死亡而丧失的未来可得利益。从我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来看,我国实际上采取的是继承丧失说。依据继承丧失说,可能判给受害人亲属的死亡赔偿金数额较多,对赔偿权利人的保护更为周到。其实不管采取何种观点,死亡赔偿金的请求权人是特定的,即要么是受害人具有法定扶养义务的被扶养人,要么是受害人的法定继承人,均属于近亲属范畴,只不过近亲属的范围大小不同而已。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三条规定,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第十八条规定,被侵权人死亡的,其近亲属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上述条款对侵权责任请求主体进行了特别规定,即在通常情况下,侵权责任的请求权主体是权利受到侵害的被侵权人本人,但在被侵权人死亡的情况下,其近亲属权利虽然没有受到侵害,但因该侵权行为导致的纯粹经济上的损失可请求损害赔偿,对此应以法律明确规定为限。关于近亲属的范围及请求权顺序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可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2条的规定确定近亲属的范围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关于请求权的顺序可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的规定,将配偶、父母和子女列为第一顺位,其他近亲属列为第二顺位。我国现行法律排除了近亲属之外的任何人包括与受害人生前长期固定共同生活的人之损害赔偿请求权。本案中,受害人侯某生前虽在经济上和情感上依赖于敬老院,由敬老院负责供养,但敬老院不能列入受害人侯某近亲属的范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本案受害人侯其于多年前入住敬老院后一直由敬老院负责供养,然敬老院属于公益事业,相关费用由地方政府拨款,而受害人侯其的死亡并未给敬老院造成任何损害,且敬老院并不能纳入我国现行法律中近亲属的范畴,故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八条被侵权人死亡的,其近亲属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的规定,死亡赔偿金的请求权主体只能是受害人的近亲属即本案中受害人侯某的哥哥,故侯某哥哥主张死亡赔偿金全部归其所有的诉讼请求应该得到支持。
第四篇:交通事故的死亡赔偿金问题
法律快车(---------------------访谈结束,感谢关注快车官方微信-------------------想关注法律快车官网微信,请扫描左侧二维码,还可以搜号码lawtimecn或搜公众号法律快车。
法律快车网致力成为法律需求者、法律爱好者、法律从业者交流聚合地;业内讯息传播、法律
援助咨询、律师案源开拓等理想整合服务平台。
--------社会法律问题,律师零距离访谈一对一解析!
http://www.xiexiebang.com/interview/
第五篇:侵权责任死亡赔偿金制度
论我国侵权责任死亡赔偿金制度
【摘要】我国的《侵权责任法》确立的死亡赔偿金是指财产损失赔偿和精神安慰死者家属或亲人的一项赔偿,该项目包括死亡赔偿金的赔偿(物质损失),(精神损害抚慰金)、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是参照死者的收入和家属的赡养费,以及受害人家属的继承权问题,本文以此为目展开研究。【关键词】死亡赔偿;死亡赔偿金;抚慰金;扶养丧失说;继承丧失说
[Abstract]:In China “tort liability law” established the death compensation is the compensation for property damage and mental comfort the family or relatives, the project includes the compensation for death compensation(mass loss),(mental damage solatium), funeral
expenses, death
compensation and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is referenced to the deceased's income and the families of alimony.[keyword] :death compensation;compensation for death;solatium;nurture loses said;the loss of inheritance
目录
一、侵权死亡赔偿的性质............................................................................................3
二、侵权死亡赔偿的范围............................................................................................4
三、侵权死亡赔偿的计算标准....................................................................................5
四、侵权死亡赔偿请求权主体的范围........................................................................5
五、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基本问题............................................................................6
(一)侵权责任的含义和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内容........................................6
(二)的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作用....................................................................6
