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西方女性主义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高校性别教育的启示
中西方女性主义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高校性别教育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 比较分析 高校 性别教育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女性主义理论迅速发展起来。文章试图对中国与西方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中国高校性别教育在丰富和发展中国女性主义、促使女性早日觉醒上的重要性。
西方女性主义是指产生于欧美国家、以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为目标的思潮和运动。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阿伦普·德·古杰发表的《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一书,标志着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和运动的正式形成。近三个世纪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不仅是西方的,而且是世界的。上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引进英文feminism时,也把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引了进来,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乘着改革开放和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强劲东风,中国的女性主义理论迅速发展起来,且硕果累累。本文试图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中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之间的异同,以及中国高校性别教育对丰富和发展女性主义的重要性。
一
始发于欧美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与中国的女性主义思潮之间有许多明显的相似之处。首先,理论基石具有共同性。中西方女性主义有着很深的理论渊源,西方女性主义者对社会性别理论的阐述蕴涵深厚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对西方价值观的广泛影响。二战后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妇女地位的提高,对西方女性主义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马克思主义成了后现代女性主义重要的思想源泉,正如英国的朱丽叶·米切尔所宣称的那样:“提出女性主义的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回答。”〔1〕如朱丽叶·米切尔在《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一文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女性主义相结合,解释妇女受压迫的原因;玛格瑞特·本斯顿的《妇女解放的政治经济意涵》,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二重论,引导女性主义对家务劳动的研究;美国的海迪·哈特曼在《资本主义、家长制与性别分工》一书中,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析方法,揭示妇女地位的根源,等等。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起来的中国女性主义,则一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其次,奋斗目标具有共同性。中西方女性主义都以女性权益服从男性权益机构为政治前提,关注女性解放的可能和途径。社会主义提倡要消灭一切剥削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建立一个平等公正的理想社会,也使西方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共鸣。如各流派的西方女性主义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构建两性平等社会问题,自由女性主义从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理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理论出发,希望通过法律的武器实现男女平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父权制作为产生两性不平等的根源,第一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探究消除阶级压迫的重要性;激进女性主义则把矛头指向男性,把妇女解放的希望寄托于生物革命;生态女性主义以一种崭新的视角审视女性学和生态学,把反对压迫、妇女解放和解决生态危机一并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抵制霸权和歧视,倡导和尊重多元和差异,以达到两性和谐和各民族的和平相处。
最后,研究内容具有共同性。中西方女性主义都是以妇女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对妇女屈从地位的批判性解释。”〔2〕如西方女性主义从阶级、种族、民族、国家、法律、习俗等多方面探究女性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力图改变以男子为中心的文化和社会体制,从而达到改变社会性别关系,使男女都能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国女性主义深受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女性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来源,而且也是早期中国女性主义效仿和追赶的目标。1995年北京世妇会后,一些留学人员和国外学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一方面通过翻译西方女性主义原著,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运用女性主义的理论方法和概念范畴对中国妇女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力求发挥女性主义对于主流文化的断裂、颠覆与解构作用。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女性主义逐步成熟。
二
由于中西方女性主义产生于完全不同的土地上,两种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条件、文化渊源的不同,决定了中国女性主义与西方女性主义必然有明显的差异。
首先,发展模式具有差异性。西方女性主义是与社会革命相伴而行的,两次女性主义浪潮推动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女性解放进程又促使女性主义超越单纯的政治行为,走向理性思考,投入与学术的结合,产生了大量的妇女学综合研究成果和多流派的女性主义理论,接着,女性主义者将理论再投入实践,进一步深化女性主义学术与政治。因此,社会革命、理论反思、回归实践是西方女性主义的一般模式,而通过社会革命发展为独立的由女性领导和为主体的女权运动、并注重理性建树是西方女性主义的特点。中国女性主义发展进程中没有形成独立的女权运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也只是由男性倡导和组织的中国社会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女性主义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理论体系。受深重的父权文化影响,淡化男性批判与缺乏理性反思是中国女性主义的主色调,女性自我意识的树立和独立实践的进程缓慢。
其次,思想深度具有差异性。西方女性主义有着数百年社会思潮历史,并已发展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成熟理论和知识体系,成为西方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英国女性主义之于马克思主义、美国女性主义之于黑人民权运动的启发都是巨大的,法国女性主义与解构主义的渊源
更是公开的秘密〔3〕。中国女性主义只有短短数十年的探索历史,由于其研究条件与发展历史的局限性,大多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很少从哲学角度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系统,很多是对西方女性主义的拼接和复制,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现实的指导,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实验场,而且这种实验,由于带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常常沦为“缺啥补啥”的眼前行为〔4〕。此外,不少中国女性主义研究者缺乏专业化,他们并不想抛弃原先在其他成熟学科中的研究主题,只是涉足一下原本就属于该学科边缘中的与女性有关论题,进行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系统的阐述。因此,从严格意义来说,中国的理论还不能称“女性主义”,只能称“女性意识”或“性别意识”。
