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

时间:2019-05-15 12:2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社会主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篇: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理论

(一)提出

(二)论证

1.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2.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其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矛盾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

1、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2、就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3、所有制形式更加多元化

4、政府干预和调控经济

5、社会福利制度化、体系化

6、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的变化

7、政治的现代化

(二)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1、新科技革命的推动的结果

2、资产阶级吸取经验教训的结果

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自我调控

②发达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自我调节和改良

3、各种进步运动影响推动的结果

4、对发展中国家控制剥削的结果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消除。

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分析

2.当代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自我调节和改善的余地在缩小。

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第三条道路

3.资本主义对其生产关系的调整,体现出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

(一)资本主义国家还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在今后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它仍将在整体实力上保持着自己的优势。(当代资本主义具有自我调适、自我修复、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发挥有一个历史过程。

(三)落后国家摆脱国际资本主义的控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同样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一)社会主义是世界性的历史进程

(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及其实现的条件

第二节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和途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一、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政党

1、无产阶级承担着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

(1)什么是无产阶级

(2)为什么无产阶级能成为变革资本主义、创建社会主义的主导力量

(3)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实现条件

2、无产阶级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

(1)政党的含义

(2)无产阶级政党的特点

二、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

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的三种形式;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表现

2、无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3、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形式——暴力革命;和平过渡

三、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

四、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和策略

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分析

1.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有了全球性。

第一,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一国范围内趋于缓和,但在世界范围内有所加剧;跨国公司生产的有组织性与全球经济无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深化。

第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但没有消失,而且表现得更为复杂。

第三,随着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阶级矛盾走向国际化。

2.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张使经济增长与人类生存的矛盾激发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高度发达导致人的极度异化。

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节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

一、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二)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二、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理论和历史经验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战略

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理论和历史经验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论述

(1)马恩关于三阶段基本特征的论述

第一,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第三,共产主义社会将分为两个阶段(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2)列宁

第一,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要经历一系列阶段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

正式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进入社会主义以后,根据成熟程度的不同分为:

“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等。

2、斯大林及苏联以后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

(1)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探索:超越阶段的实践。

第一、斯大林认为过渡时期是短暂的。

第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是短暂的历史阶段。

第三、斯大林降低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标准。

3、毛泽东有关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1)建立与建成理论

*1955年3月,毛的一次讲话:“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情况是复杂的,国民经济原来又很落后,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的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成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既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

(2)脱离实际的大超越

(3)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4)大过渡理论

所谓“大过渡“是把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看成过渡时期的理论。

1962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的公报中,正式宣布:“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提出

2、丰富与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回归吗?

回归论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所要完成的经济任务都是要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的现代化。

2、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是一定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处于同一大社会形态,因此前两者的社会制度是一样的。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都是一个特殊的转型中的社会形态。

反对论观点

1、社会形态不等同于社会制度,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属于性质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所面临的前提不同,内容也不全相同。

3、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基础不同,经济结构存在的前提、背景、内涵不一样。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权基础不同。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战略

(一)分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1、毛泽东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构想

2、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内容

3、新三步走

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毛泽东:均衡战略

2、邓小平:“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和“两个大局”的思想

3、江泽民:西部大开发

4、胡锦涛:“板块式”协调发展战略

(三)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1、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使用了“初级阶段”这一概念。

2、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3、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1987年十三大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1、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邓小平中国特色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加以概括,并写入新党章的总纲。

2、十五大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并从九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3、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4、十六大,进一步指出我国正处于必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十七大,分析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时,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8个方面阐明了基本国情的现状和发展态势,指明了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深刻变化以及阶段性特征对经济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特征:

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九

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二)改革的措施

1.经济上推行社会主义定向的革新

2.政治上进行经济稳妥的政治体制改革,警惕西方分化政策

3.对外政策上奉行独立自主、多样化、多边化的外交

二、苏联模式的特点

(一)经济体制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生产资料单一公有制。

2、在经济结构上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3、在经济管理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的部门管理体制。

4、在经济运行上完全排斥商业和市场的作用。

5、在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上实行按劳分配,但平均主义色彩浓厚。

(二)政治体制的特征

1、在国家的本质属性上,强调专政和国家镇压职能,国家安全机关占据特殊地位和拥有特殊权力。

2、以党代政,苏维埃实际上成为把党的决定变为国家法令的表决器。

3、在国家结构上,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各加盟共和国无自主权。

4、在执政党自身领导体制上,实行个人集权和终身制。

(三)文化体制的特征

1、建立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

2、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行政强制的管理方式,形成了高度的舆论一致。

3、在精神生活上,对领袖大搞“个人崇拜”。

(二)经验教训

1.要坚持党的领导

2.要坚持多党合作

3.要紧密联系群众

4.要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

5.要搞好执政党建设

6.要搞好民主法制建设

7.要发展经济

8.要坚持改革

9.要对外开放

10.要处理好民族问题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一)研究对象:概括的说,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所研究的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及其相互关系。

新表述:研究无产阶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变革资本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历史进程一般规律的科学。

(二)理论体系

1、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核心内容——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基本原理——两个必然、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理论、发展阶段理论等等

四)社会主义从传统体制到现代体制的转变——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确定

1、邓小平理论

何为社会主义

发展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

发展阶段——初级阶段

根本任务——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发展动力——改革

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主题下对外开放

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

发展战略——三步走

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党和工农知识分子,各民族团结 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2.“三个代表”

3.科学发展观

第二篇: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条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体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渊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内容及其特征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三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及理论根源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容及特征依据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四、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四讲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

一、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三、中国改革历史经验

四、对外开放的基本理论

五、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

六、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评价

第五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二、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历史过程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四、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定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的基本内容

三、关于所有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四、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第七讲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论

一、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战略

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意义

第八讲 中国对外战略和对外关系

一、中国对外战略历史演变

二、中国对外战略基本原则

三、中国与外部世界

四、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第九讲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一、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二、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举措

三、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三篇:科学社会主义[范文]

浅谈我国社会主义 民主理论与实践的

新进展

姓名:

学号:

专业:

艺术硕士 课程名称: 政治理论课 授课老师: 崔老师

浅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

摘要: 真正的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是密不可分的。中共十七大报告生动形象地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是对民主与社会主义关系理论认识的深化。为了推进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十七大还决定“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这是提升党内民主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关键词: 人民民主;党内民主;党代表任期制;民主政治建设

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宏伟蓝图和光辉前景。报告从六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执政党建设作了全面的部署。透过十七大报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进展。在十七大报告的一个个新思路、新论断、新举措中,“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的提法和举措尤为引人注目。“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论断,意味着我们党对民主与社会主义有机联系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与生命相依的高度;而“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则从扩大党内民主方面,体现出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着力推进,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伟大品格。

