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文化背景下的国籍制度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19-05-15 03:4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差异文化背景下的国籍制度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差异文化背景下的国籍制度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篇:差异文化背景下的国籍制度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差异文化背景下的国籍制度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中华之意首在文化、次在血亲、也在地域,通过对三个不同层面国籍制度在以色列、德国和美国的实施和比较对我国的国籍制度改革提出建议。分析指出,我国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中华意识的衰微,我国的国籍制度改革原则应以文化为中心、血亲为基础、地域为补充,其改革目标应是凝聚炎黄子孙精神、推动中华民族发展。关键词:中国;国籍制度改革;文化背景

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首先在于立中华之本,在于回答谁属于中华民族、谁是中国人这一关键问题?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中华之意首在文化。不论生于何地,如果认同华夏文化、遵循华夏礼仪,就是“中国人”。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论语·八佾》)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相后也,千有馀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子·离娄下》)

中华之意次在血亲。中华文化的基础是以“孝”为核心的社会伦理体系和在此之上形成的血缘姻亲社会信用体系。《孝经》语:“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孝经·孝治》)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孝经·三才》)孝之上即是由近及远的行为准则和家国天下的人生理想。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大学》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血浓于水”、“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华夏儿女”无一不是基于血缘姻亲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表述。

中华之意也在地域。对于中华而言地域从属于文化,疆域为中华提供了社会再生产的场所和生产要素的来源,更提供了社会协作、社会繁衍和文化传承的堡垒,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在中国,开疆辟土的卫青、霍去病并不为人所传唱,从岳飞、戚继光这样的民族英雄到呼家军、杨家将这样的民间故事,保卫中华才是被歌颂和赞扬的伟大品格和光辉事迹。对于外御侵略,金庸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这两句诗,当真说出了中国全国百姓的心里话。”

探讨这三个不同层面国籍制度在其他国家的实施并加以比较,对于我国应对当前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诸多困境具有启示意义。

一、以色列的国籍制度的文化原则

以色列是犹太人的精神家园,其国籍制度整体建立在文化原则基础之上。1952年颁布生效的《以色列国籍法》,共三章十九条百余款,全面规定了国籍的取得、丧失、实施和处罚措施,而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犹太人回归法”,该法规定,“凡犹太人(其生母为犹太人或皈依犹太教者),均有权来到以色列并取得以国籍,除非此人正从事针对犹太人的有害活动或可能危及公共健康、国家安全或有犯罪记录可能危及公共福祉。而且,这些权利及于其家庭成员。”犹太教信仰和犹太血亲成为以色列国籍的最核心内容,文化原则十分显著。不论何时,不论何地,不论你已经拥有哪个国家的国籍,只要你皈依了犹太教或者是犹太人,以色列都向你敞开大门,你的以色列国籍天然赋予。

与中华文化具有雷同性,犹太人同样是一个充满历史和祖先崇拜的民族,《圣经旧约》本身就是一部犹太人的民族史,其记录了亚伯拉罕、以色列、摩西、大卫、所罗门、以赛亚和但以理等一位位祖先和先知的伟大事迹以及他们对后代的要求。《塔木德》更是将传统的律法条例、习俗和祭祀礼仪等固化形成文字,让每一位犹太子孙至死研读并照此执行。今天的犹太人从穿着、礼仪到家庭伦理与西方社会都显得格格不入,他们不进社会学校,重视生育文化,将自己的经典视为瑰宝。也因此,尽管犹太人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被迫离开故土迁徙于世界各地,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使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祖国的意识尤其强烈,落叶归根的反哺式投资机制成为以色列得以生生不息的强大支柱。不论何时,不论自己身在何处,作为犹太人只要自己有条件就会在祖国栽一棵绿树,这是我知道的犹太人,或许也就是以色列国籍制度的文化本质。

二、德国国籍制度的血亲原则

具有深沉大陆文化传统的德国不仅产生了康德、黑格尔、马克思这样的哲学巨匠,产生了迥异于海洋化形式逻辑研究方法的大陆化辩证逻辑研究方法,实行着大陆成文法而非海洋案例法,也奉行着不同于海洋地域原则的基于血亲原则的国籍制度。《德国国籍法》于1914年颁布后经多次修订,但对于血亲的基本规则并未改变。《德国国籍法》规定,“如果夫妇中有一人有德国国籍,则其亲生子女自出生之日起即可获得德国国籍。”血亲的国籍取得具有天然属性,不因任何地域和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与之相对,出生于德国并不天然取得德国国籍。《德国国籍法》规定,父母一方在德国境内已经合法居留8年以上,并且在德国享有居留资格或享有无限制居留权三年以上,其在德国境内出生的子女才可获得德国国籍。

中国与德国同样作为大陆国家,历史文化和政治体制上多有雷同,对形式逻辑的抵触和对辩证逻辑的偏好是两个国家在方法论上的共同特点,历史归属和集体理性是两个国家宏观决策的共同基础,马克思主义被华夏大地所接受正是基于了这种大陆文化的共通性。德国以血亲作为国籍制度的基础,而血缘姻亲所构建的社会信用体系也正是中华文明的基础,也是东亚先于非洲、拉丁美洲、南亚和西亚实现崛起的根本原因。德国作为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最为稳定的经济体,其稳定性本身说明了大陆型文化和大陆型社会管理制度在未来世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欧美发达国家在文化上与我国最为雷同的国家,其国籍制度理应值得我们借鉴。

三、美国国籍制度的地域原则

海洋化国家和今天所谓的民族国家多奉行地域化的国籍制度,这其中的典型大部分人当然都会首推美国。《美国移民和国籍法》地域原则显著,该法规定“一个人只要出生在美国境内就可以取得美国国籍而获得美国公民资格,而不问其父母的国籍。但是,出生于外国驻美国使领馆的使节家庭的子女则不能够依此原则而获得美国国籍。”尽管该法也有基于血亲的国籍取得,但与以色列和德国的血亲天然获取国籍不同,美国的血亲国籍取得必须从属于地域,该法规定,“只要美国公民在美国住过10年,而其中他们在14岁以后在美国度过满5年,他们在外国出生的孩子也是一出生就成为美国公民的。”

海洋化国家的国籍制度基于其海洋殖民扩张的文化特质。在殖民扩张中,跨海管理的高额成本使得割裂母邦与子邦之间历史联系成为一种必然社会选择,并且这种社会选择已经被其文化所深刻记忆。这就是海洋的分裂复制,分裂复制就必然要求放弃历史和割断血亲,钱穆将此描述为“壮年社会”,老人不愿老,而少年也不愿少,在此社会中基于血缘姻亲的“孝”文化也被当然的弱化。同时,海岛型社会最大的特点的界限分明,岛外只有大海当然不存在陆上国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边界模糊地带。中华文化与美国为代表的海洋文化去之最远,炎黄子孙业已分布于全球各个大洲,未来随着中华资本的输出或将更加分散,地域原则不宜作为我国国籍制度的基本原则。

四、我国当前的发展困境和国籍制度改革

我国当前的发展困境体现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诸多方面,而其根本都在对中华理解的模糊和中华意识的衰微。经济上,金融危机之后外需大幅衰落、经济增长失去动力,本是世界工厂向金融中心角色转换的大好时机,却因为中华文化认同的消失而畏缩不前,巨大的市场力量——资金,没有出口而只能反戈自戕,由此过度竞争充斥于国内每一个行业和领域,资本泛滥不断掏空实体经济残存的一点竞争力,大众生活幸福程度不断下降,整体经济面临严重危机。文化上,蓝色的海洋文明和自由主义已经很大程度占据了大众媒体和学术阵地,其通过不断侮辱中华文化、侮辱华夏历史和侮辱民族英雄,试图以历史的虚无主义来淹没中华民族进而接受他们的功利主义文化和所谓普世价值观,成为其自然的社会从属。政治上,海洋体制所激发的政治矛盾不断爆发,中华意识愈加模糊和丧失,在我国内部,台独、藏独、疆独到最近的港独愈演愈烈,“宁当英国人的狗,不做中国人”这样令人愕然的标语竟也堂而皇之的打上了街头;在我国外部,从钓鱼岛争端到南海危机,海洋文化的界限分明代替了华夏文化的和谐共处,越南、菲利宾、印度尼西亚本是华人具有很大发言权、华夏文化具有极大影响的地方,如今也只闹得兵戎相见。