再次,性别关系具有差异性。西方女性主义由于植根于个人主义文化传统,在发展过程中确立了过强的女性群体意识,它把男性群体作为对立面,妇女解放的含义是女性从男权统治下的解放,要实现的是女性个体的自由发展,忽略女性解放对于男性解放意义的阐释,以对抗形式表现其哲学思想,导致男性对女性解放的心理漠视与抗拒,使女性运动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而且,西方女性主义的主流是“个性解放”,缺乏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观照。与此相反,中国的女性传统总是与群体文化精神扭结在一起,女性的命运也总是与国家主体紧密相连,具有悠久的全局观、大智慧和勇往直前、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及忍辱负重、爱国爱家爱人的人文情怀,女性解放被赋予意识形态上的政治化意义。由于中国传统阴阳协调文化影响,中国女性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反对西方女权主义把男性作为自己的斗争对象,而中国男性也确实成了中国女性争取解放的最好的同盟军。
最后,社会影响具有差异性。西方女性主义自产生以来,不仅使西方女性主体意识迅速发展,构成了女性主义的独立理论和社会行动,还产生了像伍尔芙、波伏娃、米尔特、克里斯蒂娃、西苏、斯皮瓦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女性主义者及理论成果,而且对组织妇女解放运动、制定性别平等政策、建立妇女研究机构、进行女性教育等都具有巨大的指导和推进作用,许多国家的女性学已进入学术主流,性别意识也纳入了社会决策和发展的主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重新兴起,从各个方面为中国妇女发展、争取男女平等做了大量工作,对公共政策、学术及人们的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女性主义在与外部对话中,其反对性别歧视、主张男女平等的基本主张未获主流社会的认同,在世界女性主义学说之林没有相应地位;在内部对话中,一些基本问题尚有歧义、缺乏共识,并且这种研究目前多局限在大都市专业研究机构里的知识女性中间,没能引起广大妇女群体的热烈响应,在学科建设上也很不成熟,在学术界尚无地位。
三
从以上比较我们发现,中国女性主义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与西方女性主义有较大的差距。中国作为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妇女都是一支战天斗地的伟大力量。“妇女是人类社会的„半边天‟。妇女与男子共同创造了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都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推动者……然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妇女长期处于同男子不平等的地位。歧视妇女的偏见,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束缚着人们的心灵。这种陈腐的观念,早就应当打破。这种不合理的状况,早就应当改变。”〔5〕1995年9月4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江泽民同志郑重宣布把男女平等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因此,要挑起克服性别偏见、促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贯彻落实的重任,中国女性主义快速建设发展起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而喻。那么,怎样才能促进中国女性主义理论迅速丰富和发展起来呢?怎样才能促使中国的女性迅速觉醒和行动起来呢?我想,“只有教育机构——通过研究和教学才能担此重任”〔6〕,高校性别教育将会在这一过程中担任不可或缺的角色。首先,中国女性主义要缩短与西方女性主义的距离,就必须寻找进行研究与实践的场所和阵地,而高校则是最佳场所。在西方,女性学无一例外地是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机构,是学术领域。高校拥有优秀的教育研究队伍和丰富的研究资源,集中了大批具有现代意识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最具分析、辨别和批判的能力,既是西方女性主义的传播者,也是中国女性主义研究的主力军。同时,知识渊博、思维开阔、现代意识强烈的高校知识分子,相对其他人来说,对性别的敏感度要强,对文明社会的思考要深,对社会公正的渴望要强,他们的性别意识更容易树立,研究和实践女性主义的主动性更强,成果也更加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女性学的发展离不开研究,但研究的成果必须回到课堂上,成为新的知识结晶。当然,这其中许多成果也直接干预现实生活。〔7〕因此,只有让性别教育在高教体制中站稳脚跟,在我们的社会体制中才有一个研究讨论女性主义的场所,有一个传播现代性别观念的阵地,让大多数学生有觉悟,有分析、批判能力,让他们走上社会后挑战、抵制歧视性的陈腐观念,我们的社会才可能实现社会性别公平。
其次,在高校课堂上传授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有利于向传统学科中的性别歧视宣战,以改变男女生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定型。性别教育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其重要意义在于提出新的认识论。女性主义者认为:“所有知识的创造都是有立场的,包括那些贴着客观、中立标签的学术著作,女性主义学者站在边缘群体的立场上看问题,向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知识体系质疑,其意义不仅仅是在现存的知识中添加一点妇女的观点,而是看到了产生于男性中心文化的知识有偏颇之处,把以占统治地位的男性的历史记载和经验的表述方式普遍化为人类的知识,不仅遮掩了妇女的历史活动,也造成了人类社会认识上的盲点。”〔8〕连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这些大学者都把女性排除在知识体系之外,认为“妇女是发育不全的”,“在理想国里,妇女也只是使男子幸福的工具”,甚至连世界一流学府、为世界培养了无数尖端科技人才的美国哈佛大学,其校长劳伦斯·萨默斯也发表“女性在科学和数学上的成就不如男性”[9]的言论,他们在自己学科中的性别歧视是显而易见的。在高校
开展性别教育,能使人民在质疑和挑战传统的知识体系中对知识进行再认识,改变支配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模式,使男女生都能接受到全面、科学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
再次,高校性别教育的开展,是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强化女性主体地位的重要渠道。女性主义源起性别意识的觉醒,渴望妇女能充分参与到社会的主流当中,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责任。与西方女性主义相比,中国女性参与社会的兴趣普遍不高,极少数的中国女大学生能勇于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为中国女性树立了一面旗帜。但作为中国女性精英代表的女大学生,其内在的主体意识与时代的要求、其实际具有的潜力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毛泽东同志“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的名言,深刻揭示了性别解放与阶级和民族解放的辩证关系及内在联系。试想一下,连女大学生都缺乏性别解放的意识,中国还能指望哪些女性有性别解放意识呢!因此,高校开设性别教育课程时机恰到好处,因为高校如何塑造女大学生将关系到中国女性新生代的整体形象和水平。我们期待,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女性能够摆脱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不再拘泥于旧的性别观念,以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心态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并带动全社会对性别意识的关注。
最后,把女性学建设成主流学科,提高女性学在高校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地位,推动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女性学”即妇女学、女性研究,源起西方女性主义。我国政府制定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高度重视。落实基本国策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在大学教育中加入女性学课程就是落实基本国策,让社会性别进入教育主流的体现。2006年国家教育部将“女性学”列入了新设的本科专业,说明与性别教育有关的高校课程及其教学已进入了主流教育的视阈,但要获得与其他学科同等的地位,将妇女置于理论话语的中心,女性学建设还任重道远。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女性学还处于初始阶段,女性学设置课程少、范围小,没有系统化、制度化,学科化程度低,教学与研究水平不高,研究机构化程度不够,等等问题突出。大学培养的是以后的决策者,女性学课程可以改变未来决策者的头脑,使未来决策者早一些走进性别平等的大课堂。我们要增强女性学建设的紧迫感,奋起直追,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将我国女性学学科建设好、发展好。