六、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和我国的现状....................................................7
(一)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7
(二)我国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现状................................................................8
七、完善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思考和建议................................................................9
(一)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9
(二)医疗损害责任..........................................................................................10
(三)环境污染责任..........................................................................................11
(四)死亡赔偿制度..........................................................................................12
(五)精神损害赔偿..........................................................................................13 结论..............................................................................................................................14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一、侵权死亡赔偿的性质
[1]死亡赔偿的性质,是指死亡赔偿究竟是对谁作出何种损害赔偿,关系到死亡赔偿的赔偿项目的选择、死亡赔偿计算标准的设置以及死亡赔偿请求权主体的确定等。
世界各国的学说与立法例学界在死亡赔偿性质上存在“精神抚慰说”和“逸失利益”赔偿说两种观点。世界各国法律多数学说和立法认为,死亡赔偿绝非对死者的财产损害的赔偿,而是对与受害者有关的一些亲属的赔偿。
1、精神抚慰说认为,死亡赔偿金是造成精神损害致人死亡,而作为补偿的一项赔偿,在生命权的意义上是必须要实行的。也有人认为这是抚慰金,并且这种抚慰金在现实中不仅要在精神上,身体上做补偿,还要杜绝这类事件的发生。
2、“逸失利益”赔偿说认为,死亡赔偿金就是一种对“逸失利益”的补偿。这种损失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依赖性的生活费,另一部分是因为死亡没有得到遗产的亲人的损失。也有学者认为,死亡赔偿金仅是一种“没有意义”的补偿。基于此,有学者对相关损失和丧失继承权做出了理论。
(1)扶养权说认为,作为侵权行为的源头,应该降低对死亡赔偿费用的支付赔偿请求权利,所以死者家属可以得到生活费的赔偿。根据扶养权说可知,赔偿范围是赔偿义务人给受害人家属的赡养费。由于受害人的死亡给那些继承人的财产权利造成损失,这并不属于该列的补偿。根据美国一些州的“不当死亡法”,财产损失的受害人的配偶,孩子或家长有权因受害人的死亡而要求被告赔偿。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的计算“损失”的方法,即受害人家属有权向被告提出赔偿用来提供经济支持。
(2)[2]继承丧失说认为,对于侵权行为造成死亡而形成的损失可以留给未来的财产继承人。具体而言,被害人如果没有受到侵犯,在未来将继续获得收入,而这些收入可以作为受害人的财产的合法继承人所继承,加害人导致被害人死亡,这样将来可以得到的收入就完全丧失,所以受害人未来的法定继承人可以继承财产也减少。按照继承丧失说,赔偿义务人应当赔偿的是因受害人死亡而丧失的未来可得利益。因此,采“继承丧失说”的立法往往在伤害致死赔偿项目上不再单独规定被扶养人的生活费,死亡赔偿金与被扶养人的生活费,这表现为相互排斥的关系。
一些学者认为,死亡赔偿的范围,包括“对受害人一方的相关财产损失赔偿,对精神损害赔偿”和“补偿近亲属”赡养费的赔偿和补偿。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混淆了“被害人相关财产损失赔偿”和“对精神损害”和“对死亡的赡养费赔偿家属赔偿近亲属”是存在不同性质的。侵权死亡的赔偿范围包括丧葬费、物质性损害赔偿(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损害赔偿(抚慰金)。
二、侵权死亡赔偿的范围
《侵权责任法》在第16条和第22条中确定了侵权死亡的赔偿范围,包括丧葬费、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损害赔偿金,分述如下。
《侵权责任法》第16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可见,本条分三个层次规定了人身损害的赔偿项目:(1)一般侵权造成的人身伤害赔偿项目:合理的医疗费,护理费的成本,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交通费,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2)残疾赔偿项目侵权:残疾人生活津贴和侵权残疾赔偿金;(3)对项目的残疾赔偿金的另一个原因: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在死亡赔偿案件中,如果被侵权人立即死亡,侵权人应支付的赔偿项目第三个层次的规定,即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如果侵权发生前的医疗生活,并应当支付由此产生的医疗费,护理费等合理费用,运输费等,为治疗和康复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本文认为,医疗侵权行为人死亡前发生的合理费用被侵权人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和收入,由于工作时间的损失属于财产损失。换句话说,这样的财产损失不属于侵权赔偿范围。因此,《侵权责任法》第16条规定的侵权死亡案件的赔偿项目是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依据此条文,只要满足(1)侵害他人人身权益和(2)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构成要件,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在侵权案件中,被侵权人的近亲属遭受丧亲之痛,不能不遭受了“严重的精神损害”,这“严重精神损害”是由于侵犯生命权造成的[3],并对《侵权责
