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货币战争2读书笔记
《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读书报告
刘梦扬 德语系012110406
5内容介绍:
《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是2006年出版的《货币战争》的延续。事实上《货币战争》系列目前为止共出版4本书,其他的两本分别题为”金融高边疆“(以金融视角看近百年来中国历史)和”战国时代“(以国际储备货币的战略价值为中心,着眼美欧亚三者的货币博弈)。第二册”金权天下“以三百年的历史纵深,全面阐述欧美主要金融势力集团(即作者梳理出的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代表的17大国际银行家家族)的形成与发展、排挤和冲突、联合与制衡,从1723年开始到2024年结束,中间涉及欧洲、美国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如普奥战争,雾月政变,日俄战争,犹太复国,希特勒新政,朝鲜战争等等,及其背后的金融运作,并得出了金权天下“17个主要银行家族”之间的人脉关系图,系统而且深刻地解析了当今世界幕后主宰力量的运作和决策机制,可以说是”国际银行家俱乐部“的案底和金融潜规则大曝光。书中最后预言世界单一货币将在2024年实现,提出美元最后必将崩溃,而与此同时美国也可以丢弃一系列的债务(包括欠中国的),并列出完美而致命的组合:世界单一货币=黄金+碳货币,世界单一的诚实货币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分析与评价:
之前读过第一册,《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与第一册相比,内容有一些重叠,但积累了更大量的史实来对17大家族主要在欧洲的兴衰与博弈进行演绎。形式有点类似于《战国策》这样的国别体,在空间分了德国,法国,荷兰,英国,俄国,奥地利,意大利和美国,在时间上纵深,从1723年跨越到2024年,最后预言了第二轮金融危机和2024世界单一货币将启动运行。
纵览全书,有几点引起较多争议和思考:
1.选材众多,横亘古今,纵横捭阖,荦荦大端,就必然存在一个材料的可靠和真实性的问题。
一个论点以若干论据作为支撑,一个母理论,母命题更是又由若干子理论,子命题引发。倘若这些论据和子理论,子命题本身就存在缺陷,站不住脚,那么也就是没有充分条件来推导出下一步的理论,一切论断与阐述也将变得没有意义。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涉及引用了大量资料,作者说是五千多万字,是第一本的十倍。有人指责说作者引用的很多都是国外的不甚严谨的通俗和娱乐性金融著作,其本身可靠性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更不要说去把它们当做论据。
针对这一点,作者在接受“新浪读书”频道的采访时就辩解道:“任何一个历史材料想做到百分之百不可能,比如史记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学家认定是扛鼎之作。里边有一句话:“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离陈胜吴广说这个话已经上千年,司马迁到底怎么知道“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是陈胜还是吴广说的,肯定是听他们身边的一个人,这个死了以后告诉其他人,其他人又告诉司马迁,这个历史是怎么考据?”
无论怎么说,本书在这一点上是不严谨,有缺陷的。当然作者本意就不是把它当做学术著作而是当做大众读物来写————而至于谈到(是否)严谨的学术论著就能得出什么真知灼见,恐怕也不尽然。我以为,太专业或者太学术在某种意义来说往往也看不清形势的全貌。
2.“这个世界是精英推动的,因此精英也必须享有这个世界的特权。”拉特拉斯耸耸肩,世界都要垮半边?
