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绵阳空中课堂---在线真人直播教学卓越品牌
2014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提出者是()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马克思
D.恩格斯
2、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
A.全部固定资本周转回来的时期
B.一年中周转的流动资本总额
C.预付可变资本的平均周转
D.预付资本各个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3、资本主义社会为自身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准备的物质条件是()
A.社会化大生产
B.现代无产阶级
C.马克思主义理论
D.市场经济体制
4、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
A.比资本主义社会高的社会生产力
B.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同的社会生产力
C.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D.高新技术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5、在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D.上帝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6、马克思强调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_______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A.以社会精英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B.以统治阶级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C.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D.以人民大众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7、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
A.商品流通领域中商品的加价
B.商业店员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C.商业资本家在商品买卖中贱买贵卖
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8、剩余价值与利润从数量上看()
A.前者大于后者
B.前者小于后者
C.两者相等
D.两者的大小无法判断
9、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
A.社会分工的发展
B.自然分工的发展
C.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0、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出现在()
A.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
B.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
C.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11、有一张股票,当股息为200元时,其价格为4000元。如果利息率不变,股息下降到100元,其价格应为()
A.2000元
B.4000元
C.6000元
D.8000元
1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理论联系实际
B.矛盾分析法
C.阶级斗争分析法
D.主客观相结合分析法
13、资本主义造就的埋葬自身的社会力量是()A.无产阶级
B.科学技术
C.巨大的社会财富
D.社会化的生产力
14、借贷资本是()
A.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相同的职能资本
B.与商业资本、银行资本相同的流通资本
C.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
D.与其他职能资本家获得同样利润的资本形式
15、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政治经济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D.历史唯物论
16、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1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18、生产资料的购买时间属于()
A.运输时间
B.劳动时间
C.非劳动时间
D.流通时间
19、商品经济的主要内容是()
A.商品流通
B.商品存储
C.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D.商品消费
2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21、资本循环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阶段是()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2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
A.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B.发展社会生产力
C.实现共同富裕
D.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23、一般情况下,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顺序是()
A.萧条—危机—高涨—复苏
B.复苏—高涨—萧条—危机
C.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D.高涨—萧条—危机—复苏
24、在平均利润率既定且借贷供求也较为平衡的情况下,影响利息率的最重要因素是()
A.社会心理因素
B.政府的经济政策
C.习惯和法律传统
D.风险因素
2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
A.实现社会主义
B.实现共产主义
C.实现按劳分配
D.实现人人平等
26、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两点沦”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27、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
A.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B.通过“个人联合”实现的C.通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实现的D.通过自由竞争实现的28、资本主义银行利润的水平一般相当于()
A.本部门的剩余价值
B.平均利润
C.活期存款利息
D.长期贷款利息
29、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流通资本
D.流动资本
30、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
D.勤学出智慧,实践长才干
32、垄断价格()A.是垄断组织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B.并未否定价值规律
C.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
D.不能由垄断组织随心所欲制定
33、向共产主义过渡()A.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B.必须经过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
C.要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逐步创造条件
D.对经济落后国家需经历史长期的实践过程
34、单位商品价值量()A.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C.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D.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35、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经历的阶段有()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运输阶段
D.销售阶段
36、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
A.信息功能
B.教化、培育、塑造人的功能
C.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D.认识功能
37、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合理性表现在()
A.它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B.它认为资本主义必须要被一种更好的制度取代
C.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D.它认为无产阶级是埋葬资本主义的革命力量
38、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包括()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B.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C.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39、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无产阶级专政
B.社会主义民主
C.工农民主联盟
D.多党政治合作
40、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要包括()
A.政治法律思想
B.哲学思想
C.教育思想
D.文学艺术思想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42、股票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43、简述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4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特点。
45、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47、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第二篇: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二)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
(二)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南京自考网编辑部编辑整理,其他网站转载必须注明:来自:南京自考网.本站保留追究侵权行为的责任。第Ⅰ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除去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外,还有(D)
A.地理学的重大发现
B.天文学的重大发现
C.人体解剖学的重大发现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A)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掌握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
C.掌握具体的社会科学知识
D.掌握具体的工作方法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C)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c.世界的本原埠物质
D.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
4.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B)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论观点
D.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6.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D)
A.质是客观存在的,属性是人的主观感受
B.质是稳定的,属性是多变的C.质是绝对的,属性是相对的D.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
7.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A)
A.水滴石穿B.水中捞月
C.以砖磨镜D.化水为油
8.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往往不同,这说明(B)
A.意识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
B.意识受人们主观状况的影响
C.意识的内容是与生俱来的D.意识是主观自生的9.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
10.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D)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同
C.能否付诸实际行动
D.能否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11.真理的价值问题是指(B)
A.真理是否与对象相符合的问题
B.真理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
C.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
D.真理是否发展的问题
