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的科研资助研究
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的科研资助研究
宋旭璞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上海)
【摘要】博士研究生是一个国家的高端人才,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必须重视创新能力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的资助研究,探讨如何让科研资助更好的发挥对博士研究生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科研资助
*
Study on Funding Research in the golden development period of
Doctor Students
Song, Xu pu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China)Abstract: Ph.D.who is sophisticated talent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a country.So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 how to incentive and promote Ph.D.through funding opportunity
Key words: Ph.D., sponsored research.Funding opportunity
一、概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十分重要和紧迫。应该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可见创新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是当前教育乃至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
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阶段的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历教育,而且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的特点,是国家高层次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和科学研究潜力的主要标志。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业人才。因此,以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入手分析杰出学术创新人才生成机制是较为直接和可取的。
目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否很好地实现了创新目标?自2006年9月以来,受国务院学位办和清华大学的委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课题组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教育质量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其表现为:创新意识差、参与创新研究机会少、有影响的创新成果少。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国家要拥有大批杰出的学术创新人才归根结底在于,学术系统内部能够按照较合理的规律挖掘真正有潜力的人才并支持其发展,而且国家或政府也应该为这些有潜力的人能够尽快发光提供支撑。鉴于前者涉及到学术系统内部人员识别、评价、及组织*[1][2]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人才强校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09JZD0036-1)系列研究成果之一.运行规则等一系列复杂的、长期积累的问题,笔者不做深入阐释。而是重点研究后一个问题。
进入“大科学”时代,政府和国家需要依靠大学培养的学术创新人才来实现整体发展战略,大学的科研同样必须依赖国家或政府强有力的支持。这种相互需求和互动关系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国家和政府对学术创新人才的科研和资源支持首先而且主要表现为科研资助。科研资助作为对科研成果的独创性、真理性和价值性的承认和支持,是对学术人员能力凸显和发展的支撑和激励。学者艾森克在概括已有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创造性成就的获得除取决与个人认知能力和品格之外,环境变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使个体能力释放的制度和环境支持(如科研资助)对学术人才的创造力的激化具有加速催化作用。良好的科研资助制度能够满足潜在学术精英的需求,成为学术精英生成的推动环节。因此笔者认为从科研资助对博士研究生转化为杰出学术创新人才的支撑和激励角度来挖掘其内在规律是当前的重要课题,科研资助机制和整体外部生态环境的改善意义重大。[4][3]
二、研究界定
学术人才的成长具有周期,其创造力的发挥也同样有规律可循。学者库克根据对研究生参加工作后创造力发挥情况所作的统计提出,研究生毕业后工作开始承担研究任务,新鲜事物的吸引新环境的激励,使其创造力呈加速增长,提高很快,这一段为初任期,约0.5年到
1.5年。初任期后进入创造力发挥的黄金时期,大约可保持1年左右时间,这一段为峰值期,随后进入初衰期,这一段表现创造力趋下降状态,最后趋向一个稳定值,这个过程呈一条扁形S曲线,反映了一个发展、发挥、衰退的过程。可见在出任期和黄金期,创造力持续增加。参照其研究,笔者认为博士研究生在就读期间已经接受系统的学术训练,并开始承担一些研究任务,为以后的创新和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时创造力处于初步积累阶段,并且增加的趋势已经出现,对应库克曲线的初任期前后一段时期。紧接着在毕业后的两三年往往冲劲大、有热情、可塑性强,容易潜心找到富有创造性的突破口或者产生最初的创造性成果,这一时期对应库克曲线的出任期后段和黄金时期。因此,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讲,其就读和毕业后的两年左右(总和一般为5年)是连续的创造力增加期,是创新潜力初步释放的关键时期,是成为杰出创新人才的黄金发展期。笔者把这段时期称为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具备强烈的学术追求和浓郁的创造力,除了自我努力以外往往需要外部加以支撑和激励。而且由于创造力的发挥有一定的周期和规律,尤其是初期的增长态势具有时限性。因此相应的科研资助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在最合适的时期给予最需要的支撑,保证一定的时效性和有效性。[5]