书中第九章引用了美国哲学家和小说家艾茵·兰德(又译作安.兰德)撰写的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集中阐述了精英对世界进程的巨大作用(第八章内容也是对此进行论述),金融寡头和国际银行家俱乐部才是真正的扮演了上帝之手的角色。
阿特拉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一手撑起天空的一端,庇护着芸芸众生。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却慢慢对这位伟大的大力神变得不那么尊重。《阿特拉斯耸耸肩》一书的寓意即使,撑起世界的大力神要是撒手不管了,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的不堪。
在 安 · 兰德眼里,现实中的大力神即使那些用财权推动世界的精英与寡头们。安 · 兰 德认为真正的社会公平并不是劫富济贫,并不是多劳多得,更不是共产主义。她认为精英本就应该拿到自己该拿的那一份,即使那一份多余常人,这才是真正的公平。对于过去那种能者多劳的传统观念简直就是在将懒罚勤,催生人的惰性与依赖心理,好像作为穷人就理当被帮扶,作为富人就理当多做贡献。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现实。这本小说来阐述她那全新的世界观。
我认为这其中有很大的合理性,世界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正如以前我听著名的艺术家陈丹青在凤凰卫视《年代访》一期讲述被埋没的大师木心时说,客观这个词也很可笑,它已经是一个被用坏了的词,世界上本来也不存在(绝对的)客观。电影《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有一句台词:“你抱怨世界对你不公平,而事实上,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世界上很多东西本来就是矛盾和相对的,统一其实也是在矛盾中辩证地统一,宇宙的最初也是充满了矛盾,从而发生了著名的宇宙大爆炸,开辟鸿蒙。共产主义也只是在物质已经达到彻底的充裕,反应社会公平的社会分配本身反过来也不会影响社会公平时,才能成立和实现。
书中的论述从侧面揭示一个事实,那就是金融寡头的扩张工具几乎是无所不在。从资本本身出发,到信息网的建立,到对政权的间接干预,最后到文化领域,洗劫大众的世界观。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一张无形的大网在时时刻刻左右着我们的世界。《货币战争2》全书中的重头戏就是讲述金融寡头,金权如何决定世界的走向,普奥战争打不打得下去得看布雷斯劳德和罗斯柴尔德家族这些手握重金的金融大佬们的颜色,巴拿马奇妙独立的幕后导演是美国财大气粗的塞利格曼家族。国际银行家们有能力制造一场重大革命,国家分裂或者战争,来实现他们自身的利益。万变不离其宗的剧本上永远重复着政治搭台经济唱戏的故事,真正的主角仍是躲在幕后的财阀们。
3.回到未来,2024美元崩溃沉沦,世界单一货币横空出世?金融版的玛雅预言?
书中在最后一章很直白地告诉读者,美元的结局是贬值直至失去货币购买力。而这又是美国政府所希望的事情,一旦美国股市暴跌没有人救了,美元暴跌没人管了,美国的所有债务消失了,同时消失的还有中国人的储蓄和大部分外汇储备。(这相当于中国13亿老百姓向西方白干了30年。)然后一旦黄金重新货币化,世界单一的诚实货币将会登上世界的大舞台。而国际银行家的最终目的就是控制世界经济,垄断世界货币发行权。面对当今世界现状来看,未来的世界单一货币很可能就是由黄金和碳货币共同构成。
就我个人理解来言,货币是与信用挂钩的。马克思说过“信用制度固有的二重性质是;一方面,把资本主意生产的动力——用剥削别人劳动成果的方法来实现发财致富——发展成为最纯粹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并且使剥削社会财富的少数人的少数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又是转到一种新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正是这种二重性质,使信用的主要宣传者,都具有一种有趣的性质:既是骗子又是预言家。”这之中似乎又暗示了利益仍然驱动着这一切,我们树立信用,而在某种程度上它又不绝对公平,并且帮助产生着不公平。这是货币的本质吗?
这是金融世界的真相吗?