第二篇:简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并对实现经济迅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早且发展较成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文章通过对美国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及成功经验的分析,为进一步发展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提供经验借鉴。
论文关键词: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启示
创业教育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不仅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满足了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实施创业教育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实施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了解和研究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可以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早,是美国社会发展的产物,与其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和经济状况有密切的关系。纵观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一路走来的历程,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萌芽阶段(1947-1970),其特点是创业教育成为一门独立课程。1947年,新企业管理作为首个MBA创业课程由MylesMace教授发起,188名学生参加了学习,这标志着创业教育在美国高校的兴起。然而,接下来的20年,创业教育并未得到充分发展。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历了黄金时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经济高速增长,大企业发展繁荣,而小企业则逐渐减少。因此,创业教育当时在美国并没有市场。
第二,发展阶段(1970-1990),主要特点是关注创业技能的培养。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减慢,创业教育逐渐被重视。20世纪70年代初只有16所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但在随后的20年里却得到了迅速发展,1989年高达1060所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美国小企业数量的快速增加致使小企业课程及创业管理课程增多了。在这一时期,创业教育重点关注创业的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高校将创业教育与企业紧密联系,从而增强教育的特色与实力。从事创业教育的许多教师是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大企业家,他们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业。
第三,成熟阶段(1990年至今),21世纪是创业者的时代,他们能把创新的想法变为现实。据调查,在34岁以下的美国年轻人中,有多达560万人积极尝试创办自己的企业。人们对创业的需求加速了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创业教育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创业教育课程和项目急剧增长。现在美国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有力的组织支撑网络,教学计划与课程结构完善系统,师资队伍雄厚稳定,可以说其已经进入成熟的阶段。
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
世界上很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创业教育的探索。美国是较早在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且已形成了完整的教育研究体系,具有自己的特色,在理论与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科学且完善
美国的大多数高校都把创业教育视为一个专业的领域或研究的方向,其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完整且系统,并且还有作为公共课程的创业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建构中遵循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文理科相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课程涉及与创业相关的各个方面。其不仅具有科学的理论教育课程体系,且具有完善的教育实践体系。在理论上,既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基础课与综合课程设置中,又单独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在实践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职业技能。
2.教学与科研队伍雄厚且稳定
在美国高校中,教授创业教育的教师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专职教师,占大部分,他们对经济、会计、金融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很精通,理论基础知识也十分深厚;并且很多教师都曾有过创业经历,对市场的变化、社会的需求具有很强的洞察力,从而把教学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更有利于课堂的教学。另一部分是兼职教师,美国高校善于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邀请创业经验非常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兼职教学、开设讲座等,讲授创业的现实经验,对学生的创业计划给予专业的指导,加强学生对创业过程的理解。
3.教学方式灵活且多样
创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互动,注重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因此,美国高校在课堂教学中避免了传统机械的教学方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如百森商学院与斯坦福大学主要采用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嘉宾讲座的形式。学生参与并完成和课程有关的项目,可使其深入了解企业面临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知识理论水平与团队合作能力;成功创业者的讲座帮助学生掌握创业的规律,增强了其对创业过程的理性认识。4.创业实践教育务实且实效
美国历史文化的特性使美国人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强、看重效用。因此,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是“以行动为导向,经验引导的体验”,实践多于规则的讲授。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分关注学生创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学生对创业教育内容的相关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且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完善且规范
美国的实用主义文化决定美国人注重实效。20世纪80年代硅谷创业奇迹引起美国政府及各界的高度重视,政府不仅鼓励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研究,且制定了旨在保护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和法规。高校领导者的重视与支持以及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与融资策略也是美国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此外,良好的创业文化背景和创业氛围也为美国创业教育的顺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美国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高校已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与稳定的教师队伍,纵观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一路走来的历程,给予我们以下启示:
第一,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因校制宜,逐渐建立起比较完善且有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学科课程应减少专业课程,拓宽基础课程,加强通识教育,增加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活动课程应体现在成立创业教育中心和创业家学会上。其具体操作应分为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创业实践三方面,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作为必修课、作为选修课、作为课外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将创业教育的内容纳入其他专业课或基础课内。
第二,改进创业教育教学方式。创业教育要注重实践,把实践活动和现实实例分析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保持创业教育教学过程的鲜活性。按照创业成功所需的因素来选择教学内容,努力使学习者置身于创建企业或发展企业这样的动态过程中来加以指导。此外,在课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创业演练或创业计划大赛,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创业体验,增强创业意识,并潜移默化地提高创业所需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第三,搭建高校学生创业平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很强,需要利用各种资源,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平台,把它变成教师教学示范的场所、学生动手实践的阵地与创造经济效益的实体。高校应该积极开展校企联姻,把创业家及各类社会创业资源引进高校,学生便有机会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运作,为他们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搭建创业教育平台也需要有利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同时企业也要建立与大学合作的机制。
第四,优化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改变实施创业教育仅是高校工作的观念,要把它视为政府、社会与高校共同的责任与义务。高校创业教育定位的根本在于社会的认同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的外部环境。社会对学生创业活动的关注与支持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创业热情,因此需要形成一套完善的高校学生创业服务与保障机制。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引导和指导,并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高校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创业,为学生创业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发展空间。
第三篇:日本高校英语教学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日本高校英语教学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了日本几所大学英语的教学情况,旨在以此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使大学英语更加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日本大学英语教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教师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7-0169-02
大学英语作为我国高校大
一、大二学生的必修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可是,随着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以及学生不断提升的语言能力,都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国外英语的教学模式为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带来很多启示。日本和中国在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笔者将通过对日本高校英语教学的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力图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设想和建议。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几十年来,大学英语课程一直是我国高校大
一、大二学生必修的基本课程,可是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大学英语基础教育已经不再满足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很多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仍然处于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阶段,无法有效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更不用说阅读英文原版资料和用英语进行写作了。
很多国内高校依然在沿用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陈旧,枯燥乏味。其次,教材内容难易程度不一,不成体系。中学阶段已经覆盖了英语大部分常见的语法,学生也有了一定词汇量的积累和储备,然而,大学英语教材中某些课文比高中课本还要简单,学生觉得没有任何挑战性,学不到什么新的内容和词汇,老师也觉得没有兴趣和动力,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另外,不同高校及不同专业选用相同的教材,使学生觉得既没有提高语言水平,也没有学习到和专业英语相关的内容。
另外,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在校大学生把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大学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他们认为大学英语课堂是在浪费时间,只埋头于四六级词汇书和各种真题、模拟题。很多高校在近几年陆续开设了一些英语选修课,比如商务英语、外国电影赏析、英美概况、英美文学等课程。可是,经笔者调查,很多学生选修这样的课程只是为了拿到学分,并不能真正学到太多实用性内容。
为了和专业学习挂钩,很多高校为大三学生开设了专业英语课。可是,专业英语课的教学情况以及从大学基础英语到专业英语的过渡情况并不乐观。在前两年的基础大学英语教学阶段,教师通常以教授语言技能为目的,没有过多地强调某一专业领域内的英语词汇、句法、文体等。专业英语课主要是学习专业词汇,阅读、翻译课文和专业文献,有时也会用英语写论文。但老师基本是以教授专业知识为主,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等语言能力。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主要以翻译为主,没有小组讨论、展示发言等课堂活动,学生觉得比较枯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大量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严重影响了他们对英语和专业课学习的兴趣。
针对我国大学英语现状和问题,国内外语言学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笔者通过研究日本几所大学的英语教学发现,日本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二、日本大学英语教学情况简介
日本大学英语教学对于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很有参考和借鉴价值。首先,就语言学习环境来说,英语对日本来说也是外语,而非第二语言,日本大学的教学语言还是以日语为主,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受到学生水平和地域差异的影响也没有实现全英授课。
其次,就大学生英语水平而言,中国考生的托福考试成绩排在亚洲前几位,远远超过日本[1],我们的语音语调也要好很多,可是日本人在英语的实际运用方面却强于中国人。日本英语教学的特点就是训练学生把英语作为汲取现代科学文化的工具。
进入21世纪,日本开展了一系列英语教学改革,提出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要从“学习英语”转向“用英语学习”的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的英语研究和交流能力[2]。日本大学主要是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语口语和写作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3]。