三、情况分析
那么目前的学术科研资助制度是否在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呢?通过对目前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科研资助的整体状况和机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尚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希望结合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的特点,找到让科研资助更好地起到支撑和激励作用的策略,并借此提供一些具体建议。
1、明悉资助作用
目前,在资源稀缺和竞争的压力下,科研资助的作用无形中被夸大或者抬高,资助机制在导向偏离的时候也并没有得到有效纠正。虽然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需要科研资助的激励和支撑,但是笔者认为科研资助不能成为创新人才必须要去努力完成的工作。竞争性学术资助作为一种外部识别机制,不能代替人才评价制度。研究者希望通过科研资助来保障并更好地去实现创新性成果可以,如果不想费力或无需申请科研资助也取得了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应该以科研成果的价值来认定创新人才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认定为前者优于后者,使得潜在创新人才被本来不是评价制度的资助机制排除在外。
必须警惕哈克特所指的“你获得资助越多,项目越大,晋升就越快,你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声誉,否则你就出局”的游戏规则所带来的压力,对学术活动价值的扭曲,尤其是对年轻学者的学术热情的冲刷。另一方面,如果学术人员也把科研资助看成是对自己成就的认定和评价,把科研资助看成是获得晋升、学术地位的手段,势必导致学者以浮躁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科研,容易以低风险的、主流的研究路径去追求短期内完成的原创性不高的成果。
另外,科研资助作为一种外部识别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术人员获得所需的资源、谋求学术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所带来的无形价值使得人们并不看重资助的具体金额。但是笔者认为必须纠正这个取向,科研资助不同于加斯顿所言的看重认可和荣誉的奖励体系,还是要强调它不是评价机制。科研资助不是要鼓励和要求学者去申请资助,是要在有创新潜力的学者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找到资助。科研资助本身提供经费支持,也是希望让学者能够无顾虑地保证研究成果的顺利开展,因此金钱本身可以成为学者自由研究保障的话,强调科研资助的金额无可置疑。国家和政府的科研资助也可以在资助金额上,根据研究的进程和考评情况做适当的追加或者削减,改革僵化的资助模式。同时注意保障资助项目的实效性,真正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贴心服务。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科研资助一定程度上是风险投资,不能只从现实的利益考量,要给申请者学术自由和空间,同时允许有一些应用性方面缺乏创新的研究取向。
2、调整资助结构
目前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的科研资助有两种:一种是以解决博士生后顾之忧为出发点的政府以及社会其他机构对博士生提供基础性经济资助的科研补给,一种以鼓励研究生进行高难度、高风险课题研究并在最前沿取得创新性的成果为出发点,对博士生提供的基金式科研资助(包括研究生科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博士生优秀论文项目、出国进修基金项目)。前者是普惠性的,后者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竞争性项目;博士研究生毕业以后有三种职业发展:博士后学习、高校或其他科研机构从事学术工作、从事行政管理或其他非学术工作。其中博士后阶段的科研资助主要是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学术人员则进入教师资助体系中,以国家青年项目资助为主。从事非学术工作的人员暂不讨论。可见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和毕业后的科研资助分属不同的体系。
笔者认为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是创造力积累和连续增长时期,应该给予较为连续的支撑和保护,这样才能够让学术人员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但纵观博士研究生就读和毕业之后两年左右的科研资助情况,各成体系,没有交叉,并不具有明显的持续性和延展性。虽然这是我国科研体制历史所形成的,但可以在大的框架下进行局部的调整。[6]
目前这种资助模式不能给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的创造力持续增加提供有效的保障,应该积极探索符合创新人才需要的科研资助整合机制。笔者建议博士生培养阶段提供的基金式科研资助,对于毕业后仍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资助可以顺延至毕业后两年,并建立项目评价和追踪机制,通过追加资金的方式对创新性成果进行稳步支撑和保护。当然对于评价不合格的可以不予资助。同时博士后的学术人员也可以和高校教师一样,独立申请诸如国家青年项目的资助。国家或者高等学校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设立的项目资助,也允许博士生申请并承担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如果考虑到在读博士生独立承担项目有一定的困难,可以在项目资助大类下设立低一层级的项目。笔者相信,经过调整的、连续的、贯通的科研资助体系能够顺应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的创造力持续增长的规律,能够更好地满足博士研究生的需要,为其成为创新人才提供更大的资源保障和激励源泉。
3、完善资助模式
通过分析国家对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资助项目,可以发现目前的资助基本上是对所有的学科进行普遍性资助,资助项目也鼓励所有的博士研究生积极参与。笔者认为,参照美国等发达国家科研资助与杰出人才培养的经验,我国的科研资助应该抛弃大而全的资助思想,对重点的学科和领域进行整体的倾向性资助,让处于此领域的博士研究生能够享受此资助平台带来的效应,甚至对此学科和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提供特定的创新性资助项目。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科和具体研究成果对某些博士研究团队进行科研资助。