黄金毫无疑问是一种刚性的诚实货币,同时也不得不说把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加强货币弹性的补充是一个绝妙的创造。如果最终推出一种“黄金+碳排量”货币的完美组合,那么西方国家显然是最大的赢家,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将沦为最大的输家。
世界统治精英是世界货币的游戏规则制定者。货币制度作为一个社会的最高权利,永远处在各个势力集团博弈的核心“风眼”位置。选择一种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同时可以有效地遏制潜在竞争对手崛起的货币制度,毫无疑问将是各种利益集团绞尽脑汁和挖空心思考虑的焦点问题。如此看来,我们中国必须小心走好每一步,警惕被”剪羊毛“的风险,同时需要具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把注意力从出口转移到导动内需,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启发:
1,罗斯福有一句名言:“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没有一件是随机自然发生的,所有这些事件无不是精心策划的产物”。历史上的政治事件如此,金融事件同样如此。看了很多悬疑惊悚阴谋式的美国大片,《国家宝藏》里就描述美国总统手里有一本叫“国家密宗”的书,上面记载了肯尼迪被刺和是否真有外星人造访地球的真相。如果你真是个知识分子,就把事件和现象背后的真相找出来。像宋鸿兵一样这么辛苦地做研究,把东西搞清楚,然后拿自己的理论来作预言检验真理。公共知识分子的价值在于,有责任,做功夫,有种说。
2,世界是一个金字塔,其中也蕴含着类似书中的各式各样的关系图谱。
任何人类社会的结构都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型,关键性的少数人群由于自身的聪明与勤奋,某些情况下也通过暴力与欺诈手段,在社会结构中逐渐向上攀升。当他们具备足够的财力和影响力时,又会反过来通过改变游戏规则从而巩固和扩大其既得利益,并形成利益互锁的统治精英阶层。
有人就说东方社会的权力金字塔结构是以政权为基础的话,那么西方的统治金字塔则是以非常隐蔽的债权为链条,将社会各阶层牢牢地维系在一起。在西方,谁是最大的债权人,谁就是游戏规则的最终制定者。
神造人,普罗米修斯把火种传向人间,电脑光纤火箭大炮,世界上多少发明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启蒙运动文化复兴,历史上文人哲人又对人类的思想产生了多么革命性的影响?或许用”统治“这个词来形容精英有点令人产生”仇富“和反抗的抵触情绪,令人总有那么点不舒服。阿特拉斯耸耸肩,世界要倒半边天。我们每个人应该都要有这样一种精英情节和英雄气。甭说精英理论对不对,让我们先成为精英,然后由我们自己来检验它。
第二篇:读书笔记——《货币战争》
读书笔记——《货币战争》
这是我第二次读《货币战争》,与上次所不同的是,这次我现在豆瓣上浏览了相关的评论,带着他人的见解去读,也许能有更多的收获。读第一遍时,我只感到金融的强大和不可思议,相比之下,读第二遍,我有些陷入作者的“阴谋论”中了,还好最后还是坚持了自己最初的看法。这第二遍,使我了解了金融的大致发展史,金本位制,一些精英俱乐部,私有的美联储,凯恩斯的“廉价货币”,石油美元,一些金融危机等,当然更主要是人性的贪婪,以及由此带来的深深地思考。
一、关于“阴谋论”
书中,作者关于罗斯查尔德家族的“大道无形”的世界首富让我惊叹不已,那些超级富豪们总是“大隐于市”的。但是,关于其保守估计的50万亿美元财富,及19世纪初统治金融界至今,是我万万所不能接受的,经济与政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经济不可能高于政治。关于美联储的私有,我确实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发行局是私有的,但其肯定是受控于政府的。我个人认为,没有哪一个人能在二百年前就规划好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并毫无差错地一代一代执行下去,世界上没有这么邪恶的人,也不可能有这么个“大智慧”的人。关于美国总统的被刺杀,自然与其当时的政治、经济利益有关,不过这只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一些人的贪婪,肯定不是银行家们为建立金融帝国而一手操作的。人性都是贪婪的,作者只是巧妙的将这些贪婪者所各自独立做的事串联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二百多年的“大阴谋”。退一步讲,假设这个金融帝国是存在的,像《黑客帝国》一样,统治者人类世界,即使各国政要都是其内部人员,你又怎么能保证那千千万万的人民受其控制而不反抗、革命?金融再强大,最多控制政客,凌驾于政治之上、人民的权力之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有相关文章说,这本书并不是作者一个人完成的,他们是一个团队,由此看来,这个团队是打着“大阴谋”的旗号搞他们的“小阴谋”,增加了本书的卖点。如果非要说“阴谋”,那么我认为其背后的操纵者应该是人的思想,是长久以来形成的那种不满足、贪婪的邪恶思想。