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给中华正名,即进行国籍制度改革,重新将业已模糊的中华意识清晰化,真正做到让全球炎黄子孙心有所属。从相似性上说,中国和以色列一样都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中华文化也与犹太文化在祖先和历史崇拜上颇为相似,中国与德国都是大陆型国家,中国与德国在宏观决策和方法论上也多有雷同;与之相对,中国与海洋文化去之最远,中国并不是一个所谓的海洋化、海岛型的民族国家,基于海洋分裂复制的地域属性的国籍制度并不具备应用于中国的基础。同时,犹太人对其传统的坚持尽管在形式上显得与西方社会格格不入,但犹太人在海洋文明为主导的今天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犹太人既掌控了大量的国际金融机构,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在诺贝尔奖得主中比重也达到约20%;虽然德国的经济结构不同于英美主导的海洋世界,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欧盟最主要的成员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金融危机之后德国经济的稳定性正在不断注解着大陆性制度在今天的合理性;基于文化和基于血亲的国籍制度在当今世界也并不意味着不合时宜。因此,英美等所谓民族国家的国籍制度并不应当作为我们学习的对象,而以色列和德国这样与中国有着相似性的国家,它们的的制度才值得我们国籍改革所借鉴。

一句话,应对当前我国的发展困境,国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的原则应是“以文化为中心、以血亲为基础、以地域为补充”。

第二篇:试论文化背景下的中西广告差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跨国资本的触角已经延展到了世界每一个角落。正如麦克卢汉所预言的那般,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借助大众传媒,利用品牌、文化作为开路先锋,将商品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输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庞大的资本和媒介优势、以及自视先进的文化观念,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经济沙文主义”。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见证了这种趋势。改革开放前以国货为主的商品格局已经被铺天盖地的洋货和广告打破。全球化经济、文化在不同文化区域地自由流动,导致广告这一特殊的文化媒介容易出现编码和译码的偏差,广告传播的文化多样性、复杂性都远胜从前,广告环境面日益复杂。我国广告格局的重大变迁引发本文思考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广告信息传播如何提高有效性。

一、文化与广告传播效果

“文化”是人类群体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通过个体和集体的努力而获得的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态度、意义、宗教…以及实物和物质财富等所有一切的沉淀。[1]文化是不同民族所特有的一套“文化符码”它是区别彼此的一种基本的参考体系。文化是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也会有差异。传播学者史密斯认为,不同民族的文化载体都可以归结为生活方式,而文化和传播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不同文化导致不同的传播方式。[2]

在文化影响传播行为这一问题上,有学者总结出影响传播行为的三个要素为:认知、言语过程、非言语过程。而直接影响认知和传播的三个主要社会文化因素是文化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组织。就广告传播这一大众传播方式而言,不同文化域之间的民族所拥有的价值观、世界观是迥异的,意即没有一个普世标准能将广告信息彻底还原为不同民族所能接受和理解的信息。由于文化环境的大相径庭,导致信息接受者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自适应性。各民族对于不同经验域、文化域的其他信息,无不带着“文化的有色眼镜”去分析、理解。这就说明,广告跨文化传播有特定的含义:

第一,不同文化域之间,广告信息编码、译码存在文化差异。广告信息和文化信息息息相关,互为你我。

第二,文化自适应性导致,来自于相同或相近文化域的信息容易被接纳、同化;而来自于相反或者差异巨大文化域的信息容易被排斥。

二、中西方广告差异面面观

1、文化价值观

文化价值观是指导文化群体成员认知和行为的一套规范性指标,它直接告诉文化成员如何判断好坏、是非、美丑、善恶等等。中西文化价值观念中,对于群体和个体的认识有着截然不同的判断。中国是集体主义至上的民族,拥有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漫长的农耕文明使得中国社会形成了以小生产作坊为主的、以家庭、家族、宗族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在这种自然和社会条件下,中国社会的秩序长期以来被血缘关系、社会关系亲疏所支配。表现在具体的社会交往当中就是:强调群体,忽视个体。在行为习惯中,表现为重视家庭和亲属集体活动,具有强烈的家族观念和乡党意识。李建立认为,中国人长期生活在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农业社会,以至于社会人际关系都呈现出“家庭化”的特征。[3]这种观念体现在广告创意中就是:中国的广告大多突出一种集体主义观念,而刻意弱化个体意识和个性。尤为突出的是以“家”、“国”、“群体”为创意对象的温情广告在近年大为光火,赢得社会各界赞誉声声。比如“孔府家酒”广告,在情节最高潮时出现家人团圆、热情拥抱的场面,配上一句充满了浓浓温情的广告语——“孔府家酒,让人想家”,让国人看了无不为之动容。又如奥运会前夕,安踏的《加油中国》广告更显示出了国人集体主义精神的典范。从广告语“中国人要争一口气”、“加油中国”到“我的脊梁中国造”,安踏广告成了国人寄托国家强大期望的载体,流露出强烈的集体意识。最典型的案例是“威力牌洗衣机”广告,优美的镜头将观众带入一个宁静的小山村,一个老人家正在躬身洗衣,“妈妈,我又梦见了村边的小溪,梦见了奶奶,梦见了你。妈妈,我给你捎去一件好东西。”感染力极强的广告语带出一组欢快的镜头:一辆载着威力牌洗衣机的小面包车在孩子们的追逐下停到院子前,母亲微笑着看着洗衣机,乡亲们围在门口看热闹。最后的广告语“威力牌洗衣机,献给母亲的爱”将国人这种传统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中国广告中,很少看到主张个人精神、推崇个人价值的作品而喜欢借助家庭、群体、国家来表达幸福、和谐。这和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有关,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要义不在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进族群,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法集体主义的人学。这和西方社会自文艺复兴以来所主张的以个性解放为旗帜的人文主义有着极大的差异。[4]

事实证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有着极其鲜明的文化价值差异。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将日本、中国、朝鲜列为“高语境国家”,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这个文化集体的成员崇尚集体需求和目标,并将集体需求和目标置于个人之上;将“英国、法国、北美”列为“低语境国家”,是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个体价值、需求和目标高于集体。

西方的个人主义观念发源于古希腊智者学派关于个人地位雨作用的思想,随着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深入,约翰洛克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等理论对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观念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随后,由于工业资本主义和兴起,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改变了西方社会,不断出现的技术革新也给西方人的精神世界注入了追求自由、追求创新的兴奋剂,以至于在思想领域不断冲破旧经济环境下“看天吃饭”、“天大于人”世界观的束缚,出现了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个人奋斗的价值观念。美国社会学家杜威认为,美国个人主义的源头包括华盛顿的《独立宣言》中提到的“个人自由、平等权利和尊严”以及富兰克林提出的“自助者天助”、欧洲启蒙主义和达尔文“物竞天择”观念等等。[5]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进步,美国社会牢固树立了“新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奋斗,尊重个人价值和个性,同时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合作。根据美国学者的调查,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在美国人心目中占第一位。[6]体现在西方广告中,就是突出个人、强调个性化体验。比如,耐克运动鞋的广告语“just do it”就是这一精神的典型示范。“想做就做”的口号下彰显的是美国人勇于挑战、敢想敢做的性格。云丝顿香烟的广告语是“云丝顿的香味非同一般,对我来说,云丝顿就是棒!”;雪碧的广告语是“我就是我,晶晶亮!”;一个电脑的广告语是“我活着是为了享受PC的音乐,我就是不喜欢呆在PC的前面”。这一系列的广告都有一共同特点:强调个人感觉,或凸显个人价值。和国人喜欢用家庭、集体来凸显快乐、美好的创意不同,西方广告更多将诉求点集中在个人体验上,以满足个人对商品的个性体验审美需求为目标。所以,在西方广告中,更为常见的场景是个性化的表达和诉求,这和西方社会个人主义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告诉我们,产品要进入不同的文化地区,要尊重和融入到当地文化中。比如,可口可乐的贺年广告就运用了中国人熟悉的红色、团圆等喜庆元素创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拉近了和中国消费者的距离。耐克曾经在中国发布了一个电视广告,引起了国人极大的不快。画面中,美国篮球明星打败了多个中国人造型的“拦截者”,飞身上篮,以此体现不畏强势、敢于挑战的体育精神。但是,由于无视中国文化而引发了国人的愤怒,这就是创意不尊重文化的结果。

