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教案 第三讲 现代企业制度
第三讲 国有企业改革
【教学目的和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目前企业发展状况,懂得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好地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深刻内涵。【教学重点和难点】
1、现代企业制度
2、债转股
3、股份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其中国有经济起着主导作用,而国有企业则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搞好国有企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尽管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由于中国国有企业是在学习原苏联国有企业制度以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对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的集中建设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它一开始就处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其在管理体制、企业制度和布局结构上具有全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从而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种种弊端。国有企业如何成功地走向市场经济,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乃至国际大市场的海洋里拼搏、成长、壮大,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衰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一、国有企业的历史贡献和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的历史贡献
我国的国有企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解放战争中,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组建了最初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企业。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改变长期贫困落后的状况、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全面封锁,党提出了用比较短的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目标。为此,国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和发展了一大批国有重点企业。仅“一五”时期,全国由694个限额以上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大军,建设了904个大型项目,其中包括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一五”时期,国有经济总投资为612亿元,新增国有固定资产492亿元,其中对工业建设投资260.1亿元,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42.5%,用于工业221亿元,占工业总投资的85%。同时,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了国有企业。国家通过新建和改造两种形式所建立的国有经济,使我国经济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在经济建设中,国有企业支撑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保证了能源、原材料的供给,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为国家发展经济提供了资金。显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国有企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十分突出的主体地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正确路线,围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中迈出了重大步伐。在24年的光辉历程中,国有企业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国有企业自身也获得了巨大发展。
1.国有经济整体实力大大增强。、培育出了一批有竞争实力、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7%,资产量平均增长16.8%,固定资产净值年均增长14.5%,上缴税金年均增长12.3%。据财政部统计,到1998年底,我国国有资产总量达到82 211亿元,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占75.9%。
在国有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一批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在改革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如占有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58%的千户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经降到了56.5%,2000年,国家确定的520户重点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14户,企业数只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O.3%,而其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和利润分别占全部工业的54.9%、42.1%、45.2%和48.3%。这些优势企业通过多年在市场经济中的拼搏,大多具有了较先进的管理水平、较高的资本运营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更值得庆幸的是,1999年我国国有经济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工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淘汰了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减少了市场滞销产品的生产,产品销售率稳定上升。全年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 202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67亿元,增长77.7%,创造了近五年来的最高水平。在这一年当中,重点国有企业的改组快速推进,一大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组建成立;通过兼并破产、改组联合、债转股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的亏损户显著减少。原来亏损最为严重的纺织行业提前一年实现三年脱困目标,到2000年底,全国31个省、市、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公司实现整体盈利,其中12个扭亏为盈,19个继续盈利或盈利增加,扭亏为盈最为困难的煤炭行业也实现了全行业扭亏为盈。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实现脱困。1997年亏损的6 599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已通过各种形式减少4 799户,占72.7%。这些企业有的实现了扭亏为盈,有的通过关停退出了市场,有的被兼并或进行了改制。大多数国有 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国务院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百户试点企业及各地选择的试点企业共2 700户,绝大部分实行了公司制改造。列入520家国家重点企业的514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有430户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占84%。这些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在实现政企分开、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在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脱困的同时,国有小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促进了机制转换和经营状况的改善。到2000年底,国有小企业实现利润48.1亿元,结束了连续年净亏损的局面。
2.国有企业始终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产业的控制力上。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有经济战线有所收缩,但仍在经济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领域一直占据绝对优势。金融、铁路、邮政、通信、航空、冶金、石油、电力等关键领域,几乎95%掌握在国有经济手里。我国的钢铁、煤炭、化肥、电视机等重要工业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原油、化纤产量等位居世界前列,这些产品都是以国有企业为主生产的。国有企业在能源、交通、邮电等基础部门,冶金、化工等原材料部门,汽车、机械、电子、石化等支柱产业部门都占有支配地位。在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的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攻关等方面,国有大中型企业具有绝对优势,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取得了像核技术、空间技术、水稻杂交、银河II型计算机、曙光l号计算机、正负电子对撞机等一大批科研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由于科技投入加大,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有效地加强了支持和改造国民经济体系的能力,带动了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的提高。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资产质量的提高和控制力的增强,国有经济对非国有经济的辐射作用相应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明显上升。
3.国有企业对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其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1)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贡献者。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率和上缴所得税占实现利润的比例,都远远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目前,国家财政收入的55%来源于国有企业上缴的利税。(2)国有企业是改革开放成本的主要承担者。改革开放以来,非国有经济尤其是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很快,而它们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有企业为它们提供的各种支持。没有国有企业提供的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和铁路、公路、港口、邮政、通信等公共设施以及各种技术装备和技术人才,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4.国有企业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是实行和扩大对外开放的中坚。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l 949亿 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由第32位上升到第11位;国家外汇储备由1978年底的一200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底的l 765亿美元。在对外贸易和创汇方面,国有企业均保持着主体地位。在“走出去”的对外经济方面,截至1999年底,我国累计签约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共213.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96亿美元,其中1999年当年签约13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12亿美元。所有这些,基本上都是由国有企业对外签订和完成的。在1998年美国《工程新闻杂志》评选出来的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中,我国企业占30家,全部是国有企业,其业务范围遍及世界五大洲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预见,在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2l世纪,我国的国有企业仍然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和中坚力量。