12.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A)
A.生产工具
B.运输设备
C.传动装置
D.动力系统
13.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B)
A.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B.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C.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D.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1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D)
A.根本动力
B.最终动力
C.唯一动力
D.直接动力
15.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D)
A.根本的政治路线
B.根本的思想路线
C.根本的组织路线
D.-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16.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A)
A.成正比
B.成反比
C.不成比例
D.反向变化
1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B)
A.生产资料
B.劳动力
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
18.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A)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流通资本
D.流动资本
19.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C)
A.只具有历史进步性
B.只具有阶级局限性
C.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阶级局限性
D.既无历史进步性也无阶级局限性
20.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是(A)
A.社会总商品资本B.社会总生产资本
C.社会总货币资本D.社会总流通资本
21.其他各种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的基础是(D)
A.生产价格B.平均利润
C.生产成本D.利润
22.利息的本质是(A)
A.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B.使用借贷资本支付的报酬
C.借贷资本的所有权的产物
D.具有自身特殊的运动形式
23.土地价格是(B)
A.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B.地租的资本化
C.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的总和
D.农业资本家交纳的全部租金
24.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C)
A.工业资本B.银行资本
C.金融资本D.商业资本
25.垄断组织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其本质都是为了(D)
A.垄断先进技术
B.控制商品生产
C.操纵销售市场
D.获得垄断利润
[解析] 垄断组织是指若干资本主义大企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某一部门或几个部门绝大多数产品生产和销售及原料市场,以保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组织。无论何种垄断组织形式,其实质都是垄断资本家通过垄断生产和市场,更多地榨取劳动者的血汗,以获取高额利润的工具。
26.资本主义国家向外输出资本形式变化的大体顺序是(B)
A.由商业资本输出为主到产业资本输出为主再到借贷资本输出为主
B.由商业资本输出为主到借贷资本输出为主再到产业资本输出为主
C.由产业资本输出为主到商业资本输出为主再到借贷资本输出为主
D.由借贷资本输出为主到商业资本输出为主再到产业资本输出为主
27.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A)
A.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
B.在全世界范围建立资本主义
C.最终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全世界同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28.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C)
A.无产阶级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B.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
C.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9.资本主义社会为自身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准备的精神条件是(C)
A.社会化大生产B.现代无产阶级
C.马克思主义理论D.市场经济体制
30.无产阶级最终实现自身获得解放只有(D)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B.建立社会公有制
C.提高劳动生产率D.解放全人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有(BCD)
A.社会历史的具体知识B.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马克思主义哲学
32.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有(ABCD)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3.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D)
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D.勤学出智慧,实践长才干
34.下列各项说明或体现时间一维性的有(ABCD)
A.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B.失落黄金有份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C.-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D.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3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因为这两对矛盾(ABC)
A.制约和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C.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D.囊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
36.资本主义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是依靠(AC)
A.延长工作日B.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C.增加劳动强度D.提高劳动生产率
37.决定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是(CD)
A.各部门资本总量的多少
B.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C.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
D.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3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调控的目标一般包括(ABCD)
A.经济增长B.币值稳定
C.充分就业D.收支平衡
39.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包括’(ABCD)
A.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B.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
C.在过渡时期不能人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D.社会主义革命后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某些方法建设社会主义
40.在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中要(ABC)
A.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
B.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与步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C.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D.完全按照发达国家模式发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答:(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
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42.简述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答:(1)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受条件制约的,需要进一步扩展。
(2)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43.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1)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在阶级社会,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推翻或摧毁旧的国家政权,建立革命阶级的政治统治,消灭旧的生产关系,确立或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用较高的社会形态代替较低的社会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
(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是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的盛大节目,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那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
(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革命不仅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建设一个新世界。革命阶级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学会建设新社会的本领。
44.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答:(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以下三部分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2)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增加,质量和结构会发生变化,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会不断扩大。但是,在一定国家的一定历史时期,必要生活资料是一个可以确定的量。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消费或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
45.简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答:(1)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在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基础上,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原则。按需分配不仅彻底消除了以往私有制社会中分配方面的阶级不平等,也打破了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所存在的人们在生活富裕程度上的差别,实现了个人消费品分配方面的真正完全平等。
(2)“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面旗帜,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里的“各尽所能”,既体现着每个社会成员把向社会贡献自己的能力作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应尽的社会义务,又体现着每个社会成员都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或生存发展的手段,而是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从而都能充分地施展和全面发挥自己的一切才能。所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只是一个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而且是一个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请考生自己动手翻书,在书本上自己查找,论述题一般答题要点是回答几个重点知识,然后组织语句来补充.这题本站暂不提供答案,请考生自己看书,以便加深学习的印象.47.试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同上.