2、思维方式

季羡林曾经说过,东西文化最根本不同的表现在思维方式方面,这是其他一切不同点的基础和来源。广告表现、广告语制作都受制于广告创意和广告人的文化背景,因此,思维方式对中西方广告差异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西方国家有着悠长的理性思考的历史,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就出现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思辨型的哲学家,主张科学理性地探索大自然、鼓励理性地主张观点、争鸣辩论以此发现真理。这是西方社会朴素的逻辑思维的发轫期,此后笛卡尔、康德、罗素等西方哲学家不断地延续亚里士多德逻辑思维的传统,对其合理成分不断发展,使得西方社会形成了以逻辑思维为导向的思维传统。总的说来,学者们多把西方文化概括为:以逻辑思维为基本认识工具,以探求现象的因果关系和规律为目的的科学精神和文化。[7]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经过两汉宇宙论、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的融贯、发展,已经形成了中国思维整体性的传统。中国传统社会认为,天与地、阴和阳、精神和物质、世间万物都是对立而统一的,不能割裂。比如伏羲八卦图的“太极八卦”就体现了阴阳和谐,对立统一的哲学理念;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等等,都体现了中国人整体性看待世界的特征。因此,在广告创意表现中,中国人喜欢用宏观的、和产品本身联系不是很强的、能代表事物发展整体趋势的词汇来表达深刻寓意。比如“天下、永远、永恒”等等。而西方国家将个体作为社会的逻辑单元,因此在广告制作中,西方广告多注重细节和个体,而较少将广告创意脱离产品本身无限发挥。中西方广告这种整体和个体、宏观和微观的审美取向其实是中国系统性思维和西方原子主义思维方式的外在体现。[8]

西方由于长于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导致其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因而,也有学者将其思维方式概括为逻辑性思维或抽象性思维。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喜欢用直观、感性的方式分析、表现事物。因此,中国人思维是形象思维、感性思维。中西方这种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体现在广告上就是理性创意和感性创意两大特性。中国有则很著名的黑芝麻糊广告,通过描绘主人公儿时记忆中买芝麻糊的难忘情景创作而成。灰黄的画面带出怀旧情怀,熟悉的叫卖声、窄窄的小巷还有传统的服装,整个广告洋溢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情怀,广告看罢让人顿生怀旧经典之感,虽然没有直接描绘芝麻糊如何好吃,但是已成功将人的食欲夹杂在怀旧情结中让看客久久难忘了。可谓是中国情感广告的典范。而西方广告相对而言喜欢用形式逻辑设置推理环节,将产品的卖点隐藏在情节中,让读者(观众)发现答案。典型的广告是奔驰公司在戛纳广告节上的平面金奖作品《刹车痕》,广告十分简单,一辆奔驰跑车停在路旁,马路中间靠近奔驰车位的地方出现了多道深深的刹车痕。没有广告语,广告初次看罢,很多读者表示纳闷。最终才明白,这则广告是通过刹车痕的频繁来说明奔驰跑车人见人爱!广告语的制作也体现出两种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中国人喜欢用感性的词汇包装产品,加强感染力。比如国内多家烟草集团的广告词“鹤舞白沙,我心飞翔”、“山高人为峰”、“尽显尊贵,唯我中华”、“乘红河雄风破世纪风浪”、“沙河奔腾情洒九洲”、“心随好猫意纵天高”等等,这些广告语或是表达意境深远的人文追求,或是表达壮志豪情的满腔热诚,描绘的都是比较写意的情景、意境,而非现实。属于典型的中国特色感性思维的体现;而西方广告,多喜欢利用实在的事物、数据来证明广告观点。比如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为劳斯莱斯汽车创作的经典广告语,“在时速六十英里的时候,车上最大的噪音来源于这个电子钟”,“全面兼容的个人电脑已不是童话中的水晶鞋”(IBM电脑)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还体现在曲线思维和直线思维上。中国人喜欢用迂回、曲折地表达观点而西方人喜欢开门见山。也许这正是西方人逻辑思维和中国人辩证思维的深刻对比。美国人明恩溥在《中国人的气质》一书中将中国人这种思维习惯称之为“拐弯抹角的功夫”。“中国人在谈到任何一件事情时似乎都更愿意绕圈子而不愿谈及真正的理由,除去猜测他们所言之真实以外似乎别无他法。”[9]而盎格鲁撒克逊人最引以为豪的思维特点是直奔主题、直抒己见。正如耐克公司的广告“just do it”一样,西方人直抒己见、一语中的的特点一览无遗。中国广告则喜欢巧妙地为销售做一些铺垫,尽量避免直白地推销。

三、结语

中西方广告的差异究其根本是文化差异,中国广告体现的价值和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重合度很高。虽然,随着广告业的高度商业化和全球化,中国广告的创意、制作吸收了很多西方的创意理念和表现技法,但是,中国广告还是显示出其强大的文化个性。中国广告文化注重集体而忽视个性,重“情”而轻“理”;西方广告注重张扬个性,擅用理性逻辑推销观点,直截了当且针对性强。

总的说来,中国广告文化是一种求“大同”而后自喜、处处体现着集体利益至上的文化;西方广告文化是一种个性自然、处处体现着尊重个人利益的文化。弗里德曼说,世界是平的;麦克卢汉说,世界是个地球村。诚然,在全球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的时代里,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在合理吸收和借鉴他国的文化。因此,有理由预见,今后中西方广告的差异会随着经济、文化等活动交往的频繁而不断缩小。

[1] 拉里A.萨摩瓦 理查德E波特 麻争旗等译《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7页

[2] Smith,A.G(Ed.)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Readings in the codes of human interation.New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1966,P6

[3] 李建立《现代广告文化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年4月版,第76页

[4] 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21页

[5] 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10月版本,第115页

[6] 肖青云《中美广告文化差异对比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 2005年8月,第95页

[7]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10月版本,第199页

[8] 龚晓彬 何晶《中西广告标语比较——中西思维模式差异试探》[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7年3月 第30页

[9] 明恩溥著 刘文飞 刘晓畅译《中国人的气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11月版 第48页

第三篇:西方国家选举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 选举制度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更是一个国家民主是否得到有效发挥的重要衡量指标。本文在对西方国家的多数当选制、比例代表制和混合选举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对我国的选举制度进行思考,得出我国选举制度发展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 选举制度 比较 启示

中图分类号:d750 24 文献标识码:a

“选举”作为政治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自古都有,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个国家历史的原因以及它们所处的社会、地理环境和民主发展的程度不同,每个国家都产生了与各自国家发展相适应的选举制度。但从选举制度对促进国家的发展和政治稳定的作用分析,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明显要优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总结西方先进的选举制度,对于广大的发展国家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尤其对于我们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通过研究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并借鉴他们在选举中所创造出来的优秀成果,对我国选举制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选举制度的界定

