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在看完《上学路上》这部影片后,我对农村的贫困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影片中,主要是以主人公王燕没有钱上学来体现农村生活的,通过她的挣学杂费的经历让我看到了农村小孩上学的困难。也看到了在农村生活、养家、上学需要付出多少艰辛。
一、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表现
首先,农村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一遇天灾人祸,会导致很多的不幸。也正是这个原因,农村没有发展为城市,各类工厂、产业、医院、学校都不会来到农村,也导致农村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恶化。第二,具体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跟不上农村的需要。相信大家也看过“放羊-攒钱-结婚-生娃-放羊”这个故事,正是由于缺少教育,农村家长认为越是穷越要生更多的孩子来当劳力,来养活家。也正是因为这个观念,导致农村更加贫困。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导致生育行为与计划生育政策相悖。由于诸多主观、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农村独特的、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生育观念。例如,在农村以“传宗接代”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落后生育观念,驱使农村计划外生育普遍存在,超生数量增加,从而导致盲目的实际生育行为。这些都是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矛盾,无法减轻人口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无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财政收入水平低,缺乏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由于长期处于公共收入水平低下的阶段,贫困县无力增加投入以改善贫困社区的公共设施、基础社会服务的低水平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二、改善农村贫困现状的对策
1、加大农村公共设施投入力度,增加财政投入。农村反贫困应针对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而贫困的认识不足问题,努力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实现农村公共供给扶贫。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公共产品对农村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不同,将农村公共产品分类,其中可持续发展类公共产品,如大江大河的治理、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计划生育、基础教育等应由政府承担起主要供给人的责任,这是其不可推卸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角度出发,政府要逐渐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即便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效率损失。另一方面,也应该贯彻落实三农政策。
2、加强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制度。贫困的根源在于愚昧,所以教育是治国之本更是扶贫之本。贫困地区往往有很久的贫困与灾难大的历史,尽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基础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发达地区及社会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使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长期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下,长此以往就在经济和社会的差异中显现出来。由于这个状况,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主要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资兴办中小学校,对贫困地区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向学生免费提供教学辅导材料和学具以及统一购买校服、卧具。此外,还要严格按照国务院文件规定,规范收费行为,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教育乱收费,严禁挪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及教育专项资金。
3、适当地减少农村税收。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取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轻农民负担。但是,从我国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看,很多地区的农业
负担并没有根本性改变,主要是各种名目的乡镇杂费及其他各种收费增加了不少,造成了农民总体负担根本没有下降。对贫困地区来说,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直接减少了这些乡镇的财政收入,使这些乡镇立即陷入财政资金入不敷出状况。因为乡镇的学校教育开支、行政开支等很大程度上都靠农业税,而有些支出是必不可少的,如乡村学校的正常经费和教师工资、乡镇工作人员的一些正常开支等,实行了农业税减免,如果政府相应的配套措施不济是跟上,乡镇的收费就在所难免,农业税收优惠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在政府对贫困地区实行农业税收优惠政策时,最主要的便利措施就是加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如果该措施跟不上,则乡镇的正常支出就难以维持,势必会产生新的收费项目,从而使其反贫困效果受到影响。要形成税收优惠政策向贫困地区制度优惠倾斜的格局,一方面政府要提供给贫困地区优惠政策和制度安排,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帮助贫困地区创造出良好的投资环境。只有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综合优势,才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劳动者脱贫致富。
4、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当前的中国,减少贫困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社会保障制度。但在我国农村,长期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还存在着巨大的障碍,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农民收入低,难以承受较高的保险费支出;二是国家用于农村的社会保障支出非常少,难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基金。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农民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因病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传统的土地保障正变得越来越弱,家庭结构变化导致家庭保障功能弱化等等都要求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为此,有必要通过国家立法,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国家制度、资金来源和管理上保证农村社会保障的正常开展。鉴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以及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的实际问题,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首先应该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不需要农民缴费,而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资,政府还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和农村社会优抚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不仅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贫困地区劳动人民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鼓励与支持,特别是我们大学生团体也学要尽自己一份力。例如,在假期可以去贫困地区支教,平时不用的衣服、书籍都可以捐出去,为贫困地区的人民做一点事!
