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越秀区商贸旅游业的考察报告

时间:2019-05-15 12:33: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州市越秀区商贸旅游业的考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州市越秀区商贸旅游业的考察报告》。

第一篇:广州市越秀区商贸旅游业的考察报告

广州市越秀区商贸旅游业的考察报告

柳军辉

广州商贸旅游业一直比较繁荣,与制造业、加工业并列为三大中心。作为广州城发祥地的越秀区,总面积仅9·16平方公里,但一直是商家必争的黄金地段,向有“东山少爷,西关小姐,越秀商贾”之称。有鉴于此,越秀区把“商旅富区”列为四大发展战略之首,做好“商旅互动”大文章。去年11月,组织上安排我到广州市越秀区大新街道办事处跟班学习。借此机会,我对全区商贸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有所感悟。

一、越秀区发展商贸旅游业的历程和现状

二、越秀区发展商贸旅游业的主要做法

2、多管齐下,打造品牌。越秀区积极挖掘潜在资源,打造两张商贸旅游品牌。一是历史文化品牌。通过发掘整合历史资源,形成了8个国家级、9个省级、26个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着力保护、开发和利用,凸显“南越文化”特色,展示“古城商都”风貌,促进商旅经济与历史文化的结合。如北京路步行街以千年水闸、千年古道为历史文脉,改造大佛寺广场,越秀书院群及其他景观,构筑主题购物公园,提升历史文化和商业文化品位,日均人流量超过30万人次,节假日高达90万人次;商铺面积由1997年的2.68万m2发展到2002年的10.8万m2;商铺价值平均每年递增8%,1995年以前200多万元购买的商铺现已接近2000万元。二是城市景观品牌。越秀区打造品牌的三条措施值得借鉴:①健全机构抓协调。成立了分管区长牵头,经济、商贸、旅游、建设等部门负责人参加,辖内商会、大型商厦和旅行社等负责人组成的商旅发展协调委员会。定期协调解决问题,落实规划和相关措施。②多方宣传重推广。公开发行《越秀区导游全览图》、《越秀区美食购物攻略》、《越秀区导游词(中英文版)》、《越秀区投资服务指南》等平面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借项目建设、升级改造之机,举办专题研讨会。如2003年举办的北京路建设高峰论坛、越秀区商贸旅游与民俗文化研讨会、光明广场室内设计研讨会,吸引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知名人士2000多人参加,国内媒体广为报道,引进项目3个,资金2000多万元。借几大历史遗址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机,举办万众欢娱北京路活动,日均人流超100万,日均营业额10多亿元。③政府引导促发展。如大新街在1999年引进4个皮革经营大户,免费提供停车场所,免费代办一切手续。通过大户带动,3年后商户由1000户发展到4000户,形成一条皮革批发专业街,年交易额1.2亿元,上交税收800万元。

3、市场运作,筑巢引凤。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深度挖掘和打造优良的投资软环境。一是出台奖励政策鼓励中介招商。越秀区出台了《鼓励引进内、外资投资项目和新办企业试行办法》、《鼓励新办企业暂行措施》两个文件,明确以归区所有的地税额为奖励依据,以50万元为起点,奖励中介组织。近两年,引进项目20多个,奖励金额2000多万元。二是建立投资服务中心抓好协调服务。区设立了投资服务中心,街道建立了工贸公司,分别全程全权代理大中型、小型项目的风险分析、工商注册、税务登记、行政审批等手续。区委政府要求各部门给予极大支持和配合,使投资者通过区投资服务中心或工贸公司这个窗口,切实感受到“一站式”服务的便捷和高效。三是强化服务理念树越秀口碑。越秀区提出:“能提供的东西要最好,不能提供的要服务好。”如全球最大的物流企业--伯灵顿公司总部引进越秀区后,为满足企业仓储用地的需要,积极与花都区洽谈共建一个几千亩的物流仓储园区,园区税收按比例分成,优势互补,联盟发展。四是重视协会和商会抓沟通联络。

三、加强商贸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借鉴越秀区的做法,学习珠三角的经验,我认为加强湘潭商贸旅游业的发展,要坚持四个方面:

1、坚持规划先行。组织专家学者和行业部门按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着力挖掘丰厚的历史底蕴,结合市场群体建设和当前人居情况,商贸布局现状,城市规划要求,编制好商贸旅游业发展规划。在规划编制中,注意把建设、改造与保护结合起来,使独有的古城文化遗迹和风貌通过科学规划与现代风格相融合,科学规划和调整城区功能布局。既规划好各大“商圈”各自的业态与功能,又重视“商圈”内部各行业、各层次的布局,规模适度,功能互补,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既重视“商圈”内部主业的发展,又重视发展配套服务;既重视“商圈”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又重视“商圈”内部的环境建设,改善“商圈”内部的文化与生态环境,走商贸业与旅游业、经济与文化互动之路,增强“商圈”的文化氛围。坚持以城区经营理念推动“商圈”的建设,注意运用利益导向机制动员社会力量按照政府的规划参与建设,构筑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的现代化商贸旅游中心区的格局,实现共建双赢。

2、全力打造品牌。一个品牌,可以支撑一个城市、一片市场。打造品牌至关重要。一是商业化包装。在当前品牌时代,专业市场的发展需要专业化的营销、运作手段,对行业市场的结构进行优化,把同行业中零乱、信息不对称的经销商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集中交易的平台,为广大零售商提供一个进货渠道,也为终端客户提供良好的购买场所。比如说一个酒店用品博览城,其实就是一个酒店用品的批发市场。通过专业化的运作,达到使买卖双方共赢的批发市场,“新专业市场”之说也因此诞生。二是专业化管理。包装后,通过专业化管理,为入驻市场的商家做好配套服务、统一品牌宣传以及售后管理等工作。比如虎门国际布料交易中心,其股东就专门筹备了2000万元的经营管理和物业管理费,交由某市场策划营销公司运作。三是政策的引导。专业市场要提高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必须要有政府的引导。如虎门富民时装城、黄河时装城,厚街几个家具市场等,都是有了政府的规范、引导和扶持,其运作才比较成功。政府打造产业集群的努力为专业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这些专业市场作为会展的场馆,形成了“永不落幕的交易会”,带动专业市场的发展。另外,政府提供配套设施如物流体系和便利的工商、税务服务,为专业化市场更好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实施四大战略。一是点轴发展战略。即在各商圈内重选取一到两个具有一定规模,性质符合该商圈规划定位,特色鲜明,能够起龙头示范作用的大型商业项目或商业街,作为政府着力扶持的对象,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配合政府推出的该点/轴所处商圈的整体发展规划,引导和带动其他商业网点项目和商业街的开发建设,从而推动整个商圈的建设发展。二是规模经济政策。要积极实施规模经济政策,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扶优扶强,鼓励大型的品牌商业企业或集团公司,实施规模扩张的发展策略,兼并小型、零散的商铺,实现经营上档升级。三是税源经济策略。通过统筹规划,引导商圈内的商业网点进行改造升级,使其向展销、电子商务等高级贸易形态转变,实现市场升级换代。四是部门大合唱。要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物力,着力改善商业区的道路交通、停车场、街区环境等。建立区内写字楼和在湘大公司、品牌企业的资料库,有针对性地提供必要的服务,尽力吸引国内或区域内的知名大型商业企业的总部或分部到本区安家落户。

4、发展中介机构。在政府加强和改善对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同时,着力培育专业性协会和商会,架设沟通政府和经营户的桥梁,承担营利性组织服务工作。同时,带动相关行业,加强自律。制订行业自律公约,抵制假冒伪劣,抵制违规交易,依法经营纳税,依约供货付款,遵守合同合约,守诺履行服务,组织商家共同努力打造商誉招牌。通过建立信用制度,用制度保证诚信者得益,失信者受损,提高商贸旅游业的信誉。

(作者单位:雨湖区广场街道办事处)

第二篇:广州市越秀区商贸旅游业的考察报告

广州市越秀区商贸旅游业的考察报告

柳军辉

广州商贸旅游业一直比较繁荣,与制造业、加工业并列为三大中心。作为广州城发祥地的越秀区,总面积仅9·16平方公里,但一直是商家必争的黄金地段,向有“东山少爷,西关小姐,越秀商贾”之称。有鉴于此,越秀区把“商旅富区”列为四大发展战略之首,做好“商旅互动”大文章。去年11月,组织上安排我到广州市越秀区大新街道办事处跟班学习。借此机会,我对全区商贸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有所感悟。

一、越秀区发展商贸旅游业的历程和现状

早在90年代初期,越秀区按“工商并举”发展战略,注重抓项目、抓投入,基本形成了“一路五区三带十街”的商贸旅游经济格局,即:一条既具现代时尚、又有岭南风情的商业步行街,五个以服装商贸、经济会展、休闲旅游、金融商业服务、政务中心为主的功能区,三条汇集文化史迹、宗教文化、城市传统中轴线景观的游览带,十条专营批发业务的专业街。1997年,适时将发展战略调整为“商旅富区”,从抓具体经济项目转变到抓营造环境,从搞“马路经济”到注重环境效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以商贸业、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2002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08亿元,年均增长11.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48亿元,年均增长15.47%。全区工业与商贸旅游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从1997年的25:75调整到2003年的7:93,基本形成了与现代化中心城区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二、越秀区发展商贸旅游业的主要做法