第三篇: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
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5、(单选)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选)哲学基本问题: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含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7、(选)哲学的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8、(选)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9、(1)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辨证法、诡辩法的重要区别所在。
(2)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
10、(选)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2、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涵义:(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矛盾的斗争形势: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
(1)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2)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3)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重点: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
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
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
⑴、社会根源;
⑵、阶级根源;
⑶、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
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⑵、客观唯心主义: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在对象上:是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的指出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⑵、在内容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
⑶、在作用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三个特点。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种对立思潮: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1 践经验。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
⑴、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
⑵、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
⑶、而且是客观实在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重要意义: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 ⑵、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⑶、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⑴、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⑵、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
⑶、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
⑷、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了物质谈运动;
⑸、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设想成没有运动的物质。
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静止的定义: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况。
⑴、指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
⑵、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⑴、对立统一关系;
⑵、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⑶、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⑷、相互渗透的关系。
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空的定义: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8、时空与物资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9、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10、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
揭示了自然界在微观领域、宏观领域、宇观领域的物资结构层次的多样性、无限性,证明自然界是一个具有无限层次结构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有机整体。
11、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的哲学意义:
证实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将进一步深化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定义:
⑴、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⑵、是人的存在方式。
13、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实践不同理解: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
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定义的两层意思:
⑴、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
⑵、是物质的、客观的、有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1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6、实践的基本特征:
⑴、客观现实性;
⑵、自觉能动性;
⑶、社会历史性。
17、实践的基本形式:
⑴、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
⑶、科学实践。
18、实践的主体:
⑴、指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⑵、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
⑶、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
19、实践的客体:
⑴、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⑵、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
⑶、客体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
⑷、有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20、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是第一性、第二性关系。
21、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⑴、主体客体化:
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⑵、客体主体化:
⒈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为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⒉人通过实践活动,产生新的意识,也是客体主体化的一种表现。
2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意义:
⑴、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客体成为“为我之物”;
⑵、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容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打破限定,超越现实客体。这种限定和超越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⑶、实践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使世界二重化(一分为二)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构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观意义。
2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⑴、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
⑵、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
24、自在世界的定义:(超纲)
指天然世界,是人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世界。
25、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⑴、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
⑵、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
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5、(单选)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选)哲学基本问题: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7、(选)哲学的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8、(选)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9、(1)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辨证法、诡辩法的重要区别所在。
(2)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
10、(选)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2、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涵义:(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矛盾的斗争形势: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
(1)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2)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3)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3、(选)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向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方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14、(选)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15、(简)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6、(选)事物的辨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7、(多选/简)辨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8、(多选/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9、(论)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方面特点:
1)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2)反映具有创造性,如果把人的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3)因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人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4)总之,反映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20、(选)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
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1、(选)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最根本特征: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最基本哲学前提。
22、(选)真理的绝对性: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23、(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4、(选)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25、(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2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低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4)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
27、(选)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28、(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表现: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9、(选)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的实质: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建筑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30、(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间落后于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1、(选)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32、(选)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多样性,必然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历史的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决定意义,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3、(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4、(选)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实践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实践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35、(选)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36、(论)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积极性):(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的后果(消极性):(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7、(选)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
38、(选)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多选)常见的垄断组织: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39、(选)经济全球化: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进程。
(多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40、(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
积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加速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增强经济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发展中国家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3)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4)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筆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利益。