蔡基刚教授选取了日本的两所公立大学――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以及两所私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对他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四所高校在英语课程设置上各有特色,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这四所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都灵活多样,注重实用性、工具性和专业性。教师根据个人经验、学生需求和水平选择教材。在题材上,既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渗透。比如,东京大学2011秋季学期的Reading课程包含这些内容:英国文化与无政府主义、英国浪漫派诗人、学术论文选读、《仲夏夜之梦》、语言学文献、王尔德喜剧、科幻小说和日本近代史等。京都大学2011秋季学期AcademicReading课程包含语言学专题、医学专题、文学专题、生物学专题、理工专题、现代社会科学专题等,对这些专题的相关原版文献进行研读。
另外,在能力培养方面,日本高校既开设了培养某类语言能力的专门课程,又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多变,把对各种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比如,庆应义塾大学开设的课程有:Speaking、IntensiveReading、Listening、Writing、Academic Writing、Reading。而东京大学的必修课英语I重点为听力和阅读,然后是根据听力和阅读内容进行写作。此外,这四所大学除了开设大学英语必修课之外,还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需求进行选择。比如,东京大学理工科英语选修课注重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
这些大学还非常重视将英语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相结合。比如,京都大学对高年级进行SAP教学,即开设1个学分的科技英语,但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各不相同,有地球英语、医学英语、化学英语、数理英语等,这些课程主要进行文献阅读和写作训练。各院系还由专业教师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提高学生专业领域内的英语能力。
而且,大学英语课程和高中课程形成了自然的过渡和有效地提高。例如,东京大学的教学方法与高中英语教学不同,着重培养阅读能力。仔细阅读注重把握文章大意和作者态度;快速阅读注重提取和概括文章关键信息。
日本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也灵活多样,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比如,东京大学PO(Presentation/Oral)的课程内容不只是简单的口语会话练习,还包括小组讨论、辩论和presentation等。
综上所述,日本的大学英语教学注重语言教学和专业教学的结合,具有工具性、专业性和实用性的鲜明特点。这些异彩纷呈的课程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的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传授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提升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三、日本大学英语教学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日本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给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多启示,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蔡基刚[4]等学者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趋势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ESP)。可是,ESP教学在我国高校全面铺开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由于受到地域差异和学生能力水平不同的局限,有些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接受和适应ESP课程。其次,我国开设ESP的高校所占比例并不大,大部分高校ESP教学设置并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教学内容零碎松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而且,ESP课程对于授课老师有着极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语言教学能力和文学功底,又要求教师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工作经验,而在我国高校ESP教师人数并不多。
考虑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参考日本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情况,笔者认为应该把ESP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之间的过渡。大学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全面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基本技能,而ESP教学要加强对专业词汇及专业术语的学习。二者同等重要,是为实现同一教学目标的两个层面。
ESP教学可以与现在国内高校普遍实行的分级制教学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不同层级的教学。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在教材选择和教学方式上要注重趣味性和多样性,在帮助他们巩固语言基础的同时建立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后期,比如大二下学期,进行少量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为学生能更好地进入高年级的专业英语学习阶段做准备。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适当削减他们的基础英语学习,改为以专门用途英语学习为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有选择性的学习相关大类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其次,还应该开设多种多样的选修课。在内容上,可以有人文类的、理工类的、医学类的;在语言技能上,可以有写作类的、阅读类的、口语类的;还可以有戏剧表演类的、演讲类的、辩论类的。学校以及各学院还应当适当定期地组织一些英语活动,比如英语竞赛、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等活动。
四、结束语
随着中学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校英语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较以往大幅提高,他们把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当作大学英语的终极目标,在英语课堂上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很多学校都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可是由于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和学生反馈情况并不乐观。通过分析日本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情况,笔者认为应该把ESP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之间的接口和过渡。ESP教学可以与现在国内高校普遍实行的分级制教学结合起来,还应该为学生开设多种多样的选修课,此外,还应该加强专业教师和基础英语教师之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1]胡壮麟.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低效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2002(4):3-7.[2]张文友.日本英语教育的改革动向[J].外语界,2001(5):33-36.[3]韩戈玲.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3):21-25.[4]蔡基刚.从日本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看我国外语教学目标调整[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3):1-7.