1、多层规划,准确定位。1999年,越秀区以建设商旅中心城区为目标,开展全区性的调研,形成了三个层面的规划方案:一是区级宏观规划。出台了《越秀区商贸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1-2010)》。围绕“古城商都发祥地”的形象定位,贯穿“构筑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这条主线,确定了“经济与文化并举、商贸与旅游互动”的发展思路,明确了产业布局和行业规划,确定了商圈拓展和古城遗迹、历史文物的保护范围。按照居住区与商业区相对分离的原则,明确不在居住区内开发新的专业街、专业市场。二是商圈详细规划。对大的商贸区、主要旅游点进行调研定位,细化了大型商圈的业态与功能、商圈内部行业和层次的布局与规模,规划了道路、停车场、绿化广场等配套设施。如北京路步行街,以“一路阅尽千年沧桑”为主题,定位为“最能代表广州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现代文明融汇发展的趋势、充满时尚活力和集聚力、辐射力的国际商贸区”。改变以往拆旧建新的规划,保留有特色的东西,特别是千年文化景观,实行差异化发展。商贸综合区定位为“山水城市特色、岭南建筑特色、民俗文化特色和传统商业特色”,发挥交通便捷、产业配套的优势,着力引导大商号加盟,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充分融合。三是专业街专题规划。10条专业街所属街道,按照总体要求,以巩固特色、发展特色为主题,对经营状况、街区环境、管理构架、文化特色进行了详细规划,力求挖掘文化资源,重构历史风貌,完善配套服务,提高经营档次。规划的制定中,始终坚持政府主持、专家主言、公众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政府把调研课题交给专业院所,经专家调研形成方案后,通过越秀区政务网、公众网,甚至广州日报等传媒征求意见,反复研讨形成。准确的定位,为大型民营企业进驻起到引航、导向作用。1999年至2002年间,引进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民营商贸企业210家。

2、多管齐下,打造品牌。越秀区积极挖掘潜在资源,打造两张商贸旅游品牌。一是历史文化品牌。通过发掘整合历史资源,形成了8个国家级、9个省级、26个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着力保护、开发和利用,凸显“南越文化”特色,展示“古城商都”风貌,促进商旅经济与历史文化的结合。如北京路步行街以千年水闸、千年古道为历史文脉,改造大佛寺广场,越秀书院群及其他景观,构筑主题购物公园,提升历史文化和商业文化品位,日均人流量超过30万人次,节假日高达90万人次;商铺面积由1997年的2.68万m2发展到2002年的10.8万m2;商铺价值平均每年递增8%,1995年以前200多万元购买的商铺现已接近2000万元。二是城市景观品牌。越秀区打造品牌的三条措施值得借鉴:①健全机构抓协调。成立了分管区长牵头,经济、商贸、旅游、建设等部门负责人参加,辖内商会、大型商厦和旅行社等负责人组成的商旅发展协调委员会。定期协调解决问题,落实规划和相关措施。②多方宣传重推广。公开发行《越秀区导游全览图》、《越秀区美食购物攻略》、《越秀区导游词(中英文版)》、《越秀区投资服务指南》等平面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借项目建设、升级改造之机,举办专题研讨会。如2003年举办的北京路建设高峰论坛、越秀区商贸旅游与民俗文化研讨会、光明广场室内设计研讨会,吸引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知名人士2000多人参加,国内媒体广为报道,引进项目3个,资金2000多万元。借几大历史遗址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机,举办万众欢娱北京路活动,日均人流超100万,日均营业额10多亿元。③政府引导促发展。如大新街在1999年引进4个皮革经营大户,免费提供停车场所,免费代办一切手续。通过大户带动,3年后商户由1000户发展到4000户,形成一条皮革批发专业街,年交易额1.2亿元,上交税收800万元。

3、市场运作,筑巢引凤。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深度挖掘和打造优良的投资软环境。一是出台奖励政策鼓励中介招商。越秀区出台了《鼓励引进内、外资投资项目和新办企业试行办法》、《鼓励新办企业暂行措施》两个文件,明确以归区所有的地税额为奖励依据,以50万元为起点,奖励中介组织。近两年,引进项目20多个,奖励金额2000多万元。二是建立投资服务中心抓好协调服务。区设立了投资服务中心,街道建立了工贸公司,分别全程全权代理大中型、小型项目的风险分析、工商注册、税务登记、行政审批等手续。区委政府要求各部门给予极大支持和配合,使投资者通过区投资服务中心或工贸公司这个窗口,切实感受到“一站式”服务的便捷和高效。三是强化服务理念树越秀口碑。越秀区提出:“能提供的东西要最好,不能提供的要服务好。”如全球最大的物流企业--伯灵顿公司总部引进越秀区后,为满足企业仓储用地的需要,积极与花都区洽谈共建一个几千亩的物流仓储园区,园区税收按比例分成,优势互补,联盟发展。四是重视协会和商会抓沟通联络。

三、加强商贸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借鉴越秀区的做法,学习珠三角的经验,我认为加强湘潭商贸旅游业的发展,要坚持四个方面:

1、坚持规划先行。组织专家学者和行业部门按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着力挖掘丰厚的历史底蕴,结合市场群体建设和当前人居情况,商贸布局现状,城市规划要求,编制好商贸旅游业发展规划。在规划编制中,注意把建设、改造与保护结合起来,使独有的古城文化遗迹和风貌通过科学规划与现代风格相融合,科学规划和调整城区功能布局。既规划好各大“商圈”各自的业态与功能,又重视“商圈”内部各行业、各层次的布局,规模适度,功能互补,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既重视“商圈”内部主业的发展,又重视发展配套服务;既重视“商圈”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又重视“商圈”内部的环境建设,改善“商圈”内部的文化与生态环境,走商贸业与旅游业、经济与文化互动之路,增强“商圈”的文化氛围。坚持以城区经营理念推动“商圈”的建设,注意运用利益导向机制动员社会力量按照政府的规划参与建设,构筑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的现代化商贸旅游中心区的格局,实现共建双赢。

2、全力打造品牌。一个品牌,可以支撑一个城市、一片市场。打造品牌至关重要。一是商业化包装。在当前品牌时代,专业市场的发展需要专业化的营销、运作手段,对行业市场的结构进行优化,把同行业中零乱、信息不对称的经销商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集中交易的平台,为广大零售商提供一个进货渠道,也为终端客户提供良好的购买场所。比如说一个酒店用品博览城,其实就是一个酒店用品的批发市场。通过专业化的运作,达到使买卖双方共赢的批发市场,“新专业市场”之说也因此诞生。二是专业化管理。包装后,通过专业化管理,为入驻市场的商家做好配套服务、统一品牌宣传以及售后管理等工作。比如虎门国际布料交易中心,其股东就专门筹备了2000万元的经营管理和物业管理费,交由某市场策划营销公司运作。三是政策的引导。专业市场要提高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必须要有政府的引导。如虎门富民时装城、黄河时装城,厚街几个家具市场等,都是有了政府的规范、引导和扶持,其运作才比较成功。政府打造产业集群的努力为专业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这些专业市场作为会展的场馆,形成了“永不落幕的交易会”,带动专业市场的发展。另外,政府提供配套设施如物流体系和便利的工商、税务服务,为专业化市场更好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实施四大战略。一是点轴发展战略。即在各商圈内重选取一到两个具有一定规模,性质符合该商圈规划定位,特色鲜明,能够起龙头示范作用的大型商业项目或商业街,作为政府着力扶持的对象,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配合政府推出的该点/轴所处商圈的整体发展规划,引导和带动其他商业网点项目和商业街的开发建设,从而推动整个商圈的建设发展。二是规模经济政策。要积极实施规模经济政策,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扶优扶强,鼓励大型的品牌商业企业或集团公司,实施规模扩张的发展策略,兼并小型、零散的商铺,实现经营上档升级。三是税源经济策略。通过统筹规划,引导商圈内的商业网点进行改造升级,使其向展销、电子商务等高级贸易形态转变,实现市场升级换代。四是部门大合唱。要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物力,着力改善商业区的道路交通、停车场、街区环境等。建立区内写字楼和在湘大公司、品牌企业的资料库,有针对性地提供必要的服务,尽力吸引国内或区域内的知名大型商业企业的总部或分部到本区安家落户。

4、发展中介机构。在政府加强和改善对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同时,着力培育专业性协会和商会,架设沟通政府和经营户的桥梁,承担营利性组织服务工作。同时,带动相关行业,加强自律。制订行业自律公约,抵制假冒伪劣,抵制违规交易,依法经营纳税,依约供货付款,遵守合同合约,守诺履行服务,组织商家共同努力打造商誉招牌。通过建立信用制度,用制度保证诚信者得益,失信者受损,提高商贸旅游业的信誉。

(作者单位:雨湖区广场街道办事处)

