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辨析题
一、辨析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错误,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针对这一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2、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这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论断。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反映的性质有两种,即正确的、错误的。(1)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来自客观世界,只不过错误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颠倒的反映罢了。(2)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错误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其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正确的意识是人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所以、不论意识是对是错,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属性他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错误。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4、只要善于抓住重点,就能解决好问题。
错误。善于抓重点即重点论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集中主要力量抓关键,解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有利于事物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事物的次要矛盾,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解决好问题。
5、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就是真理。
错误。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真理是对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都是有用的,真理作为正确的认识,必然能够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但有用的未必是真理,有用没用涉及到人的价值判断,诚然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本身包含了一定的真理成分,但是绝不等同于真理。
6、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和价值量。
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社会的总价值量是一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增加。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的价值是
成反比关系,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不能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7、工资是工人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这句话是错误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人劳动之后生产出产品,产品再定价销售,销售出去后换回是与价格等值的货币,这些货币的一小部分被用来支付工人工资,从而工人的劳动价值被转化为货币工资。
8、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时代变了,马克思已经“过时”了。
错误。马克思主义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在的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哲学仅仅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周围事物的总纲领和大规律,规律就像定理公理一样,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只要按照时代环境巧妙的变化运用哲学,就可以继续发展,但就哲学的内核价值而言是不容触动的,否则,就是修改了哲学中的规律原则,导致框架的解构和重建。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现在时代和情况都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也是前进的,所以没有过时。
9、时势造英雄
正确。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时势造英雄: 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当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趋势时,总会有那么一个人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角。也就是说,这个人是一定会出现的,只要是有胆识,有眼光,有实力,有魄力.....不管他是谁,都有可能成为这个英雄。以马哲思想看,时势造英雄是说一个英雄的出现是由他当时所处的社会客观环境造成的,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反之,英雄造时势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夸大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10、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替代,意味着资本主义会在短期内自行消失。错误。前正确,后错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先带到一切冲突的萌芽②在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更高形式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但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很长的历程。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他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正确。首先,我们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指导下才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我们是要通过社会主义道路才能通向共产主义道路的.而我们是与它所相通的.所以,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条道路,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是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自身的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抉择,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经验总结,也将是中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康庄大道。
二、材料分析题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什么?
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生产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生产资料归社会的少数人即资本家私人占有,资本家雇佣社会的大多数人即工人进行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生产资料私有制下,自由竞争,盲目生产,资本家为最大程度赚取利润,一方面要生产更多的产品投放市场,一方面又要以最低的工资给工人,便会使生产与销售出现矛盾,大量产品卖不出去,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由此产生。所以说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避免经济危机。
2、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形式?
答: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实现其阶级专政的统治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包括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法律制度等等。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它包括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伦理思想、宗教思想等各种观念形式,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为错综复杂的巨大精神网络。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的经济及政治特点,体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从思想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我们要全面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必须进一步剖析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及其新变化。
4、马克思先后被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哲学家,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马克思当选为最伟大哲学家有诸多因素,但是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是他夺冠的最重要原因。今天世界各处发生的一切并不能否定马克思,只能证实他写的内容。马克思先后被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因为马克思有一个“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具有不同信仰的人,对马克思如此青睐,如此怀念,能够作出这样崇高的评价,说明了西方人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今天暴露的种种社会弊病,说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揭露和批判是正确的,说明科学的理论是能够征服人心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是永葆青春活力的!
5、资本主义制度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有什么本质不同?
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1)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同。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出现了国有经济、合作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等新的经济形式,但这些并没有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人占有制,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依然存在。(2)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不同。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议会制”,表面上讲自由、民主、平等,实质上是由垄断资本用金钱操纵选举,进而控制政府及其决策,谋求对其有利的政策和制度
第二篇:马克思辨析题、分析题
辨析题
1、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2、有人说:“古人云,„仁义值千金,钱财如粪土。‟千金也是钱财,所以,仁义如粪土。”
请问:这一推论是否错误?错在哪里?