5.国有企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国有企业可以弥补市场缺陷,实现市场机制自身不能达到、政府也难以用其他手段来实现的社会政策目标,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1)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其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建设往往需要有巨额投资,且这种投资一般具有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但社会效益显著而企业效益不明显等特点,因此,一般企业不愿意也无力进行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正是由众多的国有企业肩负着这一重任,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2)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不仅拥有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科学技术人才和较先进的技术装备,而且具有科学技术开发的潜力和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3)国有企业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支点和手段。现代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和发展,离不井国家的宏观调控。而国家的宏观调控除了依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以外,依靠国有企业启动经济复苏或抑制通货膨胀,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在经济低迷、市场需求不足时,政府将会实行以刺激需求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与措施。但是,由于预期利润水平较低,一般企业并不愿意进行投资。此时,以国有为主进行投资或国家通过国有企业进行投资扩大需求,将起到带动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可见,国有企业的壮大与成长,对保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国有企业原有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
1.传统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合理。中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不合理,突出表现为政企职责不分。(1)国有企业不足独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而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国有企业往往处于这种“条条”与“块块”的双重领导之下。(2)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诸大事都由政府决定。政府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国有企业缺乏经营管理的自主权,以致窒息了企业的活力。
2.传统国有企业的内部体制不合理。首先体现在产权含混不清。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决定了国有企业的产权属于全体劳动者,因此国有企业的职工有着双重身份,他们既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又是一般生产者。但是,每个人却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企业的资产,而是由政府代表他们统一行使这种权力,而政府部门众多,都能行使部分所有权,但却无人对企业财产承担经济责任。这种事实上的产权代表多元化,实际上等于是没有代表,结果造成传统国有企业产权虚置。造成事实上的所有者缺位,从而在企业内部也就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所有权的约束机制。其次,责权利相分离。传统国有企业由于所有权被政府各部门分割行使,计委行使投资权,经委行使生产资料的支配权,组织人事部门行使企业干部任命权,企业职工则由劳动部门统一凋配,而财政部门行使收益权;企业缺乏相应的自主权,企业任务是完成生产指标;企业职工的职责是向所在企业提供劳动,权力是领取工资并享受企业提供的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作为企业经营者的厂长经理的权力是组织生产,企业盈亏与自己无关,他们的奋斗目标又往往是多重的,不仅要尽可能完成国家任务,还要为企业的职工谋取福利,更重要的是,在传统体制的“官本位”影响自下相当一部分企业领导还潜意识地想千方百计地争取进入政府部门当官,掌握更大的权力。这种种情况合在一起就造成了责权利相分离,最终导致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最后,企业组织形式不合理。表现在组织机构设置行政化。每个企业都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按行政级别获取报酬,享受政治待遇和其他待遇。在企业内部,除设置生产经营性机构外,还设置与上级各领导部门相对应的机构,作为贯彻上级各部门指示的组织保证。
3.社会负担沉重。由于产权不清,吃大锅饭,因此国有企业普遍承担着办学校、医院、安置就业、离退休人员开支管理等本应由政府承担的任务。有的企业负担的离退休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20%以上,富余人员高达企业职工总数的60%,企业的社会负担沉重。
在农村改革取得初步成果时,传统国有企业的弊病开始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1984年第4季度,全国各地银行如得到统一命令似地主动给企业贷款,有客客气气请求企业贷的,有软中带压、硬逼着企业贷的。直接原因是,银行听说1985年将要实行以当年年底实际存贷款数为基数的改革。从政策提出到年底的几个月时间内,信贷急剧膨胀。这种情况在一般国家的银行决不会发生——银行家们决不会像潮水似地把货币不分企业盈亏地发给企业。中国的众多银行行长,为什么不担心贷出资金收不回来呢? 总之,中国的国有企业以及一些大集体企业多年来就好像患了一种难治之症,其症状是:(1)麻木不仁。宏观控制控不住,微观搞活搞不活;你有政策,我有对策。奖金不发或少发,就不干,就怠工,质量、产量大幅度下降;奖金多发了,病就缓解了,但仍起不到其应有的积极激励作用。(2)“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再放”。全国的大中小国有企业及大集体企业中的大多数都处于这种症状之中。从 1953年以来,这种全国性的周期性经济波动已发生八九次了。时间短则2年,长则6年。每个周期宛如四季气候分四个阶段。当全国经济陷入低谷,中央决定“放”时,“春”来了,如:各级党政领导定规划,动员下级及企业鼓劲上马,号召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厂长经理为从上一周期的经济困境中解脱出来松了口气,精神为之一振,考虑如何上马,各地停顿了1~2年的基建“胡子工程”准备上马,各厂传达上级精神,宣布整肃厂纪,市场逐渐复苏,生产回升。“夏”始时:积累率提高,基建投资全线恢复,生产完全进入正轨,厂长经理雄心勃勃,企业充满活力,上人工资奖金大增,厂纪厂规严格,产值利税迅速增长,生产资料与消费品市场繁荣,物价回升,供应开始紧张,企事业单位开始招工,争要大中专及技校学生,全国上下生机盎然。“夏”末“秋”始:全国经济速度以1 5%~25%的速度发展,进入奔腾高潮阶段,积累率奇高,地方与企业展开激烈的项目投资争夺战,基建投资规模极度膨胀,生产资料与消费品市场供不应求,黑市猖獗或市场价奇高,零售商品市场或需排队、走后门,或抢购,或有价无市。企业大量抢购并库存积压原材料,各单位更需普通劳动力及高中级人才(甚至不惜从农村招工),工资奖金(含实物)越发越多,以种种手段争贷款,全国上下情绪高昂,领导、企业家及职工在高兴中叉夹着不安,担心何时又会突然跌入低谷。“冬”始:由于全国经济的总量与结构失衡,投资规模、基建失控,消费基金、信贷规模失控,中央不得不召开紧急会议宣布调整,往往以急电急件宣布银根紧缩或财政紧缩或“双紧缩”开始,继而大砍投资项目,原材料与消费品市场疲软,产品严重过剩、积压,物价回落,企业库存积压,忍痛赔本甩卖,动员工人回乡或回家待业,企业资金短缺,“三角债”链越结越多,产值利税下降或负增长,亏损面越来越大。厂长经理叫苦不迭。在持续了1年到2年后,经济一片萎缩萧条。继而财政赤字严重,情况危急,又下决心搞活搞好企业,中央及各级党政机关又开会动员上马。如此周而复始,一个循环再现。如1 958年的“大跃进”到1 961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之贯彻;如1978年的“洋跃进”到1979年的170.6亿巨额财政赤字到这一年9月决定转向“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的实施;再以1 984~1 986年为例,]984年年末一放就乱,1985年宏观控制收了一年,1 986年上半年就死了,产值、利税直线下降,该年一、二月份经济滑坡跌到了谷底。
〔三〕传统国有企业的僵化体制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严重后果
1.传统国有企业缺乏活力,效益低下。政府直接经营管理国有企业,就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承担了无限责任,结果造成政府对企业的软约束——企业亏损有政府给予补贴,企业也就永无破产之虑。加之企业经营好坏都一个样,从而抑制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再则传统体制下政府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企业职工的个人所得按政府颁布的工 资标准确定,与企业职工的个人所得没有任何关系,而劳动支出却随政府下达指标的增大而增大。在个人所得水平固定与计划指标变动相对应的情况下,企业与员工的经济理性,必然是尽可能减少劳动的支出。职工尽可能减少劳动支出,企业与政府讨价还价,要求低指标、高投入,最终必将导致企业效益低下。
2.资源配置低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由政府统一配置,政府官员在思想上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生产,轻流通;重外延的倾向,结果就形成了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尤其是对能源原材料消耗高。中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是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美国的3倍;一度能源利用率仅为20%;钢材、木材和水泥等主要原材料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的5~8倍、4~1 2倍和10~30倍,从而加速了能源和重要资源的消耗。资源配置低效还表现在国有资产营运效益低下。1996年第一季度,国有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首次出现了建国以来的净亏损,亏损34亿元。1997年国有亏损企业亏损额达831亿元,占全部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的52%。
3.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国有资产是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1949年以来,国有资产年平均递增12.4%,其中1990年以来平均递增17.9%。至1997年国有资产总量已达51920亿元。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有企业原有体制的弊端逐步暴露出来,如产权虚置、所有者缺位、责权利不清、监控不严等,再加上与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完善,如税收、法制改革滞后,致使国有资产在不断壮大的同时,也有不同程度的流失。据统计:1982~1992年,国有资产大约流失了5000亿元,平均每天流失1.3亿元。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承包经营中流失,股份制改造中流失,国有企业亏损中流失,企业破产倒闭中流失,与外商合资中流失,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职权侵吞国家财产造成流失等。