第三篇:广州市越秀区商贸服务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广州市越秀区商贸服务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迈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为明确新时期发展目标,提升商贸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商业和商务并驾齐驱,加快全区商贸服务业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法制化进程,特委托商道(广州)咨询有限公司协助编制本规划。规划系统梳理了我区商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发展思路,明确发展布局,提出保障措施。

本规划根据我国2002年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结合我区第三产业特点,对商贸服务业进行类别划分,经适当归并,划分为10类,包括批发、零售、贸易、餐饮、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一、发展环境

2005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顺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全区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提升了其作为广州市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和地位。“十五”时期我区商贸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期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时期,我区商贸服务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发展的新机遇、又面临许多新挑战。

(一)优势 1.区位优势突出

我区在广州市城市发展战略中定位为城市“内圈”的核心,是广州市的政务中心、商贸服务业中心、金融中心、文化教育中心、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区位优势独特。全区各大商圈密布,汇集了广州市众多的商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时尚、高档、精品、特色”的商业文化内涵。商业基础雄厚,商务氛围浓厚,商贸旅游资源密集,对外辐射力较强,享有较高知名度。

2.商贸服务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五”期间,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见图1),2005年实现产值854.67亿元,占全市第三产业比重的29.38%,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为96.10%,成为我区的主导产业。商贸服务业总量稳步增长,比重持续走高,商贸服务业成为我区经济增长的支柱(见图2)。2005年全区GDP达到889.38亿元,占全市GDP17.39%(见图3),年平均增长率为10%,居全市各区之首;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79亿元(见图2),占全市总量的19.11%,“十五”期间年均增长8.30%;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139.67亿元(见图4),占全市总量的29.04%,“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28%。两项总量指标均位居各区首位。***00第三产业(亿元)2001年499.66 2002年574.13 2003年661.96 2004年765.67 2005年854.67 图 1 “十五”时期越秀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走势图

我区商贸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既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扩大了社会就业,满足了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我区财政收入的增长,为我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

***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001年263.262002年281.772003年300.592004年329.632005年362.79

图 2 “十五”时期越秀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走势图

图 3 2005年广州市各区(市)GDP比重

25002000***0商品销售总额(亿元)2001年1216.082002年1337.932003年1532.332004年1862.852005年2139.67图 4 “十五”时期越秀区商品销售总额走势图

3.商贸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1)商贸服务业态日趋多元化

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05年我区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达到6167家,实现增加值322.44亿元,占全区总量的36.25%,经济总量和单位面积产出率均居全市各区首位。高科技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全区信息服务企业达到2885家,实现增加值33.15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3.73%;实现营业额215.75亿元,增长12.23%,占全区总量的5.21%。批发和零售业比重趋于合理,现代流通业、旅游业、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产业发展迅速,形成全方位、多业态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对经济推动作用不断增强。

(2)商贸服务业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

“十五”期间我区制定并实施了电子商务规划、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环市东CBD规划、北京路整治规划、东风东CEPA服务区定位和发展建议、永福路整治规划、农林下路-龟岗商业街发展规划、一德路整治规划、沿江路休闲旅游规划等多项专项规划,初步形成“两纵、四横、八圈”1的商贸服务业发展格局。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区(CBD),流花国际会展区,东风路现代服务产业区,沿江滨水休闲服务区,以及被国家授予国家信息服务业示范园区的黄花岗科技园(信息园)都是广州商贸服务业高度聚集区域,产业集聚发展优势彰显,创新平台初步形成。

4.中心城区发展模式推陈创新

我区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发展总部经济2的探索,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思路,创造性地构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服务体系,在完善环市东中央商务区、打造总部基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总部经济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引擎,2005年区内总部经济实现营业额2238.67亿元,同比增 1 “两纵”是指北京路国际商业步行区和农林下路两大商业带动轴;“四横”是指沿江路休闲滨水商务带、中山路特色商贸发展带、东风路现代服务产业带,环市路国际商务带四大商务产业带;“八圈”指北京路商圈、流花服装鞋业商圈、海印综合商圈、英雄广场时尚精品商圈、东山口商圈、一德路干果海味食品和玩具批发商圈、永福恒福汽车用品商圈、矿泉钟表皮革商圈。2本规划中的总部经济是指跨国公司、大企业的总部、区域性营运总部、分支机构、研发中心或办事处入驻该地区,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作为一种高端的经济形态,以集中于高级商务区或写字楼内的跨国公司、大型企业集团的总部或分支机构为外在表现,信息、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高度集聚为实质,具有附加值高、产业链长、辐射力强的特性。长11.45%,占全区的54.07%;完成增加值367.25亿元,同比增长10.53%,占全区的41.31%。“十五”期间,全区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的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逾100家,如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壳牌、西门子等一批跨国巨头均入驻本区,区内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403家,总部企业有250家。我区被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认定为“总部经济实践研究基地”,总部经济成为我区一大特色品牌。

5.营商环境日趋优化

我区以建设适宜创业发展、适宜居住生活的现代化中心城区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致力改善城区环境和公共服务素质,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商业基础和配套设施基本搭建,加上高素质的医疗文化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综合营商环境相对优良的优势得到明显加强。

(二)劣势

1.城市发展空间受阻

区划调整后我区整体面积虽然有所增加,但仍是各区县之中面积最小的,发展空间饱和的瓶颈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发展格局基本定型,可回旋的余地少。随着广州“东进、南拓、北优、西联”战略的实施,城市呈现多中心趋势,传统城市中心面临新兴城市中心的挑战,传统中心城区的经济先发优势在逐渐削弱。尤其是纳税大户企业及知名总部企业外迁成为本区发展的一大难题,未来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如何增创发展的新优势,成为全区上下的焦点。

2.环境改善任务艰巨

中心城区建筑密度大、土地商业利用率较低,运营成本较高,城区发展水平不均衡,环境改善任务相当艰巨。同时,市政建设改造步伐缓慢,交通堵塞、停车难等问题日益突出,对我区营商硬环境的提升形成较大制约。

3.专业市场改造难度大

目前我区拥有为数众多、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专业批发市场群。现有的市场大多位于中心城区,设施老化、交通拥挤、停车难、消防问题突出,发展模式滞后,提升专业市场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难度均较大,成为制约商贸业升级转型的一大难题。

4.商贸服务业结构有待优化

传统的商贸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仍占很大比重,传统百货业经营同质化严重,以连锁商业、专卖店、专业店、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商贸业态多元化发展不快。新兴服务业的中小型企业居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有限,留住并引进培育一大批骨干现代服务企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成为今后经济工作的一大主要任务。

(三)机遇

1.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服务业的加快转移,为我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调整步伐加快,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和拓展市场的趋势加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达国家新的一轮服务业外包的巨大机遇,而WTO协定的深化实施,为我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动力。

伴随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和泛珠三角区域协作进一步加强,广东整合珠江三角洲、面向全国与全球,吸引国际知名的大型连锁企业和物流企业的优势在加强,跨国分销企业在广东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现代流通体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服务形式的趋势明显。我区应凭借良好的发展基础并充分利用这一机遇,更广泛地利用外资,应用先进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大力引进吸纳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的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商务经济,商务中心的地位就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

2.国内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改善,为我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作为发展经济的一个重大措施。要求通过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通过扩大内需和利用外需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2005年初广东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粤府„2005‟1 号),提出加快服务业发展,使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居全国前列。广州市政府2005年11月下发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以优化竞争环境和提高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促进服务业素质提高和产业升级。此外,我区也十分重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及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以总部经济为龙头,以商贸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强区,使千年商都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的活力。

3.广州及珠三角区域城市化进程加快,为我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带来新商机

目前广州市的经济发展已经迈入 “后工业化阶段”。人均GDP由1997年的3000多美元到2000年突破4000美元,共用了3年时间,而再跃上5000美元的新台阶只用了2年时间,目前已经超过6000美元大关。珠三角区域,特别是广州周边区域的人均GDP也达到3000-6000美元。居民消费由传统的实物消费向服务购买转变,商贸活动向商务活动转变,金融、保险、物流、住房、信息通讯、汽车、旅游、休闲、文化、信息和法律服务等存在着广泛的发展空间。

“十一五”期间,广州经济预计可以保持年均12%的高速增长,是广州市居民人均生产总值向1万美元迈进、奠定现代化大都市基本格局、提升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阶段。城市现代化将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为我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了无限商机。

4.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为我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带来新动力

按照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自身规律,我区很多成熟的商圈经长期沉淀积累后,正处于商业价值挖掘期,也面临着升级优化的契机。同时,现代服务业在经济活动中逐步取得主导地位,知识密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部门迅速成长,与制造业日益融合,这些有利形势将本区商贸服务业推向高速发展的新起点。