任法》第十八条规定,其近亲属的规定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被侵权人的近亲属有权请求侵权人支付赔偿的严重死亡侵权精神损害。因此,赔偿是侵权赔偿项目。
三、侵权死亡赔偿的计算标准
《侵权责任法》没有规定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问题,但同一侵权行为造成的多人死亡,只能在第十七条规定的死亡赔偿相同数额确定。总体而言,《侵权责任法》确定的死亡赔偿金、赔偿死亡赔偿金、丧葬费项目等是最终支付金钱补偿的形式,因此死亡赔偿金应当遵循完全赔偿原则,财产赔偿原则和过失相抵原则,对补偿标准进行严格计算。
四、侵权死亡赔偿请求权主体的范围
《侵权责任法》第18条就死亡赔偿[4]请求权主体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即“被侵权人死亡的,其近亲属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以被侵权人为单位,该单位分立、合并的,承继权利的单位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被侵权人死亡的,支付被侵权人医疗费、丧葬费等合理费用的人有权请求侵权人赔偿费用,但侵权人已支付该费用的除外。”本条第1款确定了被侵权人的近亲属就被侵权人死亡而产生的死亡赔偿金等逸失利益和具有抚慰“严重精神损害”的抚慰金享有法定请求权。本条第2款确定了实际支出丧葬费、医疗费等被侵权人死亡前后合理费用的人享有法定请求权。
1、在侵权死亡赔偿金的索赔主体上来说,被侵权人的近亲属或家属有权请求侵权人支付死亡赔偿金。在性质上比侵权的死亡赔偿值要高,但侵权人因侵权而死亡导致预期收入减少。被侵权人的亲属和近亲属,特别是被侵权人的家属有权要求侵权人赔偿死亡赔偿金,原因在于近亲属认为死者是“经济主要来源”或“财产共同关系”,因为婚姻关系(尤其是法定共同财产制)可以合法获得此类赔偿。侵权事故导致受害人死亡,因此这部分的应得利益损失应要求获得赔偿。
2、侵权行为造成的死亡人的近亲属遭受精神严重损害,所以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死者近亲属请求赔偿的依据,是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和精神损害,而不是死者的。因此,在侵权案件中,被侵权人的亲属抚慰金是请求权的来源,是因被侵权人家属遭受严重精神损害赔偿提出的。在这个意义上,精神损害抚慰金请求权的延伸,是自然人的人身权利。“死亡的亲人,亲人离别的痛苦过程,他们遭受的精神损害。”作为侵权案件的受害人家属,在经历了严重的精神痛苦,侵害生命,是否要有正确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这要做具体分析[5]。
五、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基本问题
(一)侵权责任的含义和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内容
侵权责任法律制度属于民事基本法律,是用来保障公民,法人的[6]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财产权,知识产权和其他民事权益,维护经济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法律。侵权责任法律制度包括侵权责任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包括相关的行政法规。侵权责任是什么?什么是侵权责任?这里的侵权行为,是指民事权利的侵犯,这里的责任,是指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是侵害民事的权益,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对公民的日常生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关系所造的侵权责任法律制度,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在侵权行为责任的大陆法系以及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可知,无论是民法的规定,与单行法规定,仍然有许多案例需要补充。美国侵权责任法律制度,除了判例法,律法,还有“侵权”的重述,有将近1000篇案例。在中国的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有关法律已超过40部。那么多的成文法和判例法,虽然内容丰富,但是实际上是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侵权的构成条件?二是如何承担责任?侵权行为主要是由原则构成的解决。
(二)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作用
对法律上的侵权责任,可以从多个角度解释。基本解释有两个,一个是被侵权人的保护,二是侵权行为的减少。