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中共对民主政治认识的新高度

民主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但真正的人民民主或日人民当家作主,则是和社会主义密不可分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早在160年前就认定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和重要特征,明确主张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第一步是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恩格斯甚至直截了当地说:“民主在今天就是共产主义。”恩格斯说的“共产主义”也就是社会主义,可见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在一定意义上把民主等同于社会主义。列宁在领导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向社会主义挺进的实践中,更是反复强调民主对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虽然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之初提出了“普遍、平等、直接”的民主原则和“秘密投票”的选举方法,并且还曾在选举中采用过竞选方式,但他并没有认真坚持下去,致使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声誉和形象。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民主大旗。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通过民主的途径建立人民革命政权,大兴民主政治之风,使人民民主思想广泛深入人心。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三三制”的政策,即在抗日根据地的民意机关和政府人员中,共产党员、其他抗日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各阶级、阶层的代表都积极参加了竞选,不仅有文化的地主、有产者的代表参加了竞选,没有文化的工农群众的代表也参加了竞选,呈现出一派激烈竞争的景象。毛泽东为此兴奋地说:“在抗战中间,老百姓进步甚快,加上有领导,有方针,一定可以实行民主政治。例如在华北,已经实行了民主政治,在那里,区长、乡长、保甲长多是民选的。县长,有些也是民选的了,许多先进的人物和有为的青年。被选出来当县长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扬眉吐气地当家做了国家的主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全国人民在1954年进行了空前广泛的、自下而上的人民代表的选举,由此胜利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然而,由于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党和国家尤其是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在对形势和问题的判断把握上发生了失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逐渐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民主、片面强调专政的“左”倾路线。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酿成十年灾难,不仅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遭受惨重损失,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治制度更是惨遭狂风暴雨的摧残。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以其惊人的胆识和毅力,冲破“左”的重重阻力,在1978年底启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车轮。在民主问题上,邓小平根据国内外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旗帜鲜明地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应当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一论断把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和社会主义内在联系的认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82年,在邓小平倡导下,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实现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民主和社会主义关系理论的认识。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再三强调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先后作出许多重要决定或具体安排。尤其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专列一个部分论述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问题,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文献中当属第一次。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一部分中,报告使用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提法,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又跃上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的民主政治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基本经验和保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成为民主政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进展的科学指针。“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既是对人民民主价值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和发展规律的充分认知。民主价值的高企,显示的是人民主体地位的突出和强化;民主愈发展,社会主义就愈具生命力,而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的水平也就愈能得到提升。十七大报告中的新表述,必将成为今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主导思想和巨大动力。

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党内民主迈上新台阶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具有86年历史、近60年执政经验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当代中国,愈益彰显出其勇于开拓、与时俱进的精神。

政党的民主特性首先体现为党内实行民主制度,而党内民主制度的最高形式是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一个政党充分发挥全党智慧、把握时局脉络、及时作出重大决策、统一全党意志的组织制度保证。无产阶级政党从共产主义同盟开始就十分重视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之初,就规定了党的代表大会实行年会制。他们认为,党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它应该每年召开一次党代表大会。为此,党章第33条明确规定:“代表大会于每年8月举行。遇紧急状况中央得召集非常代表大会。”这是因为只有实行代表大会年会制,才便于党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集思广益,分析形势,总结经验,采取对策。诚然,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党代表大会年会制,在共产党尚未执政的不利条件下很难完全实现,但他们开创的党内民主制度的优良传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却有深远的影响。从1864年成立的“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到1869年建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一国范围内的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从列宁领导时期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到初创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都尽最大努力积极贯彻实行党代表大会年会制。虽然由于斗争形势的不利或敌人的干扰破坏等种种原因,这些党在当时未能做到每年都召开党的代表大会,但在坚持党代表大会年会制的原则方面却是无可挑剔的。

恩格斯直到晚年仍坚持认为实行党代表大会年会制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党代表大会……让全党哪怕一年有一次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列宁对坚持党代表大会年会制不仅坚定积极,而且具有创新精神。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成为执政党,在列宁领导的6年多时间里,尽管发生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和国内的激烈叛乱,但从1918年至1923年,俄国共产党定期举行了6次党代表大会(从七大至十二大)。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所处的政治环境也十分恶劣和复杂,但依然认真坚持党代表大会年会制。在1922年党的二大制定的第一个党章中明文规定:“全国代表大会每年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定期召集一次。”然而,当代各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一般都是5年举行一次,甚至有的党曾经出现过两次党代会的召开相隔十几年的情况。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创设的党代表大会年会制后来被改变了。这种改变始于斯大林当权的20世纪20年代后期,换言之,是斯大林破坏了党代表大会年会制的传统。中国共产党由于受苏联共产党的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党代会不能正常召开的情况也相当严重,如党的六大于1928年召开,而七大直到1945年才举行;八大的召开是在1956年,而九大的召开则推迟到1969年。其间虽有战争、**等不便举行全党代表大会的原因,但除此之外恐怕还应该从国际共运内部的不正常状况、从党的领袖的主观意志方面去寻找原因。人们不禁要问,既然连党的代表大会都不能正常召开,党内民主还能正常存在和发扬吗?

当然。也不可否认,毛泽东曾经很重视党代表大会的作用。早在1948年9月他就明确指出:“实现党内民主的办法,是实行代表大会及代表会议的制度。我们党内是有民主的,但是还不足或者缺乏。现在要增加。办法是用代表大会、代表会议代替干部会议。”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毛泽东对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在实现党内民主方面的意义是早有认识的。因此,在1956年召开党的八大时,他不仅支持恢复早年的党代会年会制,而且在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党代会常任制。邓小平在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为了彻底克服长期不召集党代表大会这个缺点,“把党的民主生活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党中央委员会在党章草案中,决定采取一项根本的改革,就是把党的全国的、省一级的和县一级的代表大会,都改作常任制,多少类似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那样”。毛泽东设想的党的八大确认的党代会年会制和常任制,是对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的创新发展。这种“年会制”与马恩开创的年会制有所不同,虽然仍是每年召开代表大会,但并不是年年换届。但是,这种令人鼓舞的党内民主制度的创新设想,长期以来并没有在中国共产党内得到推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颇感遗憾的事情。那么。党的十七大报告为什么仍然没有提出实行党代会年会制和常任制,而是提出了实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呢?

众所周知,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发扬党内民主受到越来越充分的重视,在一些地方已经进行 的、十六大明确要求的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得到积极的开展或加强。然而实践表明,这项

制度的试点工作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应该说目前尚未具备实行党代会年会制和常任制 的成熟条件,还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而原来以党委全会替代党代会年会的做法,使党的代表大会处于“休息”状态,绝大多数代表在参加完党代会之后,对党内决策的优先知

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实际上是根本不能享有的。这项制度就在党的十七大上被郑重提出并

确定下来。

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就是按照党内选举的有关规定,代表由党员选举产生,获得代表资

格和职务后,其代表任期与同级党的代表大会届期相同,任期内切实履行职责,并接受党员

监督。

实行党代表任期制,以落实代表的主体地位和任期职责为前提,以建立健全制度和工作

机制为重点,既要高度重视保障代表在任期内的权利,不断强化代表的任期意识、代表意识

和责任意识,实现代表对党内事务和党的工作的广泛参与和切实监督,同时也要教育督促代

表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代表在推进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发展中的示范与引领作

用。

实行党代表任期制,是在还不能实行党代会年会制、也不能改变“党委全会制”的条件下,扩大和落实党代表权利的制度创新,是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扩大党内民主的重大举措,对于

提高广大党员的政治积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推展人民民主的政治责任意识,具有

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不仅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

