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题(社会主义)

时间:2019-05-15 12:2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经济学复习题(社会主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经济学复习题(社会主义)》。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复习题(社会主义)

1、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当前社会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

第二,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迫切要求。

第三,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国市场经济理论认识的又一次飞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紧紧抓住的主攻方向。当前,我国仍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政府权力过大、审批过杂、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影响了经济发展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决定》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广泛考虑各方面意见,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起“决定性作用”。这一修改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对市场的作用是一个全新的定位。它表明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上的一个新突破。“决定性”的意思是,由市场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决定采用什么方法生产,决定产品和服务的初次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其他力量可以影响和引导资源配置,但决定资源配置的力量只能是市场。“决定性作用”和“基础性作用”,这两种定位不是矛盾和对立的,而是前后衔接、继承发展的,前者是在后者基础上的与时俱进,是认识上的升华和飞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党对市场作用认识的新飞跃。

3、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及完善产权制度的意义。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全会还提出了“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政策主张,明确指出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将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是一项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制度建设。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对混合所有制的认识。

目前我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合作经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混合所有制经济等。混合所有制经济本质是股份制经济,是一种富有活力和效率的资本组织形式。

《决定》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题

一、简答题(简明扼要回答,每题8分,共32分)

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包括哪几个环节?它们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教材13页)

2、经济规律的特点及类型。(教材18页)

3、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教材39~41页)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教材42~43页)

5、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及其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教材63~64页)

6、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划分与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划分的区别。(教材90页)

7、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教材91页)

二、辨析题(判断对错并简述理由,每题9分,共36分)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教材10页)

2、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商品的价值是由“总体工人”共同创造的(教材55页)

3、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产生。(教材59页)

4、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与其它商品是完全相同的。(教材59页)

5、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教材64~65页)

6、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不同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教材68页)

7、垄断能够消除竞争。(教材73页)

三、论述题(每题16分,共32分)

1、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为什么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企业必须不断改进技术。(教材52页)

2、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教材68页)

3、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教材75、76页)

4、试述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必然性、目的和手段。(教材105~106页)

*(教材指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组编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示范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主编顾海良、顾钰民)

第三篇: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推荐)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经的阶段(即从1956年我国进入这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2.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②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通过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③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公有制实现形式:国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混合所有制经济: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个人财产,由企业法人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主要类型有股份制企业、跨所有制组成的企业及企业集团、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等。)3.按劳分配: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所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劳动收入的收入分配制度。4.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照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来分配社会财富。

简答题:

1.什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权?两者有什么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指人们在生产资料上或通过生产资料形式和建立的相互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权:生产资料所以制在权利关系和法律上的反映,具体包括狭义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所有权之间的关系:

所有制与所有权是两个密切相关的不同范畴。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经济制度,是一个经济范畴;所有权是指财产归谁所有的法律制度,是一个法律范畴;就历史顺序而言,所有制先于所有权存在。所有制是所有权的经济基础,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一定的所有权;所有权反过来又积极作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维护、巩固和发展所以制的重要功能。

2.谈谈你对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认识。

①股份制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但并不改变最终的所有权关系。

②股份制可以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③股份制对公有制的实现还表现在它能有更迅速更稳妥地进行资产重组和资本集中,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组建大企业集团。

另:

1.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应该注重质的提高。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今后,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有经济的比重还可能会减少一些,但这不会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为了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与完善所有制结构。

要从战略上挑中国有经济布局,适当集中国有资产,重点加强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在此前提下,国有经济的必中可以减少一些,不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体现:①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

②国有经济拥有现代化的大工业、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③国有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扩大。3.正确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

①劳动量是个人劳动收入分配的尺度。②收入分配的对象不是全部社会产品,而只是作业必要的社会扣除之后的国民收入中用做个人消费的部分。

③取得收入的劳动必须是为社会所提供的劳动。

④所为劳动收入分配标准的劳动量必须是社会平均性质的劳动。4.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①劳动者的劳动只能是局部劳动,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市场交换,产品被社会接受了,局部劳动才转化为社会劳动。

②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只能迂回曲折地通过价值来表现,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表现。③按劳分配实现必须借助于货币。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按劳分配借助于货币工资来实现,并以奖金和津贴等为补充形式。

④按劳分配体现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在一定程度上的背离是大量存在的。

⑤按劳在全社会范围内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以企业为单位进行分配。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非社会。

第三章 名词解释:

1.经济体制:一定区域内由社会经济形成决定的以一定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一套管理制度、调节方式及组织机构的总称。(构成的基本要素:经济决策体制、利益分配体制、生产调节体制和信息传递体制等。)

2.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由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构成,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和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它体现了基本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第一个层次,在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决定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

3.市场经济的缺陷:①市场经济难以完全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②市场经济的运行带有盲目性和波动性。③市场经济导致人们收入差别扩大,甚至会引起阶级分化。简答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长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②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

③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活动中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是什么?

