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旧商标法体系下商标流转制度的差异
新旧商标法对比:商标流转制度的差异
司法实践中,当商标转让的行政核准和公告程序未完成之前发生纠纷的,受让商标权的一方往往以转让协议为据,强调遵守协议的重要性;反之,转让商标权的一方却以商标转让未经核准即没有完成“过户”的事实状态为据,强调行政核准权的重要性,从而反过来否认商标权转让协议的效力。
那么,到底应当如何协调适用中国大陆地区的合同法制度与商标法转让规则就成为司法裁判权的一个重大任务。
要彻底厘清商标转让协议的效力与商标转让核准制度之间的关系,必须对新旧商标法体系下“转让协议”在商标流转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给予重新解读;对合同法制度与物权法制度的协调适用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大陆地区的商标立法体系以2001年12月1日为界,对商标转让法律关系的设立要件作出了重大修正。此前,我国的商标转让核准制度十分简单,只要求由受让人单方办理并提供转让申请表即可,而不要求提供任何“转让协议”。在1983年3月10日国务院首次颁布的商标法《实施细则》中的流转制度,是申请转让注册商标的,每一宗商标转让应当交送转让注册商标申请书一份,并交回原注册证。经商标局核准后,将原证加注发给受让人,并予公告。此后,国务院于1988年和1993年对该细则进行的两次修订中,均保留了转让人对原《商标注册证》的“交回”制度和商标局在原《商标注册证》中“加注”后发给受让人并公告的制度。但到1995年第三次修订细则时,取消了对原证的“交回”和“加注”制度,仅规定申请转让注册商标的,转让人和受让人应当向商标局交送《转让注册商标申请书》一份。转让注册商标申请手续由受让人办理。经商标局核准后,发给受让人相应证明,并予以公告。
商标法在2001年10月27日修订时,在商标转让法律关系的设立要件方面有了重大的制度性变革,增加了“转让注册商标的,转让人和受让人应当签订转让协议,并共同向商标局提出申请”的规定。可见,转让商标既要有转让协议,又要共同申请。
但是,由国务院颁布并在2002年9月15日起施行的《商标法实施条例》却并未充分注意到这一立法上的重大变化,仍然原文“抄袭”了旧商标法在1995年第三次修订版中的规定,只是照旧法规定商标转让“由受让人办理”,而没有按照新商标法的要求设置“双方共同申请”并提交“转让协议”等核准要件。在商标转让核准的实务中,国家商标局亦只注重《条例》这一小法而忽视了商标法本身的严格规定,使商标法在事实上被下位法架空。应该说,我国商标行政立法的上述严重疏漏是一项重大的制度性瑕疵。
通过上期解析,可以假设:如果苹果公司受让iPad的商标是在旧商标法体系下,则苹果公司有权直接办理商标的行政核准和“过户”手续;问题是,苹果公司的受让行为发生在新商标法体系下,显然苹果公司与唯冠公司必须遵守“协议转让”和“共同申请”两项规则。
第二篇:新旧会计准则下损益处理差异
新旧会计准则下损益处理的若干差异
□ 文 宋月霞
2007年1月1日开始,企业开始实行新会计准则。新准则由于倾向于与国际准则趋同,在诸多会计处理规范上与旧制度有较大差异,本文就成本、费用、损失和收入,利得的确认和计量,介绍新旧制度的若干差异。
一、费用、成本、损失的确认和计量。
(一)开办费
行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开办费计入递延资产,分5年摊销计入管理费用;《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则规定开办费发生时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在企业生产经营开始的月份一次摊销计入管理费用。
新准则完全变更了上述规范,规定:“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等”,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借记“管理费用-—开办费”科目,货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二)福利费
旧制度下,所有企业均按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基金,借记有关科目,贷记“应付福利费”科目,实际使用时再借记该科目和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7]48号)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所有企业不再按工资总额计提职工福利基金,而按实际支付的福利费计入相关的成本费用。该规定与新的《企业所科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下合称新税法)的规定相问,但新税法对该费用设置了上限,规定只能在不超过年工资总额14%的范围内在税前扣除。
因此,在新的财务制度下,职工福利费核算的具体账务处理应为:
1.执行旧制度的企业:(1)企业实际发生应归类于职工福利费的支出,借记“应付福利费”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2)期末,应将当期支付的福利费,按照其当期分配工资的比例等相对合理的方法,分配到各有关成本费用科目,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福利费”科目。2006年年末结余的福利费,可以在支出福利费超过年工资总额14%时,超支部分直接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
2.执行新准则的企业:(1)发生福利费支出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2)期末,再按当期分配工资比例或其他最近于合理的方法进行分配,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科目。
3.外商投资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的管理方法不变;(1)提取时,借记“利润分配———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科目,贷记“职工福利费”科目(执行新准则的单位);(2)实际支付时,借记“应付福利费”、“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新税法和财务制度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仍可从成本费用中列支职工福利费。
(三)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执行行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可以按照年末应收款余额的3———5%和库存商品余额的3———5%计提坏账准备和商品削价准备,其相应损失计入管理费用。
2.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应根据预计可收回金额、市价或可变现净值低于相应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非流动资产不得计提减值准备。计提以上三项准备的相应损失,分别计入管理费用和投资收益。