第二篇:农村老年人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
农村老年人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
作者单位:### ###市###乡党委副书记、政协联络员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老年人数量逐渐增加,老龄化程度加快、高龄趋势明显的特征更加突出。加强老年人心理问题研究,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心理研究显得十分迫切。本文将结合乡镇实际就这些问题简单探讨,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共同关注农村老年人心理研究及。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老年人
正 文:
一、加强农村老年人心理建设的重要意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的规定,60岁以上可称为老年人。步入老年期是他们走向人生的完成阶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后时期。老龄问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人口的主要问题,而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又是核心问题。由于老年人个体的差异,使得他们健康状况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有的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思维动作敏捷,生活乐观向上;而有的老年人,则思维迟缓,动作缓慢,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抑郁、老年痴呆等心理症状。因此说,在重视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老年人心理发展的现状、困难和问题及措施:
(一)农村老年人心理特性 1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1.1感觉的年老变化:人到老年期后,感知觉是衰退最早的心理机能。具体表现为视觉退化、听力下降、味觉、嗅觉逐渐减退,身体机能开始弱化。
1.2记忆的年老变化: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如放一件东西,过后就想不起放在哪里了;见到以前的同事、朋友,却想不起在哪见过面或叫什么名字了等等。据有关资料记载,经常用脑的老年人记忆力下降缓慢。但下降的进度却随个体的差异而不同,有些老年人甚至患有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造成记忆认知能力的严重下架,甚至“返老还童”。
1.3思维的年老变化:往往人到老年期后,随着社会,生活阅历的丰富,各方面能力的不断积累,逐渐完善,表现出更多的成就、稳重和智慧,但思维能力却存在普遍下降的趋势。如思维比以前迟缓,反应速度不如以前等等。特别是农村老人,由于普遍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鲜事物本来就较慢,老了以后情况更甚。
(二)老年期的社会特征
2.1生活变化:绝大多数人年老都要退休,转而进入老年生活,由“我能干”变成“要人养”,这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生活事件,面对正常的角色变迁,怎样能尽快建立起新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形成一套与年龄相适应的生活模武,就显得非常重要。
2.2人格的变化:老年人的人格特征变化,既表现在对自己身体功能的敏感,担心自己得病,又表现在害怕孤独。比如:离开家人的失落感和信息缺乏感是多数老年人的普遍感受。最普遍的是老年人在家庭关系中的失落,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孤独感最深。再有,人到老年,适应性差,对事件的应娈能力也有所下降,有时他们还表现出倾向拘泥、刻板的行为,在解决问题时也往往为了追求谨慎,而使决断速度减慢,注重准确性、经验性,话语多,观念趋于保守。
2.3接受能力的变化。老年人愿意回忆起往事,往往絮絮叨叨对往事讲个不停,对新事物接受程度能力差,以上这些都是老年期前见社会性方面的变化。
(三)###乡老年工作现状 1.基本情况
###市###乡位于###市东郊,面积34.6平方公里,耕地2.46万亩,辖##个村,#####余口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60岁以上老人####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3.02%。近年来,我们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老龄工作。全乡##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老年协会,健全了组织机构,并按要求建设了老年活动室。老年文化活动建设迈入了规范化、制度化发展新阶段。其中,###、香邑、北王等村的老年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
资,收入不高,如果要养老又要扶幼,确实力不从心;四是医疗费用逐年增大;五是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精神文化匮乏。农村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非常少,活动范围只是局限在村头巷尾散步聊天或打麻将,而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既难以组织又无力开展。
2.4.侵权行为时有发生,老年维权步履艰辛。有不愿意和老人一起居住的或不给老人房子居住的,不愿意赡养老人或无力赡养老人的,甚至出现打骂老人等严重侵犯老人身心健康行为。由于老年人文化水平低,对法律知识不了解,再加上多数老年人传统观念根源蒂固,认为是“家丑”,不愿外扬,只能是忍气吞声,农村老年人维权意识薄弱。
三、对策及建议
做好老年人“精神赡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让老年人享受“精神温馨”。
1.要高度重视,强化认识,动员全社会力量搞好老年工作特别是老年人心理慰藉等方面的宜传和教育,大力倡导子女、社团等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切实提高全社会对“老有所养”认识;子女要做个很好的倾听者,协助老年人回忆往事,刺激老人的感官,阻缓感觉器官的退化,要结“忘年交”,推迟其心理老化。
2.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个方面,以多种形式搞好养老工作,满足老年人精神生活。关于社会养老,建议上级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从设施设备、人员培训、体制机制等方方面面入手,切实担负社会责任和政府职责。
3.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又日益严峻的今天,养老就不再是个别家庭的事情,而是一个有重大社会影响和社会意义的问题,要动员全社会共同解决养老问题;切实维护好农村老年人合法权益,子女要多抽时间陪老人说话、聊天,让老年人多参与家庭决策,充分感受关爱关心。
4.还要充分发挥老年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老年人要关注自身的精神及心态的调整,走出心理误区。要积极激励老人潜能的开发。
5.创新扶老尊老爱老理念,通过开办“时间银行”,开展有偿助老活动;通过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扎实开展义务帮扶老年人活动;通过举办老年人健身秧歌舞蹈活动、老年书画、老年体育等多形式活动,提高老年人参与社会水平。
二〇一二年五月
作者单位:###市###乡政府 地 址:###市##路 邮 编:043000