第四篇:“威斯康星理念”对我国高校发展定位的启示
“威斯康星理念”对我国高校发展定位的启示
史玉丁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重庆北碚 400715)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以下简称高校)发展迅速,但是在学校发展定位方面还略显不足。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模式化定位、跟风型定位和超高性定位的现象,这这不利于我国高校的健康发展。“威斯康星理念”强调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观点,这对我国高校的发展定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国高校应该以“社会服务”为宗旨,在发展目标、专业设置、教授角色、学生角色四个方面做好学校的发展定位工作。
关键词:高校发展定位;威斯康星理念;社会服务;措施
Enlightenment of “Wisconsin Idea” for the positioning of China Universities
Development
Abstract:China Universities develop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but the positioning of schools is also slightly less.Mode localization、follow suit-type localization and extra high localization are commonly found in Chinese Universities,and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Wisconsin Idea” stressed the point of view that colleges to serv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view has a strong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reference to our universities.Chinese universities should be based on “social service”, and make appropriate positioning of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following::the development goals, professional settings, the role of professors, and the role of students.Ketwords: Positioning of Universities Development;“Wisconsin Idea”;Social Services;Measures
一、关于“威斯康星理念”
“威斯康星理念”来源于威斯康星大学的办学实践。在办学初期威斯康星大学就清醒的认识到大学必须着眼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整个社会紧密连接起来,只有这样大学办学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二十世纪初,范海思(Charles R.Van Hise)出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期间,他极力推崇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观点。他指出大学应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使大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甚至提出“服务应该成为大学的唯一理念”。
“康斯威星理念”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高校要参与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事务,以整个地区作为学校自身的教学场所。无独有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过“社会既学校”的办学理念。第二,高校应与地方政府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这是高校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体事务的前提。威斯康星大学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建立与政府的合作关系,其一,威斯康星州政府积极接纳该校尖端人才参与政府具体事务的管理。其二,威斯康星大学以社会需求作为自己理论研究、技术开发的导向,努力为威斯康星州的各项事务提供服务。[1]
二、我国高校在发展定位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全国近31所高校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学校发展定位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存在跟风型定位现象
任何一所大学无论规模大小、历史长短、质量高低,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2]调查发现,很多院校定位没有考虑到自身原有的优势特色,脱离优势搞定位,产生学校定位大同小异的现象,不能体现学校自身的办学特点,不能突出自己的独特的发展方向。
(二)存在模式化定位的现象
我国地域性差异很大,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优势特点可以作为学校发展的外部优势,有些劣势特点的排解也可以作为学校发展的方向定位。而调查的31所高校大部分未能充分发现和挖掘所在地的地域性特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使得学校发展定位不能体现地域性特色,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存在超高性定位的现象
高校定位脱离自身实际,追求高远的目标,有些省属院校确立了“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发展定位,这种超高、超宽的定位脱离自身实际,迷惑、误导办学进程,使高校自身处在一个非常迷茫的办学氛围中,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不利于高校的长足发展。
三、不恰当的高校发展定位带来的不良后果
(一)导致学校专业设置趋同
一些高校为了快速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在不恰当的学校发展定位的引导下,在各方面盲目求高,其中突出表现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上,通过对31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涵盖了十个以上的学科门类,专业数量也大部分在40个以上,问题在于,在很多小区域的数所学校之间存在严重的专业趋同现象。这种盲目扩大专业数量的做法埋没了学校原有的专业特色,专业设置脱离地区实际需求,形不成地区需要的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相反造成了资金、人力等资源的浪费。达不到威斯康星理念中体现的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二)导致学校办学类型趋同
不恰当的学校发展定位使得学校原来的办学类型越来越不明显,有集中成为“综合性大学”的趋势。综合性大学是指文理兼备、基础研究显著、多学科有机融合、培养目标多元的大学。以学科门类多样性、学科间的融合性、文理学科的不可或缺性、基础学科的显要性、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为特点。[3]调查的31所高校几乎都没有延续原有的办学类型,原本属于理工类院校或农林类院校或师范类院校或财经类院校,现在突然变成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建设、培养目标涵盖比较广泛,这决定了综合性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持。而社会对学校人力、物力投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学科建设、培养目标的增长速度。这就产生学科建设广而不深、培养目标难以企及的后果。
(三)导致学校发展脱离地方需要
跟风型定位使得学校发展方向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而使得专家教授的研究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与社会发展脱节。第一,大学教授全心搞研究,但是社会服务意识较淡薄,往往忽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脱离地区实际情况搞研究,造成研究成果与地区经济社会需求脱节,这使得学术价值大打折扣。第二,在校学生学习的课程一般是全国统一的理论性知识,适合解决一般性的问题,但是对于地区的特殊问题,却略显不足。学生在校期间只是进行课本知识的学习,缺少社会实践,缺少一般性的理论知识同特殊性的地域问题相结合的学习过程。这使得学习的效果大大降低,学生缺少解决地区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威斯康星理念”分析完善学校发展定位的措施