生命”,同时还决定在党内民主方面实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既表明党对人民民主亦即社会

主义民主重要性的认识的空前深化,也表明党对自身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有了前所未有的

理解。相信在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合力推动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春天将会和着物

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脚步节拍迎面而来,一个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伟大国家雄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是指日可期的。

第四篇:科学社会主义心得体会

科学社会主义学习体会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原因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 科学社会主义学习体会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空想到科学,经历几个世纪的发展,开始了从理论变成现实的进程。1936年,苏联宣布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且不断取得发展,经受住了种种历史考验,初步形成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并且推广到许多新兴的国家,大大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然而,苏联模式本身的弊病加上各国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深刻,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提高国民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活力不断缺失,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事业在全球范围内陷入低谷。但是中国人民仍然在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断努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什么在全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都处在低潮的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十分重视科学指导思想的建设和完善,中国有着宝贵的来自长期革命实践的,并且不断完善发展的革命理论指导。实践证明,任何革命或社会的变革,都需要一种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的革命和变革,迟早都会失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草率采取的“休克”疗法以失败告终,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系列盲目西化,自由化的变革也宣告失败.而中国人民在坚定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不断在实践中发现总结成功的经验,纠正错误,不断完善经受住种种历史考验而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正确的理论带领下,中国人民正在不断崛起,中国的建设成就令世人瞩目!这更加坚定了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信心。指引着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前进与发展!同时中国的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也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整个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高度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产物.他们都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让我们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遇到的困扰,让我们深刻认识倒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正是因为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坚持“一国两制”、统一祖国.坚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此带动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泽东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理论勤俭建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有今天的欣欣向荣的局面,我国才有了今天的国际地位。国际上美日等国鼓吹的中国威胁论虽然是荒谬的,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的领导集体也作出了英名的决定,并且运用发展的眼光分析这些问题和情况,提出了三个代表理论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树立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坚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为广大人民服务.社会主义制度的兴衰关键是能否得到中国的支持,只有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人民才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会绝对支持中国的社会主制度.为此党中央不断完善社会制度,实现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下岗再就业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等,让广大工人和群众得到实惠,中国广大的工人和群众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同时我们党十分重视自身的建设,在新时期,强调坚持三个代表思想,从而保持了党的生机与活力,保证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浓于水的关系。

三.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吸收世界的成功经验,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兼收并蓄,大幅度的集合古今中外成功的经验和理论来发展自己,从而实现了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取得胜利.中国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飞速发展,已经证明了社会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中国成功发展,已经证明了社会主义还可以这样发展的.同时,中国坚持稳步的改革路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保证,当初建立经济特区,我们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但是我们在党的领导下,淌着石头过河,最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了应对的策略,保证了我们的经济改革没有出现大的波折。而那种暴风骤雨式的改革和变革,不能坚持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往往会导致失败.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其激进的做法,被历史证明是十分愚蠢和错误的,中国的成功建设为世界社会的发展变革指引了一条光辉道路.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许多人都在学习和反思中国社会主义成功和存在的原因,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一个强大和稳定的中国,是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的.分裂的中国,对美国的战略利益来说没有半点好处.中国的毛泽东思想,日本人在学习,美国人在学习,拉丁美洲国家在学习,世界在学习.此外,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等政策都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世界上没有多少国家能象中国这样好的处理好50多个民族的团结问题?中国的国民生活水平始终保持在较高速度的提高,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现象受到世界各国的注视,中国的许多做法, 让曾经的对手在反思:中国为什么会成功?我相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那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高潮迟早会到来.中国成功的发展经验,给当今世界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指引了一条国家社会发展的光辉道路.中国科学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是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南针,也将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现代工业文明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http://www.xiexiebang.com 来源: 发布时间:2007-07-25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总是要与一定的民族国家形式相联结的,这就必然首先要求社会 主义民族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迅速实现后发赶超的目标。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后,资 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在国际领域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表现为两者既相互竞争又合作共处的国际外交关系。社会主义既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 产物,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她自始就与资本主义相比较而存在,以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克服资本主义矛盾和战胜资 本主义社会制度为己任,这就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在人类文明主干道上更好地体现历 史发展的方向,要求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人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在 社会制度层面上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与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超越目 标是密切相联的。换言之,没有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赶超,社 会主义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就不可能最终战胜和代替资本主义。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 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6];“我国综合国力达到世 界前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真正体现出来了”[6]。无疑,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把握 了问题的实质。

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赶超使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由 于历史发展的因缘际遇,社会主义制度都首先建立在工业文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而 这一点过去却没有能够引起各国社会主义者的高度重视。他们都面对着相对落后的发展 基础和条件,都面对着国内相对更多的前工业文明因素的障碍和干扰,都面对着学会正 确对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等问题。简单地说,都面临着始终保证在现代工业 文明主干道上永不偏离前进方向而迅速实现后发赶超的艰巨使命。社会主义国家在工业 文明发展中的相对滞后表明,实现后发赶超是社会主义各国在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内的 基本目标。在这一进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必定 是既相互否定,又相互借鉴和交流,既相互竞争又合作共处。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长期 性以及社会主义各国工业文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这种竞争共处关系的长期性。随着现 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十分重视西方各国在应对现代工业文 明机遇和挑战中的经验教训,更加重视彼此之间的合作和共处。即便将来实现了后发赶 超目标,世界将进一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我们将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闭和孤芳 自赏中步入人类的理想家园。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展望21世纪下半期中国发展前景时所说 :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不会改变的,“到那时,更不会改变了。即使是变,也只能变 得更加开放。否则,我们自己的人民也不会同意”[6]。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在实现后发赶超的进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 观和方法论,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本性。列宁曾经指出,生产力的 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8]。邓小平同志也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 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显然,要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唯有循着现代工业文明 发展的轨迹不断探索前行,才是一条科学的光明之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充分考虑到前 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既要不断地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内在矛 盾,更要充分重视克服各种前工业文明势力或思潮的干扰,充分重视“资本主义文化所 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唯有如此,才能成功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目标。在批判各种前 工业文明势力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本质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旗帜鲜明地作了大 量论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但是,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正呼唤 着新的理论创新,经典作家们的探索只是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开端,没有也不可能为我 们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提供现成的答案。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坚持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表明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已经找到了一条在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 模式的发展之路。

在全球化背景下发生的苏东巨变,犹如一场“政治地震”,曾经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 心灵。但是,历史的经验和客观的现实都告诉我们,随着人类历史沿着现代工业文明主 干道更深入地进入到全球化的新阶段,在它赋予资本主义以新的生命力的同时,它也必 将为社会主义各国迅速实现后发赶超的现代化目标带来新的动力