第三篇:浅谈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一、对贫困概念的定义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中外学者都给贫困下了一个与其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相适应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得到普遍接受的界定。所以说贫困是一个带有社会性、历史性和地域性内涵的概念。现在对贫困概念的界定由过去狭义的经济视角转变为广义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元视角。早期的贫困定义局限于物质生活,强调物质和收入的绝对数量;而广义的贫困定义则把个人能力和社会公平也纳入其中,更倾向于运用相对指标来度量贫困。
课上也讲到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为了避免过于主观,以收入作为决定性因素的判断贫困的方法就是绝对贫困,也就是说个人和家庭依靠劳动所得的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相对贫困是以关系的理解和确认为决定因素的判断贫困的方法。可以理解为不同地区之间或各阶层之间因的收入差别而产生的贫困。
在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了,下面我就列举一些农村贫困的现象或实例并去分析其贫困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二、我国农村现阶段贫困现象列举及表现
1.贫困人口规模保持相当大的数量。
我查阅到了一个资料,国务院新闻办2012年年底发表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显示,我国扶贫标准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2000年底的9422万人减少到2011年底的2688万人。虽然说贫困人口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减少,但是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仍是相当大的,而且在贫困线边徘徊的人或者家庭,也同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特困人口问题难以解决。
大部分特困人口,居住在耕地匮乏、水源困难的高原山区以及地处边陲、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和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且其中多为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自然条件及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对特困人口问题的解决,已成为一个长期和艰难的问题。
3.物质贫困
我在课件上看到了两幅非洲贫困儿童的照片,从照片可以看出儿童骨瘦如柴,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儿童,在物质上贫困,营养跟不上会是常见的现象。一个小孩在拮据的条件下生活,可以看出当地生活环境恶劣,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当前我农村因物质贫困会引发的一些问题。在农村可能会有一些老人因无人赡养而过着凄苦的生活、十多岁的孩子辍学回家或是外出务工、患有重症的人因没钱治疗而选择在家等死。
4.精神贫困
我听过贫困文化这样一个词,比如一个家庭几代人都处于贫困状态,形成了一种习惯或者文化,他们的后代也受这样的影响而不去努力改变现状。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精神贫困。在一些农村赌博现象是很普遍的,这可以上升为一个精神层面的问题,赌博者没有一种靠努力而改变贫困的精神意识,而是寄于赌博而换得钱财。
5.教育贫困
说到了精神贫困,就不得不提教育。我看到过报道,一些西部贫困地区寄宿小学的孩子们的生活状况。孩子们背着粮食、柴禾和锅碗去上学,从来不吃早餐,一天只吃土豆煮酸菜汤。物质的贫困导致了教育的贫困,这对农村孩子接受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有的学生可能由于家庭贫困学而放弃上学。在农村教学设备不健全、没有合格的老师、硬件设施差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三、对我国农村贫困现象成因的分析
1.自然环境原因
现有的这些贫困人口很多集中自然环境、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地区,贫困的发生与贫困程度与生态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地区农业的生产条件极差,水资源短缺、土地贫瘠、生产技术落后。而且由于山区、内陆等地形因素,导致与外界联系不畅,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差。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反过来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2.结构不平等原因
制度的不平等、社会政策的不平等、资源分配和占有的不平等都有可能导致贫困,农民本身就处在一种相对弱势的地位,一些制度和政策的倾向性就可能不利于农民。比如在农村内部乡村干部成倍地增加,间接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3.经济原因
在整个经济波动中或者萧条的经济背景下,农民受到双重压力,一是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农业收入大幅度减少。二是在非农产业中就业的农民工受到排斥,使打工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减少。
4.贫困文化影响
贫困文化是贫困的人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了一套特定形式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体系等。穷人基本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利用努力摆脱贫困之命运成了一整套价值观念。这种亚文化会对周围人群,特别是后代产生巨大影响。贫困文化的延续与当地教育的落后有密切联系。比如,缺乏市场经济观念,缺乏创新与改革的意识,依赖政府的救济与扶持,安于现状。
5.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后和缺失
在自然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教育与医疗水平十分低下,教师资源极度短缺,教育投资力度小,导致农民受教育水平低下、无技术特长。公共医疗体系不健全、基本医疗福利缺失,造成农民处于“有医无钱”的状态。身体健康得不得保护的情况下,农民创收和摆脱贫困只能是一句空话。还有如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严重缺失。一旦发生病死等风险,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的农民个人及其家庭很难抵御。社会保障资金落实难、政策覆盖范围小、救助标准低等,导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名无实。
四、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
1.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比如最基本的交通。对于一些河流的治理、农业器具、基础教育校舍等都应由政府承担起来。政府要逐渐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减少效率损失和浪费。
2.加大教育力度
