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市农村贫困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
Xx市农村贫困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
xxx
摘 要:现时期的农村贫困,灾害和环境恶劣仍然是当今农村贫困的首要原因,而缺少劳动力致贫和因教育致贫是新的贫困原因。对于我国农村为何总是摆脱不了贫困的问题,是众说纷纭。本文从xxx市农村贫困现状出发,了解和掌握农村贫困的一般现状及特殊性,找出农村贫困的一些新的特点并据此作出相应的对策,将有利于消除农村贫困。用最直观的视角来探究农村贫困的的原因,并针对具体的情况作出一系列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可以有效地阻止和消除农村贫困,从而推动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
关键词:农村贫困;原因;特点;对策
Abstract: Now period of rural poverty, disasters and conditions are still the leading cause of current rural poverty, lack of labor education nationwide for nationwide and is new poverty reasons.For I have why always get rid of rural problem of poverty, is twittering.This article from liupanshui city rural poverty status qu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rural poverty particularity, find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poverty and we mad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ill help to eliminate rural poverty.With the most intuitive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reasons of the rural poor, and in the light of specific conditions made a series of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eliminate rural poverty, thus promoting rural poverty well-off society.Keywords: Rural poverty reason characteristics countermeasure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但农村贫困问题依旧是当前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或许可以说,贫困是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这在农村显得尤为突出[1]。农村能否脱贫致富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关系到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下去,还关系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地位[2]。自1994年国务院制定“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我国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此前长期累积,加上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还有不少地区大部分农民贫困问题还未完全解决。因此,农村贫困研究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为何中国农村总是摆脱不了贫困的纠缠?对此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贫困的历史论认为,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农民生活水平一直很低,在这样单薄的基础上迅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很困难的;贫困的政策论认为,在计划体制下,农产品价格过低,对城市经济的政策倾斜影响了农村的进步和发展;贫困的自然条件论认为,土地贫瘠、气候恶劣、交通封闭等自然条件是造成农村贫困的根源;贫困的文化论认为,农民的文化素质低下,即农民所持有的贫困文化,是影响农村脱贫的重要因素之一[3],等等。
我们认为,农村贫困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个显著问题,农村贫困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历史与自然条件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既是历史影响的结果,同时也有现实政策应对不当及农村自身的问题等所导致新因素的作用,从而显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从理论上说,国家政策对农村发展有双重的影响:适当的政策不仅会促进欠发达地区减缓贫困走向富裕,而且也有助于较发达地区更加富裕;不适当的政策则会延缓、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发达地区停滞不前,使欠发达地区更加贫困落后。改革开放前,我国所实施的多项国家政策,包括城乡隔绝政策、农村经济政策、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政策以及消极的人口政策,都在某种程度上对农村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使本来贫困的农村变得更加贫困;改革开放后,尽管上述政策有了极大的改变,但其恶劣影响暂时还难以消除,对农村发展依旧发生着强有力的制约作用。本文就以xxx市农村贫困问题上出现的一些新特点为例进行探讨,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一、xxx市农村的贫困现状及特殊性
xxx市农村贫困现状及其导致原因可归纳为以下诸多因素:
(一)xxx市农村贫困的地理现状
xxx市处于云贵高原腹地,为滇东高原向黔中丘原和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岩溶分布广,气候类型复杂,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石漠化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xxx市特殊的自然环境。xxx市又是国家主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随着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xxx市已逐步成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区。这些地区形成了xxx市农村贫困的六个叠加因素,互相影响,相互制约,是xxx市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
1.明显的深山区。xxx市地形起伏剧烈,农村人口大都居住在山高坡陡,谷
深的自然环境里,这样的地形经济发展困难。
2.明显的石山区。岩溶地区分布较广,其决定了xxx市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劣性。土地产出量极低,人口较多,形成了农业粮食增长与人口增长失衡状况。
3.明显的高寒山区。收地形地势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绝大部分地区冬春干旱,夏季又多雨,对于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一定难度。
4.严重的石漠化区域。严重的石漠化土地导致耕地减少、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水源枯竭,一些地方甚至到了无地可种、无水可饮的境地。加剧农村贫困程度,制约农村的发展。
5.严重的地质灾害区。xxx市以煤炭开采为主的能源城市,而开采煤炭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地质灾害,成为农户致贫的原因之一。
6.少数民族聚居区。受历史、经济、社会诸多因素想、影响,xxx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贫困面积大、程度深的村情特点。
(二)xxx市贫困特殊性
1.贫困人口多。全市列为重点扶贫开发工作的县有4个,到2007年,还有49039万贫困人口,其中农村低保人口28085万人。农村贫困人口零星分散,呈插花分布,点多面广,不集中,不连片。
2.贫困程度很深。一是城乡收入差距大,而且呈现出逐步拉大趋势,二是农民收入差距大,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仅为2127元,是全国的51.3%。三是总体处于温饱,农村人均食品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56.6%,只是处于基本解决温饱的阶段。
3.贫困人口素质低。一是农村人的文化教育程度低,二是缺少劳动技能,三是接受科技教育知识和技术系统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这方面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不够。四是部分贫困群体还存在依赖思想。通过对xxx市一些乡镇的调查发现,很多劳动力中最高文化仅仅为初中,也没有什么专业技术,外出谋生主要是打零时工,背背兜等体力劳动,强度大,收入少。
4.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应该说,该地区农业没有产业化生产,贫困农村的农业还是处于初始阶段,没有科技含量,农民收入来源单一。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社会保障系统薄弱和自身综合能力较差等因素,目前
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还存在很大的脆弱性,容易重新返回到贫困状态。
二、农村贫困的人性化因素与非人性化因素
(一)农村贫困的人性化因素
1.从贫困的性质上而言,农村贫困人口大致可分为三类:首先是“五保户”,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或抚养人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其次是特别贫困户,因大病、重残或其他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造成生活困难的。最后是其他救济对象了,这类人包括因各种特殊原因需要救济的困难人员。