相互联系:①有共同的基础——市场。②遵从共同的经济规律。③都是反映经济运行层次的经济活动方式。④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区别:①商品经济是从产品是否通过交换进入消费来反映;市场经济则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界定经济活动方式的;②商品经济的涵盖面较广;市场经济的涵盖面较短;③商品经济强调的是以交换为目的;市场经济强调经济运行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润。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特殊阶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另:

1.什么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包括的内容是什么? 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的内容:①合理性。(将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生产部门和产品中去。)②有效性。(资源最优配置。)③调整性。(合理调整资源配置,纠正资源错置。)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是什么? ①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范畴

②经济制度体现的是生产关系最基本、最本质的内容,具有经济形态的基本规定性、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志性和社会经济结构的稳定性。是生产关系的第一个层次。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决定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如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根本性质的不同。

③经济体制体现的是生产关系具体实现形式,具有社会资源配置的社会性、具体经济关系的规定性以及经济行动框架的基本稳定性和适时变革性。是生产关系的第二个层次。它没有固定的社会属性,它的变化也不直接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

④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经济体制只是一定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其性质和特点只能由经济制度决定。

论述题:

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①现代企业制度(体制改革的重点)。②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③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⑤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章

名词解释:1.企业制度: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总和。2.现代企业制度(了解):用来规范或约束现代企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和。(包括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等制度安排。)3.法人治理结构: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额互相制衡关系的泛称。

4.公司制:公司制企业是一个法人组织体,它以法人名义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有权举债、签订合同,能在法院起诉和应诉。公司财产以股份的形式分属于股东,股东有权按股分享公司盈利。股东不能退股,但可以转让股权。5.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关系的安排方式。(主要有①国有国营管理体制。②承包经营管理体制。③股份制经营管理体制。④其他经营管理体制。)

另:1.企业:是具有独立产权的资源主体在一定契约的条件下的专业生产与协作的经济组织。

2.企业的特征:①生产性。②营利性。③实体性。④契约性。(前两点是最本质的特征。)3..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公司制度)的基本特征:①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与直接融资功能。②企业法人制度。③有限责任制度与投资风险的锁定功能。④委托—代理关系成为现代企业的必然关系。⑤层级式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与专业化经营管理。4.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第七章

名词解释: 1.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的价值和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其中所消耗的部分包括中间消耗和固定资产折旧两项,新增价值包括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产品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按照国国民原则,以市场价值计算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出来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

GNP=GDP+本国公民在外国的要素收入额-外国公民在本国的要素收入额

3.国内生产总值(GDP):按照国土原则,以市场价值计算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出来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量之和。4.国民收入(NI):

物质产品平衡体系中:是社会净产品的价值形式(社会净产值)。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是指一国国民凭借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提供生产性服务所获得的报酬。(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NI=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对企业的补贴 5.积累基金(看):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为社会劳动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用来追加生产资金的那部分国民收入。(由扩大再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构成。)

简答题: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区别:在衡量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时,GDP更强调“国土”的概念,GNP更强调“国民”的概念。

联系:都是反映一国国民生产活动总水平、总规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指标。

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通过什么途径进行? ①国家预算。(政府部门把利税集中,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各方面建设。)②银行信贷。(银行通过选择贷款对象、控制贷款金额、运用差别利息率等调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规模、过程和结果。)。③劳务费用。(服务型行业的单位在得到全部劳务费用后,将其中一部分作为员工的工资,一部分留作提留基金,一部分作为利税上缴。)④价格体系。(国家利用价格体系对价格进行调整,影响有市场交易价格连机器来到额买卖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一部分国民收入重新转移。)

3.社会保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强制性。(凡属于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都必须无条件参加社会保险并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②保障性。(社会保险对所属成员有普遍保障责任。)③互济性。(每个人承担的社会保险义务与所享受的社会保险权利不可能严格对应。)④福利性。(社会保险目的在于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安定社会,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4.社会保障制度的三种基本模式分别是什么?