对于选举制度的界定,存在以下几种说法,皮纯协从集合概念角度给选举制度下了定义,他认为选举制度是“选举政权代表机关的成员(代表、议员)和国家机关工职人员时应遵循的各项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总称”①;张友渔从法律制定的角度出发,将选举定义为“法律规定的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和某些国家工职人员的制度”②;唐晓等学者从法学的角度对选举制度下了如下定义“选举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选举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工职人员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是各种选举法律规则的总称”③;罗豪才和吴撷英从公民民主的角度出发,认为“近代意义上选举制度的概念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选出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决定国家政治事务”④。综合以上学者对选举制度界定,笔者认为:选举制度是一国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公民依照国家法律的规定,按照民主的程序选出代表,组成代议机关代为行使自己各种权力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列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总称。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这个概念,首先从核心和内涵来说,选举制度是一国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选举制度的优劣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优劣,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主文明程度;其次选举制度包括公民在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代为行使自己的权力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的原则、制度和程序。最后,选举制度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和遵从民主的要求进行选举,使民主权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西方国家采取的三种主要选举制度

经过对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的考察,我们发现当前西方国家主要存三种选举制度形式,分别是:多数当选制、比例代表制和混合选举制。三种选举制度各有优劣,是各个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并经过长期的实践得以确认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国家虽然对自己的选举制度作了修改,但是根本的选举制度形式并未发生变化,只是在一些选举范围或程序上作了一些修补。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三种选举制度:

(一)多数当选制。

三种选举制度中,多数当选制出现的时间最早,具有易操作、简单明了等特点。所谓多数当选制就是根据获得选票的多寡决定是否当选的一种选举制度形式,主要表现为相对多数制和绝对多数制两种形式。这两种选举形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候选人是否需要超过半数以上的票数。相对多数制是指候选人只需要得到选区内多数票无须超过半数即可当选;而绝对多数制则要求候选人的所获得的选票必须在全部选票的半数以上才可当选。相对多数制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选举形式。据统计,全世界150个具有选举资料的国家中,有43个国家采取相对多数制。⑤美国是这种选举制度运用最广泛的国家之一,在美国,从总统、国会参议员、州长、州议会议员到县行政长官、市长、市议员等都是通过这种选举制度选举产生的。相对多数制经一轮选举即可得出结果,选举过程简单明了,选举效率较高。但这种选举制度的明显不足就在于当选者的代表性不足。这种选举制度的优点在于有助于两党制的巩固,从而保证政治的稳定性。与相对多数制相比,绝对多数制要显得复杂一些,一般存在选择投票制和两轮投票制两种形式。选择投票制的代表国家是澳大利亚,自1918年以来,澳大利亚众议员的选举就采用这种制度,爱尔兰和斯里兰卡的总统选举也是通过此种方式选出来的。法国是两轮投票制的代表性国家,这种选举制度是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开始采用并实施的。目前,世界上91个实行总统直选的国家中,有49个国家采用这种选举制度,从数量上要稍高于相对多数制的国家。但法国的选举制度与其它国家又有不同,它采取的单选区两轮投票制,这种选举制度的形成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为避免第四共和国党派林立、反复无常的弊端而设计的,这种选举制度有助多党制下左右翼政党联盟的形成,更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性。但相对多数制和绝对多数制都存在相同的缺陷,那就是选举结果容易受选取的的操纵,从而又被操纵的风险,这主要源于多数当选制采用单选制的缘故。

(二)比例代表制。

比例代表制产生要晚于多数当选制,这种选举制度一定程度了克服了多数当选制代表性不足问题。其核心意思是通过计算各党派在选举中所获得的票数占总选票的比例多少分配议席的一种选举制度。这种选举制度考虑到了“少数人”的正当利益,为少数人利益的实现进行了很好的制度设计。正如密尔在其《代议制政府》一书中所说:“少数应当有适当的代表,这是民主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它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民主制,只不过是民主制的虚伪装潢罢了。”目前,欧洲大陆国家是比例代表制最有流行的地方,丹麦是欧洲最早使用比例代表值的国家。⑦但比例代表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议员和选民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因为这种选举制度选民选票主要是针对政党而非候选人,选民关注的多是政党未来的施政方针政策,缺乏对候选人的了解;二是这种制度使得政党有选择自己政党领袖的权力,而选民对此也无能为力。综上所述,这种制度虽然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多数当选制的一些问题,并关注到了“少数人群”的正当权利,但它也强化了政党分立的局面,对政治的稳定也埋下隐患。典型的代表就是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和战后意大利,出现多党林立、政府频繁倒阁的不稳定政治局面。因此,在一个国家还没有形成共识性民主因素的情况下采用这种制度,还是存在较大的风险的。

(三)混合选举制。

混合选举制是二战后产生的一种选举制度,这种选举制度首先在联邦德国被采用。该制度是在对多数当选制和比例代表制融合而成的,是联邦德国政府为防止魏玛共和国时期采用比例代表制带来的消极结果采用的一种选举制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他们采用5%的政党门槛及多数当选制和比例代表制相结合的新的选举方式,这两种制度的结合能够发挥它们在原有制度优势的基础上,互为补充,使选举制度为政治的稳定以及各个利益集团权益的公平表达发挥最大的作用。这种选举制度在联邦德国获得巨大的成功,使民主精神在选举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先后被其他国家所认可。据统计,自1993年至2004年十年间,世界上共有27个国家的选举制度发生了变化,其中,有12个国家是由其他选举制度改为混合选举制,包括俄罗斯、乌克兰、日本、意大利、新西兰、菲律宾等。但这种选举制度并非完美无缺,与前两种选举制度相比,这种选举制度程序较多,操作比较麻烦。另外,多数当选制和比例代表制的固有缺陷也被保留了下来,因此,选用这种选举制度之前应该综合考虑本国实际情况。

三、西方国家选举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一)中外选举制度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通过介绍西方国家主流的三种选举制度,我们不难发现,西方各国在选取相应的选举制度的时候,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从根本上说,任何选举制度最终还是为其统治阶级服务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的选举制度和西方各国的选举制度是存在根本区别的,西方各国选举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

(二)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适应”的选举制度。

从普适性的角度来说,并不存“放之四海而皆适应”的选举制度,只存在适合本国国情的选举制度。即使一些国家采取相似的选举制度,但在选举的具体操作和权限规定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在对一国选举制度界定的时候,既要看到这种制度与其他国家选举的共同之处,也要有所区别,不能一概而论。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西方选举的时候,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全盘否定,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西方选举制度中优秀的部分,参照我国的具体国情,对于那些适合我国国情的、优秀的成果,敢于用“拿来主义”,大胆借鉴,另一方面我们要将那些与我国国情、国家体制以及人民利益相违背的制度,坚决拒之门外。

(三)任何选举制度的发展都是缓慢的过程。

在对以上三种选举制度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也是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得以形成现在较为成熟的体系,从多数当选制到比例代表制以及到最年轻的混合选举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发展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产生到现在还不到六十年的时间,存在一定的问题是正常的,我们应该客观、冷静地看待其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同时,也告诫我们,选举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这与我国的国情也是相违背的。因此,我们一方面应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选举制度中优秀的成果,另一方面应客观面对当前选举制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努力改进,不断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使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差异(英语PPT演讲稿)

The differences in the education between Asian and western countries.幻灯

1、Topic

幻灯

2、新闻联播片头17s

幻灯

3、新闻播报:front page news—头条新闻

• There are 9 students from group 4 of Coco‘s English class are giving a

performance for us!