2.农村贫困相对而言最重要的是知识的贫困,一直以来,政府在贫困地区的投入只是物质方面,政府强调物质投入对于消除贫困的作用,反而忽视了导致长期贫困的其他因素,可以说从未关注过导致贫困的其他因素。其实贫困的大部分因素是贫困主体本身导致的,因为贫困不仅仅是生活水平的贫困,也包括思想上的贫困、知识上的贫困。如果从这方面着手,贫困地区的人们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技术水平,那么贫困主体本身就会创造一定条件改善自身的生活。他就不在依赖,有一定的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
(二)农村贫困的非人性化因素
1.在我国,其实造成当前农村贫困现实的根源之一也离不开我国城乡隔绝政策的影子。虽然这一政策早已调整,但是所留下的阴影,始终覆盖在农村的上空。长期的“城市偏向”的非均衡发展政策致使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使得农村的发展越来越远离了城市的发展。从1985年起,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60∶1,至1992年这一差距扩大到了3倍以上,到了199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27∶
1。近几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呈扩大状态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004年和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3.21∶1和3.22∶1,2006年为3.28∶1,2007年这一比例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4]。
2.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周期变短、危害却在加大。农村在面临自然灾害时非常脆弱,这也是导致农村贫困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在历史上我国本身就是农业自然灾害多发国家。据统计,我国旱灾占57%,水灾占30%,风暴灾害占8%,霜冻灾害占5%。这个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是导致农村贫困的根源。这在xxx市农村地区统一如此。
尽管扶贫开发已使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的贫穷落后状况明显改变,但贫困农
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质的变化,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很大,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将面临就业压力,这必然会影响到贫困人口的就业,使很多本来能够奏效的扶贫措施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一般都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展程度低和社会服务水平差的地区,这些地区投入与产出效益的反差较大。
三、改善xxx市农村贫困的基本对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一个贫困农村的贫困是否改善,关键在于基础设施是否改善,有无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化建设,创造农村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渠道。再有就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树立引导与服务的新理念,积极创建由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带动、开发,农民合作等现代农业管理运行模式。还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给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搞发展
xxx市的地形决定了很多地区有很多特色,少数民族地区等等,他们的特色就是财富,特色更是生产力。我们可以立足于此来发展贫困地区的经济,把其转化为经济和财富,加快发展。根据实情,将农村地方的发展个性与市场的需求联系起来,围绕特色这一优势,尽快的让贫困农村跟上致富的脚步。
(三)强化农村基础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素质
贫困地区的人民平均个人的知识水平很低,而且绝大部分人没有一份技术在手,就算是外出打工,也只限于出卖劳动力,赚取的辛苦钱。从这点上,政府应该加大农村学校的建设,或者是技术学校的开办,尽量让更多的人能够掌握一门技术,靠脑力来发展农村经济,而不是一味的劳力劳动。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8年为止,全国人口的10%左右是文盲、半文盲人口,而农村人口就占到了9%左右。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4%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左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到11%左右。
(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个体经济
贫困地区也有一些的个别先进人员搞些民营性质的经营,我们的政府对此应该给与大力的支持,更不应去横加阻扰。对于此民营,应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进行发展引导,权益保护,促进民营的经济发展速度,健康发展。时下
在我国很多地方兴起的旅游观光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路子。农民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生活设施,吸引游客,旅游活动的内容除游览田园风景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旅游观光农业给农民带来了十分明显的收入增长。另外,就是要鼓励发展外向型农业,政府可以帮助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生产基地,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让其形成有体系的运作机制和服务体系。
(五)扩宽发展渠道,比如抓项目争取国家的投入、加大信贷投入、创造环境引导外商投入等等
还有就是国家要适当调整发展战略,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工业可以反哺农业。事实上,从2004年以来,政府已经逐步加大对农业的关注,进行了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不仅要增加投入,而且要改善投入结构,增加对低收入农民的生产资料补贴、价格补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补贴以及运用新技术的补贴。
总之,我过农村贫困问题是全国各界人士所关心的“焦点”。如何解决广大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以及在此问题解决后,如何使他们过上小康生活水平是我参们各界人士所热衷于讨论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这个社会不懈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阿瑟·刘易斯著.周师铭等译.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蔡昉.穷人的经济学--农业依然是基础[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8年.[3]王征兵.农民贫困的根源浅析[N].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1.[4]王锐.xxx市农村贫困的一般现状及特殊性[J].xxx市扶贫办.2009.[5].车美娟.农民贫困问题分析[J].经济师.2006.[6]张明沛.提高农民素质是根本[J].农家之友。2008
第二篇:×地区农村老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探讨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人们常以“最美不夕阳红”来比喻晚年生活的美好。我们的社会推崇尊老敬老,关心老年人是全社会的责任,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它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经济文化的显著发展,科技及医疗水平的巨大进步,加上计划生育国策的有效实施,使得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强。到20世纪末,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3亿,约占总人口的10%。倡,近几年,一种不和谐的社会现象——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对老年人身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犯罪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犯罪屡有发生,且在一定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给“夕阳”蒙上了一层阴影。农村老年人操劳一生,本该含饴弄孙,趣遣时日,但有些人却因犯罪而铁窗相伴。这些农村老年人在人生的暮年堕落成社会的罪人,既严重危害了社会,同时也给家庭、子女及被害人的心灵留下了阴影。从人口比例来看,我国老年人犯罪率并不高,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化速度快,老年人犯罪的绝对数仍不容小觑,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这对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福建省龙岩市的农村老年人犯罪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主要犯罪特点据统计,2001年至2003年10月,龙岩市两级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5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194人,占批捕总人数5195的4%。2001年批准逮捕农村50周岁以上的犯罪嫌疑人66人,占全年批捕总人数的3.4%;2002年批捕77人,占全年批捕总人数的4.11%;2003年1月至10月共批捕51人,占批捕总人数的3.69%。年龄在50至60岁之间的犯罪嫌疑人占绝大多数,共142人,占总数的73%,平均年龄为55.97岁,年龄最大的为80岁。犯罪所涉及的罪名近30种,主要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及侵犯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等类型。