消极后果: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抖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4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论或多选):(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⑸政治制度的变化。
4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43、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表现在:(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2)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44、(选)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度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它的实施扭转了国家的严重危机,活跃苏维埃城乡经济,发展了生产,大大加强苏维埃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45、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理论思考,提出许多论述:
(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3)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46、(多选)苏联模式基本特征:(1)经济方面: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2)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3)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4)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47、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体系,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阶级性。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唯心主义则相反。唯物主义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在其发展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们能不能认识、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其中,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第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达到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自觉投身伟大的社会实践。
第二,它能使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自觉地将自己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存在于人的感觉之外,但能能为人的感觉所反映和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在哲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它坚持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立场,批判了唯心主义。第二,强调物质的可认识性,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共性或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结构从而对物质概念的机械片面理解。第四,把实践纳入物质观,实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主张无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张无运动的物质,它们的共同错误是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所有的事物在所有的时刻都在运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二者是不同的。二者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要求人们在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静止,在静止中把握运动,把变与不变辩证地统一起来。形而上学、绝对主义者夸大事物静止的一面,否认运动,结果导致僵化、不变、不动的观点。相对主义者则夸大事物运动的-面,否认静止,抹煞事物之间的界限和质的区别,结果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如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静止的存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情形,是指如下两种状态:一是说相对特定参考系而言,事物未发生位置的移动;二是说事物处于细微的量变阶段。
认识静止具有重要的意义。静止是物质分化的前提,也是区分和认识事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4、实践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它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其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一,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和中介,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
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类世界并构成了自然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6、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意识决定于物质。从起源上,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从本质上,它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从作用上,意识作用的发挥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其能动性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对人体生理与心理的影响而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作用。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和工作热情。
三、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学习这一观点就要懂得世界上的事物不能孤立存在,每一事物都同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要学会用整体的观点看问题,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好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一种上升、前进的运动。这一观点要求人们要解放思想,用发展着的眼光对待一切,不断地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保持统一,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可能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可能是包含于事物之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将会变为现实的趋势;现实是指已经成为现在存在的客观实在。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也不等于可能。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可能与现实相互依存,可能是未展开的现实,现实是已展开的可能;可能和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掌握可能与现实关系的意义在于,一是要严格区分可能和现实的界限,把工作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二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把现实的可能变为现实;三是在实践中要有两种准备,争取好的可能,对坏的可能加以防范。
3、事物存在的质、量、度及其意义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凡物必有质,凡质必有物。
量表示事物存在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要素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等的数量规定性。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统一的,量变不一定事物的质变。
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是质和量的统一。
把握质、量、度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区别事物的根据,只有把握质,才能正确认识和改变事物。量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胸中有数”。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适度的原则,把握分寸,掌握火候,防止过与不及。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及其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对立表现在,量变是事物数量和场所上的变化,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不显著、微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其特点是显著性和突发性。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巩固着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推进事物变化发展。这也是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要求人们,要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结合起来。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点一滴地进行积累,要防微杜渐,避免坏事情的发生。另外,对事物的发展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只要方向正确,任何努力都不会白费。质量互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5、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其一,它使我们懂得否定就包含在事物自身,要全面地看待事物,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其二,否定意味着联系和发展,不是简单地宣布为无或绝对地坏。其三,要科学地看待历史文化遗产和国外的文化,对他们要既批判又继承,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6、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表现出周期性,周期性包括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起伏性和曲折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它要求我们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运动。在实践中不要贪图走直路,要有经受曲折、挫折的准备。要反对否认事物发展的循环论和否认事物发展道路曲折性的直线论两种错误。
7、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新生事物是指新产生的且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
新生事物之所以是不可战胜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一是事物自身内在的否定性为新生事物的出现和产生提供了根据和动力源泉,宇宙间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二是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即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三是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其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和内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其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把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其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其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9、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依存与相互渗透、相互贯通。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是有区别的。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矛盾双方的同一不是完全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的矛盾双方的差别、对立与排斥,缺乏联系的两个方面构不成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要懂得斗争性贯穿矛盾始终,是绝对的。同一性是指事物的静止和稳定,是相对的。二是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和不可分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把保持稳定和寻求发展结合起来。
10、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就要分别理解矛盾的两种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在量变过程中它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它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统一体分解,新的统一体产生。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必须结合到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矛盾及矛盾的每一方面、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或过程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同一的。
它们之间的对立表现在: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不能脱离特殊性而存在,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又同普遍性联系着,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与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再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这个道理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是它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矛盾的根本方法,即特殊(个别)——普遍(一般)——特殊(个别)…。二是由于矛盾有其特殊性,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三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这一产物的具体表现。
12、“两点论”和“重点论”及其意义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方法论要求。“两点论”要求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否则只看到主要的就是“一点论”。“重点论”是在坚持“两点论”的基础上,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分主次、不抓重点,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的意义,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看到主流,又不能忽略支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充满信心,及时消除负面或不安的因素,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结合起来。
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具体表现在:
第一,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上的变更。
第三,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形而上学则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犯了片面性的毛病。
第四,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的矛盾,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矛盾。这是二者的根本对立。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