• The topic is about educa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Asian and western

countries

演说词:Welcome to today's news,The biggest news today is the presentation given by group 4.There are 9 students from group 4 of Coco’s English class are giving a performance for us.The topic is about educa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Asian and western countries

幻灯片

4、Contents

演说词:Today our topic is going to be introduced in four aspects.Firstly, introduction.secondly,teaching and learning styles.Then,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And finally,Thinkingpatterns.and in the end we will give you a final show.幻灯片

5、Introduction

演说词:It’s easy for us to find out that culture has so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education, which includes many aspects.It’s claimed that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learn in different ways ,and their self-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are all different from one another.Thus,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differences will increas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幻灯片

6、Teaching and learning styles

Asian countriesWestern countries

MemorizationThinking and learning

Teacher-centeredStudent-centered

CooperationIndividualism

演说词:

Being a Chinese student,we all know that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 is mainly around memorization.The students have to memorize all the classic essays in the text books, however, in western educationl systems,great value is put on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learning.As for the teaching methods,the Asian classrooms are mostly teacher-centered rather than student-centered like western countries.Cooperation in learning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Asian educational lifestyles,Quite differently ,the western countries value individualism.幻灯片

7、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sian countries

Ateacher is desired to not only take care of a students’ learning.Western countries

Teachers’ responsibility is only to be a guidein class.演说词:In china, if someone has been your teacher for one day ,you should respect his as your father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This to say that in china a teache is desired to not only take care of a student’s learning,but offer advice in many other aspects,even his or her attitude towards life,but in western countries, teacher’s responsibility is only to be a guide in class.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learn more outside the class by themselves.幻灯片

8、Thinking patterns

Asian countriesWestern countries Abstract or logical thinkingArtistic thinking Straight-outConnotative

Less foofaraw(华丽的装饰)but more logos(理性)Show the beauty of words AttentiveFreedom

演说词:It is said that western people are good at abstract or logical thinking and Chinese people are good at artistic thinking.Konwing that ,we will not feel strange that Chinese people are more straight-out.As for the writing styles of students,the purpose of Asian writing is to show the beauty of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while western writings have less foofarawərɔ:]but more logos.And the

behivour.Asian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be attentive,sitting still and listening.while American students are often late for class or leave class without permission..For example ,look at the slide show!

幻灯片9、10、Final show

照片滚动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days of auld lang syne

For auld lang syne my friends

For auld lang syne

We’ll tacke cup of kindness yet

For auld lang syne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days of auld lang syne

For auld lang syne my friends

For auld lang syne

We’ll tacke cup of kindness yet

For auld lang syne

怎能忘记旧日朋友 心中能不怀想 旧日朋友 岂能相忘 友谊地久天长

第五篇:德国、法国违宪审查制度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前言

违宪审查是宪法监督中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有部分学者甚至把违宪审查等同于狭义的宪法监督,可见违宪审查在宪法监督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所要论述的违宪审查仅仅是宪法监督的一种手段,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审查和裁决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以及国家机关的行为是否违反宪法,以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宪法秩序的制度,它是宪法监督的一种。

目前世界上主流的违宪审查模式有以下三种,一是由立法机关行使宪法监督权的模式,此种宪法监督制度以英国为代表;二是由司法机关即法院行使宪法监督权的模式,此种宪法监督制度以美国为代表;三是由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行使宪法监督权的模式,法国和德国是实行这种体制的典型。这三种模式中以法德的专门宪法监督机关行使宪法监督权的模式出现最晚也最为完善,目前前两种模式都在吸收法德模式中的优点,有向专门化融合的趋势。而法国和德国作为专门宪法监督机关行使宪法监督权的代表,两国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区别,因此专门宪法监督机关又分为两类:法国的宪法委员会制和德国的宪法法院制。由于专门宪法监督机关的监督模式出现最晚,理论体系最为完备,可操作性最强,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而且正在被更多的国家所接受,因此,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国和德国进行比较,总结这种模式的优缺点,吸取其中积极因素,可以为我国的宪法监督模式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法德两国违宪审查制度具体比较分析

法国是世界上较早建立宪法制度的少数国家之一,1789年爆发了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成为法国的宪法性文件。奠定了法国的宪法之路,但法国在历史上对司法机关心存戒备,因此建立了宪法委员会来实施宪法的监督工作。1946年宪法设立宪法委员会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议会的优越地位,而1958年宪法设立宪法委员会的基本出发点则是为了维护总统和行政机关的权力。在后来的实践中,法国宪法委员会又逐步演变为平衡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机关。

德国在十九世纪之前是一个松散的联邦,它的宪法制度也是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最晚的,但是最早的宪法法院出现在德国,19世纪德意志帝国的萨克森、法兰克福等州的宪法,曾规定设立特别的国事法院解决与宪法的适用有关的问题,可见德国一直就有建立宪法法院的传统和基础,德意志第二共和国建立“魏玛宪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违宪审查,在1933年被希特勒废止,为德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带来的巨大的灾难。二战后,德国建立了专门的宪法法院,维护宪法的权威。

国际流行的划分标准往往把法国和德国的违宪审查模式划为一类,可见其确实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他们作为专门宪法监督机关模式的两大代表也的确各有特点,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不同点出发对此模式的两大代表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2.1 法德两国宪法监督机构的性质不同。

从名称上来看,法国的宪法监督机构叫做宪法委员会,德国的宪法监督机构叫做宪法法院,两者虽然名称不同,但有很大的共性,以至有的学者说:“法国的宪法法院叫做宪法委员会。”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把宪法委员会称作法国的宪法法院只是一种简单的等同,而宪法委员会和宪法法院在机构性质上就具有明显的区别,法国的宪法委员会是带有司法性质的政治协调机构,而德国的宪法法院是具有政治性质的司法机构。虽然两国的违宪审查制度的都是以凯尔森的专门权力机关学说为理论基础,但两国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在宪法监督机构的性质上产生差别,法国由于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司法机关曾滥用司法权,极力阻挠改革和革命,因此对司法机关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历史传统上对司法机关一直有很强的限制,因此在宪法监督方面建立了这种带有司法性质的政治机构——宪法委员会,而德国是吸取希特勒上台后公然践踏“魏玛宪法”,最终给德国和全人类来了空前绝后的灾难的教训,意识到设立违宪审查机关的重要性,因而建立了较有权威的宪法法院。

法德两国宪法监督机构性质上的不同由机构人员构成上就可窥一斑。《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第56条规定:“宪法委员会的成员为9人,任期9年,不得连任。宪法委员会每三年改选1/3,为了保证宪法委员会的中立性,宪法委员会的9名成员中,3人由共和国总统任命,3人由国民议会议长任命,3人由参议院议长任命。除上述规定的9名成员外,历届前任共和国总统为宪法委员会终身当然成员,与其他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力。宪法委员会主席由共和国总统任命。”而德国1951年颁布的《联邦宪法法院法》规定:“联邦宪法法院由两院(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每院各有8名法官。法官任期为12年,不得连任。”出任宪法法院法官的通常都是担任过或正在担任法官职务的人,或是著名的律师、法学教授等法律专家。通过两国法定的规定不难看出,法国宪法委员会的成员主要是由政治活动家构成,不管是总统、国民议会议长、参议院议长任命或是历届前任总统,都是政治活动家的身份出现在宪法委员会中,而很少有专门的法律工作者和法学家,而且法国宪法中对宪法委员会成员是否必须是专业法律人士也并未规定。而反观德国法律规定,对宪法法院法官的职业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必须是担任过或正在担任法官职务的人,或是著名的律师、法学教授等法律专家。由此可见,法国的宪法委员会实际上政治职能更强一些,而德国的宪法法院则具有很强的司法机关的性质和特征。

对于法国宪法委员会的地位,法国政府认为,宪法委员会“尽管具有组织形式,但并不是一个司法审判机构,它是调整公共权力运行的组织”。根据1962年11月6日的决定,委员会自认为是“公共权力机构活动的调整机关”,但并未明确指出这种“调整是否属于司法性质”。在同年的另一份决定中作了如下明确说明:“就全民公决活动而言,宪法委员会的角色具有司法性质”,“就这些活动的组织”而言,其角色具有“咨询”性质。[1]而德国的宪法法院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质,作为政治上的立宪机构,它的政治作用主要是监督国家机关,包括对法院的监督,对行政机关、立法机关的监督等。但其主要职能还是司法机关,它最重要的地位在于是联邦范围内的最高司法机构。也是唯一适用联邦基本法的联邦法院,拥有基本法的解释权。