况且随着博士生培养规模、理念、目标的变化,政府或国家的科研资助项目并不一定要鼓励所有的博士研究生参与相同的资助项目。笔者前面提到,博士研究生就业方向就有三种选择,他们对科研资助的需求不同,在科研资助的类别和适应性方面也应该逐步探索分类管理的模式。比如说对于以后不打算从事学术工作的博士研究生,可设立具有通识意义的资助项目,鼓励多种途径产生创新成果。
目前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的资助项目是普遍性的、固定性的项目,资助的类别和金额尚有待扩充和增加。相信资助种类的丰富,能够更好地满足博士研究生在黄金发展期的创新需求。比如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提高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部决定设立“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对学业成绩优异、科研创新潜力较大的优秀在读博士研究生进行资助。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今后应该针对不同的需求分设不同项目的资助。当然,也可以在博士研究生入学阶段试探性地进行部分筛选和识别资助。像清华大学就决定从明年起将设立“博士研究生新生奖学金”,全校每年奖励名额为100名,奖励标准为每人3万元。其目的是要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优化生源结构,激励博士生安心学习和研究,提升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笔者认为,今后科研资助分类管理的理念应该逐步得到完善。
另外所有的资助项目应主要以竞争性资助为主,对于逐步并明显偏离创新的项目应该停止资助,改变之前申请成功就必须资助的缺乏实效性的资助模式。
4、警惕行政干预
我国对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的科研资助主要以国家财政拨款或经费支持为主,国家干预不可避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尚且如此。但是对一向具有“学在官府”传统的中国而言,受整个体制的影响,政府和行政权力在科研资助乃至学术认可中,充当直接参与角色,是一[7]
个最为关键性的变量。有学者研究发现行政权力的干涉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学术认可和资源分配的整个过程。笔者认为具体到科研资助,虽然国家或者政府承担了重要的任务,也是经费的主要投入者。但是应该必须保证学术自由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利益。
目前的情况是,国家或者政府的干预已经大大加入了行政干预的色彩,把科研资助看成是资源分配的手段,伤害了学术人的士气。并且为了弥补对公平造成的伤害,这种行政干预又打着公平的旗号进行所谓的平均化分配,形成了指标化的格局。事实上,为了实现资助本身对于科研项目价值的挖掘,指标化只能使的有潜力的研究项目被无奈地筛选掉。在科研资助现实操作过程中,提供给学术人员诸如“‘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候选人名额分配表”的现象比比皆是。平均的、指标化的现实往往会更加打击申请者的积极性,使也许可能的创造性成果落得流产的地步。
笔者认为科研资助本身就是在竞争性的机制下尽可能地甄别出可能有突破的创新性成果,它首先也应该为可能成为学术精英的人提供支持,以学术成果预期效益作为资助的主要评判标准。除了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基础性经济补助以外的科研资助,不应该着重考虑公平的因素。科研资助的决策机制,应该关心研究项目本身的科学价值如何以及研究者的能力能否符合研究的要求,而不是关心研究资助是否公平地分配给了来自不同学校、地域、性别的博士研究生。在择优的过程中,并不是说一定要加大对重点大学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资助和倾斜,而是如果某所重点大学确实很多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具有创新性就应该不必忌讳。同样也无须因为指标问题打压一些不是重点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创新性成果的资助。总之,博士研究生黄金期的科研资助是以创新性业绩的预期为目标,应该是整个群体的择优过程,国家行政力量不应该成为影响结果最终获致的主导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央政府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5–14.[8]闫光才.学术系统的分化结构与学术精英的生成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7(4).[8]
【作者简介】
宋旭璞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博士研究生
第二篇:博士科研启动经费资助协议书
附件4:
博士科研启动经费资助协议书
甲方:(管理部门)安徽大学人事处
乙方:(申请者)
丙方:(所在单位)
甲方受安徽大学委托代表安徽大学与乙方及其所在院系丙方,本着诚实守信原则,在《安徽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框架内,就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的管理、考核及经费具体使用等问题,经平等协商签订如下协议:
第一条甲方、丙方同意乙方以项
目申请博士科研启动经费3(文科)/4(理科)万元(大写:),项目完成时间自经费拨付之日起不超过3年。
第二条甲方分两期拨付乙方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首期拨付科研启动
经费2(文科)/3(理科)万元(大写:),自经费拨付之日起2年内甲方对乙方利用首期经费完成项目情况进行中期考核。
第三条甲方、丙方对乙方博士科研启动经费的使用、报销及项目进
展履行监督管理的权利;对乙方在项目实施、经费使用中出现的困难、反映的问题,甲方、丙方在学校政策框架内予以积极解决,为乙方项目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四条乙方科研启动经费使用范围如下:
1、购置仪器设备及支付维修费;
2、资助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或在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3、资助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会议及外出调研差旅;
4、购买、复印教学科研所需的图书资料的费用;
5、购买实验材料、支付样品测试费、科技查新费。
科研启动经费不得用于开支劳务酬金、协作费、餐饮费、汽油费、电信话务费及支付与项目无关的其他费用。