对被侵权人的保护是建立和完善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主要目标。中国民法通则中提到,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婚姻自主权和个人权利,所有权,使用权和其他财产权利,享有合同债权,著作权,商标,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公民享有法人的民事权利也有很多。法律规定,法人的民事权利和公民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怎么办,要通过侵权责任法律制度保护被侵权人。中国的法院侵权案件2007 863000,2008 992000。侵权责任法律制度是民事权利保护的制度,是解决侵权案件侵权纠纷的制度。需要指出的是,被侵权人的保护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同时期对保护被侵权人的意义的阶段是具有连续性的。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深对人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对人的全面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被侵权人的保护范围不断扩大,不断提高保护水平,不同方式的多样性保护。此外,在许多情况下,被侵权人的保护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如环境污染,产品责任,交通事故,工伤事故和其他重大纠纷涉及人数较多,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六、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和我国的现状
(一)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
1804《法国民法典》第一千三百八十二条规定:“任何行为造成伤害,导致行为发生的人因其过错,应当为他人承担赔偿责任。”如果说没有过错人的责任是不公平的,动辄其咎会限制行动自由。过错责任原则,自由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是资本主义和各国民法的支柱,共同为资产阶级的法律武器的崛起做贡献。第三,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并存。进入工业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着事故的发生,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无过错责任是指不考虑在引导人们行为的事故损害,除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行为人应承担的责任。1838,普鲁士帝国《列车事故铁路法》第二十条规定的无过错责任,但这一规定很长时间没有真正落实。美国和欧洲开始在落实责任侵权纠纷法律是在二十世纪初。无过错责任是在一个单一的法律形式,在第二十世纪末,考虑到案件和法律规定有遗漏,出现了一般规定的趋势。
近半个世纪以来,侵权行为责任的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扩大保护范围。随着资本主义民法的社会的出现,早期维护产权为核心,辅以大量的个人权利。德国民法典规定以名誉权保护公民,在第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明确名誉权保护。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大量先进技术的发明和普及,同时满足人民的物质[7]和文化需求,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受到侵害,从而扩大了公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的保护范围。照相机,望远镜,录音机,录像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使过去难以想象的侵害名誉权,隐私权等行为屡屡发生,产品责任,环境污染,事故禁而不止,这一切促使各国加强公共生活和人民生活财产安全的保护。第二,增加责任的方式。早期的民法保护财产权利为核心,因此承担侵权责任的损害赔偿的主要方式。现在的民法典,重视保护公民,法人的人格权,而不是损害赔偿责任方式,并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并逐步扩大对消除危险的适用范围。第三,举证责任逐渐减弱。适应与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并存的时期,为了公平解决侵权纠纷,减少侵权行为,是侵权人的举证负担逐渐减弱。主要表现在:一是故障逐渐客观化识别,从个人的主体地位,没有故障识别,并与责任照顾大多数人标准没有发现故障。二是特定条件下的被侵权人依法应当承担举证责任,而由行为人承担举证责任,理论上叫做“举证责任倒置”。三是无过错责任,双方不需要证明行为人主观过错,只有有争议的法定豁免如果不存在,如法定免责事由,行为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四,分离的责任主体和赔偿主体逐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发展,并设立专项赔偿基金。如道路交通事故强制保险,在责任和赔偿,人是同一个人,强制保险,在人和补偿分离量责任保险,赔偿是保险公司,肇事者不直接支付。从第十九世纪末到第二十世纪早期,尤其是在第二十世纪50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社会保险,强制保险,特别补偿基金制度和侵权责任法律制度,在解决侵权纠纷共同发挥作用。
(二)我国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主要重视和改进中国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建立[8]。1986制定的民法,专门用第一章“民事责任”,对责任与侵权责任的规定属于 8
过错责任原则。为中国侵权责任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此外,民法的一般原则在中国有超过40个法律关于侵权问题的相关规定,主要是:1侵害财产的责任。物权法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法。2知识产权侵权责任。商标法,专利法,版权法规定。在婚姻、继承和其他责任3违反独立性。婚姻法,继承法的规定。4商业侵权责任。公司法,海商法,票据法,保险法,证券法,信托法的规定。5交通事故责任。道路交通安全法,法律,铁路,民航法规定。6产品责任。产品质量法,药品管理法,消费者保护法规定。7环境污染责任。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的固体废物的法律规定。8生产事故责任。安全生产法,建筑法,电力法,煤炭法。9食品安全责任和传染病的传播。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献血法。10其他侵权责任。人民防空法,法律规定的公路法。