2.2 对被审查的对象发生法律效力的时间不同。

法国的违宪审查是一种事前审查。宪法委员会的一个重大职能就是对法律合宪性的审查。《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第61条第1款规定,“各项组织法在颁布以前,议会两院的内部规章在执行以前,均应提交宪法委员会审查,以它们是否符合宪法。”另外,《组织法》中也规定所有关于审查法律合宪性的请求都必须在该法律公布前提出。也就是说,法国的违宪审查是在法律颁布之前提出来的,一旦该法律被审查为违宪法律,随即胎死腹中,不会被颁布,换句话说,也就是法国所颁布的法律都是符合宪法的,一经颁布就不会再进行违宪审查。

法国的事前审查制度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即为了保证宪法的权威和宪法秩序,应当在法律等规范性文件公布之前使其内容与宪法保持一致,避免与宪法不一致的法律等规范性文件在公布以后的实施过程中,对宪法秩序构成侵害,同时也对公民权利和自由造成侵害。这样做,虽然能够有效地避免违宪法律的颁布和实施而带来不良的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法律关系的稳定,维护了宪法的权威,保障了宪法秩序,但是它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一是,事前审查往往只能排除法律字面上的违宪内容,有些法律文件是否违宪需要在适用过程中才能发现,事前审查缺少实践检验的条件,因此事前审查未必全面可靠;二是,事前审查对于已经生效但又违宪的法律文件,除了立法机关通过修改法律或者更新法律以外,一般缺乏有效的法律救济手段;三是,事先审查对象为数众多,不可能在短期内对所有的立法文件等进行审查,只有在可能存在违宪性可能的情况下,才能由有关人员提议审查,所以也是不全面的;四是,事先审查有时会延误时间,影响立法的工作效率,影响法律的时效性。

德国的违宪审查则是事前审查和事后审查相结合。根据《基本法》第93条第1款和第126条及《联邦宪法法院法》规定,联邦政府、州政府、至少三分之一的联邦议员对于已公布的法律,可以提请联邦宪法法院进行是否违宪的审查,而不问是否此法的实施已经造成不良后果或是否已有具体诉讼发生。这一规定实际上说明,德国的违宪审查既包括类似法国的事前审查制度,同时也包括违宪法律导致具体诉讼发生后的一种事后审查的权利救济。这一方式能够有效的弥补以上所提到的事前审查所存在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工作量巨大等新的问题,这一问题将在后文的比较中进一步说明。

2.3 违宪审查对象的具体方式不同。

由于法国的违宪审查是事前审查,只就法律是否与宪法相一致进行一般的判断。因此,法国的违宪审查是抽象审查,所谓“抽象的”,就是指提出审查申请不必与具体的法律纠纷有关。正如前文所说,法国的法律在制定出来以后实施以前,由宪法会议进行一般的合宪性审查,并作出相应的裁决。凡是经裁决合宪的法律,就正式具备了法律效力,法院和其他机关必须遵照执行,只要法律一天没有被议会修改或者废除,就一天有效,在任何具体案件中都不再提出法律的合宪性审议。而一旦被宪法会议宣布违宪,该法律就失去了法律资格,根本就不可能公布实施。

而德国则实行的是抽象审查和具体审查相结合的方式,所谓具体审查是指具有违宪审查权的机关通过审理具体案件,就所适用的法律是否合宪有效的问题,作出有约束力的裁决的一种违宪审查制度。根据《基本法》第100条第1、2款和第126条及《联邦宪法法院法》的规定,在所有法院所处理的案件中,如果当事人一方认为某项法律违反宪法,那么法院必须中止诉讼,将案件的宪法问题提交联邦宪法法院裁定,看是否以了基本法的规定。这时,联邦宪法法院并不对具体的案件事实进行全面的研究,而只是判定有关法规的合宪性问题。宪法判决作出后,提出审查的法院结束中止状态,继续具体的审判程序,依据宪法判决作出对案件的处理。这一法律规定说明,德国既有在法律颁布以前对法律本身进行的抽象审查,更重要的是,当法律公布以后,有关当事人仍然可以以诉讼的形式提起对该法的违宪审查。这种抽象审查和具体审查相结合的方式很好的弥补了抽象审查的不足,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但也同样存在着工作量巨大的难题。

2.4 提起违宪审查的主体不同。

《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第61条第2款规定:“……为了同样的目的(审查法律是否违宪的目的),各项法律在颁布以前,可以由共和国总统、总理、国民议会议长、参议院议长,或由六十名国民议会议员或六十名参议员提交宪法委员会。”可见在法国可以提起违宪审查的主体范围相当狭窄,而且六十名国民议会议员或六十名参议员作为主体也是1974年改革之后提出的,尽管范围比较以前有所扩大,但是公民和其它组织、团体仍然被排除在主体之外。提起违宪审查的主体范围狭窄,直接影响到违宪审查的影响力,而把公民个人和其它组织、团体排除在外,也使得公民个人在受到违宪法律侵权的时候,公力救济变的遥不可及。

而德国《基本法》第91条第1款规定:根据这一条款的一般意义,任何公民或法人对于任何法律或国家机关行为都有进行合宪性申请的权利,不管这一法律或行为是地公民权利的侵犯,也不管这一法律或行为的实施是否与自己有关。而且上文中我们也提到,德国允许普通法院在审理具体案件过程中就该案件所涉及的法律等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宪法存有疑问时,向宪法法院提出判断请求。所以,德国提出违宪审查的主体相比法国就要广泛很多,能够允许认为公共权力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在穷尽了一切救济手段后,向宪法法院提出“宪法请愿”或“宪法控诉”。不过,在实践中,按照联邦宪法法院确定的原则,公民必须在“用尽”一切可能的手段而得不到救济的情况下,联邦宪法法院才会受理案件。此外,《联邦宪法法院法》还针对法律的起诉,要在法律生效一年后才能提起;起诉人也要证明基本法权利受侵犯或可能受侵犯的原因与法律的实施有关。事实上,宪法控诉的成功率非常低,在至今近八万件诉讼中,胜诉率一直不足3%,而很多违宪审查的申请在联邦宪法法院预审中就被驳回,而不予受理。宪法法院设有一个具有宪法申诉审判权的三人委员会,对宪法诉讼首先进行预审,“委员会有权不能接受或胜诉可能性低的理由,以一致同意的表决驳回宪法申诉。”因为,每年向宪法法院提出的95%以上的违宪审查申请都被该委员会否决。其实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上文两次提到工作量巨大的问题所造成的,为了解决庞大繁琐的工作而衍生出的新问题。

虽然德国“任何公民和法人可以提起违宪审查法律诉讼”在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但毕竟也扩大了提起违宪审查申请的主体范围,使更多的人能够进一步的参与到宪法监督中来,对法律合宪性的监督作用有一定的增强,而且也为受到违宪法律侵害的群体或个人提供了最后一条救济渠道。从对人权的尊重角度来看,更是体现了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权保护的法律表现形式,因此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我国有研究把它归纳为三个司法审查形式之一。

2.5 违宪审查的制裁不同。

首先,法德两国违宪制裁的客体不同,法国违宪审查制裁的内容只是法律文件的合宪性,而在违宪上也只是规定对违反宪法的法律和其他法律性文件进行处理。而德国违宪审查的内容是法律文件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是否违反宪法,而在违宪制裁上既规定了对违宪的法律和其他法律文件的处理,也规定了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宪行为的处理。因此德国的宪法法院拥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其次,法德两国违宪制裁的措施不同,因为法国实行的是事前的抽象审查,这就决定了法国没有已经颁布的不合宪的法律,因此,法国对于违宪法律的制裁主要是在法案尚未通过生效以前,发现违宪则不准通过,或必须修改使之完全合宪才能通过生效。而德国由于实行的是事前的抽象审查和事后的具体审查相结合,所以既有如同法国一样的生效前的通过审查,也有对于已经生效的法律,发现违宪则宣布无效而加以废除或撤销。另外,由于德国也规定了对违宪人员的制裁,因此德国还有追究宪法和法律责任的制裁措施。