第五条若乙方报销不符合经费使用范围的开支,甲方有权要求乙方退回所报金额;若未予退还,乙方同意甲方从其薪资或其自身其他经费中扣除。
第六条乙方必须在甲方每期拨付的科研启动经费数额内使用经费,不得超支,否则甲方有权要求乙方退回超支的金额;若未予退还,乙方同意甲方从其薪资或其自身其他经费中扣除。
第七条乙方在收到甲方拨付的首批科研启动经费后应该立刻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项目期内乙方应取得的研究成果为下列指标之一:
1、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不少于2项;
2、主持横向项目并且到账研究经费理工科不低于30万元,人文社科项目不低于7万元;
3、发表2篇JCR三区及以上学术论文,或发表学术论文并被SCI、EI(不包含会议论文)全文收录4篇,或在《安徽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导向性奖励学术刊物目录》C类及以上期刊中发表论文2篇或D类期刊发表论文4篇;(以上文章均要求乙方为第一作者)
4、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受理发明专利3项。
其中乙方中期考核时应取得的研究成果为下列指标之一:
1、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不少于1项;
2、主持横向项目并且到账研究经费理工科不低于20万元,人文社科项目不低于5万元;
3、发表JCR三区及以上学术论文1篇,或发表学术论文并被SCI、EI(不包含会议论文)全文收录3篇,或在《安徽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导向性奖励学术刊物目录》C类及以上期刊中发表论文1篇或D类期刊发表论文
3篇;(以上文章均要求为第一作者)
4、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受理发明专利2项。
第八条乙方围绕项目利用此经费发表论文、论著以及成果鉴定材料等均应标注“安徽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资助”字样,否则甲方不予认可。
第九条乙方在甲方规定的中期考核时间内完成相应的科研成果时,可填写《安徽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中期考核表》向甲方申请中期考核。乙方经学校中期考核合格后,甲方予以发放乙方获批的后续科研启动经费;考核不合格者或项目未按计划完成,停止经费使用,甲方保留追回乙方已使用过的首批科研启动经费的权利。
第十条乙方在规定的项目期内完成项目后,甲方对乙方进行结项考核。考核合格后,结余经费乙方可继续使用;考核不合格或项目未按计划完成经费停止使用,甲方保留追回乙方已使用过的科研启动经费的权利。
第十一条丙方应积极沟通甲方、乙方之间联系,反应乙方要求,对乙方项目进展及履行协议情况进行督促。
第十二条本协议涉及的有关文件是本协议书的有效附件,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三条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本协议于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签字:丙方代表签字:盖章:盖章: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第三篇:中医药行业步入黄金发展期
2012年5月底,《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外发布,其中对2015年中医药医疗资源和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指出“力争100%的地市建有地市级中医医院,70%的县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中药房”,“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争取超过5.5亿人次,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占医院总诊疗人次比重力争达到18.5%”。
“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5590亿元人民币,预期年均增长率为12%。
而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2-2016年中国中药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分析,近年来,我国中药行业成长趋势明显,2001-2011年中药行业销售规模复合增长率达到20%以上,2011年中药销售规模达到4000亿元以上。具体到中药类别上,2011年全国中药饮片(即对中药材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的制成品)行业销售收入达到853.72亿元,与2006年相比复合增长率达到35%以上;中成药行业收入达到3378.67亿元,与2006年相比复合增长率达到24%以上。
2001-2011年中药销售规模增长(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2012-2016年中国中药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近年来我国中医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4%;中医院就诊患者增速保持在9%-10%水平,高于综合医院;中医院病床使用率也从2005年的65%快速上升至2010年的84.1%,虽然仍低于综合医院的病床使用率水平(87.5%),但增速明显。
在西医的强势地位下,中医药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发展势头力超西医。
中医药产业的高速成长有着契合于当下需求的强大内在动因。中医注重治本,重调理、重改善患者的生活状态及各项身体机能,中药取材天然,毒副作用及耐药性小,尤其适用于慢性疾病及专科用药,并且诊治费用相对低廉。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基层医保条件薄弱、养生保健需求大量涌现的情况下,中医药诊疗需求进入井喷期。
同时,我国传统中药资源总数多达1.3万种,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三大类,其中商品中药材1200种,为中药出产大国。但到2010年,我国仅占到国际中药市场的5%市场份额,并且70%为初级中药饮片。而日本生产原料70%来自中国,但在国际中药制剂市场中却占有80%的份额,韩国及他们国家占有另外15%的份额。《2012-2016年中国中药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分析指出,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中药产业的发展潜力都不容忽视。