3.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单位,应根据预计可能发生的减值损失(可实现、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坏账准备、短期投资或存货的跌价准备,以及长期的投资、委托货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的相应损失,除投资、委托贷款的减值损失计入投资收益外。其他与流动资产相关的,计入管理费用;与非流动资产相关的,计入营业外支出。《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都规定,已提减值准备的资产以后如果其价值得以恢复,已确认的减值应予以转回。转回时,应作与计提时相反的会计分录。
4.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应当按照各类资产应确认的减值损失,分别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货款损失准备,以及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商誉等十几项资产减值准备,相应的损失统一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不计入其他损益科目。
对于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的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其相应的收益或损失统一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上述资产中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外,均不得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新准则规定,已提减值准备的流动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货款等,以后如果相关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按已提减值准备余额与恢复增加的价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与计提时相反的会计分录,转回已确认的减值损失;而其他非流动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当然,在资产处置、出售、对外投资等情况下转销的除外。
(四)进货费用
1.旧的三种会计制度规定,商业企业商品采购过程发生的运输费、保险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以及入库前挑选整理费用和其他相关税费,均应在发生时直接作为期间费用计入“营业费用”、“经营费用”科目。
2.则下,只设置“销售费用”科目,不设置“营业费用”、“经营费用”等可包含进货费用的科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应用指南》规定:商业企业采购过程中发生的时货费用,应当计入存货采购成本,也可以先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存销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主营业务成本);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的存货成本。
二.收入、利得的确认和计量
(一)政府补助收益
1.旧的三种会计制度下:(1)政府拨款附有专门用途且按相关文件规定应免征所得税的,应先计入专项应付款,用后形成企业经营资产的,其价值再转入资产公积;(2)企业收到先征后返还、先征后退的营业税、消费税和按国家税法规定返还的企业所得税,应在收到时分别贷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所得税”等科目;(3)企业收到退还的增值税、按地方优惠政策退还的所得税和收到没有规定免征所得税的财政补助,应贷记“补贴收入”科目;(4)企业应收按销量或工作量和国家规定的补助定额按期给予定额补贴,可在期末先借记“其他应收款”(小企业)、“应收补贴款”(其他企业)科目,贷记“补贴收入”科目,实际收到时再转销应收项目。
2.新准则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及其《应用指南》规定: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补助两类,其补助形式包括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和无偿划拨非货币资产四种。相关的账务处理规范为:(1)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取得时,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自相关资产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时起,在该项资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即收到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按期分摊时,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如果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转让,出售、报废损毁的,其尚未分摊完的递延收益余额亦应转入营业外收入。(2)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以后期间相关费用或损失,应在取得时确认为递延收益,在确认相关费用或损失时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用于补偿前期发生或本期已发生的费用或损失的,在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3)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入账,无法取得公允价值的,按照名义金额入账,名义金额为1元(单价),具体确认原则同上。
(二)固定资产盘盈收益
1.旧的三种制度都规定:盘盈的固定资产,应按重置净值确认其价值,其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
2.新准则规定:盘盈业务作为更正前期差错处理。将资产盘盈作为重要的前期差错处理时(通常指盘固定资产价值占企业固定资产总价值10%及以上),具体操作比较复杂,需要编制调账、调表共三套调整分录,分别调整入账的账务、入账资产负债表的年初余额(年初数)和利润表的上期金额(上年数),将盘盈利得计入以前损益(营业外收入)。限于篇幅,不作详细介绍。
(三)债务重组、受赠资产、核销债务收益