①现收现付型:指当期征收的社会保障资金用于当期的社会保障资金的支出,以支定收是这种模式的原则,即需要多少就征收多少。②完全累积性(个人账户累积型):指个人在就业时将收入的一部分连同企业应缴纳的费用一并存入社会保障账户,交由经营机构投入资本市场进行保值增值运营,需要使用时根据个人账户累积起来的资金按一定比例支付。

③部分累积型:是一种把社会统筹和个人累积二者结合起来的混合模式,即在保障基金的形成上,一部分采取现收现付形式,另一部分采取预先筹集累积方式。

另:

1.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险(最基本内容)、社会救助(最低目标)、社会福利(最高目标)、社会安抚、社会互助等方面。

第八章 名词解释:

1.社会总供给: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社会总供给=国内供给+国外供给=GDP(扣除不可分配部分)+进口总量 2.社会总需求: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年),社会有支付能力的条件下对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有效需求总和。(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国外需求。)社会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国外需求

3.宏观调控:政府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的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4.宏观调控的模式:

直接调控: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对国民经济运行和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

间接调控: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和指导性计划,通过市场机制和市场信号,从经济利益上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而进行的调控。5.宏观调控的目标: 基本目标(最终目标):经济稳定化、资源配置高效化和分配公平化。

具体目标:包括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合理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6.宏观调控的手段:①计划手段。②经济手段。③法律手段。④行政手段。

简答题:

1.简述影响社会总供给的主要因素。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发展水平和应用程度。②固定资本结构及利用率。③劳动力质量。④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

2.简述影响社会总需求的主要因素。

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社会总需求的主体,因此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因素也是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

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①居民收入水平。(最主要因素)②利率高低。(利率提高,消费减少,储蓄增加;反之,消费增加,储蓄减少。)③物价水平及对物价的预期。

影响投资需求的主要因素:①预期投资收益率。(预期收益率越高,投资增加,投资需求水平越高:反之,投资一直,投资需求水平越低。)②企业预算约束的性质。(约束软,盲目扩大投资,投资倾向强;约束硬,谨慎投资,投资倾向弱。)

3.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①充分就业。(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②价格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③经济增长。(一个特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出来的总产量和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④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

4.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哪些?

①计划手段: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基础上,对本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所作的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额规划和安排。(总体计划和单项计划,短期、中期、长期计划和发展战略,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②经济手段:政府应用经济政策来对经济进行调节的总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

③法律手段: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一种手段。

④行政手段:政府凭借国家行政力量,依靠行政机构,通过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务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区划、行政级别来调节和管理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论述题

1.为什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①加强宏观调控是克服市场机制缺陷的需要。(即使是最有效的市场体系也有可能产生极大的分配不公,而且往往引起贫富差距,甚至穿两极分化。)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比例不会自发达到平衡;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缩小经济波动幅度,减缓经济运行的周期性震荡。)

③加强宏观调控是调节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调节收入差距,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

④加强宏观调控是协调宏观与微观经济运行的需要。(微观经济活动不可能自发地同宏观经济的整体利益和需要相一致。)

总之,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正常运作的前提和保证。

2.试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原理。①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进而影响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和利息率。

②再贴现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间接地影响市场利息率,进而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关系和宏观经济态势。③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或者抑制通货膨胀。

另:

1.宏观调控的政策(P177):①财政政策(Ⅰ.财政收入Ⅱ.财政支出)②货币政策(Ⅰ.法定准备金率Ⅱ.再贴现率Ⅲ.公开市场业务)③产业政策(Ⅰ.产业结构政策Ⅱ.产业组织政策)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①“双松”政策。②“双紧”政策。③“松”货币“紧”财政。④“紧”货币,“松”财政,第九章

名词解释:

1.经济增长: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更多产出。2.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

3.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在技术水平或劳动生产率不变或变化不大的基础上,单纯艺考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夸张,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机器设备、增加劳动力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4.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简答题:

1.用GDP反映经济发展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① 不能说明产业中的产品和劳务的种类,也不能说明由于使用这些产品和劳务而获得的福利的大小,更不能说明增长过程中由于环境污染、城市化和人口膨胀所付出的社会代价。

② 不通过市场交换的产品和劳务不能反映在GDP中。③ 不能反映收入分配情况。

④ 不能反映一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状况。⑤ 不同国别的GDP难以作出真实的比较。(因汇率、物价结构不同)。解决:开展中国环境与经济核算绿色GDP研究工作。

优点:能把国民经济的全部活动概括在简明的统计数字中,成为表明各国经济增长的通用指标。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①经济增长的内涵比较狭窄,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为宽泛。②经经济增长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在质和量的统一中更注重经济质态的升级和优化。

③经济增长是手段,而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虽然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但并不是一切经济增长都必然能带来经济发展。

3.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①摒弃传统观念。②加快体制创新。③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④推进科技进步。⑤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①第一要义是发展。②核心是以人为本。③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④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论述题:

1.如何理解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重要性)?