伴随着《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2015年我国中医药医疗资源和服务具体目标的逐步落地,各类品牌中药及现代中药上市公司将进入黄金发展期,有上游中药材资源及具备较强现代制药工艺及品牌拓展能力的企业有望强者恒强,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本文作者:朱茜(前瞻网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请尊重版权:本文知识产权归前瞻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第四篇: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国(境)研究资助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国(境)研修资助管
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和多种形式的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将设立“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国(境)研修资助项目”。现将《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国(境)研修资助管理办法》(试行)印发实施。
特此通知
武汉大学
二0一二年一月
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国(境)研修资助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和多种形式的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特设立“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国(境)研修资助项目”,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博士研究生因科研工作或论文写作需要出国(境)进行短期学术研修,可申请本项资助。
第二章 资助原则和申请条件
第三条 资助原则:本项资助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为出发点,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学科发展平台和导师科研合作平台择优遴选。
第四条 资助对象条件:
一、武汉大学学制年限内在读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不含委培生、定向生),已完成博士阶段课程学习并进入博士论文研究阶段,成绩优秀,专业基础扎实。
二、身体及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出国要求。
三、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外语交流能力。
四、出国(境)研修计划应与本人的学位论文紧密关联。
五、回国(境)时间距毕业答辩时间三个月以上。第五条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优先资助:
一、教育部“学术新人奖”获得者和学校“学术新人奖”提名奖获得者。
二、在本学科顶级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博士论文研究已取得突破性成果或重大研究进展,预期有较大创新性或重要应用前景。
三、各培养单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入围人选(以公开发文确认的名单作为参考依据)。
四、经评审进入我校“国家公派留学项目”推荐名单,但未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审批者。
五、培养单位或国(境)内外导师给予较大力度的配套资助者。
六、所在学科已与境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搭建了稳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并签有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资助:
一、在校期间受过处分,或有学术不端行为的。
二、申请材料内容不齐备,或申请材料中有虚假信息的。
三、曾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及正在境外学习的人员或国外院校已经给予生活费资助者。
四、暂不接受港、澳、台地区学生及持有国外长期居留证人员的申请。第七条 为保证访学质量,本项目资助方式参照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的相关规定,除报销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外,生活费资助额度参考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研究生资助标准。资助的具体人数根据当年学校预算确定,并鼓励培养单位或导师配套资助。
第八条 国(境)外接收单位应是国际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接收学科应在相关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国(境)外导师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影响力,一般应为终身副教授以上人员,负责指导资助对象访学期间的学习和科研工作。
第九条 资助选拔采取“个人申请、学院推荐、专家评议、择优资助”的方式,原则上每位博士生导师每年至多推荐一名博士研究生申请本项资助(当年已有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资助的博士生导师原则上不再推荐博士生参与本项目),每名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只能享受一次公派资助(含国家公派留学项目、我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项目等)。
第十条 出国(境)访学时间为1-3个月。
第三章 申请及审批程序
第十一条 申请资助者需在规定时间内向所在培养单位提交如下材料:
一、《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国(境)研修资助项目审批表》和《武汉大学研究生出访申请表》各一式两份。
二、外方接收单位正式邀请函的复印件,内容应包括:资助对象的基本信息(姓名、出生日期、国内院校等),访学的起止时间,导师,受邀人在国(境)外要从事的课题研究,外方提供的学习科研条件。如邀请信为英语以外语言,应附中文翻译件并由导师和所在学院(系、所、中心)主管负责人审核签字确认,并加盖公章。
三、国(境)外导师的简历(不超过2页),内容应包括姓名、专业、所在院校、职务、学术建树,及近5年来的论文发表、课题、专利和获奖等情况。
四、出国(境)研修计划(中、外文各一份),内容应包括访学方式、研究任务与内容,资助对象国内科研准备工作概述,访学预期目标,科研方法,科研工作时间安排,双方导师职责和对资助对象的具体要求、回国后续工作介绍等(须由双方导师签署意见并签字确认)。