(四)挑战

广州市商业多中心的态势加剧了城区竞争,弱化了中心城区的先发优势,天河区的天河北以及珠江新城在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上对环市东形成强有力的挑战。从2005年各区的几个主要指标来看(见下图),我区除商品零售总额尚保持少量优势外,其他各项指标天河区均与我区保持接近,领先优势不明显。此外,海珠区的琶洲对流花商贸会展产生很大的冲击,荔湾区的专业市场对我区专业市场构成挑战。因此,处理好与各城区协同发展的关系,走差异化线路,构建特色化产业结构成为我区今后发展的重要任务。亿元2500.02139.72000.01500.01141.61000.0500.00.0889.4888.8564.4341.3321.5362.8352.9185.4195.81908.2荔湾区海珠区越秀区天河区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图 5 我区与其他主要城区经济指标对比(单位:亿元)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区在商贸服务业上取得巨大成就,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由弱到强,商业业态和网点建设逐步完善,我区在广州市城市发展战略中城市“内圈”的核心地位得到强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越的人文环境,高度集聚的现代服务业和方兴未艾的总部经济,赋予了我区独特的发展环境。面对未来发展的巨大机遇和挑战,我区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明确商贸服务业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进一步理清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思路与策略,乘势而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商业和商务为重点,以文化和教育为两翼,围绕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为总体目标,以提升商贸服务业综合竞争力为主线,通过“两手抓”,即一手抓商业,做大商业;一手抓商务,做强商务,促进商业和商务并驾齐驱,实现“商业强区,商务兴区”的战略转型,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推进区域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法治化上新台阶。

(二)发展战略 1.“总部带动”战略

通过政府有计划的推动、行业商会的大力宣传和辖区企业的示范带动,提升对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的吸纳能力,在国内外树立我区作为华南地区总部经济集聚地的良好形象,规划建设好环市路中央商务区和“三大”商务带(东风路商务带、中山路商贸带和沿江休闲商务带),打造广州总部基地。着力打造“区域龙头为示范、重点楼宇为载体、品牌企业为带动、优质服务为支撑”的总部经济发展新格局。

2.“商业强区”战略

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先进经营方式来改造创新传统商业;积极发展新型业态,延伸服务层面和服务对象;走专业化、品牌化、高档化路线,形成鲜明的个性、品牌、服务特色;利用新开通的地铁线站,加强网点规划和业态配套,加快轨道枢纽型商业中心建设;加快专业市场离岸化3改造,走节约高效发展之路。

3.“商务兴区”战略

充分利用区域综合环境优良的优势,围绕构筑总部经济 3 离岸化:根据中心城区的实际,对专业市场经营中的展示、洽谈、销售、仓储、物流配送等环节进行分离,实现“一头”(展示、洽谈、销售)在内,“两头”(仓储、物流)在外。的乐园,现代服务产业的高地的城区发展目标,加大商务型城区建设力度。品牌公司集聚发展的理想之地,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充分发挥中心城区聚集辐射能力强的优势,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兴商贸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休闲产业、文化娱乐产业,不断提升服务产业规模和水平,将我区打造成为优秀人才汇聚的创业之地,优质企业争相涌入的发展之地,打造商务型新型城区。

4.“协同发展”战略

注重四个结合,一是注重把发展商贸服务业和珠三角的制造业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注重把改造传统服务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三是注重把发展生活服务业和发展生产服务业结合起来;四是注重将商贸服务业的品牌化、节约化与国际化结合起来。

(三)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预测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不低于8%;商品销售总额年均增长不低于9%;未来五年落户我区的世界及国内500强企业的分支机构从目前的100多家增长到150家以上,占区经济总量60%以上。现代服务企业总数达8000家,占全区经济总量的60 %以上。

(四)发展重点

以总部经济为核心,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新兴商贸业、休闲产业、“展贸型”专业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五大重点。

——现代服务业。以环市东中央商务区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延伸服务半径、服务领域和服务深度。吸引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进入我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专业咨询、研发设计、健康产业、信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态。

——新兴商贸业。引导鼓励发展连锁商业、专卖店、专业店、超市、网上商城等新兴商贸业业态,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在信用、效率、信息手段、规模化、专业化、个性化、多元化等方面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新兴商贸业业态。

——休闲产业。依托区内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旅游与商业相结合的产业,推进商旅互动,发展具有我区特色的休闲项目,着力将麓湖休闲商务区和二沙岛休闲商务区(RBD)打造成为广州的商务休闲中心。

——“展贸型”专业市场。推进专业市场的升级改造,充分利用我区良好的会展业、酒店业和信息业基础,建立方便、快捷、功能完善的交易平台,实现离岸经营,加快“展贸型”专业市场的发展,形成行业的价格中心、交易中心和结算中心。

——生产要素市场。加强我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生产要素市场。

三、发展布局

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发展的硬环境,改善发展的软环境,创新发展模式,完善产业布局,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增强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后劲,构建以“现代服务中心”和“中高档消费中心”为特色的产业发展布局。

(一)总体布局

围绕总部经济,抓好重点区域、重点楼宇、重点企业“三个重点”,形成“区域龙头为示范,重点楼宇为支撑,品牌企业为带动,优质服务为支撑”的总部经济布局。以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区和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为核心区,以东风路商务带、中山路商贸带和沿江休闲商务带为核缘区,以农林下路—东山口商圈、英雄广场商圈、海印商圈、流花商圈、一德路海珠广场商圈、矿泉商圈为拓展区协同发展,构筑以总部企业为龙头,“中轴叠加、两区带动、三带并举、六圈策应” 的商贸服务业发展格局。

(二)空间布局

重点调整和优化“中轴叠加、两区带动、三带并举、六圈策应” 的产业空间布局(见图6)。4 根据《广州市东山分区规划》和《广州越秀分区规划》,穗府[2005]9号文归纳整理。图6 越秀区“一轴两区三带六圈”产业空间布局图

——“中轴”。传统城市中轴线北起孙中山纪念堂,南至海珠广场,西到解放路,东达吉祥路、教育路,总面积123公顷的长方形区域,是广州两千年来的城市中心,名胜古迹遍布,政府部门集中。

——“两区”。是指以环市东为核心的国际中央商务区和以北京路步行街为核心的国际商贸旅游区。

——“三带”。是指东风路商务带(贯穿东风东CEPA服务区至东风中、东风西路甲级商务带)、中山路商贸带(中山一路至中山六路商贸带)和沿江休闲商务带(爱群大厦至广州大桥的沿江休闲商务带)。——“六圈”。是指农林下路—东山口商圈、英雄广场商圈、海印商圈、流花商圈、一德路海珠广场商圈、矿泉商圈。

1.“中轴叠加”规划布局。

规划范围5。传统城市中轴线将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域。越秀山公园与中山纪念堂是名胜旅游区、市政府与人民公园城市广场是行政办公区、起义路是历史文化休闲区、海珠广场是商贸旅游区。

布局思路。围绕传统中轴线“云山珠水、一城相系”的精髓,以广州大力打造传统中轴线为契机,规划中轴线地区的商贸、旅游、文化功能,改善周边环境、结合周边名胜古迹与商业区的分布情况,发挥该地区的传统文化优势,将中山五路、西湖路、惠福路、泰康路与沿江路定为商贸旅游路径,叠加全区的商业、商务、旅游等资源,整合该区的商业功能区,利用各自优势,错位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效应叠加的核心商业板块。同时结合地铁站点的设臵,通过地上、地下空间相结合,连接海珠广场商圈,打造富有特色的传统城市中轴线发展带。

2.“两区带动”规划布局。

“两区带动”是完善以环市东为核心的国际中央商务区和北京路步行街为核心的国际商贸旅游区,发挥“两区”在 5 根据《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的规划》界定 我区商贸和商务发展中的龙头辐射作用,成为辖区品牌商业和高级商务示范区。

(1)环市东路国际中央商务区

图7 环市东路国际中央商务区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环市东路国际中央商务区以环市东路为核心,南至东风路,北至恒福路、广园路,西至麓景路。以世贸大厦、广东国际大厦、东山广场、国际电子大厦为节点、以友谊商店、丽柏广场、花园酒店等为支撑,以领事馆和商会为贸易促进纽带。

布局思路。以总部经济为主导、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纽带,以改善商务环境为基础,打造成以高级商务、电子商务为动力,国际著名品牌聚集,现代服务业发达,总部经济突出,商业及生活配套完善的高级商务、高档购物、休闲旅游中心。

以地铁五号线建设为契机,优化该区域的交通、治安和环境,强化商务配套功能。有效整合黄花岗信息园、东风东现代服务区、永福国际汽车用品交易中心等区域内的资源要素,打造集商务、金融、现代服务、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中央商务区。引导永福、恒福地区商务楼宇建设,吸引知名汽车用品及汽车配件总部企业进驻,使其从传统专业市场提升为行业总部集聚地。