中国民法通则和有关法律规定,要明确侵权责任,保护公民,为法人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我国侵权责任法律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出现的新类型的侵权行为,侵权类型纠纷的发生很多,但现有法律的一些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法律规定分散在众多,缺乏统一规定在侵权责任。为了更好地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必要制定一个更完整的侵权责任法。
七、完善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完善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制定侵权责任法,作为解决侵权纠纷的基本法律,同时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以下是汇报对侵权责任主要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一)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
完善侵权责任法律制度为什么第一个是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原因是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纠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世界因道路交通死亡人数约为1250000人每年,平均每天3000人,全世界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引起的约500000000000美元的损失。机动车交通事故案件占1/3。
道路交通事故纠纷的原则为过错推定,虽然国家有一些规定,如日本,韩国,等无过错责任法律的国家的一些规定,如德国,法国。这些国家基本上通过强制保险制度来解决赔偿问题,是否无过错责任适用于过错推定,因为个人的原因造成的损坏,一般可以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中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补偿原则的规定,修订了百分之七十。改善前后的同时,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主要是补偿原理的故障,假设是事故发生后,被侵权人因为机动车碰撞所造成的损害,如果由机动车一方证明机动车碰撞被侵权人没有过错,则不造成赔偿。补偿原则,与交通事故的特性相一致,符合国际惯例。2004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情况良好。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进一步完善,需要根据事故的特殊情况作出具体规定,如事故是租赁,借贷,车主是否承担责任;当事人之间尚未成交但机动车事故转移;机动车被盗,事故发生后如何采取责任等。同时,要完善我国机动车强制保险制度,逐步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
(二)医疗损害责任
近年来,医疗纠纷逐年上升,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妥善解决医疗纠纷,既要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也要保护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步。
医疗损害责任的合理规制,必须充分考虑诊疗活动的特点。诊疗活动的主要特点:
1、医学是一个探索性的,实证性的学科,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不知道很多疾病的原因,已知的原因,也有难以治愈的一部分,了解了很多药物的副作用是很有限的。如甲型H1N1流感,卫生部在四月三十日规定为乙类传染病,五月五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目前,我国甲型H1N1流感的认识太小。
2、人体体质的基因是不同的,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环境,所以不同的疾病表现在的患者的治疗中。如已知的青霉素过敏,有人对青霉素皮试不过敏,即使通过,也不排除过敏反应的可能。
3、医务人员是救死扶伤的天使,据了解,专科医生的培养至少需要15年时间。
患者引起的疾病,而治疗需要患者的配合,医疗纠纷不适用无过错责任,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国家的无过错责任。因此,可以概括,怎样才适用过错推定?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专业和强大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和医院之间的信息不对,从医院掌握的一些证据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适用过错推定,让医院承担更高的举证责任。另一种观点认为,根据诊疗活动的未知和特异性争议的诊断与治疗特点,它是过错推定。不分青红皂白,将过错推定的实施,有助于保守治疗,不利于医学科学的进步。由于争议的处理,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只有在如医疗人员有严重违法行为疗法或隐藏的特殊情况,拒绝提供有关医疗信息和纠纷,它发生在举证责任倒置。患者和医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应当通过信息交流和信息披露等措施。