二、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如下阶段:简单的放权让利(1978—1982年)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的,通过实行利润留成制度和工业经济责任来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的责权利问题。从1984(1984—1986年)年开始又实行利改税政策,试图理顺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到1986年底这些改革带来的负面效应也进一步显现出来,国有企业整体效益下滑,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下降。而与此同时,农村土地承包则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于是从1987年到1992年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从1992年开始试行股份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验,“抓大放小”和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以及债转股。〈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步实践
1、承包(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结构改革的第一步,这是和中国农村改革的实践休戚相关的。1979年以来,中国农村改革的最大事件就是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这种保留土地集体所有权,将土地使用权承包给农民、一定l5年不变的做法,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土地承包的成功首先使农村乡镇企业受到启发。过去,一些乡镇企业
不同程度地沿袭了全民所有制企业那套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经济效益低、管理差,被人们称为“小全民”。这样,当农业生产上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乡镇企业中也出现了经济承包的热潮。
乡镇企业的承包很快便波及到国有企业。几年来,中国各大中城市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工业企业中普遍试行。这些承包经营责任制共采用了三类八种方法,即第一类,以包利润为特点的形式,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减亏承包、基数超额分成承包。第二类,以工资为特点的承包,实行工资总额与经营效益挂钩、全额计件工资、工资总额包干、分成工资。第三类,实行两保一挂综合承包。至1987年夏,实行“两保一挂”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企业已有20家。“两保”是;一保上交国家的税利,完不成包干指标的企业要用自有资金补足;二保企业经国家批准的技术改造项目。“一挂”是:企业工资总额和经济效益挂钩。超过上缴指标的利润,按规定比例留给企业,主要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两保一挂,是国家不出钱、企业自费改革的方法,企业和上级单位签订合同,一定4年不变。这些承包责任制形式的共同点,一般可以概括为1 6个字:“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
在承包人的形式上,有承包给全厂职工干部的;有承包给厂长、经理的;有承包给厂长(或一个能人)为代表的领导集体的;有承包给厂长为代表的全厂职工的;也有承包给社会上其他懂行的能人的。各种承包体制的实质是:在所有权仍完全保留在国家手中的前提下,通过经济法规(合同制)形式,使企业的责、利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也从上下两个方面给以更多的占有权、支配权、经营权,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但承包制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主要是:(1)仍有一些领导机关对企业没有完全放权,企业的自主权大小是不确定的,仍是非规范化的软约束。即领导机关只是考虑到企业被承包了会涉及承包者利益,不便管得太多才放些权;而企业也只是从承包利益上,较过去多地注意到争取自主权。(2)一些企业往往以各种形式,潜意识地千方百计 地减少固定资产更新及技术改造,从而严重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3)承包的利润指标往往难于确定,外部环境一变(如原材料、产品价格、市场发生变化),就会使得原定利润指标显得很不合理。(4)最大的问题是一些企业“承包不包亏”。由于中国确实存在着国家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父爱主义”,即平时要求很严,一旦“儿子”(企业)遭到亏损、面I临破产等“灭顶之灾”时,又会以种种形式来拯救,不履行合同,不真去扣企业的工资奖金,国家往往让步,允许企业修改承包合同,这就使得企业改革的动力和压力大大减少了。因此,“承包制”仍属于“两权分离”的改革范畴,属于非规范化的软约束性质。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的改革又向租赁制方向发展。
2、租赁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革的第二种模式,是实行租赁制。这在中国是从20世纪80年 代初开始的,当时在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中都进行了不少试点,至1985年实行租赁制的国有小工商企业已达1万多家。北京市租赁改革开始后,参加改革试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迅速上升。抽样调查表明,这些企业平均上交税利增加55%,企业 留利增加97%,职工收入增加42%}出租商店的服务质量迅速改观。租赁制改革从理论上分析有六大好处:(1)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2)厂长负责制。(3)解决了企业只负盈不负亏的问题。(4)租赁经营采用招标的办法,能够选拔到具有真才实学、德学兼备的优秀干部。(5)租赁经营的协议条款,是经法律公证处公证后生效的,把法律手段自觉地引入经济活动中,使企业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获得了法律保证。(6)企业实行租赁经营有利于国家对企业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化。
租赁制与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主要区别是:(1)对象不同。承包制的对象是经营成果;租赁制的对象是资产。(2)承包不用押金、财产,有奖金动力;租赁要1至3家,甚至多家财产抵押,风险大,有压力、有动力。(3)两权分离程度不同。租赁自主权有经济压力、风险、动力,因而两权分离程度更高。(4)在实践上,承包可在一切大中小企业实施;而租赁则只适合小企业,尤其是微利、亏损企业。(5)企业留利归属不同。租赁经营中的留利归承租者,承包经营中的留利归企业。(6)与国家的分配形式不同。租赁是租赁企业同国家的分配形式,而承包则不然。在税收方面,承租者的收入只适用于个人收入的调节税;承包则适用于奖金税、工资调节税。
租赁制也存在一些重大缺点:(1)企业的潜力难以测定,租金很难计算精确。标的偏低,容易完成,承租人收入过高;标的偏高,不易完成,则会加重承租人和保人的风险压力,影响租赁经营的进一步开展。(2)仍属于非规范化软约束。由于国家不可能同企业一一谈判,加之价格不合理,租金往往定得不公平、不合理,偏低,有很大的随意性。(3)由于对企业最终是软约束,因而一旦价格、利率、税率、汇率发生变化,企业就会要求进行重新谈判;如不改,企业就将退出试点,国家只能妥协。(4)租赁企业职工的实际收入不能随效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这个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已经成为租赁经营能否发展下去的关键之一。1985年沈阳市32户租赁企业,利润增长3.3倍,而职工的年度收入则只增长16%,承租者的收入比职 工高得多,结果造成承租者心有余悸不敢拿,部分职工攀比承租者多得——若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承租者同职工的关系。(5)租赁企业的党、政、工的关系较难处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形式可以使承租者既能用手中的权力大胆经营,又能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
3、资产经营责任制
为了进一步解决承包实践中出现的拼机器设备、不愿搞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更新,解决租赁实践中出现的租金难以确定、承租人收入畸高畸低的问题以及非规范化的软约束问题,理论界又作了艰苦而有成效的探索。一些中青年经济学家在各地租赁制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外国经济学家的观点,提出了适合于大中型企业改 革的资产经营责任制改革方案报告。这个报告一出来便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一段时间里重庆、沈阳、武汉等改革重点城市很快就在一批大中型企业中进行了试点,效果十分明显。
资产经营责任制的方案细则有如下几个关键之处:
首先是通过投标、招标,对试点企业的原有资产进行评估并确定标的利润,这就避免了一些地方在承包、租赁中由主管部门少数人主观估计、确定,且往往估高估低、偏差很大(尤其利润指标难以确定)的问题。应该指出的是,参加投标的人越多,则资产评估及利润标的科学性就越大。还应指出的是,资产评估不仅是固定资产,而且是企业一切有形资产的评估(应含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商标、技术专利、企业较稳定的外部条件和交通资源等)。这种资产评估以及确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利润标的,是较科学的,是比较接近于商品经济的现实运行情况的。这种资产评估和利润标的的确定,在每一个经营责任期满后,都由本期经营者和下一期投标者、并邀请其他专家、企业家一起进行评估。由于前者本能地希望高估和下一期众多竞争者本能地希望低估的相互平衡,加之其他专家、企业家的意见,则资产评估的准确性就相对大多了。对无形资产的充分重视,有利于企业的质量管理,创优质、名牌产品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企业家注意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是将商品经济原则引进改革实践的重要一环。
其次,资产经营责任制提出的两个奖罚目标,即资产是否增值和利润标的是否完成,为克服企业在改革中“拼机器设备”等短期行为找到了可喜的解决办法。再次,资产经营责任制还提出了降低所得税率、实行技术改造、扩大再生产的贷款“税后还款”的政策。这对于税利分流、产权关系明确化,对于强化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更深入地实行税制改革、重新塑造国家经济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资产经营责任制既吸收了承包制的集体经营的特点、适宜于大中型企业,又吸收了租赁制的抵押风险资产的做法,并确定了投标者交得出的风险资产数额和敢于领取的奖金系数,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
资产经营责任制的实质,是经营集体以能够对经营者形成心理压力的风险资产为抵押,通过投标、招标方式,对企业资产及利润标的进行较为科学的评估和确定,在所有权仍然保留在国家手中的前提下,在一段时间内,将经营权较彻底地过渡给经营者,它是两权分离的另一种高级形式。
资产经营责任制也有明显缺点:(1)由于经营期仅为3~5年,而资产发挥本身经济效益的最佳时期往往长短不一(对资产评估的时间也不同),这就使得经营者在投资、技术改造、扩大再生产及创名优产品时,不得不考虑到3~5年的时间约束,从而无法进行为时10年至乃几十年的重大项目投资。即:它虽然克服了“拼设备”等破坏性的负向短期行为,却难以避免“不搞无法评估的远期投资”的建设性的正向短期行为,这是一大缺陷。(2)它仍属两权分离的范畴,因而难以使经营者、生产者与国家的利益融为一体。国家主管部门的“婆婆”意识并没有淡化。它仍是非规范化的软约 束,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改革试点单位就仍会纷纷向主管部门和国家提出降低利润指标等要求,而国家则也往往会继续作出妥协。(3)它的关键一环——资产评估的准确性,往往受投标者多寡的影响。投标者越少.越不准确,最后可能仍得由上级主管部门代表拍板确定。此外.经营期满后的资产评估,还会受当时当地企业外部环境(如党和国家宏观决策改变而造成企业盈亏悬殊,由于价格改革、价格波动造成的成本升降或产品价格涨落等)的影响,而这在非均衡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又是很难避免的。总之,资产经营责任制只是在探索联结商品经济和公有制中出现的一种桥梁,它只是“离股份制只有一步之遥”的一种改革。而人们在改革实践中也早已把视野转向更高更远大的改革步骤,那就是股份制。〈二〉股份制是国有企业改革中质的飞跃