功能分区。将环市东的规划范围划分为核心区、核缘区、拓展区三个层次。

a.核心区。以花园城市广场为核心,向东至区庄立交东山广场一带,向西至广东国际大厦和亚洲大酒店一带。沿环市东路两侧,面积约0.18平方公里的区域。

围绕花园城市广场的建设,集中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档次写字楼,强化商务办公、金融保险、高档商业、星级酒店、国际办公等功能。吸引各种知名跨国公司,使该区域成为信息密集程度最高、创新氛围浓厚和整个CBD总部经济的中心区。

b.核缘区。麓湖路-北较场横路-建设大马路的区域。面积约1.82平方公里。

重点发展创意经济功能区,以位于环市东的南方传媒影视集团、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为创意经济主体,广东国际大酒店、亚洲大酒店写字楼为载体的创意经济。以文化为内核,报纸、电台、电视台为载体,广告、营销、创意产品和服务为内涵,以辖区内文化艺术人才密集为基础,大力发展以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艺术品及古董市场、音乐、广告、时装及产品工业设计等行业,将该区打造成广州乃至华南地区创意经济中心。

c.拓展区。核缘区以西、以东的其他区域。面积约2.4平方公里。发展重点是信息服务功能分区和汽车用品、配件功能分区。

信息服务功能分区。以先烈中路为主轴,以全国首家“国家信息服务业示范园”黄花岗信息园为主导,以汇华园区、华盛园区、凯城园区和云山园区为载体、以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为依托,以现有信息技术企业的集群和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产业优势为基础,大力发展动漫产业、电子商务、数据处理服务等,将黄花岗信息园建设成为广州市信息服务业的高地。

永福路汽车用品、配件功能分区。位于永福路、恒福路与广园东路交界一带,以永福国际汽车用品交易中心、盛大国际、福怡大厦、倚云广场等大型的汽车用品、配件十几个市场为主要载体。规划定位为时尚汽车用品交易区,专注于高附加值汽车用品(高端、小体积、低污染的汽车电子产品、装饰产品、护理产品等)。发展零售批发经营、汽车时尚用品展示、汽车用品配件进出口、二次设计改装、汽车文化演示等六大功能,打造国内外汽车用品、配件的行业总部。(2)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

规划范围。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东联文明路、文德路、万福路,西接起义路、西湖路,南达沿江路,北连中山路;以北京路步行街为核心,广百大厦、五月花商业广场、名盛广场、光明广场等商业建筑为主要节点,以南越王宫署遗址、秦汉造船工场遗址、万木草堂、千年古道等历史古迹等为骨干景点。

规划思路。充分利用新增商业楼宇,发掘千年越秀的商业文化内涵,注入新的业态,扩大区域商业容量,促进传统商业文化与现代商业资源的有效结合,实现业态优化,品味提升,打造充满岭南文化气息和现代时尚特色,集辐射力和集聚力、文化旅游与商业休闲于一体的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商贸旅游区。

挖掘商旅潜力,巩固“千年商都”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发挥其辐射作用。扩大商贸区的范围,鼓励区域内商业网点实现特色化、差异化、规模化经营,促进业态提档升级。整合文明路、文德路等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开展与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交流活动,开设法国产品专区。通过增加历史文化时尚休闲元素,举办国际时装表演、著名影片发布会、岭南文化风情旅游节等文化艺术活动,促进商旅互动,实现商业资源与旅游资源、文化古迹与现代商业街的有机揉合,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国际商贸旅游区。

图8 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规划范围

功能分区。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规划为购物旅游功能区、文化用品区、装饰精品区、服装交易区、风味美食品尝区、时尚体验功能区等六个功能分区。

a.以北京路步行街为核心的购物旅游区。

规划范围。以北京路步行街为主轴,中山四路、中山五路、惠福东路、西湖路、高第街与北京路交界地带。

规划思路。依托地铁一、二号线交汇点公园前站,以餐饮、休闲、旅游、购物为主导,以新大新百货、广百大厦、五月花商业广场、光明广场、北京路各专业店为购物主体,结合南越国宫署遗址、千年古道遗址、秦汉造船遗址等为文化旅游景点开发建设,突出历史文化内涵。以西湖路高档服装专业街、高第街服装商业街、惠福东路风味美食街、广州国际美食博览中心为配套服务区,形成商业和休闲文化旅游的互动。加快完善北京路步行街周边路网,促进立体化路网建设。完善景观商旅配套和设施,吸引国内外品牌商业企业进入,发展成为以名牌专业店为主体,凝聚“特色、精品、时尚”的商业文化内涵与“厚实、质朴、包容”的历史文化气息,集购物、餐饮、旅游、休闲与文化等五大功能为一体,功能配套完善的购物旅游区。

b.文德路文化用品区。

规划范围。以文德路为主轴,往北连接南越王宫署遗址、万木草堂,往东延伸至中山图书馆、国民党一大旧址,往西延伸至文明路周边区域,以文物总店、广府学宫(市第一工人文化宫)、文德楼、孙中山文献馆、中山图书馆等主要节点。

规划思路。以建设具有岭南历史文化特色的字画文化专业街为发展目标,以建设文德文化中心为契机,以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等文化用品为主导,打造广州文化第一街,成为岭南特色的古玩、字画、文房四宝、书籍的展示、交易平台。c.大南路、泰康路装饰建材精品区。

规划范围。装饰建材精品功能分区位于大南路、泰康路一带。

规划思路。以大南路灯饰材料商业街和泰康路装饰材料商业街为基础,专注于中高档装饰材料、精品灯饰,引进各种品牌店、连锁店,调整经营商品的种类,改善街区景观,提升经营档次,打造中高档装饰精品的品牌产品展示洽谈交易中心。

d.服装交易区。

规划范围。服装功能分区布局在北京路、西湖路、教育路及高第街一带。

规划思路。围绕北京路步行街服装为主导,发展西湖路高档服装专业街、教育路服装街、高第街服装商业街为补充,构建服装展示交易中心。

e.风味美食区。

规划范围。风味美食功能分区布局在惠福东路一带。规划思路。建设以广州国际美食博览中心(名盛广场)为龙头,惠福东路风味美食街为配套的风味美食功能区。

f.时尚休闲体验区。

规划范围。分布在中山五路、起义路、吉祥路周边区域。规划思路。以动漫星城、中旅商业城、五月花商业广场为主要载体,充分利用地铁一、二号线交汇带来的庞大人流和地下商城为主要载体,重点拓展动漫、娱乐等时尚休闲产业,打造流行时尚感受区。

3.“三带并举”规划布局。

通过发展东风路商务带、中山路商贸带、沿江休闲商务带形成贯穿东西,营造外引内联,相互渗透发展的辐射效应,实现区域内协同发展、区域间协作发展的格局。

(1)东风路商务带。

规划范围。东风路商务带分布在东风路沿线,以东段的天誉大厦、东峻广场和东宝大厦为节点,西段的国际金融大厦、国际经贸大厦为节点,中部的健力宝大厦、建设银行大厦以及即将落成的越秀城市广场为节点的沿线行政办公商务带。

规划思路。以东风东路的CEPA服务区,东风中路、东风西路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拓展沿线的金融服务业。协助做好越秀城市广场、羊城科技、力迅大厦等一批新建甲级写字楼的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一批素质好,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大的企业,依托辖区内医疗机构众多的优势和已经形成的基础,发展健康医疗服务产业,优化整个东风路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带,提升“东风路„黄金8公里‟商务圈”的品位和内涵,将东风路商圈发展成为以金融、贸易、房地产、信息、物流、物业咨询、知名企业办公以及政府办公的高级商务功能带。

(2)中山路商贸带。规划范围。东起广州大道,西至西门口,以中山五路、中山六路为主干,依托地铁沿线交通区位优势,以已建和在建商务、商业、楼宇项目为节点。

规划思路。依托地铁交通优势,打造地铁枢纽商业中心,提升地段商业价值,联动临近各专业街和商贸区,吸引国内外更多商业品牌企业入驻;挖掘商务办公潜能,改善商务办公环境,引进包括贸易、咨询、广告、科技等行业,发展壮大通讯产业,促进沿线商业和商务互融互通。

(3)沿江休闲商务带。

规划范围。沿江休闲商务带东起广州大桥,西抵人民南路。以港湾广场、海珠广场、爱群大厦及新开发商业楼宇为节点,是“三带”中较具发展潜力的区域。

规划思路。借助临江岸线和滨水景观,挖掘本区域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的价值,通过功能、空间、岸线的组织,对专业市场进行离岸化改造,逐步将海珠广场周边的专业市场提档升级,从实物交易型向展示洽谈交易型转变,从集市型向商务型转变。盘活闲臵工地,将沿江一带打造成广州市休闲商务区;依托沿江路一线,规划发展文化休闲产业布局,依托港湾广场、海珠广场,发展展示型商业,推动高档写字楼建设;充分利用沿江路金融保险机构云集的优势,将沿江路打造成广州市金融、证券和保险业集聚地。

4.“六圈策应”规划布局。确立我区商贸、商务协同发展的理念,通过改造提升现有商圈功能,合理布局区内六大商圈,形成生产、生活服务布局合理、功能差异化,与中轴线、两区、三带相互策应。

(1)农林下路东山口商圈。

规划范围。东山口商圈北至东风路、南至新河浦、西至执信路、东至农林上路。以农林下路、署前路、龟岗大马路为主干,以王府井百货大厦、东山百货大楼、新裕大厦、东山锦轩等为主要节点。

规划思路。规划农林下路商业商务中心、署前路购物休闲中心和龟岗美食旅游服务中心形成以“名城、名店、名牌、老字号”为特色的商业中心,体现“时尚、精品、特色”的商业内涵。