根据“威斯康星理念”,高校发展定位应该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威斯康星大学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威斯康星州的每个角落,为威斯康星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自身也得到飞速发展。以此为鉴,我国高校发展定位应贯彻落实“地区服务”的思想,以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身的发展目标定位。这样我国高校才能得到长足发展。具体而言,学校发展定位应从以下几点做工作。
(一)做好高校发展定位,要确定符合实际的高校发展目标
学校发展目标是学校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国高校亟制定恰当的发展目标。每所高校所在的区域都有独特的区域特色,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的实际水平。高校发展目标应该体现当地区域特色、符合学校自身实际。高校应该积极深入地区进行探索,了解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难题,积极进行自我评测,了解自身的办学水平。把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以此为指导,确立切合实际的学校发展目标。
身处陕西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明确了西北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是干旱少雨的自然特征及引发的一些问题。于是把把促进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这体现了“地区服务”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必然会得到良好的效果。一些地方性高校已意识到这一点,例如,身处鲁西地区的聊城大学把学校的办学目标定格于“立足山东,侧重鲁西,面向全国,积极服务于区域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建设”。
(二)做好高校发展定位,要使高校专业设置体现地区特色
高校发挥“社会服务”的作用离不开切合实际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就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而言,要以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在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灵活地适应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另外,学校中的老牌优势专业一般是以地区实际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有很深厚的历史积淀,并且已经形成了很强的比较优势,在促进学科发展,增加专业设置时一定不能泯灭老牌学科的火焰。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该形成以本校老牌优势专业为核心,结合地区实际逐渐丰富的学科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有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
学科。这些学科都是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专业特色就突出表现在农林科技方面,近80年的发展中,学校始终保持这方面的优势。上述的优势专业也是在这个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以原有优势专业发展学科群的方式是非常值得借鉴。
(三)做好高校发展定位,要做好高校教授角色定位
威斯康星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提出,只要社会确实需要,即使是最顶尖的教授也要被派往基层进行指导工作。“威斯康星思想习明纳”自1985年成立,每年派出40人左右的专家服务团,坐上大巴,出行五天,利用大学的专家和资源解决州的问题,介绍和推广威斯康星思想。可见大学教授除了是科学教育工作者,还应是为地区经济社会服务的高级技术人才或指导专家。我国高校应积极实施“大学教授走出去”措施,最顶尖的人应该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大学教授通过实地考察,主动了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明确学校应该为地区发展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另外,学校应该组织教授专家,举办一系列公开讲座,为地区发展提供信息技术福利。这样在促进地区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增加学校的办学经费,扩大学校规模,形成特色优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群集中在农林、水利、生物科技领域,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完美呼应,一批教授走出校门参与到经济建设中来。学校推广教授行动,推动当地农业发展。例如,毛玉胜教授对关中地区的指导,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但产业单一,除了种植业,很少有其它产业。经过充分调研与论证,他选择华县、三原、宝鸡三个县作为关中东、中、西三个不同地区类型的基地,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帮助当地政府和企业建立肉牛育肥场,取得骄人的成绩。
(四)做好高校发展定位,要做好高校在校学生角色定位
这在威斯康星大学的办学过程中是十分常见的,其中有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在威斯康星州北部的一个小镇,有一家很大的造船厂,但是后来这个厂倒闭了,小镇一半的人也因此失业了。在校学生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他们把自己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都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以下的问题:造船厂倒闭带来了什么问题?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可以重新开办一个厂吗?接着他们花了一年的时间进行研究,最后他们提议开办一个新的制鞋厂。案例的结尾就是小镇的人们又有了工作,小镇又恢复了活力。[4]
在校学生除了是学生之外,还应具有社会服务者的身份,在校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地区发展中来,提高利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的意识,通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了解地区实际,明确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充分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切身经验。另外,我国高校应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签订实习单位等方式做好地区需求与学生需求之间的沟通工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与企业合作的形式增加学生实习的机会,截止200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有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119个,其中校级56个,院级63个。仅2008年,基地单位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提供实习岗位210多个,提供就业岗位1700多个。这些举措使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也使学生的知识服务到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
参考文献:
[1] 吴渝,刘子实.论大学的战略规划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经验与启示[J].理论导刊,2009年第7期,99-101页
[2] 陈丽.学校定位准 特色才鲜明[J].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18日
[3] 林永柏,曾蜀云,姜平平.综合性大学的涵义及特征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1期,97-100页
[4] 周文叶,兰璇.批判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阿普尔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1期(总第270期)5-9页
[5] 郎群秀.威斯康星思想对我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年第12期(总第210期),66-67页
作者简介:史玉丁(1988年—),男,汉族,山东东阿人,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09级硕
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邮编400715,电话:***,E-mail:shiyuding2008 @163.com