如前所述,非规范化的软约束性质的改革,如承包、租赁、资产经营责任制,虽然都触及到所有制改革这个根本点,都有一定的成果,但其自身缺点也都是很明显的。而规范化的硬约束性质的改革也未必完全成功,如“利改税”就是其中一种。以国家的税法来确定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这种约束是硬的,但企业仍然缺少活力。企业经济效益高,所得税、调节税也征得高;反之,企业经济效益低,税后留利虽不多,但企业往往首先保证福利、奖励基金,而真正优先用于生产发展基金的很少(由于是“税前还贷”,企业投资仍千方百计去争取贷款,即“拨改贷”项目)。国家税法客观上造成“鞭打快牛”,“先进吃亏”,不利于调动企业积极性;而企业亦自觉或不自觉地钻税法的空子、同国家扭着干。这些年来企业改革给了人们一种强烈的感觉,即企业不仅要有经营权,而且必须有一部分所有权。没有所有权,企业和国家总也不一条心:国家制定政策要防止企业的短期行为;企业经营也处处防备同家政策变化。另外,在前些年的农村改革中人们就发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即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当土地“一定3年不变”时,农民在第二年就不愿上肥料,不愿搞农田水利建设,而从第三年起就对土地实行掠夺性耕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才确定了土地承包一定15年不变的政策。15年的时间已长到使农民对土地有了责任感、安全感,有了一种所有权感觉、一种所有权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集体在15年漫长的时间里对土地已没有使用权、经营权,农民实际上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所有权。“3年”和“15年”,同样是土地承包,同样是形式上的两权分离,而土地经营状况却如此不同,可见不能仅仅用“两权分离”来解释农村改革的成功。只是在“一定15年不变”使农民有了所有权感觉、所有权意识后,使农民实际上有了充分的土地所有权后,才促使了农村改革的真正成功。这就正如遇到脏水滩时,公家的自行车骑着过,借来的自行车推着过,而自己的自行车扛着过。在这三种情况下,骑车人对自 行车都有经营权,但由于所有权不同,其行为便大相径庭。因此,在所有制改革中仪提倡“两权分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所有权问题上下功夫,即:要使经营权和所有权在企业这个层次上重新结合起来,要让企业有一部分所有权,要让厂长、工人 也有一部分所有权,“联股联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两权分离”改革中出现的非规范化的软约束弊病。正是在这样的改革实践中,一些著名经济学家提出了中国所有制改革的另一种高级形式——股份制。
(一)股份化改革的思路
许多学者都曾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方向一致的探讨。尤其是经济学家厉以宁最早提出了“股份制”的思想。——近几年来,他已研究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目标模式,主张对大中型国有企业普遍实行股份化——而后来20多年中国的股份制改革基本上也就是沿着他的这一思想发展的,故在此作一详细介绍。
1.股份化的步骤和措旋(中外企业、外资企业撇开不谈,重点改革全民所有制企业)。全民所有制企业分三块:(1)小型企业(工、商企业)、服务业、修理业,该卖的卖,该租的租,该承包的承包。国家不要具体管理那么多小企业。(2)涉及国民经济命脉(铁路、邮政、矿山、发电厂)的现有大企业(不包括新开的)暂不动(但新企业可实行股份化,新银行,电报、电话也可用股份制来办)。(3)一般行业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分步骤地逐步地全部实行股份化,又分两层处理:
第一层,资金增量股份化:(1)新企业、新发展的一律股份化。今后国家要建立企业,一定要采用股份公司的形式。国家可投资、贷款;企业本身谁筹资谁办。(2)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时,新增资金一律股份化,即用发股票的方式来筹集。这里存在的一个难题是将来产生的利润怎么办?如何管理?现在过渡的方法是按资产比例分。如旧 的900万,新的100万,将利润按股平摊。(3)新创企业成立董事会(现有企业可暂不成立)。允许新股东代表参加工厂监督、领导。新创企业可既有股息,又有分红,旧企业股票可只给股息,不分红。股息、红利必须大于利息,因为有风险,故不可退股。
第二层,原有企业资金存量股份化:(1)核定这个企业历年来国家投资的累计额(用A表示)。通过查账,将物价、利率上升幅度扣除。(2)核定几年来,企业留利(保留利润)投资累计额(用B表示)。由于过去是年年上交,近年才允许留利、扩大再生产,故可按现在企业留利投资比例(百分比)上溯,推算出过去30年中企业全部上交利润中可留利、扩大再生产的总金额,算出应留而没留给企业的,用一个虚拟数字c表示。这样,股份化就可算m政府股权(A),企业股权(B+c)。(3)核定企业现有净资产(将负债扣掉,资产净有多少),然后将资产按政府控股与企业控股的比例分出来,就出现两大股东,这样一般不会乱估;如果原资产估高了,不利于招新股;加上政府可能会根据各行业情况,保留对企业征收资产调节税,估高了就要吃亏,妨碍发展。但也不会估低,因为不仅有政府股,还有企业股,低了只会对新股东有好处。(4)按股权多少,招新股,建立董事会(任何企业,包括铁路、鞍钢都可以算出股权、股额来)。2.股份化后,中国出现二元经济模式。中国的所有制改革不仅是各个企业本身股份化,而是企业、地区之间互相争股,跨部门、跨地区争股,有“父母公司”、“儿女公司”、“孙女公司”——形成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财团。全国则形成:二元经济模 式:一方面是强有力的社会主义财团,几
十、几百家大企业、财团;另一方面是几十万、上百万家乡镇企业、小企业。双方任务不一样,主要是开展竞争。大财团互相争 股,向边疆、西北、西南地区的投资。
3.股份化企业内部的管理——董事会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1)根据董事会的董事不兼厂长的原则,厂长采取聘任制,用目标责任制来聘任厂长。厂长提名副厂长,由董事会聘任,科级中层干部由厂长负责选拔,厂长有生产经营大权,董事会管大政大策。厂长有任期,任期满后可连任一期 以防止“厂长官僚主义”及“只挂名 不千事”两倾向。
(2)成立董事会。董事有两种类型:一是股权董事:凭股权多少有投票权;二是非股权董事(可占董事1/3~1/5)。包括如下几种代表:职工代表,由工会系统产生董事;社会代表,从消费者协会代表、环境保护团体代表、社会保障团体代表、退休职工代表中选出;专家代表。在股权董事中.有政府董事(政府股)、企业股董事、其他企业股董事(均为公方董事)政府董事由国有资产股份管理局产生。
董事会开会要记名投票,这样可使董事将自己置于其所代表的利益者一边。机密的要记入档案,定时公布。——以避免董事会陷入官僚主义。董事工资由原单位发,工厂不发。但年终时,可从分红中提出一部分基金作为奖金,列入董事报酬,以使其利益与工厂一致。会议期间有补贴。董事不能住在厂里,以免产生裙带关系;大学、机关的工程师开完会仍回原单位,防止董事揽权;让厂长有充分自主权。
(3)最高权力机构——股东代表大会或股东大会。先登记股份,确定有无资格来代表。然后召开大会,提出厂长候选人名单。4.股份化企业活力必然增强的原因。
(1)厂长、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加强了,都是管理者、生产者,又是股东;不仅有工资(不由国家统一规定)、奖金(年终一次发,不平分),而且还有股息、红利。(2)“婆婆”减少,超经济的行政干预大大减少,甚至没有。国家可能是最大股,工厂也可能是最大股;即使国家是最大股,也必须尊重企业股董事及职工股董事、非股权董事的意见。由于几方面利益已血肉相连,故不可能再发生管得太死或消费基金增长较快的情况。从而企业的法人地位更牢固,在商品经济中竞争更自由。
(3)厂长的竞争感更强烈了。不仅是厂长本人有股票在其中,而且更大的压力是:在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会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资金利税金。投资规模、红利等)而上下涨落。当企业经济效益下降时,信誉不好时,股票就会跌价,其他企业及个人会来购买股票;一旦其他企业获得最大股时,就可“担任董事长,并下令免除厂长职务,甚至可解雇工,重新使利润上升、股价上涨。即厂长面临的再也不是“父亲”般的国家,而是千百万毫不留情的股东。这对厂长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压力,从而必然迫使厂长当好内行,并十分谨慎、积极、开拓地对付竞争。
(4)工人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改善和加强。现在工人对奖金虽关心,但少了就不放在眼 里,始终没有形成“以厂为家’’的局面。而股份化后,工人就可将股票卖掉、辞职到别的厂去干,从而迫使厂长及董事会更加注意改善厂内人际关系,想尽办法团结工人。此外,也可照顾老工人:工作满5年的奖l股,满10年的奖2股,满15年的奖股;离开企业则没有。还有,穿厂服、戴厂徽、组织厂庆纪念活动等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二)股份制实践
截至1996年底,全国以国有企业改建或新组建的股份有限公司约9200家,股本金6000亿元,其中有107家进入了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有62家进入了全国500家最大服务企业。9200家股份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约为5000亿元,占全国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的20.6%,占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24.9%。至1999年底,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股份制企业有16275家,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为7469亿元。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营业,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业。1 991年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总数只有14家,1 992年沪深证券市场上市公司(A股)家数为52家,股票市价总值为1050亿元,到1999年末,上市公司(A、B、H)数量增加到976家、市价总值达到26471亿元。投资者人数1992年为21 6万户,到1999年末,沪市A股投资者开户数为2271.45万户,B股投资者开户数为8.88万户,深市投资者开户总数为2200.39万户。(而投资开户数在1996年深沪两市共计仅为2100万;在1992年两市总和仅为100万。)据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统计,1996年516家上市公司(仅发行B股企业除外)的净资产收益率为9.52%,明显高于全国城市3.7%的平均水平。可见国有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制后,其经营和获利能力都有显著提高。据对1500家股份有限公司调查表明,至1998年底1500家股份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23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9;实现利润总额18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7%。股东权益达到2040亿元,比上年增长48.2%。2.股份制试点中出现的问题
股份制试点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实际运作中,认识上存在误区,队为“一股就灵”,股份制改造简单化,“穿新鞋走老路”,股份公司成了“翻牌公司”;股份制改造成了集资手段,企业展开“圈钱运动”;政府主导搞“拉郎配”,“归大堆”;单纯追求上市。此外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中也出现较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权界定不尽合理。企业认为,除了将生产发展基金形成的非经营性资产界定为国家股外,集体盈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形成的部分应被界定为企业法人股;由政策优惠和贷款形成的资产,应划分为国家和企业两块。
(2)国有资产代表不明确。一些股份制试点企业中,国有资产代表多元化,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经委、原主管部门都分别委派代表,结果形成职责不明、国 资多人负责实际无人负责的局面。
(3)负担加重。一些国有企业改制后,除了缴纳33%所得税外,税后利润还得拿出一块用于国家股分红,两者加起来要占企业所实现利润的60%以上,不仅高于改制前25%左右的实际税负,高于改制前55%的所得税率,更高于非股份制企业33%的所得税率。
(4)新老三会关系难以处理,股份制试点企业建立“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与企业原有老三会(党委会、工会和职代会)关系协调困难,新三老会职能交叉,老三会干扰新三会工作。
(三)股份合作制