教育是治国之本也是扶贫之本。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及社会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长期化的差距使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长期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下,其差异长此以往就在经济和社会中显现出来。加大教育,同时降低贫困文化对于下一代的影响。兴办中小学校,对贫困地区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建立专项资金等等。
3.经济扶持
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轻农民负担,还是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增加经济补贴。同时引导贫困地区农民进入市场创业。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对贫困地区的投资与开发。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劳动者脱贫致富。
4.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由于农民收入低,难以承受较高的保险费支出还有国家用于农村的社会保障支出不多。还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和农村社会优抚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报告)、案例评选
类别:论文市州报送编号:
题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姓名:高士标
单位: 白银 市 会宁县(区)党家岘乡初级中学联系方式:***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党家岘乡初级中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士标
(白银市会宁县党家岘触及中学,白银,730700)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对外开放不发的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率迅速增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大量涌向城市,结果许多子女都被留在原籍由祖辈或父母中一方或他人来抚养、管理和教育,这使得子女与外出打工的父母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区,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与之相对应,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也随之产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研究开始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现状有较全面地了解,才能更好地继续深入此项研究,为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现状 对策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1.1 “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对外开放不发的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率迅速增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同时,由于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害频发,一些地区出现连年颗粒无收的现状,为了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农业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的现象日益严重。
1.2 “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大环境和转移者自身的条件所限,结果许多子女都被留在原籍由祖辈或父母中一方或他人来抚养、管理和教育,这使得子女与外出打工的父母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区,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
1.3 “留守儿童”的涵义
“留守儿童”,顾名思义,就是留在家里、守住故土的孩子,这其中当然包括单亲和孤儿,他们的抚养、管理和教育主要依靠父母一方或祖辈或他人。
1.4 “留守儿童”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些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各省市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的问题倍受社会关注,很多学者投入到该问题的研究行列,并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解决办法。这些理论成果正在指导着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教育,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而今,这个问题已在全国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投入到该问题研究的行列中来,相信在未来的中国,该问题会得到妥善的解决。党家岘乡初级中学“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对我校“留守儿童”的调查和了解,综合各方面的材料,发现我校“留守儿童”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2.1 感情脆弱,自卑感强
由于 “留守儿童” 过早地家庭缺失和家庭价值意识淡薄,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无助感和安全感,使得孩子的心理很脆弱,感情没有寄托,自卑心理增强。
2.2 亲情缺失
亲情关系,虽然不能直接介入孩子的认知结构本身去决定什么,但是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动机、态度和性格等诸多方面,所以成了间接影响孩子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必要的安慰和关怀。当孩子受了委屈或遇到挫折时,得不到及时的安慰、开导和鼓励,孩子长期忍受着寂寞与孤独。就算父母能够通过电话联系,但父母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成绩,却一再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导致孩子一直生活在焦虑与紧张之中。他们幼小的心灵过早地体验了无助的感觉,直接影响了他们行为、心理、人格与智力的发展。
2.3 性格缺陷
由于农村文化的影响,周围人群对“留守儿童”的冷嘲热讽,使得他们性格孤僻,忧郁自闭,不愿与别人交流,不愿与外界沟通,这些压抑的情绪得不到有效的释放,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孩子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严重断层。再加上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脱离父母生活,临时监护人不会管也管不了,他们的管理只局限于吃饱穿暖少生病的表层关怀,无法给孩子全面的、有效的教育。在调查中发现,临时监护人为祖辈的,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过分的溺爱、放纵,不愿严加管教,只求和睦相处,父母在外也鞭长莫及,由于孩子长期处于“无人管”状态,导致他们形成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叛逆、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在家不听监护人或长辈的教育和劝导,在校无视学校纪律,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不合群,无集体荣誉感。