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一是实践关系,指主体对客体的改造。二是认识关系,指主体通过实践认识客体。三是价值关系,指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功能和属性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四是审美关系,指主体在改造客体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理想的世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及其意义
首先,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其次,实践不断给人们提供大量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不断解决认识课题。
再次,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不断推动认识发展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跟上实践变化发展的要求,实践变了认识也要变。人们的思想、人们的文化知识、人们的各方面能力要不断地与时俱进,适合实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这样才能永远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人脑中产生的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的对立表现在,两者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其对事物的反映程度、特点、形式是不同的,二者有着质的区别。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只有对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抽象才能形成理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只有发展、深化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忽视理性认识,唯理论则轻视感性认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分别犯了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4、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是客观的,没有阶级性。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第一,真理所包含的内容是客观的,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每一个真理都使人的认识向物质世界接近一
步。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和侧面的反映,真理性的认识有待于扩展。第二,从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某一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真理性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表现在,首先,二者相互联结、相互渗透。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其次,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每一个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都是对事物及其规律近似正确的反映。而每一个相对真理又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真理的发展过程是不断接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过程。另外,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统一问题上,要反对片面夸大真理绝对性的绝对主义和否认真理绝对性的相对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坚持是因为它有绝对性的一面,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发展是因为它有相对性的一面,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客观条件不断发生转换,已取得的真理性认识也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一种主观认识是不是真理,就要看它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相一致。而这是主观认识本身和和客观事物都无法解决的。只要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
其次,实践的特点也决定了它能够充当检验认识是不是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在于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第二,实践最终能检验出认识是否是真理,这也是绝对的、不变的。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第一,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它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第二,实践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它要经过多次反复。即使已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是相对的近似的正确,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检验。
8、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所以,在追求真理的问题上又提出了价值问题。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在于,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性。价值是指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功能和属性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二者的一致表现在,凡真理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应不与真理相悖。
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
解放思想,是使思想从以往的陈腐的过时的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思想与现实的实际相结合、相一致。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关系。首先,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事物在变,人的思想不能拘守于原有的框框或从书本出发,必须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变化,敢于冲破精神枷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据和评判的标准。解放思想不是主观的胡思乱想,必须沿着实事求是的路线进行。再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也就是与时俱进的过程。
10、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是人们的思维规则、工具和手段。辩证思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是从一般走向个别。
第二,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单独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思维方法。
第三,抽象与具体。抽象是思维对客观事物某种属性或本质的反映。具体是理性的具体,是思维对事物多种属性、本质的综合。
第四,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对这一过程的认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指,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从哪里开始。不过,逻辑与历史并非机械的一致。逻辑的东西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这种“修正”表现为逻辑按历史的规律性来“修正”历史,撇开偶然抓住必然,抓住历史的内在规律,深刻反映历史的本质。
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二,实践活动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三,实践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2、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月匙
第一,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和人类社会并非从来就有的。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二,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没有劳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第三,劳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第四,生产劳动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正由于生产劳动及其发展,才能揭开人类社会及其发展之谜,才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根源及其客观规律性。
3、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构成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必要条件,它们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起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不断提高人口质量,保持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人口条件。要有利于和坚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物质生产实践,是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和统一,是社会物质生活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其一,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承担者。
其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其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4、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有客观规律的,社会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与此同时,也承认人的自觉活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人的自觉活动包括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人的自觉活动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是统一的。首先,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可以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把人的自觉活动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其次,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认识必然规律并能在实践中运用它改造世界,人的思想和行动才有自由。对社会规律认识越深刻,自由就越大。另外,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必须批判“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两种错误的观点。“唯意志论”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认为个人的意志可以决定历史的发展。“宿命论”则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纯粹的必然性决定的,人们在社会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从而把社会规律神秘化。
5、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同时,自然界是可以认识的,那么人类社会也是可以认识的,不是神秘的。
6、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三个方面。
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构方式,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机关、政党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设施。国家政权在政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支柱。
社会的观念结构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从社会意识的主体来看,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从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深浅程度来看,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从社会意识同经济基础的关系看,可分为属于上层建筑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两种类型。前者也称之为意识形态,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具有阶级性。后者不带阶级性,但也有个为谁掌握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6、社会意识的特点
首先,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社会意识的突出和本质特点,正是这一特点,表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它决定于社会存在。就是说,它根源于社会存在,当社会存在发展变化了,社会意识或快或慢地也将发生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有以下表现:
一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它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预见性。
二是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即经济发展程度高,社会意识不一定高;而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意识某些领域可能发展得很快。
三是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时期的社会意识总是继承了以前社会意识的成果。
四是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五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具有维护和巩固这种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文化具有传承知识的功能;文化对人具有教化功能。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建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努力创建先进文化,引导社会全面发展。
8、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在重视抓紧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重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因为它们是不可分的。
第一,物质文明建设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基础和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则可以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方向的指导及智力的支持。
第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一定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要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清醒地看到剥削阶级的腐朽落后的思想对我国公务员队伍和青少年腐蚀侵害的严重性,要不断地与之做坚决的斗争;另一方面,在政治文明建设中,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思想正确的精神产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这两个规律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内容和意义。规律内容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状况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的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如此反复循环。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只要适应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反之,生产力的发展就受阻,社会就停滞。