①从近期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②从长远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③从全球视野看,转变经济增长法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④从发展的根本目的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以人为本的需要。

2.论述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差异。

①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在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条件下,为了增强经济实力,把快速经济增长作为战略目标,急速达成工业化才采取的模式。

②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 Ⅰ.浪费资源。Ⅱ.污染环境。Ⅲ.效益低下。Ⅳ.影响技术进步。

③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总括: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低效率使用,对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造成的效益低、技术水平低、经济发展大起大落,使经济增长自身难以持续。④科学发展观是在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与发展理念发生变化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情况,符合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然后写出与传统相反的特点)

另:

1.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要素生产率和制度。

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①经济体制模式。②经济发展阶段。③资源禀赋状况。④技术进步与创新机制。

3.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①浪费资源。②污染环境。③效益低下。④影响技术进步。4.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

5.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之间的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

6.产业结构高度化:指产业演进过程中主导产业的依次推进和产业层次的提升。

第四篇:《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的社会主义

本书的作者科尔奈是匈牙利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之一。在书中,作者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各种研究资料出发,先对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权力与意识形态、国企与计划经济、短缺与通货膨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剖析,得出的结论是经典体制在经济上遇到的难以克服的困难以及对人民的承诺无法完全实现成为了改革的动力。接下来作者总结并预测了在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的私营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的建立、国企的改制以及价格改革等现象,并且根据已有的历史经验预言改革的终点是社会主义的终结以及向自由市场的转轨。

作为市场化以及私营经济的坚定支持者,科尔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态度毫无疑问是悲观的。尽管作者自己从一开始就强调对社会主义的历史评价再过两百年也为时过早,但事实上这本书中充斥着对经典体制的负面评价。作为一个从未去过东欧的读者,我确实不能完全认同书中的很多观点。科尔奈的论点十分鲜明,但是论证观点基本靠理论分析,缺少数据与实例的支撑,有时让人感觉不明所以。实际上在作者看来,对经典体制下的经济政策与社会问题的研究最后都可以归结于官僚体制,所以最后走向民主政治是必然结果。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完全战胜了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二十年过去了,面对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重重危机,不知道作者是否对自由市场还抱有如此大的自信。对本书的争议暂时告一段落,下面结合这本书的内容具体分析中国的经典体制以及改革的过程。

1949年,中国共产党夺取了全国政权,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如作者所言,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处于半殖民地状态,处在独裁统治下,社会动荡不安。党夺取政权的力量主要来自内部,而且党的领导在当时深得人心。这与苏联以及其他东欧国家并不一样。虽然布尔什维克党也是通过全国范围内的革命夺取了政权,但是在以农民为主的旧俄国,列宁主义政党并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其他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也是通过苏联的外部支持取得了政权的。因此和中共相比,苏东国家共产党在建国之初的群众基础并不够牢固,这也导致了中共与苏东国家共产党在政治领域的诸多不同。遗憾的是,作者写书的一手资料主要来自于东欧,因此如果以本书的理论来解释中国前三十年的政治运动,在有些地方就会产生困惑。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得到了大多数阶层,特别是农民的支持。中共胜利的法宝是群众路线,即“人民——党——人民”,而苏联的路线是“党——人民”。中国共产党信任群众,善于发动群众运动,允许群众集会游行,承认工人罢工的合理性。而在苏东国家的意识形态里党执政具有合法性是因为其代表了群众的利益,但是其体制却带有很明显的“家长制”特征。斯大林认为“党一定要比工人阶级看得更远”,官僚集团的政策会为群众安排好一切,群众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遵守指示就可以了。党的政策都是由命令式地由上到下推行的,下级只能服从上级的命令。党把群众当成孩子,不允许群众对党的政策有异议,党的批评者被看成是外部阶级敌人的代言人。党否认阶级斗争的存在,不允许群众运动,对工人罢工残酷镇压。这种政治上的高压与僵化同中国前三十年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中国毕竟还是受到了苏联模式的深刻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不久,在整风反右中,党推行了官僚化的上级向下级分派指标划分“右派”的错误政策。在这场运动中,新的官僚阶层借助群众反右的热情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大跃进”的错误更是如此,“大跃进”的本意是发动群众大搞经济建设,但是地方官僚却利用群众的生产热情掀起了“浮夸风”,导致中央也开始盲目乐观,制订了不符合实际的经济计划,导致更多的地方官僚为了政绩不得不弄虚作假,甚至要求农民交出更多的粮食来完成上级指标。在经典体制下,官僚为了完成政治任务可能会站到人民群众的对立面,甚至利用群众。而在中国,群众过于信任党的领导和党的政策,不会过多思考党的方针是否有问题。就算党的政策出现了问题,也只是把问题归结到相应的官僚,这使得党的很多政策错误不能在群众中得到及时的纠正,同时人民的许多真实诉求也很难通过基层的官僚传达给高层。在经典体制下官僚体系内部也存在冲突,有不同政治派别和利益团体,还会涉及到领导权斗争。在东欧,官僚集团内部斗争激化后往往会出现秘密警察和大清洗。而在中国,由于党的群众运动经验十分成功,党搞“反修防修”斗争的方式是掀起大规模群众运动,但是这一运动却遭到部分官僚集团的利用,再加上官僚集团在“四清”运动中“桃园经验”的应用,“文革”这一悲剧的发生就难以避免了。