2.6 权力职能上的其它不同。

首先,先对两国宪法监督机构的基本职能做一个比较。法国宪法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有三点,(1)监督选举的职能。(2)审查法律和法令是否合宪的职能。(3)咨询磋商的职能。[2]德国宪法法院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基本法》的93条等条款中,主要包括:(1)宪法诉愿。(2)联邦政府部门间争议。(3)抽象的法规审查制度。(4)具体的法规审查。(5)联邦与邦之间的争议。(6)党禁。[3]即联邦参议院或众议院,确信某一政党乃是反宪法的,则可将此问题提交宪法法院,以决定该党是否应被禁制而解散。除宪法解释权外,宪法法院还掌握有其它重要的权限如基本权利案、选举的审查、弹劾总统,以及一般法规有无抵触上级规范等案件。

从比较中不难看出,法国宪法委员会在职能上比较有特点的是咨询磋商的职能。《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第16条规定,“总统在行使‘非常权力’前,应正式征询宪法委员会的意见,并将宪法委员会的意见向全国予以公布。此后,总统在行使‘非常权力’的过程中,还应将他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秘密的与宪法委员会磋商。”而德国的宪法法院没有这样的职能,这是由两国宪法监督机构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法国宪法委员会是带有司法性质的政治协调机构,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因此具有辅助国家决策,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职能,而德国的宪法法院是具有政治性质的司法机构,它的司法性更强一些,主要依靠《基本法》解决问题,相比较法国而言,在国家大事方面的咨询功能还是比较有限。

但是德国宪法法院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多方面它比法国的宪法委员会更灵活有效、更广泛的影响着国家决策。比如:德国宪法法院的审查范围比法国广泛,法国宪法委员会审查的对象主要是议会制定的法律、组织法、议会规则以及政府签订的国际协定,宪法委员会虽然有权对某一事项是属于立法事项还是属于命令事项作出裁决,但无权宣布条例或者命令因违反宪法而无效。从实践中看,政府的条例和命令也可能违反宪法的规定,侵害公民权利和自由。这就是限制了宪法委员会应有作用的发挥。而德国审查对象包括政府颁布的条例文件等内容。这样能够更好的保护公民的权利不受违宪法律的侵害。另外,德国宪法法院还有调解政府部门间争议、联邦与邦之间的争议,弹劾总统以及依据《基本法》禁止政党活动的职能,德国《基本法》第93条第1款、第84条第4款和第99条规定,当宪政机关间就基本法授予的权力范围发生纠纷时,可以请求联邦宪法法院作为公断人,解决有关权力划分的法律与基本法规定间的关系。《基本法》第21条规定“联邦议院、联邦参议院、联邦政府、州政府可以向联邦宪法法院起诉,要求审查某一政党是否因其宗旨和活动违反宪法而应予以取缔。”《基本法》第61条规定“联邦议会两院以三分之二多数票提起对联邦总统的弹劾案,由联邦宪法法院进行审理,一旦确认总统有蓄意损害基本法和法律的行为,法院有权宣布他的职权失效。”这些规定一方面体现宪法法院在德国社会生活中的广泛作用,另一方面体现了宪法法院在保障民主和法治方面的法的精神。

从两国宪法监督机构职能比较上还可以看出,两国的宪法监督机构都拥有一定的立法权,但也有其细微的不同。法国的违宪审查实质也是一种国家立法权,但只是立法活动中的一个程序,一个部分。德国1951年通过的《联邦宪法法院法》中规定“联邦宪法法院的判决将对于全联邦的宪法机构和国会以及所有的法院和公共权力具有约束力。”这就在事实上使联邦宪法法院成了基本法的最高解释机关,拥有宪法解释权,因此也就具有了一定的造法功能。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邦法院所拥有的这一权力饱受非议。甚至有人称“联邦宪法法院是宪法的改变者、立法的替代者、政治的控制者”。[4]因此,宪法法院拥有宪法解释权究竟是好是坏,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德国法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启示

3.1 法国宪法监督模式的优缺点

从法国现行的宪法监督体制的实际运作看,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自1958年宪法设立新型宪法委员会以来,宪法委员会在法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诸多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解释宪法。第二,维护议会与政府的权力平衡。第三,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尽管法国宪法委员会在监督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宪法委员会在组织方面存在的不足一方面,宪法委员会成员分别由总统、国民议会议长和参议院议长任命,如果3人中有2人属于同一党派,则宪法委员会即可能为某一政党所控制和操纵;另一方面,宪法委员会成员实行任期制,但是宪法委员会成员的任命方式实际上不能保证其独立性。

2、宪法委员会在审查对象方面存在的不足。第一,宪法委员会审查的对象主要是议会制定的法律、组织法、议会规则以及政府签订的国际协定。宪法委员会虽然有权对某一事项是属于立法事项还是属于命令事项作出裁决,但无权宣布条例或者命令因违反宪法而无效。从实践中看,政府的条例和命令也可能违反宪法的规定,侵害公民权利和自由。这就是限制了宪法委员会应有作用的发挥。第二,成为宪法委员会审查对象的只能是权力机关制定以后正处于公布期间内发现这些规范性文件违反宪法并提出审查请求是有很大难度的。

3、宪法委员会在审查方式方面存在的不足:第一,宪法委员会只能进行抽象的原则审查,当法律等规范性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是否与宪法相抵触问题,宪法委员会无权进行审查。第二,提出审查请求的主体范围过于狭窄。1958年宪法规定,只有总统、总理、国民议会议长和参议院议长可以向宪法委员会提出审查请求。实际上,当一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具体案件中认为自己受宪法保护的权益受到来自法律等规范性文件的侵害时,都可以通过普通法院向宪法法院提出审查请求。而法国仅仅采用事前的抽象原则审查,在审查方法上太单一化。

3.2德国宪法监督模式优缺点

德国宪法法院模式的优点在于既能使用抽象审查权,又能受理宪法控诉,具备了议会型和普通法院型的优点。由专门机关行使违宪审查权,既保证了违宪行为得到及地处理,又保证了违宪审查权的统一性。宪法法院还突出强调了人权保障。但宪法法院仍有不足之处:由于法官数量有限,大量案件往往得不到及时处理,法院一审终审,法官受到自身认识水平、政治观念限制,有可能存在草率断案,缺乏准确性、公正性的问题。宪法法院对立法机关的监督,从理论上讲是违背了分权原则的。借鉴德国法国违宪审查制度,完善我国宪法监督模式的构想

4.1 我国宪法监督机制及其现状

我国的宪法监督机制实际上类似于国外的立法机关行使宪法监督权的模式。在我国,宪法具有最高性。一切法律和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具有规范性和制裁性,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宪法监督权,以及审查权、批准权、改变权、撤销权和罢免权。

4.1.1我国的宪法监督主体的多层次性。

我国的宪法监督主体由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其专门机构——各专门委员会三个层次有机结合,各司其职,统一行使宪法监督权的结构。这种结构,要充分利用全国人大在宪法监督方面的权威性、全国人大常分会在宪法监督方面的专业性以及专门委员会在宪法方面的准确性,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4.1.2宪法监督具有政治性。

在我国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而不是司法机关或专门机关,我国的司法机关是由人大产生并受人大的监督和制约,人大监督法院,而非法院监督人大,从实践上看,法院不得对规范性合宪性进行审查,也没有其他专门机构来适用宪法。

4.1.3我国宪法监督方式具有多样性。

我国的宪法监督方式既有事前监督也有事后监督,但都只就法律法规是否与其上级规范相抵触的问题进行审查,而不涉及具体的法律适用或宪法诉讼问题。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4.2 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宪法规定和宪法实践已经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并对保障宪法实施、维护宪法权威产生了重要作用,但实践表明,其作用发挥得还不理想,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4.2.1 宪法监督缺乏专门性。

宪法监督是一项专门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客观上要求设立专门的机关负责处理违宪事务。尽管我国宪法监督主体具有多层次性,但仔细分析会发现没有一个机关专门负责宪法监督工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既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同时又是我国立法合宪性的审查机关,需要处理许多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审理许多议案,无暇顾及宪法实施的监督工作。而且这种监督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监督,理论和实践均证明,自我监督往往等于没有监督。