(2)英雄广场商圈。

规划范围。以英雄广场为共享空间,以中华广场、流行前线、地王广场、陵园西路通讯产品商业街等为主要节点。

规划思路。规划定位为区域级商业中心,突出广州现代气息和时尚流行的青少年购物中心和休闲中心,体现个性化、时尚化的消费特色。

(3)海印商圈。

规划范围。以海印专业市场为主体的商贸区,位于海印大桥西北侧,东起东湖路,西至大沙头三马路,南起大沙头路,北至东湖西路。包括海印电器市场群、布艺批发市场群、摄影器材市场、图书批发市场和二手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群。

规划思路。规划建设成为具有休闲、展示和购物综合功能的商贸区,抓好电器、布艺和摄影等专业市场群的升级,发展名优品牌商品的展示和展销,塑造海印商圈的新形象,规范图书、音像批发市场,实现图书展示、展销为主导。

(4)流花商圈。

规划范围。以广州火车站为核心,东至解放路,南至东风路,包括广州火车站周边的长途客运站、广交会馆、星级酒店(东方宾馆、中国大酒店)、旅馆、专业市场(服装批发市场群)等区域。

规划思路。依托会展业和服装批发业,打造以服装、化妆品、钟表、皮革为主体的产业链,将流花交易会馆打造成中国南方永不落幕的服装业展示场所、信息交流场所和特色专业会展基地。

(5)一德路海珠广场商圈。

规划范围。以万菱广场、山海城海味干果商贸中心、海中宝海味干货交易中心、一德路综合市场、南粤副食品批发市场、一德海味干果批发市场、海珠南海味干果专业街等为主,包括大新鞋业市场、天成油墨纸张市场、状元坊等专业市场群。

规划思路。引导从传统的人流、物流混合的专业市场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将一德路变成海味干果市场的风向标,玩具市场的展示地和商务洽谈会所,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成功分离,提高市场的高附加值,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营档次。

(6)矿泉商圈。

规划范围。围绕广园西与广花路一带,主要经营商品包括化妆品、服装、鞋、钟表的零售、批发等。主要市场为美博城、金龙盘、世纪财富皮具广场、新豪畔鞋材广园市场。

规划思路。加强广州市对火车站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整治,实行“限、并、提”的策略,提升专业市场的环境和档次,促进市场诚信,规范经营,利用现有市场的品牌效应和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矿泉地区在全国同行业市场的影响力,成为行业产品的集聚、辐射平台和价格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统一认识,坚持规划先行

“十一五”期间我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应统一认识,增强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着眼于我区产业特点和实践经验,高度重视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把提升商贸服务业质量,保持增长后劲,作为今后经济工作重点来抓。加强对商贸服务业的规划指导,抓紧编制各大商圈发展规划以及各重点行业发展规划,为促进商贸服务业的升级转型创造条件。

(二)转变政府职能,打造亲商政府 1.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管理。

规范市场管理。根据《广州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3-2012)》的要求,对全区的商业网点进行更新改造,提升传统百货业,大力发展现代连锁经营方式等新型业态,实施“名城、名店、名品”战略,以多种专业店、专卖店、连锁超市、连锁便民店为网络推动各商业业态协调发展。紧紧依靠行业服务业中介组织推进专业市场的升级改造,消除安全隐患,改变经营档次低及经营特色不鲜明的状况,促进行业自律,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经营环境和良性竞争的商业文化。

保护知识产权。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组织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通过协调各部门工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以及货物进出口、各类展会和商品批发市场等重点环节。营造尊重、激励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环境,树立我区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形象,营造商贸服务业发展环境,切实保护商贸服务业企业权益。

推进管理创新。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府运行机制的创新,建设效能政府。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区发展总体规划的非政府性投资项目,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激活民营资本,促进我区商贸服务业经济总量提升和结构优化。针对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稀缺的现状,在用地政策上继续推进城区部分 “烂尾楼”项目的优惠政策,加速盘活和处理,缓解我区优质写字楼紧缺的状况,有效增加商务发展空间。对传统商贸业的改造,选取典型进行示范性改造,以点带面推进。

2.深化服务,构建服务平台。

深化政务服务。继续深化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方式的创新,有效整合行政资源。通过完善便民利商的高效服务平台,有效地开展部门之间审批事项的衔接服务和监督,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有效规范部门权力,真正体现行政透明、公平、公正。

推进电子政务。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安全为前提,继续加强电子政务体系建设,推进政府创新工程,逐步建立以公开、公平、高效、廉洁为特征,面向社会、居民、企业的现代化政务系统,不断提升传统服务和对外服务,提高政府运作效率。

(三)提升区域硬件,优化营商环境 1.打造生态型商业、商务环境。

通过对传统城市风貌保护区6,以及流花湖公园、兰圃、中山纪念堂、黄花岗公园、烈士陵园、动物园、东湖公园、文化体育公园、二沙岛、麓湖公园等的城市空间开敞区的进一步建设,打造能同时满足物理环境(空气、声光、室温)、6 由南越王宫署遗址保护区、北京路传统骑楼步行街、大小马站-流水井传统书院保护区等组成。心理环境(安全感、舒适感、健康感)及个性发展等要求的商业、商务场所,形成具有生态特色营商环境。

2.加快商业设施改造。

加强与市相关部门的沟通,加快商业设施无障碍改造和路网配套,优化各大商圈的交通组织。同时对我区重要商业中心、商业街进行全方位的停车场资源调查,对缺乏停车场设施的地段进行重点规划,有效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在烂尾楼的治理上,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导,政府协调为辅,进行有效处臵。利用五号、六号新地铁线建设契机,加快轨道交通商业枢纽建设,发展“地铁经济”,培育新增长点。

3.改善区内写字楼基础设施和外围环境。

着力打造“区域龙头为示范、重点楼宇为载体、品牌企业为带动、优质服务为支撑”的总部经济发展新格局,挖掘闲臵的写字楼资源。对全区的已建和在建的甲级写字楼进行合理规划,引导写字楼开发合理定位,提高智能化程度,改善区内写字楼周边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鼓励写字楼引进高素质物业管理公司,提高物业管理水平,逐步与国际化要求接轨,强化和提升写字楼物业管理的素质,提升对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的引进能力。

(四)引入中介服务,加快资源整合

规范中介组织的主体资格和职责,明确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商业信用评价中介组织和市场调查、商业房地产信息服务等专业服务。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加快政府业务让渡、服务购买步伐,逐步将专业性、技术性、程序性的事务授权或委托给行业协会。

(五)引领模式创新,开拓发展空间 1.大力发展新型营销方式。

用企业流通信息管理、商业智能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改造创新传统商业。积极发展多种业态,广泛举办商品博览会和交易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走专业化、品牌化、系列化路线,形成鲜明的个性、品牌与服务。引导企业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建立强大的采购系统和网络化物流配送体系。

2.大力推行物流体系建设。

在巩固现有商贸圈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物流资源,重构批发商业的营销网络,采用供应链管理系统,建立多层次的配送体系,构建专业化物流配送中心等现代配送中心的框架结构和功能机制。推动批发市场高档化建设,引导由经营向代理制转变,吸引跨国、跨区域的采购中心进入我区。

3.大力发展现代连锁经营,走集约化道路。

加速向现代零售业态的转变,在统一规划指导下,重点发展社区商业如连锁便民店、连锁超市、配送店、专业连锁店等。大力发展特许连锁,实现低成本扩张。鼓励企业打破行业、部门、地区、所有制的界限,通过收购、兼并、租赁、合资、合作、联营、托管、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优化组合,扩大企业规模,形成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

4.推进信息商务平台建设。

推进信息商务平台建设和信息市场建设,汇聚一流信息人才。按照信息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覆盖范围更大的信息网络,与国内外城市建立信息互联网,完善信息流通机制。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决策咨询、企业咨询、科技情报检索、市场信息检索等。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支持、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和信息软件企业发展。培育和认定一批市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为企业和行业用户提供支持的各类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与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在线销售、采购和网上交易。充分利用我区在信息服务业方面的优势,将我区打造成华南地区信息服务中心。

(六)打造推广区域品牌,提升国内外知名度 通过政府有计划推动,利用我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优势地位,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宣传作用和名牌企业示范作用,继续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各层次的总部入驻,拓展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总部经济品牌效应,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将文化元素渗入城区及商圈的改造中,推进商业街特色化经营,完善商业设施科学配套,使中心城区文化特色更鲜明,增强人文优势。依托流花会展基地和辖区内众多星级酒店,吸引国际和国内有影响力的高峰会、研讨会、新产品(技术)推介会等商业活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针对辖区内报纸、电台、电视台云集,文化消费市场需求较大的优势,制定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进一步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打造品牌行业、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旅游线路和品牌功能区,促进商贸、文化、旅游的互动。

(七)开发人力资源,提供人才保障

完善各项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结合我区商贸服务业发达、总部企业聚集的特点,重点吸引金融、信息、通讯、医药等高技术人才,进一步建立完善人才配套政策,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以留交会为机遇,依托黄花岗留学生创业基地,鼓励吸引优秀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工作;聘请海外学者、专家来我区服务;选派科技、行政和企业管理人员出国培训。加快培育我区人才市场,建立金融、物流、会展和中介等重点领域的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推动人才中介产业化。