下面讨论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经济问题。经典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体制,工业上搞国有企业,农业搞农业集体化。国有企业归全民所有,生产的目的是完成上级的指令计划,而且需要负责职工的福利。农业合作化的目的是消灭小农经济,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农业基础。作者认为经典体制的经济效率低下,而且具有明显的“短缺性特征”。

社会主义改造伴随着农业的集体化。苏东国家通过国家暴力强制推行集体化,建立起了合作社制度。中国搞农业集体化并没有遇到多少阻力,方式比较温和,农民也比较支持,但结果是一部分村子搞得好,一部分搞得差,还有一部分搞得一般。作者认为在农村消灭私有产权的真实动机是为了加强官僚集团的统治,在农村建立公有制的价值体系。但是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未免有些险恶了,况且作者在文中也并没有提供有说服力的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以中国为例,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自己的土地,但是农业生产力依然很低下,很多农户缺少足够的农具从事生产。而经济发展的重心是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工业建设需要从农村获取大量的原料,同时国家的粮食问题也亟待解决。在这样的条件下,将农民组织在一起生产,如果管理方式合理,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的。建立合作社也更有利于推广机械化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的集体化,确实也是捍卫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东欧国家中,波兰没有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农业生产中私有产权占比例很大,而波兰也成为了东欧剧变中第一个倒下的国家,这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是在我国某些地区农业集体化确实也造成了比较消极的影响,农民会感觉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自己对生产成果也失去了绝对的控制权,这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造成了不利影响。

中国和苏东国家的工业实行国有化,但是国有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作者认为上级指令计划和国有企业生产不可避免会存在冲突。在上级与下级之间存在讨价还价的行为模式,这会导致纵向的信息扭曲。一般情况下,企业领导人希望生产任务越轻松越好。因此在上级主管希望了解企业生产能力的时候,企业领导人会尽量隐瞒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但是部门主管对此心知肚明,因此在第一轮指派任务时会安排比实际可行的任务更多的计划,等企业来要求降低任务,而定计划的基准往往是企业上一的生产量。因此为了避免任务量的增加,企业领导人会尽量避免增产以及超额完成任务。作者想以此说明计划经济体制效率低下,企业没有增产动力,企业领导没有以财产主人的眼光看问题,官僚计划考虑的是政治因素。在普遍实行“马钢宪法”、“厂长负责制”的苏东国家,这种官僚主义的倾向确实容易出现,因为企业的领导是由党委任命,只对上级党委负责。但是中国在工厂管理中力图推行“鞍钢宪法”,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鞍钢宪法”是对“马钢宪法”的否定,让工人参与到工厂的民主管理中去,对工厂领导进行监督。遗憾的是,作者看不到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书中也很少考虑到工人,因此在作者看来,只有搞私有产权才能避免这种信息扭曲。但是中国的经验表明,在工厂实行民主管理,可以让工人认可自己的主人翁地位,那时中国的工人生产积极性很高,增产的愿望也很迫切,还积极参与到新技术开发中。