这一规律的意义:一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二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内容和意义。规律内容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状况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的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如此反复循环。其中,问题的根本是,只要上层建筑能够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时,就会促进、推动经济基础的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束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这一规律的实践意义是:它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为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2、社会发展的动力
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第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四,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五,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六,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与“全球问题”、可持续发展
现代科技革命正在以巨大的推动力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可以说现代社会的发展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总体上看,科技革命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的改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科技革命使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使得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推动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全方位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和娱乐方式。
科技革命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了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使人的认识能力产生新的飞跃。
“全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突出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等。这些问题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人们,“全球问题”反映了人类和自然的矛盾。这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针对这种情况,世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出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要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今天的人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其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地进行下去。
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主要表现在:可持续发展思想表明并进一步证实,社会的发展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二者是相互制约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可打破。
可持续发展思想还表明,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要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们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其意义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贯彻执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指: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5、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首先是通过“合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合力”不是单个的力量,它是个人意志力量的汇合。通过个人力量的汇合,对社会历史产生作用。其次,个人中的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它对历史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不能决定历史进程和改变历史发展方向。
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1、社会形态理论
社会形态是指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的具体性表现在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构成的。其历史性表现为,任何社会形态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不是绝对的“纯”。
每一社会形态复杂的社会关系,可分为物质经济关系和思想关系。思想关系由社会物质关系所决定,它也反作用于社会的物质关系。
2、人的属性和人的本质
人具有两方面的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一个
生命有机体的存在,具有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人的社会属性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本质是指人区别于动物、人之为人的根本特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3、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人对社会、他人的需要的满足。
人的价值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一个人对社会所作贡献越多、越大,他的社会价值也就越高,他的人生也就越有意义。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人的根本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4、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它是相对于在旧式分工下所造成的人的片面的、单方面的发展而言的。
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脱离社会。首先人的全面发展不能离开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实践。劳动规模越大、越复杂、越多样化,就越能造就出全面、自由而充分发展的个人。其次,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发展。在日益丰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人会获得多方面的规定性,成为越来越具有全面性的人。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20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20
文档来自网络,是本人收藏整理的,如有遗漏,差错,还请大家指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20
一、单项选择题: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5、相对静止是指()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种()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A、较差的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1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19、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集资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20、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1、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A、非决定论
B、辩证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决定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2、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
A、唯一形式
B、基本形式
C、辅助形式
D、特殊形式
23、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杰出人物是指()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24、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它指的是()
A、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
B、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
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
2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27、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根本原因是()
A、预付可变资本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D、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
28、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
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2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B、企业内部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D、生产劳动的直接私人劳动性质与间接社会劳动性质之间的矛盾 30、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是因为抹杀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区别
D、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
3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将剩余价值看作是由于将剩余价值看作是()
A、不变资本的产物
B、所费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资本家“监督劳动”的产物
32、反映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概念是()
A、劳动生产率
B、剩余价值率
C、年剩余价值率
D、利润率
3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
A、商品的社会价值
B、商品的市场价格 C、超额剩余价值
D、平均利润率
34、部门之间竞争的手段是()
A、改进技术
B、价格竞争
C、资本转移
D、降低成本 35.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量的优势
B.国有经济能控制垄断性行业
C.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济中占主体地位
36.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A.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7.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
A.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D.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38.始终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A.知识分子
B.工人阶级、广大农民
C.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广大农民
D.我国社会新阶层 39、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
A.本质
B.特征
C.目标
D.原则
40、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A.消除剥削现象 B.实现社会公正 C.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公平占有生产资料和消费品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正确态度的有()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
B、基本肯定,积极继续
C、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
D、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
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
D、意识活动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
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4、下列命题中属于提示事物本质的有()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5、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6、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生活方式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7、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工人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形成新的价值 C、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D、创造出剩余价值
8、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A、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资本
B、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资本
D、生产剩余价值所必要的物质条件
9、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是()A.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
B.使工人阶级拥有了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C.指引一些国家的工人阶级进行革命,在本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消亡成为现实
10、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唯一的多数人对少数人实行的专政是()A.奴隶主阶级的专政
B.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政
C.资产阶级专政
D.无产阶级专政
三、简答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简述矛盾的特殊性与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
2、简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4、简述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四、论述题:
1、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2、试论四项基本原则的整体性
?? ?? ?? ??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五篇: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定稿]
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
诠释和回答: 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⑵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⑶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4)总之,反映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20、(选)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二)2008年04月07日 19:4021、(选)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表现: 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⑶价值规律自转速度。(3分)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45.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制的特点。的浪费。