1.执行行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债务重组收益、受赠收益扣除应交所得税,净收益均应计入资本公积,转销无法偿还应付款项的收益,则应付计入营业外收入。
2.《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都规定:企业债务重组、受赠资产和无法转销支付的应付款,扣除应交所得税后的净收益,均应计入资本公积。
3.新准则规定:企业债务重组、受赠资产收益均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其中债务重组的债务人应按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偿还债务支付的资产或发行股份(债转股)的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重组收益并收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重组债务时支付的资产或发行股份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或面值总额的差额,按转让资产进行账务处理并确认转让损益,或按发行股份确认资本公积。
作者未见新准则中有转销无法偿还应付款项的账务处理规范,但按新准则的基本精神,转销无法清偿应付款项的收益应参照受赠确认营业外收入。
(四)股权投资差额
所谓股权投资差额,是指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权投资时,初始投资成本与投资时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称为股权投资借方差额;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称为股权投资贷方差额。
1.执行行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单位,对投资时存在的股权投资差额,均不作账务处理。
2.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单位,确认初始投资成本时存在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的,单设“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明细科目核算,分期摊销记入“投资收益”的借方;存在贷方差额的,将差额转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无论确认“股权投资差额”或转增资本公积,均应同时调整投资成本。
3.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取得投资时存在投权投资借方差额的,不作账务处理;存在股权投资贷方差额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第三篇:新旧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差异的探讨
新旧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差异的探讨
新的会计制度的颁布势必弥补了就会计制度的缺陷。1998年针对医院会计核算问题,我国开始实施新一项《医院会计制度》,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医院会计核算的准确率。近年来,我国对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往的《医院会计制度》已不能满足当前医院财务的需求。因此,我国财政部于2009年8月对《医院会计制度》进行了再一次的修订,针对基金的提取、对外投资、存款利息的等问题做出了一定的修正,虽然新的医疗制度比之前旧的医疗制度完善了很多,但是新的医疗制度逐渐与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脱节。笔者通过比较新旧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的差异,为当前的医院会计制度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新旧会计制度的几点主要差异
1.两者的缺点
旧医疗制度下的会计核算有3个缺点:其中最大的缺点为会计核算缺失,主要表现为很多项目无法进行核算。在当前新的经济环境和医疗改革的背景下,很多医疗单位都出现了一些无法预算的项目,这对于医院来说财务就成了最大的漏洞。其二的缺点就是医疗收入没有全部计算。医疗单位的收入有医院对病人收取的费用还包括了一些医疗研究课题等重要的合作项目上,以往的制度单单只有医院对病人的收入,却忽视了其他的能带来收入的核算上。其三是收费收入的权责制度不完善,医院在出现欠款现象时没有专门的责任人处理此事,导致了部分的坏账、烂账,当然其他情况下的权责不对称现象也时有发生。
新会计制度则表现为资产特征和确认标准不明确。固定资产是指生产的商品、生产力以及经营管理的持有全,最重要的就是资产的使用寿命。其次就是财务报告体系的不完善。医院的资金使用和支出都应有相应的记录,当医院工作人员需要动用财务时,都应取得领导批准后才能到财务处去领取需要的资金。但是在这一方面,新会计制度的管理体系上还是有不完善的。第三十会计科目的不完善。新制度虽然对会计科目体系做了一定的调整,但还是需要添加资产类和医院收入等方面的信息。尤其是资产的分类上并不明确,导致了会计核算的不准确性。
2.新制度比旧制度增加或调整的范围
一是新制度调整了使用范围,加入了基层医疗机构上的单独制定;二是规范了几种支付会计核算,简单点说就是增设了两种额度的会计科目,“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会计科目[1];三是增设了对科技资金的管理。在旧制度中,科教资金不纳入资金管理的范畴,它是作为一种专用资金进行项目管理的,是一项不定期款项。以往的核算中,由于没有加入科技资金的管理,医院的整体收入会出现偏差,也就无法反应医院的收支情况;四是医院成本核算体系加以完善。旧制度中医院成本核算体系是非常不健全的,当时对核算的对象范围偏窄,各地的执行标准没有得到统一,医院把医疗成本单纯的分成了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两个部分,造成了各个医院的成本核算的内容过少,缺乏了成本信息等的统一,从而影响了医院对绩效评价的实施。五是紧跟新医改。新制度把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科目纳入了医疗科目中,把两者合并成为了医疗业务成本,从而避免了药品的随意抽成,杜绝了药品无限贵的问题[2]。其他的改善还包括了医院财务报告体系等的完善、会计核算机制和方式的调整、会计报表格式细节调整等情况。
二、提出的几点建议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虽然存在着局限性,但是医院方面并不能改变它,因此,医院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具体的处理方法。
第一从核算内容出发,医院对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的界定后,明确界定的范围,并避免一些无形资产起到的费用影响,从而了解无形资产在核算中的最用。药品方面则应该以内部和外部两者进行区分,根据两者自检的分类配比来明确医院的实际收入。