这一部分总结一下作者对经典体制下的“短缺经济”的论述。作者认为在经典体制下短缺是很普遍的。一般来说,短缺包括水平短缺与垂直短缺。水平短缺产生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表现为买方买不到想要的东西。垂直短缺产生于物质分配机关和企业之间,如果企业要求的物质总量超过了物质分配机关所能提供的总量,就会产生垂直短缺。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生活资料的短缺也是普遍性的,居民生活水平较低不在于购买力不够,而在于买不到想要的生活资料,几乎一切都要凭票购买。为什么会产生短缺现象?客观上当时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而作者则着眼于体制本身的因素,认为以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为主的经济制度导致了短缺。作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下,私营企业会关注买方的需求,如果出现短缺它就会增加生产,而国有企业则缺乏关注这种信息的动机。同时市场本身具有过度生产能力,而国企缺乏过度能力,而且会隐藏自己的实际生产能力。再者企业的计划任务只跟总量有关,而不关注产品细节,导致不能满足买方的需求。在生产领域,分配者总是想让下级单位以最小的投入产出最多的产品,这会导致纵向的短缺。而且社会主义的免费、低价和配给制度也会导致需求的无限膨胀。这点感觉有点扯淡,作者最后甚至还直接提出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只能是一种乌托邦似的设想,未免让人感觉很武断。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作者当然也毫不在意自己的观点可能存在的历史局限。

在经历了进三十年的经典体制过后,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作者认为改革的原因是经济的困难、民众的不满、掌权者信心的丧失,官僚集团内部认为只有允许市场经济和私有产权才能让国家的经济走出困境。中国的改革较好地吸取了苏东国家的历史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在农村恢复个体生产,释放出足够的自由劳动力。与此同时在沿海地区试点私营企业并引进外资。随着改革的深入,开始建设社市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领导仍然由上级党委指派,但是上级指派任务大幅缩减,企业可以在上级计划之外生产更多的产品并且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这种“双轨制”是建设市场社会主义中出现的一种过渡形式,但是却为企业领导与政府高官以权谋私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腐败盛行,特权阶层逐渐产生。于此同时,官方意识形态也开始转变风向,提倡“物质刺激”,把消费增长放在第一位,对资本主义的态度变为“和平共处”,并且取消以往的福利承诺,转移到个人和家庭。如作者所言,中国出现了种种问题,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党的支持率下降,并且出现了著名的政治抵抗运动。但是中共并没有向东欧国家共产党那样失去政权,反而更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健全了市场经济,把中国建设成了最成功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已经37年了,不管中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经典体制,但是在政治上共产党的专政却始终没有动摇。这与东欧国家不一样,东欧国家共产党的高层几乎都主动放弃了***,进而失去了政权。在政治体制改革上,除了健全法制体系以外,我们几乎没有多少动作。无论如何,中国在东欧剧变后的发展轨迹已经完全超越了本书的预测,作者当时的论点是官僚体系与市场经济是冲突的,但是现在作者可能需要修正一下自己当初的判断了。

总体来说,作者写这本书主观性较强,糟点也略多。不过正如作者所言,读下来定有收获。

第五篇: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再思考

来源: 作者: 时间:2009-05-25 点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及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中国经济社会体制的改革以更快的速度向前推进。传统上我们一直将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突破了我们思想上的诸多禁区,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市场经济诞生在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西方经济学作为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理论在我国大学的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的教育中得到了快速的普及。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却有所下降。同时,西方经济学中的很多专有名词在我们的大众传媒中也开始经常出现,大家似乎已不再区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针对这一现象,国内有学者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就这一问题进行辩论,特别是在2005年左右,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今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个回顾和总结。

一、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由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矛盾,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规律,我们又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居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位置。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主要指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并不包含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①。因为,在马克思所处的年代,社会主义尚处于萌芽状态,对于一种处于萌芽状态甚至是一种以前不曾存在过的事物,我们是不可能做出科学分析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于前苏联斯大林时期,为了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进行一个总结,同时也为了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指导,前苏联组织专家学者曾先后编写了几个不同版本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模式来源于前苏联,早期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也同样来源于前苏联版本,因此具有浓厚的前苏联色彩。形式上,我国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般也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部分组成。从根本上说,不管是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都是源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我们必须认识到,对于一种新的社会实践活动,刚开始我们是不可能有一套系统成熟的理论的,事实也证明先于社会实践的理论预测往往是不准确和不完善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不同于马克思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描述,也不同于前苏联模式,我们走的是一条不同于前人的道路,没有任何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经济学也必然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成熟和完善。当我们回头看三十年前,甚至是十年前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我们会发现其对社会主义的描述与我们当前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我们当前的政治经济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引发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何去何从的担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思想的指导下,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并成功实现了从计划