4.2.2 宪法监督缺乏时间上的连贯性。

全国人大每年举行一次例会,每次会议的会期仅半个月左右;全国人大常委会每两个月开一次会,会期短,职能繁多。所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能保证违宪问题得到及时处理,根本无法适应宪法监督的经常性需要。

4.2.3 宪法监督缺乏准确性和有效性。

传统观念认为,立法机关的每一项立法活动都属于解释宪法的行为,因而他最了解制宪者的意图。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实施,最具有准确性。其实,代议机关对于自己通过的法律一般持肯定态度,即使发现违宪,也不愿意采取措施予以纠正,致使宪法监督缺乏准确性和有效性。

4.2.4 宪法监督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宪法监督程序、宪法诉讼的具体规定,宪法监督的可操作性差。由于缺少具体的程序规定和可行的监督标准,宪法监督工作实际上无法正常进行。

4.3 借鉴法德两国优秀经验,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

通过以上对法德两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比较分析,以及对我国目前宪法监督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法德有很多积极的因素很值得我国借鉴,不过,欧洲的专门机构监督模式是建立在西方资产阶级的分权理论与价值观念基础之上的,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宪政秩序,我们不能完全照搬欧洲模式。然而就其具体的内容和形式来说,也具有与我国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相容的一面,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4.3.1 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路线

相比较而言,德国的宪法法院监督模式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和最强的吸引力,但德国的宪法法院是独立且平行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它对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行为有监督权,但对于我国而言,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其及常委会,任何法院都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领导,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无法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行为进行监督。如果要照搬德国的宪法法院模式势必会突破中国目前的体制,操作难度极大,成本过高,不具备实施的可能性。而法国的宪法委员会制相比较而言更易被我国所吸收利用。但德国模式较之法国模式的优点又是比较明显的。所以我国的宪法监督模式的健全和完善需要走一条从目前监督模式过渡到法国宪法委员会模式,再过渡到德国宪法法院模式的路线。

4.3.2 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步骤

要实现这条路线,根据我国国情,势必要实施两步走的方针。

第一步,吸收法国宪法委员会制度的特点,在我国也建立宪法委员会,不过与法国的宪法委员会在地位和权力上有所不同,那就是在全国人大之下设立一个专门的宪法委员会体,即:独立的宪法委员会与全国人大相结合的复合宪法监督模式。这种模式的本质是把宪法监督权分为最终决定权和强制性建议权,分别由立法(权力)机关和独立专门机关(宪法委员会)来行使,其中:立法(权力)机关行使最终决定权;专门机关(宪法委员会)行使强制性建议权。所谓的强制性建议权是指它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建议性权力,在这一权力行使之下,专门机关(宪法委员会)提交的建议案,权力机关必须无条件的列入立法机关的议程,并提请表决,如果立法机关不能以2/3以上多数否决建议案,则该建议案自动生效;同时它还表现为如果宪法委员会针对权力机关违宪行为的审查裁决达不到权力机关2/3以上多数否决时,亦即自动生效。所谓最终决定权是指,如果宪法委员会针对权力机关的违宪裁决在法定期间得不到权力机关2/3以上多数肯定时,则最终裁决权转移给全国人大,由全国人大依据自然公理、正义对自己行为进行裁决。而宪法委员会针对权力机关以外的违宪裁决则自动生效,因为宪法委员会是由全国人大设立的,其意志可以体现权力机关的意志,从而也体现了全国人大的最终决定权。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

1、有专门的机关来负责监督宪法实施的工作,可在一定程度避免和消除违宪行为,改变宪法监督机关监督职能闲置的状况。

2、对我国目前的体制不会动摇,易于被各方所接受。

3、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目前宪法监督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但这一模式对公民宪法权利的保障力度不足。尽管宪法监督机关可能审查、中止侵犯公民宪法权利的法律文件,也可能因普通法院移交有关机关侵犯公民宪法权利的案件而对公民的宪法中救济,但由于公民不能因自己的权利受到国家机关的侵犯而直接向宪法监督机关提起诉讼,因此,这种模式只能是一种过渡,必然需要走向下一个阶段,即第二步骤。

第二步,是指构想中的宪法监督制度的在当上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时候,建立具有较强独立性的专门监督机构,开始受理公民的宪法诉讼,类似于德国的宪法法院模式。至于这一机构的来源,我认为可以新设立一个机构平行于第一步所建立的宪法委员会,也可以在宪法委员会的基础上将其改造成宪法法院。新建立的宪法法院除了享有前面介绍的宪法监督委员会的权力之外,还享有强制性建议权和司宪权。强制性建议权是宪法委员会以建议的形式把它关于规范性文件的结论性意见提交立法机关,如果立法机关不能以2/3以上多数予以否决,则建议自行生效。[5]司宪权是指宪法委员会对于规范性文件以外的权限争议、宪法控诉和选举进行审查的权力。而第二步和第一步之间最大的区别——即可以进行宪法诉讼,是赋予普通公民以宪法控诉权,宪法控诉权是指当普通公民认为立法主体及其授权组织的规范性文件或特定个人的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宪法权利时,向宪法委员会提起诉讼,并要求后者对其受害权益提供救济的权利。[6]

此时的宪法监督模式就弥补了第一步中所存在的问题,使我国的宪法监督的方式既有抽象监督,也有具体监督,对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能够起到重大作用,也是我国以法治国的重要标志。

从总体上看,实施第二步之后的宪法监督模式已经比较成熟、有效,基本上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相适应,也与世界宪政文明发展的潮流相适应。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发展,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在该时期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定型。

总之,对他国模式的分析其最终目的不仅仅在于分析,关键还是通过这种分析,吸收他国的优秀经验而为我所用,使我国能够建立新的制度或者健全我们已有的制度。我希望通过对法德两国宪法监督制度方面的比较、对我国宪法监督现状的分析,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案,并以此能够推动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早日实现民主、科学、高效的宪政目标。

内容注释:

[1]《外国宪法》 p84 韩大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西方五国宪法通论》 p276 赵宝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3]《西方五国宪法通论》 p364 赵宝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4]《宪政通论》 p271 白钢 林广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宪法监督论》 p294 李忠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宪法监督论》 p297 李忠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参考文献:

1、韩大元 外国宪法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

2、赵宝云 西方五国宪法通论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4年12月

3、白钢等 宪政通论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5月

4、李忠 宪法监督论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6月

5、韩大元 比较宪法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10月

6、张千帆 西方宪政体系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

7、刘兆兴 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总论 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年7月

下载差异文化背景下的国籍制度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差异文化背景下的国籍制度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国人口登记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人口登记制度对我国的启示2011年02月17日12:42中国经济网高剑清 姚彩霞我要评论(92)字号:T|T美国较系统的人口登记制度称为“出生死亡登记大纲”。由于几乎所有的婴儿都......

    日本地方公债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地方公债市场化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公债作为筹集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方面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2014年8月新预算法颁布,明确规定我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议会制度的差异比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议会制度的差异比较 1、在组成人员上的差异:A从人员资格上来看;议员的基本资格是国籍条件、年龄条件、居住条件和排除条件,限制条件较多,比较而言,中国人民代......

    3 对我国的启示

    3 对我国的启示 3.1 我国应加强和完善对转让定价税制的立法 我国的立法层级较低,内容过于简单和抽象,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对此,应借鉴国际上在转让......

    个人所得税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修改)

    常州大学 成人大专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个人所得税的国际比较 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姓名 李娟 班级 2012(市区)专业名称 会计学 导师姓名 韩平二零一四年五月二十日 个人所......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doc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内容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市场经济体系正常运作的稳定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建......

    内外资银行监管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内外资银行监管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金融》2006年第23期 2006-12-30 随着我国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银行业对外开放进—步加快。与此相应,内外资银......

    德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变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变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 现行德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内容 现行德国中央银行制度具有过渡性质。它一定程度脱离了普通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制度,不仅摈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