第二是从核算方式出发,为了满足医院的资本最大化,可以选择分期计入的方式来缩减较大金额支出对医院财务的影响。再则,药品的支出应该有明确的核算,对那种情况的结算应该根据相关规定,并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为资金的使用过程制定一套完整的利用体系。资金的收入与支出都应该有详细的记录,并做好相关的总结,加以分析,从而有利于下一年对资金核算标准的制定。
医院的会计制度还要重视医院的会计科目的体系改革,会计信息要保持一定的完整性,这样才能准确的反映医院经济活动。会计科目包括了资产类的分类和统一,尤其是医院的基础建设拨款及几件工程的明细科目,能够确保医院在这一方面的会计核算应该更加的清晰[3]。医院收入科目应从不同级别的科目进行添加,比如在一级科目中增设横向收入,或者在二级科目中增加卫生材料等等都是现行会计制度核算中需要改善之处。
第四篇:新旧流转税种差异比较及其变化原因分析
新旧流转税种差异比较及其变化原因分析
会计083班 喻先 200808301206
流转税又称流转课税、流通税,指以纳税人商品生产、流通环节的流转额或者数量以及非商品交易的营业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类税收。增值税、消费税及营业税是流转税里最主要的三种税种。下面从这三个主要税种分别比较新旧流转税差异及变化原因。
消费税条例主要作了以下两方面的修订:
一是将1994年以来出台的政策调整内容,更新到新修订的消费税条例中。
消费税纳税主体有变化,与原条例相比,新条例在纳税主体上增加了“销售本条例规定的消费品的其他单位和个人”,具体将由实施细则规定。
应纳税额计算公式有变化。新条例规定,消费税实行从价定率、从量定额,或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复合计税(以下简称复合计税)的办法计算应纳税额。适用于卷烟、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三种产品,只是税收文件的条例化。
税目税率有重大变化。一是对烟类中的甲类卷烟和乙类卷烟增加从量计征0.003元/支规定,乙类卷烟税率从40%降到30%。二是不再区分粮食白酒与薯类白酒。比例税率统一为20%,定额税率为0.5元/斤(500克)或0.5元/500毫升。三是新增、调整税目条例化。新增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税目;取消汽油、柴油税目,增列成品油税目。汽油、柴油改为成品油税目下的子目,但税率保持不变。另外新增石脑油、溶剂油、润滑油、燃料油、航空煤油五个子目;取消护肤护发品税目,将原属于护肤护发品征税范围的高档护肤类化妆品列入化妆品税目。调整小汽车税目税率、取消小汽车税目下的小轿车、越野车、小客车子目。在小汽车税目下分设乘用车、中轻型商用客车子目;调整摩托车税率,将摩托车税率改为按排量分档设置;调整汽车轮胎税率,由10%下调到3%。
二是与增值税条例衔接,将纳税申报期限从10日延长至15日,对消费税的纳税地点等规定进行了调整。
增值税条例主要作了以下五个方面的修订:
一是抵扣范围有新变化。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为减轻企业负担,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删除了有关不得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的规定,允许纳税人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换。不得抵扣项目增加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纳税人自用消费品”条款。
二是为堵塞因转型可能会带来的一些税收漏洞,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规定,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自用消费品(如小汽车、游艇等)所含的进项税额,不得予以抵扣。
三是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补充了有关农产品和运输费用的扣除率。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规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6%,从1998年起已经将小规模纳税人划分为工业和商业两类,征收率分别为6%和4%。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负担水平总体降低,为了平衡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之间的税负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就业,应当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同时考虑到现实经济活动中,小规模纳税人混业经营十分普遍,实际征管中难以明确划分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因此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设置工业和商业两档征收率,将征收率统一降至3%。补充了有关农产品和运输费用的扣除率,新条例规定,购进农产品采用收购发票的,按农产品收购发票或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扣除率由10%提高到13%,运费的扣除率为7%。
四是将一些现行增值税政策体现到修订后的条例中,如免税项目减少。主要是补充了有关农产品和运输费用扣除率、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行资格认定等规定,取消了已不再执行的对来料加工、来料装配和补偿贸易所需进口设备的免税规定。
五是缓解征收大厅的申报压力,将纳税申报期限从10日延长至15日。明确了对境外纳税人如何确定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发生时间、扣缴地点和扣缴期限的规定。
营业税条例主要作了以下五个方面修订:
一是调整了纳税地点的表述方式。为了解决在实际执行中一些应税劳务的发生地难以确定的问题,考虑到大多数应税劳务的发生地与机构所在地是一致的,而且有些应税劳务的纳税地点现行政策已经规定为机构所在地,将营业税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地点由按劳务发生地原则确定调整为按机构所在地或者居住地原则确定。
二是删除了转贷业务差额征税的规定。这一规定在实际执行中仅适用于外汇转贷业务,造成外汇转贷与人民币转贷之间的政策不平衡,因此,删除了这一规定。
三是考虑到营业税各税目的具体征收范围难以列举全面,删除了营业税条例所附的税目税率表中征收范围一栏,具体范围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
四是与增值税条例衔接,将纳税申报期限从10日延长至15日。进一步明确了对境外纳税人如何确定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发生时间、扣缴地点和扣缴期限的规定。