二、关于美国国债
诚然,美元是世界货币,是国际支付和外汇交易中的基础货币、主要货币,但不是最安全的货币,最安全的应该是自己所实实在在拥有的东西,自己所掌握、所控制的东西,我国不应该持有美国国债达2万亿之巨。“截止2006年,美国联邦国债总量已高达8.6万亿元,并以每天25.5亿元的速度增加着。美国联邦政府的利息支出已在政府开支中高居第三位,仅次于医疗健康和国防,每年高达近4000亿美元,占其总收入的17%。”[1]美国透支了自己人民和外国人民的未来财富。赤字财政的提出是为了解决1929年到1932年的三年“大萧条”,不是不可用,只是不能过度,凡事都有个度,物极必反。包括联邦政府国债、州与地方政府债务、国际债务、私人债务的总债务已高达44万亿美元。[2]如此庞大的债务,换作任何国家都会头痛不已。我在想,会不会有那么一天,美国政府偿付不了债务利息,政府是破产、耍懒皮?还是靠通货膨胀这一“财富收割机”来没收人民的财富?或者用新债去偿还老债和利息,以维持美元这一“经济永动机”?但这不是赤裸裸的庞氏骗局吗?以债养债,这个循环终究会破裂的。
中国不应该持有太多美国国债,不然就被其“绑架”了,保持适量即可。多余的资金可用于投资国家基础建设、科教文卫、扩大内需,以弥补仅靠出口拉动这一单一经济增长型的国民经济,多样化增长,才能禁得住风浪。当有一天,美元真正出现危机时,人们疯狂的伸手去抓房产、石油、黄金、白银、大宗商品这些救命稻草,美国国债也将会成为垃圾债券,到时候谁也逃不了了。我们可以相信美元,但不能没有忧患意识。
三、自我感受
我最喜欢的两位经济学家是亚当·斯密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两位经济学界的支柱人物。前者提出了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理论,是个遗腹子,终生未婚;后者提出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和“廉价货币”理论,挽救了美国的三年“大萧条”,他本人也是个投资高手。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当市场这一“看得见的手”无法解释三年“大萧条”时,当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无法解决滞涨及高财政赤字时,必然有新的理论出现,来解决这些问题,事物是向前发展的,经济学也是,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就长久而言,我们都会死。”(凯恩斯)
资本都是逐利的,人性都是贪婪的。2006年,中国加入WTO已经五年,金
融开始对外开放。虽然我国经济近几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关于金融市场的开放,还是要加强监管,稳步发展,不能操之过急。亚洲金融风暴、日本二十年的停滞都是我们的前车之鉴,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时间短,本来就存在各种缺陷,如果监管再出现大的漏洞,国外资本必定会一拥而入,套取巨额利润,到时候自然是我们吃大亏。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正是其监管不到位而导致的吗?
“M”型社会,这是我在一篇文章上看到的,是一日本经济学者提出的,指的是中产阶级的没落,贫富的两极分化,大多数人越来越贫穷,而只有极少数的人越来越富有。每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是那些金融市场中的贪婪者造成的,受伤害的总是中下阶级,上层阶级们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更加富有。
关于金融衍生品市场,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包括远期、期权、期货、掉期等多种产品。凡新生事物,初期必然是强大的,所带来的利益和风险也是不可预测的。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大程度上由于政府没有对其进行有力监管。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出现,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活跃度、投机性、风险性,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因它而破产、被收购,当然主要是他们太贪婪了,而高盛、摩根士丹利逃过一劫且获利颇丰。我们不能确定金融衍生品市场是好还是坏,但是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政府应该加强对其监管。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当你站在金融市场之外时,它很小,运作很简单;当你处在金融市场之中时,它很大,很复杂,甚至你都不明白它是怎么运作的。我想,真正的投资高手应该是站在金融市场之外观看的,所以才能看的透彻,有全局意识。正如一个国家的治理,国家领导人应该把各省、直辖市、行政区缩小到足够小来治理,各省、直辖市、行政区把各自所拥有的市、县、区缩小到足够小来治理,这样层层缩小,总是站在事物之外观察,不就好操作多了。