2.4 价值观的扭曲
我校坐落于会宁县东南部,距县城40公里,南与静宁县接壤,东和杨集毗邻,北连翟所乡,西靠侯川乡,为会宁、静宁、通渭三县交界之地。由于近年来党家岘乡农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导致大量劳动力剩余。同时,为了能够更快、更早地摆脱贫困,大多数农民工涌向城市。更有甚者,只为了自己的腰包比别人的鼓,致富心理膨胀,攀比之风盛行。逢年过节回家,不关注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问题,甚至对孩子不闻不问。部分父母由于常年在外,不能关心照顾孩子从而内心愧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教育”的方式进行补偿,结果造成部分“留守儿童”的零用钱数量猛增,挥霍自由度不断扩大,养成了他们奢侈浪费、摆阔攀比的陋习。另外,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辨别意识,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产生厌学情绪,相信“金钱万能论”。从而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打工挣钱上,放弃了难得的继续求学机会。
2.5 学习成绩差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二:
2.5.1 从家庭方面看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塑造孩子心理的根本保证。然而,调查发现,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本身的文化程度较低,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很低,只局限于长好身体,长大年龄,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孩子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就辍学出外打工。
2.5.2 从学校方面看
党家岘乡现有十几所小学和独立初中,在十几所小学中,尤其是一些边远的完小,由于师资力量配备不足,教学任务繁重,本来已经跟不上形势的部分教师根本没有精力再去思考和研究“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群体的教育问题,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和问题,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疏导。我乡十几所学校,不但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更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根本无法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针对学生心理的教育。3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3.1 社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严重。首先,要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让全社会意识到“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其次,建立健全各种监督机构,让“留守儿童”能够得到全社会的热心帮助和关注。最后,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加强一些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让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
3.2 适时的亲情沟通才能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隐患 首先,外出务工父母必须经常和临时监护人沟通,适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心理变化,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远方的、心底渴盼的那份、大公无私的家庭的、父母的爱;其次,有关部门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尽量搭建子女和父母情感交流的桥梁和平台。最后,虽然没有钱的日子难过,但是远在异乡拼搏奋斗的父母一定要定时和孩子沟通,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准确掌握孩子的想法,并且时刻以“地不耕误一茬,书不读误一代”来提醒自己孩子的重要性远远高于金钱,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
3.3 学校教育是重中之重
在当前的教育基础上,要不断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性,增设心理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加强“留守儿童”心理、生理和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同时,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还要给“留守儿童”特别的关爱以感化他们脆弱的心灵;适时谈心,以释放他们压抑的情绪;个别辅导,以补偿他们缺失的爱。
3.4 家庭幸福温暖才能融化孩子冰冷的心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我校部分“留守儿童”家庭不完整或不和谐,父母离异或经常吵架,导致孩子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孩子成长过程中人格、性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我建议父母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吵架,更不应该谈及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话题。不管怎么样,都应该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用家庭的温暖和和睦的氛围给孩子爱的教育,温暖“留守儿童”那可趋于冰冷的心,让他们找准人生的方向。
总之,“留守儿童”这一时代的“附属品”的心理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新问题和难题,既然不能回避,就应该想办法解决。调查显示,这个群体的数目在不断扩大,说明这个难题将会长期存在,其心理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会更加凸显。为此,政府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社会经济战总目标,综合解决,达到标本兼治。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将其上升到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去研究解决,全社会共同努力,最终全面彻底地解决好“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2]
[3]
闵永胜,姚本先,《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年 第1期; 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张珍辉、彭尚平.《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6(11).作者简介