37、(选)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答:⑴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产,要求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动创造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2分)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⑵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资料变盾。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为公共财产,全部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者,真正体现出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完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全平等关系,从而彻底铲除以往私有制为和高涨,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基础的社会中阶级不平等的经济根源,同无产阶级革命必然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
利益的最广泛的革命。(1 分)
⑷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并不是目的,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经过一段过渡时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再经过社会主义建设,使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得到全面发展,进而迈向共产主义,这才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远景和方向。(1分)
四、论述题 4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⑷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 ⑴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⑵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⑶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5、(单选)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选)哲学基本问题: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含内容:⑴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⑵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7、(选)哲学的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8、(选)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9、⑴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辨证法、诡辩法的重要区别所在。⑵ 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
10、(选)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⑵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⑶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2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涵义:⑴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⑵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矛盾的斗争形势:对抗性和非对抗性(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 ⑴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⑵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⑶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⑵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⑶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⑵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3、(选)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向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方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14、(选)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15、(简)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⑵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⑶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⑷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16三个阶段,、(选)事物的辨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7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多选/简)辨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在:⑴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⑵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⑶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⑷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8、(多选/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⑴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⑵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⑶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⑷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9、(论)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⑵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方面特点:1)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2)反映具有创造性,如果把人的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3)因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人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
⑵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最根本特征: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最基本哲学前提。22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选)真理的绝对性:具有绝对性的真理,真理的相对性: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⑴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⑵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23、(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⑴从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⑵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4、(选)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25、(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26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⑴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⑵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低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⑷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⑵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27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选)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力量,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28、(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表现:⑴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⑵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9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选)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的实质: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⑵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⑶经济建筑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30、(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间落后于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31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选)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的更替实现的。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是通过社会形态
32、(选)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多样性,必然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历史的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决定意义,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3力:⑴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⑵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⑶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4、(选)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实践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⑵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实践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35、(选)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36、(论)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积极性):⑴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⑵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⑶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的后果(消极性):⑴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⑵可能
38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选)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多选)常见的垄断组织: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论)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1、2、3(见书P159)新特点(见书P160)
39、(选)经济全球化: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进程。(多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40、(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 积极影响:⑴ 经济全球化加速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增强经济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⑵ 发展中国家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⑶ 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⑷ 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筆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利益。消极后果: ⑴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⑵ 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⑶ 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抖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⑷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4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⑵劳资关系和分配、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论或多选):⑴关系的变化。⑶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⑷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⑸政治制度的变化。
4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⑴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⑵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⑶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⑷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43、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表现在:⑴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⑵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⑶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44、(选)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空想平均共产主义、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18世纪的社会主义。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度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它的实施扭转了国家的严重危机,活跃苏维埃城乡经济,发展了生产,大大加强苏维埃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45、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理论思考,提出许多论述: ⑴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⑵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⑶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⑷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46、(多选)苏联模式基本特征:⑴经济方面: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⑵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⑶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⑷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47、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⑴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⑵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⑶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飞跃。王国向自由王国的一、简答题