五、学费/费用证明:是否收取学费,是否提供奖学金,是否收取其他费用,如注册费等。如收取学费,同时又提供资助或工作职位,则应标明具体额度(由外方接收单位提供)。
六、外语水平证明复印件。
第十二条 本资助项目每年上半年组织申报,申请资助者需将申请材料提交所在培养单位,培养单位初审后择优排序推荐。研究生院组织专家评审,确定并公布资助对象名单。
第四章 经费使用及后续管理
第十三条 资助对象应在获批后半年内派出,届时未派出者访学资格自动取消。
第十四条
未经学校批准,资助对象在外研修期间不得更改研修身份、期限、单位和计划。因故不能按期返校,应提前1个月向培养单位提出申请,由培养单位提出初步意见后报研究生院,经批准后方可延长研修期限(只能申请一次且不得超过三个月)。延长期内学校不再提供资助,擅自延期者将按照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第十五条 资助对象在发表与获得资助有关的论文、研究项目或科研成果时,应注明 “本研究/成果/论文得到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国(境)研修专项经费资助”,且资助对象的署名单位应为武汉大学。
第十六条 资助对象在外期间应自觉遵守外事纪律,定期向培养单位和中方导师汇报学习、科研情况,便于培养单位和中方导师及时监督和指导。
第十七条 资助对象在国外合作研究期间必须购买整个在外期间的医疗及人身安全等各项保险项目,保险费用由资助对象个人负担。学校不负责资助对象在国外期间的医疗费用以及发生意外所涉及的各项费用。
第十八条 资助对象回国前,应请外方导师填写《研究生短期出国(境)研修评估表》。回国后,由中方导师在《评估表》上根据资助对象研修总结(总结应全方位反映在外研修经历和生活体验,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外方导师评估
意见签署考核结果,经培养单位签字盖章后,资助对象持护照、《评估表》到研究生院办理报到手续。
第十九条 资助对象应在返校后一学期内做一场公开学术报告,并将相关材料(如讲义、PPT、照片等)交研究生院备案。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条 资助对象应自觉遵守《武汉大学关于研究生出国管理规定》 第二十一条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武汉大学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暂行)》同时废止。
第二十二条 本管理办法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第五篇:我国环境治理进入黄金发展期
我国环境治理市场进入黄金期
目前,我们国家环保产业处于加快发展时期。环境治理市场巨大,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专家认为,严峻的环境现状,为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政策密集释放
“让‘APEC蓝’成为常态,这已经成为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发展的抓手,也为我国工业绿色转型创造出巨大的机遇。”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执行会长陈津恩在日前举行的2014国际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展示交易会上如是说。
而让市场倍感兴奋的是,一项项新政的出台,直接刺激着市场敏感的神经。值得注意的是,11月2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11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11月28日,国家调整成品油等部分产品消费税并将新增收入用于增加治理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资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和国家发改委起草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指导意见》两份与环保相关的重要文件预计将在年内出台。由此可见,环保产业已进入政策密集释放期。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国务院制定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已经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农村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即将陆续出台,水污染防治将投入2万亿元。其中,市政水务合计市场空间近万亿元,石化等六大行业废水处理投资需求1178亿元,煤化工行业景气提升带动水处理需求约249亿元。同时,农村环境整治将主要针对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及耕地污染治理等五个领域,连片整治模式有望得到大力推进。预计农村污水、垃圾、畜禽养殖市场空间分别为521亿元、767亿元和1320亿元,保守估算耕地治理投资需求也达到4800亿元。
“我国正处于环保产业快速发展上升通道之中,政策持续加码,治理领域和投资需求不断扩大,环保行业发展处于黄金期,未来十年或将持续高景气度,期间新兴细分领域投资机会将涌现。”陈津恩表示。
据新华能源了解,2013年环保行业营业收入约3.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国家规划要求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国家生态保护的制度建设将有力地保障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其中,环保税出台更值得市场关注,国内各项环保政策出台也直接加速了环保产业的发展。
对于节能环保产业来说,潜力巨大的机遇就在眼前。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认为,实现资源低消耗需要采用经济手段,回归资源价值,“我国能源资源无节制、低效率消耗的重要原因是使用成本过低。能源及资源领域市场化程度明显滞后,要加快改革,充分发挥价格、税收等市场机制的作用。”