在看《货币战争》的同时,我把纪录片《监守自盗》也看了第二遍,两者揭示了共同的一点:人性都是贪婪的,贪婪往往酿成大祸。他们吸毒、嫖娼,追逐豪宅、名车、私人游艇、私人飞机,为了个人的享受,可以昧着良心做事,欺骗广大人民。在金融市场这个大赌场中,他们贪得无厌、永不满足,他们以为自己是上帝的宠儿,然而只是恶魔撒旦的弃儿。他们以为自己可以赢得一切,然而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有庄家赢钱,大多数人则倾家荡产。
在一个五光十色热闹非凡的巨大赌场之中,人们都在聚精会神地赌着,此时,尚未喝醉的头脑清醒的人已经开始看到赌场的角落开始冒烟了,他们此时悄悄地尽可能平静地走向赌场狭窄的出口。这时火苗已经依稀可见,人们还浑然不觉,只是有更多的人闻到了烟味,他们四下张望,有人开始小声议论。赌场老板生怕大家发现已经出现的火苗,于是大声吆喝并摆出更加惊险刺激的赌局,大多数人又被重新吸引到赌桌旁。火苗终于渐渐成了火焰,更多人的开始骚动,有人开始奔跑,大多数人则不知所措。赌场老板开始喊话,说有一些火苗和烟雾是正常的,能够刺激赌场生意,而且火苗是完全(通胀)可控的,喊话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于是人们继续赌钱。只不过,越来越多的人挤向出口方向。此时最怕的就是一声尖叫„„[3]“就目前而言,尽情地在(欲望盛宴的)晚会上狂欢吧,但是,别喝得太多,要站在出口附近。”(罗伯特·清崎《债务的欲望》)
读《货币战争》,我们可以明白金融市场的重要性,了解相关的金融知识,明白人性的贪婪,知道要有风险意识。看书,“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们不应该只是看热闹,而真正要做的是学会思考。思考使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
参考文献
[1]、[2]、[3]《货币战争》
2012年11月
第三篇:货币战争 读书笔记
货币战争读书笔记
阅读本书的最深刻的感受:
这个世界的财富往往被不创造财富的人把持和拥有,而其中的主力是:金融巨头(他们在永远存在的资金需求中获取实际财富涨落产生的差价)、报界巨臂(最终的经济利益来自于公众的信心,只有媒体大腕才能控制它)、法律泰斗(非物质流的财富非常依赖法律的保证)、具有金融头脑的企业家(以自身的财富渴求对国家改革的干预)以及参与了核心俱乐部的政论家(把以上全部内容作整合,获取团体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发动战争、控制石油、搅乱股市、调整币值及兑换比等往往成了获取财富的主要手段,其最终表现则常常是对国家核心资源的合法化占有(如抵押、收购)。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对此书颇多诟病,但对我来说,读完后还是很有收获的。
第一,该书提供了一个看待西方政治和解读历史的新思路。以《货币战争》第二章和
第四章为例,该章节讲述了在美国南北战争和一战期间,国际银行家与美国政府、欧洲列强之间的博弈。书中,“国际银行家”神通广大,他们凭借手中数量庞大的资金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力甚至可以操纵战争。因此,战争的起因并非战争中宣扬的那样是为了民主和自由,也不仅仅是政治家们代表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而是国际银行家们为攫取民众血汗而进行的“剪羊毛”活动。
第二,该书对“货币战争”的到来做出了警告。书中言道,日本的衰退是华尔街“金
融核弹”造成的,而且07、08年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海啸,使中国、俄罗斯、冰岛等欧洲国家损失巨大,也是由国际银行家们一手策划的。更需警惕的是,中国是国际银行家们的下一个目标,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应对即将到来的金融、货币战争。
第三,这本书教给我们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作者宋鸿兵曾言,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
是对别人已经盖棺定论的说法进行权威思考。这种精神使他能够独辟蹊径写出这本风靡全国的畅销之作。我们很早就被告知,经济危机是随机产生的,无可避免也不可预测;而本书却大胆提出,经济危机是大资金施展阴谋的结果,是可以被预测的。且不说究竟哪种理论是正确的,这种敢于挑战权威、挑战人所共知的“常识”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第四,从反面讲,这本书也给我们一些启示:要避免成为阴谋论者。所谓阴谋论,是指