1、涉林犯罪所占比例最重。2001年以来该市检察机关批捕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中属涉林犯罪的共86人,占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44.33%,主要涉及失火、盗伐、滥伐林木、非法采伐珍贵树木、非法猎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罪名。其中,失火犯罪最为突出,共41人,2001年以来分别占当年的10.61%、35.06%、13.73%,仅2002年就达27人,均为因扫墓、野外用火不当等引起较大面积烧山毁林;其次为盗伐林木犯罪,共计38人。
2、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涉及罪名主要集中在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及拐卖妇女儿童罪等类型。2001年以来批捕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中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14人,拐卖妇女儿童罪7人。2001年4月29日凌晨,81岁的农民余某问酣睡中的78岁老伴几点了,问了几遍老伴都没回答,最后老伴说:“你自己不是有手表吗?”岂料就一句平常话,竟勾起了余某的心头火。余某心想:子女不在身边,现在老太婆也不理我了,我还怎么活,不如把她杀了,我也死了算了。9时许,余某趁老伴不备,将其按倒在地,用菜刀猛砍颈部,致使老伴儿大出血死亡,自己自杀未遂,后被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人老了,体力差了,收入少了,这使得农村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权逐渐发生动摇,作为一家之长的形象开始发生变化。一些修养较差、缺乏道德观念的子女看到父母亲不能给家庭带来收入和其他好处,有可能用恶劣的态度对待老年人。如程某故意杀人案,程某生活本来就拮据,其子还经常向程某要钱,一次两人因钱的事发生争吵,其子拿出菜刀要砍程某,程某夺下菜刀对其子连砍十八刀致其死亡。
3、农村老年人性犯罪不容小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客观上刺激了老年人生理需要的多极化、深度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对性和物质的需要方面。此外,老年人的体质相对以往也增强了许多,体力的充沛为老年人实施一些暴力型犯罪提供了身体上的便利条件。2001年以来批捕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中涉及强奸罪15人,其中被害人属未成年人的有8人,属精神发育迟滞的有6人。另外涉及猥亵儿童罪2人,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2人。罪犯多是丧偶、离异、孤寂之人,他们大多家庭居住单门独户,与人交往较少,或子女成家立业远离自己,或老伴去世、离异,故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人格障碍,而其独来独往又为实施性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69岁程崇华案发前帮助某小学的教师及学生煮饭。自2000年9月至2001年4月,他利用中午该校女学生小莉、小珊、小菁到其房里玩耍之机,以给糖果或零钱为诱饵,先后共奸淫3名幼女14次。其中被害人小莉被奸淫6次致怀孕,由于小莉腹部隆起而案发,并被送往医院施行人流手术。61岁的赤脚医生侯某租别人家的房子开一家个体诊所,经济上比较富裕,但老伴早亡,也一直没有再婚,生活孤单,精神缺乏寄托,一次趁房东家无人之机,将房东家不满14岁的小保姆金某奸淫。农村老年人性犯罪一般不进行准备、策划,大多都是临时起意,采用的也大多局限于暴力威胁和欺骗利诱等较为原始的犯罪手法。例如,61岁的郭某将本村的幼女曾某诱骗到一龙眼林中,对其实施奸淫,次日,遂被抓获。而52岁的林某则是见10岁幼女刘某上厕所,一时起意,跟上去用手伸进刘裤子内对刘某进行猥亵,刘某放声大哭,遂案发被抓。
4、涉及的罪名发生变化。由于老年人感知和记忆能力的巨大衰退,老年犯罪人一般不实施需要精心的作案准备和高度紧张的作案过程的犯罪,因而一般不呈现智能性。过去农村老年人犯罪作案手段一般都比较简单,且多为单独作案,说明老年人犯罪并不因年龄增长、经验丰富而使作案能力、作案技巧提高,这与这些老年人文化水平低且多为农民有直接关系,这一特点与青少年多为结伙犯罪形成鲜明对比。犯罪手法也比较间接、隐蔽。农村老年人犯罪,尤其体力不济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往往不是自己亲自实施,而是假借他人的行为实施。常常教唆或帮助有责任能力的人实施。60多岁的周某因与某鞋店店主发生口角,为了泄愤报复,竟利用金钱引诱未成年人放火,烧毁鞋店内的物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万余元而被判处徒刑。在审理的盗窃案件中,有15件是老年罪犯假借他人之手完成的。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组织策划的犯罪类型,如赌博罪、非法采矿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买卖爆炸物罪等,应引起注意。后三者均为2003年才出现的犯罪,而赌博罪近年来在呈上升趋势,200
1年没有,2002年和2003年分别为2人、3人,且其中4人均为利用“xx”骗赌的犯罪嫌疑人。如2002年4月以来,犯罪嫌疑人邱启堂(52岁)在其子邱金华的协助下,利用电话和传真机向本村邱仁和、邱以圣等80余人销售“xx”20余期,收注金额6万余元,还发展下线庄家陈广州、范道锦、江品贤等5人。
5、妨害公务罪、寻衅滋事罪等扰乱公共秩序犯罪不容忽视。2001年以来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涉及妨害公务罪的9人,寻衅滋事罪4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1人。包庇罪与窝藏罪也占有相当比重。龙岩市新罗区检察院共批捕农村老年人包庇、窝藏案件6件,占同期结案的8.45%。在子女违法犯罪时,农村老年人往往不能分清是非,理智对待,而是纵容、包庇,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6、犯罪发生的地域分布不平衡。经济较贫困地区犯罪数量相对较多,连城、上杭、长汀三地发生得较多(见图一)。图一(单位:人)
7、农村老年女性犯罪比例很少,共计18人,仅占9%。从中反映出农村老年人中男性犯罪问题更为突出,更应受到关注。
二、犯罪主要原因一是农村现有经济环境的影响。龙岩市目前大多数农村仍然处于较贫困状况,农村经济不发达,一些老年人为生活所迫实施盗窃、诈骗等犯罪活动。该市又地属山区林区,林业资源丰富,多数农村老年人仍然抱着“靠山吃山”的旧观念,因此导致盗伐、滥伐林木等涉林犯罪现象突出。而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浪潮同样冲击着农村,农村许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创业,在家的一些农村老年人为求“致富”捷径,走上了不正当获取钱财的犯罪道路。特别是近年来“xx”赌博在该市许多城镇农村盛行,也吸引了不少农村老年人的积极参与。二是农村特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的宗族观念较深,亲属关系错综复杂,往往“一家有难,八方相助”,个别群众出于某种原因,自发或煽动周围不明~的农村群众,对国家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的一些正当执法行为加以干扰阻碍,甚至仗着人多势众,做出过激的行为。农村老年人由于年龄较长,在亲朋中有一定威信,常在这些行为中处于较主导地位。如2001年11月,犯罪嫌疑人李友林(53岁)、李炉然(51岁)等9人以本村村民李月金的死亡与镇政府有责任为由,冲进镇政府,砸坏办公大楼房门、窗玻璃等物,将镇政府的两部汽车挡风玻璃砸坏,追打镇长等人,直接经济损失达4万余元。与传统社会相比,由单一的家庭生活向家庭与社会生活的互动转变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然而,农村老年人在这方面却处在弱势。一方面,家庭结构的变化减弱了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交往机会,空虚无所寄托、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老年人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生活中的失落与社会生活中的“失败”成为老年人生活中的一种心理隐患,此时,如果出现外界机遇,这种心理隐患极易外化为越轨行为,严重的则触犯刑律。从家庭角度看,尊老爱幼,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偏远山区,不孝敬赡养老人的事件屡有发生。家庭不和睦或无人赡养,长期压抑,致使农村老年人心理失衡,通过犯罪发泄自己的不满。79岁的邢某老伴已去世,虽有儿女8人,但相互推诿,无人赡养。三个儿子以其居住的房屋,在分家时已商定属自己为由,不让老人居住,邢某难以发泄一直压在心中的怨气,将居住的房子点燃,致使其五间房屋及室内物品被烧毁。三是农村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所致。老年人精神与身体衰退,感官功能降低,反应迟钝,自控力差,使其人格心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固执、偏狭、幼稚、易被激怒,在遇到挫折或受到刺激时往往就失去已经形成的成年人的那种克制和理智,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变得像儿童一样任性、冲动起来。这种情绪回归现象常常使老年人在产生人际冲突时牢骚满腹,缺乏宽容、通融态度,不能恰当解决所遇到的纠纷,很容易因为小事而激起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出现攻击性的语言和行为,从而走向犯罪。例如,67岁的高某因病住院,一天倒水时因手发抖而摔破了茶杯,引起同室老人黄某、林某的讥笑,高某难忍一时之气,即将黄、林二人打成重伤。60岁的杨某在与邻居丰某玩扑克时,因出错一张扑克牌与丰某发生口角,并厮打在一起,杨某用拳头将丰某左眼打瞎构成重伤。2001年3月,70岁的犯罪嫌疑人赖以生因与本村谢暖和的口角纠纷,用泥团扔伤谢暖和头部,致谢重伤。2001年10月,65岁的犯罪嫌疑人刘寿传因被邻居刘建昌殴打怀恨在心,用其自制的鸟铳对准站在刘建昌家门口抱着其儿子的刘建昌姐夫刘进松进行射击,造成刘进松轻伤,刘建昌刚满周岁的儿子重伤。