股份合作制是中国农民创造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它最早产生于乡镇企业,后来扩展到城镇集体企业和国有小企业。股份合作制的基本特征是,将股份制与合作制结合起来,实行企业职工平均持股的制度。199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阐明了股份合作制的性质和特点,“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处于竞争性行业的国有小企业,通过吸收职工入股,或向企业内部职工出售股权等形式,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合作制改制的要形式有:1)增量扩股。较好的企业,存量资产进行评估后,吸收企业职工、企业外法人投资,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2)先售后股。略有亏损企业,将企业净资产等额划分后,全部或部分出售给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组成股份合作制企业。3)量化配股。根据资本增值和劳动创造价值两个方面,先将企业存量资产量化为乡村(企业)集体股和职工基本股,对资本增值的部分,按照企业原始投资“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落实到投资方;对劳动创造增值部分,根据职工工龄、职责、贡献进行分配。4)先租后股。一些规模较大但效益不好,经营者和职工都不愿入股的企业,通过企业不动产承包或租赁、动产拍卖的办法,经营者和职工将经营收入和工资转作股份,逐步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 业。
二、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一〕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有些人认为,从我国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已经有了长达19年的历史了,可到现在,人们还没有真正感觉出来,现代企业制度到底是什么样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只是一些空洞的词汇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也不具有可操作性。我们认为,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微观组织形式,这是经过市场经济长期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我国按照市场经济发展 要求进行企业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我们的观点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关键是要正确认识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两大特征:一是独立的法人产权制度,二是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按这两大特征的要求去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
1.现代企业制度就是现代公司制度。自从1993年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人们所认同的标准就一直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现代公司制度;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但很少有人问个“为什么”? 这里主要是从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来认识的:家庭作坊式的独资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是合一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业主制出现。小业主——一方面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业主,另一方面是作为雇佣劳动者的雇工(劳动者分离出来)。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的社会化,较大规模筹资和规避风险的需要,推动了企业组织的进一步创新,现代公司制出现。现代公司制——有限责任制度和法人财产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两权分离的基础在于产权多元化。多个投资者(出资人、股东)使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成为不可能。而不经营、或不承担经营责任的投资者,为减少自己的风险,必然要求以出资额为限的有限责任制度。同时,多个投资人分别出资,并承担有限责任,以及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使任何一自然人,无论是部分出资者,还是经营者,都不可能再成为一个能承担所有民事企业的独立法律行为主体,于是,法人制度应运而生。
2.法人产权制度是现代公司制的基础。法人产权制度是指企业依法拥有的法人财产所有权,独立行使对法人财产的占有、支配、使用、处分和收益分配等权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其全部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责任的财产制度。与业主制、合伙制企业相比,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产权制度有三个特点:(1)多元投资、多元股权所形成的法人财产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整体性是指公司的财产不可分割,股东一旦投资到公司,就不能抽回,只能转让。这样,公司的财产不因股东的变化而出现经常性的变动,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同时,股东的个人生命已经不影响公司的生命,公司的法人财产具有连续性。只要公司存在,公司法人就不会丧失财产权,股东的变动不影响法人财产权的行使。(2)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3)实现了股东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即所有者不亲自经营自己的财产,而将其委托给专门的经营者去经营。财产交给有经验、会管理的人去经营,比股东自己经营的效益要好。
3.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的核心。治理结构一方面是指公司的机构设置,另一方面是指这些机构的运作规则。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即公司内部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形成的分权制衡关系。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代表产权所有者对所属公司拥有最终的控制与决策权;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对 内对股东会负责,对外代表公司。其主要职权:经营计划、投资方案、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增减资本和发行债券、任免经理和财务负责人并决定其报酬;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由董事会聘任,对董事会负责。其职责是:组织实施董事会的决议及其方案;监事会对股东会负责,依法对董事会和经理的行为进行监督。从产权关系上看,股东会对董事会是委托代理关系;董事会对总经理是授权经营关系。从横向看,它们各司其职,相互制约。这种纵向的财产负责关系与横向的权限限定关系,构成了公司内部的约束机制。【为什么说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东要保护自己的权益,除去在风险规避的制度安排上采取有限责任外,只能有两种途径:一个是进入出资企业内部,直接经营所出资的资产;二是将出资资产委托给专门人士经营,但在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方面保留所有者权力。在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下,是无法选择第一条途径的,所以只能构造一个保护所有者权益,减轻内部人控制的法人治理结构,否则投资人便不会选择公司这种资本组织形式。
可见,确立法人治理结构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所有者(股东)的权益,防止因内部人控制而对所有者权益的伤害。所谓法人治理结构,就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为防止内部人控制,保护所有者权益而采取的制度安排。简言之,法人治理结构本质是保护所有者权益。只有在改革中真正构造出保护出资人权益的治理结构,政企才能真正分开,经营者的鼓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二〕国有企业怎样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第一,构建国有资本管理运营体制。根据“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首先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专司国有资本管理职能,负责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责任;其次成立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对其所属国有企业控股、参股,成为国有资本出资人;最后形成具体的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第二,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保证出资人到位。可以引入非国有股和个人股,变国有独资企业为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可以通过债转股,资产经营公司和国有企业共同持股;可以使国有企业相互持股,变单一国有股东为多元国有股东。
第三,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双向进入”原则协调“新老三会”的相互关系。
第四,完善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年薪制和股份奖励制的意义:一是把经营者收入独立化,明确经营者的身份,使之不再以国家干部和企业职工身份来经营企业;二是使经营者利益与企业效益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挂钩,实现三者统一;三是实现了经营者收入公开化、规范化,、提高其透明度,便于社会和职工监督;四是把 年薪制与股权、期权结合,把经营者的最大利益与企业长远发展统一起来。同时,建立约束机制。可以建立“联动互补的监督工作体系”,健全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可以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等。
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现代公司制度。除个别非竞争性行业外,其他竞争性领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原则上都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相互参股等形式,改为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三〕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形式
现代企业制度是相对于传统企业制度来说的。传统企业制度有两种形式:业主制和合伙制,现代企业制度即指公司制。公司制有两个要点:产权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公司是一个由股东组成的团体,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具有和自然人一样的民事行为能力和责任。公司中产权关系明确。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财产,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并对股东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股东投资入股后,按其出资额享有资产受益权、参与决策权等权利,在公司经营不善或破产时,以其出资额对公司债务负有有限责任。
公司制企业有四种组织形式:股份无限公司、两合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指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就是股份制。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主要采取两种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国有小企业以及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造采取股份合作制。