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加入了WTO,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对接。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一种处于探索阶段的社会主义模式来说,代写论文出现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在我们建立一个成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主义制度之前,我们也是不可能有一整套成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社会主义将脱胎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但是,我们知道前苏联是由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农奴社会转化而来,而社会主义中国则是由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化而来,并且这两个国家在当时的生产力都极端落后。尽管如此,中苏两国都还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设想,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们先后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最终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进步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与此相应的是,我们在生产关系上也做了许多改革,提出了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应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不再要求任何领域公有制都占主导地位,在分配制度上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模式。在这一时期,作为研究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也做了许多修订。从哲学上说,这也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国的改革和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同时,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理论上的争论,比如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劳动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是否创造价值的讨论等等。从根本上说,理论层面的争论主要还是和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探索阶段有关,也正是这些争论推动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前进。今天回过头去看我国早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可以说我们已经在理论上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也正是理论上的突破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体制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指导。可以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会不断趋向成熟和完善。

二、关于西方经济学

当前,国内有许多学者已将西方经济学改称现代经济学③,或干脆就称其为经济学。我们不要小看这一称呼上细微的改变,这种称呼的改变与我国当前的改革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确切地说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一个副产品。现在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许多方面,我们正在走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西方古典经济学对市场经济有一个很好的描述和总结,许多理论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大量现实问题也有较强的解释力,这也是最近这些年,西方经济学在我国大学教育中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是当我们打开收音机或电视机,收听或收看新闻或经济类节目时,也可不时听到诸如通货膨胀率、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CPI、PPI等词汇,即便是普通百姓对这些词汇也略知一二。十年前,这些词汇在我国的各类节目媒体中基本上是很少出现的,普通民众更不可能了解这些词汇的确切含义。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早在1993年由前苏联建立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System of MateralProduct Balance)转变为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所普遍采用的国民帐户体系(SNA,System of NationalAccounts)④,这也充分反映了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影响。

我们现在所学习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来源于二百多年前的亚当·斯密,我们每一个学习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亚当·斯密于1776年完成的名著《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其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及经济人假设奠定了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石。在此之前,即1759年,亚当·斯密还写了一本小册子———《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在这本小册子中,斯密描述了种种人类的利他行为以及人们普遍的风险厌恶现象。也是在这本小册子中,斯密还描述了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即人们普遍误认为财富可以给人带来持久的欢乐,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但是这种“幻觉”却构成了市场经济中人们创造财富的源动力⑤。可以说这些描述是其后来在《国富论》中一系列思想的早期体现。我们现在一说到经济人假设就想到亚当·斯密,其实应该说在斯密那里,人不仅是自利的,在很多时候人也是有利他动机的,人应该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合一。但是在后来的经济学发展中,特别是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家们抛弃了“道德人”,而仅将经济人作为惟一的分析出发点,而经济人追求利益(效用)最大化的分析思想也迎合了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的广泛应用。随后,新古典经济学就走上了一条公理化、标准化、机械化的不归路。这种数理化的分析方式赋予了经济学家共同的分析语言和工具,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济分析中的争议和不确定性。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机械的、高度抽象化的分析方法对现实的大量问题也失去了解释力,因为经济学首先是一门社会科学,与物理学等自然科学还是有很大的不同⑥,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对社会经济现象做出解释,片面追求经济学的形式化,事实上是与经济学解释现实、指导社会实践的使命背道而驰的,这是西方经济学当前所受到的诸多批评之一。面对种种批评,西方经济学发展出了诸多新的分支学科,如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法律经济学等等分支学科,以期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给出更加合理的解释。但是,我们同时也应看到这些分支学科在西方经济中并没有占据主流地位,当前占主流地位的还是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经济学等以数理、计量分析为主要分析工具的宏观经济学派。当前,尽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和完善,但其对现实经济政策的制定却没有太大的作用,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格列高利·曼昆(Gregory Mankiw)曾长期担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他在2006年6月的一篇文章中写到,“对于我们这些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来说,现实世界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是令人沮丧的。一个不幸的事实是,过去三十年的宏观经济研究成果对于实际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分析几乎没有影响,……,现代宏观经济研究并没有在实际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广泛作用表明,它(现代宏观经济研究)并不是为实际经济政策制定服务的。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可能是成功的,但它对宏观经济政策却没有太大的贡献”⑦。曼昆的话表明,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已经较为完善,但是对于实际经济生活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影响却非常有限,这也表明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