41及它们的基本形态。.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质,答:⑴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坚持意3分)
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⑵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物主义,古代的朴素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⑶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2分)
42(1分)论的对立。.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和思想的认识路线,答:⑴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
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性的基本原则出发,⑵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2分)
思维第二体的反映,部世界得来的。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原则出发,⑶唯心主义从侮一性、(2分)
存在第二性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与外部世界没有联系。认为人的认识43(2分)关系。.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之间既相互区别,答:
⑴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又相互依赖、(2分)相互渗透、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的指⑵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导下建立起来的,动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的有意识行化。(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⑶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2分)
又会成为层建筑。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建立起来以后,就广泛地宣传马克思主例如,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义,头脑。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人们的44.如何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2分)
位)答:
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围速度,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⑴计算一定时期(一般以年为单就是计算生也就是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化为同质的货币形式,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将固定资本和流起来,出预付总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除以预付资本总额,这样就能计算(3分)资本的周围额加上流动资本的周转额除⑵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固定
以预付资本额,即可得出预付资本的总周时也不再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多种公有制形式,利益差别也随之消除。公有制经济单位之间的社会中由全体社会成员组成的联合体,(2分)共产主义同占有并共同使用生产资料,共也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生产的成果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全面发展服务。为满足他们
二、论述题46(2分)现实意义。.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 一,为前提和基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答:⑴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质变以量变第发生质变。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2分)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方面,2分)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拓道路;另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在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2分)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⑵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 和目标同有步骤、把远大的理想步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裹足不前。只有这样,的发展。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47.试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4分)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答: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 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制度、政党制度、它主要包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选举其(3分)资料的资产阶级衽阶级统治的工具。⑵资本主义的国家是掌握基本生产 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资本资本主义制度下,在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处于受剥削和被统治的地位,而广大和劳动人民阶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这种基本的资产阶级专政,劳动人民的专政。即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凭借其所掌握的国家机器,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政府、军人、警察、法庭、监狱等,对无包括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衽强力统治。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哪个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其国体都是相同的,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都是式。务,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它为国体服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状况、体现资产阶级专政的要求。但是,各量对比、历史文化传统、国家制度沿革、阶级力民族地区特色等许多因素的差异,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不尽相同,因而其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主要有君地位的资产阶级,⑶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上占统治(4分)益,为其服务的政治制度,必然要建立与其经济制度相适应、为了维护其根本经济利个社会的阶级统治和治理。实现资产阶级对整并治制度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资本主义的政的统治服务的。(3分)为资产阶级
三、简答题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学和答:⑴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 学说,19分)是马克思主义诉直接理论来源。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⑵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革命变革。(1分)在哲学领域实现了创立了辩证唯物和大卫·⑶马克思、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创立了剩余价值学(1分)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⑷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创立了科学社革。42(1分)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答: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
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4分)
论意义。⑵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一方面,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43.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分)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答: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实践是认识(2分)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⑵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
第二,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4(4分)基本经济规律?.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答:⑴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不断提高对雇就是通值的目的。(3分)
生产目的。⑵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生产、支配着个环节。产方式产生、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分)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345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
制、答:⑴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可比拟的。是以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以前的社会经济制度变迁一直中也会发生革命,这之与社会主义革命比较起来,例如资产阶级革命。但并不要求消除私有制,资产阶级革命义私有制。(2分)
而是代之以资本主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⑵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革命是以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代替另以往的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是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并最终消灭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则阶级统治。(2分)
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私利,⑶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它们的存在与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没有矛盾和冲突。全人类,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各类要素之中。把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答:⑴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以及劳提高,素中去时,即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劳动保险要管理者管理水平的力。(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超前作用。⑵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4分)
和技术的结果,其表现是:科学不仅作为生产的后面总结、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术和生产的前面,概括实践经验,而且走在技辟新的途径,术和生产的发展。准备各种前提条件,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3分)
引导技大杠杆。⑶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首先,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其次,自然期日益缩短;广泛应用,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加速度的趋势。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47(3分)展。.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
资本的统治在其国内不断发展,答:⑴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级,垄断外扩张势力,济乃至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侵略和扩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实行经并各级向张,人民,剥削、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实现垄断资本在国外的统治。奴役和掠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围的扩展规模更大,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政形式更加多样,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国建立治体系。(2分)
手是资本输出,⑵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一的大量资本输往国外,即把他们手中掌握和控制器,控制资本输入国的经济命脉,剥削、利用这些资本作武压迫这些的国家劳动人民,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掠夺这些国家控制这些国家、服务。形成金融资本的国际统治最终为金融资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而大规模地发展垄断资本主义阶级,资本输出在各了起来,经济关系、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重要特征。特别是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一个必要性出有可能性。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有种,资本输出的形式有多式,即借贷资本输出有必要性也有可能从资本形态上来看大体有两种基本形性。上来看大体有两种基本形式,资本输出的形式有多种,从资本形态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即借贷资本对外资本输出,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国际垄断的基础。本主义阶段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和特征,资本输出成为垄断资对资本输出国与输入国用到整个世界经济格局,世界大战后,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第二次些新的特点,主要有:资本流向的变化,资本输出量剧增并出现了一从原来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是发达国家间相互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发展到当代的多方向输出,特别私人资本输出增长的同时,出也在增长,国家资本的输在本输出形式。并日益成为占重要地位的资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所谓与过去时代不同,发达国家“援助”的方式进行。界上扩展其势力范围时,⑶当资本主义的发展越出国界,(3分)的国际垄断组织,需要建立起相应在世断利益。来保证其垄断统治和垄际卡特尔,早期的国际垄断组织,主要是国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则以断同盟为主。世界,织在世界市场上和国际经济关系中划分也即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组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势力范围,形成国际垄断局面。(3分)
治,瓜分势力范围之外,获取高额海外利益,⑷为了维持资本主义在世界上的统政治、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手段从领土上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还采取除了在经济领域把经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附属国。战后以来,老殖民主义体系已经瓦解,过去的殖民地、对世界的统治也由旧殖民主义转为新殖附属国纷纷独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民主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