医疗纠纷中相当一部分是由药物造成的缺陷,给患者造成损害的医疗设备,如心脏疾病的心脏起搏器导线断裂的治疗。责任是明确的,许多患者仍然难以及时、合理的补偿。依照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药品和医疗器械属于产品的范围,由于赔偿无过错责任产品缺陷,除法定的豁免,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属于生产者责任,有权向生产者追偿。需要指出的是,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的法律适用,产品缺陷不包括药物的副作用,不包括利用医疗设备造成正常伤害。
(三)环境污染责任
环境问题关系人的生存和发展,治理环境污染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义务。
首先,居民生活污染的过失责任,主要由物权法解决相邻关系为主。企业生产和污染是无过错责任,主要由环境保护法,法律对预防和控制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法和相关法律解决。在企业的生产和污染和无过错责任适用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污染源,还要进一步区分责任。如泄漏造成的核材料或者核设施的核污染责任,污染责任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不同的豁免。
其次,进一步明确环境污染的范围。对空气,水污染,土地属于环境污染,也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环境污染。这里的环境,既包括生活,生产环境,包括生态环境。
第三,对环境污染纠纷的统一规定的举证责任。对环境的污染,在复杂的形势下,让被侵权人证明在组织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带有危险的生产过程是困难的。根据精神上的无过错责任,被侵权人只要证明存在损害,应当承担证明企业排污行为和事实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损害的负担,并证明可以免除负担。
第四,进一步研究谁有权追究污染者的侵权责任问题。法院受理环境污染案件有1200多例。案件的受理不多,并不表明环境污染问题并不突出。许多环境污染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时间长,跨度大,弱势群体分布广泛,需要研究如何更有利于追究侵权责任的污染问题。让人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企业环境污染责任是困难的,为进一步研究相关机构和环境污染责任相关主体企业责任,完善民事主体制度,还需努力。
(四)死亡赔偿制度
死亡赔偿制度[9]是解决被侵权人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造成死亡的赔偿纠纷。中国民法通则,消费者保护法,产品质量法规定了死亡赔偿金。
被侵权人死亡的医疗费,丧葬费赔偿是明确的,易于计算,争议不大。更有争议的是死亡赔偿金。在实践中,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根据不同的标准,死亡赔偿金的支付,城市居民获得的死亡赔偿金比农村居民高,一度引发“同命不同价”的说法。提高死亡补偿制度,补偿的对象,对于需要研究的赔偿和死亡赔偿标准赔偿范围。
完善死亡赔偿制度,需要研究死亡赔偿金的赔偿对象、赔偿范围和赔偿标准。
1、补偿对象
损害赔偿,这个问题也可以转化为人造人侵权损害。?然而,几百年来争论这个问题,至少,直到今天还在争论。国内外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理论界和实务界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被侵权人死亡,死者权利的侵犯,导致死亡。另一种意见认为,死后被侵权人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
2、赔偿范围
赔偿范围应解决哪些损害赔偿。从国外的补偿的情况,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精神损害死亡的预期收入和死者近亲属的赔偿。另一种模式是死者被依赖性的生活和死者近亲属的精神损害赔偿。
3、补偿标准
赔偿来解决赔偿的具体数额标准。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固定的标准。根据收入的差异,也不考虑教育背景,原则,按照平均收入乘以一定年限计算赔偿数额。二是个体本位。原则上,根据死者最近收入乘以一定数量的赔偿金额的计算。死者无收入的,按照平均收入乘以一定年限将赔偿金额的计算不同情况。
死亡赔偿制度的国外实践,一是赔偿范围和赔偿标准是建立在财产损失。人的生活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即使物质生活,也只是单一的收入。造成被侵权人死亡的,赔偿范围应包括物质损失和无形损失。因此,为了维护权益人的合法权利,要在民法上的损害赔偿原则一致的生活,表现时代精神的尊重。[10] 补偿补偿的对象和范围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这两个问题立法的一个清晰的认识。至于赔偿标准,往往会采用统一标准的原则,适当考虑个人收入,年龄,文化程度的差异。但没有统一标准,城市和农村的界限,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区域划分,但无论在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们,不分东西。个人差异,有时可以考虑,有时可不考虑,如交通事故,煤矿事故发生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可以不考虑个体差异,采用的薪酬方案。