2002年7月,66岁的农民刘某在夜间偷偷地来到邻居家,将正在盖起的房子用汽油点着,幸好被村里人及时发现将火扑灭。被判刑六年的刘某事后说,他放火是因为邻居家的日子过得比他家好,他看着眼热。四是一些农村老年人由于缺乏亲情关爱,心理和生理上的孤独寂寞,引发畸形心理问题而导致性犯罪行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有了提高,很多人的性需求和性能力并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丧失殆尽,同样需要性生活。据性医学研究,相当部分老年人的性生活可以持续到70岁以上,少部分人可以保持到80岁左右。但是,农村老年人性需求的客观存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我国传统文化氛围下,许多在性方面有需求的老年男性,不敢、不情愿也不好意思通过正常的交友或是婚姻的途径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只能苦苦压抑,日积月累便会逐步形成极度饥渴的性心理。老年男性对性的不满足,有的时候会以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观看~电影,手淫,同异性(尤其是年轻女性)交谈,达到极端时就会不择手段,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一些老年男性偶遇性刺激时,他们的伦理意识和法制观念都极易在瞬间崩溃,往往就会采取猥亵、甚至强奸等极端的方式来发泄。因为老年男性的心理和体质特点,由于年老体弱,多数不敢打成年妇女的主意,他们一般采取非暴力诱骗等犯罪手段,往往会把目标锁定在幼女、弱智女性身上,所以老年男性犯罪制造的案件影响更大。文化生活的匮乏也是造成老年人性犯罪频频发生的重要原因。许多农村老年人闲在家里就是带小孩,煮饭,打扫卫生,可以从事的娱乐活动屈指可数,无非是打牌、搓麻等几样,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少。再加上淫欲型老年罪犯往往存在倚老卖老的错误思
想,他们中的不少人认为,反正年纪已一大把,再不“尽情”享受一下,恐怕就没有机会了,即使做出“出格”的事来,自己也不会受到什么处理。在这种畸形心理的驱使之下,胆大妄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如68岁的犯罪嫌疑人张海桃在自家利用和其养女杨漳兰(11周岁)同床睡觉之机,多次乘杨漳兰睡着之际,对其进行猥亵。2003年8月,70岁的犯罪嫌疑人江万金酒后窜至患有精神病的女子陈水清家,将其带至邻近菜地,同其发生性关系,被群众发现并赶走后半个小时,又将陈水清带回原地同其发生性关系,再次被群众发现并赶走后又过了半小时,犯罪嫌疑人江万金又将陈水清带回菜地发生性关系。受害人陈水清经法医鉴定为精神~症,丧失性自卫能力。五是农村老年女性在心理上较男性更为稳定,她们在生活上更以家庭为重心,生活的圈子相对较小,接触的新事务也较男性更少,农村女性老年人更是如此,所以犯罪数量明显少于男性,而且其犯罪也与其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如2002年2月,犯罪嫌疑人邓珍菊(女,58岁)到自家责任田田埂上除草,由于田埂上的草长得比较多而高,在没采取任何防火措施的情况下,将田埂上的草点燃,火被风刮至田边山上,引发森林火灾,大火从上午12时许烧至下午18时35分才扑灭,受灾面积264亩,经济损失为93825元。六是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低下,法制意识淡薄所致。据统计,86.6%的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只有小学文化或是目不识丁的文盲。而且由于历来普法的重点一直是放在青少年,忽视了对老年人的法制教育,特别是偏远的农村更是老年人普法的盲区。当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不仅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对老年人也会产生各种刺激,如典型的拜金思想等。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一些非主流文化会对老年人心理形成各种强烈刺激,并由此产生多种行为动机。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自我学习的能动性和能力都相对较差,社会又疏忽了对农村老年人的再教育,尤其是法制教育,加上实践中因老年人普遍处于高龄期、高病期、高护理期,司法机关对老年罪犯多采取不诉、缓刑、监外执行等措施,导致许多老年人法律意识淡薄,无视法律的严肃性。如孙某、刘某非法持有枪支案,二人均认为所持有的枪支是父辈留下来的,从未觉得持有枪支是违反国家枪支管理法的,是犯罪的行为。另外,农村基层组织的福利设施不完善,老年人物质生活没有保障。有些老年人家住偏远山村,单身生活,经济状况一直窘困。随着年龄增大,逐步丧失劳动能力,大多缺少儿女的照顾,基层组织对老年人的帮助不到位,贫穷致使其走上了犯罪道路。如刘某盗窃案。在办理刘某盗窃案中,发现其作案动机非常简单,按其自己供述,“盗窃”就是为了过个年,买点年货。因盗窃数额较小,且未给被害人造成损失,依法对其判处罚金。刘某面对法院的判决一脸无奈地说:“谁替我交罚金呢,我要是有钱还偷人家的驴吗?此外,老年人的社会化建设滞后也是一个原因。在现代社会,老年人的社会化与社会发展应是同步的。但是,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与青少年相比明显滞后,尤其在农村更加突出。由此,容易将老年人推向正常社会化的“角落”之中。与之相伴的则是文化生活出现“真空”,导致文化生活导向模糊、与社会的文化冲突加剧,在形式上表现为在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与社会发展脱节,难以适应社会规范的要求。
三、预防对策犯罪是社会的综合病症,是社会各种矛盾相互激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相联系。以往的犯罪学研究和司法实践都轻视了老年人犯罪预防,而实际上无论是从现实还是长远来看,预防的效果都要比打击强。我国现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犯罪增多不容忽视,关爱农村老年人,让他们有一个幸福晚年,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犯罪的重视和研究,从而为预防和减少农村老年人犯罪提供具有较高价值的理论指导。笔者认为,预防和减少农村老年人犯罪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社会预防与家庭预防相结合,重视构筑农村老年人犯罪预防体系。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总要求,建立以村民委员会为中心的老年服务网络,积极安排老年人进行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保障物质供应,充实精神生活,让有益的活动填补他们离开劳动岗位后产生的思想空虚,避免“无事生非”。动员全社会关心尊重老人,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使他们产生失落感,教育他们保持晚节,老有所为。要在保证老年人生活基本保障的基础上,重视老年人生理健康和心理卫生,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体系,及时发现老年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疾病,及时就医。同时,要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道德教育和法制观念的宣传教育,积极鼓励和帮助老年人学法和懂法。不能认为老年人社会阅历丰富,自然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强。事实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他们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法律,很大程度上办事仍是凭多年来养成的直觉、感觉等非理性经验。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农村老年人同样也有一个不断学法,更新法律知识的问题。我国现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这项工作尤显重要。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家庭是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不能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子女们只忙于自己的事情,忽略对老人生活上的照顾和感情上的慰藉,应当继承和弘扬尊老的美德,重视对老人生活上的照顾和感情上的慰藉,尊重老人的人格,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减轻他们的失落感,让他们幸福地安享晚年,如此,老年人便不会丧失生活信心,因而也就减少了许多导致其犯罪的因素。二是惩治与维权相结合。通过打击,使那些在犯罪边缘的老年人能悬崖勒马,起到教育和震慑作用,从而收到预防老年人犯罪的效果。在我们的司法工作中应严格落实《老年~益保~》,依法维护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慎重对待、妥善处理农村老年人犯罪案件。检察院对农村老年人犯罪案件的审理,在实体上,须根据老年人的犯罪性质、特点、犯罪原因、情节和危害结果综合考虑,在办理程序和策略上,尽量适应和照顾老年人的身心特点,注重说服教育,消除对立情绪,保护老年人的自尊。力求做到:一方面,通过惩治老年人犯罪,维护最广大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惩治中把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贯彻始终。老年犯罪者一般具有意志薄弱的特点,表现为不良的行为习惯、行为方式难以改变,具有很强的守旧性、习惯性和固执性。也正因为如此,要针对老年犯罪者的不同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采取适当方式进行改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偏离社会轨道行为的错误,重新做人。例如可以在监狱里建立专门的老年罪犯管理机构,统筹安排老年罪犯的收监、改造,建立老年服务网络。但要端正对农村老年人罪犯的惩治态度,感情上的倾斜要把握尺度,不要形成老年人犯罪必然从轻处理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弱势人群维权体系,对被不捕、不诉、宣告缓刑的老年人要落实帮教措施,特别要重视对老年人刑满释放后的安置。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嫌弃。要充分发挥行政、法律、政策、社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做好对老年人犯罪的综合治理工作,妥善安置刑满释放的老年犯,有效地遏制老年人犯罪和再犯罪。