姓名:高士标,性别:男,出生年月:1984.01.24,毕业日期:2007.06.20,毕业院校:天水师范学院,最后学位:本科,工作单位:会宁县党家岘乡初级中学,职务职称:中学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生物、英语、心理学,通讯地址:白银市会宁县党家岘乡初级中学,邮编:730712,电话:***,E-mail:gsb-0124@163.com
第五篇:农村信访工作现状及对策
农村信访工作现状及对策
成因分析
一、物质利益受到侵害。
一是土地承包权没有保障。2003年3月,我镇各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刚刚结束,就有一个村民来反映,新当选的村委会要收回他承包的土地。当时我们看了该村民拿来的土地承包证书,我们知道,98年我国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承包期30年不变,所以该村委会收回他的土地
是不对的。我们研究了一下有关政策,有三种有关政策,有三种情况村委会不能收回土地。一是村民外出将土地交给村委会,这种情况是村民将土地交给村委会代保管,村委会不能将土地收回,村民回来后,要求继续承包土地,村委会必须将土地交给该农民。二是依据法律,村民有权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转包,村委会不能以你已将土地转包他人而将土地收回。三是如果该村民外出打工,承包的土地由基亲属代为耕种,村委会不能以此为由将其土地收回。此类信访问题在98—99年较多,占信访量的1/3。现在还存在一些遗留问题。
二是局部过重的农民负担。1998年至1999年,这两年有部分村民来访,反映其所在村闲置干部过多,(其中有个村有57个干部),农民负担过重,还有一个村的来访者反映该村土地税定得过高,超出村民承受能力。
三是农村资源发包缺乏透明度。农村机动地、“五荒”和集体资产的发包、转让、出售,暗箱操作且价格低廉,有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使集体利益受损,农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物不平则鸣”,故而上访。2001年4月2日,中内泡135名村民到区政府上访,4月3日到市政府上访。9日、16日又到区政府集体上访。4月10日又到市里上访,并在市政府滞留两天一夜。他们这次大规模上访的原因就是因为该村委会在没有征得村民同意的情况下,将村集体的水面低价承包给了他人。
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
一是政务财务公开不到位。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有权利参与集体事物管理和建设,有权对集体重大事项和财务状况进行监督。但个别村屯无视农民的种种权利,公开流于形式,“说芝麻避西瓜”,搞“模糊战术”,农民“雾里看花”,疑窦顿生,有被愚弄的感觉。98、99两年我办共接待因村务财务不公开而上访案4件次。
二是基层民主工作有薄弱环节。实行村民自治后,个别村民主建设没有到位,尤其是农民对村级事务的民主监督无法行使,主人公地位没有保障。例如有的村民来反映该村的理财小组等于虚设,根本派不上用处。
三、村级事务管理混乱。
有的村帐目不公开,个别村干部有贪污嫌疑,有的凭借权利乱用“两工”,有的资源发包上多吃多占、偏亲向友,“肥水不流外人田”,看着“糊涂帐”农民心犯嘀咕,事不顺,心不平,如梗在喉,不吐不快。几年来,我办共接待因此来访5件次。
四、工作方法简单生硬。
在税费征缴、“一事一议”、村委会换届选举和分摊任务时,有的镇、村干部缺乏必要的思想教育,重“统”轻“疏”,话没说透,理没说清,干群沟通少,工作线条粗,农民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故心存芥蒂,对干部不信任。我经常接待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进政府就要找区长,找区委书记,待问明原因是,他因事找到镇、村干部时,他们的回答是“愿上哪告上哪告”,或者说“我就不管”。
五、干部作风问题。
农村干部工作较为辛苦,但由于方式方法问题,一些农民不理解,因而管理工作难做,逐渐失去了责任感。有的缺乏民主,涉及农民利益的事情,往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拉大了同群众的距离,增加了干群的对立情绪,有的办事不公平,偏亲向友,以势压人,谋取私利,甚至奢侈浪费,违法乱纪,加大了集体亏空,加重了群众的愤懑情绪。在干群矛盾面前,有的缺乏自省,认识不到干部作风是干群紧张的导火索和崔化剂,片面归结为农民素质低而加以推卸。2001年初,有一个村的村民到市、区集体访,反映了14个问题,经区里调查核实后给予答复。但他们不服,最后演变为要求罢免该村的村委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群关系紧张。
六、政策法规落实走样。
有的村干部政策水平低或者出于少数人利益需要,在贯彻落实农村各项政策时,或截留政策,或曲解政策,或擅定土政策。殊不知,农民已从宣传媒介上知晓了政策精神,这样做只能引发矛盾,效果适得其。1997年,不知出于何原因,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期未满之时,有一个村擅自将土地进行了调整,结果导致97-98年产能建设用地补偿款无法发放,部分村民越级访不断,至今不能解决。
主要对策
一、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意识。
一是建立农村信访领导责任制。把农村信访工作摆上镇村党政主要领导的工作日程,切实做到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负全责。二是建立信访目标考核制。将农村信访纳入各级干部工作目标考核范畴。在考核、评估和使用干部时,把其分管或主管的信访工作
列为重要内容,从而增强各级农村干部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强化信访工作逐级负责制。为避免推诿扯皮现象,工作中应该严格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这样,目标清晰,责任清楚,便于跟踪问效。四是实行领导包案制。我区每年都将较为重大的信访案进行“三包一保”,并以文件形式下发,那里就包括我们的镇领导和村领导。“三包”是
包接待、包处理、包落实,一保是保稳定。五是实行信访首问责任制。凡第一个接访者必须突破时空限制,“一竿子插到底”,直到将上访问题处理完毕,力避“踢皮球”和“接力赛”。六是强化“一案三查”制度。为避免出现重访、缠访和越级访现象发生,可实行“三查”,即一查上访问题产生的原因,二查接待处理中有无违法现象,三查上访者有无违法行为,这样三管齐下,多头并举,标本兼治,有助于消除有访不查,查而不结,结而无果的弊端。七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对那些不负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实行责任追究。
二、加强政策法律宣传,重视思想引导。
农民之所以上访或者说在上访过程中有违法行为,都是因为他们对党在农村的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经常的向农民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如土地承包、农民负担、合同管理、税费改革和村民自治等,同时要宣传《信访条例》、《黑龙江省逐级访规定》《黑龙江省信访收容遣送工作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例如《信访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多人反映共同意见、建议和要求的,一般应当采用书信、电话等形式提出,需要采用走访形式的,应当推选代表提出,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黑龙江省信访收容遣送工作规定》中的第七条规定:上访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可予以收容遣送。(1)所提出的信访事项已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得到解决。仍坚持无理要求,经批评教育无效,继续纠缠不休者;(2)将老人、病残人、儿童舍弃在信访接待单位,进行要挟,经批评教育仍不改者;(3)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造成不良影响串联怂恿上访人员纠缠取闹经批评教育无效者;……(8)其他严重影响信访秩序、国家机关工作秩序,经批评教育不改者。上述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宣传,不断增强农民的法律责任感,增强自觉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三、变上访为下访,化被动为主动。