1.大中型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大中型国有企业逐步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大多数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少数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有条件的股份有限公司则改为股票公开上市的公司。基础工业和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部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一般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部分企业改制为国家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高新技术产业和投入规模大要求高的电子、汽车、石化等行业部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既可以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和上市公司,但应由国家控股,可以足国家股占51%以上的绝对控股,也可以是国家股占25%以上的相对控股。
2.全国性国有大公司逐步改制为国有控股公司或公司集团,国有大公司与原先所属企业的关系改为母子关系。现有的1 20家试点集团企业和512家重点同有企业,全部改制为公司。
3.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股份制改制有两种方式:一是国家控股,集团公司经营。罔家对大型企业集团绝对控股,企业集团通过对不同层次企业再控股或参股来协调集团的长期经营目标与发展战略;二是国家授权,集团公司{卒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经营合同形式授权集团公司,使其具有国有资产股权代表资格,将国有资产转化为国 有股份,对成员企业进行控股、参股。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工作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1)企业改成公司制后,国有独资公司数量较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方案要求,只有生产某些特殊产品的企业或属于特定行业的企业才可改建为国有独资公司,但有些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也选择了国有独资公司形式,从而不利于政企分开,不利于企业融资。而最令人担忧的则是,相当一部分改制后的国有独资公司,仍然是形式改了,内容本质未改,仍然没改变婆婆管媳妇、内部产权不清晰的格局。
(2)国有股权比例偏大。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怕国有股权比例低,会削弱国有经济,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资本市场不健全,缺乏有实力的投资者。(3)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这主要表现为:1)有些企业改制后尚未成立股东大会;2)国有股东仍然通过政府审批方式行使重大经营决策权;3)部分企业改制后尚未成立董事会;4)董事会人选及经理人选仍由政府部门确定,董事长及总经理仍保留行政级别。
三、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争论和思考
〔一〕对国有经济如何进行战略定位
关于国有经济的战略定位问题,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国有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要代表,公有制为主体就要求国有经济为主体,动摇了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就动摇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第二种观点认为,国有经济与社会制度无关,国有制不等于公有制。国有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只是一种调控手段,作为手段,既不是惟一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或者换句话说,作为手段,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可以互相取代的。第三种观点认为,作为国有经济的国有企业有存在的必然性,对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确立和以后的发展也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它本身是无法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我国现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有经济或国有企业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些观点,虽然都有自己一定的道理,但从基本方面来讲,我们都很难同意。我们的观点是:国有经济对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基础的建设,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过巨大的历史贡献,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也同样发挥过,也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不容忽视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传统的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性是矛盾的,但这并意味着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就是格格不入的。我们通过对国有经济的准确定位(包括产业定位和市场定位),通过对传统的国有企业进行改革,通过对国有企业实现形式的探索,它与市场经济是能够结合的。
在我们看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通过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占的比重可能会下降,但控制力会进一步增强。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主要体现在:(1)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现国家调控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2)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更要有分布的优化的质的提高;(3)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既要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现,更要大力发展股份制,通过国有控股和参股来实现。今后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国有独资的企业,将只占极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国有企业的改组来实现。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要区别不同情况来进行。现有的国有企业,可以分为4类:第一类,极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在努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同时,国家给予必要支持,使其更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第二类,竞争性领域中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要吸引多方投资加快发展;第三类,产品有市场但负担过重、经营困难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盘活存量资产;第四类,产品没市场、长期亏损且扭亏无望和资源枯竭的企业,以及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小煤矿、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小炼油等五小企业,要坚决实行破产。
对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具体地说,国防性、垄断性、公益性或特殊性的行业,国家可独资为主;关系国家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家以多种形式参与,或参股,但保持控制力;一般竞争性、赢利性待业国有经济比重要进一步降低,甚至退出。国有工业垄断或以垄断为主的行业,目前包括三种类型15个行业:一是关系国家安全的待业如军工、造币、航天等;二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采掘业,如石油、天然气开采、森林采伐等;三是具有自然垄断性或公益性的公用事业,如自来水、煤气、电力等。(见《民营在中国》第52页)
〔二〕谁来确定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报酬
确定原则,首先要遵循效率原则,通过高的报酬来换得经营者的高效率。经营者的高效率实质是企业的高效率,而且,经营者的高效率带给企业效率的是几何级数的增长。当然,经营者和普通职工都是企业的主人,应该强调发挥职工主人翁精神,这是符合情理的。但我们也注意到他们又分别是企业的经理人员和雇员。因此,我们理解的公平是基于工作责任和工作复杂程度与报酬均衡意义上的公平,是基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公平,而不是为了使所有职工都满意的公平。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的是劳动产品价值的源泉,并没有得出产品由谁的劳动创造就归谁的结论。企业家的才能是生产要素的一部分,因此它的价值应当由市场来决定,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同样不能例外。因为我们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职业经理人才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性质的企业在同一个经理人才市场中来 选择经营者。市场提供经理人的标准和条件是同样的,若我们非要提出不同的需求条件,对我们选择经营者将产生巨大的困难。如果国有企业选不到称职的、职业的经营者,反过来会损害国家作为股东的利益,乃至职工作为企业主人的利益。当然,企业家过高的工资可能会使中层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工产生抵触情绪,这是我们确定国有企业经营者报酬时必须要注意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提供给企业家的报酬是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果,反映了企业家的能力、工作的复杂程度和责任的大小,那么,我们相信职工是能够理解和赞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企业的经营者的时候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为经营者提供的报酬是市场化的、物有所值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征求职工的意见,对经营者提出要求并参与对经营者素质和能力的认定。如此,不仅保证企业能选到合格的经营者,同时也能够体现职工作为主人翁的地位。
从效率的角度出发,我们应当给予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复杂劳动及带来的经济效益适当的报酬,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只有如此,才能为企业和国家创造更大的财富。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报酬必须坚持以市场化的原则,不应当也不可能在市场经济的全局范围内划出一个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特区,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操作和报酬的确定上,必须坚持透明公开的原则,接受来自国家和职工的考察和监督。〔三〕不改革政府体制,国有企业改革能否到位
有些人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属于经济改革,政府体制改革属于政治改革,两者不是一个层次的改革问题。也有些同志认为,国有企业的性质就决定了它与国家政府的必然联系,国有企业是国家投资兴办的企业,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然要进行管理和监督,以保证所有者权益不受侵犯。因此,如何让政府与国有企业分开,就等于否定了国有企业本来的性质,也就否定了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应有的权益。