家庭、居民委员会、民政部门和社会福利部门,应及时解决其生活出路问题,落实生活保障措施,预防再次犯罪。三是~导向和加强文娱生活相结合。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心理要求的复杂特点,一方面,社会应该给他们树立健康的~导向,正视、理解老年人的心理、生理需求,排除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加强对老年人自尊自爱、洁身自好的教育。老年人不能错误地认为前半辈子辛苦劳作,到了晚年,就应不受任何限制地享受生活,把自己置于法律之外,当特殊公民。另一方面,社会积极为农村老年人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大力开展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我们的社会不仅要从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关心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也要多顾及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心理的健康状况。一些家庭的后辈认为老年人年纪大了,能保证他们有吃有喝就行了,他们哪还有什么精神追求。然而,他们却忽视了老年人也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老年人精神空虚,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大力开展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对减少老年人犯罪是有积极作用的。给他们提供合理、合法、健康的娱乐、健身、学习场所,农村可以通过村委会组织各种娱乐、体育活动,使其获得身心愉悦,不再孤独自闭,远离腐朽思想毒害,以避免老年人误入歧途,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附:文献综述
一、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3、相关司法解释
二、参考书目:(1)王作富:《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1版。(2)高铭暄:《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82年第1版。(3)《法制论坛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4)陈兴良、李汝川:《刑法总论》,当代世界出版社,199年第1版。(5)刘生荣:《施刑范典》,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6)魏平雄、赵宝成:《犯罪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2版。(7)张福森:《社会主义法制理论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第三篇:×地区农村老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探讨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人们常以“最美不夕阳红”来比喻晚年生活的美好。我们的社会推崇尊老敬老,关心老年人是全社会的责任,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它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经济文化的显著发展,科技及医疗水平的巨大进步,加上计划生育国策的有效实施,使得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强。到20世纪末,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3亿,约占总人口的10%。倡,近几年,一种不和谐的社会现象——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对老年人身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犯罪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犯罪屡有发生,且在一定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给“夕阳”蒙上了一层阴影。农村老年人操劳一生,本该含饴弄孙,趣遣时日,但有些人却因犯罪而铁窗相伴。这些农村老年人在人生的暮年堕落成社会的罪人,既严重危害了社会,同时也给家庭、子女及被害人的心灵留下了阴影。从人口比例来看,我国老年人犯罪率并不高,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化速度快,老年人犯罪的绝对数仍不容小觑,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这对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福建省龙岩市的农村老年人犯罪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主要犯罪特点据统计,2001年至2003年10月,龙岩市两级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5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194人,占批捕总人数5195的4%。2001年批准逮捕农村50周岁以上的犯罪嫌疑人66人,占全年批捕总人数的3.4%;2002年批捕77人,占全年批捕总人数的4.11%;2003年1月至10月共批捕51人,占批捕总人数的3.69%。年龄在50至60岁之间的犯罪嫌疑人占绝大多数,共142人,占总数的73%,平均年龄为55.97岁,年龄最大的为80岁。犯罪所涉及的罪名近30种,主要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及侵犯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等类型。
1、涉林犯罪所占比例最重。2001年以来该市检察机关批捕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中属涉林犯罪的共86人,占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44.33%,主要涉及失火、盗伐、滥伐林木、非法采伐珍贵树木、非法猎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罪名。其中,失火犯罪最为突出,共41人,2001年以来分别占当年的10.61%、35.06%、13.73%,仅2002年就达27人,均为因扫墓、野外用火不当等引起较大面积烧山毁林;其次为盗伐林木犯罪,共计38人。
2、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涉及罪名主要集中在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及拐卖妇女儿童罪等类型。2001年以来批捕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中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14人,拐卖妇女儿童罪7人。2001年4月29日凌晨,81岁的农民余某问酣睡中的78岁老伴几点了,问了几遍老伴都没回答,最后老伴说:“你自己不是有手表吗?”岂料就一句平常话,竟勾起了余某的心头火。余某心想:子女不在身边,现在老太婆也不理我了,我还怎么活,不如把她杀了,我也死了算了。9时许,余某趁老伴不备,将其按倒在地,用菜刀猛砍颈部,致使老伴儿大出血死亡,自己自杀未遂,后被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人老了,体力差了,收入少了,这使得农村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权逐渐发生动摇,作为一家之长的形象开始发生变化。一些修养较差、缺乏道德观念的子女看到父母亲不能给家庭带来收入和其他好处,有可能用恶劣的态度对待老年人。如程某故意杀人案,程某生活本来就拮据,其子还经常向程某要钱,一次两人因钱的事发生争吵,其子拿出菜刀要砍程某,程某夺下菜刀对其子连砍十八刀致其死亡。
3、农村老年人性犯罪不容小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客观上刺激了老年人生理需要的多极化、深度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对性和物质的需要方面。此外,老年人的体质相对以往也增强了许多,体力的充沛为老年人实施一些暴力型犯罪提供了身体上的便利条件。2001年以来批捕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中涉及强奸罪15人,其中被害人属未成年人的有8人,属精神发育迟滞的有6人。另外涉及猥亵儿童罪2人,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2人。罪犯多是丧偶、离异、孤寂之人,他们大多家庭居住单门独户,与人交往较少,或子女成家立业远离自己,或老伴去世、离异,故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人格障碍,而其独来独往又为实施性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69岁程崇华案发前帮助某小学的教师及学生煮饭。自2000年9月至2001年4月,他利用中午该校女学生小莉、小珊、小菁到其房里玩耍之机,以给糖果或零钱为诱饵,先后共奸淫3名幼女14次。其中被害人小莉被奸淫6次致怀孕,由于小莉腹部隆起而案发,并被送往医院施行人流手术。61岁的赤脚医生侯某租别人家的房子开一家个体诊所,经济上比较富裕,但老伴早亡,也一直没有再婚,生活孤单,精神缺乏寄托,一次趁房东家无人之机,将房东家不满14岁的小保姆金某奸淫。农村老年人性犯罪一般不进行准备、策划,大多都是临时起意,采用的也大多局限于暴力威胁和欺骗利诱等较为原始的犯罪手法。例如,61岁的郭某将本村的幼女曾某诱骗到一龙眼林中,对其实施奸淫,次日,遂被抓获。而52岁的林某则是见10岁幼女刘某上厕所,一时起意,跟上去用手伸进刘裤子内对刘某进行猥亵,刘某放声大哭,遂案发被抓。
4、涉及的罪名发生变化。由于老年人感知和记忆能力的巨大衰退,老年犯罪人一般不实施需要精心的作案准备和高度紧张的作案过程的犯罪,因而一般不呈现智能性。过去农村老年人犯罪作案手段一般都比较简单,且多为单独作案,说明老年人犯罪并不因年龄增长、经验丰富而使作案能力、作案技巧提高,这与这些老年人文化水平低且多为农民有直接关系,这一特点与青少年多为结伙犯罪形成鲜明对比。犯罪手法也比较间接、隐蔽。农村老年人犯罪,尤其体力不济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往往不是自己亲自实施,而是假借他人的行为实施。常常教唆或帮助有责任能力的人实施。60多岁的周某因与某鞋店店主发生口角,为了泄愤报复,竟利用金钱引诱未成年人放火,烧毁鞋店内的物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万余元而被判处徒刑。在审理的盗窃案件中,有15件是老年罪犯假借他人之手完成的。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组织策划的犯罪类型,如赌博罪、非法采矿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买卖爆炸物罪等,应引起注意。后三者均为2003年才出现的犯罪,而赌博罪近年来在呈上升趋势,20