论社会主义是自觉发展的社会

与以往任何社会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按照自觉的目的建立和 发展的社会。马克思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注:《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第649页。)也即是说,人 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但是我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的人类历史是一种 自发的自然历史过程,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则是一种自觉的自然历史过程。这里就涉 及到如何理解自发、自觉和自然历史过程的问题。所谓自然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发 展具有一种类自然性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和规律。亦即,社会发展不是 主观意志或神意的产物,也不是偶然事件的汇集,而是合乎规律的客观发展过程。但是,这一自然历史过程却以社会主义为分水岭,分为自发的自然历史过程和自觉的自然历 史过程。当然,社会发展中的自发性,与自然发展中的自发性在表现上迥然不同,自然 过程无人参与而自发运演,历史过程则与人的活动须臾不可或离。历史就是人的活动的 展现,人的活动的总体性发展即构成历史过程。而人的一切活动无不具有目的性、意识 性和选择性,因此,任何历史活动都不是盲目和无意识的。那么,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以 前的社会是自发的自然历史过程呢?这里的自发性是指,人们的行为虽然具有目的,但 是其目的是直接的和短期的。人们在利益的驱使下,怀着动机,凭着激情,去从事各种 活动,追求各种目标。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未能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和根本趋势。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前,人们也不可能按照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去规划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去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前,尽管个人或集团的活动都具有目的性和意识性,但作为人类整体的活动却并非具有合 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有意识的自觉的个体活动所构成的整体活动却往往呈现出自发性。而社会自然历史过程即在这种呈现出自发状态的历史活动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社会 发展的规律性是在人们各种活动的相互冲突中为自己开辟道路,历史运动的合目的性是 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中体现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类开辟了自觉创造历史的条件,使人 类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根本趋势,并根据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改造 社会和人类本身。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 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 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注:《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8页。)因此,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种自觉 的自然历史过程,并非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类活动可以超越社会发展规律,而是说 人类开始进入了能够依据社会发展规律,自觉建立一个更合乎人类生存需要的社会的新 的历史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是自觉建立和发展的社会,这种自觉性主要表现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无产阶级政党依据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规划社会的整体发展目标并为其努力 奋斗。社会主义的整体发展目标是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精神的文明化以 及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的现代化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的民主化表现为政治文明;社会 精神的文明化表现为精神文明。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自觉发展就表现为物质文明、政 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自觉建设和有机统一,并最后落实在自觉塑造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 人方面。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奋斗目标,并且把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 任务。党的十六大还明确将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写进了党章。这些都充 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对社会发展规律有着自觉而清醒认 识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自觉建设和发展的社会。

第一、自觉进行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

物质文明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一切积极成果的总和,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表征。无产阶 级政党首先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和根 本任务,并提出和实践了生产力标准。

首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

所谓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根据和根本规定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 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第172页、第63页、第372页、第28页、第378—379页。)在 人类历史上,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明确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身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

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由于任何私有 制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程度都是有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任何私有制最终都会成 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被新的制度所代替。即使是最高级的私有制形式——资本主义制 度,尽管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但由于其占有方式与社会化生产力存在不可克服的 内在矛盾,因而它最终也将成为自身发展的桎梏,并被自身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所突破。只有社会主义公有制对生产力的解放才是无限的,因为公有制形式与社会化生产力在 本质上是相适应的。而其不适应的方面可以通过改革,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使其不断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社会主义才具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特征。

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还由于社会主义 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与资本主义不同。它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正如邓小平对美国记者华莱士所说:“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 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的原 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第172页、第63页、第372页、第28页、第378—379页。)由此可见,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

其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 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 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第293页、第294页。)列宁也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 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 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 动生产率”(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0页。)毛泽东提出 了将中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现代化的伟大号召。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 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 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第172页、第63页、第372页、第28页、第378—379页。)党的十六大则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力。”

任何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兴衰与更替,变革与革命,其最终决定力量都是生产力。在 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社会的根本任务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 之前,人们并不懂得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只是在人们对物质利益需求的 驱动下自然发展的。而统治阶级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则取决于它们的阶级利益与历史 发展方向是否一致。当统治阶级处于上升阶段时,阶级利益与历史发展方向一致,其经 济和政治行为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统治阶级处于没落阶段时,阶级利益与历史发 展趋势相悖,其经济和政治活动势必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无产阶级政党通晓人类 社会发展规律,能够自觉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由于社会主义 的根本宗旨是要为人民谋幸福。如果不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共产党就会蜕化变质。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还是为了巩固社 会主义制度。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三个基本前提,即建立社会化大生产、发挥社会主 义优越性以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建立现代化大生产;只 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此,只有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才能最终巩固社会主义制 度。

再次,提出和实践了生产力标准。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生产力标准问题,他说:“中国一切政党 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人民 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6页。)党的十三大明确 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 的根本标准。”邓小平则进一步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 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 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第172页、第63页、第372页、第28页、第378—379页。)只有无产阶级政党能够明确将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作为衡量政党和社会制度先进与否的标准,作为判断政党路线、方针和政策正 确与否的标准,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第二、自觉建设先进的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标志。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制度进步的标志,是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社会制度的总和。无产 阶级政党将建设先进的社会制度即建立新型的政治文明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首先,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阐释了政治文明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剥削阶级总是把自己的社会制度视为超历史的永恒的制度。马克思主 义则透辟地揭示出:历史上依次演替的社会制度,对于它所由存在的社会条件而言,都 是合理的、必然的、有根据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新的社会条件面前,它们 又都变为不合理的、失去必然性和存在根据的了。(恩格斯)(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任何社会制度都只是政治文明发展链条 上的一个环节,在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都必然让位给新的更高的政治文明。历史发展 到今天,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历史上新型的政治文明。

在人类历史上,剥削阶级总是把自己的制度说成是超阶级的唯一合理的制度。而马克 思主义则揭橥了任何政治文明都具有阶级性。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比,是在„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的一步。虽然如此,资本主义始终是雇佣奴隶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制和封建主义相比,改变了经济奴役形式,为这种奴役做了特别漂亮的装饰,但并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这 种奴役的实质。”(注:《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9页。)

其次,无产阶级政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奋斗目标。

列宁指出:“这种民主制是更高类型的民主制,与资产阶级所歪曲的民主制绝对不同,这是向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和使国家能开始消亡的条件的过渡。”(注:《列宁选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4页、第606页、第605页。)“无产阶级民主比任 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504页、第606页、第605页。)“无产阶级民主……在世界上史无前例地发展和扩大了的,正是对绝大多数居民即对被剥削劳动者的民主。”(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 版社,1995年版,第504页、第606页、第605页。)而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多次论述过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是人类历史上新型的社会制度,是 对少数人的专政和对最广大人民的民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江泽 民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则进一步明确提出:“发展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历史上,只有无产阶级政党能够提出建立真正属于广大劳动人民的民主社会的目标。因此,社 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就不仅仅是一般的新型的政治文明,而且是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根本 的质的飞跃。

再次,社会主义切实建立起政治文明的社会制度。

在经济制度上,社会主义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从而消除了社会化生产与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社会主义致力于消灭剥削 阶级与剥削制度,实现人际关系的平等,并使劳动者创造的社会价值归为己有,从而为 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政治制度上,社会主义第一次使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使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使民 主成为劳动人民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的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任何资产阶 级政党都掩饰其民主的阶级性,标榜其民主为全民的民主。但是,资产阶级民主不论其 形式如何,实质上都只能是少数人的民主。而无产阶级政党则致力于建立最符合广大人 民利益的人民民主。