这里既涉及到认识问题,又涉及到价值评价的问题。在俗语“仁义值千金”中,“千金”的意思,不是这个词的本意,而是比喻意,比喻仁义极其珍贵。而在“钱财如粪土”中,“钱财”的意思是这个词的本意,即金钱、财物。这句古话意在对仁义和钱财的价值进行比较、评价,高度推崇仁义的价值,而极度贬低钱财的价值,用极夸张的方式来评判两者价值的高低。
千金”与“钱财”两词虽然本意一致,但在这里其内涵不一样,不能等同起来。等同起来,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这就提醒我们,在进行认识的时候,要因地制宜,注意具体的实际情况。
价值评价随主体特点而转移。仁义的价值是否高于钱财,要依赖于评价主体。如果评价主体把仁义等同于钱财,甚至视仁义低于钱财,崇尚见利忘义、为富不仁,则该推论没有逻辑上的错误。3、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不同商品的价值本质上一致,故能比较。比较的结果,即交换价值。商品交换,即劳动交换。劳动交换,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此观点错误。(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
价值量:价值的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常条件下,一般的劳动能力,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6.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价值规律: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以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此观点错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自发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但是,价值规律的调节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
一、可能导致垄断,阻碍社会进步;
二、可能引起两极分化;
三、可能造成社会资源比例失调、浪费。
7.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此观点错误。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使用价值。并非所有使用价值都包含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劳动也不是财富生产的唯一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正如威廉• 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这就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经济依据。
文化是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在内的意识形式,包括劳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是文化的来源,劳动只是文化的来源之一。.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此观点正确。资本是能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资本的技术构成。
此观点错误。对任何资本家的资本,都可以从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两方面加以分析和考察。从实物形态上看,任何资本家的资本都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组成。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家的资本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能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此观点正确。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生作用,全部预付资本都在发挥作用,这样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值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既然利润是预付资本的增加值,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就成为资本的必然要求,于是在竞争过程中,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家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配利润。这样,商品就不能按价值进行销售,而必然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即生产价格出售,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可见,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资本创造利润(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
此观点错误。这是庸俗经济学家提出的“三位一体”公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决定了社会各阶级的收人采取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形式,而获得这些收人的条件是劳动力的出卖、资本的占有和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各种收人的源泉都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是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这种分配关系在社会表面和资本家的意识形态中却歪曲地表现为资本家获得利润是由资本提供了服务而应得的报酬;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是由于土地提供了服务而应得的报酬;工人获得的工资是劳动这种服务的报酬。资本、土地、劳动这三种要素是三种收入的源泉,三种要素创造三种收人,谁也没剥削谁;这就是混淆了使用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创造,混淆了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分析题
1、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答案要点: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3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2、洛克:“热爱真理的一个永远不会错的标志就是,相信一个命题不要超过它所基于的证据能保证的程度。”
哥白尼:“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问题:1)分析材料1所反映的真理观。
2)结合材料2,谈谈真理对于人的意义。
参考答案
1)首先,洛克认为,真理要靠证据来证明、保证,这就意味着,对真理的探求不能迷信权威,也不能胡乱臆测,一切要以可靠的证据为基础;其次,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洛克着重强调了真理的相对性,即,真理是有限度的;再次,真理的限度如何,是可以确定的,确定的依据,就是其证据的效力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真理就不再是真理,而成为谬误。总之,洛克认为,“证据”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真理有其客观内容,同时,也是人的价值观、价值追求的体现。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求真理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人的最崇高的价值在于求真理,真理本身必然具有价值。在哥白尼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看来,真理是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最崇高的体现。
3、元代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道:“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答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
请透过“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这一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辨析。
答案要点:
(1)“该不该摘”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2)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是有区别的,因此,同一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追求也是有层次的,主体(人)对事物的价值要做正确的评价和选择。
(3)价值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该不该摘”反映了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
第三篇:辨析题
辨析题
1.教育的本质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不平衡性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地位混淆
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概念混淆
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均衡发展
6.课程的类型——概念混淆
7.教学相关:
(1)教学的含义——双边
(2)教学的地位——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跟德育混淆)
(3)教学的任务——双基观心德智体美
(4)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9.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分散VS注意的转移
(2)注意的分散VS注意的起伏
(3)注意的分散VS注意的分配
10.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1.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
12.负强化和惩罚概念混淆
13.“学习”相关
(1)学习的实质(练习和反复经验、比较持久的改变)
(2)学习的分类
1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5.学习迁移概念、学习迁移分类概念混淆
16.同化和顺应——概念混淆
17.最近发展区——着眼于潜在水平
18.场独立与场依存——概念混淆
19.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概念混淆
20.心理辅导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
21.德育相关:
(1)品德和道德概念混淆
(2)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
(3)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过程
(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多端性、反复性
22.非正式群体
1.课程就是学科
该说法是错误的。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题干中,缩小了课程的内涵。
因此题目说法是错误的。
2.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
此说法错误。
做事先做人,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工作中应该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但这并不代表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德育,教学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
故题目说法错误。
3.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此说法是错误的。
教学任务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之外,还能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题干缩小了教学的任务。
因此题目说法是错误的4.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5.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6.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7.接受学习一定是意义学习
8.惩罚就是负强化。