思想,他们中的不少人认为,反正年纪已一大把,再不“尽情”享受一下,恐怕就没有机会了,即使做出“出格”的事来,自己也不会受到什么处理。在这种畸形心理的驱使之下,胆大妄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如68岁的犯罪嫌疑人张海桃在自家利用和其养女杨漳兰(11周岁)同床睡觉之机,多次乘杨漳兰睡着之际,对其进行猥亵。2003年8月,70岁的犯罪嫌疑人江万金酒后窜至患有精神病的女子陈水清家,将其带至邻近菜地,同其发生性关系,被群众发现并赶走后半个小时,又将陈水清带回原地同其发生性关系,再次被群众发现并赶走后又过了半小时,犯罪嫌疑人江万金又将陈水清带回菜地发生性关系。受害人陈水清经法医鉴定为精神~症,丧失性自卫能力。五是农村老年女性在心理上较男性更为稳定,她们在生活上更以家庭为重心,生活的圈子相对较小,接触的新事务也较男性更少,农村女性老年人更是如此,所以犯罪数量明显少于男性,而且其犯罪也与其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如2002年2月,犯罪嫌疑人邓珍菊(女,58岁)到自家责任田田埂上除草,由于田埂上的草长得比较多而高,在没采取任何防火措施的情况下,将田埂上的草点燃,火被风刮至田边山上,引发森林火灾,大火从上午12时许烧至下午18时35分才扑灭,受灾面积264亩,经济损失为93825元。六是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低下,法制意识淡薄所致。据统计,86.6%的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只有小学文化或是目不识丁的文盲。而且由于历来普法的重点一直是放在青少年,忽视了对老年人的法制教育,特别是偏远的农村更是老年人普法的盲区。当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不仅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对老年人也会产生各种刺激,如典型的拜金思想等。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一些非主流文化会对老年人心理形成各种强烈刺激,并由此产生多种行为动机。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自我学习的能动性和能力都相对较差,社会又疏忽了对农村老年人的再教育,尤其是法制教育,加上实践中因老年人普遍处于高龄期、高病期、高护理期,司法机关对老年罪犯多采取不诉、缓刑、监外执行等措施,导致许多老年人法律意识淡薄,无视法律的严肃性。如孙某、刘某非法持有枪支案,二人均认为所持有的枪支是父辈留下来的,从未觉得持有枪支是违反国家枪支管理法的,是犯罪的行为。另外,农村基层组织的福利设施不完善,老年人物质生活没有保障。有些老年人家住偏远山村,单身生活,经济状况一直窘困。随着年龄增大,逐步丧失劳动能力,大多缺少儿女的照顾,基层组织对老年人的帮助不到位,贫穷致使其走上了犯罪道路。如刘某盗窃案。在办理刘某盗窃案中,发现其作案动机非常简单,按其自己供述,“盗窃”就是为了过个年,买点年货。因盗窃数额较小,且未给被害人造成损失,依法对其判处罚金。刘某面对法院的判决一脸无奈地说:“谁替我交罚金呢,我要是有钱还偷人家的驴吗?此外,老年人的社会化建设滞后也是一个原因。在现代社会,老年人的社会化与社会发展应是同步的。但是,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与青少年相比明显滞后,尤其在农村更加突出。由此,容易将老年人推向正常社会化的“角落”之中。与之相伴的则是文化生活出现“真空”,导致文化生活导向模糊、与社会的文化冲突加剧,在形式上表现为在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与社会发展脱节,难以适应社会规范的要求。
三、预防对策犯罪是社会的综合病症,是社会各种矛盾相互激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相联系。以往的犯罪学研究和司法实践都轻视了老年人犯罪预防,而实际上无论是从现实还是长远来看,预防的效果都要比打击强。我国现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犯罪增多不容忽视,关爱农村老年人,让他们有一个幸福晚年,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犯罪的重视和研究,从而为预防和减少农村老年人犯罪提供具有较高价值的理论指导。笔者认为,预防和减少农村老年人犯罪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社会预防与家庭预防相结合,重视构筑农村老年人犯罪预防体系。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总要求,建立以村民委员会为中心的老年服务网络,积极安排老年人进行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保障物质供应,充实精神生活,让有益的活动填补他们离开劳动岗位后产生的思想空虚,避免“无事生非”。动员全社会关心尊重老人,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使他们产生失落感,教育他们保持晚节,老有所为。要在保证老年人生活基本保障的基础上,重视老年人生理健康和心理卫生,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体系,及时发现老年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疾病,及时就医。同时,要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道德教育和法制观念的宣传教育,积极鼓励和帮助老年人学法和懂法。不能认为老年人社会阅历丰富,自然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强。事实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他们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法律,很大程度上办事仍是凭多年来养成的直觉、感觉等非理性经验。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农村老年人同样也有一个不断学法,更新法律知识的问题。我国现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这项工作尤显重要。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家庭是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不能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子女们只忙于自己的事情,忽略对老人生活上的照顾和感情上的慰藉,应当继承和弘扬尊老的美德,重视对老人生活上的照顾和感情上的慰藉,尊重老人的人格,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减轻他们的失落感,让他们幸福地安享晚年,如此,老年人便不会丧失生活信心,因而也就减少了许多导致其犯罪的因素。二是惩治与维权相结合。通过打击,使那些在犯罪边缘的老年人能悬崖勒马,起到教育和震慑作用,从而收到预防老年人犯罪的效果。在我们的司法工作中应严格落实《老年~益保~》,依法维护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慎重对待、妥善处理农村老年人犯罪案件。检察院对农村老年人犯罪案件的审理,在实体上,须根据老年人的犯罪性质、特点、犯罪原因、情节和危害结果综合考虑,在办理程序和策略上,尽量适应和照顾老年人的身心特点,注重说服教育,消除对立情绪,保护老年人的自尊。力求做到:一方面,通过惩治老年人犯罪,维护最广大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惩治中把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贯彻始终。老年犯罪者一般具有意志薄弱的特点,表现为不良的行为习惯、行为方式难以改变,具有很强的守旧性、习惯性和固执性。也正因为如此,要针对老年犯罪者的不同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采取适当方式进行改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偏离社会轨道行为的错误,重新做人。例如可以在监狱里建立专门的老年罪犯管理机构,统筹安排老年罪犯的收监、改造,建立老年服务网络。但要端正对农村老年人罪犯的惩治态度,感情上的倾斜要把握尺度,不要形成老年人犯罪必然从轻处理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弱势人群维权体系,对被不捕、不诉、宣告缓刑的老年人要落实帮教措施,特别要重视对老年人刑满释放后的安置。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嫌弃。要充分发挥行政、法律、政策、社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做好对老年人犯罪的综合治理工作,妥善安置刑满释放的老年犯,有效地遏制老年人犯罪和再犯罪。家庭、居民委员会、民政部门和社会福利部门,应及时解决其生活出路问题,落实生活保障措施,预防再次犯罪。三是~导向和加强文娱生活相结合。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心理要求的复杂特点,一方面,社会应该给他们树立健康的~导向,正视、理解老年人的心理、生理需求,排除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加强对老年人自尊自爱、洁身自好的教育。老年人不能错误地认为前半辈子辛苦劳作,到了晚年,就应不受任何限制地享受生活,把自己置于法律之外,当特殊公民。另一方面,社会积极为农村老年人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大力开展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我们的社会不仅要从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关心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也要多顾及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心理的健康状况。一些家庭的后辈认为老年人年纪大了,能保证他们有吃有喝就行了,他们哪还有什么精神追求。然而,他们却忽视了老年人也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老年人精神空虚,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大力开展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对减少老年人犯罪是有积极作用的。给他们提供合理、合法、健康的娱乐、健身、学习场所,农村可以通过村委会组织各种娱乐、体育活动,使其获得身心愉悦,不再孤独自闭,远离腐朽思想毒害,以避免老年人误入歧途,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附:文献综述