第三、自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保证。

精神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精神文化的积极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境界水平的标 志。从基本类型看,精神文明主要包括思想和文化两个方面。思想方面主要包括人们的 政治思想、道德面貌和社会风尚,文化方面主要包括科学、教育和知识的状况。精神文 明中的科学文化方面不具有阶级性,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没有关系,它是由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即物质文明)直接决定的。而精神文明中的思想道德方面则具有阶级性,受特定社 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制约,物质文明只能在最终的意义上间接地决定它。由于科 学文化发展水平和思想道德性质的不同,人类历史上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精神文明,即奴 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自觉建立 的文明,这主要表现为:

首先,无产阶级政党不仅重视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而且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邓小平提出:“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注:《邓 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第172页、第63页、第372页、第 28页、第378—379页。)对此,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第172页、第63页、第372页、第28页、第378—37 9页。)社会主义不仅要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先进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而且 必须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只有在创造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 精神文明,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民主决 定了全体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因此,能够产生多数人的共同理想和道德标准,从而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民族凝聚力。正如邓小平所说,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必然成为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也必然为世界上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为思想苦 闷的人们所钦羡。党的十六大则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其次,无产阶级政党不仅重视科学文化建设,而且强调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的意 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因此具有以往社会所不具有的科学性。邓小平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他还多次 强调,理想、信念和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再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指导、有目标、有计划、按步骤进行的。无产阶级 政党将精神文明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根本任务和优越性所在,因此在社会主义建 设总体布局中精神文明建设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共中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指导思想、地位、作用、目标、方针、步骤作了详尽的决议。(注:《中共中央关于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见《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 社1988年版第1173页。)党的十六大则从六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如此自觉、科学而全面地对精神文明建设 作出论述和决议。

第四,社会主义的自觉发展最终表现在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方面,并为人的自 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的理想境界,也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说:“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 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 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第294页。)他还指出,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第649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 主义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人,为了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和人 的幸福。在人类历史上,一方面,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和人的发展程度随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在提升;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又曾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代 价。旧式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使人成为片面发展的人。这在历史发展的一定 时期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社会文明的发展,终将使人类进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王国。当然,在社会主义阶段还不能达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境界,社会主义的现实目标 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这种社会主义新人,就是邓小平所说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培养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发展中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一方面,没有高素质的人,就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手段;另 一方面,它又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所在。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自觉建立和发展的社会,因此必然是按照历史规律自觉培 养四有新人,并最终塑造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的社会。

社会主义是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人的发展诸方面自觉发展的社会。但 是,由于现实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的,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社会主义总体发展程度还比较低。然而,它毕竟是人类第一次自觉建立和发展的社 会制度,它开辟了人类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并终将实现世界的大同。

以前的政治历史课已经上了很多关于中国的近现代史,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分别在高中和大学学过。但这学期上的《科学社会主义》,一方面以这些课程为基础,另一方面,是对整个社会主义历程的高度概括,可以说并没有多少重复。它从人类发展的高度回顾过去、正视当前、展望未来,看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变迁。我希望能够通过对比东欧,苏联的巨变和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情况,浅谈我学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体会和收获。

1.苏联的解体

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后,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政权领导的国家诞生了。作为第一代领导人,列宁不仅带领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还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首先提出了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结合当时苏联的国内情况,把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他认为,在社会主义阶段要进一步消灭阶级剥削,即承认在社会主义阶段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另外,他还提出在社会主义阶段要存在无产阶级政权,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等等。

最重要的是,他指出资本主义已经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并深刻地揭露了其野蛮的侵略性,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尽管苏联最终于1991年土崩瓦解,但它的迅速崛起,对整个人类发展史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用实践去证明马克思主义真理,去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时,在它的影响和指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探索。

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不是什么具体“体制”,而是其执政党变质并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所致。

邓小平在其1992年那个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1]。2001年4月,江泽民明确指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2]

以上便是我们在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时所遵循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江泽民的上述论断是完全符合苏联实际的,因而也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所遵循的这一指导思想,与那种认为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体制”的看法是根本不同的。

什么是苏联体制?邓小平在论述我国改革照搬的苏联搞社会主义模式的必要性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3]按照邓小平的科学界定,社会主义制度分为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大家知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特征是:政治上,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表现的具体实现形式的层次上,即在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方面,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本国的具体国情,自行探索,走自己的道路,不能照搬别的国家的做法,而且随着条件的变化应该不断进行改革。因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所谓苏联体制应该是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或是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的经济、政治等具体体制。邓小平以上所说的是要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的经济、政治等体制,而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和整个过程中,在强调要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经济、政治制度的同时,又都十分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些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戈尔巴乔夫等人丧权亡党的根本原因正是抛弃了这些立国之本,当然也与其同时僵化和变异了的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体制有关。有的文章通过大段的引用邓小平的原话并加以片面解释,来论证苏联体制是其丧权亡党的根本原因,其实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在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前,不论苏联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其基本制度从总体上说,还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但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在政治上,他主持修改苏联宪法,明确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公开照搬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实行多党制轮流坐庄,以“9+1”联盟协定否定了苏联宪法规定的政治制度;在思想上,他公开抛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提出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并推行所谓的公开性原则造成思想舆论的失控;在经济上,他实质上已经开始竭力推行私有化。这就使苏联党和国家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完全背叛了广大党员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使人们在苏联解体、苏共垮台时无动于衷、冷漠相待甚至有的“欢欣鼓舞”。这决不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抛弃,而是对戈尔巴乔夫等人背叛行径的抛弃,进而造成了苏联亡党亡国的悲剧命运。这完全可以说明,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决不是什么“体制”问题,而是戈尔巴乔夫等人所代表的特定集团使苏联这个执政党变质并最终完成了苏联亡党亡国这一“使命”的。我们在上边引用的邓小平和江泽民的话,就充分揭示了这一本质。对这一常识的道理无需再连篇累牍地去解释。

只有戈尔巴乔夫这样的人,才把“斯大林体制”、“斯大林模式”成天挂在嘴上,作为其抨击的对象。在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上,戈尔巴乔夫作政治报告中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政治体制正在得到根本改造”。[4]2001年,戈尔巴乔夫在他的新著《对过去未来的思考》中又说: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原因,“就在于所选择的那个(斯大林)„模式‟”,[5]这“不是社会主义的模式,而是极权主义社会模式。” [6]戈尔巴乔夫明明改变了苏联的基本社会制度,却仍然欺骗党员和群众,说自己改变的是“斯大林模式”。并使用“体制”这个含混不清的字眼来掩盖自己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背叛的实质。

大家知道,苏联的“体制”主要是经过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时期,各时期的体制变化、差异极大。如果说,具体体制在苏联解体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的话,那么,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到底是哪个时期的“苏联体制”在苏联垮台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斯大林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当时的情况下适应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进而巩固和发展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使得苏联取得工业化和卫国战争等伟大胜利。后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这个体制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但这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完善。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接受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就采取了科学分析的态度,以苏为鉴,从1956年《论十大关系》问世之时就注意对这个体制进行改革,并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继续对这个体制进行改革,使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大成就。然而,斯大林之后的苏联的历届继任者对这个体制没有采取唯物辩证的态度,不是全盘否定一切,就是因循守旧,使这个体制逐步僵化、变异,弊病不断增大。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体制已经与斯大林时期的体制大相径庭了。戈尔巴乔夫等人是在背叛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把一定历史时期的体制或僵化或变异的过程中垮台的,怎么能把这一责任归咎于 50年前的所谓“斯大林体制”呢?