五是免税项目范围有所扩大。与原条例相比,新条例增列了“境内保险机构为出口货物提供的保险产品”这一免税项目。
增值税转型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现金流与盈利,但整体上对盈利影响并不显著。虽然在1994年也进行过税制改革,但是改革得不彻底。
首先,1994年的税制改革只否定了在商品领域内的产品税并推出增值税,而在交通、建筑、金融保险等服务领域仍然保留了具有重复征税特征的营业税,使得劳务领域税收负担总体上高于商品领域。增值税与营业税并存,且在整体上不能相互抵扣,商品和劳务领域之间的重复征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其次,在商品领域内对重复征税的否定也不彻底,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投入,在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它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以及“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两年的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其进项税不得从销项税额中予以抵扣。如上弊端决定了对增值税进行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性。如其他方面的改革一样,增值税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的效果也往往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增值税改革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在于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扩大,即在部分行业中将原有的营业税征收改为增值税征收;第二则在于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型,即将增值税进项税的抵扣范围扩大至固定资产投资,使增值税避免重复征税的作用得到更好的体现。截止到目前为止的增值税改革均停留在增值税转型的范畴之内。
综上所述,这次的新旧变化的原因主要是适应增值税转型的改革。
第五篇:新旧会计准则下融资租赁资产入账价值的差异分析
摘 要:随着2006年2月15日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我国在对融资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上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而对企业当期损益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新旧会计准则下融资租赁资产入账价值的对比,采用实例分析了其对企业当期损益的不同影响。
关健词:会计准则;融资租赁;差异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131-02
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21号-租赁》(以下简称新准则)中有关融资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与2001年1月18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租赁》(以下简称旧准则)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是融资租赁中承租人对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等。
一、承租人对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
依据旧准则,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是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帐面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是最低租赁付款额,两者的差额记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最低租赁付款额=承租人应当支付的各种款项(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除外)+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但是,如果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预计将远高于事先约定的购买价格,租赁开始日就可以确认承租人将行使这项选择权,则最低租赁付款额也应包括购买价格。资产余值是指租赁开始日估计的租赁资产在赁期届满时的公允价值。
依据新准则,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是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是最低租赁付款额,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
二、不同情况下租赁资产入账价值的差异分析
从新旧会计准则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其区别主要是融资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不同,进而对当期损益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原账面价值均高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
这种情况下,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均高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时,新旧准则对融资租赁资产入账价值相同,从而,对当期损益的影响也相同,不会产生任何差异。此时,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为折现率,也是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
(二)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原账面价值均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