一、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3、相关司法解释
二、参考书目:(1)王作富:《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1版。(2)高铭暄:《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82年第1版。(3)《法制论坛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4)陈兴良、李汝川:《刑法总论》,当代世界出版社,199年第1版。(5)刘生荣:《施刑范典》,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6)魏平雄、赵宝成:《犯罪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2版。(7)张福森:《社会主义法制理论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第四篇:村官职务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
“村官”职务犯罪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们国家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惠及广大农村群众,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时有发生,成为侵犯农村群众民主权利、损害农民合法利益,破坏农村经济发展秩序,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政务村务环境,检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涉农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就成了一项当前重要任务。
一、农村职务犯罪基本情况
通过对相关部门走访、调查了解,采取座谈、查阅相关资料方式,对农村职务犯罪的现状、特点等情况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和掌握。2009年以来,全县各乡镇纪委及县纪委受理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线索15余件;县检察院两年来共受理涉农案件举报线索6件,占受理职务犯罪举报线索的 30%;检察机关2009年以来立案查办的农村职务犯罪案件3件3人,涉案金额达5万余元。在此类案件中,被告人受到刑事处罚的3件,其余案件当事人也得到了相应的党纪政纪处罚。从以上数据表明,我县涉农职务犯罪案件比例较大,情况不容忽视。
二、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
通过对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特别是对“村官” 违法犯罪案件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发现当前“村官”违法犯罪案件具有以下特点:
(一)“村官”职务犯罪涉及人员较为固定。主要集中在村主任、村支书和财务人员等村干部,并且是两人以上共同作案。过去县检察院查办的一起某村支书李某因贪污、挪用公款案被判刑,财务人员同样存在经济问题受到相应的处理。
(二)职务犯罪案件大多是贪污、挪用公款等类型,作案手段不断翻新。从调查材料分析看,其作案手段:一是采取收款不入帐、虚 1
报冒领等手段,公然贪污公款;二是以吃喝等名义少支多报、虚支重报侵吞公款;三是利用假发票报帐频频作案;四是挪用公款案件时有发生。
(三)农村财务管理不善。在调查中发现,经过近年来在全县推行“村帐乡管”制度后,大部分村级财务管理较为规范,但是部分村级财务管理仍然有些混乱,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执行监督不力,从而引发职务犯罪。
三、农村基层干部经济违法犯罪的成因
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官”违法经济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的“村官”自身素质不高,忽视世界观改造。少数村干部把当“官”与发财等同起来,为了当上村干部不惜拉关系托熟人送礼,一旦目的达到便千方百计捞回“失去”的钱财,造成很坏影响。同时少数村干部平时放松学习,经不起市场经济的考验而走上违纪违法道路。
(二)法制观念淡薄,私欲膨胀。基层村干部皆来自于农村,这些人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自身素质较差,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财务知识培训。加之不懂法,不依法办事,思想观念一旦发生变化,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由于法律意识淡薄,难免会做出违纪违法的事情。
(三)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制度还不十分健全,财会人员不专业。近年来,一些农村的财务管理比较混乱,无帐、片帐、现象虽然已逐步消灭,包帐、白条入帐等在村级财务帐目中相当严重。一是村干部利用白条自批自支的现象存在;二是财务状况公开程度不够,收支缺乏透明度,理财小组把关不严格;三是财会人员不专业,缺乏执行财务制度的自觉性和原则性,对村干部言听计从,成为村干部贪污、挪用公款犯罪的帮手,有的与村干部共同作案。
(四)制约机制不健全,监督乏力。一是农村基层管理和监督职能组织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内部监督作用,上级职能部门监督无力。如白条入帐现象在村组帐目中依然存在,审查人员对此无可奈何。二是
纵向监督软弱。一些上级主管部门对村级集体资金的使用和分析没有进行严格审批。三是横向监督虚化。一些村级集体经济的支配由村里书记、主任少数人说了算,其他人员不敢提意见,也不敢反映,起不到应有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作用。四是对村干部的贪污、挪用等问题,一些知情群众慑于这些人的权势,敢怒不敢言,害怕招来报复。
四、遏制“村官” 腐败的对策
农村职务犯罪的预防要在党委领导下,形成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专门预防与社会预防,检察预防和系统预防相结合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格局。采取“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办法,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遏制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对农村基层组织党员干部的宗旨观念、法律意识教育。村民在选举村干部时,一定要认真用好自己的选举权。一是选用政治立场坚定,品质作风优良,工作创新、求真、务实,德才兼备的人;二是选用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学科学、用科学、靠科学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彻底摒弃当官“捞钱”的村干部。形成正气压倒邪气的良好氛围,把那些为官清廉,开拓进取,百姓信赖的人选拔到村干部岗位上。三是要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运用党政理论及法制理论及早对村级干部进行教育,从思想上筑牢防腐线。
(二)加强农村资金管理,堵塞漏洞。制约和监督农村干部权力行使的关键:一是发挥“村帐乡管”制度的作用,各村定期上报财务凭证,由镇专门机构审核,制止“白条”、“包帐”等违反财经纪律费用的支出。二是改变村领导与财务人员的隶属关系,会计由镇经管站统一管理,报酬分配由镇政府统一支配,与村没有隶属关系。这样可以让会计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也使村干部在财经上没有歪脑筋可动。三是在农村基层广泛推行民主理财制度,杜绝公款随意开支等现象存在。
(三)完善监督机制,注重强化群众的监督作用。要施行群众监督和上级检查相结合。一是必须增强基层单位工作的透明度,让群众
享有知情权、发言权,推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特别是在土地转让、出租、承包、工程发包等问题上,在作出重大决策前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呼声,接受群众监督。二是乡镇经管、审计等部门经常下村检查,做到有案抓查处,无案抓预防,把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消灭在萌芽阶段。
(四)改善“村官”待遇,以有效防止发生违法经济犯罪问题。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通过“村官”才能最终落实到基层。改善“村官”待遇不能忽视。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拖欠“村官”工资的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及生活,同时也是其违法经济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五)加大打击预防力度,确保经济发展。针对农村干部犯罪较为突出的现状,在加大查办村级干部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的同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信访工作的作用,重视农民的举报和上访内容。对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经济违法犯罪案件发现一件,查处一件。特别对群众意见大,多次上访影响稳定的大案要案坚决从快查处,依法严肃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群众反馈。对不构成犯罪的违纪案件,既要将查办结果向群众说明情况,同时也要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为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民心、增加农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丛小民、肖功权
2009年 3月4日
第五篇:农村文化原因及对策
论文概要:本文通过作者的深入调研,提出连云港市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农村文化站投入、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有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就如何大力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对策。