9.习得性无力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
10.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对新知识、新
技能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11.气质是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
向性上的心理特征,所以它是有好坏之分的。
12.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龟速够防守两再一新促生产)
【参考答案】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
(1)遗传。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它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2)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
境和社会环境,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学校教育。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是
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严规范,塑个性)
【参考答案】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马克思是社会人)
【参考答案】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作用(德智体美劳)
【参考答案】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率作用。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
(3)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6.简述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课程文本有三种,计划、课标和教材)
【参考答案】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
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
性文件。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参考书等。
7.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结构。(小综高分初结合一到十二综必修)
【参考答案】
新课程改革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8.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双基+德智体美)
【参考答案】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
理素质。
9.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机灵巩用茶)
【参考答案】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10.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选择语言不滥用)
【参考答案】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地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
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牧民发问)
【参考答案】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
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
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2.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教学要系统,解决重
难点,顺序浅入深)
【参考答案】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
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1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稳定工作,千元请不动你)
【参考答案】
(1)问题情境。
(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
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14.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尖叫系统班很被动)
【参考答案】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15.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材料意义+新旧知识+心向)
【参考答案】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
人为
(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16.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参考答案】
(1)生理需要:指人类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最基本的需求。
(2)安全需要:寻求依赖和保护,避免危险与灾难,维持自我生存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
(4)尊重的需要:表现为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
(5)求知需要:是克服障碍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6)审美需要:对美、秩序和平衡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实现自我理想的心理需要。
17.简述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需要立志
效能源自努力)
【参考答案】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17.简述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控制奖惩,启发归因)
【参考答案】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8.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二排才艺)
【参考答案】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9.简述认知策略的内容。
【参考答案】
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指为了在记忆中保持所学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识记的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
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
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20.简述最近发展区及启示。
【参考答案】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
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21.简述不同气质类型的教育措施。(胆汁要直接、多血要专一
黏液有耐心、抑郁求委婉)
【参考答案】
(1)针对胆汁质的学生,老师应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且对学生的批评
一定要有说服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坚持、自制等品质,但也应该帮助学生克服鲁莽
和莽撞的缺点。
(2)针对多血质的学生,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老师要为他们
创造条件,多给他们一些活动的机会。要定期提醒,培养其专一的品质,防止见异
思迁。(3)针对黏液质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老师要让他们有考
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要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的优点。
(4)针对抑郁质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老师要对其多关心、爱护,不要在公开场合对其严厉指责和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
有自信的精神。
22.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开课+渗透+辅导)
【参考答案】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23.简述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演讲小说定价榜)
【参考答案】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6)角色扮演。
(7)小组道德讨论
24.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脚趾长毛)
【参考答案】
(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25.简述贯彻疏导原则的要求。
【参考答案】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26.简述贯彻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要求。
【参考答案】
(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
对待后进生。
(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3)教育者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
27.简述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要求。
【参考答案】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注重组织实践活动,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28.简述贯彻榜样示范法的要求。
【参考答案】
(1)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我们应根据时代要求和
学生实际情况,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前进的明确方向和巨大动力。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推动他
们前进,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榜样。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
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感。
29.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参考答案】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30.简述班集体形成标志。
【参考答案】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1.简述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
【参考答案】
班主任对优等生的个别教育工作:
(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2)不断激励,提高抗挫折能力。
(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4)发挥优势,带动全班。
【参考答案】
班主任对中等生的个别教育工作:
(1)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
(2)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3)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参考答案】
班主任对后进生的个别教育工作: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2.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参考答案】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第四篇:辨析题
五、辨析题:
1、青工小王22岁,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他可以申请加入共产党吗?