农村信访干部要屏弃传统的“你上访,我接待”“你提问题,我协调”的工作方法,变静为动,变上访为下访。这不是简单的概念转换,也不单单是工作机制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工作作风的转变。对待下访问题,我们应注意勤、快、实。“勤”,即要多下基层,勤深入到群众当中。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只有善于倾听民声,捕捉民意,才能化解矛盾稳人心,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才能落到实处。“快”,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要树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观念,清除群众问题“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思想倾向。要抓住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及早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给群众一个及时、满意的答复。”实’,即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要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常怀爱民之心,常行为民之举,始终把发展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放在首位,尽快让群众富裕起来。实事办多了,矛盾就减少了,上访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四、狠抓政策落实,坚持依法信访。
在贯彻落实上级方针、政策时,要严格按政策办事,严格工作程序。对政策落实不到位或有偏差的应及时予以纠正,对侵犯集体和村民利益的及时查处,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2001年春中内泡村水面外包一案的及时解决,就是依法信访的典范。有一个村因占地补偿问题引起群众上访,此问题经过市纪检监察部门调查合适后,给相关领导进行了党纪、政纪处分。同时,对那些无理取闹的上访者也要依法打击,依法维护我们的信访秩序。“7.30”事件中的违法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从这几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依法信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执法机关要依法行政,二是对违法上访者进行打击。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村委会是没有执法权的。
五、讲究工作方法,顺应民心民意。
农村在开展工作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力求动机与效果、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把握不准的问题要调查研究,不轻易表态,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取得谅解,限期解决。对涉及面广、事关重大的问题要周密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多发挥村民理财小组、民调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还要注意信息沟通,把一时解决不了的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争取上级的支持。同时耐心细致的做好上访群众的疏导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激化矛盾。
成因分析
一、物质利益受到侵害。
一是土地承包权没有保障。2003年3月,我镇各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刚刚结束,就有一个村民来反映,新当选的村委会要收回他承包的土地。当时我们看了该村民拿来的土地承包证书,我们知道,98年我国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承包期30年不变,所以该村委会收回他的土地是不对的。我们研究了一下有关政策,有三种有关政策,有三种情况村委会不能收回土地。一是村民外出将土地交给村委会,这种情况是村民将土地交给村委会代保管,村委会不能将土地收回,村民回来后,要求继续承包土地,村委会必须将土地交给该农民。二是依据法律,村民有权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转包,村委会不能以你已将土地转包他人而将土地收回。三是如果该村民外出打工,承包的土地由基亲属代为耕种,村委会不能以此为由将其土地收回。此类信访问题在98—99年较多,占信访量的1/3。现在还存在一些遗留问题。
二是局部过重的农民负担。1998年至1999年,这两年有部分村民来访,反映其所在村闲置干部过多,(其中有个村有57个干部),农民负担过重,还有一个村的来访者反映该村土地税定得过高,超出村民承受能力。
三是农村资源发包缺乏透明度。农村机动地、“五荒”和集体资产的发包、转让、出售,暗箱操作且价格低廉,有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使集体利益受损,农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物不平则鸣”,故而上访。2001年4月2日,中内泡135名村民到区政府上访,4月3日到市政府上访。9日、16日又到区政府集体上访。4月10日又到市里上访,并在市政府滞留两天一夜。他们这次大规模上访的原因就是因为该村委会在没有征得村民同意的情况下,将村集体的水面低价承包给了他人。
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
一是政务财务公开不到位。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有权利参与集体事物管理和建设,有权对集体重大事项和财务状况进行监督。但个别村屯无视农民的种种权利,公开流于形式,“说芝麻避西瓜”,搞“模糊战术”,农民“雾里看花”,疑窦顿生,有被愚弄的感觉。98、99两年我办共接待因村务财务不公开而上访案4件次。
二是基层民主工作有薄弱环节。实行村民自治后,个别村民主建设没有到位,尤其是农民对村级事务的民主监督无法行使,主人公地位没有保障。例如有的村民来反映该村的理财小组等于虚设,根本派不上用处。
三、村级事务管理混乱。
有的村帐目不公开,个别村干部有贪污嫌疑,有的凭借权利乱用“两工”,有的资源发包上多吃多占、偏亲向友,“肥水不流外人田”,看着“糊涂帐”农民心犯嘀咕,事不顺,心不平,如梗在喉,不吐不快。几年来,我办共接待因此来访5件次。
四、工作方法简单生硬。
在税费征缴、“一事一议”、村委会换届选举和分摊任务时,有的镇、村干部缺乏必要的思想教育,重“统”轻“疏”,话没说透,理没说清,干群沟通少,工作线条粗,农民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故心存芥蒂,对干部不信任。我经常接待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进政府就要找区长,找区委书记,待问明原因是,他因事找到镇、村干部时,他们的回答是“愿上哪告上哪告”,或者说“我就不管”。
五、干部作风问题。
农村干部工作较为辛苦,但由于方式方法问题,一些农民不理解,因而管理工作难做,逐渐失去了责任感。有的缺乏民主,涉及农民利益的事情,往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拉大了同群众的距离,增加了干群的对立情绪,有的办事不公平,偏亲向友,以势压人,谋取私利,甚至奢侈浪费,违法乱纪,加大了集体亏空,加重了群众的愤懑情绪。在干群矛盾面前,有的缺乏自省,认识不到干部作风是干群紧张的导火索和崔化剂,片面归结为农民素质低而加以推卸。2001年初,有一个村的村民到市、区集体访,反映了14个问题,经区里调查核实后给予答复。但他们不服,最后演变为要求罢免该村的村委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群关系紧张。