第四篇:旅游业考察报告

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

根据县委统一部署,11月22日至11月26日,旅游考察组远赴淳安、富阳、桐乡、上海佘山、江宁汤山等地考察学习,通过实地参观、交流、座谈等形式,大家深切地感到我县旅游业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他们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五地旅游业基本情况

千岛湖旅游资源丰富,共有8大类23亚类181种基本类型238个旅游资源单位,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达到29个。千岛湖水域面积573平方公里,属国家Ⅰ级水体。湖区拥有大小岛屿1078个,湖区森林覆盖率达93%。2009年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50万人,其中,接待境外游客5.39万人,全年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15亿元。

富阳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3家、“浙江省星级乡村旅游点” 3处。今年以来,积极打造“运动休闲之城”,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富春江运动节”,荣获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国家运动休闲示范区称号,永安山建有国家级滑翔伞训练基地。2009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4.5亿元,接待国内游客550万人次。

桐乡拥有AAAAA级景区1个、AAA级景区1个、AA级景区5个,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9年全市共接待游客607.3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35.76万 1

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7.36亿元。单单乌镇景区就接待游客331.89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61亿元。

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规划总用地面积为64.08平方公里,开发定位是“休闲度假,回归自然”。度假区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步从单一观光型转向综合服务型。

汤山温泉度假区,东距南京约29公里,以温泉著称,是全国四大温泉疗养区之一。现在有泉眼8个,水质洁净透明,水温50—60℃。

二、五地旅游业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一)重视营造发展大旅游的良好氛围和条件。“营造大氛围,打造大品牌,开发大旅游,构筑大产业,实现大发展。”成为这些地区的共同愿望。一是思路明确,特色鲜明。五地的做法,都是在充分分析自身优势的的基础上,深挖内涵,找准定位,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业。淳安千岛湖,提出建设国内首选、世界一流的休闲度假胜地,注重生态的保护和重大休闲度假项目的引进工作,除原有的优势环保工业外,基本上不发展第二产业;富阳,提出构建华东健身房,打造运动休闲之城,将旅游的概念宽泛到运动休闲产业的发展,并以此统揽全市的城乡建设、工业制造、农业生产、社区建设等各个方面;松江,以佘山国家级度假区为抓手,提出打造“国际都市旅游度假基地”的奋斗目标,着重发展国际高端的休闲度假酒店别墅和高科技主题公园,退二进三,取消工业用地,限制工业企

业的扩张发展;桐乡市以乌镇旅游为重点,着力发展故居游及民俗文化游;汤山温泉依托自身的温泉资源,着力发展以健康游、休闲游为主要特征的旅游业。二是机构健全,形成合力。各地在旅游发展上,组织机构健全,并十分注重组织机构的权限设置,理清关系,明确职责。较为突出是佘山度假区和汤山温泉度假区,两地景区开发管委会在完成景区开发后,将管理职责移交当地政府,有效的避免了行政上的多头管理。为了突出旅游业的重要地位,五地的各级各部门均积极配合支持旅游业发展,在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安排、项目立项审批等方面均优先支持旅游项目建设,在城镇规划与建设、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重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等方面均服从服务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等等。三是引导群众参与旅游业发展。佘山度假区在开发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农民利益的保护,促进城乡一体化;汤山温泉度假区着力支持和发展“农家乐”项目,让农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得到受益等等。鼓励和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广泛参与旅游业,使群众自觉支持发展旅游业,维护景区秩序,遵守有关规定,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重视加大旅游资金投入。一是注重政府性投入。如上海佘山度假区和南京汤山度假区,都十分注重对景区的投入,在充分分析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大投入带动大旅游”的发展思路,实行以政府投入带动城市发展,政府对土地资源

实行高度的垄断,并出台相关的政策,在土地出让时,将土地出让金划归景区开发部门,以利于开发部门的再投资,方便融资。二是注重招商引资。大产业需要大项目支撑,大项目需要大招商引进,大招商需要优惠条件。五地在旅游业发展中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赢利模式和招商引资政策,成效明显。佘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项目﹢房产”的形式引进了占地1000多亩的欢乐谷、两个世界锦标赛标准的高尔夫球场和即将上马的四个五星级酒店;淳安千岛湖以“酒店﹢房产”的形式引进一个投资60多亿元的旅游经济综合体、两个高尔夫球场和九个五星级酒店;江宁汤山度假区以“旅游﹢商贸”的形式引进了三大品牌项目,总投资额达到20多亿元;桐乡乌镇以51%的股份引进中青旅集团,开发出乌镇二期西栅景区,不仅使景区成功转型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而且为景区上市和模式输出等资本扩张创造了条件。

(三)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五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肯花大力气,敢花大力气,善花大力气。淳安千岛湖以不见土,不露石的标准,开展对山体的绿化,在水体保护上,对引入当地的企业实行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了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到位,确保库区水体的高度纯净。上海佘山度假区在注重保护和改进好原有的山林资源的基础上,以政府投资,林业负责,林场实施的方式,对裸露的山体进行绿化。对现有的企业进行技术整改,并停止

新企业用地的审批,以降低污染,保护和改善了当地的环境,确保青山、绿水、蓝天,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

(四)重视文化旅游建设。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产生倍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桐乡在着力开发乌镇游的同时,深入开发名人故居游,深挖民俗文化游,开发了茅盾故居、丰子恺故居等文化名人故居游,除了在乌镇景区内突出民俗文化外,区内的福严寺,石门桂花村等地都极具历史沉淀,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南京汤山温泉度假区在开发温泉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当地文化内涵的挖掘,以温泉带动文化游的发展,以文化游促进温泉游的发展,比如对当地明代文化遗迹、南北朝文化遗迹、民国文化遗迹的深入开发。

三、加快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一)着眼大目标。我县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的战略目标十分明确,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工作重点和工作机制已经清晰。今后要进一步提高加快发展旅游的意识,坚定加快发展旅游的信心,以全景区的理念,把社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集聚到旅游产业发展中来,加快旅游业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

(二)建立大体制。以省旅游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格局

相匹配的风景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简称旅委),统筹协调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完善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定期会商制度,形成领导牵头、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行业协会在规范市场秩序、维护行业形象、协调各方利益、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功能,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推进大项目。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采用政策性融资的办法,以景区土地出让金、景区门票收入等做质押贷款,解决资金制约的问题,大幅增加投入。加快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一批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不断丰富产品内涵,提升产品层次,早日建成一批精品旅游产品。开展AAAAA景区创建工作,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游客中心、旅游专用道建设和县城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在土地指标审批、路网规划、项目建设、资金安排上对重点区域实行重点倾斜。

(四)强化大营销。按照“立足浙江、主攻苏沪、开发闽赣”的市场定位和“政府做品牌,企业做市场”的原则,不断优化旅游市场运作机制。深化以政府为主导,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等旅游企业共同参与的新媒体营销工作模式,建立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加大我县旅游产品网上销售力度,积极拓展新形势下旅游营销新渠道。充分发挥区域内主要旅游城市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的模式与方法,加强线路合作、营销合作、品牌合作,合力打造精品线路、强势品牌,全面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

(五)营造大环境。以无障碍诚信旅游区建设为载体,健全以政府诚信、旅游企业诚信和旅游个人诚信为核心的信用体系,建立公平互赢的区域旅游利益分享机制,加强行业以及地方间信息化协作,推进旅游咨询、游览、通行、维权、消费的无障碍建设;推行“旅游接待推荐单位”制度,逐步形成完整科学的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优化旅游的信用环境。以生态县建设为载体,加大对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重点做好流域两岸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优化旅游的生态环境。完善旅游资源保护、市场秩序监管、企业规范经营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建立旅游环境监测体系,监控各景区、宾馆、饭店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情况,优化旅游的法治环境。

第五篇:广州市考察报告

关于广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

为落实市“两会”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建工作,经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市政府副市长 同志带领市建设、规划、城管、房产、园林五部门主要负责人和 分管负责人,赴广州市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进行了考察。大家一致认为,广州市为迎接亚运会,对城市空间发展格局进行了新一轮规划建设,加强了城市管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味大幅提高,对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学习考察,大家很受鼓舞,深受启发,开阔了眼界,更新了理念,认为广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许多经验做法值得我市学习借鉴,更加坚定了加快推进 城市建设的信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广州市的基本情况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地处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 流域下游入海口。全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总人口1033.45万,其中,市区面积3843.43平方公里,常住人员899.49万人。

(一)以先进理念引领城市发展。在城市发展战略上,坚持超前理念,体现前瞻性,立足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着力打造珠江新城城市新中轴线、CBD核心区、城市综合体(见图1)。在城市建设上,坚持精品理念,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着力打造城市标志性建筑。珠江新城周边规划建设39幢建筑,包括少年宫(见图2)、博物馆(见图3)、图书馆(见图4)、大剧院(见图5)等公共建筑,造型变化丰富多彩,成为广州地标性建筑,给人以较强冲击力(见图6、7、8、9、10、11)。公共建筑与饱含文气息的艺术殿堂分列中轴线两侧,图2:广州市第二少年宫 图3:广州市博物馆