第五篇:关于国外高校内部民主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论文摘要:国外高校特别是西方国家高校内部的民主管理机制在其历史发展变迁中形成的两类民主管理模式,对我国高校在新一轮高教大发展的形势下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借鉴国外民主办学的经验与做法,进一步发挥教授的作用、促进高校民主评议机制的形成以及理顺学术民主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国外高校;民主管理;启示
在高校实施民主管理是我国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与制度建设。高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其文化素养、知识水平都比较高,且思想活跃,信息量大,识辨能力强,同时对民主的要求也比较强烈,因此,高校的民主管理有条件、也有必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其民主政治建设可以做得更好。多年来,我国高校在民主管理的实践中摸索出了诸如教代会、校务公开、学生自主管理等多种体现广大师生员工行使民主权利的民主运行机制与形式,且日渐完善。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借鉴国外高校内部民主管理的一些做法,加强学习、管理与创新,进而促进我国高校内部民主运行机制平稳、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国外高校内部民主管理主要做法
整体来看,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为国家主导型的高等教育体系,另一种为社会主导型的高等教育体系,在这里暂且分别称它们为A模式和B模式。A模式中的院校,主要依靠国家和政府来经营,这种体制模式容易形成院校内部的绝对等级制或集权式管理;B模式中的院校,则主要依靠社会支持与市场引导,这类体制模式更容易形成院校内部的无等级协商制或民主管理。当然,有些国家的高校其主体虽然属A模式,但也有B模式的痕迹;另一些国家虽其高校主体是B模式,但国家出钱办学的比重也很大。总之,国外高校不管其采用哪一种体制模式,院校内部管理都不乏对民主管理方式的重视与采用。在高校内部管理运行中,只要有教授或其他师生员工从任何一个角度参与了学校管理,而不是管理层或领导孤行独断,都可以说是民主管理。
A模式下的高校教授很有权威,他们有权参与教学部门、学校乃至国家的各级决策。这类体制模式的典型代表为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国立高校。
B模式下的高校内部,作为基层学术单位的系(学院)的权力首先在正教授和副教授中依次分配。在有些重要问题上,系主任必须同其他正教授商讨,还有可能与有关的副教授商讨,有时要和全体教学人员商讨,并且少数服从多数是决策的主要原则。在这类模式的日常运行中,需要把教授、行政人员和董事各自所关切的方面综合起来,教授等教学人员一般是通过学术评议会和教授会这样的组织机制发挥作用的。这类体制模式的典型代表为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高校。
笔者认为,在国外高等教育管理中,无论是A模式还是B模式,高校教授特别是资深教授及教授会等大学社团组织在其民主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可小觑。教授特别是资深教授或教授会等社团组织在高校各个层级的民主管理体系中无论是参与制定决策与措施、参与监督对决策和措施的实施,还是参与对决策结果的检查、对重大事务的督促等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笔者同时也认为,国外高校特别是西方大学自治传统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自治模式。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欧美高校办学的两根基本准绳,大学自治是学术自由的保证,学术自由是大学自治的体现,两者互为表里。西方特别是欧美大学实施内部民主管理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代表校外利益集团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美国为例)。这种形式中的董事会决定大学管理的大政方针,校长决策学校内部的一切事务,校长和教师评议会一起具体负责学术管理事务和其他方面的工作。二是代表校内(外)各方意志的权力机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德、英、法等国为例)。在这里,大学的理事会是大学最高管理机构,由大学教师、学生和其他大学代表、地方教育当局代表以及社会各界代表组成,它授权校务委员会行使日常决策权。三是由政府任命的校长负责制(以日本、瑞典为例),校长由教师评议会或学校教授会提名,由政府任命,主持学校的行政管理事务。这是从大学自治的角度对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民主管理形式的探讨。
二、国外高校的民主管理方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一)我国高校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我国高校内部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学者们认识不一。有的认为在高校管理实践中主要有校务公开制、教代会制以及学生自主管理三种形式;有的认为推进高校民主管理要处理好民主管理与行政管理、民主管理与集中管理、党委会与教代会、校长与教代会、教代会代表与教职工等之间的十个关系;还有学者认为,高校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与重要保证有两点:一是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二是处理好民主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尽管在高校内部民主管理方面研究成果颇丰,但高校民主管理实践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民主治校的机制尚不完善,从管理者到教职员工民主办学理念滞后,高校教职工维权的法律支持不清,法律关系还没有理顺,教代会的地位被淡化、权力被表面化、职权被减化,其作用难以全面发挥,上述这些问题对我国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要在新一轮高教大发展的潮流中继续前进,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办学积极性,借鉴国外民主办学经验与做法,完善我国高校内部民主机制与措施,是目前形势下高校工作中的重要方面。
(二)国外高校的民主管理方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1.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正教授的应有作用
大学教授既是高校专业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又是高校教育教学政策的力行者,也是高校相关政策出台及实施的主要源泉。国外高校的教授或教授会在大学、学院(系)甚至在教研室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在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的种种民主机制实施过程中,要逐渐形成一种机制,使高校的教授与学校的党政领导共同承担办学政策、督促、运行和评估的责任。这样能充分发挥大学教授们的智慧、创造性以及主人翁精神,并有效防止高校的某些短期行为及决策失误。
2.民主评议制应受到应有重视
国外高校一项在实践中广为推行的民主机制就是,校长与各级领导、教授或教授会以及其他教职员工商讨有关校务事宜,甚至最后以少数服从多数进行决策。我国高校在进行民主机制建设过程中,应大力借鉴这一做法。首先,高校广大教职员工与各级领导直接相处,长期共事,他们的为人处世、业务能力和工作实效也为广大教职员工所熟知,对各级领导实行阶段评议制具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其次,全心全意为教职员工服务是高校各级领导贯彻我国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各级领导有义务接受广大教职工的评议;最后,根据我国的《法律》、《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法律的相关规定,高校教职员工有权通过教代会或工会等组织形式和适当方式参与高校的民主管理,以体现主人翁地位,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积极作用。因此,在我国高校实行民主评议制不但切实可行,而且可以有效转变高校各级领导的工作作风,强化其服务意识,促使他们努力提高工作实效,廉洁行政。所以,高校民主评议制是一项体现我党政策、符合法律精神、贯彻群众路线的民心工程和振兴高校的战略举措。
3.处理好学术民主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国外特别是欧美高校办学的两根基本准绳。学术自由与民主是大学的内在精神,是知识分子孜孜追求的境界。我国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层面上,今后在完善校、院、系等各级责权利的同时,要尝试建立起适应大学学术自由发展的并且与各级责权利相衔接的学术管理机构,逐步扩大院、系一级的学术管理自主权,促进体现高校教授作用的民主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所有在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创新教育与管理,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