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一般地,我们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物质利益关系或阶级关系),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配置。既然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冲突呢?根据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土地、劳动、资本是西方经济学中所说的几种基本资源或者说是基本生产要素⑧,按照西方经济学最大化的分析方法,各种资源根据各自的边际生产力获得报酬或者说是利润,那么利润从哪里来的呢?这必然又会涉及到生产关系,涉及到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种边际分析方法最终还是回到了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畴之中,这也说明我们无法摆脱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而单独研究资源配置问题。

任何一种成熟的经济理论或学派,都必须有三个组成部分,即硬核(hard core)、保护带(protectivebelt)和分析方法(analysis method)。硬核是其理论核心,是指不可证伪的理论或无法加以拒绝的公理,它一般由最能反映这种理论体系特征的核心概念组成。比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都是其各自的理论硬核。保护带是其基本理论的延伸,是指一组附属性假说或假设,这些假说或假设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或试验加以检验、证伪或拒绝。保护带是保卫硬核不受经验事实的反驳或否定。保护带本身可以被修改、调整和替换。分析方法是其理论的主要研究手段和方法不同的理论或学派可以有不同的分析方法,也可以有类似的分析方法。相对而言,分析方法不如硬核或保护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或学派的典型特征那样浓厚。西方主流经济学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现在虽然有不少人,包括一些西方学者质疑西方经济学“硬核”———经济人假设,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经济人假设对人自利行为的假定大体上还是合理的。并且,随着数理和计量方法的发展,西方经济学的许多理论也可以得到证实或证伪。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入手,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得出了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替代的结论。应该说马克思的分析是严密的,但是正如我们在第一部分所说的那样,马克思并没有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到了列宁、特别是斯大林时期,前苏联和中国都编写了政治经济学教材,不管是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材,还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在不同的时期均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修改,因此其理论体系不如西方经济那样连贯和一致,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没有形成西方经济学那样标准统一的分析方法,其体系也不太系统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难以解释的问题,特别是在我们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西方经济学反而能对许多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这种情况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何去何从问题。

四、小结

对于任何一种经济理论,其存在的根本价值均在于能够解释现实和预测未来,如

果一种理论和现实出现了严重的脱节,就没有继续存在的意义了中国当前所走的市场化的道路既完全不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描述的道路。当前,中国所出现的许多问题,例如医疗改革、住房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贫富差距等,单纯地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解释,都难以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一门成熟的理论,都必须有一个相应的社会映像。西方经济学之所以较为系统和完善,是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分不开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只有在有一套成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模式之后才能成熟和完善。但是也应看到,一个社会要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没有正确的经济学理论做指导也是不行的。在引入了市场机制之后,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地提出新的理论去解决这些社会现实问题。今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还应是生产关系,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态度,认真研究现实问题,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至于对资源配置这样微观层次的问题,我们应更多地运用西方经济理论进行处理和解决。总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二者应有不同的侧重点,相互补充,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下载政治经济学复习题(社会主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经济学复习题(社会主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教案 第三讲 现代企业制度

    第三讲 国有企业改革 【教学目的和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目前企业发展状况,懂得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好地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和难......

    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知识点总结

    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资料上或者通过生产资料形成和建立的相互经济关系。 所有权:指把生产资料当做自己的专有物,排斥别人随意加以侵夺的权能。 占有权:指实际地或者直接......

    政治经济学

    简述题 1, 简述商品经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同类型的商品经济,作为一种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和劳......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授课教授:陈宁论文题目姓名:陈默学号:2012211961院系:社会学院专业:社会工作年级:2012级 (七校班)成也公司,败也公司------当代公司的发展之道前言:当下公司无所不在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

    1、理解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现阶段如何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第一,它决定了全体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第二,它决定了劳动者共同占有......

    政治经济学

    关于课程 很荣幸,能够在川大的这半年给同学们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中一点帮助! 很感谢,同学们能够在这半年里支持我的工作! 很高兴,能够和同学们共度这半年学习时光很遗憾,由于出差......

    政治经济学

    1、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1)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3)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于生产力性质,这......

    政治经济学

    12.什么是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经济因素是(1)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力的素质(2)科学技术及其应用(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