图4:广州市新图书馆 图5:广州市大剧院

增添了不少人文味道。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花城广场建有三层地下空间(见图12),负一层是市政通道,与周边项目连接,并建有15万平方米的商业城;负二层是有30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与周边39幢建筑的停车场相连,加起来共有5000个停车位;

图12: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得随意变更,确需调整,必须按程序报批;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高标准、高水平进行规划和设计创作,先后采用吴良墉(参与控规编制)、Mark Hemel(广州塔设计师)(见图14)、保罗·安德鲁(新体育馆设计师)(见图15)和 David Malott(东塔设计师)等世界级建筑设计大师设计方案。《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在第46届国际规划大会上获得了“国际杰出范例奖”。

(三)以大城管模式开展城市管理。理顺管理体制,2009年成立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内设15个处室,管理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以市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理顺市、区两级城市管理体制,下放管理权限,实行“大城管”管理体制。加大执法队伍建设,城区共有城管执法人员3900名,占市区常住人口的万分之四,市、区执法人员编制按市与区2:8的比例分配,并配备城管执法协管员5000名,平均每个城管人员管辖

图14:广州塔

图15:广州市新体育馆

标准建设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见图18),整合视频监控、综合巡检、12319投诉处理、综合考评和城市管理指挥调度等功能,建有100多个远程监控点、1.7万个近程

图18: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平台

共享监控点,配有80多台GPRS卫星定位巡查车和19台CDMA卫星图像传输监控车,对全市6大类40种65万多个城市管理部件进行管理,提高了城市管理精细化、信息化程度。

(四)以河涌整治、园林绿化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河涌整治。2008年以来,广州市确定了“系统性治水”的路子,从源头上切断污染源,从治理上清淤清污,从管理上消除乱排乱倒,同时配套推进调水补水工程,用

图19:东濠涌亲水空间

珠江的“大水”解决市区河涌的“小水”,提升河涌自净能力(见图19)。共综合整治河涌121条,整治长度388.52公里,共建成污水处理厂38座、污水管网1094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36.58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中心城区近90%。

沿街旧楼房重新装修整饰,大力实施平改坡;对遮阳篷、防盗网、空调室外机网罩进行统一改造和美化,共整饰建筑3.1万多栋、3600多万图27:穿衣戴帽工程

平方米(见图27、28)。大力实施“光亮工程”。成立了广州市夜景照明(光亮工程)监控指挥中心,邀请专家对珠江两岸和新中轴线光亮工图28:空调室外机网罩

程重新规划,外环以内200平方公里范围的高层商业楼宇和20层以上住宅楼、“四位一体”道路两侧,尤其是“两轴(珠江轴、新中轴)一

图29:光亮工程

中心(海心沙岛)”、花园酒店周边地区、城市主干道等进行夜景工程建设(见图29),涉及建筑3696栋,仅珠江两岸光亮工程总长度就达18公里,新中轴夜景成为一条5公里长的梦幻画卷。在照明效果上,分成节能模式、庆典模式和巡航模式三种,公共建筑选择较强烈

公里高速公路和609公里城市道路。2010年,优化和新开通165条公交线路,建成22.9公里快速公交(BRT)试验段,主要干道

都架设了高架桥(见图32、33),有效改善了交通环境,没有发现交通拥堵现象。积极开展绿道建设(见图34、35),建成了覆盖全市12个图32:现代化立体交通

区(市),串联234个景点、98个镇街、42个亚运场馆,集文化休闲、图33:简洁的高架桥

图34、35:高标准建设的绿道 436、37)。结合迎亚运建筑物外立面整饰工作,强力整治城区内沿街建筑物、构筑物及商家门窗的乱贴乱画行为,沿街立面整体形象全面提升。

(六)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大,融资水平高。为了改善城市面貌,广州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6年来,投入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90亿元。其中,地铁建设经费547亿元,城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经费185亿图38:广州城投集团投资28亿打造CBD和新电视塔

元,环境综合整治经费190亿元,公益性污水治理与河涌综合整治经费168亿元。亚运会后,广州市每年城建投入将保持在500亿元左右,重点是交通路网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了破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性投资和银行贷款等难题,广州市成立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造小组,出台了工作方案,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备自我发展能力、企业产权清晰”的原则,建立健全项目建设管理市场化机制,组建了水务、垃圾处理、地铁、交通、燃气、亚运城建设、新中轴线建设七个专业性基础设施投资集团(见图38),并逐步将其打造成上市公司,扩宽了投融资渠

宜居之城。一是加强城市绿化建设。严格执行绿地系统规划,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开展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搭配,点、线、面、环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结合棚户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大量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情况出发,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宜树则树,宜草则草。体现园林的艺术性,优化树种配置,使生态效能与绿化、美化有机结合。二是构建城市滨水生态、尺度宜人的景观。我市中心城区水资源丰富,要进一步突出滨水效果,打造亲人的岸线,要同步推进污水收集、河道疏浚、河堤护栏、休闲娱乐等工程建设,滨水区生态绿地,多植高大乔木,树下有休闲憩乐设施,让人待得下、留得住;护岸景观建设,要少用直立护岸,多用自然的水草、泥土护岸,方便近水亲水戏水,发挥城市环境的最佳生态效益。三是加强园林绿化管理。按照同城同标准、重点区域重点管理的原则,实施分级管理,逐步提高养护标准,建议将一级管理标准由3.39元提高到4.2元,二级管理标准由2.7元提高到3.4元,三级管理标准由1.8元提高到2.6元。要加强园林绿地自动滴灌系统建设,在一级管理的范围内尽快实现自动喷灌系统建设全覆盖。要强化对中心城区园林绿地养护的考核监督与检查。要加强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监督和招投标管理,规划、建设、房产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搞好园林绿化工程验收。

(三)积极推进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改善交通拥堵现状。一是适当建设高架桥(路)和地下通道,让城市部分道路向空中、8

层次分明,塑造新的城市亮点。建议对主干道两侧现有建筑外立面和楼顶进行小品式改造,增强城市建筑外观的多样性和艺术性。四是精心打造古城区。注重挖掘古城区文化内涵,以我市传统的汉晋风格为主,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建恢复部分古城风貌区,创新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体验琅琊乡土风情和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真实还原老衙堂、老报馆、老药店等场景、传统民间艺术和娱乐项目,既供游人参观购买,又增加互动性和娱乐性。

(五)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市县统一、“管罚一体”的城市管理体制。成立由市长任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城市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临时机构,承担全市城市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考核等职能。进一步壮大城市管理队伍,按照住房建设部规定的占常住人口的万分之三至万分之五的标准增配城管执法人员,按照与正式执法人员数量1:2左右的比例配备城市管理协管人员。进一步提高环境卫生保洁标准。建议将沂蒙路等一级道路环卫保洁标准从目前的最高每平方米2.6元提高至3.5元,将三级道路环卫保洁标准从目前的最高每平方米0.48元提高至1.5元。加大环卫保洁机械的投入力度,大量增加机扫车、洒水车、高压冲洗车和电动巡捡车,将机械化清扫保洁率从不足20%提高到35%以上,实现一、二级道路16小时保洁,三级道路和背街小巷8小时保洁,重点区域24小

0

体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城市管理事件处置、执法管理效率。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责任区考核制度,建立全覆盖、多层次、综合性的城市管理考核机制,对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城市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并设立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以罚促管,建立奖优罚劣的城市管理责任制体系。

下载广州市越秀区商贸旅游业的考察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州市越秀区商贸旅游业的考察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

    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20xx年x月x日至x月x日,xxxx等部门负责人一行9人,实地考察了无锡、杭州、西安、婺源等地特色旅游。通过7天的考察我们发现,他们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得到......

    云南旅游业考察报告

    2006年6月下旬,绍兴市旅游考察团前往云南考察旅游业发展情况。所到之处的旅游业发展经验,特别是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行业管理,给我们许多启示。一、富有特色的昆明旅游行业协会......

    台湾旅游业考察报告

    台湾旅游业考察报告2004年6月,我参加团组赴台湾公务交流,有机会考察了台湾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对福建省如何加快发展旅游业和加强闽台旅游业合作做了一些思考。这里将自己的感想......

    台湾旅游业考察报告

    台湾旅游业考察报告2004年6月,我参加团组赴台湾公务交流,有机会考察了台湾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对福建省如何加快发展旅游业和加强闽台旅游业合作做了一些思考。这里将自己的感想......

    广州市旅游商贸职业学校

    广州市旅游商贸职业学校 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广州2010年亚运会合作伙伴单位,全省首批"广东省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试点学校", "全国中......

    广州市越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广州市越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全市首个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区——广州移动互联网(越秀)产业园,聚集了久邦数码等一批移动互联网行业领先企业;成立了全省首个文化产权交易......

    广州市越秀区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广州市越秀区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前言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

    2013年广州市越秀区小学招生问答

    2013年越秀区小学招生问答 一.什么是就近入学? “就近入学”是指相对就近入学。根据原国家教委《关于制定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义务教育实施步骤和规划统计指标问题的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