答:不能。缺少一个条件是按期交纳党费。
2、老洪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就是没有提出正式入党申请,可否发展他为党员?
答:不能。《党章》规定,入党必须本人自愿,并提出入党申请。对于没有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入党的人,尽管各方面表现很好,党组织也不能发展其入党。
3、有一回族党员,平时表现较好。但他有时参加清真寺的活动,平时流露出有宗教感情的语言。在评议党员活动中,有人提出他不能完全摆脱宗教影响,应劝其退党,这种看法妥当吗?
答:不妥。共产党员是无神论者。不能信仰宗教。但应当正视回族和伊斯兰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简单地加以抛弃。要不断地对其加强教育,使其逐步摆脱宗教影响。
4、支部大会表决申请入党人的入党问题时,书记提出本人要退出会场。这种做法对吗?
答:不对。表决时申请入党人不必退出会场。因为申请入党人通过参加支部大会对接受其入党问题的表决,可以受到深刻的教育。
5、一个党员受到留党察看处分不久,就赶上召开党支部改选大会,这个党员也要求参加选举,但被阻止了。这个党员说:“我没有被选举权,还没有选举权吗?”请问,这个党员的要求对不对?为什么?
答:不对。受留党察看处分的党员没有选举权,也没有被选举权。
6、某县委组织部把所收党费存入银行,一年获息1000元,他们将一半纳入党费收入,另一半作为职工福利费用,对吗?答:不对,应全部纳入党费收入。
7、预备党员的义务和正式党员一样。
答:正确。
8、某党员因缺乏革命意志,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经多次教育无转变,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决定给予纪律处分,劝其退党。这个支部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答:不对。因为劝其退党是组织处理,并不是纪律处分。
9、有一位农村党员,致富以后向县委组织部一次交了1200元党费,县委组织部将这些钱列入党费收入,并按比例将其中一部分用于本县党的活动经费。请问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答:不对。因为按规定,党员一次交1000元以上党费的,县委组织部应直接交中央组织部。
10、党员王明在选举时投了自己一票,被李涛看见。李说:“投自己的票起码是不谦虚的表现。”他的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每个正式党员,即有选举别人的权利,也有选举自己的权利,因此,候选人也有权投自己的赞成票,不能一概认为是不谦虚的表现。
11、预备党员延长预备期一年后,可否再延长?
答案:不能。
12、党员没有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交纳党费,就认为是什么行为?答:自行脱党。
13、党员受到留党察看纪律处分后,如表现不好,可无限期延长留党查看期限。答:错误,根据党章规定,留党察看最长期限不超过两年。
14、党员的党龄从什么时候算起?答:转为正式党员之日。
15、预备党员预备期满,自然转为正式党员。
答:错误,预备党员预备期满,还必须由本人向党组织提出书面转正申请。
第五篇:辨析题
辨析题:
1.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才能集中力量进行建设。只有抓住稳定这一决定性的环节,我们所进行的改革才能顺利进行,社会的发展才能日新月异。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这会稳定。
2.恢复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邓小平在党的思想线路问题上的基本贡献。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也不全面。邓小平在党的思想路线上的贡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恢复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是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丰富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充分阐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揭示了思想路线的本质含义;科学说明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赋予了党的思想路线以新的时代特征。
(2)推进以民生为核心的社会建设的措施有: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二,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