俄罗斯广大学者和干部群众认为,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直到戈尔巴乔夫公开背叛之前的时期,苏联的“体制问题”都不是导致苏联剧变亡党的根本原因。俄罗斯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副所长涅什科教授指出:那时无可辩驳的事实是:苏联和美国一样,在最重要的经济指标方面很多居于世界前列,属于经济最强大国家之一,它保证了居民稳定的生活水平,及教育、文化、科学、卫生事业的发展。[7]俄罗斯科学研究院综合社会研究所在1999、2000、2001年曾作了几次调查,分别占被调查者66.5%、63.2%、57.6%的俄罗斯人均认为苏联解体是可以防止的,赞同“苏联解体是不可避免的”观点的人仅仅占20.3%、25.4和30.0%。2006年,中国《环球时报》驻俄特约记者写道:俄社会舆论基金会近日所做的民调结果:57%的人认为,苏联解体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有人误读了邓小平关于“我们国家的体制……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是一种落后的东西”等话语。邓小平的上述论断,其实指的是后来逐渐僵化的苏联体制,他并没有笼统的否定整个苏联体制。1957年4月,邓小平在西安干部会议上的报告曾经指出:“我们这几年搞得比较快,原因之一,就是有苏联的经验,有苏联的帮助。”“我们要继续学习苏联,还要会学。学习苏联好的东西对我们用处很大,借鉴苏联错误的东西,对我们也有很大的益处。”“我们要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经验,……但首先是学习苏联,因为现在只有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帮助我们,美国对我们搞禁运嘛!” [8]这充分说明邓小平既肯定苏联先进的一面,也指出其弊病的一面。这样对待苏联体制的态度才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态度。

事实雄辩证明:苏联的解体,虽然不能排除各个苏联时期体制弊端的影响,但这都不是根子上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时期党的变质和戈尔巴乔夫的政治背叛造成了苏联解体。只有注重科学地从根本上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也才能从人类历史这一丰厚的政治遗产中汲取经验。

有人不仅没有抓住戈尔巴乔夫时期放弃共产党领导、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个对苏联解体所起主要作用的要害,而且对戈尔巴乔夫时期体制变化的危害不置一词,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就根本无法说清苏联解体的症结和根本原因。

邓小平说过:“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就可以放心睡大觉。” [9]《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专题片紧紧抓住党的建设,特别强调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在于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这个党,执行的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这是完全对的,也是得到广大党员和干部的赞赏的。2.中国,挑起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大梁

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并没有盲目地跟从苏联。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中共部分有见识的领导人就放弃了苏联模式,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广大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到1933年,由于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损失严重。此后,党内很快确立了毛泽东的实际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人走自己的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并最终建立了新中国。1958年,中苏关系彻底决裂,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只能依靠自己。

走过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巨大创伤,1978年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人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冲破两个凡是,解放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同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从家庭承包联产制到发展商品经济,从历史遗留问题的顺利解决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勇气,重新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打破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从来就没有真正弄明白的重大理论课题。并根据当时的国情,认清形势,拓宽经济组成成分,丰富分配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和鼓励措施,大力发展国民经济。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改革开放的总路线是正确的。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挑起了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大梁。

3.总结苏联亡果,思索改革道路

《居安思危》片虽写的是苏联共产党兴亡,但对于中国共产党更好执政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但在文字上,全片并没有一个字谈及中国的改革开放问题。有人提出“总结苏共教训,不能不认真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来思考”,指责某些总结苏共亡党的成果的“政治倾向同我党新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明显不一致”。这显然指的我们,因而不得不答。

苏联解体以来,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对苏共亡党教训有一系列论述。概括起来是: 3.1关于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戈尔巴乔夫手里搞垮了。苏联的基础设施、工业基础都比较雄厚,资源丰富,人民的文化素质也是高的,但眼看着解体了,搞成今天这个样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戈尔巴乔夫背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取消党的领导、抛弃无产阶级专政。

具有光荣斗争历史的苏联共产党之所以会失去政权并顷刻瓦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理论上政治上出了问题。从赫鲁晓夫丢掉斯大林这把刀子,到戈尔巴乔夫公开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前后经过30多年,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导致党内思想混乱,思想政治上彻底解除武装。苏联共产党从思想涣散走到组织瓦解,教训是很深刻的。3.2关于苏联历史人物的评价与苏联解体。

前苏联的乱,实质是先把思想搞乱了。他们首先把斯大林这把刀子丢了,接着也把列宁这把刀子丢了。前苏联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引起了国内全面的思想混乱,瓦解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武装。东欧苏联的演变不是偶然的,戈尔巴乔夫“新思维”那一套也不是一下子产生的,从思想政治渊源来说,可以追溯到赫鲁晓夫时期。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鼓吹什么“全民党”、“全民国家”,把党和人民的思想搞乱了。思想教育也名存实亡。苏联今日的演变,从赫鲁晓夫时期已开始埋下了种种危机。

3.3总结苏联解体教训,坚持中国改革的正确方向。

要认识苏联演变的教训,划清马列主义与反马列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要坚持党的领导,决不能搞多党制;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决不能搞议会民主政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决不能搞军队的非政治化、非党化;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不能搞私有化;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要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做好自己的工作,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加强党的团结,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团结,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要奋发图强,埋头苦干,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经济搞上去,以增强综合国力和抵制和平演变的实力。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始终不能放松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只有消除戈尔巴乔夫背弃社会主义的危险和影响,才能确保中国改革的正确方向。

以上我们所引的有关论述,不仅符合苏联解体的事实,而且也是我们遵循的方针。这在很多看过《居安思危》片子的人的大量反映中可以证明。那么,到底是谁在总结苏共亡党教训时的“政治倾向同我党新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明显不一致”呢?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苏联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改革”的本质不同、根本区别,表现在是否坚持了共产党人的“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两种“改革观”的分界线。这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同命运的分水岭。我们坚持认为,在国际国内情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形势下,我们党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同时也会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而决不会重步苏联亡党亡国之后尘。

第五篇:科学社会主义教案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湖北大学理科研究生课程

导 言

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对象

(一)社会主义

在现实社会中,社会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社会主义包括所有批判资本主义,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潮和运动,其共同特征是,批判资本主义,追求理想社会,使人从资本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共同富裕。狭义社会主义专指科学社会主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指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从社会发展规律角度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科学社会主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狭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并列,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部分:

1、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2、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有资本主义社会;

3、科学社会主义的三种存在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制度。

二、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

1、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其理论成果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其主要标志是,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从苏联一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到十几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其主要标志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3、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主要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越南、古巴、朝鲜、老挝等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三、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一)意义:

1、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系统和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需要;

2、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3、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是提高识别能力,划清科学与非科学社会主义界限的需要;

4、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是树立和巩固共产主义世界观的需要。

(二)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

2、世界联系中国;

3、成就联系挫折;

4、现实联系历史;

5、现在联系未来

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如何认识:

1、把社会主义当作科学来对待;

2、把社会主义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察;

3、运用阶级观分析社会主义。

意义:

1、回顾社会主义的过去,在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中,总结、吸取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教训。