(五)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在金钱的精神损害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有财产损害,有精神损害,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都重要。有些国家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已经有百年历史。[11]二战后,随着市民的生活更健康,保护个人自由,名誉权,隐私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目前的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法律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如造成被侵权人死亡,伤残,被抚养人生活费的法律规定为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的支付,那么死亡赔偿金,是否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残疾赔 13
偿金的内容,值得研究。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补偿条件,赔偿范围和赔偿标准。
结论
我国的死亡赔偿制度从1963年开始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侵权责任法》。在之前,死亡赔偿的金额和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上比较混乱,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对于死亡赔偿金的数目一直存有争议,被很多人认为不公平,同命不同价,争论不休。而《侵权责任法》的出台,则对以上问题进行了修订补充,让我国这方面的法律制度得到大大的完善。
本文主要从侵权死亡赔偿的性质、赔偿范围、计算标准、请求权主体范围进行了叙述,总结了我国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基本问题,然后归纳了近些年来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和我国的现状,最后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医疗损害责任、环境污染责任、死亡赔偿制度和精神损害赔偿五个方面提出了完善了几点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法律的基础就是社会实践,是对它的总结、提炼,而社会一直在改变,所以法律也要与时俱进。[12]我们国家的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解决了我国有法可依的问题,但同时严格执法,违法要处置也成了现在最迫切的问题。总之,虽然我国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现在有些法律还不健全,还需要我们一起不断的去完善、去补充。
致谢
时间如梭,转眼毕业在即。回想在大学求学的四年,心中充满无限感激和留恋之情。感谢母校为我们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使我们能够在此专心学习,陶冶情操。谨向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副教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王老师不仅在学业上言传身教,而且以其高尚的品格给我以情操上的熏陶。本文的写作更是直接得益于他的悉心指点,从论文的选题到体系的安排,从观点推敲到字句斟酌,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师恩重于山,师恩难报。我只有在今
后的学习、工作中,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做出点成绩,以博恩师一笑。
另外,我必须感谢我的父母。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作为他们的孩子,我秉承了他们朴实、坚韧的性格,也因此我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战胜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也因为他们的日夜辛劳,我才有机会如愿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进而取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最后,我必须感谢我的朋友,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指引,我才能得以顺利完成该论文。
参考文献
[1] 冉艳辉,钱颖萍;论我国死亡赔偿制度的构建与完善[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侯国跃;继承法原则体系的构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姚辉;邱鹏;论侵害生命权之损害赔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林存柱;我国死亡赔偿制度的演变与趋势[J];东岳论丛;2004年04期 [5] 覃家壬;论死亡赔偿金与生命权保护[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屈茂辉;人身伤害赔偿若干问题研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3期
[7 ]刘运亚,张力;生命权救济理论重构[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隋日安;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评述及性质分析[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冯恺;生命损害赔偿请求权理论再思考[J];政法论丛;2004年02期 [10] 石春玲;死亡赔偿请求权基础研究[J];法商研究;2005年01期 [11]H G power grid, N Duokaofu, N
Yang
Sen: “the
new
tort law China”, “the study of comparative law”;2012 [12]The current insurance crisis and modern tort lawjstor.org [PDF] Full-Priestjsto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