关 键 词:农村文化 存在问题 对策
近年来,连云港市文化主管部门在全市城乡广泛开展了“在海一方”广场文化活动及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工作,通过多方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城乡文化的发展。但从整体情况看,市区文化活动较乡村来讲相对丰富多彩,农村文化活动仍然十分匮乏。是什么瓶颈制约了我市农村文化的发展,怎样推进农村基层文化改革?近日来,笔者深入到我市农村基层宣传文化单位进行深入的调研,以期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
一、连云港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层文化阵地投入不足,严重影响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基本文化阵地之所以投入不足,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言,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基层领导对文化的认识不到位,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中心工作忙起来不要。对西部落后地区来讲,主要是乡镇财力不足,无力投资。有的地方,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考核,做一时的表面文章,检查组来了找几间房屋应付一下,检查组一走又物归原主,文化站成了超级“流动站”。当前,在不少农村,文化设施大多数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投资建设,至今已破旧不堪,尤其是乡镇电影院1/3以上是危房,有的已经倒塌。特别是在近年来城镇规划过程中,文化设施大多处在镇区的黄金地段,由于工业开发、道路建设等原因,1/3的文化设施流失,被随意挤占、挪用、变卖。
2、基层队伍建设人才不足,严重影响新农村文化队伍的稳定和
壮大。
业余团队要靠文化站专职干部去抓,因此文化干部个人的文化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业余团队的建设成效。当前农村文化站干部队伍建设却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年龄老化、素质不高;二是专职而不能专用,人才大量流失;三是通过不当手段安排不懂文化的人进文化站,占编制、拿工资、不干事。造成没有文化的人出不去,有专业才能的进不来。
基层文化干部人心浮动,有的改行,有的被随意抽调,也有的尽管还在文化工作岗位,但观念比较旧,很少有更新知识的机会。现在一说起改革,在有些农村基层文化干部的心目中就认为是为了减人、减支、减编制。不错,改革的手段是为了精简机构,建立高效政府,但基层文化体制改革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有一支高度负责、“一专多能”的文化队伍。
3、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建设缺乏创新,难以满足农民
精神生活需求。
这些年连云港各乡镇文化活动确实彼此起伏,一个接一个,但大多数单调枯燥,缺乏新意。有的乡镇活动虽多,却流于形式,应付为主,不肯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上下功夫,看上去很热闹,但真正是农民参与的却很少,难以让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当前,随着农村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到位,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但文化工作却长期处于“弱势”,仍是传统的吹拉弹唱和读报,参与率不高,几乎所有的文化消费都在一台电视机上,或者三五成群地邀约在一起搓麻将。其根本原因就是这里的基层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导致乡镇文化站长期受到冲击,致使乡镇文化站在农村基层的龙头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就当前开展的文化“三送”工作而言,农民就颇有怨词。某县电影公司根据县“三送”活动统一安排,到某村组织了一次电影放映活动,经过提前几天的宣传,当晚来了一百多位农民。可第一部影片上映后不久,就有几位农民离场;放映第二部时,有一半人离场;第三部放完时,只剩下三四个观众。乡文化站对此十分不解,事后专门对此进行了调查。当天坚持看完电影的一位民办教师直言不讳地道出了其中的缘由:不是农民对送电影的形式不接受,而是对有些内容不喜欢。譬如,那天放映的第一部关于养猪的科教片,其内容早已过时;第二部战争片,很多人小时候就看过;第三部武打片,农民更不爱看,因为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来的尽是些老人。农民对不喜欢的电影说不,至少给广大文化工作者传递了这样几个方面的信息和启示:首先,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增长的。如果我们用一些过时的、陈旧的、不对路的影片来糊弄农民,农民肯定不会买帐。其次,送文化下乡的形式要不断改进和丰富。就送电影而言,片源奇缺,某县电影公司两年才进5部新片,怎么能满足二十多个乡镇放映!再者,乡镇电影机器老化,声、光、色效果极差也是主要原因。综上所述,并非农民看电影难,而是农民难以看上好电影。今后我们送文化下乡,不能仅仅局限于送电影等,还要注重帮助农村培训文艺骨干,建设文化阵地,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再次,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文化”工作,无论是放电影还是文艺演出,一定要适合广大农民的口味。
4、文化站定位不准,乡镇文化站改革与农村综合改革不配套。
当前,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正在进行之中,但对于基层文化体制改革尤其是乡镇文化站改革在有些地方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位,有的定性为全民事业单位,有的定性为文化经营单位。定位不准,造成有的文化站与广播站的撤并,与广播站分分合合,用广播站经营性管理模式生搬硬套在文化站上,具体操作起来不伦不类。为此,基层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对乡镇文化站有一个准确定位,并与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同时进行,协调发展。
二、解决农村文化站发展的主要对策
1、必须尽快出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相应法规,以保证文化经费投入。
要明确规定文化阵地面积与乡镇人口的比例;要建立合理的领导班子考核机制,提高文化的考核分值,健全严格的奖惩制度;要尽快制定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对已建成的达标文化站,任何单位和部门都不得挤占、挪作他用,已经挤占挪用的要立即收回,限期使用。对经济条件差的乡镇可采取政府出资补贴等措施;对那些在经济条件并不很好的情况下却能让文化工作红红火火的乡镇领导则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对文化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应及时总结和推广,鼓励乡镇领导和文化干部上下齐心,为促进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做出新贡献。
2、必须建立严格的文化干部考核任用制度,以保证文化站队伍的稳定。
要通过规范的制度,把具有群文业务专长的人才吸纳到文化站,把热爱群文、有较强文化创新能力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推荐到文化站长岗位上;要彻底杜绝任人唯亲现象,避免让那些不懂文化、毫无责任感的人混进文化队伍,危害我们的农村文化事业。
3、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首先要逐步改变只停留在唱唱跳跳一般层面上的演出活动的老格局,注重文化活动的特色和个性,因地制宜地广泛开展一些适合农民口味的自娱自乐活动,力求有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表现内容,并体现较强的群众性和参与性。其次,我们要抓住各地的文化品牌。俗话说: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我们要继承和发展本乡镇、村落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包括动态的表演艺术和静态的造型艺术,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第三,大力提倡中小型文化活动,不要为了一时的文化政绩而搞脱离农民群众需要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去年就有一个县花300多万元举办大型明星演唱会,当地老百姓心痛地说:花这么多钞票真是劳民伤财!这笔巨款如果用于当地的文化阵地建设,岂不更贴近农民的实际需要?
4、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平台。
政府统揽、财政支撑、社会合力、资源下移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对策,具体说来:第一,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撑体系,落实文化经济政策。从当前许多省市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这个实际出发,切实增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资金所占的比重;在政府预算中设立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金,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文化基础服务质量。一是文化交流平台,每个中心村和较大的行政村都应该有篮球场、文化活动室等公益性文化设施作为文化交流平台,对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在融资、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建立以民间艺人为主体,组建以镇乡村曲艺团、小剧团、秧歌队等为载体的业余文艺团体作为文化交流基本组织;二是农村文化队伍培训平台,以农村业余文艺骨干为重点,以县及镇乡文艺团队工作者义务定向培训为辅助,实施“农村文化艺术人才培育工程”,从而为农村带来实实在在的文化利益,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