2、考察社会主义的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计划。

3、展望社会主义的未来,在总结历史,考察现在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进行科学预测,树立社会主义的信心。

第一讲: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一、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莫尔:《乌托邦》。2、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摩莱里(1720~1780)、马布利(1709~1785)和巴贝夫(1760~1797年)。主要介绍巴贝夫的基本思想。3、19世纪前半叶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介绍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家的基本观点。

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制度”;欧文的“公社制度”。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第一,三大空想家的历史观都含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因素;第二,三大空想家把背叛的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社会矛盾的弊病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揭露,控诉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思想奴役,并力图找出其根源,特别是接触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第三,三大空想家提出了许多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其中有不少科学的因素。

(2)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第一,三大空想家都未能从根本上跳出唯心史观的圈子,未能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三大空想家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找不到实现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第三,三大空想家不懂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

二、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而奋斗

(一)、马克思、恩格斯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政治条件:工人运动。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观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唯物史观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1)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2)唯物史观正确地说明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3)唯物史观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

剩余价值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具有更为直接的意义:(1)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2)剩余价值学说,明确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地位,以及无产阶级解放的途径。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无产阶级肩负着根本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制度的伟大历史使命。3.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过程中,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

4.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团结斗争、相互支持。

5.必须创立共产主义的政党,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6.要实现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必须通过各种革命形式(包括暴力和和平的)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7.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有一个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改造和消灭私有制。8.在过渡时期结束以后,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这个社会的基本点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和消灭剥削。

9.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有条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并能消灭三大差别,使社会成员得到全面的发展。

10.共产主义社会将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

四、评价

(1)马克思、恩格斯在描述未来社会时,实际上强调了两个重要前提,一是,当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高度成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到来,革命的结果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二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高度成熟的生产力前提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才具有上述四个特征。这就隐含着一个任务,建成的社会主义必需进一步发展生产力。

(2)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预测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前景,但其中夹杂着一些不切实际的因素,如对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商品、货币和市场持否定态度;对国家消亡的论断。

(3)启示: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而不是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和词句。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让理论服从和服务于实践。

第二讲: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一、苏联简史

1、十月革命前的国情;

2、列宁时期;3、斯大林时期 ;

4、赫鲁晓夫时期

5、勃列日涅夫时期 ;

6、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

6、戈尔巴乔夫时期

二、列宁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一)一国胜利论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1917年十月革命战争以后到1918年3月外国武装干涉以前,列宁“直接过渡”的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建设模式的建立。

2、“直接过渡”的思想和战时紧急措施的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3、“迂回过渡”的指导思想和新经济政策。

4、列宁晚年思想:①经济落后的国家也能够建成社会主义。②要采取渐进、过渡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经济。③大力发展大工业,为社会主义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④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⑤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劳动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⑥加强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反对官僚主义,改进工作作风。⑦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三、斯大林模式

(一)斯大林模式的历程

(二)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1、经济上: 单一的公有制形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

2、政治上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党内民主被破坏。

3、文化上 :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各种文化单位均由国家包办下来。文化上、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或者学的领导人说了算。

(三)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客观因素

1、俄国专制主义历史传统。

2、落后的经济文化。

3、国内斗争。

4、国际环境的影响。主观因素

1、斯大林的个人性格。

2、共产党内部在组织原则和党内成分上的缺陷。

(四)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经济体制中大量地存在着“超前”因素;政治文化中大量地存在着“滞后”因素;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基础条件存在“先天不足”。

(五)斯大林模式的继续:勃列日列夫时期。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与苏联的解体

(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在思想理论和政治方面,强调改革的必要性和提倡“民主化”、“公开性”和“人道主义”。(1)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改革的方向和目标。(2)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使其向社会民主党方向转变。(3)实行多党制,总统制和主权国家联盟制。

2、经济改革新思路。1)提出苏联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的新论断。2)提出把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与经营方式区别开来的设想。实行多种所有制。3)提出“克服对商品货币关系的成见”。建立和组织“真正的市场经济”。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3、对外关系方面,提出一套“国际政治新思维”。(1)强调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2)强调各国“自由选择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二)苏联解体的原因

远因:俄国专制主义的传统,苏俄建国时的经济基础;近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外因:外国势力的和平演变; 内因:苏联模式的弊端,苏共的腐败

(三)苏联解体的教训

1、苏东剧变的一个根本教训,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

2、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全力搞好经济建设,关心人民生活。

3、必须改革旧体制,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4、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第三讲: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一、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二、毛泽东时期对革命的探索

1、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1)封建社会的腐朽;2)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3)马克思主义的魅力;4)苏联的输出革命。

2、如何革命:革命的路线、道路、经验

三、毛泽东时期对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的改造、建设的两种思路

“拉动”与“准拉动”: 拉动:强调和重视先进的社会运作机制对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准拉动:强调和重视社会运作机制与其他社会要素的相互适应。两种思路都坚信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论述,都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中国建设的方向,只不过对超前尺度和分寸的具体认识和把握不同

1、三次冲突:第一次是在建国前后,围绕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问题,两种思路开始表现出差异。第二次表现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认识方面。第三次表现为关于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的不同看法,两种观点的代表分别是毛泽东同志和邓子恢同志。

2、三种趋势:随着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一是两种思路的不同逐步从思想的、理论的领域扩展到现实的、实践的活动中,从潜在的思想认识转变为对现实问题的不同认识,进而又转变为对建设实践的不同指导;二是它们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三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也日趋严峻。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1、从“走俄国人的路”到探索走自己的路;

2、毛泽东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 致 脉 络: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发展关系; 9月,中共八大,制定发展任务; 11月,八届二中全会,波匈事件的借鉴,严防脱离群众,决定整风。1957年,2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4月,整风导致反右派。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社会主义总路线。1959年,庐山会议,反右倾。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1961年,八字方针。1962年,七千人大会。1963—1965年,调整时期。1966—1976,文化大革命 思考:毛泽东时期的探索:——社会主义必要的“痛”

1、前提:中国的国情(国内外)、苏联的影响。

2、探索:摸着石头过河。

3、作用: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设提供借鉴。

4、成就:工业大国(世界第六)、政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

5、错误:经济失衡、政治固化、社会混乱。

6、评价:必要的“痛”。

四、邓小平时期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逻辑结构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及其意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生产力标准)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基本国情的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 ┃初级阶段理论成为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含义、特征)┃成为我们制定路线、┃ ┃方针、政策的依据

┃ ↓ ┏━政治 ┗━基本路线─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基本纲领━╋━经济

↓ ┗━文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发展战略(三步走战略)

所有制 ━┓

┣━基本经济制度

分配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领导 ┃ 法制建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保证】━┃ 文化建设

┃ 一国两制 ┗━国际环境

○坚持改革开放┏━改革(性质、内容、进程)

┗━对外开放(性质、内容、进程)

(二)、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1、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3、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背景: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

2、内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六、科学发展观:

1、提出的背景: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2、内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第四讲:世界社会主义的革新和继续发展

目前,世界上约在102个国家中有150个仍保持原名的共产党或坚持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从地区分布看,亚洲38个,非洲13个,欧洲55个,大洋洲3个,美洲40个。(截至2006年12月)