六、政策法规落实走样。
有的村干部政策水平低或者出于少数人利益需要,在贯彻落实农村各项政策时,或截留政策,或曲解政策,或擅定土政策。殊不知,农民已从宣传媒介上知晓了政策精神,这样做只能引发矛盾,效果适得其。1997年,不知出于何原因,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期未满之时,有一个村擅自将土地进行了调整,结果导致97-98年产能建设用地补偿款无法发放,部分村民越级访不断,至今不能解决。
主要对策
一、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意识。
一是建立农村信访领导责任制。把农村信访工作摆上镇村党政主要领导的工作日程,切实做到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负全责。二是建立信访目标考核制。将农村信访纳入各级干部工作目标考核范畴。在考核、评估和使用干部时,把其分管或主管的信访工作列为重要内容,从而增强各级农村干部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强化信访工作逐级负责制。为避免推诿扯皮现象,工作中应该严格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这样,目标清晰,责任清楚,便于跟踪问效。四是实行领导包案制。我区每年都将较为重大的信访案进行“三包一保”,并以文件形式下发,那里就包括我们的镇领导和村领导。“三包”是包接待、包处理、包落实,一保是保稳定。五是实行信访首问责任制。凡第一个接访者必须突破时空限制,“一竿子插到底”,直到将上访问题处理完毕,力避“踢皮球”和“接力赛”。六是强化“一案三查”制度。为避免出现重访、缠访和越级访现象发生,可实行“三查”,即一查上访问题产生的原因,二查接待处理中有无违法现象,三查上访者有无违法行为,这样三管齐下,多头并举,标本兼治,有助于消除有访不查,查而不结,结而无果的弊端。七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对那些不负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实行责任追究。
二、加强政策法律宣传,重视思想引导。
农民之所以上访或者说在上访过程中有违法行为,都是因为他们对党在农村的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经常的向农民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如土地承包、农民负担、合同管理、税费改革和村民自治等,同时要宣传《信访条例》、《黑龙江省逐级访规定》《黑龙江省信访收容遣送工作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例如《信访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多人反映共同意见、建议和要求的,一般应当采用书信、电话等形式提出,需要采用走访形式的,应当推选代表提出,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黑龙江省信访收容遣送工作规定》中的第七条规定:上访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可予以收容遣送。(1)所提出的信访事项已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得到解决。仍坚持无理要求,经批评教育无效,继续纠缠不休者;(2)将老人、病残人、儿童舍弃在信访接待单位,进行要挟,经批评教育仍不改者;(3)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造成不良影响串联怂恿上访人员纠缠取闹经批评教育无效者;……(8)其他严重影响信访秩序、国家机关工作秩序,经批评教育不改者。上述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宣传,不断增强农民的法律责任感,增强自觉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三、变上访为下访,化被动为主动。
农村信访干部要屏弃传统的“你上访,我接待”“你提问题,我协调”的工作方法,变静为动,变上访为下访。这不是简单的概念转换,也不单单是工作机制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工作作风的转变。对待下访问题,我们应注意勤、快、实。“勤”,即要多下基层,勤深入到群众当中。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只有善于倾听民声,捕捉民意,才能化解矛盾稳人心,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才能落到实处。“快”,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要树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观念,清除群众问题“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思想倾向。要抓住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及早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给群众一个及时、满意的答复。”实’,即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要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常怀爱民之心,常行为民之举,始终把发展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放在首位,尽快让群众富裕起来。实事办多了,矛盾就减少了,上访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四、狠抓政策落实,坚持依法信访。
在贯彻落实上级方针、政策时,要严格按政策办事,严格工作程序。对政策落实不到位或有偏差的应及时予以纠正,对侵犯集体和村民利益的及时查处,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2001年春中内泡村水面外包一案的及时解决,就是依法信访的典范。有一个村因占地补偿问题引起群众上访,此问题经过市纪检监察部门调查合适后,给相关领导进行了党纪、政纪处分。同时,对那些无理取闹的上访者也要依法打击,依法维护我们的信访秩序。“7.30”事件中的违法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从这几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依法信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执法机关要依法行政,二是对违法上访者进行打击。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村委会是没有执法权的。
五、讲究工作方法,顺应民心民意。
农村在开展工作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力求动机与效果、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把握不准的问题要调查研究,不轻易表态,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取得谅解,限期解决。对涉及面广、事关重大的问题要周密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多发挥村民理财小组、民调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还要注意信息沟通,把一时解决不了的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争取上级的支持。同时耐心细致的做好上访群众的疏导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激化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