把一切利益分配都看做有人阴谋操纵的结果。把自身受到的委屈和不平都看做别人的阴谋,这是一种愤世嫉俗、一厢情愿的看法,会使自己的判断脱离客观和公正。判定某个事件由阴谋操纵并非不可,但必须有确凿的证据来支撑这个观点,否则很可能沦为毫无根据的歪曲。《货币战争》此书中的一些观点显然证据不足,很多都是作者的推断,这本书也因此多受诟病。正所谓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提出一种观点要令人信服,必须提供证据,做出证明,否则学术著作难免沦为演义小说。
第四篇:《货币战争》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货币战争
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订法律。我不在乎什么样的英格兰傀儡被放在王位上来统治这个庞大的日不落帝国。谁控制着大英帝国的货币供应,谁就控制了大英帝国,而这个人就是我!当一个政府依赖银行家的金钱时,掌握着局势的便是银行家,而不是政府的领导人,因为给钱的手始终高于拿钱的手。金钱没有祖国,金融家不知道何为爱国和高尚,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利。
在他们的眼里没有战争与和平,没有口号和宣言,也没有牺牲或荣誉,他们忽略了这些迷惑世人眼睛的东西。他们的眼中只有垫脚石。
只要你们兄弟凝聚在一起,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银行能够与你们竞争、伤害你们,或是从你们身上渔利。你们合在一起将拥有比世界上任何一家银行都要大的威力。
严密的家族控制,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像钟表一般精确的协调,永远早于市场的信息获取,彻头彻尾的冷酷理智,永无止境的金权欲望,以及基于这一切的对金钱和财富的深刻洞察和天才的预见力,使得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两百多年金融、政治和战争的残酷旋涡中所向披靡,建立了一个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金融帝国。
在任何一个国家里,谁控制着货币供应,谁就是所有工业和商业的绝对主人。当你明白整个(货币)系统非常容易地由极少数人用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来控制时,你就不用别人告诉你通货膨胀和紧缩的根源了。
一个伟大的工业国家被信用系统牢牢地控制着,这个信用系统高度地集中。这个国家的发展和我们所有的(经济)活动完全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我们已经陷于最糟糕的统治之下,一种世界上最完全、最彻底的控制。政府不再有自由的意见,不再拥有司法定罪权,不再是那个多数选民选择的政府,而是在极少数拥有支配权的人的意见和强迫之下(运作)的政府。
这个国家的很多工商业人士都畏惧着某种东西。他们知道这种看不见的权力是如此的有组织、如此的悄然无形、如此的无孔不入、如此的互锁在一起、如此的彻底和全面,以至于他们不敢公开谴责这种权力。
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是蓄谋已久的精确定向爆破,熠熠夺目的崭新金融大厦总是建筑在成千上万破产者的废墟之上。
剪羊毛”是银行家圈子里的一个专用术语,意思是利用经济繁荣和衰退的过程所创造出的机会,以正常价格的几分之一拥有他人的财产。当银行家控制了美国的货币发行大权,经济的繁荣和衰退变成了可以精确控制的过程,此时的“剪羊毛”行为对于银行家来说,就像从靠打猎为生的游牧阶段进化到了科学饲养的稳产高产阶段。
第五篇:《货币战争》读书笔记
读《货币战争》有感
——国贸3班 王发民学号 : 2011010322
对《货币战争》一书中涉及到的许多具体史实,争议是比较大的,我现有的知识积累还不允许我对其真伪做出判断。对此,可能许多读者和我有同感。不过话也要说回来,至少对相当一部分历史哲学家而言,什么是历史“事实”或“证据”这一问题,始终苦恼着他。尽管在怀疑“证据”这一点上后两者看法相近,但柯林武德不同意波普尔据此声称“历史无意义”的论点,而是代之以“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主张,也就是说历史学家的基本工作,在于挖掘出影响历史进程之重大事件决策者在做出选择时的真实想法。
一旦讨论行为者的想法,我们便开始讨论动机,而动机及其引发的一切行为后果,便构成了历史叙事的逻辑。《货币战争》的基本逻辑结构是说:时至今日两百多年的人类近现代历史是“国际银行家”攫取财富并支配世界的历史,我们经历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人类日常生活的演进,都可以依据严密的逻辑还原为“国际银行家”的“动机”。这样一种逻辑框架的优点在于简洁明了,缺点在于在追求简洁的过程中可能会忽略掉一些重要的变量或环节。这里我仅举政府与国际银行家之间的关系为例。自十八世纪以来,特别是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初,资本主义国家就总体而言,其根本特征是经济主导政治,是资本家或金融家操纵政治家。但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特别是小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之后,国家的权力迅速扩大,政治家掌控国家权力的能力迅速提高,结果在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在内的广义政府中,形成了具有独立意识和特定利益的政治家集团。由于这种变化,政治家集团与商人集团的关系就不再是一种主仆关系,而是一种大致平等的博弈关系,换句话说,政府不再是“国际银行家”的玩偶了,而“国际银行家”的个人利益只有同国家利益交合在一起时才能充分实现。我总的感觉是,《货币战争》一书最大的逻辑弱点就在于它对政府的作用考虑的太少。