我们认为,不改革现有的政府体制,国有企业改革很难到位。因为,中国传统的国有企业是由政府投资、政府管理的企业,国有企业只是政府机构的附属。因此,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就是是政府职能的改革。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市场配置资源。而我国绝大部分经济资源都是通过政府审批制来配置的。尽管说现代市场经济必须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运行,但如果资源的配置不是根据市场,而是按照政府的意图来进行,这能说是市场经济吗?最近一个时期,人们对审批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情况下,按照国际市场规则就要逐步废除审批制。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要真正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对传统的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方式和方法进行彻底改革。
当然,政府体制改革的目的,不是不要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而是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去进行管理。这种管理,要求政府应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同时,政府也必须解决好市场解决 不了的或解决不好的,带有全局性、宏观性、长期性的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的建设问题。可见,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去改革政府,改革以后,不是政府没事做,而是看应该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因此,政府的担子不是轻了,而是更加艰巨、更加繁重了。
【思考题】
1、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国有经济如何进行战略定位?
3、如何理解政府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
【阅读书目】
《资本论》第1、2、3卷。
第二篇: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永续发展的保障
产权,是财产权利的简称,指财产所有权以及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利。
包含了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等,所有权处于核心地位,其他一切财产权利都是从所有权中派生出来的。产权的经济功能
(1)保障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产权具有排他性,产权所有者的权益受法律的保护,他人不得侵犯。产权的这种功能是维护社会的所有制与生产关系,稳定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法权支柱和基础。
(2)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产权具有可让渡性和可分性。任何一项交易活动实质上就是不同产权之间的交易,明确界定的产权可以提供一种对经济行为的规范或约束。
(3)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提供制度基础。产权强调的是规则或行为规范,它规定了财产的存在及其使用过程中不同权利主体的行为权利界限和约束关系。产权关系的复杂化和明晰化乃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其顺利运行的法权基础。
(4)有助于解决外部性问题。外部性是指经济当事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或其他诸方利益造成的损失或提供的便利不能用价格来准确衡量,也难以通过市场价格进行补偿或支付。对一些外部性问题,通过明晰产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谈判,当事人有可能找到各自利益损失最小化的合约安排。
企业制度是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制度的总和。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制度是以产权制度为基础的。
从企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制度有以下三种:
(1)业主制。这一企业制度的物质载体是小规模的企业组织,即通常所说的独资企业。在业主制企业中,出资人既是财产的唯一所有者,又是经营者。企业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经营,并独自获得全部经营收益。这种企业形式一般规模小,经营灵活。正是这些优点,使得业主制这一古老的企业制度一直延续至今。但业主制也有其缺陷,如资本来源有限,企业发展受限制;企业主要对企业的全部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经营风险大;企业的存在与解散完全取决于企业主,企业存续期限短等。因此业主制难以适应社会化商品经济发展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要求。
(2)合伙制。这是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投资,并分享剩余、共同监督和管理的企业制度。合伙企业的资本由合伙人共同筹集,扩大了资金来源;合伙人共同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可以分散投资风险;合伙人共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决策能力。但是合伙人在经营决策上也容易产生意见分歧,合伙人之间可能出现偷懒的道德风险。所以合伙制企业一般都局限于较小的合伙范围,以小规模企业居多。
(3)公司制。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主要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制的特点是公司的资本来源广泛,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出资人对公司只负有限
责任,投资风险相对降低;公司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保证了企业决策的独立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1、企业资产具有明确的实物边界和价值边界,具有确定的政府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职能,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出资者责任。
2、企业通常实行公司制度,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制度,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形成由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有效运转。
3、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主要职能,有明确的盈利目标,各级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工按经营业绩和劳动贡献获取收益,住房分配、养老、医疗及其他福利事业由市场、社会或政府机构承担。
4、企业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在生产、供销、财务、研究开发、质量控制、劳动人事等方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
5、企业有着刚性的预算约束和合理的财务结构,可以通过收购、兼并、联合等方式谋求企业的扩展,经营不善难以为继时,可通过破产、被兼并等方式寻求资产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再配置。
3、加强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1)要更新企业经营管理上旧的思想观念,确立以市场为中心和依托的现代化管理观念。
(2)要实现管理组织现代化建立市场适应性能力强的组织命令系统,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彻底改变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
(3)要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开发机构和高效率的决策机构,加强企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制定和实施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
(4)要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包括用于决策与预测的、用于生产组织和计划的、用于技术和设计的现代管理方法,以及采取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各种先进管理手段。
第三篇:现代企业制度
第一章现代企业制度
一.理解企业的基本属性
企业是指商品经济中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独立的商品生产或商品流通等经营活动的基层经济组织。企业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经济细胞,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的产物。作为商品经济的一种组织形式,作为商品生产和经营的基本单位,企业具有以下基本属性:
(1)经济性。企业是从事经济性活动的组织,这是企业的首要特性。作为企业,它或者从事商品生产,或者从事商品交换(流通),或者充当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媒介,或者提供商业性劳务。总之,通过商品生产和流通,为商品消费者(个人或组织)提供使用价值,借以实现自己价值的活动,即为经济性,也可称之为商业性。
(2)营利性。企业是从事经济性活动的组织,但并非一切从事经济性活动的组织都是企业。作为企业,还必须具有营利性。就是说,企业是为盈利而经营的经济组织。有些组织,虽然从事经济性活动,但如果不以营利为目的,就不能叫企业。这是区别企业组织和事业单位的主要依据。
(3)独立性。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独立的法人组织。由企业的独立性所决定,企业不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不隶属于行政部门领导。相应地,企业也没有行政官员和行政级别,企业的拓展也没有行政边界。公司是现代企业的基本形式。
二、产权及其特征
产权的含义及其内涵:产权是指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的若干职能的组合。
产权包括:①占有权,即实际上控制资产的权利;②使用权,即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生产或其他方式使用资产的权利;③处置或转让权,即通过出租或出售地与资产有关的权利让渡给他人;④收益权,即直接从资产的使用或通过资产转让获取收益的权利。产权的基本特征包括:
(1)排它性。在商品经济社会,不同主体(包括机构或个人)之间存在利益上的冲突。资产使用的单一时空限制和收益的单一归宿与占有,决定了产权具有排名性;
(2)可让渡性。在商品经济社会,经济效益是评价一切活动成功与否的最直观的标准。产权作为一种收益,可以通过转让,实现资产的最优化配置。
三、公司制企业
1.特征:①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②股东对企业的资产付有限责任;③公司有权商品化、市场化、货币化和证券化。
2.类型:
(1)有限责任公司。①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少;②不发行股票,股票不能自由买卖;③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多具有股东身份;④成立、解散比较简单。公司帐目无需向公众公开。
(2)股份有限公司。①股东人数较多;②发行等额股票,可自由转让;③公司必须向公众公开财务状况。
其优点:①便于筹集资本;②实行严格的组织管理;③在严格的社会监控下从事经营活动。
四.企业经营机制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企业经营机制是一种能规范和推动企业行为,使其趋向企业目标的内在机理。它具有引导、激励和约束企业行为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良性循环的基本功能。
企业经营机制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调控机制。
(1)运行机制。它是企业经营机制的主体部分,运行机制载体是企业管理组织结构。不同的运行机制,由于其组合联系方式不同,企业的行为与活力也不同。它的作用的正常发挥,能确保企业系统顺利地完成其输入输出的转换活动。
(2)动力机制。它是为企业系统正常运行提供能量的机制,对企业行为的发生和企业活力的增强起“兴奋剂”的作用,是经营机制中最复杂十最关键的部分。它包括企业的人事制度、劳动制度、民主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培训制度、企业精神及工资、奖励和福利制度等发挥的作用。
(3)调控机制。它是保证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满足环境发展要求的自我约束机制。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决策方式、分配方式、责任制方式、管理方式及信息处理方式等内容。完善的控制机制来自于明确的财产责任、严格的管理责任和健全的财务责任。转换经营机制的目标是:使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