战略性机遇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而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将为中国环保产业的持续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围绕着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中国,国家在十八大前后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措施,全面推进环境治理,对环保行业支持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而预期年内还将再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这些举措为环保行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另一方面也为环保行业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行业发展进入黄金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对新华能源表示,为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国家将采取九大措施,强化约束激励,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十八大报告、国家“十二五”经济发展计划等相关产业政策,都将环保产业纳入战略性发展的高度,这对整个环保产业来讲无疑是战略性机遇。工信部节能司副司长杨铁生表示,绿色、智能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一点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达成了共识。环保不仅仅是生产过程中少排多少污水、废气、废渣,环保主要是产品在全寿命周期内的环境友好。我们要从设计、原料选择,到生产过程,从产品的使用到产品回收利用,做到全过程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环保节能大概念要放宽一些,这就是产业的一个机遇。
“十二五”期间,政策密集出台,治理领域迅速拓展、需求逐步深化,环保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预计投入达3.4万亿,环保行业发展进入黄金期,预计未来十年将持续高景气度。
杨铁生还表示,节能环保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必须紧紧抓住国内国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着眼于满足我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使之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
环保资本市场或将向好近日,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在第九届中国水务高峰论坛上表示,国家发改委起草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指导意见》本月有望出台,发改委、财政部拟设立500亿元国家环保基金,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公司提供低利息、长周期的优先贷款,环境服务公司有望迎发展良机。
对此,分析人士表示,环保板块在相关产业政策扶持的情况下,有望长期获得的青睐,被资本市场关注。
从行业投资规模来看,近十年来,环保产业内“三废”治理投资仍占主要部分,尤其是工业领域的“三废”治理投资额占比达90%,其中又以废水、废气为主,废气占比74%,废水占比14%。高额的投资规模,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加上市政领域的投资规模,目前国内水处理领域的市场空间规模最大。根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的研究,目前国内水处理市场空间占整个环保产业的40%左右,大气治理占比30%,固废占比10%。
近期多家媒体报道《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上报国务院,12月份出台概率较大。根据此前环保部及相关人士的表态,水十条总投资需求预计超过2万亿元,工业污水处理和城镇污水处理的提标改造将是重点内容。政策一旦落地,水处理市场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引发市场关注的雾霾困局,同样引发政策持续加码,环境“十二五”规划首次将氮氧化物纳入主要污染物约束性指标;“大气十条”发布及后续相关配套政策出台,大气污染治理全面推进。受此影响,电力行业烟气处理市场或将呈爆发式增长,并逐步趋向成熟;在相关电价补贴政策的推动之下,火电烟气处理特许运营市场快速发展,预计未来两年潜在市场规模年均将超过1200亿元。伴随相关新排放标准的正式实施,非电行业如钢铁、水泥等烟气处理市场迅速开启,也将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相对环保领域其他子行业而言,固废处理行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未来发展潜力将更为巨大。“十二五”期间,固废治理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行业投资持续升温,细分其领域,垃圾焚烧发电、危废处置、电子垃圾拆解等无不进入发展快车道。“两高”司法解释发布及新环保法落地,执法监管及违法惩处力度加大,推动危废处置行业快速发展。
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土壤修复方面,土壤修复的技术路径和行业普查在上半年已有了重大进展,预计将有多项土壤污染防治政策出台。2014年3月18日,环保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土壤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部分地区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业内预计年内有望出台。根据早前发布的《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拨款300亿元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
业内人士指出,预计今明两年将有多个土壤污染防治政策出台,2015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有望超过400亿元,2020年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去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定调四大领域,“作为一个政策带动性较强的产业,节能环保屡屡得到高层重视,成为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选择。”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巡视员冯良表示。根据《意见》“十二五”期间需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领域包括:节能产业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领域、环保产业重点领域、节能环保服务业等。种种迹象表明,节能环保产业正在迎来黄金发展期。