例1:2008年1月1日,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一份设备融资租赁合同。租赁合同规定:租赁期开始日为2008年1月1日;租赁期为3年,每年年末支付租金1000000元;租赁期届满,机器设备的估计残余价值为200000元,其中a公司担保余值为100000元,未担保余值为100000元。该机器设备于2008年1月1日运抵a公司,当日投入使用;a公司采用年限平均法折旧,于每年年末一次确认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假定该机器设备为全新生产线,租赁开始日的公允价值为3000000元;其原账面价值为2900000元。租赁内含利率为6%。2010年12月31日,a公司将该机器设备归还给b租赁公司。
(一)此时,根据新准则规则,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作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由于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的,所以应当重新计算分摊率作为实际利率。该实际利率是使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相等的折现率。
a公司的帐务处理如下:
(1)2008年1月1日,租入固定资产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a(p/a,i,n)+f((p/f,i,n)=1000000×2.673+100000×0.8396=2756960(元)。
因为租赁开始日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700000元;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2756960元,所以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帐价值为2700000元。其实际利率计算如下:1000000×(p/a,i,3)+100000×((p/f,i,3)=2700000可计算出实际利率为7.12%。
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00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400000
贷:长期应付款3100000
(2)2008年12月31日,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
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表
应计提折旧=(2700000-100000)/3=866666.67(元)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0
借:财务费用19224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192240
借:制造费用866666.67
贷:累计折旧866666.67
2008年及2010年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比照2008年相关账务处理。
(3)2010年12月31日,归还机器设备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
累计折旧2600000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00000
通过以上计算表明,当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但高于原账面价值时,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作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为此,对当期损益的影响为400000元。
(二)根据旧准则,承租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是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是低租赁付款额,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a公司的帐务处理如下:
(1)2008年1月1日,租入固定资产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a(p/a,i,n)+f((p/f,i,n)=1000000×2.673+100000×0.8396=2756960(元)。因为租赁开始日的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为2750000元;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2756960元,根据旧准则规则规定,所以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帐价值为2750000元。其实际利率计算如下:1000000×(p/a,i,3)+100000×((p/f,i,3)=2750000可计算出实际利率为6.14%会计分录如下: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50000;未确认融资费用350000;贷:长期应付款3100000。
(2)2008年12月31日,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
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表
应计提折旧=(2750000-100000)/3=883333.33(元)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0
借:财务费用16885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168850
借:制造费用883333.33
贷:累计折旧883333.33
2008年及2010年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比照2008年相关账务处理。
(3)2010年12月31日,归还机器设备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累计折旧2650000;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50000。
通过以上1、2的计算表明,在同样的背景下(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50000万),由于新准则按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入账,而在旧准则下按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入账,这样导致新旧会计准则产生的差额对当期损益的影响为50000元。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下,为企业起到了抵税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