五、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与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有:
1.产权清晰: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出资人;企业拥有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2.责权明确: 企业运用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企业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3.政企分开
4.管理科学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
1.现代企业法人制度:现代企业法人制度的核心是使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通过建立资本金制度和资产经营责任制,把自负盈亏的责任落到企业,促使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支配、使用、处置自己的资产,盘活资产存量,实现有效增值。
2.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公司企业是现代企业组织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有效地实现了出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具有资金筹集广泛、投资风险有限、组织制度科学等特点,在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最明显的特征是: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通过公司的权力机构、决策和管理机构、监督机构形成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关系,并通过法律和公司章程得以确立和实现。这种组织制度既赋予经营者充分的自主权,又切实保障所有者的权益,同时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
第四篇: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的保证,以公司制企业为主要形态,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战略管理: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投资设立的,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法人。人力资源管理: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财力、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年、季、月)内,在先进、合理的技术与组织条件下所能生产一定种类产品的最大数量,它是制度生产计划的前提和基础。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执行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仓储:是仓库储存和保管的简称,是指从接受储存物品开始,经过储存保管作业,直至把物品完好地发放出去的全部活动过程。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是本企业所特有的,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现代企业的特征:技术特征、制度特征、组织特征、管理特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战略管理制度、文化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营销管理制度、生产作业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物流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特点:科学性、权威性、系统性、稳定性现代企业组织制度:U型企业制定、M型企业制度和H型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的构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监事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别制度安排战略管理的特征:系统性、科学性、艺术性、相对稳定性企业战略的层次:第一层是公司级战略,第二层是事业部级战略,第三层是职能级战略。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又称别具一格战略,集中化战略又称目标集中战略、目标聚集战略、专一化战略。战略实施原则:
1.适度合理性的原则、2.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原则3.权变原则。控制系统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控制系统应是节约的,控制系统应是有意义的,控制系统应当适时地提供信息,控制系统应提供关于发展趋势的定性的信息,控制系统应有利于采取行动,控制系统应当是简单的。企业文化的结构(包括哪些层次):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观念层业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人力资源的特点:生物性,社会性,能动性,两重性,时效性,连续性,再生性。绩效考核的基本方法:关键事件法,强制比例法,平衡记分法,交替排序法,小组评价法,360度考核法,目标管理法 工资制度五种类型:技术等级工资制,职务工资制,岗位工资制,结构工资制,年薪制。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市场营销系统管理职能: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营销计划,市场营销实施,市场营销控制。市场需求测量分析:准备阶段,策划阶段,实施阶段,追踪阶段。市场营销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分销策略。产品策略:
(一)产品组合策略:1.产品的整体概念2.产品组合策略
(二):1.品牌化策略2.品牌使用者策略3.品牌统分策略
(三)包装策略:1.相似包装策略
2.差别包装策略3.组合包装策略4.复用包装策略
(四)服务策略:1.售前服务2.售后服务 生产计划的层次:综合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 生产作业控制:投入进度控制,出产进度控制,在制品控制,工序进度控制 质量控制的程序:原辅材料的质量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产成品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常用的方法:分层法,调查表法,排列图法,因果分析图法,直方图法,控制图法,散点图法。仓储管理的原则:效率原则,效益原则,服务原则配送的作用:配送可以降低整个社会物资的库存水平,配送有利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费用,对于生产企业来讲,配送可以实现零库存,配送对于广大用户而言,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配送对于整个社会和生态环境来说也起着重要作用
财务管理的目标:利润最大化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第五篇: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目标
1产权制度目标
产权归属的明晰化、产权结构的多元化、责任权利的有限性和治理结构的法人性是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求对其进行公司化改造,明晰企业的产权划分和归属主体,在此基础上引导出多元化的投资来源。同时,根据投资的多少,确立对称的责任和权利,打破国家对企业债务负无限责任的传统体制。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前提下,企业依照自己的法人财产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独立地对外承担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规范下,企业不再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国家也不再是企业的惟一投资主体。在企业的所有资产中,所有权属分散的股东,企业通过自己独立的法人地位运营全部资产。企业与国家之间、企业与分散的股东之间,各自的责任与权利是明确的。国有企业经过公司化改造后,在其内部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部门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企业产权关系的有效实施。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我国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前提。2组织制度目标
现代企业制度有一套完整的组织制度,其基本特征是: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通过公司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形成各自独立、责权分明、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加以确立和实现。
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原则,即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公司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的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并存的组织机构框架。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四大部分。按其职能,分别形成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管理机构。股东大会作为权力机构,它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部门以及其他出资者选派代表组成。股东实际上就是公司的所有者,股东大会所形成的决议是最终决议,具有法律效力。董事会作为公司的常设机构,是股东大会的执行机构,也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制定公司的大政方针、战略决策、投资方向、收益分配。监事会作为公司的又一常设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对董事会和经理人员行使职权的活动进行监督,审核公司的财务和资产状况,提请召开临时股东会等。经理人员是企业的管理阶层,包括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和部门经理等,负责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依照公司的章程和董事会的决议行使职权。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实行聘任制,不实行上级任命制。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相互制衡的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既赋予经营者充分的自主权,又切实保障所有者的权益,同时又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它是我国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依托。
3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有一套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正确的经营思想和能适应企业内外环境变化、推动企业发展的经营战略;建立适应现代化生产要求的领导制度;拥有熟练地掌握现代管理知识与技能的管理人才和具有良好素质的职工队伍;在生产经营各个主要环节普遍地、有效地使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建设以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规范等内容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和企业集体意识。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企业内部设置科学合理的治理机制,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保障。
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