见仁见智可以说是《货币战争》成为畅销书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不妨把读者做一个粗略的分类。第一类是对货币金融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第二类为政府官员,第三类由货币金融研究与教学者构成,最后一类乃货币金融机构的从业者。面对宋鸿兵先生讲述的触目惊心的故事,给出的振聋发聩的警告,提出的明确大胆的应对政策,以及这本书长时间高踞畅销书排行榜之首的情形,不同类型的读者对《货币战争》的内心感受与言辞回应千差万别,甚至赞颂与诋毁并存,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这倒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对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毁誉参半往往意味着价值的存在。说这句话的人是几年前去世的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金德尔伯格。他留下的那部厚重的学术著作《西欧金融史》,是很值得那些想进一步了解货币战争背景的读者阅读的。
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前,美元按固定的比价与黄金挂钩,同时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显然,布雷顿森林体系意味着美元等同于黄金,持有美元就等同于持有黄金。为了进行贸易,各国必须持有一定量的美元。而为了拥有美元,这些国家就必须保持对美国大量出口,换言之,美国只有通过贸易逆差或对外援助的途径才能够为全球提供国际贸易所需的硬通货。各国提供商品与服务,美国提供美元的基本交换格局,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这种为美国向全世界攫取利益提供方便的机制,其可持续性是有疑问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写过一部题为《黄金与美元危机》的书。正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特里芬两难抉择”,其含义是靠美国贸易赤字为全球提供世界货币,很可能会遇到两个局面:或是因为美国贸易赤字不足而导致“美元荒”并最终殃及全球贸易与经济增长,或是因为美国贸易赤字过大而引起美元过剩并迟早危及美元与黄金比价。历史实际进程吻合了特里芬的预言。由于欧洲各国纷纷用手中的过剩美元按固定比价向美国兑换黄金,这使得美国黄金储备大幅度减少,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脱离黄金自由浮动。为了说明的方便,我在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叫铸币税。在金属货币时代,西欧各国金币或银币的铸造权掌握在国王手中。在铸币过程中,他们常常利用降低金银成色的办法获取额外好处。对铸币的接受者或使用者来说,铸币的标值和实际含金量之差,无异于向国王又交了一笔税。这就是铸币税的来历。进入纸币时代,由于纸币印刷成本大大低于金银价值,铸币税的获利前景极度拓展。根据劳伦斯·怀特在1998年出版的《货币制度理论》中所说,美国小面值纸币的印刷成本为3美分,新版20美元和100美元纸币尽管采用了先进防伪技术,其印制成本也只有区区的6美分。在让别国持有美元过程中铸币税数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用收取铸币税的方法牟利也是有条件的,其中基本条件是别人愿意持有你发行的货币,并且持有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从这个角度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坍塌其实就是一场美元信用危机。美元过多,人们不愿意让美元砸在自己手里。当时对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存废争议很大,像弗里德曼和蒙代尔这样的货
币问题专家,据说都被请到美国国会出席听证会。大家关心的实质问题,是现行体系寿终正寝后世界对美元的需求究竟会增加还是会减少。增加意味着美国获得的铸币税增多,反之反是。后来的历史似乎表明,对美元的需求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而增大。其中的原因,恐怕主要是在一个浮动汇率的世界中,各国为了保持本国币值的稳定而不得不储备更多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