一、越南、古巴、老挝、朝鲜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越南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

(二)古巴的改革、存在的问题对策

(三)朝鲜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

(四)老挝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

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有近30个共产党在积极开展活动,党员人数约有100多万。比较有影响的是西欧国家的共产党,力量和影响较大的有法国共产党、葡萄牙共产党、西班牙共产党、希腊共产党。面对苏东剧变带来的困境,加之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和社会阶级结构日益变化的新形势,特别是在新自由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盛行的情况下,西欧大多数共产党在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和共产党名称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论和策略,探索适合本国情况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奋斗目标上,认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破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扼杀了民主和自由,提出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强调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必将是民主的最高形式,其特征是人民群众真正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并行使权力以有效监督政权机构。强调要把自由、平等和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以争取一种新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目标;在党的性质问题上,大多数党均宣布不再是工人阶级一个阶级的政党,而必须是其他社会阶层的群众组织,应该从维护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大多数党普遍强调必须重视本国的一切进步思想和文化传统,应该从实际出发去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生活原则上,多数党均否定了民主集中制原则,而强调党内生活的民主、自由和多样性;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道路上,多数党普遍主张通过民主道路来变革和改造现行资本主义社会,“超越”资本主义,进而实现社会主义。

三、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

从发展中国家共产党的组织情况看,现今世界亚非拉120多个民族独立的国家中约有60多个国家建有共产党,党员人数约170万。这些党绝大部分都处于非执政地位。力量较强的有印度共产党、尼泊尔共产党、巴西共产党、智利共产党、南非共产党。苏东剧变后,绝大多数党主张从本国实际出发,走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采取合法斗争方式,逐步积蓄力量,分阶段实现自己的斗争目标。

四、当代世界主要社会主义流派

(一)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和工党的通称)的思想体系的总称。民主社会主义同近代许多社会主义思潮一样,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要求改变自己处境的工人运动的产物,是从第二国际时期各国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中的社会改良主义思潮发展而来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民主”,并不是或主要不是某种民主原则,而是指一种政治秩序,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具体而言就是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形成的议会民主制度;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也不是指纯粹的劳工运动及其奋斗目标,而是指由各阶层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社会运动,其目的是建立起一种团结互助的社会秩序。

(二)市场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它是对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倡导和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与模式的笼统称谓,是一种关于经济体制的理论概念或模式,它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运用市场机制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三)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的生态运动,80年代末90年代初臻于成熟,影响日益扩大,号称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之外的“第四种力量”。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生态运动或绿色运动中的一个派别,是生态运动诸多派别中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一股思潮。它主 张把社会主义运动同生态运动结合起来,开辟一条既能消除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保护地球上人类生存的绿色环境,又能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一种既与第二国际观点相对立,也与列宁主义相抗衡,以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为己任,并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为主题的新社会主义思潮。它不是区域性概念,也没有自己的党派系统和组织机构,是一个主要以具有共同学术传统的理论来维系的思想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是匈牙利的卢卡奇、德国的科尔施、意大利的葛兰西。第五讲:当代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二)当代资本主义变革的新走向及其原因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就生产力变革而言,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和加速发展的势头。第二,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经济危机出现新形态。

就生产关系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变革,当代资本主义也发生了很多新变化:第一,经济运行机制方面,普遍建立了宏观经济调节机制。第二,所有制形式多样化,资本占有形式不断社会化。第三,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比例加大。第四,垄断资本国际化,跨国公司发展迅速。

就上层建筑的变革而言,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第一,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职能不断扩大。第二,资产阶级国家公民权普遍进一步扩大,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渠道有很大发展。第三,国家法制化程度提高,监督和制约国家权力机构的因素大大加强。

2、战后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

第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是促使当代资本主义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动因。第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其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节是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第三,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了一些有利的国际环境因素加速了经济发展。(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消除其基本矛盾

1、各种经济危机的频频爆发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的重要表现。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在加深,并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从一种科学理论变为现实的社会制度,使人类历史进程发生了空前的巨大的飞跃性变化。第二,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首先发生在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理论。第三,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两次从高潮到低潮大的曲折和不少失误。

(二)社会主义对20世纪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第一,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制度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创造了许多文明成果。第二,埋葬和铲除了法西斯主义和殖民主义。第三,维护了二战后的世界和平。第四,在解放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步和发展。(三)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国家所发生的曲折和失误? 客观社会历史原因:第一,这些国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之后,面临双重历史任务;第二,这些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虽然在社会制度上高于资本主义,但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仍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三,这些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同资本主义并存和对立的格局中进行的,资本主义的实力占优势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包围,社会主义国家在这种高压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第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前车之鉴,一切都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从而难免发生各种失误。

主观上的原因和其他原因。第一,各国指导思想上的错误。第二,封建主义及其他落后意识影响较深,普遍缺乏民主传统和法制观念。第三,大党大国主义的盛行,是造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危机的重要原因。第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政策,是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的直接原因之一。

三、21世纪的社会主义

(一)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变化

第一,执政的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有了很大进步,变得更加成 熟了。第二,五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住社会主义阵地,并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第三、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产党都坚持下来了,在国内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在增大。第四、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有所加强。

(二)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

第一,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是过去那种“一条道路、一种模式、一个中心、一个阶段”的发展,而将进一步多样化,走各具特色的民族化发展的道路。第二,未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至少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出现过去那种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第三,未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不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数量的增加,而主要表现在“点”的繁荣和“质”的提高。第四,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将由过去“不共戴天”进入一个既有矛盾和斗争,又可以相互借鉴和合作的新阶段。(三)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

2、政治复杂化;

3、文化殖民与和平演变

(四)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1、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1)、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的曲折和发展。2)、各国共产党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革命和建设道路。3)、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始终抓住经济发展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4)、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并且要把改革具体制度同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统一起来。5)、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6)、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消除自然经济和封建主义遗毒。7)、搞革命和建设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2、深化对资本主义的认识。

重温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借鉴资本主义的新因素;两种制度的长期共存

3、深化对当今时代的认识

参考书目:

1、《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俞良早著:《列宁主义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徐秉让著:《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卢之超主编:《斯大林与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994年版。

8、高放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五版。

9、李会滨主编:《社会主义:20世纪的回顾与前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谢钟著:《历史演进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武汉出版社,1998年版。

11、俞思念等著:《中国社会主义认识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程又中著:《苏联模式的兴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赵明义主编:《当代社会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蒲国良主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杜康传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下载科学社会主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社会主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社会主义作业

    科社理论与实践论文题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学校:内蒙古医科大学学院:研究生学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摘要:在不断推进民主......

    科学社会主义感想

    经过本学期的对科学社会主义课程的学习,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某些问题加深了了解,尤其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有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深刻......

    科学社会主义ti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恩格斯两大发现:历史唯物论和......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浅谈中国之民生问题 从改革开放以来,民生问题一直是作为一个热点问题而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这也是时代进步的表现,纵观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追溯“民生”问题的发展发现民......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剩余价值论为科学依据,论述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科学的......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形成并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

    科学社会主义目录

    -小谭密卷--------- 1. 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P2 2. 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P2 3. 试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P3 4. 简述苏联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考题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三个部分:马活水平。26赫鲁晓夫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